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公文範文 >鄉鎮街道公文範文 >

鄉鎮改革開放40週年紀略

鄉鎮改革開放40週年紀略

地覆天翻慨而慷

鄉鎮改革開放40週年紀略

———大河北鎮改革開放40週年紀略

從1978年到201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走過四十個年頭。四十載的斗轉星移,大河北鎮在歷屆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解放思想、不斷明晰思路,始終與時俱進、全力開拓創新,緊跟改革開放的鏗鏘腳步,克服了貧窮、偏遠和落後的先天不足,戰勝了閉塞、愚昧與自卑,實現了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觀念蝶變。勤勞、樸實的大河北人民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譜寫了新的時代樂章,演繹了從過去的“凌源小西藏”到 “遼西綠色明珠”的歷史性嬗變。

一、基本情況

大河北鎮位於凌源市最西南部,距凌源市區70.4公里,北與劉杖子鄉為鄰、東和前進鄉接壤、南與三道河子鎮搭邊、西與河北平泉市青河鎮(原松樹台鄉)、桲欏樹鎮(原郭杖子鄉)毗鄰。地理座標範圍:東經118°53′20″—119°03′07″,北緯40°46′20″—40°55′05″。全鎮轄12個行政村1個直屬林場,121個村民組、5607户、20178口人,其中勞動力數近6000人。全鎮地域總面積175.4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12萬畝,多為山坡地;有林達面積12888.8公頃,封山育林面積近14公頃,原始森林面積80公頃,森林覆蓋率80.1%。

大河北鎮域內實現了“村村通”道路硬化覆蓋。距北京市365公里、距瀋陽市490公里、距朝陽市190公里、距錦州市170公里、距承德市120公里,距國道101線18公里、距京沈高速公路三十家子東出口30公里、距魏塔線鐵路近站點東溝門13公里,可謂四通八達、交通便捷,利於溶入京、津、冀一體化範圍和環渤海經濟圈。全鎮閉路電視、固定電話、移動通訊與寬帶基本覆蓋實現村組全覆蓋,信息交流通暢。

二、改革歷程

40年來,大河北鎮同全國農村一樣,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端一發而不可收,歷經了行政管理體制的變遷、產業經濟業態裂變和社會各項事業迅猛發展。

1、     行政與經濟管理體制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不斷變遷

70年代初期,具有“文革”色彩的新華公社被撤銷恢復原名大河北公社,並設立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大河北範圍所屬12個生產大隊隨即恢復原名。80年代初期,開始探索實行生產隊分組作業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多數以組定產,按組確定報酬,仍然實行公社、生產大隊、生產小隊三級所有核算管理體制,政社不分。1981年,大河北公社開始逐步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石洞溝大隊黃家莊生產隊在全公社第一個完成分組承包。到1983年春,大河北鄉全部落實了第一輪承包責任制,實現了“分田到户、公糧均攤”。1982年12月,全國從上到下實施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鄉級政權。1983年,大河北實行政社分設,撤銷人民公社,分別建立鄉級政府和經濟管理機構,設立大河北鄉人民政府和大河北鄉經濟聯合社,原人民公社下屬12個生產大隊改設村民委員會並分設村經濟聯合社,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隨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全面落實,“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集體經濟核算解體,鄉村集體經濟逐步萎縮,鄉村經濟聯合社管理職能基本喪失。到1986年下半年,鄉、村聯合社被撤銷,經濟管理職能改由鄉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員會代管。各村民委員會在原生產隊基礎上普遍建立村民小組,設立村民小組組長。這時的村民小組已不具備經濟管理職能,只是起着協助村委會完成上傳下達、收“農業税、特產税”、“三提五統”等具體工作任務。

1999年7月,遼寧省在全省範圍內實施大規模合鄉並鎮。是年7月29日,省政府撤銷大河北鄉行政建制,合併到劉杖子鄉管轄,原村以下管理體制不作變動。後因大河北鄉地處偏僻、管理不變,凌源市人民政府2000年6月決定成立隸屬凌源市管轄的大河北辦事處,管轄範圍為原大河北鄉行政區域。2001年12月30日,省政府批准朝陽市政府請示,恢復大河北鄉行政建制,建立鄉人民政府。是年內,全國開始實施農村税費改革,“農業税、特產税”、“三提五統”徵收被免除,村組幹部開支渠道改由上級轉移支付。村級幹部做了精簡、人口在2000口人以上的村保留村幹部5人,人口1400口人以上的村保留村幹部4人,人口在1500口人以下的村保留村幹部3人。由於村民組長的開支渠道沒有納入轉移支付範圍,絕大多數村民組長被精簡掉,少數被保留的由村委會視其工作量年支付工資100—300元不等,更多的村民組長的工作由村幹部或其他人員兼任。隨着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2013年10月24日,凌源市人民政府根據《遼寧省政府關於朝陽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遼政發[2013]186號),決定撤銷大河北鄉行政建制,在其原轄區設立鎮級建制,大河北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代。

1、     產業經濟及業態不斷髮展壯大

由於改革開發政策的實施,充分地調動了廣大幹部羣眾發展生產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推動了鄉村各項產業的大發展。

產業經濟遍地開花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後,農民開始土地精耕細、並不斷加大投入,極大地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大河北主種糧食作物為玉米、穀子、高粱,其次為大豆、水稻、小麥、還有地瓜、土豆、蕎麥等雜糧。由於玉米適應性強,且高產穩產,成為大宗糧食作物。70年代後期播種面積穩定在總耕地面積80%以上。1982年後落實生產責任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玉米單產超過500公斤,最高地塊年單產可達800公斤以上。80年代中後期,在大河北、魏杖子兩村推廣 “明水開發”千畝水稻栽培,面積達800餘畝,單產實現700-800公斤。

同時,全鄉開始大面積栽植果樹、梨等水果,達到了“村村有果園, 户户有果樹,年年果賣錢”。大力倡導發展多種經營增加家庭收入,“進山户”、“萬元户”不斷湧現。據調查瞭解,1979-1984年全鄉社會總產值年均增長3.9%,農林果牧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2%,糧食產量年超過 5000噸,年均增長5.1%;水果產量年達到2000餘噸,年均增長5.1%;結束了全鄉許多村組“吃糧靠返銷、花錢靠貸款”的歷史。

到本世紀初,全鎮農業生產結構悄然發生變化,出現了青河源有機農業公司、盛達食品公司2家農事企業。盛達食品公司作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持 “青龍河”著名商標,建900平恆温庫已投入使用;全鎮農民專業合作社18家(土地股份合作社7家)、家庭農場1個、種植大户20餘户;有6個村(瓦房、宋杖子、魏杖子、大河北、榆樹溝、廟北)開始推廣保護地等設施農業,佔地面積突破900畝,大田種植也在逐步改變單一的玉米種植結構,向着小雜糧、裸地蔬菜、中草藥特色種植推進,全鎮特色種植面積超過4000畝。水果產業失去了往日的輝煌,主要受乾旱與病害影響,全鄉絕大多數果園不復存在。全鎮開始大力發展乾果經濟林,目前全鎮擁有山楂、山杏、大扁杏、大榛子、核桃等乾鮮果經濟林面積 6000餘畝。畜牧產業不斷髮展,現有畜牧小區9個,養殖公司10家,牛、豬、羊大場大户分別發展到35户、22户、18户。

鄉企與私營經濟統領經濟半壁江山。大河北的鄉企工業起步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當時鄉村兩級曾以鍥而不捨的精神,努力在礦山開發、材料加工、鑄造、機械製造、食品加工業等多種行業尋求突破,先後辦起了農具廠(聯合廠)、水泥廠、建材廠、食品廠、塑料廠等一批鄉辦工業企業。在大力發展鄉村企業的背景下,全鄉各村也積極行動起來, 1976年——1980年間,全鄉共有9個村(大隊)辦起了17個小型村辦工業。1986年宋杖子村建起了果脯廠;1997年瓦房村建起了紅磚廠,並於2008年轉制租售給範蘭生,成為私營企業。2013年6月,紅磚廠由於國家產業政策調整關停。

到八十年代後期在村辦企業實現了零的突破的同時,個體工業企業也進入了辦廠高潮。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鄉村曾試曾辦過食品廠、蒸氣瓦廠、煤礦、瑪瑙礦等企業,均因質量問題、資源不足或產品滯銷半途而廢。

大河北水泥廠是一家規模較大的鄉辦企業,於1977年土法上馬,當年產七O砂2100噸,實現產值8.3萬元,利潤0.2萬元。當年完成廠房等附屬設施建設,擁有固定資產10.5萬元,職工195人。1978年至1979年開始建設水泥生產線。遵循了“就地取材、因陋就簡、土洋結合”的原則,採取了“少花錢多辦事,不花錢也辦事”的方法節省資金辦廠。1981年到1998年不斷進行改、擴建,最高年產量達到2.6萬噸。1993年企業自創“成本倒算法”管理模式,被遼寧省鄉鎮企業局命名為效益“小巨人企業”,經驗在凌源推廣。該企業資產總額達到36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240萬元,流動資產120萬元,貸款餘款達到286.7萬元。1994年4月根據國家政策,該廠採取認記部分銀行貸款方式轉製出售給王樹生,成為個體企業。到2014年,由於國家產業政策而調整,企業關停轉產油漆和塗料。

鄉村企業的不斷髮展,不僅增加了鄉村經濟收入,而且安排了許多農村剩餘勞力。他們離土不離鄉,出增加家庭收入外,還逐步培養聊一批鄉村致富帶頭人。

進入新世紀,個體私營企業成為鄉村經濟主力軍。凌源市洪利漆業有限公司,2007年註冊建成,產品主要為工業和民用油漆,被朝陽市有關部門評為“優質產品”。該企業佔地面積6畝,固定資金40萬元,流動資金300萬元,年生產各種漆類產品2000餘噸。銷售地域除市內凌源鋼鐵公司、凌源勞改分局、城市建築等企業(行業)外,主要銷往山東、瀋陽、北京等地;企業常年職工16人,2018年上繳國家税金15萬元。凌源市龍河源糧業專業合作社,啟動於2007年,採取“公司加農户”經營模式。原料為當地農民種植的玉米、高粱、穀子、豆類等小雜糧。通過專用設備加工後精裝出售,年產量200餘噸,被譽為“純正的綠色產品”。凌源市大河北鄉廷軍木材加工廠,項目啟動於1986年,企業佔地14畝,總投固定資金100萬元,流動資金300萬元。主要經營木材加工,年產量木片1500餘立方米,銷往河北省玉田和天津市等地。企業常年職工20人,年上繳税金2萬元。凌源市瑞泰化工有限公司,前身為宏泰水泥有限責任公司(水泥廠)。1998年4月建成投產,企業法人王樹生,為一家2014年水泥生產成功轉產油漆和塗料的私營企業。

服務業為主體的第三產業異軍突起。改革開放之初,全鄉僅有供銷社、食品站、糧庫、郵電、金融等幾家國營、集體服務企業。目前,全鎮市屬派駐企事業單位機構齊全、服務設施及功能完備,確保了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有資料顯示,截止1987年大河北供銷社下設6個網點,有職工45人,即全民所有制27人,集體所有制18名。擁有固定資產212092元,自有資金133710元,農民股金9855元,大汽車一輛,拖拉機一台;全鄉農副產品收購年發生金額為50餘萬元、商品銷售額年不足20萬元、商品庫存價值年僅達到50餘萬元。到1991年,大河北供銷社各店組開始實行承包制,一直延續到2006年供銷社體制解體。此期間,食品站、糧庫也隨着形勢的發展退出歷史舞台。隨着計劃經濟逐步轉變為市場經濟,全鄉個體商業迅速發展,基本達到到了村村有超市。目前全鎮各類超市發展到70餘個,其中綜合超市38個(批發超市3個),糧食購銷店8個,家電店3個,服裝店3個,理髮店6個,鞋帽店2個,五金裝飾3個、飯店8家。集市貿易發展迅速。大河北鎮第一個農貿市場1985年在鎮政府所在地建成,後於本世紀初相繼在境內瓦房村所在地、廟北村所在地、楊樹溝門村所在地、南劉杖子村所在地分別建立起農貿市場,活躍了當地經濟,方便了百姓的生產生活。以農貿市場為延伸,零售網點和相配套的市場服務鏈基本形成,從業人員不斷增加,促進了鄉村商貿流通業的繁榮。

生態旅遊業作為新興產業業態,從2007年開始起步,目前鎮內建有紅石山國家AAA級生態旅遊區和投資3700萬元的青龍河濕地景觀,還有馮家溝蒼鷺棲息地、石羊石虎遼代古墓遺址兩處景點;現有旅遊企業1個,年接待旅遊人數超過2萬人次;旅遊產業的興起,帶動了全鎮相關第三產業的發展。

3、社會事業不斷髮展

教育事業快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大河北的教育事業從實現“一無兩有”到“普六”、“普九”, “教育均衡”發展,結構趨於合理,辦學條件得到空前改善, 教師隊伍不斷壯大,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升。

一是國小教育發展迅速。 1985年凌源縣人民政府對大河北國小義務教育完成指標進行了驗收,入學率達到98.3%;年末鞏固率達到98.6%;合格率達到92.3%,國小領導班子勝任率達到99%;1986年末鎮內12個村,每村都有一所1—6年級國小分校,另有13個分散教學點。共有國小教師178名,其中女教師55名,民辦教師97名,代課教師8名,幼兒班兩處,幼師2名,學生人數達2766名;2004年8月根據上級指示精神,國小分校進行合併,由12所合併成8所。南劉杖子國小合併到楊樹溝門國小;東山國小、西何杖子國小合併到廟北國小;宋杖子國小合併到瓦房國小。

截止2018年末,有瓦房、魏杖子、大河北、黃土樑子、石洞溝、榆樹溝、廟北、楊樹溝門等8所國小,45個班,85名教師,756名學生。新建大河北中心國小6600 平米辦公樓一座,新上校車 2輛,運營線路總長達到30 公里。

二是國中教育長足發展。1977年在原“新華中學”基礎上改建大河北中學,並在沙灘上新建校舍。當時條件艱苦,環境惡劣,廣大師生髮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在11.37畝的沙灘上,建磚瓦房24間,基本滿足學校教學和生活需要;1984年8月暴雨沖毀校區,1986年5月徵地25畝異地搬遷建校,年末建成新校舍60間; 1991年又在廟北建中學分校一處; 2006年籌建標準化九年一貫制中學,再徵地25畝,建成四層12班型教學樓一和三層宿舍樓一棟、食堂一棟,可容納500名師生同時住宿就餐。校園佔地總面積30015平方米,建築總面積6959平方米,廟北中學分校被撤併。2018年末,中學有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三個年級1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465人。教職員工54人,具有本科學歷46人,先後有22人獲得省級、朝陽市先進工作者、先進教師和骨幹班主任稱號。

計劃生育工作成效顯著。歷屆黨委政府都非常重視計生工作,下大力量認真抓好。70年代,實行自願加動員,提供晚婚晚育、優生優育,上環、人流、引產、結紮由醫院來做,1979年全公社開始實行一孩化。中央發出公開信後計劃生育不斷得到加強。鄉(公社)設立計劃生育助理,主抓計劃生育工作。到1982年以後成立了計生管理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計生助理兼任,配有統計員、宣傳員、節育員、透環員,併成立了12人的計劃生育小分隊來抓計劃生育。每月育齡婦女到本村進行一次普查普透,一年搞一至二次結紮,市計生委專業人員負責做手術,上環、人流由鄉計生辦節育員實施。計生辦設有四室:統計室、藥具室、手術室、檔案室。根據市、縣文件,制定具體的處罰標準,對違反計劃生育政策的對象實施了嚴厲的處罰。對村級“兩委”班子實施計生工作“一票否決”,對幹部職工中的違反計劃生育政策行為,按照隸屬關係和幹部管理權限,分別進行了組織處理和黨政紀處分。2007年以後計生辦職能發生了變化,由管理變為主要服務。

醫療衞生事業不斷加強。七十年代,全公社12個大隊都成立了合作醫療站,設立赤腳醫生,當時的大河北地區醫院醫療技術高超,設備先進,醫療水平遠近聞名。到1978年3月,將下放到合作醫療站人員收回地區醫院,強化了醫院技術力量和醫療水平。到八十年代後期,隨着醫院人員的變化和政策調整,醫院技術力量和醫療水平明顯下降,辦公條件和設備嚴重落後,已不能滿足當地羣眾求醫治病的需要。2007年8月,市政府對大河北醫院採取重大舉措,在醫院原址建起醫務大樓,凌源市中心醫院接管大河北地區衞生院,實行託管體制,醫院各科室醫務人員輪流座診,設立凌源市第一人民醫院大河北分院,同時掛大河北地區衞生院牌匾,承擔原醫院的衞生防疫服務職能。

1978年3月到現在,幾經周折,全鎮逐步建立健全了覆蓋全鎮的醫療救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鎮村、村組衞生服務不斷加強和規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目前,各個村都設有衞生所,全鎮共有20個衞生所,從業人員40人;衞生所肩負着防疫訪診重任,有效保障了人民羣眾的身體健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開展以來,全鎮參合農民已達1.6萬餘人,參合率達99.4%。

抓好民生工程,社會保障日臻完善。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始終堅持把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不斷推動鎮村事業發展作為大事來抓。全鎮糧食補貼、退耕還林、家電下鄉等惠農強農資金全部發放到位,財政支持各項產業、社會事業發展的力度不斷加強。完成400餘户農民危房改造,新建房屋200餘座,全鎮基本消除危險住宅和泥土坯屋、茅草房,羣眾住房條件明顯改觀。鄉村農民養老保險、新型合作醫療全面推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達7800人次。 認真做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信訪維穩工作,完成“兩會”等重要節點安保穩控任務,堅持“減總量控增量”信訪率逐步呈下降態勢。加強應急機制和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建設,發揮決策諮詢功效,部署開展“平安鄉鎮”創建活動。成立鄉鎮公安派出所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建立健全鄉村組三級司法調解組織,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組、大事不出鄉”;依法依規抓好村黨支部換屆和13屆次村民委員會換屆工作,確保了村級基層工作的順利開展。

抓好精準扶貧工作。在整村扶貧開發的基礎上,全鎮共確定貧困户687户、1189人,而後經過建檔立卡、精準識別與多次動態調整; 2016年完成脱貧100户241人;2017年完成脱貧231户459人;2018年完成脱貧180户326人;3個省級貧困村瓦房村、榆樹溝村、廟北村分別在2016年、2017年、2018年完成貧困村脱貧摘帽任務。堅持做好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強化村級服務保障工作。各村通過盤活山場、林場、集體土地、集貿市場等方式,因村施策,全鎮12個行政村中有4個村10萬元、8個村2萬元完成收入以上。

堅持鍥而不捨興修水利,造福於民。改革開放到1985年為初始階段,1981年打大井110眼,建提水站4處,建機電井14眼,埋設地下管路3000延長米,砌塘壩2座,挖潛流2處,建自流水渠3條2500延長米,實現灌溉面積達9000畝,修防洪壩13000延長米。1983年修防洪大壩300延長米,新打井4眼,擴大灌溉面積500畝。1984年統一安排40眼機電井承包到户,新建井房4座,山區建設整地2569畝,修建閘溝5條。1986年到1998年為發展階段,此期間以水土保持、坡耕地治理、閘溝造地、造林植樹、農田灌溉等為工作重點,以秋季“大禹杯”為主要形式。1994年建灌渠5條,7000多延長米,覆蓋面積達13000畝。同年又在大河北、魏杖子、瓦房三個村開發稻田2000畝、麥田5000畝。 1999年到2018年為提高階段,此期間以人畜飲水工程、3655工程、滴灌工程、水利防護工程、人畜飲水工程為重點。實施人畜飲水工程,全鎮打深井10眼,大口井20眼,配電60處,管路埋設24萬延長米,解決了65個村民組3350户,13000餘口人和牲畜飲水困難;實施3655工程,1999年至2001年在黃土樑子、瓦房、大河北三個村打大口井21眼,埋設地下管路3萬延長米,覆蓋水澆地面積5000畝;實施滴灌工程;2012年至2014年在黃土樑子、大河北、魏杖子、宋杖子、瓦房村、榆樹溝、西何杖子、楊樹溝門、南劉杖子9個村43個村民組,開展中低產田節水滴灌工程。打深井6眼,大口井44眼,埋設地下管路20萬延長米,覆蓋水澆地面積11000餘畝。2013年在大河北村北河修建水利防護工程,砌築岸壩1000延長米,保護下游耕地800餘畝;2014年在醫院後河建攔河截潛工程一處,修翻板閘60延長米,畜水3萬立方米,集儲水、景觀於一體,兼修防滲渠渠1500延長米,灌溉農田300餘畝。

堅持統籌發展,着力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改革開放初期,整個大河北的交通狀況落後。當時的人民公社成立了修路領導小組,於1972年修通了大河北至劉杖子公社間的砂石公路;經過多方協調,1982年10月1日正式由凌源客運站開通直達大河北的小客車,每兩日往返一次; 1983年春全鄉總動員,對全境公路部整重修一次,小班車換成中客並將客運線路延伸到廟北村,每兩日往返一次;到1985年開通魏杖子至瓦房村張家溝段公路,使鄉公路由原來的30.82公里延長到39.82公里,為後來修通魏營線省際公路奠定了基礎。目前境內劉環線、大楊線、魏營線、黃石線、廟東線,公路已經全部貫通並實現了柏油或水泥硬化,共有鄉級公路47.5公里。2003年鋪劉環線油路14.4公里、2006年鋪魏營線油路7.7公里、2009年鋪大楊線油路18.4公里、2009年鋪黃石線水泥路7公里,2012年鋪廟東線水泥路6公里、南大山(紅石山)景區水泥路4公里;2016-2018年3個省級摘帽村組道路全部硬化,新建橋樑6座,修建政府外環油路1.3公里,維修劉環線公路14.9公里,順利實現了省級農村“四好公路”達標。

大河北鎮小城鎮建設起步較晚,以鎮政府所在地大河北村黃酒館為中心規劃建設,先後建成醫院小區、供銷社小區和明星小區,逐漸形成現在的T字型格局,小城鎮區域面積達到25.4公頃,常住人口3900人。行政職能、醫療衞生職能、中國小教育職能、郵政通訊職能一應俱全,農工商服牧行業兼備,各種功能區基本形成。

改革開放之初,大河北電力供應基本從零起步。1978年架設前進至大河北黃酒館高壓線22公里,低壓37公里,黃土樑子大隊9個小隊、大河北大隊8個小隊、瓦房大隊的8個小隊、宋杖子大隊的6個小隊、魏杖子村的6個小隊通電。1983年延續高壓3.1公里,低壓5.2公里,榆樹溝村5個村民小組通電。1984年榆樹溝村趙杖子延伸至南劉杖子村的碌碡溝,延長高壓20公里,低壓18公里。確保西何杖子村、廟北村、楊樹溝門村、南劉杖子村和榆樹溝村的部分小組通了電。1985年架設從黃土樑子村到石洞溝村劉家莊、廟北村山嘴子至西坡子共延伸高壓20公里,低壓8.7公里,石洞溝村、東山部分小隊通電。1987年通過國家撥款與羣眾自籌資金,鎮內延長高壓線路56.1公里,低壓68.9公里。全鄉12個村大部通電,惠及99個村民組、3956户、17077口人。尚未通電的有18個村民組、339户一直到1988年才全部通電。此後經歷了農電網絡改造,2015年12月凌源分公司大河北業務部掛牌營業,到2016年底大河北66千伏輸變電工程項目建設完工。

文化事業蓬勃開展。改革開發以後,民間藝術得到迅速恢復,船燈、龍燈、獅子舞、手舉燈、花藍燈、高蹺、秧歌、民間驢皮影別具一格。 據1987年統計:全鄉民間皮影藝人達到31人,皮影箱子7個、影卷劇本29種302本;全鄉業餘劇團有3個,逢年節農閒喜慶事演出,多為傳統保留劇目。70年代後期,廣播事業得到迅猛發展。當時的公社廣播站機器設備增加,線路通到各村、各户,實行廣播大普及,有廣播3015只,入户率80%,音響率75%。1982年至1986年搞了鄉至村廣播專線,線路全長56杆公里, 1996年下半年起安裝有線電視,2007年實現全鄉覆蓋。電影事業不斷髮展。1978年公社普及8.75毫米電影放映機, 1980增加16毫米放映機1台; 1981年10月大河北大隊、瓦房大隊、宋杖子大隊、魏杖子大隊、黃土樑子大隊各購買8.75毫米放映機一部。1980年至1985年鄉(公社)電影站16毫米電影放映機工作日791個,演出場次1123場,上繳片租費5351.6元,觀眾人數達5838人;8.75毫米電影放映機工作日為809個,演出場次1153次,上繳片租費24111元,觀眾人數達5798人。1986後電影放映實行承包制隨即開始市場蕭條。2011年石洞溝村、南劉杖子村、西何杖子村各建文體廣場1處,並配備健身器材,到2018年末全鎮12村全部建起文化廣場,大河北村廣場設立玄鳥雕像1座。2010年全鎮12個村分別建立文化書屋,圖書達2000冊以上。目前全鎮羣眾性文化活動空前活躍,業餘文藝團體達4家,大河北村“羣眾大舞台、想唱你就來”受到羣眾歡迎和廣泛參與。

三、主要發展成就

經過40年的改革和發展,全鎮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基礎設施極大改善,市場經濟繁榮活躍,人民生活顯著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深入人心,社會事業繁榮發展。

1、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經濟總量連上新台階。全鎮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不足千萬元躍升至2018年的4億元以上,提高了數10倍。經濟增長保持高增速。1978年至2018年,生產總值年均增長超過10%,人均GDP實現大幅度跨越。1978年全社人均GDP僅為100元左右,16年後(1994年)超過千元達到1043元,9年後(2003年)超4000元,2年後(2005年)突破5000元,到2018年人均GDP達到7500元以上,是1978年的數10倍。 財政收入獲得新攀升1978年,全社財政收入僅數萬元。2018年後,雖然受經濟形勢持續下行影響,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趨緩,但總量依然穩定在150萬元以上。

2、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多項產業並舉

全鎮產業結構呈現新格局。40年來,全鎮產業結構從傳統農業“一業獨大”,到二、三產業異軍突起,傳統經濟與新興產業聯動發展,形成了多項產業並舉、多種經濟成分互競的格局。1978年全鎮經濟結構為“一二三”型結構特徵明顯,到2015年後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傾向為“二一三”型結構,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更為強勁,基本取代第一產業佔據主導地位,農業產業一統江山的地位發生傾斜;同時第三產業也得到快速發展,基本形成了以農業為基礎,以鄉起私營經濟為主導,第三產業佔重要地位的現代產業格局。

所有制結構出現顯著變化。改革開放40年,大河北所有制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非公有制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1978年非公有制經濟幾乎為零,到2018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佔GDP總量的85%以上。所有制結構趨向多元化,非公經濟活力大大增強,成為推動全鎮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就業結構發生了新變化。隨着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農村勞動力逐步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外出打工勞力顯著增多,基本達到户均1人以上。全鎮一、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結構比例從80是年代初期起,大量勞動力開始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勞動力又從第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

需求結構邁出新步伐、羣眾生活水平不斷提升。40年來,全鎮的投資與消費結構得到了極大改善。一是投資結構更趨合理。改革開放以來,大河北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同時,對文教衞生、生態環境建設等行業加大了投資力度,民間資本投資從零起步,到本世紀初成為拉動經濟增長得重要力量。二是居民消費結構逐步升級。上世紀80年代以吃、穿、用消費需求為主體,到90年代,消費需求轉向電子產品;進入21世紀,消費需求向汽車、住宅、網絡等需求轉移。消費需求升級,引發一輪又一輪的投資熱點和經濟週期,為全鎮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多種經濟成分快速發展,居民就業機會增多,成為增加居民收入的渠道。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人民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實現了由貧困到温飽再向小康邁進的歷史性跨越。農民家庭消費結構也在發生明顯變化,飲食結構發生改變,消費質量大幅度提高。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水平不斷增長,人均食品消費不在是唯一支出,從、灰、藍、黑的單一色彩年代到如今奼紫嫣紅的時裝秀,從保暖、耐穿、價廉向舒適、美觀、高檔、時尚轉變,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農民家庭耐用消費品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手錶、自行車、縫紉機“老三件”,到90年代的電冰箱、彩色電視機、洗衣機“新三件”;進入新世紀手機、電腦、空調、住房、汽車等現代高檔消費品,棋牌、健身等多種休閒設備業逐漸進入普通家庭,無不體現出農村家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

3、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不斷提升。改革開放以前的大河北,到處荒山禿嶺,森林資源鋭減、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從上世界80年代初期開始,大河北鎮(公社、鄉)的歷屆黨委、政府開始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先後成立兩個集體、國合專業林場,各村(大隊)成立專業林業隊開展山水綜合治理,設立專兼職護林員看護山林,並在全域範圍內組織實行荒山造林和封山禁牧,使自然生態環境迅速改觀。經過上下共同努力爭取,2005年4月省政府發佈遼政發[2005]101號文件,批准以大河北為核心,包括三道河子、前進、劉杖子的8個鄉鎮建立省級青龍河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69912公頃,其中核心區24301公頃,緩衝區18201公頃,實驗區27410公頃;經過近10年的精心呵護與建設,在大河北鎮和上級政府的積極努力下,2014年12月國辦發佈[2014]61號文件,從原青龍河省級保護區中劃出核心部分,成立國家級青龍河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12045公頃,其中核心區4879.2公頃,緩衝區2760.4公頃,實驗區4405.4公頃。國家級青龍河保護區中現有林地面積11175.4公頃,非林地面積869.1公頃,涉及大河北、三道河子和刀爾登3個鄉鎮,9個行政村,33個村民組。

經過40年發展,大河北鎮已然成為山清水秀、漫山碧綠的綠色世界。截止2018年末,全鎮共有國家公益林10181.3公頃,地方公益林2628.5公頃,商品林613.6公頃。荒山造林1500公頃,坡地造林308.2公頃。其中2001年至2008年造林204.04公頃。1987年在魏杖子村飛播造林油松100公頃已成規模。1992年在榆樹溝村至廟北村飛播200公頃油松已成林。封山圍欄工程11處,圍欄延長29.15公里,封育面積1084.2公頃。鎮內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位列凌源全市之首。

生態環境的改善,為生態旅遊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2007年大河北鄉作出在保護生態資源的前提下發展生態旅遊的決定。經過批准2012年12月,根據朝旅發[2012]82號文件,紅石山生態旅遊區晉升為國家AAA生態級旅遊區。同年鄉政府建立旅遊管理辦公室,着手打造生態旅遊強鄉。

2012年投入1400餘萬元,硬化景區骨幹道路5公里,打造精品景點60餘個,青龍河景區當年被評為省級生態旅遊示範區。

2013年,大河北鄉騁請北京高校和專業機構設計人員進行生態旅遊總體規劃設計,完成了《大河北鄉青龍河生態休閒旅遊度假區規劃策劃》和《大河北鄉青龍河生態休閒旅遊度假區建築設計方案》,確立了以紅石山與青龍河為中心的生態景區建設目標。

2014年經過層層申報評審,凌源青龍河被納入省級重要濕地名錄(二),2016年大河北鎮域內青龍河被確定為國土江河整治試點灤河濕地建設項目,整體投資3700萬元,到2018年秋該濕地項目完工,成為大河北鎮生態旅遊的又一靚麗名片。

4、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發展成果實現共享

40年來,大河北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在“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困有所助、住有所居、老有所養”上持續發力,努力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鎮人民。全鎮徹底甩掉70十年代教育落後的帽子,中國小教育跨入全市先進行列,“九年一貫制”與“普九”工作得到上級好評,幼兒教育全面展開,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逐步建立健全了覆蓋鄉村的醫療救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農村衞生服務從無到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大病救助實現全覆蓋。改革開放到現在,新農村建設全面展開,鄉村環境明顯改觀。鄉村服務功能更加完善,品位得到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全面推進,環境保護力度加大,人與自然實現了和諧相處;社會大局更加穩定。羣眾學法守法用法觀念顯著增強,平安建設全面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進一步完善,羣眾安全感和滿意度明顯上升;全鎮政治生態更加清廉,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兩個責任”真正得到落到實處,黨員幹部隊伍、基層組織和反腐倡廉建設得到全面加強,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四、主要特點和經驗

40年來,大河北的經濟建設成就催人奮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實實在在,社會事業的發展蓬勃向上,其中的許多經驗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回顧。

一是堅持從鄉情出發,走符合本地實際的特色發展之路。立足實際鄉情,科學規劃、量力而行,穩步發展,是大河北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寶貴經驗。歷屆班子都充分認識到必須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審時度勢,因地制宜,走一條適合本鄉鎮的“遠抓林果,近抓畜牧,打井修路,發展個體、齊興三產”之路。積極發展現代農業、集體與個體私營工商業、旅遊等現代服務業,有力推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同時,不斷提高產業關聯度,積極延伸產業鏈,資源優勢所蓄積的能量會逐步得到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準確把握形勢和民意的基礎上,堅持“黨建強基、生態固本、文化引領、創新轉型”,確立了“一地兩帶三區” (一地,保護鎮域內青龍河重要河流性濕地;兩帶,有機農業產業帶和田園旅遊觀光帶;三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示範區、 宜居宜遊旅遊風情鎮區 )建設目標等一系列新的發展思路與措施,帶領全鎮人民走出了一條符合本鎮實際、奮力追趕超越的發展道路。

二是堅持以經濟社會發展為重心,走求真務實的發展道路。發展是解決前進道路上一切問題的根本方法。改革開放以來,大河北堅持以經濟社會發展為重心心,秉持“實事求是,不尚空談”的傳統,把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省、市的決策部署與本地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思路和方向,一切為了發展、一切圍繞發展,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困難與問題,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互動發展。實踐證明,只有牢牢把握經濟建設這個重心,走科學發展之路,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客觀形勢,做出符合實際的正確判斷和決策,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今後,在實現既定目標的征程上,要繼續堅定不移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一步深化對鎮村實情的認識,堅持重心不偏移,真抓實幹、抓鐵有痕,不慕虛名、全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真正實現經濟社會和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三是堅持以改革開放要動力,走富民強鄉之路。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40年來,大河北堅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穿到各個環節,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不斷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一是堅定不移地深化鎮村綜合改革,支農惠農政策不斷得到落實。在鞏固農村改革成果的基礎上,堅持眼睛向外,嘗試並推廣外地經驗與做法,推動農業產業化和基地化,不斷激發生產力的提升;二是堅定不移地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在農產品提檔實際、鄉鎮企業發展等領域培育了一大批龍頭企業和帶頭人;三是堅定不移地轉變政府職能,推動各方面改革創新,大力推動服務型政府建設;四是堅定不移地開展招商引資,堅持上項目求發展,不斷推動經濟振興與位次前移;五是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引進項目,引進人才,學習外地先進經驗,使之成為鎮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動力。

四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走和諧發展之路。改革開放以來,大河北鎮在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始終堅持關注民意、重視和改善民生,解決好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人民羣眾充分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一是努力擴大最低生活保障覆蓋面,抓好扶貧攻堅,為困難弱勢羣體辦實事、辦好事,社會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不斷增進了人民福祉;二是以“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為工作目標,抓好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工作,不斷完善社會管理,推動了社會和諧進步;三是積極鼓勵支持大眾創業,扶持培育私營企業,推進鎮域經濟不斷髮展,鎮域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得到增強。

五是堅持在保護中求發展,“綠水青山”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大河北人改革開放以來生產生活實踐證明,只有全面貫徹“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優先”方針,努力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不斷改變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才是形成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最深刻的共識。40年來,全鎮立足生態資源,以特色生態農業為經濟基礎,以綠色環保經濟產業為發展引擎,實現了旅遊產業為主體的第三產業雛形,守住了自然與純真,實現了“天藍、地綠、水淨”的目標追求。

五、大事記

1978年12月上旬,全社上下傳達貫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

1980年3月開展地名普查,年內完成;6月修建鎮政府所在地北大橋;9月開始第二次土壤普查,1983年結束;在黃土樑子大隊第五生產隊,鄉村聯辦大河北鄉第一家鄉辦企業建材廠,生產燒結黏土磚。

1981年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石洞溝大隊黃家莊小隊,在鎮內第一個實現分組承包。是年全公社根據上級安排組織開展 “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

1982 年7月進行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本公社被評為省級普查先進單位;在全公社普遍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3年架設大河北大隊西李杖子小隊、西李杖子小隊至榆樹溝大隊趙杖子西小隊高壓輸電線,惠及5個生產隊;12月20日,實行政社分開體制,大河北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名為大河北鄉人民政府,生產大隊改名為村民委員會,生產隊改名為村民小組。

1984年高壓輸電線續接至南劉杖子村碌碡溝組,全長20公里,配套低壓18公里。                  

1985年6月大河北中學在大河北鄉政府所在地搬遷籌建新校舍,次年竣工啟用;是年完成黃土樑子村至石洞溝村劉家莊、廟北村山嘴西至東山村西坡子,總長20公里高壓、8.7公里低壓電路續接,增加了20個村民組照明用電;同年在山灣子建成大河北鄉辦塑料廠,主要產品為紡紗管和瓶蓋。

1986年5-8月,在縣交通局的指導下建成魏杖子青龍河公路漫水橋。

1987年至本年末,全鎮共完成了56.1公里高壓線、68.9公里低壓線的續接。通電覆蓋12個村的99個村民組。

1990年7月進行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

1992年建成石羊石虎西河鋼筋水泥結構公路橋和大河北村大型水泥鋼筋橋。

1994年5-10月拆除大河北鄉政府磚瓦房結構辦公室,建成西棟兩層辦公樓。

1995年全鄉第二輪土地承包全面推進,年末基本完成;是年9月大河北鄉建材廠改制出售給本鄉黃土樑子村村民範玉滿,玉滿建材廠成為全鄉第一家個體企業。

1996年大河北鄉農具修造廠、塑料廠先後轉製成為個體企業;當年冬季完成大河北村1個村民組、廟北村2個村民組、楊樹溝門村4個村民組、石洞溝村2個村民組第二輪土地承包掃尾,全鄉第二輪土地承包全面完成。

1998年4月鄉辦企業水泥廠轉製成為個體企業。

1999年7月凌源市實施合鄉並鎮,撤銷大河北鄉行政建制併入劉杖子鄉,鄉政府辦公地址設在劉杖子鄉劉杖子村。

2000年6月凌源市人民政府成立直接隸屬管轄的大河北辦事處,獨立負責管理原大河北鄉範圍內的行政事務;7月進行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

2001年12月30日,依據遼政發[2001]401號、朝政發[2001]16號文件,恢復大河北鄉建制,大河北鄉政府設在大河北村黃酒館東村民組,管轄範圍為原大河北鄉管轄範圍不變。

2003年4-8月,鋪設縣級公路劉環線大河北段柏油路面,奪取抗擊非典(SARS冠狀病毒)全面勝利。

2004年奪取抗擊高致病性禽流感阻擊戰的勝利。

2005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凌源西南8個鄉鎮建立青龍河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6年5-8月鋪設魏營線柏油路,是年內建成大河北中學教學樓。

2007年建成大河北地區醫院住院部樓和生活附屬樓。

2008年5-8月,建成楊樹溝門公路橋和南劉杖子村西公路橋。在原大河北供銷社舊址範圍開發建設集興小區,建成商業街和居民樓。

2009年5-8月鋪設大楊線柏油路公路和黃石線水泥公路。

2010年建成山灣子林場和宋杖子村大河南兩座跨青龍河水泥橋。

2012年12月28日,根據朝旅發[2012]82號文件,建立紅石山國家AAA生態旅遊區。

2013年10月24日,根據《遼寧省政府關於朝陽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遼政發[2013]186號文),凌源市政府撤銷大河北鄉行政建鎮,設立大河北鎮人民政府,辦公地點和管轄範圍不變;是年建成魏杖子村河東跨青龍河水泥橋。

2014年12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辦發[2014]61號文件,批准建立遼寧國家級青龍河自然保護區,剩餘的原青龍河省級自然保護區部分面積,經遼寧省批准成立遼寧省級青龍河源自然保護區;是年完成12個行政村辦公場所和文化廣場達標工程。

2015年明星小區6000平米商貿住宅綜合開發項目開工,並後續竣工;是年實施南劉杖子村美麗鄉村建設項目。

2016年大河北66千伏輸變電工程項目建設完工順利對接運營,是年完成1個省級貧困村(榆樹溝村)脱貧摘帽,實現 全鎮100 户241人貧困人口脱貧。

2017年完成1個省級貧困村(榆樹溝村)脱貧摘帽,實現6個村244户459人貧困人口脱貧。

2018年完成廟北村省級貧困村的脱貧摘帽任務,全鎮實現了180户326人脱貧。本年度內實施大河北村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是年投資3700萬元的8公里青龍河濕地項目完工通過驗收。實施“四好公路”達標工程,整修劉環線公路14.9公里;是年重建政府後院跨河大橋至10月末竣工。

撰稿:楊  宏於亞金

2019年4月15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wenfanwen/xiangzhen/j7p3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