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九年級語文《愚公移山》教案

九年級語文《愚公移山》教案

九年級語文《愚公移山》教案由本站的會員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以下4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九年級語文《愚公移山》教案

第1篇:九年級語文《愚公移山》教案

九年級語文《愚公移山》教案怎麼寫?以下是我們給你的範文格式參考。

學習目標:

1、流暢地朗讀課文。

2、正確理解有關實詞、虛詞的含義。

3、分析人物形象,明確故事寓意。

教學重點難點:

1、明確故事寓意。

2、生動的人物對話描寫的作用。

3、“愚公移山”的現實意義。

教學設想:

通過朗讀和思維訓練來開展師生雙邊活動,讓學生在泛讀感知、品讀感悟、研讀遷移中,達成教學目標。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教師導語: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愚公移山》這篇課文。課前我們已對課文進行了疏通,下面檢查字詞學習情況。教師出示小黑板: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

(1)一厝朔東。()(2)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3)汝心之固。()(4)且焉置土石。)

二、誦讀課文

1、教師範讀(或放錄音)。

2、學生分小組朗讀。

三、教讀新課

(一)初步理清“人”和“事”。

教師導語:現在由老師提出一些問題來問大家,看看大家對課文究竟理解得怎麼樣。

1、提問:這則寓言一共寫了哪些人物?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愚公、其妻、其子孫、遺男、智叟。

2、提問:老愚公有多大年紀了?智叟是個年輕人嗎?那個“遺男”姓什麼?有幾歲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嗎?

教師引導明確下列詞語的含義,學生討論回答:

年且九十——且,將。智叟——叟,老頭。京城氏——氏,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齔——齔,齒旁,小孩換牙;始齔,七八歲。孀妻有遺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親是“寡婦”,他自己是“孤兒”。“遺男”是生下來以前就死了父親的孩子。

3、提問:再請大家計算一下,參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回答: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一句:本句省主語“愚公”;“荷擔者三夫”即“三個能挑擔的男子(子孫)”。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領了子孫中三個能挑擔的人,敲石挖土,用畚箕裝了土石運到渤海邊上(去扔掉)”。

第2篇:九年級語文《愚公移山》教案

希望你能喜歡這篇九年級語文《愚公移山》教案範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在前四冊分散學習文言文的基礎上,國中語文第五冊將各篇相對獨立的文言文集中編排在第八單元學習,旨在培養誦讀習慣,增強文言語感,進一步提高閲讀欣賞能力,為今後學習文言文打下堅實的基礎。故教學要求側重於朗讀和背誦。

2、教材特點:《愚公移山》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篇,它有如下幾個特點:①濃郁的神話色彩,易激發學習興趣;②可讀性強,易於記誦;③基礎性強,有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彙需要積累;④寓意深刻,實踐性強;⑤故事性強,人物形象鮮明,但教材偏重於理性,有可能束縛學生對“智叟”的形象思維。

3、教材重點:積累文言詞彙,誦讀課文第三段;認識愚公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材難點:神話結尾的作用,重新認識“智叟”。

4、教學目標:根據大綱要求、教材特點及學生認知特點,努力實施素質教育,本課目標確定如下:

①知識目標:積累文言詞彙,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誦讀課文第三段。

②能力目標:在對比中認識愚公形象及神話結尾的作用,理解故事的寓意。

③創新目標:“智叟也智”。

④德育目標:教育學生髮揚愚公精神,克服困難,勤奮進取,移走學習中的“太行、王屋山”。

二、教法學法:

為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訓練主線”原則,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科特點,主要採用導讀式教學法,藉助多媒體課件,激趣、啟思、點撥。學法則以誦讀、討論為主。誦讀分自讀、齊讀、分角色朗讀及背誦。討論也可採用分組方式。旨在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全程參與,主動獲取知識。

三、教學手段、技巧的運用

運用自制課件及教學插圖,目的在於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官,強化視聽感受,既提高興趣,又豐富教學內容,起到拓展遷移的作用,從而實現“小課堂”與“大語文”的有機組合。

四、教學程序:

(一)、激趣啟思,導入新課

展示圖片,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觀察對比,提問思考,然後讓其帶着問題學習新課,有助於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二)、新課教學

嚴格體現“三為主原則”,以讀貫穿整個教學,在教師的導讀點撥下,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師生合作,逐項分層完成本節教學任務。

(三)聽錄音範讀

加強聽力訓練,正音、斷句、模擬人物語氣,為下一步誦讀作好鋪墊。

(四)文言詞彙及句式的教學

這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重點,為突出這一重點,採用自讀與教師點撥相結合、分組討論與集中歸類相結合的方法,側重於通假字(4個)、詞語辨析(且、焉、之、其、於及一些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倒裝句、反問句)及難翻譯的句子,這樣,便可輕鬆完成任務。

(五)課文講析

1、故事情節的教學

讓學生找出愚公移山的原因、目標、辦法、行動、影響等有關語句,突出一個“難”字,一方面加強朗讀,另一方面為下面的討論張本。

2、愚公形象的認識和神話結尾的作用

愚公形象認識是本節教學的又一個重點,可引導學生從人物對比入手來分析討論,特別是愚公與智叟的對話,宜分角色朗讀,從人物對話及語氣角度全面理解愚公。神話結尾是本文的難點,它既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實質上也是對愚公精神的一種高度肯定。只要從現實出發,從肯定愚公精神角度出發,即可突破這一難點。

3、重新認識智叟

傳統教材認為智叟不“智”,但他的話也很實際,因此重新認識智叟便成了一個很有創造性的活動,課堂打算從為何“無以應”角度入手深層挖掘,從而認識其也有“智”的一面,力求有所突破。

4、寓意的教學

歸納寓意是本文的重點之一,教師可在移山與搬家的對比中,引導學生認識,然後歸納,放mTV,拓展課堂,活躍氣氛。

五、德育滲透

學生自由發言,重在知識的遷移,充分體現本文實踐性強的特點。

六、指導背誦(力爭當堂背誦)

1、愚公先斥後駁

2、有些句子運用了頂針手法。

七、作業佈置

1、加強鞏固練習《會考模擬題》

2、注重知識的遷移,對比閲讀。

八、板書設計

愚公移山

愚公不愚智叟也智

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鬥

第3篇:九年級語文《愚公移山》教案

下面由本站的作者為你提供九年級語文《愚公移山》教案的寫法。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2.積累文言詞語,誦讀課文。

3.學會辯證地看問題。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熟讀課文,讀準字音,看註解試譯全文。

二、導入

從杞人憂天説起。《列子》一書,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説。列子,名禦寇,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研讀課文

1.朗讀課文

2.翻譯課文

3.方法指導

(1)加。文言詞以單音節為主,而現代漢語則以雙音工為主,有些文言詞的基本意義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詞上加一個字,變成現代的雙音節詞,如方即方圓指面積。

(2)改。有些文言實詞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換一個意思相近的語來代替,如

(3)補。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語、介詞賓語和量詞等,所以翻譯時,必須補出,如:二山即兩座山。

(4)調。文言文的語序有的與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需要調整。如,甚矣,汝之不惠這是謂語提前的倒裝句。

(5)省。文言文中的發語句,即句首的助詞,或句中的語氣助詞,如果省略後的影響原意的可省去。

四、小結

1.詞性活用

險: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險峻的大山

箕畚:名詞用作狀語,用箕畚。

2.通假字

汝之不惠 始一反焉 一厝朔東

五、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一

思考課後練習二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翻譯了課文,大致理解了課文的意思,這節課,我們再來細讀課文,深入分析,研究課文所藴含的思想內容。

二、研讀分析

1.同學自己細讀課文,可分角色朗讀。思考下面問題。

(1)愚公之妻和智者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是否相同

(2)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有何作用

(3)愚公移山要而對哪些困難

(4)文中兩個人物的名字以愚智對舉,有什麼深意

(5)討論本文的寓意

2.討論歸納

提示:

(1)愚公之妻是從獻疑的角度説的,帶有關心的語氣,並提出了移山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客觀難題,但並不反對移。而智叟則是譏笑和責難,阻止其移山。

(2)體現了愚公移山的決定得到眾人的擁護。

(3)兩山非常大;人力有限;工具簡陋,運土路途遠

(4)愚--智--

(5)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説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

三、寫法點評

1.對比:愚公--智者 京城氏之子--智者

2.烘托:山之高大,運土路程遠--移山不易;山神之懼,天帝之感--愚公決心之堅

四、學生質疑

五、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一

2.讀了這則寓言,有什麼感想?就本文寫一篇讀後感。

第4篇:九年級語文《愚公移山》教案

本文是本站網友推薦,並由本站編輯整理的九年級語文《愚公移山》教案範文精選,僅供參考。

《愚公移山》時代背景

本文選自《列子》,成書於戰國前期。在當時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願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話式的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愚公移山》結構分析

【結構分析】

全文按情節發展過程可分四段:

第一段寫太行、王屋這兩座山的廣度、高度和所在地。這實際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對烘托人物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段寫愚公發起移山的經過和移山過程中的艱苦勞動,初步展示了愚公的`精神,為下文“答智叟難”做鋪墊。這一段可分三層:第一層寫愚公倡議移山的原因和目的及其倡議得到兒孫們熱烈響應的情形;第二層寫愚公妻的“獻疑”,説明移山的實際困難,還寫了眾人提出的解決困難的辦法;第三層寫愚公及其子孫們在移山過程中的艱苦勞動。其中還穿插敍述了京城氏孀妻的弱子“跳往助之”的情節。

第三段寫愚公批駁智叟的詰難。這是全文的重點段落。文中把兩種對立的觀點敍述得十分清楚,是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之所在。由此自然地導出故事的神話結尾。

第四段寫愚公的話感動了天帝,王屋、太行二山終被移走。

這篇寓言的故事情節跟一般寓言比較起來,要稍微複雜一些,而且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發展過程──它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都可以明顯地看出來。這樣一個情節發展的過程,儘管跟一般小説還有很大的差別,但對人物精神、思想或性格的表現仍具有重要的作用。這是這篇寓言中的主要人物愚公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格的主要原因。

《愚公移山》人物描寫

1、愚公的形象:

愚公是移山的發起人和組織者。他面對千難萬險,不顧“年且九十”的高齡,率領全家“畢力平險”。這困難,一般人是難以想象的,而愚公卻堅決要幹。看起來這似乎是“愚”,其實不然。

愚公要移山,不是頭腦一時發熱,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確。“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説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懲,苦。這裏是意動用法。塞,閉塞,堵塞,指阻礙交通。迂,繞遠道兒。全句是説苦於北山擋道,出來進去要繞遠,很不方便。這句話説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體會,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們的共同感受。因此,“聚室而謀”,立即得到熱烈的贊同。這是從消極方面説的。從積極方面説,對於搬掉兩座山會給人們帶來什麼好處,愚公心中也是有數。“指通豫南,直達漢陰”,説的就是移山之利。這裏的“指通”、“直達”都有筆直的來往的意思,與上文“塞”、“迂”相對應。可見愚公移山的利害關係,早已考慮再三了。其次,對於山能夠移走這一點,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駁智叟的一段話裏,就説得十分清楚。這段是用“頂針”的修辭方法寫的,一句頂着一句,層層緊扣,充分説明子子孫孫綿延不絕的道理,最後用“無窮匱也”做結束,肯定了人力的無窮無盡,很有説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轉,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會“更增高”。這樣得出“何患而不平”的結論,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這説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對人力和自然的發展變化關係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由此可見,愚公在移山的整個過程中站得高、看得遠,考慮問題十分周密,駁斥智叟有理有據,象這樣可敬的老人,誰還能相信他是“笨老頭”呢?

2、智叟的形象:

智叟是一個自作聰明的老人。他輕視愚公,反對移山。文中寫智叟的文字不多,卻把這個自以為是的老頭刻畫得淋漓盡致。他對愚公移山“笑而止之”。這種笑是嘲笑,是輕蔑,顯得即傲慢又武斷。“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裝句強調愚公不聰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對愚公的輕視。“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説“憑你這一大把年紀和剩下的一點力氣,還不能毀掉山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塊石頭怎麼樣呢?”這話説得尖刻、誇張,帶有明顯的嘲諷口吻。用“其”加強反問語氣。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對移山的頑固態度。但最後他被愚公駁斥得“亡以應”。智叟從開始時的振振有詞,教訓別人,到被駁得啞口無言,一付窘態,這正是自作聰明的人應得的下場。智叟目光短淺,知難而退,無所作為又信口開河,好為人師,這種人自以為是,其實不過是賣弄小聰明罷了。

《愚公移山》重點難點講解

1、課文的寓意:

這篇課文名為“愚公移山”,其實並不一定是要提倡挖山,而是意在告訴人們:要取得事業的成功,就必須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奮鬥努力。

2、愚公的形象:

愚公是移山的發起人和組織者。他面對千難萬險,不顧“年且九十”的高齡,率領全家“畢力平險”。這困難,一般人是難以想象的,而愚公卻堅決要幹。看起來這似乎是“愚”,其實不然。

愚公要移山,不是頭腦一時發熱,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確。“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説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懲,苦。這裏是意動用法。塞,閉塞,堵塞,指阻礙交通。迂,繞遠道兒。全句是説苦於北山擋道,出來進去要繞遠,很不方便。這句話説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體會,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們的共同感受。因此,“聚室而謀”,立即得到熱烈的贊同。這是從消極方面説的。從積極方面説,對於搬掉兩座山會給人們帶來什麼好處,愚公心中也是有數。“指通豫南,直達漢陰”,説的就是移山之利。這裏的“指通”、“直達”都有筆直的來往的意思,與上文“塞”、“迂”相對應。可見愚公移山的利害關係,早已考慮再三了。其次,對於山能夠移走這一點,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駁智叟的一段話裏,就説得十分清楚。這段是用“頂針”的修辭方法寫的,一句頂着一句,層層緊扣,充分説明子子孫孫綿延不絕的道理,最後用“無窮匱也”做結束,肯定了人力的無窮無盡,很有説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轉,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會“更增高”。這樣得出“何患而不平”的結論,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這説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對人力和自然的發展變化關係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3、運用對照、對比、襯托的手法表現人物:

第一,用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峻、廣袤,同老愚公人少力微、工具簡陋相對照,有力地突出了愚公的毅力和決心。第二,用智叟的目光短淺、安於現狀、自作聰明,同愚公胸懷大志、遠見卓識、敢於鬥爭的精神相對比,點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第三,用“遺男”的熱情贊助來襯托智叟的頑固不化。第四,用山神驚懼,天帝感動來烘托愚公的堅強行動和必勝的信心。

本站的小編希望以上4篇九年級語文《愚公移山》教案範文能夠幫到你,當然,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看更多九年級語文《愚公移山》教案範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v3r6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