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學生情緒調節能力的培養

學生情緒調節能力的培養

摘要:本文從2021年12月,中國兒童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共同發佈了《兒童藍皮書: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21)》(以下簡稱“兒童藍皮書”)中,所得相關內容作為出發點,從三個方面論述如何提高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

學生情緒調節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學生情緒調節能力 培養

1.前言

2021年12月,中國兒童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共同發佈了《兒童藍皮書: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21)》(以下簡稱“兒童藍皮書”)。此次的兒童藍皮書是中國兒童中心發佈的第四本兒童藍皮書。該報告指出:近年來中國兒童健康水平不斷提升,且有穩定提升的趨勢,同時,健康管理政策推動作用明顯。但令人擔憂的是,兒童心理健康等問題日益嚴重,需要特別注意。

針對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藍皮書指出:眾所周知,由於社會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而引起的家庭結構和功能的改變,比如父母離婚、高齡二胎問題、農村留守兒童增多等等,再加上社會環境的改變,比如社交媒體的強勢興起,兒童和青少年網絡成癮、網絡欺凌等問題,都影響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父母不正確和不恰當的教育方式、繁重的學業壓力、升學的競爭壓力及校園欺凌、複雜多變的網絡環境給青少年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緊張、刺激和心理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非自殺性自傷、自殺行為、情緒困擾、厭學、逃學、輟學等問題在兒童和青少年中屢見不鮮,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因此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

2018年《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中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有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和行為問題的困擾。

因此,學生情緒調節能力的培養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接下來,我將從三個大的方面來談談如何提高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

2.社會、學校、和家庭要創設有安全感的環境

2.1學生情緒問題的根源

我們常常會以一種樸素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哲學觀來看待問題。以學生情緒問題為例,我們會認為,學生情緒出了問題,那麼就別讓他們情緒出問題就好了。順着這個思路,我們常常會製造更大的麻煩,以及會讓我們矇蔽雙眼,學生的情緒問題很可能只是更大系統的“替罪羊”。

從兒童藍皮書的簡報可以看出,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很大程度是因為社會系統、學校系統和家庭系統出現了更大的問題。當今中國,社會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整個社會充斥着一種不安感和焦慮感,大人們的壓力與日俱增。大人們會自覺不自覺地將這種壓力與淘汰性的底層認知傳遞給孩子(踢貓效應)。比如,父親回到家中,剛看到正在玩耍的四歲的孩子就大吼:“你怎麼還在玩?!還不快去學英語?你這麼不努力,長大該怎麼辦?”在這個場景中,父親在無意識中把自己在社會競爭中面臨的壓力下放到了孩子身上,並且孩子會習得“放鬆和玩耍是不對的”,“這個社會是殘酷的,不努力就會被淘汰”這樣的觀念。而這種不能放鬆,必須時刻努力,否則就會被淘汰的認知是造成焦慮的一大原因。而這種原因的根源就來源於社會的激烈競爭。同樣的,類似的情境也在學校不斷重演。老師們面對學校層面不斷下方的成績壓力和各種考核壓力,也會在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壓力下放,逼着學生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學習和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在家中和學校中都無法放鬆下來,每天活在壓力和焦慮當中,情緒自然會出現問題,而且也很難得到釋放。

2.2建設好雙緩衝器模型

日本學生在上世紀90年代也大量出現情緒問題,自殺、自傷現象日益加重。後來學界和教育界提出了“雙緩衝器模型”,情況得以好轉。所謂雙緩衝器,指的是“家庭緩衝系統”和“學校緩衝系統”。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時,他們在家中和學校裏是可以得到有效的幫助的,他們是能夠被理解和被接納的,而不是被指責和被繼續批評的。而學校和家庭要能夠有效建立這樣的緩衝系統,需要更大的社會層面的改善,我們社會需要更包容,需要更少淘汰性的制度。

3.教師情緒調節能力的提高

“教育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雅斯貝爾斯在他1977年出版的《什麼是教育》》一書中如是説到。借用這句話,要想培養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教師要有這樣的認識:必須先提高自身的情緒調節能力,才有可能去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情緒調節能力。

當今社會生活壓力重大,作為一名成年人,教師本身就已經承擔着很重的生活壓力,而目前社會各界有意識或無意識又把社會問題的解決寄託在學校裏,導致教師的任務變得繁重,除了教學,還要承擔很多額外的工作。在這種雙重夾擊下,教師本身就積壓了很多情緒,自身狀態得不到放鬆,很難真的去幫助學生認知自己的情緒,看到自己的情緒和接納他們的情緒。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師成長的過程中缺少社會情感學習,對情緒的瞭解和認知不深刻和不繫統,因此對待學生的情緒問題也束手無策。因此,教師要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彌補自身情緒調節能力的不足,才能真正地幫助學生。

社會和學校要提供多種渠道幫助教師建立良好的情緒認知和調節能力,比如情緒互助團體,系統的培訓課程,個體心理諮詢等等途徑。這些方式方法可以很好地幫助教師提升自己的情緒調節能力,繼而向下輸出,惠及學生羣體,這是很重要的一步。

4. 推進社會情感學習

4.1社會情感學習的必要性和效果

為了提升基礎教育質量和促進學生適應21世紀學習、生活以及未來工作,近20年來,不少國家開展了社會情感學習。社會情感學習是一種重要的教育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活動,也是當下體現中國基礎教育發展方式轉變、促進教育內涵發展、提升學生全面發展質量的重要途徑。社會情感學習是兒童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量研究表明,社會情感技能是可以教授和學習的。社會情感技能對學生的學業表現、社會性發展、心理健康和情緒調節有着積極的作用,是他們在學校以及未來的社會生活中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在學校和家庭中推進社會情感學習,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情緒調節能力。

為了讓社會情感學習項目在學校中得到有效的實施,我們需要提升校長的領導力、發展教師的專業能力、實施有效的教學、創設支持性的學校氛圍以及在家庭中運用社會情感學習。這些變革的實施者——學校校長、教師和家長則需要堅實的理論支持以及具體、可操作的實踐指導。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教育部於2011年引入社會情感學習項目,隨後在貴州、雲南、重慶、廣西和新疆五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五個縣開展了試點工作。十年來,該項目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4.2情緒四象限與情緒角

為了配合社會情感學習,我們需要教授孩子情緒四象限的有關知識和在班級設立情緒角。

情緒四象限,指的是根據身體活力和心情好壞兩個橫縱座標,把情緒分成四個板塊。四個板塊用四種顏色代表。黃色代表興奮等情緒,提示我們需要暫停一會兒;紅色代表憤怒等情緒,提示我們需要停止下來進行平復;藍色代表憂鬱等情緒,提示我們需要自我安慰和自我修復,提升活力;綠色代表平靜等情緒,是我們期望達到的情緒目標。利用課堂時間,教授學生情緒四象限的知識,從而幫助他們瞭解自己的情緒,並且知道如何行動,可以每個人都做一個卡片隨身帶着。在班級的牆上也貼上情緒四象限的海報,方便學生隨時查看和起到提醒的作用。

在班級裏空出一個位置,放置一個小帳篷,作為情緒角來使用。這樣的一個設置傳達出來這樣一種信息:你是可以有情緒的,也是可以被接納的,同時情緒也是可以平復的。學生有情緒時,可以到小帳篷裏待一會兒。這樣一個密閉的空間會讓學生覺得安全,有了安全感作為基礎,隨着時間的推移,學生也會自行理解自己的情緒,並且慢慢平復下來。

4.3導師制

充分利用教師資源,為班級學生配備導師。導師負責學生的日常情緒困擾。當學生有情緒困擾時,學生可以直接找導師傾訴,讓學生得到及時且直接的幫助。每天可以利用放學前二十分鐘的時間,導師帶領自己的學生一起圍坐在一起,創設一個平等且安全的對話環境,讓學生暢所欲言,聊聊自己的情緒困擾,會讓他們得到很大的幫助。

5.學習認知行為技術

5.1認知行為技術的定義

認知行為治療是心理諮詢中常用的技術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認知行為技術對提高個人的情緒調節有非常好的效果。認知行為治療認為:人的情緒來源於對事件的認知,而非事情本身。換句話説,“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你內心的樣子。”

認知行為技術在教學中運用的主要着眼點是通過調整學生認知,改變他們對人或對事的看法與態度來達到改善他們心態的目的。

5.2 ABC理論

認知行為治療的核心理論是ABC理論。A指的是與情感有關係的事件,即activating events;B指的是信念或想法,即Beliefs。它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信念或想法。C指的是與事件有關的情感反應結果,即Consequences和行為反應。

大部分人通常會認為,事件A,即activating events會直接引起反應C,即Consequences。可是事實上並非如此,在A與C之間有B這個中介因素。A對於學生個體的意義或是否引起反應受B的影響,即受人們的認知態度,信念決定。舉例來説,對於考試不及格這件事,有的孩子非常沮喪,覺得自己糟糕透了;有的孩子無所謂;還有的孩子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可以檢測自身能力的不足,在之後可以彌補不足。“考試不及格”是事件A,但不同的學生卻有不同的結果C,原因就在於他們對待同一事件的想法不同。

5.3自動思維

當我們遇到事情時,腦海裏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想法,這些想法像是自動蹦出來的一樣。這樣的想法就叫自動思維。舉個例子,一個學生被教師批評上課不夠專心,立馬感到很生氣,勃然大怒,拍桌子,和老師頂嘴。在被老師批評和勃然大怒後頂嘴之間有一個可能的想法是:老師批評我,他是故意的,我被冤枉了,他是壞人,我要還擊回去。

其實自動思維並沒有好壞之分,但有適應和不適應之分。像剛剛舉的例子,就是不適應的自動思維,需要糾正。不適應的自動思維也可以稱為認知歪曲。每個人都犯過認知歪曲的錯誤。重要的是識別並且對它們進行糾正。

5.4常見的認知歪曲。

主觀臆想,即缺乏根據的主觀的武斷推測。比如一個學生因為遲到,便推測全班同學都在心裏罵他。

一葉障目,不顧整體的背景,不從宏觀視角考慮問題,只根據細節或者一時的表現而做出結論。比如一個學生因為坐姿不正被老師批評了一次,事後就一隻想着自己被老師批評了,自己是個壞學生,而看不到自己絕大部分時間是做得很好的。

亂貼標籤,片面的把自己或別人公式化。例如某一學生把朋友的壞情緒歸於自己,認為是自己的某個行為導致了朋友的壞情緒,從而感到十分愧疚。

非此即彼的絕對思想,認為這個世界非黑即白,不好就是全壞,一點兒錯也不能犯,要求絕對的完美。比如有一個學生和好朋友吵架了,就覺得這段關係不夠完美,不能容忍正常的吵架發生,從而覺得這段關係就是非常糟糕的關係,後來失去了這個朋友而痛苦不堪。

5.5工具:三欄表和五欄表

當學生了解了以上的知識之後,還需要一些工具來幫助他們更好地識別自己錯誤的自動思維,可以藉助三欄表和五欄表。

識別自動思維:三欄記錄表

日期

事件

想法(自動思維)

情緒和行為反應

藉助這個三欄表,學生可以更好地去識別自己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出現的自動思維。

接着要用五欄記錄表來替代自己的錯誤認知。

事件

自動思維

反應

替代思維

反應

當學生能夠用更加合理的想法來替代自動思維時,他們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也會變得更加合理,因而情緒調節能力也會大大加強。

參考文獻:

[1]鹹奎汀.最親切的情緒課[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4

[2]阿爾伯特·埃利斯.理性情緒[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1

[3]阿倫·貝克.抑鬱症[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標籤: 培養 學生 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69eq5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