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十萬個為什麼》教學設計

《十萬個為什麼》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十萬個為什麼》教學設計

1. 通過交流導覽圖,梳理全書結構,整體感知本書。

2. 分析譯者關鍵語句,用“重讀”策略深度閲讀。

3. 體會萬物都在變化之中,體悟知識背後的科學思維。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作家見面會

都説我們1班的孩子特別會閲讀,特別會思考,是這樣嗎?那老師出幾個謎語考考你們。

“五千個哪裏,七千個怎樣,十萬個為什麼。”——打一部書名(《十萬個為什麼》)

——打兩位大作家(盧·吉卜林米·伊林)

吉卜林也是很有名的大作家,還是諾貝爾獎得主。米·伊林特別喜歡他寫的這句話,就把十萬個為什麼當做自己的一部書的名字。後來這部書風靡世界,於是兩個大作家的名字也就緊緊的連在了一起。

今天的課程,我們就一起跟隨米·伊林,走進這本《十萬個為什麼》吧!

板塊一、閲讀封面,激發興趣

1.播放視頻,分享導覽圖。

——看着大家的導覽圖,我們好像經歷了一場旅行,停靠在不同的站點,探索身邊的科學知識,用圖示整理思路,確實是讀整本書的一個好方法。(提問題,做批註,也是閲讀的好方法。)

2.出示封面,指名讀封面上的一句話:獻給願意在自己家裏做一次旅行的人。

今天我們就再來跟隨伊林,一邊讀,一邊思考,再來探索這本書。看,在它的封面上有一句話,誰願意來大聲讀一讀。

這本書是作者獻給誰的?

預設1:獻給作者或譯者——你再讀一遍。第一次不太理解,第二次用什麼方法就理解?——再讀一遍,這個方法叫做重讀。今天我們就用這個方法來學習。

預設2:願意在自己家中旅行的人。——你同意他的説法嗎?有不同的聲音,再讀讀這句話,他説得對嗎?當我們讀第一遍不太確定的時候,我們就再讀一遍,這種學習的方法就叫做“重讀”,重讀能幫助我們理解句子的意思,驗證別人的觀點,是個閲讀的好方法。

[設計意圖:從學生真實的圖表記錄、批註導入,聚焦封面中的關鍵句,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引出重讀的方法。]

4. 封面上的這句話,還告訴我們一點信息,誰能讀出來?關注作者、譯者

5. 為什麼需要董純才來翻譯這本書呢?

(1)預設:董存才是把蘇聯的話翻譯成中國話的。

(2)我們不懂其他國家的語言,這時候就需要譯者來幫助我們。你猜猜董純才對這本書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

(3)預設:很喜歡,才會去翻譯。

(4)正如你所説,他喜歡這本書。所以有人曾經説,譯者是最瞭解原著、最瞭解作者的人,因為他為了翻譯要查閲大量的資料,還要讀很多很多遍書,才能把書翻譯得準確。板塊二、讀懂序言,走進文本

1. 如何走進這本書,譯者也許會給我們一些好的方法。董純才在翻譯這本書之前寫了一篇序言,很長也很難,但如果今天你能把這段話讀明白,就找到了打開《十萬個為什麼》的鑰匙。

出示序言:他不是把科學和發明寫成一篇現成的發現和發明的總賬,而是寫成人類跟物質阻力和傳統思想搏擊的戰場。

先指名讀,再各自讀。明確句中的“他”指的是作者伊林。

2. 再讀句子,發現關聯詞“不是……而是……”

剛才我們已經學到了,當我不太理解的時候,就可以去重讀。重讀了一遍。你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嗎?這裏面有個關聯詞語,你找到了嗎?

——不是……而是……

(1)關聯詞把這麼長的一句話分成了兩部分,請你再重讀前半部分,這半句話是什麼意思?試着用自己的話説一説。

預設:他不是把他發現和發明寫成一片片生硬的説明文。

——他不是直接告訴我們這些發現和發明是什麼,這樣很乾巴巴,很無趣。

(2)學習後半句,用自己的話説一説,你怎麼理解後半句?這裏有兩個很難懂的詞:物質阻力、傳統思想。剛才我們説有一個好方法是重讀,請你用自己的節奏把後面半句多讀幾遍。

①什麼是“物質阻力”?用自己的話説説。

預設1:“物質阻力”就是在物質層面影響你前進的力量。

預設2:在物質上達不到要求。

引導:例如你想要電視,但是沒有電,這就是物質阻力。也許有些人早就想發明電視,發明手機,可是電沒有發明出來,其他的東西就不能應運而生,這就叫做物質阻力。

②什麼叫“傳統思想”?

預設:一種很古老的思想。

和傳統思想搏擊,就是要和這些古老的,根深蒂固的老思想,做鬥爭。

3. 舉例萬户,理解“傳統思想的阻力”。

(1)出示圖畫。你認識他嗎?能不能説説他做了什麼?

——萬户想要飛上天空,他在椅子上綁了 47 個火箭,雙手舉着兩隻大風箏,叫人點火發射,不幸火箭爆炸,萬户也獻出了生命。

(2)從傳統思想的角度看,萬户徹底失敗了,可是現在國際的航天組織,竟然把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户”,為什麼呢?

(3)這説明全世界的人民,並沒有覺得萬物是一個傻子,而是認為他勇於探索。他的方法與今天的載人航天飛船,原理上是一模一樣的。既然原理一樣,那為什麼萬户會失敗?用上面的詞説一説。

預設1:雖然方法是對的,但是因為物質的阻力還達不到起飛的條件,所以最後失敗了。

預設2:當時很多人嘲笑他,覺得他傻,這個就是傳統思想的阻力。

預設3:傳統思想認為神仙才能上天,而萬户只是普通人,所以他一定不會成功。

師總結:萬户最後雖然失敗了,但是人們卻永遠記得他,因為他跟物質阻力和傳統思想一直在戰鬥。

4. 董純才説,伊林的這本書,不僅僅只是告訴我們一些知識,一些説明方法或是一些簡單的科學的道理,而是讓我們看到了人類與物質阻力和傳統思想搏擊的激烈的戰場。怎麼去驗證董純才的這句話呢?

預設:反覆讀這本書,在讀書中去驗證。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聚焦關鍵句,從關鍵句入手,藉助對“物質阻力”和“傳統思想”的理解,找到深讀理解文本的切入口。]

三、重讀故事,深度理解

1. 翻開目錄,關注第一站:自來水龍頭。找找“自來水龍頭”裏邊都有哪些小的故事。

生開火車讀標題:(1) 人們什麼時候開始洗澡?(2)為什麼用水來洗滌?(3)人怎樣迫使肥皂泡工作?(4)為什麼我們要喝水?(5)水會不會炸燬房屋?(6) 固體的水。(7)為什麼着上冰刀不能在地板上滑溜?(8)有沒有不透明的水和透明的鐵。

2. 在這些題目中,哪個是跟“物質阻力”做鬥爭的?哪個是跟“傳統思想”做鬥爭的?

(1)快速瀏覽第一個故事,這是在跟什麼作鬥爭?

(2)你覺得第一個部分主要講的是什麼?

——自來水龍頭的發明究竟是人類跟什麼搏擊的戰場?

預設1:跟物質阻力,物質沒有達到。——做水龍頭需要的物質有哪些?水?鐵?當時有這些物質嗎?有的,請你再想想看。

預設2:傳統思想,如果不洗澡,會有一些髒物質,造成一些不好的後果。——有哪些不好的後果?

師總結:幾百年前,人們很少洗澡,不僅平民百姓不洗澡,連國王都不洗澡,為什麼呢?他沒有清潔的觀念,他不知道應該洗澡。它造成的嚴重的後果,流行疾病導致很多孩子甚至活不到十歲。現在呢?老師經常提醒你們戴口罩,還有呢,不停的洗手。為什麼?這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正是因為人們思想觀念跟以前不一樣了,知道清潔很重要,所以我們需要更多的水。因為需要更多的水,所以我們才需要發明自來水龍頭。

(3)你發現了嗎?一個小小的自來水龍頭,拯救了上千人,拯救了整個世界的人。而這個人的拯救是源於人類與傳統思想進行搏鬥。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個小故事,那就是要有清潔觀念。(板書:清潔觀念)

(4)3.在剩下的這些題目中,哪個是跟“物質阻力”做鬥爭的?哪個是跟“傳統思想”做鬥爭的?

(1)每組認領一個小標題,帶着問題快速重讀。

(2)分組討論,看看自己找到的地方是否能得到小組成員的支持。

(3)小組代表發表意見,把有價值的結論寫在黑板上。

預設1:為什麼我們要喝水?傳統思想裏認為人得吃東西,覺得不喝水沒問題,但真正讓人活下去的原因是食物裏有水。——所以人需要喝水。(生板書:人離不開水)

預設2:水會不會炸燬房屋?傳統思想認為水是無害的,他們只覺得火藥才能炸燬房屋。

——水有不同的形態,變成水蒸氣,就能炸燬房屋。(生板書:水能夠炸燬房屋)

預設3:有沒有不透明的水和透明的鐵?我們認為是就是透明的,鐵就不透明,但其實

只要它足夠薄,都可以是透明的。這是和傳統思想的搏擊。(生板書:水可以不透明,

鐵也可以透明)

預設4:有沒有不透明的水和透明的鐵?如果物質達不到,技術達不到,你就沒有辦法

把鐵變透明,所以也有物質阻力。

預設5:為什麼用水來洗滌?是物質阻力,因為髒東西在手上搓不掉,所以才要用水洗。

——你為什麼不用沙子洗?你為什麼不用鐵去洗?是缺少水這種物質嗎?其實是人們

突然明白了水可以把污垢洗掉。(生板書:水可以洗)

預設6:人怎樣迫使肥皂泡工作?當時已經有了肥皂水,物質是滿足的。人們突然明白

了,用肥皂搓,可以把髒東西給搓上來。

——所以肥皂泡越多,洗得越乾淨。(生板書:肥皂泡可以洗滌)

4在所有人類跟物質阻力和傳統思想搏擊的過程中,你有什麼發現?

(1)再重讀一下黑板上的小標題,你有什麼發現?

預設1:真正阻礙人們發明的、創造的,阻礙人們進步的是傳統思想,是思維。

預設2:萬事萬物在變化。

(2)同學們,有很多人説《十萬個為什麼》是100年前的書,其實裏邊很多的那種科學知識已經過時了,你同意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重讀故事,聚焦文本內容,在思考與交流中找依據,深讀理解文本,感知萬事萬物都在不斷變化。]

四、讀懂故事,讀進生活

1. 伊林真正想告訴我們的,不是簡簡單單一個物理知識和一些科學小實驗,而是要讓我們知道萬事萬物是在變化的,要用變化的眼光、科學的思維來看問題,這才是伊林最想送給你們的禮物。這才是100 年前的這本書,今天我們還要再去讀它的意義。

2. 其實不僅僅水在變化,我們也在變化。你是怎麼變化的?

3. 在整個人類史上,我們一直在跟物質阻力和傳統思想搏擊,我們從未認輸,我們永遠心懷希望,永遠充滿信心。因為我們接受變化,接受自己的變化,也接受別人的變化,讓我們再一次讀讀這句話:“他不是把科學和發明寫成一篇現成的發現和發明的總賬,而是寫成人類跟物質阻力和傳統思想搏擊的戰場。”

4. 再次用譯者給我們的方法重讀,就好像這本書沒讀過一樣,有這種感覺嗎?聽了大家的發言,伊林也有話要説,我們來聽聽看。

5. 佈置作業,提出自己的“十萬個為什麼”。

[設計意圖:深入閲讀,聯結生活。思考故事帶給我們成長的啟迪和生命的意義,讓閲讀走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更多更深的閲讀中尋找成長的密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e8m7o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