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高中物理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物理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物理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物理教案免費 篇一

1.某金屬在一黃光照射下,正好有電子逸出,下述説法中,哪種是正確的 ( )

A.增大光強,而不改變光的頻率,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將不變

B.用一束更大強度的紅光代替黃光,仍能發生光電效應

C.用強度相同的紫光代替黃光,光電流強度將不變

D.用強度較弱的紫光代替黃光,有可能不發生光電效應

答案 A

要點二 光的波粒二象性

2.物理學家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在光屏處放上照相用的底片。若減弱光的強度,使光子只能一個一個地通過狹縫。實驗結果表明,如果曝光時間不太長,底片只能出現一些不規則的點子;如果曝光時間足夠長,底片上就會出現規則的干涉條紋。對這個實驗結果有下列認識,其中正確的是 ( )

A.曝光時間不太長時,底片上只能出現一些不規則的點子,表現出光的波動性

B.單個光子通過雙縫後的落點可以預測

C.只有大量光子的行為才能表現出光的粒子性

D.干涉條紋中明亮的部分是光子到達機會較多的地方

答案 D

題型1 對光電效應規律的理解

【例1】關於光電效應,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 )

A.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與入射光的頻率成正比

B.光電子的動能越大,光電子形成的電流強度就越大

C.用不可見光照射金屬一定比用可見光照射同種金屬產生的光電子的初動能要大

D.對於任何一種金屬都存在一個最大波長,入射光的波長必須小於這個波長,才能產生光電 效應

答案 D

題型2 光電效應方程的應用

【例2】如圖所示,一光電管的陰極用極限波長為 0的鈉製成。用波長為的紫外線照射陰極,光電管陽極A和陰極K之間的電勢差為U,光電流的飽和值為I.

(1)求每秒由K極發射的電子數。

(2)求電子到達A極時的最大動能。(普朗克常量為h,電子的電荷量為e)?

答案 (1)

題型3 光子説的應用

【例3】根據量子理論,光子的能量E和動量p之間的關係式為E=pc,其中c表示光速,由於光子有動量,照到物體表面的光子被物體吸收或反射時都會對物體產生壓強,這就是光壓,用I表示。

(1)一台二氧化碳氣體激光器發出的激光,功率為P0,射出光束的橫截面積為S,當它垂直照射到一物體表面並被物體全部反射時,激光對物體表面的壓力F=2pN,其中p表示光子的動量,N表示單位時間內激光器射出的光子數,試用P0和S表示該束激光對物體產生的光壓I.

(2)有人設想在宇宙探測中用光作為動力推動探測器加速,探測器上安裝有面積極大、反射率極高的薄膜,並讓它正對太陽,已知太陽光照射薄膜對每1 m2面積上的輻射功率為1.35 kW,探測器和薄膜的總質量為M=100 kg,薄膜面積為4104 m2,求此時探測器的加速度大小(不考慮萬有引力等其他的力)?

答案 (1)I= (2)3.610-3 m/s2

題型4 光電結合問題

【例4】波長為 =0.17m的紫外線照射至金屬筒上能使其發射光電子,光電子在磁感應強度為B的勻強磁場中,做最大半徑為r的勻速圓周運動時,已知rB=5.610-6 Tm,光電子質量m=9.110-31 kg,電荷量e=1.610-19 C.求:

(1)光電子的最大動能。

(2)金屬筒的逸出功。

答案 (1)4.4110-19 J (2)7.310-19?J

高中物理教案 篇二

一、設計實驗

讓學生闡述自己進行實驗的初步構想。

①器材。

②電路。

③操作。

對學生的實驗方法提出異議,促使學生思索實驗的改進。

鎖定實驗方案,板書合理的器材選擇、電路圖、數據記錄方法、操作過程。學生按照學案的過程,補充實驗器材,畫電路圖,並且簡單陳述自己的實驗操作過程。

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異議,討論實驗的改進方案,並修正器材、電路圖、操作方法。設計實驗部分是一個難點,教師要進行引導,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想法,在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自我發現問題。

二、進行實驗

教師巡視指導,幫助困難學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

實驗數據之間的關係非常明顯,要讓學生從分析數據的過程中感受歐姆定律發現的邏輯過程,傳授學生控制變量法。

三、分析論證

傳授學生觀察數據的方法,投影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數據找到問題的答案,最終得到結論。學生根據教師投影出的問題觀察數據,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發現規律。

四、評估交流

讓學生討論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解決辦法,教師引領回答幾個大家普遍遇到的問題。學生小組內討論。

使學生意識到共同討論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借鑑別人的經驗。

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擴展記錄表格,讓學生補充。

投影一道與生活有關的題目。學生補充表格。

學生在作業本上完成。這個練習很簡單,但能使學生沿着前面的思維慣性走下去,強化學生對歐姆定律的認識。

這一道練習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歐姆定律在生活中的應用。

課堂小結

讓學生歸納這節課學到的知識,回顧實驗的設計和操作過程,既強化了知識又鍛鍊了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學生歸納。

讓學生意識到課堂回顧的重要性,並培養學生歸納整理的能力,對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五、教學反思

學生對實驗方法的掌握既是重點也是難點,這個實驗難度比較大,主要在實驗的設計、數據的記錄以及數據的分析方面。由於實驗的難度比較大,學生出現錯誤的可能性也比較大,所以實驗的評估和交流也比較重要。這些方面都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協助,所以這次課採用啟發式綜合的教學方法。

國中物理新課程強調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轉變學生學習中這種被動的學習態度,提倡和發展多樣化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敢於“放”,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主動積極的學,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但是,敢“放”並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學的引導學生自覺的完成探究活動。當學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予以指導。當學生的探究方向偏離探究目標時,教師也要予以指導。作為一名物理教師,如何緊跟時代的步伐,做新課程改革的領跑人呢?這對物理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傳統的教學觀、教師觀提出了挑戰,迫切呼喚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師角色的再定位。

二,注重學法指導。

中學階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現象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來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演繹出來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應努力成為一個善於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改變以往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觀念就必須加強學生在教學這一師生雙邊活動中的主體參與。

三、教學方式形式多樣,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科技的發展,為新時代的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教學平台,為“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加墨水”的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在新形勢下,教師也要對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和教學技能,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水平,特別是加強一些常用教學軟件的學習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後,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向學生滲透物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實驗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等效替代法、以及模型法等。學生如果對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將對物理知識領會的更加深刻,同時研究物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了學習物理的能力。

思考。

高中物理教案 篇三

名師導航

●重點與剖析

一、自由落體運動

1、定義: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

思考:不同的物體,下落快慢是否相同?為什麼物體在真空中下落的情況與在空氣中下落的情況不同?

在空氣中與在真空中的區別是,空氣中存在着空氣阻力。對於一些密度較小的物體,例如降落傘、羽毛、紙片等,在空氣中下落時,受到的空氣阻力影響較大;而一些密度較大的物體,如金屬球等,下落時,空氣阻力的影響就相對較小了。因此在空氣中下落時,它們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體都只受到重力,同時由靜止開始下落,都做自由落體運動,快慢相同。

2、不同物體的下落快慢與重力大小的關係

(1)有空氣阻力時,由於空氣阻力的影響,輕重不同的物體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較重的物體下落得較快。

(2)若物體不受空氣阻力作用,儘管不同的物體質量和形狀不同,但它們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

(1)v0=0

(2)加速度恆定(a=g)。

4、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二、自由落體加速度

1、自由落體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來表示。

2、自由落體加速度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3、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的自由落體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處的自由落體加速度一般不同。

規律:赤道上物體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極處重力加速度最大;物體所處地理位置的緯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體運動的運律動規

因為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所以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論都適用於自由落體運動。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關係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

5、推論:Δh=gT2

●問題與探究

問題1 物體在真空中下落的情況與在空氣中下落的情況相同嗎?你有什麼假設與猜想?

探究思路:物體在真空中下落時,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氣阻力,此時物體的加速度較大,整個下落過程運動加快。在空氣中,物體不但受重力還受空氣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時物體加速度較小,整個下落過程較慢些。

問題2 自由落體是一種理想化模型,請你結合實例談談什麼情況下,可以將物體下落的運動看成是自由落體運動。

探究思路:回顧第一章質點的概念,談談我們在處理物理問題時,根據研究問題的性質和需要,如何抓住問題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種理想化的模型,使複雜的問題得到簡化,進一步理解這種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

問題3 地球上的不同地點,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相同嗎?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點,同一物體所受的重力不同,產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來講,越靠近兩極,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就越大;離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典題與精析

例1 下列説法錯誤的是

A.從靜止開始下落的物體一定做自由落體運動

B.若空氣阻力不能忽略,則一定是重的物體下落得快

C.自由落體加速度的方向總是垂直向下

D.滿足速度跟時間成正比的下落運動一定是自由落體運動

精析:此題主要考查自由落體運動概念的理解,自由落體運動是指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選項A沒有説明是什麼樣的物體,所受空氣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選項C中自由落體加速度的方向應為豎直向下,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速度都與時間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體運動。

答案:ABCD

例2 小明在一次大雨後,對自家屋頂滴下的水滴進行觀察,發現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時間為1.5 s,他由此估計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間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樣估算的嗎?

精析:粗略估計時,將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體,g取10 m/s2,由落體運動的規律可求得。

答案:設水滴落地時的速度為vt,房子高度為h,則:

vt=gt=10×1.5 m/s=15 m/s

h= gt2= ×10×1.52 m=11.25 m.

綠色通道:學習物理理論是為了指導實踐,所以在學習中要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分析問題要從實際出發,各種因素是否對結果產生影響都應具體分析。

例3 一自由下落的物體最後1 s下落了25 m,則物體從多高處自由下落?(g取10 m/s2)

精析:本題中的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加速度為g=10 N/kg,並且知道了物體最後1 s的位移為25 m,如果假設物體全程時間為t,全程的位移為s,該物體在前t-1 s的時間內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設物體從h處下落,歷經的時間為t.則有:

h= gt2 ①

h-25= g(t-1)2 ②

由①②解得:h=45 m,t=3 s

所以,物體從離地45 m高處落下。

綠色通道:把物體的自由落體過程分成兩段,尋找等量

高中物理教案 篇四

一、知識與技能

1.粗略瞭解物理學史上對電荷間相互作用力的認識過程。

2.知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電場發生的,電場是客觀存在的一種特殊的形態。

3.理解電場強度的概念及其定義,會根據電場強度的定義進行有關的計算。知道電場強度是矢量,知道電場強度的方向是怎樣規定的。

4.能根據庫侖定律和電場強度的定義推導點電荷場強的計算式,並能用此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5.知道場強的疊加原理,並能應用這一原理進行簡單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描述電場強弱的物理量”的過程,獲得探究活動的體驗。

2.領略通過電荷在電場中所受靜電力研究電場、理想模型法、比值法、類比法等物理學研究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探究物理規律的艱辛與喜悦。

2.學習科學家嚴謹科學的態度。

【教學重點】

1.探究描述電場強弱的物理量。

2.理解電場、電場強度的概念,並會根據電場強度的定義進行有關的計算。

【教學難點】

探究描述電場強弱的物理量。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設計思路】

以“電荷間相互作用如何發生”、“如何描述電場的強弱”兩大問題為主線展開,具體操作思路是:

1.學生自學電場,培養學生閲讀、汲取信息的能力。

2.通過實驗模擬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探究描述電場強弱的物理量。

3.通過練習鞏固加深對電場強度概念的理解,探討點電荷的電場及場強疊加原理。

【教學設計】

一、複習提問、新課導入(5分鐘)

教師: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庫侖定律,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庫侖定律的內容是什麼?

學生回答:略

教師:我們不免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投影展示問題1:真空中?它們之間相隔一定的距離這種相互作用是如何產生的呢?難道能夠不需介質超越空間?

投影展示“探究影響電荷間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圖片(1.2-1)。

教師:這幅圖大家不陌生,那麼相同的小球在不同的位置所受作用力不一樣,説明了什麼?

學生回答:庫侖力的大小與距離有關。

教師:其本質原因又是什麼呢?(投影展示問題2)

教師:帶着這兩個疑問,本節課我們一齊來學習第三節電場強度。(板書課題)

二、新課教學(35分鐘)

(一)電場

教師:請同學們帶着以下問題自學“電場”內容。

(1)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是如何發生的?這一觀點是誰提出來的?

(2)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什麼是電場?

(3)電場有什麼本領?

學生自學,師板書“一、電場”。

學生回答:(1)略;

教師:法拉第同學們曾記否?

學生(集體)回答:電磁感應現象。

教師:法拉第是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對事物的本質有着非常敏鋭的洞察力,在電學上有着突出的貢獻。依據法拉第的觀點,我們如何描述電荷A、B之間的作用力。

師生共析。

(2)略;

教師啟發引導:場是“物質”──它和分子、原子組成的實物一樣具有能量、質量和動量,電視機、收音機信號的發射與接受就是電磁場在空間的傳播;“特殊”──看不見、摸不着;“存在於電荷周圍”並板書。

(電場是)存在於電荷周圍的一種特殊的物質。

教師:場與實物是物質存在的兩種不同形式。

(3)學生回答: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靜電力的作用。

(二)科學探究描述電場強弱的方法

教師:下面我們再來探討第二個問題。

依次投影問題:①相同的小球在不同的位置所受作用力不一樣,其本質原因是什麼呢?(對照“探究影響電荷間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圖片説明)

學生回答:電場強弱不同。

②那麼如何來描述電場的強弱呢?

教師啟發:像速度、密度等尋找一個物理量來表示。

③如何來研究電場?

(學生思考)

教師啟發引導:電場的本領是對場中的其他電荷具有作用力,這也是電場的最明顯、最基本的特徵之一。因此在研究電場的性質時,我們可以從靜電力入手。(板書研究方法)

教師:對於像電場這樣,看不見,摸不到,但又客觀存在的物質,可以根據它表現出來的性質來研究它,這是物理學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教師:還需要什麼?

學生回答:電場及放入其中的電荷。

多媒體依次展示,教師簡述:①“探究影響電荷間相互作用力的因素”中的試探電荷;②場源電荷。

師生共析對試探電荷的要求。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模擬實驗的動畫演示,並描述你看到的現象説明了什麼。多媒體動畫模擬:①不同位置偏角不同;②增加試探電荷帶電量偏角均增加。

學生回答:不同位置受力不同;同一位置試探電荷帶電量增加,受力增大,但不同位置受力大小關係不變。

教師:下面我們再通過表格定量地來看一看:

將表格填完整,並分析、比較表格中的數據有什麼特點和規律,看你能否得出如何來描述電場的強弱。多媒體展示表格,學生回答後依次填入:①F1、F2、F3及F1<F2<F3;②2F1、3F1、4F1、nF1等。

表一:(P1位置)

試探電荷 q 2q 3q 4q nq

靜電力 F1 2F1 3F1 4F1 nF1

表二:(P2位置)

試探電荷 q 2q 3q 4q nq

靜電力 F2 2F2 3F2 4F2 nF2

表三:(P3位置)

試探電荷 q 2q 3q 4q nq

靜電力 F3 2F3 3F3 4F3 nF3

(學生思考並交流討論)

學生回答:

(1)不同的電荷,即使在電場中的同一點,所受靜電力也不同,因而不能直接用試探電荷所受的靜電力來表示電場的強弱;

(2)電場中同一點,比值F/q是恆定的,與試探電荷的電荷量無關;(同一張表格)

(3)在電場中不同位置比值F/q不同。(三張表格比較)

師生共同小結:比值由電荷q在電場中的位置決定,與電荷q的電荷量大小無關,它才是反映電場性質的物理量。

教師:在物理學中我們定義放入電場中某點的電荷所受的靜電力F跟它的電荷量q的比值,叫做該點的電場強度。並板書。

(三)電場強度

1.定義:

教師:以前我們還學過哪些物理量是用比值法來定義的?

學生回答:略。

教師:從它的定義,電場強度的單位是什麼?

學生回答:N/C

教師介紹另一種單位並板書。

2.單位:N/C或V/m,1N/C=1V/m

教師結合板畫:在電場中不同位置,同種電荷受力方向不同,説明場強是矢量還是標量?

學生(集體)回答:矢量

教師結合板畫:電場中同一點放入正電荷和負電荷受力方向不同,如何確定場強的方向呢?

教師:在物理學中作出了這樣的規定。(板書)

3.方向:電場中某點電場強度的方向跟正電荷在該點所受靜電力的方向相同。

教師:按照這個規定,如果放入電場中的是負電荷呢?

學生回答:與負電荷在電場中某點所受靜電力的方向相反。

投影練習:

練習1(加深對場強的理解,探討點電荷的場強大小與方向)

點電荷是最簡單的場源電荷。設一個點電荷的電荷量為+Q,與之相距為r的A點放一試探電荷,所帶電荷量為+q。

(1)試用所學的知識推導A點的場強的大小,並確定場強的方向;

(2)若所放試探電荷為-2q,結果如何?

(3)如果移走所放的試探電荷呢?

(請兩位同學板演前兩問後,共同完成第三問)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

1.點電荷電場的場強大小與方向。(多媒體動畫演示方向的確定方法)

2.電場強度是描述電場(力的)性質的物理量,在靜電場中,它不隨時間改變。電場中某點的場強完全由電場本身決定,與是否放入電荷,放入電荷的電荷量、電性無關!

辨析 和 的關係,強調 的適用條件。

練習2(探討場強的疊加,鞏固對場強的理解及公式的靈活運用,加強計算能力培養)

如圖所示,真空中有兩個點電荷Q1=+3.0×10-8C和Q2=-3.0×10-8C,它們相距0.1m,A點與兩個點電荷的距離r相等,r=0.1m。求:

(1)電場中A點的場強;

(2)在A點放入電量q=-1×10-6C,求它受的電場力。

教師:題中場源電荷不止一個,如何來確定電場中某點的場強?

學生:平行四邊形定則

(請兩位同學板演)

教師:根據場強的疊加原理對於一個比較大的不能看成點電荷的帶電物體產生電場的場強如何確定?

學生思考後回答:無限等分成若干個點電荷。

教師:根據以上方法,同學們設想一下一個半徑為R的均勻帶電球體(或球殼)外部產生電場的場強,如何求解?

學生思考後回答:等效成電荷量集中於球心的點電荷。

三、小結(多媒體依次投影,並簡述)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電場發生的,電場是存在於電荷周圍的一種特殊的物質,它最基本的特徵是對放入其中的電荷具有力的作用。正是利用電場的這一特性,我們通過研究試探電荷的所受靜電力特點,引入了描述電場強弱的物理量──電場強度。電場強度是用比值法定義的,它是矢量,有方向。

電場、電場強度的概念是電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的研究方法和定義方法也是物理學中比較常見的方法。

四、板書設計

一、電場

客觀存在的一種特殊的物質形態

二、電場強度

1.定義:E=F/q

2.單位:

3.方向:跟正電荷在該點所受靜電力的方向相同

三、點電荷的電場

1.推導:

2.大小:

3.方向:

四、電場強度的疊加

五、佈置作業

教材P16-171、2、7

思考題:

完成課本P173,比較電場強度E=F/q與重力加速度g=G/m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六、教學反思

探究描述電場強弱的物理量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之一,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並讓學生相互交流討論,教師還可進行適當啟發引導。另外,探究時間很難控制,在內容處理上應做到詳略得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如對電場及練習題的處理,儘可能由學生完成。

高中物理教案免費 篇五

物體貯藏着巨大的能量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何使這樣巨大的能量釋放出來?從愛因斯坦質能方程同樣可以得出,物體的能量變化△E與物體的質量變化△m的關係:△E=Δmc2

單個的質子、中子的質量已經精確測定。用質譜儀或其他儀器測定某種原子核的質量,與同等數量的質子、中子的質量之和相比較,看一看兩條途徑得到的質量之差,就能推知原子核的結合能。

説明:

①物體的質量包括靜止質量和運動質量,質量虧損指的是靜止質量的減少,減少的靜止質量轉化為和輻射能量有關的運動質量。

②質量虧損並不是這部分質量消失或轉變為能量,只是靜止質量的減少。

③在核反應中仍然遵守質量守恆定律、能量守恆定律。

④質量只是物體具有能量多少及能量轉變多少的一種量度。

閲讀原子核的比結合能,指出中等大小的核的比結合能最大(平均每個核子的質量虧損最大),這些核最穩定。另一方面如果使較重的核分裂成中等大小的核,或者把較小的核合併成中等大小的核,核子的比結合能都會增加,這樣可以釋放能量供人使用。

鞏固練習

已知:1個質子的質量mp=1.007277u,1箇中子的質量mn=1.008665u.氦核的質量為4.001509u.這裏u表示原子質量單位,1u=1.660566×10-27kg.由上述數值,計算2個質子和2箇中子結合成氦核時釋放的能量。(28.3MeV)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義。並能夠根據力的效果分解力

2、通過實驗探究,理解力的分解,會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3、培養觀察、實驗能力;以及利用身邊材料自己製作實驗器材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經歷力的分解概念和規律的學習過程,瞭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物理模型和數學工具在物理學研究過程中的作用。

2、通過經歷力的分解科學探究過程,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嘗試應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驗證物理規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學習,瞭解物理規律與數學規律之間存在和諧美,領略自然界的奇妙與和諧。

3、發展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培養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將自己的見解與他人交流的願望,培養團隊精神。

設計意圖

為什麼要實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據力的作用效果實施分解?這既是本課節教學的內容,更是該課節教學的重心!很多交換四認為只要教會學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據力的效果分解沒有必要,所以覺得這一節根本不需要教。其實本節內容是一個很好的科學探究的材料。本人對這節課的設計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的啟發,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驗證”,本節課主要通過學生的猜想――實驗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讓學生通過實驗自己探究出把一個理分解應該根據力的效果來分解。同時物理是一門實驗學科,本節課通過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設計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實驗讓學生動手做,親身去體驗和發現力的分解應該根據什麼來分解。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做實驗並不是一定要有專門的實驗室,實驗的條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創造,從而激發學生做實驗的興趣。

教學流程

一、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興趣

【實驗】“四兩撥千斤”

(兩位大力氣男同學分別用雙手拉住繩子兩端,一位女生在繩子中間只用小手一拉就把兩位男生拉動了)

二、通過演示實驗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

【演示實驗】在牆上固定一個鬆緊繩(帶有兩個細繩套),教師用一個力把它拉到一個確定點,然後請兩個學生合作把它拉到確定點。

得出“力的分解”的定義

三、探究“力的分解”方法:

探究一:力的分解遵循什麼定則?

結合伽利略探究的思路:

問題-猜想-邏輯(數學)推理-實驗驗證-合理外推-得出結論

請學生猜想

請學生邏輯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所以它們遵從同樣的規律

請學生實驗驗證(思考:如何驗證?)

利用上面的演示實驗的器材,請一位同學用一個繩套把結點拉到一定點O,記下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同學用兩個力把結點也拉到O,記下力的大小和方向。從而驗證平行四邊形定則。

得出結論: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探究二:在實際問題中,一個已知力究竟要怎樣分解?

請學生思考:一個力可以分解成怎樣的兩個力?分解的結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種可能性?(根據一條對角線可以做無數個平行四邊形,所以有無數解)

請學生思考:那在實際問題中,一個已知力究竟要怎樣分解呢?

通過課堂一開始的實驗啟發學生:為什麼一個人可以拉動兩個人,她的一個力從效果上來説可以分解成兩個沿着繩子的拉力從而把兩個人拉動。因此我們在實際問題中應該根據力的效果來分解已知力。

探究三:如何確定一個力產生的實際效果?

實例1、在斜面上的物塊所受的重力的分解

學生猜想:斜面上物體的重力會有哪些效果?

實驗驗證:用海綿鋪在斜面上和擋板側面,把比較重的物塊壓在上面可以明顯看到海綿發生的形變,這就是重力作用的效果

根據實驗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

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通過計算可以求出兩個分力的大小

總結:力分解的步驟:

1、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據力的作用效果定分力的方向;(畫兩個分力的方向)

3、用平行四邊形定則定分力的大小;(把力F作為對角線,畫平行四邊形得分力)

拓展引申:為什麼高大的橋要建造引橋,為什麼公園的溜溜板要傾角很大?

實例2、三角支架上的力的分解

學生猜想:物體對繩的拉力會有什麼效果?

實驗一:用橡皮筋、鉛筆、繩套、鈎碼為器材做學生實驗自己體會(學生每人一套器材,人人動手實驗)

實驗二:兩名同學相互合作,一人一手叉腰,另一同學在肘部用力下拉去體會力的效果,然後兩人互換

實驗三:觀看視頻(在支架與豎直牆相連處用橡皮膜展示力的效果)

拓展引申:如果上方細繩與水平杆的夾角變小,兩個分力大小如何變?

實驗驗證:(自制教具:用一個枴杖,沒有拐的一端繫上很寬的橡皮筋,同時那一端掉着一個3千克的鉛球,有拐的一端讓學生頂在腰間,慢慢減小橡皮筋與枴杖之間的夾角,會發現學生手臂上越來越吃力,同時腰間感覺越來越難受,)請一位同學做演示實驗去體會。

探究四:合力一定,兩個分力隨它們之間的夾角變化如何變化?

學生猜想:

實驗驗證:用一根繩中間吊一鉛球,然後把兩個繩的端點距離逐漸拉大,最後會發現繩子拉斷,説明分力是逐漸變大的。請學生上講台親自實踐,其他同學觀察分析。

請同學解釋一開始的實驗,為什麼“四兩可以撥千斤”?

拓展引申:請同學們思考,我們自己可不可以自制一個專門用來測繩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的一個儀器呢?應該如何製造?

課後探究:一個已知力分解成兩個力,在一定條件下分解結果有多少種?

教學反思:

執教完該課節後感到最大的成功就是如何圍繞體驗性探究實驗做好了精心的設計,不僅有利於學習任務的推進,更主要是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分化起到了有效的化解。這就讓學生明白實驗對物理的重要性,同時也知道要自己創造條件去探究物理世界中很多未知的奇妙的東西。真正明白了物理就在生活中,這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是非常有益的。覺得不足之處在於由於受上課時間的限制,這些實驗都是老師課前準備好的,如果能夠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設計,親歷那設計的過程,這樣就更加有意義,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更加有益。

高中物理教案 篇七

知識目標

1、瞭解什麼是能源,瞭解什麼是常規能源,瞭解常規能源的儲備與人類需求間的矛盾

2、瞭解常規能源的使用與環境污染的關係。瞭解哪些能源是清潔能源,哪些能源可再生。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通過分析日常生活現象提高概括物理規律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第二類永動機無法制成的講解,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人類改造自然時必須遵從自然規律,違反自然規律將一事無成

通過介紹開發新能源的重要性,激勵學生認真學習,提高為人類美好未來努力學習的覺悟

新課教學

師:在日常生活和各種產業中我們都要消耗能量。另外,自然界中進行的涉及熱現象的宏觀過程都具有方向性,而產生的能量耗散問題,使得能源問題成為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能源。

一、能源:凡是能提供可利用能量的物質和自然過程。

1、常規能源:煤、石油、天然氣等。常規能源的儲藏是有限的。

問:常規的能源使用帶來了那些負面影響呢?(①温室效應②酸雨③化學煙霧④放射性污染)(1)温室效應:温室效應是由於大氣裏温室氣體(二氧化碳)含量增大而形成的。石油和煤炭燃燒時產生二氧化碳。

(2)酸雨:大氣中酸性污染物質,如二氧化硫等物質會使雨水中的酸度升高,形成“酸雨”。煤炭中含有較多的硫,燃燒時產生二氧化硫等物質。

(3)光化學煙霧:氮氧化合物和碳氫化合物在大氣中受到陽光中強烈紫外線照射後產生的二次污染物質。主要成分是臭氧。

另外常規能源燃燒時產生的浮塵也是一種污染。

常規能源的大量消耗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即損害人體健康,又影響動植物的生長,破壞經濟資源,損壞建築物及文物古蹟,嚴重時可改變大氣的性質,使生態受到破壞。

二、開發新能源:綠色能源的開發與利用

綠色能源:在釋放能量或能量轉化過程中對環境不造成污染的能源叫綠色能源。

問:可以開發那些清潔相對無污染的能源呢?(①太陽能②風能③生物質能④核能⑤水能)

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的中東地區一直是發達國家關注的焦點,外交、軍事莫不圍繞着這片從地表上看毫無魅力的區域打轉。世界警察(美國)和他的隨從們最願意去管中東的事情:兩次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等…説明能量消耗巨大的富國們對石油的心痛程度。

令以一方面,“替代品”——新能源的研發、形式層出不窮。

1、水能:水作為能量的載體,被太陽能驅動地球上三棲(水、陸、空)循環。地表水的流動時,在落差大、流量大的地區,形成可利用的水能資源。目前世界上水力發電還處於起步階段。

2、海洋能:由於地球受月球和太陽引力的週期性不均衡,海水發生非氣候性的漲潮和落潮現象,形成潮汐。潮汐藴含着巨大能量,既可以用來推動機械裝置,又可以用來發電。

此外,由於海水錶層和深層間的存在很大的温差,利用這種温差也可以發電(*因為水的沸點與氣壓有關,如果建造一個裝置,用抽真空的方法使表層的海水在20攝氏度時汽化,並推動汽輪機,再將深層的冷水提上來使蒸汽冷卻,如此周而復始,就可以發電了。除這種方法外,還可以用低沸點的流體如丙烷和氨來作為熱機的工作介質)。法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温差發電站,發電容量為14,000kW。

3、風能:利用風的機械能發電,風能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能源。據有關專家估算,在全球邊界層內的總能量為1.3×1015瓦,一年中約為1.4×1016千瓦時電力的能量,相當於目前全世界 每年所燃燒能量的3000倍。其中1/10為可取用的極限量。

風能的優點是:總能量巨大,利用簡單、無污染、可再生。缺點是:能量密度低(當流速同為3米/秒時,風力的能量密度僅為水力的1/1000)、不穩定性大,連續性、可靠性差,時空分佈不均勻。

4、沼氣:利用厭氧微生物在密閉條件下分解(廢棄)有機物,產生沼氣,沼氣具有很高的熱值,燃燒後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污染空氣,不危害農作物和人畜健康。生成沼氣的原料本身就是各種廢棄物,生產過程可以減少(有機物)垃圾的數量。

在農村到處可以看到許多生物質的廢棄物,如人畜糞便、秸稈、雜草和不能食用的果蔬,等等。將這些廢棄物收集起來,經過細菌發酵可以產生沼氣,用沼氣做燃料和照明,也可以發電。

5、太陽能:太陽能是一種可廣泛利用的清潔能源。我們目前的利用方式主要是兩種——

一是將陽光聚焦,將光能轉化為熱能(傳説阿基米德就曾經利用聚光鏡反射陽光,燒燬了來犯的敵艦)。在日照充分的地方,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已大量使用太陽灶、乾燥器和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熱水器的構造要簡單的多。因為不需要它產生太高的温度。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將太陽能熱水器的集熱器製成箱式、蛇型管式、直管式、平板式或枕式,通過管道與水源和儲水箱相連。太陽能熱水器在我國北方比較常見)。

二是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再用化學能發電。比較常見的光電池是硅電池(它能將13%-20%的日光能轉化為電能)。許多電子計算器和其他小型電子儀器現在已經採用太陽能電池供電,人造衞星和宇宙飛船更是主要依靠太陽能電池來提供電力。

但是陽光在達到地面以前要經過大氣的反射、散射和吸收,能量損失較大,加上陰天、晝夜變化和雨雪等降水過程的影響,目前地面上利用日光發電受到一定限制。

無論是生物質能、風能,還是水力、温差和潮汐能,歸根結底都是太陽能的轉化形式。即使礦物燃料,也是通過生物的化石形式保存下來的億萬年以前的太陽能。

6、地熱能:用地熱採暖、將地熱用於農業、水產養殖業、工業生產等,在全世界範圍內受到關注。(從直接利用地熱的規模來説,最常用的是地熱水淋浴,佔總利用量的1/3以上,其次是地熱水養殖和種植約佔20%,地熱採暖約佔13%,地熱能工業利用約佔2%)。

利用地熱能,佔地很少,無廢渣、粉塵污染,用後的棄(尾)水既可綜合利用,又可回注到地下儲層,達到增加壓力、保護儲層、保護地熱資源的雙重目的。*據美國地熱資源委員會(GRC) 1990年的調查,世界上18個國家有地熱發電,總裝機容量5827.55兆瓦,裝機容量在100兆瓦以上的國家有美國、菲律賓、墨西哥、意大利、新西蘭、日本和印尼。我國的地熱資 源也很豐富,但開發利用程度很低。主要分佈在雲南、西藏、河北等省區。除以上利用外,從熱水中還可提取鹽類、有益化學組分和硫磺等。

7、核能:鈾在自然界中有三种放射性同位素:U235、U238、U234 ,在衰變過程中放出熱量。在軍事上鈾主要用來製造核武器和核動力燃料。鈾的和平用途十分廣泛,其中最主要的是用作核電反應堆的燃料。

由於核電具有發電成本低、對環境污染小和安全等優點,世界各國,尤其是工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都大力發展核電,估計到20xx年核電將達到世界總髮電量的25%左右。我國已建成秦山、大亞灣核電站,目前還有多處正在籌建。

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綠色能源儲量豐富,只要我們科學開發,合理利用,必將對人類做出前所未有的貢獻。

高中物理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知道什麼是曲線運動;

2、知道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是怎樣確定的;

3、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重點:

1、什麼是曲線運動

2、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方向的確定

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難點:

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前邊幾章我們研究了直線運動,下邊同學們思考兩個問題:

1、什麼是直線運動?

2、物體做直線運動的條件是什麼?

在實際生活中,普遍發生的是曲線運動,那麼什麼是曲線運動?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1、曲線運動

(1)幾種物體所做的運動

a:導彈所做的運動;汽車轉彎時所做的運動;人造衞星繞地球的運動;

b:歸納總結得到:物體的運動軌跡是曲線。

(2)提問:上述運動和曲線運動除了軌跡不同外,還有什麼區別呢?

(3)對比小車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和彎道上行駛的情況。

學生總結得到:曲線運動中速度方向是時刻改變的。

過渡:怎樣確定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在任意時刻的速度方向呢?

2: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1)情景:

a:在砂輪上磨__時,__與砂輪接觸處有火星沿砂輪的切線方向飛出;

b:撐開的帶着水的傘繞傘柄旋轉,傘面上的水滴沿傘邊各點所劃圓周的切線方向飛出。

(2)分析總結得到:質點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線的這一點的切線方向。

(3)推理:

a:只要速度的大小、方向的一個或兩個同時變化,就表示速度矢量發生了變化。

b:由於做曲線運動的物體,速度方向時刻改變,所以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

過渡:那麼物體在什麼條件下才做曲線運動呢?

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1)一個在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的鋼珠,如果從旁給它施加一個側向力,它的運動方向就會改變,不斷給鋼珠施加側向力,或者在鋼珠運動的路線旁放一塊磁鐵,鋼珠就偏離原來的方向而做曲線運動。

(2)觀察完模擬實驗後,學生做實驗。

(3)分析歸納得到:當物體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時,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4)學生舉例説明:物體為什麼做曲線運動。

(5)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當合力的方向與物體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線上時,產生的加速度也在這條直線上,物體就做直線運動。

如果合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上時,產生的加速度就和速度成一夾角,這時,合力就不但可以改變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改變速度的方向,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三、鞏固訓練:

四、小結

1、運動軌跡是曲線的運動叫曲線運動。

2、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是時刻改變的,質點在某一點的瞬時速度的方向在曲線的這一點的切線上。

3、當合外力F的方向與它的速度方向有一夾角a時,物體做曲線運動。

五、作業:曲線運動課後練習

高中物理教案 篇九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常見的形變,瞭解物體的彈性;

2、知道彈力產生的條件;

3、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示意圖中畫出它們的方向。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彈力的存在,能提高在實際問題中確定彈力方向的能力,體會假設推理法解決問題的巧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觀察和了解形變的有趣現象,感受自然界的奧祕,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建立把物理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的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彈力產生的條件及彈力方向的判定

【難點】

接觸的物體是否發生形變及彈力方向的確定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學一開始前,給每個學生小組分發彈簧和尺子,讓每個小組試着把玩這些物件,如用力拉或壓彈簧,用力彎動尺子等。在操作過程中思考被拉或壓的彈簧,彎動的尺子的有什麼共同點是什麼?大家可否試着舉出生活中其他的一些諸如這個彈簧和尺子的例子?

物體的形狀都發生了改變。由此引入物體的形態發生了變化是源於物體都受到了力的作用,這種力就是今天要學習的彈力。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彈性形變和彈力

概念: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

提問:剛才舉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觀察到,如果一本書放在桌面上,書和桌面發生形變了沒有?

學生會產生疑惑分歧,但教師此時可以不用詳解,而是做現場演示實驗1,讓學生觀察用手擠壓時XX形變(雙手握住注滿紅墨水的燒瓶,用力擠壓底部。上插玻璃管中的紅墨水液麪上升。)

為了讓學生有更直觀深刻的印象,也會用視頻播放演示實驗2:桌面微小形變的激光演示(在一個大桌上放兩個平面鏡M和N,讓一束光依次被這兩面鏡子反射,最後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個光點。用力壓桌面,觀察刻度尺上光點位置的變化。)

學生觀察後思考:通過上面的實驗,我們觀察到什麼樣的實驗現象?我們用了什麼樣的方法?那書放在桌面上,書和桌面發生形變了沒有?

分析得出:通過微觀放大的方法觀察,我們發現原來不容易觀察的瓶子和桌面也發生了形變。

歸納:由此我們可以想到一切物體都可以發生形變,形變分為很多種類,有些物體在形變後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

提問: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是不是在所有的情況下都可以恢復原狀呢?請舉例説明?

學生能舉出有時彈簧拉得過長就恢復不了原狀。指出:如果形變過大,超過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後物體不能完全恢復原來的形狀,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

根據前面的鋪墊,總結彈力的概念: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例舉蹦牀的例子説明。

(二)幾種彈力的方向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書與桌面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與學生一起分析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指出書對桌面的壓力和桌面對書的支持力都是彈力。

舉出實例:給出吊燈圖片,做出分析。以燈為研究受力對象,鏈子指向鏈子收縮的方向吊住吊燈,鏈子發生形變。鏈子被拉長,就要企圖恢復形變。這裏施力物體——鏈子,受力物體——燈。這時候鏈子對燈的拉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指向鏈子收縮的方向。

做出總結:彈力方向——施力物體形變恢復的方向;與施力物體形變方向相反。壓力和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於接觸面指向受力物體,繩的拉力總是沿着繩子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環節三:鞏固提高

給出如下三個圖片,要求學生畫出彈力的示意圖。

歸納總結:

三種接觸情況下彈力的方向:

(1)面面接觸,垂直於接觸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2)點面接觸,垂直於接觸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3)點點接觸,垂直於接觸點的切面指向被支持物體。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歸納彈力的相關知識點。

作業:預習後面胡克定律,瞭解彈力大小的特點。

四、板書設計

五、教學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zlz6r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