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新農村社會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新農村,社會)

新農村社會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新農村,社會)

目錄

新農村社會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新農村,社會)
第一篇:關於新農村的社會調查報告第二篇:對新農村社會調查報告第三篇:2014新農村社會調查報告第四篇:社會主義新農村社會調查報告第五篇:社會主義新農村社會調查報告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關於新農村的社會調查報告

【摘要】:我是一名來自農村的女大學生,近幾年每次回家我都有無限的感慨,我的家鄉變化太大了。首先最明顯的是村容村貌有了新的變化,環境衞生得到了改善,許多新的道路得以修建,一些老舊的斷牆殘壁也被拆除,整個村子的面貌煥然一新。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羣眾的意識也提高了 ,不僅提高了環保意識,而且農閒時還開展了不少娛樂活動,扭正了農村的一些不好的風氣。

【關鍵詞】:新農村 變化 環境 物質生活 精神文明

【調查過程】:走訪

【基本情況與分析】:

一, 村容村貌有了新變化。以前村裏的路都是土路,凹凸不平。我們那時侯穿高一點的鞋就會不斷的崴腳,穿平的鞋卻會十分的硌腳,總之是怎麼走都不舒服,騎車就更不要提了。那時侯村裏養雞的特別多,每條巷都堆着滿巷的雞糞,一到夏天更是蒼蠅漫天,臭氣熏天。還有隨意堆放的垃圾堆。我們每天都呼吸着混雜着各種味道的空氣。還有牆上那各式各樣小孩們的“塗鴉作品”。現在回想起來童年是美好的,可是我的家鄉卻也可以説是滿目瘡痍。 而如今,在全國範圍建設新農村的總動員下,通過環境整治,目前各村主幹道路基本上達到道路的硬化、村莊的綠化、河道的淨化、路燈的亮化以及斷牆殘壁的拆除,徹底改變了農村的“髒、亂、差”現象,衞生保潔制度的健全,使環境衞生得到長效管理機制的保障,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二, 羣眾環保意識有了新提高。通過淨化、綠化、亮化、美化工程,羣眾不但對庭院衞生意識有了轉變,對公共衞生也有了講究,樹立起講衞生、美環境的新意識,形成“人人講文明、個個愛清潔、户户講衞生”的良好氛圍。現在垃圾不隨處亂扔,家禽的糞便也不隨處亂倒,都有了統一的安排和處理。現在到哪都是乾乾淨淨的水泥地,讓人的心情也十分的舒暢。

三, 物質生活得到新突破。以前農村人就只會守着那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吃穿用都很簡 1

單隨便,只要不餓着肚子,不凍着就很滿足了。而如今在中國不斷的發展變化中,農民也意識到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物質水平,開始不斷尋求致富的道路。現在我們村裏不僅發展了養殖業,還有很多小型的鐵廠,煤廠等廠礦,同時給一大批的婦女門提供了就業崗位,現在每家都是兩個人在賺錢,手裏的錢多了,物質生活便有了提高,每天來村裏賣東西的多的猶如趕集似的。什麼餃子,魚,雞之類以前只能在過年吃上的東西現在隨時都可以吃了。穿衣服也開始追求起名牌來。用的就更不用説了,什麼電熱鍋,微波爐之類都上了農民的鍋台。

四, 精神文明建設得到新發展。物質生活上去了,精神生活也隨着提高了,以前一到秋收後,不論大人小孩,都是在賭博。現在在村幹部的帶領下,夏天晚上在大隊部跳舞,冬天則是扭秧歌,不僅扭正了村裏的風氣,還愉悦了每個村民的身心。

五, 團結協作精神有了新轉變。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廣大黨員幹部羣眾羣策羣力,齊動手,齊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體出資和羣眾集資緊密結合,全村上下擰成一股繩,團結協作精神得到進一步發揮。村領導還堅持把宣傳工作作為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先導工程來抓,組織鄉村幹部深入一線,以對新農村建設工作進行廣泛深入地宣傳。充分利用會議、橫幅、標語、黑板報、宣傳櫥窗等形式,宣傳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意義。

【調查結論】:

通過本村與其他一些村的對比發現還存在一些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因素。

一是宣傳發動工作不夠深入,羣眾認識不到位。主要是宣傳的力度和廣度不夠,再加上當前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還沒有具體的標準,從而導致於少數村幹部在認識上存在偏頗,誤認為只要搞好村莊規劃,建成小康新村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羣眾對新農村建設還未正確看待,有的認為這是政府的“形象工程”,領導的“面子工程”,誤認為又要搞創建,又要搞驗收。

二是村級積累薄弱,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配套資金大多要靠地方財政投入,而鄉村兩級財力有限,有的還揹着沉重的農村債務(如普九欠債、歷年欠款),有的村連村幹部工資也難以正常兑現),部分解決了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但仍然捉襟見肘,特別是諸如公共服務與活動陳地建設就沒有三是勞動力轉移滯後,農民難以“洗腳上岸”。近年來,通過大力實施“陽光工程”、農民工轉移培訓和農民知識化工程,培養了一批適應進城務工的新型農民。但其效果仍然很不明顯,所從事的主要行業依然是從事簡單勞動的建築小工、家政服務和製造行業,而且外出務工人員年齡參差不齊,大至60歲,小至15、6歲,究其原因還是現行農民知識化工程不貼近農村,不貼近農民,與農民的需求造成了脱節,因此培育新型農民任重道遠。

三是勞動力轉移滯後,農民難以“洗腳上岸”。近年來,通過大力實施“陽光工程”、農民工轉移培訓和農民知識化工程,培養了一批適應進城務工的新型農民。但其效果仍然很不明顯,所從事的主要行業依然是從事簡單勞動的建築小工、家政服務和製造行業,而且外出務工人員年齡參差不齊,大至60歲,小至15、6歲,究其原因還是現行農民知識化(更多內容請訪問首頁:)工程不貼近農村,不貼近農民,與農民的需求造成了脱節,因此培育新型農民任重道遠。

四是農村公共文化事業嚴重“貧血”,塑造新風貌困難重重。在調研中我發現,農村電話、手機、廣播、電視覆蓋率雖然較高,但農村科技培訓和文化生活相對脆弱,許多設施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使農村文化活動停留在自發的、散亂的、無組織狀態,難以發展壯大。再加上外出務工人員增加,農村基本上在家的是兒童和老人,少數人仍沉迷於“賭碼”等陳舊的習氣主,難以跟上現代文明。

五是村幹部隊伍不穩,後顧之憂難以解決。年輕農民多數外出務工,村裏僅有的幾個年輕黨員主要是復員退伍軍人,存在後繼乏人的問題。村幹部待遇比較值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積極性,村組幹部缺乏必要的保障,既擔心退下來後遭他人打擊報復,又沒有養老等社會保障,年輕的村幹部想外出務工、想打工緻富心切。

【評價建議或對策】:

如何調動和提高廣大農民羣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如何引導農民羣眾推進新農村建設?按照中央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結合對我村的調研,我提出幾點膚淺的看法和思路:

1、加強村級班子組織建設,提高村級班子凝聚力。一是要從農村黨員中選拔政治覺悟高、致富本領強的黨員幹部擔任主職領導。在對我村調研中我瞭解到,本村之所以班子比較團結、有戰鬥力和凝聚力,在羣眾中有威信,關鍵是有一個好的“班長”,村黨支部書記在村組合並前就是我村的當家人,是全縣第六屆專業技術人才,不僅在羣眾中有威信,更重要的是能夠為農民羣眾提供實實在在的技術和服務。二是要過基層組織“五好”創建等活動載體,完善村級黨組織制度建設,在農村鄉土能人、經營人才中發展黨員,發揮基層組織戰鬥堡壘作用。三是要關愛村組幹部,建議多方籌資建立養老保險基金和年老生活補助制度,解除村組幹部的後顧之憂,穩定農村幹部隊伍。

2、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着重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繼續採取對上爭取、多方籌資的辦法,爭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推進包括末級渠系、農村能源、田間道路、土地平整等基礎設施建設;要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在鞏固鄉鎮綜合配套改革成果,全面創新農村公益性服務機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現有農村科技服務設施功能,積極探索與農業科研單位和院校的合作,引進適合本地自然資源的“三新”(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項目,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要圍繞全縣農業“34111”工程,大力發展農村中介協會組織,增強帶動、輻射能力,網絡更多的農户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民增收,就是要圍繞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不斷拓展增收空間。要引導農民羣眾利用現有資源優勢與條件,把主導產業做大做強,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支撐;要繼續發展打工經濟,關鍵在於建立健全外出務工的服務網絡,為外出務工農民提供法律救助、信息服務、轉移培訓,為打工經濟創造寬鬆的環境和條件;要結合落實中央農村政策、建設節約型社會,落實惠農政策增收、強化農資市場監管增收、科技增收、抗災增收、節本增效增收等綜合措施,不斷拓展農民增收的渠

道和來源。

3、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建設小康新村。要堅持規劃先行、試點示範、分步推進的原則,引導有條件的農民在規劃區內通過整理集聚、拆舊建新、移民遷建等途徑,開展舊村改造和新村建設,搞好配套設施建設,搞好村莊綠化美化和環境衞生,不斷提高居住環境。要開展扶貧開發、鞏固農村義務教育和新型合作醫療成果、探索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解決農民羣眾養老等社會保障,不斷提高生活質量。要注重困難羣眾生產生活救助體系建設,關注弱勢羣體,實現共同致富。

4、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新型農民。首先,是要加強農民羣眾的教育、宣傳與引導,解決好農民羣眾的認識問題。其次,是要增強農民致富的本領,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培育儘量多的農村種養大户、鄉土能人,提高農民羣眾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綜合素質。第三,是要圍繞精神文明建設,培育綜合素質較高的新型農民。通過農民培訓、加強文化等基礎設施和陣地建設,開展農村文明創建活動,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構建和諧農村。

5、推進民主管理,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一是規範黨務公開、村務公開、財務公開,保障羣眾“四權”。二是完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民主理財制度、村級財務依法委託鄉鎮管理制度,健全“一事一議”制度,探索“聯户議事”、“聯組議事”、“聯村議事”等農村事務決策的議事新形式,把權利交給人民羣眾,真正做到事由民理、家由民當。三是各級幹部要轉變作風,增強服務意識,鞏固送政務下鄉成果,強化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的質效,提供能夠滿足農民羣眾實際需求的實實在在的便民、惠民服務,列入發展規劃。

第二篇:對新農村社會調查報告

對新農村社會調查報告

姓名:倪淑 珍

聯繫地址:古驛鎮西尹中心國小

聯繫電話:151726009170710-2554611

2014年

- 1 -

對新農村社會調查報告

為了更好的瞭解新農村和諧社會,2014年5月8日至5月13日,我到襄陽區古驛鎮後咀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對於從小生活在街道中的我來説,是一次難得的經歷。短短的五天時間,感受了濃厚的鄉村生活氣息,也產生了很多感想。後咀村緊靠白河岸邊,是古驛鎮的北大門,與雙溝朱集張灣三鎮相鄰,耕地面積8000多畝,768户人家,3000多人其中黨員119人。村固定資產250萬,村每年平均收入5200元左右。生活在這裏的人已達到中等小康水平。

為了調查的科學性、有效性我採用的是先看、後聽、再實踐的方式。進村後,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齊的房舍,以及道路兩旁那既有經濟效益又能美化環境的白楊樹,與我想象中的農村有着相當大的區別。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後,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裏的治安情況相當好。經濟上的寬裕和生活上的安寧,使我毫不誇張的用了安居樂業來作為後咀 村給我的第一印象。

聽村裏的領導介紹,村裏的主要收入來源於種植業,其中800畝水稻收益可達每畝年收入達到1500元左右,而花生更是達到了年每畝2014多元。但當我們問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業和項目時,村裏領導向我們道出了苦衷:數年前曾有一木器廠,在村裏投入生產,但不到3年,木器廠就因接連虧損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後的幾次上項目的想法,都因缺資金少技術(尤其是少技術少人才)而夭折。 現有玉石板廠、米廠、沙場,經濟效益挺可觀的。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後幾天給孩子們上課的過程中,這個烙印日漸加深。

學校並不算大,還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殘缺的課桌,與偏遠山區相比,已令孩子們滿足。但與我從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國小已有着天壤之別。僅從每天上完課孩子們必須將自己的凳子搬回家來説,這的學習環境並不能用一個好字來形容。但孩子們那對學習特有的熱情和認真把我深深的感動了,他們幾乎想要我們在5天之內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識都教給他們。

在和孩子們的交流中我瞭解到,他們都很想成為大學生成為科學家,對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憧憬。但當我問他們以後回不回來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許是還是國小生的他們尚未明白我這個問題的含義,也許是一直以來伴隨他們左右的考大學,去大城市的話影響着他們。沒有一個孩子表示自己將回到自己的家鄉。

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腦海中迴盪着。

一位朋友曾對我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某省重點中學有一位來自窮山村的學生,學習非常用功。他的牀頭貼着一句激勵自己學習的話,只有九個字:別忘了!你是農村户口!!!

聽到這件事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沉重的。我國城鄉的巨大差異造成了教育觀念上一個極其偏激的錯誤。農村的孩子迫於自己農村户口及生活環境的壓力,幾乎用盡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學習考大學,以此來擺脱落後的環境,實現自己美好生

活的夢想。但當這些村裏的驕傲考出去成為大學生以後呢?他們中有幾個回到自己那還不富裕的家鄉,投身其中的建設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這本無可厚非,但村裏留下的是什麼?幾個大學生的名字,一個虛幻的榮譽而已。人才依舊缺乏,生活依舊貧困。

這種人才流向並非只存在於農村和城市之間,也同樣存在於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間,落後地區和發達地區之間,以至於我國的西部和東部之間及國內和國外之間。

孩子們的想法和做法並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來源於家長和老師的言傳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爺的聊天當中,老人告訴我們他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都考學去了城市,在談到孫子時,老人很自豪的告訴我們,他的大孫子剛在一所省重點高會考了前十名,以後考大學,考名牌大學,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讓我感受到了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心情。我問老人想沒想過讓孫子回家鄉支援家鄉建設,老人説:村子裏太苦,能到外面去,幹嘛回來。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過點好日子!

從後咀 村的生活水平來説,村子應跨入小康的行列。後咀 村的村民都不想讓孩子回來,可想而知其他貧困村的情況。

孩子們是渴望知識的,村裏也是需要人才和技術的。但一些客觀現實又使我們的教育觀念發生變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改革開放20年來,人們的思想有了極大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周家村採訪的過程中,我們瞭解到,80%的家庭將孩子的教育費用作為自己未來幾年內的最重要支出。在資金比過去有了保障之後,我們支持農村教育以不僅僅是財力上的幫助,還應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觀念上的幫助。孩子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同樣需要做人的道理、適應時代發展的觀念和大局觀。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有責任有義務盡我們最大的努力支持農村的教育事業!

在整個過程中所見所聞很多,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教育問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新時期農村的教育事業依然面臨很多的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將極大地促進農村的發展。教育應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

第三篇:2014新農村社會調查報告

根據xx年常委會工作安排,今年3-5月,市人大農經委、農經工作室會同研究室和政府有關部門圍繞全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期間,調研組召集市發改委、財政局、農業局、林業局、水利局、交通局、勞動局、畜牧辦、統計局等有關部門負責人進行了座談;先後到長清、平陰、商河等5個縣區聽取政府部門工作彙報,並通過實地察看、調查問卷、走訪交談等形式,深入6個鄉鎮、14個村、30餘户農户開展調查,廣泛瞭解情況,認真聽取意見;部分縣(市)區人大根據市的統一安排,實行上下聯動,在本區域內開展了調研活動,並提出調查報告。4月中旬,常委會領導和部分駐會委員也專門到章丘市和濟陽縣進行了調研察看,提出了加快推進我市新農村建設的意見和建議。現綜合調研情況,提出如下報告:

一、工作基本情況

黨的xx屆五中全會和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今年以來,在市委的領導下,我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破解“三農”問題的總抓手,認真貫徹中央指示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採取有力措施強化“三農”工作,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1、領導高度重視,各方面齊抓共管,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各級都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擺在突出位置,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加強工作的組織領導,大力營造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齊抓共管、全社會積極參與的環境氛圍。市和縣(市)區相繼召開工作會議進行動員部署,研究制定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逐級明確任務目標、工作重點和保障措施。政府各有關部門認真落實會議精神,從各自職能出發,深入農村開展調研,針對羣眾所思所想制定扶持政策,建立工作責任制,狠抓措施落實,積極支持和保障新農村建設。章丘市把推進工作作為“一號工程”,書記、市長親自抓,黨委、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部署,制定了一系列促進發展的政策文件,按照“十化”階段性目標,實施“五大建設”,建立完善領導、指導督察和包村工作等保障體系,並確定投資2億元,選擇10個示範村和100個建設村開展樣板試點,通過典型引路,實現整體推進。目前看,各縣(市)區都在集中力量進行摸底調查、制定政策、研究規劃、開展試點,各項建設正在有序展開,推進工作開局良好。

2、農村經濟穩定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得到加強。今年,我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在保障糧食生產的基礎上,重點發展高效種養業,蔬菜、畜牧、林果等主導產業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勢頭;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資等工作力度,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步伐加快,龍頭企業對縣域經濟的帶動力進一步增強;繼續實施“6521”工程,採取多措並舉,促進了農民增收。歷城區依託科技進步,主攻蔬菜、林果、花卉、奶牛“四大優勢產業”,濟陽縣堅持以工促農,實施骨幹企業帶動,加快食品、紡織、機械、電子、化工產業聚集,商河縣立足實際,號召農民突出發展集約規模養殖業,今年一季度,這三個縣區農民現金收入大幅度增加,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14.5%、15.0%、15.3%。截止3月末,全市完成生產總值431.5億元,增長17.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0.49億元,增長25.6%,其中縣區財政收入完成16.76億元,增長34.35%;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615元,增長14.1%。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新農村建設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3、加大投入力度,強化基礎設施,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明顯改善。近年來,為了改變農村落後面貌,我市各級政府按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方略,大幅度增加了對“三農”方面的財政投入,先後圍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特別是對“路水電醫學”和社會保障等項目,實施傾斜政策,盡力保障資金支持,積極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xx年市財政支農投入總額達到6.1億元,全市村村通“路、水、客車、廣播電視”率分別達到95.8%、62.6%、99.3%、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助標準提高,農民參合率達到86%,鄉鎮敬老院完成階段建設任務,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取得顯著進展。今年市級財政預算安排“三農”方面的投入5.6億元,比上年預算數增長15.11%,其中税費改革轉移支付1.29億元,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資金3.56億元,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資金0.75億元,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4、加強**法制建設,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新農村建設的治理機制日趨完善。近年來,各級政府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把農村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設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不斷創新思路、強化措施、培育典型,推廣經驗,取得了良好效果。積極組織“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等形式多樣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激發農民羣眾勤勞致富的積極性。大力開展普法教育,建設“平安鄉村”,不斷提高農村幹部羣眾的法律觀念,努力創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堅持**議事,認真落實“四**、兩公開”制度,維護了農村社會的穩定和繁榮。

調查認為,我市新農村建設已經進入實施階段。但由於多種原因,目前推進工作還面臨一些實際困難、矛盾和問題。一是有些地方動員教育還不夠廣泛深入,部分幹部羣眾對新農村建設重大意義認識上存有偏差,一些條件落後的鄉鎮、村莊存在等靠要思想和畏難發愁情緒,致使推進工作起步慢、發展不夠平衡;二是建設資金不足,缺乏長效投入機制,是基層幹部普遍反映的主要問題。當前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上的項目較多,但縣鄉政府財力有限,多數村級組織集體經濟薄弱、運轉困難,因此辦事缺錢的難題亟待破解;三是傳統農業仍是多數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目前生產成本持續攀高,市場風險逐步加大,農民依靠種養業實現增收面臨着途徑少、空間小,缺乏可靠的保障機制等困難;四是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是羣眾關注的熱點。調查問卷中,農民認為當前“上學貴、看病難、社會保障差”是最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五是多數村鎮發展缺乏規劃,農民住宅佈局散亂、建設無序,村容村貌和羣眾居住環境髒亂差的現象十分突出等。對這些問題應當高度重視,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加快解決步伐。

二、主要建議

1、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長期性、艱鉅性,增強責任意識,提高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自覺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事關農業和農村的長遠發展,事關建設和諧社會、全面實現小康的大局,是一項艱鉅的歷史任務。要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黨的xx屆五中全會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樹立長期奮鬥的思想,增強做好工作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工作的組織領導,健全完善推進保障體系,建立目標責任制,定期檢查考核,逐級抓好落實。各有關部門要把推進和保障新農村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作為首要任務來抓,按照職能分工,選準切入點,加強協調配合,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要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調查研究,及時瞭解新情況,研究新問題,探索新辦法。當前要處理好試點示範與整體推進的關係,既要注意抓好典型,探索經驗,樹立樣板,同時也要重視面上的發展建設,特別是對貧困村鎮要加大幫扶力度,實現抓點帶面,整體推進,平衡發展。新農村建設是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要紮紮實實地搞好宣傳教育,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統一思想認識,引導各行各業積極支持三農,動員全社會踴躍參與建設,大力營造齊抓共管的環境氛圍,保障新農村建設順利健康發展。

2、全面發展農村生產力,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全面加強農村生產力建設,增強經濟實力,提升發展水平。要繼續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在保護耕地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把結構調整的着力點放在壯大主導產業,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進一步做大做強高效種養業,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加快開發與旅遊、觀光、休閒相結合的都市農業,強化產業支撐,增強農業的整體競爭力。要加快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強化自主創新能力,依靠科技進步改造傳統農業,積極探索經濟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技術密集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子。要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採取有力措施,扶持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加快發展,加強農村中介組織建設,鼓勵企業與農民採取多種形式建立起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要廣闢渠道,多措並舉,努力實現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在這方面,政府有關部門應當發揮好引導和保障作用。要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特別是注重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更多地吸納農民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健全城鄉一體的就業服務網絡,積極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取消一切限制性規定,為農民工提供平等的待遇和政策環境。要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提高科技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為農民轉移就業、增加收入創造方便條件。

3、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強化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增強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動力。對待“三農”要始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落實傾斜政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增加支農投入。要按照公共財政的原則,建立支農投入的長效機制,着力提高對農村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和公益性事業的保障能力,擴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的覆蓋範圍。各級政府安排支農預算要切實做到“三個高於”,已確定的各項投入措施要紮紮實實地抓落實,確保財政支農支出逐年穩定增長。當前對新農村試點資金,各級財政應當重點保證,及時足額撥付。要進一步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支出,盡力支持農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繼續加強扶貧開發工作,加大對薄弱縣鄉的轉移支付力度,促其加快發展步伐。對各項支農資金的使用,有關部門要跟蹤問效,加強審計監督,保證專款專用,提高投資績效。從長遠看,要積極整合各項支農資金,合理配置財政資源,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切實解決多頭投入、使用分散、效能不高、難以形成合力等問題。推進新農村建設,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農民的關係,合理劃分投入責任,充分發揮政策引導和財政資金示範帶動作用,吸引社會資金增加對“三農”的投入,調動農民投資建設的積極性,不斷拓寬農村投融資渠道,逐步形成以財政資金為引導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4、統籌安排各項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為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創造條件。新農村建設要堅持科學規劃,突出重點,統籌安排,協調發展,要從解決好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起,選準突破口,紮實穩步推進,讓羣眾得到真正的實惠。根據基層的反映,建議政府部門注意抓好以下方面:一是要進一步加快農田水利、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步伐,鞏固已取得的成果,提升質量標準和管理水平,爭取儘快解決羣眾在“路水電醫學”等方面存在的困難,使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二是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把社會建設的重點放到農村,引導公共服務向農村發展,着力推進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切實加強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近期應下氣力解決羣眾“看病難、就學難、養老難”等社會熱點問題。三是遵循立足當前、着眼長遠、因地制宜、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原則,抓緊制定村鎮建設規劃,使之成為行動的準則、發展的規範,保障新農村建設有序進行。四是要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整治村容村貌和居住環境“髒亂差”工程。在這方面,要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不圖虛名、不增加羣眾負擔,防止一刀切、強迫命令、大拆大建、急功近利等片面傾向,促進新農村建設健康發展。

5、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健全**監督制度,大力營造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環境氛圍。進一步加強農村“兩委”班子建設,切實搞好黨員幹部隊伍的教育培訓,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模範帶頭作用。要大力加強農村基層**政治建設,完善村民自治機制,堅持“一事一議”、村務公開等**監督制度,保障農民的**權利。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的法制建設,加大普法宣傳和綜合治理力度,提高農村基層幹部運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層事務、處理矛盾糾紛的能力,增強農民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要深入廣泛開展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形成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農村風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第四篇:社會主義新農村社會調查報告

社會主義新農村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指出,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程,

連雲港康居示範村桃東村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

背景

201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3萬億元,二三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5%以上,財政收入2.6萬億元,已經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經濟實力。因此,國務院總理温家寶在2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下決心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

連雲港康居示範村桃東村2

回顧過去幾年,從中央到各地,圍繞農民增收這一主題,通過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直接給農民以實惠——各地種糧農民首次享受到直接補貼的好處,2014年全國共安排糧

食直補資金116

億元;全面放開了主產區的糧食購銷和價格,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糧食購銷市場化和經營主體多元化的格局;明確將部分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土地開發;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對產糧大縣實行轉移支付……2014年農民增收6.8%、糧食增產9%之後,今年國家又出台了進一步促進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的政策,如加大農業税、農業特產税的減免力度,着力建立為農民減負的長效機制。

意義

社會主義新農村在這樣的背景之下,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格外引人注目。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温鐵軍認為,新農村的新,新在農村的發展能夠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體現和諧社會的要求。隨着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通過城市對農村的反哺,工業對農業的反哺,使農業得到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使農村社會能夠實現和諧。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曉山概括説,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經濟上就要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來提高農村產業的競爭力,提高務農勞動者的收入。在社會事業、文化事業等方面可以通過國家對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調整來實現。

服務惠農民

社會主義新農村2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十六屆五中全會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短短20字的定位,涵蓋了多方面意義。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增加農民收入。數據顯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自1997年之後連年明顯擴大,目前仍維持在

3.21:1。即使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36元、終於走出“八年徘徊”,也只是恢復性增長。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絕不僅僅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反哺之義也不止於增

加農民收入。五中全會強調,要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這意味着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農村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社會事業,也將進入加速發展期。

應用實例

社會主義新農村3這個努力方向來源於如下現實:目前全國有一半的行政村沒有通自來水,60%以上的農户還沒有用上衞生的廁所,有近

7000萬户農民的住房需要改善,1.5億農户需要解決燃料問題,6%的行政村還沒有通公路,2%的村莊還沒有通電,6%的村子還沒有電話……農民手裏沒有錢,農村各項經濟社會事業投入不足,後果不僅是缺水少電、交通不便等影響到農民生活質量,甚至基本的看病就醫、讀書上學也難以滿足。據衞生部估計,全國農村人口中40%到60%,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貧。一些貧困地區,尤其是西部,60%到80%的患病農民死在家中。湖南的一項調查則表明,農村孩子從進學校門到高中畢業,在上世紀80年代共需支出108元,90年代需支出約8000元,到2014年則需支出約3萬元。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也正是讓國務院總理温家寶放不下的事。今年4月温家寶在四川巴會考察時對鄉親們説:“我心裏始終有三件事放不下,一是讓農村孩子能上學,二是讓農民看得起病,三是讓農民過上好日子。”國慶節期間他在河北農村考察時更進一步明確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為農民辦好四件大事:一是發展農村經濟。二是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三是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四是增加農民收入。 相關措施

應當看到,近幾年國家已經出台了一些令人欣慰的舉措:

社會主義新農村4

農村教育方面,《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提出,到2014年,西部地區整體上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目標。國家還確定,“十一五”

期間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小全面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在過去義務教育免除學費的基礎上,農村學生的書本費、雜費等費用也將全部由國家負擔。醫療衞生方面,中央財政今年將在上年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公共衞生、農村衞生的投入力度,預計涉及中央集中採購的金額將有30多億元,這個金額明顯高於2014年招標採購總計22億元的總值。

農村大發展不久前記者在陝西延安的羊泉鎮東里村採訪時,村民徐建紅説,“過去做飯滿窯煙,如今生火擰開關。這多虧有了沼氣池!”他家的豬圈,豬糞全流進沼氣池,一點也不臭。旁邊的廁所,以前來個人都沒下腳的地方,現在改成水衝的,乾淨多了。農業部的統計顯示,全國已有1540萬農户用上了沼氣。以沼氣等新能源為代表的一批生態項目,如今在各地農村積極推進。山東、浙江等省提出要以“生態立省”,在農村大力發展沼氣等可再生能源。在河北,從2014年起開始在全省農村廣泛開展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確定把“道路硬化、街院淨化、村莊綠化”,改善農民居住環境作為主要抓手。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應包括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5方面: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房,房屋建設要符合節約型社會要求;完善基礎設施,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尤其在環境衞生處理能力上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徵;新農民是指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新風尚就是要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説,農村要想改變面貌,除了政府加大投入以外,也需要農村提高自身自我發展的能力,這樣就必須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特別是要提高農業的附加值、科技含量。他同時提醒,“新農村建設是一個歷史過程,不能一哄而起。所以中央特別強調要尊重農民的意願。”浙江大學農業經濟與管理系教授陸文聰認為,按照“民主管理”的原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點非常重要。通過實行民主的社區管理,有利於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更好地參與當地的經濟建設,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帶動全國經濟的發展。如何落實中央精神並轉化為具體政策,是今後的重點所在。概括一些經濟學家的觀點,國家應重點加大五方面的扶持力度:一是建設包括道路交通、信息網絡在內的農村基礎設施,二是治理和保護農村自然環境,三是重點發展醫療、養老等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四是支持農業生產,五是發展教育事業。人們期望,有一套新的改革措施出台,形成一個合理的公共財政政策體系。今後幾年內能使農業、農村與工業、城市及國民經濟的其他方面協調發展,農民生活質量得到質的改善,農村建設上一個大台階,並給相關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鄉村旅遊

旅遊產業是新農村建設的支撐產業,旅遊產業開發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鄉村旅遊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模式。旅遊開發對於農村的生產發展,生活改善,文明鄉風形成,整潔村容建設等,都具有直接的作用。

1、旅遊支柱新農村建設首先必須發展經濟。經濟的發展,恰恰需要打破農業產業的界限,

把農業產業與第三產業結合起來,以農林牧副漁業資源、鄉村田園資源、鄉村風景資源、鄉村民俗文化資源、鄉村歷史文化資源等等為依託,開發旅遊休閒產業。

社會主義新農村5農村經濟發展,需要進行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經濟產業。旅遊休閒產業,是鄉村經濟中最具有附加值的產業。巨大的城市居民休閒需求,是鄉村休閒旅遊發展的最大動力。隨着汽車進入百姓家中,自駕車旅遊休閒成為城市居民的必需品。鄉村環境、新鮮蔬菜水果家禽等等,成為城市居民最喜愛的商品。城市居民對於走進鄉村,完成風味獨特的晚餐,有着永不疲倦的熱情。隨着汽車擁有量的大幅增長,駕車到1小時以內的地方晚餐,3小時以內的地方度週末,已成為城市中產階級和中青年知識分子的生活習慣。鄉村環境和農家情趣,是休閒生活的最大吸引力。我們劃出了兩個圈,是城市居民消費範圍:第一個為餐飲消費圈,以城市為中心,大型城市周邊50公里,中型城市周邊25公里,小型城市周邊15公里範圍區域,都是城市居民餐飲消費出行區域;第二個為休閒消費圈,以城市為中心,大型城市周邊250公里,中型城市周邊150公里,小型城市周邊80公里範圍區域。在這兩個圈範圍內的農村,都具備發展旅遊休閒產業的基本條件。這是中國鄉村休閒旅遊產業的主要區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的途徑,具有極大的現實推廣價值。此外,是具備較高價值旅遊資源的農村區域,包括省級以上風景名勝區、文物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林場等區域,一般為國家所有。但是,資源區周邊土地,一般為農民的承包土地。因此,如何在景區開發中合理安排農民利益,結合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民參與結構,成為旅遊開發必需加強研究並推廣有益經驗的重要領域。以上兩個方面發展,構成了旅遊產業在農村經濟中_的重要方面。城市居民休閒,形成了鄉村旅遊的核心結構,包括觀光采摘農業、大棚生態餐廳、農家樂、農家大院、民俗村、垂釣鮮食等等,帶動了觀賞經濟作物種植、蔬菜瓜果消費、家禽家畜消費、餐飲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費的全面發展,提升了農業和農副產品加工的價值,促進了農產品銷售。同時,把第三產業引入農村,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形成了餐飲住宿及文化服務的高級產品與消費形態。因此,旅遊休閒產業,已經成為近遠郊區及旅遊區新農村發展生產的支柱產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

2、旅遊業是富民產業旅遊休閒產業,特別是鄉村旅遊,具有較大的家庭服務特性,最具增加就業、富裕民眾的推廣價值。鄉村旅遊的開發主體,可以是獨立經營的農户,也可以是集體或私營的企業。獨立經營農户,以採摘、農家樂、垂釣園、民俗大院等方式,可以直接為遊客提供服務,形成家庭收入。農村企業提供的具有一定規模和一定檔次的旅遊休閒服務,不僅就地消化了農產品,吸收農民就業,而且帶動了區域的發展。旅遊休閒是一個富民產業,對於參與農户的收入支持,超過對税收的貢獻。因此,旅遊休閒是新農村建設中比較容易直接帶動農民增收的產業。

3、旅遊開發作用旅遊休閒產業最終是服務產業,是文化產業。沒有以遊客為上帝的服務精神,就難以獲得市場的認可,更不易獲得經濟的收益。因此,發展旅遊休閒產業,必然在市場的引導下,在現實的教育下,培養了農民的市場經濟意識和服務顧客的文明。市場是一所最好的學校,服務教育將農民培養成為文明衞生禮貌的公民。鄉村旅遊需要文化的支撐,民俗文化的包裝,餐飲文化的開發等,都有利於推動鄉村文化的發展。同時,遊客帶來的城市文化,對於農村文明風尚的形成,也具有極大的作用。 ]形成文明衞生美麗獨特的景觀b]鄉村旅遊中,旅遊環境打造、農家接待條件的建設都是最基礎的內容。旅遊對於環境衞生及整潔景觀的要求,將大大推動農村村容的改變,推動衞生條件的改善,推動環境治理,推動村莊整體建設的發展。 最為重要的是,旅遊休閒要求村莊面貌不是幹村一面,而是各具特色;旅遊追求個性化、特色化、原生態文化基礎和惟一性等等,所以,鄉村旅遊是打破目前新農村建設中幹村一面的最佳模式。

第五篇:社會主義新農村社會調查報告

2014年社會主義新農村社會調查報告

今年7-8月暑期,圍繞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對濟南周邊農村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工作基本情況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破解“三農”問題的總抓手,認真貫徹中央指示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採取有力措施強化“三農”工作,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1、領導高度重視,各方面齊抓共管,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各級都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擺在突出位置,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加強工作的組織領導,大力營造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齊抓共管、全社會積極參與的環境氛圍。市和縣(市)區相繼召開工作會議進行動員部署,研究制定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逐級明確任務目標、工作重點和保障措施。政府各有關部門認真落實會議精神,從各自職能出發,深入農村開展調研,針對羣眾所思所想制定扶持政策,建立工作責任制,狠抓措施落實,積極支持和保障新農村建設。濟南章丘市把推進工作作為“一號工程”,書記、市長親自抓,黨委、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部署,制定了一系列促進發展的政策文件,按照“十化”階段性目標,實施“五大建設”,建立完善領導、指導督察和包村工作等保障體系,並確定投資2億元,選擇10個示範村和100個建設村開展樣板試點,通過典型引路,實現整體推進。目前看,各縣(市)區都在集中力量進行摸底調查、制定政策、研究規劃、開展試點,各項建設正在有序展開,推進工作開局良好。

2、農村經濟穩定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得到加強。今年,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在保障糧食生產的基礎上,重點發展高效種養業,蔬菜、畜牧、林果等主導產業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勢頭;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資等工作力度,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步伐加快,龍頭企業對縣域經濟的帶動力進一步增強;繼續實施“6521”工程,採取多措並舉,促進了農民增收。歷城區依託科技進步,主攻蔬菜、林果、花卉、奶牛“四大優勢產業”,濟陽縣堅持以工促農,實施骨幹企業帶動,加快食品、紡織、機械、電子、化工產業聚集,商河縣立足實際,號召農民突出發展集約規模養殖業,今年一季度,這三個縣區農民現金收入大幅度增加,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14.5%、15.0%、15.3%。截止3月末,全市完成生產總值431.5億元,增長17.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0.49億元,增長25.6%,其中縣區財政收入完成16.76億元,增長34.35%;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615元,增長14.1%。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新農村建設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3、加大投入力度,強化基礎設施,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明顯改善。近年來,為了改變農村落後面貌,我市各級政府按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方略,大幅度增加了對“三農”方面的財政投入,先後圍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特別是對“路水電醫學”和社會保障等項目,實施傾斜政策,盡力保障資金支持,積極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2014年市財政支農投入總額達到6.1億元,全市村村通“路、水、客車、廣播電視”率分別達到95.8%、62.6%、99.3%、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助標準提高,農民參合率達到86%,鄉鎮敬老院完成階段建設任務,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取得顯著進展。今年市級財政預算安排“三農”方面的投入5.6億元,比上

年預算數增長15.11%,其中税費改革轉移支付1.29億元,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資金3.56億元,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資金0.75億元,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4、加強法制建設,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新農村建設的治理機制日趨完善。近年來,各級政府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把農村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設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不斷創新思路、強化措施、培育典型,推廣經驗,取得了良好效果。積極組織“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等形式多樣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激發農民羣眾勤勞致富的積極性。大力開展普法教育,建設“平安鄉村”,不斷提高農村幹部羣眾的法律觀念,努力創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堅持公正議事,認真落實“四民主、兩公開”制度,維護了農村社會的穩定和繁榮。

調查認為,我市新農村建設已經進入實施階段。但由於多種原因,目前推進工作還面臨一些實際困難、矛盾和問題。一是有些地方動員教育還不夠廣泛深入,部分幹部羣眾對新農村建設重大意義認識上存有偏差,一些條件落後的鄉鎮、村莊存在等靠要思想和畏難發愁情緒,致使推進工作起步慢、發展不夠平衡;二是建設資金不足,缺乏長效投入機制,是基層幹部普遍反映的主要問題。當前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上的項目較多,但縣鄉政府財力有限,多數村級組織集體經濟薄弱、運轉困難,因此辦事缺錢的難題亟待破解;三是傳統農業仍是多數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目前生產成本持續攀高,市場風險逐步加大,農民依靠種養業實現增收面臨着途徑少、空間小,缺乏可靠的保障機制等困難;四是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是羣眾關注的熱點。調查問卷中,農民認為當前“上學貴、看病難、社會保障差”是最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五是多數村鎮發展缺乏規劃,農民住宅佈局散亂、建設無序,村容村貌和羣眾居住環境髒亂差的現象十分突出等。對這些問題應當高度重視,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加快解決步伐。

二、主要建議

1、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長期性、艱鉅性,增強責任意識,提高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自覺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事關農業和農村的長遠發展,事關建設和諧社會、全面實現小康的大局,是一項艱鉅的歷史任務。要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樹立長期奮鬥的思想,增強做好工作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工作的組織領導,健全完善推進保障體系,建立目標責任制,定期檢查考核,逐級抓好落實。各有關部門要把推進和保障新農村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作為首要任務來抓,按照職能分工,選準切入點,加強協調配合,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要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調查研究,及時瞭解新情況,研究新問題,探索新辦法。當前要處理好試點示範與整體推進的關係,既要注意抓好典型,探索經驗,樹立樣板,同時也要重視面上的發展建設,特別是對貧困村鎮要加大幫扶力度,實現抓點帶面,整體推進,平衡發展。新農村建設是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要紮紮實實地搞好宣傳教育,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統一思想認識,引導各行各業積極支持三農,動員全社會踴躍參與建設,大力營造齊抓共管的環境氛圍,保障新農村建設順利健康發展。

[摘要]:隨着人類社會的進步,法律也隨之不斷完善,人們對法律價值的認識更為深入。但是在各方面都在發展中的寧夏,法律知識的普及情況越來越受到法學界的關注。本文主要從現實的角度,探討寧夏法律知識的普及基本情況、當地羣眾的思想教育現狀、調查感想及針對此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法律普及 當地羣眾 思想現狀

世紀更替,風雲變化之際,回顧人類社會向文明進步的步履艱辛,自從擺脱了簡單的動物生活,開始用雙手去創造性的勞動,用人類特有的靈性去思考以後,我們人類在不斷改造客觀世界,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在不斷探索人類的主觀世界,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維繫一定社會秩序的精神規範,更創造了博大精深,義理精微的法制制度。這些法律制度並非騰空出世,它們來於生活,而且又真實地反映現實,普遍存在於我們周圍。法律的進步,法制的完善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工程,它離我們並不是遙不可及。全民法律意識、法律素質的提高,才是實現依法治國的關鍵和決定因素。可見,法律的普及勢在必行。

我係今年暑假組織了赴寧夏開展以“助學支教獻愛心 服務西部促先進”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這次實踐活動理論聯繫實際,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並對自己的實踐課題《當地法律普及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在社會實踐中,我親身深入農村,就當前農村羣眾的法律素質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這次活動,真實的反映了目前當地羣眾在法律意識上的強與弱,在觸及法律面前的思想和行動以及當地法律知識的普及情況。

一、當地羣眾法律意識現狀

通過調研,當前農村羣眾法律素質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法律通型;二是似懂非懂型;三是法盲型。

(一)、法律通型。在走訪的幾個村的部分村兩委成員和普通羣眾共80人,有17%的幹部羣眾屬法律通型的,他們主要是通過觀看電視節目、閲讀報紙、書籍,縣、鄉司法機關、公安機關組成的“法律講師團”下村講課來學習法律知識。他們往往會用法律的知識武裝、充實自己的頭腦,法律通型的幹部羣眾較善於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前不久,某村的黨支部書記高某在處理村內宅基地時引起糾紛,幾名羣眾無故毆打了高。在這種情況下,高家兄弟拿來木棍、鐵杴要與他們決以死戰,為哥哥報仇血恨。高清醒的認識到此事非同一般,不能以武力解決,要用法律的手段來處理。於是,他向鄉黨委和派出所報了案。鄉黨委和公安機關通過調查,將不法分子繩之以法,並通過教育,打人的羣眾認識到了錯誤,避免了一場危及家族利益的血戰。近幾年來,在農村羣眾借貸問題逐漸成為激化矛盾的焦點、熱點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數羣眾礙於面子在借還錢、借還物時不寫欠條和收據。在這種情況下,萬一單方失信,無法訴諸於法律。而一些在法律方面較為精通的農民就會讓對方寫好欠條或收據,這樣就有效的避免了經濟的損失,也不至於傷了雙方和氣。一些村的老人會用法,與子女簽訂老人贍養協議;有的農家女在結婚時與丈夫辦理婚前財產公證,這都表明當前農村法律的存在和運用。但反之,極少數法律通型的幹部羣眾出現知法犯法或鑽法律的空子,投機取巧。

(二)、似懂非懂型。在調研的120人中,有大約57%的屬於這一類型。他們對

法律往往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他們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主要是通過別人説和評論。他們往往不輕易犯法,但不能更好的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如,前幾天西小王鄉某村的村民張某2畝麥田連續三次被羊羣“侵襲”,張某憑着自己懂點法律常識,認為用槍或棍打的方式違法,他瞑思苦想,最後決定用玉米拌上劇毒農藥撒於麥地,並在地頭寫上了麥地有藥的牌子。幾天後,同村李某的羊羣因看管不嚴,扎進了張某的麥地,致使5只山羊中毒而死。張某萬萬沒想到自己觸犯了法律。

(三)、法盲型。法盲型的幹部羣眾對法律一點都不知道,這種人佔26%。這種類型的人不懂什麼是法,什麼是違法,只知道自己做的是對的。有的村幹部在村高音喇叭上胡喊亂叫,甚至大罵其人,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而自己還欣欣然,卻渾然不知自己已違了法。而且在生活中,特別是農村發生糾紛時,注重調解而非訴訟是當地人民的習慣。“每有紛爭,最初由親友耆老和解,不服則訴諸各房分祠,不服則訴諸疊繩堂。疊繩堂為一鄉最高法庭,不服則訟官矣” 因此,“和息”成為當地解決糾紛的最高目標。

二、當地羣眾法律意識不強的制約因素

雖然通過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活動,農民瞭解和掌握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特別是黨關於農業和農村的政策,並對黨的農業和農村政策表示擁護,思想覺悟明顯提高。但是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當前,大多數農民學習法律的積極性不高,依法維權的意識有待提高。

(一)、農民的國家、集體觀念比較淡薄。土地承包到户以後,集體勞動相對減少,國家、集體觀念逐漸淡漠,講索取的多,講奉獻的少,有的遇事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對國家、集體利益不太關心,有的對重點建設不支持,或橫加阻撓,或敲竹槓。

(二)、履行義務意識淡化。部分農民對法律法規和黨的政策作片面理解,對自己享受的權利爛熟於心,而對自己應盡的義務卻知之甚少。不主動納税,不贍養老人,不出義務工,不送子女上學,盜伐林木等現象時有發生。

總之,集中表現為法律知識缺乏,法律意識不強。

三、增強當地羣眾法律意識對策

西部需要發展,西部需要人才,西部需要資金,同時,西部也需要法律! 無法就不能談法治,不能講依法行政!當然更不能解決西部固有的地方保護主義,濫用職權等現象!現在正在實施西部的大開發戰略如沒有完善的法律作保障,必將對其有許多不利影響。

西部推行法律是必須的,但難度也很大,首先是當地政府的支持和推廣不力,其次當地居民文化水平都較低,這些都一定程度影響法律在西部的推廣、使用。針對以上的問題,要在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努力:

(一)、宣傳教育,提高農村幹部羣眾的法律意識。特別是在農村,條件比較落後,當地可以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大力宣傳法律知識,利用宣傳車、張貼標語、村高音喇叭多方位、多觸角教育幹部羣眾,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通過組織“法律講師團”下村講解法律知識,印發法律案例明白紙,送法律書籍,讓法律充實他們的頭腦。要在農村中營造有一種法律氛圍,開展培訓,教育幹部羣眾運用法律武器。舉辦法律培訓班、模擬法庭,讓老百姓學習法律,學會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二)採取有力措施,大力普及和發展農村牧區文化、教育、科技事業,大力宣

傳村委會組織法,加大村幹部的培訓力度,引導農牧民破除自然經濟和落後、保守的小農意識,逐步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的自主、平等、民主、法制、科學、效益、創新等現代意識,使之逐步適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管理模式,變“要我自治”為“我要自治”,成長為合格的村民自治主體。縣、鄉司法機關開展深入農村宣傳活動,深入農家農户,對他們生活中的法律問題做以解答,結合實際來説法,讓羣眾從心理根本的接受,切實維護農民的利益。

(三)、加強法制建設,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村民自治是九億農民廣泛參與的一項基層民主活動,要使億萬農民共同進行協調有效的社會參與,必須有完善、規範、穩定的法律體系。具體措施:一是根據村民自治的發展情況,以村委會組織法為依據,圍繞四個民主,結合本地實際做好地方性法規的立法和各項制度的修訂完善工作,建立規範、完整的行政指導規章、辦法。儘快制定地方實施《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辦法、《村民委員會選舉辦法》和有關民主議事、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詳細規則,規範四個民主的具體運作程序。地主性法規和規則的制定一要有突破性,二要當地實際。二是嘗試建立村幹部“離任”審計和村委會“委託審計”制度,完善村級財務制度和專業審計制度。三是建議對目前爭議較大的“村民資格”的界定、罷免程序、違法現象糾錯等問題可在不同地區進行試點,取得成功經驗後,適時修改村委會組織法或在地方立法時對有關問題予以明確。四是加強培幹部訓力度,強化各級幹部特別是民政幹部的理論和法律知識,全面提高他們的政治、業務素質,建立規範的行政指導辦法。五是建議將村級民主權利納入國家司法調節範圍之內,確保村民自治有法可依,違法必究。

(四)、鄉鎮領導幹部要認真學習、領會中央關於農村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的精神實質,學會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和看待開展村民自治的重要性、長期性、艱鉅性和複雜性,看到任何形式的民主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時更要看到村民自治這項嶄新的事業所煥發出的強大的生命力和無限廣闊、美好的民主前景,看到它對推動我國民主化進程所產生的偉大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切實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徹底摒棄傳統的“當官管民”的思想,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論、文化素養和法律知識,樹立服務意識、民主意識和法制意識,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結合當地實際,切實發揮好法律賦予的對村民自治的指導作用。

(五)、依法規範宗族、家族行為,保障村民自治健康發展。在農村裏,由於風俗習慣的特殊,羣眾對宗教、家族更加依賴。鑑於這種情況,在當地對宗族、家族干預村民自治問題一要堅持正面教育、疏導,用科學的、先進的理論武裝羣眾頭腦,用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羣眾合法的民主政治權利,用羣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引導廣大村(牧)民逐步樹立科學、民主、法制的意識。二是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發揮領導作用,採取法律的、行政的、經濟的手段堅決遏制利用宗族、家族勢力非法干預羣眾正常生產生活的不正常現象,三是在村民自治的具體組織實踐工作中嚴格依法按程序辦事,從制度上杜絕類似事件的發生,以確保村民自治健康發展。

結語:

真正讓羣眾懂法律與運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權益之間的差距還比較大,如果可以把普法活動真正貫徹到農村還是很有作用的。首先市委和市政府要重視,區委和區政府也要重視,還要把社會團體和政府結合在一起。“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是對我們大學生的諄諄教誨,我們要利用一切可以鍛鍊和學習的機會。通過此次的學習和實踐調查,心情有幾分沉重,作為法律專業的學生,

這無疑是一種鞭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前方的路十分艱難,需要十二分的勇氣,更需要十五分的執着。只有加強法律的普及來彌補,才能使西部人民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才能使人格道德完善,才能促進社會主義法律建設,才能實現法制現代化。

參考文獻:

1、張文顯 《法哲學範疇研究》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14

2、 卓澤淵 《法的價值論》 法律出版社 1999

3、 朱蘇力 《現代化視野中的中國法治》

4、張積玉、楊發民

年版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中國西北經濟社會發展研究》

更多其他相關文章: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調查報告

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社會調查報告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的社會調查報告

新農村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關於新農村醫改的社會調查報告

標籤: 調查報告 農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wp1k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