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彙總15篇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彙總15篇

【導語】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彙總15篇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彙總15篇 由本站會員“綾碩澤”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篇2: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篇3: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篇4: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篇5: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篇6: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篇7: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篇8: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篇9: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篇10: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篇11: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篇12: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篇13: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篇14: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篇15: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正文】

篇1: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資料摘要: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問題。為深入的瞭解這些問題我在農村進行了實地的調查和走訪。經過這次調查,我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較突出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協同合作。

關鍵詞:留守兒童現狀原因提議

問題的提出:

1·什麼是留守兒童

2·為什麼留守兒童數目會越來越多多

3·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4·為解決留守兒童生活、學習、心理問題我們該如何做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名詞。隨着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即為留守兒童。

為了深入的瞭解留守兒童所面臨的問題我和我的同學分別在自我的家鄉調查的進100户人家,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佔據接近三分之一的人數,那麼為什麼留守兒童的數目會如此之多,經過調查和參考各方面的資料我們發現,留守兒童的家庭都相對的比較貧困,父母為了支撐孩子讀書和供養家裏年邁的父母僅靠家裏幾畝地是完全供應可是來的,為此他們不得不留下年幼的孩子在家自我出去打工掙錢,這樣也就造成的大批的留守兒童。

父母外出打工後,把孩子交給自我的父母撫養,自我與孩子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主角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就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生活方面: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了其中最典型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親情飢渴”,在調查中每當我們問到孩子想不想父母時他們的回答都是肯定的,然而他們的父母大都是一年甚至幾年回來一次,能給孩子的僅有經濟上的關懷,調查中有部分留守兒童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着自我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面臨許多方面的問題和煩惱,需要有渠道傾訴,有親人安慰。偶爾的一個電話以此維繫親情很難勾通思想,傾聽煩惱,不能給孩子予以足夠的關懷。有的父母多年不與孩子見面,至使孩子遺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談不上有何親情。

學習方面: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多數的留守兒童成績中等偏下,具體的原因我們尋訪過學習的教師,教師大都表示他們之所以學習成績不佳與他們的智力沒有絲毫的關係,他們大都聰明乖巧,只是家裏疏於管教,對於孩子的學習關心不夠,家裏的爺爺奶奶對孩子有的只是溺愛,對孩子言聽計從,並且他們素質普遍偏低,無法輔導孩子的功課。另外就是有些孩子小小年紀就開始迷戀網絡,不思進取也就造成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素質偏低。

心理方面: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是我們大家應當異常注意的問題,據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這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而在我們的調查中也發現個別孩子行為孤僻,言談極少,整天呆在家不出門,但這也是極個別的情景。然而有部分的孩子小小年紀滿口髒話,這也是父母疏於管教的結果。

另外我們還注意到,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本事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此刻不講衞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裏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不服管理、我行我素,這都是讓人憂心的問題啊!

針對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參考的許多文獻,我覺得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協同合作。現將我的提議總結如下:

一、家庭方面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後勤部長”就能夠了,至於讀書是學校和教師及兒童自我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麼職責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應當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職責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我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並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職責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構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教師、村主任聯繫,加強溝通。向教師説明自我的情景,瞭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家長還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繫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並經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

另一方面,應採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景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資料力求全面、細緻,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期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經過溝通以瞭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能夠多樣化,除電話外,可採用書信等進行交流。

二、學校方面

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景,構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職責,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供給方便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供給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

三、社會方面

淨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吧、遊戲廳、錄像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和穩定。所以,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於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自發自覺的來關愛、幫忙、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着生機,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篇2: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資料摘要】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問題。基於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XX年暑期三下鄉活動成果和我們的強烈的社會職責感,我們針對留守兒童問題在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舜陵鎮九嶷洞村進行了實地的調查和走訪。在當地人民政府的配合幫忙下,我們的實踐隊員深入到典型留守兒童家中,與他們進行了應對面的交談和溝通。經過對留守兒童個案的調查以及網上收集的關於留守兒童的原始資料,我們掌握了他們的一些共性,也對他們的家庭教育問題有了清楚的瞭解,現撰寫出調查報告。

【關鍵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調查報告

一、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景

XX年8月17日—8月22日,我們在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舜陵鎮九嶷洞村針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開展了本次調查。寧遠縣位於湖南省永州市南部,轄17個鄉鎮(其中少數民族鄉4個),4個國有林場,688個行政村,土地總面積2498平方公里,總人口77.8萬,外出打工人員接近30萬。其中調查走訪的九嶷洞村,人口1390人,396户人家中有200多户有青壯年外出打工,正是由於此地農業人口多,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利,經濟發展較緩慢,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放棄了種田而選擇出外謀生,因而當地留守兒童的現象十分普遍。[由本站網友投稿]

本次調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為視角考察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即透過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寧遠地區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生活狀況、心理狀況。在調查的基礎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需求,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解決提出合理提議,以期為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和建設盡棉薄之力。

二、“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

留守兒童問題,不是農村之事,更不是農民工的家庭‘私事’,它的產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1、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以及城鄉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產生“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原因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邊造成的,其實根本原因在於城鄉二元結構管理帶來的深層次矛盾。改革開放以來,異常是20世紀90年代後,隨着農業比較利益的下降,工業和第三產業的飛速發展,農村剩餘勞動力很多向城鎮轉移,與國家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國長期以來實施的城鄉分割的户籍制度和義務教育制度,進城務工農民雖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與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這樣直接導致務工農民會把自我的子女留在農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情感教育明顯缺位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直接原因

許多“留守兒童”在幼年時期就被迫與父母分離,他們早期無法與父母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在長期與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生活的過程中,他們的需要、情感常常無法得到親人的反饋,這必然對他們的親社會行為發展產生不良影響,也易使他們產生諸多心理問題。而一些家長因為長期在外務工,對子女心生愧疚,往往經過錢、物等很多的物質滿足來補償對孩子的精神關愛,而這些孩子在花錢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導和監督,極易使他們產生錯誤的價值觀而誤入歧途。

三、“留守兒童”成長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們發此刻調查中的留守兒童一般都具有三個基本特徵:一是無人看管,缺乏監護;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遠離父母,缺少關愛。其中:

留守兒童”面臨五大問題

一是生活問題:與其他孩子相比,他們缺少父母的照顧,容易在營養狀況、身體健康等方面受到影響。異常是在年幼的階段,孩子的養育、保護顯得更為重要,如果不能與自我的父母在一齊生活,問題容易出得多一些。比如,在九嶷洞村留守兒童能夠按時理解各種預防性疫苗的比例明顯低於非留守兒童。此刻大部分留守兒童是由自我的親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兒童甚至實際上就沒有監護人。

二是心理問題:由於得到的親情、情感和心理關懷的缺少,許多孩子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忙的對象,又很少與外界接觸。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這些孩子其實異常想和家人在一齊,這是他們最大的心願。由於不能和父母一齊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與家人產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內心的封閉、情感的冷漠、甚至行為的孤僻等也不一樣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現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礙。

三是教育問題:在我們走訪中得知,由於父母外出打工,家務勞動甚至一些農活都落在了留守兒童身上,不能保證孩子們的學習時間,學習成績所以而有些下降。臨時監護人對孩子學習的督促幫忙不夠、方法不當,也容易使孩子產生厭學、棄學現象。由於目前農村教育資源不足,教育質量偏低,有些孩子進城後跟不上學習進度,不得不回到農村;有的由於家長不斷在農村、城市之間變動,孩子也會隨之由“留守”到“流動”再到“留守”,不能及時接續學業。我們調查的資料顯示,留守兒童在國小階段的入學率相對高一些,國中階段則呈明顯下降趨勢,輟學率比較高。更可怕的是,竟在走訪中有監護人説出“不可能也沒本事讓孩子上高中”的話語。

四是道德問題: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家長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兒童的許多行為習慣、道德素養都是在家庭中構成的。由於不能和父母在一齊,缺乏及時的指點和幫忙,一些錯誤行為和做法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容易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和道德品行。據當地村支書透露,在該地留守兒童違法違紀的比例明顯高於非留守兒童。

五是安全問題:另根據網上公安部門有關調查顯示,在被拐賣的兒童當中,流動兒童佔第一位,留守兒童佔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現的女童被xx的惡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女童居多。據報道,在XX年湖南洪災遇難的12名兒童中,11名都是留守兒童,這説明沒有父母的呵護和指導,留守兒童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本事。

由於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的特殊性,使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殘缺的家庭教育給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了一系列負面效應。在九嶷洞村的調查中我們發現了留守兒童生活中存在了以上諸多的問題。

四、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提議

1、家庭方面

加強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儘可能多和孩子在一齊,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不僅僅是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科學的生活習慣、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要單方面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更要注重孩子綜合本事和素質的培養。針對農村留守兒童中單親監護和隔代監護情景嚴重的問題,能夠經過興辦農村家長學校,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觀念,親子溝通方式,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諧發展。家長學校要適應形勢的發展,開辦臨時監護人培訓班來加強家庭教育指導。

2、學校方面

要進一步加強幼兒園教育管理機制。幼兒園是直接教育管理學齡前留守兒童的實體,教育措施的制定應當包容更多的關愛幫忙學齡前留守兒童的資料,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更多關懷和呵護。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增強學校和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愛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景,構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職責,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供給方便

在學校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供給方便,並使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繫瞭解子女學習情景;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聘請專家或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忙“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

(3)廣泛開展有助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

如親子活動等,加強家長與幼兒之間、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交流互動,引導幼兒互助互愛,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團體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對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監護的留守兒童,可動員家長將其轉入學校寄宿,由專門教師負責其飲食起居生活。實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經歷,對他進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喚起孩子的自信,並且能激發學習熱情,增強團體歸屬感。

一、問卷調查

1、問卷的設置及意圖

本問卷共設計有8類問題:留守兒童的吃、住、用;與父母聯繫頻率;雙休日安排;父母不在家的困難;學習情景;教師的關心程度;今後的期望;16個小題。題型為封閉選擇和開放問答兩類。目的在於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心理現狀。

2、調查的過程與方法

我校一、二年級共16個班,每個年級按成績分為兩層。調查中隨機抽了兩個年級、兩個層次的8個班級的52名學生。分別以不記名的形式獨立作答。並另卷調查了全校“留守兒童”等情景。

二、現狀分析

1、數據的彙總

回收答卷52份,52份答卷均有效。為了便於統計,只隨機統計50份。統計具體結果見附表。

2、現狀的分析

(1)留守兒童面大。父母雙方外出打工:12.1%;父母一方外出打工:51.8%;單親和孤兒:6.2%。

[簡析]實際上沒有父母直接監護的佔18.3%,加上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總共就佔總數的70.1%。這些兒童要麼缺乏父愛,要麼缺乏母愛,當然就極有可能性格發展缺失。尤其在對其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應有的照顧和愛護,由此,他們的很多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甚至變異滋生蔓延,影響他們自身的發展,影響學校影響社會。

(2)監護不能落實。祖父母外祖父母監護佔56%;無人監護佔26%;其他親戚監護佔18%。

[簡析]隔代監護,一是心理代溝太深,祖孫難於溝通,二是祖輩過度溺愛,百依百順,三是沒有教育理念;親戚監護,日子一長,孩子或多或少有過失,只要親戚批評責備,他們之間就有可能產生心理隔閡,嚴重的甚至鬧矛盾;沒有人監護,不僅僅這些孩子心理沒有安全感,並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準主意而失誤。

(3)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32%的留守兒童雙休日的生活水平與在學校寄宿差不多;人均每週包括乘車的零花錢6.28元;

[簡析]吃穿住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從上述數據看出,很多留守兒童基本生活都無法得到滿足需求。

(4)父母親情淡薄。36%的留守兒童與父母不是經常聯繫;與父母雙方經常打電話的佔18%;父母經常給我打電話只佔46%。

[簡析]父母親情是兒童子心理健康發展的根本元素。這種東西是任何事物都無法代替的。然而,此刻的父母,由於沒有教育知識教育經驗,有的因為生活所迫,很少關注孩子的心理,甚至連電話就不與孩子聯繫。這樣孩子就感到沒有根基沒有依靠,沒有自主沒有目的,如空中的落葉,時常無所適從。

(5)家務勞動繁重。80%的留守兒童在雙休日要做家務勞動;52%的留守兒童要在雙休日做飯。90%的留守兒童自我洗衣服。

[簡析]本來讓孩子們勞動能夠培養勞動觀念,但這些孩子做家務勞動都是在被動進行,所以對家務勞動大多感到厭倦。同時,有孩子也的確由於學習時間緊而沒有勞動時間,有的孩子還真的有很多家務勞動不會做。這樣就給留守兒童帶來了心理的壓抑和具體的困難。

(6)教師關注太少。本期以來,46%的留守兒童還沒有教師找他談過話。

[簡析]留守兒童應當是我們教師關注的重點,然而從調查看,我們的教育工作還的確很不到位,竟有46%的留守兒童在將近兩個月的教學時間裏沒有與教師談過一次話,即使是批評也是如此。

(7)學習壓力很大。50%的留守兒童感到學習壓力大;30%的留守兒童明顯表示學習成績不好;部分表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識字,不能輔導學習,想學好沒有條件。

[簡析]本來適當的壓力有利於學習,但留守兒童的壓力一是來自多方面,二是壓力太大。這種情景,如果沒有人及時為他疏導,就有可能壓力變得越來越大,進而影響學習和生活。

(8)心理壓力太大。60%以上的留守兒童表示為不會做飯,不會洗衣,遇事不能拿主見,思念父母,16%的留守兒童為今後的生活着急,部分留守兒童感到孤獨,失望、羨慕別人;煩惱,既要照顧自我,還要為家裏弟妹、外婆的生活安排,家裏的大小事務由自我處理;得不到同學不理解;有時遭別人歧視等。

[簡析]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進入青春期後,雖然具有了獨立意識,但畢竟經歷不夠、本事不足,對父母還具有很強的依附性。然而,這些留守兒童不會做飯洗衣,遇事拿不定主意,思念父母,感到孤獨、失望、煩惱、得不到理解,遭人歧視,甚至為今後的生活着急,等等。顯然,對同樣一個十二三歲的留守兒童來説,所擔當的負荷肯定是超載的。

三、對策探悉

1、成立自立組織

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在於引導他們建立健康、樂觀的心理狀態,鍛鍊獨立、自主的生活本事,從而促進他們自然、順利成長。據調查,這些兒童中有個別孩子很懂事,能正確看待自我的處境,認為父母不在身邊,我們更應理解父母的難處,更應為父母減少擔心,於是覺得,在家裏累點苦點也很自然。所以,我們認為,班級應當成立“獨立兒童小組”,學校要成立“獨立兒童”委員會,要選用其中具有獨立本事的孩子擔當成員,從而擴大他們的影響,發揮他們的輻射作用,讓他們在教師、學校的引導下自我管理自我,從而保障自我鍛鍊。這樣,既可增加心理傾述渠道,增進夥伴之間的友情,又可找到“家”的感覺,同時自我的組織便於隨時請教,隨時求助。

2、建立專門檔案

從我們的調查看,此刻的這些孩子最缺的除了極個別經濟十分困難外,最缺的不是財物,而是情感,尤其是留守兒童。所以,不論是一個班級,還是一所學校,我們都應把他們作為我們教育的重點,在教育活動中,多關心他們的生活,多幫忙她們解決實際困難,多站在他們的角度看待他們。但從現有狀況來看,很多學校如我們調查情景相似,對其關注不夠,有的甚至漠視了這一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我們認為,不管是班級還是學校必須建立留守兒童專門檔案,要跟蹤他們的成長過程,從而保障對他們生活上的必須求助,對心理上的及時疏導。

3、定期召開會議

留守兒童問題應當是當今教育的新問題,也是當今教育面臨的難點問題,並且學生所佔比例大,涉及問題多。所以,不管是學校還是班級,每期都要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留守兒童問題,要構成會議制度,要經過會議構成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決議和制度。從而保證班級、學校在決策上的“政策”支持,同時,促使我們把握和突出“以生為本”的教育重心,實現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宗旨。

4、設立諮詢機構

留守兒童的問題並不全是共性問題,不一樣兒童往往其問題有着本質的不一樣,如果從組織的角度,以團體的活動形式去解決個性問題實際上是不現實的。因而,針對留守兒童的別個問題和個性問題,學校還要設立相應的諮詢機構,一是便於作個別心理疏導,二是便於為遇事拿不定主意的孩子出謀劃策,三是保證了專門途經,如:設立“學生請教處”(或者“獨立兒童辦公室”),成立“獨立兒童熱線”,確定接待時間(如課外活動),委派熱心且懂心理的教師負責接待。

5、師生互結對子

按筆者調查統計,留守兒童、單親、孤兒一共為18.3%,班額以60人計算,每班不超過11名。所以,要保證對這些兒童的關懷真正落實,我們不妨經過師生一對一的互結對子,實施幫扶。此刻的中學,一般都是按20:1的比例配備的教師,並且大多數學校都超過了這個比例,因而,按這樣計算,實際上每位教師結對的留守兒童都不會超過3名。也就是説,這種做法是既實際又能保證每位留守兒童得到幫忙關懷的最終防線。

總之,留守兒童是當今教育面臨的新問題,新難題,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引起高度重視,都應做為其工作的重點之一去研究去解決。

篇3: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後面還有多篇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近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裏,在農村出現了一個新的特殊兒童羣體——留守兒童,且這個羣體的人數正在不斷擴大,成為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下頭是中國人才網小編整理的關於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歡迎閲讀!

針對留守孩問題現狀,為深入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發展情景我在假期期間到部分外出務工人員的家裏及縣教育局進行了為期5天的調研。據抽樣調查,有的學校留守兒童比例高達50。由於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身心發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長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亟待引起政府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現特將假期中的調查報告整理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景呈兩極分化,普遍較差。父母外出,由於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節,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進取性、自覺性不強,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應付了事,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學校教育往往處於事半功倍的尷尬境地。留守兒童一旦在某個學習環節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厭倦學習、不求上進。這種情景讓學校的管理者和教師十分擔心,在留守兒童較為集中的貧困山區、半山區,這種情景已經影響了班級、學校的教學質量。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不到20,65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課僅有30分—40分,有的逃學、厭學,上課紀律性差。但也有少數留守兒童有着許多同齡孩子較少具有的優秀品質。比如:獨立性、自理本事強、意志品質堅定,更懂事和體貼別人

2、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本事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此刻不講衞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裏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規章制度,不服管理,説謊騙人,小偷小摸,抽煙、喝酒、打架、罵人成為了“問題兒童”。如白家莊國小二年級學生保傅林在父親外出打工多年裏,由於長期在放任自流的環境裏,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他在家裏不聽代養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教師反映他不是幹壞事,就是紀律散漫,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説謊、打架等現象發生。

3、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偏差,少數留守兒童出現心理障礙。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構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或一週歲後,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我們對名學生問卷調查顯示:留守兒童十分想念父母的佔,有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繫。留守兒童有的情緒消極,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有的同學,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自我一個人生活,經常獨來獨往,從不與同學、教師講話,極端的封閉。

4、監護管理不夠強。對169名留守兒童調查發現,留守兒童託付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佔75人;拖付親朋好友照管的佔10人;有5的留守兒童沒有監護人,獨自一人生活。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不管是祖輩還是親朋好友,在他們眼裏,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只要孩子能有飯吃,身體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盡到了職責。甚至部分監護人,因為忙於農活,對留守兒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臨時監護人因年老體弱等多種原因無法認真行使對兒童的監護權,異常是老人防範防護本事弱,安全保護意識不強,也導致留守兒童患病不能及時醫治和受到意外傷害的事件屢有發生,使孩子的生存狀況存在諸多隱憂。

5、監護人自身素質偏低,家庭教育缺失。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明白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忙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與孩子交流溝通上存在困難。加之新課程改革以後,教學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就連一些年輕的農村家長也難以很好地輔導學生,更不用説老年人了。並且,由於監護人的素質偏低,也造成了學校與監護人溝通上的困難。

二、產生的主要原因

1、農村家庭收入低下,父母家庭教育觀念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隨孩子的終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孩子行為、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異常是中國小時期,是人生行為習慣、性格構成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父母外出務工,由於收入普遍不高,居無定所難以將子女帶在身邊,錯過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期,對孩子影響極大;有的父母平時與子女缺少溝通,疏於管教,造成親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錢補償感情的心理,認為把錢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質上滿足,事實上成為孩子學習、身心發展的旁觀者;祖輩隔代撫養大多偏於溺愛,以生活照顧為主,且知識、本事上也承擔不了對孩子的品德培養、學習輔導的任務,使家庭道德教育處於真空狀態。

2、學校教育力不從心。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的教育寄望於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由於學生多,教學任務重,心有餘力不足。大部分留守兒童沒有寄宿學校,在學校的時間有限,教師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與家長的溝通難以實現,很難為留守兒童供給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在學習上、生活上難以給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對那些有問題的留守兒童難以管理。

3、社會對留守兒童關注不夠。由於種種原因,大多數農村在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方處於無人員、無設施、無場所的“三無”狀態。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

三、學校對留守兒童教育現行的一些具體做法

1、學校領導已引起重視,並建立相應的機制。在調研的幾所學校,都有留守兒童的統計和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具體措施。部分學校成立留守兒童管理領導小組,明確學校各部門及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職責,構成校內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

2、學校進取開展一系列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教育活動。

(1)定期開通“親情熱線”電話,使留守兒童家長經過“親情熱線”經常與孩子聯繫交流,使孩子能夠定期向父母彙報自我的學習、生活情景,並瞭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景,加強父母子女間的情感溝通,消除留守學生對親情的心理飢渴。

(2)、開展模擬家庭活動,教師充當留守兒童的臨時父母,將留守兒童接到自我家中,輔導學習,並給以生活上的關心和照顧。

(3)建立幫扶機制,發動社會各界共同關心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經過“兩免一補”、貧困生、特困生救助等辦法對貧困留守兒童進行重點救助。

(4)開展“結對子”活動。班主任組織學生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學習、生活上相互關心和幫忙;同時,學校發動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子,一個或幾個教師負責一個村的留守兒童,對其進行不定期的家訪和生活上的一些關心和照顧,做到定點、定人聯繫;

(5)“五老”進學校活動。發動老幹部、老黨員等做義務校外輔導員,講革命傳統史,鼓勵學生髮揮艱苦奮鬥、自強自立的優良作風,對留守兒童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3、進取建立家校聯繫,舉辦“四老”家長學校學校在學生入學時,詳細記錄了留守兒童家庭基本情景及父母的聯繫方式。當留守兒童出現異常情景時,及時與父母取得聯繫。同時,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做臨時監護人的情景,學校對對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四老”人員進行培訓,改變“四老”家教觀念陳舊,對孫輩重養輕教、嬌慣溺愛的情景,引導這些老人更新觀念、提高素質、學會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

4、建立留守兒童檔案,進行跟蹤管理。完善學校留守兒童檔案,實行動態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溝通”機制(對留守兒童基本情景、留守兒童監護人情景、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去向及聯繫電話等方面的知情;多與留守兒童談心交心,多開展充滿人文關懷的團體活動,多到留守兒童家庭進行家訪;定期與留守兒童的父母、監護人、代管人進行溝通)。根據每一位留守兒童身心發展的具體情景,制定不一樣的教育方案,有針對性的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指導,並進行跟蹤管理。

5、進取開展各類校內外活動。班主任和教師給予留守兒童特殊的關愛,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堅持啟發、引導的疏導原則,強化行為規範的養成訓練,組織班隊活動讓留守兒童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生活,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留守兒童在親身體驗中受到教育,以彌補他們親情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

四、下一步的對留守兒童教育的意見提議

1、請上級有關部門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給予高度重視,給基層以項目財力支持,擴大寄宿制學校的覆蓋面,讓留守兒童集中到學校吃住。對__農村教育投入,幫忙留守兒童較為集中的村小、中學新辦或鞏固原有的寄宿學校,並按照實際留宿的留守兒童數量,發放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讓留守兒童吃住集中到學校,一是能夠解決家中無人照顧的問題,二是方便學生向教師請教問題,提高學習的進取性,三是有利於同學間的交流,發展進取向上、開朗健康的性格和心理。四是能夠排除留守兒童上學往返途中的安全隱患。

2、學校應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農村中國小應切實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一是從生活上和心理上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心和關愛;二是針對留守學生特點,強化行為規範的養成訓練,在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忙他們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三是經過書信、熱線電話等形式,加強與留守學生家長的溝通,為增進孩子與父母的聯繫創造條件。

3、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引導留守兒童家長重視對子女的教育。社會各方面應針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宣傳普及家教知識,教育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確教育子女的職責。在留守兒童父母回鄉探親時,組織他們參加家長會或家長學校學習,引導他們經常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給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同時教育臨時監護人真正負起教養孩子的職責和義務,注重道德教育,更多地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4、強化監護職責,構建親屬監護網絡。相關單位要經過多種方式,引導家長在外出務工的同時,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後要加強與孩子溝通、學會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學方式和方法,發揮家長對孩子的獨特的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此外,要加強臨時監護人的家庭教育指導,轉變監護理念,引導臨時監護人及其他親屬對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的關注。讓遠離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合力營造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5、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構建社會呵護網絡。全省各鄉鎮、村(居)委會應儘快做好留守兒童檔案的建設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景,針對各類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景採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實際地解決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問題。對於那些生活較困難和問題突出的留守兒童要異常關注,建立社區幫扶中心,並組織幹部到留守兒童家裏慰問,切實幫忙留守兒童解決實際問題。要加強農村基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負責,統籌鄉村學校的教師、村婦代會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團員等各方面力量,給予留守兒童“一對一”的異常關懷,組織他們開展有益的團體活動,培養他們的團體主義精神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之,新農村建設離不開下一代,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我們社會各界都應當為他們供給一個和諧,優良的成長那個環境.僅有這樣,新農村建設才會更加的成功,祖國的明天才會更加的燦爛。

篇4: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活動參加者:

活動時間:

活動地點:

近年來,隨着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規模的不斷擴大,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但由於種種原因,許多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留在農村,由此產生了一批特殊羣體,即“留守兒童”。現將此次實踐活動的有關情景報告如下:

一、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一)基本情景

縣統計局採取分層抽樣、整羣抽樣、全面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全縣14個鎮共抽取42個村民小組,調查時點為2011年3月20日。彙總結果顯示:4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9630人,勞動力4966人。2011年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為1336人,比去年同期減少29人,減少2.12%。據此推算,2011年全縣外出務工人員為134779人,比去年同期減少2926人。在留守兒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顧的有23121人,佔留守兒童的68.4%,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的有10596人,佔留守兒童的25.5%,其他親人照顧的有2138人,佔留守兒童的5%,獨立生活的有44人,佔留守兒童的1.1%。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育情景令人堪憂。14個鄉鎮的調查結果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學習均存在這樣的問題,即由於父母長期在外,監護人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教育幫忙不夠。調查中發現,83%以上的監護人沒有參加過家長會,13%的監護人偶爾輔導孩子學習,僅有10%的監護人和教師聯繫。從而致使部分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時好時壞,對學習缺乏熱情和進取心,甚至有的厭學、輟學,成為教師眼中的“雙差生”和“問題兒”。

2.性格行為存在缺陷。由於正常的家庭心理環境的缺失、農村教育環境的不夢想以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和滲透,使得留守兒童構成了典型的個性特徵和行為缺陷。集中表現為:任性、鬱悶、敏感、不安、膽怯等。祖輩的溺愛,造成留守兒童我行我素、固執倔強、情緒波動大、愛發脾氣等不良性格。在學校常常表現的不合羣、易嫉妒、叛逆心理嚴重,不能與教師和同學和平共處。並且由於留守兒童處於身心發展的轉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適當的約束和科學的引導,使其極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誘惑和影響,很多兒童由於無人管理或管理不當而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齊,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遵紀守法表現較好的佔17%,一般的佔65%,差的佔18%。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面臨拐騙、打架、鬥毆、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隱患。由於學校與家庭之間安全紐帶銜接不上,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兒童年幼無知,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本事,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安全事件時有發生。

4.政府、社會關注不夠。留守兒童在成長期需要家庭、社會的關愛和引導。目前他們尚處於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階段,缺乏對社會生活事物的準確確定,沒有父母在身邊交流、教育和疏導,讓他們面臨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會上對留守兒童的關注不夠,未構成有效的管理機制。調研發現,教育、民政、關工委、團委、婦聯等部門雖採取了必須的措施,開展了一些關愛工作,但覆蓋面還是很小。如:學校尚未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村委會也沒設立外出務工人員花名冊,相關部門對留守兒童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也尚未進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問題產生的原因

1.社會原因。城鄉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户籍制度以及與這種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需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構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一樣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資料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2.家庭原因。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期望自我的生活越來越好,也期望給下一代成長供給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一樣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同時,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本事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構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3.學校原因。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留守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忙與疏導,需要經過教師、經過團體的温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構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這些教育資料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二、對策和提議

1.從社會職能上,要進一步構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切實擔負起職責。一是要提高認識,把留守兒童教育成長問題納入政府議事日程,加強領導,構成多部門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機制。二是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研究,制定有利於留守兒童教育成長的政策,儘快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兒童合法權利。三是要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加強新聞宣傳,加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引起全社會重視,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解決。四是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宣傳部和精神禮貌辦要加大力度,引導和教育人們提高關愛留守兒童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引導和教育外出務工家長轉變家庭教育理念,強化監管職責;教育部門要構成教育保護合力,出台相應的關愛和保護政策與措施,加強監督和檢查,強化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監管和教育力度;公安部門要加大對侵犯留守兒童合法權益行為的打擊,淨化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教育環境;司法部門要深入基層開展法律宣傳和諮詢活動,增強留守兒童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民政部門要關心貧困留守兒童的生活,把貧困留守兒童列入救濟對象;關工委、共青團、婦聯等組織要從各自的工作實際出發,在向留守兒童開展獻愛心及“一對一

”幫扶、“手拉手”活動的基礎上,經過創辦留守兒童家長示範學校、代養人家長學校,開展志願者服務、結對子互幫、親情熱線等活動,把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落到實處。五是要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村委會應儘快做好留守兒童檔案的建設工作,對於那些生活較困難和問題突出的留守兒童要異常關注,由村支部負責,統籌鄉村學校的教師、村婦代會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團員等各方面力量,給予留守兒童“一對一”的異常關懷,組織他們開展有益的團體活動,培養他們的團體主義精神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2.從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變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從調查資料能夠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的影響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則影響相對要小得多。所以,父母外出打工時,如果沒有可靠監護人,最好留一個在家,堅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則要改變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則上最好做到每個星期交流一次。在溝通資料上,不能只談生活,應當全面瞭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在溝通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繫外,還能夠用書信的方式,這對於孩子的情感發展十分有幫忙。另外還要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堅持經常性的聯繫,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和辦法,做到掙錢與教育子女兩不誤。

3.從教育體系上,要重點加強農村中國小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一是在留守兒童較多的農村地區,試辦寄宿制學校。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學校的投入和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供給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供給住宿便利。二是學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留守兒童的影響構成合力。三是建立留守兒童跟蹤管理檔案。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學校教師要經常與家長(監護人)聯繫,瞭解孩子在家的情景,以便及時幫忙留守學生,並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餘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籍他們殘缺的感情。四是在課程上大膽創新,在為所有兒童供給良好的知識教育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對生活在特殊狀態下的留守兒童,更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強化留守兒童自尊、自立,幫忙他們知法、守法。有條件的學校還能夠成立心理諮詢室,專設心理教師,共同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為留守兒童排憂解難,幫忙他們健康成長。

篇5: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摘要]:留守兒童,作為由中國1.2億“打工族”留下的2000萬年齡不超過14歲的農村孩子。因為父母的離去而缺少父愛和母愛的一個特殊羣體,一個隨着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城市經濟發展而逐步壯大的一個羣體,逐漸成為了影響我國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關鍵詞]:留守兒童;農民工子弟學校

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6908(2008)062

為了解這些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狀況,我們對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的長山國小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經過我們的調查瞭解到長山國小的學生中有近一半是留守兒童。外出打工的父母把他們交給了爺爺奶奶或者其他的親戚照顧,更有甚者只留下孩子獨自一個人生活,自我照顧自我。

一、留守兒童的現狀

在長山國小253名學生中,留守孩子大約有107名。我們調查的一到六年級的留守兒童中男孩大約佔到46%,而女孩佔到了54%。要多於男孩約為54%年齡最小的約為6歲,最大的有14歲,這些留守兒童大多數是和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住在一齊,也有一些孩子是父母之中僅有一人在外面打工的更有一些年齡較大,異常是五、六年級的留守兒童的父母不願把孩子託養在親戚家裏而把孩子放在家裏獨自一個人生活。

經過調查發現,由於留守現象發生的區域大都是經濟落後的地區和農村,文化程度比較低,當父母不在身邊時,理解託管重任的親人由於文化水平的關係,不能對留守兒童的學習進行指導和解決孩子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各種疑難問題。除了沒有輔導以外,還因孩子思念父母上課走神各種心理作用而使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受到必須程度的影響,這種影響並且隨着年齡的增加而逐漸加大,調查顯示一、二年級的留守兒童有35%的認為自我的成績比較好,而僅有30%的孩子以為自我的成績較差。但五六年級這些稍大的留守兒童僅有約20%的認為自我的成績比較好,卻有38%的留守兒童認為自我的學習成績不夢想。

在我們調查的留守兒童中很多存在一些心理問題以及性格畸形,他們大多數都比較孤獨,沒有什麼好朋友,很多時候都是自我一個人,往往遇到什麼悲痛與難過的事都只會悶在心裏或者躲在被子裏偷偷的哭,卻不會告訴自我的朋友,更不會告訴照看自我的爺爺奶奶或其他的親戚,就這樣一個一個的問題累積在心裏,而沒有解決,最終使他們逐漸變得性格內向、沉默寡言,在調查中大約有多於一半的人認為自我不敢站在講台上對着全班同學講話,而又有許多留守兒童因為託管的成年人的溺愛或者不敢全面的介入孩子的管理之中而使孩子逐漸養成了一些壞習慣,如愛打架,不願回家等。當問及他們多久和父母聯繫一次時,有60%被訪者表示是半個月或一個月聯繫一次,20%的被訪者表示是每週聯繫一次,10%的被訪者表示是兩三個月聯繫一次,另有10%被訪者表示平時很少聯繫。當問及一些家長回家後與孩子的關係時,42.9%有示感覺到孩子由於缺少自我的關愛而與自我產行了隔閡;28.6%的表示感覺孩子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經常惹事;7.5%表示孩子明顯不愛回家,大多數時間在外面,僅有6.7%的表示孩子沒有變化。

二、留守兒童產生的原因

留守兒童與流動兒童雖不是同一個概念,但卻是兩個息息相關的社會羣體,都是由農村人中流動而產生的羣體。顯而易見,近幾年來,農村打工者子女在城市理解教育的空間越來越大。一方面,政府的關注和政策干預為打工者子女教育供給了制度上的空間和保障。同時,由於近幾年一些城市國小生源下降,教育資源有很大的利用空間,這為農村打工者子女在城市理解教育供給了硬件的保證。可是,由於政策設計與政策執行的巨大不平衡,現實情景並非如此。我們的調查顯示,一部分打工者子女仍然被排斥在公辦學校大門之外。某些公辦學校在教育資源閒置的情景下,置國家政策規定和流動農民子女的前途於不顧,為了自我的經濟利益,把一部分農村流動兒童和渴望由留守兒童變成流動兒童的農村流動人口的子女排斥在城市學校的大門之外。總的來説影響孩子成為留守兒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收入因素

據瞭解,農村的打工者在外面打工一個月的平均收入大數在1000元左右,高於2000元的很少很少。流動的打工者在城市裏的消費支出主要有兩大部分。一部分是住――房租,另一部分是吃――食物。他們一般每月的吃住花費在500~600元左右由此可見,對於大部分農村打工者來説,他們依靠每一天超負荷的工作和維持最低標準的生活來獲取有限的打工剩餘,如果他們的孩子在城市裏讀書,城市較高的生活費用使他們無力承擔,這些流動打工者的經濟狀況決定於他們的很多學齡子女只能是留守兒童。

(二)職業因素

流動打工者因文化水平的關係在外從事的工作多是一些買賣蔬菜、水果等小商品生意,或者是從事僱工工作如裝修、家政、餐飲服務,在工廠打工等,這些打工者工作時間超長,絕大多數每一天都在12個小時以上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照顧孩子,這與把孩子留在農村沒有什麼兩樣。

雖然打工者職業影響其子女留守,但不一樣的職業影響也不一樣。一般來講,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經營者的職業和經營場所相對穩定,也有自我狹小的獨立居住空間,他們比從事僱工的打工者稍微有條件把子女帶在身邊。而從事僱工的大多數農村打工者沒有自我獨立的居住場所,他們工作的流動性較大、不穩定,工作和居住特點使他們更沒有條件把子女帶到城市,而只能把他們留在家鄉。這些狀況也決定了其孩子只能是留守兒童

(三)城市農民工學校教育條件差

訪談中,他們經常聽到流動農民把孩子留在老家讀書的原因歸結為“農村的教育質量比較好”。流動農民所指的“農村的教育質量比較好”不是指比公立學校好,而是那些大都沒有被政府批准的打工子弟學校。由於這類學校的管理水平低,師資力量薄弱和教學設施落後等等問題,導致了學校的教育質量低下,使很多打工者子女理解着城市的邊緣教育,迫使一部分打工者子女不得不把隨帶子女送回老家變成留守兒童。

三、如何應對留守?

(一)減少流動兒童的產生

堅決貫徹農村各項改革措施,留守兒童產生的根源是因為農村勞動力的剩餘,廣大農民為了生存的問題而外出打工而產生的,僅有加快社會主義新型農村的建設,進一步貫徹税費改革,增加農村勞動力容量以及農民的收入,減少農民的外出。

進一步促進城市體制改革,二元户籍制度等的存在,使農民工以及農民工子女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使子女受到歧視,僅有改變不合宜的制度,才能使農民工子女在城市的權益得到根本上的保障。

改善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條件,據調查許多家長之所以把子女留在農村的主要原因是所打工地的農民工學校教育水平差,農民工學校大多是民辦,師資各方面的力量差,教師資源缺乏,有的教師連教師證都沒有。

(二)改善現有留守兒童的處境

父母轉變觀念,重視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留守少年兒童出現生存危機和道德缺失的問題,有農村現實生活環境的制約,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認識和觀念上的偏差。同時還要建立留守兒童保護網絡:

――發揮各方力量,在全社會構成一張覆蓋到邊、監護到底、關愛到位的工作網絡。即:以父母親屬為主體的家庭監護網絡,依法履行法定監護人的職責;以基層黨政組織為主體的村(居)管護網絡,把對留守兒童的管理作為維護羣眾利益的一項重要職責;以教職員工為主體的學校幫護網絡,着重對有問題苗頭的留守兒童進行對口幫忙;以羣團組織為主體的社會呵護網絡,為留守兒童送温暖、獻愛心,予以親人般的關懷;以政法部門為主體的法律保護網絡,堅決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打擊侵害留守兒童利益的犯罪行為。

――推動關注留守兒童政策措施的出台。一方面,要及時調整人口管理體制,經過相關政策的制定,將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與城市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行農民工“市民待遇”,適當鼓勵、幫忙農民工將子女帶到城市上學和生活。另一方面,能夠實行以流入地政府為主的財政供給制度,合理分擔流動兒童的教育成本,同時取消入學限制和高額的借讀費,並在法律中明確規定對農民工子女隨父母異地上學的相關保障機制和法律職責。

――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如建立“留守兒童”檔案,配備“代理家長”,設置“親情電話”,使留守兒童在學習之餘,也能得到生活上的温暖,同時大力推進寄宿制學校和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建設。

參考文獻

[1]《SSIC調查報告》.

[2]刁孝堂,向軍.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J].決策導刊,2006,(02).

[3]曾清華.建立留守兒童工作長效機制促進留守兒童全面發展[J].農村建設,2006,(Z2).

篇6: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調查目標:瞭解劉家台鄉留守兒童的生活、心理、教育現狀,並分析產生這些現狀的原因,確定改變留守學生目前現狀的措施,以作為今後對教育教學管理和改革的參考。

調查對象:我鎮部分教師、學生家長及九年一貫制的留守學生。

調查資料:調查瞭解外出務工對孩子的影響,瞭解留守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現狀。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訪問、查閲資料等。

具體調查結果及分析提議:

滿城縣劉家台鄉位於保定市西部山區,現有1.2萬人口,屬於經濟欠發達地區。近年來,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外流動,催生了一個特殊的羣體——留守兒童。當然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對自我的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一般都做了必須的安排,據此可將農村留守兒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父母雙方中的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親或母親一人單獨撫養的孩子,從某種角度講能夠成為“單親家庭”孩子。

2.父母雙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撫養的孩子,從而構成了隔代撫養的現象,這種情景佔農村留守兒童的絕大多數。孩子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缺乏父愛和母愛,得到的多是祖父母的溺愛。

3.父母雙方外出打工,被託付給親戚照管的孩子,這種也較為常見。

一、現狀調查與分析

基本情景。

本次調研採用座談、問卷、家訪等形式進行。在龍居山村被調查的27名留守兒童,年齡都在7-14歲之間。父母雙雙外出打工的19名,佔70.4%,一方在外打的8名,佔29.6%。在九年一貫制學校劉家台學校的二年級和國小四年級中隨機抽取了3個班100名學生中,

留守學生82名,佔82%。

留守兒童對父母在外打工持矛盾態度。

在劉家台學校與留守兒童交談時,當問到“你明白父母外出打工是為了什麼?你能理解嗎”時,大部分回答:“能理解,他們外出打工是為我們過上好日子”。但當問到“你想讓父母出去打工嗎”問題時,大多數孩子又回答:不想。問其原因,大部分回答“想他們”。這説明孩子渴望和父母生活在一齊,想得到父母的關懷與温暖。

留守兒童學習單調,生活貧乏。

留守兒童日程安排基本不變,上學、寫作業、看電視、睡覺…十分單調。如在回答“你節假日有什麼活動嗎”時,大部分回答“沒有”,而“你在節假日會自我安排時間學習嗎”問題時:“不安排”的僅佔9.6%;“只安排做作業的時間”佔51.9%;“安排時間寫作業,還學習其他知識”的佔38.5%。

附:父母外出對留守孩子的影響(表中數字都是百分比)

二、存在問題

安全問題。

留守兒童雖然有必須的監護人,但父母所委託的監護人如長輩家屬、親戚等,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管。並且他們往往認為只要讓孩子吃飽穿暖就算盡到了監護職責了,至於其他的事情則是學校的事了。所以在課餘和節假日等教師無法監管的情景下,留守孩子則成了絕對自由的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心理人格問題。

據大部分有關留守兒童的調查顯示: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親人關愛的留守兒童漸漸淡漠了對親情的渴望。根據調查,有20%的孩子認為自我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38%的孩子表示只是經過電話與父母聯繫,其主要資料是“要錢”。親情呵護的缺位,孩子在一個缺乏温情的環境中長大,使得孩子們不懂得去享受愛,去關愛別人。

學習問題。

調查證明,留守兒童大多數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僅有9.8%的留守孩子成績優良,大多數孩子成績處於中等偏下,少部分孩子有逃學輟學現象。

三、思考和提議

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羣體,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的進取關注與協調合作。

從家庭教育角度講。首先,父母在委託監護人之前,應當慎重研究被委託人是否具備監護本事,其次,父母應當利用多種方式和途徑對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學習、生活各個方面加以關心、教育和指導。所以,我們認為,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至少應有一位家長留守,這對於孩子的人格的培養和學業成績都是有益的。

從學校教育的角度講。學校教育應當成為影響留守兒童成長的主渠道。學校應充分發揮教育優勢,異常注意與家長的聯繫溝通,提高他們對教育的認識。對於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學生,教師要加大家訪力度,或經過電話、信件等形式,向家長彙報孩子的學習、生活和思想情景,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疏導。

從社會的角度看。要加強農村鄉鎮文化建設,大力整治學校周邊環境:根治各種精神污染對孩子的毒化,讓農村中國小生在良好的環境中理解教育和薰陶。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是我們面前的一項任務,既是艱鉅的,又是富有意義的。我們僅有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勤於實踐,定能開創我鄉“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篇7: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構成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後,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全國婦聯供給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已達2000萬人,並呈繼續增長的趨勢。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佔比例已高達18%至22%。這些孩子是農村社會轉型時期和農村大規模勞動力到城市就業後出現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他們或者父母雙方都在城市打工,或者父親或者母親單方在外面打工。這些孩子或者與他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住在一齊,或者與親戚、朋友、鄰居生活在一齊,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自我獨立生活。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一樣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農村人地矛盾尖鋭。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很多農村剩餘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由於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主角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羣體中最為突出。

據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主角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據2000年五普資料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近2000萬人。有專家推算和保守估計,近年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至少在4390萬以上。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佔比例高達18-22%。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在一齊生活的情景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過了半數,比例高達56.17%。因人口流動引發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一是監護不力,九年義務教育難以保證。據統計,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本事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侷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供給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及國中教育的在學率都低於正常家庭兒童,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進入國中階段以後,留守兒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週歲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為88%。

二是缺乏撫慰,身心健康令人堪憂。據西部某勞務輸出大省在一縣域內的調查顯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通信頻率月均不足1次。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構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範、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項調查顯示,19.6%的留守兒童覺得自我不如人,11.4%覺得自我受歧視,9.5%有過被遺棄的感覺。北方某省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兒童所佔比例已高達20%。

三是疏於照顧,人身安全不容忽視。監護職責不落實,監護人缺乏防範意識,兒童防護本事弱,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公安部門統計數據顯示,被拐賣兒童羣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時得到父母幫忙,極易釀成嚴重後果。調查顯示,由於父母長期沒有和子女在一齊,部分留守兒童在生存發展中面臨着突出問題。一是留守兒童生活問題。由於沒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顧,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損害。

二是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兒童農活、家務活增多,學習成績下降,有些還由於厭學等原因逃學輟學。

三是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由於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忙的對象,與外界不願意接觸或接觸太少,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徵,不一樣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

四是留守兒童道德行為問題。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約束,一些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出現行為偏差,留守兒童違法違紀案件呈現上升趨勢。

五是留守兒童安全問題。據全國婦聯對12省市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顯示,部分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經常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一些地方還出現了強姦留守女童的惡性案件。留守兒童的人口特徵

(一)非直接訪談的農村留守兒童

被訪談的58位農村流動人口共有120個子女。有兩個子女的家庭佔大多數,到達65%左右。最多的家庭有5個孩子。調查顯示,留守子女多於隨帶子女,留守子女佔被訪談者子女總數的61%。

兒童的性別比比較低。166位留守子女中,留守男孩子為71位,留守女孩子為95個,性別比為75。農村流動父母具有重男輕女的傾向,在有選擇地決定哪個孩子留在老家時,他們更傾向於把女孩子留在老家,而把男孩子帶到城市裏來。訪談個案也顯示,農村流動農民一般也傾向於把最大的子女留在家鄉,如果最大的子女是女孩子,這個子女毫無疑問地會被留在家鄉,但當大子女為男孩子而其他子女為女孩子時,他們更傾向於把大兒子帶到城市裏來。

從留守兒童的年齡分佈看,他們的平均年齡為12歲。其中女孩子的平均年齡為12.5歲,男孩子的平均年齡為11.3歲。從教育分佈看,6~15歲國小和國中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佔留守兒童總數近90%左右,僅有10%的留守學生在高中或者技校和職業高中讀書。

從農村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後的留守時間看,他們平均在家鄉的留守時間為5.5年。父母全部外出打工後,88%的農村留守兒童已經在老家留守3年和3年以上的時間。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一般是留守兒童的父親先外出打工,在他們的生計需要幫手或有本事幫忙妻子在城裏又找到一份工作的時候,他們會把妻子再帶出去。在很大一部分父母全部外出的農村留守兒童中,他們一般是先由單親父母監護一段時間,然後再變成父母全部外出的留守兒童。由此看來,如果把父母有一方外出時也計為子女的留守時間的話,農村留守兒童在家鄉的留守時間會更長。留守兒童問題是伴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和勞動力轉移產生,並將長時期存在的社會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關係到未來人口素質和勞動力的培育,關係到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也關係到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堅持以人為本,認真貫徹中央《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和《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精神,就必須從法律、制度層面整體地加以研究和解決。從農村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後的留守時間看,他們平均在家鄉的留守時間為5.5年。父母全部外出打工後,88%的農村留守兒童已經在老家留守3年和3年以上的時間。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一般是留守兒童的父親先外

出打工,在他們的生計需要幫手或有本事幫忙妻子在城裏又找到一份工作的時候,他們會把妻子再帶出去。在很大一部分父母全部外出的農村留守兒童中,他們一般是先由單親父母監護一段時間,然後再變成父母全部外出的留守兒童。由此看來,如果把父母有一方外出時也計為子女的留守時間的話,農村留守兒童在家鄉的留守時間會更長。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任重而道遠。

篇8: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2014年5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調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貴州省等6個勞務輸出大省(直轄市)的12個縣(市、區)進行,共調查四至九年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人(佔61.7%)、非留守兒童2731人(佔37.2%)、教師687人、校長42人。

一、總體情景

本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總體上構成了比較進取的價值觀,對未來懷有期望,嚮往城市生活,家庭關係良好。有92.1%的留守兒童為自我是中國人感到自豪,91.9%對自我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有82.4%的留守兒童對未來抱有期望,77.7%期望以後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係很好,89.4%與父親關係很好,大多數留守兒童將母親視為最重要的支持來源。

二、成長中的九個突出問題

1.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

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於非留守兒童,其中前四項分別高5.3、1.6、3.9和3.1個百分點。

2.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為較多:沒完成作業(49.4%)、上學遲到(39.6%)、逃學(5.5%)的比例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8.6、4和1.3個百分點;不想學習(39.1%)和對學習不感興趣(43.8%)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留守兒童缺乏所需要的學習輔導:有68.7%的留守兒童曾聽不懂教師的講課資料,有58.1%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忙,比非留守兒童都高出5.8個百分點。

3.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留守兒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來源依次是母親、同學朋友和父親,而在非留守兒童的支持來源中,父親第二,同學朋友位列第三。母親仍是留守兒童最重要的社會支持,是最親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實際幫忙來源以及價值肯定者。同學朋友是留守兒童心裏話的首位傾訴對象和遇到困難的第一求助人選,但需警惕不良羣體的影響。30.5%的留守兒童認為學校裏或周邊有不良幫派團夥,25.7%認為有同學加入不良幫派團夥,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4.3和1.4個百分。教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持更多地體此刻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持相對欠缺。22.6%的留守兒童覺得在需要時沒人能幫忙自我。

社會支持狀況是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預測變量,社會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兒童消極情緒更多,經常感到煩躁(46.0%)、孤獨(39.8%)、悶悶不樂(37.7%),以及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19.7%)的都多於非留守兒童。

4.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更低,對自我總體上感到滿意(76.5%)和經常覺得自我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我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經常感到煩躁(47.6%)、悶悶不樂(38%)和無緣無故發脾氣(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個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後,自我比原先抑鬱、焦慮、愛發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於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僅高於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於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

5.留守男童問題行為令人擔憂

留守男童問題行為多,學習及學校生活中的障礙也多。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教師懲罰(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54.8%)、成績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於留守女童。有51.6%受過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夥欺負,高於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

6.父母外出對國小中年級兒童影響更大

感覺父母外出後自我更容易被欺負(23.7%)、被歧視(19.8%)、性格比原先內向(41.7%)、膽小(18.9%)的四年級留守兒童比例在6個年級中最高。他們經常想念父母(76.7%)、擔心見不到父母(59.2%)、擔心父母不愛自我(34.6%)的比例最高,比九年級學生高21.3、25和11.1個百分點。四、五年級的留守兒童表示目前自我最需要和父母在一齊,而其他年級的學生最需要學習輔導。

7.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八年級現象更為顯著

八年級留守學生在學習及學校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更多,上學遲到(49.8%)、逃學(8.7%)、不想學習(62.8%)、對學習不感興趣(67%)、聽不懂教師講課資料(86.3%)、遇到問題沒人幫忙(68.4)、沒做完教師留的作業(62.7%)以及被教師懲罰(75.2%)比例均高於八年級非留守學生,分別相差2.3-14.4個百分點。

八年級留守學生與父母的關係更差,經常和媽媽交流(64.3%)、經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於八年級非留守學生4.1和8.7個百分點,而被父母訓斥嚇唬(22.8%)的八年級留守學生比例最高。唯有八年級留守學生把同學朋友視為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母親,其中的某些負面影響值得關注。

8.寄宿留守兒童對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習慣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飯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個百分點,平均每一天睡眠9小時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個百分點。學習和學校生活狀況更糟糕,上學遲到(49.2%)、沒完成作業(54.6%)、不想上學(45.6%)、對學習不感興趣(48.9%)、聽不懂教師講課(62.9%)、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56.7%)、成績下降(78.5%)以及被教師懲罰(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於非寄宿生,相差5.9—12.6個百分點。

寄宿留守兒童各種需求的未滿足程度高:一是學習輔導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學業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習經常有教師答疑的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單調,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學習之餘或節假日最經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學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鍛鍊、玩耍(38.5%)和看電視(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兒童表示在住校期間想家,僅兩成多(23.9%)表示生活教師會經常找他們談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寄宿學校的軟硬件設施較差,生活衞生設施配備與維護狀況不容樂觀,就餐滿意率僅六成多;安全狀況堪憂,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發生過丟失財物的現象,57%表示宿舍裏有同學拉幫結派欺負別人。

低齡寄宿趨勢明顯。有35.2%的留守兒童是從國小就開始寄宿的,其中15%從國小四年級及以下就開始寄宿,寄宿留守兒童從國小高年級不斷向下延伸,少數學校還出現了一年級甚至是幼兒園就開始寄宿的現象。

9.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整體狀況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兒童最多,佔51.7%,其次是父親外出的,佔40.2%,母親外出的最少,佔8.1%,但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各個方面的問題最突出。他們生活習慣更差,網絡不良行為更多,意外傷害更多,對留守生活的負面體驗也更高;學校表現更糟糕,遭受欺負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納和人際交往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表現矛盾,他們覺得自我更有用,同時也覺得別人比自我運氣好;他們覺得自我更受人歡迎,但不願意和別人談話聊天;他們認為自我的好朋友更多,但無助感最強。

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雖然面臨學習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對此刻生活的滿意度最低,但他們沒有放棄對自我和生活的信心,仍舊錶現得進取向上,他們中有94.4%期望自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比父親外出的高2個百分點;有87.8%對未來懷有期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個百分點。

三、對策提議

1.健全關愛留守兒童的法律和政策體系,立法保障親子團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導。

2.完善監護制度和國家救助體系,強化父母法定監護職責,探索有償代理監護制度,加快完善國家監護和救助體系。

3.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領導協調機制,搭建工作平台,統籌經費保障機制,制定並供給學校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流程及規範。

4.構建全方位的留守兒童教育保護網絡,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配套設施建設,加強對民辦學校的支持和監管,在留守兒童集中的社區建立關愛服務陣地,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安全保護預警與應急機制。

5.充分發揮羣團組織和專業社會工作者的作用,進取探索共青團統籌、團屬組織聯動、青年社會組織合作的工作體系,建立幫扶活動的長效機制,着力發揮專業社會工作者在留守兒童服務中的作用。

6.注重滿足不一樣類型留守兒童的多樣化需求,研究性別、年齡段及監護類型不一樣的留守兒童的特點。

7.經過吸引外出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以及鼓勵、支持和幫忙有條件的外出農民工帶着子女舉家進城,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篇9: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全國婦聯2013年5月發佈《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報告中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佔農村兒童37.7%,佔全國兒童21.88%。與2005年全國1%抽樣調查估算數據相比,五年間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增加約242萬。

2014年5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調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貴州省等6個勞務輸出大省(直轄市)的12個縣(市、區)進行,共調查四至九年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人(佔61.7%)、非留守兒童2731人(佔37.2%)、教師687人、校長42人。

一、總體情景

本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總體上構成了比較進取的價值觀,對未來懷有期望,嚮往城市生活,家庭關係良好。有92.1%的留守兒童為自我是中國人感到自豪,91.9%對自我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有82.4%的留守兒童對未來抱有期望,77.7%期望以後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係很好,89.4%與父親關係很好,大多數留守兒童將母親視為最重要的支持來源。

二、成長中的九個突出問題

1.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

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於非留守兒童。

2.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為較多:沒完成作業、上學遲到、逃學的比例;而不想學習和對學習不感興趣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留守兒童缺乏所需要的學習輔導:有68.7%的留守兒童曾聽不懂教師的講課資料,有58.1%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忙。

3.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留守兒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來源依次是母親、同學朋友和父親,而在非留守兒童的支持來源中,父親第二,同學朋友位列第三。母親仍是留守兒童最重要的社會支持,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實際幫忙來源以及價值肯定者。同學朋友是留守兒童心裏話的首位傾訴對象和遇到困難的第一求助人選,但需警惕不良羣體的影響。教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持更多地體此刻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持相對欠缺。22.6%的留守兒童覺得在需要時沒人能幫忙自我。

4.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低,對自我總體上感到滿意(76.5%)和經常覺得自我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我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後,自我比原先抑鬱、焦慮、愛發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於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僅高於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於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

5.留守男童問題行為令人擔憂

留守男童問題行為多,學習及學校生活中的障礙也多。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教師懲罰(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54.8%)、成績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於留守女童。有51.6%受過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夥欺負,高於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

6.父母外出對國小中年級兒童影響更大

感覺父母外出後自我更容易被欺負(23.7%)、被歧視(19.8%)、性格比原先內向(41.7%)、膽小(18.9%)的四年級留守兒童比例在6個年級中最高。他們經常想念父母、擔心見不到父母、擔心父母不愛自我的比例最高,比九年級學生高21.3、25和11.1個百分點。四、五年級的留守兒童表示目前自我最需要和父母在一齊,而其他年級的學生最需要學習輔導。

7.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八年級現象更為顯著

八年級留守學生在學習及學校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更多,上學遲到(49.8%)、逃學(8.7%)、不想學習(62.8%)、對學習不感興趣(67%)、聽不懂教師講課資料(86.3%)、遇到問題沒人幫忙(68.4)、沒做完教師留的作業(62.7%)以及被教師懲罰(75.2%)比例均高於八年級非留守學生,分別相差2.3-14.4個百分點。

八年級留守學生與父母的關係更差,經常和媽媽交流(64.3%)、經常和爸爸交流(57.9%),而被父母訓斥嚇唬(22.8%)的八年級留守學生比例最高。唯有八年級留守學生把同學朋友視為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母親,其中的某些負面影響值得關注。

8.寄宿留守兒童對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寄宿留守兒童各種需求的未滿足程度高:一是學習輔導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學業需求。二是生活單調,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兒童表示在住校期間想家,僅兩成多(23.9%)表示生活教師會經常找他們談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寄宿學校的軟硬件設施較差,生活衞生設施配備與維護狀況不容樂觀。安全狀況堪憂,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發生過丟失財物的現象,57%表示宿舍裏有同學拉幫結派欺負別人。

低齡寄宿趨勢明顯。有35.2%的留守兒童是從國小就開始寄宿的,其中15%從國小四年級及以下就開始寄宿,寄宿留守兒童從國小高年級不斷向下延伸,少數學校還出現了一年級甚至是幼兒園就開始寄宿的現象。

9.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整體狀況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兒童最多,佔51.7%,其次是父親外出的,佔40.2%,母親外出的最少,佔8.1%,但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各個方面的問題最突出。他們生活習慣更差,網絡不良行為更多,意外傷害更多,對留守生活的負面體驗也更高;學校表現更糟糕,遭受欺負的比例更高;

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雖然面臨學習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對此刻生活的滿意度最低,但他們沒有放棄對自我和生活的信心,仍舊錶現得進取向上,他們中有94.4%期望自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社會性的綜合問題,關乎到教育、心理、法律、經濟等方面。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需要全社會的關愛、幫忙和支持。

“中國少年兒童平安行動”是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公安部、全國少工委於2003年發起的一項以少年兒童安全自護教育為主要資料的少先隊品牌活動。它對引導少年兒童平安自護和健康成長髮揮了進取作用。

2015年,“中國少年兒童平安行動”將異常關注和幫忙農村留守兒童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公眾號將針對這兩個羣體持續的進行安全系列教育專題並開展相關的“平安自護營”活動。為留守兒童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平台,關注他們的健康成長。

篇10: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五大風險

學界與輿論界普遍關心留守兒童現象,一般認為農村留守兒童面臨下述五大問題風險。

(1)營養與健康問題。父母外出的留守兒童,常常由祖父母作為監護照料者,這些老人往往缺乏營養、健康與衞生常識,加之劣質代乳品與劣質食品充斥農村市場,這些因素令其孫子女面臨暴露於營養不良及健康衞生方面的風險之中。

(2)學習與認知問題。照料的老人往往沒多少文化,缺乏輔導孫子女學習的本事;年老體衰,缺乏管束孫子女的精力;隔代撫育,往往過分溺愛孩子,缺乏督促孫子女學習的動力,這些因素不利於留守兒童的學習表現。

(3)心理與性格問題。由於父母言傳身教較少及與父母情感交流較少,一些留守兒童的心理髮展可能會兩極化:或者有孤獨傾向、過分敏感傾向與自卑傾向及社交障礙,變得過於內向與孤僻,在學校裏缺乏朋友或被大孩子欺凌,或者因為缺乏管教而變得十分任性,叛逆心理異常強,甚至有暴力傾向,成為欺凌者。

(4)行為問題。由於缺乏父母的關愛與管束,一些留守兒童沒有構成正確、正常的道德觀念,成為問題兒童,亂紀、行為失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5)安全問題。留守兒童往往由祖父母照料,老人精力不足,令他們暴露於各種人身安全風險中,每年媒體報道的留守兒童溺水、交通事故層出不窮。因為生源持續減少,農村中國小在不斷減少與合併,學校離家越來越遠,提高了交通風險。相對於非留守兒童,缺乏照看的留守兒童更容易成為刑事犯罪受害人,留守兒童被拐賣、被殺害,留守女童被性侵的案件時有發生。

照料與生存資源的權衡

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心一般是問題導向的,多少有一些先入為主的基本假設:“留守兒童是農村中最弱勢、最易受傷害的羣體”“留守兒童是問題兒童”“留守兒童是不正常的社會現象,是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等。這是一種宏觀視角。但首先要理解留守兒童的微觀發生機制,然後才能回答留守兒童在多大程度上是社會問題、哪些對策是有效率的。

那麼,在(1)營養健康與(2)學習認知方面,農村留守兒童的境況是否真的要比與父母同住的農村非留守兒童差呢留守兒童真的是農村中最弱勢、最易受傷害的羣體嗎

2015年,來自山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及斯坦福大學等研究機構的11名學者,在《HealthAffairs》34卷第11期發表論文《中國留守兒童:父母外流對其健康、營養與學業的影響》。

2009-2013年,研究者按照隨機抽樣原則,抽取了10省份14.1萬個農村兒童樣本。高樣本容量令該研究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與公共政策價值。研究設置了9個指標,來衡量非留守兒童羣體(對照組)VS留守兒童羣體(實驗組)的健康、營養與學業狀況。與父母生活在一齊的兒童為非留守兒童,父母至少有一方外出打工的為留守兒童。研究結果如下:

貧血率,這兩個羣體的比例均為27%。在身高與體重這兩項指標上,農村非留守兒童得分均略低於留守兒童,經統計檢驗,對照組表現等同於或劣於實驗組。土源性蠕蟲感染率,非留守兒童(39%)要高於留守兒童(25%)。屈光不正率,非留守兒童(17%)要顯著高於留守兒童(13%)。簡單説,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與營養狀況不差於甚至優於非留守兒童。

國中輟學率,兩個羣體的比例均為19%。將數學、語文與英文成績標準化,均值為0,標準差為1。那麼,農村非留守兒童這三門功課的成績(-0.015,-0.005,-0.180)均略低於留守兒童(0.018,0.040,0.030),經統計檢驗,對照組的學業狀況等同於實驗組。簡單説,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業表現並不比非留守兒童差。

研究者還發現,在3-5歲階段,農村非留守兒童的身高與體重指標及BMI均要顯著低於留守兒童,可是到8-10歲階段,這兩個羣體的差異就不顯著了。

可見,農村留守兒童羣體在健康營養與學業上是略優於至少不遜於非留守兒童羣體的。也就是説,留守兒童並非農村最弱勢、最易受傷害的兒童羣體(注意,這絕非意味着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營養與學業狀況十分令人滿意)。

這是十分反直覺的,但卻貼合經濟學的邏輯。家長是為了獲得更高的收入而出去打工的。由此,相對於非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以享受較少關愛照料為代價,享受了更多的生存資源。上述研究證明,外出打工的家長在賦予子女關愛照料與生存資源之進行的權衡(Tradeoff),總體上有利於提升農村兒童的福祉,因而是有效率的。

研究者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比非留守兒童的父母更年輕,受教育程度也更高;留守兒童所在的家庭規模更大。前者意味着這些家長外出打工能取得更高的收入,後者意味着留守兒童能得到其他家庭成員的照看。

總體上,兒童健康營養與學業表現的序列為:農村非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城市兒童(含隨遷兒童)。這一個序列的含意是:縱然大家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在健康營養與學業上有諸多問題,農村留守兒童本身其實已經代表了必須的邊際改善,可取的解決之道絕不是父母回到農村與兒童生活在一齊,這反而會惡化農村兒童的生存境況。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

從中也看出了注意力資源與公共政策資源分配的某種不公平與無效率。農村留守兒童得到了媒體與學界的很多關注,政府也多次出台了多種關愛政策,但上述研究證明,享受了與父母同住之福的農村非留守兒童,健康營養與學業狀況並不優於留守兒童,但顯然媒體關注就少多了,成為一個幾乎被媒體遺忘的邊緣羣體。

這一序列揭示了問題解決的方向是繼續向前攀升而不是向後退轉。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城市化與現代化的一個副產品,是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借用一句用濫了的話來説“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必須經過進一步發展來解決”。這個方向就是後面將要闡釋的賦予農民工市民權。

必須説明,上述研究結論“農村留守兒童羣體在健康營養與學業上不遜於甚至略優於非留守兒童羣體”,絕不能解釋為父母至少有一方外出對留守兒童的(1)營養健康與(2)學習認知沒有負面影響。不妨做一個思想實驗,在父母收入等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景下,兒童不再留守而隨父母一齊生活在X,那最可能的結果是:在更年輕、學歷更高的父母照料與管教下,這些兒童的營養健康與學業多少會有提升。

這個X如果是農村老家,那由於農村教育資源的劣勢,這些兒童學業的提升幅度可能會低一些。只是父母回到農村,要收入不下降幾乎不可能,所以是純思想實驗。但這個X如果是父母工作所在的城市,那由於城市教育資源的優勢,這些兒童學業提升幅度可能會高不少,上頭的序列已經顯示了這一點。總之,父母照料與管束對兒童學業有提升作用,在大概率上是成立的。提升幅度的高低是高階問題。

到那裏,農村留守兒童的微觀發生機制就昭然若揭了。家庭是最基本的經濟與社會單位,基本功能有二:對子女的撫育,對收入與財富的適當安排。收入財富的積累對子女的撫育十分重要,有利於提升子代的生存優勢與競爭優勢。但這兩個目標之間存在必須張力,例如家長對子女投入精力進行家庭教育,多多少少會犧牲一些收入。全職媽媽代表着母親與家庭對孩子的犧牲:少一個人的收入,以增加對孩子的關愛照料管束,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不妨把家庭看作一個雙變量函數(撫育子女與賺取收入),家長的目標是家庭利益最大化,但這不等於家庭收入最大化。一開始,增加收入讓子女有更多更好的生存資源,對孩子成長有利,這兩個變量在某個區間是正相關的;但並非總是正相關,由於時間與精力的稀缺性,到必須階段,就要犧牲對孩子最基本的關愛照料管束才能實現收入的增長,這對孩子成長不利,這兩個變量在該區間會負相關。家長必須在撫育子女與賺取收入之間有一個權衡,以實現家庭利益最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把農村留守兒童等同問題兒童是不對的。農村留守兒童公認面臨的五大問題風險,能夠理解為在缺乏父母關愛照料管束時,農村留守兒童在這五方面面臨比一般兒童更高的風險。風險是概率性的,是可能發生,但未必發生。風險=發生概率*嚴重程度,所以風險是能夠成本化的。

農村家庭要在管控這五大風險與賺取收入之間進行權衡。原則上,如果家長外出打工額外增加的收入高過這五大風險成本,就選擇外出打工,否則就選擇在家務農。在這個意義上,留守兒童是家長選擇的結果,並且做了收益-風險的權衡,因而是有效率的。

從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的兩種類型也能夠觀察到家長的風控措施。

被廣泛引用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之説,來自2010年六普樣本數據的推斷,定義是0-17週歲,父母至少有一方外出。其中,雙留守真留守兒童(父母都外出)比例為46.74%,單留守準留守兒童(父母僅有一方外出)佔比為53.26%。

而上述14.1萬樣本的調查顯示,真留守兒童的佔比為15.7%;準留守兒童佔比為29.6%;與父母住在農村的非留守兒童佔比為54.7%,超過生活在農村兒童的半數,這些兒童的健康營養與學業狀況甚至比留守兒童還要略差一些。

可是,所謂留守兒童面臨的五大風險,主要是真留守兒童面臨的風險。準留守兒童的家長一個出去打工掙錢,一個留守下來照料管束子女,這種安排已經極大地降低了兒童面臨的風險。這種安排與城裏人父親上班掙錢、全職媽媽照料子女的家庭分工是同構的。

一些學者把準留守兒童家庭類比為單親家庭是有問題的。家長A已經過世或者對子女不聞不問的單親家庭,家長B必須既要掙錢養家又要照顧子女,境況比留守家長還要差。離異造成的單親家庭,即使脱離這個家庭的家長A給孩子支付生活費,家長B恐怕仍不得不要掙錢養家;如果家長A另組家庭,那孩子享受到家長A的關愛能有多少準留守兒童還要好一些,外出家長還是家庭成員,平時會給子女打電話,過年還會回家。總之,準留守兒童的境況整體上是要優於單親家庭的兒童。

可見,一個出去打工、一個留守照料子女的準留守兒童家庭分工結構,本身就是一種風控安排。

政府最應做什麼

政府出台的針對留守兒童的任何公共政策,應當貼合效率原則:施行該公共政策所動用的公共資源+該公共政策所引起的新的問題《留守兒童尤其是真留守兒童面臨的五大風險,即社會成本最小化。

這樣的政策應當會有很多,那裏只談最關鍵的一條。政府最應做的是拆除障礙、創造條件讓農村兒童不再留守,與父母隨遷進城,享受與城市兒童一樣的公共服務,這就從根本上消除了親子暌違導致的五大風險。

首先,是廢止一切不利於城市化的權利安排與制度安排,給城市化鬆綁。2015年中辦、國辦印發的《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提出“探索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和自願有償退出機制,探索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的有效途徑”,這是朝着賦予農民完整土地權利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2014與2015年中國城市化率分別為54.8%與56.1%,比中國發展水平相近的國家仍低10個百分點左右。這意味着很多的農業人口要繼續向城市轉移。一是意味着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的留守成員也要進城,讓留守兒童享受城裏更多更好的教育資源,像城市兒童一樣。二是意味着舉家生活在農村的非留守兒童家庭的家長也要去城裏打工生活,這會暫時性地產生新的留守兒童,但兒童的營養健康與學業境況會有改善,然後逐步在城裏安家,讓這些兒童享受與城市兒童一樣的教育資源。

其次,要賦予農民工以市民權利。2014年,中國的城市化率是54.8%,但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僅有35.9%,差了約19個百分點。這個差距應當抹平。如果一個農民工在城裏有穩定的工作或收入,能在城裏生存下來,就理應成為該城市的市民,而不應附加任何額外條件。這樣,農村兒童就不需要留守而能隨遷入城,享受與城市兒童一樣的優質教育資源。

目前,人口從中西部向沿海轉移、從農村與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轉移,是基本趨勢。但農民工願意落户的城市與願意給農民工市民權的城市並不匹配。2015年4月,財政部長樓繼偉在清華講演中指出:“公共服務資源應當隨着人口的流動,異常是其中的教育,當然也包括衞生和醫療等。財政部和教育部合作,推行終身學籍制度,正在探索義務教育資源隨着學籍流動。户籍制度改革此刻已經開始了,可是不夢想,2014年7月份户籍制度改革文件下發,到此刻為止有14個省市出台了落實的方案,而人們最願意落户的那些省份一個也沒有。”

2016年3月17日新華社受權公佈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推進有本事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户,並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和義務”,並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三大掛鈎機制,“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户數量掛鈎機制,建立財政性建設資金對城市基礎設施補貼數額與城市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户數量掛鈎機制”。

如果這三大掛鈎機制落到實處,那地方政府就有進取性給農民以市民權,甚至會展開搶人大戰,這將有助於提升農村留守兒童的福祉,有助於提升境況比留守兒童還要差的農村非留守兒童的福祉。農村留守兒童理應只是一個暫時性的過渡態,不算最慘,還能更好;解決之道不是回到過去,而是邁向未來;不是家長退回到農村,而是兒童與家長一齊進城。

篇11: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隨着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XX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佔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羣體的關注。20xx年8月底到20xx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國小進行為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瞭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基本概況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日,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裏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

我所教的班有96個學生,其中就有30多個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裏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為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本事低的家庭。這些人羣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於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餵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於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異常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我煮飯或捱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裏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幹活兒。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説説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裏想的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裏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於掙錢,自我和祖父母忙於農活、家務,對自我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我本應得到温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裏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我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説説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孩子受家裏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和自我的親人一齊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裏畢竟沒有在自我家裏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能夠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説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所以,這個羣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羣體中,國小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國中階段,情景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國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並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髮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構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着無法替代的作用。可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構成,嚴重影響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本事較強。所以,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我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能夠十分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構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儉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着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在家裏,他們不講求個人衞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裏鑽;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煙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於網吧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説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確定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職責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裏,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我親生的父母到底不明白疼愛自我。二是監護職責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研究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裏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我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所以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明白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明白從法律、安全、衞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忙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後,尤其是邊遠山村。所以,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我孩子擺脱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脱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餬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所以,我們認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經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於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能夠在家鄉經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供給充實的經濟支持,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穫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都是他們用金錢無法買到的,更為可怕的是使得自我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複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於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複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所以,網絡遊戲、色情影像、黑社會勢力等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構成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當成白的,把對的當成錯的,進而使他們在自我心理髮展上存在很多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比如,抽煙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説愛老婆老公成必須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身上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很多的不安全隱患。

社會因素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歧視農民工子弟。由於存在部門利益至上的緣故,各級政府已經制定的有關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理解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弟無法享受與當地兒童同等理解教育的權益。

三思考與提議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所以,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當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為本,採取有效措施,進取穩妥地加以解決。我們調查組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提議。

鑑於目前留守兒童羣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提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當從下頭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建立以市、縣(市、區)、鄉(鎮)政府為主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職責制,縣(市)、鄉(鎮)政府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行動計劃和具體措施,實行屬地管理為住的原則,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對縣(市、區)、鄉(鎮)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標,構成政府、學校、社區、家庭、鄰里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理解教育的制度和機制,使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當地兒童同等的受教育權益。對已有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督和落實,不要紙上寫的“同等”,實際操作中人為地製造各種障礙。享受均衡的現代教育,是每一個孩子包括農村孩子應有的權力,也是我國政府的總體教育目標。同時,要改革學籍管理方式,為異地農民工子弟建立流動學籍,要取消異地學生必須回原籍地參加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種名目的借讀費、建校費、捐資助學費,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學的門檻,保障其享有與當地兒童相同的理解同等教育的權益,使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羣體。

3、培養和扶持以民間組織為依託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當經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站等多種形式的託管服務機構,利用社會優質資源(如優秀退休教師等),切實為農村留守兒童供給高質量的健康成長服務。

4、下大力氣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很多的社會矛盾也日益加劇,使得年輕一代成長的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惡化。所以,各級各部門必須下大力氣從小事抓起,嚴肅治理在不斷惡化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人和事;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媒體要圍繞關愛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成長的主題,一方面宣傳“以人為本”“兒童優先”“為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另一方面用進取的健康的題材武裝青少年一代的頭腦,引導他們正確辨別是非,引導他們進取向上生活、學習和做人。

然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幹部,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努力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我們必須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目前,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新農村建設能夠説是熱火朝天,農村正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是,很多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示範片都是在基礎較好的地方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的新型政績工程,真正基礎差經濟落後的地方卻無人問津,能夠説是從未盼到過高級領導的“現場辦公”,致使新型落後地區在產生,新的不和諧在構成,致使種地方的農民不得不繼續經過進城打工的途徑來維繫家庭的生存,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羣體和留守兒童問題有增無減。所以,落實黨中央的加快新農村建設任務,我們應當堅持全面發展觀,不僅僅“錦上添花”,並且“雪中送炭”;不僅僅注重修道路建樓房,並且重視辦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質;不僅僅發展經濟提高收入,並且關注民本民生優化社會環境。總之,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的目的。

篇12: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並所以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齊的兒童。據統計,xx村共有39名留守兒童,約佔全村兒童的12%,由於這些孩子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父母很少有機會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問題、學習教育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溝通,也不能對孩子身上存在的錯誤及時進行指出批評教育糾。也就是説,在某種程度上父母監護職責的缺失會極其容易導致留守兒童們在日常生活行為的失範,甚至引起違法犯罪行為,影響社會的安全和穩定。

經過這次調研活動,使我對我們村留守兒童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也想經過這次調研能使更多的人瞭解我村的留守兒童,同時期望有更多的人來關注留守兒童,給他們更多的關懷和幫忙,使他們在缺少家庭關愛的時候,同樣能夠感覺到社會大家庭的温暖。

一、我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及學習狀況

(一)留守兒童在生活、教育上的問題

從調查的兒童中來看,由於臨時監護人的年紀一般比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們還要忙於地裏的農活,無暇照顧孩子們。大部分孩子沒有構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主要表此刻對學校作業的態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佔44.1%的孩子對待學校作業的態度是草草應付得過且過,有46.7%的孩子看電視沒有節制。另外,在調研中我發現一個令人心憂的現象,部分留守兒童拜金現象極為嚴重,幫家裏幹活之前,要先講好價錢才會去幹活,讓人痛心。

(二)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太少

大部分留守兒童表示教師很少找自我談話,43%的留守兒童説教師根本沒有找他們談過話,並且都很害怕教師,也不期望教師找自我談話。雖然帶有兒童的心理,可是從這能夠看出我們的教育工作還的確很不到位,僅有29.8%的留守兒童表示願意和教師談談心裏話。

(三)學習壓力大

經過調查,63%的留守兒童感到學習壓力大,24%的留守兒童表示自我的學習成績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識字,不能輔導學習,想學好沒有條件。一些孩子告訴我,由於學習成績差,就害怕爸爸媽媽會問起,而自我的家庭條件差,很多同學看不起等,這就構成很大的壓力,應對這種情景,如果沒有人及時為他疏導,就有可能壓力變得越來越大,進而影響學習和生活。

二、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之所以產生心理問題,首先是年齡,因為他們大多都在十五歲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構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而他們的父母在自我的孩子出生才幾個月或一週歲後,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導致心理失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佔71.8%,有79.5%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5.1%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15.4%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繫。這就很容易使他們構成消極情緒,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

(二)臨時監護人素質普遍偏低

由於大部分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大多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他們因為年齡較大,不但要承擔很多家務,並且文化層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臨時監護人是國中學歷以上比例僅佔29.6%。所以,他們教育孩子的就不會很合理,並且也不明白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忙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他們能做到的僅僅是照顧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而已,在與孩子交流溝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難。

(三)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

部分留守兒童自我控制本事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此刻不講衞生、不經常換洗衣服、挑吃挑食、亂花錢等;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裏不聽臨時監護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不服從學校的管理,成為了讓人頭疼的“問題兒童”。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兒童因觸犯法律被判處十幾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讓人值得深思。

(四)平時缺乏親情的關愛

父母打工對留守兒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缺乏親情關愛會對孩子造成許多不良的影響,最為直接的也許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難得到很好的照顧,使孩子無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留守兒童成長期間缺乏撫慰與關懷,這也是我們應當給予重視的。

(五)留守兒童安全存在必須隱患

如留守兒童獨自在家或路邊玩耍,路上車輛較多,而老人無暇顧及,造成農村火災或觸電事故時有發生,安全存在必須隱患。在採訪一陳姓村民時我瞭解到這樣的一個杯具,一個兩歲的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在鎮江打工,臨時監護人爺爺奶奶又忙於幹農活,無暇照看,而掉進家裏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讓人唏噓不已,倍感痛惜。

三、解決這些問題的提議與對策

留守兒童之所以存在諸多問題,原因來自於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留守兒童問題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不應只是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自我去解決的問題,而應當由全社會共同努力,為留守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環境和空間。所以提出以下提議與對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儘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温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繫和溝通,儘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還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學校的聯繫。外出的父母要經常回家或打電話與孩子溝通,交流感情,和學校溝通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景,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本事的必須要把孩子帶上跟隨自我打工讀書生活。要正確教育和引導好孩子,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如果條件允許夫妻最好留一個在家與孩子一齊生活。因為家庭的安全感和親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無法代替的。

(二)學校教育方面

1、實行留守學生的普查登記。各中國小校在新學期學生報到時將父母外出情景和家庭成員情景逐一進行登記,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景和監護人及臨時監護人的情景,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為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

2、在中國小校普及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或學生結對幫扶留守學生制度,建立“留守兒童之家”,使留守兒童體會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座談會,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開設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的父母明白校長、班主任等教師的電話,加強學校、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聯繫和交流。

3、營造和諧、禮貌的學校文化氛圍。進取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禮貌習慣,組織學生廣泛參與各種動手的實踐活動,構成一種進取向上的學校文化氛圍。最重要的是在學校舉辦的活動中,多鼓勵留守兒童,多把機會留給留守學生,幫忙他們走出自閉的心理障礙,[蓮~山課件]幫忙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幫他們養成健康的,進取向上的心態。

(三)政府及社會方面

第一,強化政府統籌管理,加大社會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設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學收費標準,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學條件。對未能入學的民工子女能夠經過開辦寄宿制學校,假期學校等,逐步建立社會監管體制,打破城鄉體制,給予農民工及其子女切實的市民待遇,運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幫忙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打工地學習和生活。開闢打工子女就學的“綠色通道”,使其享受與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所在。

第二,鎮、村兩級要逐步探索幫忙留守兒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兒童的登記普查,在鎮、村設立關愛農民工留守子女的辦事機構,定期到留守家庭瞭解孩子們的生活、教育情景。把學校與村委聯繫起來,建立一個長期有效的機制,定點幫扶,及時發現報告留守兒童們的情景與動向,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供給一個保證。

第三,相關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加大新聞宣傳力度,引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引起社會的重視,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尋求解決的辦法和途徑,構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讓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讓在家的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結語

留守兒童是未成年隊伍裏的重要組成部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是一項現實而艱鉅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相互配合,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關愛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實現農村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才能使我們的社會真正實現和諧。

青春有限,選擇無悔。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個開始,關愛留守兒童是值得我去為之奉獻一生的事情。

目前,廣大xx村民正以嶄新的面貌,飽滿的熱情和高昂的鬥志迎接“十二五”的到來,爭取在此期間全村各項事業都實現質的突破。在制定“十二五”工作目標時,我村支部書記範志紅書記把留守兒童問題列為全村的工作重點之一,並提升至戰略高度。我想有了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我村留守兒童的頭頂必須會出現一片蔚藍的天空。

篇13: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很多,下頭小編為大家帶來了關於農村的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範文,歡迎大家閲讀,期望能夠幫忙到大家。

資料摘要: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問題。基於課題需要和我們強烈的社會職責感,我們針對留守兒童問題在某些偏僻的農村驚醒了實地的調查和走訪。經過這次調查,我們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較突出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協同合作。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名詞。隨着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即為留守兒童。

調查顯示,本地的留守兒童中有大部分處於0—14週歲。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主角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在當地留守兒童問題如此嚴重的情景下我將我在調查中發現的幾個問題整理如下:

【調查報告】一、留守兒童存在嚴重的“親情飢渴”。

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對孩子的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地的留守兒童中大部分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着自我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面臨許多方面的問題和煩惱,需要有渠道傾訴,有親人安慰。但由於留守兒童的父母長年在外務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幾年都難以給孩子打一個電話、寫一封信、見一次面,以此維繫親情很難勾通思想,傾聽煩惱,給孩子予以足夠的關懷。有的父母多年不與孩子見面,至使孩子遺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談不上有何親情。

【調查報告】二、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

儘管有許多留守兒童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求學願望,然而,留守兒童實際學習情景卻不容樂觀。從總的調查情景來看,留守兒童僅有2%的成績優秀,10%的成績中等偏上,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當差的卻佔到了88%!這主要是由於心理問題的干擾以及學習自控力較差所造成的。在我們的問卷中,有絕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反映無人督促學習,這反映出監護人本身的態度和本事減弱了原有家庭的監督作用,影響了他們自控力的構成。

【調查報告】三、心理封閉和情感世界問題。

據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這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

【調查報告】四、監護人缺乏保護意識導致的意外傷害比例較大。

由於大部分留守兒童屬於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本事,對突發性事件也缺乏應變和自救本事,沒有父母的直接監護,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兒童上學路途較遠,經常起早摸黑趕路,人身安全令人擔憂。

【調查報告】五、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

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本事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此刻不講衞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裏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調查報告】六、監護人自身綜合素質偏低。

調查發現集留守兒童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明白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忙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與孩子在交流溝通上存在困難。

當地留守兒童大致存在以上問題,當然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我們不容忽視的,留守兒童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方面的問題,它已逐步變為一個社會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有待以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協調合作。對此,我有以下提議:

一、家庭方面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後勤部長”就能夠了,至於讀書是學校和教師及兒童自我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麼職責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應當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職責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我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並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職責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構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教師、村主任聯繫,加強溝通。向教師説明自我的情景,瞭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於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家長還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繫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並經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監護人”必須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必須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另一方面,應採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景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資料力求全面、細緻,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期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經過溝通以瞭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能夠多樣化,除電話外,可採用書信等進行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只要心裏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進取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學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景,構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職責,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供給方便

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供給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

三、社會方面

淨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吧、遊戲廳、錄像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和穩定。所以,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於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自發自覺的來關愛、幫忙、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着生機,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篇14: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為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本事低的家庭。這些人羣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於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餵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於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異常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我煮飯或捱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裏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幹活兒。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説説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裏想的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裏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於掙錢,自我和祖父母忙於農活、家務,對自我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我本應得到温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裏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我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説説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孩子受家裏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和自我的親人一齊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裏畢竟沒有在自我家裏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能夠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説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所以,這個羣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羣體中,國小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國中階段,情景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國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並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髮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構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着無法替代的作用。可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構成,嚴重影響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本事較強。所以,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我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能夠十分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構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儉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篇15: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調查資料:農村留守兒童

調查時間:201X年**月—201X年**月

調查目的:經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景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我的想法和意見。

調查地點:*****國小

調查方法:教學工作參與、走訪、訪談

隨着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00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佔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羣體的關注。2008年8月底到2009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國小進行為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瞭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日,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裏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所教的班有96個學生,其中就有30多個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裏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

【小編簡評】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彙總15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範文。

【網友評價】

很實在的作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z1jl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