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高一必修二物理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高一必修二物理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高一必修二物理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高一必修二物理教案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知道平拋運動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

2.設計實驗來驗證這個結論,加強感官印象,加深對平拋運動特點的理解。

3.能夠設計實驗得到物體做平拋運動的軌跡,能夠對平拋運動軌跡進行研究得到結論。

4.能夠通過對平拋運動軌跡的研究計算平拋運動物體的初速度。

★教學重點

A.如何設計實驗。

B.如何處理實驗數據。

C.通過實驗處理結果加深對平拋運動的理解

三、通過實驗獲得平拋運動軌跡

師:剛才的演示實驗中,我們進行的都是定性的觀察,如果要定量地對平拋運動進行研究,我們首先必須設法描繪物體做平拋運動的軌跡。

師:為了獲得平拋運動的軌跡,我這裏提供幾種方法供同學們自己選擇

方法1:用水流研究平拋物體的運動

如圖,倒置的飲料瓶內裝着水,瓶塞內插着兩根兩端開口的細管,其中一根彎成水平,且水平端加接一段更細的硬管作為噴嘴。水從噴嘴中射出,在空中形成彎曲的細水柱,它顯示了平拋運動的軌跡。設法把它描在背後的紙上就能進行分析處理了。插入瓶中的另一根細管的作用,是保持從噴嘴射出水流的速度不變,使其不隨瓶內水面的下降而減小。這是因為該管上端與空氣相通,A處水的壓強始終等於大氣壓,不受瓶內水面高低的影響。因此,在水面降到A處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可以得到穩定的細水柱。

方法2:用數碼照相機或數碼攝像機記錄平拋運動的軌跡

數碼相機大多具有攝像功能,每秒鐘拍攝約15幀照片。可以用它拍攝小球從水平桌面飛出後做平拋運動的幾張連續照片。如果用數學課上畫函數圖象的方格黑板做背景,就可以根據照片上小球的位置在方格紙上畫出小球的軌跡。

方法3:斜面、小槽、小球等實驗儀器(實驗室最常用的一種方法)

實驗圖如下:

1、將平拋運動實驗器置於桌面,裝好平拋軌道,使軌道的拋射端處於水平位置。調節調平螺絲,觀察重垂線或氣泡水準,使面板處於豎直平面內,卡好定位板。

2、將描跡記錄紙襯墊一張複寫紙或打字蠟紙,緊貼記錄面板用壓紙板固定在面板上,使橫座標x軸在水平方向上,縱座標y軸沿豎直方向向下(若用白紙,可事先用鉛筆在紙上畫出x、y座標軸線),並注意使座標原點的位置在平拋物體(鋼球)的質心(即球心)離開軌道處。

3、把接球擋板拉到最上方一格的位置。

4、將定位板定在某一位置固定好。鋼球緊靠定位板釋放,球沿軌道向下運動,以一定的初速度由軌道的平直部分水平拋出。

5、下落的鋼球打在向面板傾斜的接球擋板上,同時在面板上留下一個印跡點。

6、再將接球擋板向下拉一格,重複上述操作方法,打出第二個印跡點,如此繼續下拉接球擋板,直至最低點,即可得到平拋的鋼球下落時的一系列跡點。

7、變更定位板的位置,即可改變鋼球平拋的初速度,按上述實驗操作方法,便可打出另一系列跡點。

8、取下記錄紙,將各次實驗所記錄的點分別用平滑曲線連接起來,即可得到以不同的初速度做平拋運動的軌跡圖線。如圖所示。

實驗注意事項:

(1)必須保證記錄面板處於豎直平面內,使平拋軌道的平面靠近板面。

(2)調節斜槽末端水平,使小球飛出時的速度是水平方向。可將小球放於此處調節到小球不會左右滾動即可。

(3)貼座標紙時,可以用重錘線幫助完成,使重錘線與座標紙的一條線重合,則這條線就是縱座標。

(4)座標原點是斜槽末端處小球球心的位置。

(5)每次從同一高度無初速釋放小球。

(6)選取軌跡上離原點較遠的點來測量x,y的值可減小誤差。描點時,應使視線與所描的點齊平。

高一必修二物理教案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掌握萬有引力定律並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解決簡單問題。

2、使學生能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解決天體問題及衞星問題。

3、瞭解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情況並用所學知識解釋(我國近幾年在航天事業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如: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風雲一號、風雲二號、神州一號、二號、三號等).

能力目標

通過圖片或自制教具展示卡文迪許扭秤的設計方法,滲透科學發現與科學實驗的方法論教育。

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卡文迪許扭秤的設計過程,使學生了解卡文迪許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是如何攻克難關、戰勝困難的。

教學設計方案

一、教學過程設計:本節是關於萬有引力定律的應用,主要通過例題的講解加深學生對該部分知識的理解以及運用。

二、教學過程:

(一)講解例題

例題1:已知地球的半徑為,地球的自轉角速度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為。在赤道上空有一顆相對地球靜止的同步通訊衞星離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解:關於同步衞星的知識請學生回答:

1、同步衞星的週期是24h;

2、同步衞星的角速度與地球的自轉角速度相等;

3、同步衞星必須在赤道上空;(追問學生為什麼?)

由萬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在解決此題時應讓學生充分討論和充分理解,讓學生建立一個清晰的衞星繞地球的軌道。

例題2:已知地球的質量為,地球的半徑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為。求萬有引力恆量是多少?

解:由萬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學生在解決此題後,教師提出問題:

1、萬有引力恆量是誰首先測量的?

學生回答後,教師可以補充説明:卡文迪許是最富有的學者,最有學問的富翁,並對卡文迪許加以較詳細的介紹。

亨利·卡文迪許是英國傑出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他的一生為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也許這位科學家在生活中不是一個出色者,但在科學研究中不愧為一顆閃亮的明星。1731年10月10日,卡文迪許生於法國尼斯的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是英國公爵的後裔,因為他的母親喜歡法國的氣候,才搬到法國居住。當卡文迪許兩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去世了。由於早年喪母,他形成一種過於孤獨而羞怯的習性。

2、萬有引力恆量是用什麼方法測量的?

教師可用展示扭秤實驗的圖片並詳細解釋有關物理問題。(教學建議中有資料)

需要注意兩個地方:

(1)兩個1千克的物體間的萬有引力很小,他是如何解決的?

(2)力很小讀數如何解決的?

3、測量的萬有引力恆量的數值和單位?

4、在現實生活中,兩物體間的萬有引力我們無法觀察到呢?為什麼?請學生討論並舉例説明。

探究活動

組織學生收集相關資料,完成以下的探究活動。同時在完成題目1的基礎上分組自行設計一種測量萬有引力常量的方法。

1、萬有引力常量測量的歷史過程。

2、根據觀察和查閲資料設計一種測量萬有引力常量的方法。

高一必修二物理教案設計 篇三

一、設計思想

在舊教材中,《曲線運動》關於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的教學,通常通過演示圓周運動的小球離心現象,演示砂輪火星痕跡實驗,採取告知的方式,讓學生知道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為該位置的切線方向,由於軌跡是瞬間性,實驗有效性差。在新教材中,通過曲線軌道實驗演示曲線運動的方向,再告知速度方向是曲線的切線方向,與舊教材相比,能獲得具體的軌跡和末速度的“方向”,但是無法證明速度方向是切線方向。

筆者通過簡易自制器材,讓學生通過探究過程獲得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並自己獲得如何畫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的方法,強調科學探究的過程。筆者還通過當堂設計自行車擋泥板,以便學生把自己獲得的知識應用於實踐,體驗學以致用、知識有價的感受。還要求學生觀察自行車的擋泥板驗證自己的設計作為課外作業,體會STS的意義,提高科學素養。

二、教材分析

教學基本要求:知道什麼叫曲線運動,知道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能在軌跡圖中畫出速度的(大致)方向,知道曲線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發展要求:掌握速度和合外力方向與曲線彎曲情況之間的關係。

本課是整章教學的基礎,但不是重點內容,通過實驗和討論,讓學生體會到曲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是時刻改變的,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速度的方向是曲線的切線方向。

模塊的知識內容有三點:1、什麼是曲線運動(章引);2、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4、運動的合成與分解。

三、學情分析

在國中,已經學過什麼是直線運動,什麼是曲線運動,也知道曲線運動是常見的運動,但是不知道曲線運動的特點和原因。由於國中的速度概念的影響,雖然學生在第一模塊學過速度的矢量性,但是在實際學習中常常忽略了速度的方向,也就是説學生對“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的掌握有困難。

學生分組實驗時,容易滾跑小鋼珠,要求學生小心配合。幾何作圖可能難以下手,教師可以適當提示。學生主要的學習行為是觀察、回答、實驗。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曲線運動中位移的分矢量表示法及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線運動時一直變速運動。

(2)知道合運動、分運動分別是什麼,知道其同時性和獨立性。

(3)知道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理解運動的合成與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4)會用作圖法和計算的方法,求解位移和速度的合成與分解問題。

(5)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6)會判斷軌跡彎曲方向(發展要求)。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發現問題──猜想──探究──驗證──結論──交流的探究過程;

(2)經歷並體會研究問題要先從粗略到精細,由定性到定量,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過程;

(3)嘗試用數學幾何原理在物理研究中應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主動細心觀察,注意關注身邊的科學,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2)感受到科學研究問題源於生活實踐,獲得的結論服務於生活實踐,體會學以致用的感受。

(3)初步感受下結論不能主觀而要有科學依據的嚴謹的科學態度。

(4)初步養成小心翼翼做實驗的習慣。

五、重點難點

重點:體驗獲得“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是切線方向”的實驗過程。會標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難點:如何獲得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是切線方向。如何畫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在教學活動上: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體現教師的指導性和服務性。在教學媒體設計上:強調以試驗教學為主,以多媒體為輔助(投影問題與習題)。在教學程序上基本上按照加涅信息加工模型。引起注意──告知學生學習目標──刺激回憶先決性的學習──呈現刺激材料──提供學習幫助──引出作業──提供作業──提供反饋──評價作業──促進保持和遷移,通過問題鏈把教、學、練、評有機整合。在學習過程上:突出學生髮現問題──猜想──探究──驗證──結論──應用。在探究方法上:突出整合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認知過程上:突出人類的學習規律和認知規律,即,由粗略研究到精細研究,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過程。在理念上:突出科學的研究源於生活實踐,服務於生活實踐;認識到“下結論必須要有科學依據”。

七、學法指導

1.對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要從力與運動的關係、運動狀態變化的原因的角度來理解,物體做曲線運動時,速度的方向時刻在變化,不管速率是否變化,其運動狀態肯定在變化,所以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必有加速度,所以受合外力肯定不為零。

2.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指的是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合成與分解,跟力的合成與分解一樣,遵循相同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3.拋體運動是在恆定外力作用下所做的勻變速曲線運動,恆定的外力是改變速度大小的原因,也是改變速度方向的原因。

高一必修二物理教案設計 篇四

(一)教學目的

1.知道重力產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施力物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體質量的關係,理解公式G=mg,知道g=9.8牛/千克的物理意義。

(二)教具

彈簧秤、鈎碼、質量相等的兩種不同鈎碼。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力的三要素是什麼?

二、新課引入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我們只能看到地球的某一局部。如果在宇宙空間裏看地球,地球近似是圓球型。

(教師畫圖)

北京在北緯40°左右。一棵蘋果樹上結滿了蘋果。秋天到了,蘋果從樹上落下來。請同學畫出蘋果沿着什麼方向落下。

(一位學生畫在黑板上)

海南省盛產椰子,椰子落下來沿着什麼方向?

南半球上果樹上落下的水果沿着什麼方向落下?

(一位學生畫在黑板上)

教師:在地球上,一切物體失去了支持,都要沿着黑板上所畫的方向落向地球,原因是物體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三、重力的產生

教師:地球對地面附近物體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體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師: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體。例如,蘋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蘋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四、重力的方向

教師:重力是一種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點三個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體自由落向地面時的方向,這個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來檢查房屋的牆壁是否豎直。我們常看到建築工人用一根重垂線檢查牆壁就是應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這個道理。測繪人員用的水平儀下懸着重垂線,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來測定儀器是否水平。你有興趣的話,可以採用這類方法檢查家中的電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五、重力的大小

1.實驗:兩個鈎碼的大小、形狀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們的質量都是50克。我們用彈簧秤測量它們的重力。把物體掛在彈簧秤下,當物體靜止時,彈簧秤的示數就等於物體受到的重力。

(教師演示)

這兩個砝碼的重力都是0.5牛頓。質量相等的物體,它們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學生實驗:用彈簧秤測量質量分別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體的重力,將測量結果填在課本的表格內。

(學生操作)

3.物體的重力跟質量成正比

教師:從實驗數據可知,物體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4.g的值

實驗數據中重力和質量的比值大約是10牛/千克。精確的測量結果表明,重力和質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這個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計算,g可取10牛/千克。

5.G=mg

如果用G表示物體的重力,m表示物體的質量,g表示物體的重力和質量的比值。那麼重力和質量的關係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這個公式時,質量m用千克作單位,重力G用牛頓作單位,g=9.8牛/千克。

6.例題:一個集裝箱的質量是4噸,計算它所受重力。並畫出重力的圖示。

已知:m=4噸=4000千克,

g=10牛/千克。

求:G。

解:G=mg

=4000千克×10牛/千克

=40000牛。

答:集裝箱所受重力是40000牛。

作力的圖示時,要畫出力的三要素。重力是集裝箱受到的,重力的作用點畫在它的中心。方向豎直向下。結合標度線段的長度,重力線段長度應是標度線段長的4倍。

六、重心

教師: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粗細均勻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點;圓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對角線的交點。

七、總結

地面附近的物體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體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重力既然是一種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點三個要素。

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這個關係用G=mg表示,g=9.8牛/千克。

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

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

八、作業

1.完成節後練習。

2.章後習題4、6。

高一必修二物理教案設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能量守恆定律是十九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之一,對辨證唯物主義思想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是學生樹立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重要基礎之一;能量轉化和守恆思想貫穿整個高中教材,是認識自然、掌握自然規律的重要“工具”。機械能守恆是高中學生對能量轉化和守恆的啟蒙,它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是必須牢固掌握的一個重要規律。

(二)教材處理

人教版必修教材,僅以自由落體為例很快得出機械能守恆定律,對學生掌握知識(深刻理解機械能守恆的實質和機械能變化的原因)和訓練思維、發展能力不利,這裏作了改進,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得出,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實例探究,再結合一般過程作理論推證,然後總結出定律,闡釋機械能守恆的實質,最後是定性應用。符合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認識規律,並且在探究、推理過程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演繹推理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和探索發現能力,領悟物理學研究方法和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

(三)重點和難點

根據知能、方法、情感三要素確定。

1、重點: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推理分析過程、定律的內容和定律條件的實質性理解;發現物理規律的一種常用方法(特例探究+演繹推理法)和抽象思維(邏輯推理、分析歸納)、形象思維(過程描述和想象)、直覺思維能力的訓練。

2、難點:根據定律的推理分析過程歸納總結出機械能守恆定律、定律條件的實質性理解和發現定律科學方法的領悟以及機械能守恆定律空間對稱美的認識,激發學生心靈深處熱愛物理學的情感。

二、教學目標

(一)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1、高中新課程總目標(進一步提高科學素養,滿足全體學生的終身發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體性、發展性、和諧性)和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教材特點(思想性、探究性、邏輯性、方法性和哲理性融會一體);

3、所教學生的學習基礎(知識結構、思維結構和認知結構)。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機械能和機械能總量的概念(動能、勢能統稱為機械能,它們的總和即為機械能總量);

(2)掌握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涵(由對象、條件、結論組成)和外延(宏觀、低速,慣性參考系成立);

(3)理解機械能守恆定律條件的實質(能量只在機械動能和勢能之間轉化);

(4)初步會用定律分析實際過程機械能是否守恆(__和能量轉化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理解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得來過程:提出問題→實例探究→發現結論→理論推證→總結規律→初步應用,領悟發現物理規律的一種科學方法——實例探究+演繹推理法,提高探索發現能力;

(2)理解構建機械能守恆定律結構的方法及其意圖(機械能守恆定律來龍去脈結構化,使學生形成知識組塊,提高直覺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初步樹立變中有恆、能量守恆、物質不滅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2)初識尋找守恆量的意義;

(3)初識機械能守恆定律的空間對稱美。

三、教學方法

(一)教學手段的選用

投影儀和電腦。其作用有:將物理情境、規律的推理過程、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和機械能守恆定律知識方法結構,利用多個實驗形象、直觀地展示出來,幫助學生思考、分析、推理、理解和領悟機械能守恆問題中的研究對象的選取。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

1、指導思想:(1)有利於學生參與對概念、規律等內容的探究認識過程(主體性、探究性);(2)順應學生認知、能力、心理和情感發展規律(發展性、和諧性);(3)遵循發現物理規律的一般程序、思維方法和實驗依據(方法性和規律性)。

2、教學方法:教師指導與學生探究相結合的發現法。

四、學法指導

(一)基礎

學生通過國中機械能定性知識的學習、高中絕大部分力學知識和本章功、功率和動能定理的定量學習、理解和掌握,學生在物理知識結構、思維的深度(獨立性、獨特性、發散性與批判性)和認知方法策略等方面均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學生對學習物理的科學方法、物理規律由來的思維過程和方法的理解力、應用力,物理學科學美(簡單、對稱、和諧和多樣統一)的鑑賞力均需進一步培養和提高。

(二)宗旨

針對定律由來的實例探究和實例分析推理過程,創設激活學生“最近發展區”的物理情境,遵循科學家發現物理規律的思維模式和方法,進行探究發現式學習,進一步發展思維深度,逐步掌握髮現物理規律的探究步驟和方法,增強創新意識和探索發現能力。

(三)措施

引導學生通過參與、體驗、探究、敍述,實現“三個發現”,感悟“兩個模式”,強化物理觀念的形成。

1、三個發現,培養探究發現能力:

(1)發現功能關係W其它力=E2-E1;

(2)發現機械能守恆定律:實質是W其它力=E2-E1的一種特殊情況;

(3)發現快速判斷機械能是否守恆的方法(__和能轉化法)。

2、兩個模式,強化物理觀念的形成:

(1)思維模式:從生活情景到物理模型建構的思維過程(重過程):

(2)體驗模式:強化物理觀念的形成(重聯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n5wnv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