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傳統作文教學 2篇

傳統作文教學 2篇

傳統作文教學1

傳統作文教學 2篇

我國的傳統作文教學走過了近百年的歷程,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但也存在許多的問題。在實施課程改革的今天,這些問題越加嚴重的凸顯出來,筆者作為一名熱愛語文教學的老師,對此思索良久,也試着在課堂上用理性實踐的精神探索改革,回答新課改面臨的種種難題,收穫頗多,此論文中筆者想集中筆墨説説在國小作文教學中傳統教學的種種弊端。

一、作文教學過程脱離學生的實際寫作

我們知道,傳統的作文教學,老師根據自己的一廂情願出題,然後根據固定的思維模式和結構框架指導學生作文,學生的個性和獨特的創造性思維在這樣的束縛下很難發揮,於是學生寫作的熱情也就相應的日漸消失,久而久之,寫作只是成了一種目的和手段,根本無法體會到創作的快樂。學生把這樣的作文交上去後,便由老師根據自己的意願修改,發還學生,學生看看批語,覺得老師的話便是經典語錄,順從的在以後的作文中向老師的思想靠近。這樣在傳統作文的先有題目,後找材料、找思路的導引下,大部分學生的作文被嚴格限定在老師界定的框子中,缺乏孩子應有的靈性和神采。

二、傳統作文重視教師的權威作用,忽視了學生內在主動性的發揮

長期以來,教師在學生的眼中至高無上,成了真理和知識的代言人,具有絕對的權威,學生被視為被動的客體,教師不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不尊重學生,不研究學生,無視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只管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統一的,整齊化的教學,因此學生處處顯示出被動性。久而久之,學生沒有了個性,沒有了靈性,沒有了創作的慾望,語言乾癟,內容是空空洞洞,無病呻吟。例如筆者看過一個國小生四年級的學生的日記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呆呆的趴在窗口看着窗外肥肥瘦瘦的雨點・・・・・・”本來很有創意的一個詞語“肥肥瘦瘦”卻被老師一棍子打死,説學生用詞不準,要求修改這個病句。其實文學和科學有相同的地方,但更多的它們之間的差異性,科學要求的是實際的真實,不得有絲毫的誤差,但文學往往更注重心靈的真實,作文中的“我”此時眼中的雨點就是她真實心境的折射,遠處的雨點就是“瘦的”,近處的雨點就是“肥的”,説明她的視線在雨霧中不停的徘徊,她的心處在等待中,等待上班晚歸的媽媽,多好的一個詞語卻被無端否定。中國的漢字很特別,也很美,有很強的創造性,傑出的語言家同時也是一位詞彙的創造發明家。孩子在寫作上所體現出來的這份靈性和創造性應該被充分肯定和賞識,不應死板的格式化的被無端否定,這是教育的悲劇,也是傳統作文的一種極大的弊端。

三、學生作文的目的偏離了實際需要

每位作者的實際寫作都有自己明確的學習目的,或是為了抒發某種感情,或是為表達某種思想。但學生這些小作者的寫作的目的是為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學生的讀者對象好像只有“自己”和“老師”,老師其實也不是真正的讀者,只不過是文章的修改者。由於缺乏明確的目的和對象,寫起作文來就沒有信心和激情,久而久之養成一種“應付心理”,用套式化的作文來欺騙自己的本是善感的靈性的心理,以期望獲得無價值的高分,學生筆下真情實感的作文可以説是鳳毛麟角了。例如本來小作者眼中的老師不是他理想中滿意的老師,但老師是“聖人”的傳統思想潛移默化的被灌輸在孩子的心中,於是“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是園丁,老師是蠟燭,老師是太陽”等等這樣的空話和大話便千遍一律的在孩子的筆下出現了。於是小作者心中真正想寫的實際中真真實實存在的老師和筆下寫出的違心的老師就大相徑庭了,寫作就難免偏離實際的需要,這樣會寫出好作文嗎?

人類進入21世紀,隨着知識經濟的到來,國際經濟競爭的日益加劇,終生學習的需求,對創造性人才的需求已經迫在眉睫,國家的創新能力關係到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個人的創新能力將決定着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確實,未來的社會對人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那麼教育應該培養怎樣的人?未來的人才應具有什麼素質?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可以説未來需要的人才不僅應該具有知識和技能,更應有主體精神和創新能力。傳統教育的弊端在新課改的時代大潮中已經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我們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傳統教育的弊端,尤其是語文教學中傳統作文教學的弊端,我們才能改革的深入和徹底,才能不愧為一個新時代的光榮的人民教師。

傳統作文教學2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作文教學是教學中最枯燥乏味,讓學生頭痛、老師勞神的一件事。每當這時,學生往往要苦思冥想,搜腸刮肚的琢磨半天,可寫出來的文章千篇一律,百人一面,讓人難以閲讀。這樣既無法發揮學生那豐富而鮮活的想象力,又很難達到預期的練筆效果。但是自古以來,流傳千古的名篇到現在仍是膾炙人口的佳作,所以對於好文章的標準到現在仍舊管用,那麼怎樣從傳統作文教學模式下尋找新思路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樣既可以對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又可以適應新課標要求下的作文教學。怎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讓他們抒發真情、張揚個性呢?我通過反覆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立意

明末清初大學問家王夫之曾説:“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可見一篇作文的立意非常重要。文章的立意是文章成敗的關鍵,可是傳統的作文教學過分追求社會認同的某種立意,結果導致了學生無謂地拔高,空話連篇。但是,在立意的時候,能對生活有獨到的見解,提煉出新穎別緻的中心思想,仍是現在作文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立意正確是寫文章的基本要求,立意新穎則是衡量文章的優秀與否的關鍵。如果一篇文章,一部作品,重彈老曲,走前人的路,那就不能給人以新的啟示,即使文章寫得再好,恐怕也無人問津。怎樣幫助學生立意新穎呢?

(一)聯繫時代。求新不是獵奇,而是從生活中去探尋新問題,聯繫時代特色來審題,不但思維過程輕鬆,審題速度快,而且題旨把握得準確,立意時一般不會跑題。

(二)反面切入。作文提倡言人之所未言,言人之所不能言,力求使人們獲得新的啟迪、新的聯想。文章寫出新意關鍵在於作者具備獨創精神。有些作文題目,如果按照通常的做法正向審題立意,可能難以入題,或者入題後,容易落入俗套,毫無新意可言。這時如果捨棄正面硬攻,改而反面切入,往往很快就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讓讀者在千人一面的作文中眼前一亮。

(三)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是一種開拓性的思維方法,其特點是不集中於一點而是多角度多方面地去思維。這樣可以開闊立意的思路,由此及彼,有利於找到較理想的有新意的主題。這樣就有了新的思想、新的見解、新的觀點。

 二、構思

所謂構思,指寫作者在積累材料的基礎上,按照寫作要求及時有效地展開文章的思維活動。它是整個寫作過程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包括選取提煉材料,醖釀確定主題,考慮人物活動及人物關係,設計情節,安排結構,以及探索最佳的表現形式等。傳統教學過分強調文章的篇章結構的一致性和統一性,致使文章結構落入俗套,同學們和套用公式一樣安排自己的作文結構。現在作文教學鼓勵同學們個性化的發展,巧妙安排文章結構就顯得格外重要。怎樣幫助同學們創新構思呢? Z

(一)巧布“歧途”,大開大闔<

“製造誤會”是記敍文創新構思的一種方法技巧。文章的開始設計誤會,然後故意領着讀者在誤會的“歧途”上越走越遠,最後真相大白,被誤者“迷途知返”,感慨頓生。運用“製造誤會”這一技巧,一定要注意前有伏筆,後有照應,並且要儘量安排得巧妙、合理、自然,否則就可能露出人為編造的破綻,給人留下筆法拙劣的印象。“誤會”設置得好,不但可以力避敍事平鋪直敍、一覽無餘的寫法,而且還能在大開大闔的情節中使人物性格鮮明地凸現出來,使文章在情節結構上跌宕多姿,魅力無窮,增強故事的趣味性。這種謀篇技巧,既可擴大作品的信息容量,又能更好地吊起讀者的胃口,引人入勝,增強閲讀的興趣。  

(二)前有伏筆,後有照應# 

前後照應法可以使文章嚴謹連貫,渾然一體,又能突出內容和結構上的內在聯繫。通常前有伏筆、後有照應常見的有以下三種表達方式:(1)、內容和標題相照應。首尾圓合,使結構出新這種照應方法常常是內容安排多處和題目照應,或在恰當的地方直接、間接地點明題意。(2)、行文中間照應。這種照應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寫事,後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寫事的結果,使內容相互補充,層層深入。(3)、結尾與開頭照應法。起句不凡,結句出韻,使結構出新。在文章的結尾處對開頭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為有機的整體。

(三)運用聯想,拓寬思路

世界上萬事萬物本來就有這樣那樣的聯繫,但不經過思考就不易發現。很多學生文思閉塞的主要原因是:把所寫的事物孤立起來,而看不到與其它事物的聯繫。如果同學們善於運用聯想,發現了這種聯繫,則思路自然寬闊。我們可以先確定文章的主題,再圍繞主題嘗試把熟悉的事物進行再組合,選取材料中最能打動人細節,把這些細節組合成幾幅畫面,用一個或幾個線索把它們串聯起來,這樣不但使文章內涵豐富、視覺獨特,而且更能喚起讀者對過去美好的回憶。優秀學生一大特點就是:看到話題,就激發多方聯想,展開由此及彼的思考,一但想到,文章構思也就成功了。U

三、取材

傳統的作文教學以“教”為主、以“考”為主,偏重寫作理論的講授,只顧從考試出發照本宣科、按綱施教,而把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學生鮮活的體驗拒之門外;只顧操練“文字編織術”,而把陶冶學生心靈的宗旨列在教學目標之外;只顧引導學生在寫作中求“穩妥”、求“保險”,而把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教育宗旨置於腦後。許多學生的作文充斥着假話、套話、空話和廢話。這種作文教學模式還造成了不少學生寫作心理障礙,如懼怕心理——視作文為畏途,平時説話很流利的學生一寫作文就“大腦短路,筆頭卡殼”;應付心理——缺乏興趣、熱情,只是為了完成教師的訓練任務,敷衍成篇;速成心理——希望藉助各類寫作輔導書,尋找“速成”的捷徑。更為可怕的是,許多學生變得對生活麻木、思想淺薄、認識偏頗,對豐富多彩的生活不能“心動”、對自己的思考和體驗不會“筆動”,對美德善行更不想去“行動”。《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這些論述集中體現了“生活本源”的教學理念。“生活本源”,是指學生的作文來源於日常生活,習作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從觀察、體驗日常生活入手。

(一)走回現實生活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原型”體驗,要喚醒這些體驗,應將學生置身於實際的生活之中,讓他們領略美妙的自然,感受火熱的生活,觸摸時代的脈搏,獲得鮮活的素材和寫作的靈感。生活中的一片落葉,一抹夕陽,一段小巷,一扇窗,一個不經意的微笑等等,都有可能會激活他們某種積於心底的情緒,喚起寫作的慾望。

(二)設計提示語

設計富有感情的、新穎的提示語,選擇能激發學生多種體驗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着是否能激發原型,喚醒學生的當下體驗。比如,在作文題目前面加上一段提示性的話,它能喚起回憶、引起聯想、觸發情感、啟迪思維、開拓思路,能捕捉到學生寫作的“興奮點”和“動情點”,能一下子“驚醒”學生心中儲備的表象,並能把它貫通起來,獲得寫作的衝動。

(三)強化閲讀

作文,要以文化內涵、文學素養為支撐,而學生的文化內涵、文學素養的積澱,藝術審美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博覽精讀。“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因此讀寫結合,注重積澱是語文教師必須遵循的既傳統又現實的寫作教學原則。通過閲讀,讓學生學習搖曳多姿的藝術手法,品味各領風騷的語言風格,體會他人文章所藴含的生活韻味,從而攪動積澱在學生心底的生活體驗積累,產生寫作衝動,讓語言的洪流宣泄出來。

總之,在傳統作文教學模式下尋找新思路,既是當前作文改革的要求,也是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有個性、富創新是作文的靈魂。文章的立意要新,就必須有新信息、新感受、新經驗;文章的表達要新,就必須獨出機杼、靈活運用、推陳出新。教師給學生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空間和張揚個性的環境,學生逐漸學會以自己的眼光去觀察豐富多彩的現實,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大千世界和百味人生,用自己的頭腦去分析思考,用自己的筆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歷練和提高了創造性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他們逐步走向抒發真情、張揚個性的寫作之路。

標籤: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jm6d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