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工作總結精選 >

國小課改工作總結【精品多篇】

國小課改工作總結【精品多篇】

國小課改工作總結【精品多篇】

國小課改工作總結 篇一

新課程教育理念的主旨在於:以人為本、迴歸生活、注重發展。我們知道,在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確定之後,教學方法就成了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內容的關鍵。因為教學方法是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培養學生能力、發展智力,培養學生學習態度、意志、情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

幾年的數學課改實踐,使我真正理解了數學的內在價值,只有轉變教學觀念,變革教學行為,正確處理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關係,才能體驗數學的價值; 只有注重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 與現實生活相聯繫,才能體驗學習數學的樂;只有教學資源以學生的生活實踐為基礎,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是生活,數學就在身邊,才能使教育理念得以昇華,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結合近年來參與國小數學課程改革的教學實踐,總結如下:

一、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

首先,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參與合作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促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的發展”,使人人體驗成功的喜悦,感悟學習數學的樂趣。其次,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

學的重要方式。”鼓勵學生用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發現和掌握數學知識。

二、把握特點,活用教材

與傳統國小數學教材相比,新課程對國小數學教材做了重大變革,其突出了:注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良好的課程環境;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創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所學的數學知識都必須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所以每一小節數學知識的出現,教材都提供了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數學知識。為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通過數學活動獲得數學知識。倡導自主的、多樣化的學習。

三、開發和利用教育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師和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相互交往的一種活動,而教材給我們提供的只是表態性教學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種素材並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每一位學生。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要靈活運用教材,開發和利用校內外一切有利於教學活動的課程資源。學生的知識面廣了,學得活了,學習興趣濃了,課堂開放了,教師與學生的親和力增加了。

通過學習實踐,本人20xx年參加省級組織的課件評選獲二等獎, 20xx年參加市級課改賽教,獲“安康市中國小教學能手”稱號。 在與課改同行的路上,我深知:實施新課程改革任重而道遠,但是,課改引發我們深思,課改促使我們蜕變,課改為課堂帶來了新的生機,課改也引領了我們走進新的天地。

國小課改工作總結 篇二

現將我校在課程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進行簡單的回顧。

一、所做的工作

(一)、建立領導小組,明確課改思路。

1、我校高度重視課改工作,成立了以馬宏超校長為組長,劉洪元教導主任為副組長,年輕教師為組員的課改工作領導小組,統一思想不課改,就沒法減輕師生負擔,不課改在新形勢下教學質量就沒有保障,每個教師必須無條件改變思想,付諸行動,走課改之路。課改模式為24字模式,是被印證了的可行的模式,學習行動。

2、課改評價同評先晉級,評模表先掛鈎,調動積極性。

(二)、加強理論學習,積極教研,不斷提高

1、思想理念是行動的首要因素,因此,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是實施課程改革的前提,也是課改工作成功的關鍵。學期初召開全體教師動員大會,統一思想認識,確定努力方向。

2、組織教師學習山西太谷張四保二十四字教學模式,談學習感悟交流心得。

3、開學初要求每班精心設計班名、班級口號、並認真進行了試行和修改。各班進行小組建設,並制定出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評價方法,為後面課改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基礎。

4、根據太24教學法”,緩步推進,一步一個腳印,穩步向前推進,對學生的小組長、大組長,進行培訓,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分配任務、講解的能力。實行了小組評價機制,對學生進行捆綁式評價,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

5、認真組織聽評課活動,聽課時無課教師全部參加聽課,一二年級、三四年級、五六年級任課教師之間互相評課。評課活動結束學校積極進行總結,評出馬曉燕、劉洪元老師為我校課改能手,三年級、五年級、六年級為課改先進班集體。

6、認真反思,撰寫實施新課改心得。結合新課改理念,鼓勵老師們每天更新一個新理念,讓老師在實踐中不斷反思,認真總結。並將心得體會寫成經驗性文章,客觀評價課堂中的優缺點。促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方法、教育內容進行反思研究,促進教師成長。

二、存在問題;

1、課改中出現課堂效率不高,導學案運用問題較多,經常落堂,有時偏離主要內容和主題。

2、教師不能適應新課改下的課堂角色,一些教師整節課基本不參與課堂,而還有一些教師不捨得放手把課堂教給學生,讓學生探究學習過少。

3、教師在評課時,意見還有所保留。建議不中肯。

4、部分教師對新課改認識還比較膚淺,理解尚不透徹,因而出現了一些形式化的東西,。

5、小組評價只是停留在分數的累積上,缺少有效的激勵措施師生易出現評價疲勞。

三、下期課改努力方向:

1、制定教師課改評價考核方案,調動教師的課改積極性。

2、從學期初就紮實開展組織聽課、調研、分析、診斷問題,對課改中出現的情況進行交流。

3、小組合作的記分過程較複雜,花費的時間較多。

4、收集和積累課程改革的各種資料和案例。

5、加大外出學習,提高教師的視野和知識面,本鎮的學校也可以,可以調課對換去學習。

新課改對於我們來是既是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我校將在今後的工作中,繼續努力,進一步深化新課改教育教學理念,讓新課改理念正在服務於我們的實際教育教學,開創我校課改新局面。努力使工作幹得更好。

國小新課改工作總結 篇三

一、工作中的主要問題和困惑

我校的實驗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實驗的進程中,我們也存在很多的問題和困惑,主要有:

1、我們認為課改專家在課程的編寫上在課程的容量、易難度上本意是想讓學生加大閲讀量,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但是與課時的安排,不同地區學生的學習程度有較大的差異,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時感覺授課時間不夠。如:每次培訓專家的授課時間均超出課時的安排時間,如果我們平時的教學也象專家這樣講實、講透是不可能的。再如:有的內容是安排背誦有興趣的一段,但考試又存在不確定性,老師沒辦法只好要求通篇背誦,無形中加重了師生負擔。

2、課程改革中教輔資料是否應該一律否定,比如蘇教版數學教材,配有較好的配套教輔資料,不但可以減輕師生負擔,而且可以更好的拓展學生視野,但是停止使用教輔之後,教師必須把相應的練習及作業抄寫在黑板上,反倒增加教師和學生的負擔。

3、課程的編排還有待改進。如:數學的編排顯得很零散,數學的方程學習編排有些值得探討的問題。語文教材容量過大,要求“三會”的字雖然不多,但是考試的時候要求會認的字也在考試範圍內要求學生會寫,教師無法準確的把握,而且要求會認的字量太大,每課都有幾個或十幾個要認的字,二年級上冊語文容量太大,集中識字8個,課文34篇,6篇閲讀,8個語文園地,教師教學時間不足,基本每天都在趕課,覺得學生學得不紮實。

4、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的形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是評價改革的力度不是很大,只是在考核學生的過程中發生了形式上的變化,但家長仍然注重分數,對教師的教學評價也同樣十分注重分數。

5、由於課改工作的。系統性和複雜性,“如何更加有效的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和發展”成為制約課改前進的瓶頸因素。教師經常遇到很多的困難、疑惑和難以解決的問題,缺乏專家引領。雖然學校一直在搞校本培訓,但是這畢竟是在同一所學校,由於承擔校本培訓的師資主要還是本校的老師,哪怕他們是教學業務水平較高的教師,終因理論功底、學識學歷都欠寬厚,而難以承擔高層次的師資培訓,因此校本培訓必須和更高層次的外出培訓,尤其是脱產培訓相結合,才能培養出更高層次的優秀老師、名老師。否則最後校本培訓就會成為“蘿蔔燉蘿蔔”不會有更高層次的提高。

6、存在課堂教學形式化傾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流於形式。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小組合作學習無法實現,制約了師生交流互動。而且大班的情況不利於教師進行過程性評價,容易造成流於形式。

二、課改過程中幾點不成熟的思考

思考一:言行隨意≠知識引領

教師在教育中起着主導的作用已經是所有教育者的共識。古話常説:“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師是學生知識的引領者。且在孩子面前教師是一面鏡子,孩子從教師身上得到知識的啟蒙的同時,也折射出自我的行為的優劣。教師言行舉止就是學生模仿的樣板,不管是課堂中還是生活裏,教師都是學生學習與模仿的模子。因此,言行的隨意只有壞處,並無多大的可取之處。許多專家都提到了課堂的和諧和自由,但如何把握自由度的發揮,卻並非易事。如果將言行隨意等同於知識的引領,那有可能出現雜亂無章的場面或勢得其反的學習效果。

思考二:資料蒐集≠知識內化

事物或現象總有它利與弊的兩性,隨着課改步伐的加快,也相繼出現了許多與課改相“匹配”的形式化的教學,蒐集資料是常見的一種。蒐集資料對於彙集知識點,歸納與學習有關的理論來説,是很快捷的方式。現代的信息化社會,網絡使用的方便更令許多教師對“蒐集資料”這種方式倍加青睞。但是,如只是單純“蒐集”,學生回家電腦“嗒嗒……”一打、打印機“刷刷……”一印、課堂上“吧吧……”一讀,就在教師的一片讚揚聲中結束了。可想而知學生過後一定將“資料”毀之一炬,那不是太可悲了嗎?“資料”變成了獲取讚揚的工具。

公開課大多數老師可能都會這樣做:蒐集資料--小組交流--代表發言。學生有沒有將資料上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的經驗,有沒有與新知識相結合,教師卻一概不理,如此“蒐集資料”成了一種美麗的擺設。更有甚者“蒐集資料”只是曇花一現,課堂上只用了一兩分鐘讓學生討論,有的學生連看都還沒有看完就結束了,把對知識的理解、對理論的深化轉化為敷衍課堂環節的一種手段。

重視讓學生互相幫助,卻忽視了師生交流。

當學生學習有困難的時候,我們發現很多學生經常坐在位置上苦思冥想,或者拿着本子追着人家問答案,卻想不到來請教老師,為了發揮學生的互幫互助作用,我們經常説:“請同桌幫他。”“請學習夥伴幫幫他。”卻很少提到:“歡迎大家來問老師。”這很可能在學生心中形成了這樣的意識:不會做肯定是我沒學懂,可以問同學,不要問老師。其實,新教材的內容對很多學生來説是有不同程度的難度,非常需要他人,特別是老師的點撥。

思考三:小組討論≠學習合作

課堂是動態的,偶然性與突發性是必然的,特別是在和諧的情境中調動起學生的積極興趣時,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會不斷碰撞出許多智慧的火花。班級相對社會來説它是個小集體,學生在班級中的成長,就好似在一個小社會中鍛鍊。相互交流、相互幫助、相互學習,生活與學習是融為一體的,學即是玩,玩即是學,玩中學更能促使學生將知識轉變為自己的經驗。合作學習就是要求學生在這個小家庭中能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而不是單一的小組集合,只有表面的功夫,沒有實際的操作意義。

尊重了學生的合作需求,卻輕視了合作習慣和合作能力的養成與提高。

當學生興高采烈地合作後進行彙報時,小組中經常有人似乎靜靜地聽着,請他彙報卻不知道組員都説了些什麼,他們組形成了什麼意見。很多學生關心着傾訴,卻忘記了傾聽,更缺少對他人説法提出反對與補充的習慣與能力。回頭去想,當初學生剛學習合作時,我看到他們很高興地湊在一起沒完沒了,就以為尋求合作是人的天性,不用怎麼培訓。今天看來,如果當時多教一些合作的基本方法,如在組裏要多傾聽,多交流,多質疑,多補充,讓學生形成“小組合作,人人有責”的自覺意識,小組學習就不會是現在“我已經説完了,不關我的事了”的情況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gongzuojingxuan/59984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