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八年級上冊語文《愚公移山》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八年級上冊語文《愚公移山》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八年級上冊語文《愚公移山》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愚公移山》優秀教案 篇一

總體思路設計

一、預習準備階段(早自習讀)

1、10分鐘掌握作品出處,解決生字詞,達到順讀全文;

2、10分鐘後讓一至二名學生試讀,其它同學聽後幫助糾錯;

3、10分鐘瞭解文章大意,將小組疑難問題在前後黑板上寫出,班內共同解決;

4、15分鐘爭取背過文章第三段,先完成的到側面黑板上去寫;

二、預習課(一課時)

1、10分鐘內,早自習沒寫課文背誦的同學到側黑板上去寫;

2、與此同時,前三個組在前黑板上分工寫一二段譯文,後三個組在後黑板上分工寫三四段的譯文,寫完後互看互改;

3、5分鐘讓側黑板完成的同學看前後黑板上的譯文,前後黑板上完成的同學到側黑板糾錯;

4、20分鐘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研讀課文,做好預習筆記;

5、10分鐘排演課本劇,交流預習收穫,交換整理預習筆記;

三、展示課(一課時)

1、10分鐘科代表在側黑板檢測AB組同學重點註釋,其它同學在前後黑板寫與本課有關的展示內容;

2、5分鐘教師點評,學生在小組內進一步準備展示內容;

3、20分鐘學生自由展示;

4、5分鐘教師總結或學生概括本節收穫;

第一課時預習課

一、速讀(注重文言文的第一感知,作好圈點)

1、瞭解文章出處

列禦寇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鄭國人

措施:查找工具書,瞭解即可ke 2、解決生字讀音

懲山北之塞()魁()父箕()畚()窮匱()孀()妻

冀()州始齔()一厝雍()南

措施:結合課下注釋,查找工具書,可採用板示的形式。

二、細讀(掌握文章的大體意思,解決個別疑難)

1、解詞疑難例舉

方()七百里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河陽()之北

達於漢陰()

2、譯句例舉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②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③甚矣,汝之不惠

④其如土石何?

措施: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研討後,將問題寫在黑板上,共同解決。

3、學生翻譯(隨堂檢測)

三、研讀(文本分析,總體把握)

1、複述故事

2、瞭解結構

第一部分: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寫愚公決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並排除疑難,立即行動;

第三部分:寫愚公駁斥智叟的錯誤觀點;

第四部分:寫愚公的願望得以實現。

3、結合語句分析愚公、智叟形象。

措施:以上讓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一項或幾項,整理在預習筆記上。

4、寫作特色

①通過人物對話,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可在後面的課本劇中體會)

②語言生動形象

如”跳”既寫出了小孩子那種高興的神態,又側面寫出移山的行動得到了人們的支持,説明移山是廣大人民的願望;”笑”把智叟對愚公的譏笑神態表現的淋漓盡致;”獻疑”説明其妻對愚公的關心和支持。

③對比手法

如愚公智叟命名的對比,二者對移山態度的對比;京城氏之子與智叟態度的對比等等

措施:本文的寫作特色部分,教師應做好相應的預習指導;

也可將研讀部分分到六個小組去重點研究,以提高預習的效率。

四、創讀(獨特感悟,情感展示)

1、排演課本劇

2、多角度深入分析故事的寓意

教師儲備思路:

①人定勝天(夸父逐日、精衞填海、女媧補天等)

②持之以恆,堅持就是勝利;

③志當存高遠;

④躬親實踐,莫紙上談兵;

⑤少説多做;

⑥心誠則靈;

⑦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困難;要想成功,

⑧敢於迎接挑戰;

⑨除了奮鬥,別無選擇;

⑩團結就是力量;

3、提出質疑:當今社會我們還要不要像愚公學習?

措施:創讀部分讓學生從其中三項中選擇其一,或排演,或質疑,或分析,但在預習筆記上都應有書面材料,如排演的導入語、結束語、質疑中闡述觀點的論據,分析寓意的小寫作。

第二課時展示課

一、課前檢測

措施:讓各語文組長和科代表在側黑板及外黑板抽測部分同學的重點字詞;

與此同時,組內其餘同學可到前後黑板設計好自己的板面。

二、導入新課

措施:在多媒體上事先蒐集《愚公移山》的歌曲,課前放給同學們聽,形成濃厚的課堂氛圍;

教師可發動學生來設計導入語。

三、準備展示

措施:學生在組內進一步搞好合作,教師可稍做指導。

四、文本及情感展示

措施:教師做好展示指導及必要的點評,儘可能讓學生先展示與文本有關的內容,後談體會感想等。

五、教師知識儲備(略)

六、教師總結本課,做好對學生的育人工作。

愚公移山(預習)課堂實錄

山東聊城杜郎口中學徐立峯

(課前學生板示課題、課型及本節目標)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

科代表導入:《愚公移山》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其中講述了一個叫愚公的老頭為了使自己出行方便,誓將太行王屋搬走而挖山不止,最後終於感動上天助其成功的故事。相信同學們一定會有興趣瞭解它的內容,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師:請同學們看一下本節課的預習指導–

生:(齊看黑板,爭搶讀出)

1、速讀:瞭解作者,圈點疑難;

2、細讀:疏通文意,討論交流;

3、研讀:深入分析,總體把握;

4、創讀:獨特感悟,情感生髮。

師:同學們不光能讀出,而且要知道老師出示的目標有何用意。

生:我認為老師還是想按原來我們學習文言文的四部曲,即:讀-譯-析-誦來安排這節課的。

生:可是在老師出示的本節目標中沒有”背誦”,因此我認為這節課不要先急於背過這篇文章。

生:對,我認為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主要是在通讀順譯的基礎上,完成對文章的品評賞析。

生:我認為還應該再補充一點,就是老師經常説的一句話”學文貴有所獲”,我們應該在預習筆記上將自己的感悟及時的記錄下來。

(其他生默許)

師:”得之以魚不如得之以漁”剛才的幾位同學能夠將老師的預習設想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説明這些同學不僅想學會知識,而且做到了會學知識,值得其他同學向他們學習。

先給同學們10分鐘的時間,速讀課文後,小組合作完成對於作者、作品的瞭解及字詞疑難的解決,做到能夠順讀本文。

(同學們快速讀文,5分鐘後在小組內由組長分工分別查找工具書、教輔材料及其他資料,很多同學都是自己向組長主動要求)

生:我和常璐來查找關於作者的簡介。

生:我和劉倩來查本作品的出處。

組長:其餘的幾個名同學我們分開來查找本文的生字詞。

(有學生先查到後,主動到黑板上去寫,其他生做好記錄)

生(寫):列子,名寇,又名禦寇,鄭國人,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

生(寫):《列子》全書共載134則,大部分屬於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説。

生(寫):塞se(阻塞)sai(塞住)魁kui父遂sui荷he箕畚ji bei孀shuang齔chen

潰敗匱乏反饋希冀雙翼

(有學生主動站到教室前面邊寫邊説)

生:我還了解到出自《列子》的一個成語:杞人憂天。講的是杞國有一個人,整天擔心天要崩塌下來將無處藏身,因此愁得覺也不睡,飯也不吃。後來就用這個成語比喻不必要的或無根據的憂慮。

生:我還讀過《兩小兒辯日》的故事也出自《列子》,告訴我們片面看問題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

師:剛才同學們已經瞭解了作者情況並解決了文中的生字詞,特別是能夠聯繫到多音字和形似字,這一點做得非常好,下面由同學們自由來讀一讀課文。

生(搶先一步到教室前面):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生:我來給劉曉同學糾正一個錯誤,應該是聚室而謀(mou)。

劉曉:謝謝楊沙同學!

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亡以應。

生:張潔同學在讀”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時斷句不太準確。

生:操蛇之神聞之–無隴斷焉。

(上課15分鐘後,教師開始引導學生試着疏通文意)

師指導:我們在能夠做到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還要知道這篇文章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同學們可以先試着自己翻譯,然後在小組內交流疑難問題,解決不了的可以寫在側黑板上,但一定要注重學習文言文的第一感知,落實到每一個字詞,學會圈劃勾點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分鐘後教師集合各小組長分配不同任務)

師:一至三組重點研究一二自然段,四至六組重點研究三四自然段,每位組長將完成的任務板示在各自的板面上,隨後任意點名本組內的成員講解給大家。

(三位組長為一小組將分到的任務再細分,每組任務更加具體。各組由一名同學到黑板上去寫本組的具體內容,其他成員開始在一起研究一部分,教師在各組之間巡視,瞭解疑難)

生(小組代表走到老師面前):老師,”甚矣,汝之不惠”是不是應該翻譯為”你不聰明真是太厲害了”。

師(走到該小組):翻譯文言文要做到”信達雅”的原則,所以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可以靈活一些,將其翻譯為”你真是太不聰明瞭”。另外這句中的”甚”是形容詞作謂語,放在主語前表強調,”之”為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可不翻譯。

(先討論完的同學到黑板上幫其他小組解決疑難,師5分鐘後擊掌示停,同學們自覺集中到教室前面位置)

一組生: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生(邊指邊譯):太行、王屋兩座山縱橫七百里,有萬丈高。這兩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的北面。

生(強調重點):在這裏”方”指長度,不指周長;

生(補充):”河”在古時是黃河的專稱。

生:”陰””陽”用於表山水的位置時,”陽”指的是山南水北,”陰”指的是山北水南。

生:我們不防這樣來記,(加手勢)假設把我們的教學樓看成是山的話,那麼樓的南面能夠被太陽照射,故稱為”陽&

八年級上冊語文《愚公移山》教案設計 篇二

教學目的

一、理解本文説明事物特點的幾種方法。

二、認識説明文中運用準確語言的重要性。

三、初步瞭解説明文的基本特徵以及它與記敍文的區別。

教學設想

一、安排二教時。

二、緊緊抓住説明文的基本特徵的主要內容:説明事物特點,闡明事理,介紹知識,理解説明的方法;防止因旁徵博引而出現教學內容多而雜的現象。

三、理解本文準確用詞的特色。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一、掌握課文內容,瞭解課文層次,理解總和分的關係。

二、初步瞭解説明文的特點。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作業,導入新課

提問:課前預習,文字上有什麼疑難需要解答嗎?(根據實際情況處理,如學生無問題,不必多花時間。)

導言。茅以升是我國的橋樑專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設計建造了有名的錢塘江大橋,五十年代又參加設計了規模更大的武漢長江大橋。他對石拱橋是這樣評價的:石拱橋是我國傳統橋樑的基本形式之一,趙州橋和盧溝橋是我國千萬座石拱橋中傑出代表之作。這篇説明文《中國石拱橋》就具體地為我們介紹這兩座的大橋以及有關的知識。

二、教讀課文

指名讀課文第一、二、三、四段。提問:預習時,要求製作趙州橋、盧溝橋概況表,讀課文以後,填寫前兩項(位置,歷史和修建年月‘勺,填得怎樣了?抽查,評價,出示小黑板,根據小黑板所填的前兩項內容,共同訂正。指名讀課文第五段,利用小黑板示範,引導填寫趙州橋的第三項(結構特點)的內容。分散讀第六段,示範,5;導填寫關於盧溝橋的第三項(結構特點’勺的內容。提示:第五、第六段裏,除了介紹兩座石拱橋的結構似外,有哪些關於外形方面的介紹的句子?學生看課文回答,明確:第五段有拱上加橋,……美觀,有全橋……飲澗;第六段有每個柱頭上……惟妙惟腎‘。提示:這兩段以外,還有哪些?還有第一段的比喻,第七段的整段介紹。結論:由此可見,中國石拱橋本身的特點就是: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而盧溝橋還有它自己與眾不同的情況,範讀第八段,引導理解:盧溝橋的紀念意義和歷史事實。提問:中國石拱橋為什麼能有光輝的成就呢?它的發展又是怎樣呢?分散讀第九、第十段,然後引導學會抓課文主要內容。第九段介紹成就的原因:首先,……智慧,其次,……傳統,再其次,……石料。第十段介紹發展的情況:這段中間四句,用事實證明,全班朗讀解放後,……150米四個句子。

小結(指導邊看課文邊在書上的某些段本寫明要點,並在一些句子下邊標單橫線,不要離開課本抄黑板):

1、全文的層次:(1)介紹石拱橋外形特點(用比喻)。_(2)總述石拱橋特點(不但外形優美,而且結構堅固)。(3)引用古籍證明我國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並點出將要介紹的事物的具體對象。(4)分述之一,從歷史、結構、外形的設計者全面介紹趙州橋。(5)分述之二,全面介紹盧溝橋:具體數字一結構(河堤沖毀,橋卻從沒出過事)一形式(每個柱頭上……惟妙惟腎’)一讚語(世界上獨一無二‘勺一景點(盧溝曉月)一特有的紀念意義(在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歷……)。(6)總説石拱橋取得成就的原因。(7)綜述解放後我國石拱橋的成就和橋樑事業的新發展。全文層次分明,合理地採用了總一分一總的寫法。

2、段落的條理:介紹趙州橋,先總寫歷史(建造年代古,使用時間長),結構,外形,設計和施工特點,然後分四點作具體説明,又用評價的句子作結(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這樣,在段落內採用總分總的寫法,就使介紹的內容很有條理地編排出來。由此可見,不論在全文的整體中,還是在段落的局部中,總一分一總能夠使文章的內容編排得很有條理,總一分一總之間的關係,是有內在聯繫的密不可分的結構關係。提示;第九段的寫法,是不是總與分的結構關係呢?回答,明確:這一段是用疑問句開頭,提出問題,然後按主次由人到物作説明,沒有總結的句子。這在表述上也是另一種有總有分的方法。

提問:《中國石拱橋》是説明文,它傳播廠有關石拱橋的哪些知識?試從課文中的一些句子來理解。提示課文句子:1.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2.《水經注》裏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3.橋(盧溝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4.大拱的兩肩上,一各有兩個小拱。這個創造性的設計,不但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衝擊。5這些石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議論,回答,明確:l.傳播石拱橋的結構知識。2.傳播石拱橋的歷史知識。3.傳播盧溝橋的結構知識。4.傳播趙州橋的結構知識。5再現盧溝橋形式的優美。

小結:説明文是説明事物的性質、特點,傳播有用的知識的文章。上邊五個句子,就是從結構、外形、歷史各方面來説明中國石拱橋的。現在先初步瞭解;以後還要進一步探討。

三、佈置作業

思考,上邊舉出的五個句子用的是什麼表述方法,再在全文中找出與它們相同的表述方法。

複習課文,進一步熟悉內容。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一、常用的説明方法。

二、説明文的基本特徵;與記敍文的區別。

三、寫説明文要準確運用語言。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作業,導入新課

提問:上一節課舉例的五個句子用的是什麼表述方法?回答,明確:1.運用比喻;2.引用古籍;3.用數字;4.解説;5摹寫。(板書)提問:文中還有與這些句子表述方法相同的句子嗎?思考、議論,準備回答。

二、教讀課文

引導:學生思考、議論後,指導根據課文回答。(板書)

1、用數字:第四段,説明趙州橋歷史悠久。第五段,説明趙州橋的外形、規模。第六段,説明盧溝橋的外形、規模。第十段,説明解放後我國橋樑事業和石拱橋的發展。

2引用古籍;第七段,馬可·波羅的遊記,讚美盧溝橋,唐代張罵的《朝野企載》寫盧溝橋的外形。(這主要是引用,而引用的句子恰好是比喻句。)唐代張嘉貞的《安濟橋銘》寫橋的設計。

3、比喻:第一段,寫橋洞成弧形,就像虹。

4、解説;第二段,説明石拱橋的歷史、形式、構造和作用。第五段,先比喻趙州橋洞像一張弓,然後作解説,兩種方法結合,説明設計的效果。

小結:(一)用數字、引用有關資料、解説、比喻,都是説明文中常用的説明方法。引用和比喻原來屬於修辭的範疇,而在説明文中引用起着言之有據的作用,比喻又能形象地説明介紹的對象,也就約定俗成地作為説明方法來看待了。解説,是對事物作必要的闡述,也就是闡明事理(如本文的第二段)。(二)説明方法,還有:判斷,例如,本文中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等句子。判斷要注意的是必須給人以明確的概念。繪製圖表,能使説明的對象有系統、有條理、一目瞭然(上一節課已實踐過)。比較,例如,第六段中寫永定河水發,來勢很猛,常沖毀河堤,但這座橋卻從沒出過事,這就使人印象鮮明。舉例,例如,在我國的石拱橋中,舉出了趙州橋、盧溝橋,最有代表性。(三)除本文中運用的説明方法外,還有下定義的方法,待以後有機會再舉例子説明。(四)至於摹寫,只是為了對事物特徵作直接介紹,使人容易認識,它並不像記敍那樣是為了給人以感性的形象,也用得少,並不把它作為。説明方法來看待。(補充板書)總之,靈活、合理地運用各種説明方法,來説明事物的性質、特點、作用……,闡明事理,使人們對事物有個明晰、完整的瞭解和認識,達到傳播知識的目的,這就是説明文的特徵。

《中國石拱橋》就是符合説明文特徵的典範。理解説明文的特徵,並用《中國石拱橋》印證,就可以明確,説明文同以記敍、描寫手法為主的記敍文有着明顯的區別。

提示:説明文要準確説明對象,必須重視語言的運用,要做到恰到好處。例如,第三段中説到旅人橋,用大致、可能,是根據在寫作文時僅僅能佔有的資料,還不可能有更確鑿的證據。如果去掉大約、可能,就變成絕對的結論語氣了。又如,第二段中説石拱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是從人對事物的認識規律,是由外表到內在,由感性到理性來寫的,這就準確地寫出人對事物認識的規律,詞語次序,不可移動。試從文中再找出一些語言運用準確的例子來。學生看課文,議論,準備回答;教師巡迴,瞭解,指導。提問。回答,明確(舉例):第三段,幾乎限制到處都有,既表明石拱橋多;接近於到處都有卻又不是到處都有。第五段,在當時可算…··,從時間上相對地説,不犯絕對的毛病。第九段,用料省,結構巧,強度高,省、巧、高三個字,不僅用得準,而且用得精,位置決不能變動。

小結:説明文中準確運用詞語,保證了文章內容的嚴密性,達到預期的説明效果。

三、當堂鞏固

指名朗讀。要求;熟悉全文,加深印象。朗讀時,要充分利用課文上的注音,不要脱離課本而板書注音。陡、墩)等課本上無注音,可作補充。

四、佈置作業

(一)體會下邊各句中加點詞語的作用:

1、石拱橋在世界橋樑出現比較早。

2這座橋建於公元605年左右。

3、其中最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

(二)介紹趙州橋四個特點,第二點同第三點能不能互換?

(答案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三)積累·聯想的內容,可讓學生自學,互查。

板書設計(一)

趙州橋·盧溝橋概況表

│橋名位置歷史和修建年月結構特點

趙州橋│橫跨在│洨河上修建於公元605年左右,到現在已經有1300多年。(一)全橋只一個大拱,長374米,橋洞像一張弓(二)大拱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三)大拱由28近拱圄拼成。(四)全橋結構勻稱。

盧溝橋位於永定河上修建於公元1189年到1192年間,至今已有近800年曆史。由11個半圓形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把11個石拱聯成一個整體,是一座聯拱石橋。

板書設計(二)

説明文中常用的説明方法

1、數字説明(應當正確無誤)

2、引用説明(古今資料,科技書刊)

3、比喻説明

4、解説説明(闡述事理) 5.判斷説明

6、圖表説明

7、比較説明

8、舉例説明(有代表性)

9、定義説明

《愚公移山》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2、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語感。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文中細節的作用。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語感。

2、理讀法:

引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包括古今異義詞、多義詞、通假字及常用虛詞。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從小就知道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讓我們在上課文之前,先回憶一下這個故事。請看 Flash《愚公移山》。

二、重點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禦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經散失,今本《列子》是東晉人蒐集的有關古代資料編寫的,裏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説。

2、文體:寓言這種體裁的特點是寄託一定的道理在一種比喻性的虛構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帶有諷喻或勸戒的意味。

三、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默讀課文,根據課下注釋解釋全文,有問題的一會兒質疑。

2、學生質疑,教師提醒學生注意一些重點詞語的解釋。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圍環境如何?他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麼好處?(儘量用原句回答。)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則可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2、移山有何困難?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困難有山高大、面積廣、年老力衰、移山人少、運土石工具簡陋,往返路途遙遠。這樣寫的。作用可以襯托出愚公移山的決心之大。

3、智叟與愚公在移山問題上的分歧在哪裏?你認為誰的觀點正確?

智叟: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滯的觀點。

愚公: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長遠的,發展的觀點。

4、思考:但也有人説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確: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寓言只是用假託的故事,就某一點來曉喻一個道理,決不能以今天的科學技術進步來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幹來要求愚公。

5、思考:這裏用了什麼寫作手法來表現人物?

通過愚公和智叟的對比,再次表現出愚公堅定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實智,智叟實愚,這正是寓言給兩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個人對移山產生了質疑,還有愚公的妻子,那麼,愚公妻子的態度和智叟的態度是一樣的嗎?請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寫,比較分析。

學生討論,明確:

愚公妻:

稱呼:妻稱愚公君(尊敬愚公)

語氣:以君之力何?(擔心)

且焉置土石?(獻疑)

智叟:

稱呼:智叟稱汝(輕視愚公)

語氣:甚矣,汝之不惠(倒裝,輕蔑)

以殘年餘力土石何?(嘲諷)

7、這則寓言有何寓意?

明確:告訴人們,只要下定決心,堅持不懈,任何困難都可戰勝。

8、問:為什麼用這個神話結尾?

討論並明確:意在説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動驚天地、動鬼神,也反映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9、全班朗讀課文。

五、總結全文

運用對比襯托手法,通過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説明要克服困難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奮鬥的道理。

六、佈置作業

1、積累相關的文言知識。

2、練習冊上的相關作業。

七、教學後記

【板書設計】

愚公移山 愚公妻:

稱呼:妻稱愚公君(尊敬愚公)

語氣:以君之力何?(擔心)

且焉置土石?(獻疑)

智叟:

稱呼:智叟稱汝(輕視愚公)

語氣:甚矣,汝之不惠(倒裝,輕蔑)

以殘年餘力土石何?(嘲諷)

愚公移山教案 篇四

【教學目的】

1、誦讀課文,做到字音正確,停頓恰當,並注意語氣。

2、瞭解全文內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

3、瞭解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的意思和用法。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讀準下列字音:

仞懲塞(懲山北之塞)迂汝曾(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遂

荷叩箕畚齔匱亡(亡以應)厝朔

2、讀好下邊句子中的停頓:

⑴懲山北之塞

⑵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⑶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⑷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⑸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

學生自己放聲讀一遍課文。其間,遇到讀不準或不會讀的字,看註釋或查字典。

二、互讀課文

兩個學生一組:一個學生讀,一個(本站★)聽。聽者發現讀音有錯,當即指出。兩人對某字的讀音意見不一致時,記下這個字,留待一會兒解決。

三、訂正讀音

教師逐一出示寫有下列字的卡片(或將下列字集中寫在一塊小黑板上),請學生個體回答,集體訂正。正音時,有意識引導學生了解字詞的意思。為後邊瞭解課文內容做準備。

萬仞懲山北之塞迂汝曾不能遂荷擔者叩石

箕畚始齔窮匱亡以應一厝朔東

四、再讀課文

學生再次放聲讀一遍課文。教師提示:注意讀準字音。

五、讀好停頓

教師逐一出示下列語句(製成卡片,或寫在小黑板上),請學生讀出其中的停頓,然後,對為什麼這樣讀作一點解説。其間,隨時提示學生會藉助註釋來讀,慢慢培養使用註釋的習慣。

下邊語句中所畫的“/”為停頓處,供參考。

懲/山北之塞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六、試譯課文

兩個學生一組,由一位學生根據書上註釋和自己的理解,串譯課文大意;另一位學生訂正或補充。二人遇到不會解釋或意見不一致的語句,將它們畫下來,留待一會兒解決。

此時,教師作巡視,注意瞭解學生出現的問題,使後面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七、集體討論

每一組提出疏通文意時遇到的問題,全班研究、討論。意見不一致時,教師適時給予點撥。

待學生沒有問題再提,教師提出下列語句,指定學生説出大意,以檢查剛才學生們自譯的效果,也是將重點突出,以加深學生的印象。若下列有的語句,學生們已提出,此時教師不必再檢查。

説出下列語句的意思和加粗詞的意思。

1、方七百里

2、河陽之北

3、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4、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5、叩石墾壤

6、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7、甚矣,汝之不惠

8、而山不加增

9、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八、聽讀課文

教師讀課文,學生聽讀。要求:邊聽邊想每句話的意思,不看書。

説明:這個環節,是在前面讀、譯、議的基礎上,通過聽讀,回憶強化學生對課文文意的瞭解,也是對前面施教內容的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2、積累文言常識。

〖教學過程〗

一、研究內容(討論如下幾個問題)

1、能用一句話概括這篇課文的意思嗎?

本文寫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你認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為什麼?

討論這個問題,要緊扣課文內容。要點是:

⑴愚公是為了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而決心移山的──“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⑵下定了決心移山,就毫不動搖──“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⑶故事的結尾,終於感動了天帝,將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説明愚公不“愚”)

3、智叟的話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聰明”呢?

回答要點:表面看起來,智叟好像是聰明。因為愚公畢竟“年且九十”了,兩座山又這樣大,很難移走。但是,他卻沒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孫孫不斷挖下去,“山不加增”,終於會成功的哲理。他譏諷、阻攔愚公移山,更説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4、叫愚公的做事並不“愚”,叫智叟的做事並不聰明。課文要告訴人們什麼道理呢?

面對困難,要敢於鬥爭,堅持不懈地努力,終會取得成功。能夠這樣做的人,才是聰明的。

5、怎樣理解課文的神話結尾?

這是對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偉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頌。也表達了古代人民藉助想象,寄託於神話,向自然鬥爭並取得勝利的願望。這個神話結尾,增強了故事的藝術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為高大、感人。

6、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呢?

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鬥。

二、詞語練習

學生做課後練習。瞭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積累文言常識。先個體做,後全班訂正。有條件的,可適當補充以下內容: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返)

汝之不惠(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應(亡──無)

一厝朔東(厝──措)

無隴斷焉(隴──壟)

三、背誦課文

背誦教材指定的段落“河曲智叟笑……亡以應”。

四、擴展研討

讀練習五第1題。討論“我們今天仍然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嗎?為什麼?”

五、佈置作業

1、再背課文要求的段落,直至記牢。

2、寫一篇讀後感:

參考題目:

愚公不“愚”、有志者事竟成──讀《愚公移山》有感

《愚公移山》教案 篇五

一、導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先來欣賞一首歌曲--《愚公移山》注意:這首歌曲反映的主人公是誰?從中你有何感悟?

二、板書課題並簡析:

1、愚公移山屬於什麼類型的短語(主謂短語);課題向我們交代了故事的_ _,八年級語文教案之《愚公移山》(第一講)行宮中學黃玉中。

三、展示教學目標:(幻燈)

1、複習文言文的一般學習方法;

2、引導學生對課文一、二兩段的理解性閲讀。

四、範讀課文(注意:字的正確讀音、句的分斷)

1、範讀:

2、完成課本中的預習練習:

五、根據預習談談對課文大意的理解(自由發言)

六、對課文第一段進行理解性閲讀:

1、女生齊讀,男生指正:

2、幻燈打出文中重要字詞,讓學生根據預習回答:方、萬仞、本、河陽

3、思考:(幻燈)

(1)體會"本"在文中的作用

(2)用一句話概括本段

(3)體會本段在文中的作用

4、課堂責疑:

七、對課文第二段進行理解性閲讀:

1、男生齊讀,女生指正:

2、幻燈打出文中重點字詞,讓學生根據註釋和預習回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3、(幻燈)思考題:

(1)愚公為什麼要移山?--"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根據愚公的提議,設想可能達到怎樣的前景藍圖?--"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3)愚公移山的難處主要有哪些?(提示思考角度:愚公本身的因素/山的因素/路途因素等)

(4)文中提到"孀妻"、"遺男"的目的是什麼?--説明了愚公移山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移山之舉深得民心。

(5)其妻獻疑的出發點是什麼?--是想讓丈夫充分認識到移山的複雜與艱鉅。

4、分小組討論

5、集體討論:

6、歸納小結:

八、課堂責疑:

九、佈置作業:(練習卷)

教後感:|

附記:|

愚公移山練習卷

一、默寫《愚公移山》第二段:

_。

二、完成下列問題:

1、解釋加點字:

懲_險_塞_迂_汝_

面_如┅┅何_箕畚_始齔_反_ 2、翻譯句子:

(1)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翻譯:_。

(2)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翻譯:_。

(3)雜然相許。翻譯:_。

(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翻譯:_。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愚公移山的最終目的是_;愚公移山的艱鉅性主要體現為:_/_/_。

4、愚公之妻獻疑的出發點是:_。

5、強調"孀妻"、"遺男"的目的是_。

三、預習完成:

八年級語文教案之《愚公移山》(第二講)

執教:行宮中學黃玉中

一、檢查作業:

二、齊讀第一、二段:

三、導課:同學們,昨天我們瞭解了愚公移山的艱鉅性、原因以及鄰人的幫助,今天我們來進一步學習愚公移山堅信能把山移掉的信心之源--

四、展示教學目標:(幻燈)

1、對課文第三四段的理解性閲讀,瞭解愚公移山的信心之源和結果;

2、引導學生髮表自己對事情的看法;

3、培養學生意志、品質的提高,教案《八年級語文教案之《愚公移山》(第一講)行宮中學黃玉中》。

五、對課文第三段進行理解性閲讀:(幻燈)

1、女生齊讀課文第三段:

2、幻燈打出課文要求學生根據註釋與工具書翻譯課文: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3、集體翻譯:

4、幻燈打出思考題,分組討論:

(1)"笑"與"長息"分別有着怎樣的含義?

(2)文中智叟嘲笑愚公的理由是什麼?愚公反駁智叟的理由是什麼?

--"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從兩個人的對話來看:兩個人分別從哪一個角度看問題?分別是怎樣的人?--愚公:發展/是一個有長遠目光和堅定意志的人

--智叟:靜止/是一個鼠目寸光的人。

(4)這場爭論最終以誰的失敗而告終?(理由是什麼?)

--智叟(理由:河曲智叟亡以應)

(5)比較愚公之妻與智叟的話,分析兩人的態度的不同。

--兩個人雖然都反對移山。

但愚公之妻是出於對愚公的關心,從"獻疑"中可以看出她完全是出於關心與擔憂;而智叟的目的則完全是嘲諷愚公移山之舉。

(6)你怎樣看待愚公移山這件事,請説出你的觀點,並闡明理由。(不受限制)

(7)你對本段還有什麼高見或有什麼疑問要提出來與大家一起探討嗎?

5、集體討論:

6、歸納:

六、對課文第四段進行理解性閲讀:

1、翻譯課文:

2、思考思考題:

思考題:這一部分是故事的什麼部分?(高潮)本段藉助深化結尾的目的是什麼?

--作者通過驚山神、感天帝讚揚了愚公的宏偉抱負和堅毅精神。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人定勝天"的美好理想和改造自然的雄偉氣魄。

3、討論回答:

4、歸納:

七、課堂責疑:

八、歸納小結課文:

九、佈置作業:(練習卷)

教後感:|

附記:|

《愚公移山》練習卷

一、給加點字注音:

窮匱_亡_汝之不惠_ _

隴斷_冀_一厝朔東_ _

二、解釋加點字:

笑而止之_毀山之一毛_雖我之死_

其如土石何_其妻獻疑曰_窮匱_

汝心之固_固不可徹_汝之不惠_

三、閲讀理解: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一)"曾不能毀山之一毛"中的"毛"應解釋為:_,用該字該意組一個成語:_。

(二)找出文中的兩個通假字,並解釋:

1、_通_解釋為:_ 2、_通_解釋為:_

(三)本段文字屬於故事的_部分,大意為:_。

(四)選文中的"笑"和"長息"的表達作用是什麼?

"笑"表現了智叟_;

"長息"表現了愚公_。

(五)因為愚公的年齡將近九十,因此智叟把"_"作為理由阻止愚公移山,他的話句句有_語氣。但愚公先斥責智叟的"固不可徹",後_智叟的理由,他認為兩座山可以移走,其理由是_,結果愚公取得了辯論的勝利,文中的"_"一句就證明了這一點。

(六)請默寫出愚公之妻"獻疑"的一段話:

_ _

(七)比較愚公之妻與智叟的話,談談它們的異同:

_ _

(八)以愚公的長遠眼光命名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為"智"的用意是:_

(九)你怎樣看待愚公移山這件事,請説出你的觀點,並闡明理由。

《愚公移山》教案 篇六

教學目的:

一誦讀課文,做到字音正確,停頓恰當,並注意語氣。

二瞭解全文內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

三瞭解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的意思和用法。

教學設想:

從第五冊開始,文言文集中編排單元。這給學習文言文帶來了方便,也提出了問題。方便的是,集中學習文言文,有利於培養學生文言語感,以新帶舊,學起來比較容易些;問題是,前面四冊教材的文言文數量較少,而且與現代文混合編排在一個單元裏,可以説,學生對文言文還比較生疏,這又給集中學習文言文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前面的準備不足。

因此,五六冊的文言文教學,需要有一個總體設計,由淺入深,遵循學習文言文的規律,按照教材的規定,從誦讀訓練開始,在“讀”上下功夫。然後,再逐漸的深入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去。

讀文言文,一是讀準字音,二是讀好停頓,主要指句中的停頓。一個長句中,哪個詞與哪個詞連在一起讀,不該連在一起讀,就決定了句子內部的自然停頓。讀好句中的停頓,句子的意思也就大致明白了。

熟讀能夠成誦。背誦文言文的篇或段,也是五六冊教學的重點。所以,加強讀的訓練,有益於背誦。

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按照教材規定,能夠領會文句的大體意思,懂得文章的主旨就行了。因此,教學中,不一定要直譯課文,大體意思知道了,就基本上達到了要求。在這個基礎上,着重指導學生弄懂文章的主旨。

課文中遇到的常見的文言詞語,包括古今意義不同的詞,一詞多義的詞,以至通假字、虛詞等,選擇重點的,讓學生了解它們的意義或用法。所謂重點,一般來説,限於課後練習所列的詞語。

本課教學目的,依照以上的`認識而制定。教學重點、教學過程,乃至作業,都從教學目的出發,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一讀準下列字音:

仞懲塞(懲山北之塞)迂汝曾(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遂荷叩箕畚齔匱亡(亡以應)厝朔

二讀好下邊句子中的停頓:

1、懲山北之塞

2、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4、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5、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三藉助教材上的註釋。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

學生自己放聲讀一遍課文。其間,遇到讀不準或不會讀的字,看註釋或。教師不予指導。

二、互讀課文。

兩個學生一組:一個學生讀,一個聽。聽者發現讀音有錯,當即指出。兩人對某字的讀音意見不一致時,記下這個字,留待一會兒解決。如是,二人各讀一遍。

三、訂正讀音。

教師逐一出示寫有下列字的卡片(或將下列字集中寫在一塊小黑板上),請學生個體回答,集體訂正。正音時,有意識引導學生了解字詞的意思。為後邊瞭解課文內容做準備。

萬仞懲山北之塞迂汝曾不能遂荷擔者叩石

箕畚始齔窮匱亡以應一厝朔東

四、再讀課文。

學生再次放聲讀一遍課文。教師提示:注意讀準字音。

[説明]至此,學生已經讀了三遍課文,聽讀了一遍;加上正音(並有釋詞),可以説,教師藉助“讀準字音”這一要求,基本上實現了熟讀課文的目的。在反覆的朗讀中,相當一部分學生會對課文內容有所瞭解,這就為完成後邊的教學環節打好了基礎。但這並不算完全達到了“讀”的要求,下一步,通過指導“讀好句中停頓”,再讀課文的重點語句,併為完成“瞭解課文內容”這一教學目的進一步做鋪墊。

五、讀好停頓。

教師逐一出示下列語句(製成卡片,或寫在小黑板上),請學生讀出其中的停頓,然後,對為什麼這樣讀作一點解説。其間,隨時提示學生會藉助註釋來讀,慢慢培養使用註釋的習慣。

下邊語句中所畫的“/”為停頓處,供參考。

懲/山北之塞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説明]句中的停頓,一般依據句意或一定的語法關係來讀,但又不能限制的過於死板。有的長句,可以停頓兩次。這裏沒有標示出來,是為了供施教時靈活掌握。因為讀好停頓,一是為了會讀文言文,二是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階段,不必為究竟在什麼地方停頓而糾纏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達到了目的。學生隨着讀文言文數量的增多,尤其是隨着對內容的深入理解,會慢慢讀好句中停頓的。

六、試譯課文。

兩個學生一組,由一位學生根據書上註釋和自己的理解,串譯課文大意;另一位學生訂正或補充。二人遇到不會解釋或意見不一致的語句,將它們畫下來,留待一會兒解決。

[説明]在前面誦讀的基礎上,大部分學生對課文語句的意思能夠做到大體瞭解。兩人互相研究、討論,創造了較準確瞭解課文內容的條件。提倡藉助註釋來疏通文意,這也是在培養學生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此時,教師作巡視,注意瞭解學生出現的問題,使後面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七、集體討論。

每一組提出疏通文意時遇到的問題,全班研究、討論。意見不一致時,教師適時給予點撥。

待學生沒有問題再提,教師提出下列語句,指定學生説出大意,以檢查剛才學生們自譯的效果,也是將重點突出,以加深學生的印象。若下列有的語句,學生們已提出,此時教師不必再檢查。

説出下列語句的意思和加點詞的意思。

1、方七百里

2、河陽之北

3、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4、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5、叩石墾壤

6、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7、甚矣,汝之不惠

8、而山不加增

9、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八、聽讀課文。

教師讀課文,學生聽讀。要求:邊聽邊想每句話的意思,不看書。

[説明]這個環節,是在前面讀、譯、議的基礎上,通過聽讀,回憶強化學生對課文文意的瞭解,也是對前面施教內容的小結。

以上,可安排一課時教學。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一理解本文深刻的喻意。

二積累文言常識。

教學過程:

一、研究內容。(討論如下幾個問題:)

1、能用一句話概括這篇課文的意思嗎?(本文寫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你認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為什麼?

(討論這個問題,要緊扣課文內容。要點是①愚公是為了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而決心移山的——“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②下定了決心移山,就毫不動搖——“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結尾,終於感動了天帝,將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説明愚公不“愚”)

3、智叟的話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聰明”呢?

(回答要點:表面看起來,智叟好像是聰明。因為愚公畢竟“年且九十”了,兩座山又這樣大,很難移走。但是,他卻沒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孫孫不斷挖下去,“山不加增”,終於會成功的哲理。他譏諷、阻攔愚公移山,更説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4、叫愚公的做事並不“愚”,叫智叟的做事並不聰明。課文要告訴人們什麼道理呢?

(面對困難,要敢於鬥爭,堅持不懈地努力,終會取得成功。能夠這樣做的人,才是聰明的)

5、怎樣理解課文的神話結尾?

(這是對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偉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頌。也表達了古代人民藉助想象,寄託於神話,向自然鬥爭並取得勝利的願望。這個神話結尾,增強了故事的藝術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為高大、感人)

6、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呢?

(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鬥)

[説明]這6個討論題,旨在理解全文深刻的喻意。有兩點注意:①學生的回答,不必如教案所寫參考答案一樣,重要的是看他們的理解。②第5題,學生可能答出反映了“封建迷信”或“作者的思想侷限”這一類內容,教師注意引導。

二、詞語練習。

學生做課後練習三、四。瞭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積累文言常識。先個體做,後全班訂正。

有條件的,可適當補充以下內容: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返)

汝之不惠(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應(亡——無)

一厝朔東(厝——措)

無隴斷焉(隴——壟)

三、背誦課文。

背誦教材指定的段落“河曲智叟笑……亡以應”。

方法:給2—3分鐘自己背;然後,教師讀這段話,學生隨之默讀(不看書);請若干學生站起來試背,全班背。大約5—7分鐘完成。

四、擴展研討。

讀練習五第1題。討論“我們今天仍然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嗎?為什麼?”

[説明]此題旨在聯繫實際,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深化對課文中心意思的理解。研討時間不要過長,注意把握討論的話題。

佈置作業。

1、再背課文要求的段落,直至記牢。

2、寫一篇讀後感。

參考題目:愚公不“愚”、有志者事竟成——讀《愚公移山》有感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700裏,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住在大山的正對面。由於北邊的大山擋路,出來進去都要繞道,他感到很苦惱,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説:“我跟你們盡一切力量把這兩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説:“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也難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説,挖下來的土和石頭往哪兒擱?”眾人説:“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幾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幹這件事,説:“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在世上這最後的幾年,剩下這麼點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也動不了,又能把土塊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歎一聲,説:“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聽説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了,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總體説明】

學文言文,熟讀課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課文讀得不順暢,像字音讀不準,句中停頓讀得不恰當,是不利於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基本內容的。

讀課文的方法很多。齊讀、自讀、互讀等等,根據課文實際和學生實際選擇方法。但是,不論採用什麼方法,都要有益於提高教學效率,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和積極性、主動性。這是我們編寫這課教學方案以及其他文言文教案的重要原則之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86zz4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