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我們需要培養什麼樣的孩子

我們需要培養什麼樣的孩子

我們希望培養出怎樣的孩子

我們需要培養什麼樣的孩子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話題是“我們希望培養出怎樣的孩子?”

當這個問題出現在屏幕上時,我們腦海裏通常會浮現出以下一些畫面,譬如孩子上學前自己會整理好書本和校服,放學後第一件事是能自覺的完成作業,有着良好的生活習慣,身心健康,學習成績好,為人處世懂禮貌有愛心,乃至於我們還會暢想將來他們考上好的大學,自己找到滿意的工作,在合適的年齡找到另一半然後結婚、買房生子等等。一句話概括起來,那就是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是聽話、懂事、省心的孩子,他的人生將會一帆風順。我們經常抱怨孩子不好管教的時候,最常出現的口頭禪不就是“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呢,這件事説過幾遍了?;這麼大了還不懂事嗎,難道爸爸媽媽不是為了你好嗎?;一天到晚就是替你操心,能不能讓我歇會?”看來大部分時候我們真的很想要個“聽話、懂事、省心”的孩子。但是當我們真的把培養孩子的目標不知不覺的往這三個關鍵詞上靠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三個詞全是作為家長的需求,聽話——意味着事情説一遍就記住了,不用扮演唐僧了,天天嘮叨;懂事——意味着不用我天天給你苦口婆心的講道理,自己會明辨是非了;省心——意味着開始有主見了,學會獨立處理問題了,不用事事來麻煩我了。這樣的孩子堪稱完美,還需要父母的教育嗎?顯然在現實中,孩子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這樣的目標只是我們家長的需求,是家長逃避現實的表現。所以我們得想一想:孩子到底需要的是什麼?我們又希望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呢?

下面我想把我們家孩子身上發生的一些事情和我的看法與大家一起分享,看看能不能為上述的問題找到一些答案。

一、聽話和良好習慣的關係

我相信每個家長都認同,孩子應該從小就養成良好的習慣。比如飯前洗手,按時上學,遇人懂禮貌等等這些在衞生、守時、禮儀上的習慣。同時肯定都認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但是如果方法錯了,往往在我們堅持培養孩子這些所謂的好習慣時,在把孩子變成一個聽話的乖孩子時,就會傷害到孩子的自信心。 比方説,我們家孩子小的時候,我和他媽媽就希望他早點養成一些好習慣,這該怎麼樣,那該怎麼樣。天天會説給孩子聽。所以經常出現,他一犯錯,我們就制止他,告訴他這不對,那不該,搞到最後他還沒嘗試過的行為,剛一出手,就被我們反對了、否定了。時間長了,孩子覺得他自己做什麼都容易錯,做什麼都不對,那就開始變的不那麼敢於嘗試新鮮事物了,不那麼自信了。本來好奇心驅使孩子探索這個世界是天性,卻被我們一次又一次為了培養“好習慣”的管教中,被扼殺了。以至於到了孩子4歲的時候被爺爺帶去玩具店,卻不敢面對老闆説出自己想要什麼玩具,只敢躲在爺爺身後指一指的時候,我是真的內心很難受,同時意識到我們做錯了。孩子的自信心就是被初為人父的我一點點給消磨掉的。從那件事以後,我和他媽媽都努力改變之前的做法,首先肯定他的想法,肯定他的行為,那怕是錯的,也先鼓勵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不再替他做決定,不再替他規避風險。等他做完了,嘗試過了,再找機會和他一起討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在外活動時,有機會都鼓勵他和陌生人交流;放學後陪着他,鼓勵他和班上的同學一起玩。這樣,他在父母的肯定中,在和陌生人接觸中,在和同齡人的交流中,逐漸的膽子變大了,孩子才開始慢慢的有所轉變,性格也逐漸偏外向一些。恢復了自信心。可以説這是我和他媽媽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最痛心的一個教訓。當別人誇我們家孩子好聽話的時候,對於我和他媽媽而言真的只能是苦笑。因為這樣“聽話”的孩子,對孩子而言有什麼好處?孩子不需要事事替他想好、安排好的父母,他更需要自己嘗試、自己學習,這個過程對於他的成長十分重要。

所以簡單的要求孩子聽話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因為不聽話才是孩子的天性,他們要按照自己的思維去了解這個世界,這個過程也是他們學會獨立思考,將來獨自走向社會的必經階段。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須學會接受和允許孩子犯錯誤,讓孩子自己承受犯錯的代價,從而學會辨認對錯,最終從正確的行為開始走向擁有良好的習慣。父母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有耐心,要學會放手,不能越俎代庖。因為比起一個“聽話”的孩子,我們更需要培養的是一個“自主性強”的孩子。

一般自主性強的表現有“1,積極主動,情商高;2,語言發達,善於交際;3,思維好有創意,有探索精神,愛實踐;4,自我要求高,自律性強;5,能夠獨立自主專心的去完成某件事”。對比這些特點,晗燁在這個方面有些地方表現還不錯,從一年級開始每天自己收拾好第二天上學的東西,放學回來第一件事先寫作業,去年開始每天自己的襪子自己洗。但是離“自主性強”還有很大一段距離,但是我不再焦慮和着急了,因為我相信目標正確了,再加上正確的方法,孩子們的成長會離這個目標越來越近。哪怕他差一點,達不到,我也能接受這樣一個不完美的兒子。

二、懂事與説教時機的關係

孩子不懂事,我們就反覆的説教,甚至氣頭上還動了手。但是事後發現於事無補,孩子依舊在犯着同樣的錯誤,於是父母雙方互相看着對方,眉頭緊鎖,心想這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道理也講了,到底我們該怎麼做呀?這樣的場景經常發生在我們家,有時候會產生深深的挫折感,深感當父母不容易,我們當的是不是很失敗呀。最近發生的幾件事,讓我感覺如果對孩子説教的內容沒錯,卻遲遲看不到效果,原因可能在於説教的時機不對,正確的時機是產生教育效果的關鍵。

首先孩子屢教不改,當我們發現他再一次犯錯的時候,怒不可遏,聲音提高了八度,甚至直接一巴掌過去了。大聲的質問,為什麼又犯錯,沒跟你説嗎?想象一下那時候自己的表情,在孩子眼裏,他會是一個什麼感覺。我想他首先感覺到的應該是害怕,有恐懼的情緒,再加上強烈的質疑否定他,孩子還會產生牴觸的情緒,那麼這個時候,孩子又恐懼又牴觸,他腦海裏根本不會去思考犯錯的事情,他只會本能的想盡快離開這個場景。那麼在前面醖釀了一個這樣的氣氛後,後面父母再選擇按下心頭的火氣,耐心的説教,講道理,我想這個時候孩子是蒙的,他們什麼都聽不進去的,當然也就沒有什麼效果。

也就是説,要想我們的説教產生效果,首先父母的情緒得穩定,然後得建立在孩子願意接受的基礎上。帶着恐懼和牴觸的情緒時,是沒有效果的。那麼時機的選擇上何時才是好的時機呢?我的理解從本質上講,好的時機一定是父母真正的從尊重孩子開始,一定是從充分的瞭解孩子的內心活動開始。甚至有時候家長要善於創造出這樣的時機。談到尊重孩子,我們挺難做到和孩子之間真正平等的對話,因為平等意味着父母也要承認有時自己也會和孩子一樣會犯錯,通常一句這是為了你好,就毀掉了所有的説教,孩子需要的是感受到“你為了我好”,而不是單純的從耳朵聽到這句話。不讓我玩遊戲,不讓我買新玩具,這怎麼説是為我好?我想孩子是很難接受的。

玩遊戲這件事上,曾經我就粗暴的狠狠的打了孩子一頓,從小到大少有的幾次捱打,這算一次。打完的結果是沒過多久孩子依舊很愛玩遊戲,同時知道爸爸會嚴厲的懲罰玩遊戲的人。由於害怕被發現,就自作聰明偷偷的玩,可見打孩子沒有達到目的。後來我再次發現他玩遊戲的時候忍住怒火,沒有打他,等我平靜下來以後告訴他,小孩子玩遊戲本身不是一件壞事,我並不反對玩遊戲。但是要建立在做好自己的事情,管理好自己的時間的前提下。跟他商量以後每天作業都沒有差錯,每天完成一定的家庭勞動,那麼週末可以獲取一定的時間玩遊戲。這個時候,孩子是放下了牴觸的情緒的,因為他獲取了最重要的信息,爸爸不反對玩遊戲,玩遊戲不是一件壞事,然後充分尊重了他想玩愛玩遊戲的意願,給了他機會看到能玩的希望。所以後面這個措施激發了他改進作業每天都有錯的毛病,但是這還沒完全解決他的問題,因為他自制力特別差,經常玩的忘乎所以,忘了時間。而且逐漸出現為了達到玩遊戲的目的,對家庭勞動敷衍了事。後來我又跟他講,你也知道沉迷遊戲是不好的,會把人玩廢掉。孩子説廢了是什麼意思?我説廢了就是隻想玩遊戲,什麼都不會,什麼也幹不了,一輩子成為遊戲的奴隸。別的詞可能不敏感,但是奴隸這個詞,孩子反應很大,他説不好,我不想當奴隸。我説那好,我們再想辦法學會控制自己。他表示願意接受建議,沒有那麼為難的表情。試想一下,當我們再次發現他玩遊戲時,又是打又是罵,結局會是什麼?或者直接一通説教“作業做完了嗎?老師教的都會啦?怎麼又想着玩遊戲,多想想怎麼讀書啊,玩遊戲將來有什麼出息?”等等。可以想象,這麼大的孩子肯定不會再繼續聽我們説了,甚至會有些煩,或者乾脆不理我們。因為你讓他產生我是一個玩物喪志的壞孩子,我是一個言而無信的人,我是一個讓爸爸媽媽失望的人,孩子被否定的這麼厲害,心理本能的是會抗拒會牴觸的,那後面再説什麼都不會有效果的。當然玩遊戲這件事,在我們家孩子身上還沒有徹底解決問題,過程中甚至還有反覆,這也是考驗我們家長的時候,你是否有耐心一直關注着他,你是否能堅持理解和尊重的態度,你是否創造和抓住了恰當的時機去和他溝通,我只能説,教育從來不會給我們來一個一蹴而就的快感,它只能是折騰和煎熬中靜待花開。

另外一件事也説明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我們家孩子很胖,按醫學上的指標屬於肥胖兒童,作為他的父母內心是很着急的,前2年這種情緒我們是毫無保留的展現給孩子了。現在孩子自己就認為他是個大胖子,不健康,會被人嘲笑。所以當我們限制他飲食、提高他運動量時,稍有不慎,就會引起他強烈的反彈。事後想想,我們提要求的時候太強硬,太不顧及他內心的想法了,一句“這是為了你好”你就得聽我的,不聽就是太不懂事了。意識到這個原因後,我和他媽媽開始委婉多了,更多的是商量的口氣。上週,他上完籃球課,跟着有個作文班要上,中間來不及回家吃飯,以前通常都是帶點蛋糕之類,上週我同樣帶的這類食品。一接到他,他就問吃什麼,我説蛋糕啊,他滿臉的委屈道,我以為可以吃學校旁邊的煎餅呢。換做以前,我就會説煎餅裏有肉,晚餐少吃肉,不然又長胖了。那麼他也一定會不開心,但是這次我説煎餅也可以,我怕來不及,先預備點蛋糕給你。他一聽首先就放下牴觸的想法了,因為他感受到我尊重他的想法了,接受他的提議了。事後的結果,讓我很欣慰,我把車開到煎餅店,他一看人很多,主動説“爸爸,算了吧,人太多,待會上課要遲到了,我就吃蛋糕吧”。從這以後,我愈發體會到,瞭解他們的內心、尊重孩子是多麼的重要,因為當我們真正把他們當做是一個通情達理,“懂事”的孩子去溝通的時候,他們的表現一定會是一個驚喜,他們就真的是一個“懂事”的孩子了。

三、 省心不等於成功,有愛方能致遠

前面我們暢想孩子的未來,可以看到好的學習成績=好的學校=好的工作=好的將來=幸福的人生。可以説擁有了好的成績的孩子會讓父母省很多心。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我們都很無奈,突破不了成績至上這種觀點的束縛。我們家也一樣,我也不是讓大家不關注學習成績,而是想強調一下除了學習成績,對孩子的培養,還應該逐漸讓他們懂得,內求夢想、內求事業、內求愛好之樂趣,遠勝於外求金錢、房子、名利之愉悦。一路的高分不等於成功,幸福快樂的人生才是最終的追求。

拿着父母微薄的薪水去追求名牌、一言不合輕則大聲怒斥長輩,重則拳腳相向、北大畢業不願見親生父母、讀到碩士被農民拐賣、大學生遇到挫折就要跳樓自殺、諸如此類的新聞經常充斥在我們眼前。培養出這樣只知道索取,心理脆弱的“巨嬰”何時才能省心?很顯然,光有才不能給孩子帶去幸福,德才兼備才能致遠。品德的教育更是家庭教育中容易缺失的一環。

在家庭教育中,作為父母有義務有責任營造出安全、温暖、有愛的家庭氛圍,父母以身作則,讓孩子在家庭中耳濡目染的感受到父母的樂觀,豁達,勤奮和互相關愛。如果天天回家抱怨這,抱怨那,對別人評頭論足,説長道短,經常流露出對他人優渥生活的羨慕,可想而知,時間長了,我們的孩子如何去化解這些負能量,他們也會學着隨意的指責同學、評論老師、抱怨作業多,考試難,從來不從自身找原因,虛榮心和攀比心會被進一步放大。所以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品德的培養十分關鍵,孩子可以從家裏的歡聲笑語中體會到家庭親情的美好和可貴,從而懂得關愛家人。而不是吵吵嚷嚷中感受着冰冷的家庭關係。孩子可以從早出晚歸的父母身上,體會到生活的不易,從而懂得珍惜。而不是從每天父母晚歸後的抱怨中產生對勤勞的厭惡和牴觸。慢慢的他們學會感恩,懂得寬容,擁有愛心,內心樂觀,心地善良。這樣的孩子內心有依靠,性格樂觀,遇到挫折不會想到自殺這種極端方式。事實上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面對困境面對挫折,我們應培養孩子有樂觀的心態面對困難,有堅強的毅力客服困難,有足夠勇氣接受挫折和失敗。所以家長多用關愛和鼓勵代替指責和悲觀,孩子就會多用自信代替自卑,孩子就會多用善良代替冷漠。前段時間留日學生江歌遇害案中,她的舍友劉鑫我們沒有資格批評她,但是她的懦弱、自私、無擔當這些性格上的缺陷在這個極端的事件中展現無遺,這樣的孩子是不幸的,對這個社會也是不負責任的。這也就是網上説的“窮養、富養,不如教養”,“家風才是一個孩子的起跑線”的真正含義吧。

在教育孩子懂得感恩,選擇善良,學會堅持這幾個方面我們家沒有很好的成功的事例供大家分享,我和他的媽媽也感覺在這些方面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這裏我分享一個電影“奇蹟男孩”中的片段,供大家思考。“奇蹟男孩”中的10歲的奧吉因大大小小的手術,從小臉上傷痕累累,平時就要戴着太空頭盔才能出門。他父親在他上學期間藏起了頭盔,奧吉不得不面對校園裏更多異樣的眼光,當他生氣的質問他爸爸的時候,他爸爸回答是:“奧吉,你是我的兒子,我愛的是你,所以我希望每天回到家看到的是你真實的臉龐,而不是這個冰冷的頭盔,你戴着頭盔,我感覺不到你,那不是你”。這段話點燃了奧吉的內心,內心充滿了愛,這些愛支撐着他勇敢的去面對和接受現實中的不幸。最終奧吉也因自己的聰明、幽默、勇敢得到了同學的肯定,收穫了友情,過上真正普通孩子的生活。我們可以看到,接納孩子,肯定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是多麼重要。這是孩子懂得感恩,敢於面對挫折最直接的力量。關於這個方面我們應該思索的是,我們天天説愛孩子,我們的孩子感受到了嗎?希望可以聽到更多家長這些方面的心得體會,我覺得這比單純的學習成績更重要。

可見,開頭我們總結的三個關鍵詞“聽話、懂事、省心”通通被否定了,那是我們家長“懶惰”時的需求,不是培養孩子的目標。我們孩子更多的是需要有“自主性”、“能被理解和尊重”、“懂得感恩,明白善良和愛的力量”。這就是我們家在回答開篇提到的問題“我們希望培養怎樣的孩子”中的一些思考。

本來想曝光一些孩子的缺點,看看大家有沒有遇到過相似的情況,想了解大家是如何處理的。但是遭到了孩子強烈的反對,看來他很在意在同學,在老師心目中的形象。所以本着尊重孩子的原則,我就説那就不説這個環節了。他有這個自尊心也是好事,家庭教育不靈時,有時候我就會説,那爸爸媽媽解決不了你這個問題,只有求助於老師了,讓老師來幫助你改正啊。往往就會收到一定效果。這也從另一方面説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老師是非常有利的角色,平時多向老師主動介紹孩子,向老師諮詢一些教育心得是很有必要的。關鍵時刻,配合的好,也許在我們眼裏的大問題,老師輕而易舉就解決了。上次我兒子午睡錯過了第一節上課的時間,我想讓他直接去學校上課,他扭扭捏捏,瞻前顧後,又怕老師批評,又怕同學異樣的眼光,好不容易勸啊勸,到了校門口,硬是沒有勇氣上去。最後我和他商量,我去跟老師説明情況,你再去上課,他才勉強同意。我本意只是想讓他明白早點面對錯誤,早點改進,就沒什麼事。陳老師一聽説我的想法後,就先讓孩子進課堂,放學後留在辦公室就講了兩句話就解決了。放學後我兒子説:“陳老師比你強多了,他就告訴我男子漢,對的事情就去做,不要怕這怕那的”。大家看,這確實比我嘮嘮叨叨做了半節課的工作要有效的多。

最後我想説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既是他們的陪伴者也是他們的導師,陪伴意味着不能替他們做主,要有耐心,雖然關注他們的一舉一動,但是要多看少説。導師意味着,父母自身的素質影響了孩子的方向和高度,導師要有發現孩子優點,改正孩子缺點的能力。父母的陪伴、關愛、理解、尊重、教導將伴隨孩子的成長,這個過程中父母也要清醒的認識到,自己是一個不完美的父母,自己做孩子人生的導師還差的很遠,自己還需要不斷的學習進步,當父母不易,當一個合格的好爸爸、好媽媽更難。

孩子完全需要我們陪伴的時間並不長,我們要好好珍惜,和他們一起面對,和他們一起成長。謝謝大家。

標籤: 培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n183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