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師之道的成長與蜕變

師之道的成長與蜕變

師之道的成長與蜕變

師之道的成長與蜕變

猶記得剛當老師那時,我第一堂課的心情—興奮,忐忑夾雜着一絲的遺憾。

我的第一堂課心情是興奮。因為終於有機會實現了自己當一名老師的夢想。大學畢業了,能用自己積累的知識像曾經最喜歡的張老師那樣去傳授知識,教授自己掌握我技巧幫助學弟學妹們理解,領悟知識,為他們將來謀生、創造更好的生活助一把力,能用自己見識和能力幫助他們未來走得更順暢更遠增加一點保障我是開心的。同時,猶記得第一堂課是忐忑的。初出茅廬,剛踏進教室那一刻,望着那一雙雙大大充滿靈氣與期待的眼睛,我很是緊張。因為我不確定這堂課課堂指令是否清晰易懂,教學重難點是否突出,不知道他們聽懂了能不能運用所授的新知去解題。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儘管講課之前我已經結合教參和請教資深老師的意見對這堂課做了充足的準備,但是在真正體會到上好一堂好課是很不容易的事。上課並不像演講那樣鏗鏘有力和精神飽滿就行;上課不像主持人那樣主持,學生不像成年人那樣知分寸;上課不像座談會那樣各抒己見。中國大班教學要求老師不僅要有過硬的知識本領,還要有超強的把控課堂的能力,更要求老師能根據學生的情況隨機應變,隨時把學生帶回課堂上來,讓學生專心而感興趣地去掌握這一堂課的內容。為什麼會有這樣深刻的體會:哎,一想起內心不經內傷。我上手的第一堂課有一個環節是根據該課主要內容展開拓展的。在自由抒發己見環節中,有一個學生在重點內容上有所走偏,我一而再地跟學生理論,導致後面上課環節和時間都很緊湊。後來才知道那是班上一個成績比較好而思想又有點過於活躍的學生,他不是聽不懂,他喜歡在課堂上時不時製造點意外,就看老師能不能接得住這個梗,及時轉回課堂中心主旨上面來。

上完第一課就代表着正式踏入教師這一行了,教師之道漫漫長路,需不時借鑑和學習,探究才能不斷完善這條路。自從從事這一行以來,我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完善自己師之道。

一.課堂語言的技巧

個人覺得作為一名教師講課語言儘量適當,清晰流暢,簡潔易懂。如果太複雜的話,學生容易蒙圈,積極性容易受挫。因為師也,傳授知識解答疑惑。對於學者而言,當然是能用最簡單的方式學會的肯定更積極,自尊心和好勝心得到最大的滿足又能增長見識和掌握學習技巧和能力,何樂而不為。

二.課堂時間的分配

好的一堂課教學設計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上什麼內容,怎麼上,達到什麼樣的效果這需要我們老師結合教材和學生學習實際水平去設計。我覺得這需要我們深入挖掘教材,把握教學大綱,把握好教材的重難點,只有把教材中的東西吃通吃透之後,才能真正的運用自如,不然很容易就會變成照本宣科。因此,我覺得一節課每個環節該怎麼設計,引導,採用什麼活動方式開展才能最大程度地是效果優化都需要細究,磨合。在講課之前,我都會將教材看幾遍,熟悉教材的重難點和講課內容的安排,或者上網搜索這一堂課別人是如何設計和展開的。這也是以後教學過程中所必須注重的環節。否則容易引起重點難點不夠突出,情節拖沓,環節不夠緊湊。但如何根據不同班的學生去上好一堂課,我覺得這些都需要我們去不斷探索,互相學習和借鑑,實踐。這是一個需要不斷改進,反思的成長過程。

三.課堂思維的啟發

首先,好的一堂課離不開師生有效的互動。課堂提問,談論,調查等上課方式都是啟發學生的有效方法。設計問題和提問的問題都要有邏輯性、系統性,不能為提問題而提問題,避免上課滿堂灌,一人唱獨角戲--牽着學生的鼻子走,自己講到哪裏,學生就跟到哪裏,沒有自己思考加工的痕跡。之前上課時就有同事跟我提過要注意問題的有效性,包涵性,時刻記得學生是學者,要允許學生犯錯,必要時老師可根據學生的答案做適當的引導,解惑。否則,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受挫,他們思維彷彿就是在固定的模板中,缺乏發散的機會。

其次,老師的指引要到位。這是有時上完課後或者聽其他同事的課後我比較深刻的感受,也是最深的收穫。通過聽課老師,以及和自己的課作比較。我發現自己的課在引導學生方面做得還很不足。比如鄭老師講課時突出的是引導,雖然自己的話不多,但是卻能引導學生從一個問題走向另一個問題,一個層面到另一個層面,環環相扣,渾然天成。同事的這種引導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一直保持較好的積極性和精神狀態,還可以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提升能力。

總之,在師之道博大而精深,需要我們不斷去鑽研,學習,反思,領悟,實踐。一個人或許可以走得快,但我覺得師之道深遠,或許互相學習,互相探討琢磨,借鑑也許走得更快樂,更遠。

標籤: 師之道 蜕變 成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lv646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