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手機的調查報告多篇

手機的調查報告多篇

手機的調查報告多篇

手機的調查報告篇1

進入20xx年以來,國內手機市場的競爭進一步加劇。手機消費者的消費理念日漸向理性與個性化方向發展,使得各大手機品牌圍繞手機產品的競爭日趨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陷入價格戰和同質化的泥潭已成為手機廠商急需面對的問題,而廣大消費者也要思考如何在紛繁的市場中購得滿足自己個性化需求的產品。 為了使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得到真實的體現,為了使手機廠商能夠推出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新品,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CCID)下屬賽迪數據公司於20xx年11月份率先在北京地區推出了大型手機調查活動--"賽迪手機調查"。

本次調查是一次基於北京手機市場各品牌主推機型的調查。以手機消費者對各款市場主推手機的喜好程度為總指標,以手機的產品質量(簡稱質量)、手機的產品外觀(簡稱外觀)、手機的產品價格(簡稱價格)以及手機的產品功能(簡稱功能)4個指標為調查的一級指標,而質量、外觀、功能三項一級指標又分為多項二級指標。

本次調查先後在北京晨報上三次刊出,調查主頁面與網易及賽迪網鏈接,共回收有效問卷5077份。

經過對上述問卷的分析處理,我們評選出11月份北京手機市場的8款精品手機與4款明星手機,並撰寫出11月份北京手機市場調查報告。

手機是一個什麼東西?

手機是一個什麼東西?這似乎是一個無病呻吟的問題,但本次手機調查的結果(如表一所示)卻使得這個問號實實在在地成為一個問題。

對於被眾多的俊男靚女所代言的手機而言,似乎沒有人懷疑手機已成為時尚生活的一部分,手機廠商們也費盡心機地在外觀方面做足文章。就象其他時尚的東西都有追星族一樣,各大品牌的手機也都有大量的手機"fans"。本次調查的結果卻對"手機是否時尚依然"打出了問號。調查顯示,消費者對手機外觀的在意程度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高,手機外觀的權重只有0.131,在4大一級指標中名列第四。對於這一多少出人意料之外的調查結果,通過對問卷進行交叉分析即可得到答案:25歲以下的消費者給予外觀的權重得分較高,達到0.178,而25歲以上人羣對手機外觀卻不太在意。由此可見,時至今日,當手機已象電話般普及之時,手機已經走過時尚的藩籬,伴隨着手機的日漸普及,"時尚手機"正悄然成為手機市場中的一個細分市場。

在國內市場,價格似乎是市場永遠的決定性指標,手機市場也不例外,在大量產品庫存的壓力下,眾多手機廠商都在忙不迭地上演着手機價格的高台跳水。但本次調查顯示,手機消費者對價格的關注度其實並不高,在4項指標中,價格的權重只有0.19,名列第三。對於這樣的調查結果,我們有理由對"價格決定論"打上問號,但也不能據此認為消費者對價格無所謂。通過對本份精品手機的評選結果我們可以看出,這種對單純的手機價格不太在意的表面現象其實是北京手機市場消費者趨於理性,市場趨於成熟的一種表現。從根本意義上講,價格其實只是一個孤立的指標,離開手機質量、功能以及外觀的情況下談論價格其實沒有太大意義。由此可見,在日漸成熟的手機市場,"唯價格論"將不再有市場。

應用是手機市場發展的下一個方向,而功能是實現應用的基礎。進入20xx年以來,MMS、GPRS無線上網、JAVA、可拍照等功能概念如天女散花般在手機市場灑落。本次手機調查顯示,消費者尤其是高收入的消費者對手機的功能普遍較為在意,在4項指標中,功能的權重得分為0.217,僅次於人們對質量的關注而居於第二位,而在5000元以上的高收入者人羣中的得分則達到0.253。由此可見,除了通訊的基本功能以外,手機正逐步地扮演起網絡時代應用終端的角色。無線上網、可拍照等功能在今天的手機市場雖然只是高端手機的配置,但隨着技術及市場的發展,完全有可能成為明天手機市場的標準配置。

質量是一個更為永恆和經典的指標,只有質量才是消費者"經典"的愛。本次調查發現,在4大指標中,質量以0.462的高分遙遙領先,在關於手機質量的二級權重中,待機時間、通話質量與穩定性的權重分別達到0.109、0.215與0.119。對於質量指標的如此看重無疑是北京手機市場趨於成熟的又一力證。細觀如今的手機市場,手機不再是身份的象徵,也不再是年輕時尚族的專利,手機已浮華褪盡成為一個地道的通訊工具。作為一個通訊工具,手機對於人們最大的意義和價值自然還是用來通話,而與此最為直接的通話質量、穩定性等指標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人們對手機關注的焦點。

手機是一個什麼東西?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如今手機市場的根本性問題,正確地認識消費者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助於廠商對於市場的把握。通過本次調查我們認識到,手機已不再是時尚的風標,廠商沒有必要在所有手機的外觀上費盡心思;手機雖然是一件日漸普及的產品,但手機消費正逐步趨於理性,"唯價格論"將失去市場;在今天,手機就是一個地道的通訊工具;在明天,它將是網絡時代的應用終端,因此,消費者更加關心的必然是通話質量、通話時的穩定性等質量指標以及短信、無線上網等功能指標。

手機的調查報告篇2

一、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為本市的十七個區、縣中2308.38萬7歲以上的居民。有效樣本量為4675個(其中網絡問卷樣本1595個,佔34.12%;紙質問卷樣本3080個,佔65.88%),樣本量佔總體比率約為0.2‰。總樣本中男性樣本佔51.26%,女性樣本佔48.74%;以年齡段進行區分,扣除“不詳”之後,“7歲至25歲”、“26歲至50歲”、“51歲至60歲”、“60歲以上”樣本分別佔到總樣本的33.50%、54.18%、8.43%、3.81%;細分的十四個職業變量基本涵蓋了主要的行業與職業/身份。

二、調查目的

本次調查旨在較為全面地瞭解上海市居民的閲讀狀況、閲讀行為、閲讀需求、閲讀興趣、閲讀方式和閲讀感受的基本情況。在此基礎上,分析上海市居民的閲讀規律與發展趨勢,以期為政府管理部門、出版企業、發行企業、傳播企業提供有效的信息。

調查集中在有關本市居民閲讀的六個問題上:對於閲讀的基本認知;閲讀興趣;閲讀的時間與頻率;對於傳統(紙質)閲讀的認知;對於數字閲讀的認知;關於閲讀的消費狀況和傾向。

三、閲讀目的調查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上海市民閲讀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個人修養、增加自身素質,認可閲讀在個人生存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積極、正面的態度對待閲讀。

1、在社會生活內容豐富以及生活方式多元的當下,對於生活品位與品質提高的追求,對於個人素質與修養冶煉的重視,作為一種帶有共趨性的傾向直接表現在閲讀者對於閲讀目的的選擇上。“讀書的主要目的”的前五位選項自2013年以來保持基本穩定,今年依次為:“增加知識”、“滿足興趣愛好”、“提高修養”、“工作或學習需要”和“開闊眼界”;前五位中與個人的素質、修養、知識面、生活品質密切相關的四項選擇的比例都高於百分之十,其選項比例和達到57.72%;“娛樂休閒”、“掌握實用技能”、“研究需要”等選項排名相對置後。由此可以看到,上海市民在閲讀動機上所表現出的自主、穩定、正向、非功利趨向。

2、在生活多元化、知識密集化時代,“閲讀”這一“知識”與“生活”之間的介質在絕大多數選擇者看來,是與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的,他們以積極、進取、正面的態度迴應閲讀對於個人生存和發展的作用這一問題。“非常重要”和“比較重要”這兩項正面評價的選擇總比例為83.93%,高於去年的79.17%,也是四年以來的最高;中間評價“一般”和“説不清”的選擇為10.38%;負面評價“不太重要”和“很不重要”的選擇為5.48%。在這裏可以注意到,十餘年來政府部門和相關組織、社會團體持之以恆地以書展、讀書會及各種讀書活動所進行的關於閲讀的宣傳與促進,對於市民的正面作用和影響是明顯的。

四、閲讀偏好調查

上海市民閲讀首選介質仍為紙質,大多數受訪者認為紙質讀物具有更好的閲讀效果,同時,市民用於數字閲讀的時間快速上升;從閲讀種類看,文學、歷史讀物是上海市民最愛。

1、在閲讀方式的“首選”上,傳統(紙質)閲讀仍然體現出巨大的優勢;高出“數字閲讀”18.25個百分點,但這一數字低於於2014年的差距;首選“數字閲讀”的比例比去年高出3.52個百分點。

同樣,在數字閲讀與紙質閲讀時間分配這一問題上,隨着首選“數字閲讀”比例上升的態勢,“數字閲讀<紙質閲讀”的42.20%比“數字閲讀>紙質閲讀”的36.75%僅高出5.45個百分點,低於去年的11個百分點。

2、認為“紙質讀物”具有最好閲讀效果的比例(68.40%)仍然處於絕對優勢,比認為“數字讀物”具有最好閲讀效果的高出37.24個百分點,這一狀態與閲讀方式首選距離的差距產生是趨同的。從全國範圍來看,在數字閲讀用户位居全國第三(佔總用户的7%)的上海,對於“紙質讀物”效果的肯定連續五年來能夠一直保持65%至71%之間的比例,值得進一步探究其內在的原因。

在數字閲讀技術不斷髮展的“互聯網+”時代,對兩種閲讀方式的選擇,以及對其有差別效果的閲讀感受,導致動態的、自然的此長彼消的變化順理成章。

3、對於不同圖書種類喜好程度居於前五位的種類,依次為“文學”、“歷史”、“日常生活”、“經濟、管理”和“哲學”;四年來,“文學”與“歷史”的首、次地位不可動搖,“日常生活”基本保持在第三;“經濟、管理”、“哲學”、“心理”相對靠前。

對於不同刊物種類喜好程度居於前六位的種類,依次為“新聞時政”、“文學藝術”、“人文史地”、“旅遊休閒”、“女性、家庭、情感”和“醫藥健康”;“新聞時政”和“文學藝術”已經是連續四年排名首、次位;“人文史地”連續三年保持第三;“旅遊休閒”、“女性、家庭、情感”和“醫藥健康”相對靠前。

無論是圖書還是期刊,閲讀者的閲讀興趣和閲讀指向都會集中在具備通俗性、知識性、實用性、趣味性的'種類,這種從閲讀的角度尤其是大眾閲讀的角度考察得出的結論,是大眾文化的內在邏輯和基本規律在市民閲讀中的客觀、準確的反映。

4、選擇紙質閲讀原因的前三位與去年相同,但是排位出現變化:“需要深度閲讀”仍居首位,第二位的“為了收藏和保存”與第三位的“考慮資料的權威性、學術性”位次與去年對換,升降皆在1個百分點上下,三個選項的比例都超過10%。連續幾年,幾乎所有考慮閲讀質量的七項選項都包括在前八位之中,這七項的比例和達到了72.39%。由此可見,閲讀目的、閲讀需求、閲讀質量、閲讀效果、閲讀感受、閲讀成本始終是閲讀者是否選擇紙質閲讀,或者在何種條件下選擇紙質閲讀的重要標準。

五、閲讀時間調查

半數以上市民每天閲讀圖書超過30分鐘,“半小時閲讀”漸成主流。同時,碎片化閲讀人羣和深閲讀人羣均有所上升;期刊、報紙閲讀時間持續下降。

1、從2013年開始,每天閲讀紙質圖書時間的前三位始終是“15-30分鐘”、“0.5-1小時”和“15分鐘以內”。前兩個時段是上海市民每天接觸圖書的主要時間段,今年的比例為50.60%;有10.65%選擇了“基本不閲讀”,這個比例與2014年的10.53%相近,對超過一成的這一人羣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很有必要。上海市民每天閲讀紙質圖書的時間支出上表現出兩個趨向:一方面是閲讀碎片化的程度有所提高(“15分鐘以內”比例連續三年升高,今年達到18.46%),另一方面是利用較多時間讀書的比例也有所上升(1小時以上提高到20.06%);這相反的兩種趨向的同時出現,應當和上海居住者生活環境中的以下因素相關:一是大都市快節奏的工作狀態和生活方式,二是信息傳播方式的多變和閲讀渠道的多樣,三是政府對於閲讀活動大力度的提倡、引導和推進。

2、每週閲讀期刊時間的前三位排位依次為“0.5-1小時”、“30分鐘以內”、“2小時以上”;閲讀時間為1小時以上的比例為36.30%,比2014年的38.48%低2.18個百分點;“30分鐘以內”和“基本不閲讀”的比例之和達到了40.24%,比去年的34.27%高出將近6個百分點。每週閲讀期刊時間正呈現出下降趨勢。

3、以“閲讀時間”作為座標所反映的上海市民報紙閲讀量出現下降:上海市民每天接觸報紙的時間,分列前三位的是“15-30分鐘”、“基本不閲讀”和“15分鐘以內”;接近四分之一的人(23.70%)主要是以瀏覽(15分鐘以內)方式對於報紙進行閲讀的;低於30分鐘的人數超過一半(51.55%);超過30分鐘的比2014年下降了2,73個百分點;“基本不閲讀”由去年的23.80%上升至25.88%,顯示在傳統閲讀時代,以時效性見長的報紙正面臨着在線閲讀、微博、微信等網絡新媒體的巨大挑戰。

六、閲讀量調查

60.41%的市民年均閲讀圖書超過4本,經加權平均,18歲以上市民年均閲讀量為6.517本,7至18歲市民年均閲讀量為11.165本,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1、紙質圖書閲讀量。與前兩年一樣,“1-3本”和“4-6本”是對於過去一年大約閲讀了多少本“紙質圖書”(不包括期刊和教科書)問題分居首、二位的答案,比例分別是30.97%和21.26%;2014年位居第四的“一本也沒讀”今年下降至第六,其8.45%的比例比去年降低0.82個百分點,這是這一比例連續第二年的下降;分段來看,年讀書量在1本至9本的比例為63.87%,接近去年的64.23%;年讀書量在10本及以上的比例為27.51%,比去年提高了1.42個百分點,這也是這一比例連續第二年的提高。

比照今年的“全國報告”中“成年國民閲讀人均紙質圖書閲讀量為4.56本”的數據,年閲讀量在4本及以上的市民比例達到了60.41%;將有關數據加權平均計算以後,上海18歲以上市民的年平均閲讀量約為6.517本,7至18歲市民的年平均閲讀量約為11.165本。

七、數字閲讀調查

數字閲讀穩中有升,“來源廣,信息豐富”、“獲取便利”、“收費少甚至不付費”、“方便信息檢索”是市民選擇數字閲讀的主要原因,手機是市民最常使用的數字閲讀設備,同時電子閲讀器的使用比例逐年提高。

“容易導致視覺疲勞”(23.33%)、“不適合精度閲讀”(16.15%)、“難以篩選”(12.68%)、“學習與記錄不方便”(11.14%)、“權威性不夠”(11.06%)、“信息龐雜”(11.02%)和“編排質量相對粗糙”(11.01%)是數字閲讀存在的主要問題。

1、“來源廣,信息豐富”、“獲取便利”、“收費少甚至不付費”、“方便信息檢索”連續四年成為選擇數字閲讀的前四項原因。各種移動終端設備在性能上的提升與功能上的擴展在過去的四五年中造就了數字閲讀特有的優勢,從而形成連續幾年數字閲讀穩中漸升的態勢;但同時亦應該看到:在相當部分的閲讀者那裏,數字閲讀更傾向於信息的“獲取”和“瀏覽”,而非傳統意義上的“閲讀”,這從以下選擇也能夠得到證明:“可以深度閲讀”在選擇紙質閲讀的原因中一直是第一位的,而在選擇數字閲讀的原因中卻始終在末位。

2、“手機”、“網絡在線”、“IPAD/平板電腦”和“電子閲讀器”連續三年成為上海市民在進行數字出版物閲讀時使用最多的前四項載體。“手機”閲讀(38.44%)和“網絡在線閲讀”(22.75%)的高選擇率的在於它們的閲讀低成本;而“手機”的比例連續三年居首,則還有其“方便”以及在技術方面的諸多優越性——數據流量接入網絡不必受制於有線網絡和wifi的空間限制,屏幕的擴大和分辨率的提高使得閲讀體驗更加舒適等——使得它作為與互聯網結合的最為普及的移動終端設備,提升了閲讀的交互性,極大地滿足了用户對於內容共享和多終端協調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選擇電子閲讀器的比例從2014年的8.81%上升到2015年的11.15%,增加了2.34%,比2012年(3.60%)增加了7.55%。

3、閲讀者享受到數字閲讀內容豐富、查詢便捷、成本低廉這些好處,同時既要忍受“容易導致視覺疲勞”(23.33%)這種煩惱,又要忍受“不適合精度閲讀”(16.15%)、“難以篩選”(12.68%)、“學習與記錄不方便”(11.14%)、“權威性不夠”(11.06%)、“信息龐雜”(11.02%)和“編排質量相對粗糙”(11.01%)等帶來的的干擾,這個七個選項,每一個的比例都超過了百分之十一,可見這些問題導致的干擾是普遍性的;而這些問題,也正是使數字閲讀在相當多的閲讀者那裏始終只處於“信息吸取型”狀態的原因。

4、“15-30分鐘”和“0.5-1小時”是每天使用電子終端閲讀時間的首、二位,這一排次已經連續三年,其比例和也從44.08%至50.04%至53.07%,逐年穩步上升;第三和第四的“1-2小時”、“15分鐘以內”分別提高了3.73和1.22個百分點;“基本不閲讀”比去年大幅降低了7.49個百分點,這也是連續第二年的下降。

可見,使用電子終端閲讀的市民在增加,時間段在加長,閲讀總時間也在上升。三年來,電子終端移動閲讀以“進取”態勢逼近傳統閲讀導致兩者距離縮小的趨勢,既與上海市民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相關,也與各種電子閲讀終端、各種閲讀APP的多樣性、便捷性、舒適性提高相關,同時亦與政府政策與出版傳媒業發展方向的導引、推進相關。

手機的調查報告篇3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隨着社會的發展,通訊工具日新月異,擁有一部手機已不是一件新鮮事,不僅老年人使用手機比比皆是,連國小生也不乏其人,家長給孩子配手機原因各種各樣,但出發點都是好的,也確實達到了他們的目的,但孩子畢竟是孩子,手機在給他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着負面影響,我們認為有必要從國小生使用手機的利與弊以及必要性等方面展開研究。

二、該課題調研的目的、意義:

通過對國小生使用手機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國小生使用手機的科學性和必要性,給家長和學生提出一些相關的要求,給廣大的家長朋友們一個參考意見,克服在使用手機過程的一些問題和盲點。使學校、家庭對此做出更為科學、更為合理的安排,以促進學生更加健康、和諧地發展。

三、研究內容

1.本校國小生使用手機的數量;

2.家長給孩子使用手機的目的;

3.國小生使用手機的利與弊;

4.國小生使用手機是否要禁止;

四、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2、走訪座談法

五、調查分析

1、本校擁有手機的人數

通過詢問每班班主任,統計全校學生中,70個左右學生有手機,這些同學中,主要集中在四——六年級,特別是五六年級。有幾個同學雖沒有自己的手機,但遇到要緊事家長也會讓孩子帶着。

2、購買手機的心態

給每位有手機的學生以及家長髮放了問卷調查,共68份,回收65份,發現家長100%都為了方便聯繫,而學生也很樂意接受父母的安排,因為這樣既方便了聯繫,而且覺得這樣很時尚,很神氣。

3、手機的用途

(1)回收的65份問卷中,有65位同學,是聯繫父母使用的,如有的向家長彙報動向,有的詢問放學後到奶奶家吃飯還是回自己家等。

(2)有23位是與同學聯繫,增進友誼,把煩惱和同學講,減輕壓力,學習上交流,共同進步。這主要是高段學生。

(3)有56位同學有時要打打遊戲。

4、購買手機的資金來源

有63位是父母給的,其中48位是新買的,15位是父母用下的。還有2位是親友送的。

5、校園裏的手機消費情況

調查顯示,在學生手機族中,每月手機費用普遍較低。學生手機消費每月在20元至40元之間。短信費所佔月通話費比例在逐步提高,60%左右的同學每月短信費都超過了話費總額的30%,甚至有四分之一的同學每月的短信費佔話費總額的60%以上。

6、學生使用手機的利弊

在本校中高段學生中,隨機抽取了50位家長與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家長贊成國小生使用手機的有18位,不贊成的有28位,還有4位無所謂。學生中有19位贊成,反對13位,18位無所謂。對於手機使用的利弊各有説辭,下面是雙方的觀點。

益處:

(1)方便家長與孩子的聯繫

有時父母工作忙了照顧不過來,給孩子買個手機,可以隨時詢問他下課後沒按時回家的原因;還可以問他在外面時都在做些什麼;和哪些同學在一起。有時春遊結束後也能聯繫家長接送等。

(2)增進與同學的友誼

有些學生認為,現在同學之間有事聯繫經常用短信,有時節日到了發個短信祝福,能增進友誼,如果沒有手機,與同學之間的聯繫就會減少。

(3)鍛鍊動手動腦能力

手機有很多功能,哪怕是打遊戲,也能鍛鍊一個人的反應能力,有助於開發思維。

(4)適應時代潮流

部分家長認為,現在是科技化、信息化的社會,應該讓學生們從小享用科技帶來的方便。手機作為當今社會普遍的通訊工具,早該在國小普及,難道還要等到上中學、大學時,學生還把手機當成新鮮玩意兒?

弊端 :

(1)是不必要的消費

在校學生由於生活圈較為固定,沒有必要,可能會是一種物質的浪費,額外增加父母負擔。在學校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學生購買手機的資金全部直接或間接來自於父母,另外,還有每月話費也需要家長掏腰包,對於經濟條件並不寬裕的家庭來説,給孩子買手機等於是給家長增添了新的負擔。

(2)助長學生攀比心理

每到課餘時間或放學以後,一些學生就會圍在一起,相互“切磋”手機的款式和功能。對那些沒有手機的學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攀比之風的影響下,有些學生開始盲目追逐。

(3)影響學生學習

如上課時手機鈴聲影響課堂秩序,也影響到其他同學學習。短信聊天,影響休息,貽誤學業。

(4)手機輻射對身體健康有害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提醒人們,由於青少年的耳朵和顱骨比成年人更小、更薄,因此,孩子在使用手機時,大腦中吸收的輻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而一位從事職業病防治的教授也表示,青少年的免疫系統較成人脆弱,因而特別容易受到手機輻射的影響。手機輻射會對腦部神經造成損害,引起頭痛、記憶力減退和睡眠失調。而手機遊戲也有可能使孩子耳聾,一般來説,85分貝就有可能損害聽力,當把手機放在耳邊時,有些遊戲的伴音比噴氣式飛機發動機旁邊的噪音還大,大大超過120分貝的痛苦極限。為健康着想,人們尤其是兒童應該儘量減少手機的使用。

(5)不良信息玷污孩子心靈

手機上的“黃段子”、可下載的黃色圖片、大量“中大獎” ”的不良短信都是對孩子身心健康的威脅。

7、教師的觀點

採訪了本校20名教師,3名認為,如果確實非常有必要,而且學生自控能力比較強的,允許帶手機。其餘都不贊成,原因是:

(1)現在的手機可以聽音樂、看電影、上網、打遊戲等等,國小生自制力較差,有了手機上課容易分心,影響自己和他人學習;

(2)家長要聯繫孩子可以通過校訊通或教師轉達;

(3)形成互相攀比的不良風氣;

(4)家長出發點是為了方便聯繫孩子,但大多使用手機的學生已經不這麼認為了,他們主要用手機跟同學發短信、玩遊戲等。

8、學校是否會禁止學生帶手機

採訪了20名教師,認為,對於國小生該不該使用手機,國家教育法沒有相關規定。所以,教師只能在口頭上要求那些使用不當的學生不能使用手機,有些家長也聽取了老師的意見。但有些家長要求,確實有必要,教師也無法禁止。就目前國小生使用手機的發展趨勢,口頭要求收效甚微,一定要有一個明令禁止的校規進行規範,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

六、建議

學生追逐時尚、注重個性張揚,易於接受新事物,但其主要任務是學習,生理上處於生長髮育階段,國小生最好還是正確對待手機,有效的運用我們的通信工具,做到不為手機着迷,而不是手機控制我們的思想。如果真的是非用不可,建議各位家長:

(1)之前一定要給孩子講清楚使用手機的目的性,讓孩子有個正確的認識。在孩子使用過程中,家長與老師的監督引導是關鍵。

(2)不妨與孩子籤個“君子協定”,讓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增強基本的自控能力,正確使用手機,趨利避害,享受高科技帶來的快樂與便捷。一旦孩子違反協定,家長可以收回其使用的手機,作為懲罰。

(3)掌握好開機關機時間,上課時間、集體活動時間等必須關機,也沒必要天天帶手機上學,沒什麼事可把手機放在家裏。

(4)手機話費每月應固定一定數額,一旦超標,家長應及時提醒。

手機的調查報告篇4

一、調查方案

(一)調查目的:通過了解大學生手機使用情況,為手機銷售商和手機制造商提供參考,同時為大學生對手機消費市場的開發提供一定的參考。

(二)調查對象:在校生

(三)調查程序:

1、設計調查問卷,明確調查方向和內容;

2、進行網絡聊天調查。隨機和各大學的學生相互聊天並讓他們填寫調查表;

3、根據回收網絡問卷進行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1)根據樣本的購買場所、價格及牌子、月消費分佈狀況的均值、方差等分佈的數字特徵,推斷大學生總體手機月消費分佈的相應參數;

(2)根據各個同學對手機功能的不同要求,對手機市場進行分析;

二、問卷設計

大學生手機使用情況調查問卷

三、數據分析

根據以上整理的數據,我進行數據分析,得出結論:學生手機市場是個很廣闊的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市場。

(一)根據學生手機市場份額分析

(二)學生消費羣的普遍特點

三.競爭者分析

(一)品牌狀況分析

1、品牌發展過程

1987年,在廣東正式開通了蜂窩式移動通信業務,從此我國開始進入移動通信時代,也標誌着一個龐大的移動電話市場的開放。

“城頭變幻大王旗”,隨着手機市場消費需求的不斷擴大和市場競爭激烈程度的日趨增加,中國手機市場的品牌格局發展至今已經有了極大的變化,從其發展情況來看,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摩托羅拉一支獨秀。

1994、1995年之前,摩托羅拉藉助在中國尋呼機市場的影響力,率先進入中國手機市場,在當時,中國引進的移動通訊設備幾乎都是摩托羅拉的設備,這一時期,摩托羅拉在中國市場獨領風騷,市場份額高達80%以上關於手機市場調查報告關於手機市場調查報告。摩托羅拉在當時主要以“專業、高科技”形象出現,其推廣訴求點側重於技術的先進性和高科技所帶來的生活便利性,企圖建立行業標準,並將自身品牌定義為行業代言人。

第二階段,摩托羅拉、愛立信和諾基亞三國演義。

1996年至20xx年之間,手機市場一直是摩托羅拉、愛立信、諾基亞三個品牌在競爭立信和諾基亞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初,由於當時摩托羅拉佔據市場主導,也基本上成為專業通訊技術的代名詞,此時這兩個品牌在品牌推廣上採取了與摩托羅拉不同的方法,避開了技術方面的競爭。愛立信通過明星代言,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品牌知名度,甚至在96.97年間有一段時間內超過摩托羅拉成為第一品牌。而諾基亞在進入市場之初,品牌影響力不夠,產品線不如摩托羅拉豐富,但在推廣中一直都注重塑造時尚有個性的品牌形象,並且推出的每款機型都為精品,在市場上幾乎都可以成為主流機型

如諾基亞5110,在當時就以高檔的手機產品,中檔的手機價格,創造了一個手機神話,市場份額急劇上升,最終在1998-20xx年之間後來居上,成為中國手機市場的大哥大。

這一階段手機品牌的競爭主要體現為三大品牌之間激烈的市場爭奪戰,所佔市場份額高達80%以上,至於飛利浦、西門子、阿爾卡特、索尼等多個品牌雖然也進入手機市場,但是隻能瓜分不到20%的市場份額關於手機市場調查報告工作報告。在這一階段末期,進入新千年,愛立信開始出現危機,市場地位急速下滑,使得“三國演義”格局變為“兩雄爭霸”。

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開始,國產品牌開始登上中國手機市場競爭舞台,進入市場短,品牌影響力微弱,產品本身也沒有什麼競爭力,在當時幾乎沒有什麼市場地位。國產手機在當時還處於學習、積累的階段。

第三階段:國外/國產手機羣雄並起

手機的調查報告篇5

手機是我們生活中的必備品,特別時不少年輕人外出時少了手機就像丟了魂一樣。而什麼樣的手機,更受消費者歡迎?品牌知名度高、網速快、售後好,如果再加上價格合理,那麼這樣的手機消費者將滿意度“爆棚”。

日前,一項關於3C產品消費的客户滿意度調查數據顯示,消費者對手機品牌最看重的項目中,知名度、售後、價格、網速四項的合計人數佔總投票人數的74%。可見,這四項對與人們的選擇來説有多重要。

上網速度最受推崇

“我選這款3G手機,就是看中了它的上網速度。”日前,在武昌某公司工作的徐先生表示。此次調查數據顯示,消費者最認可的手機功能中高居榜首的是能上網,佔投票人羣的24%。此外,擁有10%以上的還包括軟件下載(14%)、遊戲(14%)、視頻通話(12%)以及導航(10%)。還有一些消費者表示,如果擁有手機電視和視頻點播、手機郵箱、手機辦公、手機炒股等,感覺就更好了。

頻繁死機遭不滿

也許是因為智能手機升級太快,一些技術留下的漏洞難以抵擋網絡病毒的攻擊。亦或是手機功能對層出不窮的下載軟件難以兼容,突然死機成為不少手機的“常見病”。

調查顯示,有51%消費者對手機頻繁死機感到最不滿意。另外,讓消費者感到不滿的還有續航時間太短、程序兼容性不強以及售後服務不到位。“這些問題都是享受智能手機的高科技成果帶來的煩惱。”讀者秦先生表示,總有一天這些不穩定的表現、如今常見的問題將被克服。

售後服務備受吐槽

“購買手機時銷售人員説,很值、不貴。”消費者張先生説,等他買回手機發現問題後再去找賣方,就遇到了賣方的銷售部門與售後部門互相“踢皮球”現象。

在給本次滿意度調查提的建議中,張先生對品牌手機售後服務的感受很具代表性。還有消費者表示維修費用偏高,也有人表示國產手機質量和售後服務都有待提升。不過也有相當多的消費者對智能手機給工作、生活、學習帶來的便利性給予了肯定。因此,有52%的消費者對手機的總體情況感到滿意,7%非常滿意,19%覺得一般。另外,還有22%感覺不滿意。

對於手機的情況,還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消費者的體驗及滿意度情況,才是商家最應該重視的。

手機的調查報告篇6

目前我國手機產業在市場快速發展的依託下,繼續持續了高速增長的發展勢頭。而手機商也在極力的至於手機的創新,追求更加的與眾不同,以至於在市場的競爭中佔據優勢。這時候智能手機就順應時代的潮流而問世了。谷歌安卓系統的HTC、蘋果IOS系統Iphone頓時風靡全球。在中國市場有力的挑戰了諾基亞的市場份額第一的寶座。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不想落後那麼就務必得創新,務必跟得上時代的腳步。國產手機雖然取得了羣體性的突破,但系統、品質、營銷、宣傳等都跟不上國外品牌,佔領市場份額的優勢很弱。國產魅族就順應時代呈此刻消費者面前,讓所有的國產手機商有了借鑑的榜樣。不可否認的魅族手機的宣傳很到位、很成功。但宣傳的成功並不代表真正的成功。在真正的開售日開始,魅族手機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就顯示出來了。於此基礎上,在各種渠道從魅族手機的營銷、優勢、產品、庫存多個方面上進行了資料蒐集,並保證執行操作的簡易性與客觀性,最後對問卷進行了詳盡的分析,並藉以了超多數據與圖表,以此更加全面地闡明問卷的具體狀況,得出更加精準與富有代表性的結論。

調查實施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20xx年我國手機產量6.19億部,佔全球手機產量的49.9%;截止到20xx年5月底,我國手機用户已經到達7.96億户,並繼續持續快速增長態勢。但是從國內手機市場的品牌佔有狀況看,國產品牌的手機只佔28.2%,中國的手機市場依然是海外品牌一統天下的局面。20xx年中國手機市場規模將接近1600億,智能手機、音樂手機、3G手機將成為未來5年市場發展的亮點。

中國手機市場進入規模化增長階段,產品及市場層面的競爭相當激烈,產品同質化、價格戰及渠道下沉是最直接表現,廠商競爭重點也由爭奪市場份額向追求利潤轉移,手機市場競爭全面升級。與此同時,手機核准製取消以及中國3G手機市場即將啟動加速手機市場競爭全面升級,然後一方面體此刻優勢品牌份額集中及眾多中小品牌份額分化,另一方面體此刻廠商、運營商、渠道商及零售商之間的博弈由競爭向競合發展。

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我們小組採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我們使用了標準化的問卷程序。問卷以一般性問題開始,而後隨着問卷深入,問卷更為具體。問卷的一大特色是我們採取邏輯的跳躍式問題,讓回答者減輕負擔,也方便於我們最後的統計工作。讓負責人按時收回問卷,然後小組成員人工進行統計。然後本次調查發放了120份問卷,實際收回了110份。

調查結果及分析

ZDC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手機市場上,最受用户關注的前十五大品牌累計獲得94.8%的關注份額,用户對手機品牌的關注高度集中。諾基亞、三星、HTC位居前三甲,僅三大品牌就累計佔據超過六成的關注比例。而智能機市場佔有率方面,根據最新的數據,三星在20xx年第三季度仍然是中國市場佔有率第一,佔領了14.6%的市場。而蘋果從今年第二季度的13.3%下降到第三季度的10.4%,蘋果公司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首次出現下滑。最近幾年國產手機的強勢崛起給了手機市場巨大的衝擊,然後一些國內手機開始嶄露頭角,具有必須的競爭優勢。

手機的調查報告篇7

手機依賴這個現象隨着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受到關注,國內外也有一些學者對這一現象做了研究,但對於在校大學生的手機依賴狀況研究卻十分寥寥。我課題組就杭州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學生進行了題為“在杭高校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的調查,通過對近千分問卷的分析研究,我們認為手機依賴現象在高校中已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並將隨着手機使用的頻繁、功能的發達,而引發出更多的問題,作為學校必須正視這一現象,並制定相應的防治辦法。

隨着社會逐漸步入信息化時代,手機的使用已經越來越頻繁,大學生擁有手機的比例亦相當之高,而且使用非常頻繁,部分甚至對手機已經產生嚴重的依賴,在無法使用手機或忘記攜帶手機時,常會出現如煩燥不安、言語粗俗、情緒低落、抑鬱寡歡等不良情緒,而這種現象實際上已經是手機依賴症的表現。這不禁讓我們聯想到網癮初成時的情況,手機會不會成為繼網癮之後又一個對大學生產生巨大危害的現象呢?為了解大學生手機依賴症的發生現狀及其不良影響,為今後開展相應的研究提供科學依據,我們對在杭高職院校學生使用手機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報告如下:

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主要是杭州地區高校的學生。包括浙江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浙江金融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在校學生。

(2)研究方法:採用整羣隨機抽樣方法進行調查,調查採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內容包括手機使用的一般情況,個人生活狀態和手機使用心理3個方面。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55份,有效率為95.5%。問卷題型為等級性選擇題。

結果與分析:

(1)問卷一般情況:在955份有效問卷中,調查對象年齡在18~24歲,其中男性為370人,佔39.7%,女性為585人,佔61.3%。手機擁有率高達98.95%,近一半的受調查者(49.74%)是在進入大學後才開始使用手機的。

(2)手機使用基本情況上:57.59%的受調查者認為手機作用非常大,是離不開的;71.2%的受調查者認為手機最大的吸引力“方便與他人溝通”。受調查者認為手機最主要的三項作用分別是:通話(85.86%),短消息(85.34%),上網(52.36%)。

(3)在手機消費方面:大部分的受調查者表示(79.06%)從未換過手機或要用壞才換手機;而在選擇手機方面53.93%的受調查者選擇1000——1500價位的機型,62.83%的選擇國產品牌;92.76%的受調查者每月話費在100元以下,仍有39.27%的受調查者覺得花費消費太多,佔了生活費好一部分。

(4)在手機依賴症候的問題上,我們一共設計了13個相關問題,選項a—b—c—d的給分分別是4—3—2—1分,涉及了調查者手機使用情況、手機對生理、心理影響情況:受調查者中,平均每天使用手機3小時以上的佔45.55%。有35.08%的受調查者每月的短信量在200——400條,每月短信量在800條以上的有21.47%。有65.45%的受調查者在教室裏會將手機調成震動;在上課時收到短消息,有33.51%的受調查者會忍不住掏出來看看,有46.07%的選擇視具體情況而定;當問及與人聊天時是否會因短信而打斷聊天,有60.73%的受調查者選擇視情況而定;被問及是否會有發短信發到手指發麻這個問題時,有6.81%的受調查者表示“經常有”,27.75%的表示“偶爾會;被問及是否存在長期使用手機後會出現頭暈,噁心,精神不振等現象時,有6.81%的受調查者選擇“經常會”;被問及是否手機沒帶在身上時就會出現缺乏安全感,焦慮,暴躁等情緒時,有47.12%的受調查者表示“會”,其中有10.99%的表示“感覺強烈”;被問及是否一段時間手機沒響就會感到不適,並下意識的查看手機時,只有30.37%的受調查者表示“無感受,無行為”,其餘的69.63%均會表現出“有感受”或者“有行為”,而兩者兼而有之的達到了23.56%;當問及是否會出現手機響了的錯覺時,“有此錯覺”的佔到了55.5%,“經常有此錯覺”的佔到了11.52%;有49.74%的受調查者偶爾會有寫時突然忘記了寫法,需要用手機的拼音查了後才知道該如何寫,經常有的佔8.38%;46.07的受調查者表示自己只能記住5個以內的電話號碼,記住10個以下的佔到了72.77%;在被問及是否有發短信時可以侃侃而談,但面對面時卻無話可講的情況時,60.21%的受調查者選擇“有”。對手機依賴症瞭解情況:有40.31%的受調查者聽説過“手機依賴症”,而被問及在大學生中是否存在手機依賴症時,有62.83%的受調查者表示“存在”。在13個相關問題中,最高得分為46分,最低得分為14分,平均為31.8分。得分≥39分者,即每題的平均分達到3分,我們認為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手機依賴症狀,共有146人得分≥36分,佔到受調查者的15.29%。在全部調查中,而各項超出平均分的分別有819人,即有519人有偶爾出現手機依賴相關症狀的現象,佔總數的85.76%。

調查建議:

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有相當一部分在校學生由於過度使用手機,而產生了一些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問題,也就是我們所説的手機依賴症的表現。這必須充分引起學校的重視,手機依賴不但影響學生學習、生活,更有可能引起不良心理狀態,甚至是心理疾病,所以必須進行干預和控制。我們看到,在手機使用的禮儀方面,比原來提高不少,説明學校制定的規章制度,還是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同時,在控制網絡成癮方面也有許多對校方而言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參考借鑑。建議如下:

(1)制定相應的校紀校規控制手機過度使用;

(2)通過第二課堂進行宣傳、教育,讓學生知曉“手機依賴”的危害,並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

(3)鼓勵學生與朋友聯繫多采用其他方式,如書信往來,直接見面等,逐步脱離對手機的依賴;

(4)適當參加有益的身心活動,加強與人之間的直接交流,增強自己的自信心;

(5)提供相應的心理諮詢途徑,並引入相關檢測量表,為一些症狀明顯學生提供心理援助,當依賴症比較嚴重時,應當尋求心理醫生的指導,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情況惡化;

(6)提升學生自我保護意識,發現自身或者同學有相關依賴現象時,應及時求助於心理教師;

(7)對於已經形成手機依賴的人,則應通過監督、治療,逐步減少非必要的使用時間,儘量使自己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從而達到減少症狀,擺脱依賴的目的。

標籤: 多篇 調查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kqn95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