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多篇

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多篇

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關於xx縣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發展文化產業,提升文化競爭力,是實現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重大舉措。近年來,我縣縣委、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把發展文化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骨幹產業積極培育推進,不斷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努力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縣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實效,現將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的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不斷完善文化產業的基礎設施,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護、傳承、開發取得一定成效。

(一)文化基礎設施現狀。隨着我縣經濟、社會的發展,“兩館一站”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夯實。文化館、圖書館先後被評為省級三級達標館。圖書館現有館藏圖書6萬多冊,年訂閲報紙雜誌140餘種,現正積極推進“全國文化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及兩個鄉鎮農村網絡培訓學校的建設任務。縣民族歌舞劇團建有練功房一處。15個鄉鎮文化站建設項目已報上級批覆,目前泗南江、雅邑鄉、壩溜鄉、景星鄉已經動工建設,其餘鄉鎮也將於近期內動工建設。建成農家書屋11個。雙胞之家網站開通營運兩年,加大了××對外的宣傳力度。

(三)文化資源現狀。①哈尼文化。××是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縣,哈尼人傳承着數量浩瀚、絢麗多彩的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間文學故事、詩歌、音樂、舞蹈、工藝、節日、服飾、哭嫁、祭祀等哈尼文化的瑰寶,創造了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財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近年來,通過不懈努力,哈尼族口傳敍事長詩《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被公佈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收集整理了《巴哈雅咪》、《密瑪箐格卡呃吶瑪坡》、《阿迷車》等一批散落於民間的原生態歌曲。結集出版了《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縣民

間故事》一、二集,《××縣舞蹈集成》、《魅力××》(2003-2022)、《阿××增刊》(歌曲)、《雙胞迷城:××》、《哈尼文化叢書》(6本)等書籍。哈尼族9個支系的歌舞樂,赴中央電視台進行了《哈尼風情:魅力××》節目的錄製,並在中央電視台音樂頻道《民歌·中國》欄目進行了連續播放。以“阿迷車”為主線,獨立創作、編排了反映哈尼族遷徙史和發展史的大型歌舞史詩《阿迷車》。②迴歸文化。縣城駐地聯珠鎮建有融天文、地理、科普為一體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北迴歸線標誌園,並被列為了“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迴歸線把縣城一分為二,使縣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北迴歸線文化,更使××的自然、氣候、生物、人文變得多姿多彩,體現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多樣性、地域性和獨特性。③雙胞文化。據不完全統計,整個××縣境內生活着1000多對雙胞胎,其中,北迴歸線穿過的村寨就有600多對,其雙胞胎密度之大是世界罕見的,近年來,隨着縣委政府的深入挖掘利用及媒體的大力宣傳,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雙胞文化。

(四)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全縣現有文物103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目前已向遊人免費開放,逢年過節,香火旺盛。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碧溪古鎮的建築為明末清初的古式風格,“一顆印”、跑馬轉角樓等建築形式與中西合璧的建設格局,體現了一定歷史時期保存下來的建築風格,加之是護國將軍庾恩暘故居,歷史人文氣息較濃,目前正進行二期修復。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發現的新撫巖畫彌補了我市沒有巖畫的空白,使××縣乃至普洱市的文明史都將前推千年。

二、文化產業培育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設施薄弱,缺乏專業人才隊伍。一是縣

內文化基礎設施比較薄弱,目前只有文化館、圖書館達到省三級館標準,鄉鎮文化站建設比較落後,設施設備簡陋,全縣無供演出的劇場或影劇院。二是缺乏高素質、高水平的文化經營人才和文化專業人才。三是羣眾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淡薄,對文化產業發展認識不到位,阻礙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第2篇】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近年來,隨着經濟的發展,我鄉文化建設在上級各部門和鄉黨委、政府的關心重視下,致力於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把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貫徹落實文化藝術的“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文化建設進一步加強,文化活動進一步豐富,文化市場不斷繁榮,鄉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和文化活動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一、基本情況

(一)高度重視,措施到位,文化建設環境良好

鄉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工作,文化中心由副鄉長直接分管,崗位職責、財務財產管理、檔案管理等規章制度建立健全,並一一落到實處。鄉文化站業務用房因修建政府大院被拆遷,於 鄉黨委政府劃撥土地重建文化站, 10月建設完工並投入使用。文化崗位現有3人(大專學歷),工資和業務金費得到落實,列入財政預算。每年用於文化站業務金費3萬餘元。文化中心活動正常。目前,有6個村委會建立了村級文化活動室,活動開展正常,羣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二)底藴深厚,隊伍龐大,文化建設陣地廣泛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出發,依託彝、壯族傳統文化以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深厚底藴,切實加大了對文化陣地的建設,使文化陣地由平面的、單一的向立體式多樣化轉變。每年農村的文化活動主要是在各種節慶日、紀念日,由鄉文化站通過協辦等方式,組織開展民間文藝演出及棋、球類比賽等。上級宣傳、文化等部門組織開展 “文化下鄉”活動,活動形式多為慰問演出、電影公映、送書下鄉等,基本解決了老百姓看電影、看戲、看書、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問題。目前,全鄉14個村委會共有文化室6個、農村文化户14户、文藝演出隊5支;文化愛好者隊伍也十分龐大,全鄉有羣眾文化業餘骨幹1200餘人,文藝演出隊、文化室、文化户工作開展情況良好,在不斷繁榮文化事業的同時,也開闢了文化經費給養的新途徑。

(三)結合實際,創新載體,推進文化建設健康發展

一是加大彝壯鄉民間文化的蒐集整理力度和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力度。把挖掘彝壯族原生態小調演唱形式作為民間文化蒐集的重點,使原生態小調大放異彩,走出民間,走上舞台。

二是推進廣場文化的發展。建設集文化、體育、休閒為一體的娛樂陣地,搭建展示文化風情的平台,為全鄉人民提供文化活動場所,豐富羣眾文化生活。

三是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堅決加大對網吧、圖書市場的管理力度,清除文化垃圾,淨化文化事業,為鄉文化市場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雖然我鄉文化建設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但由於受自身環境、場地簡陋、經費緊缺等方面的因素制約,工作開展難度大,特別是以文補文方面,沒有固定資金收入,給今後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礙,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農村文化建設仍然面臨着諸多突出問題,具體情況是:

(一)專業人才緊缺

我鄉文化站編制為6人,但在編的僅3人,由於缺乏專業文化人員的指導,農村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員年齡偏大,知識老化,專業化水平低,而且素質參差不齊,農村文藝後備人才相當缺乏,農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二)文化事業投入少,活動經費短缺

縣、鄉對文化事業的經費投入相當有限,文物事業經費沒有納入財政預算,由於缺乏資金,使得文化部門無法對一些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維修,也無法向民間徵集文物。文化室、文化户開展活動沒有固定經費來源,主要靠臨時籌集。經費的匱乏,造成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落後,現有資源難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文化站多年來未能添置新書,且文化活動器材匱乏。

(三)文化建設觀念滯後

對於文化建設方面普遍存在認為文化是意識形態領域工作,在建設上打不開路子、邁不開步子,缺乏創新意識。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要積極藉助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大發展文化事業的探索。

(四)文化保護及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薄弱

我鄉由於受經濟、歷史等因素的影響,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不夠深入。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力度,充分發揮農村文化陣地的作用。引導農村文化進入千家萬户,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糧,逐步提高羣眾的文化素質涵養。

(二)抓好文化市場管理,使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

(三)積極開展“先進文化鄉鎮”創立活動,完善文化陣地設施。多層次多渠道的開展羣眾性文化娛樂活動,發展業餘演出團隊,搞好各類文化藝術培訓,更好的滿足羣眾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四)注重鼓勵和扶持羣眾自辦文化產業,使之成為新時期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辦文化的重要補充。

(五)紮紮實實做好文化工作,以勇於開拓創新的精神,以完美的精神面貌,以高素質的文化品牌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快速發展。

【第3篇】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市政協“發展現代服務業”於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採取聽取情況通報、召開座談會、實地察看本地文化企業及赴蕪湖市學習考察等多種形式,初步瞭解了我市文化產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現就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產業發展概況

近年來,隨着加快實施“文化強市”戰略,我市文化產業得到較快發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和帶動力逐年提高,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滿足人民羣眾文化需求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產業規模初具

我市現擁有安美文化藝術中心、合肥國家動漫產業基地等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2個,省級文化產業基地4個,1個市級文化娛樂試點街區,產業集羣效應初步顯現。產業分佈行業廣泛,新聞傳媒、出版物流、演藝娛樂、文化旅遊、創意設計和體育產業等初具規模,多種所有制文化產業競相發展。文化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顯著增強,據統計,我市文化產業擁有固定資產92.5億元,比上年淨增10.15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4.2%,比上年上升0.3個百分點,分別高於全省、全國1.9個和1.7個百分點,分別高於鄭州、南京0.1個和0.9個百分點,增速達29%,快於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11.5個百分點,佔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1.7%。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55.23億元,佔全市gdp的比重達4.34%。

2、產業結構逐步改善

從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三個層次看,我市文化產業結構漸趨合理,文化產業核心層的分量明顯突出。據普查,合肥市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增加值之比為60.5:9.0:30.5,直接從事文化活動的“文化服務”業佔絕對主導地位(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各行業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30.99億元,佔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為69.5%,比上年增長26%;提供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生產和銷售活動的“相關文化服務”業(文化產業的相關層)增長明顯較快,各行業實現增加值13.64億元,佔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0.5%,比上年增長38%。合肥作為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為主的核心層文化產業,在全省文化產業中所佔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領優勢明顯。

3、文化企業實力增強

國有文化企業發展迅速,廣電系統近3年來經營創收平均增幅達15%以上,經營創收總額達2億元,比淨增4000萬元,增幅達25%,在安徽省地市廣電行業中穩居第一;文化系統截至底,國有資產達3億元;合肥晚報經營總收入1.47億元,廣告收入9900萬元,發行收入3440萬元,總資產已達2.2億元。

民營文化企業充滿活力,新的文化業態不斷出現,湧現出“琴港演藝”、“璀璨明珠”、“阿里巴巴”、“安美文博”、“杏花印務”、“中設會展”、“儒林書業”等一批龍頭文化企業。截至12月,我市網吧、音像、歌舞娛樂等社會文化經營户近3000家,從業人員2萬餘人;印刷、打字複印、出版物批零等經營户1100多家,從業人員2.2萬餘人,年產值38.8億元;各類體育經營場所700多家,從業人員5000多人,固定資產投入8.5億元。

4、文化事業持續發展

以大型公共文化設施為骨幹,以社區和鄉鎮基層文化設施為基礎,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佈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體育場館和重點文化設施興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建立。~,合肥市市級財政投入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超30億元。文藝創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國、全省獲獎。文化活動惠澤民眾,形成了“廣玉蘭”藝術節、文化新春廟會等羣眾文化活動品牌,成功舉辦了第16屆世界美術大會、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評選活動、“兩博會”、“文博會”等文化會展、文化活動。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羣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規模逐步擴大,獲得了xx年全國體育大會舉辦權。

5、體制改革不斷推進

近年來,我市文化體制改革相繼推出一系列舉措: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進一步理順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係,實現了政企、政事分開,政府文化管理職能得到切實轉變;二是完成了宣傳文化系統5家經營性事業單位的“事轉企”改革和四家電影放映單位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啟動了文博圖等公益性事業單位內部“三項制度”改革,專業藝術院團目前正按照“出人、齣戲、出效益”的思路積極推進改革。這些舉措進一步激發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活力,形成了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文化產業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

二、我市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調研瞭解的情況看,我市文化產業發展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總體還處於起步、探索、培育階段,相對於《合肥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22)》中提出的到2022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8%以上的目標,相對於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我市的文化產業發展任重道遠,一些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的問題亟待解決。

1、管理機構有待加強和理順

文化產業是文化與經濟的融合,涉及多個行業和部門。目前我市尚未成立專門的、統抓統管的文化產業管理機構,致使一些政策和項目的落實乏力推進。

從政府管理部門來説,市政府機構改革,經有關部門批准,市文化局作為全市文化塊面的管理機關,單獨設立了文化產業處,指導、協調全市文化產業工作,有獨立的人員編制和財政經費,文化和廣電合併後,取消了獨立的文化產業處及相應的編制和財政經費,相關工作納入局科技處(文化產業處),在處室工作職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廣電局科技處工作職責,涉及到文化產業的職能大大削弱,和現在各級領導對文化產業的高度重視及市場的迅猛發展勢頭極不相稱。

2、文化產業總量和比重偏低

我市文化產業雖然門類較齊全,但主體“小、弱、散”,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比較薄弱。與長沙和昆明兩城市相比,長沙、昆明文化產業增加值分別實現171.56億元和84.4億元,佔gdp的比重分別是9.5%和6.1%。而我市實現增加值為44.63億元,佔gdp的比重為4.2%,明顯低於長沙和昆明。因此,不論是從產業規模還是從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來看,我市文化產業發展尚顯滯後。

3、文化產業發展格局不均衡

雖然我市新興文化產業發展迅猛,但是總體實力弱小。以公有資本為主體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和文化藝術等傳統文化服務業增加值(核心層)佔據了大半壁江山,而在已經處於一般競爭性和完全競爭性、國家已經向非公有資本完全放開的文化創意、網絡遊戲、廣告會展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文化旅遊、文化休閒娛樂、文化經紀等高成長性新興文化服務業(外圍層)方面,我市與文化產業發達城市長沙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從核心層、外圍層、相關層增加值的比例看,我市為60.5:9.0:30.5,長沙為35.6:39.1:25.3,全國平均為42:18:40,合肥的三層次結構與長沙乃至全國有明顯的差異。相比之下,以新興文化服務業為代表的外圍層,佔有比重低於長沙30.1個百分點,增加值比長沙少63.04億元,我市新興文化產業仍處於弱小的產業發展階段,透視出我市文化產業結構不均衡,新興產業發展空間亟待開拓。

4、文化產業和產品存在特色危機

合肥的歷史文化底藴深厚,科教人才資源豐富,三國名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濱湖新城已成為“合肥名片”。同時,作為省會城市,合肥還有着融匯安徽各地文化的優勢地位。但是,合肥的文化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開發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業態尚未形成。現有的文化產品多處於粗放型經營,缺乏文化產品的宣傳推廣和後續的配套經營。大多數文化產品缺乏創意和創新,缺少能夠體現合肥地域特色和人文風情的文化精品。

5、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近年來,政府支持和鼓勵文化產業的決策受到文化企業的普遍認同和歡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意見》(合發〔〕22號)、市政府《關於印發合肥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若干政策(試行)的通知》(合政〔〕89號),特別是《合肥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22)》等,對我市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未出台具體的、專門的文化產業發展配套政策;文化產業發展的統計指標體系沒有建立,許多統計數字都是的普查數據;政府扶持、政策傾斜、税收及土地優惠的力度還遠遠不夠;文化市場、行業規範和投融資等體系還不健全;在為文化企業提供技術創新、信息諮詢、市場拓展、人才培訓等方面還沒形成完整、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平台,特別是民營文化企業的待遇尚待提高。

6、文化產業精英人才缺乏

一是缺乏文化創意人才。文化創意人才是文化產業最核心的生產要素,是奪取文化產業發展制高點的決勝因素。文化產業需要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通曉文化產業內容、又具有自主創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產品研發又懂藝術創作的實用專業人才,以及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高層次文化領軍人才,而現有的人才儲備遠遠不夠;二是缺乏文化經營人才。文化經營人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領軍人物,他們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文化產業發展的規模和質量。我市的文化經營人才屈指可數。?

三、發展我市文化產業的建議

黨的xx大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羣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這為文化產業發展指明瞭方向。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標誌,是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文化對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顯而易見,可以説,沒有文化的發展繁榮,就難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因此,針對存在的問題,就進一步促進我市的文化產業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1、確立文化產業的支柱地位

世界各國的發展實踐表明: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即進入到文化消費的快速啟動階段;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即進入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階段。,合肥人均gdp達到3853美元;,合肥人均gdp已超過5000美元,這預示着合肥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階段已經到來,文化產業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戰略期。因此,我們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用大的氣魄,把文化產業的發展作為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戰略舉措來抓,把文化產業作為支柱性、戰略性產業加以推動,確立文化產業在全市的支柱產業地位,力爭到xx年把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增加值佔全市gdp8%以上的支柱產業,成為經濟結構優化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2、設立專門機構,推動產業發展

文化產業的發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項系統工程。現有的工作機構已經適應不了產業發展的需求,尤其是協調不了各種關係,必須建立健全新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建議成立合肥市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宣傳、文廣、財政、規劃、國土等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領導小組可參照蕪湖的經驗,定期召開協調會和企業家座談會,協調重點項目的推進落實,聽取意見,改善投資及政策環境。在政府職能部門設立文化產業辦公室,具有獨立的人員編制和財政專項經費,具體實施和落實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工作,行使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日常協調推進和統一調控、監管職能。

3、修訂完善規劃,紮實有力推進

我市的文化產業規劃目前還停留在行業規劃和部門規劃層面,缺乏權威性、持久性和可操作性,需要進一步修訂和完善。建議在xx規劃制定中,將文化產業真正放到支柱產業的戰略地位,作為全市戰略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總體規劃,統籌考慮、合理佈局,提升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層次。同時,強化規劃的貫徹力度,由市委、市政府來推動落實,用規委會、土委會的工作力度來大力扶持文化產業的發展。

4、培育龍頭骨幹,做大做強文化企業

文化產業要成為支柱產業,既要有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又要有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建議政府對我市各類文化企業有重點、有階段、有針對的扶持。一是對特色鮮明、實力較強、成長性較好的文化企業如“櫻藝緣”動漫、綜藝、“音谷”(與中科院聲學所合作)等科技含量高,有較長產業鏈,能夠形成企業集羣的好項目,通過出台土地、税收、規劃、金融等相關優惠政策,進行重點培育和扶持,將其打造為上市公司,按現代企業制度及股份制方式運作,形成一批有實力、有影響的文化企業;二是對一些由於歷史原因造成體制不順、競爭乏力的文化企事業單位,進行必要的經營體制改革。例如三個專業演出團體,如果還在“國字”號概念上兜圈是走不出困境的,必須轉變思想和機制,通過產權交易、共同投資、公司化運作等形式,掛大靠強,實施重組,實現新生,及至做活做強。

5、實施大項目戰略,發揮項目帶動作用

強化項目帶動,發揮大項目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一是藉助外力,積極引進境內外戰略投資者。特別要吸引具有雄厚資金、經營策略和營銷人才優勢的外來文化投資企業落户合肥,有重點地打造象蕪湖方特這樣的產業航空母艦;二是確定重大項目,實施定向招商。結合老城區改造,將桐城路打造成文化戲曲休閒一條街;將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和文化底藴的類似於“合鋼”這樣的老企業,其所閒置的部分廠房,可以作為合肥早期工業文明遺址保留下來,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文化產業開發,改造成為具有文化、藝術特色的創意產業集聚區,等等。可採取政府先投入,做大做強後,再退出方式,如無錫尚德公司那樣,政府投入的資金可以逐步退出。這部分資金可以循環使用,支持新的企業發展。通過大項目的實施,既能做大做強文化產業,也能帶動周邊傳統餐飲業、商業、旅遊業的繁榮,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戲,各方共贏局面。我市應抓住xx年舉辦全國體育大會的契機,有力帶動文化產業的大發展。

6、設立專項基金,成立文化產業投資公司

設立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使其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以股權投資的方式參與骨幹文化企業的組建和發展。儘快組建文化產業投資公司,像城建投資公司那樣對基金進行管理和運作。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可多渠道籌措,一是幫助骨幹企業儘快上市融資;二是大項目、大工程可通過發行企業債券融資;三是可以廣泛動員社會資本投資於文化產業;四是可以通過財政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通過項目補貼、貸款貼息、獎勵、融資擔保等方式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同時,加大對文化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引導各類風險投資機構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成立文化產業風險投資公司、小額貸款擔保公司以及風險擔保公司,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採取政府引導、資本運作、扶優扶強的模式,進一步優化文化產業投資結構,解決文化企業融資難問題。

7、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體系

目前我市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還不完善,沒有出台專門的、具體的文化產業政策。而外地許多城市已走在我市的前面,例如,蕪湖市從起,市財政每年預算安排不少於1000萬元動漫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專門用於對動漫產業的獎勵。建議市政府吸納各地經驗並結合我市實際,儘快研究制定較為系統、操作性強、細化的文化產業發展政策。例如比照高新企業進行税費減免;享受比工業用地更優惠的土地使用政策;在信貸融資、資產處置方面按股份制和上市公司進行資本運作;在人才問題上構建合理的引進、培養、使用和獎勵機制;建立我市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在知識產權保護和文化產品審批權限等方面參照先發地區做法等。

調研組認為,合肥的文化產業發展已進入機不可失、時不我待的機遇期,我市應像抓工業立市那樣抓文化產業,像合肥大建設那樣,狠抓文化產業的大發展,一定會有力助推我市經濟發展,也必將有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着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第4篇】2022年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市政協“發展現代服務業”第四調研組在倪建華副主席帶領下,於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採取聽取情況通報、召開座談會、實地察看本地文化企業及赴蕪湖市學習考察等多種形式,初步瞭解了我市文化產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現就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產業發展概況

近年來,隨着加快實施“文化強市”戰略,我市文化產業得到較快發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和帶動力逐年提高,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滿足人民羣眾文化需求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產業初具規模

我市現擁有安美文化藝術中心、合肥國家動漫產業基地等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2個,省級文化產業基地4個,1個市級文化娛樂試點街區,產業集羣效應初步顯現。產業分佈行業廣泛,新聞傳媒、出版物流、演藝娛樂、文化旅遊、創意設計和體育產業等初具規模,多種所有制文化產業競相發展。文化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顯著增強,據統計,XX年我市文化產業擁有固定資產92.5億元,比上年淨增10.15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4.2%,比上年上升0.3個百分點,分別高於全省、全國1.9個和1.7個百分點,分別高於鄭州、南京0.1個和0.9個百分點,增速達29%,快於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11.5個百分點,佔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1.7%。XX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55.23億元,佔全市gdp的比重達4.34%。

2、產業結構逐步改善

從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三個層次看,我市文化產業結構漸趨合理,文化產業核心層的分量明顯突出。據XX年普查,合肥市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增加值之比為60.5:9.0:30.5,直接從事文化活動的“文化服務”業佔絕對主導地位(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各行業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30.99億元,佔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為69.5%,比上年增長26%;提供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生產和銷售活動的“相關文化服務”業(文化產業的相關層)增長明顯較快,各行業實現增加值13.64億元,佔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0.5%,比上年增長38%。合肥作為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為主的核心層文化產業,在全省文化產業中所佔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領優勢明顯。

3、文化企業實力增強

國有文化企業發展迅速,廣電系統近3年來經營創收平均增幅達15%以上,XX年經營創收總額達2億元,比XX年淨增4000萬元,增幅達25%,在安徽省地市廣電行業中穩居第一;文化系統截至XX年底,國有資產達3億元;合肥晚報XX年經營總收入1.47億元,廣告收入9900萬元,發行收入3440萬元,總資產已達2.2億元。

民營文化企業充滿活力,新的文化業態不斷出現,湧現出“琴港演藝”、“璀璨明珠”、“阿里巴巴”、“安美文博”、“杏花印務”、“中設會展”、“儒林書業”等一批龍頭文化企業。截至XX年12月,我市網吧、音像、歌舞娛樂等社會文化經營户近3000家,從業人員2萬餘人;印刷、打字複印、出版物批零等經營户1100多家,從業人員2.2萬餘人,年產值38.8億元;各類體育經營場所700多家,從業人員5000多人,固定資產投入8.5億元。

4、文化事業持續發展

以大型公共文化設施為骨幹,以社區和鄉鎮基層文化設施為基礎,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佈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體育場館和重點文化設施興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建立。XX年~XX年,合肥市市級財政投入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超30億元。文藝創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國、全省獲獎。文化活動惠澤民眾,形成了“廣玉蘭”藝術節、文化新春廟會等羣眾文化活動品牌,成功舉辦了第16屆世界美術大會、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評選活動、“兩博會”、“文博會”等文化會展、文化活動。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羣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規模逐步擴大,獲得了XX年全國體育大會舉辦權。

5、體制改革不斷推進

近年來,我市文化體制改革相繼推出一系列舉措: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進一步理順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係,實現了政企、政事分開,政府文化管理職能得到切實轉變;二是完成了宣傳文化系統5家經營性事業單位的“事轉企”改革和四家電影放映單位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啟動了文博圖等公益性事業單位內部“三項制度”改革,專業藝術院團目前正按照“出人、齣戲、出效益”的思路積極推進改革。這些舉措進一步激發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活力,形成了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文化產業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

二、我市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調研瞭解的情況看,我市文化產業發展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總體還處於起步、探索、培育階段,相對於《合肥文化產業發展規劃(XX—2015)》中提出的到201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8%以上的目標,相對於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我市的文化產業發展任重道遠,一些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的問題亟待解決。

1、管理機構有待加強和理順

文化產業是文化與經濟的融合,涉及多個行業和部門。目前我市尚未成立專門的、統抓統管的文化產業管理機構,致使一些政策和項目的落實乏力推進。從政府管理部門來説,XX年市政府機構改革,經有關部門批准,市文化局作為全市文化塊面的管理機關,單獨設立了文化產業處,指導、協調全市文化產業工作,有獨立的人員編制和財政經費,XX年文化和廣電合併後,取消了獨立的文化產業處及相應的編制和財政經費,相關工作納入局科技處(文化產業處),在處室工作職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廣電局科技處工作職責,涉及到文化產業的職能大大削弱,和現在各級領導對文化產業的高度重視及市場的迅猛發展勢頭極不相稱。

2、文化產業總量和比重偏低

我市文化產業雖然門類較齊全,但主體“小、弱、散”,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比較薄弱。與長沙和昆明兩城市相比,XX年長沙、昆明文化產業增加值分別實現171.56億元和84.4億元,佔gdp的比重分別是9.5%和6.1%。而我市實現增加值為44.63億元,佔gdp的比重為4.2%,明顯低於長沙和昆明。因此,不論是從產業規模還是從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來看,我市文化產業發展尚顯滯後。

3、文化產業發展格局不均衡

雖然我市新興文化產業發展迅猛,但是總體實力弱小。以公有資本為主體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和文化藝術等傳統文化服務業增加值(核心層)佔據了大半壁江山,而在已經處於一般競爭性和完全競爭性、國家已經向非公有資本完全放開的文化創意、網絡遊戲、廣告會展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文化旅遊、文化休閒娛樂、文化經紀等高成長性新興文化服務業(外圍層)方面,我市與文化產業發達城市長沙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從核心層、外圍層、相關層增加值的比例看,XX年我市為60.5:9.0:30.5,長沙為35.6:39.1:25.3,全國平均為42:18:40,合肥的三層次結構與長沙乃至全國有明顯的差異。相比之下,以新興文化服務業為代表的外圍層,佔有比重低於長沙30.1個百分點,增加值比長沙少63.04億元,我市新興文化產業仍處於弱小的產業發展階段,透視出我市文化產業結構不均衡,新興產業發展空間亟待開拓。

4、文化產業和產品存在特色危機

合肥的歷史文化底藴深厚,科教人才資源豐富,三國名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濱湖新城已成為“合肥名片”。同時,作為省會城市,合肥還有着融匯安徽各地文化的優勢地位。但是,合肥的文化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開發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業態尚未形成。現有的文化產品多處於粗放型經營,缺乏文化產品的宣傳推廣和後續的配套經營。大多數文化產品缺乏創意和創新,缺少能夠體現合肥地域特色和人文風情的文化精品。

5、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近年來,政府支持和鼓勵文化產業的決策受到文化企業的普遍認同和歡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意見》(合發〔XX〕22號)、市政府《關於印發合肥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若干政策(試行)的通知》(合政〔XX〕89號),特別是《合肥文化產業發展規劃(XX—2015)》等,對我市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未出台具體的、專門的文化產業發展配套政策;文化產業發展的統計指標體系沒有建立,許多統計數字都是XX年的普查數據;政府扶持、政策傾斜、税收及土地優惠的力度還遠遠不夠;文化市場、行業規範和投融資等體系還不健全;在為文化企業提供技術創新、信息諮詢、市場拓展、人才培訓等方面還沒形成完整、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平台,特別是民營文化企業的待遇尚待提高。

6、文化產業精英人才缺乏

一是缺乏文化創意人才。文化創意人才是文化產業最核心的生產要素,是奪取文化產業發展制高點的決勝因素。文化產業需要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通曉文化產業內容、又具有自主創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產品研發又懂藝術創作的實用專業人才,以及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高層次文化領軍人才,而現有的人才儲備遠遠不夠;二是缺乏文化經營人才。文化經營人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領軍人物,他們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文化產業發展的規模和質量。我市的文化經營人才屈指可數。

三、發展我市文化產業的建議

黨的xx大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羣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這為文化產業發展指明瞭方向。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標誌,是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文化對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顯而易見,可以説,沒有文化的發展繁榮,就難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因此,針對存在的問題,就進一步促進我市的文化產業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1、確立文化產業的支柱地位

世界各國的發展實踐表明: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即進入到文化消費的快速啟動階段;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即進入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階段。XX年,合肥人均gdp達到3853美元;XX年,合肥人均gdp已超過5000美元,這預示着合肥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階段已經到來,文化產業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戰略期。因此,我們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用大的氣魄,把文化產業的發展作為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戰略舉措來抓,把文化產業作為支柱性、戰略性產業加以推動,確立文化產業在全市的支柱產業地位,力爭到XX年把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增加值佔全市gdp8%以上的支柱產業,成為經濟結構優化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2、設立專門機構,推動產業發展

文化產業的發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項系統工程。現有的工作機構已經適應不了產業發展的需求,尤其是協調不了各種關係,必須建立健全新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建議成立合肥市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宣傳、文廣、財政、規劃、國土等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領導小組可參照蕪湖的經驗,定期召開協調會和企業家座談會,協調重點項目的推進落實,聽取意見,改善投資及政策環境。在政府職能部門設立文化產業辦公室,具有獨立的人員編制和財政專項經費,具體實施和落實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工作,行使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日常協調推進和統一調控、監管職能。

3、修訂完善規劃,紮實有力推進

我市的文化產業規劃目前還停留在行業規劃和部門規劃層面,缺乏權威性、持久性和可操作性,需要進一步修訂和完善。建議在十二五規劃制定中,將文化產業真正放到支柱產業的戰略地位,作為全市戰略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總體規劃,統籌考慮、合理佈局,提升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層次。同時,強化規劃的貫徹力度,由市委、市政府來推動落實,用規委會、土委會的工作力度來大力扶持文化產業的發展。

4、培育龍頭骨幹,做大做強文化企業

文化產業要成為支柱產業,既要有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又要有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建議政府對我市各類文化企業有重點、有階段、有針對的扶持。一是對特色鮮明、實力較強、成長性較好的文化企業如“櫻藝緣”動漫、綜藝、“音谷”(與中科院聲學所合作)等科技含量高,有較長產業鏈,能夠形成企業集羣的好項目,通過出台土地、税收、規劃、金融等相關優惠政策,進行重點培育和扶持,將其打造為上市公司,按現代企業制度及股份制方式運作,形成一批有實力、有影響的文化企業;二是對一些由於歷史原因造成體制不順、競爭乏力的文化企事業單位,進行必要的經營體制改革。例如三個專業演出團體,如果還在“國字”號概念上兜圈是走不出困境的,必須轉變思想和機制,通過產權交易、共同投資、公司化運作等形式,掛大靠強,實施重組,實現新生,及至做活做強。

5、實施大項目戰略,發揮項目帶動作用

強化項目帶動,發揮大項目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一是藉助外力,積極引進境內外戰略投資者。特別要吸引具有雄厚資金、經營策略和營銷人才優勢的外來文化投資企業落户合肥,有重點地打造象蕪湖方特這樣的產業航空母艦;二是確定重大項目,實施定向招商。結合老城區改造,將桐城路打造成文化戲曲休閒一條街;將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和文化底藴的類似於“合鋼”這樣的老企業,其所閒置的部分廠房,可以作為合肥早期工業文明遺址保留下來,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文化產業開發,改造成為具有文化、藝術特色的創意產業集聚區,等等。可採取政府先投入,做大做強後,再退出方式,如無錫尚德公司那樣,政府投入的資金可以逐步退出。這部分資金可以循環使用,支持新的企業發展。通過大項目的實施,既能做大做強文化產業,也能帶動周邊傳統餐飲業、商業、旅遊業的繁榮,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戲,各方共贏局面。我市應抓住XX年舉辦全國體育大會的契機,有力帶動文化產業的大發展。

6、設立專項基金,成立文化產業投資公司

設立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使其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以股權投資的方式參與骨幹文化企業的組建和發展。儘快組建文化產業投資公司,像城建投資公司那樣對基金進行管理和運作。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可多渠道籌措,一是幫助骨幹企業儘快上市融資;二是大項目、大工程可通過發行企業債券融資;三是可以廣泛動員社會資本投資於文化產業;四是可以通過財政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通過項目補貼、貸款貼息、獎勵、融資擔保等方式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同時,加大對文化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引導各類風險投資機構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成立文化產業風險投資公司、小額貸款擔保公司以及風險擔保公司,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採取政府引導、資本運作、扶優扶強的模式,進一步優化文化產業投資結構,解決文化企業融資難問題。

7、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體系

目前我市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還不完善,沒有出台專門的、具體的文化產業政策。而外地許多城市已走在我市的前面,例如,蕪湖市從XX年起,市財政每年預算安排不少於1000萬元動漫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專門用於對動漫產業的獎勵。建議市政府吸納各地經驗並結合我市實際,儘快研究制定較為系統、操作性強、細化的文化產業發展政策。例如比照高新企業進行税費減免;享受比工業用地更優惠的土地使用政策;在信貸融資、資產處置方面按股份制和上市公司進行資本運作;在人才問題上構建合理的引進、培養、使用和獎勵機制;建立我市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在知識產權保護和文化產品審批權限等方面參照先發地區做法等。

調研組認為,合肥的文化產業發展已進入機不可失、時不我待的機遇期,我市應像抓工業立市那樣抓文化產業,像合肥大建設那樣,狠抓文化產業的大發展,一定會有力助推我市經濟發展,也必將有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着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第5篇】關於加快湖北文化系統文化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關於加快湖北文化系統文化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聯合調研組

省 文 化 廳

為落實《湖北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2)》,科學謀劃“十一五”期間文化產業的發展,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與省文化廳組成聯合調研組,於6月中旬至7月上旬分別對武漢、黃石、鄂州、黃岡、襄樊、荊門、荊州、宜昌等市文化系統的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實地學習考察了湖南省長沙、岳陽兩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現將省內調研及省外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武漢、黃石、宜昌等八市文化系統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九十年代以來,武漢等八市的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近幾年,隨着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人民羣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大,文化消費日趨活躍,八市的文化產業成長迅速,產業羣體不斷擴大,對經濟發展貢獻逐年上升,發展勢頭良好,已進入一個大發展時期。同時,在迅猛發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和亟需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解決,將對文化產業發展產生較大影響。

(一)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1、產業發展意識滯後

調研中,這個問題的反映比較普遍。這個問題有兩個方面:其一是有些地方主要領導尚未充分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對文化的認識還停留在是公益事業、是包袱上,對文化產業發展少重視、少關心、少支持;其二是文化系統內部發展意識滯後,認為文化是事業,靠政府、靠財政的思想尚未從根本上轉變,有的單位擁有幾百萬的固定資產,還埋怨政府投入少,而不是利用現有資源,想方設法創造價值,喪失了很多機遇,還有的認為文化產業是小打小鬧,找幾個小錢養幾個人,成不了大氣候。

2、文化資源整合和綜合開發不夠

各地現有文化產業普遍規模較小,佔當地經濟總量比重偏低,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不明顯,這些現象與文化資源整合不夠、經營分散直接相關。現有文化資源分散在文化文物、旅遊、園林、宗教等數個部門管理,各部門單打獨鬥、各自為政,相互之間溝通協調不夠,對文化資源綜合開發十分不利。

3、投融資渠道單長期以來,文化事業主要由財政供養,其發展主要靠政府投入。隨着形勢的發展,這種單一的體制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大部分的文化企業單位屬國有性質,民營或私人文化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外資或合資企業更是鳳毛麟角。投融資渠道單一,資金匱乏,已經嚴重製約了我省文化事業的發展。

4、管理體制不適應市場經濟形勢

一方面是有的地方依然存在政府大包大攬的宏觀管理體制,還習慣於用計劃經濟的手段管文化、辦文化,把經營性文化產業混同於公益性文化事業,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辦不分的管理體制依然未能得到有效改革;另一方面,一些已經進行了文化體制改革的地方,受多種因素的制約,改革不到位,體制依然不活,文化產業缺乏活力和競爭力,發展缺乏內在動力,尚未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距離市場經濟體制要求還有較大距離。

5、政策扶持落實不夠

這是調研中反映最為強烈的一個問題。大家普遍反映,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如1996年出台的《國務院扶持文化產業若干政策》,因為種種原因,時至今日仍沒有得到很好落實。此外,地方性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尚未制定,如國有文化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的配套政策、部門管理費用減免政策等,鼓勵、引導和支持民營或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的政策也沒出台,這些都直接導致文化產業發展環境不佳,不利於發揮各方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性。

6、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十分匱乏

調研中反映比較強烈的還有人才問題,尤其是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十分匱乏。文化系統內文化產業人才培訓滯後,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也難以在系統內安家落户,各地普遍缺乏懂經營、善管理的文化產業人才,缺乏開拓文化市場的人才。

【第6篇】關於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現狀調研報告

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調研瞭解的情況看,我市文化產業發展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總體還處於起步、探索、培育階段,相對於《合肥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xx—2022)》中提出的到2022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8%以上的目標,相對於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我市的文化產業發展任重道遠,一些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的問題亟待解決。

1、管理機構有待加強和理順

文化產業是文化與經濟的融合,涉及多個行業和部門。目前我市尚未成立專門的、統抓統管的文化產業管理機構,致使一些政策和項目的落實乏力推進。從政府管理部門來説,20xx年市政府機構改革,經有關部門批准,市文化局作為全市文化塊面的管理機關,單獨設立了文化產業處,指導、協調全市文化產業工作,有獨立的人員編制和財政經費,20xx年文化和廣電合併後,取消了獨立的文化產業處及相應的編制和財政經費,相關工作納入局科技處(文化產業處),在處室工作職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廣電局科技處工作職責,涉及到文化產業的職能大大削弱,和現在各級領導對文化產業的高度重視及市場的迅猛發展勢頭極不相稱。

2、文化產業總量和比重偏低

我市文化產業雖然門類較齊全,但主體“小、弱、散”,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比較薄弱。與長沙和昆明兩城市相比,20xx年長沙、昆明文化產業增加值分別實現171.56億元和84.4億元,佔gdp的比重分別是9.5%和6.1%。而我市實現增加值為44.63億元,佔gdp的比重為4.2%,明顯低於長沙和昆明。因此,不論是從產業規模還是從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來看,我市文化產業發展尚顯滯後。

3、文化產業發展格局不均衡

雖然我市新興文化產業發展迅猛,但是總體實力弱小。以公有資本為主體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和文化藝術等傳統文化服務業增加值(核心層)佔據了大半壁江山,而在已經處於一般競爭性和完全競爭性、國家已經向非公有資本完全放開的文化創意、網絡遊戲、廣告會展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文化旅遊、文化休閒娛樂、文化經紀等高成長性新興文化服務業(外圍層)方面,我市與文化產業發達城市長沙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從核心層、外圍層、相關層增加值的比例看,20xx年我市為60.5:9.0:30.5,長沙為35.6:39.1:25.3,全國平均為42:18:40,合肥的三層次結構與長沙乃至全國有明顯的差異。相比之下,以新興文化服務業為代表的外圍層,佔有比重低於長沙30.1個百分點,增加值比長沙少63.04億元,我市新興文化產業仍處於弱小的產業發展階段,透視出我市文化產業結構不均衡,新興產業發展空間亟待開拓。

4、文化產業和產品存在特色危機

合肥的歷史文化底藴深厚,科教人才資源豐富,三國名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濱湖新城已成為“合肥名片”。同時,作為省會城市,合肥還有着融匯安徽各地文化的優勢地位。但是,合肥的文化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開發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業態尚未形成。現有的文化產品多處於粗放型經營,缺乏文化產品的宣傳推廣和後續的配套經營。大多數文化產品缺乏創意和創新,缺少能夠體現合肥地域特色和人文風情的文化精品。

5、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近年來,政府支持和鼓勵文化產業的決策受到文化企業的普遍認同和歡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意見》(合發〔20xx〕22號)、市政府《關於印發合肥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若干政策(試行)的通知》(合政〔20xx〕89號),特別是《合肥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xx—2022)》等,對我市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未出台具體的、專門的文化產業發展配套政策;文化產業發展的統計指標體系沒有建立,許多統計數字都是20xx年的普查數據;政府扶持、政策傾斜、税收及土地優惠的力度還遠遠不夠;文化市場、行業規範和投融資等體系還不健全;在為文化企業提供技術創新、信息諮詢、市場拓展、人才培訓等方面還沒形成完整、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平台,特別是民營文化企業的待遇尚待提高。

6、文化產業精英人才缺乏

一是缺乏文化創意人才。文化創意人才是文化產業最核心的生產要素,是奪取文化產業發展制高點的決勝因素。文化產業需要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通曉文化產業內容、又具有自主創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產品研發又懂藝術創作的實用專業人才,以及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高層次文化領軍人才,而現有的人才儲備遠遠不夠;二是缺乏文化經營人才。文化經營人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領軍人物,他們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文化產業發展的規模和質量。我市的文化經營人才屈指可數。?

三、發展我市文化產業的建議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羣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這為文化產業發展指明瞭方向。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標誌,是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文化對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顯而易見,可以説,沒有文化的發展繁榮,就難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因此,針對存在的問題,就進一步促進我市的文化產業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1、確立文化產業的支柱地位

世界各國的發展實踐表明: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即進入到文化消費的快速啟動階段;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即進入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階段。20xx年,合肥人均gdp達到3853美元;20xx年,合肥人均gdp已超過5000美元,這預示着合肥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階段已經到來,文化產業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戰略期。因此,我們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用大的氣魄,把文化產業的發展作為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戰略舉措來抓,把文化產業作為支柱性、戰略性產業加以推動,確立文化產業在全市的支柱產業地位,力爭到20xx年把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增加值佔全市gdp8%以上的支柱產業,成為經濟結構優化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2、設立專門機構,推動產業發展

文化產業的發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項系統工程。現有的工作機構已經適應不了產業發展的需求,尤其是協調不了各種關係,必須建立健全新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建議成立合肥市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宣傳、文廣、財政、規劃、國土等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領導小組可參照蕪湖的經驗,定期召開協調會和企業家座談會,協調重點項目的推進落實,聽取意見,改善投資及政策環境。在政府職能部門設立文化產業辦公室,具有獨立的人員編制和財政專項經費,具體實施和落實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工作,行使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日常協調推進和統一調控、監管職能。

3、修訂完善規劃,紮實有力推進

我市的文化產業規劃目前還停留在行業規劃和部門規劃層面,缺乏權威性、持久性和可操作性,需要進一步修訂和完善。建議在十二五規劃制定中,將文化產業真正放到支柱產業的戰略地位,作為全市戰略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總體規劃,統籌考慮、合理佈局,提升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層次。同時,強化規劃的貫徹力度,由市委、市政府來推動落實,用規委會、土委會的工作力度來大力扶持文化產業的發展。

4、培育龍頭骨幹,做大做強文化企業

文化產業要成為支柱產業,既要有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又要有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建議政府對我市各類文化企業有重點、有階段、有針對的扶持。一是對特色鮮明、實力較強、成長性較好的文化企業如“櫻藝緣”動漫、綜藝、“音谷”(與中科院聲學所合作)等科技含量高,有較長產業鏈,能夠形成企業集羣的好項目,通過出台土地、税收、規劃、金融等相關優惠政策,進行重點培育和扶持,將其打造為上市公司,按現代企業制度及股份制方式運作,形成一批有實力、有影響的文化企業;二是對一些由於歷史原因造成體制不順、競爭乏力的文化企事業單位,進行必要的經營體制改革。例如三個專業演出團體,如果還在“國字”號概念上兜圈是走不出困境的,必須轉變思想和機制,通過產權交易、共同投資、公司化運作等形式,掛大靠強,實施重組,實現新生,及至做活做強。

5、實施大項目戰略,發揮項目帶動作用

強化項目帶動,發揮大項目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一是藉助外力,積極引進境內外戰略投資者。特別要吸引具有雄厚資金、經營策略和營銷人才優勢的外來文化投資企業落户合肥,有重點地打造象蕪湖方特這樣的產業航空母艦;二是確定重大項目,實施定向招商。結合老城區改造,將桐城路打造成文化戲曲休閒一條街;將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和文化底藴的類似於“合鋼”這樣的老企業,其所閒置的部分廠房,可以作為合肥早期工業文明遺址保留下來,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文化產業開發,改造成為具有文化、藝術特色的創意產業集聚區,等等。可採取政府先投入,做大做強後,再退出方式,如無錫尚德公司那樣,政府投入的資金可以逐步退出。這部分資金可以循環使用,支持新的企業發展。通過大項目的實施,既能做大做強文化產業,也能帶動周邊傳統餐飲業、商業、旅遊業的繁榮,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戲,各方共贏局面。我市應抓住20xx年舉辦全國體育大會的契機,有力帶動文化產業的大發展。

6、設立專項基金,成立文化產業投資公司

設立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使其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以股權投資的方式參與骨幹文化企業的組建和發展。儘快組建文化產業投資公司,像城建投資公司那樣對基金進行管理和運作。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可多渠道籌措,一是幫助骨幹企業儘快上市融資;二是大項目、大工程可通過發行企業債券融資;三是可以廣泛動員社會資本投資於文化產業;四是可以通過財政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通過項目補貼、貸款貼息、獎勵、融資擔保等方式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同時,加大對文化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引導各類風險投資機構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成立文化產業風險投資公司、小額貸款擔保公司以及風險擔保公司,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採取政府引導、資本運作、扶優扶強的模式,進一步優化文化產業投資結構,解決文化企業融資難問題。

7、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體系

目前我市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還不完善,沒有出台專門的、具體的文化產業政策。而外地許多城市已走在我市的前面,例如,蕪湖市從20xx年起,市財政每年預算安排不少於1000萬元動漫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專門用於對動漫產業的獎勵。建議市政府吸納各地經驗並結合我市實際,儘快研究制定較為系統、操作性強、細化的文化產業發展政策。例如比照高新企業進行税費減免;享受比工業用地更優惠的土地使用政策;在信貸融資、資產處置方面按股份制和上市公司進行資本運作;在人才問題上構建合理的引進、培養、使用和獎勵機制;建立我市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在知識產權保護和文化產品審批權限等方面參照先發地區做法等。

調研組認為,合肥的文化產業發展已進入機不可失、時不我待的機遇期,我市應像抓工業立市那樣抓文化產業,像合肥大建設那樣,狠抓文化產業的大發展,一定會有力助推我市經濟發展,也必將有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着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第7篇】最新關於旅遊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為充分了解我縣文化發展特色資源,找準制約文化發展的突出問題,推進文化與旅遊的有機融合,近期,縣政協組成工作調研組,深入相關文化院團、文化企業、旅遊景區、學校,通過實地查看、座談交流、查閲資料等方式,對全縣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文化特點及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現狀

高台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縣境內有田野文物保護點162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駱駝城古遺址、許三灣古城遺址及墓羣、漢明長城),省級4處,縣級保護文物47處。駱駝城古遺址始建於東漢靈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距今1832年,是目前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漢唐古遺址之一。許三灣古墓葬羣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密集型古墓羣之一。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紅色旅遊100個經典景區之一。

我縣十分重視文化產業發展,按照政府主導、文旅聯姻、企業經營、市場運作、依法管理、競爭發展的思路,積極探索,大膽創新,不斷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大政策引導、市場管理力度,使文化產業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我縣現有文化事業單位4個,即:高台縣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文工團,在職職工44人。國有文化企業2個,即:新華書店、電影公司,現有職工10人。文化產業經營單位83家,從業人員200多人,經營面積15000多平方米,固定資產約1700多萬元,其中文化傳媒公司2家,網吧9家,kvt娛樂場所10家,音像製品零售經營户8家,電腦打字複印43家,印刷企業3家,圖書零售(出租)8家,祁連玉奇石館2家,還有一些分散的文化產業經營户,如字畫裝裱、手工編織、藝術根雕、器樂製作等。總體來説,我縣文化產業仍處於摸索徘徊、低層次、低水平始發階段,規模小、結構單一,對經濟的貢獻率很低,xx年全縣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2781.3萬元,佔全縣gdp的0.85%,除有線電視網絡傳輸和旅遊外,其它文化產品銷售、廣告印刷複製業、互聯網經營與娛樂、工藝美術品加工銷售等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221.5萬元,僅佔全縣gdp的0.4%,與全國2.75%和全省1.8%的平均水平還有很大差距。

為推動文化與旅遊相融合,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我縣在xx年專門制定下發了《關於推進紅色帶動工程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意見》,確立了文化旅遊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近年來,我們按照確定的目標、既定的任務,總體謀劃、分步實施,紮實推進文化旅遊產業發展。

(一)加快文化旅遊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搶抓黨的xx屆六中全會決定、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和省市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機遇,以項目建設為抓手,爭取和建設一批文化旅遊項目。近年來,我縣黑河濕地公園建設、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二期工程、祁連葡萄莊園旅遊服務項目、現代農業科技示範中心、駱駝城遺址環境整治和出土文物陳列館建設、月牙湖公園遊樂項目配套建設、博物館新建及大湖灣風景區崇文樓、會議中心、垂釣中心等建設項目已陸續開工建設,建成後將進一步提升了我縣文化旅遊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二)豐富旅遊產品,打造精品景區。依託我縣特有的紅色旅遊景觀、悠久的歷史文物古蹟、豐富的水域濕地資源、良好的生態自然環境,深度開發、培育以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為龍頭的紅色遊,以黑河濕地公園(含大湖灣風景區)、月牙湖公園為主的湖泊水面遊,以駱駝城古遺址、許三灣古墓葬羣為代表的文物古蹟遊,以祁連葡萄莊園為中心的生態觀光遊以及許三灣—羅城段沙漠探險遊,努力建設一批旅遊精品景區,將資源優勢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經濟優勢。按照“擴充、改造、完善、提高”的思路,深入挖掘景區的文化內涵和文化資源,塑造文化旅遊品牌,進一步健全景區功能,提升景區檔次和水平。

(三)大力推動文化旅遊同頻共振、深度融合。為把文化特色有機融入旅遊業態,實現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共促共贏,近年來,我縣利用節慶日、紀念日,依託縣域內各旅遊景區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節慶活動、民俗活動和旅遊文化藝術節,全面提升了我縣文化旅遊知名度和美譽度,為促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從xx年開始,我縣充分發揮生態優勢,持續推進黑河濕地公園和濕地新區生態城市的共融建設,體現了縣委、縣政府打造宜居宜遊生態家園的堅強決心,也是文化與旅遊、生態保護與城市建設深度融合、相得益彰的集中體現;組織開展的紅色旅遊文化藝術節緊緊圍繞打造“紅色高台、北涼古都、沙漠綠洲、戈壁水鄉”這一文化旅遊名片,組織開展了全省釣魚大賽、端午遊湖、龍舟賽、紅歌會、紅色經典音樂演奏會、紅色經典美術作品展、民間旅遊文化產品展銷會、全民健身展示等11項文體活動,通過文化與旅遊的互補融合,形成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合力,集中展現了我縣日新月異的經濟建設成果、積澱深厚的民間民俗文化、各具特色的鄉鎮文化、原創生動的紅色音樂、特色鮮明的旅遊資源;從xx年以來,通過認真策劃、精心組織,連續三年舉辦了“紅色旋律”、“紅旗頌”、“紅西路軍精神永存”大型主題歌會和音樂歌舞劇,現已打造成為我縣在省內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每年在大湖灣國家3a級風景區舉辦的端午遊湖暨龍舟賽活動,“二月二龍抬頭”民俗文化活動也已成為我縣一項特色品牌旅遊節會,是傳承民俗文化、展現高台風貌的重要平台。廣泛開展的週末廣場文化活動、社區文化節、新社火調演、春節聯歡晚會、元宵節燈展、讀書活動、節慶文化活動等,既活躍了城鄉羣眾文化生活,也成為對外展示我縣文化旅遊形象的有效載體,為旅遊強縣這一目標註入了強勁的活力。

(四)探索發展文化產業,延伸旅遊產業鏈條。以“一軸兩線”(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月牙湖、黑河濕地公園橋頭景觀區至大湖灣風景區沿線為中軸,祁連葡萄莊園、現代農業科技示範中心、駱駝城許三灣古城遺址、許三灣-羅城段沙漠探險旅遊觀光帶為南線,黑河北岸現代農林業觀光示範帶、正義峽並連接石頭城、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為北線)為基本脈絡,深入挖掘優勢文化資源,應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大具有濃郁西北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旅遊商品的開發力度,增加旅遊的文化內涵,彰現文化旅遊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後發優勢。具體包括依託紅西路軍紀念館打造紅歌會品牌、與甘肅畫院合作開發出版以紅西路軍征戰河西為主題的“鐵流西渡”系列連環畫、文物精品的複製與推廣、“樂善”秦劇的深入挖掘和品牌包裝、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為主的各類民間民俗產品、旅遊紀念品以及民間藝術品製作等文化旅遊產品開發,不斷延伸旅遊產業鏈條。

(五)加強文化旅遊產業市場管理。一是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全縣境內文化旅遊資源實行有計劃、有重點開發戰略,嚴禁無序競爭、掠奪式開發。凡從事文化旅遊開發的集體或個人,都必須遵從全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的指導,擬建或待開發的文化旅遊項目須報縣級文化旅遊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方可進行;二是嚴抓文化市場的監管。針對文化市場點多面廣、經營人員混雜、個別經營户違法經營等羣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加大了對網吧、ktv娛樂場所的監管力度,採用日常檢查、臨時抽查、夜間巡查、聯合執法等多種執法手段,加大對違法違規經營行為的查處力度;大力推廣網吧實名制管理、“淨網先鋒”等技防手段,有效的促進了網吧、ktv等娛樂場所的依法合規經營。同時本着褒先促後的原則,在文化市場經營户中廣泛開展“以德治店守法經營”評選活動,着力營造守法經營的文化市場經營氛圍。

【第8篇】踐行科學發展觀推動玉器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

在全黨開展第二批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學習調研階段,在**市加快推進文化大建設、大發展的重要關口,區委、區政府圍繞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的調研課題,組織區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成員及市區部門負責人組成學習考察組,實地考察調研了****玉器文化產業發展情況。在考察期間,重點察看了**縣**鎮國際玉城項目、中華玉文化中心和幾個玉器專業市場,並在當地召開了由**縣政府負責人、部分經營户和行業協會參加的座談會,聽取**縣關於玉雕產業發展情況的經驗介紹。通過調研考察,我們對**省**縣在區位、資源、交通、基礎條件等先天不足的情況下,能夠成為“中國玉雕之鄉”,玉雕產業發展速度之快、市場規模之大、產業鏈條之完整、對未來發展追求之高,感到很驚奇、很震憾,也很受啟發。現將考察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縣玉器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和未來

**縣位於**省西南部,南陽盆地西側,伏牛山南麓,縣域面積1500平方公里,人口96萬,轄11鎮8鄉3個街道辦事處。**縣玉雕加工“始於殷商,興於漢、宋、元,後繼明、清”。儘管其歷史較長,但全縣並不產玉,甚至連附近地區的玉石資源也很有限,加上交通、產業基礎等條件較差,改革開放之前,全縣玉雕產業一直也沒有更大的發展。

進入改革開放之後,在政府的鼓勵和引導下,隨着交通條件的改善,玉雕產業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創造了“無中生有”、“兩頭在外”(原材料外進、產成品外銷)、“買全國賣全國”的零資源經濟現象,尤其是近十幾年來,迅速崛起為支撐和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富縣富民產業,由此也成就了**縣這個著名的“中國玉雕之鄉”和中國北方最大的玉器產業加工銷售集散中心之一。當前,全縣玉雕產業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產業規模較大。玉雕產加工已遍佈全縣11個鄉鎮近100個行政村,50個專業村,從業人員近20萬人,其中縣外營銷人員10萬人。加工玉料來自世界各地,主要有巴西瑪瑙、加拿大碧玉、俄羅期白玉、緬甸翠玉、阿富汗玉、遼寧岫玉、新疆和田玉、崑崙玉、南陽獨玉等30多種。產品包括擺件、掛件、飾品、保健等方面,涉及人物、山水、花鳥、歷史故跡等10餘個門類1000多個品種。

第二,產業鏈條完善。全縣玉雕加工企業1萬多個,包裝企業100多個,玉雕專業市場10餘個,各類經營門店2萬多家,基本形成了以縣玉雕局、寶玉石協會為依託,以規模化企業為龍頭,以加工小區和專業市場為龍身,以專業村、專業户為龍尾,從購料、設計、生產加工到質量檢測、包裝銷售系統完備的產業鏈條。

第三,文化工藝獨特。經過多年的廣泛交流與探索發展,**玉雕形成了南北兼容、多樣並舉的獨特藝術風格,湧現出一批創作新秀和設計新星,精品數量明顯提升,近年來先後有300多件工藝精品,榮獲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中寶協舉辦的天工獎和省部級優等獎。

第四,富民效應明顯。玉雕產業年創增加值超過35億元,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直接出口成交額3億元以上,玉器出口額佔**省同類產品的80%以上,部分玉雕專業村農民人均純收達8000元以上,玉雕產業已經成為農民致富的首選項目。

下一步,**縣將抓住**省首批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建設的機遇,謀求玉雕產業的更大發展。在產業規劃上,立足於建設國家特色產業基地,打造我國中西部地區綜合性玉器加工、展覽、交易中心,制定更高層次、更有前瞻性的玉雕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將其作為全縣“十一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成立縣玉雕產業發展辦公室,為產業長遠發展做充分準備。在市場建設方面,加快建設佔地1300畝、總投資10億元的國際玉城項目,力爭兩年內完成,目前投資1.5億元的一期工程已接近完工,項目的建成將進一步擴大整個市場規模,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在人才培養方面,還將建造佔地1500畝的玉器產業藝術大師園,把國內外玉器產業方面的大師級人才聚集起來,充分發揮他們的獨特作用、創新潛能和團體優勢,為玉雕產業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二、對**縣玉雕產業發展的幾點思考和啟示

通過實地考察,我們對****縣與我市玉器產業發展的狀況進行了比較,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市與**縣在玉器產業方面基本處於同一起跑線,甚至我們還要強一些。儘管有更好的區位優勢、交通條件和產業基礎,但在最近的十幾年裏,我們的玉器產業在產業規模、產業鏈條、產業效益等方面被**縣甩在了後面,有的方面甚至與之無法相比。**縣在做大做強玉雕產業方面很多舉措引我們深思,予我們啟迪。

第一,政府主導作用。從1993年起,**縣委、縣政府先後連續自主舉辦了八屆“中國**國際玉雕節”,承辦了六屆“中國南陽(**)玉雕節”,每屆玉雕節都組織開展玉雕精品展評、玉雕產品展銷、玉文化研討、獲獎作品現場拍賣等系列活動,極力炒熱玉器產業發展氛圍,提升**玉雕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的知名度。正是**縣歷屆縣委、縣政府一直把玉雕產業作為全縣的一個特色經濟進行培育,解放思想,放大亮點,主攻特色,以長制勝,持之以恆地抓,一以貫之地抓,才使一個千家萬户的小作坊變成了一個拉動縣域經濟的大產業,使一個偏僻的小縣城變成了一個名震南北的玉雕之鄉。

第二,規劃龍頭作用。起初,**縣玉雕產業也經歷了一個無統一規劃、產業發展不規範、摸着石頭過河的發展過程。隨着,各類經營企業大量增加,市場建設蓬勃發展,對外影響力不斷擴大,**縣加大了對玉雕產業的統一規劃力度,通過規劃努力使各類市場佈局合理、建設規範、發展有序。根據發展規劃的整體佈局,一方面,改造建設了十大玉雕專業市場,提高了市場建設品位,也促進了玉雕產業的有效聚合和規模擴張;另一方面,着眼於玉雕產業未來發展,按照國內一流的建設標準,開發建設了佔地1300畝國際玉城和佔地1500畝玉雕大師產業園等一批重點工程,為產業進一步發展拓展空間。

第三,政策扶持作用。**縣對玉雕產業政策扶持的核心內容,就是尊重羣眾首創精神,實踐不爭論,鼓勵不壓制,放手不扼殺,通過加強扶持、引導和服務,把千軍萬馬調動起來,讓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和“輕税薄賦”、“藏富於民”方針,先後出台了信貸扶持、税收減免等12個優惠政策。雖然每年玉雕產業產值超過35億元,實際税收只有500萬元。在縣直重點部門實行服務承諾制,圍繞特色產業開展技術信息、法律諮詢等服務。成立縣行政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一個口子”收費。通過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為玉雕產業搭建“發展温棚”。

第四,人才支撐作用。玉雕產業是“能人”經濟,是創意經濟。在玉雕產業的人才培訓和培養上,**縣採取了三條途徑:一是選派出去學,近年來**縣多次組織全縣大批玉雕人才,遠赴江蘇揚州、遼寧岫巖等地拜師求藝,學習民間的玉雕藝術,豐富本地的玉雕工藝。二是向工藝大師學,與中央美院、天津美院等校建立人才培訓關係,定期聘請國內知名工藝大師和專家教授講課,培訓技術骨幹,指導設計創作。三是依託產業學,在玉雕加工製作過程中,採取師父帶徒弟等方式,培育大量的國中級玉雕人才。目前,全縣有國家級工美大師1人,玉石雕刻大師8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中國民間藝術美術家2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23人、玉石雕刻大師43人,高級工藝師47人,國中級技術人才5000多人。正是**縣龐大的初、中、高三級玉雕產業專業技術人才,尤其是玉雕高端人才,才支撐了玉雕產業快速發展。

第五,市場管理作用。目前,**縣各類玉器專業市場所到之處,管理規範,衞生整治,交易有序,這與政府強有力的市場管理和市場服務是分不開的。**縣的主要做法:一是在縣級層面成立了玉雕產業管理局、中國**定玉石行業協會和**寶玉石質量監測中心,圍繞產業規劃、市場監督、綜合服務等方面發揮作用。二是在鄉鎮級層面成立了市場管委會,由工商、公安、税收等部門組成,實行統一管理、綜合整治。三是在村一級層面由村長擔任本村市場的管理主體,對市場進行自治管理。可以説,完善的管理體制機制和高效到位的管理服務,促進了各類市場的繁榮,也帶動了整個玉雕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三、加快**古玩玉器產業發展的幾點意見和建議

當前,**的古玩玉器產業正處在發展的十字路口,如何認識和定位**古玩玉器產業是擺在**區乃至全市面前一個重要而又緊迫的課題。通過對****的考察調研,使我們對我市做大做強古玩玉器產業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特別是對我市古玩玉器的產業定位、特色挖掘、政府作用、產業鏈條等方面進一步理清了思路,堅定了在做大做強我市古玩玉器產業中發揮作用的信心。現就我市發展古玩玉器產業,提出如下幾條意見和建議。

第一,**古玩玉器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產業。從產業基礎來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從事玉器加工和仿古玉器製作的經營户已達3000多家,從業人員超過3萬人,每年銷售額超過20億元。加工、銷售、展示等產業鏈條較為完整,市場、流通、技術人才等產業要素相對齊全。特別是**的玉雕工藝、仿古玉器加工和以靈壁石為主的奇石收藏交易享譽全國,有名列全國第八的**古玩玉器商城,是國內外較大的仿古玉器和奇石收藏的集散地之一,在國內古玩玉器行業特別是華東地區有着較大的影響力和較強的輻射力。從區位條件來看,京滬鐵路與多條高速公路在**交匯,南下北上、西去東行十分便利,隨着京滬高鐵的建成通車,未來**的區位優勢將進一步突出。從發展需要來看,隨着“雙墩子”古遺址列入2022年十大考古新發現,大禹會諸侯、垓下古戰場等文化旅遊資源的進一步挖掘,**市發展“大文化”、“大流通”戰略的深入推進,全市的旅遊文化發展需要有一種旅遊文化產品來支撐,古玩玉器的休閒性、消費性等特點正好滿足了全市旅遊文化產品開發的實際需求。從當前機遇來看,省文化廳已將南山路文化市場和光彩中國古玩玉器奇石文化城命名為全省首批文化建設示範基地,下一步還將作為特色文化產業基地來培育、來建設。總而言之,**實實在在有條件、有優勢、有需求、有機遇,也有實力在千里淮河畔打造一個有擴散力、有影響力的國家級古玩玉器名城。

第二,將古玩玉器產業打造成為全市重要的特色經濟。當前,全市古玩玉器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銷售市場“多而散”,玉器品種“小而全”,部分產品質量和層次較低,缺乏高端技術人才等。但最大的問題還是缺乏特色。特色是市場通行證、產業擴張力、城市競爭力。應將古玩玉器產業作為全市文化特色產業加以定位,作為城市文化建設的一張“名片”,作為城市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着力予以培育和發展。在產品開發上,可以將國內外玉石市場包括****玉料和初級加工產品市場,作為**古玩玉器產業鏈的上游,以高端技術人才為支撐,以創新深加工和創意精製作為依託,以高檔化、精品化、特色化為發展方向,面向華東、華南高端市場,打造高附加值、高利潤空間的工藝收藏品和旅遊消費品,實現整個產業質量不斷提升。在發展定位上,依託光彩大市場,整合全市資源,加大培育力度,逐步打造輻射力強、帶動力大的綜合性交易基地,建設具有行業影響力的高端交流平台,進一步吸引南京、揚州、靈璧等地資源,形成華東地區知名的國家級古玩玉器交易中心,最終實現“南有深圳古玩城,北有北京潘家園,中有**古玩玉器城”的戰略定位。

第三,政府應加大對古玩玉器產業的扶持力度。實踐證明,****玉雕產業的強勢發展,與政府的強力推動密不可分。**建立國家級的古玩玉器交易中心,必須加大對產業的扶持力度。在組織領導上,建議成立由市長任組長,分管副市長為副組長,市相關部門參加的**玉器古玩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負責全市玉器古玩產業發展的指導和協調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區政府。在政策扶持上,將古玩玉器產業作為創意經濟,納入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建設的政策享受範圍,同時研究制定專項的產業扶持政策,按照“藏富於民”的原則,在財政税收、土地出讓金、一般行政事業性收費等方面給予支持。在人才支持上,建立古玩玉器產業發展專家人才庫,負責全市古玩玉器產業發展的指導。在工藝美術學院和職業技術學校,設立玉器技術專業,培育玉器高端人才。鼓勵民間機構和玉器作坊,採取多種方式,進一步壯大國中級玉器技術人才隊伍。在宣傳造勢上,進一步打造高端宣傳推介平台,將每年一度的安徽(**)玉器古玩博覽會提檔升格,或可以利用國家級宣傳操作平台,大造聲勢、塑造品牌,提高**古玩玉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第四,將**區作為發展古玩玉器產業的重點。**南陽的玉雕集中在**,**的玉雕集中在**鎮。古玩玉器產業,宜聚不宜散,只有聚集才有效應、才有力量。因此,**古玩玉器必須聚集起來,形成規模優勢。而不管從現在看,還是從未來看,**區是最有條件和基礎,作為這個產業集聚的首選地,這是因為全市的兩大古玩玉器交易市場均坐落轄區,轄區第三產業尤其是商貿物流業也較為發達。因此,我們建議市委市政府,將**區作為全市發展古玩玉器產業的核心區域加以培育,整合資源,引導全市廣大古玩玉器經營户向**區集中,以此打造國家級的古玩玉器交易集散中心。

當前,急待推進的工作重點有:一是加快建設南山路古玩玉器一條街。堅持以明文化為建築風格,以精品店為主要形式,以高檔化、高端化產品為銷售重點,加強統一規劃,加大整治力度,提高南山路的藝術文化品位。二是加快培育光彩古玩玉器市場。整合調整全市小玉器市場,積極引導全市玉器經營户入駐光彩大市場,打造集研發、加工、展示、銷售、批發為一體的大型專業市場。政府應明確光彩大市場包括建材、玉器、報刊、物流四個方面的功能定位,對於市場玉器古玩片區,應實行一站式綜合收費管理模式,統一提供税收、工商、金融服務,給予優惠的財政政策。三是制定出台扶持性產業政策。進一步在產業發展的規劃立項、財税扶持、市場體制等方面制定詳細可操作的傾斜性產業政策,支撐產業做大做強。

【第9篇】縣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為全面貫徹落實**精神,配合省市政協開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專題調研,縣政協組織人員於4月中旬至5月上旬深入鄉鎮、相關企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迅猛的福建德化、永春和仙遊三個縣,圍繞如何找準我縣文化產業發展切入點這個中心課題,採取召開座談會、現場走訪、專題討論等多種方式,掌握具體情況,充分聽取意見建議形成本報告。

一、發展我縣文化產業已經有了一定基礎

文化產業是具有精神性娛樂性的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活動。文化事業的發展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文化產業是文化事業發展到較高程度的表現形式。

(一)我縣文化資源的豐厚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我縣文化資源種類多、品位高、潛力大,一是種類多,積澱了以秋收起義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山背、古艾國為代表的歷史文化、以黃龍禪宗文化為代表的禪文化、以九嶺山脈次原始森林為代表的綠色文化、以黃庭堅、陳氏五傑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蠶桑、茶葉、供硯、木雕工藝製品為代表的特色文化;二是品位高,作為中國革命重要歷史事件,秋收起義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山背文化作為江南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符號、古艾國發生的歷史事件載入《史記》、黃庭堅、陳氏五傑名揚海內外,寧紅茶享有“寧紅不到莊,茶葉不開箱”的美譽,表現出我縣文化資源獨有的魅力;三是潛力大,我縣獨有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地方產品,只要紮實求證,認真規劃,努力實施,就可以開創一門學科,發展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經濟,具有深厚的潛力。

(二)我縣文化事業的繁榮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我縣文化事業得到長足發展,一是打造了文化品牌,培育了“雙井之春”藝術節品牌,社會關注度、參與度顯著提升;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傳承、保護工作,全豐花燈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寧河戲”、“一聖仙娘花燈”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此次在全豐調研瞭解到,全豐鎮充分利用全豐花燈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優勢,組織民間藝人活躍在湘鄂贛三省邊界地區,去年演出近200場,獲得收入70餘萬元。目前,有廣東、浙江等演藝公司邀請全豐花燈表演隊赴當地表演;做大名人文化品牌,舉行了黃庭堅草書郵票首發式、拍攝了《大宋才子黃庭堅》電視劇;挖掘紅色資源,拍攝秋收起義專題片、組織了高規格的蘇區論壇;成功申報中國“書法之鄉”。二是羣眾文化方興未艾,羣眾自發組織的廣場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三是文化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高位推動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紮實推進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完成全縣鄉鎮網絡整合,多措並舉繁榮羣眾文化;四是文物保護工作得到加強,縣委、縣政府對保護工作高度重視,投資488萬元對國保單位秋收起義紀念館進行升級改造,投資7300萬元對省保單位黃庭堅紀念館進行擴建,投資80餘萬元對省保單位中共湘鄂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舊址進行維修。

(三)強工興城戰略為我縣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近幾年,我縣強工興城戰略取得重大成就,為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重要機遇。一是引進了以浙江義烏創業園為代表的一批小商品、手工裝飾品企業。工藝品生產作為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新興產業,具有勞動力密集、門檻低、見效快、增收明顯的優勢,能形成對文化產業的硬支撐;二是創建了國家衞生縣城、國家園林城市,建設了黃庭堅公園、馬家洲公園、大洋洲公園,在建的有文化藝術中心、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一批文化項目,為我縣發展文化旅遊奠定了基礎。

二、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制約因素

我縣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明顯,在產業規模、經營水平、運作方式和經濟效益等方面無法與其他產業相提並論,明顯滯後於我縣經濟社會發展,主要表現在:

(一)我縣文化產業尚處在起步階段。文化產業經營主要在網吧經營、印刷複製、電影放映、圖書發行、書報刊零售出租、娛樂場所經營、音像製品零售出租、打字複印、文體用品零售、室內棋牌遊戲等領域,產業發展仍處在自發性狀態,佈局分散,組織化、市場化和集約化程度不高,不能形成產業集羣,經濟效益差。

(二)文化資源挖掘整合不夠。資源開發能力弱,資源綜合利用不夠,開發各自為陣,缺乏有效整合,資源優勢還不能真正轉化為產業優勢和市場優勢。比如,文化資源與旅遊資源如何銜接,文化資源與蠶桑、茶葉、工藝飾品生產如何結合,沒有一個協調機構來搞統一策劃、對外營銷,旅遊部門推介景點,沒有一份完整的導遊詞;作為聞名全國的寧紅茶、雙井綠,經過數十年努力,外包裝品位得到提升,但是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沒有被挖掘,僅見數種茶葉印刷了黃庭堅詩詞,創新力、影響力不強。同時,文化產業市場不健全,文化消費水平低,市場容量有限,也制約了文化產業發展。

(三)文化創意人才奇缺。文化人才隊伍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聚集能力不強,素質不高,專業性不強。發展產業所需的管理型人才、創意型人才、市場營銷型人才奇缺,特別是高層次、高技能、複合型、外向型人才更為缺乏。同時,由於人事編制部門的條件限制,使得文化人才“進不來、留不住”,外流現象比較嚴重,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們在萬順木藝公司瞭解到,因為文化創意滯後,該公司產品趨同化傾向明顯,不能滿足顧客求異心理,導致市場份額降低。該公司xx年銷售額近1千萬元,今年估計在200萬到300萬元之間,下降幅度明顯。而文化產業本質上是創意產業,文化資源只是一個潛在的優勢條件,如果沒有強大的創意能力來推動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那麼再優秀的文化資源也只是形同虛設,創意能力的缺乏制約了我縣文化產業發展。

三、其他地區發展文化產業的幾點啟示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文化建設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機遇。調研組通過考察其他地區文化產業工作,深刻認識到文化產業在“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也強烈感受到文化產業發展具有一種綜合的效應,對於提升縣域形象,改善投資環境,增強縣域吸引力,增加當地居民對本縣文化的認同感,提升本地區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義,發展我縣文化產業時不我待。結合其他地區發展文化產業的成功經驗,調研組歸納了幾點對發展我縣文化產業的有益啟示:

(一)制訂一個好的規劃。德化縣人口31萬,面積2232平方公里,該縣於xx年出台《關於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在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着力推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之外,重點發展陶瓷文化產業,注重挖掘具有濃厚文化底藴的陶瓷企業,積極引導企業向上申報省市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文化產業創意基地,培育品牌龍頭企業,引導陶瓷企業打造陶瓷文化背景與內涵,成功創建省級陶瓷文化示範基地3家,市級陶瓷文化產業示範基地3家;依託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宗教文化、陶瓷雕刻技藝等文化資源優勢,建設特色文化產業園,促進了陶瓷文化產業發展。目前,該縣有陶瓷企業1100家,民營陶瓷研究所182家,xx年陶瓷產值82.38億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64.23%,成為該縣經濟支柱。

借鑑該縣經驗,我縣應儘快制訂出台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充分考慮國際國內及區域經濟發展態勢,對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的定位、產業體系、產業結構、產業鏈、空間佈局、經濟社會環境影響、實施方案等制定科學計劃。規劃要注重發揮比較優勢和地方特色,明確產業格局,合理選點定位、精心選擇主導產業、明確發展方向以及發展重點。

(二)找準一個強的產業。在發展文化產業工作中,要借鑑仙遊經驗,該縣做大做強工藝品生產產業,當前聚集的資金過100億元,生產廠家3300家,從業人員超10萬人,年創產值160億元,出口創匯1.25億美元。我縣發展文化產業一是要項目帶動,以文化旅遊為文化產業發展的突破口,珍惜良好的發展態勢,多部門協作支持尚達信公司開發的温泉度假旅遊及雙井村文化旅遊項目,以此為修水旅遊引爆點,帶動其他旅遊項目開發。二是品牌帶動,依託祈福工藝飾品品牌,帶動其它產品開發;做強寧紅茶葉品牌,做優綠冬、一家蠶桑品牌,使之成為文化旅遊的支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三是創新帶動,政府引導,社會支持,建立文化旅遊、茶葉、蠶桑、工藝飾品創作基地,設立相關研究中心。

(三)出台一套實的政策。根據我縣實際,在執行國家產業政策的前提下,通過深入細緻的調研,根據我縣文化產業的特點,制定完整的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文本。所制定的文化產業政策應當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內容涵蓋文化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產業佈局政策、產業發展政策、產業競爭政策、產業序列政策等。要把發展文化產業與工業項目一同對待,享受資金支持、税費減免及用地、用電等優惠。尤其要厚待有一定基礎的企業,如全豐花燈藝術的傳播、萬順木藝和傳統貢硯製作藝術的傳承。調研組瞭解到,全豐花燈雖然有巨大的市場需求,但是至今尚未通過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的審批,演出不合法,極大制約了該藝術的傳播;萬順木藝的用材指標爭取較難、融資渠道狹窄;以前有較大規模的工藝美術廠改制後,貢硯生產急劇萎縮,現在只剩下王令開的一個家庭作坊在生產,年產值不到100萬元。對這些地方特色鮮明、文化內涵較深厚的產業,不能等同於一般企業視之,文化部門應該儘快完成全豐花燈表演的行政審批,林業部門要優先滿足萬順木藝公司的木材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發揮產業政策在調整當地文化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組織、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效應,體現產業政策的精髓。

(四)創新一套新的體制。文化產業發展涉及眾多行業,需要綜合協調,一是要成立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組長由縣委或縣政府主要領導兼任,統籌和協調本縣文化產業的各項資源,定期召開協調會,分類指導,以加快本縣文化產業的發展。考慮到我縣已經成立文旅委並開展工作,建議按照“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模式,擴充文旅委職能,充實文旅委辦公室力量,支持其承擔起文化產業相關工作;二是創新工作機制,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專户專項使用;引導企業投資、社會融資,加快文化產業項目的規劃、論證、推介等工作。

(五)建立一系列人才保障機制。一是建立靈活的人才引進機制。對文化人才實行突破户口限制,突破部門、地區界限,簡化人才引進手續。對急需的高層次文化人才的引進,要開闢 “綠色通道”。二是制定可行的人才激勵制度。積極扶持鄉土文化能人、民間文化傳承人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闢民族民間文化人才職稱評審序列,建立相應的補貼和激勵制度;三是落實優惠的人才使用政策。利用優惠政策引導文藝工作者、經紀人、企業家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圖書出版發行及影視音像業、藝術培訓展演及歌舞娛樂業、體育健身業等各類文化產業,扶持、培養、造就一批知名的文化企業和文化企業家。四是推行合理的人才培養辦法,充分利用我縣職高改擴建謀求新發展的機遇,開設應用課程,大力培養旅遊、蠶桑、茶葉、工藝飾品等相關專業的人才,為企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

【第10篇】街道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街道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_____街道地處_____中心城區,以明代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王_____先生的名字而命名.其歷史文脈源遠流長,既有風景秀麗的龍泉山等自然山水文化,又有底藴深厚的王_____等歷史人文文化,是_____市的經濟文化中心.近年來,_____街道黨委、辦事處依託區域文化資源優勢,推動文化與經濟加速融合,增強文化發展'軟實力',提升區域經濟'硬實力',文化產業發展呈現星火燎原的良好勢頭,促進了區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_____街道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1.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概況.目前,_____街道有文化機構9家,其中影劇院2個,博物館2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 個,羣藝館2個,專業文化藝術表演團體2個;各類文化生產經營服務單位265家,其中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 32家,歌舞娛樂場所22 家,國有書店及個體零售書店15家,書報亭26 家,文化用品生產銷售和印刷企業170家.20xx年,文化產業社會性總投資達4500萬元,主要有_____188文化創意園、奧斯卡影院、歌庫量販式ktv、維多利亞娛樂會所等.現有文化相關行業直接從業人員4000餘人.20xx年,_____街道文化相關行業產值約7億元,約佔街道工業總產值的4%.

2.文化產業發展的獨特優勢.一是文化產業體系初步建立.文化產業分為'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三個層次._____街道文化產業層次全、門類齊,三大層級體系基本建立.有以奧斯卡影院、龍山劇院、_____博物館、名人館、王_____故居等為代表的'核心層',以_____188文化創意園、_____書城、頤高數碼等為代表的'外圍層',以大豐影視、舜康玩具等為代表的'相關層',三個層次中都有行業標杆企業,起了很好的帶頭示範作用.二是文化產品市場日益繁榮.經過多年的市場開發、培育和管理,形成了多格局、多體制、多種類的文化市場經營網絡和以圖書、音像、電影發行、文化創意、旅遊服務等為主的文化產品市場;尤其是在陽_____路、勝_____路,文化企業密度不斷上升,文化娛樂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新開張的企業投入大,檔次高.三是文化產業發展後勁強大.隨着政府相關部門對文化產業的重視和社會資金對文化產業投入的加大,街道文化產業加速發展.特別是_____188文化創意園的建成,王_____故居、_____博物館、名人館的相繼開放,還有奧斯卡影城的引進,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推動產業化、規模化提供了強大後勁.

3.文化產業發展的價值貢獻.一是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文化產業不僅能夠創造較高的經濟附加值,同時也為人民羣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優秀文化產品和服務,而且讓經濟發展更加充滿活力.目前我們街道的三產增幅高達23.1%,文化產業正逐步成為_____街道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豐富了羣眾的文化生活.隨着文化產業的不斷髮展,轄區內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文化項目和層次不斷更新,為街道居民羣眾提供了更多可選擇的文化休閒娛樂場所.三是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味.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新思維、新技術及最新的信息、知識和理念,這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改變了城鄉羣眾的舊觀念,提高了人們的文化素質.同時,勝_____路、陽_____路等主要街路兩側的文化產業發展,不但改善了街景設施,而且極大地提升了街道文化服務的規模和檔次,讓城市品味和形象顯著提升.

二、_____街道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舉措

1.制定規劃,制度創新強保障.當前,在經濟發展面臨土地、能源、環保等多重製約的情況下,街道黨委、辦事處充分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的潛力與機遇,拓展思路,積極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一是傳承和發揚轄區文化優勢,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大力推進'_____188文化創意園'建設,打造智慧經濟,為推動'_____製造'向'_____創造'轉變提供智力保障,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持.二是打造勝_____路、陽_____路文化休閒特色街區,結合街道商貿政策,扶持發展文化娛樂產業,為豐富羣眾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基礎條件;三是用足用好各級扶持政策,大力發展音像、圖書、印刷、文化用品製造產業,扶持企業品牌建設,爭取上規模、出效益,成為行業龍頭企業;四是大力發展羣眾性公益文化事業,做大做強'西北之聲'文化品牌,不斷完善城鄉文化基礎設施,以此來帶動文化服務相關產業發展.

2.因地制宜,合理佈局建平台.街道積極搭建文化產業發展平台,衝破體制機制障礙,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鼓勵民間資本投資文化產業.一是盤活原富巷皮件廠閒置廠房,

【第11篇】文化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配合省市政協開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專題調研,縣政協組織人員於4月中旬至5月上旬深入鄉鎮、相關企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迅猛的福建德化、永春和仙遊三個縣,圍繞如何找準我縣文化產業發展切入點這個中心課題,採取召開座談會、現場走訪、專題討論等多種方式,掌握具體情況,充分聽取意見建議形成本報告。

一、發展我縣文化產業已經有了一定基礎

文化產業是具有精神性娛樂性的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活動。文化事業的發展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文化產業是文化事業發展到較高程度的表現形式。

(一)我縣文化資源的豐厚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我縣文化資源種類多、品位高、潛力大,一是種類多,積澱了以秋收起義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山背、古艾國為代表的歷史文化、以黃龍禪宗文化為代表的禪文化、以九嶺山脈次原始森林為代表的綠色文化、以黃庭堅、陳氏五傑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蠶桑、茶葉、供硯、木雕工藝製品為代表的特色文化;二是品位高,作為中國革命重要歷史事件,秋收起義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山背文化作為江南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符號、古艾國發生的歷史事件載入《史記》、黃庭堅、陳氏五傑名揚海內外,寧紅茶享有寧紅不到莊,茶葉不開箱的美譽,表現出我縣文化資源獨有的魅力;三是潛力大,我縣獨有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地方產品,只要紮實求證,認真規劃,努力實施,就可以開創一門學科,發展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經濟,具有深厚的潛力。

(二)我縣文化事業的繁榮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我縣文化事業得到長足發展,一是打造了文化品牌,培育了雙井之春藝術節品牌,社會關注度、參與度顯著提升;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傳承、保護工作,全豐花燈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寧河戲、一聖仙娘花燈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此次在全豐調研瞭解到,全豐鎮充分利用全豐花燈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優勢,組織民間藝人活躍在湘鄂贛三省邊界地區,去年演出近200場,獲得收入70餘萬元。目前,有廣東、浙江等演藝公司邀請全豐花燈表演隊赴當地表演;做大名人文化品牌,舉行了黃庭堅草書郵票首發式、拍攝了《大宋才子黃庭堅》電視劇;挖掘紅色資源,拍攝秋收起義專題片、組織了高規格的蘇區論壇;成功申報中國書法之鄉。二是羣眾文化方興未艾,羣眾自發組織的廣場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三是文化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高位推動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紮實推進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完成全縣鄉鎮網絡整合,多措並舉繁榮羣眾文化;四是文物保護工作得到加強,縣委、縣政府對保護工作高度重視,投資488萬元對國保單位秋收起義紀念館進行升級改造,投資7300萬元對省保單位黃庭堅紀念館進行擴建,投資80餘萬元對省保單位中共湘鄂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舊址進行維修。

(三)強工興城戰略為我縣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近幾年,我縣強工興城戰略取得重大成就,為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重要機遇。一是引進了以浙江義烏創業園為代表的一批小商品、手工裝飾品企業。工藝品生產作為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新興產業,具有勞動力密集、門檻低、見效快、增收明顯的優勢,能形成對文化產業的硬支撐;二是創建了國家衞生縣城、國家園林城市,建設了黃庭堅公園、馬家洲公園、大洋洲公園,在建的有文化藝術中心、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一批文化項目,為我縣發展文化旅遊奠定了基礎。

二、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制約因素

我縣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明顯,在產業規模、經營水平、運作方式和經濟效益等方面無法與其他產業相提並論,明顯滯後於我縣經濟社會發展,主要表現在:

(一)我縣文化產業尚處在起步階段。文化產業經營主要在網吧經營、印刷複製、電影放映、圖書發行、書報刊零售出租、娛樂場所經營、音像製品零售出租、打字複印、文體用品零售、室內棋牌遊戲等領域,產業發展仍處在自發性狀態,佈局分散,組織化、市場化和集約化程度不高,不能形成產業集羣,經濟效益差。

(二)文化資源挖掘整合不夠。資源開發能力弱,資源綜合利用不夠,開發各自為陣,缺乏有效整合,資源優勢還不能真正轉化為產業優勢和市場優勢。比如,文化資源與旅遊資源如何銜接,文化資源與蠶桑、茶葉、工藝飾品生產如何結合,沒有一個協調機構來搞統一策劃、對外營銷,旅遊部門推介景點,沒有一份完整的導遊詞;作為聞名全國的寧紅茶、雙井綠,經過數十年努力,外包裝品位得到提升,但是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沒有被挖掘,僅見數種茶葉印刷了黃庭堅詩詞,創新力、影響力不強。同時,文化產業市場不健全,文化消費水平低,市場容量有限,也制約了文化產業發展。

三、其他地區發展文化產業的幾點啟示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文化建設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機遇。調研組通過考察其他地區文化產業工作,深刻認識到文化產業在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也強烈感受到文化產業發展具有一種綜合的效應,對於提升縣域形象,改善投資環境,增強縣域吸引力,增加當地居民對本縣文化的認同感,提升本地區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義,發展我縣文化產業時不我待。結合其他地區發展文化產業的成功經驗,調研組歸納了幾點對發展我縣文化產業的有益啟示:

借鑑該縣經驗,我縣應儘快制訂出台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充分考慮國際國內及區域經濟發展態勢,對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的定位、產業體系、產業結構、產業鏈、空間佈局、經濟社會環境影響、實施方案等制定科學計劃。規劃要注重發揮比較優勢和地方特色,明確產業格局,合理選點定位、精心選擇主導產業、明確發展方向以及發展重點。

(三)出台一套實的政策。根據我縣實際,在執行國家產業政策的前提下,通過深入細緻的調研,根據我縣文化產業的特點,制定完整的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文本。所制定的文化產業政策應當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內容涵蓋文化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產業佈局政策、產業發展政策、產業競爭政策、產業序列政策等。要把發展文化產業與工業項目一同對待,享受資金支持、税費減免及用地、用電等優惠。尤其要厚待有一定基礎的企業,如全豐花燈藝術的傳播、萬順木藝和傳統貢硯製作藝術的傳承。調研組瞭解到,全豐花燈雖然有巨大的市場需求,但是至今尚未通過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的審批,演出不合法,極大制約了該藝術的傳播;萬順木藝的用材指標爭取較難、融資渠道狹窄;以前有較大規模的工藝美術廠改制後,貢硯生產急劇萎縮,現在只剩下王令開的一個家庭作坊在生產,年產值不到100萬元。對這些地方特色鮮明、文化內涵較深厚的產業,不能等同於一般企業視之,文化部門應該儘快完成全豐花燈表演的行政審批,林業部門要優先滿足萬順木藝公司的木材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發揮產業政策在調整當地文化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組織、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效應,體現產業政策的精髓。

【第12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一、關於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成就和做法

(一)抓基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步伐加快

近年來,我市全面加快文化設施建設步伐,有力推進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截止20xx年,全市共有各類博物館、紀念館11個,公共圖書館7個,羣藝館、文化館16個(文化分館6個),文化站122個,文化大院2674處。中國文字博物館即將建成開館。市圖書館博物館綜合大樓於去年年底建成開放。今年上半年,安陽市博物館新館接待觀眾8萬餘人,市圖書館、市少年兒童圖書館接待讀者共計159790人次。_____市文博圖三館大樓佔地50餘畝,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預計年底投入使用。20xx年,_____縣被確定為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示範縣,*縣、*縣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今年投入使用,國家、省、市投資建設的我市1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改擴建工程已全部完成。

(二)抓重點,文化遺產保護成效明顯

文物保護與利用。我市現有世界遺產1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71處,市級和縣(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373處。*遺址、三楊莊漢代遺址被列入全國100處重要的大遺址保護項目庫。今年以來,我市全力開展殷墟國家大遺址公園建設,花園莊村整體搬遷工作穩步推進,《殷墟遺址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和《殷墟大遺址公園建設及周邊地區發展概念規劃》修編、論證工作正在進行。國家4a級景區馬氏莊園景區規劃、建設正在穩步推進,內黃三楊莊遺址二號坑保護展示館主體工程完工。全市文物普查進展順利,已調查登記各類不可移動文物1976處。上半年文物鑽探面積7.5萬平方米,發掘墓葬400餘座,出土器物400餘件。舉辦了“埋藏在地下的商王朝”大型公眾考古活動,開展了“國際博物館日”、“文化遺產日”等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按照全省統一部署,積極開展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已收集線索10萬餘條。*縣蘇奇燈籠畫、內黃李新張木板年畫等13項遺產進入第二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有國家級5項、省級23項、市級36項。安陽縣曲溝鎮(抬閣)、內黃縣(繪畫)被列入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縣呂村鎮(戰鼓)、*縣馬上鄉(獅舞)、龍安區龍泉鎮(抬閣)被命名為“河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三)抓引導,文化產業發展趨勢良好

民間文化企業發展迅速。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各類文化經營單位637家,其中,歌舞娛樂場所109家,網吧等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402家,音像製品出租及零售126家。全市文化產業總量達到全市gdp的2.18%。河南凱瑞數碼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刻錄類光盤生產企業,年銷售收入近5億元。特色文化產業初具規模。近年來,我市連續舉辦殷商文化旅遊節、內黃二帝陵祭祖節、內黃棗鄉文化節、林慮山國際滑翔賽等節慶文化旅遊活動,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殷墟申遺成功,帶動文化旅遊業迅速發展,殷墟門票收入達到年均800萬元以上;全市5家殷商青銅器製作企業產品品種達到20多種,年生產能力近5000件。民間文化產業開始起步。全市現有民間特色文化生產企業20多家。安繡由20xx年創業時期的36人發展到現在1200餘人的規模,年產值達到1650多萬元。20xx年,滑縣建立了全國第一所刺繡學校——“安繡職業技術培訓基地”,建設了製作、展示、銷售為一體的安繡藝術館,併成立了安繡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文化產業聚集區建設步伐加快。今年年初,我市決定以殷墟為背景建設一個傳統文化產業聚集區,主要以對外接待、演藝、文物藝術品經營、餐飲娛樂為主;以安東新區為背景建設一個現代文化產業創業園區,主要以文博、會展、演出、印刷等為主,目前,兩個文化產業聚集區規劃正在制定之中。

今年以來,我市還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地市級文化產業協會——_____市文化產業協會,與市財政局聯合成立了安陽市文化投資公司。組織參加第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達成合作意向10個,展出交易額達1000多萬元。同時,積極推進“兩館”4d影院建設,項目投資概算約需310多萬元。

(四)抓成效,文化體制改革穩步推進

我市是全省5個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市之一。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_____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實施方案》和《關於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發展的若干意見》。按照“全面規劃、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穩步推進”的原則,積極推進公益性事業單位三項制度改革、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和國有藝術院團改革。順利完成了電影管理整體劃轉工作;完成了東方紅影劇院財務審計和不良資產核銷、影劇院資產和土地評估等工作,編制了東方紅影劇院《產權交易 方案》和《轉企改制方案》,完成了其他5家影劇院的固定資產、債權債務、事轉企職工經濟補償等數據測算,制定完成了《_____市文化局文化體制改革方案》。該方案經市政府批准後,即可着手實施。同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_____演藝集團組建等工作也在進行中。按照省、市要求,上述所有改革工作將於年底前完成。

(五)抓精品,文化藝術活動豐富多彩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週年、_____解放60週年、甲骨文發現110週年。我們及早動手,從藝術創作和羣眾文化活動等各個方面,積極籌備慶祝建國60週年文化藝術活動。

藝術創作方面。為配合中國文字博物館開館慶典,正在組織劇本創作,擬推出一部殷商文化題材的室內舞台劇。以大學生村官為題材的大型豫劇現代戲《風過山野》劇本已完成,正在組織排演。以_____市原康鎮柏尖溝村原支部書記許東倉同志事蹟為原型的電影《村支書日記》劇本已完成,正在籌資拍攝。同時,我局正在籌備創作一部以馬氏莊園為歷史背景的豫劇《馬青霞》。

羣眾文化活動方面。春節期間,舉辦了元宵戲曲晚會、大型民間藝術表演等60多項文化活動。5月,舉辦了紀念_____解放60週年系列廣場文化活動和大型文藝晚會。積極開展20xx年“舞台藝術送農民”活動和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愛國歌曲大家唱活動。9月份以來,組織舉辦了20xx中國·安陽殷商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並積極籌備中國文字博物館開館慶典系列活動。同時,各縣(市、區)文化部門也精心組織專場文藝晚會、文化下鄉、“百場愛國主義教育影片”放映、書畫展、詩歌朗誦、歌詠比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六)抓規範,文化市場管理紮實有效

20xx年,我市的文化市場管理工作成績優異,被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先進單位”。今年以來,組織舉辦了“全市保護知識產權宣傳週活動”,銷燬各類違法音像製品28500張;開展了針對物資交流會、廟會期間各類演出場所組織從事色情淫穢、暴力和嚴重違法表演活動的執法打擊工作;加強文化娛樂場所的禁毒和消防安全專項整治工作;組織開展了全省統一的4次“閃電”行動,嚴格查處網吧接納未成年人、超時經營等違規經營行為。今年以來,全市共檢查市場14600(家)次,出動車輛1892(輛)次,出動執法人員12314(人)次,查處違規經營場所233家,立案調查191家,下發文化行政執法整改意見書274份,暫扣電腦主機、網絡聯結器197台(部),停業整頓29家,文化行政執法現場檢查筆錄1263餘份,下達安全消防整改書200餘份,文化市場經營秩序明顯好轉。加強法制培訓,進一步提高了文化市場管理和從業人員素質。

二、關於文化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雖然我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工作中也存在着許多困難和問題。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方面。一是認識不夠。在基層尤其是農村“重經濟發展、輕文化建設”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二是投入不足。鄉、村、社區文化工作沒有專項經費,一些必要的文化活動無法正常開展;三是設施落後。尤其是縣(市、區)和農村,文化設施欠帳多,文化設備陳舊不堪;四是活動單調。活動內容、活動方式等已不能滿足當前人們的需求;五是隊伍不強。隨着工作量逐年加大,但基層文化隊伍並沒有隨之擴大,尤其是不少鄉鎮文化專幹在編不在崗,很難正常開展工作。

藝術創作與生產方面。專業藝術人才匱乏,文藝創作缺乏精品力作,與繁榮文化藝術事業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文藝創作人員青黃不接,制約了我市文藝創作的繁榮。

文化市場管理方面。文化市場管理任務與管理力量差距懸殊,社會文化市場的管理和執法手段、管理手段相對落後,與日益發展的社會文化市場不相適應。

文化產業發展方面。一是企業規模小,產值總量低,還沒有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沒有形成文化產業鏈和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格局。二是產品科技含量小,附加值低,還是以傳統文化資源、傳統工藝技術為主,競爭力不強。三是文化資源價值深度發掘不夠,精品不多。四是市場體系尚未健全,文化與市場結合不緊密,文化活動的市場策劃意識、能力還不夠強,文化產業的發展帶有很大的自發性、隨意性、盲目性。

文化體制改革方面。一是需要資金支持。市文化局下屬影劇院均停業多年,外欠債務(1200萬元)、內欠職工工資(500餘萬元)和養老保險金(150餘萬元),影劇院改革啟動資金如不解決,轉企改制很難實現。二是需要政策支持。改制過程中,在職工安置、招商引資等方面,需要相應的優惠政策支持,才能減少改革阻力,降低改制成本,實現改革目標。

三、關於新時期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

當前,我們的文化建設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有利條件,主要表現在:一是人民羣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空前旺盛;二是黨和政府對文化建設空前重視;三是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經過多年積累,具備了跨越式發展的紮實基礎;四是我們的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具有大發展大繁榮的先天優勢;五是全球金融危機,恰恰是文化產業逆勢上揚的難得機遇。因此,我們認為,必須開闊視野,拓寬思路,更新觀念,堅定信心,牢固樹立“四種意識”,切實解決“三個問題”。

樹立四種意識。一是要樹立文化主角意識。全市文化工作者要抓住當前文化發展的良好機遇,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拉高標杆,乘勢而上,做大做強我市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堅決摒棄“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老思維。我們的文化工作不但要善於搭台,還要會唱戲,而且還會當主角。二是要樹立文化經濟意識。文化工作在保證社會效益的同時,要更多地關注文化的經濟效益。文化工作不僅僅是花錢的工作,而且還是賺錢的工作、賺大錢的工作。實踐證明,文化產業是一種“朝陽產業”、“無煙工業”,具有消耗資源少、效益大的特點。要把文化的產業屬性和商品屬性解放出來,把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來培育,使文化產業進入經濟發展的整體機制之中。三是要樹立文化權益意識。一方面,要堅決捍衞國家的文化主權。當前,一些國外強勢文化正在深刻地影響和衝擊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並藉機推銷自己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為此,我們要堅決捍衞國家的文化主權,保護好民族文化遺產,用我們自己的文化產品佔領文化市場。另一方面,要堅決維護人民羣眾的文化權益。要通過健全的文化網絡、完善的文化設施、優質的文化服務、豐富的文化產品,切實保障人民羣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四是要樹立文化創新意識。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文化創新是破解文化發展難題,轉變文化發展方式,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們要敢於學習和借鑑先進地區乃至國外文化發展的成功經驗,創新思維、創新模式、創新方法、創新體制,走出一條文化創新發展的道路。

解決三個問題。首先,多方籌措,解決“錢”的問題。資金投入始終是困擾文化建設的一個難題,必須想辦法克服和解決。一是積極爭取政府資金。當前,就是要抓住中央“保增長、擴內需”的機遇,抓住中央、省、市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契機,積極向上級爭取文化項目和建設資金,給我們的文化基礎設施尤其是農村文化設施補上欠帳。二是積極吸引社會資金。要出台優惠政策,拓展投入渠道,倡導通過企業贊助、集體投資、個人出資等形式自建文化基礎設施、自辦羣眾文化事業,解決政府投入不足的問題。三是積極匯聚經營資金。要積極利用文化場館,搞好開發經營;積極創演、推廣精品劇目,大力拓展演出市場,既可以減輕政府負擔,又可以滿足工作需要。其次,多策並舉,解決“人”的問題。一是要立足現有隊伍,提高整體素質。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等工作,專業技術性非常強,需要對一線尤其是農村一線的工作人員定期開展業務培訓,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和整體素質。二是要引進人才,優化隊伍結構。要出台鼓勵政策,創新人才機制,實施優秀文化人才引進制度、選拔制度,增加專業人才比重,不斷提高文化隊伍的整體實力。三是要推進改革,激發隊伍活力。文化體制改革是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出路所在。要堅決推進“三項改革”,打破公益性事業單位人員的“鐵飯碗”觀念;要堅決推進轉企改制,破除經營性事業單位人員的“等靠要”思想。第三,多想辦法,解決“制”的問題。要建立健全文化管理體制、綜合執法體制和績效激勵機制,為開展好新時期文化工作提供支撐。一是轉變文化管理體制。切實轉變文化行政部門的工作職能,從系統管理為主轉變到以社會管理為主,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對於行政執法類的單位,重點在於精簡機構、提升效能;對於社會公益類的單位,重點在於增加投入、改善服務;對於產業化類的單位,重點是轉換機制、面向市場。二是建立綜合執法體制。整合全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等單位的行政執法力量,成立綜合執法大隊,開展全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既能解決執法力量不足的問題,又能有效緩解部門職能交叉、管理不力的問題。三是建立績效激勵機制。借鑑全國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的思路,設立專門的文化工作獎勵基金,定期對文化工作成效突出的單位或個人給予重獎,以進一步激發全市文化系統幹部職工幹事創業的積極性,推進全市文化工作的跨越式發展。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工作,提出了實現我市由文化資源大市向文化旅遊強市轉變的宏偉目標,極大地推進了全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文化工作緊緊圍繞建設文化強市這一中心,積極開展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第13篇】市級文化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市級文化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市政協“發展現代服務業”於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採取聽取情況通報、召開座談會、實地察看本地文化企業及赴xx市學習考察等多種形式,初步瞭解了我市文化產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現就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1、文化產業規模初具

我市現擁有安美文化藝術中心、合肥國家動漫產業基地等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2個,省級文化產業基地4個,1個市級文化娛樂試點街區,產業集羣效應初步顯現。產業分佈行業廣泛,新聞傳媒、出版物流、演藝娛樂、文化旅遊、創意設計和體育產業等初具規模,多種所有制文化產業競相發展。文化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顯著增強,據統計,我市文化產業擁有固定資產92.5億元,比上年淨增10.15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4.2%,比上年上升0.3個百分點,分別高於全省、全國1.9個和1.7個百分點,分別高於鄭州、南京0.1個和0.9個百分點,增速達29%,快於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11.5個百分點,佔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1.7%。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55.23億元,佔全市gdp的比重達4.34%。

2、產業結構逐步改善

從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三個層次看,我市文化產業結構漸趨合理,文化產業核心層的分量明顯突出。據普查,xx市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增加值之比為60.5:9.0:30.5,直接從事文化活動的“文化服務”業佔絕對主導地位(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各行業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30.99億元,佔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為69.5%,比上年增長26%;提供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生產和銷售活動的“相關文化服務”業(文化產業的相關層)增長明顯較快,各行業實現增加值13.64億元,佔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0.5%,比上年增長38%。合肥作為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為主的核心層文化產業,在全省文化產業中所佔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領優勢明顯。

3、文化企業實力增強

國有文化企業發展迅速,廣電系統近3年來經營創收平均增幅達15%以上,經營創收總額達2億元,比淨增4000萬元,增幅達25%,在安徽省地市廣電行業中穩居第一;文化系統截至底,國有資產達3億元;合肥晚報經營總收入1.47億元,廣告收入9900萬元,發行收入3440萬元,總資產已達2.2億元。

民營文化企業充滿活力,新的文化業態不斷出現,湧現出“琴港演藝”、“璀璨明珠”、“阿里巴巴”、“安美文博”、“杏花印務”、“中設會展”、“儒林書業”等一批龍頭文化企業。截至12月,我市網吧、音像、歌舞娛樂等社會文化經營户近3000家,從業人員2萬餘人;印刷、打字複印、出版物批零等經營户1100多家,從業人員2.2萬餘人,年產值38.8億元;各類體育經營場所700多家,從業人員5000多人,固定資產投入8.5億元。

4、文化事業持續發展

以大型公共文化設施為骨幹,以社區和鄉鎮基層文化設施為基礎,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佈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體育場館和重點文化設施興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建立。xx市市級財政投入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超30億元。文藝創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國、全省獲獎。文化活動惠澤民眾,形成了“廣玉蘭”藝術節、文化新春廟會等羣眾文化活動品牌,成功舉辦了第16屆世界美術大會、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評選活動、“兩博會”、“文博會”等文化會展、文化活動。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羣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規模逐步擴大,獲得了xx年全國體育大會舉辦權。

【第14篇】玉器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在全黨開展第二批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學習調研階段,在xx市加快推進文化大建設、大發展的重要關口,區委、區政府圍繞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的調研課題,組織區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成員及市區部門負責人組成學習考察組,實地考察調研了xxxx玉器文化產業發展情況。在考察期間,重點察看了xx縣xx鎮國際玉城項目、中華玉文化中心和幾個玉器專業市場,並在當地召開了由xx縣政府負責人、部分經營户和行業協會參加的座談會,聽取xx縣關於玉雕產業發展情況的經驗介紹。通過調研考察,我們對xx省xx縣在區位、資源、交通、基礎條件等先天不足的情況下,能夠成為“中國玉雕之鄉”,玉雕產業發展速度之快、市場規模之大、產業鏈條之完整、對未來發展追求之高,感到很驚奇、很震憾,也很受啟發。現將考察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xx縣玉器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和未來

xx縣位於xx省西南部,南陽盆地西側,伏牛山南麓,縣域面積500平方公里,人口96萬,轄鎮8鄉3個街道辦事處。xx縣玉雕加工“始於殷商,興於漢、宋、元,後繼明、清”。儘管其歷史較長,但全縣並不產玉,甚至連附近地區的玉石資源也很有限,加上交通、產業基礎等條件較差,改革開放之前,全縣玉雕產業一直也沒有更大的發展。

進入改革開放之後,在政府的鼓勵和引導下,隨着交通條件的改善,玉雕產業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創造了“無中生有”、“兩頭在外”(原材料外進、產成品外銷)、“買全國賣全國”的零資源經濟現象,尤其是近十幾年來,迅速崛起為支撐和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富縣富民產業,由此也成就了xx縣這個著名的“中國玉雕之鄉”和中國北方最大的玉器產業加工銷售集散中心之一。當前,全縣玉雕產業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產業規模較大。玉雕產加工已遍佈全縣個鄉鎮近00個行政村,50個專業村,從業人員近xx年的廣泛交流與探索發展,xx玉雕形成了南北兼容、多樣並舉的獨特藝術風格,湧現出一批創作新秀和設計新星,精品數量明顯提升,近年來先後有300多件工藝精品,榮獲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中寶協舉辦的天工獎和省部級優等獎。

第四,富民效應明顯。玉雕產業年創增加值超過35億元,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直接出口成交額3億元以上,玉器出口額佔xx省同類產品的80%以上,部分玉雕專業村農民人均純收達8000元以上,玉雕產業已經成為農民致富的首選項目。

下一步,xx縣將抓住xx省首批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建設的機遇,謀求玉雕產業的更大發展。在產業規劃上,立足於建設國家特色產業基地,打造我國中西部地區綜合性玉器加工、展覽、交易中心,制定更高層次、更有前瞻性的玉雕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將其作為全縣“十一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成立縣玉雕產業發展辦公室,為產業長遠發展做充分準備。在市場建設方面,加快建設佔地300畝、總投資0億元的國際玉城項目,力爭兩年內完成,目前投資.5億元的一期工程已接近完工,項目的建成將進一步擴大整個市場規模,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在人才培養方面,還將建造佔地500畝的玉器產業藝術大師園,把國內外玉器產業方面的大師級人才聚集起來,充分發揮他們的獨特作用、創新潛能和團體優勢,為玉雕產業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二、對xx縣玉雕產業發展的幾點思考和啟示

通過實地考察,我們對xxxx縣與我市玉器產業發展的狀況進行了比較,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市與xx縣在玉器產業方面基本處於同一起跑線,甚至我們還要強一些。儘管有更好的區位優勢、交通條件和產業基礎,但在最近的十幾年裏,我們的玉器產業在產業規模、產業鏈條、產業效益等方面被xx縣甩在了後面,有的方面甚至與之無法相比。xx縣在做大做強玉雕產業方面很多舉措引我們深思,予我們啟迪。

第一,政府主導作用。

從1993年起,xx縣委、縣政府先後連續自主舉辦了八屆“中國xx國際玉雕節”,承辦了六屆“中國南陽(xx)玉雕節”,每屆玉雕節都組織開展玉雕精品展評、玉雕產品展銷、玉文化研討、獲獎作品現場拍賣等系列活動,極力炒熱玉器產業發展氛圍,提升xx玉雕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的知名度。正是xx縣歷屆縣委、縣政府一直把玉雕產業作為全縣的一個特色經濟進行培育,解放思想,放大亮點,主攻特色,以長制勝,持之以恆地抓,一以貫之地抓,才使一個千家萬户的小作坊變成了一個拉動縣域經濟的大產業,使一個偏僻的小縣城變成了一個名震南北的玉雕之鄉。

第二,規劃龍頭作用。

起初,xx縣玉雕產業也經歷了一個無統一規劃、產業發展不規範、摸着石頭過河的發展過程。隨着,各類經營企業大量增加,市場建設蓬勃發展,對外影響力不斷擴大,xx縣加大了對玉雕產業的統一規劃力度,通過規劃努力使各類市場佈局合理、建設規範、發展有序。根據發展規劃的整體佈局,一方面,改造建設了十大玉雕專業市場,提高了市場建設品位,也促進了玉雕產業的有效聚合和規模擴張;另一方面,着眼於玉雕產業未來發展,按照國內一流的建設標準,開發建設了佔地300畝國際玉城和佔地500畝玉雕大師產業園等一批重點工程,為產業進一步發展拓展空間。

第三,政策扶持作用

。xx縣對玉雕產業政策扶持的核心內容,就是尊重羣眾首創精神,實踐不爭論,鼓勵不壓制,放手不扼殺,通過加強扶持、引導和服務,把千軍萬馬調動起來,讓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和“輕税薄賦”、“藏富於民”方針,先後出台了信貸扶持、税收減免等2個優惠政策。雖然每年玉雕產業產值超過35億元,實際税收只有500萬元。在縣直重點部門實行服務承諾制,圍繞特色產業開展技術信息、法律諮詢等服務。成立縣行政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一個口子”收費。通過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為玉雕產業搭建“發展温棚”。

第四,人才支撐作用。

玉雕產業是“能人”經濟,是創意經濟。在玉雕產業的人才培訓和培養上,xx縣採取了三條途徑:一是選派出去學,近年來xx縣多次組織全縣大批玉雕人才,遠赴江蘇揚州、遼寧岫巖等地拜師求藝,學習民間的玉雕藝術,豐富本地的玉雕工藝。二是向工藝大師學,與中央美院、天津美院等校建立人才培訓關係,定期聘請國內知名工藝大師和專家教授講課,培訓技術骨幹,指導設計創作。三是依託產業學,在玉雕加工製作過程中,採取師父帶徒弟等方式,培育大量的國中級玉雕人才。目前,全縣有國家級工美大師人,玉石雕刻大師8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中國民間藝術美術家2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23人、玉石雕刻大師43人,高級工藝師47人,國中級技術人才5000多人。正是xx縣龐大的初、中、高三級玉雕產業專業技術人才,尤其是玉雕高端人才,才支撐了玉雕產業快速發展。

第五,市場管理作用。

目前,xx縣各類玉器專業市場所到之處,管理規範,衞生整治,交易有序,這與政府強有力的市場管理和市場服務是分不開的。xx縣的主要做法:一是在縣級層面成立了玉雕產業管理局、中國xx定玉石行業協會和xx寶玉石質量監測中心,圍繞產業規劃、市場監督、綜合服務等方面發揮作用。二是在鄉鎮級層面成立了市場管委會,由工商、公安、税收等部門組成,實行統一管理、綜合整治。三是在村一級層面由村長擔任本村市場的管理主體,對市場進行自治管理。可以説,完善的管理體制機制和高效到位的管理服務,促進了各類市場的繁榮,也帶動了整個玉雕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三、加快xx古玩玉器產業發展的幾點意見和建議

當前,xx的古玩玉器產業正處在發展的十字路口,如何認識和定位xx古玩玉器產業是擺在xx區乃至全市面前一個重要而又緊迫的課題。通過對xxxx的考察調研,使我們對我市做大做強古玩玉器產業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特別是對我市古玩玉器的產業定位、特色挖掘、政府作用、產業鏈條等方面進一步理清了思路,堅定了在做大做強我市古玩玉器產業中發揮作用的信心。現就我市發展古玩玉器產業,提出如下幾條意見和建議。

第一,xx古玩玉器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產業。

從產業基礎來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xx從事玉器加工和仿古玉器製作的經營户已達3000多家,從業人員超過3萬人,每年銷售額超過xx年十大考古新發現,大禹會諸侯、垓下古戰場等文化旅遊資源的進一步挖掘,xx市發展“大文化”、“大流通”戰略的深入推進,全市的旅遊文化發展需要有一種旅遊文化產品來支撐,古玩玉器的休閒性、消費性等特點正好滿足了全市旅遊文化產品開發的實際需求。從當前機遇來看,省文化廳已將南山路文化市場和光彩中國古玩玉器奇石文化城命名為全省首批文化建設示範基地,下一步還將作為特色文化產業基地來培育、來建設。總而言之,xx實實在在有條件、有優勢、有需求、有機遇,也有實力在千里淮河畔打造一個有擴散力、有影響力的國家級古玩玉器名城。

第二,將古玩玉器產業打造成為全市重要的特色經濟。

當前,全市古玩玉器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銷售市場“多而散”,玉器品種“小而全”,部分產品質量和層次較低,缺乏高端技術人才等。但最大的問題還是缺乏特色。特色是市場通行證、產業擴張力、城市競爭力。應將古玩玉器產業作為全市文化特色產業加以定位,作為城市文化建設的一張“名片”,作為城市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着力予以培育和發展。在產品開發上,可以將國內外玉石市場包括xxxx玉料和初級加工產品市場,作為xx古玩玉器產業鏈的上游,以高端技術人才為支撐,以創新深加工和創意精製作為依託,以高檔化、精品化、特色化為發展方向,面向華東、華南高端市場,打造高附加值、高利潤空間的工藝收藏品和旅遊消費品,實現整個產業質量不斷提升。在發展定位上,依託光彩大市場,整合全市資源,加大培育力度,逐步打造輻射力強、帶動力大的綜合性交易基地,建設具有行業影響力的高端交流平台,進一步吸引南京、揚州、靈璧等地資源,形成華東地區知名的國家級古玩玉器交易中心,最終實現“南有深圳古玩城,北有北京潘家園,中有xx古玩玉器城”的戰略定位。

第三,政府應加大對古玩玉器產業的扶持力度。

實踐證明,xxxx玉雕產業的強勢發展,與政府的強力推動密不可分。xx建立國家級的古玩玉器交易中心,必須加大對產業的扶持力度。在組織領導上,建議成立由市長任組長,分管副市長為副組長,市相關部門參加的xx玉器古玩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負責全市玉器古玩產業發展的指導和協調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xx區政府。在政策扶持上,將古玩玉器產業作為創意經濟,納入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建設的政策享受範圍,同時研究制定專項的產業扶持政策,按照“藏富於民”的原則,在財政税收、土地出讓金、一般行政事業性收費等方面給予支持。在人才支持上,建立古玩玉器產業發展專家人才庫,負責全市古玩玉器產業發展的指導。在工藝美術學院和職業技術學校,設立玉器技術專業,培育玉器高端人才。鼓勵民間機構和玉器作坊,採取多種方式,進一步壯大國中級玉器技術人才隊伍。在宣傳造勢上,進一步打造高端宣傳推介平台,將每年一度的安徽(xx)玉器古玩博覽會提檔升格,或可以利用國家級宣傳操作平台,大造聲勢、塑造品牌,提高xx古玩玉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第四,將xx區作為發展古玩玉器產業的重點。

xx南陽的玉雕集中在xx,xx的玉雕集中在xx鎮。古玩玉器產業,宜聚不宜散,只有聚集才有效應、才有力量。因此,xx古玩玉器必須聚集起來,形成規模優勢。而不管從現在看,還是從未來看,xx區是最有條件和基礎,作為這個產業集聚的首選地,這是因為全市的兩大古玩玉器交易市場均坐落轄區,轄區第三產業尤其是商貿物流業也較為發達。因此,我們建議市委市政府,將xx區作為全市發展古玩玉器產業的核心區域加以培育,整合資源,引導全市廣大古玩玉器經營户向xx區集中,以此打造國家級的古玩玉器交易集散中心。

當前,急待推進的工作重點有:一是加快建設南山路古玩玉器一條街。堅持以明文化為建築風格,以精品店為主要形式,以高檔化、高端化產品為銷售重點,加強統一規劃,加大整治力度,提高南山路的藝術文化品位。二是加快培育光彩古玩玉器市場。整合調整全市小玉器市場,積極引導全市玉器經營户入駐光彩大市場,打造集研發、加工、展示、銷售、批發為一體的大型專業市場。政府應明確光彩大市場包括建材、玉器、報刊、物流四個方面的功能定位,對於市場玉器古玩片區,應實行一站式綜合收費管理模式,統一提供税收、工商、金融服務,給予優惠的財政政策。三是制定出台扶持性產業政策。進一步在產業發展的規劃立項、財税扶持、市場體制等方面制定詳細可操作的傾斜性產業政策,支撐產業做大做強。

【第15篇】整合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整合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

我縣總工會積極落實《關於認真做好最低工資標準執行情況監督的通知》有關文件精神,工會領導非常重視此項工作,認真按要求做好我縣的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現將工作開展情況彙報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

為切實做好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我縣工會根據實際情況,成立了以工會主席為組長的縣工會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統一協調指揮,落實上級工作安排,制定工作具體計劃。

二、做好宣傳教育

我們省的最低工資標準為630元,做好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確保這項政策落到實處,是切實維護職工權益,獲得合法報酬的必然需要,我們各級工會應該在關心職工生活,維護職工權益上多做工作,切實保障職工的權益不受侵害,保障全體職工享受正當的工作時間和強度,享受到各項國家規定的福利。把工會真正建設成職工之家,體現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温暖。為此我們把督促用人單位認真執行新調整的最低工資標準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在我縣的新聞媒體上進行了廣泛宣傳,使各用工單位和個人知曉,為使最低工資標準執行得到較好落實提供了輿論支持。

三、開展督促檢查

我縣總工會專門成立了個最低工資標準執行情況督促檢查工作小組,分頭深入到各個用工企業進行檢查。各工作組共走訪調查了近20個單位的5000多名職工。從檢查的情況看,大約有一半多的.用工單位執行了最低工資標準,但仍有部分用工單位沒有執行該項制度。主要原因是這些單位處於停產、半停產的狀態,企業自身運轉困難,不能保證正常工資發放。

我縣總工會今後要將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作為一項日常工作堅持開展下去,對有能力卻不執行該項制度的用工企業加大督查力度,切實保障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都暫時沒有能力落實該項制度的企業,也要不定期地進行走訪,及時瞭解企業經營情況,防止出現企業作假的行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o6jqr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