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情景教學反思

情景教學反思

鍾啟泉教授説:“課堂教學不應該是“個封閉系統,也不應拘泥於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預設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開放地納人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

情景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在教學前,教師要對課堂作精心預設。實際上,課堂是師生、生生不斷交往互動的場域,是教師與學生個體或羣體之間,知識、個性、情感不斷碰撞、整合、調適的舞台。即使教師預設得再完美,也難以預想到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根據課堂變化情形,不斷調整教學行為,根據自已對課堂信息的綜合把握,及時作出判斷,採取恰當措施,方能讓意外成為驚喜。

一、無法預設的生成一課堂意外

2018年12月14日,星期三,上午第三節,校內公開課,教學“誠信是金”。這一課,我準備了很久,課前也囑咐學生儘量配合,一定要多舉手、多説,學生也確實積極地與我互動。然而,還是出現了兩個課堂意外,

「意外一)

在“反思誠信”環節,我讓學生列舉關於誠信和不誠信的例子。我説:“老師也準備了一個例子,給大家看一看。”我播放視頻《羅一笑,你站住》。

播放結束後,我問學生:“你們怎麼看待這件事?”黃同學第一個舉手説:“我一直在關注這件事”他一口氣把事件的來龍去脈講了一遍,“最後,羅爾還是把

錢退還給捐款的網民。”我追問:“你認為羅爾是誠信的嗎?”他回答:“羅爾不誠信,他欺騙網民,自己明明很有錢,卻還要向大家募捐。”

我問:“羅爾最後哭着説,大家都關心他是不是騙子,不再關心他女兒的病情,這説明網友對他從同情到冷漠甚至鄙棄,你知道這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王同學舉手説:“因為他不夠誠信,所以大家才由道德同情轉向道德鄙視。”

我又問:“以後,再遇到網上募捐,你還會捐嗎?”這是我故意設計的問題,順着教學內容展開,也是合情合理、順理成章的,我預想他們肯定會説“繼續捐”。第一,這是在課堂,後面有20多位聽課老師,他們肯定要“面子”,即使心裏想的是不捐,也會説“捐”。第二,羅爾不誠信,我們可以不捐。但是,一些誠信的人需要幫助時,我們當然要捐。雖然我沒有直接説明,但意思已經暗含其中。

但是,課堂意外發生了。大多數學生搖頭説:“不會捐。”尤其剛才回答一直關注羅爾事件的黃同學,率先表明自己不會捐。這讓我有點措手不及甚至驚慌失措,而且我注意到聽課教師也出現“騷動”,估計誰也沒料到會出現這種答案。我的大腦飛快運傳:怎麼辦?實在想不出辦法,我看着學生,他們通過眼睛告訴我,們支持我。我忽然靈機一動,既然學生給我出了“難題”,我為何不把這“難題”再拋給他們呢?畢竟,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表達看法呢。於是,我停下來問:“為麼不會再捐。”黃同學説:“網上的都是騙子。”我問:“如果不是騙子,你會捐嗎?”他説:“如果不是騙子,我想我還是會捐的。”這時,我把目光轉向其他學生:“你們贊同嗎?”這次,他們都異口同聲地

表示贊同。這個難題總算順利解決。

「意外二]

意外一過去之後,接下來的教學進行得很順利,學生的回答也令我滿意。在最後環節“誠信之行”中,我設問:如何讓我們身邊多一些誠實、少-些欺騙呢?

這是本課重點內容,為此,我設計了小組合作討論環節。討論後,學生的答案也如約而至。這時,王同學舉手説:“老師,我覺得,我們討論的這些內容都沒有

意義,因為這個社會太黑暗了,到處都是不誠信現象。”聽完她的發言,我非常震驚,萬萬沒有料到她會這麼説。於是,我試着問她:“這個社會確實存在不誠信現象,但是經過大家共同努力,隨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法治建設不斷完善,情況一定會慢慢好轉。”她直接説:“老師,我覺得不會好轉,誠信的人最多佔百分之四十幾,大多數還是不好的。”我試着説服她:“那麼,請問,你誠信嗎?”她笑着説:“我不夠誠信。”此時,其他同學以及聽課教師開始小聲議論起來。我暗自思忖:看樣子,靠我一個人改變她的想法是行不通了。於是,我先讓王同學坐下。接着,我面向全班學生以及聽課教師説:“同學們,我們現在討論一下王同學的疑問,她認為在這個社會上,無論大家怎麼努力,非誠信的人與事仍然居多,你們怎麼看?”話題拋出後,學生展開激烈討論。討論結束,我請小組代表發言。學生列舉了社會上許多誠信的事例,還有學生提到了感動中國人物、道德模範人物等,以及我們身邊甚至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諸多誠信事例。最後,大家用實例證明這個社會還是講誠信的人多。這一意外,順利得以化解。

課後,聽課教師評課時,對這兩個意外予以高度評價,認為意外發生時,教師應以正能量引領教學。思想品德課堂只有充滿正義與正氣,才能引導學生對社會充滿信心。

二、驚喜之餘的教學反思

1.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通過這次意外,我體會到:設計好一堂課,需要辛苦付出和創新靈感。整堂課,最令我滿意的是自己對這兩個引發意外的問題的預設,這是我通過電視節目、網絡、一次次市區級教研活動與公開課、同行教學設計而得到的啟發。正所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要設計一堂精彩生動的好課,教師不僅需要學習,更需要靈感,而靈感往往來源於學習。

2.依託教材,超越教材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學生是“用教材學”而非“學教材” 教材只是為學、為研究、為解決問題、為學生髮展提供一種憑據,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為此,我認真鑽研教材,瞭解教材結構、重難點,掌握知識間的邏輯關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用好教材。如,“反思誠信”“誠信之行”環節都是由教材改編而來的,搭建了教材內容通向學生生活的橋樑。

3.基於學情,高於學情

新課程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為目標,關注學生情感體驗,體現以人為本理念。要求教師以新課標理念做支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新教材的人文性,營造富有人文氣息的教學氛圍快樂生活、自信地學習和成長。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同樣,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孩子。每一個孩子的個性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孩子都有獨特的精神、心靈和智慧。學生是有思想的主體,他們接受知識時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

在教學中,王同學製造的這個意外,正體現了我們平時所不瞭解的學情,而她敢於表達想法的行為值得鼓勵。她之所以敢在那麼多人聽課的情況下説出自己的想法,一是和其個性有關,二是與我平時採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分不開。我常常鼓勵學生多講、敢講。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真正發現學情,瞭解學生內心,給予釙對性教育,最終實現教育價值。教,要有針對性地教;育,要培養個性化的人。

4.正確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係

王同學的意外事件,雖然打破了我的預設,卻帶給我額外的驚喜,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更讓我超出預期達成教學目標。所以,在教學中,正確處理預沒與生成的關係顯得極為重要,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過程,再精心的課前預設也無法預知全部生成內容。在實際教學中,難免會發生諸多意外。但是,只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靈活應對,意外的生成也會成為課堂的精彩之舉。彈性“預設”,善待“生成”,讓課堂教學因預設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這樣,教學才有活力,課堂才會鮮活。

5.讓教學思想付諸實踐

這次評課讓我受益匪淺,我非常贊同各位聽課教師的看法與建議。他們所提的建議,有些曾在我的腦海中閃現過。但未付諸實踐。如,我也曾有過“一例到底”的想法,把《餓了嗎》視頻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展示非誠信,第二部分展示非誠信行為的惡果;我也曾想用多個正能量例子反映教學內容(我已經收集了感動中國模範人物馬虎的視頻資料,卻因種種原因而擱置)。當學生提出再也不會捐款的時候,是就此打斷話題,繼續新課,還是引思導學,幫助學生解決困惑?所幸我最終選擇了後者並付諸實踐。當學生説這個社會是黑暗的時候,我也曾想不作停留繼續完成教學計劃,因為與她探討會佔用寶貴的教學時間。事實上,我很快就解決了學生的思想難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標籤: 反思 教學 情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zgpy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