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講話致辭 >領導講話稿 >

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心得體會黨課講稿

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心得體會黨課講稿

我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一些體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兩個一百年曆史交匯點上,召開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的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規劃建議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着眼於我們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清晰地展望了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

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心得體會黨課講稿

規劃建議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是今後五年,乃至更長時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是一份光輝的馬克思主義文獻。

下面我從十個方面介紹一下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一些體會。

一、十三五收關之年的突出成就,充分彰顯了黨的堅強領導,制度優勢和人民力量。

今年以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黨中央沉着應對果斷決策,有利有序有效地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我國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一些國際機構預測,今年我國經濟增長2%左右,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我國經濟總量將會突破100萬億元,相當於美國的比例,將會由去年的67%上升到70%。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疫情衝擊之下,各國都在答同一張考卷,那麼分數高低呢,事實勝於雄辯,我國抗擊疫情和經濟恢復取得重大戰略性成果,令世界刮目相看,這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和治理效能,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具有高超的判斷力、決策力、領導力、執行力。那麼出席五中全會的代表,發出由衷地讚歎,發自內心地表示,由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我們一定能夠攻克前進道路上的“婁山關”、“臘子口”,一定能夠闖過驚濤駭浪達到輝煌的彼岸,那麼經過這次抗疫鬥爭的洗禮,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人民更加團結奮進,全黨更加自覺地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今年是十三五時期的最後一年,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了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資源環境4大類25項主要指標,目前進展順利。其中13項約束性的指標可以基本按期完成,12項預期性指標當中,絕大多數可以順利完成或者是超額完成。民生福祉各項指標預計全面實現,尤其是現行標準下,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脱貧,那麼困擾中國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的解決,這在全球減貧史上樹立了榜樣。同時我們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社會保障網,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生態環境狀況出現了轉折性變化,2015年到2019年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細顆粒物,也就是PM2.5平均濃度累計下降28%,那麼北京呢由原來的80.6微克下降到去年的42微克,今年進一步降到40以下,降幅48%。那麼處置金融風險是以低調,但是堅定有序的市場化法治化的方式進行,實施了精準拆彈,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當然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累計估計可以完成大約97%,可以説基本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和GDP相關聯的個別的指標,也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是無可置疑,這五年我們所取得的成就是歷史性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將如期實現。

建黨100週年呢,是明年的7月1日,目前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行時,建議並沒有宣佈已經實現,而是表述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我們黨一貫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明年上半年黨中央將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系統評估和總結,然後再正式宣佈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體上來看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效比原來預期的還要好,成色十足,分量很重,一定能夠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第二方面要介紹是十四五規劃建議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領導,匯聚全黨全社會智慧的成果。

編制和實施中長期規劃,是我們黨的治國理政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式。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們編制實施了5個五年計劃,這對於建立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麼改革開放以來呢,我們逐步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每五年編制一份中長期規劃,在形成規劃綱要之前,黨中央提出建議,確定大政方針,作為編制規劃的主要的依據,這已經形成了傳統和制度。今年3月,中央政治局決定,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十四五規劃建議,成立文件起草組,由習近平總書記擔任組長,李克強、王滬寧、韓正同志擔任副組長。7個月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多次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文件起草組會議,研究審議建議稿的總體框架、基本思路、指導原則和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一系列重要的講話,作出很多重要的批示指示,為規劃建議起草,把握大方向,確定大思路,提出大戰略。總書記親力親為,多次到地方和基層深入調研,親自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多次親自修改審定文件稿,進行戰略謀劃,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這就確保了規劃建議稿的起草得以高質量完成。

這裏給大家舉兩個例子,關於文件的框架結構,怎麼樣來定,起草組最初提出了兩個方案,一種是串糖葫蘆似的條狀或者拉條子的結構,另一種是集裝箱式的塊狀結構,比如大家記得十三五規劃建議的時候,就是用五大發展理念,這樣的塊狀結構,那麼這兩種結構呢可以説是各有短長,經過充分的討論,總書記決策,採納多數同志的意見,用條狀結構,同時還要求要吸納塊狀結構的一些長處。再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要求,中國的現代化新徵程,也是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徵程。所以呢這次規劃建議對於共同富裕的目標和舉措也都做了明確的部署,制定規劃建議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堅持發揚民主,開門問策,集思廣益。在去年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就要求,有關部門對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問題進行開展前期的研究,那麼中央財辦和國家發改委,委託國家高端智庫等60多家研究機構和有關的部門,就37個重大課題開展了研究,形成了130多份研究報告。全國人大、全國政協也組織開展專題研究討論,形成了系列的調研報告,黨中央於今年3月份和8月份兩次在黨內外一定範圍徵求意見,第一次的時候還沒有形成初稿,第二次的時候呢有一個初稿,或者説徵求意見稿。今年8月初,習近平總書記專門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於民統一起來,鼓勵廣大人民羣眾和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建言獻策,切實把社會期盼、羣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地吸收進來,齊心協力把十四五規劃編制好。8月16號到29號,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在網上徵求意見,這在中央全會文件起草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人民羣眾踴躍的參與,網上留言有100多萬條,有關方面從當中整理出了1000多條意見建議。今年7月到9月,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主持召開7場座談會,包括黨外人士座談會、企業家座談會、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科學家座談會、基層代表座談會、教育文化衞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當面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那麼在每一次座談會上總書記都和發言的代表親切地互動,比如今年9月17號呢在湖南長沙舉行了基層代表座談會,會上衡陽市塔山瑤族鄉的中心國小副校長,他就萬萬沒有想到自己能有機會當面向總書記彙報工作,提出建議。他當時就偏遠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做了發言,總書記給予了充分地肯定,還和參會的其他代表呢,包括像村支書、農民工、餐館的老闆、快遞小哥、退伍兵等等,都進行了親切地交流。

總得來看呢,這次規劃建議徵求意見範圍之大,參與人數之多,形式之多樣,可以説是前所未有的。規劃建議制定過程是黨內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的生動實踐,是科學決策與民主決策的重要的體現。

第三個方面將介紹的是十四五時期戰略機遇期的新特徵。

我們黨在做決策做規劃的時候,歷來重視對發展環境,特別是機遇和挑戰的分析判斷,大家記得在2002年的時候,黨的十六大就提出,21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説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二十年來呢,我們緊緊抓住這個機遇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的成就,現在呢二十年過去了,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又做出新的重要判斷,那就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特點之一就是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從國際上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並且可以説進入加速演變期,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明顯地增加,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和回頭浪,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可以説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從國內來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明顯。我國人均GDP已經突破一萬美元,正處在跨越中等收入階段,邁向高收入國家行列的關鍵時期,可以説改革發展穩定等等各方面任務都十分地艱鉅繁重,這其中有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機遇、新挑戰。

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危中有機,危可轉機。當前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要辯證地認識機遇和挑戰的關係,既要善於順勢而為,會開順風船,又要勇於逆勢而上,會開頂風船,善於化危為機。那麼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有效應對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這就為發展贏得了先機佔有了主動。這也生動地説明了一個道理,就是危中有機,克服了危就是機。那麼在整個十四五乃至更長的時期,我們都要增強風險意識和機遇意識,在應對風險挑戰當中捕捉機遇、創造機遇。要確保實現轉危為機的話,我認為關鍵是要練好內功,着力辦好自己的事情,尤其是要做好改革、開放、創新這樣三篇大文章。

綜合起來看,對十四五時期的發展,我們有信心、有底氣,我們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有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積累的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有豐富的人力資源,有廣闊的市場空間,有完整的產業體系和配套能力。我國經濟發展健康穩定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支持高質量發展的生產要素條件沒有改變,長期穩定向好的總體勢頭沒有改變,特別是我們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我們一定能夠更好地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抓住新的機遇,應對新的挑戰,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譜寫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這兩大奇蹟的新篇章。

第四方面要介紹是規劃建議的核心要義體現在三個新:這次中央規劃建議內容非常的豐富,我理解核心要義體現在三個新當中,也就是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

那麼新發展階段,也就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這個新發展階段呢要從我國近代以來,為民族復興而奮鬥的一百多年的歷史當中來加以理解,實現現代化是各國都在追求的目標,我們中國發展歷程走到這一步,可以説很不容易,很不尋常,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鴉片戰爭以後,從洋務運動以後到辛亥革命,中國人民和無數的仁人志士歷盡千辛萬苦,尋找中國現代化之路,孫中山先生的建國大綱被稱為是近代中國謀求現代化的第一份藍圖,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條件下,在帝國主義的侵略掠奪之下,當時中國的現代化沒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黨孜孜以求,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了艱辛地探索。1956年的時候毛澤東同志就提出,我國人民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計劃,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後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他還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警示,就是説如果搞得不好,就會被開除球籍。1964年12月,周恩來同志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提出,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可以分兩步來考慮。第一步就是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一以貫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根據國際環境變化和我國發展的實際作出戰略謀劃,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提出“三步走”戰略,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解決人民温飽問題,到二十世紀末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進入新世紀,在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之後,我們黨又提出到建黨一百年的時候,全面建成彙集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然後再奮鬥三十年,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進入新時代,我們党進一步明確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明確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現在我們即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歷史即將翻開新的篇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發展階段,在我國發展進程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在新發展階段我們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要建設什麼樣的現代化,我們怎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小平同志曾經説過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那麼什麼是中國式的現代化呢?

第一,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到現在為止,全球已經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人口大約是十億,我國有十四億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這種規模,將會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將徹底地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這在人類歷史上是一件具有深遠影響的大事。

第二,我國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國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自覺主動地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級分化。

第三,我國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我們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第四,我國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國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我們走的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們的資源消耗不能像某一些發達國家那樣浪費,否則的話資源環境的壓力是不可承受的。

第五,我國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大家知道一些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當年走的都是暴力掠奪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國家落後為代價的現代化,我國的現代化呢,強調同世界各國互利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所以説呢中國式的現代化既切合中國實際,體現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也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新發展理念,也就是要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貫穿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總書記多次強調理念是行動的先導,那麼我們提出新發展理念呢已經有五年可以説深入人心,十四五時期,要繼續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使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

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歷史實踐的邏輯的必然性。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經濟是以國內循環為主,可以説具有較為明顯的封閉性,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濟逐步融入國際循環。2001年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我們加入WTO以後,利用當時世界經濟較快增長,國際產業分工加快調整的有利的機遇,積極地參與國際大循環,有利地帶動了國內經濟發展。2001年到2008年,我國的外貿進出口年均增長21%,經濟年均增長10.7%,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又是一個轉折點,此後呢我國經濟逐步轉向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中國經濟再平衡,自那以來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經常項目順差佔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大約10%下降到2019年的1%左右,外貿依存度,也就是進出口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呢,由2006年的64.5%下降到2019年的35.7%,那麼經濟增長可以説越來越多依靠國內消費和投資。近年來呢,我國勞動力、土地等等要素成本上升,同時在國際上我們也面臨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的衝擊,原來那種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傳統國際經濟循環動能明顯地減弱,而我國內需的潛力呢卻在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地增強,呈現出一種此消彼漲的態勢。同時我們還要看到,就是大國經濟的一個共同特徵,就是內需為主導,國內可循環,大小國家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你比如説新加坡外貿依存度多少呢,319%,荷蘭154%,美國是多少呢,它是大國,外貿依存度26.4%,它比我國還低了九個百分點,但是這並不妨礙美國在國際上是貿易大國,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的大國,美國的農業在整個經濟當中佔比呢不到1%,但是美國的大豆等等農產品在國際貿易當中,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們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其他的大國經濟是一樣的,國內供給需求,對經濟循環起到主要支撐作用。因此,我們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們黨對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正確把握和實踐運用,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豐富和發展。

構建新發展格局呢,需要找到基本的路徑,我們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那麼新發展格局呢可以説包含國內循環國際循環這樣兩個循環,經濟循環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從國內來看的話,我們要打通從生產分配到流通消費等等諸多環節的堵點。比如説像生產環節,就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優化產業佈局,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在分配環節,要優化收入分配結構,也要優化土地勞動力資金數據等生產要素的宏觀配置的結構。在流通環節,要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實現貨暢其流。我國的社會物流總費用佔GDP的比例,已經由1991年那個時候比較高,是23.7%,下降到目前14.7%,但是還是高於發達國家6.5%的平均水平,規劃建議提出要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構建現代物流體系等等,要降低全社會的交易成本。在消費環節,要優化消費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同時呢我們還要擴大對外開放,放寬市場準入,暢通國際循環,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格局,那麼正確理解新發展格局呢,要把握新發展格局是什麼、不是什麼,我覺得呢有三點。

第一點就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們的主動作為和長期戰略,它不是被動的應對和權宜之計。

第二點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國內大循環是基礎是主體,參與國際循環是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分工格局下的必然要求,在國際循環出現不暢的情況下,我們強化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這有利於穩定國內經濟基本盤,也有利於呢帶動和激活國際循環,為各國提供更多的市場機會,使我國成為吸引全球優質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從而使得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呢能夠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第三點就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在國內統一大市場基礎上,形成大循環,不是每一個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環,不是層層要搞什麼省內循環,市內循環,縣內循環,在簡稱上我覺得最好不要單純使用內循環,更不能以內循環的名義搞地方保護和小而全,黨中央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之後,各地各部門都在積極地響應,這個要充分地肯定,但是我認為地方要找準在新發展格局當中的定位,發揮自己的特有的優勢,同時還要向交通上打通斷頭路,包括省界市界縣界斷頭路,要撤除有形無形的市場分割的壁壘,共同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

第五個方面呢想介紹的是2035年遠景目標和十四五發展目標。

建議對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進行了系統的描繪,包含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所有的元素,在這一段表述當中呢,八次使用了“基本”兩個字,比如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等等。這表明2035年目標和2050年目標,在現代化的實現程度上是有差異的。同時呢相對於我們原來設想的“三步走”戰略,那麼我國將於2035年達到中等發展國家水平,這意味着提前十五年。規劃建議明確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就是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產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這六個新,在每一條實際上都有非常豐富的內涵。

2035年目標和十四五目標都是以定性描述為主,這其中也藴含着定量的這個要求。我們知道中央規劃建議,主要是管大方向,大戰略的,它可以提出個別關鍵的量化指標,也可以不提出量化目標,改革開放以來,從八五計劃建議到十三五規劃建議,這些建議多數提出了GDP增速的量化目標,但是十二五規劃建議沒有提出量化目標。這次十四五規劃建議,也沒有明確量化目標,但是在起草文件過程當中,文件起草組和國家發改委等等有關部門,以及一些國家高端智庫,其實在背後都做了大量的測算,心中是有數的。比如2035年遠景目標測算結果表明,今後十五年經濟翻一番,年均需要增長4.73%,略低於我們測算的潛在增長率,目前高收入國家的人均國民收入門檻呢,是12535美元,我國在2019年已經達到人均1萬美元,所以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萬美元,與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大致相當,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隨着我國經濟體量增大,那麼增長速度逐步放緩,這也是一個客觀規律,改革開放以來四十多年,我們呢經濟保持了年均增長9.5%的速度,遠遠高於同時期世界經濟年均3.6%的增長速度,我們的經濟總量由原來世界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世界第二位,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呢,也上升到16%左右,可以説創造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世界奇蹟。那麼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比十三五平均水平可能會有所降低,不少專家預測,這個期間實現5%到6%,這樣的增長,是有可能的。其實在規劃建議當中呢,也暗含着關於經濟增速的表述,比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等等。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會講話當中也要求,國務院在編制規劃綱要的時候,要依據規劃建議的精神,在認真測算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量化目標。十四五規劃建議呢,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就是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關於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其中之一,我們過去通常用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今後我們依然使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表述,但是內容呢更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其他的三個全面不變,建議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五項原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其中堅持系統觀念這個表述,也是第一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一系列新佈局、新方略,在這個過程當中,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那麼十四五時期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以及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等等,都需要從系統觀念出發來加以謀劃和解決。

第六個方面要介紹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

規劃建議對經濟發展、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等,都作出了全面系統的部署,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而展開,有很多創新的思想和重大的舉措。

關於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建議強調呢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當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之舉。所以呢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科技自立自強,與我們一直強調的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一脈相承的,實踐表明,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他即使賣給你,也可能會漫天要價,或者呢一旦他情緒不好的時候,就給你斷供,讓你休克,因此呢作為一個大國,科技如果不能自強自立,永遠不會成為強國,所以自立自強,是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當然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不是對立的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開放合作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其中應有之義,自立自強是能夠相互平等,相互尊重,進行開放合作的前提和基礎。我們中國的科技創新,從來都不是封閉式的創新,今後也不會關起門來自己搞創新。規劃建議明確了科技創新的四個面向,也就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其中這前面三個面向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及兩院院士大會上提出來的,第四個面向呢,就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總書記在2020年9月,科學家座談會上提出來的,是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實踐當中形成的一個新思想,這四個面向可以説為科技創新明確了主攻方向,或者説主戰場。

規劃建議強調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這個使我們想起了兩彈一星科技攻關,現在我們要繼續發展兩彈一星精神,敢於攻堅克難,同時時代發展了,新型舉國體制並不是要簡單地複製過去,回到過去,而是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方面呢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讓企業在創新當中挑大樑,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大家知道市場是技術迭代創新的重要的依託,我們過去呢實際上大量進口國外的技術和設備,比如2019年,中國進口芯片是3055億美元,可以説好多跨國公司,比如像高通、英特爾等等,發展壯大到今天這樣的程度,離不開中國市場需求的培育。現在呢美國實行斷供,但是我們的市場需求是客觀存在的,這就給我們國內芯片企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我們要用中國的市場需求培育壯大中國的科技創新企業,我們相信中國的企業既有志氣又有智慧,一定能夠拿出硬科技,一定能夠把“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攻下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nghuazhici/lingdaojiang/y33dy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