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加強三峽庫區重大災害風險防範的建議

加強三峽庫區重大災害風險防範的建議

加強三峽庫區重大災害風險防範的建議

加強三峽庫區重大災害風險防範的建議

摘要:文章簡要分析了三峽庫區面臨的重大災害風險和近年來較大突發事件,概括了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最後提出了加強三峽庫區重大災害風險防範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三峽庫區  重大災害  風險防範  建議

三峽庫區位於東經106°~111°, 北緯29°~31°21′,地處四川盆地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結合部,跨越鄂中山區峽谷及川東嶺谷地帶,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在行政區劃上跨越重慶市和湖北省的19個縣(區),包括湖北省的夷陵、興山、秭歸和巴東4個縣(區),重慶市的巫山、巫溪、奉節、雲陽、萬州、開州、忠縣、石柱、豐都、涪陵、武隆、長壽、渝北、巴南和江津等15個縣(區),總面積約54175平方公里,該區域是我國人口的重要聚居區,特別是庫區腹地,人口密度高達359人/平方公里,是全國人口密度的2.6倍。三峽庫區是三峽工程、長江經濟帶和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的重要承載體。該區域一旦發生重大突發災害事件,勢必造成較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波及面廣,影響巨大。

一、三峽庫區面臨的重大災害風險

三峽庫區處於中國三大地貌階梯的第二級階梯東緣,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河流水系發育,山地丘陵面積超過90%,三峽庫區每年蓄水放水對沿江沿河兩岸的山體地質環境產生重大影響,水土流失比較嚴重,自然災害發生頻繁,一些事故災難也時有發生。據專家分析,三峽庫區的災害風險量大面廣,主要面臨着地質災害、暴雨災害、乾旱災害、森林火災、水上交通事故、水污染等重大風險,以及冰雹災害、農業病蟲害、危化品爆炸等風險。

(一)地質災害風險。三峽庫區處於大巴山弧形構造帶、川東褶皺帶及川鄂湘黔隆褶帶三大構造體系的交匯部位,地質背景十分複雜,地質構造活動強烈。受地質構造、地形地貌、地層巖性以及人類活動等諸多因素影響,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非常發育,在江河岸坡、台地邊緣形成了大量滑坡、崩塌、危巖體等地質災害隱患2500餘處,給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大影響。一些位於庫區沿岸的滑坡和危巖體引發的湧浪,還會對長江航道正常運行構成嚴重威脅。如,2018年5月20日凌晨武隆區石橋鄉八角村苟家堡組發生滑坡,造成5人死亡、1人受傷。如,2015年6月24日巫山縣紅巖子滑坡體滑入長江,形成了5—6米高的湧浪,造成對岸碼頭1艘海巡艇、9艘小漁船和7艘自用船翻沉,江邊游泳者1人溺水身亡,對岸路上行人1人死亡、4人受傷。

(二)暴雨災害風險。三峽庫區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濕潤多雨,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125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6-8月,短時間內的強降雨極易形成暴雨和大暴雨。如,2014年8月31日8時至9月1日8時,重慶東北地區遭遇強降雨,引發洪澇、泥石流、滑坡等災害,造成雲陽、奉節、巫山、萬州等12個縣(區)75.5萬人受災,10人死亡,25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5.9億元。

(三)乾旱災害風險。三峽庫區雖然降雨量大,但由於山區的喀斯特地貌特徵,很難蓄住水,瞬時來水瞬時走,長時間不降雨,不少地方易出現伏旱、伏秋連旱、冬春連旱等現象,農作物大面積、大幅度減產。如,2006年7-9月,重慶市持續高温少雨導致土壤失墒快,伏旱迅速發展加重。全市因旱受災人口達2100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32.7萬公頃,絕收37.5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達90.7億元。如2018年7月以來,巫山縣連續40多天沒有區域性降雨,同時持續37度以上的高温天氣,農作物大面積乾枯。

(四)森林火災風險。三峽庫區森林立體條件較差,林相組成單一,以芭茅、櫟類為優勢樹種的灌木林佔有很大比例,這類灌木林是極易發生火災的。喬木林大多以馬尾松和柏木為優勢樹種,馬尾松和柏木都是油脂含量較高的樹種,易着火。同時三峽庫區周邊的山體大坡度大、土層薄,土壤含水、保水能力差,林木的蓄水能力不強,林地處於比較乾燥的狀態,易發生火災。2005-2018年,全市發生森林火災1049起,年均58起,過火面積4630公頃,受災森林面積1661公頃,因災死亡19人。

(五)水上交通事故風險。三峽大壩建成後,三峽庫區的水深、水流、氣候、水面寬度、通航密度、船舶數量發生了很大變化,通航環境明顯改善,水上運輸量快速增長,也出現了陣發性霧情加重、江面風浪增大、通航支流河口航線交匯點增加等不利航行安全的因素,水上交通安全隱患逐步增多。三峽庫區屬於高風險水域,一旦在庫區發生水上交通事故,救援難度極大。如,2002年12月18日“宜盛”號汽車滾裝船航行至重慶長壽(長江上游航道里程582千米處)時,與客渡船“B1號”發生碰撞,致“B1號”客渡船向左傾覆,船上47人全部落水,其中獲救生還7人,死亡10人,失蹤30人。如,2018年10月28日重慶市萬州區長江二橋上一輛公交車在行駛中突然越過中心實線,撞上一輛正常行駛的紅色小轎車後衝破護欄墜入江中,造成15人死亡。

(六)水資源污染風險。隨着三峽大壩蓄水發電,江水流速將明顯放緩,庫區水體的自淨能力下降,三峽庫區面臨着較嚴重的水資源污染問題。一是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排入江中,二是農村農藥、生活垃圾、畜禽糞便等對次級河流及地下水的持續惡化,三是江面上各類船舶的生活污水、糞便、機艙污水等直接排放入江中。一旦發生水污染事故,必將破壞庫區的生態環境,嚴重製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甚至會給整個長江沿線造成損害。

二、主要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綜合分析三峽庫區面臨的重大災害風險和近年來突發事件處置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困難和問題:

一是三峽庫區的災害風險種類多、分佈地域廣。除以上6種主要風險外,一些地區還面臨着冰雹災害、風暴災害、地震災害、雷電災害、農業病蟲害等風險,這些不同種類的風險在水上、陸上和山上均有分佈。

二是三峽庫區的災害風險隱患量大面廣,防範難度比較大。一些災害風險隱患點還沒有得到有效治理,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不完善,監測預警技術不先進,監測預警能力弱。

三是三峽庫區的災害事件發生頻率高、損失嚴重。災害事件不但造成人員傷亡,還會造成房屋倒損、基礎設施損壞、農作物減產、田地損毀等,嚴重影響着庫區的生產、生活,甚至導致庫區羣眾因災致貧、因災返貧。

四是三峽庫區的災害事件處置難度大、救援效率較差。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一些災害發生後,道路通信電力等遭受破壞,專業救援人員很難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展開救援行動,受災羣眾需較長時間才能得到基本生活保障。

五是三峽庫區農村的各類設施建設標準較低、抗災能力弱。農村的道路、供水、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部分質量比較差,特別是山區道路的邊坡沒有得到有效治理,受降雨影響極易滑落造成道路堵塞和中斷。

六是社會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淡薄、認知水平較低。多數人缺乏對災害的客觀認識和清醒認識,消極被動、聽之任之,缺乏防範和應對災害的能力。

三、加強三峽庫區重大災害風險防範的建議

三峽庫區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區域,獨特的地理條件既造就了風光旖旎的自然美景,又帶來了苦難深重的災害和事故災難。今年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打好防範和抵禦風險的有準備之戰。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就做好三峽庫區重大災害風險防範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強災害風險管理。

一是提高重大災害風險防範意識的認識。中國正在進入風險社會,風險無處不在、風險無時不在,風險猶如懸在人類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沒有意識到風險就是最大的風險。圖之於未萌,慮之於未有。三峽庫區在中國版圖上非常重要而又十分特殊,始終受到國內外的高度關注。我們要深入瞭解三峽庫區面臨的重大災害風險,充分認識防範和化解重大災害風險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着力提高庫區幹部羣眾的風險防範意識和能力。

二是強化重大災害風險防範的組織領導。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防災減災要求,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加強三峽庫區的重大災害風險防範工作的領導,落實責任、完善體系、整合資源、統籌力量,強化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專項治理,把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工作做實做細做好,降低或消除庫區的重大災害風險隱患,保障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推進三峽庫區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

三是做好重大突發災害事件應急準備。要按照底線思維的要求,凡事要從最壞處着想、從最難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結果,做到有備無患,切實做好應對災害的思想準備、組織準備、機制準備、人員準備和物質準備等各項工作,不斷提高災害應對處置能力。

(二)提升災害風險防範能力。

一是開展庫區重大災害風險排查和治理。要對三峽庫區存在的各類災害風險進行全面細緻的調查,摸清災害風險底數,建立災害風險數據庫,針對具體災害風險和隱患,精準施策,採取消除、防控、避讓等減輕災害風險的具體措施,消除或降低隱患,轉移受威脅人員,嚴防發生災害。

二是編制庫區防災減災專項規劃。基於三峽庫區的特殊性,應在災害風險評估的基礎上,按照綜合災害風險管理的思路,制定庫區防災減災專項規劃,採取多種手段積極應對各類災害風險,保障庫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三是加強庫區人為工程活動監管。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開展災害危險性評估和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科學規劃和實施各類建設和開發行為,降低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從源頭上減少災害的發生。

四是加強災害風險監測預警信息化建設。採用物聯網、5G、3S、大數據、衞星通訊、雲計算等高新技術,應用於各類災害風險隱患的監測觀測和預警預報中。如,利用北斗衞星導航系統和物聯網系統、大數據採集平台、無人機建模系統、位移分析系統、三維預警分析系統等,從天、空、地對地質災害進行一體化位移變形監測,從而可以有效對滑坡做出預警,快速撤離受影響人羣。

(三)夯實防災減災基礎

一是強化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對城鎮、人口密集區和影響重大的地質災害體實施工程治理,對受地質災害威脅的人口實施避險搬遷,嚴格控制地質災害易發區集鎮建成區規模。

二是加大水環境的保護力度。加大三峽水庫干支流上游影響區污染防治力度,嚴格控制工業污染源的排放並確保先治理後排放,加快城鄉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加強面源污染的防治,進一步加強船舶污染物排放的治理和監督力度,從源頭控制污染物產生量。

三是加強生態屏障建設。加大長江上游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草)工程等生態工程項目建設力度,保護庫區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通過產業轉移、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減少人類農業生產活動對自然的擾動作用,降低水土流失和麪源污染。

四是加強基礎設施和安全住房建設。在建設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生命線系統時,要科學規劃,提升生命線系統的抗災能力和快速修復能力。提高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築標準。城鄉居民住房要納入監管體系,把好選址關、設計關、地基關和質量關,建造安全房屋。

(四)完善庫區應急救援體系。

一是建立健全庫區協作聯動機制。三峽庫區涉及兩省市19個縣(區),面臨的重大風險也必然涉及各個縣(區),因此在防範風險要考慮整個三峽庫區,不應該因行政區劃割裂開來,應該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系統性、全面性地研究和謀劃。這就需要建立高層級的三峽庫區區域協作聯動機制,有效整合資源,做到信息共享、共同預防、共同預警、共同施救。

二是建立庫區應急救援區域中心。根據三峽庫區獨特的區位特徵,應該積極向中央申請建立三峽庫區應急救援區域中心,承擔庫區自然災害、安全生產事故等突發事件的風險評估、應急處置、搶險救援等任務。該區域中心包括監測預警系統、應急指揮平台、專業救援隊伍、救援裝備、救災物資儲備庫、航空(水上、陸地)救援基地等建設內容。根據三峽庫區的流域分佈,該區域中心按照“1+4”的模式建設,總部設在萬州區,其它4個分部分別建在長壽區、涪陵區、巫山縣、宜昌市。

三是建立陸--空立體式的救援機制。三峽庫區的風險涵蓋了水上、陸上、山上,因此,要加強水上、陸地、空中搜救專業救援隊伍和裝備設備建設,推動通用航空體系和水上救援體系建設,在災害易發地區和水上建設可供直升機降落的停機坪,逐步建立陸、水、空的立體救援網絡。

四是提升庫區極端條件下的救援能力。三峽庫區水域面積大、水底很深,溝壑林立、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沿江城鎮高樓林立。如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救撈不及時的原因就是缺乏深水救援的人員和裝備,又如大山深處發生災害,救援人員很難及時趕到。因此,要加強超深水域救撈和高樓滅火等專業人員的培養和專業技術裝備的研發及配備,建立空中通道快速運輸人員和物資到達深山區開展救援救助等。

    前聯合國祕書長安南曾説過“災前的預防比災後的救援更人道、更經濟”,災前與災後的投入大約是1:7。防範化解風險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或防止災害的發生。減災就是發展、減損就是增長,我們一定要增強責任感和自覺性,堅持源頭防範,通過我們的努力,爭取把風險控制在隱患形成之前,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防控好三峽庫區的重大災害風險,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vkpr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