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學生作文 >

無用之用作文(精品多篇)

無用之用作文(精品多篇)

無用之用作文(精品多篇)

無用之用作文 篇一

一顆綠色的種子落進玻璃瓶裏,發出“叮”的一聲。

種子有什麼用?它沒有花朵,沒有綠冠,沒有芬芳,也沒有陰涼。葉傾城説,所有無用的東西都是有用的。

無用是多米諾遊戲的第一塊骨牌。計算機裏有一種很玄的算法,叫遞歸,目的在於將看似不可能做到的大事件分解成無數個容易達成的小事件,逐個解決,層層累積,從而達到目的。有個很經典的笑話講如何把大象放進冰箱裏,答案是打開冰箱,把大象放進去,然後關上冰箱。至於如何將大象放進去,這是下一個層次要考慮的事了。遞歸的源頭看上去往往和解決之道並無關係,但它的確是開啟大門的那一把鑰匙。

無用是組成實踐之山的觀念基石,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解答“哲學有什麼用”這個問題時強調它的用處恰是無用之用,即它不可能為物理學或數學提供具體的解答,卻能夠提供一種觀念,而觀念是有用的。纖塵何用?不見滔滔。變化何用?道法自成。這就是道生萬物之理。

無用是通往超我的長梯。今何在説天地不能席被,風月不能飲食,要它何用?他是反着説。我想起我們的古人,那時候一切都很慢很慢,人們花很多時間在聽雨賞花上。他們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他們與大地、樹木、海洋、鮮花、山丘息息相關。而以這些山水做底,人便是龍畫上點的睛,當人和山水在一起時,整幅畫便驀然氣象萬千,生動無比,從而達成了對自我精神的超越和突圍。

赫拉巴爾説:“我愛蒼茫的黃昏,唯有在這種時刻我才會感到有什麼偉大的事情要發生。”

黃昏不過是一個自然時刻,可它的景象帶給人思考、啟發、觀念和情感,卻使人具有了生命最本真的體驗。柴米油鹽固然是生活的原本,而無數個無用卻也會融入生命,鑄成脈絡骨骼皮肉血水,成長成偉岸的身軀,向前走着。

一顆綠色的種子落進玻璃瓶裏,發出“叮”的一聲。

它終將破土而出。

無用之用作文 篇二

物質社會,人難免略顯浮躁。我們習慣用利益、金錢來衡量一個事物的存在價值,有價值的稱之為“有用”,沒有價值或者價值較少的我們就稱之為“無用”,無用之事少做或不做,有用之事則爭搶着去做。即使是讀書,也帶着一副有色眼鏡。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氾濫,而尚能清心寡慾、自得其樂地讀讀書的人,越來越少了。

高爾基曾説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話本沒有錯,因為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是獲取知識、智慧的沃土。但是,在現實中,我們卻把讀書異化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你看,讀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説的如此直白、通俗。為什麼讀書?因為那裏有黃金、美人,代表的是權利、財富、享受,這一切都指向名利。原來讀書是如此有用。因此,古有“學而優則仕”,今有“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由此,萬千學子正襟危坐、挑燈苦讀,“之乎者也”口中唸唸有詞,物理、數學演算嫻熟,心卻夢想着那名利場裏的功成名就。讀書成了赤裸裸的利益交換。有用成了讀書的最高理想、衡量指標。但讀書豈能用“有用”、“無用”來評價?

老子曾説過:“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户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是充滿智慧的,他一語中的,用常人熟知的車輪、器物、房子,讓我們明白那些無形的,看似無用的虛空,其實方為大用,事物的真正價值恰恰是那些我們看不見的無形之物。讀書也如此,讀書確實可以獲取一些實際的利益,例如學位、文憑、職位、財富,這些是讀書可以看得見的有用之處,但是,如果讀書只關注這些有用的獲取,而忽略,甚至無視其中的思想、哲學、樂趣,則是迷茫、痛苦、可悲的,最終只會成為書籍的奴隸,像一個陀螺,被名利的纖繩牽引着,控制着,最終找不到方向,失去自我。所以,擺脱名利的束縛,找回屬於自己的那一方自由天地,遨遊書海,放飛心靈,獲取知識,涵養精神。

當你掙脱了諸如名利這些有用之物的束縛之後,你必定能夠體會到讀書的真正樂趣。被稱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的國學泰斗陳寅恪先生早年留學歐美,留學多年沒拿半個學位,不為文憑而讀書,不為功名而讀書,而醉心於鍾情的哲學、佛學。若按實用主義的觀點看,他讀得都是無用的書,因為一不能獲取文憑,二不能求利,三不能生財,但正是因為不為眼前的實用而讀書,反而讀得自在、瀟灑,在他眼裏,只看到那浩瀚的學海里的智慧之浪花,思想之輕舟,當其他人在名利場裏追逐的時候,他早已“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真正領悟到讀書的妙處,終成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傅斯年也是如此,歐洲七年留學,回國時只留下幾本筆記,只為學術不為沽名釣譽,治學涉及面極廣,學術修養極高。

反觀現在那些為裝點門面而讀書,為名利而讀書的所謂知識分子,是該汗顏了。所以,只有摒棄那種純粹為有用而讀書的錯誤觀念,才能真正做到“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的暢快與愜意,才能真正體會到讀書的樂趣,發現讀書的價值。

讀書,不為求名,不為求財,只為求知、明理,只為豐富內心、傳承文化。正如羅素所説:要多讀點“無用的書”,那些看似無用的書,裏面有思想,有哲學與樂趣。須知,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無用之用作文 篇三

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發言説:“我覺得文學最大的作用,就在於他沒什麼作用。”這意味深長的話道出了一個哲理:“無用”的東西往往能有大用。

金子和泥土相比,泥土自然沒用,可要是給你一粒種子,泥土就能孕育出偉大的生命,彰顯非凡的作用。可見,無用之用,是有一定條件的。

莊子的朋友惠子得到了一個大葫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不能吃;形體巨大,難以舀水,不能用。他苦惱地去找莊子徵求意見。莊子卻説:“你為什麼不以它作舟,系在身上,徜徉於江湖之中,自由地漂游呢?”一件東西,在常人拘泥的眼光,呆板的思維,狹隘的常識中,往往一文不值,可是如果你有像莊子一樣博大的胸懷、遼闊的胸襟、開拓的意識,即使朽木一樣的葫蘆也可以憑藉它來一場逍遙遊。所以無用向有用的轉化,在於我們的胸懷,胸懷寬廣,自然能發現事物背後隱藏的價值。

春秋戰國時期,名士豪傑們都養門客。即使許多人完全就是來當寄生蟲,吃霸王餐,公子們都歡迎。最有名的算齊國的孟嘗君,養了一幫雞鳴狗盜之徒。可偏偏在他有難的時候,門客們學雞叫,迫使門將以為天亮而開門,救了孟嘗君一命。馮援也是孟嘗君下的一門客,剛來時只知道對着長鋏唱歌索要吃的穿的。他去收租,竟把租契全燒了,這在當時看來就是廢物,不會辦事。可正是因為這而造就了孟嘗君的“三窟”。所以,從無用到有用,還需要耐心,守得雲開見月明,此時無用之人,無用之事,未必不是彼時大用之人,大用之事。耐心能把無用釀成有用。

曾有一棵參天大樹,虯枝縱橫,朽洞遍佈。生長在那兒已有幾百年了,他身旁的樹全因高大挺拔被砍伐,而他卻因無用保存了下來,木匠走過來只是歎息:“這樣的樹,砍了無用,還不如讓他長在這兒供人乘涼。於是這棵樹得以永存。從這可以看出,謙遜退讓也能使無用向有用轉化。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槍打出頭鳥,看似有用的東西卻因鋒芒顯露而毀滅,沒有的竟因低調而存活。

正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世上哪有什麼無用的東西?只要你有寬廣胸襟,足夠的耐心,和低調的態度,無用終能變為有用。

無用之用作文 篇四

歎“有用”之輕浮,悟“無用”之雋永。

——題記

寧靜的午後,陽光既不炫目也不暗淡,柔柔地撒在臉上,隨性翻開一本喜愛的書,就着微習的清風,一字一句地吮吸,那一個個倉頡漢字,緩緩流動,匯作涓涓細流,淌進我的心裏。

這是一幅多麼美妙的畫面啊,拋去世俗的繁華,追尋心靈的救贖,才是真正令人嚮往的境界。

然而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卻不給閲讀留有一絲餘地,越來越多的人把功利作為畢生所向,憧憬那紙醉金迷的生活、高高在上受人敬仰的地位。閲讀,也自然成為他們嗤之以鼻的“無用之物”,“浪費時間,對生活一無是處”成了他們對閲讀的定義。但在我看來,他們才是社會的“無用之人”。

我們看日出,觀日落,賞美景,看花,聽雨,聞香,飲酒卻“醉翁之意不在酒”……這些事看似無用,卻都是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把持着一顆平常心,去體會心靈的觸動,才能真正充實靈魂。既然我們無法延伸生命的長度,那就去盡力拓展生命的寬度吧!

我們每個人都該有自己所熱愛的東西,不一定是“詩和遠方”,也不一定要終其一生追求一事。但總要有一個方向,當你沉浸於它時猶如置身蒼翠葳蕤,忘掉一切煩惱,滿心歡愉。正如詩仙李白醉情於詩歌,狂放灑脱,自由不羈;陶潛歸隱山林,嚮往自然,“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安寧與愜意令人神往;文天祥忠於國家,捨身取義,一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道出多少愛國的豪情壯志……這些看似“無用”的追求卻能在歷史的長河中得到永生。

閲讀正是如此,在你拋去雜念,靜下心來細細品讀那一段段有活力的文字,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時,你能尋覓到文字背後的感情,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培養我們待人接物的素質,使我們更加成熟、更加完美。

生活,固然不會是你想象的那般美好,但我們總得學着去打造些“詩和遠方”,去尋得,那污濁世界的一方淨土,創造只屬於你的輝煌。

金錢、功利卻絕不在“輝煌”之列,那窮極一生去換來的絢麗、榮光、滿足,只不過是短暫的慾望的發泄罷了,然而人的慾望是絕無止盡的,看似“有用”的利益卻只能讓慾望越發膨脹,一步步逼近犯罪的紅線。

我們應該注重的,絕不是物質的滿足,而是心靈的昇華。去在書中感受世界每個角落發生的故事,去在書中體味每個故事所傳達出的關於人生的思考,去在書中探尋那看似“無用”卻讓人受益終生的精神的力量。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上一些無用的時間。也許正是這些“無用”之用,讓我們得到生活的啟迪,讓我們拓寬了生命的寬度。

無用之用作文 篇五

莊子説:“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在我看來,“人皆知有用之用”,在於人懂得利用價值,“而莫知無用之用也”在於人不懂得創造“無用”之物的價值。

所以,人要善於創造“無用”之用的價值,化“無用”為“有用”。

創造“無用”之物的價值在於善於發現“無用”之物的本質。一根木頭,在愚者眼中這只不過是無處安置的廢柴;對於智者來説,他們看懂的是木頭的歷史年代,木頭品種的本質,然後利用其自身特點,將在愚者眼中的“無用”轉化為“有用”,對木頭進行雕刻等處理,造就了“無用”之物的潛在價值。

誠然,“無用”之物的價值也要有人善於創造——為“無用”之物尋找到“伯樂”。高密鄉,原本一片荒涼。在莫言這位伯樂出現之前,高密鄉始終是帶着貧瘠、荒蕪的特性,但莫言善於發現荒涼表象下藴含的人情、土地風情等等的博大內涵。如今,高密已不再“荒蕪”,它已成為人們的嚮往之地。這是莫言這位伯樂在筆下化“無用”的高地為“有用”。

由此看來,“無用”與“有用”之界並非無法打破,這“無用”之物化為“有用”,在於有伯樂能夠善於發現創造“無用”之物的本質。

如今,浮躁的社會帶來了讀書“無用論”。他們認為讀書哪有賺錢重要,便汲汲地奔走鑽營,追求金錢至上,卻淡漠地看清了讀書帶來的內在提升。“無用”的讀書論在於人們無法清醒深刻地認識到何為真正的讀書。浮躁的內心使我們無法懂得“無用”內在的價值,而是在“無用”的表層以偏概全地否定它的正確性。所以,“無用”之物的產生也可能由內心浮躁中產生。平和心態,清醒看待,或…本站 …許你才能體會“無用”之物其實並非“無用”。

“有用之用”只在利用,“無用之用”在於創造。創造“無用之物”是你天馬行空的智力運用,是你操戈兵馬打破“無用”偏見的利器。

所以,創造“無用之用”的價值很重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uowen/9d4y8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