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談讀書》教案(精品多篇)

《談讀書》教案(精品多篇)

《談讀書》教案(精品多篇)

談 讀 書 篇一

讀書可以修身養性,開闊視野,增加知識,使人變得聰明睿智。古今中外許多名人以書為伴,將其視為自己的良師益友。他們酷愛讀書,把它當作人生的一大樂趣,從中得到美的享受。聽一聽名人們對書的比喻,這些發自內心深處的讚譽無不給人以極大的啟迪,激勵我們更加努力地去讀書。

力量書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寧

階梯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每爬上一級,就更脱離獸性而上升到人類,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觀念,更熱愛這本書。                                                                             ——高爾基

良師書籍是培育我們的良師,無須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語和訓斥,不收學費,也不拘形式。                                                                        ——德伯裏

朋友當我第一遍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彷彿覺得找到了一個朋友。當我再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彷彿又和老朋友重逢。                                                                            ——伏爾泰

鑰匙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托爾斯泰

珍寶好的書籍,是價值連城的珍寶。                   ——伏契克

乳汁優秀的書籍是撫育傑出人才的珍貴乳汁,它作為人類財富保存下來,併為人類生活的進一步發展服務。           ——彌爾頓

社會書就是社會,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社會。它能陶冶人的感性與氣質,使人高尚。——皮羅果夫

燈塔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  ——惠普爾

烈火各種愚事,在每天閲讀好書的影響下,彷彿烤在火上一樣,逐漸熔化。                                               ——雨果

編年史書籍是人類的編年史,它能將整個人類積累的無數豐富的經驗,世世代代地傳下去。——坎耶裏

營養品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就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

加速器書籍是生活進程的加速器。——尼克拉耶娃

思想之船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培根

高尚的人讀一本好書就是和高尚的人談話。         ——歌德

《談讀書》教案 篇二

1、學習文中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進行説理的方法。

2、積累文中出現的精闢的句子。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課文中出現的名言警句的體會學習。

(2) 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等方法的運用。

難點:

本文論述的語言十分簡練,在學習時體會其作用。

教學時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導入新課

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出生貴族家庭。劍橋大學畢業,後又學習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長,封為勛爵。1621年因受 賄為國會彈劾去職,嗣後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於在野外試驗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隨筆》是其文學方面主要著作,開創英國隨筆這特有體裁。

二、指導學生通讀全文,把握內容: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明確:這篇隨筆寫法不同一般,它論述的範圍相當廣泛,語言十分簡練,幾乎一句話就是一個觀點。

2、理解文章內容: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運用學過的知識歸納、總結。

明確:文章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去理解:

第一層:(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過且過知”)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

(1)先從正面説,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學生集體回答)

重點闡述了讀書的好處。

(2)後從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

並論述讀書和經驗的關係:

(學生通過看書迅速作答)

(3)最後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夠讀書、用書,而用書的智慧是在觀察生活中得來的。

(4)提問體會句子含義及作用。

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運用的是排比説理。

(5)提問體會論證方法:

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

體會: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採用這種手法,顯出其文筆老練,説理透徹。又如:“德行猶如寶石,樸素最美。”“聲名猶如大河,空虛無物者浮,實學有才者沉。”……

這種比喻的運用,使其文章更顯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層:(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始能無知而顯其有知)

闡述讀書的方法。

(1)本層第一句,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

明確:這一句指出讀書要仔細推敲細思,反對故意挑刺,迷信書本和公限於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

(2)對不同的書,作者又主張怎樣?

明確:學生找出語句,明確作者主張採用的不同的讀書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讀書和討論、作文、做筆記結合起來的那些句子。

明確:

第三層:(讀史使人明智—結尾)

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各種缺陷。

分兩個小層理解:

(1)作者在這一層舉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論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體會其説理方法。

明確:排比説理、歸納説理。(正面指出)

(2)作者進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讀書來彌補,就像身體百病,可以用運動驅除一樣。 (反面指出)

論證方法:對比論證、舉例論證。

三、討論與交流:

(1)學習本課後,對議論文的寫作的認識體會。

(2)本課中出現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組為討論單位,談談對這些內容的看法。

四、總結、歸納:本課就讀書問題,談了為什麼讀書和怎樣讀書。語言精練、生動、富有哲理意味。

談 讀 書 篇三

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下面是第一範文網小編為你整理的《漫談讀書》現代文閲讀原文及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漫談讀書》現代文閲讀原文

①我們現代人讀書真是幸福。古者,“著於竹帛謂之書”,竹就是竹簡,帛就是縑素。書是稀罕而珍貴的東西。一個人若能垂於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讀《易》,韋編三絕,用韌皮貫聯竹簡,翻來翻去以至於韌皮都斷了,那時候讀書多麼吃力!後來有了紙,有了毛筆,書的製作比較方便,但在印刷之術未行以前,書的流傳完全是靠抄寫。我們看看唐人寫經,以及許多古書的鈔本,可以知道一本書得來非易。自從有了印刷術,刻版、活字、石印、影印,乃至於顯微膠片,讀書的方便無以復加。

②物以稀為貴。但是書究竟不是普通的貨物。書是人類的智慧的結晶,經驗的寶藏,所以儘管如今滿坑滿谷的都是書,書的價值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的。 __________, __________。書的價值在於其內容的精到。宋太宗每天讀《太平御覽》等書二卷,漏了一天則以後追補,他説:“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這是“開卷有益”一語之由來。《太平御覽》採集羣書一千六百餘種,分為五十五門,歷代典籍盡萃於是,宋太宗日理萬機之暇日覽兩卷,當然可以説是“開卷有益”。如今我們的書太多了,縱不説粗製濫造,至少是種類繁多,接觸的方面甚廣。我們讀書要有抉擇,否則不但無益而且浪費時間。

③那麼讀什麼書呢?這就要看各人的興趣和需要。在學校裏,如果能在教師裏遇到一兩位有學問的,那是最幸運的事,他能適當指點我們讀書的門徑。離開學校就只有靠自己了。讀書,永遠不恨其晚。晚,比永遠不讀強。有一個原則也許是值得考慮的:作為一個地道的中國人,有些部書是非讀不可的。這與行業無關。理工科的、財經界的、文法門的,都需要讀一些蔚成中國文化傳統的書。經書當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書也一樣的重要。盲目地讀經不可以提倡,意義模糊的所謂“國學”亦不能饜現代人之望。一系列的古書是我們應該以現代眼光去了解的。

④黃山谷説:“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細味其言,覺得似有道理。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人,確實是面目可憎語言無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關係安在?何以不讀書便面目可憎語言無味?我想也許是因為讀書等於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書立説必定是一時才俊,與古人遊不知不覺受其薰染,終乃收改變氣質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廣,臉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氣,無以名之,名之曰書卷氣。同時在談吐上也自然高遠不俗。反過來説,人不讀書,則所為何事,大概是陷身於世網塵勞,困厄於名韁利鎖,五燒六蔽,苦惱煩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語言有味?

⑤當然,改變氣質不一定要靠讀書。例如,藝術家就另有一種修為。“伯牙學琴於成連先生,三年不成。成連言吾師方子春今在東海中,能移人情。乃與伯牙偕往,到蓬萊山,留伯牙宿,曰:‘子居習之,吾將迎師。’刺船而去,旬時不返。伯牙延望無人,但聞海水澒洞崩坼之聲,山林窅冥,羣鳥悲號,愴然歎曰:‘先生將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成,成連刺船迎之而返。伯牙之琴,遂妙天下。”這一段記載,寫音樂家之被自然改變氣質,雖然神祕,不是不可理解的。禪宗教外別傳,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頓悟即能明心見性。這究竟是生有異稟的人之超絕的成就。以我們一般人而言,最簡便的修養方法還是讀書。

⑥書,本身就有情趣,可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書,立在架上,放在案頭,擺在枕邊,無往而不宜。好的版本尤其可喜。我對線裝書有一分偏愛。吳稚暉先生曾主張把線裝書一律丟在茅廁坑裏,這偏激之言令人聽了不大舒服。如果一定要丟在茅廁坑裏,我丟洋裝書,捨不得丟線裝書。可惜現在線裝書很少見了,就像穿長袍的人一樣的稀罕。幾十年前我搜求杜詩版本,看到古逸叢書影印宋版蔡孟弼《草堂詩箋》,真是愛玩不忍釋手,想見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紙張墨色亦均屬上選。在校勘上箋註上此書不見得有多少價值,可是這部書本身確是無上的藝術品。

《漫談讀書》現代文閲讀題目

1.第①段説“(在古代),書是稀罕而珍貴的東西”,其理由是:。(2分)

2.填入第②段空格處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 暢銷未必內容好,價廉未必貨色差。

B. 內容好的不一定暢銷,貨色差的不一定價廉。

C. 價廉未必貨色差 ,暢銷未必內容好。

D. 貨色差的不一定價廉,內容好的不一定暢銷。

3.第④段加點詞“書卷氣”的含義是:(2分)

4.第⑤段中,為什麼要寫有關“移情”、“頓悟”的內容?。(4分)

5.下列推斷與文章一致的一項是( )(2分)

A.孔子讀《易》,韋編三絕,確實下了一番苦功。

B.所謂“開卷有益”,就是隻要讀書,就一定會有收穫。

C.不讀書的人,一定是“面目可憎”“語言無味”。

D.作者對“線裝書”的偏愛,正是熱愛傳統文化的表現。

6.關於讀書,本文的主要觀點有哪些?(4分)

《漫談讀書》現代問閲讀答案

1.(2分)(古人)讀書難,成書難;(1分)唯難而稀罕珍貴。(1分)

2.(3分)C

3.(2分)因讀書而汲取的清醇爽朗之氣,(1分)其表現為境界高,胸襟廣,談吐不俗。(1分)

4.(4分)“移情”、“頓悟”是針對天賦稟異的人而言的,非常人所能及;(2分)就一般人來説,讀書還是最好的修養途徑。(1分)這樣寫,也體現了“漫談”的特徵。(1分)

5.(2分)D

6.(4分)⑴現代人讀書是幸福的 ⑵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經驗的寶藏 ⑶讀書要有選擇,要看各人的興趣和需要(4)作為中國人,一定要讀經書、史書 (5)讀書能改變人的氣質(對1點得1分)

《談讀書》教案 篇四

問題導學

1、文章題目是“談讀書”,可作者在開頭兩段大談“書籍”問題,這樣寫有何用意?

2、朱先生的“讀書在精不在多”的見解與傳統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否矛盾?

自主探究

本文在説理的詳略和順序安排上有何特點?請簡要分析。

文法導析

1、正反論述,説理準確、透徹,邏輯嚴密。

作者為了説清道理,注意從正反兩方面論述。如論述“讀書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時,先從正面講清道理,再從反面説明多讀而不求甚解的壞處。

作者下筆很有分寸,不是説讀書不能憑興趣,而是不能全憑興趣。一個“全”字體現了邏輯的嚴密。作者説,“有些有趣的書他須得犧牲”,這就是有所舍才能有所得,即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的道理。同時,作者又説,“有些初看很枯燥的書他必須咬定牙關去硬啃,一久了自然還可以啃出滋味來”。作者在論述道理的時候,把道理説得多麼準確、全面和透徹。

2、善用比喻,説理淺顯生動。

朱光潛先生寫説理文,一向善用比喻,將抽象的道理説得淺顯生動。在這篇短文中就用了許多確切形象的比喻。為了説明讀書貪多,所得甚少,他説,“譬如飲食,不消化的東西積得越多,愈易釀成腸胃病”。為了説明讀書要在基本要籍上下功夫,他又説,“做學問如作戰,須攻堅挫鋭,佔住要塞。目標太多了,掩埋了堅鋭所在,只東打一拳,西踢一腳,就成了‘消耗戰’”。像這樣的比喻,在這篇短文中共有十餘處之多。作者通過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説得生動形象,淺顯易懂,使人印象深刻。

3、善用對偶,整散結合,語言有節奏感。

文中用了許多駢偶佳句,如“‘過目’的雖多,‘留心’的卻少”,對仗工穩,平仄協調。又如“少讀如果徹底……”和“多讀而不求甚解……”兩套複句,緊承上兩句的“多讀”“少讀”而層遞擴展。先説“少讀”,再説“多讀”,既有迴環之美,又大體相對。讀來頗有抑揚頓挫、鏗鏘迴環之美。

技法導練

導練目標

從“繼承”“包容”“取捨”中任選一個話題,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寫一個片段,闡明你的認識與感受,不少於200字。

《談讀書》知識點

學生朗讀課文,結合註釋,理解文句。圈點批註課文論述的不同內容,並嘗試劃分段落層次,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

全文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之”):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先從正面説,讀書有三種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而後,從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惰、矯和學究。接着,論述讀書與經驗的關係:相互補充、相輔相成。

第二層(從“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到“始能無知而顯有知”):主要論述讀書的方法,指出對不同的書應採取不同的讀法。

第三層(從“讀史使人明智”到結尾):主要論述讀書的益處。

通讀課文,結合課文內容回答,文章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分別論證了什麼觀點?試舉例説明。

①比喻論證。例如,“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學習”,論證了讀書對人的天賦的作用。這樣寫,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②對比論證。例如,文章開頭從正面論述了讀書的目的,接着從反面論述了讀書的三種偏向。正面與反面結合,使説理更加全面、有力。

③歸納論證。例如,“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前六個分句具體論述了讀書的作用,最後分句對前面的論述內容加以概括。在分述的基礎上歸納並得出結論,這是歸納論證法。由於前面列舉的內容豐富翔實,最後得出的論斷就會更使人信服

《談讀書》教學反思

一、以讀為主,以讀促悟

文言文和現代漢語的距離很大。五年級的國小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在課上是這樣來安排的:首先讓學生藉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正確,不強調讓學生讀流利,因為學生在沒有理解每句話的意思的時候是不可能把語句讀流利的。接下來,我引導學生邊讀課文,邊對照註釋,理解每句話中關鍵詞的意思。

二、小組交流,合作學習

先讓學生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嘗試着用自己的話説一説每句話的意思。然後在小組中進行交流。我的意圖是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上遇到了困難的時候,只有藉助集體的'力量才能夠事半功倍地解決困難,獲取更多的知識。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我進行巡視並適時地予以指導,這樣又凸顯了老師的主導地位。因為老師就是一節課的設計者和引導者,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解惑者。但是老師決不能夠越俎代庖,採用滿堂灌的方式來完成文言文的教學,那是事倍功半的,是受累不討好的。因為那樣做的話,老師一堂課下來累得要死要活,學生學得昏昏欲睡,結果是什麼也沒有學會,什麼方法也沒有記住。即使有一兩位學生記住了一點兒那也是鸚鵡學舌根本無從談起掌握學習文言文的學習方法。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環節進行完之後,我又組織了全班交流的環節,這樣做是有利於全班同學共享學習經驗的。大家把自己小組裏的學習所得拿出來與同學們共享。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學生在經歷了探索的過程的基礎上牢牢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在學生掌握了這兩篇文言文的內容之後,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學習經驗和學習情況想一想這兩篇節選的內容給我們講了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在感悟到課文的主旨之後再啟發學生想一想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應該怎樣去做,才能夠提高自己的學習效果。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覺得自己最大的失誤是沒有充分利用課堂上出現的突發性教學資源。這些突發性的教學資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為自己的忽視大大降低了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再就是對課堂上動態的生成的處理預設不夠。不過就算是這樣,學生出現了意想不到,甚至奇怪荒謬的答案,教師也不能發火,而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只有師生和諧,才會產生好的教學效果

談 讀 書 篇五

教學目的:

1、學習文中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進行説理的方法。

2、積累文中出現的精闢的句子。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課文中出現的名言警句的體會學習。

(2) 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等方法的運用。

難點:

本文論述的語言十分簡練,在學習時體會其作用。

教學時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

分小組比賽,檢查積累材料的情況。要求每小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關於讀書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讀書的趣事講出,以多者為勝方。

(1)名言警句:

好(hǎo)讀書時不好(hào)讀書,好(hào)讀書時不好(hǎo)讀書。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書到用時方恨少。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

(2)名人論讀書:

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李清照的讀書方法:興味到時拿起書就讀。

朱熹談讀書時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學思結合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3)名人讀書的趣事:

孔子韋編三絕的故事

列寧讀書趣聞

馬克思讀書趣聞

古人頭懸梁錐刺股,囊瑩映雪、鑿壁偷光的刻苦讀書。

……

二、簡介作者導入新課

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出生貴族家庭。劍橋大學畢業,後又學習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長,封為勛爵。1621年因受賄為國會彈劾去職,嗣後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於在野外試驗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隨筆》是其文學方面主要著作,開創英國隨筆這特有體裁。

三、指導學生通讀全文,把握內容: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明確:這篇隨筆寫法不同一般,它論述的範圍相當廣泛,語言十分簡練,幾乎一句話就是一個觀點。

2、理解文章內容: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運用學過的知識歸納、總結。

明確:文章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去理解:

第一層:(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過且過知”)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

(1)先從正面説,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學生集體回答)

重點闡述了讀書的好處。

(2)後從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

並論述讀書和經驗的關係:

(學生通過看書迅速作答)

(3)最後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夠讀書、用書,而用書的智慧是在觀察生活中得來的。

(4)提問體會句子含義及作用。

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運用的是排比説理。

(5)提問體會論證方法:

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

體會: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採用這種手法,顯出其文筆老練,説理透徹。又如:“德行猶如寶石,樸素最美。”“聲名猶如大河,空虛無物者浮,實學有才者沉。”……

這種比喻的運用,使其文章更顯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層:(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始能無知而顯其有知)

闡述讀書的方法。

(1)本層第一句,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

明確:這一句指出讀書要仔細推敲細思,反對故意挑刺,迷信書本和公限於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

(2)對不同的書,作者又主張怎樣?

明確:學生找出語句,明確作者主張採用的不同的讀書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讀書和討論、作文、做筆記結合起來的那些句子。

明確:

第三層:(讀史使人明智—結尾)

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各種缺陷。

分兩個小層理解:

(1)作者在這一層舉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論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體會其説理方法。

明確:排比説理、歸納説理。(正面指出)

(2)作者進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讀書來彌補,就像身體百病,可以用運動驅除一樣。 (反面指出)

論證方法:對比論證、舉例論證。

四、討論與交流:(1)學習本課後,對議論文的寫作的認識體會。

(2)本課中出現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組為討論單位,談談對這些內容的看法。

五、總結、歸納:

六、佈置練習:摘抄有關“讀書”方面的名句擴大寫作素材庫,積累寫作經驗。

談 讀 書 篇六

學問不只是讀書,而讀書究竟是學問的一個重要途徑。下面第一範文網小編為大家帶來《談讀書》閲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談讀書》閲讀原文

讀書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兩句詩值得每個讀書人懸為座右銘。必須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涵泳優遊,以至於變化氣質;多讀而不求甚解,譬如馳騁十里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得心花意亂,空手而歸。世間許多人讀書只是為裝點門面,如暴發户炫耀傢俬,以多為貴。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談讀書》閲讀題目

10.結合語境解釋“涵泳優遊”。

11.“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中的“這”指代的是什麼?

12.最能表達選段中心的句子是哪一句?

13.選段運用哪些論證方法?各舉一例説明。

《談讀書》閲讀答案

10、意為運用得從容自如、得心應手的一種境界。

11、指代讀書只為裝點門面、以多為貴。

12、讀書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

13、比喻論證:“多讀而不求甚解,譬如馳騁十里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得心花意亂,空手而歸”。引用論證:“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對比論證:“少讀”與“多讀”對比。

《談讀書》教案 篇七

文本分析:

本課由三篇文言文構成。第一篇是孔子在《論語》中對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的有關論述,給人以警醒;第二篇是朱熹論説的“讀書有三到”,重在強調心到,表現了朱熹獨到的見解,給人以啟迪;第三篇是曾國藩對讀書的論述,強調讀書要有“三有”——有志、有識、有恆,給人以訓誡。五年級的學生對文言文接觸得並不多,所以在課堂上要以讀為本,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讓學生讀出古文特有的韻味。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滲透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讓學生通過看註釋、聯繫上下文、結合生活經驗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精練、雋永的語言特點。另外要注意的是,文言文的教學要注重學生自讀自悟,人文內涵只要有所體會即可,不必強行灌輸。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恥、識、矣、豈”4個生字(包括1個多音字),會寫“誨、謂、誦”等9個生字。理解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掌握朗讀古文的方法。

3.深入理解古人對讀書的認識,從中獲得啟發。

4.積累古代經典文章,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教學難點:

體會古人對讀書的認識,結合實際改進自己的讀書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會認“恥、識、矣、豈”4個生字(包括1個多音字),會寫“誨、謂、誦”等9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

3.深入理解古人對讀書的認識,能結合自己的讀書經歷來談感受。

要點把握

1.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體會古人對讀書的認識和論述,結合實際改進自己的讀書方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以故事的形式導入課文。

(教師播放“囊螢映雪”的視頻,引導學生在觀看的'同時體會人物勤奮苦讀的精神。)

導語:囊螢映雪的故事同學們肯定不陌生。晉代車胤小時家貧,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晉代孫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這兩個人物故事告訴我們讀書要勤奮,才能有所成。其實,關於讀書,古人還有許多寶貴的經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學習。

2.板書課題,理解課題。

明確:“談讀書”表明本文是論述讀書方法和讀書態度的文章。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學生自主朗讀課文,圈畫出讀不準的字音和不理解的字詞。

2.教師檢測學生生字詞的掌握情況。

(1)出示帶拼音的字詞卡片,指名認讀。教師糾正字音,幫助學生識記生字。

不下問 默而之 人不倦 讀 心 一不可

(2)引導學生觀察字形、結構及筆畫,重點字書寫示範,指導生字書寫。

◆書寫指導:

[恥]左右結構。左部提畫偏下,右部底橫長而有力。

[誨]左右結構,左窄、短,右寬、長。“每”豎折的豎段略向左斜。

[謂]左右結構,左窄右寬,頂部左右齊平。右上部“田”上寬下窄。

[窺]上下結構,上窄、扁,下寬、長。

◆易錯提示:

[窺]上部“穴”的末筆捺改點,左下“夫”的末筆捺改點。

[誨]右邊的“每”不要寫成“毎”。

(3)學生書寫練習,教師巡視,糾正坐姿、握筆姿勢、書寫錯誤等。

3.教師引讀,學生跟讀,達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的效果。

三、再讀課文,品讀感知

1.教師介紹出處,補充文學常識。

《論語》 儒家經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南宋理學家朱熹把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2.教師指導點撥文中重點詞語的意思。

[敏]聰敏。 [好(hào)]喜好。 [恥]以……為恥。

[下問]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

[是知也]這就是智慧。知,同“智”,智慧。 [厭]滿足。

[默而識之]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識,記住。 [誨]教誨。

3.學生合作學習,結合註釋理解大意。

(1)小組自由學習,合作探究。

預設:學生先自讀課文,結合課文註釋理解句意,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問號;然後在小組內展開討論,解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還有無法解決的疑問記下來,留待下一步的學習。

(2)課堂討論,解決疑難。

預設:採用小組代表發言的形式。由代表提出疑問,學生先自行解決,再由教師進行補充講解。各小組有相同或相似的問題可以歸納整合,一起處理。

(3)複述原文意思,教師點撥。

預設:在解決所有詞句理解上的問題後,教師點名一位學生讀句子,另一位學生翻譯句子。有讀的不到位或翻譯不準確的地方,教師進行引導糾正,注意將文中省略的部分補充完整。

譯文:①聰敏而又愛好學習,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點撥:孔子在這裏教育弟子要勤奮好學,謙虛謹慎。)

②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點撥:對於知識,人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儘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一個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③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誨人不知道疲倦。(點撥:這一則孔子講的是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默而識之”講的是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裏,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要熱情地把知識傳給向你請教的人。)

4.教師出示“閲讀探究卡”,學生交流討論,解決問題。

(1)教師出示“閲讀探究卡”。

①理一理:這三句話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②説一説:你能分別用三個四字詞語概括這三句話的內容嗎?

③議一議: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道理?

(2)學生帶着問題朗讀,與同桌討論交流。

(3)彙報展示,品讀經典。

①理一理:這三句話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預設:教師引導學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礎上進行提煉。《論語》中有很多有關學習的名句,本文所選的三句話就從不同方面論述了學習態度或學習方法。學生要能進行辨別,分條陳述。

明確:第一句話講學習態度;第二句話講對待知識的態度;第三句話既講了學習態度,也講了學習方法。

②説一説:你能分別用三個四字詞語概括這三句話的內容嗎?

預設: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做好引導工作,只要概括合理即可。

示例:勤奮好學、謙虛誠實、持之以恆。

③議一議: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道理?

預設:教師做好引導工作,只要學生講得有一定的道理,就應該予以肯定。可以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談體會。

示例:學習要不恥下問,持之以恆,這樣才能變更多的“未知”為“已知”。

5.教師出示《論語》中的其他句子,學生讀句子,説一説句子揭示的道理。

示例:(1)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學習要持之以恆。(2)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融匯新舊知識,獲得新的感悟。(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要虛心向他人學習。

四、運用方法,自主學習

《談讀書》教案 篇八

過渡:同學們,剛才我們學習了《論語》中的三則內容,懂得了在學習時要勤奮好學、謙虛誠實、持之以恆。現在我們再來讀一讀我國另一位大學問家朱熹的“讀書有三到”,去看一看他對讀書有怎樣獨特的見解。

2.學生自讀課文,瞭解作者的有關知識,注意重點詞語。

(1)作者簡介。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朱熹是儒學集大成者,世人尊稱為朱子。其理學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甚至成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學。朱熹著述很多,有《四書章句集註》《太極圖説解》《通書解説》《周易讀本》《楚辭集註》,後人輯有《朱子大全》等。

(2)理解重點詞語。

[餘]我。 [嘗]曾經。 [謂]説。

[漫浪]隨意。 [急]要緊、重要。 [豈]難道、怎麼。

3.分小組朗讀課文,讀出節奏,疏通文義。

朗讀指導:朗讀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停頓,讀準節奏。文言文句式長短不一,意思也相對不容易理解,因此為了正確地把握停頓,讀準節奏,我們除了理解字詞句的含義之外,還應掌握一些簡單的語法知識,如辨別詞性、劃分句子成分等,更準確地掌握停頓。其次要反覆誦讀,培養語感。

課文翻譯:我曾經説過讀書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讀書上,那麼眼睛就不會看仔細,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隨隨便便地誦讀,絕對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經集中了,眼睛、嘴巴的應用怎麼會不到位呢?

4.品讀感知。

(1)對照譯文想一想:讀書要做到哪“三到”?

明確:心到、眼到、口到。

(2)文章是怎樣論述“讀書有三到”,且“心到最急”的?

明確:①運用了假設和因果推斷;②從反面得出結論:心不在此→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只漫浪誦讀→不能記→記亦不能久;③運用反問句説明心到則眼、口到,從而強調“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5.學生結合實踐,談對課文的理解。

示例:朱熹所提倡的“三到”讀書法使我受益匪淺。我每次讀書時容易走神,對書中的內容記得不深刻。採用“三到”讀書法,集中精力於書本,眼睛認真地看每一個字,嘴巴隨眼睛的移動而大聲誦讀,這樣一遍下來,竟然記住了絕大部分內容。

6.指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背誦指導:背誦文言文,應先記住譯文,再根據譯文背誦課文。還可以結合句式特點或者文中的關鍵詞語來背誦。

7.課堂回顧,總結方法。

小結:這節課上,我們學習了《古人談讀書》的前兩則,在繼續加強學習文言文的同時也瞭解了一些學習和讀書的方法,如勤學好學、誠實謙虛,讀書要心到、眼到、口到,而最重要的是心到。只要我們認真領悟、運用,一定會在今後的學習中收穫很多。

五、延伸拓展,作業設計

1.課外閲讀《論語》中有關讀書、學習的篇章。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最後一篇,背誦課文。

2.深入理解古人對讀書的認識,能結合自己的讀書經歷來説感受。

要點把握

1.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體會古人對讀書的認識和論述,結合實際改進自己的讀書方法。

3.進行比較閲讀,積累更多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温故知新,導入新課

1.複習上節課上學習的前兩篇內容。

(1)檢查學生對文中重點詞句的掌握情況,點名背誦課文。

(2)檢查學生對文中提到的有關學習和讀書方法的積累和理解。

2.再次歸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導入新課。

過渡:同學們,上節課上我們聆聽了我國大教育家孔子和大學問家朱熹的教誨,從中學習到一些學習和讀書的方法。這節課上我們來聽聽清代名臣曾國藩對我們的告誡,思考讀書還有哪些要領。

二、初讀課文,讀通文本

1.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1872) 原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戰略家、政治家,湘軍的創立者和首領。他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受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他還是晚清古文“湘鄉派”創立人,一生著述頗多,但以《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有《曾文正公全集》傳於世。

2.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

[蓋]用在句首,相當於“推想”“大概”。 [士人]泛指知識階層。 [恆]恆心。

[斷]一定,絕對。 [甘]自願,樂意。 [下流]下等,劣等。

[盡]盡頭,止境。 [足]滿。 [窺]窺探,觀看。

[皆]全,都。 [缺]缺少。

3.分小組朗讀課文,讀出節奏,疏通文義。

預設:教師引導學生採用學習前兩篇內容時掌握的閲讀古文的方法來自主閲讀本篇內容。

課文翻譯: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恆心。有志向就不甘心居下游;有見識就知道學無止境,不敢因為有一點兒心得就自滿自足,就像河伯觀海、井蛙觀天,這都是沒有見識的表現;有恆心的人就絕沒有辦不成的事。這三個方面缺一不可。

三、再讀課文,品讀欣賞

1.對照譯文,説一説曾國藩認為士人讀書要具備哪些條件。

明確:有志、有識、有恆。

2.作者是怎樣論述這些條件的?

明確:作者首先用簡潔的語句提出士人要具備的條件——有志,有識,有恆。接着分層論述了它們對於讀書的重要性:有志——不甘心居下游,有識——知學問無盡,有恆——則無不成之事。最後總結,強者“三者”缺一不可。

3.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在文中引用兩則寓言的作用。

預設:要想理解作者在文中引用兩則寓言的作用,先要引導學生了解這兩則寓言的內容及寓意。其中,“河伯觀海”的寓意是:人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要盲目自大;“井蛙觀天”的寓意是:人的眼界要寬廣,只有這樣才不會成為見識短淺的人。

明確:以兩則寓言故事作比,形象生動,有説服力,深刻地闡述了讀書人要有見識的道理。

4.學生結合實踐談對課文的理解。

5.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四、對比閲讀,整體感悟

1.分析比較,羣文閲讀。

過渡:同學們,學了《古人談讀書》中的三篇古文後,你們是不是對怎樣學習文言文和如何讀書更有心得了呢?現在我們再把三篇文言短文放在一起,比較着讀一讀,背一背,加深理解。

(1)學生自由朗讀三篇文言文。

(2)填寫表格,回顧內容,明晰重點。(課件出示表格。)

①先小組合作填表格,然後教師點撥。

②對比一下三篇文言文,整體感悟。

2.聯繫自己的讀書體會,説説課文中的哪些讀書方法對你有啟發。

教師小結:本文所選的三篇古文都是古人有關讀書、學習的言論,告訴我們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相信會對我們有所啟發。

指導:課文中的讀書方法雖好,但不一定適合所有的人。每個人的學習情況不一樣,大家要根據自身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這樣讀書才能有效率。

五、積累運用,作業設計

1.引導學生課外蒐集其他的讀書方法。

示例:魯迅先生能寫出那麼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於他的博讀。他讀書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腦到。“心到”指讀書時要精力集中,專心致志;“口到”就是讀出聲來,有些文章還要大聲有感情地朗讀;“眼到”指目光專注,善於觀察、善於發現;“手到”指邊讀邊做筆記;“腦到”就是善於動腦筋,勤思考,多分析。

2.學生交流、積累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背誦課文。

3.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教學重點片段實錄

◆解詞析句,深入理解課文(教學重點)

師:我想向同學們請教成語“不恥下問”是什麼意思,誰能幫助我?

生:這個詞的意思是“向別人請教問題是一件光榮的事情”。

生:不對,應該是“不把向別人請教問題當作一種恥辱”。

生:我認為這個詞的意思是“不認為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師:謝謝大家告訴我這個成語的意思,我覺得第三名同學的解釋更準確一些。你們説我剛才的做法算“不恥下問”嗎?

生(齊答。):算!

師:那你們知道“不恥下問”這個成語是誰最先提出來的嗎?

生(齊答。):孔子!

師:對,是孔子。他的言行多記錄在《論語》這部儒家經典著作中。今天我們學習的《古人談讀書》的第一篇就是節選自其中的三則。

(教師點名朗讀課文,學生聽讀,教師更正朗讀不當的地方。)

師:“敏而好學”中的“好”讀hào,意為“喜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中的前四個“知”讀zhī,意為“知道”;最後一個“知”讀zhì,同“智”,意為“智慧”。“默而識之”中的“識”讀zhì,意為“記住”。

(教師順便介紹有關通假字的知識。)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讀懂課文意思。)

師:現在同學們已經瞭解了文章大意,誰能説説孔子在這三則裏要告訴我們什麼?

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告訴我們學習的態度與方法,要勤學好問。

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講學習要誠實謙虛,不能不懂裝懂。

生:“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講學習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

生:“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裏還包含有讀記的方法和教育人的態度。

師:課文有個大標題是“古人談讀書”,同學們能談談你從課文中瞭解到的讀書的方法嗎?

生:要好讀書,遇到不懂的要多請教。

生:對於書本里的知識,要主動學習,不能不懂裝懂。

生:讀書時要在心中默默記住有用的'東西。

生:讀書要堅持,保持好的習慣。

師:孔子説得多麼好呀!在實際學習中,你們有這樣的體會嗎?你們從中受到了怎樣的啟發呢?

生:我的體會是要堅持讀書,養成讀書的好習慣,這樣就會收穫越來越多的知識。

生:讀書時要在心中默默記住有用的東西對我很有啟發,它一方面提醒我要用心讀書,另一方面告訴我要讀有益的書,不要只是為了打發時間而讀書。

生:我覺得“不知為不知”應改為“不知變知之”,因為我們不僅要承認不知道,而且要去想辦法知道,這才叫真聰明。

師:同學們的回答都很好,我相信大家已經透徹地理解了課文,我更相信大家會在短時間內背誦這篇課文,對不對?

生(齊答。):對!

師:好!現在開始背誦,如果會背了,可在小組長那裏背,也可在我這裏背。(學生讀背課文。)

賞析:這個教學片段由成語“不恥下問”導入,既生動有趣,又順理成章。教師注重對學生的啟發教學,沒有對文言文逐字逐句地去講解,只是點撥了一些較難理解的字和詞,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開闊了學生的思維。另外,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聯繫實際來理解文章內容,讓學生在品讀中去討論、交流、展示自己的讀書心得,這和課文“談讀書”的主題很契合。

教學反思

本課中的三篇文言文都比較符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文中所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給學生以積極的引導,我在教學時也是緊緊圍繞這一特點進行的。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二者差別較大,國小生對文言文接觸得又少,能做到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我把指導學生朗讀、背誦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課文所寫的內容和其中藴含的道理並不難理解,難就難在如何讓學生讀懂每句話的意思,只有弄清每句話的意思,才能正確地斷句,才能把句子讀通順。我在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其效果還是很明顯的。另外,我在教學中還注意了以下問題。

一、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疏通文義的環節,我讓學生反覆讀課文,根據註釋初步理解字詞和每句話的意思,學生如有不懂的地方,我再進行必要的點撥,使學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讀懂全文。

二、充分發揮範讀的重要作用。教師範讀課文的作用不可小覷,範讀文言文尤為重要。第一遍要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起到感染學生的作用;第二遍一定要讓學生注意斷詞斷句。

三、注重小組討論交流。小組合作探究是一種較實用的教學方法,我在教學中也經常嘗試運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運用這種方法讓學生去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揣摩文中所藴含的深刻道理。從學生們的表現來看,這次嘗試是很成功的。

《談讀書》教案 篇九

一。瞭解求知的緊張性,掌握求知的正確要領。

一、學習目的

二。探求本文的論述思緒,片面理解文章層次之間的關係。

三。領會抽象生動、警策有力的語言。

二、文體知識

一。題解:本文選自《培根論人生》,有改動。有的譯本寫作“談讀書”。

二。文體:隨筆。

三。作者:弗蘭西斯?培根(一五六一—一六二六),英國政治家、哲學家、語言大師,他與莎士比亞是同期間人。馬克思稱之為:“英國唯心主義和整個當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他身世於倫敦一個貴族家庭。其父尼古拉?培根是伊麗莎白女王的掌璽大臣。培根少年時即已才華出眾。一二歲收劍橋大學三一學院讀書。一五歲作為英國大使的隨員到法國工作。一五八二年成為律師,一六零七年任副檢查長,一六一三年任總檢查長,一六一七年任掌璽大臣,一六一八年被加封為大法官。在汗青上,除了培根,很少有哲學家曾擔當這麼高的官職的。一六二一年以後因行賄被解聘。此後培根離開了政治,埋頭從事學術研討著作。一六二一年以後因行賄被解聘。此後培根離開了政治,埋頭從事學術研討與著作。談讀書教案 他的主要著作有:《新大西島》、《巨大的復興》、《論述隨筆文集》、《論科學的代價和生長》等。

二、課文闡發

一。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一—五自然段):主要論述求知的正確目的。作者一開頭提出三種不同類型的求知目的,接着分三層論述“消遣”“裝潢”和“增長才幹”,指出求知中的三種偏向。再用比喻的要領闡發求知、實驗的作用及相互關係,進而闡發不同的人看待學問的不同態度,歸納出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探求真理,啟迪智慧。

談讀書》選自任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五課《短文兩篇》第一篇,該單元的大多數課文是論述求知問題的。學習本文的目的,在於進步學生對讀書的目的、要領和作用的正確認識,豐富文化素養。開導學生對讀書作較深化的思考。談讀書教案

課文是一篇隨筆,氣勢派頭夷易流暢,筆法機動,語言警闢。黑格爾曾評價“培根擁有豐富的閲歷、高度的想像、有力的智慧、最聰明的議論”,因而要讓學生在閲讀中領悟這些特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ykkog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