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講話致辭 >代表發言 >

講奉獻有作為專題討論精品發言稿【精品多篇】

講奉獻有作為專題討論精品發言稿【精品多篇】

講奉獻有作為專題討論精品發言稿【精品多篇】

疫情防控先進事蹟感想優質 篇一

朱麗華在嘉興推拿界聲名鵲起,是她的推拿醫療技術給腦癱患兒帶來福音。而她與腦癱患兒結緣,純屬偶然。1988年4月,一對年輕夫婦帶着一名患有病毒性腦炎後遺症的男孩找到她:“朱醫師,幫幫忙,這孩子四歲了還不能獨自坐立,我們走遍了上海、杭州的大醫院,都説這病,難醫!你這裏有啥法子?哪怕是緩解一下病痛,也謝天謝地!”

本來就對聲音極其敏感的朱麗華,從這對夫婦的苦苦哀求裏,聽到了這個家庭幾代人的那種絕望。她彷彿看到了當年的自己、當年的父母、當年籠罩在全家人頭頂上的哀傷。

“我能不能幫幫他們?我應該盡我所能幫幫他們!即便沒有療效,也可以用我的熱情回饋給他們温暖。”曾經的經歷,讓朱麗華覺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觀,她決定用手中僅有的技術——推拿,盡力幫這對夫婦、這個家庭撥開烏雲。

為了治好孩子的病,朱麗華根據孩子的病情和經絡走向,不斷創新推拿方法。奇蹟也在她的嘔心瀝血付出中出現了:持續推拿兩個月,孩子會爬了;第五個月,孩子能扶着牆走了;第八個月,孩子蹦蹦跳跳出院了!

在小孩一家人的千恩萬謝中,朱麗華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醫道的崇高與偉大。好的醫師就像一束光,可以用責任和擔當照亮許多曾經傷心絕望的人前行;像一捧清泉,用理解和寬慰滋潤許多已失去生活信心的心靈;像一團火,用大愛點燃許多人冬眠的善意和熱情。

她説:“小孩站起來了,我感到非常幸福,他成了一個正常的人,中國就少了一個殘疾人。我希望自己不辜負‘醫師’這個稱謂!”

她的確沒有辜負社會對她的期待、患者對她的信賴。31年來,她治療的308例腦癱患兒,總有效率達90%以上,部分腦癱患兒甚至能與正常孩子一起上學,還有25例小兒哮喘病人經過她的治療無一復發……“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安慰,總是去幫助。”熟悉朱麗華的人用這句話來描述她與病人及其家屬相處的常態。面對每一個患者,朱麗華以對生命的敬畏、對醫術的精益求精、對每一次穴位的精細把控,為艱難前行的他們努力點亮生命的明燈!

其實,腦癱治療是世界級難題,發病的原因千差萬別。曾有朋友這樣對她説:“你再努力,都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不可能讓每一位前來就診的人稱心如意。何必這麼累呢?”

朱麗華總喜歡用一個故事作答:“大海剛退潮時,沙灘上留下了淺淺的水窪,裏面有一羣小魚在苦苦掙扎。有個孩子一條條把它們撿起來,用力扔回大海。有人走過來説:誰還在乎那一兩條小魚,這麼多,你扔得完嗎?小孩沒有停手,邊重複着動作邊答: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每一條都希望自己能迴歸大海。我想,我的能力雖然有限,但可以像那位撿魚的小孩一樣,多救治一個,社會的負擔就少一個,世間的歡快就多一分!”

疫情防控先進事蹟感想優質 篇二

當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的時候,當家家户户正沉浸在與家人團聚的喜悦和幸福中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卻悄然來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驚人的速度開始在武漢蔓延,並開始輻射全國。1月22日,接到上級關於全面防控疫情的通知後,南皮站站長李雪一直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緊鑼密鼓的安排、部署、再部署,動員號召全站上下,發揚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團結互助、和衷共濟,迎難而上、敢於勝利的精神,與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抗爭到底。雖然是一名女站長,但是她作為全站的帶頭人,在這場“戰役”中,始終發揚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説在前面,更做在前面,帶領全站幹部職工,誓與疫情抗爭到底。

一、雷厲風行,迅速行動,全面佈防

接到防範疫情的通知後,面對疫情傳播的嚴峻形勢,李雪站長意識到此次疫情來勢洶洶,特別是收費站又屬於服務型單位,收費人員每天接觸天南海北的司乘人員,危險係數較高,防控工作迫在眉睫。於是,李雪站長立即召開班子會議,傳達貫徹上級指示,現場成立南皮站防控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工作專班領導小組,她擔任組長,並結合南皮站實際情況對疫情防控措施進行分析、研究,制定防控應急處置方案,從人員防控、各部位消毒、應急值守等各方面全面做好準備。事關每一名職工的人身安全,達成一致制定方案後,她安排各部門負責人立即行動起來,按照職責分工落實防控措施,安排辦公室搶購84消毒液4箱,噴壺10個,保潔人員每天對宿辦區消毒2次;針對收費人員每天與司機打交道,每天都接觸錢的實際情況,在為收費人員配發口罩的基礎上,要求辦公室為收費人員購買橡膠手套,收費人員上崗期間一律配備口罩、手套,切斷一切傳播途徑。同時,她要求在站職工每天測量體温2次,休班人員在家也要測量體温並上報,做到無縫監控。她不但每天嚴格做到自己測量體温2次,同時還每天到辦公室查看職工體温測量情況,有一次,她發現一名職工的體温登記表上沒有記錄,立即撥打電話詢問。經詢問,原來,這名職工正在家休班,已經測量體温,但是忘記上報。李雪站長對這名職工的體温進行了記錄,並教育她一定要高度重視,每天按時測量、按時上報。

二、隨時接收隨時傳達,疫情防控不分時間

“各部門、各班組,接上級緊急通知,南皮站防範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物資已經採購,請各部門、班組負責人立即到辦公室領取!”“各部門、各班組,目前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形勢非常嚴峻,所有人員在崗期間必須佩戴好口罩、手套等防護用品,每天到辦公室測量體温,在家休息人員務必做到儘量不出門,不出行,做好個人防護。”“各部門、各班組:接上級指示,每個人都要需要填寫個人近期情況報告表,各部門、班組負責人立即組織落實,不得遲報、漏報。”……這些天以來,站內的政務微信羣可以説是最忙碌的微信羣,而羣裏最忙碌的人就是李雪站長。只要上級有最新指示,她就會第一時間推送到站政務微信羣,並根據站內實際情況提出落實要求,有的時候,晚上十一點、十二點接到急文和指示,她同樣會第一時間將文件傳達到羣內,做到隨時接收、隨時傳達,讓每一名職工都第一時間瞭解到上級的最新指示。每天半夜醒來,她也會習慣性地看看手機,看看上級有沒有下發新的指示,用她自己的話來説,“每天都要查看手機微信羣有沒有新信息,這已經成了本能,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三、愧疚化為動力,無悔堅守到底

從年前在站值班以來,李雪站長已經在站上待了七天了,每天忙忙碌碌,一直在忙着收費保暢和疫情防控的工作。年幼的女兒無人照顧,年邁的母親也沒有去探望。母親已經快七十歲了,身體一直不太好,這也是她最放心不下的。大年三十晚上,她給母親打電話拜年,聽着母親熟悉的聲音,心裏特別不是滋味兒,眼淚不自主地流了下來,母親聽出了她的不對勁,忙安慰她説不要擔心自己,安心工作,工作幹好了就是對她最好的回報。作為女兒,她對母親是萬分的愧疚,作為母親,她對自己的女兒同樣是愧疚,女兒今年才11歲,但是因為工作,她同樣沒有時間照看女兒,聽話的女兒自己做作業,自己玩。她將對家人的愧疚化為工作的動力,繼續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堅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硬仗!

疫情仍在繼續,堅守仍在繼續,作為全站的帶頭人,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李雪堅定了誓與疫情抗爭到底的信念,不斷給廣大職工打氣,帶領大家與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抗爭到

疫情防控先進事蹟感想優質 篇三

近日,袁隆平院士團隊雜交水稻研究工作再傳利好消息,早稻加晚稻實現畝產1500公斤的目標。在新聞發佈會的現場,袁老開心得像個孩子,並表示要從90後一直搞到百零後。袁老對事業的孜孜以求令人感動,但鮮為人知的是,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也有這麼一位“青稞領域的袁隆平”,為青稞增產貢獻了自己一生的力量,他便是西藏農牧科學院院長尼瑪扎西博士。

31個春秋的矢志研究,先後主持選育20餘個青稞品種,為西藏糧食產量突破100萬噸作出了傑出貢獻,僅藏青20__一個青稞品種,便為西藏農民增收7個億。作為西藏首位藏族農學博士,有人説:西藏人民吃的每一口糌粑裏,都有尼瑪扎西的科技貢獻。就這樣一位立志“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户家裏”的優秀科學家,卻在20__年9月5日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途中,遭遇車禍,不幸犧牲,用生命踐行了自己的初心使命。

我們永遠懷念尼瑪扎西同志對家國的樸素情懷。1966年出生在西藏一個平凡家庭的尼瑪扎西,也經歷過一段曲折的童年曆程,那時家中的青稞總是不夠吃,家人只能依靠製作陶器換取口糧。這樣的經歷使尼瑪扎西從小便懷揣着一個種好青稞的夢想。在夢想的指引下,尼瑪扎西努力學習,國小、中學、大學,尼瑪扎西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大學畢業後,進入西藏農科院工作的尼瑪扎西獲得了前往加拿大深造的機會,導師本想留他繼續攻讀學位,但接到單位來信的他,卻毅然放棄機會回到國內。這樣的放棄不僅一次,本有機會留在國外研究中心工作的他,卻又決然回到了工資收入只有國外十分之一的西藏農科院。別人問他,他總説是黨培養了他,西藏需要他,祖國需要他。

我們永遠懷念尼瑪扎西同志對事業的堅貞熱愛。糧食育種工作是一項極其枯燥繁瑣的工作,更遑論是在自然條件極端惡劣的青藏高原培育青稞,但尼瑪扎西一紮便是31年,潛心於青稞育種研究和推廣,甚至一年內也只休息三天。農科院院長辦公室的門上總是掛着出差、下鄉的牌子,只要一有時間,尼瑪扎西便卷着褲腿,不知疲倦地奔波在全區的每一塊田間地頭,推廣青稞品種、示範講解種植技術,忙得經常忘了吃飯,只能簡單地糌粑就水解決。每次同事在監控中查看試驗田青稞成長情況時,總能看到院長瘦削的身影在田中站立。正是對事業的無限堅貞熱愛,支持着尼瑪扎西攀上了一道道科技的高峯。

我們永遠懷念尼瑪扎西同志無私忘我的奉獻精神。作為一名學者型領導,尼瑪扎西的級別已經不低了,很多事不需要親力親為,但一到了項目研究上,卻變得異常執拗,從宏觀把控到項目申報書的小標題,事無鉅細,他都十分關心 本站…。但對於自己的榮譽方面,他總是淡然面對,因為要下鄉,申報院士的材料也只是請同事幫忙把論文彙總了事。相較於名與利的煩擾,他看中的是西藏農民的福祉,他選擇的是把糧食安全緊緊握在羣眾的手裏。縱使自己的身體很差,也從不在同事面前談論自己病情,但院裏的援藏幹部下鄉時,他卻總是擔心叮囑要帶好氧氣;一位陌生的大學生來信求助,他毫不猶豫地資助了三年,結果這位學生也追隨他的腳步進入了青稞研究領域。正如他所説,我是為青稞而生,就想一直做青稞。

青稞熟了,但卻再也不能在青稞叢中看到尼瑪扎西的身影,他雖已離去,但他的貢獻將永遠鐫刻在青稞育種的歷史豐碑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nghuazhici/daibiao/kqym1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