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國小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心得體會3篇

國小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心得體會3篇

國小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心得體會1

國小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心得體會3篇

對於剛剛進入數學隊伍的我來説,這次崔老師的國小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策略非常有用。通過學習和研究,我對問題解決的策略及其重要性有了更明晰的認識。同時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何讓學生解決問題。現結合學習中的所看、所聽、所悟,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這種教學設計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索問題的能力。

1、在教學中既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又要聯繫學生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學生認識的特點,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達到預先教學的效果。

2、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

3、利用合理地提問與討論發揮課堂的羣體作用,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達成獨立、主動地學習、積極配合教師共同達成目標。

二、積極提問,貫穿課堂始終

要想學生45分鐘內都會專心聽你的課那是不可能的,他們或多或少會開小差,他們有的可能連書本都不拿出來或不翻開,甚至還會説話打鬧。這時如果採用提問的方式的話,就會使學生的精神一下子緊張起來,並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問題,但是提問時,不能只提問一些選擇性的問題,因為這樣他們思考的空間就會很小,這樣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提問要有均勻性,不能反覆提問某個學生,這樣會使其他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消退的。

三、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慾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鋪墊。

2、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充分發揮和利用學生的智慧能力,積極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3、在教學中提出質疑,讓學生通過檢驗,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尋找問題,主動獲取新的知識。

4、教學中應創設符合學生邏輯思維方式的問題情境,遵循創造學習的規律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比較、綜合。

四、讓學生體驗問題解決的價值。

在問題解決以後,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進行回顧、反思。通過梳理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思考在知識方面有哪些收穫?在學習方式方面有哪些收穫?在學習方法方面有哪些收穫?對以後的學習和生活有哪些幫助?在交流、討論中,引導學生體驗到學會解決這一問題的用處,找到其價值所在,有用的才是學生感興趣的。

總之,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展。教師要轉變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教師要走出演講者的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協調者和合作者。問題解決教學的路還很漫長,需要我們一線的教師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反思、不斷的嘗試,優化課堂教學,讓孩子真正的愛上問題解決。

國小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心得體會2

摘要:國小生數學水平之間的差異主要原因並不是缺乏相應的知識,而是缺乏解題思路與技巧,找不到思考點和突破口,不知如何着手分析。“授人之魚,不如授人之漁”,注重對學生進行解決問題策略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是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課題之一。如何在課堂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闡述:精心預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習熱情,引導主動探究、增強主體意識,暴露思維過程、錘鍊思維品質,引導反思評價、優化解決策略,演繹拓展變化、強化應用意識等。

關鍵詞:解決問題  策略 

   新數學課程標準中所説的“解決問題”教學,要求我們把數學知識寓於現實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發現並提出問題,然後利用有關知識經驗,通過學生的探究和教師適當的點撥指導,既解決了問題又學習了數學知識,形成了數學能力,並能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其實質就是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參與和體驗知識技能由未知到已知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筆者通過平時的教學實踐摸索,初步形成了一些方法,與老師們共同探討。

一、精心預設問題情景 ,激發學習熱情

創設“問題情景”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製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景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不協調-探究-深思-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協調”必然要質疑,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於各種各樣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情景之中,在他們的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從而使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凝聚在一起,以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

我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課題解決的難易程度,學生學習的知識水平和認知特點,精心設計問題。在問題設計時,要注意問題的層次性和邏輯性,問題一般可分為三組:首先是為學習新教材鋪墊的問題組;其次是數學知識的邏輯化問題組;第三是數學知識的應用問題組。三組問題相互聯繫,形成結構性問題組。為學生創設問題解決的情景,引導學生自己去尋找知識、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探索式學習。教師只有這樣創設的問題情景才能誘發學生的好奇性和求知慾,點燃思維的火花。

二、引導主動探究 ,增強主體意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突出學生的“主體”,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發揮學生的潛力,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知識主動大膽地猜測、推測,用科學方法去探究問題,從不同角度去尋找解題思路,引導學生自己獲取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思想方法,主體意識在主動探究中增強。主動探究可分為五個步驟:

第一步:理解你的問題。

第二步:選擇一個計劃。

第三步:嘗試你的計劃。

第四步:檢查你的答案。

第五步:反思你做了什麼。

當然,以上五個主動探究的步驟,並不是一個接一個地直線式進行的,其間有反覆、有波折。應該依據具體的情況靈活地運用解決問題的策略,適當地突出或削弱某一個步驟,以便更有效地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如上例中,當學生提出各種問題時,老師設問:你喜歡解決哪一個問題,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問題進行解答?想一想有沒有不同的解決方法?讓學生自主選擇問題解決,並引導學生多角度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意識。

三、暴露思維過程 ,錘鍊思維品質

數學教學,不僅要會做,更要讓學生掌握數學思維的方法,養成敏捷、獨特、靈活、縝密等良好的思維品質。展現思維過程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過程,我們總是在曲折中求思簡捷,在運用中變得靈活,在疏漏中學會縝密,在思考中學會思考。展現思維過程是形成良好認知結構的需要,也是防止兩極分化的有效措施。

例:一桶油連桶重 36.5千克,用了一半後,連桶還有20.5千克,油桶重多少千克?此題在作業中出現過幾次,有多種解答方法,但有一定的難度,是開發學生思維的好題。在教學中,學生先讀題,思考片刻,學生舉手:

生1:我的算式是“36.5-(36.5-20.5)×2” 先求半桶油的重量,算式是“36.5-20.5” 再求全桶油的重量,算式是“(36.5-20.5)×2” 問題要求油桶重多少千克,只要把“總重量-全桶油的重量”,所以算式是“36.5-(36.5-20.5)×2 ”

生2:我的算式是:“20.5×2-36.5” 把20.5× 2算出一桶油和兩隻桶的重量,減去油和桶的總重量,就是桶的重量,所以算式是“20.5× 2-36.5”

生3:我的算式是:(20.5-36.5 ÷2 )× 2 ……

生4:解:設油桶重為X千克。36.5-(36.5-X)÷2=20.5

……

學生思維踴躍,能清楚地表達出解題的思路,內心喜悦之餘,我多了一個心眼,學生是否能真正理解?黑板上寫下四五種方法後,我問“誰來説説算式1,你是怎麼想的?”一舉手我嚇了一跳,全班54人,只有10多個同學表示能講清理解,熱鬧的表達發言之外,還有三分之二多的同學是一片迷茫,似懂非懂。算式2算式3能説理的同學則是更少。看來這決非偶然因素,這裏藴涵一定的教學規律。第一次教學決不能留下“半生的米飯”,必須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否則以後再多的練習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為此,引導學生説算式(1)的思路時:我在算式“36.5-20.5”下面標明半桶油(不含桶)的重量,接着讓學生,直至每個同學理解為止。方法(2):先讓生説出“20.5×2”表示什麼?再請學生講清解題思路。就這樣我採用了“小步子”的教學方式,讓中等生和學困生也來説説理,暴露暴露思維過程。在交流中讓更多的學生相互得到了補充,從中學會了分析問題、表達結果相結合過程的策略和思想方法。

四、引導反思評價 ,優化解決策略

“解決問題”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解決一個或幾個問題的本身,而應該是讓學生通過課堂上的幾個問題解決過程的經歷、探索與體驗來學會解決問題的一些常用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並且獲得情感上的體驗。掌握數學思想方法才是數學教學的策略,才能適應問題的千變萬化。而組織學生對解決問題過程與方法的反思評價是形成數學思想和策略非常關鍵的一步,也是過去教學未能重視的一環。在探求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許多不同的方法和結果,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允許他們發表意見,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問題解決後,教師還要善於引導學生比較多種答案,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案。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學會分析自己解題途徑是否最簡捷,推理是否嚴謹,如果問題解決的方法失敗了,那就要部分或全部地重複問題解決的整個過程。有效地評價問題解決的成果,有助於學生的發展性成長,能促使學生真正地提高數學技能。

在反思和評價過程中,教師要精心指導,指導學生反思解決問題的方法(問自己或他人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是怎樣使用已知信息的?);指導學生評價方法的合理性(這樣對嗎?有不合理的地方嗎?);指導學生評價方法的多樣性和優化性(還有其他方法嗎?還有更好的方法嗎?);指導學生在反思解題過程中運用了那些具體的策略,這些具體策略中包含了哪些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並對此進行加工、提煉、歸納而得到適用範圍更廣泛的一般數學思想方法。

另外,反思評價也是讓學生體驗成功與進步的一個重要過程,能讓成功的學生增強自信,讓未成功的學生得到鞭策,讓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得到張揚。

例如我讓學生解答這樣一道題:在一個正方形池塘的四周種樹,每邊都種有20棵,並且四個頂點都種有一棵樹,池塘四周共種樹多少棵?很多同學都做出這樣的答案:20×4 =80(棵)。這時我就引導學生畫出每邊種4棵或5棵情況的示意圖,來歸納總結規律。從示意圖上可以看出,每邊種4棵,一共要種12棵而不是4×4=16(棵),每邊種5棵是16棵,而不是5×4 = 20棵。為什麼不論每邊種4棵或5棵,都是比原來設想的少4棵呢?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示意圖,發現原來解答的錯誤在於把四個頂點上的4棵樹計算了2次,所以都多算了4棵,正確的解答方法應該把重複計算的4棵減去。所以正確答案應是:20×4 – 4 = 76(棵)。實踐證明,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開展評價,有利於激勵學生的內在動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在評價過程中,要對照目標進行自我評價,形成自我反饋機制,這是開展問題解決教學的關鍵所在。

五、演繹拓展變化、 強化應用意識

解決問題,就國小數學學習而言,它首先存在於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表現為憑藉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完成新的學習課題;其次存在於應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表現為將學過的數學知識、原理、技能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去,使學生思維向高層次發展。演繹拓展變化是一個鞏固提高、遷移發散、進一步昇華理性的過程。這是把上一個過程中經過反思、歸納而形成的一般性的數學思想方法進行具體應用的過程。以《三步計算應用題》為例,教師引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做好如下幾個方面:     

(1)模仿性演練。教師可以繼續提供與課的開始相近的或類似的情境:學校體育室裏有一些籃球,四年級學生借走了15個,剩下的籃球個數比借走的5倍少10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2)變式性演練。如提供信息:三江超市水果櫃枱,蘋果有90千克,是桃子的2倍,桔子比蘋果多3倍少12千克。讓學生自主地梳理信息,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

(3)拓展性演練。組織學生小組合作,自己從生活周圍尋找情境,收集信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等。這個拓展的過程有些類似於過去應用題教學中的讓學生自編應用題,但又是不同的。這裏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更是一個合作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演繹拓展的過程既是低層次解決問題的結束,又是更高一層次解決問題的開始。所以,演繹拓展是本課堂教學的深化環節,也可以延伸到課後讓學生去實踐、去探索。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時代賦予教育的新使命。解決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學會用數學思想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對開發學生潛能、引導學生開展探索式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為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能力,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新思路,新策略。因而我們要轉變教育思想,提高教學意識與水平,深入研究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構建數學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更好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並最終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和“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目標。

國小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心得體會3

通過學習和研究,我對解決問題的策略及其重要性有了更明晰的認識。同時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何讓學生愛上“解決問題”。現結合學習中的所看、所聽、所悟,談談自己淺顯的看法:

一、解決的問題具有現實意義並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這是讓學生愛上“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教學中首先要找到學生的興趣點之所在,國小生年齡小,生活經驗有一定的侷限性,對於抽象的情景和脱離生活經驗的問題無所適從,更難產生解決的興趣和慾望。而具有現實意義並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繫密切的問題能一下子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吸引學生的“眼球”。

解決問題時有時需要反過來想、倒過來想,也叫倒推。然後以生活中“喝果汁”的問題來進行倒推策略的教學,“喝果汁”問題杯子逐步增多,難度逐漸增大,挑戰性越來越強,在不斷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興趣越來越高。

又如情景:喜羊羊上學用6分鐘,沸羊羊上學用4分鐘。問題:誰走的快。“喜羊羊與灰太狼”這一動畫片是低年級國小生非常喜歡的,同時上學的情景也是學生親身體驗比較深的,學生自然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是比較喜歡的。

二、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解決任何問題都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如果方法不當學生無處下手,無法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和建立解決問題的模型。但教師必須把握準方法指導的本質,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慢慢的體驗、感悟,內化,變成自己的方法。

1、培養學生觀察信息、收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關於信息處理這一環節,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的做法是:讓學生根據情景圖提出問題,然後找出解決這一問題的有關數學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但它是不全面的。一個問題情景是一個整體,它呈現了多個數學信息,而不同的數學信息進行組合可以解決不同的數學問題,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從整體上觀察信息,找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進行組合。

2、引導學生恰當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

每種類型問題的解決都可以藉助一些靈活而行之有效的策略,比如:模擬實驗、畫圖(示意圖、線段圖、列舉圖、集合圖)、枚舉、假設、轉化等等。解題策略選擇恰當,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弄清題意,理清數量關係,找到問題的思考點和突破口,迅速、正確的解決問題。同時逐步使學生加強對策略形成過程的體驗,通過學習形成良好的“策略意識”,能體會策略在解決問題中的價值和豐富內涵,掌握運用策略的基本思路和過程,能適當地將策略與實際問題匹配,主動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獲得問題解決後的成功體驗,最終達到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解題能力。

相遇問題教學中,教師呈現信息後,找學生説説自己的感受,在學生表達出題目的意思有點難以理解時,教師順勢提出:有沒有其他的方式表達這段話更便於理解?然後引出模擬表演這一方法,通過師生表演、生生表演、電腦演示,教師故意出現錯誤,幫助學生理解“同時”“相向”“相遇”等關鍵詞。在學生對題意和數量關係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用畫線段圖的方式把已知信息和問題畫下來,通過展示交流,逐步對題意和數量關係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節課中,藉助多種策略的幫助,學生對信息中的關鍵詞真正理解了,對數量關係真正明晰了,問題的解決也就變得容易了,最關鍵的是學生切身感受到遇到困難時可以通過別的方式方法來化難為易,而這種感受對學生以後的學習和生活是受益無窮的。

三、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價值。

在問題解決以後,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進行回顧、反思。通過梳理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思考在知識方面有哪些收穫?在學習方式方面有哪些收穫?在學習方法方面有哪些收穫?對以後的學習和生活有哪些幫助?在交流、討論中,引導學生體驗到學會解決這一問題的用處,找到其價值所在,有用的才是學生感興趣的。

總之,受傳統的應用題教學弊端的慣性影響,“解決問題”教學的路還很漫長,需要我們一線的教師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反思、不斷的嘗試,優化課堂教學,讓孩子真正的愛上“解決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55e8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