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石壕吏》教案精品多篇

《石壕吏》教案精品多篇

《石壕吏》教案精品多篇

八年級語文《石壕吏》優秀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寓意,理解對比、襯托手法以及“詩史”的特點。

2、能力目標:文言文的誦讀;古代詩歌的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標:學習百姓勇於擔當的獻身精神,認識吏治的關鍵性作用。

教學重難點

1、分析老婦人的話對錶達中心的作用,及“詩史”的體現

2、杜甫矛盾心理的理解

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讀法、延伸拓展法

時間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3分鐘)

1、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年代他的詩多沉鬱頓挫。後人尊稱他為“詩聖”,譽其詩“詩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2、安史之亂從公元755年開始,整整持續了八年,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煙四起、戰事連綿;這八年,整個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靈塗炭。特別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的六十萬大軍兵敗鄴城,大唐政權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

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根據自己的真實見聞寫就“三吏”“三別”,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石壕村,傾聽他痛心的嗟歎。

(二)自讀(10分鐘)

1、自由大聲誦讀,藉助音節努力把課文讀正確。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

三男鄴城戍;死者長已矣;惟有乳下孫

老嫗力雖衰;急應河陽役;如聞泣幽咽

2、自主質疑,探究學習。積累一字、一詞、一句。

詞義:

暮投()石壕村老翁逾()牆走()

吏呼一何()怒聽婦前致詞()

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

惟有乳下孫()老嫗()力雖衰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句子: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老師的積累:

戍——戊、戌(點戍(shù)橫戌(xū)戊(wù)中空)

一何——多麼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苟且偷生

3、試着理一理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4、你讀到一個怎樣的故事?你能用詩中的一句來概括嗎?——“有吏夜捉人”

齊讀,讀出一點故事味

(三)朗讀(10分鐘)

1、讀出情感。

杜甫“天明登前途”之時,百感交集,試着體會體會。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同情苦難的百姓,痛恨兇惡的差役,無奈於腐朽的政治統治——讀出一種真摯的情感(憂國憂民)。

2、讀出角色。

在杜甫的敍事中,凸顯了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試着揣摩一下這二者的形象特點。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讀出兩人不同的口吻(官吏——暴,老婦——苦)。

3、讀出起伏。

仔細體會老婦的陳詞的過程,體察百姓之苦。

喪子之苦、困窘之苦、應徵之苦——讀出三層無奈的苦楚。

(四)品讀(15分鐘)

1、這首詩寫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情節其實並不簡單,但詩人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的再現了情節發展的全過程,精練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但我卻有一個疑惑,文中鮮少描寫石壕吏,卻為之起名為《石壕吏》。請你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內容,作出圈點批註,談談你的發現。

示例:“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環境刻畫——“暮投”反映出亂世動盪,人心不安,天剛一落黑就不敢繼續趕路。“村”字透露出兵慌馬亂的年月,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尋小路,歇荒村。“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由此生髮。不説“徵兵”、“招兵”而説“捉人”,於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正面刻畫——“夜”字,含義豐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們白天躲藏或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

2、小結,其實這首詩還有很多地方值得鑑賞的地方,語言的簡省來源於“尺水興波”的藝術構思。

藏答於問、明暗結合

語中有人、事中有理字字情深、言簡意深、

3、讀《石壕吏》,要讀到情難自抑,涕淚滿襟,你才真正讀懂了“詩史”的含義,讀杜甫,要讀到悲天憫人,憂患蒼生的情懷,你才真正讀懂了“詩聖”的分量。故,請我們以悲沉的語調,再一次朗讀這首詩。注意“一何”“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獨”的語音、語調的處理。

五、作業:

1、改寫《石壕吏》為一篇記敍文。

2、背誦《石壕吏》

3、課外閲讀“三吏”、“三別”。

六、課堂小結。

贊曰:少陵野老真性情,妙筆書盡安史亂。

有吏捉人在夜半,老翁逾走老婦看。

致辭娓娓辛酸淚,貌似綿綿卻不然。

《石壕吏》教案 篇二

學習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彙,熟讀、背誦詩歌。

2、理解詩歌內容和主題思想。

3、體會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通過比較,瞭解杜甫詩歌風格的變化。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容和主題思想。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瞭解杜甫詩歌風格的變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直接進入新課講解。(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誦讀。

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提示是古體詩,應注意停頓、節奏、語調)

(1)學生自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

(2)聽讀課文錄音。

(3)選一學生讀,師生點評。

(4)全班齊讀。

2、感知詩意。

方法: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到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1)、解釋字詞的意思。(學生搶答)

投:投宿逾:越過一何:多麼附書至:捎信回來

新:最近戍:防守已:停止猶得:還能夠

絕:沒有了幽咽:形容低微、斷續的哭聲

(2)學生質疑字、詞、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

出示圖片,學生討論。

1、這首詩寫了一件什麼事?你把這件事告訴大家。

2、寫了哪些人物?你認為這些人怎麼樣?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三、質疑

1、學生自由質疑。(從詩的情節內容入手)

2、教師引導問題,加深對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如:1、詩人同情老婦的遭遇,可一言也未發,最後走時也沒對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詩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孫母”,而帶走“力雖衰”的老婦,原因是什麼?

3、石壕吏為何不抓杜甫?

四、探究

1、作者親身經歷了這件事,你感覺到他的心情如何?我們應用怎樣語氣來讀呢?

2、學生齊讀。

3、你認為這首詩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可從內容、構思、語

言上分析)

①情節生動

②構思巧妙

③語言精練

4、與《望嶽》詩比較。(從內容、構思、語言上進行比較)

5、這首詩與前面的《望嶽》比較,風格完全不同,想想:一個作者寫出兩篇完全不同風格的作品,為什麼?

①圖片:唐代兩幅畫面。

②歸納: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我們的寫作素材要來自於生活,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反映

源泉

板書:文學生活

③杜甫的詩歌反映生活,揭露社會現實,所以有“詩史”之稱。讀杜甫的詩可以瞭解當時的社會現實。

五、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1、《石壕吏》這首詩的內容和主題思想

2、瞭解了杜甫詩歌的不同的風格。

3、知道了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

六、作業

1、閲讀杜甫詩歌,進一步理解他詩歌內容和風格。

2、背誦本詩。

《石壕吏》教案 篇三

知識目標

1、反覆朗讀,同時在梳理完讀音後注重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積累。

2、通過翻譯感知主要內容,並理清作者寫作思路。

能力目標

1、熟讀成誦。

2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錶達中心的作用,學習通過敍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石壕吏》認識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2、揭露官吏的橫暴,同情人民的苦難

學習者特徵分析(學生對預備知識的掌握瞭解情況,學生在新課的學習方法的掌握情況,如何設計預習)鑑於學生文言功底薄弱,加之對文言文的排斥,所以還是以文言基礎為準。佈置以下預習作業:

1、查詢作者相關資料,瞭解作者的經歷,收集作者的故事,明白此詩的背景來歷。

2、梳理字音,自行對照標註進行文言實詞和虛詞的字詞翻譯。

3、匯成連貫的句子翻譯。(不會翻譯的或有問題的地方進行標註)

提前背誦。

4、全班分為兩大組,根據本課內容自行準備一個短劇。四、教學過程(設計本課的學習環節,明確各環節的子目標)教學過程:

作者導入

1、讓學生講述與杜甫有關的小故事(慢則一則,快則兩則)。

2、讓學生説説我們所學過的杜甫的作品有哪些。

3、讓學生簡單介紹杜甫(提示:尤其要有最基本的文學常識)及作品背景來歷

教師補充明確: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於鄴城,由於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整體感知

1、聽朗讀,梳理字音及節奏,之後學生齊讀課文。教師點撥後用幻燈片明確。(在本課最後還要進行朗讀提升:有感情的朗讀)。

2、要求學生看課文註解,理解全文大意,整體感知。教師出示重點文言詞彙進行提問並最後明確於幻燈片。

3、教師提問

(1)《石壕吏》講述了一件什麼樣的事?學生回答後教師點撥明確。

明確:它講的是唐肅宗乾元二年,唐朝窮兵黷武,為補充兵力以平定安史之亂,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

(2)《石壕吏》作為敍述詩,其敍述的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後果分別是什麼?搶答形式進行。

(3)根據內容如何進行分段。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並分析如此分段的原因,對所有課文分段的技巧進行

分析詩歌

第(1)段

徵兵作戰一般都要健壯的青年,然而一句“老翁逾牆走”卻又告訴了我們什麼?

學生暢所欲言,言之有理教師均予以肯定,並提示學生一定要聯想。最後教師明確於多媒體。

第(2)段

1、對於徵兵一事,老嫗的哭訴有哪些?這些哭訴內容又説明了或是反應了什麼?請同學們在回答相應詩句時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其他同學評價。老師點評。

2、面對老嫗的哭訴,官吏有什麼反應?在對話中,酷吏和老嫗的形象是怎樣的?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明確。

八年級語文《石壕吏》優秀的教學設計 篇四

教材分析:

“詩聖”杜甫的詩號稱“詩史”。《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也是藝術成就較高的一篇。學習《石壕吏》有助於學生體會以上特點。但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內容即詩歌反映的社會現實較易,體會藴含在詩作中的思想感情就較難,尤其是這種感情並未直接點明而又很複雜時更是如此。品味詩作的藝術手法和精美語言就更是難上之難了。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2、通過朗讀、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

3、誦讀至堂上背誦。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

教學方法:

朗讀法 討論法 歸納法、賞析法、表演法、競賽法等。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預習熟讀詩作,提出疑問;教師蒐集資料,製作課件等多媒體課件。

設計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敍事詩,反映的是安史之亂時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達了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對朝庭無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導學生體味《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作為重點,通過“朗讀疏通整體感知——揣摩模擬人物心理——短劇表演點評”一層層由淺入深體味詩歌的內容、主題、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多次多元的對話達到對文本的深透理解,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意識。

教學過程:

導入:

同學們,今天老師領着同學們進行一次穿越,我們“夢迴唐朝”,去拜訪一位大詩人——杜甫。

一、《夢迴唐朝》之第一站: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他的詩歌風格沉鬱悲壯,語言瑰麗精確,成為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峯,杜甫則被後世尊為“詩聖”。

他的詩作今存1400多首,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這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譴責了統治階級的殘暴,揭示了尖鋭的社會矛盾,歷來被譽為“詩史”。

二.《夢迴唐朝》之第二站:瞭解一段歷史 安史之亂

公元758年,為平息安(安祿山)史(史思明)之亂,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20萬圍攻安慶緒(安祿山的兒子)所佔的鄴郡(河南安陽),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於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逆轉,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唐軍全線崩潰。郭子儀等退守河陽(河南孟州市),並四處抽丁補充兵力。

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已經四十八歲的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歷經新安、石壕、潼關,夜宿曉行,風塵僕僕,趕往華州任所。所經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引起詩人感情上的強烈震動。根據目睹的現實,寫了一組詩:“三吏” “三別”。

三.《夢迴唐朝》之第三站:拜讀一首詩 《石壕吏》

(一)明確學習目標。

1、熟讀這首詩。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3、背誦這首詩。

(二)讀詩

1、讀準字音。

2、讀出節奏。(五言:二、三停頓)

3、讀出感情。(語調要低沉、悲憤沉鬱)

1)、讀準字音。

逾(yu)鄴(ye)戍(shu)老嫗(yu)咽(ye)

2)、論詩

1、論思想內容。

2、論寫作特色。

3、論遣詞造句。

四.《夢迴唐朝》之第四站:拓展延伸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 。本詩首聯作者寫春望所見。一個“____”字,使人怵目驚心;一個“深”字,讓人________。雖是寫景,但實為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

2 。後三聯寫詩人內心感受,突出了詩人怎樣的渴望?

五.課堂檢測

1、表明戰爭慘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表明“老婦”一家貧困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石壕吏》哪句話寫出了官吏的`兇狠: _____________。

4、《石壕吏》中表明老婦人被抓走的詩句是: _________ 。

六.背詩

1、化整為零,步步為營。

2、按圖索“意”,讀圖背文 。

七、告別唐朝。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戰爭會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我們要珍惜和平,保衞和平,不讓 :“三吏” “三別”的悲劇重演!

八、佈置作業。

1、閲讀杜甫“三吏”“三別”的另外五篇文章,

用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敍文。

[提示]石壕吏和老婦人是詩中的主要人物,要立於善於運用想像來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還要補充一些事實上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故事情節。

《石壕吏》教案 篇五

《石壕吏》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別”之一。國中七年級語文教案石壕吏,我們一同來看看下文。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

2、揭露官吏的橫暴

3、同情人民的苦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錶達中心的作用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提綱

1、介紹背景資料

2、帶領學生共同翻譯全文,注意重點字詞的講解。(戍、戌、戊等)

3、分析文章的中心

(1) 對文章第一句話的分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重點加點字的分析)

(2) 對比分析 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

(3) 對話練習:把吏和婦人的對話補充完整,用現代文的方式,構成對話,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4) 最後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後會有怎麼的效果?)

二、詳案

1、導入:

陳老師在前面已經講解了杜甫的兩首寫景抒情的詩,大家也瞭解到杜甫是作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人們稱道的。那麼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亂以後,面對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課文主要敍述了差人乘夜來捉人,連衰老的老婦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慘事。首先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可能同學們往往很難理解古代詩詞的意境,古代詩人常寫一些感物傷懷的作品,這時候我們就應該深入瞭解詩作者的背景資料,去體會創作者當時的所感所想。那麼在這裏杜甫作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中晚期的詩集中體現了當時的現實,所以在學習這首詩之前,先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可以提問:是否有同學在預習的過程中瞭解了寫作背景?)參考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於鄴城,由於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學生記錄文學常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文章逐字講解(齊讀)

(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異義):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聲吆喝。怒:兇狠。啼:啼哭。苦:痛苦。

(3)第三段:鄴(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點戌橫戊中空,注意區別。

(可以請同學翻譯,注意幾個重點詞)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活着的不過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遠完結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暫且。已,動詞停止,這裏引申為完結。

更,再也。嫗(yù)雖:即使,雖然。(古文解釋填詞規則,有些字可以用把這個字組詞,解釋,例如這裏的雖。)衰:衰弱、衰微。備:準備。炊:燒火做飯。(講解的時候某些解釋參考課文中的標註)

(5) 第四段:泣:小聲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注意與今天的“前途”區別)

3、分析文章的中心

剛剛我們大家一起仔細閲讀了這首詩,那有同學能告訴大家,這首詩的重點是講的什麼啊?(參考:以老婦人給吏致詞為重點,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那讓我們抓住重點,往前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剛剛解釋到暮,回想一下暮是什麼意思啊?傍晚!在我們看來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於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這個兵禍連接的時代!但是杜甫,卻於夜色蒼茫之時才匆忙地投奔大盤一個小村莊裏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有一種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種可能,可以提問引發學生的想象。

提問為何作者直接點出吏捉人,而不寫徵兵、點兵?(參考:如實描繪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個夜字作捉的時間狀語,含義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們都已經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

這一句話點名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脱出常規的時代氣氛,為後面老婦的致詞埋下伏筆,也交代了致詞的由來,是事情發展的開端。

(2)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對比分析

這兩句極其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鋭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併為老婦以下的訴説醖釀出了悲痛的氣氛。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時老婦苦啼着回答縣吏的怒呼。

(3)對話練習:把吏和婦人的對話補充完整,用現代文的方式,,構成對話,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等老婦出門看的時候,縣吏便撲了進去,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於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裏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説:“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説,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賴交縣吏看。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的處境是夠讓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來博取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難道你家裏再也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老婦説:“家裏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裏躲到什麼地方的小孫子,受到了怒吼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於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説:“只有個孫子呢!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她只得硬着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麼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婦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我這老太婆雖然已年邁力盡,但請讓我連夜跟你們回衙門,然後好到河陽去當名伙頭軍,等趕到那裏也許還來得及為將士們做早飯。”

[教學目標] 篇六

1、瞭解杜甫的相關作品及其憂國憂民的情懷,瞭解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

2、學習詩歌通過敍述和對話刻畫人物形象的寫法,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重點)

3、感受並同情底層人物命運的悲慘,體會詩人複雜矛盾的心理活動,反思造成這一悲慘現實的社會原因。(難點)

八年級語文《石壕吏》優秀的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目的:

1.朗讀《龜雖壽》和《石壕吏》這兩首詩。

2.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

目標1 目標2

教學難點 :

目標][2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內容: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老驥(ji) 伏櫪(1i)逾牆走(yu)鄴城戍(shu)

老嫗(yu)幽咽(ye)翁媪(ao)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 (課外閲讀讀後感)3'

二、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

請一學生背誦上一單元學的一首古詩,以次導入 新課。

三、正課

(-)龜雖壽

1、聽錄音朗讀這首詩。(目標1)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本首詩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復門行》中最後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國遊縣(今安徽省亳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步出夏門行》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龜雖壽》表現了作者的雄心壯志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3、教師評點:(完成目標2)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意思是神靈的龜雖然是長壽的動物,但也有死亡的時候,騰蛇雖能興雲駕霧,最終也會死亡後化為灰塵。這兩句借神龜騰蛇起興,説明作者明知人的壽命終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難免要死,但他絲毫不因此而頹喪。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馬老了,伏在馬槽裏,但它仍舊有馳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壯志的人雖到晚年,更應該老當益壯,不放棄自己的理想。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壽命的長短,不完全決定於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長壽。對事在人為抱有信心和樂觀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是配樂時加上去的。

這首詩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寶貴的,所以人們應當不斷地發揚積極進取的朝氣建立功業。在結語中,作者還指出事在人為,命運可以改變。這種積極奮發、老當益壯的精神是很可貴的。

4、學生齊讀。

(二)石壕吏

1.聽錄音,學生自由朗讀。(目標1)

2.作家作品簡介

《石壕吏》選自《杜工部集》。758年,為平息安(祿山)史(思明)之亂,唐將郭子儀、李光粥等九位節度使,率兵二十萬圍攻安慶緒(安祿山的兒子)所佔的鄴郡(現河南省安陽縣)。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於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後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後軍全線崩漬。郭子儀等退守河陽(現河南省孟縣西),並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這時剛好從洛陽回華州,途經新安、石壕、渲關等地,根據自己目睹的事實,寫了一組詩《三史三別》,《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這首詩,敍述差變乘夜捉人,連衰年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長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官致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在文學史上,他把現實主義傳統推向了一個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階段,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有《杜工部集》。

3、教師評點(目標2)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開頭四句是全篇的第一部分,寫故事發生。四句各寫一人,各自身份、舉動和彼此關係,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預示將有一場災難降臨。

交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寫故事的展開。在差役怒呼、老婦苦蹄聲中,一個飽受戰禍的家庭的種種不幸,一步步展示出來。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第一層:從老婦自敍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徵,説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見戰爭之慘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遠地去了。可見戰爭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婦希望以自家處境來搏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完裙。

差史並不領會老婦人的哭訴,仍然通老婦家出差役。老婦人只得回答,家裏沒有男人了(隱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孫子和餵奶的母親,寡媳衣不蔽體,貧困可知,也見得戰爭破壞之嚴重。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差吏仍是追問不放。老婦自請赴役,仍從掩護老翁出發。力雖衰而請赴役,並請即刻動身,故作懇切,悽苦之情溢於言表。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騷亂終於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聽到抽泣之聲,也許是寡媳.在哭泣,也許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詩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時,只跟老翁告別。一夜之間,經此鉅變,悽苦、悲憤,盡在不言中。

石壕村這一户人家,三男被徵,兩男戰死,衰年老婦又被抓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娘、幼孫三人,在兵荒馬亂中將何以度日?等待老嫗的又將是怎樣的命運呢?詩人的心,是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的。詩人抨擊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

四、學生齊讀,若有不明白自由提問。

五、小結

這兩首詩,《龜雖壽》為樂府詩,《石壕吏》為歌行體古詩。《龜雖壽》抒發了作者積極奮發、老當益壯的豪情。《石壕吏》抨擊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

六、佈置作業 。

A、背誦古詩。

B、完成課後練習一、三。

C、把《石壕吏》改寫成一則故事。

七、説課精要:古詩較難理解,因此以教師講解為主。

八、教學後記:

第二課時

預習

背誦前兩首詩,朗讀後三首詩。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 (課外閲讀讀後感)3'

二、抽查背誦。

三、正課

(三)相見歡

1.聽錄音後,學生自由朗讀這首詞。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相見歡》選自《南唐二主詞》,作者李煜 (937-978),五代時南唐國主,世稱李後主。975亡國降宋,後被毒死。

相見歡,詞牌名,又作烏夜啼。這首詞是李煌降宋以後寫的,藉以表達他的亡國哀思。

3.教師點評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上片寫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個皇帝變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另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下片用一個具體的比喻,把離愁比喻成亂麻,剪不斷,理還亂。這離愁,不是一般的暫離故鄉,而是亡國之愁。作者由一個皇帝變成一個囚徒,屈辱的現實生活,迫使他體驗到一般人所嘗不到的生活滋味。這個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無可解脱的愁苦。

這首詞寫出一個亡國的皇帝成為囚徒後切身感受。黃昇《後來諸賢絕妙詞選》卷一題往:此詞最悽惋,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

4、學生齊讀這首詞。

(四)《觀書有感》

1.學生集體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節奏、感情。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這首詩選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學家。

3.教師點評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開句用一個比喻,把半畝方塘比喻成一面剛打開的鏡子。突出水的清亮。第二句寫天光和雲影一齊映人水塘,不停地晃動,暗示活水不停地流動。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作者問水塘為什麼如此清澈,因為有源頭的活水不斷地流來。詩表面上寫水塘清因有活水來,實際上是比喻作文章如何來的新的材料、新的主題、新的構思、新的手法、新的語言,要靠平時不斷的積累。從生活中積累,從詩書中積累。只有不斷的積累沉澱,才能寫出好文章。設喻巧妙。

(五) 清平樂

1.集體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節奏、感情。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清平樂》選自《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

3.教師點評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寫農家房屋矮小及房屋旁溪邊的自然景色。如水墨畫,幾筆勾出農舍及周圍環境寧靜清幽。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媪?

既然有環境描繪,必有人物點綴。作者從帶醉意吳吉入筆,寫出一對白髮翁姐説着柔媚的吳語互相打趣。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農家兒忙着各自的農活;最可愛的是頑皮、淘氣的小兒子,也在溪頭剝蓮蓬。一個卧字寫出小兒頑皮、淘氣的動作。

這首詞描繪了一幅農家耕樂團。刻畫了農家信然自樂的生活景象。也表現作者對人民生活的關切。語言清新、活潑、流暢。

4、學生自由朗讀,若有不明之處提出來,集體解決。

四、小結

《相見歡》是詞,寫出一個亡國的皇帝成為囚徒後切身感受的無可解脱的愁苦。《現書有感》用水塘清因有活水來比喻作文章要善於從生活中從書本中吸收營養。《清平樂》描繪農家治然自樂的生活景象,也表現作者對人民生活的關切。

六、佈置作業 。

A、背誦這三首詞。

B、默寫詩詞五首。

C、根據自己喜歡的一首詩或詞,寫一段賞析的文字。

七、説課精要:古詩較難理解,因此以教師講解為主。

《石壕吏》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瞭解《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2、通過朗讀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

3、整體感知課文,瞭解杜甫詩歌“詩史”的特點。

4、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

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錶達中心的作用。

【課前準備】

關於戰爭的圖片及關於石壕吏的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戰爭圖片,問:戰爭會帶來什麼?

(通過這個問題導入今天的古詩——《石壕吏》)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讓學生嘗試圈點疑難字詞)

注意重點字詞:

逾牆走:越過牆逃跑 一何:多麼

戍:防守 附書至:捎信回來

新:最近絕:沒有

幽咽:隱約、輕聲地哭。 猶得:還可以

2、給文章定朗讀基調:寫了一個什麼故事?朗讀語氣該是怎樣?

明確:(悲憤沉鬱)

3、投入感情再次朗讀課文。

【設計意圖:本人感覺詩歌的學習必須從朗讀入手,好的朗讀是進入“情”的關鍵,進入“情”後才能更好的理解認識作品。因此這個環節是本節課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激發學生興趣和下個教學環節的重要鋪墊。】

三、研讀課文,明確主題

1、思考:全文圍繞那兩個字展開的?

明確:捉人

2、為什麼捉人?捉何人?老婦人又是怎樣的一個人(文章中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打仗抓人;抓壯年男子;“老嫗力雖衰”(看圖)

3、為何連這樣一個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過?(多媒體展示寫作背景)

明確:通過了解背景後重點介紹杜甫是將途中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學生複習文學常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再者結合當時時代背景介紹杜甫的詩為什麼稱是“詩史”。

4、主要內容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頭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1) 第一段交待了什麼內容?

明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

(2)研討:a、為何吏要夜捉人?

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們都已經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

b、用一個成語來形容當時的時代氣氛。

兵荒馬亂 雞犬不寧

總結;一段為後面老婦的致詞埋下伏筆,也交代了致詞的由來,是事情發展的開端。

(3)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對比分析

這兩句十分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鋭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強烈的對照;兩個“一何”更加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併為老婦以下的訴説醖釀出了悲痛的氣氛。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時老婦苦啼着回答縣吏的怒呼。

【設計意圖:這個部分是全詩的開端,本人在這裏介紹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及設計一些簡單的小問題,目的是讓學生能準確的把握住當時的時代氣氛,初步感知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

四、即興發揮,深入理解

(1)、把吏和婦人的對話用現代文的方式陳述(意圖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讓同學進行即興表演,揣摩人物形象。(意圖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總結:這二、三兩段是本文的重點,就是老婦致詞的內容,事件在這裏也達到了高潮。

(3)最後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後會有怎麼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婦哭訴時間長,可以看出縣吏的兇狠。如聞二字一方面老婦這家的悽苦絕望,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於敍事中含有無限深情。老婦被帶走後這家到底會怎樣?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餘地。是事件的結局。

(4)、總結性研討:

a、吏和老婦的形象。

明確:吏(蠻橫 兇狠)婦(悽苦 悲傷)

b、文章結構

明確:開端(1)致詞的由來

發展、高潮(2—3)致詞的內容

結局(4)致詞的結果

【設計意圖:這部分本人認為老婦與吏的對話是本節課的重點,所以設計了兩個帶有趣味性的學生展示環節,目的是在互動中化繁為簡,從而使二者的形象直觀的呈現出來。再者結尾部分通過本人啟發性的情感引導來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

五、小結

通過這首“詩史”詩,我們可以想象下老婦被帶走後在軍中的生活,再試着想想孤苦伶仃的老翁又會是什麼樣子?他們還能再見面麼?因此,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多麼的不易,望大家珍惜。

六、作業

1、背誦。

2、續寫。

《石壕吏》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初步瞭解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

2、理解詩的思想內容,準確流暢地背誦。

能力目標

1、加強朗讀教學,提高朗讀水平,同時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2、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藴。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望嶽》,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學習他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慨。

2、通過學習《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詩人熱愛國家、關心民眾、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每首詩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詩歌中的景與情、事與情,領悟融情於景的表現手法,感悟詩歌的意境。

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詩歌教學必須讓朗讀貫穿始終,反覆朗讀、吟誦,感知詩歌的韻律美,把握詩歌內容。

2、合作探究法與點撥法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詩歌學習的主體。老師儘量少講,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老師點撥,師生互動,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石壕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喚醒情感

1、聽讀課文,圈點勾畫重點字詞、生字詞,感受課文的感情基調。

2、學生自由誦讀。

3、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

三、細讀課文,品味探討

1、觀官吏之舉

通過詩文改動讓學生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2、聽老婦之訴

文中有一個字最能表現老婦的心情,找出具體的語句談談。

想象當時具體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四、展讀課文,深入探究

1、領會杜甫矛盾的心理

2、試背詩文。

板書設計:

觀官吏之舉——毒

聽老婦之訴——苦

察作者之情——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7ykpl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