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農村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農村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農村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走訪農村社會實踐報告 篇一

一、調查背景

為了響應國家關於送“科技、文化、醫療”的“三下鄉”活動的倡導,xxx學院XX年暑期特舉辦了大學生“三下鄉”活動。此次活動將更好的在廣大農村地區宣傳科技、文化、醫療知識,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調查是我們的物理與信息科學學院所屬的是一個省級小分隊,赴xx區廣大的農村地區宣傳有關農產品網絡營銷的知識並做相關的培訓工作。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科學技術也被廣泛的運用於農產品的生產、銷售中。為了更好的瞭解信息化、網絡化在農村地區的普及;宣傳網絡信息對完成農產品市場運作的重要性;促進網絡知識在農村的傳播,我們這個小分隊用了近兩週的時間,對天水市秦州區部分農村農户進行了走訪調查,並在走訪調查的每個村子進行了有關網絡知識的培訓工作。

二、前期準備

XX年7月1日——7月8日,學校及各分隊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並立項。

XX年7月9日——7月10日,我們所屬的小分隊在指導老師劉春明的指導下,明確了調研的有關事項,確定了參加此次“三下鄉”活動的人員名單。就各調研地的實際情況,此次調研的程序,調研任務作了進一步的明確。

XX年7月11日——7月20日,我們這個小分隊在劉春明老師的帶領下,赴秦州區多個村子進行了有關農村農產品互聯網銷售的知識宣傳和講座活動。調查十分順利,得到了當地村委會領導的大力支持。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了秦州區窩託村的情況具有普遍性。

三、調查過程

在調查的十天多天時間裏,天氣顯得格外晴朗,雖然氣温有些高,但是我們的調研還是十分順利的完成了,在各村的調研過程中,所有成員由劉老師分成了三個小組,在村子中拉起了此次活動的宣傳橫幅。我們走訪了村子大部分農户,此次調研採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但是考慮到農民文化程度的問題,我們最後決定採用問卷與走訪相結合的方式,這樣的調查方式得到了村民的歡迎,也是我們的調查得以順利進行。穿巷進户,一問一答,調查在愉悦、和諧的氣氛中進行着。走進西瓜地裏,站在豇豆地邊,當地村民對土地裏的豐收碩果顯得十分高興,然而,當我們談到農產品銷售是,村民們顯得憂心忡忡,他們表示,有於信息不暢,當地的產品只有依靠一些商人、小販以極低的價格從他們手中賣走了,而後又高價轉出,真正受益的不是勞苦耕作的百姓,而是那些小商小販們。由此看來,我們此次的調研就顯得十分有必要了,整個調查過程有序完成了,每個村子的調研都是按步驟進行的。

四、調查結果的數據

由於此次調查方式我們採用的是走訪調查現場進行,因此,調查問卷的回收率是100%即共發放四十五份問卷,回收四十五分。共發放300多份有關農產品網絡營銷知識的宣傳單。整個調查過程中有近八成的村民是把自家地裏的農產品拉到集市自己出售,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的村民的農產品是商家訂購。同時我們還發現,大約有70%的農民是親自到當地鎮子的市場去了解有關農產品價格、銷量等等一系列情況的,甚至還有60%左右的村民對互聯網進行農產品銷售僅僅是聽説而已。還有極少數的農民對互聯網銷售聞所未聞。

五、對調查結果的分析

此次調研順利的完成了,但是調研之後,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特將此次調研過程中當地村民反映出來的突出問題列款説明。

1、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在廣大的農村地區,農民的農產品銷售依然主要靠當地的小農貿市場,銷售渠道十分有限,造成了地裏有好產品,卻找不到好市場。

2、由於農村信息閉塞,使得很多農民對互聯網知識知之甚少,對互聯網銷售更是瞭解頗少,他們對互聯網缺乏最基本的認識和了解

3、正是由於大部分農民對互聯網的不瞭解,才使得好產品買了低價錢,也就賺不了更多的錢,農村家庭人均收入中,土地收入反倒顯得十分有限。

4、在我們的調查過程中,有70%的農民表示,如果自家有足夠的錢就會買台電腦,由此可見,很多的農民迫切需要獲得關於農產品銷售的信息,以幫助自己將好的農產品買一個好的價錢。

農村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二

20xx年8月1日,我正式成為了一名大學生“村官”。很巧的是,我分配在本村,這讓我既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我可以為自己所在的村出一份力,擔心的是如何在本村開展工作,畢竟都是一村人。不管怎樣,既然選擇了這個舞台,我就要很好的走下去。關鍵是事在人為,心誠則靈。

角色轉變,思想也要跟着轉變,想問題,辦事情都要按照大學生村官的職責,以向村民學習的謙遜態度,運用科學發展的思想武裝自己,在這個崗位上設身處地為羣眾謀福利促進,協助村幹部促進村的全面發展。面對農村基層複雜工作氛圍,我意識到要想充分履行職能職責,成為可以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力軍,就必須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立足本職,科學地學習、思考,運用正確的觀念和思想指導具體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很好的應對農村的情況,促進自身工作能力的提高,才能切實做到服務“三農”,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貢獻力量。我所在的村是縣小康示範建設村,村情村貌我有一定的瞭解,這為我開展工作提供了不少便利,但這遠遠不夠,必須更加細緻的瞭解村情,村裏的小事也要看成大事,只有以端正的態度,才有可能做好本職工作。一上任適逢煙水配套提供資金硬化村級公路。村委開會要成立工程質量監督小組,我也在這個組裏。每天一早就到工地,和工人們在一起,工程質量是大事,公路是村民的致富路。以前的泥巴路老百姓是深受其苦,我也深有體會。現在適逢這樣的機遇,就要好好利用,把利村利民的工程做到實處。在我監督的範圍內決不允許有偷工減料,不負責任的施工行為。村委也很支持我的做法,更有廣大老百姓認同,原則性的問題沒有商量的餘地,不然後患無窮,弄得不好遲早要遭到老百姓的唾棄。我寧願得罪一人,也不能損害全村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科學發展的思想無處不在,好的工程質量利在千秋,不能搞重複建設,科學的思考問題是最第一步,科學的實施是第二步。

村級公路的硬化工作即將結束,一切都還順利,儘管和施工隊有工作上的矛盾,但在村委的大力支持下,他們也能理解我們的想法,通過換位思考,他們也能真心實意的施工。在這期間,我充分運用科學發展的思想,用以人為本,和諧自然理念工作,取得實效,工作也更有效率,本村的各項建設也能循序漸進的開展。

致富路有了,還要有致富的思想。通過走訪調查,麻扎坪村主要的經濟作物是白肋煙,煙農的利益也是我很關心的內容,以前讀書的時候就知道煙農種煙的辛苦,更有賣煙的無奈,所以一直就有一個想法,想成立白肋煙種植合作社,這樣可以加強煙農的管理,有利於增加煙農的收入和保護他們的利益。我給村委會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村委會很支持,要我拿出可行的實施辦法,我走訪了村民和種煙大户,瞭解他們的想法,弄清他們的顧慮,我深知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落到實處也就不會可行的方案,現在我正在籌備這件事情。希望來年能為老百姓的增收有一點有益的幫助。

村裏的事情還有很多也很雜,如何為村民辦事,如何協調村民的利益關係等等,都是我要深刻思考的問題。只有通過在工作中不斷的學習科學發展的觀念和思想,充分履行村官的職責,努力促進本村的發展。在以後的工作中,多和農民一起勞動,和農民交朋友,更要深入的學習農村、農業方面的知識,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對農村幹部要學習他們那種不怕累,不怕苦,工作仔細的精神以及用農民的方法解決農民自身問題的工作方法。同時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增強基層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積極幫助農民解決熱點難點問題,促進新農村和諧社會的建設,奉獻自己的青春,為人生譜寫一部壯麗的無悔篇章!

走訪農村社會實踐報告 篇三

根據婦聯《報告》,雖然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入學率在96%以上,但是近半數的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近1/3的留守兒童與祖父母一起居住,XX%的留守兒童與其他人一起居住,X%的農村留守兒童單獨居住。

基於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我們社團總會為了調研留守兒童相關問題,前期由覃桂東團長等同學來到覃排社區考察調研場地。

一、明確調研目的

關愛留守兒童,提高自身認識,增強社會責任感,促進社會和諧。

二、考察調研背景

1、文化技術素質較低,勞動力素質低,科技應用推廣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區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較低。

2、經濟結構單一,覃排社區的產業結構以種養業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經濟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種植為主,缺乏特色產品和名優產品。

3、因病(因殘)致貧,覃排社區屬於邊遠山區,工作條件、醫療條件、衞生條件等生活條件較差,各疾病發生較高。

4、因學致貧,現在學生上學費用較高,特別是大學學費,因此使有大部分學生的家庭致貧。

三、調研時間

XX年x月19日—x月25日

四、調研內容

(一)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

通過和覃排國中藍老師的談話中得知,覃排社區的兒童中95%的兒童為留守兒童。很多父母長期沒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兒童在生存發展中面臨着突出問題。

一是留守兒童生活問題。由於沒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顧,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損害。

二是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兒童農活、家務活增多,學習成績下降,有些還由於厭學等原因逃學輟學。

三是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由於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願意接觸或接觸太少,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徵,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

四是留守兒童道德行為問題。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約束,一些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出現行為偏差,留守兒童違法違紀案件呈現上升趨勢。

五是留守兒童安全問題。據全國婦聯對12省市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顯示,部分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經常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

覃排社區外出打工主要原因:

1、文化技術素質較低,勞動力素質低,科技應用推廣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區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較低。

2、經濟結構單一,覃排社區的產業結構以種養業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經濟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種植為主,缺乏特色產品和名優產品。

3、因病(因殘)致貧,覃排社區屬於邊遠山區,工作條件、醫療條件、衞生條件等生活條件較差,各疾病發生較高。

4、因學致貧,現在學生上學費用較高,特別是大學學費,因此使有大部分學生的家庭致貧。

(二)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

XX年x月22日,調研組在覃排社區第一書記黃書記的帶領下,來到瓦窯莊,為留守兒童進行安全課的宣講。

通過對瓦窯莊覃書記的採訪得知,瓦窯莊是一個由清水河環繞的村落,由於上學需要通過擺渡,然而很多兒童未到達能夠掌握擺渡的年齡,而村莊裏的教學條件也不能滿足適齡學生,莊內只有一個教學點,教學點只有16個學生,而且由於年齡相差較大,而且數量較少,學校採取複式教學的方法,16個學生開一個班,而3到6年級的學生則寄宿學校,一週只能週末回家。

因此家庭教育親情缺失、學校教育安全缺失和社會教育空白,使得各種"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出現。

(1)親情的缺失是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

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缺少孩子成長過程中必要的關愛,留守兒童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孤兒”。這種感情的欠缺影響到他們對外界的認識,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父母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的變化,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症。留守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

(2)監護人的溺愛或放縱加重了留守兒童的問題

原父母的監護責任除了向家庭一方轉移外,還呈現出監護責任向祖輩轉移,由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護,這是一種隔代監護。隔代監護的監護人大部分對留守孩子過分溺愛、遷就、百依百順、百般呵護,生怕不能在兒女面前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所以過分的要求一般都能得到滿足,並且有時還要替孩子所造成的過錯承擔責任。另外,由於受到中國傳統習慣的影響,隔代親成為了教育的障礙,老年人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監護人的過度溺愛或放縱在無形中助長了留守兒童在心理等各方面的不良發展。

(3)學校的教育忽視了留守兒童羣體的特殊性

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和國家的政策上的傾斜,導致城市和鄉村的發展極度不平衡,教育上也是如此。特別是農村税費改革以後,嚴重的負債率導致了農村學校連教師的基本工資都不能保證,而且政策性補貼及福利費全靠學校自己解決。教育資金的嚴重缺乏使得農村學校教師結構出現不合理的現象,農村基礎教育師資薄弱。教師大多身兼數職,專職行政人員比較少,基本沒有專門的心理教師、生活指導教師,所以只能實行大眾化教育,不能給“留守兒童”更悉心的關懷。“留守兒童”由於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學校表現不積極,性格孤僻成績較差,很難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一個更需要特殊關懷的羣體卻也正是學校和老師放逐的對象。

走訪農村社會實踐報告 篇四

實踐主題:

服務海會教育,愛心照亮希望

實踐目的:

瞭解農村情況,開展支教活動

實踐形式:

下鄉支教

實踐時間:

20xx年6月26日-6月30日

實踐地點:

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區海會鎮海會中學、海會鎮中心國小

實踐活動主辦方:

九江職業大學校團委

實踐活動承辦方:

九江職業大學向東班愛心家教協會

簡介概況:

九江市廬山區海會鎮地處江西九江市東郊,東臨煙波浩淼的鄱陽湖,西靠風景秀麗的廬山區五老峯,南接星子縣城,距九江市區、九江機場、九江碼頭、九江火車站均僅30公里,距省會南昌100公里,鎮域面積100.8平方公里,轄海會、高壠、廬山水泥廠等3個居委會,五星、雙壠、銀門、谷山、青山、彭山、長嶺、五洲、光明等9個行政村、1個林場,現有人口2.82萬人。

為響應貫徹落實《教育部等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精神,充分發揮社會實踐作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徑的優勢,進一步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貢獻,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九江職業大學校團委積極組織此次暑期“三下鄉”活動。

實踐內容:

(一)序言

6月26日我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小組一行12人來到九江市海會鎮海會中學,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海會鎮是一個農村走向城市化的典範社區,半城市化的現狀更體現了黨中央響應振興農村的政策。在海會鎮的五天裏,我們開展了許多活動,和國小生聯歡,為國小生義務輔導功課,走訪調查研究並幫助他們幹農活,在這裏,我們學到了好多書本學不到的東西,在這裏也看到了市民的文明。這是我們這些大學生第一次如此熱衷於農村問題。其中大家關心最多,也是討論最多的,就是農村教育資源問題。

(二)國家戰略部署

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將開始實施第三步戰略部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速推進現代話進程,對教育將提出更好、更高的要求。我國經濟結構能否順利調整,國民經濟能否發展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基礎是否穩定。只有加強基礎教育,才能更好的振興祖國的未來。

(三)經濟收入狀況

海會鎮是著名的旅遊鄉鎮,素有“贛北旅遊第一鎮”的美譽。境內有廬山東門、三疊泉、國家森林公園、碧龍潭、海會寺、白鹿洞書院等著名景區。經過海會鎮黨委、政府十多年來的開發與建設,旅遊事業蒸蒸日上。2005年接待遊客達40萬人次,門票收入超過1000萬元,旅遊綜合收入達6000餘萬元,財政收入580萬元。社會各項事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先後榮獲“江西省衞生示範鎮”、“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省級“五四紅旗團委”、“青年文明號”、省“青農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

(四)教育問題

人們在形容農村的教育狀況時總是用"適齡兒童入學率低"、"失學率高"、"教育狀況落後"等短語一言概之。經過這一段時間與鄉親們的接觸,我深深地感到:農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比起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越是貧窮地區的人們對教育的渴望越強烈。教育滯後的根源不在於觀念的落後而在於師資力量和教育普及的落後。

絕大部分的家長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學。我依然清楚地記得鄉親們樸實的'話語,搞調查時,當問及孩子們的學習情況時,他們總説:我的孩子能像你們一樣就好了。其實我們這麼辛苦,啥也不圖,就希望他們多學點東西,找一條好的出路。還記得有個老漢對我們説: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鍋賣鐵也得上。由此,我們轉過頭來想一想,一個地區是否重視教育能單憑入學率或人口文化水平來衡量嗎?答案是否定的。對於農村來説,判斷人們重視教育程度的標準應是他們用於教育的開支所佔家庭收入的比重。

海會鎮委極力支持教育事業,雖説有不少的貧困的家庭,師資力量比較落後,但渴望教育還是非常值強烈。鎮委委組織資助貧困學生,以至於入學率還是很可觀的。我們在海會的這些天儘可能的和孩子們在一起學、在一起玩,以找到共有的樂趣。

實踐總結:

這次的"三下鄉"的實踐活動,讓我明白一個好的國家需要有重視未來的潛力;一個好的城市對教育的投資比重永遠放在首位;一所好的學校對師資力量的重視永遠高於物質條件;一個好的老師永遠把學生放在首位,時刻牢記“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成功則國家興隆。只有這樣他們的生活才會更加幸福!一個人的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只有加強團隊合作才能創造更大的成功。

三下鄉的意義:

大學生參與"三下鄉"活動,是當年五四青年開創的"走向社會,深入民眾"光榮傳統的延續,是我們知識分子同工農羣眾相結合、教育同生產實踐相結合的一貫方針在新時期的集中體現,是貫徹落實"四個統一"的具體行動,是青年學生健康成長、將自身價值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的必由之路。

我們通過大學學習後,要想盡快的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要在學習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社會位置,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鍛鍊意志和毅力,為適應以後的工作做一定準備.這是我參加"三下鄉"活動的目的之一.

抓住有利時機參與各種形式的暑期"三下鄉"活動,對於引導我們按照江澤民同志得出的"四個統一"的要求,把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於社會實踐統一起來,自覺走與實踐相結合、與人民羣眾相結合的道路,努力縮短成長與社會需要之間的距離,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最需要的地方去見世面,長才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瞭解國情。我們出生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成長在鄧小平理論不斷髮展的年代,對教育的認識,單從課堂上是難以得到的.因此我們必須走向社會,深入農村,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實踐中深化對教育理論的理解,深化對理論結合實際的理解。

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體察民情。淳厚民情和樸素民風中的情感滋養,難以盡得於書本;貧困母親臉上的愁容和求學兒童眼中的渴望所激發的力量,難以取之於校園。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堅實的土地,貼近農民的心,才會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艱辛,收穫的喜悦,才會真正把成長的根深深植入祖國的沃土。

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增長才幹。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歷來是青年鍛鍊成長的有效途徑。社會實踐是知識創新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從無數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啟發和教育,使思想得到昇華,社會責任感增強。在實踐中,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提高了認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

農村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五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建設新農村,對中國農民是一種福音,對中國農村來説是重大變革,對中國農業則是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浙江工業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團紹杭分隊一行11人於7月15日開始了為期六天的"走進新農村"之行。

在這短短的六天中,我們對杭州餘杭和紹興柯橋、楊汛橋的四個特色農村進行調研分析,解析他們的發展經驗,包括他們在發展中值得學習的地方和存在的不足之處,以及他們今後的思路及發展中改進的情況。另外,還調研了當地村民村委在新農村發展過程中的體會和想法、期望和要求。

幾天的農村之行讓我們切身體會到了農村面貌的巨大變化。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他們不愁吃不愁穿,住宿條件也有了很大的改觀,我們走訪的幾個村中,大多數農民都住上了別墅般的樓房,他們的房子是經過規劃建設的,錯落有秩,外觀統一。相應的配套設施也跟上了,如統一的垃圾箱,路燈等。道路也不再是土路,而是乾淨整潔的水泥路。他們也注重休閒娛樂,大多數人家都裝了有線電視,村裏還建有籃球場、村民活動中心、圖書館等。此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農民身上的負擔相比以前輕了許多,農業税基本上已經取消了。有些地方也由政府出錢幫農民買養老保險,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民起了保障作用。當前正在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合作醫療嚴格來講還不算是一種醫療保障制度,但對於得大病的農民來講,會有一定的作用。

這些變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其原因要歸根於國家政策的實施。進入二十一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成為國家建設的重點之一,農村問題也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全會的召開更是將建設新農村列為一項重大的歷史任務。國家對國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加快推進農村的工業化和城鎮化,使農業人口將不斷向城鎮聚集,這些都有助於農村經濟的發展。

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村發展取得的這些進步離不開村裏領導班子的努力,在探討新農村建設中遇到的問題時,他們頗有體會,土地徵用問題是舊村改造中必然要遇到的難題,這時農民的素質問題也暴露得比較明顯。農民認為農地耕作是他們經濟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在徵用時,他們很注重自己的利益,沒有從大局出發,這給領導班子的工作帶來了相當大的阻礙。在其他涉及個人利益的情況下,農民也總是先考慮自己,爭取得到最大的好處。有些時候不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也亂説一通。可見,農民素質問題確確實實是存在的。這一問題是農村發展必然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影響農村發展、農民致富的一個重要原因。

通過對幾個村建設新農村發展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方面啟示:

(一)建設新農村,加快經濟發展是基礎。只有經濟快速發展,才能支撐起真正意義上的新農村。經濟發展不僅能增加了農民收入,壯大了集體經濟,而且可為新農村建設奠。

(二)建設新農村,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是重點。建設新農村,就必須全面改變農村髒、亂、差的舊風貌,徹底改變農民羣眾的生產生活環境,實現農村城市化,努力為農民羣眾創造一個佈局優化、住宅美化、道路硬化、四旁綠化、路燈亮化、衞生潔化的良好環境。

(三)建設新農村,應把科學規劃放在首位。制定規劃應立足當前、把握長遠、統籌安排,廣泛聽取基層和農民羣眾的意見與建議,尊重自然規律、科學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按照方便農民、提升農村、發展農村產業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規劃農民居住區、產業發展區以及發展教育、文化、衞生等社會事業。尤其要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民風民俗、文化歷史、地理特點等,把土地、水系、清潔能源、集中居住區規劃好,並搞好年度建設規劃與中長期規劃的銜接。規劃制定以後,應分清輕重緩急,分步實施,紮實推進。

(四)建設新農村,應以為農民羣眾辦實事為抓手。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長期的戰略任務。當前,應從農民羣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見效的事情抓起。

一是進一步解決交通問題。交通問題是制約農村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村道路建設應以方便農民進出、有利農村發展為出發點。

二是搞好環境整治。加強對垃圾的清理、歸集、處理,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推廣沼氣、生物質發電等清潔能源。

三是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快鄉鎮衞生院的建設與改造,逐步完善農村衞生服務體系。加大公共財政對新型合作醫療的補貼力度,積極探索發展農村基本醫療保險。

四是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和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

着力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培訓機制,提高農民的技能。

(五)建設新農村,應以促進民主公平為基礎。切實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應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尊重農民意願,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健全村務公開制度,完善民主議事制度,開展普法教育,確保農民羣眾依法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

(六)建設新農村,應以提高基層黨員幹部素質和能力為依託。建設新農村,關鍵是要有好的帶頭人。基層黨員幹部在新農村建設中,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努力成為勤勞致富的標兵、服務羣眾的先鋒、廉潔奉公的表率。應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切實加強基層黨員幹部隊伍建設,通過開展教育和培訓,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有技術、懂管理、會經營的基層領導骨幹,讓他們帶着政策、帶着感情、帶着責任、帶着辦法引領廣大農民建設新農村。

(七)建設新農村,應以提高農民素質為目的,努力培育"四有"農民。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要建立健全農村低保、養老保險、新型合作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使農民困有所助、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要紮實開展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農民樹立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娛樂方式和符合時代特色的親情關係、鄰里關係。同時,積極引導和教育農民遵紀守法、提高修養、崇尚科學、移風易俗,努力培養"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

這次社會實踐活動的時間雖短,但它留給我們的啟迪卻是深刻而長遠的。我通過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了社會,明確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激發了自己的學習熱情,真正達到了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的目的。定雄厚的物質基礎。加快經濟發展應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增加農民收入是檢驗新農村建設成效的核心指標。應通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高效、集約、規模農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等,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積極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步伐,不斷增加農民務工收入;鼓勵和支持符合產業政策的鄉鎮企業發展,着力發展縣城和重點鎮,為農村轉移富餘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切實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穩定、完善、強化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

農村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六

調查人:xx大學x院系x專業x班李娟呂曉琳

調查時間:xx—2—10

調查地點:蘇州市吳中區新豐村

調查方式:走訪村民,問卷調查,拍照等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

1、人口

l勞動力

大量年輕勞動力流向城市,留守老人,婦女,兒童較多。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該村人口結構也不太協調,人口老齡化趨勢日趨明顯。

2.土地

l耕地

在以前該村經濟也主要是靠農業及跟農業相關的副業,但是後來農民的土地都被國家徵去了,農民的土地沒了,有的也只是很少的農民的自留地。

l荒地/其它土地

因為荒地一般都不歸他們私人所有,所以這部分土地的使用權不在村民手中。除了一部分被上面劃為墳墓的集中劃分地。

其他的一些土地,一般的都用來蓋集中型的商業廠房,現在的拆遷越來越多,就是這個原因、地理位置不錯的,也會被用來發展商業,以便提高經濟發展。

3.土地制度

網格化土地督察制度,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的土地是承包制度。

4.生計(農業/非農產業的生產經營狀況)

農業

l打工

打工一般多數是為了供孩子上學,來錢比較快一點、都是家裏的頂樑柱,也就是男人出去的多一些,女人就在家找個能貼補家用的活幹幹、順便照顧家裏、

l經商

現在農村的經商途徑有:開個個體經營的店面(因為國際教育園建在了本地,學生很多,所以這些商店收益很好)或是招收幾個受手藝人,出外包攬活計,做個小老闆。或是幾家一起合資承包一些小型公司。有些村民且本村有一些村辦企業,其中吸納了很多本村的村民,使得村裏的農民都有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從而充分利用了當地的勞動力資源。使得本村村民收入提高,從而也促進了本村經濟不斷髮展。

5、村莊的歷史

l一般歷史

新豐村位於蘇州市吳中區中北部,坐落於風景秀麗的石湖之畔,該村的西面、北面被着名景點上方山所環繞;南臨蘇州市國際教育園,風景秀麗,人文氣息渾厚。村內有一村級公路通往外部。該村歷史現已無法考證。但據村裏人介紹,他們的祖輩們一直就居住與此;又結合吳中區具有較長的歷史,故可推斷該村歷史也較為悠久。但具體情況不詳,還請見諒。

農村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七

一、實踐目的

由省組織舉辦的大學生農村科普行活動,深入到農村開展環境衞生狀況調查、村民對新農村合作醫療態度調查、科普知識調查等調查活動,宣傳科學種植知識、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同時讓大學生真正走出校門,接觸社會,瞭解國情,在實踐中增長了知識,得到了鍛鍊,將學校所學的知識付諸於實踐,增加社會經驗,以便以後能更好地參加公共衞生工作。

二、實踐活動的準備及開展

我們首先到了村委會,取得了村委會領導的同意,在他們的協助下,我們在庭院裏佈置了一排桌子和凳子。在桌上放了兩台血壓計,在牆上貼了宣傳單,掛起了條幅,豎起了旗子。趙老師在村委會的廣播裏通知老鄉們前來村委會。一切準備完了之後,我們拿着宣傳單、宣傳手冊和調查問卷等待着村民的到來。廣播通知後,很快就有村民前來了,同學們很快微笑着迎接上去,向村民發放知識書籍,給村民講解科學知識,並做了問卷調查。由於大多數村民不識字,我們都是一個題一個題地問出來的。做一份調查可能容易,但是要做許多份時就需要極大的耐心了。再加上普遍村民講的是地方話,有些同學在交流上有些阻礙,但我們都克服了種種困難。同學們有的在發放傳單,有的在回答村民問題,有的在做調查,有的在為村民測量血壓。老師們更是和大家融在一起,已經分不清誰是學生誰是老師了。漸漸地村民多了起來,大家更是忙的接不過來。看看這一熱鬧的場景:有調查、有發傳單、有訪談、有測量血壓、有照相大家真是忙的不亦樂乎!就這樣我們順利地完成了第一站的任務。

本來計劃第一天要去兩個地方的,但時間已晚了,只能第二天再行動了,我們還是滿意地回到了住處。老師給我們學生每人發了10元錢自行解決了晚餐。晚餐後回到住處,大家都高興地聊了一些今天的感觸,現已經是疲憊不堪了,於是早早就休息了以便擁有很好的精力去迎接第二天的活動。我們6點起牀吃完早餐後就前往了第二站。不知什麼原因,也許是沒有得到領導的支持,在這我們就呆了十幾分鍾發放了一些傳單。老師決定下面兵分兩路:一路前往原曲村,一路前往固新鎮固新村。司機師傅開車在路途中把第一組留在了原曲村,我們第二組繼續前往固新村。由於昨天已經開展了一次,所以我們都有了經驗,也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兩組到了一起後已是11點多了,我們坐車往學校趕去。休息了一晚上,第三天同樣早起坐車前往石家莊市深澤縣。這次也是分成了兩路,第一組去了大賈村,我們第二組去了西南留村。到了之後取得當地領導的同意,羣眾的理解支持後,我們便進行了活動。大家都有了前兩天的經驗,都已經對所做的宣傳調查工作相當熟練了,於是很順利地就完成了任務。

完成實踐活動之後,大家聚在一起吃午飯,交流了一下自己此次實踐活動所收穫之處,並説説自己認為自己這次實踐活動有哪些不足的地方。我們都暢談了自己的心得體會。回到學校後在公衞樓前我們再一次合影留念,雖然已是很疲憊,但每個人的臉上卻都掛着自信而滿意的笑容。

三、實踐活動的感受及意義

短短3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結束了,但它給我們的影響是深遠的,真是收穫很多,感觸很深。

我充分認識到了只有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活動之前應精心計劃,儘量想的周全些,則後面就順利些,畢竟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活動過程中對出現計劃之外的情況應能夠靈活而合理地進行調整;此類調查活動首先更應該取得當地領導的重視和羣眾的理解支持;這樣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完全任務。此次農村之行讓我更深層地瞭解我們國家農村的基本情況。我們去的都是癌症高發之處,特別是涉縣這個人口調整死亡率全國第一的地方。經調查當地環境污染比較嚴重,儘管當地有十佳小康村,也是工廠較多帶來了經濟效益,但也給當地環境帶來了巨大污染。以前農民不得不飲用被污染的水,現在普遍已經打了深井,能夠喝上清潔衞生的水。但各方面的許多因素仍使當地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高發。有的家庭出現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國家新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有效地緩解了病人家庭的經濟壓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現象,促進了農村衞生事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民就醫觀念的改變,同時也提升了黨和政府為民辦事的形象,但仍有不少農民對這一政策不夠了解。因次還應加大宣傳教育,農村的環境衞生需要極大改善,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需極大提高。這也許才是我們公共衞生人員以後工作的一個極大挑戰啊!我深知我們肩上的擔子很重,任重而道遠!

因此現在學校階段必須充分學好相關理論知識,充分武裝自己的頭腦,把握好社會實踐和學校實習的機會,多積累經驗,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們國家的公共衞生事業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讓我們國家更加繁榮昌盛,人民都能過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農村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八

隨着農村富餘勞動的轉移,進城務工農民日益增加,他們留守在農村的未成年子女(留守兒童)也日益增加,已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也是一個弱勢羣體,成為一衷煺遍的社會現象。而這一現象的產生同時也導致了大量的農村留守兒童從此缺失親情的撫慰,形成了情感的空缺。【1】目前中國有1.2億農民常年於城市務工經商,由此產生近20xx萬少年兒童留守家中。而據中華全國總工會最新統計,我國現有農民工已增至1.5億,隨着國家快速的城市化進程,更多的農村盈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留守兒童的數據也將與日俱增。

調查時間: 20xx年7月16日-20xx年8月5日

調查對象: 貴州省平壩縣城關鎮平壩三中學校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兒童以及關聯對象

調查方式: 問卷調查、訪談、當地參考數據 社會實踐調查經過

一、“留守兒童”現狀

全縣在中國小就讀的“留守兒童”共8839人,佔全縣中國小生數(人)的14.9%。其中,在中學就讀的2663人,佔全縣中國小學生數(人)得12.96%;在國小就讀的6176人,佔全縣國小學生數(人)的15.95%【2】。留守兒童託付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佔90%;託付親朋好友照顧的佔10%,由於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身心收展尤其是人品、心理成長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亟待引起全社會的密切關注和有關方面的高度重瞅。

1、留守兒童佔在讀未成年人中的比例頗高。隨着經濟的快速收展,受國家大形勢影響,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不再是主要,村民的瞅線更多的朝向外面。因此,在平壩三中讀書的同學中抽樣調查了50名同學中有21名是留守兒童,佔42%。也就是説100名中將近42名,留守兒童佔有相當高的比例。“隔代監護”即由(外)祖父母監護的有13人,佔61.90%。

2、留守兒童的總體學習成績偏低,學習環境偏差。

根據9年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在0~60分的同學在留守兒童中佔28.95%,60~75分佔留守兒童中21.19%,即在中等以下的留守兒童佔其總體的54.14%。由於學校教育設施的簡陋,師資力量的不足,以及師生溝通平常,教師教育方式的不適應,使得我們在對留守兒童中收現28.14%的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自己解決或根本不理會。

3、留守兒童心理

普遍欠良好。當問到:“願意和老師説心裏話嗎?

”這類問題時,據統計回答兩個以上是“否”的留守兒童佔38.45%,還有很多小孩心理過遲成熟,很多同學在回答為什麼會填如此願望(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時,被問及到為什麼不想當科學家、老師諸類問題時,都回答家裏不好不現實,相當部分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自己一事無成,沒擁艿得人稱道的地方,甚至少數同學在被調查問到“被人欺負時怎麼辦?”時回答“忍氣吞聲”,還有65.23%都以為生活現狀很苦惱。

4、留守兒童自我約束力較弱。

由於監護的不得力,以及孩子自我約束力不強,心理意識、行為作風得不到及時的、無效的糾正,以致在學習、紀律、意識形態上都存在着偏差,通過對其監護人和鄰居的訪談中,很多留守兒童在家裏不聽監護人教導,在學校也經常紀律違規,經常打架鬥毆,甚至還入現了偷盜等一系列問題。

二、對調查結果的分析

1、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普遍較差。父母外入,由於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節,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進取性、盲目性不強,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應付了事,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學校教育往往處於一舉兩得的尷尬境地。留守兒童一旦在某個環節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厭倦學習、不求上進。這種情況已影響了學校的教學質量。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不到20%,65%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有的逃學,厭學,上課紀律性差。

但也有少數留守兒童有着許多同齡孩子較少具有的優秀品質。比如:獨立性、自理能力強,意志品質堅定,更懂事和體貼別人。能夠把對父母的思念轉化為學習動力,有較高的學習盲目性,成績優異,各方面表現良好。這種情況固然在留守兒童中佔比例小,卻也提示我們,對留守兒童來説,成長和生活環境是辯證的。

2、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差。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造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衞生、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不聽監護人的(代表人)教導,頂碰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規章造度,不服管理,扯謊騙人,小偷小摸,抽煙、飲酒、打架、罵人。.成為了“問題兒童”。如逸夫國小二年級學生唐永康的父母外入打工多年,由爺爺監管,但老人對教育孩子已經力不從心。由於長期生活在放任自流的環境裏,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他在家裏不聽代表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老師反映他不是做壞事,就是紀律散漫,常有遲到、曠課、逃學、扯謊、打架等現象收生;三年級學生謝小兵,由於家庭困難,父母到廣東打工,他跟母親生活在一起。但由於父親不在他身邊,他不但不聽母親話,花錢大手大腳,而且經常頂撞老師,違反學校校規校紀。

3、教育產品留守兒童心理入現偏差,少數留守兒童入現心理妨礙。【3】留守兒童由於年齡特徵,正是感情、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或一週歲後,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和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通過對部分留守兒童的問卷調查:留守兒童十分想念父母的佔90%。有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一次,有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一次,有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繫。留守兒童有的情緒消沉,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是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噪。某校二年級學生羅光英父母雙雙外出打工,原本就內向的她在學校就更不愛説話了,上課常常發呆,不願意回答老師的提問,集體活動也不願意參加,經常獨自一人躲在角落;有已個叫李遠的男生,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自己一個人生活,經常獨來獨往。不與同學、老師交流講話。

4、監護管理不夠強。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不管是祖輩還是親朋好友,在他們眼裏,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嚴格。只要孩子能有飯吃身體不生病,按羣不失事就盡到責任了。甚至部分監護人,由於忙於農活,對留守兒童的生活照料不周。在問卷調查中,如果生病了,有14%的是忽略;8%的自己配藥;20%的給父母打電話。隔代的祖輩對孩子過於溺愛,物質上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在調查中,有一個黃幫豪的男生,父母都在上海打工,跟爺爺生活在一起,他每隔一段時間,便以各種理由向爺爺要錢,然後到處去玩耍,曉得錢用完後,才會回家。同時,【4】祖父母等臨時監護人因年老體弱等多種原因無法認真行使對兒童監護權,特別是老人防範防護能力弱,安全保護意識不強,也導致留守兒童患病不能及時醫治和受到意外傷害的事件屢有發生,使留守兒同的生存存在諸多隱憂。

5、監護人自身素質偏低家庭教育缺失。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盲,他們不曉得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學方法上海還是老一套,與孩子交流溝通上存在困難。加之新課程改革以後,教學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就在一些年輕的農村家長也難以很好的輔導學生,更不用説老年人了。並且,由於監護人的素質偏低,也造成了學校與監護人溝通上的困難,老師們更擔心,隨着外出務工者的增加,留守兒童還會進一步增加,如不採取有效措施,影響的將不再是少數人得素質,而是將來農村建設者這個大羣體的素質。

三、平壩縣對留守兒童已採取和擬採取的教育關愛措施

1、高度重視,並建立相應的機制。

成立了留守兒童管理領導小組,施行領導掛級制、班主任包班制可任教師包組制、班級學習小組制。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統計,制定詳盡的留守兒童教育措施。明確學校各部分和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責任,形成校內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等方面對留守兒童進行定點、定人的幫扶;與監護人簽訂《監護人責任書》;班主任與留守兒童簽訂《自我承諾書》,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提高留守兒童的自我管理能力。

2、積極開展一系列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教育活動。

要求留守兒童定期向父母報答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並瞭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況,加強父母子女間的情感溝通,消除留守學生對親情的心理飢渴。老師對留守兒童要給予生活上的關心和照顧。一旦發現留守兒童思想不穩定或者成績下降,就及時與學生交心談心,輔導其學習,穩定其情緒。

建立幫扶機制,發動社會各界共同關心留守兒童的成長。通過“兩任一補”、貧困生、特困生救助等辦法對貧困留守兒童進械茇點救助。

開展“結對子”活動。各班主任姚組織學生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學習、生活上相互關心和幫助;同時,發動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子,一個教師負責一個或幾個留守兒童,對其進行不定期的家訪和生活上的一些關心和照顧,做到定點定人聯繫。

3、積極建立家校聯繫,舉辦特殊家長學校。

學校在學生入學時,姚詳細記錄留守兒童家庭基本情況及父母的聯繫方式。當留守兒童出現非常情況時,及時與父母取得聯繫。同時,針對留守兒童大多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做臨時監護人的情況。由學校對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姥爺進行培訓,改變家教不雅念陳舊。引導這些老人更新觀念、提高素質、學會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

4、建立留守兒童檔案,進行跟蹤管理。

完善學校留守兒童檔案,施行動態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溝通”機制(對留守兒童基本情況、留守兒童監護人情況、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去向及聯繫電話等方面的知情;多與留守兒童談談心,多開展充滿人文關心的集體活動,都到留守兒童家庭進行家訪;定期與留守兒童父母、監護人、代表人進行溝通。)根據每一位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的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教育方針,有針對性的加強丟留守兒童的指導,並進行跟蹤管理。

5、積極開展各類校內外活動。

班主任和老師給予留守兒童特殊關愛,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堅持開發、引導的疏導原則,強化行為規範的養成訓練,組織班隊活動讓留守兒童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生活,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留守兒童在親身體驗中受到教育,以彌補他們親情缺失丟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沉影響。

四、對留守兒童教育的意見和建議。

1各級黨委、政府應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給予高度重視。一是要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從政策、資金等方面加大支持興辦鄉鎮企業力度,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民失業增加從而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二是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從根本上解決學生流學,失學問題,切實有效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管理。

2、學校應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切實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幼兒早教書籍一是從生活上和心理上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關愛;二是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強化行為規範養成訓練,在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三是通過書信,熱線電話等形式,加強與留守兒童家長的溝通,為增進孩子與父母的聯繫創造條件。

3、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引導留守兒童家長重視對子女的教育,社會各方面應針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宣傳普及家教知識,教育外出打工的家長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確教育子女的職責。在留守兒童父母回鄉探親時,組織他們參加家長會或家長學校學習,引導他們經常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彌補父母不身邊給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同時教育臨時監護人真正負擔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注重道德教養,更多地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4、強化監護責任,構建親屬監護網絡。相關單位要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家長在外打工務工同時,吧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後要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學會交流以及教育蓋子的科學方式和方法,發揮家長對孩子的獨特教育功能,引導孩子成長。此外,要敬愛強臨時監護人的家庭教育指導,轉變監護理念,引導臨時監護人及其他親屬對孩子的文化道德和精神需要給予更多關注。讓遠離父母的留守兒童真正感受到“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合力營造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

5、社會各界應更多關注留守兒童,為他們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媒體應對留守兒童方面增加一定的宣傳力度,調動社會對兒童關注的積極性;政府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提供行之有效的改善、改進留守兒童問題的方法。城鄉同級學校可以與留守兒童較多的學校組織學校聯誼活動,充分利用本地和對方資源來引導和教育未成年人的發展方向,社會應積極的發揮有效的能動性,多組織各種關注留守兒童的團體,積極鼓勵企事業單位尤其是龍頭企業多做以“報答家鄉,報答社會”等形式活動,組織下鄉支教,開展一些有益於身心健康發展的活動,對留守兒童父母以及監護人施行不定期的教育和指導,從客觀上來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

結束語 迫切希望社會更多關注農村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必然現象,是生齒城市化、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現象,解決留守兒童問題迫在眉睫。他們很難得到父母的關愛,得不到父母的言傳真教,得不到父母意識的幫助。在他們的意識裏,父母親在他們的印象中,是一個長期的漂泊的身影,是可視而弗成及的希望。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孤獨的,他們的成長是寂寞的,他們的價值觀是模糊的,人生觀是慘淡的。他們希望社會關注他們,重視他們,他們需要我們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上的扶持,他們需要的是社會對他們行為的認同,在社會上被更好的對待。

農村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九

調查時間:

20xx年寒假期間

調查地點:

重慶市武隆縣

調查對象:

重慶市武隆縣火爐鎮的部分留守兒童、部分外出的農

民工以及部分中國小教師

調查方法:

口頭問答、網絡、資料搜索等

調查目的:

①瞭解留守兒童的概念

②當今社會為什麼出現那麼多的留守兒童,是什麼原因導致那麼多的農村孩子不得已長期離開自己的父母

③瞭解當今社會對農村留守兒童所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留守兒童、社會現狀、原因、建議、相關文件等

調查人:鄭加容

憑藉寒假的機會,就武隆縣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進行了調查。在此期間,現在網上查閲了一些相關於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資料,然後再實地考察詢問了部分農民工和留守兒童的看法和意見,我認為關愛農村留守 兒童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和責任。

社會現狀

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問題。中國1.2億農民常年於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千萬留守兒童。88.2%的留守兒童只能通過打電話與父母聯繫,其中53.5%的人通話時間在3分鐘以內,並且64.8%的留守兒童是一週以上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與外出的父母聯繫一次,有8.7%的兒童甚至與父母就沒有聯繫。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調查對象明確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兒童與照顧他們的成人很少或從不聊天。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較突出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協同合作。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名詞。隨着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即為留守兒童。調查顯示,本地的留守兒童中有大部分處於0—14週歲。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武隆,地處重慶市東南邊緣,烏江下游,武陵山與大婁山結合部,位於東經107°13'-108°05',北緯29°02'—29°40'之間,東西長82.7公里,南北寬75公里,全縣幅員面積290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4.5萬畝,縣城建成區5.1平方公里。東鄰彭水,南接貴州省道,西靠南川、涪陵,北與豐都相連,據重慶市區xx8公里,處於重慶“一江兩翼”的交匯點,自古有“渝黔門屏”之稱,是千里烏江一顆璀璨的明珠。現轄26個鄉鎮,40.84萬人,縣城所在地為巷口鎮。武隆縣是一個山區型的國家級貧困縣。為了解決家庭的增收問題,近8萬農民長期在外打工,也因此產生了1萬餘名留守兒童。

分析原因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現象的產生來自於家庭和社會兩個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貧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農村到城市務工;另一方面,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制以及社會對“農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廣大農民沒有辦法及能力帶着孩子一起走進城市。具體情況如下:

1、農民工在城市從事的一般都是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的工作,他們在工作之餘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自己的孩子。

2、農民工的工資和福利水平無法與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們的工資收入水平很難支撐一個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3、由於户籍的限制,農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學校上學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學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難承受高額的費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農民工子女的學校基本上都是民間興辦的,其教學質量不僅無法和城市學校相比,也無法和農村學校相比。

建議

當地留守兒童大致存在以上問題,當然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我們不容忽視的,留守兒童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方面的問題,它已逐步變為一個社會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有待以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協調合作。

1、家庭方面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後勤部長”就可以了,至於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麼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並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村主任聯繫,加強溝通。向老師説明自己的情況,瞭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於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家長還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繫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並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監護人”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另一方面,應採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緻,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以瞭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除電話外,可採用書信等進行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只要心裏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學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3)啟動“給留守兒童當代理家長”活動。

3、社會方面 淨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吧、遊戲廳、錄像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

心得體會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着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農村人地矛盾尖鋭。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由於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羣體中最為突出。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於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自發自覺的來關愛、幫助、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着生機,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農村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十

三農問題牽動着億萬人民的心,俗話説無工不富,無農不穩,由此我深入到了常州武進區牛塘鎮竹園村,做了一些初步的調查和研究,發現了一些問題,找到了一些方法。下面先以總綱的方式大致展現目前我認為的農村主要問題和解決方法,下面再以專題的形式探討一些熱點問題。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初步得出了這些老大難問題: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村舍規劃不合理。社會保障覆蓋力度低,醫保問題嚴重。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同步,文化娛樂設施與人員匱乏。棄農轉工轉商過於迅猛,農地荒蕪,農業產量下降。計劃生育工作難度大,受教育程度低。相關農業科技人才缺口大。農村民主政治建設落後,幹部羣眾關係冷淡。

針對問題我的一些解決方法和相關想法:合理規劃村舍建設,規範農村房屋建設,加強公共衞生設施與精神文化設施建設,使鄉村環境更好更漂亮。尤其要加強普及科學,遏制迷信,徹底扭轉村風村俗。大力覆蓋社會保障機制,切實加強農村醫療建設,不僅要耕者有其田,還要耕者有其醫,使廣大農民各方面的生活都有一個全面的詳細的保障。加強農村教育系統建設,多從農民實際出發,多辦夜校和業餘性質的培訓班,針對不同人羣有的放矢的做好教育工作。強制的法制化的推廣計劃生育工作,要加強宣傳與教育,讓農民真正感覺到多生劣生不僅增加了家庭負擔,更加重了社會負擔。龐大的人口是社會發展的一大阻力。要建立新的農村科技人才引進與培養機制,從制度這個根本入手,加大財政投入,切實照顧農村科技人才實實在在的利益。至於農村的民主政治建設,則仍然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系統工程。

經濟發展模式問題

集約化與粗放化孰對孰錯?一直以來,關於中國農業發展方向都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熱點話題。

顯然,高新科技,高新人才是任何行業任何部門長盛不衰的關鍵,走集約化高效化也是每一個產業的希望所在。對於中國農業而言,通過發展集約化農業,還可以推動促進農業科技的發展,提高農業產量,在農產品附加值上做足文章。通過發展農業集約化,還可以大力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逐步從傳統的農業經濟向現代化的縣域經濟過渡。可是問題並不只有這些,中國的人口從來就是決策者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中國的城市化水平還很低,即使已經城市化的地方,其城市化程度也還很不令人滿意。所以解決龐大農民隊伍的就業和吃飯問題就是當務之急。每年浩浩蕩蕩的打工隊伍早已使各主要經濟發達城市不堪其負,而農民工進城所帶來的勞資糾紛,社會治安問題也不得不令人認真對待。所以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在農村就近安置龐大的就業大軍非常必要。中國儘管地大物博,但可耕種土地少,利用價值高的土地少,在國家財力尚不足以負擔農村全面社保醫保之前,必須使農民安心待在農村土地上。或許精耕細作,小農經營數千數百年以來,一直是制約我國商品經濟發展,制約城鎮化水平,制約城鄉貿易的重要原因,但是我們永遠更加無法接受,廣大農民再也無地可種,生活日益艱難,苦苦掙扎於生存線上。所以儘管城鎮化,農業經濟集約化是大勢所趨,是我國農村發展的必由之路,但那些客觀存在的具體問題説明着,粗放經營的小農經濟仍然將是我國可預見的必然的痛苦選擇。而在選擇何種經濟發展模式的背後,是不得不重視的老大難的人口問題。

人口問題

儘管問卷中沒有提到人口問題,但我仍然認為問題農村人口問題是一大關注點。對於人口問題,最生動的莫過於那個家喻户曉的公益廣告。某記者採訪一草原放羊娃。兩人的一番對話耐人尋味。記者説:“你為什麼放養啊?”小男孩説:“賺錢。”記者説:“賺錢為了什麼啊?”小男孩説:“為了娶媳婦。”記者説:“娶了媳婦以後幹什麼?”小男孩説:“生娃。”記者説:“那生了娃,娃將來幹什麼啊?”小男孩説:“放羊。”由此可見,樸實的並沒有更多全面細緻考慮的生育慾望和計劃,使得我國尤其是廣大農村的人口形勢非常嚴峻。多子多福,重男輕女,農村人口的增長還顯得非常的畸形化,男女比例的錯亂必將形成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和倫理問題。但是,這一問題並不是短時期內形成的,中國的價值觀點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樸實的生育目的往往是最為麻煩和難以解決的。對於農村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樹立起正確的男女觀念和社會責任意識。

顯然,一方面要積極普及法制意識,樹立人權觀念,對男女問題要有真正徹底的認識。男女是完全平等的,隨便拋棄女嬰不僅是不道德的,更加使嚴重的違法行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另一方面,要做好更加細緻和徹底的宣傳。要講究策略,必須要從小處着手,用心去做。對於農民家庭的開銷,人均開支的變化要形成一個基本的規律化的報表材料,讓農民真正感到,多子未必多福啊。作為現在的時代形勢,完全是越生越窮越窮越生啊。所以減少生育,對農民自己是完全有利的。在我所調查的農村有一種以富買權的做法很流行。也就是孩子我要生,但是罰款你也可以拿去。我認為這是一種嚴重的司法歧視,從沒有哪部法律認為交罰款可以使違法行為合理化!對於這個問題,根子是法律有漏洞,所以有關立法部門要進一步完善立法,行政執法部門也萬萬不可罰款後就一了百了,該怎麼做就應該怎麼做,農村的人口普查也要像城市一樣更加全面和嚴密。農村普遍的真實的計劃生育對於減輕城市就業壓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而少生優生的貫徹實施到底如何,將直接影響到農村現狀與農民生產生活問題。

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民生產生活問題

正如總綱中所説,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其實最難的就是沒有一個詳細具體可操作的規劃,根據調查,超過百分之70的農民對於身邊的各種設施匱乏感到不滿和失望。顯然,農村廠區建設的亂鋪攤子,文化設施與環保垃圾設施的缺失亟待解決,這裏不妨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一是高起點、高質量、高標準編制村鎮佈局規劃,實現村鎮規劃全覆蓋,逐步將散亂無序的自然村落集中建成地域特色明顯、基礎設施基本配套的農村新社區;

二是大力發展鄉鎮工業集中區,新一輪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重點要放在園區和工業集中區建設上,通過產業鏈促進產業集羣和集聚。

三是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把城市和農村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和輻射作用,鼓勵有條件的農户遷入城鎮,逐步把進城農民的住房、就業、醫療及子女入學等納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

四是加強農村公路、垃圾處理、村鎮綠化、鄉村河道整治等基礎設施建設。引導各級各類企業、社會資本投向農業和農村,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開發。

這裏不得不提的是農村的廁所建設問題,長期以來農村沒有統一和清潔的廁所,儘管或許為農業生產提供肥料添了一些方便,但是骯髒不衞生的村容也是農業投資,農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巨大障礙,所以,這裏結合常州具體情況,提出以下建議:農村公共廁所要從無到有,以政府投資為主,建設一些簡易但是清潔方便的廁所,爭取在未來的十年內,農村處處普及公共廁所,自家住房水衝式廁所比重為86.5%向95%發展。

根據當地村委會提供的有關全面小康的數據,牛塘鎮竹園村xx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002元,同比提高12.3%,但只有目標值的70%;農村恩格爾係數39.8%,比上年下降2.2個百分點,距達標差4.8個百分點;農村基尼係數0.323,已經達標,但較20xx年的0.315提高了0.008過百分點,農村貧富差距又擴大趨勢;20xx年該村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93.4%,預計xx年年可以達到95%的標準。然而根據問卷調查,至少有七成的農民對於自己的收入非常不滿,而且還把矛頭直接指向了政府失職不作為,認為政府的轉移支出不到位,農業支持不夠是農業困境的重要原因。顯然進一步加大農業投入事關全局,必須抓緊實施,在這個過程中,中央政府仍然需要發揮更加重要的示範帶領作用。促進農民增收是實現全面小康的難點和關鍵,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環節。建立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等流轉方式為主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保障農民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同時建立非農用地市場化流轉的合理價格機制,大幅度提高農民在分配中的分額。大力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帶動農民進行農業生產,增加收入。要加強對農民關於市場的引導,不僅要種植糧食,還要大力普及高附加值的農業經濟作物。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使農民從社保中增加收入。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水平,積極探索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最終實現“農保”和“城保”並軌;將失地農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並通過政府保養或基本生活補助等形式,妥善解決好歷年失地農民的生活保障。加大政府對農村的轉移支付力度,使農民從扶持中增加收入。必須有針對子女購得加強農業科技的普及,用科技的巨大力量驅散農村落後的陰霾。可是,農業科技的推廣與普及遇上強大阻力似乎也是必然的。

關於農業科技和科普的問題

可以説本次社會調查直接緊密相關的是農業科技狀況與農民的精神文化狀況,然而情況並不樂觀。根據調查,擁有大專職高以上學歷的不到百分之六,初高中約佔總數的百分之七十,國小程度大約為兩成,文盲半文盲率倒是比較低,只有約百分之四。

在調查中,某位大叔的一句話頗有殺傷力,唸書好的誰還種田啊?顯然,在廣大農村,文化知識的匱乏是很多方面不足的重要原因。正是科學文化知識的匱乏,使得農民普遍相信迷信,據調查建設房屋要看風水的超過了九成,可以説似乎不這樣做,反倒是不正常的。大約八成的農民認為,能讀書看報和寫常用的應用文就足以應付生活了。

知識的匱乏造成了農民普遍還不相信科學技術的力量,對於農業科技培訓至少百分之57的人表示沒有熱情,甚至還有約百分之45的人認為農業科技的實際意義不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9lklp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