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高中教育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高中教育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高中教育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高中教育調查報告 篇一

調查對象:

四川彭州中學高二學生。

調查方法:

1、觀察;

2、問卷調查。

調查步驟:

1、觀察,發現問題。

2、製作問卷。

3、學生作答。

4、問卷反饋。

5、歸納總結。

調查報告內容:

在將近兩個月的實習過程中,與學生接觸的機會很多,開展活動時發現了學生的一些問題。其中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中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不強,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多以自我為中心,而對集體的活動關注程度不夠,所以針對這一個問題進行了調查,現從幾個方面作總結如下:

第一、中學生的自我意識很強。

現在的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長輩的寵愛,在整個家庭中處於中心地位。這就導致之類獨生子女從小就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周圍的人都得為自己服務。當這樣的孩子走出家庭,進入學校、班級這樣的集體後,很難適應集體生活,思想中一時還形不成集體主義觀念。

在辦公室中經常聽到學生與老師的談話,談話中學生多數是在講:“我是怎樣的”、“我想怎麼做”等類似的語句;發現老師及同學的不對時,很多學生也是在強調自己的優點;在接受調查的同學中,半數以上對班級、學校的。事物瞭解不夠。

第二、中學生合作意識不夠。

在班級開展活動時,為了完整得更好,常把活動分成幾個板塊,讓學生分工完成。但分工後學生多數就是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務,而沒有與其他同學合作,把任務完成得更好。被調查的學生中,多數認為類似的情況是因為當時沒有想到合作。

第三、人為集體哦榮辱與己無關。

在升國旗、唱國歌的莊嚴的氛圍中,學生多數都認為是應該的,認為愛國是每一個學生都義不容辭的事情。但問及學校、班級等集體榮譽問題時,學生了解不夠多,也表示平時不關心。

第四、活動多侷限在小範圍內。

學生喜歡自己所在的小團體,同一個小組或同一個宿舍的,只要有點共同的語言,就三五成羣在一起活動,但長期觀察發現,學生的活動多數侷限在他(她)們自己設定的小團體內,而與其它集體聯繫比較少。

高中教育調查報告 篇二

一、調查概況

我於20xx年9月份,對我實習的一所省重點中學的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有了初步的瞭解,為準確地把握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動向,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堤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堤供了客觀依據。

二、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

2、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3、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學生問卷,內容涵蓋教育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需求和學習目的四個方面。問卷調查在六中學進行,共發問卷80份,回收有效問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樣本數。

三、調查結果

對學生問卷調查分析,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一)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組⒅析

1、教育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部分中學生具有較為明確的教育價值觀。74%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堤高自身素質,10%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為了考大學,16%的中學生沒有考慮。

調查還顯示,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帶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特徵。他們認為,青年人的經濟收入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學生認為大學生掙錢多,25%的學生認為高中畢業生掙錢多,8%的學生認為國中畢業生掙錢多。

2、學習態度

調查結果表明,6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9%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考大學”意識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戰相當份額。而且,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90%的學生

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與現實生活聯繫緊、實用性強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強的歷史、天文、生物、英語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英語是國中的核心課程之一,有45%的學生認為“英語對於我們以後的生活己乎沒有用處”。

3、學習習需求

當前,“特漲”是師生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特漲”有正確的認識,其中,92%的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且有52%的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同時,78%的學生希望學到較多的、實用的科技知識,使之能對他們以後的生活工作有所幫助。

4、學習目的

調查結果表明,對於高中畢業後的打算,99%的學生有讀大學願望。

(二)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調查顯示,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與以往的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相比,有明顯不同。

1、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價值在於幫助他們堤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增強自己在未來社會的競爭能力。

高中教育調查報告 篇三

作為最先進入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改革實驗區之一的XX,我XX區音樂教學教研工作緊跟當前教育形勢,全面落實了相關工作並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在省、市、區教育部門的直接領導下,高中音樂新課程改革實驗,已走過了新課程實驗的第三個年頭。最近,根據國家、省以及廣州市各級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門的要求,在我區進行了高中音樂新課程實驗的全面總結。

為了客觀有效地評估我區實施高中音樂課程教育改革的現狀,對全區14所高中(包括三所私立高中)學校的25位一線音樂教師以及高中三個年級近300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了解。圍繞新課程的教學管理、課程實施、教材內容、教學評價以及綜合反思等方面,廣泛聽取了師生們的意見,並收回了全部有效問卷。

新課程的實施與教學管理

就課程性質而言,普通高中階段音樂課

程與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基本是相同的,因為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是義務教育音樂課程的延續。但兩者又有層次上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學習內容的程度、水平以及學習方式上。普通高中體現出更多的自主性和靈活性,是一種主動選擇性的學習。靈活多樣的模塊選修,彈性的課程學分管理,是這次高中音樂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

普通高中音樂新課程改革方案規定,每個學生在高中學習階段必須在音樂課中獲得3個學分。這3個學分既是音樂課的必修學分,也是音樂課最起碼的學分。我區在課程的實施方面能按規定執行,在音樂鑑賞獲得2學分,再在其餘5個模塊中任選1個模塊獲得1學分。主要做法是:優先開設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性模塊——《音樂鑑賞》課,以保證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豐富情感、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高二則用第一學期開選修課,但根據我區實際情況,能夠同時開設其餘5個模塊的高中各校,暫時還沒有,主要原因是受師資力量和設備條件等方面的侷限。因此,各校只能根據實際情況,儘可能開設其它的選修模塊。

六個模塊開設一覽表

在訪談中發現有50%的學生喜歡《音樂與戲劇模塊》,認為在《音樂與戲劇》模塊中可以欣賞到很多優秀的戲劇作品,並且具有很好的實踐性、創造性和表演性,同學們喜歡在參與實踐活動中體驗到一種藝術表演所帶來的快樂,不僅促進了小組合作的探究精神,而且也滿足了學生對模仿戲劇人物的表演慾望。

此外,有30%被訪者喜歡《演奏》模塊,特別是對豎笛學習的興趣較濃。認為豎笛不但價錢便宜,而且攜帶方便,指法簡單,容易掌握其演奏技能,特別是去年廣州市舉辦了首屆中國小生課堂器樂比賽中,我區有三間學校參加了此次的比賽活動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對其它學校的學生促動很大。覺得幾同學在一起經過簡單的聲部分工合作訓練,便能完成對一首歌曲的演奏,容易找到一種成就感是他們喜歡豎笛的理由。

教材版本與教學內容的比較

使用人音版教材的有5間學校,佔36%;

使用花城版教材的有9間學校,佔64%,在對學生的訪談中瞭解到,15%的學生喜歡人音版教材;有55%學校的結果喜歡花城版的教材;有30%的學生認為無所謂,沒有特別喜歡哪個版本,學校用什麼版本,他們就用什麼版本的教材。

花城版教材內容選用了一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增加了一些趣味性與實用性。“活動與創編”是花城版的一個亮點,主要是要求學生能自覺地、靈活地運用新學的知識分析作品,開展創造活動,在活動過程中鞏固知識的目的,從而真正完成從“音樂體驗”到“音樂研究”再到“音樂的再體驗”這樣一個完整、自然的過程。另外,花城版的教材為廣大師生的教與學提供了較為豐富的視聽欣賞資料,比較受老師們的歡迎。

人音版教材內容在原有《音樂欣賞》的基礎上作了系統調整,將所有內容歸類成幾大板塊,注重中外古典與傳統音樂文化。“拓展與探究”是人音版的亮點,它既是對前面兩塊內容的鞏固,又是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實現理性的提升,更是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有力手段,它最有效地給老師的教、學生的學指明瞭方向。但它缺乏精彩配套的視覺圖像,因此在上課前,老師還需花大量的精力去尋找相應的圖像資料,製作成豐富多彩的課件用於輔助教學。

不論是哪個版本的教材,都各有其長處和不足。就音樂鑑賞和唱歌模塊來説,它的內容涵蓋範圍很廣,欣賞的層次較高,但可操作性不強,學生喜愛的曲目較少。音樂作品的取材有中外古典音樂、民族民間器樂、舞蹈、戲曲、歌劇、聲樂、交響曲等,但學生能實實在在聽懂、真正感興趣的音樂作品甚少。儘管我們不能忽視中西方音樂經典之作,但脱離現實的音樂教學,使學生觸摸不到音樂的脈搏,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這樣的教學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在音樂課堂上僅靠聽是遠遠不夠的。但適合學生歌唱的曲目卻又太少了。要麼是歌曲的難度大,要麼就是音域太寬,難免有“曲高和寡”之嫌,難以滿足學生“想唱就唱,要唱得響亮”的渴望心情。

課程教學與課程評價分析

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高中音樂新課程的改革,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培養興趣愛好;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增強創造意識;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為基本理念,作為指導高中音樂新課程實施的理論基礎。我區音樂教師基本上都能認真學習並在教學中得到貫徹和執行。新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給予新的闡述和定位,突出的特點是課程目標由單一走向多元、綜合與均衡。

通過調查發現老師們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上,都能夠注意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學生髮展為中心,能從學生髮展的視角考慮問題,強調學生的“學”,這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而且有益於學生在音樂方面的持續發展,增強音樂教學內容的親和力與人文性。注重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這三個維度的有機整合。特別是在學習方式和教學策略上進行認真的研究和探討,不斷調整教與學的方式與方法,積極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從廣大學生的訪談調查中瞭解到,有90%的學生喜歡上音樂課,這跟當前社會上許多老師反映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上音樂的現象形成了對比,令我們廣大教師的心靈深深感到一種莫大的欣慰。

音樂教學評價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體現對人的價值的重視,尊重個體差異,關注和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地發展,以音樂課程價值的基本目標的實現為評價的出發點,建立綜合評價機制。與此同時,還有利於教師素質與教學水平的提高,並推動和促進學校音樂課程的建設與發展。

我區高中音樂教師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對音樂教學評價正向着發展性、多元智能的觀念轉變。評價內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音樂教學評價不只是對學生的音樂學習考查,同時也包括對教師音樂教學的評估和對學校音樂課程管理與建設的評價;二是在音樂實踐中,由於每個人對音樂的興趣愛好不同,在評價中能讓學生選擇音樂的評價內容,而學生採取不同的方式表達對音樂的體驗與理解也都是符合多元智能評價的觀念的;三是音樂課程的綜合理念提出音樂與不同藝術門類和不同學科之間的整合,因此在評價內容上堅持“以音樂為本”的`同時,也都能包括其他內容的考查。

由於評價內容的多元化也要求評價方式方法也必須轉向多元化,即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自評、互評及他評相結合等

此外,市教研室每年對我區進行的質量抽測,也是我區作為評價師生教學水平的一種形式。市教研室從04到06學年對我區進行三次的音樂模塊質量抽查測試的結果表明,全區的音樂教學質量正在逐年提高。

對策與建議

1、加強模塊選修課程的指導

這次的高中課程改革,還分別建立了學生自定學習計劃制度和學生選課指導制度,為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針對模塊教學上學生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我們將建議各校依據學生個性發展特點和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學習需求,克服各種困難,為學生創造教學條件,儘可能讓他們在音樂課中選擇到適合自己需要的內容。除了音樂鑑賞模塊以教學自然班為單位組織教學外,其他選修模塊可依據不同年級學生選課的情況,將選習同一模塊的學生組合為教學班進行教學。這樣的話,學生跨年級、跨班級選課便是必要和可能的了。這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和安排,一般學校操作起來也不會感到困難。

2、建議各校教師積極開發校本課程

既然國家統一開設的課程是由上級主管部門制定條文框定了的內容,學校教師的手腳被嚴重地束縛住了,只能做一個循規蹈矩的執行者。這些課程一成不變,對於瞬息萬變的社會而言,它的價值乃至作用就可想而知了。如今,中央決定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標誌着我國課程改革和課程管理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體現多樣化和特色化的校本課程開發給創辦個性化學校帶來了機遇。

65中開發豎笛教學作為自己的校本課程,並參加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廣州市中國小器樂教學現狀分析與實驗研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老師沒有拘泥於傳統的教學內容,而是考慮到了學生的需求,讓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器樂技能訓練,越學越有趣味,越學越有勁就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校本課程開發也將推動教師專業的發展,強調教師就是課程的編制者,鼓勵教師直接參與教學課程改進工作。校本課程在適應社會變化方面更加靈活,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的實際需要,這不僅為教師提供了無限表現和創造的空間,也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了重要、深遠的影響。總之,校本課程的開發能使課程發揮出最大的育人功能,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都能獲得和諧、均衡的發展。

3、提高有效的課堂教學研究

課改的成敗歸根到底要體現在教學質量上。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音樂新課程在實施中收穫,校正中前行,喜悦與困惑交織着。作為走在前沿陣地的音樂教研員,不僅看到了許多教師在“課改”浪潮中的自信風采,而且也和老師們那樣體驗了其中艱難跋涉的探索過程。曾為一節節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而喝彩,也替一個個喧賓奪主、華而不實的教學形式而惋惜。

也就是在這一聲聲歎息中讓我思考:音樂新課程的普遍展開,不僅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師的專業成長,也促進了新型音樂教育觀、質量觀的形成。儘管素質教育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但質量觀未必能引起老師們的同樣重視。隨着轟轟烈烈的課改形勢發展,有特色的音樂課教學實例層出不窮,但同時也引發出一系列有形式沒內容、矯枉過正的課堂教學現象,教學質量得不到很好的保證。

由此看來,要提高音樂課堂教學質量,就必須重視和研究音樂課堂的有效教學,一種現代教學的理念,以學生髮展為中心,強調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注重教與學的統一,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它的核心是看學生是否願意學、主動學以及怎麼學、會不會學?有效教學的“有效”,並不是看教師有沒有完成教學內容或教得精彩不精彩,而是看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我們要明確樹立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教學思想,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體現教為學服務,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不能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取決於教學內容多少,而取決於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的綜合評價。要關注教學目標和教學反思,不斷反省自己的教學行為和策略是否有效?還有沒有比這更有效的方法?

教師要學會學習、學會科研,重構教師角色,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持續提高教育質量提供保障。新課程改革是一項整體的、複雜的、系統的基礎教育建設工程,尤其是受制於文化心理積澱不足、教師準備不足等方面因素,新課程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風順,但只要我們努力學習,用正確的理念指導課改實踐,就能避免少走彎路,但它需要我們廣大教師在課改實踐中,用責任心和智慧去反省與思考,才能做到與新課程同行,才能將課程改革的步伐邁得更大,走得更穩。

高中教育調查報告 篇四

20xx年10月,本人開始對目前浙江省高中地理教育的情況進行了一定的抽樣調查,選擇了10所浙江省重點中學(包括桐鄉市高級中學、桐鄉市茅盾中學、永康一中、嘉興一中、紹興一中、武義一中、象山中學、上虞中學、金華二中和景寧一中等)作為調查對象,以電話聊天或面談的方式進行調查,經過半個學期的調查,瞭解了抽樣學校的地理教育的情況,對資料進行總結分析,可以看出整個高中地理教育的許多優缺點,現整理如下。

一、地理教師客觀結構狀況:

從地理教師的數量上看,由於近幾年高中學生人數的擴大,各個學校的地理教師的人數都在增多(具體數量與班級規模有關),但與實際教學需求人數比,都處於緊張、短缺狀態。使得地理教師的工作量偏大,如許多的高一年級的地理教師要上5個平行班的課,就意味着每週的工作量為15節課,壓力大;許多教師一定要跨年級任教,備課的任務重。

從地理教師的學歷結構上看,已經達到100%為本科學歷,總體知識層次比較高,保證了教師的專業業務素質。

從地理教師的職稱結構上看,與年齡結構相對應的是,一級和二級職稱的教師所佔比例在65%以上,高級教師和特級教師的人數不多。

二、學校的地理課課程設置情況

高一年級開設2節課,主要目的是迎接全省會考;高二年級每週3節課(有單雙週之分,雙週5節);高三年級每週4節,雙週5節。

從授課的安排來看,高一:新授高中地理必修本(上、下冊);高二:第一學期新授選修

(一),下學期複習世界地理;高三上學期複習中國地理,新授選修

(二),複習高一必修上,下學期複習高一必修下,及總複習。此種安排較合理。

三、地理教學的具體情況

1、教學模式上:

教師在教學中還是採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以接受式教學為主。為何不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開展另外的教學模式,大致因素有:學生的情況很能控制;教師備課的難度太大;總的課時緊張,很難完成教學任務;地理學科的知識特點很難讓學生參與等等。

2、教學手段上:

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上課的教師所佔的比例很高,使用多媒體課件中,運用PPT的比例最高,而技術含量高一些的Flash和Authorware設計課件的比重就低的多。從課件來源看,大多數的。教師是利用在網絡上的課件,再進行修改使用,也有部分是自己製作的。

3、教學方法上:

在教學中,由於教材的穩定性,備課所花的時間隨教齡的增長而下降的情況很普遍,值得警惕。認為教學是一門藝術的地理教師達100%,但對教學各個環節(如:導入、過渡、板書、提問技巧、結尾等)精心設計的教師不多,除非是公開課。認為目前的公開課中,表演大於實質的佔90%,值得深思。

5、教學評價上

由於大多數的學校對教師的評價形式單一,以所任教班級的成績在平行班中的排名情況來評價,使得教師評價學生的方式也以分數為最主要的方面,至於學生在地理識圖、地理實踐上的能力並不看重。往往用大考的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地理能力的。

四、地理教研的具體情況

學校有獨立的地理教研組,也有每週2次的教研活動,但教研活動的內容集中在對教材中重、難點和考試範圍的探討上。對於教材長期變化較少的地理學科,內容當然陳舊、乏味。大多數的教研活動是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的狀態,有文件、會議精神就傳達一下,沒有就聊天,教師覺得沒效果,對地理教學幾乎不起作用。對參加校外的教研活動的情況:幾乎每位地理教師每學年會有參加的機會,但共同的感受是:形式單一,就是聽課、説課、評課和聽報告,在加上目前的公開課有太多的表演性質,對實際的教學幾乎沒有啟發,還有評課的時候過分講好話,使評課往往變成相互吹捧的場合,讓人厭煩。

五、地理教師的態度情況

從調查看,由於教師的工作的煩瑣性、複雜性;還有教師的待遇不高;教師的社會認可度的下降;學生對老師認知的偏差;教師崗位的事業性差;教師的重複性工作多;教師的精神壓力大等等因素,使得大多數地理教師有工作的厭煩情緒,積極性不高,沒有工作的熱情。

大多數地理教師認為地理學科是國小科,在學校的整體課程中處於弱勢,在教師考核、職稱評定中都有弱勢,再加之學生不重視,影響了工作積極性。

六、地理教師對待新課改

從調查看,大多數教師都關注新課程改革,對課程改革寄予希望。對新課標中的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等非常期待,也有信心從自己做起,努力地適應對地理教師的新要求。

對於課改,許多地理教師認為,國中的地理教學的安排要同步改,對於目前學生區域地理知識差的情況,地理教師的感受是一樣的,到高三時,要對學生的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的知識進行重新的學習,這種屬於精力的重複浪費。本來應該在國中打好的地理基礎,要到高中再來補!

高中教育調查報告 篇五

(一)、調查目的:

由於學生在學前及國小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圍的條件不夠好,以及本身智力、能力的差距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國中階段形成了一個相當數量的缺乏積極向上情感、學習困難的羣體,也就是通常所説的後進生。為了促進這部分後進生的轉化,需要了解我校部分後進生逐漸形成的原因,以便在以後的轉化過程中對症下藥,順利完成轉化工作,同時能夠遏制新後進生的形成。

(二)、調查對象:

八年級年級,主要考慮到八年級是學生兩極分化的主要形成期,決定選取八年級的兩個班,通過抽樣,確定調查對象為八年級(1)班和八年級(7)班,其中八年級(1)班為A班,共有51人,二班(7)為B班,共有49人。

(三)、調查時間:

20xx年11月

(四)、調查方法:

隨機抽樣調查

(五)、調查問卷的設計:

調查問卷共設計了32個題目,分別涉及學生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學習態度、自尊心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與父母親的關係、父母的教育方式、與教師的關係、教師的關注程度、與同學的關係等環境因素。

(六)、通過調查取得的原因

一、學生自身的原因:

1、有些學生知識基礎不紮實,對現在所學的課程聽不懂,以至於得過且過,並且不好好複習和完成作業。2.他們到學校唸書或是迫於父母的壓力,或是為了尋找玩伴,或是把學校當作避難所,而非求學的地方,對自己的前途迷惘不清,缺乏學習的內在動力,自我約束力差,很容易導致厭學情緒的產生,學生缺乏遠大的理想,學習沒有明確的目標。而這部分學生成為後進生則是必然的。

3、學生的學習方法不當,致使學習成績逐漸被拉下,進而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而產生厭學情緒。

4、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的不足方面也是後進生形成的原因之一。如:有的學生難以分清是非、善惡、美醜,極易上當受騙,誤入歧途;有的學生本身性格有缺陷,構成人格障礙,逆反心理嚴重,存在對立情緒,不聽管教;有的學生由於先天因素或後天因素智力低下,難以達到正常學生的水平。

二、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

家庭教育方法不當,是後進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1、父母的不良言行。父母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着孩子的健康成長。

2、有的家庭受“金錢熱”的影響,認為“知識不值錢,只要孩子將來能賺錢,就能立足於社會”,因此,放鬆對孩子的要求,任其發展,導致孩子不思進取,得過且過,思想品德、學習成績出現滑坡;

3、有的家庭對孩子過分溺愛、嬌慣,一味滿足孩子物質生活的需求,對思想品德教育重視不夠,導致孩子物質消費超前,追求享受,學習缺乏動力,學習成績下降、落後;

4、有的家長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孩子稍一出錯,就採取過激的教育手段,導致孩子懼怕心理,喪失信心;

5、家庭離異。真誠和睦的家庭,不但是孩子生活的温馨港灣,而且從教育的角度看,更是他們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良好環境。相反,夫妻經常打架吵架,無疑會在孩子心中投下生活的陰影,扭曲他們的道德是非觀念。由父母離異而造成的家庭破裂,使一些子女失去了應有的家庭温暖和教育,心靈的`創傷、感情的失落、畸形的教育,使不少孩子漸漸成為學校中的“後進學生”。

6、大部分家長長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沒有時間過問子女學習情況。於是,留守在家的孩子們在缺少家長管教的情況下,養成了無拘無束,自由散漫的作風。由於父母極少與孩子溝通,偶而通電話也都是詢問孩子生活情況。甚至有家長用零花錢來補嘗自己對孩子的愛,導致這部分學生貪圖物質享受,沒有半點刻苦精神,對學習也沒有了動力。

三、學校方面的原因

1、由於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使教師思想教育不力,教師整天追求的是學生的成績,學生在校的生活圈子單調、枯燥乏味,整天泡在作業當中,無娛樂時間,愛好興趣長期被抑制,得不到充分發揮。校園中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壓力困擾着學生,從而使學生產生一種厭學心理。

2、還有一部分後進生由於低年級學習的知識不紮實、底子薄弱。現在學習有些吃力,學習活動中會跟不上。部分沒有耐心的教師課外很少給這些孩子輔導或者是輔導不得其法。他們不能發現學困生的特長和亮點,讓這些後進生長期生活在被遺忘的角落。甚至有的教師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對後進生冷眼相待,在這種冷漠態度下生活久了,後進生便滋生自暴的心理,長此以往,產生厭學,還會生產生逆反心理,繼而失去學習動力。

3、教師精力有限,現階段農村學校教師仍較為緊缺。一般情況下教師都要任教2~3個班,有的跨年級教學,有的跨學科教學。首先每天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備課,即便上課結束後還要面臨那麼多的作業要批改。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根本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關注後進生。再加上目前許多農村學校仍存在着班級大、人數多這一實際情況。面對這麼多學生,教師要在有限的45分鐘內去一一關照他們很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七)、調查過後的思考與討論

鑑於以上的調查分析,我暫時打算從以下四點入手,激發非智力型後進生的學習動力,提高他們的成績。

1、針對非智力型後進生的學習現狀,設立不同的學習目標和要求,幫助學生選擇合適難度的學習任務,讓他們不斷收穫學習成果,體驗成功的喜悦,增強後進生的自信,激發學習興趣。

2、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後進生進行賞識教育,看到後進生的每一點點的進步,用欣賞的眼光發現他們的可貴之處,及時表揚鼓勵,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閃光點,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期待。

3、細緻耐心地幫助後進生革除學習上的不良習慣,正確對待孩子的反覆,循循善誘以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4、利用家長會或家訪的時間與家長溝通,改變錯誤的教育觀,交流優秀的教育方法,為後進生塑造一個適合成長的環境。總之,激發學校後進生的學習動力,是一項長期的艱苦而細緻的工作。針對農村的教育大環境,教師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也都很棘手。在後進生的轉化過程中,要有耐心,堅持不懈地做好工作,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一至理名言。根據他們個人學習的實際情況及認知情況,注重分層教學、個體教學和分類指導、因人施教,適當降低各方面的要求,分步達到教育目標。堅信:只要堅定信心,常抓不懈,方法得當,以崇高的師德感化他們,以慈母般的情懷去關愛他們,就一定會把轉化“後進生”的工作做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qpe94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