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三年級數學上冊測量教學反思(實用6篇)

三年級數學上冊測量教學反思(實用6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6篇《三年級數學上冊測量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三年級數學上冊測量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三年級數學上冊測量教學反思(實用6篇)

篇1:三年級數學上冊《測量》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中我創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讓學生量一量活動。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開展推理和想象,使他們體會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引導學生總結出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關係。首先,我拿出準備好的粉筆、鉛筆,讓學生先估計一下它們的長短,然後實際測量一下,看誰估計得準確。

接下來我拿出10釐米長的硬紙條,讓學生先估計,再測量,從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認識了“1分米”之後,我組織學生開展了“找一找”的活動,看誰能發現身邊“1分米”長的東西。這個“找一找”的環節是我備課時所沒有想到的。更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孩子參與測量活動的熱情特別高,並且在活動中學會了深入地思考問題。這對於我和學生來説,都是一個意外的收穫。

篇2:三年級數學《測量》教學反思

本堂課通過創設矛盾的情境,讓同學們用直尺測量實物具體有多長、多厚,從解決身邊的問題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探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的強烈願望。

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數、畫, 學生對1毫米的實際長度有一個初步的直觀印象,並且通過手勢幫助學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過看一看、數一數,使學生的直觀的認識到毫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1釐米=10毫米,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學習的輕鬆和快樂。分米的認識也是通過先估計,再讓學生在實際測量動手操作中得出10釐米就是1分米。再讓學生用手勢表示1分米的長度,然後在生活中找長度是1分米的物體。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通過練習培養和發展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實際測量能力。在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後,進行小組分工,學生興趣盎然,他們用不同的形式測量自己喜歡的物品,或者是身體的某一部分,精心地做記錄,在測量中體會了不同的長度。對知識有了深入的瞭解,從模糊到清晰。但是在後面做相關換算方面的習題時,發現很多學生這一塊轉不過彎來,接受並會運用需要一個過程。反覆去強調,倒不如慢慢在練習中實踐中領悟。

篇3:三年級數學《測量》教學反思

測量是三年級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的內容,這是孩子很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因為大量知識來源於孩子們的親生體驗,來源於孩子們息息相關的生活。上完第一課我有如下感受。

這節課是測量單元的第一課時,在第三冊的時候學生已經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釐米和米,能體驗1米和1釐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釐米,這節課是第二階段的學習,再認識兩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

課前複習讓學生回憶有關測量的知識,為學生根據1釐米的長度估計吸管的長度做一個鋪墊,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也可以讓學生初步認識到10釐米的長度。從教學的實際來看學生的估計能力還是比較好的,估計的結果都比較接近。然後通過動手進行實際的測量和觸摸體驗1分米的長度,感受1分米,在這個環節由於有的學生急於測量,沒有注意到我的`提醒導致有的學生測量出來的結果不一致,我想如果這個地方先讓同桌互相檢查後再彙報效果就會更好些。接下來設計的物體的環節就是讓學生根據所體驗、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運用,把課本知識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從生活中更直接的體驗1分米,做到知識來源於生活還要還原於生活。從學習中看,學生找到生活中是長度大約是1分米的東西比較多,有的學生説得都停不了,為了滿足學生的願望我臨時想到讓學生把這個內容寫到數學日記裏。學習1毫米的時候也採用了同樣的方法進行教學,先測量學生鉛筆盒中較短的一支鉛筆的長度,從面引出對毫米這個單位的需要,很順利地引出毫米,也充分利用了學生的資源進行教學。

這節課我認為閃光點有兩個,這兩個閃光點都來自學生,一是當我讓學生在米尺上找1分米時,有的學生説出了一大籮後,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説:“老師我發現只要夠10釐米長都是1分米。”歸納得多好啊,把前面學生説的一大堆用一句話概括了;二是我讓學生討論米、分米、釐米三個長度單位之間有什麼關係時,有一個小組的成員討論出當分米長到1歲時,釐米就要長到10歲,多好的比喻啊!這樣形象生動地記憶了米與分米之間的進率。從這兩個閃光點我無不佩服學生的思維,他們的腦裏經常會出現許多很有創意的想法,我要小心翼翼地保護好。

篇4:數學三年級上冊《測量》優秀教學反思

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測量》優秀教學反思

從二年級的測量—認識釐米和米的教學過程中,我就感覺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掌握並不是很好,因為這不同於簡單的加減計算,那時候我就深刻的反思過如何教好“測量”這個內容。也跟同組其他成員討論過,受益匪淺。明白這樣的課一定要讓孩子們自己動手,自己操作,自己探究,自己總結。特別是認識分米這個長度單位,學生平時接觸得本來就少。於是,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創造性地安排了很多讓學生自己動手量一量。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開展推理和想象,使他們體會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引導學生總結出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關係。首先,我拿出準備好的數學書、粉筆、水性筆,讓學生先估計一下它們的長短,然後實際測量一下,看誰估計得準確。然後從教師直尺上讓學生觀察,以十釐米為一個單位觀察,然後拿出事先準備的十釐米的紙條,讓學生感受。從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認識了“1分米”之後,我讓學生小組內尋找或者回憶,看誰能説説你發現的東西有哪些。沒想到,孩子們的觀察力那麼強,孩子們津津樂道,積極性完全被調動起來了。並且在活動中學會了深入地思考問題。效果非常好!

通過這幾堂課,在教授“測量”知識方面,我又有更多的反思,一定要建立起正確的認知概念,例如1毫米的認識,可以讓學生觀察5分硬幣的`厚度,校園卡的厚度,爸爸媽媽身份證的厚度。充分感受1毫米的長度。還可以通過肢體語言記住這些長度,如張開手臂的長度大概是1米,手掌的寬度大概是1分米,手指甲的寬是1釐米,兩個手指微微張開一條縫是1毫米。這樣學生在沒有測量工具時,也能大概估計出身邊物體的長度,而且學生也會覺得這種方法非常新穎獨特。

沒有反思,就沒有成長。特別是對於我們這樣的年輕老師,更需要不斷學習,才能更好的把教學工作做好。

篇5:三年級測量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統一長度單位,教材是從兩種情況來説明的。

第一種情況: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讓學生思考:為什麼都是量的數學課本的寬,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由此啟發學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第二種情況: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讓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可能數值上一樣,但由於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準確、方便的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為了便於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統一規定,由此引出釐米尺,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新課開始, 我鼓勵學生選用自備的學具硬幣,回形針,文具盒、鉛筆等工具進行測量,引導學生比較測量結果,體會需要採用統一的長度單位,從而揭示新課內容——認識釐米,然後讓學生拿出學生尺,自己認真觀察,你在上面發現了什麼?和學生一起找一找尺上的1釐米,是從刻度0到刻度幾?再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之間的長度也是1釐米,我及時總結:相鄰的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都是1釐米。並讓孩子伸出手指比一比,1釐米有多長?找一找,我們身邊那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有1釐米長? 引導學生觀察食指的寬,圖釘的長,然後用尺進行測量,驗證這些物體的長度。

學會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我通過設計幫小馬虎找錯的練習,讓學生在具體的測量圖形中深刻地明確了使用學生尺的正確方法:1把尺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看右端對着幾。

總之,本節課學生動手測量、觀察討論等活動中,學習積極性比較高,基本上掌握了相關的概念和測量技能,但不足之處是我在練習設計上忽略了學生的估測的能力的練習,另外,深度挖掘不夠,如:測量數學書的長,尺子不夠長怎麼辦?這些都是我在備課時沒有預測到的。看來,今後還應加強備課的深度和廣度。

篇6:三年級測量教學反思

為了讓孩子規範地使用温度計測量水温,我在《測量水的温度》一課教學時將教學調整為兩課時。今天在班上課。主要包括以下教學環節:認識各種温度計在認識各種温度計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根據合理選擇温度計。

學習正確測量水温的方法

此部分教學十分重要,能為學生在後續測量的規範操作提供幫助。本環節,我先讓學生閲讀教材,自學測量水温的方法。學生自學後,讓他們邊講解要點,教師邊通過示範幫助學生強化正確的操作方法。同時還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温度計的液泡不能碰到杯底或杯壁?為什麼讀數時不能讓温度計離開?……讓學生認識到不規範的操作會引起的測量結果的誤差。

測量冷水、温水、熱水的水温教材設計的是測量冷水、温水、燙手的熱水、剛從熱水瓶裏倒出的'熱水的温度,考慮到安全,我只安排測量前三種水温。在測量前,我先讓學生用觸覺判斷冷水、温水和燙手的熱水,再猜測這三種水的温度,其目的是期望讓學生通過後續的實際測量和此時的猜測比較,進一步認識和理解“涼、温、熱”等詞。學生的猜測為:冷水:5——6攝氏度;温水:30攝氏度左右;燙手的熱水50——60攝氏度左右。猜測後,讓學生分成兩人小組分別測量三種水的温度(每組六人,每兩人一小組),實驗前提醒學生注意分工,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實驗時,我看到孩子們的態度是認真的,操作比較規範,巡查了幾組,認讀很準確。從孩子的實際操作中,我看到了他們對科學實驗的認真與嚴謹。在彙報測量數據是,我發現:儘管孩子的操作比較規範,但還是存在誤差。

例如:冷水的温度(共八組,四組為17攝氏度,四組為16攝氏度,測試16攝氏度的小組均靠窗)温水的温度:(四組測量為33攝氏度,兩組為34攝氏度,一組為31攝氏度)

燙手的熱水(四組為48攝氏度,兩組為47攝氏度,一組為51攝氏度)。誤差產生,就要分析原因,對於冷水,一般不應該出現差異,因為冷水的温度接近室温,比較好測試,一位學生在分析時,認識到,臨近靠窗的四組測量的數據都低一度,是因為靠窗的温度低些,所以測量的水温也低些。確實,孩子很善於觀察和思考,我大力表揚了這位孩子。

對於温水和熱水的測量有差異在預想之中,一來,實驗室的温度計本身就存在誤差,大約在1度左右;二來測量温水和熱水,孩子們讀數的時間不一致(有的還未等液麪停止就讀了,有的温讀開始下降了才讀)令我欣慰的是,孩子們居然也能把這些可能造成誤差產生的原因也分析了出來,確實思維很嚴謹。可愛的孩子們!你們的表現讓我覺得課前我花那麼多時間準備材料很值得!分析原因後,通過實際測量的數據,對比前面的猜測,孩子們會發現事實與猜測的差距,通過引導,孩子們認識到:冷水的温度接近常温,温水一般在25—30攝氏度(我今天的温水温度調高了),熱水的温度超過48攝氏度。從而加深了對“涼、温、熱”等概念性名詞的理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81k4m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