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學生作文 >

父母作文(多篇)

父母作文(多篇)

父母作文(多篇)

知足作文 篇一

幸福是靈魂的香味。——羅曼·羅蘭

要怎麼擁有一道彩虹/要怎麼擁抱一夏天的風/天上的星星笑地上的人/總是不能懂不能知道足夠……

一首五月天的《知足》,唱出了現如今人們最真實的感受。知足常樂,才是對幸福定義最完美的詮釋。

四年前的雅典奧運會上,劉翔,成為世界的焦點。“我的運動生涯才剛剛開始,以後還有無數輝煌要等待着我去創造。”這句話,讓世界人民記錄了這個中國田徑史乃至亞洲田徑史上的奇蹟。四年後的北京奧運會上,人們坐在那“黃牛票”已經炒至100倍的110米欄比賽場地,看着他痛苦地撕下2號號碼牌轉身離開的時候,萬民落淚。他説,不到萬不得己的時候,是不會退賽的。可見當時的他的跟踺是多麼劇痛。這,也許就是一種知足吧!不會為了一次的比賽而犧牲自己的健康,犧牲自己的運動生涯,這不是懦弱,不是膽怯,而是以一種知足的方式去面對生活,看待生命!知足常樂,劉翔的放棄是一種超越,是失敗的英雄!同樣,中國人民從20年前對本片失利的奇刻,到如今對劉翔退賽的理解,也正是一種對他人知足的思想態度的轉變。

而在1908年英國倫敦的奧運會上,在馬拉松的比賽中,瘦小的意大利運動員第一個跑進了賽場。途中他多次摔倒,在最後的15m撲倒在地。兩名醫護人員將他攙扶着中過了衝刺線。最後,這句運動員的金牌被取消了,因為裁判認為他不是憑藉着自己的力量到達終結的。英國的彼得太主教在頒獎典禮上説:“參賽比金牌重要”。而這名運動員也很釋然,雖然沒有得到金牌,卻讓所有的人看到了自己的努力。這,就是知足。

因為知足,所以常樂。

李娜在前日比賽中,未能進入澳網8強。她滿臉笑容的接受了訪問;王楠在奧運會上不敵張怡寧獲得亞軍,卻微笑着與家人擁抱,為自己的運動生涯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只有人心知足了,靈魂富裕了,豐盈的芳香才會從心底溢出,瀰漫幸福!

當來自地中海岸邊,聖火點燃華夏地火紅的熱,當綿延不斷的熱情渲染了五千年璀璨耀眼的天空,讓聖火,去傳遞那知足常樂的幸福,讓世界充滿靈魂的香味,知足,常樂!

知足作文 篇二

人們常説“知足常樂”,並以此自我安慰和安慰別人。然而,我卻不知道人們是不是真的知足,知足後又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況,是不是真的就快樂了?

假如知足,我不知道我們的祖先,會不會從樹上下到地上;會不會從爬行到直立;會不會從住巖洞到自己修建房屋;會不會有今天林立的高樓大廈?

假如知足,我不知道這個社會,到目前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會不會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會不會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會不會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

假如知足,我不知道人們今天過的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日子;會不會從茹一毛一飲血到今天的各種美味;會不會從赤身露體到今天的穿金戴銀;會不會從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到今天的豐衣足食…

假如知足,我不知道會不會有今天的文明;人們會不會從爬行到步行;會不會有汽車、火車、飛機等等高科技物件的發明;會不會有宇宙飛船上天的壯舉……

假如知足,我不知道我會不會跳出“農門”;會不會從農業技術員到農業經濟師;會不會從偏僻的山鄉走到縣城;會不會把家從縣城移到省城;會不會從單身到擁有一個温馨的家;會不會從貧窮到衣食不愁……

樹,之所以茂盛,是因為它不停地生長着;水,之所以充滿活力,是因為它不停地流動着;雲,之所以美麗,是因為它飄逸,不停地變幻着形色。

一個人的一生中,許多快樂的來源,並不是因為知足無所求,而是因為有理想有追求,並不斷地將理想和追求變成現實,在一次次的成功中,享受愉悦的情感體驗。

不生長的樹,是什麼樹?枯樹。不流動的水,是什麼水?死水。沒有追求的人,是什麼人?死人。一個人活着,就應當有理想,有追求,就像樹一樣,水一樣,朝着藍天不停地生長,朝着大海不停地流動。

不能想像一個安於現狀的國家,一個無所求的民族,會是什麼樣子。同樣地,不能想像一個沒有理想,沒有追求的人,他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一生,又會是什麼樣子。

知足作文 篇三

南懷瑾曾説過,一個人總在仰望和羨慕他人的幸福,最後卻發現自己正是別人羨慕的對象。所以不要看你沒有什麼,而要看你擁有什麼。就像蘇格拉底逛集市回來後發現這個世界上原來有那麼多他並不需要的東西一樣。人生本不應執意去追求那些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立足本心,知足常樂,方可“仰天大笑出門去”,走向成功。

林清玄曾説過:人生當以花的姿態來證明自己。林俊德老人便是那綻放在“死亡沙漠”的羅布泊大沙漠的馬蘭花。它沒有百花爭豔的美豔,卻是戈壁灘的風景。,大漠、烽煙、馬蘭,這便是林老一生的寫照。他五十年如一日投身到祖國的核事業,棲居戈壁數十載,他卻備感幸福。名與利於他而言僅如沙塵,他在科研的過程獲得自我的滿足,使得他能夠笑對滾滾黃沙。這便是知足的力量,他使人淡忘了明(名)與利,使人收穫自我的滿足,使人長久幸福不被苦與難所累。

泰戈爾曾説過:你的負擔將會變為你的禮物,你的苦難將會照亮你的路。大山、扁擔、藥箱。這便是“扁擔村醫”李前鋒肩上沉甸甸的擔子,他自身甚至患有尿毒症,然而他卻堅持每天挑着藥箱,行走在大山之間,為鄉民送醫上門。柔弱的肩膀,沉重的擔子,巍峨的高山,就是健碩的年輕人都難以承受這份辛酸勞苦,然而李前鋒一走就是五年。倘若不是守有一顆簡單的知足之心,他又怎能挑得起這擔沉重的藥箱;倘若不是守着一顆簡單的自我滿足感,他又怎能挑得起全村人的健康;倘若不是守有簡單的知足之情,他又怎甘心屈身深山,挑着一個醫生的職責與擔當。是因為知足,他忘記了自身的病痛。他曾説:“這裏的鄉民需要我,我能夠幫助到他們已經很知足了,我不覺得苦,我感覺這樣做挺幸福的。”

一簞食,一豆羹,這是顏回的幸福;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是曾點的幸福;流觴曲水,暢敍幽情,這是文人墨客的幸福。然而當今,人們卻失去了這種簡單的知足感,而使自己深陷痛苦之中。

其實,沒有藍天的深邃,我們同樣可以擁有白雲的飄逸;沒有大海的壯闊,我們同樣可以擁有小溪的優雅;沒有原野的芬芳,我們同樣可以擁有小草的翠綠。人生沒有旁聽的席位,我們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聲音。又何必執着於擁有多少呢?

知足作文 篇四

小草生長在牆角一隅,它不滿足於牆根的庇護,而想一個勁地向上長汲取更多的陽光;花朵競相開放在花壇裏,它不滿足於人們千篇一律的讚美,而想讓芬香流傳千古;博士生譚超白天送快遞,晚上扎堆文獻,也是想在不斷探索與奮鬥中,實現自身價值。

所以我認為不知足常樂能讓人們不斷髮現自己的不足,盡力在不斷探索與彌補中實現自我價值。

不知足,才知不足。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的佳作流傳至今,他們的作品之所以成為佳作,大多都是建立在對自己作品一種“不知足”上的,不斷地細細雕琢、推敲、改進最終成為了人們口中稱讚的佳作。書法家顏復卿,寫得一手好字,但他不知足於自己的水平,於是拜師求學找到自己不足,刻苦練習,成為了一代大書法家。韓愈的“推敲”,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反覆推敲而來的“綠”字,都是因為詩人的不滿足而更好的知道了“不足”。

不知足,才愈上進。

回看今朝,有的人一生為了金錢而奮鬥,有的人一生為了功名奮鬥,但還有一些人是為了自己理想而奮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説明了容易知足的人,只安於現狀;不易知足的人反而擁有向上的動力。董卿是活躍在公眾前家喻户曉的主持人,在《朗讀者》與《中國詩詞大會》中人們還發現了一個腹有詩 書氣質才華,知性的董卿。正是因為她的不滿足,她不斷地學習積累沉澱,愈發上進,才成就了她自己的知性美現。是呀,有多少人像他們這樣為了自己理想不知足地努力再努力呢?正因那永不知足,他們才得到源源不斷地向上的動力。

不知足,才會‘長’樂。

有人説:“知足常樂”,但我更認為不知足會“長樂”。在學習生活中,我常常抱着不知足的心態面對自己的每一次成績,因此一直以來我都會在成績發下來時找出不足,及時糾正然後給自己定下下次考試成績的目標,即使在下一次考試中我取得了進步,我也一直會告訴自己:“還不夠,要繼續努力!”因此我一直保持着永遠向上的心態去迎接每一次成功。在學習上我正因有了這個不知足的衝勁,成績一直在不斷進步。不知足使我精益求精,讓我可以一直笑着迎接屬於我的成功!

在這優勝劣汰的社會中,何不與我一起“不知足常樂”呢?

知足作文 篇五

廬陵歐陽修曾言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同樣被貶,有的人望山嶽陰沉,陰風怒號,而有的人則望佳木繁陰,野花幽香。不滿足於現狀的,往往為前者;知足常樂者,往往為後者。所以説,知足而常樂,是道德修養的高層境界。

何為知足?知足,則為對自己清醒的認識和對名利的適可而止。臉譜網創始人扎格伯格年紀輕輕便擁有上億家產,但他知足於一名普通青少年平凡的生活,出現在大街小巷,他愛平淡的日子,他清楚明白自己所想要的。他沒有揮霍家產,更沒有對名利無超界的想法。清朝和珅,因為有才能被乾隆帝看重,但他卻負了眾望,貪污成癮,最後被賜死,給人們一個沉重的教訓。所以,認清世界,認清自己,不要想着你沒有什麼而要得到什麼,要想着你擁有什麼。不説淡泊名利,至少適可而止。

為何知足?知足,常言道:“廣廈萬間,夜眠八尺,良田萬頃,日食一升。”陶潛何不是如此隱逸於鄉間,陶醉於花叢中,不諳世事,即使無華麗之服,也依舊曠達開朗。再如宋朝詩人蘇軾,沙湖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狽不堪,唯有他竹杖芒鞋輕勝馬,一句“誰怕”更是傲嬌入骨,隨性灑脱。即便被貶海南,無衣無食,也懷着樂觀之心,這樣順境不驕,逆境不懼,何不為風雅之士?因此,知足,能平靜你那顆驕火之心,如為你開一扇明窗,透至絲光。

如何知足?知足,必將放下世間誘惑與剋制慾望。老子言“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唐代王毛仲因為扶助唐玄宗登基立功,皇帝對他極為倚重,兩人名為君臣,實為兄弟,後來毛仲不斷向皇帝要官職讓皇帝大失所望。最後在被貶的路上賜死。以此可知,不知珍惜現有的,追逐名利無止境結局讓人歎息。從此,誘物擺在眼前,不僅要不為所動,且要斷絕慾望之源,即可常樂。

生活,至繁歸至簡。至簡,即清醒的認知,從而走到理想內心的寧靜曠達。32歲的博士譚超白天送快遞,用自己的雙手掙錢吃飯,他覺得快樂,這便是知足,晚上埋頭苦讀,追求理想,他覺得快樂,這也是知足。所以學會知足,然後常樂,何不為道德修養最高境界?

標籤: 多篇 父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uowen/jvm63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