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2022年新版農村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新版多篇)

2022年新版農村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新版多篇)

2022年新版農村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新版多篇)

農村社會現狀調查報告 篇一

“留守老人”問題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個沉重話題,是農村改革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難點。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因此,我們必須切實關愛“留守老人”,真正使“留守老人”能夠安享晚年,這既是促進農村和諧穩定的具體要求,又是加快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舉措。跟子女的長期分離,留守老人面臨着嚴峻的生存質量(qol)與心理健康問題。我國農村地區長期以來一直實行以家庭為主的養老方式,子女供養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但隨着承擔主要贍養義務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外流,長期的兩地分離使得外出子女無法為留守父母提供經常性的照料和關懷,家庭養老的基礎受到了動搖,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留守老人的經濟供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同時,農業生產、照看孫輩、人情往來等重負都壓到了留守老人身上,導致很多留守老人的生活處境令人堪憂。

對老年人的生存質量簡稱研究, 有助於瞭解老年人對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方面的良好狀況的主觀體驗和需求。以便採取措施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社區衞生服務。

1、勞動強度普遍較大

中、青年農民原本是農村種田的主勞力,然而他們外出務工後,田地全部交給留守在家的老人。年邁力衰的老人們,本來應該坐享清福,可事實上,多數老人仍然是務農的主角,子女留下的責任田他們不得不去耕種。而大部分靠打工“致富”的子女並沒有按時提供給父母充足的經濟支持,以至於大部分老人還要依靠勞動來維持生計。據統計,在農村,83%的“留守老人”沒有積蓄,80%的“留守老人”需要下地幹農活。因此,子女外出打工不但沒能明顯地改善“留守老人”的物質生活水平,反而間接地加重了老人的勞動強度。

2、醫療衞生狀況不容樂觀

由於生理因素,老人上了一定年歲後,身體的各項機能逐漸下降,容易引發多種疾病。加上農村醫療機構不健全,醫務人員少,兒女常年在外務工,對“留守老人”疏於照顧,無法盡到贍養職責,所以“留守老人”一旦頭痛發熱就常常缺醫少藥,無人照料,加上家務操勞,往往使小病拖成了大病。子女一般也只在父母重病時才給予資金上的幫助,但那時為時已晚。據統計,農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例高達61%。總之,“留守老人”的醫療衞生狀況並未因子女收入增加而得到改善。

3、管教孫輩心有餘而力不足

常年在外打工並能攜帶子女進行隨身教育的打工者為數不多,外出務工造成許多農村孩子短期或長期失去了直接監護人,形成了“留守老人”教育第三代的“隔代教育”現象。兒女外出打工,把小孩留給了老人,老人不得不重新當起了“父母”。但是農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相對不高,又不懂得科學的教育方法,管教尺度難以掌握。加上祖孫之間代溝明顯,使得許多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現自卑、自閉、冷漠等心理現象,學習成績受到影響,有的甚至好吃懶做、棄學厭學。

4、情感生活令人堪憂

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條件,但許多子女都忽視了對父母的精神慰籍和關懷。留守在家的老人既要負擔農業生產又要照顧小孩,安享晚年的心願難以實現,心裏失落感較大。打工兒女長時間不回家,對老人尤其是對於單親家庭的“留守老人”來説,打擊更大。加上外出子女平時很少與父母溝通,打電話回來更多的話題也是留守在家的小孩,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留守老人”親情上的疏離和心靈上的煎熬。老年人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和寄託,無法享受過去大家庭的天倫之樂,精神世界比較空虛,心理上顯得孤獨無助。

5、娛樂活動過於單調

年輕有文化的人都外出務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大多年邁力衰、精力有限,加上農活多家務忙,很難開展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而且大多數農村還沒有真正建立起具有實際意義的老年組織,老人們一般除了空閒時間看電視、聊天、打牌外就沒有消遣的辦法了。而一些老人甚至為了省電連電視都不看,也有些老年人家中電視都是由孫輩控制,所看的電視節目都是老人們不感興趣的。

6、安全隱患時有發生

隨着農村“留守老人”的增多,我們社會面臨的不僅是這些老人的贍養和照料問題,還有便是一些不法分子起“歪腦筋”專騙“留守老人”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儘管這些騙子的詐騙手段並不高明,卻能屢屢得逞,究其原因,主要在於農村“留守老人”缺乏對詐騙犯罪的防範意識,以及大多數在外務工的子女少於同“留守老人”聯繫所致。此外,一些“留守老人”因單獨居住,年老多病,身邊無人照料,根本無法應對傷病等突發事件。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 篇二

一、民主選舉是村民自治的基礎問題,關鍵要克服瓶頸制約,找準平衡基點,整體推進。

村委會民主選舉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諸如選舉的理念、選舉的功能、選舉的技術、選舉的程序等構成了一系列民主選舉中的理論和實踐網絡。據三官村村委會領導介紹,三官村村委會由全體村民選舉產生,經“海選”產生候選人,然後進一步選舉出村委會領導班子成員。但是,調查問卷顯示,村民雖然都對民主選舉這一舉措表示贊成和肯定,但村民的法律意識普遍較差,民主選舉的主動性和優越性並沒有完全體現出來。在調查過程中,該村表現出來的問題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民主選舉中的瓶頸制約

(1)法律規定的前瞻性與文化傳統的滯後性矛盾。一般説來,法律規定總是建立在社會實踐基礎之上的,與客觀現實需求相適應。我國的村級民主選舉,本身是一種法治民主的助推劑,它既是對廣大農民的培訓,也是對整個社會的培訓。正是這種自下而上的、帶有一定超前性的民主選舉制度,推動着我國社會的民主進程。然而,這種推動作用是個漸進過程。一方面,在我國,農村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的情況下,客觀形勢亟需法治民主的深化;另一方面農民的民主參與意識的滯後性有着較深的傳統文化根基。反映在村委直選中,不少選民對村委班子成員的選擇並非出於他們的主動,而往往是被“塑造”出來的。對候選人要素重要性的認識遠遠低於對利益分配的關注或者政治象徵背景的聯繫和與自己的親疏遠近。《村委會選舉辦法》規定的三種投票形式,流動票箱投票僅作為一種輔助形式,應限制在一定範圍內。但在具體實施中,大多數村沒條件進行大會集中投票,而不少村民又不想去固定的投票場、投票站投票,有的地方甚至還出現“賣票”現象。因而,村級民主選舉的規定與選民本身的需求明顯地相背離,選舉中投票率的高低並不能完全反映選民民主意識的強弱。

(2)法律規定的有限性與實際操作的複雜性矛盾。我國農村的民主法治化進程與改革開放同時起步,各種社會關係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具有不確定性,這一環境下形成的民主選舉制度還是初步的,它需要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因此,《村委會組織法》對民主選舉的條文規定不可能顧及全面。雖然地方法規的《選舉辦法》能給一定配套,但也有不少侷限性。在法律法規與實施細則,原則規定與具體措施之間的空隙較大,有的規定過於原則,不便操作;有的雖有行為模式,但沒有法律後果;有的內涵模糊,不好統一理解等。這裏僅列舉幾點,以見一斑:一是村委會成員候選人標準難把握。《村委會組織法》十二條規定“年滿十八週歲的村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村委會選舉辦法》第十三條對候選人的推選條件作了細化。如果選舉委員會資格審定時,認為雖有被選舉權但不符合推選條件的人被海推為候選人後,他可否被確定為正式候選人就比較難把握,尤其是在選舉委員會與選民有較大意見分歧的情況下更是如此。二是選舉中的“拉票”現象難處理。拉票行為,既有正常、合理的行為,也有不合理,甚至帶有“賄選”等痕跡的行為,同時又會有兩者兼之的。如何界定它們之間的區別加以妥善處理,法律依據不足就帶來了選舉中的雜音。三是選舉結果的有效性難認定。在一些細小環節上難免出現偏差或不妥,有的可以即時得到糾正,有的卻事後難以操作,一旦選舉結果產生後,如何認定其有效性就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

2、民主選舉中的平衡基點:

村民直選法律運行的整體功能的有效發揮,關鍵在於其在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中求得自身內部結構的相互協調。因而,在實際中應重點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關係:

(1)需求與可能。任何社會關係都需要相應的社會規範加以調整,以維護正常秩序。村委直選的有序性也必須根據農村的客觀需要,在“收支”平衡的運行中加以實現。一方面,村委直選具有通過一定法律規範實現廣泛的利益需要。另一方面,鄉村客觀現實應具有支付法律運行成本的能力。因此,在規範民主選舉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農村社會需求的各個要素對法律規定的制約作用及相互關係。有時候,就當地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條件而言,具有規範某個法律行為的需要,但不一定具備其相應的成本支付能力。

(2)效益與成本。在社會支付能力相對不變的情況下,法律的運行成本越低,那幺它的效率越高。村級民主選舉的法律效益,應以最低的運行成本來獲取最佳的選舉目的。使一大批素質較好、羣眾信賴的農民走上村委會工作崗位,是民主選舉最直接的目的,從而來輻射農村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以實現長遠的整體效益。在村級民主選舉的法律運行中,如何求得成本與效益的相對平衡,有不少方面值得進一步探討。

(3)周密與簡便。於法周密和於法簡便相結合的原則,是農村民主選舉中法律運行的內在要求。村級民主選舉的整個過程必須一環扣一環,法定的程序不能變,規定的步驟不能少,不能怕麻煩,圖省事,更不能走過場。但是受農村客觀環境和村民文化心理素質的影響,從選舉實踐看,能達到同一選舉目標,村民更樂於接受簡單易行的選舉方法。在有些地方推行的無候選人直選,之所以受到農村羣眾的歡迎,並且取得成功,組織嚴密、形式簡便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3、整體推進——民主選舉中的對策措施:

(1)在引導與磨合中,強化村民的參與意識和參與水平。增強村民的參與意識和參與水平,是農村民主自治的軟環境。沒有廣大農民羣眾的這種理念與思想,再好的民主選舉的法律規定也會走樣變形。不斷豐富的村級民主選舉實踐,是營造民主法治環境的大課堂。對於廣大村民來説,只有他們認識到自己由權力的對象不同村裏不同的條件所決定。

對於實行民主管理,首先要堅持和完善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制度。通常人口少且居住集中的村採用村民會議,而人口多且居住分散的村採用村民代表會議。明確規定村民代表會議的人員組成及其條件、職責、權利制定議事內容和議事規則,確定活動方式,活動程序和活動時間,並按規定嚴格執行。其次,要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結合本地實際,明確規定民主議事的內容,凡屬村務管理的重大事項以及農民關注的

熱點、難點問題的處理,都應先召集黨員大會討論,再分別提交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徵求黨內外羣眾意見,按大多數人的意見實行民主決策,堅決糾正不顧羣眾意願而由幾個幹部自行其是的做法。要實行民主管理,還要切實加強羣眾對村幹部的民主監督。

調查中發現,三官村在自治方面做得比較好。一走進他們村委會的辦公室,就能看到整整齊齊掛在牆上的各種規章制度,就如治保調節委員會成員,治調幹部規定,治保調節信息員職責、幫教小組及其職責、護村隊及其職責、禁毒禁堵宣傳小組及其職責等等。從這上面來看,確實三官村的自治制度是比較完善的,而且操作起來還是比較規範。村裏的負責人對我們介紹了他們平常的工作方式,方法。三官村是一個很大的村,總共有600多户,共2800多人,整個村的座落是比較狹長的。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要召開村民大會是很不容易實現的,因此村裏決定什麼大事情就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來參考。三官村總共分成16個小分隊,每一個小分隊的隊長要管理人員幾十致上百人不等。隊長是從他們隊下由村民推選上來的,這點做得很民主。村裏決定或是傳達事情就是通過村長,書記等向隊長們來共同探討,具體的再由隊長去負責實施他們隊裏的細節工作。在三官村村委會的外面有一個醒目的村務公開欄,上面詳細具體的把村裏的各項計劃以及許多村裏的開支,收入公佈在上面。

為使我們的調查更加完整,我們用問卷的方式從村民口中瞭解一些情況。通過這個問卷,增加了村領導所採取的一系列做法的真實可信程度,同時也從村民的看法中發現一些存在的問題。調查的一些數據如下:(1)有42.1%的村民説沒有開過全體村民大會,有36.8%村民不清楚這點,其它的説開過一兩次。(2)有58.8%的村民認為開會的內容是傳達中央文件,討論村內大事,有35.3%的村民認為開會無實質的內容,走形式。(3)有76.2%的村民不知道中央要求實行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的政策,只有23.8%的村民知道這一點。(4)85.7%的村民認為沒有亂收費的現象,只有14.3%的認為有亂收費。(5)農民遇到不合理的負擔項目,有50%的人士向上級領導,部門反應,有38.9%隨大流,有11.1%選擇了拒收,幾乎沒有人知道會向法院起訴。(6)村民比較願意統一搞,佔了44.4%,另外還有33.3%願意幹部羣眾幹部帶頭,農民志願,有22.%的是鄉村起頭,農民志願。實際上的時候有一些看法與這個基本相近。

從以上的這些數據可以表明,農民對村裏的村務公開等等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甚至還有些人不知道。以後應該是農民們對這些事情多瞭解了,也是有很大的好處的。總體上村民對本屆的村委會還是挺滿意的,唯一不足指出,要多對本村,以及中央及地方的文件精神進行宣傳,使村民更加的瞭解其內容,從而可以更好的進行村民自治,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民主決策在村民自治體系中起着關鍵作用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強黨的活力和團結統一”。實行民主決策,是民主集中制在黨委決策上的本質體現;加強民主決策,是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這個重大課題中應有之義,只有提高黨委民主集中制的質量,才能更好地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促進各項工作的落實和經濟建設快速發展。

我國有八億農民,實現村民自治是農民當家作主的一種體現,而民主決策在村民自治體系中起着關鍵作用。首先,決策關係重大,決策失誤帶來的損失最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影響決策的因素更為複雜,民主決策可以將決策失誤的風險降到最低點。民主決策對農業更具特殊意義,農產品的生產週期長,往往是一着不慎,幾年難翻。其二,決策是羣眾關注的熱點。需要民主決策的事,一般是比較重大的問題,不可能把一些瑣事拿來“民主”一番。既然是比較重大的問題,沒有羣眾民主參與,村民自治就失去重心。其三,民主決策影響其它三個民主。決策是否民主,是對民主選舉質量高低的檢驗,所選的村委會成員素質高,決策一般會民主,反之,民主決策就會走形;民主決策是民主管理的先決條件,民主決策才能使決策科學,而科學的決策是有效管理的前提;民主決策是民主監督的重點,如前所述,民主決策對重要事項的決策,當然就是民主監督的重點了。

在這次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對安吉縣三官村隨機抽選的60位村民做了問卷調查。對“民主決策”所問的5個問題中:

(1)知道本村開展過村莊規劃的佔53%,其餘對此不瞭解;而對村鎮規劃75%的村民表示滿意,19%村民不滿意,其餘的則表示無所謂。

(2) 對於村裏的重大決策應該如何做出?有39%和35%的村民認為應該有村裏的領導決定或由全體村民討論後由領導人決定:另有17%和9%的村民認為應由村民代表或全體村民決定。

(3) 在74%的村民眼中在鄉村工作的幹部是最有影響力的,其餘則認為有能力在外面的人。

(4) 48%的村民覺得自己在村裏的地位一般;38%的村民認為沒有地位;另有14%的認為有一定的地位。

(5) 50%的村民偶爾被邀請參加村裏的重大問題決策;14%被經常邀請;有36%的村民從未被邀請。

應當指出,農村的村務決策均已在一定程度的民主基礎上運作,但離有關法律制度規定的民主決策的要求和原則還有一定的距離。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村民羣眾對重大村務決策的直接參與遠未達到法律和制度規定的要求

首先,按有關法律和制度規定,村民羣眾擁有自主決定本村重大事務的權利。以上數據表明,並非所有重大村務都由村民羣眾直接參與決策。在村級事務決策的實際運作過程中,重大村務事實可被區分為二類,並分別採取不同的決策方式。一類為重要村決策,主要由村社區領導集團集體決策。另一類是特大村務決策,分別以不同的方式、一定程度地吸納了村民羣眾直接參與議決過程。但是,這種參與的機會不多,而且對決策的實際影響程度非常有限。其次,根據國家制度規定,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是村民直接參與本村重大村務民主決策的主要形式。但在村務決策實際運作過程中,無論是村民會議,還是村民代表會議,均沒有實質性的決策權力。村民會議特別是議決重大村級事務的決策性全體村民會議,因各種不同的原因基本不召開,當遇到與全體村民利益密切相關的特別重大、複雜的村級事務,往往通過召集村兩委會和村民小組長、自然村長聯席會議,或村兩委會和黨員聯席會議,有時也召集村幹部和村民小組長、全體黨員聯席會議進行決策。

2 、村領導集團決策村務對民主決策制度原則有一定的偏離

從村領導集團決策的形成和傾向看,未能充分反映村民羣眾的意願。按照有關制度規定,村領導集團應在廣泛吸納村民羣眾意見的基礎上進行決策。從村領導集團決策的實際狀況看,首先應當肯定,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決策確實是以村民羣眾的意願為基礎的。然而,從決策形成和決策傾向的角度進行分析,村領導集團的決策是各種機構、組織、羣體或個人交互作用和影響的結果,其所作的每一項決策總是代表着一定的利益傾向。不可否認,現實中相當部分的重要決策並不一定反映和代表多數村民羣眾的意願和利益。

村級民主決策是村民自治的首要環節,但是,正是我們在前面所分析的,村級事務決策的實際運作總是在具體的村治環境中進行的。受環境因素影響,村級事務決策的實際運作難免發生對民主決策制度安排的偏離。在現階段,中國農村的村級民主決策,多數表現出“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的特點。村級事務的決策權實際上主要掌握在少數人,特別是村第一把手(一般為書記)手裏,與民主決策的制度要求尚有一定的距離。這種決策機制或許有利於提高決策效率,但有可能因決策權過於集中而容易出現決策的重大失誤、決策脱離羣眾。筆者認為,現階段中國農村的村民自治基本還處在“幹部治理”或“精英治理”階段,離“羣眾自治”還有一定距離。村民自治有一個從幹部治理——精英治理——羣眾自治逐步演進的過程,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農村基層羣眾自治目標,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需要創造一定的基礎和條件。如果在條件不成熟的背景下主觀、盲目、強制性地推行“羣眾自治”和民主決策,極有可能造成危害農村政治穩定與社會發展的各種負面影響。 四、民主監督的重點是人民羣眾對各級領導幹部的監督

黨的十六大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黨要領導人民,當好家、作好主,必須進一步發揚民主。加強民主監督,必將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更好地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和根本利益。

民主監督的重點是人民羣眾對各級領導幹部的監督。其主要內容是監督各級領導幹部是否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否正確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和方針政策;是否正確地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是否發揚民主、依法辦事;是否嚴以律己、廉潔奉公;是否同人民羣眾保持血肉聯繫等。自身的高度自覺,人民的民主監督,是各級領導幹部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證。

人民民主監督是民主監督的重要方面,包括法律監督、行政監督、輿論監督和羣眾監督等,以此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權力的制約和監督。為進一步對農村民主監督問題進行調查,充分了解農村村民自治現狀,我杭州電子工業學院電子信息分院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舉行“三下鄉”活動,到安吉市三官村展開以村民自治為主題的社會調查。

據文卷調查結果顯示,81%的村民對現任村委會表示滿意,對村委會幹部表示相當的信任和支持。與此同時,數據表明,在三官村有61.9%的村民對當前的村務不太清楚,47.6%的村民不清楚村裏是否有村務公開欄或村務公開室。而據村委會幹部介紹,村裏有相應的民主監督政策及舉措,實踐分隊的同學們也在村委會辦公室的樓下看到了內容詳盡的村務公開欄,這一現象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村民主監督存在的問題。民主監督是村民自治制度的重要內容,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村民民主意識、監督意識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目前農村現狀顯示,村民委員會所具有的集中管理權,與分散的監督權呈現出非對稱性,而這種非對稱性往往又導致管理者權力意識的膨脹,引發與民主制度背道而馳的一系列問題。雖然,農村基層黨組織肩負着監督的職能,但是這種監督在黨支部與村委會關係在理論和實踐上有待於進一步理順的現實情況下,其監督作用的發揮是受到一定影響的。針對這一現狀,農村民主監督的發展應抓好村務公開的普遍實行、村民民主理財小組的積極作為、村民罷免權的切實行使及對村委會成員實行工作過失追究制度等。從三官村村民自治現狀來看,民主監督已經從抽象的“紙上權利”變成了實際行動,對於制約村幹部的用權行為起到了一定作用,在此基礎上,提高村民民主意識、監督意識,使民主監督進一步深入人心,使加強農村村民自治的重中之重!

在此次暑期社會實踐過程中,除針對性課題的調查外,我分院實踐小分隊還結合自身專業特長,在三官村開展了實踐“三個代表”、宣傳防治非典、電腦演示教學等系列文化科技衞生“三下鄉”活動,向三官村村委會贈送“三個代表”學習書籍、防治非典宣傳畫等,並與村支書記就三官村經濟建設、村務工作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而細緻的交流,讓大學生的我們在做好課題的同時,更深入的接觸社會、瞭解社會,學會把目光投向人羣、投向社會、投向現實,尋求新的獲得真知的途徑!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 篇三

摘要:本文是關於農村脱貧致富,以肥西縣棗林村為例,對棗林村的現狀進行調查,並進行分析,結合新農村的貫徹要求,提出自己的意見。

關鍵詞:棗林村脱貧致富新農村科技

自1978年以家庭聯產承包為核心的農村改革實行以來,中國的經濟迅速崛起,用“翻天覆”地這個成語形容一點也不為過,目前中國已步入工業化中期,農業也漸漸的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儘管在市場的引導下經濟的發展形勢良好,可是農村的現狀仍是絕對貧困與相對富足。現對肥西縣棗林村的現狀進行分析,希望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加快中國城市化進程。

一、肥西縣針對新農村建設的政策與方針

肥西縣新農村建設於20XX年8月在全省率先啟動,並明確了“三大區域、三種路徑、三種模式”的新農村建設工作思路,在“十一五”期間,重點實施“兩鎮領先、二十村示範、百村整治、全面啟動”的“221”工程。本縣嚴格執行新村鎮“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個法”,大力實施“兩鎮領先、二十村示範、百村整治、全面啟動”的“221”工程,建設具有肥西特色的農村新社區。本縣始終把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在合肥市委合肥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我市農村發生巨大的變化,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社會事業顯著進步,農村改革穩步推進,農村發展活力明顯增強,城鄉關係發生積極變化。同時,我市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也面臨着許多挑戰和問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農村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水平較低,農業發展方式粗放,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落後,農民持續增收仍然比較困難,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探索,以新的理念和思路,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開創我市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二、肥西縣棗林村的基本概況

(一)肥西縣的地理位置

肥西縣位於安徽省中部、省會合肥西南,地跨江淮流域之間,臨肥水之南,濱巢湖西岸,是安徽省經濟強縣之一,區位優越,歷史悠久。但是在肥西縣成功躋身於全國百強縣的同時,仍有像棗林村這樣的鄉鎮需要進一步的加強經濟建設,來適應全縣的發展,力求達到城鄉一體化的基本要求。

(二)棗林村目前的特色

1、發展思路

村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思路,積極引導和發展特色、生態、綠色農業,使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堅持以農業為基礎,發展農業生態旅遊,如在肥西縣頻頻興起的‘農家樂’。

2、村委會的領導

在村委會的領導下,堅持農業向產業化、機械化、規模化方向經營,利用農業優勢,大力招商引資。例如:隨着“肥西老母雞”集團的產業化經營,在該地興起了養雞熱,不少農村剩餘勞動力轉變為養雞專業户走上脱貧致富的道路。

三、針對肥西縣棗林村的現狀,我的思考

(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應該弘揚“科教興國”的戰略。大力發展農村基礎教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提高村民的知識文化水平,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強在農村的農業科技指導,向村民及時的提供專家的意見,使農業邁向現代化,逐步實現科技化。例如本村中棗林國小的興建,在村中對於提高全村村民的知識文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村幹部的工作態度

樹立村幹部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認真做好農業基礎工程建設,給廣大村民的農業生產提供便利的設施條件。如:興建適合本村天氣、土地的灌溉工程,隨着新農村的發展而發展一批優秀的村村通工程。此外應在村中補修公路,或者進一步的修建新的公路,便於同鄰近鄉村的聯繫。還應加強對農村基本農田的保護,對於在村中辛勤勞作的村民可予以適當的補助,提高其生產積極性。

(三)計劃生育

應普及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減少農村家庭由於超生,多生而帶來的撫養子女,贍養老人的負擔。興辦福利院,使社會福利得以完善,增加對農村中生活難以扶持的貧困人員的社會救濟。此外,在農業遇到自然災害時應積極部署抗災工作,發放農業補貼。

(四)剩餘勞動力

合理調整農村的剩餘勞動力,積極鼓勵他們走出家門,到外地進行再就業,學習外地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其中大部分農民工打工獲得的工資可用於農村的再生產和日常消費,從而帶動村中的經濟發展。還支持一些農民邁出國門,出國務工和經商,在村委會的領導下,使本村上下一心,使農業逐步向商業化發展的道路邁進。

四、從棗林村發展可以看出農村脱貧致富的主要前進動力

棗林村發展的主要動力,從人力因素方面的考慮,主要是村委會的村幹部,還有積極響應號召的村民,從戰略因素方面的考慮,則主要有迅速發展的科技,優秀的專家指導,當然還有知識水平逐步提高的村民。“農業、農村、農民”,這個三農的基本問題始終圍繞在我們這個人口基數過大的13億國家中。如果要使我們國家達到共同富裕的最高目標,我們必須使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起來。棗林村的這種脱貧致富的政策和方法,完全可以引以為鑑,並結合各個地區的地理環境,土地利用方式,最終使還處在小康水平線以下的農村地區實現基本富裕的目標。

農村調研社會實踐報告 篇四

一、引言

在國家經濟增長放緩、物價上漲的情況下,農村的經濟發展狀況不容樂觀,而農村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問題也引人關注。為響應學院鼓勵大學生走入社會、進行社會實踐的和國家鼓勵大學生走進農村,幫扶農村的號召,國際商學院團總支特組織了此次以“關注農村發展,關愛農村兒童”為主題的暑期支教社會實踐活動。

二、調查

農村由於其自身經濟發展相對不足、師資力量薄弱、教學基礎設施不夠完善以及對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等侷限,其教育水平發展相對緩慢,兒童的學習和心靈成長得不到足夠的關注。針對這一現狀,我支教團隊特選取了菏澤這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經過 2個小時的旅途展開了為期 個月的暑期支教社會實踐活動。本次活動注重調研的延展性,並未侷限於一村一鎮的調研,而是採取輻射調研的方式,團員分批前往周邊的區、縣、鄉、村地區經濟發展狀態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重點對農村教育的發展其情況進行了詳細細緻的調查研究。

通過 個多月的支教服務和調查活動和為期2周的信息整理工作,我團隊得到了以下信息和結論:

(1)農村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但仍存在諸多問題。

在政府的扶持和政策的指引下,菏澤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糧食產量穩步增加,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組織數量不斷提高,農田水利會戰成效顯著,農村交通狀況改善。但是由於自身條件的侷限和相對薄弱的經濟基礎,菏澤地區的農村相比較其他地區農村的發展狀態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農村教育得到發展,但發展速度緩慢,發展狀態失衡。

1、學校

在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下,農村中國小數量增加並且添置了相應的教學設備但是由於農村自身多方面的侷限,學校能提供的教學服務力仍舊有限。

2、教師

我們在支教活動中發現,農村中國小的教師工資普遍不高且大多為退休或年齡較大的中老年教師,雖然該部分教師擁有較為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教學的熱情和積極性普遍不是很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並且這些教師教學現代化程度較低,即使學校在政府的幫助下引進了許多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的情況下,由於許多教師對現代化社會的使用水平較低,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也無法良好的發揮作用。同時,許多教師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也在進行農業生產,精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分散,為教學工作的進展帶來了阻礙。更為重要的是,大多數的農村中國小嚴重缺乏音、體、美等從事素質教育的教師,很多農村的中國小的素質教育課程都由語文數學老師代課,甚至會出現為了應付上級教育部門的檢查在課表中排出音、體、美等素質教育課程但並不進行教學的現像。這種情況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素質發展,影響了素質教育在農村的推行和實施。

3、學生

通過給農村兒童授課和家訪我們發現,在義務教育普及的今天仍有相當數量的農村兒童因為家庭經濟狀況的影響不能正常的接受教育。而接受教育的兒童觀念上也存在嚴重的偏差,對教育的意義和對自我發展的影響認識不清。在對農村兒童進行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兒童的心理成長狀態並沒有的到足夠的關注。

三、研究分析

1、農村經濟狀況研究分析

通過對菏澤農村的政府機關、當地農民調查訪問我社會實踐團隊發現菏澤農村在當地政府的引領下健康發展,但是,由於降水分配不均,不少年份出現災害性的天氣,水利設施相對不足,導致農業生產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除農業生產外,農村民營企業發現相對緩慢,數量質量相對不高,而省裏的資金支持基數可觀,但分攤至各個鄉村便顯得均數不足,這些情況導致菏澤農村在近幾年發展提速但仍與其他地方的農村存在一定的差距。

2、農村教育狀況研究分析

學校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雖然逐步走入正軌,但是受限於農村自身發展動力的不足、教師力量薄弱、當地人對對教育重視不足等多方面的限制,菏澤地區農村中國小的教學效果和質量往往不高,沒能夠真正的良好推行義務教育和素質教育。這種狀態雖然受到了相關教育部門的重視,但相關解決措施不足,推行困難,需要長期的努力加以改變。

農村教師是農村教育的關鍵,通過支教活動我們發現,菏澤地區農村教師的年齡普遍中老齡化,這是長期的教育落後造成的,但要想提升整個菏澤地區農村的教育水平,需要改進和提升農村的教師隊伍。這是一項長期的艱鉅的任務,需要整個社會的關注和幫助。同時,由於農村中心國小教師的工資長期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眾多教師不得不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尋求其他的經濟來源,這對教學質量影響較大,政府對農村教育工作者待遇的提升很有必要,但也要是視地區經濟條件量力而行。

學生的發展是教育工作的落腳點,在和孩子接觸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由於教育基礎的薄弱、家長的重視不足和錯誤引導,菏澤地區農村兒童在接受教育的同時還是未能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意義,他們的內心訴求得不到滿足,這需要加強學校的教育並且改變家長的觀念,對適齡兒童進行正確引導,使他們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健康積極的成長。

四、建議對策

通過長時間的支教活動和一系列的調查研究,針對農村經濟和教育發展的實際特點,經過思考、討論我團隊提出了以下建議對策:

經濟方面:

1、進一步加強農村水利設施的建設,保障農村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

2、鼓勵和支持農村民營企業的發展,推動更多的第一產業勞動力向二、三產業勞動力發展。

3、繼續加大對農村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切實推動農村經濟的良性發展。

教育方面:

1、鼓勵和引導更多的大學生走入農村,幫助農村提升教育水平。

2、加強對農村教師的培訓和再教育,提升農村教育水平。

3、當地政府應繼續加大對農村中國小教育的投入,通過長期的宣傳和不懈的努力推行義務教育和素質教育。

4、關注孩子的心靈成長,引導農村兒童行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五、結束語

雖然在團委老師的指導下,我團隊全體成員竭盡全力完成了此次社會實踐活動,但由於能力和水平的侷限,我們的支教活動還是無法做到盡善盡美,但我們希望通過分享在支教過程中自身的切實感受使在校大學生和整個社會對農村的經濟教育投入更多的關注,鼓勵更多的大學生走進農村,奉獻自我,服務三農。我們希望通過支教實踐精神的傳播使大學生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在大學既定的學習生涯中獲取更多的知識,並通過社會實踐將知識和理論進行轉化和拓展,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對現實的深刻認知,提升自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做2 世紀合格的大學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3583z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