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説課稿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説課稿

銘記——為了和平,為了中國夢 ——尋訪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叢葬地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説課稿

一、起由——在迎接國家公祭日的日子裏

2014年,對於南京人來説,是不平凡的一年。

8月,南京青奧會召開,讓我們這座古老而又現代的城市充滿活力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12月13日,被全國人大常委會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在迎接首個國家公祭日的日子裏,《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讀本·血火記憶》,走進了校園,走進了課堂。

對於77年前,日軍在我們這座美麗的城市制造的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今天的孩子們對此有多少了解?瞭解歷史,毋忘國恥,對這羣尚無多少社會知識的孩子們來説,僅靠課堂教學行嗎?怎樣把這書本上的文字、把這血腥的歷史、把這段刻骨銘心的國恥印在孩子們的心裏,激起他們心底裏的愛國熱情?我們想起了我們連續多年開展的“紅領巾尋訪”活動。

二、尋訪——不能忘卻的記憶

尋訪1:紀念碑的悲憤訴説

11月,社會實踐季,四年級隊員首先走進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一幀幀照片、一個個實物,隊員們真切地感受了那段慘痛的歷史。邵詩雅是大隊部紅領巾廣播站的播音員,她將自己在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通過廣播告訴了全校同學。

一石激起千層浪,更多的隊員紛紛向輔導員提出,想去紀念館參觀,悼念死難同胞。我校的紅領巾小記者團來到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請副館長段月萍奶奶講述了當年那段慘痛的歷史: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佔領南京城,對手無寸鐵的南京民眾進行了長達6周的大規模屠殺,南京及附近被屠殺的平民和俘虜,總數達20多萬。段奶奶告訴隊員們,日本戰犯太田壽男的供詞中清楚地記述:日軍在進行兇殘的大屠殺的同時,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採用縱火焚屍、拋屍長江等辦法,迫不及待地對橫陳城郊的遇難者屍體毀屍滅跡,被處理的屍體總數達15萬多具,將這兩個數字相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人數不低於35萬。

段奶奶帶着隊員們來到墓地廣場,指着道路兩旁的17塊小型碑雕説:“這些碑雕上記載着南京大屠殺的主要遺址、史實,是全南京市各處集體屠殺地所立遇難者紀念碑的縮影。在公祭日那天,這些南京大屠殺叢葬地,都將舉行各界羣眾悼念活動。”心直口快的宋彥文隊員當即表示:“12月13日,我要去叢葬地參加悼念活動。”

這句話得到了其餘隊員們的響應,大家回到家就開始查找叢葬地的相關史料信息,卻發現叢葬地散落在南京各地,有的只有一個模糊的方位,怎樣才能找到這些叢葬地呢?五(1)中隊的隊員們向全校的隊員們發出倡議:大手拉小手,邁出腳步,尋訪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叢葬地。自11月24日起,全校22箇中隊組成了二十餘支紅領巾小記者尋訪團,走遍南京市的大街小巷,尋找散落在全市各地的大屠殺叢葬地遺址。

尋訪2:叢葬地的血淚記錄

五(4)中隊的隊員跟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副會長王衞星爺爺,一起尋訪五台山叢葬地。王爺爺在紀念碑前詳細介紹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他告訴隊員們,在南京現有死難同胞叢葬地紀念碑中,五台山紀念碑在碑文上記錄了精確到個位的遇難者人數,254名死難者大多是當年居住在南京城鬧市區的平民。此處紀念碑碑頭的“紀念碑”三個紅色大字,由大屠殺倖存者王如貴書寫。這也是我市現有死難同胞叢葬地紀念碑中,唯一一處由大屠殺倖存者題寫的碑名。

尋訪3 :周奶奶的失聲痛哭

五(3)中隊的隊員潘家宇帶着小記者來到他的太太——周湘平老人家裏,原來周奶奶是一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周奶奶告訴隊員們,在日本鬼子來之前,他們一家9口住在花神廟, 1937年那時她才9歲。日本鬼子還沒進城時,很多人聽到消息就出城逃難了,但是周奶奶的爺爺奶奶不願意離開自己生活的地方,一家人就留了下來。12月13日,鬼子進城了,到處都是炮聲、子彈聲,嚇得他們全家不敢出門。夜裏,街上稍微安靜些,父親、叔叔、哥哥就出門看看情況,沒想到被日本鬼子抓了。周奶奶一家嚇得舉足無措,只是不停地向日本鬼子磕頭求饒,父親百般比劃請求他們放過年幼的孩子,日本人才同意放過年幼的哥哥和神智不太正常的叔叔。可是父親沒有回來,母親和哥哥第二天去尋找父親,只見屍橫遍野,可是連找了三天也沒有找到父親的屍體,而父親也就再沒能回來。説到這裏,周奶奶的眼眶裏早已噙着淚水。沒過幾天,鬼子又來搜查,躲在草堆裏的姐姐被日本兵發現了,二話不説就被拖走侵害了……這時的周奶奶再也忍不住了,失聲痛哭起來。

這樣的尋訪故事還有很多,隊員們用尋訪日記記錄下了了解的點點滴滴。隊員章亞琪寫道:日軍南京大屠殺對老百姓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傷害,沒有大屠殺,周湘平奶奶一家的生活該多美好!我要把他的事説給更多人聽,讓更多人來關注。隊員殷夢萱寫道:落後就要捱打,只有團結、強大,才會不受欺辱。我們不能忘記歷史,我們要好好學習,長大把國家變得更強大……

三、繪圖——毋忘國恥

回到學校後,隊員們的心情無法平靜。他們決定要親手繪製一份《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遇難處(叢葬地)地圖》,讓自己的心頭永遠留着尋訪中的收穫與體會,也讓更多的同學和市民百姓瞭解那不能忘卻的歷史事實,記住那永遠不能忘懷的歷史教訓。

他們説幹就幹,在輔導員老師的幫助下,畫了一稿又一稿。他們先畫出南京的地圖,然後以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為起點,在相應地點方位,一一繪製了南京19處叢葬地(遇難處)的紀念碑圖案,繪製了前往各紀念碑的乘車路線。地圖的背後抄錄了各個紀念碑上的碑文,還展示了隊員們尋訪的圖片及心得。

12月13日,國家公祭日。我校少先隊員繪製的《紅領巾尋訪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遇難處(叢葬地)地圖》刊登在《南京日報》上、相關活動和地圖被南京市委宣傳部官網“南京發佈”正式發佈,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一活動還被《中國少年報》發表。

四、公祭——立志圓夢中華

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隆重舉行,習主席發表重要講話,他莊重地宣告: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南京大屠殺慘案鐵證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認南京大屠殺慘案這一事實,歷史不會答應,30萬無辜死難者的亡靈不會答應,13億中國人民不會答應,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民都不會答應。(轉換鏡頭) 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一個擁有保衞人民和平生活堅強能力的偉大國家,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中國人民正在意氣風發地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中華民族的發展前景無比光明。(習主席講話視頻)

12月13日,國家公祭日。我們的隊員來到東郊叢葬地。警報聲中我們的隊員握緊拳頭,高聲宣誓:

毋忘國恥,銘記歷史,

發憤圖強,圓夢中華!

五、活動反思——深化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歷來就是少先隊教育的永恆主題,是少先隊活動的主旋律。我們的這次的“紅領巾尋訪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叢葬地”活動就是一次成功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總結這一活動我們有這樣四點體會:

一、善抓時機

俗話説:“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國家公祭日產生的極大的教育效應,充分説明了教育時機的重要性。近幾個月來, 我們不失時機地抓住首個國家公會祭日的時機,精心策劃組織了這次尋訪活動。在這個特定的時期開展的這個特定的活動、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氛圍,留給隊員們的是終生難忘的記憶。

二、巧用載體

教育不能僅靠空口説教,必須藉助具體的人物、事件與物品。我們的這次尋訪比較好的運用了三個載體:一是南京大屠殺研究的專家、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他們的字字血、聲聲淚的控訴,讓隊員們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二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叢葬地,讓隊員克服了時空距離,走近了那段歷史;三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叢葬地手繪地圖,不僅讓隊員形象地記住了歷史,也融入了隊員們的愛國激情。

三、注重實踐

古語曰: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只有親身參與實踐體驗,才能使隊員們對南京大屠殺有全面的認知、深刻的感受。活動中,我們13名輔導員和隊員們一起尋訪,和大屠殺倖存者、專家面對面交談。為了確保地圖位置準確無誤,我校的美術老師根據南京地圖繪製出主要幹道,再讓隊員們根據尋訪拍到的實景圖,手繪出每一個遇難處(叢葬地)的紀念碑。這些叢葬地的紀念碑、公交、地鐵線路,都是隊員們一站站走過後寫下來的。實踐中隊員們的感受更為真切。

四、關注體驗

愛國作為一種情感、一種覺悟,需要在實踐中體驗而漸形成的。知、情、意、行,“情”是中介,“情”是基礎。在此次尋訪活動中,我們不為參觀而參觀,不為繪圖而繪圖,重點引導隊員的情感體驗,引導隊員談體會、講感受、寫感言,真正激發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引導他們珍惜美好今天,努力學習,健康成長,立志為實現中國夢而做好全面準備。

我的説課至此結束,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7j3l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