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考古學概論》的編寫思路和基本內容

《考古學概論》的編寫思路和基本內容

編寫思路

《考古學概論》的編寫思路和基本內容

按認識規律和內在邏輯,把中國考古學的現狀和最新研究成果,客觀、系統、全面地揭示出來,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教材主要面向:

考古學一級學科內各專業在校本科生

本科階段非考古專業的考古學研究生

地方文博單位的業務人員

一、中國考古學研究的現狀

以1970年代中期為界,之前,中國考古學處在一個波浪式的發展階段。

之後,中國考古學則進入一個持續發展時期。

-田野考古規模不斷擴大,研究水平迅速提升。

-其原因,有外、內之分。

1970年代後期以來,各文化區新石器至早期青銅時代的文化發展序列和譜系的建構,是中國考古學的主軸和中心任務。

蘇秉琦先生的“區系類型”學説,順應和指導了這一階段中國考古學的發展。

這期間,各大區系一系列新的考古學文化得以面世和確立。

以五大區係為例-中原、海岱、環太湖、江漢、燕遼地區。

從1980年代中期以後,在以年代學為重心的文化史研究的過程中,中國考古學研究開始出現一些新的趨勢,如:

1985年,夏鼐先生《中國的文明起源》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1986年,蘇秉琦先生提出“古文化古城古國”的問題。

此後一段時間關於中國文明起源的討論和研究逐漸增多。

稍前,張光直在北大、山大舉辦的系列講座,介紹了“聚落考古”等歐美考古新觀念。

在歐美“新考古學”的影響下,關於國內考古學所處階段、存在問題的討論。

1991年2月,“考古工作涉外管理辦法”正式頒佈。

隨後,以區域調查和田野發掘為主的中外合作考古項目得以開展和實施。

到1990年代中期,以黃河、長江和西遼河流域為主的各大區系,考古學文化的發展序列和文化譜系基本建立起來。

此外,中國考古學研究進入一個轉型時期,即從以年代學為中心的文化史研究,向以人為中心、以經濟、社會、思想文化、環境、資源及其互動關係為基本內容的社會考古研究轉移。

要全面研究和揭示古代社會,客觀上需要更多的不同門類的新資料。

於是,採用聚落考古的方法,全面改進田野考古工作,引入各種有用的現代自然科學技術,以求在田野考古和後續的工作中,獲取更多的研究古代社會的信息和資料。

2009年版《田野考古工作規程》的內容,就是上述新發展和新情況的具體體現。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考古學研究的轉型進展迅速,出現一系列新變化和新進展。

聚落考古-得到越來越多的考古學者的理解、支持和實踐。

區域系統調查,在全國各地迅速普及。並在實踐中結合中國各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予以調整和完善。

考古發掘方面的變化更多,聚落考古方法和社會考古研究,體現在考古發掘的各個階段和層面。可以獲取有用信息和資料的所有手段,在田野考古發掘和後期研究中同等重要,所獲資料均為考古學研究之基礎。

在上述堅實的田野考古工作基礎上,綜合性的考古學研究得以向更為寬廣的領域拓展。

人類生存的環境、消耗的資源、維繫生存的生業經濟、滿足各種需求的手工業經濟和貿易、社會組織結構的變遷、不同時期人口的數量和構成、反映思想意識的精神文化,等等。這些構成古代社會的基本內容,逐漸成為考古學研究的主流。

我們開始觸摸到“研究和復原古代社會和歷史”這一考古學的終極目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5er64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