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優秀教案大全 篇一

一、教材分析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出自高中語文課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單元《短新聞兩篇》。作為新聞稿件,它迅即報道了發生在歷經百年滄桑的香港迴歸祖國的懷抱之時的重大意義。作為一個消息,它具備典型的消息特點,適合作為對中學生進行這方面知識傳授的藍本。

根據單元教學要求,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設想。

二、學生分析

現代學生生活於和平年代,對戰爭與災難沒有太多的感觸,這也往往造成了他們對於和平與安寧的不屑,這篇課文旨在教育學生珍惜和平,給學生帶來心靈上的震撼與觸動。

三、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使學生理解新聞寫作中記者的感情藴含其中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深入細微的場景描寫和細節刻畫讓人們感受到事實的傾訴,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品味新聞中富有意藴的句子的含義。

2、蒐集奧斯威辛的相關資料,學會分析新聞中的記者的感情傾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納粹對人的慘絕人寰的摧殘和迫害,控訴了納粹滔天罄竹難書的暴行,讓學生能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抵制暴力與罪惡。

四、教學重點

瞭解羅森塔爾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來傳達他們的內心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鮮明感情;

五、教學難點

品味新聞中富有意藴的句子的含義

六、課時安排 一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設計

1、忘記過去意味着背叛,走進過去,反思過去,我們才能更好的走向未來。奧斯維辛是人類一個永恆的傷疤,每個到過那裏的人都會反思戰爭,反思人性,都會有着説不盡的感慨和憤慨。下面我們來看幾張關於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圖片,來感受下當時的殘酷的情況。

2、?請同學們同一個詞語概括一下,看到這些圖片的感受?

----------------(學生回答)

?剛才是圖片帶給我們的強烈震撼,現在讓我們跟隨美國記者羅森塔爾的新聞稿的沉重步伐一同走進布熱金卡,讓我們用富有良知的心去觸碰那段血腥的歷史,看一看文章是否也會給我們帶來相同的感受。

二、整體感知

1、檢查一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找同學把這些生字讀一下。

婆娑 嬉笑 凋謝 撰寫 步履

窒息 禱告 雛菊花

因為同學在課下已經預習了課文,所以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思考下面兩道問題:

1、作者為什麼説“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裏那些沒有人性的殺戮已經算是很平常的事了,算不上什麼新聞了,也是一種諷刺,作者寫這篇新聞是要讓我們後人記得那段殘酷的歲月。

2、文章開篇就向我們展示了今天的奧斯維辛集中營“陽光明媚,綠樹成陰,孩子嬉笑”,應該説是一幅非常美好的和平景色,但是作者卻認為“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場噩夢”為什麼呢?作者這樣説是什麼用意呢?

明確:作者用的是反語,景色固然美好,卻和布熱金卡的歷史不相配。這裏曾經是一個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這裏應該“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色,然而一踏進集中營,作者卻吃驚的看到兩種不相配的東西疊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

用意在於,設置懸念,為下文做鋪墊。

3、作者説這裏曾經是一個人間地獄、殺人工廠,那麼這個人間地獄由哪些地方組成呢?

明確:毒氣室、焚屍爐、牢房、試驗室、紀念牆、絞刑室。這可以在7到15段裏尋找。(也是參觀者的參觀順序)

三、文本研習

1、那人們在參觀時都有什麼反應,請同學們勾畫出人們參觀時表情變化的句子,説説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這種變化説明了什麼),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幹什麼使的”

“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

“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優秀教案大全 篇二

設計説明: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對於新聞類文章,在以往教學中,往往重視理性的分析,輕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是一篇比較感人的作文,我覺得這篇文章分析應側重於組織學生、引導學生對全文情感分析,讓學生從中感到震撼,並知道這篇文章為什麼能獲得美國普利策新聞獎,“它的發表充分地表現了一個新聞記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為新聞史不朽的名篇。”,並自然引出對標題的分析。並讓學生課前合作去搜集有關奧斯威辛集中營的資料,加深對納粹罪惡的瞭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反思那段歷史,反思人性,得到人生價值觀的正確引導和培養。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領會貫穿在全文的壓抑、沉重的感情。

2、使學生記住那段歷史,反思那段歷史,反省人性,珍愛和平。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蝴蝶》——來自奧斯維辛的詩

那一隻,就是上次那一隻,

那麼豐富、明亮、耀眼的黃色,

或許,那是太陽金色的淚水

滴在白色的石頭上……

那樣、那樣的一種金黃

輕盈得翩然直上。

它離去了,我相信,這是因為

它自己要告別這個世界。

我在這裏住了七個星期,

被囚禁在這個集中營。

可我已經發現,這裏有我喜愛的東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還有院子裏開着白花的慄樹枝條。

只是,我再也沒見到另一隻蝴蝶。

那隻蝴蝶,是最後的一隻。

蝴蝶不住在這裏,

不住在集中營。

這首詩的作者,生於布拉格的巴維爾弗裏德曼,在21歲時被遣送到奧斯維辛集中營。兩年之後,他被毒氣室奪去了生命。

找不到更多關於他的記錄,年輕的巴維爾只是死亡於此的上百萬猶太人中的一個。

那個年代被太多的毀滅和死亡充斥,我們唯一相信的真實,是那座人間地域裏散發着的腐臭氣息,和年幼年輕年老的寫滿恐懼的眼睛。

但現在,我們閲讀到另一種東西——飛來飛去的蝴蝶,金色的太陽的淚水,開着白花的慄樹枝條,它們在巴維爾最黑暗的生命時光裏,跳出了一抹最鮮亮的光。

人們説,眼睛看到的,是心靈的圖畫。那是美、是生、是自由和尊嚴的圖!

奧斯維辛位於波蘭南部小波蘭省境內,1940年4月27日,德國法西斯頭子希姆萊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滅絕人性的殺人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整個集中營佔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這裏有試驗室,這裏有毒氣室,這裏有焚屍爐……這裏曾倒下了包括中國人在內的28個民族的400萬人,其中猶太人最多,達250萬之多……

今天,就讓我們隨着美國記者羅森塔爾,進入這座恐怖的人間地獄。

二、文章主體分析

請大家思考一下,羅森塔爾帶我們都參觀了奧斯維辛的哪些地方?主要集中在哪幾個自然段?

明確:第7—15自然段;毒氣室——焚屍爐——女監房——試驗室——紀念牆——絞刑室。

是作者親自參觀這些地方嗎?如果不是,記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麼上面的?

作者並未直接描寫集中營那些殘酷的遺蹟,而是將眼光轉移到了其它參觀者身上,參觀遊覽的主體實際上是其它遊客,記者正是通過觀察他們的感受和反應來感染讀者的。

參觀者參觀時的感受和反應如何?(讓學生在原文中找並劃出來。)

開始時——“默默地邁着步子”、想象成了現實——“布履不由得慢了下來”

看見毒氣室時——“特別恐怖,使他終生難忘”

看到成堆的頭髮和嬰兒的鞋子、死囚牢房時——“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

看到狹小的女牢房時——“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看見試驗室時——慶幸“沒有打開門進去”,否則會“羞紅了臉的”

參觀紀念長廊時——沉思

參觀執行絞刑的地下室時——“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參觀結束時——“參觀者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後對解説員説:‘夠了’。”

讀到這,大家有什麼感受?

恐怖,發抖,驚懼,窒息,(原文的語言,也是我們大家的感受)壓抑,沉重……

如果直接描寫作者所見所感,好不好?

不好。寫參觀者的感受和反應,就更具廣泛性,這當中自然也就包含了作者的感受和反應,説明奧斯威辛集中營遺蹟召喚起所有人們關於災難的記憶、關於生命的思考、關於人性的自省;同時,這比直接描寫作者所見所感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前以色列總理拉賓的和平宣言:

“幾萬個示威者的喊叫,還遠不如一個痛哭兒子戰死的母親的眼淚給我的震撼……”

三、文章細節分析

我讀這篇文章時,不只讀參觀者的感受和反應時有沉重、壓抑的感受,就是讀整篇文章都有這種感受,大家看是不是這樣的,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

1、我們來看第一自然段:“波蘭布熱金卡電 從某種意義上説,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裏居然陽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遊戲。”

讀了這一自然段你有什麼感覺?

高中高一語文上冊《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案 篇三

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學 熊文斌【教學目標】

1、瞭解新聞報導的一般特徵和結構方式。

2、培養閲讀新聞作品的能力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3、瞭解德國納粹分子的殘酷罪行,培養學生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思想感情。

4、品味語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學重點】

通過對參觀者神態表情變化的把握,瞭解德國納粹分子的殘酷罪行。

【教學難點】

仔細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義的語句。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奧斯維辛大門圖片。)

提問:這條路、這幅畫給你什麼樣的感覺?

師:曾經這條路被德國納粹稱為“天堂之路”60幾年前滿載着一車車猶太人的“死亡列車”通過這條路,進入前方的那扇大門,然後下車,按男人、女人、小孩分為三羣,脱光衣服,剪掉頭髮,送入毒氣室,15分鐘以後死亡。這扇大門就是當時德國在世界各地修建的集中營裏最大的一座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大門,400萬人進了這扇大門就再也沒有出來。德國納粹軍官還曾經驕傲的説:“絕對不會有人活着離開。”多麼可笑,“天堂之路”卻把人引進了一座人間地獄。

如今這裏一派寧靜,美國記者羅森塔爾會帶領我們再次走入這扇大門,去碰觸那段我們不願碰觸地歷史。

二、感悟新聞內容

1、新聞與一般文章的顯著差別點是什麼?

明確:即使敏鋭地捕捉新的事件並加以客觀的表達。

2、自由放聲的朗讀課文,本新聞有沒有寫到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事件?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明確:本新聞並沒有寫到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事件。此可以從題目“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及文中的“今天,在奧斯維辛,並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在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鮮東西可供報道”等可以看出。

3、那麼本則新聞重點在寫什麼?

明確:羅森塔爾的目光始終敏鋭地追尋着參觀者的行動與神態。

4、文中哪幾段集中在寫參觀者神態、行動的變化。

明確:7段──完。

5、讀這些段落,勾畫出人們參觀時表情變化的句子,討論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或這種變化説明了什麼?

明確:

⑴ 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幹什麼使的。

⑵ 他們就不由自主的停下腳步,渾身發抖。

⑶ 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⑷ 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⑸ 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

⑹ 參觀者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後對解説員説:“夠了。”

人們表情變化從側面説明了集中營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無法想象的,納粹的暴行慘絕人寰、滅絕人性、令人髮指。

6、依照參觀者的參觀順序由老師充當解説員帶領同學們參觀一下,看看這些表情的變化是由於看見什麼引起的。

(出示三張集中營圖片,略。)

三、句子研讀

1、從某種意義上説,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裏居然陽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

明確:作者用的是反語。因為景物的美好與布熱金卡的歷史不相配。布熱金卡是一個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這裏因該“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才最相配。

2、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明確:兩種事物形成強烈反差,是諷刺,納粹的殘暴終不可滅絕生命,是控訴,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的毀滅。

四、課堂總結

值得令人欣慰的是:德國人對自己曾經的這種行為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靈魂深處的顫抖,促使過去60年德國曆屆領導人都把大屠殺視為“全體德國人的恥辱”。西德前總理甚至在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下下跪、祈禱:“上帝寬恕我們吧,願苦難的靈魂得到安歇。”

聯合國祕書長安南在紀念奧斯維辛解放60週年時曾提出“救贖我們的人性”。只有人性的不斷被喚醒,才能遏制人性的惡,避免悲劇重演,使我們的世界永遠和平。

高中高一語文上冊《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本課文選自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屬於“溝通與應用”板塊。《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打破了客觀報道的傳統,與同類題材的新聞選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講述自己以及周圍參觀者的所見所感,字裏行間灌注着自己的情感。

【學生分析】

1、國中已學過新聞作品,平常也經常接觸新聞,對它並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閲讀和欣賞能力;

2、情感比較豐富,調動他們的情感體驗,融入悲情題材作品的難度不是很大;

3、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夠抓住看似平靜的敍述語言體會作者的強烈感情和本文的寫作意圖。

2、過程與方法:

⑴ 課外收集關於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文字介紹和圖片。

⑵ 揣摩關鍵語句,小組合作學習,探討交流。

3、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瞭解德國納粹分子的殘酷統治,培養愛國情感。

【重點難點】

抓住關鍵語句體會作者的感情。

【設計思想】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對於新聞類文章,在以往教學中,往往重視理性的分析,而忽視自主合作的學習,輕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上,本設計力圖體現新課程理念,突出重點而不求面面俱到。努力實踐語文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在教學中着力於情感價值觀的正確引導和培養,又不忽視雙基訓練,注重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留下較大的空間,體現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播放影片《南京大屠殺》、《辛得勒的名單》中的簡短剪輯鏡頭,導入新課(多媒體)。

(選用的《南京大屠殺》和《辛得勒的名單》是高中生熟悉的影片。播放的剪輯氛圍與課文相似,易於引導學生入情。通過簡短的影片展示,把學生們帶進一個悲情的森林,給學生心靈上的震撼,從而自然引出課題,讓學生在肅穆悲壯的作品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也可以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熱情,喚醒民族精神。)二、交流資料和感受

投影展示同學們在課前收集的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文字介紹和圖片,邊看圖片邊介紹邊談感受。教師也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和圖片,使老師和學生在情感上尋找共鳴點。

三、介紹寫作背景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這篇新聞是美國記者羅森塔爾二戰後訪問奧斯維辛集中營博物館之後採寫的。發表之後,各大報紙爭相轉載,並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了新聞史上的佳作。

四、質疑解難,探究寫作意圖

一個如此有名的記者為什麼要寫一篇早已眾所周知的新聞呢?發生在奧斯維辛的慘劇早已離我們遠去,為什麼又重新提及?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請學生閲讀課文,將對課文不理解的地方圈畫出來,指導他們開展小組交流,相互質疑。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用多媒體展示重點研討題:

1、文章開頭寫到陽光明媚,綠樹成蔭,孩子們高興地嬉戲,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景象!可是作者説“從某種意義上説”,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場噩夢”,“某種意義”指什麼?

2、“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怎麼理解這個細節?

3、13段寫到那個照片中的姑娘,臨刑前她在想什麼?能説説你的理解嗎?

4、怎麼理解第14段“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

5、課文第6段“在奧斯維辛,並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還有末段“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這兩句話的意義和作用分別是什麼?

小結: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靜的敍述中抒發了對德國納粹殘酷暴行的沉重控訴,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和平與祥和的嚮往。同時,也是為了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歷史的教訓。

(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意讓學生更進一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寫作意圖。)五、精彩語段賞讀

本文有很多地方寫得很精彩,雖然作者沒有正面去控訴德國法西斯的暴行,但文中的敍述卻給人深深的震撼。請各組推薦一段文字並推薦一名同學來朗讀。

教師讀第9、10兩段,引導學生品位文中那令人窒息、震顫的感覺。

六、談收穫

着重引導學生從內容情感和寫法兩方面談談自己學了這則新聞的收穫,進一步把握課文,並訓練學生概括總結的能力。

【教學總結】

多媒體配樂顯示警句:

1、忘記歷史,就會使悲劇重演!

2、前以色列總理拉賓的和平宣言:

“幾萬個示威者的喊叫,還遠不如一個痛哭兒子戰死的母親的眼淚給我的震撼……”

“……我向來相信大多數人是渴求和平而且願意抓住和平機會的。你們今晚聚集在此,證明了這種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傷害民主,我們必須抵制暴力。”

【鏈接課外】

閲讀下面選文,然後回答1~5題:

二戰時期,在一座納粹集中營裏,關押着很多猶太人,他們大多是婦女和兒童。他們遭受着納粹無情的折磨和殺害,人數在不斷減少。

有一個天真活潑的小女孩,和她的母親一起被關押在集中營裏。一天,她的母親和另一些婦女被納粹士兵帶走了,從此,再也沒有回到她的身邊。人們知道,她們肯定是被殺害了。因為每天都有人被殺害,死亡的陰影籠罩着每一個人,人們誰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第二天。但當小女孩問大人們她的媽媽哪裏去了,為什麼這麼久了還不回來時,大人們沉默着流淚了,後來實在不能不回答時,就對小女孩説,你的媽媽去尋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會回來了。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詢問,而是唱起媽媽教給她的許多兒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輕風一樣在陰沉的集中營中吹拂。她還不時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張望着,希望看到媽媽從遠處走來。

小女孩沒有等到媽媽回來,就在一天清晨,納粹士兵用刺刀驅趕着,將她和數萬名猶太人逼上了刑場。刑場上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她們將一起被活活埋葬在這裏。人們沉默着,死亡是如此真實地逼近着每一個生命。面對死亡,人們在恐懼中發不出任何聲音。

人們一個接一個地被納粹士兵殘酷地推下深坑。當一個納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將她推進深坑中去的時候,小女孩睜大漂亮的眼睛對納粹士兵説:“劊子手叔叔,請你把我埋得淺一點好嗎?要不,等我媽媽來找我的時候,就找不到了。”納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裏,刑場上頓時響起一片抽泣聲,接着是一陣憤怒的呼喊……

人們最後誰也沒能逃出納粹的魔掌,但小女孩純真無邪的話語卻撞痛了人們的心,讓人們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嚴和力量。

暴力真的能摧毀一切?不,在天真無邪的愛和人性面前,暴力讓暴力者看到了自己的醜惡和渺小。劊子手們在這顆愛的童心面前顫抖着,因為他們也看到了自己的結局。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納粹顫抖

2、選文第二段的畫線句有什麼表達效果?

3、選文第四段中加點詞“殘酷地”可否刪去?為什麼?

4、在第五段“但小女孩純真無邪的話語卻撞痛了人們的心,讓人們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嚴和力量。”這句話中,如何理解“撞痛”這個詞的含義?

5、結合選文及《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談一談你對“戰爭”的看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5o7v5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