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學生作文 >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30篇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30篇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30篇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一

端午節立刻就要來到了。在我的記憶當中,每當端午節這天,心靈手巧的媽媽就會按照流傳下來的民俗,給我的手腕上戴上花花繩子、做香包包,最主要的要算得上是給我們全家包粽子吃了!

早上一齊牀,媽媽就會先給我戴上用五色線搓好的花花繩子,再把我的書包裏裝上一個包上香草和硃砂的香包包,説是又避邪,又一年都不會被五毒蟲子咬到。吃完早飯,媽媽就到市場上買來新鮮的粽葉、香香的糯米、甜甜的蜜棗,再買點兒花生豆,到家就開始忙活了。媽媽先把粽葉洗乾淨,把糯米和花生豆泡上半個小時,再把包粽子的繩子、剪刀準備好,就開始包粽子了,媽媽包好的粽子小巧玲瓏,很是個好看。粽子包好後,媽媽就把它們全部裝在高壓鍋裏,打開火開始煮了。水一開,立刻就聽到“吱吱、吱吱……”熱氣往外噴的聲音,這時粽子的香味就會飄滿整個屋子,我就饞的直想流口水。煮好的粽子一出鍋,我立刻就想吃,吹着、剝着、燙着、忙着、粽子最終吃到了嘴裏,香香的、黏黏的,那種感覺好美呀!爸爸也讚不絕口。

過端午節真是太有意思了!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二

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灑雄黃酒,佩香囊……在家鄉,端午不僅僅是因為要紀念屈原了,還有包粽子的樂趣,吃粽子的甜蜜,賽龍舟的振奮……

端午節的前一天,媽媽就做好粽子。先要準備粽子的餡子,餡子各種各樣,有豆沙餡的,蜜棗餡的,肉餡的……;要準備好芭蕉葉子,洗淨葉片,並將它剪成勻稱的葉條。媽媽將糯米洗了,將芭蕉葉一卷,放入糯米,用手稍微一壓就緊了,拿出餡兒按入米里面,隨後纏成一個菱形,用絲線一捆,小小的粽子就在媽媽的手中誕生了。包好的粽子一蒸,取出來就可食用了。撕開葉片,此時的粽子,不但有飯糰的味道,還夾雜着芭蕉葉淡淡的清香,吃在口裏清涼還帶點微微的甘甜。

端午節的早晨,媽媽要去買那些鮮綠的艾葉掛在門楣上。今日,每家每户的門前,必定都要插上艾草辟邪。其實,懸掛艾草,還能夠驅蟲蟻。用完餐,媽媽會燒那艾草給我們洗洗,聽説它有去寒濕消炎等作用。這時候,滿屋都是淡淡的藥香,沁人心脾.令人神輕氣爽。

在端午這天,必定是要賽龍舟的,可是爸爸説我們這已經好久沒劃了。於是他給我們講往年的龍舟競渡。“端陽的午時,小孩們都穿上新衣服,佩帶“香囊”和“蛋兜子”,高高興興地跟着大人們觀看龍舟競渡。他們都會擠去碼頭或者河邊,掌聲,吶喊,尖叫,口哨,鑼鼓讓你聽不見你自我在説什麼。旌旗,浪花,赤裸的黝黑的臂膀,破浪的龍舟讓你目眩神移。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沒有親眼目睹的人是沒有辦法體味當中的激動和振奮的。”

在這天,人們能夠放肆地歡笑,小孩能夠放肆地玩耍,不用像過年一樣擔心明年,也不用研究明天的打算,它就是一個平民的節日,一個沒有約束的日子。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三

古代有一個愛國大詩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撥,被皇上驅逐。但他仍然愛自我的國家。最終投江自盡。之後人們為了紀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可是隨着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的節日特色已經不復存在了。可是閩南一帶卻還有着濃濃的民風民俗。

上午,大家都會去割艾草。割來的艾草都被掛在門前屋後。整條街都是綠茫茫的一片,彷彿有千萬條綠色的絲巾迎風飛舞。這艾草寓意驅蚊除蟲,驅災避邪。

艾草驅邪的民俗流傳至今,而十二點的光陰更讓人難以忘懷。

正午十二點。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邊取水。用晶瑩剔透的水來沖洗腳或臉,洗走自我身上的晦氣。之後,人們還會聚集在河邊跪拜祭祀。不僅僅是跪拜,在貢台上還供着不少供品,有雞鴨魚肉、美酒果蔬等。當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終,將其中6個棕子投下河去餵魚蝦。(好讓屈原的遺體繼續安息於海底)祭祀便完畢了。其餘的貢品便能夠自我帶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氣,帶來好運。

午後,端午的又一個高潮到了——採蓮。由一個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漢為導,抬一尊木雕龍頭。龍頭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威嚴。身後跟着鑼鼓隊、花童等。這個遊行隊伍要進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塵。主人則要行待客之禮,送一些糖果餅乾給他們。隊伍十幾米長,上百人組成。鞭炮聲持續不斷,鑼鼓聲響徹雲霄。氣勢真是不一樣凡響!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興的莫過於得到一件禮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紅黃紫為主,表面細繡着一些美麗的圖案。據大人們説,香包裏還有許多好東西。喻吉祥如意,帶有長輩們對孩子的完美祝願。

閩南的端午總是那麼別具特色,那麼令人難以忘懷!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四

今日是端午節,陽光燦爛。“城中城”邀請我們學校記者及家長共慶端午節。我、爸爸、媽媽和弟弟都去了。

我們到了那裏已經有四十三名小記者了,我們分了三組,A組去包粽子去了,B組去玩有獎問答了,而我們C組玩起了親子游戲。規則是:先用長方形的小積木擺出‘25’的字形,然後把第一個積木推倒變成一個連續倒下的‘25’的字形。我們開始擺了,可是剛剛擺好的‘2’字就被我們碰倒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最終擺好了。我爸爸把第一個推倒‘嘩啦啦’的一個連一個得倒下了,可是5的一橫沒倒下,我們沒有獲勝,可是我們玩的十分高興。這時,A組出來了,每個人手裏都提着一個塑料袋,袋裏放着粽子。這都是他們自我包的。該我們去玩有獎問答了,我回答了一個問題,但不是很完整,所以沒有獲獎。但媽媽誇我很勇敢,獲不獲獎並不重要,重在參與。我們洗了手就開始包粽子了,一個、兩個、三個……我們包了好幾個。我們又去了建築工地,在那裏差一點把我嚇出心臟病來。我們照了幾張相才依依不捨得回家了。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五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法定假日稱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陽節、五月節等,2000多年的歷史。

端午節我們很開心,因為我們能夠吃到各種各樣的粽子。各種各樣現狀的都有。有很常見的三角形,有正正方方的方形,有像輪胎的圓形,和筆直的竹筒形,還有奇形怪狀的花形。粽子的陷也有很多很多種,有吃在口裏香香的花生陷,有吃起來超香的五仁陷,有很有嚼勁的肉餡,和一下甜到心裏的蜜棗陷,還有超級好看又吃起來很甜的水果餡,還有很黑又吃起來軟軟的黑米陷,和聞起來香香的又吃起來有嚼勁的糯米味,這些東西我都愛吃,超級喜歡五仁陷的。

端午節家家户户門上都掛了艾葉。艾,又名艾蒿。它的莖,葉所產生的奇特的芳香能夠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還能夠把它上頭的葉子摘下來打碎來和土豆泥一齊做成了艾葉土豆餅,是很好吃的。

傳説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之後有一個壞人在楚王面前説屈原壞話,把屈原趕走了,之後秦始國把楚國滅亡了。屈原沒了國家,跳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原投汨羅江後,百姓聞訊立刻劃船撈救,一向行至洞庭湖,之後人們划龍舟、吃粽子,都與紀念屈原有關。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六

今日是端午節,媽媽讓我和她一齊去超市買粽子。到了超市,我們的第一個目標——買粽子。到了賣粽子那兒,我的眼一下子驚呆了。“天那!這麼多種!暈倒!”你看那數不清的粽子,各種各樣。這邊有甜的,那邊有鹹的等等,多的我眼花繚亂,我們買了幾十個就回家了。

回到家裏,我們把粽子放在鍋裏煮熟了,一人分了一個吃,我輕輕一咬,啊!一股香甜可口的味道流入我的心田,太好吃了,我狼吞虎嚥的吃起來。忽然,我好像想起了什麼,問媽媽:“為什麼農曆的五月初五要吃粽子呢?”媽媽説:“端午節是五月初五,傳説是為了紀念屈原而有的傳統節日。屈原是戰國時的一位忠臣,一位正值的楚國大臣,他曾多次直言進諫,可當時的楚君並不採納,還將他革職流放,之後秦國攻陷了楚國,屈原屈憤而抱巨石投汩羅江而死。這一天剛好是農曆五月初五,人們為了保全屈原的屍體,紛紛划船到江上把粽子投入水中,去喂鮑魚,龍,巨蟹等。從此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楚國人都去江上投粽子紀念屈原,一向到此刻。”我高興地一蹦三尺高,説:“啊,原先是這樣,我又學到了新知識。”

今日,我不僅僅吃到了粽子,還明白了端午節的來歷,真是開心。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七

今日是端午節,我早早地起了牀,要去姥姥家吃菜角和糖糕。

在別的地方,端午節是要吃粽子的,而我們家鄉的習俗是吃菜角和糖糕。

來到姥姥家,姥姥已經把餡弄好了,餡是粉條、韭菜、雞蛋和油過豆腐等做成的,就像餃子餡。開始包菜角的時候,我留心觀察姥姥是怎樣包菜角的:姥姥先把面和好,我發現姥姥和麪和平時不一樣,這次是姥姥把開水倒入面盆中和麪,姥姥説這是燙麪。呵呵,我又解決了生活中的一個小問號。包菜角的過程和包餃子差不多,形狀也很相像,菜角只是比餃子大了一些。可是菜角不是煮的,而是油炸的,吃到嘴裏噴噴香。

炸完菜角,姥姥又開始炸糖糕了。糖糕的形狀圓圓的,裏面的餡是白糖,咬一口,滿嘴流糖,我最喜歡吃了。

這個端午節的收穫可真不少,我不僅僅學到了許多知識,並且我還吃了一個名副其實“西瓜肚”。你的端午節過得怎樣樣呢?快來和我交流一下吧。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八

五月初五過端午。早上我五點起牀在牀上和弟弟玩耍,七點吃過飯,老媽陪我作捲紙,十點鐘我們出發到姥姥家串親親,到了中午姥姥給我們準備了一桌豐盛的菜。吃過午飯,爸爸開車帶着我們和舅舅一家去焦作科技館玩耍。

在科技館一樓有一個大樹爺爺,一碰他他説話了,還有木偶匹諾曹,他的手和頭都會動。

二樓的時光隧道是旋轉的,媽媽試了幾次都不敢過,姥姥高血壓也不敢過去,僅有我們這幾個男子漢,爸爸、舅舅、哥哥和我敢過去。還有一個媽媽,可是不會動,是一個假媽媽,可是媽媽肚子裏的寶寶會動,媽媽説那是生命的歷程,我和弟弟也是那樣在媽媽肚子里長大的。

我們上到三樓,先找到了鏡子迷宮,媽媽和姥姥先進去了,我和哥哥緊隨其後,隨着人羣慢慢的走了出來。還有電的原理,力的原理,三維立體電視,很多很多好玩的。

啊!多好玩的一天呀!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九

端午節的習俗大致有吃粽子、賽龍舟、桂香袋、飲雄黃酒、用雄黃蘸酒灑在額頭上畫王字、接女歸寧(這一天出嫁的女子都要回孃家),採百草、插艾蒲、系五彩線……各地往往不一。

“端陽節碌忙人,剝粽蘸糖當早茶。莧菜落油和片粉,面築搗蒜拌黃瓜”。每當端午來臨人們便芬芬包粽子,賽龍舟喝米酒、插艾蒲、系五彩線,這便是我們鄖縣人民的風俗。

包粽子

包粽子嘍,包粽子嘍,我興奮的叫着,可老媽不讓我包,氣也,氣也。就憑着我這三寸不爛之舌不到兩分鐘就把老媽説的無言以對了。(不是吹的)老媽讓包了,我又不會包,又想放棄,莫不包上一兩個怎能體現端午日的氣氛呢?恆心突起堅持要包上一兩個,左手拿着一片竹葉,右手拿起大勺,怎樣包呢?要不偷偷窺探一下OK!悄悄瞄兩眼“Mygod,真簡單,偶會了”。再次拿到竹葉感到輕輕摺疊成一個三角形,拿起大勺,挖上一勺糯米,倒入竹葉中,再放上棗、花生、葡萄乾,包好用線紮好放入鍋裏渚一渚,經過一夜的沸騰,一個個香噴噴的大粽子便出此刻眼前,一聞,哇,真香,“口水直流三千尺,不及粽子讓我吃”。好詩,好詩,我在心中暗的想着,莫不嘗上一兩個大粽子怎樣對得起我的勞動成果。嗯,好吃。

賽龍舟

“賽龍舟,嘿咻……”聽那不是“龍頭”在叫嗎(帶頭),看五條長七、八米的龍船在江面上飛奔、騰舞,一條比一條勇猛,船長可坐12至18個槳水,一個帶頭的,一個鑼手。槳手每人手持一支短漿,隨着鼓聲緩促為節拍,拼命的向前劃去。(我爸是槳手;三爹是帶頭的)帶頭人員雙手左右揮動大聲呼喊到:“劃龍船”,槳員人也跟着喊到:“嘿咻”,再加上岸上人山人海的觀眾,可想而知吶喊助威聲音有多大。

由於時間關係我就不一一介紹我們鄖縣的端午日了。

你把你們的端午日也告訴了吧,就這麼定了!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十

盼星星,盼月亮,端午節最終到了。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在這天,全家人要在一齊包粽子,吃粽子,有的還要賽龍舟。聽説,這都是為了紀念古代的愛國詩人屈原。

當時,屈原寫了許多愛國詩篇,可是國君卻不採納,屈原眼看着自我的國家被他人侵佔,無奈之下,投江自殺,於是便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和到江邊撒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早上,我和媽媽去買了,花生,紅棗,米和粽葉,準備回家包粽子。

回到家,媽媽把米和粽葉泡在水裏,分別放到兩個大盆子放裏面,又把花生和紅棗分別放在了兩個小碗裏。最終媽媽找來了粗一點的繩子,剪了許多長長的線,然後對摺在一齊。一切準備就緒,包粽子開始了!

媽媽讓我先看她包一個,然後我再拿一個,跟着她學。首先,媽媽拿了兩片粽葉,交錯放在一齊,然後拿起剪刀,把粽葉一頭剪平,然後握起來,讓它成為一個圓錐形,哈哈,活像一個小漏斗。媽媽對我説:“像小漏斗的這個地方決定了粽子的大小,一會你包時,不要太大,不然你的手抓不住。”我點了點頭。媽媽又抓了一大把米放進小漏斗裏,到必須位置時,要往裏面到一點水。然後能夠在放米過程中放花生和紅棗。然後把漏斗上頭的粽葉往下放,成為一個“立體三角形”,開始包,最終媽媽拿了事先準備好的繩子,把它緊緊的困住,“OK了!”媽媽笑着對我説。我看了看,哇,媽媽包的真好!我必須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

我按照媽媽教我的步驟開始包粽子,拿兩個粽葉,交錯放,然後成為一個小漏斗,開始放米。可是,粽葉在媽媽手裏就很聽話,一到我這,不是這爛了,就是那爛了,導致漏米,撒了一地。媽媽説:“你不要使太大勁,輕一點。”我按照媽媽給我的提議,重新開始。可是粽葉像是跟我鬧脾氣一樣,就是包不好了。我苦惱極了,把粽葉和米往旁邊一扔,不管了,氣呼呼的坐在那裏。媽媽看了看我,語重心長的對我説:“沒關係的,媽媽第一次包粽子也是這樣,還沒有你包的好呢!”聽了媽媽給我的鼓勵,我又振作起來,開始了包粽子。

這一次很成功,到最終纏繩子了,我把粽子放在桌子上,用手緊緊按着它。用很大力氣,把粽子纏了起來。呼,最終好了,看着我包的粽子,它彷彿在朝着我笑呢!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十一

今日是端午節,我親愛的老媽有事,所以把我“託”到了王別格家。

我剛一衝進門,就看到了王別格和嶽阿姨在餐桌上忙活。王別格一見我來了,就讓我一塊兒包粽子。怎樣辦?我可是個包粽子的“大菜鳥”啊!叫我吃粽子還行,叫我包粽子還不如讓我去毀粽子呢!我當時那個汗那。我直愣愣的站在那裏。“快點過來!”王別格又朝我喊道。我被逼無奈只好硬着頭皮走了上去,説:“呃,這個嘛,我不會。”王別格不以為然的説:“我也不會嘛,我第一次包粽子的時候還把粽子包成了沙漏,一鬆手,米”嘩嘩“的往下流”。我只好拿起一片竹葉跟她學了起來。“首先,把竹葉對摺,再折一個小角。”,王別格向我演示完就來檢查我折的怎樣樣。“哎呀。這是吃的,你不要把她當成卡紙折啊!”王別格對我説。我無可奈何,只好重新折了一次。“嗯,這次還不錯”聽到了她説的話,我大大的鬆了一口氣。看樣貌,她不會再叫我重新再折一遍了。“之後把粽葉打開,握住下頭”王別格一看,説:“做的還不錯,此刻要放餡兒了。先放一勺米,再放一勺豆,然後再放一勺米,然後再放半個棗,最終放一勺米。”王別格説的太快了,我有暈,於是對她説:“你直接告訴我要幾勺米、幾勺豆、幾勺棗就能夠了,我自我搭配。”嶽阿姨説:“其實這個能夠根據自我的口味來搭配。”我曰:“那我就光加米,不加豆,也不加棗

。”王別格説:“不行,就你喜歡那種口餡,別人都不喜歡。誰明白你你包的粽子是哪個呢?”我立刻反駁道:“做個記號不就得了?”由於往下我不能做了,所以那個半成品被送到了嶽阿姨那裏,叫她幫忙“整整容”,再“縫好皮膚”。

該煮粽子了。阿姨先把粽子倒進“盆地”(小鍋)裏,又把一盆水倒進“盆地”裏,讓水沒過粽子,使所有的粽子“溺水”,無一倖免(當然不能有幸免的了,不然,怎樣吃呀)。然後,煮上兩個小時,再悶上半個小時,粽子就煮好了。

王別格一聽説粽子煮好了,便飛也似的跑向餐桌。嶽阿姨剛把粽子端上來,她便迫不及待地把一個粽子撥開,把粽子用筷子一分為二,小口小口的品嚐完了,對粽子讚不絕口。我被她所逼,原本想“付出無回報”的,但被她硬塞進了大半個粽子。噎的我直翻白眼,不得不以跑步的方式來緩解我那可憐腸胃的壓力。

這可真是個有喜也有憂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十二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提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由於當時社會的腐敗他的策略不但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攻擊排擠最終逐出都城,流落漢北。屈原生性耿直,不願委曲求全,看破紅塵,跳進了汨羅河以死捍衞正義。當地的漁夫明白此事後十分痛心,划着小船把竹筒裏的米撒向汨羅河餵魚以保全屈原的屍首。之後,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為包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舟,逐漸構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划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我們全家人都十分敬佩屈原的人品和才智。所以,我們家每年都很重視端午節,必須要包粽子以此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是吃粽子,賽龍舟。粽子分兩種形狀:一種是牛頭粽,一種是尖尾粽。媽媽是我們家包粽子的能手。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媽媽常説:“用蘆葦的葉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葉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葉子放在温水裏泡一泡,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花生分別洗完後伴在一齊。等蘆葦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粒棗,之後在裏面放上糯米,花生,中間再夾幾片棗肉,包好後再將草繩捆綁好大功告成了。媽媽包的粽子又大又結實,像一個個包袱,又像一個個秤砣。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三十分鐘後,再泡在湯水裏一個小時左右使其入味,然後就能夠吃了!媽媽包的粽子香味撲鼻,讓我直流口水,有時一口氣竟能吃上好幾個然後腆着大肚子那憨態惹人笑。

過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要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握着船槳動作協調、齊心協力地奮力向前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着鼓,“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此起彼落,使水手們更加鼓足了幹勁,勇往直前……每年賽龍舟的場面都十分壯觀。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不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並且傳承着中國的傳統文化。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十三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奶奶。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

我也想親手嘗試一下包粽子的樂趣,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粽子。早上當我趕到奶奶家的時候,奶奶已經準備好包粽葉的東西,有粽葉、有糯米、餡料、還有一些扎粽子的線。糯米雪白雪白的,像白雪一般。我學着奶奶的樣貌,拿起幾片粽葉把它們按順序排好,再把這些葉子折成一個蛋筒型。我放了許多糯米,這時奶奶説:“你放的太多了,蜜棗往哪裏放呢?”我連忙倒回一些米,然後選了一顆圓圓的、晶瑩透亮的蜜棗放了進去。奶奶又説:“你還能夠放一些紅豆呀。”我一想,這可是最好吃的紅豆蜜棗粽呀。我連忙放了很多紅豆進去,然後開始包粽子了,可是這時我才發現,我放的米和紅豆太多了,根本包不起來,灑了很多。我都有點灰心喪氣了,這時奶奶安慰我説:“不要放棄,倒掉一些米和紅豆,再試試你就會成功。”在奶奶的幫組下,我的第一個粽子最終包好了。我再接再厲,又接二連三的包了幾個粽子。雖然,這些粽子不像奶奶的包的那麼精美,可是我心裏還是很喜歡。你瞧,有的像肥肥的小豬,有的像瘦瘦的猴子,有的像圓鼓鼓的青蛙,大小不一,簡直就是一個動物粽子展覽嘛。

粽子包好了,有紅豆蜜棗粽、有豆沙粽、有蛋黃粽、還有豬肉粽。奶奶把它們放入鍋中煮。不一會兒,清香、誘人的粽子香味從鍋裏飄出來,我不停地咽口水,心裏想:粽子煮好以後,我是先吃那個小肥豬?還是那個小瘦猴呢?我想來想去決定還是先不吃了。我要把我的勞動成果送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吃,讓他們體會一下我的孝心。雖然,粽子不好看,可是他們必須會吃在嘴裏,甜在心裏。

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景。因為從鍋裏飄出那粽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異常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粽子最終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能夠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粽子,品嚐到自我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十四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天一大早,奶奶和媽媽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們先把粽葉捲成一個漏斗的形狀,然後把糯米裝進去,再放進去蜜棗、花生,用粽葉把它們整個包好,最終拿來一條繩子把它捆綁起來,這樣一個粽子就完成了。粽子煮好後,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齊,開開心心地吃起了粽子,媽媽還給我講了端午節的來歷:楚國時,有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有着遠大的政治抱負,他連續幾次寫出改革朝綱的奏摺呈給皇帝,可是昏庸的皇帝不但沒有采納屈原的正確主張,還把他拘禁起來……在無可奈何的情景下,屈原以死抗爭,毅然跳下汨羅河。他的愛國精神感動了人們,人們紛紛趕來用葦子葉捲成一個尖尖的小筒往裏面裝上糯米,包成一個個粽子,丟進河裏餵魚兒,期望魚兒們不吃屈原的屍體,為了世代紀念屈原,人們就把每年的五月初五,也就是屈原跳河的日子作為端午節,以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葉的方式永遠紀念屈原,聽了端午節的來歷,我不禁流下了晶瑩的淚……

這個端午節,我過得很有意義,因為我不僅僅吃到了粽子,還明白了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十五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很期待過端午節。誘人的粽子讓人垂涎三尺,長長的米粒煮得泛黃,裏面包了豆沙或棗子的陷。米有些透明,也露出些泛紅的顏色,四角倔強的翹着,可愛極了。包粽子的葉子上沾滿了水,也沁入一點米的香味。一口在粽子上咬下去,滿嘴便充滿了米香,再咬一口,便會看到暗紅色的餡兒。餡兒甜甜的,有了米,這種甜也不膩了;米中融入了棗或豆沙的香甜,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我常常是吃得滿嘴“小鬍子”,媽媽見了笑我是隻“大臉貓”。我卻不介意,嘿嘿一笑,用舌頭舔舔米粒,用手把嘴一抹就去找外婆了。

外婆會笑着看着我,慢慢挪動步子於牀前,從枕邊的針線筐中取出幾個香囊。那時外婆還僅有我一個孫輩的孩子,分外疼惜,所以每年都會有五六個外婆做的香包。這些香包各式各樣,在我記憶中,似乎沒有重樣兒的。外婆那時手還很巧,會做很多種圖樣。有小鹿、老虎、蛇、壁虎的;也有太陽、月亮、星星的;還有些花花草草的和心型的。他無論做什麼,就像什麼,雖説沒到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但絕不比路邊買的那些差。

雖然我並不怎樣喜歡香包的那種味道,但那無疑是我那時的最好飾品。於是,我國的滿身都是德,猶如天花亂墜。效益看着我,笑我臭美。我才不管她説什麼,依然“孤芳自賞”,跑去媽媽面前玩了。

此刻物是人非,我穿過了金色的童年,慢慢長大了,表弟已經七歲,外婆也去世很久了。我們家端午節的習俗只剩下了“吃粽子”。沒有外婆香包的保佑,我依然平安的成長着,一天又一天。但有時心裏卻十分空洞,越臨近端午,越是如此。

懷念我親愛的飾物――外婆充滿愛意的香包。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十六

今日是端午節,陽光燦爛。“城中城”邀請我們學校記者及家長共慶端午節。我、爸爸、媽媽和弟弟都去了。

我們到了那裏已經有四十三名小記者了,我們分了三組,A組去包粽子去了,B組去玩有獎問答了,而我們C組玩起了親子游戲。規則是:先用長方形的小積木擺出‘25’的字形,然後把第一個積木推倒變成一個連續倒下的`‘25’的字形。我們開始擺了,可是剛剛擺好的‘2’字就被我們碰倒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最終擺好了。我爸爸把第一個推倒‘嘩啦啦’的一個連一個得倒下了,可是5的一橫沒倒下,我們沒有獲勝,可是我們玩的十分高興。這時,A組出來了,每個人手裏都提着一個塑料袋,袋裏放着粽子。這都是他們自我包的。該我們去玩有獎問答了,我回答了一個問題,但不是很完整,所以沒有獲獎。但媽媽誇我很勇敢,獲不獲獎並不重要,重在參與。我們洗了手就開始包粽子了,一個、兩個、三個……我們包了好幾個。我們又去了建築工地,在那裏差一點把我嚇出心臟病來。我們照了幾張相才依依不捨得回家了。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十七

“百里不一樣風,千里不一樣俗”,不一樣的地方遊不一樣的習俗。聽——“正月要把龍燈耍,二月要把風箏扎……”琅琅上口的童謠時候讓你穿行在每月的習俗中去呢?此刻就跟我穿行到端午節的習俗中去吧!

端午節到了,黃教師真可謂是”異想天開”,竟然把學校門口包粽子的馬婆婆請到教室裏來教我們包粽子!馬婆婆先把中葉折成一個漏斗形,俗話説得好”看着容易做起來難”,看馬婆婆寶中之的速度那麼快,他可是在江湖上”混”過十多年來的,那手藝叫做熟能生巧,而我們呢,就像是一隻只無頭蒼蠅,抓住這邊的角又漏掉那邊的角!,沒辦法只好讓馬婆婆親自出馬,一眨眼我們的中葉就被馬婆婆那一雙令人敬佩的首要成了一個個可愛的小漏斗,我們不甘示弱,開始了漏斗大戰。結果楊洋的漏斗被紅了個底朝天,做完這步後,馬婆有讓我們把江米倒進漏斗裏,沒想到我的粽子真的成了漏斗,裏面包住的江米就像沒有下巴的嘴巴一樣”巴扎巴扎”地漏個不停,我連忙拉起了線,把粽子的上口給縫了起來,可江米還是想斷了線的珍珠一樣不停地揉!我沒辦法,只好讓這個粽子光榮犧牲了。

粽子包好以後,我們就開始煮,煮好以後,就開始吃了,瞧,小云陽那個饞貓,粽子還沒有看看我們的教室,就頓時灰飛煙滅了,黎宣誠呢?細心翼翼在粽子上舔舔這兒,舔舔哪兒,害得粽子上滿是口水味,最搞怪的非張力夫莫屬,看!他吃得滿嘴是油,手呢?也是油,就算米掉到地上,他也把自我的嘴巴當成吸塵器使……

行走在節日的習俗中,聽者琅琅上口的詩,我們真是悠哉美哉!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十八

今日是農曆五月初五,也是“端午節”。陽光燦爛特熱,但絲毫不影響人們過節的熱情。

大街上人來人往,擺滿了過節日的東西。有艾草、菖蒲、雄黃,當然少不了粽子。我和媽媽來到外婆家過節。快到外婆家的時候,我發現家家户户的門上都插着“寶劍”,有幾户人家的門上還插着幾根艾草。我好奇地問媽媽;“媽媽,這些東西是幹什麼用的?”媽媽輕聲地説;“這是用來辟邪的,期望家裏人平平安安的。”到了外婆家,我看見鄰居媽媽在擺弄着一些五顏六色的布,就湊過去看了看,原先是在做香囊。她們把大的掛在小孩的脖子上,小的串成手鍊戴在孩子的手腕上,期望小孩平安,快快地長大。小孩們看着這些漂亮的香囊開心極了,還到處展示。快到中午12點了,家裏有小小孩的人家拿來雄黃酒,用手指沾了一下,塗在小孩的頭上、耳朵上。聽大人們説這也是辟邪。接下來就是享受美食的時刻了。媽媽端來一碗香噴噴的粽子和一碟白糖。我用筷子戳了一個粽子,蘸了一點白糖,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外婆給我講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22歲時,就已官居左徒、三閭大夫,輔佐楚懷王。屈原救國的願望破滅了,他在極度悲慟的心境下,於公元前278年(詩人62歲時)農曆五月五日縱身投入波濤洶湧的汨羅江。當時楚國人民因捨不得這位賢臣的死去,聞訊後紛紛趕着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見蹤影。這便構成了每年此日競賽龍舟的起端。南朝梁時吳均《續齊諧記》中説,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之後,人們每年這個時候,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據説東漢初年,長沙有個名叫區曲的人,曾夢遇一位自稱屈原的賢士,他對區曲説:“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讓蛟龍吃掉了,今後你們要把楝葉和米塞在竹筒裏,或用蘆葉包裹好,再用五彩絲纏好,因為蛟龍是害怕楝葉、蘆葉和五彩絲的。”之後人們改用楝葉、蘆葉和五彩絲包裹粽子,據説就是這一緣故。此後,歷代沿襲下來,便演變成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

我真愛端午絕啊,你愛嗎。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十九

每年的端午節我們都要吃粽子、賽龍舟、懸艾葉、我最喜歡看賽龍舟的比賽了,這比賽並不是為了爭誰第一水第二,是為了在觀眾面前展示他們嫻熟的技能與完美的姿態。

我先來説説粽子吧。粽子是用墨綠色的蘆葉包裹着糯米和棗子。煮熟後,剝開蘆葉,只見米團裏彷彿鑲着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很好看。粽子的的味道美極了,蘆葉散發着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膩。

粽子還有一個悠久的故事。傳説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屈原一生寫過許多着名的詩篇,提出過許多愛國的政治主張,可是君王不採納。之後君王淪喪,他滿懷憂憤跳江自盡。人民還念他,崇敬他。兩千多年來,人們把粽子投入江中,當做獻給詩人的祭品。——這就是粽子的由來。是的,每逢端午節,人們怎樣會忘記偉大的詩人屈原呢?

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資料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包含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二十

今日是端午節你們明白今日是端午節可是你們明白端午節有哪些傳統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一樣,但總體上説,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不大一樣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説,於是不僅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並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其資料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其他國家。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這些就是端午的傳統。這個節日來自一個詩人屈原因抱石跳河鄉親們為了不讓魚,吃了屈原就把粽子扔下去餵魚。這就是端午的來歷,你們明白了吧。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二十一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我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可是始終不忍捨棄自我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我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之後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二十二

端午節是十分熱鬧的節日。也是十分有意義的節日。這不,端午節還沒到,節日的氣氛就出來了。街上很多老人都有竹竿支了一個攤。在竹竿上掛了許多的香包、花花線、有的還把雄黃一瓶一瓶的拿出來,香包的花樣很多:有的像玉手拿壽桃,有的像老虎頭,有的就是一個小包包。我最喜歡南瓜花了。有些人在過端午節時就像水煮魚似的過個面,他們並不明白過端午節是為了什麼,

下頭我給大家説説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愛國精神,當然也不知他一個人,還有孝女曹娥和伍子胥的。以前是一二三四五的五,之後慢慢變成中午的午了,端午的端意思是無端,開頭的意思。

我剛才提過端午要帶香包花花線之類的,為什麼呢?因為傳説在端午的早上有“五毒”蟲之類的東西要出來,怕它咬人。所以才用香包裏一種特殊的香氣來把毒蟲薰死。帶花花線是因為這種五彩線繞起來的花色能夠迷惑蟲子的眼睛,就咬不到你了。

灑雄黃酒有一個小故事。以前的人睡覺好睡在地上,尤其是夏天那樣會被蟲咬的,正巧有個人喝暈了不細心打翻了雄黃酒的罐子,雄黃酒就灑了他一身,蟲子就沒咬他,之後,他也弄明白是為什麼了,哦,原先是這雄黃酒的緣故,再之後就有了這個習俗。

怎樣樣,此刻更瞭解端午節了吧!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二十三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始於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之後,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一樣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一樣民族、不一樣地區,划龍舟的傳説有所不一樣。直到今日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我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此刻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划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併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我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可是始終不忍捨棄自我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我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之後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説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一樣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資料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包含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包含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必須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衞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我們中國真不愧是一個禮貌古國,一個端午節都有如此深厚的意義。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二十四

今日、是端午節的前一天,媽媽説,端午節到了,我們去買些粽子吃吧,頓時冒出幾聲,“行行”。我説:“今日還不是端午節,買粽子幹啥?”我媽媽説:“對呀,還沒到,這樣吧,我們今日先買些荷包等辟邪的東西準備一下,明天是端午節。”我的表妹、表哥早已忍不住説先給我們買幾個讓我們嘗一嘗好吃不好吃,我表妹也在旁邊吶喊助威,同意同意,雙手贊成、“哈哈,這是多麼有規律的吶喊聲啊!我媽媽無奈,只好帶着我們出去了,到大街上以後,媽媽給我們一人買了一個荷包,聞起來讓人精神氣爽,我們買完以後眼睛尖鼻子靈的表妹看見了買粽子的,我們都還在那裏挑辟邪的東西,陸續我和我媽媽看見了,我們到了那裏買了5塊錢的,拿回家裏後,我們便狼吞虎嚥的吃了起來,我們也幫忙爸爸媽媽掛開了辟邪的東西,心中也頓時踏實了許多,就這樣,6月6日到了。

一個正式的端午節到了,這一天,我們早早的起來,媽媽主動帶我們買了許多粽子,我回家後,邊在哪裏吃粽子,邊讓媽媽給我們講端午節的故事,那是一年的6月6日,壞人追殺屈原,結果屈原跳河自殺,人們為了不讓魚兒吃屈原,便每年的端午節都把粽子放到水裏面,讓魚兒吃,這就是故事的由來,我們吃完粽子以後,媽媽説:”我帶你們出去,“我們説:”去那裏,“媽媽説:”去看龍舟比賽,我們走到了那,龍有十幾條,好像都是來自各村莊,我到了那裏,各個選手還在準備着,比賽隨着裁判的一聲槍響開始了,擂鼓響了起來,大家都在用力的劃,最好我們村的了第二名,比賽太精彩了。

這就是我們傳統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二十五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習慣。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以紀念屈原的説法最為廣泛。相傳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因為愛國夢想不能實現而抱石投汨羅江自殺。人們為了紀念他,便把他投江的日期定為端午節。

説到端午節,最常見的習俗要數吃粽子。雖然商店裏的粽子品種很多,可是,我還是喜歡家裏包的粽子。在端午節的前兩天媽媽就會把包粽子的蘆葦葉買回來用清水煮好,然後準備包粽子的原料:糯米、肉、豆沙、紅棗等。接下來和奶奶一齊包粽子,每次奶奶都會選取兩三片葉子,左手捏住葉子的一頭,右手用三個手指捏住葉子的另一頭輕輕地往裏一卷,捲成一個圓錐體的形狀,卷好後就往裏面放準備好的原料,最終用棉線把粽子捆結實,一個有模有樣的四角粽“寶寶”就誕生了。

在這一天,人們還會插艾葉、賽龍舟。端午節真是個充滿神奇、充滿喜悦、充滿熱鬧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二十六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到端午節,我們就一塊兒吃甜甜的粽子。

每年端午節,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最傳統的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端午節有很多習俗,因為“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齊。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這一天,最主要的活動是賽龍舟、吃粽子,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充滿色彩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二十七

端午節有許多的習俗,如吃棕子、賽龍舟等。在我媽媽的故鄉——三明就有一種“插茱萸”的習俗。

茱萸是一種草,它細細長長的,又是綠油油的。每到端午節,當地的老人們就會在自家的每一個門的兩旁都插上一秼茱萸,以求神靈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見外公搬來一節長梯,在門的旁邊(門框前)架好,然後細心翼翼地拿出一秼茱萸草,拜了拜天,口裏唸唸有詞,然後慢慢地爬上梯子。最終,外公仔細找這門邊的裂縫,等到找到了裂縫之後,再把那一秼茱萸草插上去,然後下來。

我們和外公在遠處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門上被我們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風徐徐吹過,門旁的茱萸在微風中輕輕搖擺着身體,好像笑這對我們説“放心吧!我必須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之一—插茱萸。可是,隨這時代的提高,越來越少人會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議:大家要堅持這種習俗把古老又悠久的習俗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二十八

我們大家都明白端午節,你們明白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嗎?那我就給大家講講吧!

端午節的來歷: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午”,“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午”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端午節的習俗:吃粽子與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賽龍舟等。粽子又叫“角黍”、“簡粽”,前者是由於形狀有稜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組成。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裏食用。

今日又到了端午節,又該吃粽子了,但你們會包粽子嗎?我會包,剛學的,下頭我給大家説一下我包粽子的過程吧。

首先找兩個大小差不多的粽葉,把兩個粽葉往外拉長一些,然後從中間往裏裹成一個像漏斗一樣的三角形,這樣模具就做好了。下一步就開始往裏放米了,放一點,使勁壓一壓,再放一點,米壓的越結實越好。之後是把左這的葉子往右邊裹,右邊的葉子往左邊裹,必須要裹結實,這樣大致就包好了,最終一步就是纏線,手拿着粽子,纏三個角交叉纏,纏的越結實越好,這樣粽子就包好了。

包粽子這件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看起來簡單的事表,做起來卻很難。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二十九

端午,會令人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賽龍舟。吃鹹鴨蛋。包粽子……

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除春節外最喜歡的節日。在端午節前幾天,我迫不及待的地往外婆家趕,爭取當第一個包粽子的人。一想到長長的、寬寬的粽葉,用兩手握住,往裏一拐,做成漏斗狀,放入糯米……我就無比興奮。端午這天,無疑是最興奮的日子。

一大早,我便抓起老早就就編好的蛋袋,掛在脖子上,拾一顆淡綠色的鹹鴨蛋,空着肚子,在河邊和夥伴們搶個好位置,等待龍舟……我們的興趣自然不在龍舟上,來是為了隨手摘朵薔薇,將一片片花瓣拋入水中……沒過多久,肚子便餓了,掏出還存留着一絲温氣的鹹鴨蛋,剝開蛋殼,細心翼翼地用手捧着,用牙齒一點一點地啃——一半是因為捨不得一下子吃完,一半是因為太鹹了。嚥下鹹鹹的蛋清,就是粉粉的、微甜的、油光閃閃的蛋黃了。用舌尖一點一點地舔着,享受着小小的金黃色的歡樂與幸福,就像一位上了年紀的老爺爺呷着一盅上等好酒似的。鹹鴨蛋吃完了,人也看累了,便回家吃粽子。剝開一層又一層的粽葉,露出一角棕色的糯米,咬一口,淡淡的粽香便在嘴裏漾開……賽龍舟、吃鹹鴨蛋、包粽子……

這些傳統節日裏,包含着小小的幸福……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三十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它源自一個傳説。

在古時候,有位名叫屈原的人,他在國家衰敗之時,想為國家出力,卻懷才不遇,憤而跳江。他當官時,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百姓念及他,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屍體,就用粽葉包上糯米,投入江中,期望魚蝦不去吃屈原的屍體。所以,五月初五這天,人們就吃粽子悼念屈原。

如今,吃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習俗。粽子下鍋不久,就有一股若有若無的香氣在空中飄蕩,讓人神清氣爽。粽子煮好了,將其剝開,不用刻意的擺盤,只需將粽子隨意放在盤子上,綠油油的粽葉拖着晶瑩剔透的嫩白色粽身,米粒色澤飽滿,透着光芒,每一粒都是橢圓,一個個挨挨擠擠,卻又各不相粘,讓人垂涎欲滴。幾顆紅棗像寶石一樣點綴其間,令人食慾大增,又像一件精細的藝術品,。這難道不是大師之傑作嗎?

片刻,粽子特有的香氣便吸引着你的味蕾,那是粽葉的清香、糯米淡淡的香甜和紅棗的甜香。撒上一勺白糖,放入口中,滑滑嫩嫩的粽子嚼勁十足,那味道在舌尖上回蕩,忍不住細細品味。

這一個個民俗文化,是五千年華夏禮貌中一顆顆明珠,我們要讓它傳承下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uowen/g4166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