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師德師風建設 >

我身邊的師德案例(精品多篇)

我身邊的師德案例(精品多篇)

我身邊的師德案例(精品多篇)

我身邊的師德案例 篇一

我身邊的師德故事

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對人來説,最大的快樂,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獻給他人。”教師們就每天的工作就是每天把更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教好每一位學生,享受着其中的快樂。

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知識,更要具備良好的師德,使自己所教的學生,不僅在學業上有所收穫,更要學會如何做人。 我們學校的王老師平時在做好知識的傳授的同時更注重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做到關心他們的生活,尤其是家庭困難的學生對他們的體貼入微,照顧好每一位。在接收新班級時先對學生的家庭有一個系統的瞭解,掌握他們的性格和脾氣,愛好和特長,努力尋找出因人而宜的靈活的教育方式。

一、愛崗敬業,默默奉獻,迎難而上,勇挑重擔

嚴於律已,為人師表是師德的具體表現。我們學校的王老師用自己的言行詮釋着師德的高尚。在工作中,她對待學生不分學習好壞,不分條件好壞,不分長相美醜,做到一視同仁。放下架子,蹲下來看孩子,與孩子們主動接觸,與孩子們並肩作戰,飽嘗學習上,生活中種種酸甜苦辣。

課堂上,她耐心講解盡心傳授,努力做到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獲;當孩子寫錯了,她拿起橡皮幫助擦掉,當孩子遇到不會的題時,她俯下身子在孩子的本子上圈圈畫畫,直至孩子聽懂才肯罷休。

二、以身作則,培養學生健全人格,言傳身教,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以身作則,不令則行。在學生的眼中,教師是一個完美的人,是一個值得可信的人,是一個值得可敬的人。你的言談舉止都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強調師德不是強調理論説教,更重要是要塑造良好的教書育人的形象。平時注重學生的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教育學生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才幹,陶冶情操,讓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識社會,瞭解自然,為今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生有了健全的人格,才能健康地成長,教師,更是兼任着傳道、受業、解惑的重擔。在平時授課過程中,王老師特別注意增強學生的文化修養,告訴學生很多做人的道理,引導學生健康地成長。現在很多畢業的學生都會説起這些,他們認為正是這些講解培養了他們深厚的文化底藴,培養了他們健康的心理,影響了他們的人生。是老師給我們講解的一些做人的道理。在講台上講解的畫面是我記憶中一道最美的風景!”

王老師是一名普通而平凡的國小教師,但我認為她的人生是有價值的,因為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這一經典論述;她的生命是有意義的,因為她踐行了“學高為師,德高為範”這一諾言;她的生活是精彩的,因為她已桃李滿天下!

我身邊的師德案例 篇二

我身邊的師德案例 “學高為師,德高為範”,這是每一個老師都應該銘記在心,並且用來作為自己行動指南的一名話。它表明,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知識,更要具備良好的師德。學習身邊的事,感受身邊的人,有的是生活中不缺少榜樣,只缺少尋找的眼睛!相信啟迪着我們每一盞心靈的燈火。世間有一種激動人心的情感,叫做感動。這種感動將會激勵我們每一個人。

在我的身邊,就有許多具有奉獻精神的老師,他們是師德的實踐者,也是我學習的榜樣。比如:温慧茹老師在去支教的一年中終保持良好的心態,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投身教育教學之中,要求學生按時到校,她從不缺席遲到,要求學生寫好字,讀好書,掃好地,她首先做出榜樣。她總是和學生和顏悦色,早晨以微笑迎接每一位學生,晚上還是以微笑送走每一位學生。處處以自己的文明舉止去影響感化每一位學生的心靈。記得有一次温老師在一次騎車途中,意外受傷,造成腳部受傷,當醫生告訴我她至少一個月才能下地、三個月方能基本康復時,而她卻説:“我還有課呢!我如果不去,我的學生怎麼辦?我絕不能耽誤一個孩子。”於是她毅然決定搬到學校裏去住,丟下了她年幼的孩子,這一去就是一年。累是必然的,再加上是未能康復就上的班,一天下來後,受傷的腳都是腫痛難忍,但她堅強地履行着一個教師應盡的職責。

她還非常關心學生的生活。冬天,天氣非常寒冷,由於學校受條件限制,不能給每位學生提供熱水,於是她就利用課餘時間給學生燒水。讓學生們下課後能喝到熱水。許多學生感動的熱淚盈眶,就連那些平日經常和老師作對的學生在接過老師遞來的裝滿熱水的杯子時,也會兩眼發紅情不自禁地説一聲:“謝謝老師!”她的行為不僅感動了學生,也感動了其他的年輕老師。可她卻笑笑説:“天太冷了,能給那些學生送去温暖,這點辛苦不算什麼。”

這些雖然都是平凡的瑣碎的小事,但他們就是用這平凡書寫偉大、用普通孕育崇高。我想,不僅在我們這裏的學校,在其它地方的學校具有奉獻精神的老師也非常多,我想向他們致敬,並願意追隨他們的腳步,和他們在教育這條路上並肩前行!是他們的精神催促我不斷努力,不斷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shidefengfan/vkq6d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