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畢業論文模板 >

臨牀醫學畢業論文多篇(精品多篇)

臨牀醫學畢業論文多篇(精品多篇)

臨牀醫學畢業論文多篇(精品多篇)

臨牀醫學畢業論文 篇一

試談臨牀醫學專科預防醫學教育

隨着我國醫療衞生體制的改革和新型衞生服務體系的建立,社區衞生服務正在迅速發展,因此急需一大批既能提供醫療服務,又懂得如何開展臨牀預防的臨牀醫生。 對於醫學高專的臨牀專業的大專生來説,畢業以後主要去向是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或鄉鎮醫院等基層衞生機構。因此,為使我們的臨牀專業畢業生成為既能夠提供醫療 服務,又懂得臨牀預防的臨牀醫生,在預防醫學的教學中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一、預防醫學教育對臨牀專科生的意義

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到來、居民生活方式的迅速變化,慢性病日趨成為主要疾病負擔,醫療服務觀念已由傳統的單純“治病”向預防、醫療、保健一體化服務轉變。2015年,全國醫療衞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1]指出,經過長期發展,我國已經建立起由醫院、公共衞生機構、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等組成的覆蓋城鄉的醫療衞生服務體系。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説基層醫療衞生機構服務能力不足,利用效率不高;醫療衞生服務體系難以有效應對當前面臨的慢性病高發等健康問題。對於廣大專科院校臨牀專科生而言,畢業後,其工作崗位主要在基層醫療機構。在我國,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的主要職責是提供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等基本公共衞生服務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及部分疾病的康復、護理服務等。目前,我國基層醫療衞生機構人員比較短缺,急需一些既能夠提供醫療服務,又懂得如何開展臨牀預防的臨牀醫生,因此加強臨牀專科生的預防醫學教育,使其掌握羣體預防和個體預防的知識和相應技能就非常重要。

二、臨牀專科生預防醫學教育的現況

2.1學校學生重視不夠

長期以來,我國衞生政策側重於臨牀診治及設施的建設,而很少關注預防醫學及公共衞生教育資源的投入,這些更進一步加劇了醫療和預防學科間的分裂及公共衞生脱離臨牀的傾向[2]。一些從事教學行政管理的決策人對預防醫學的認識不足,一些專科院校僅僅設立預防醫學教研室,基本上掛靠在其他系部,重視程度不足,專職教師數量非常有限。一些專科院校對預防醫學類課程的課時一再壓縮,甚至列為選修,許多學校沒有安排臨牀醫學生進行預防醫學的見習或實習的經費及學時。

2.2師資力量不足

許多高等學校對教師的基本素質做出了規定,預防醫學教師基本上是醫學本科以上學歷,但是高學歷不代表高的教學水平,預防醫學教師基本上是從學校到學校,部分高校的教師更是科研能力強,就直接轉為副教授、教授,極少有臨牀背景,更是缺乏臨牀一線的實踐經驗,這就導致教師的教學基本上是理論教學,沒有親身經驗傳授給學生,疏於結合臨牀工作實際,學生上課興致不高,教學效果較差。

2.3課程設置不合理教材針對性較差

實踐教學缺乏在部分專科院校,由於學生在校學習時限的要求,預防醫學本應該在臨牀課程教學結束之後才能進行的課程,由於種種原因,往往被提前進行,這就導致在授課過程中,學生缺乏相關臨牀基礎知識,因此預防醫學教學效果就較差。目前沒有專門給臨牀醫學生使用的預防醫學教材,基本上是預防醫學專業課程內容的壓縮和拼湊,沒有從臨牀角度來編寫教材,針對性差,一些課程偏於理論,不重視基層醫療機構對我國醫療衞生保健、疾病預防及預防醫學服務需要的實際情況。對於臨牀醫學生來説,教材涉及的內容與臨牀實際聯繫不夠緊密,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預防醫學教學中,涉及臨牀預防服務、社區衞生服務、慢性病社區管理這部分內容較少,再加上預防醫學教師對此認識普遍缺乏,同時缺乏相關的專業培訓,這些內容更容易被忽視。由於大綱要求,學時限制、考試方式等原因,填鴨式教學仍然是預防醫學教學的主要方式。和臨牀醫學一樣,預防醫學也非常強調實踐和操作的領域。由於學校經費及師資限制,很多專科院校沒有設置預防醫學專業,很多專科院校預防醫學實習無法開展,因此學生結合預防保健等知識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走上工作崗位後面臨實際多變的現場常常束手無策。預防醫學的考核方法也比較單一,只是傳統的閉卷理論考試,忽視了對實踐技能運用等綜合能力的考查。

三、對策

3.1督促政府及高校增加公共衞生預防醫學教學的投入,落實預防為主的觀念

政府決策部門應該加強對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的教學經費投入,同時督促高校充分認識預防醫學教育的重要性,積極推進預防醫學教育,把預防為主的觀念充分落到實處,學生在學習預防醫學知識的同時也應該結合最新醫療改革形勢和全國醫療衞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的精神,更加深入的瞭解預防醫學的精髓及預防為主的觀念。

3.2加大投入,預防為主

加強預防醫學教師專業知識及技能培養。在預防醫學教師選取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教師的理論和研究能力,更要結合新醫改的精神及全國醫療衞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的精神,注重教師的實踐經驗,因此預防醫學教師需要接受全科醫學及社區衞生服務管理學的培訓及實踐,使他們在授課過程中靈活結合各學科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及興趣。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參照國外公共衞生預防醫學教育情況,聘請有實際公共衞生預防醫學工作經驗的疾控中心人員來從事相關的預防醫學教學工作,這樣可以解決師資短缺的問題,還可以讓學生接觸更多的實踐經驗,對於醫學生技能培養有顯著幫助。作為高校,要更加重視預防醫學師資隊伍的建設,提供相關研究項目支持和外出培訓訪問交流的機會,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搭建良好的平台。

3.3適當增加學時數

合理調整教材加強實踐教學適當增加預防醫學教學學時數,結合新醫改思路及規劃要求,整個教學過程把預防醫學、全科醫學及社區衞生服務有機結合起來,初步形成以社區為導向的預防醫學教學內容。在傳統教學基礎上,適當壓縮環境衞生、職業衞生及營養與食品衞生的學時數,適當增加臨牀預防服務、社區衞生服務、慢性病防控及社區管理方面的內容。在具體內容上面,可以對一些原理方法及相關技術粗略介紹,而對當今社會關注的跟預防醫學相關的內容比如霧霾天氣對健康的危害、職業中毒等與其他學科聯繫討論,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及弱勢羣體,加強情感教育。

另外根據學生需要可以開設《營養與膳食》等選修課。預防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要加強預防醫學的實踐教學。首先要加強實踐基地建設,與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鄉鎮衞生院等建立良好穩定的業務關係,為預防醫學的教學提供穩定的實踐基地。其次積極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學生充分利用寒暑假到基層醫療機構如疾控中心、衞生監督所、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等機構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具體的社會實踐,使同學們瞭解與人溝通的技巧,加強學生對預防醫學的認識,樹立良好的三級預防觀念,從而使他們能夠更加順利的走向臨牀工作崗位。

臨牀醫學畢業論文 篇二

檢驗醫學與臨牀醫學的關係

【摘要】檢驗醫學是一門新興的、獨立的學科,是臨牀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檢驗醫學應與臨牀緊密結合。

【關鍵詞】檢驗醫學;轉換角色;臨牀醫學;緊密結合

檢驗醫學是指對臨牀標本進行正確地收集和測定,提供準確和及時的報告,並能為臨牀提供諮詢服務,幫助臨牀將這些數據正確地應用於診斷治療和預防工作中去的一門學科。它的基本任務是通過生物、微生物、血清、抗原抭體、細胞或其它體液的檢驗,與其它檢查技術相配合以確定患者的臨牀診斷[1]。

1檢驗醫學的涵蓋內容和擴展更加廣泛

現在,醫院檢驗早已經告別了手工操作時代,目前各種類型的自動化化學分析儀已經取代了以前的手工操作,而醫院實驗室從原來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逐步發展成為具有良好組織和工作條件的現代化實驗室。其技術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例如:在臨牀生物化學的檢測技術方面,原先所用的化學檢測方法逐步為靈敏度更高的酶偶聯比色法所替代,同時引入酶偶聯連續監測的免疫學方法。在試劑的應用上,也由原來的凍幹試劑發展到液體雙試劑,從而使臨牀標本的檢測結果更具精確性和準確性。在臨牀免疫學方面,隨着單克隆抗體的問世,標記免疫學的發展以及各種光化學免疫分析方法的應用,也使得抗原抗體檢測的靈敏度大大地提高。在臨牀微生物學檢驗方面,各種試劑的標準化、商品化,使得各種培養基的質量得到保證。

尤其在應用了核素 14C 標記技術和特殊的CO2感受器以及利用熒光淬滅的原理來判斷血培養的結果,並採用微生物數字分類鑑定和計算機專家分析系統進行結果分析,不僅使整修檢測時間大大縮短,結果更加詳細準確,而且整修流程更顯得標準化。在血液和體液的檢測方面,由於全自動多分類血球計數儀和凝血儀進入實驗室,淘汰了凝血時間的手工測試,同時擴展了白細胞表面分子標記物的檢測,從而使得 DIC 診斷及臨牀抗凝療法的監測更為可靠。白血病的分類從原來單純性的形態學分類發展到目前及將來的染色體、遺傳學、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綜合分類,大大提高了白血病診療的準確性。

在這種情勢之下,傳統醫學檢驗本身已經不能完全涵蓋因此而給檢驗帶來的巨大變化。而這正是檢驗醫學產生並得以迅速發展的緣由。

2具有實際意義,已發展成一門學科

隨着醫學檢驗的不斷髮展,其不僅與傳統醫學檢驗的差別越來越巨大,它區別於其他醫學專業的特點也開始表露出來:

首先,它比其他醫學專業更加強調整體協作。現在的檢驗醫學,早已突破了過去以血、尿、便三大常規為主的檢驗。面對琳琅滿目的諸多檢驗項目和越來越準確的檢驗要求,非常需要整體協同運作。僅就檢測結果準確性要求而言,不僅涉及到標本採集時間、部位、方法的確定,還包括對檢驗方法的選擇,以儘量減少不同方法檢測同一目標時的干擾、儘量減少不同試劑檢測同一目標時的差異、儘量減少不同儀器檢測同一目標時的差異、儘量減少個體操作間的差異、儘量減少不同實驗室間的差異,如果這其中有一個環節出現失誤,就會導致最終檢測結果的不客觀。

第三,檢驗醫學對新技術的應用比其他專業更為敏鋭,其學科的發展與新技術的關係也更為密切。

以分子生物學技術為例,對於檢驗醫學來講,分子生物學使檢驗醫學的工作範圍得到了極大的拓展,不僅使檢驗可以從事後性判斷向前瞻性轉變,而且其應用範圍也可以擴展到診斷、治療效果的評價、預後的評估、預測個體發生疾病的趨向、流行病學、健康狀態的評價、藥敏靶點的選擇。

第四,自動化的融入使檢驗更迅速。這一點對於治療至關重要。

在不久的將來,臨牀醫學實驗室將面臨着一個質的變化:首先是臨牀生物化學、免疫學、微生物學和血液學之間將不再存在一個明顯的學科分界線,檢測手段將更加自動化、一體化和智能化。大量的生物技術如:基因克隆技術、生物芯片技術、核酸雜交技術和生物傳感技術以及各種 PCR 等技術的應用和引進,將使得臨牀實驗室的科技水平更高、學術氛圍更濃、人員素質更好。

3較色轉換,從輔助檢查到診斷疾病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看來,檢驗醫學在現代醫學中的作用愈發的明顯,它不僅與病人、醫生息息相關,還跟整個醫院的醫療水平密切相關。準確的檢驗指標不僅可以評價治療效果,而且可以指導醫生臨牀用藥,這就為提高醫藥的整體醫療水平提供了相當的可能。例如:當敗血症血培養陽性時,既可明確疾病的病原診斷,進一步的藥敏試驗又為患者的治療提出明確的辦法。這就避免了醫生根據自己的用藥習慣,對患同一種疾病的不同患者,使用同樣的醫療方法和藥品問題。

另外,它在疾病的預防中的作用也非常顯著,這是因為疾病早期往往缺乏明顯症狀和體徵,患者一般不加以注意,往往是通過實驗室檢查得到確診,並接受及時的治療,例如子宮頸塗片檢查有效地控制了子宮頸癌的發生,在我國普遍開展的甲胎蛋白檢查有助於發現小肝癌,明顯提高肝癌的生存率。由 WHO 推行的新生兒篩查工作,通過促甲狀腺激素 (TSH )和苯丙酣尿症的檢查顯著降低了甲狀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酣尿症的發病。

正是上述作用地不斷髮揮,今天檢驗醫學在現代醫學中的角色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已經從醫療輔助角色轉變為現代醫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4檢驗醫學與臨牀醫學緊密結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密不可分,臨牀實驗室工作的核心是檢驗質量問題,為此檢驗科負責人應主動與臨牀科室交流、溝通、對話、協作。

(1)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醫學實驗室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強調醫學檢驗的分析前、中、後全過程的管理[3]。在分析後質控中,要求檢驗人員對所測結果進行合理解釋,並收集臨牀科室(或病人)的反饋意見、接受合理建議、要求、改進檢驗科工作,或開展新業務, 滿足臨牀需求。在交流、對話中,檢驗科人員還可以宣傳、講解、新技術新項目的臨牀意義,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幫助臨牀醫生對疾病進行診斷。如厭氧菌培養,雖然不是新項目,但很多醫院,甚至較大醫院臨牀科對其使用並不夠多,其中有對該項目認識理解問題,也有取材等問題。一但醫生髮現送檢的膿液培養,回報結果未生長細菌時,醫生則認為檢驗科技術欠佳。實際上很可能是厭氧菌感染而醫生未申請做厭氧培養所致。

(2)在醫院的全面質量管理方案中檢驗科負責人蔘加臨牀會診,病例討論等,有利於雙方溝通和提高。而檢驗醫師更應主動走出去,到臨牀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對檢驗過程中的可疑結果,進行調查核實。

(3)檢驗科主動參與協作:由檢驗醫學的地位與作用,説明檢驗醫學的任務絕不僅是被動地提供數據或結果。過去很長時期,檢驗科被定位於“輔助科室”。即檢驗科只能向臨牀醫生提供所需求的檢驗結果,一旦檢驗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檢驗結果,就被認為“越位”,這種片面、消極的,落後於時代的偏見應予糾正。

(4)學習臨牀知識加強臨牀意識:檢驗醫學的特定地位決定了它們必須與臨牀保持雙向聯繫。檢驗科除了加強自身建設,還必須加強臨牀意識。實驗室的工作應能為臨牀科室提供被測項目的臨牀資料,比如:根據患者病情和實驗結果,應能為臨牀提供如何選擇實驗,進行疾病的確診和療效觀察的信息,如何對檢驗結果進行解釋,幫助臨牀醫生正確分析、合理使用檢驗報告,這就要求檢驗人員有一定的臨牀知識和臨牀實踐經驗。

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檢驗科組成多以從事技術人員為主,而欠缺臨牀知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與臨牀的溝通。故檢驗科應改變現有的知識結構和人才結構,引進醫療系畢業生,或選調臨牀醫生到檢驗科工作,設置檢驗醫師崗位,有助於加強臨牀意識,才能更好的使實驗室工作與臨牀診療工作緊密結合,提高檢驗醫學的整體素質。

檢驗醫學是現代實驗室科學技術與臨牀在高層次上的結合,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相互滲透的新興學科。目前正朝着高理論、高科技、高水平方向發展。由於檢驗科開展項目的增多,新技術的應用及方法學上的革命性變革,使檢驗質量和水平顯著提高,使越來越多的臨牀醫生依靠檢驗信息綜合分析,進行診斷、治療和預後判斷,故實驗室的工作在臨牀診療工作中發揮着重要作用。總之,檢驗醫學與臨牀醫學必須緊密結合,互相滲透、溝通,相互學習,才能使以病人為中心的共同目標真正落實,才能更完美的實現檢驗醫學與臨牀醫學的共同發展。

臨牀醫學專業的畢業論文 篇三

淺析臨牀醫學專科訂單式培養模式

隨着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髮展,畢業生就業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 尤其對專科層次的臨牀醫學專業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

對此,我院以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努力提高就業率,對臨牀醫學專科教學進行改革,摸索出一條I臨牀醫學專科畢業生訂單式選修科教學的新路子。

一、確定訂單式特色教學模式

我們通過向全省醫療單位和學生家長進行醫療需求的調查,對學生家庭所在地區的醫療衞生單位醫務人員需求情況、學生本人的就業意向調查,

到嘉興五縣二區衞生局及人民醫院進行醫療狀況調查,此外對我院兩所附屬醫院、六所教學醫院的臨牀科室及醫技科室進行現有醫務人員年齡結構、職稱職務、醫院主要開展的業務項目、現有儀器設備進行摸底。

發現臨牀醫學大專生要進入縣市級醫院醫療科室有很大難度,而縣級醫院及以下基層單位小科,特別是醫技科室專業人才奇缺,本科生不願去,中專生進不去。我們認為這些科室可作為專科生的就業方向。

但醫院對需求的人員要求較高,要求動手能力強、並有一技之長,人院後能立即上崗獨立開展工作。

在市場分析的基礎上,為適應醫療事業的發展要求,我院決定開展選修特色教學。

採用“基本專業教學+X”的教學模式。

“基本專業教學”就是在“三基”教學基礎上,讓學生掌握基層醫院所必須掌握的醫療衞生知識和技能。

所謂“X”就是加強選修學科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根據學生志願及附屬醫院醫技科室教學資源,我們開設了病理、超聲、放射、麻醉、眼科、耳鼻咽喉、骨科、皮膚科、康復、心電圖等八至十個選修特色教學課程。

臨牀醫學畢業論文 篇四

芻議醫療機構的臨牀醫學免疫檢驗

伴隨着世界經濟與學技術的蓬勃發展,醫療技術的發展在現當代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就臨牀免疫學檢驗工作而言,已成為現代醫院診療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現代醫療診斷技術的不斷髮展,如何有效地對臨牀免疫檢驗的質量進行控制已直接影響到臨牀的診斷結果的準確性,同時也間接影響到最終地臨牀治療效果。由於在整個標本採集的過程中免疫檢驗標本從採集到結果的檢驗需經歷的環節較多,這就對臨牀醫師對患者的生理、病理情況以及爭端方法的熟悉程度及綜合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臨牀免疫學檢驗的建立與發展

臨牀醫學免疫檢驗自建立至今已經歷了一百個春秋。自從19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隨着很多學者專家開始從免疫動物或者攜帶有傳染病病毒的患者血清中發現有能夠治癒患者疾病的特異性結合病原體或其一系列的衍生產物的物質,而這些物質及為我們現在所熟識的抗體。就現代醫學理念來講,將能夠引起人體體內產生抗體的物質統稱為抗原。正是由於抗原以及抗體的發現,才促使現代醫學專家學者開始對人類或動物體外抗原刺激體內反應產生抗體這一現象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隨着免疫學理論以及分子生物學還有其它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依託的新興臨牀免疫學檢驗繼能夠有日新月異的發展。

二、提高臨牀免疫檢驗質量的方法

2.1標本採集與設備管理的優化

作為檢驗分析前對質量控制的要求來説,檢驗人員首先需要做到對標本的採集和保存工作;密切注意整個樣本採集過程中的樣本採集的時間、止血帶的使用時間和方法、採血的姿勢、抗凝劑和穩定劑的選用情況。

免疫檢驗工作,首先要求檢驗人員注意對整個標本的採集和處理工作。不同的採樣試驗對所採集的標本的要求有所不同。對於大多數以病人血清為標本的免疫檢驗而言,採集血清的時間應在清晨被採集者未進食前為宜,保持針筒的乾燥性,抽血完成後需要馬上除去針頭並將所採集到的血液注入到乾燥的試管內,注意在整個注血過程中採樣人員的注血速度不宜過快,不能對所採樣本進行振搖等一系列不允許的動作,以防溶血。在將整個血清分離完成後,應及時送往檢測,如需要求對所採試樣進行保存的話,可將試樣置於冰箱內冷藏,不宜速凍,以防止因為反覆凍融而對整個檢驗結果產生不良的影響。作為對測定的血清標本的收集過程來説,激素類和治療藥物的使用要特別注意收集時間的變化以及檢驗人員體位的變化對整個測定結果的影響;

其次,在採購人員對於相關儀器設備及試劑的選擇方面也同樣對整個測量結果有着十分大的影響;作為整個檢驗的執行者來説儀器設備性能的好壞將直接對檢驗結果的精確度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在整個檢測結束後要注意地成套儀器的保養和維護工作,工作人員要經常對温度計、水浴箱、酶標儀、稀釋棒、恆温箱、吸量管、分光光度計等臨牀免疫檢驗的儀器設備進行核定、校正以及檢查等工作,從而確保儀器設備的使用性能,減少實驗過程中因為儀器所引起的誤差,繼而來保證檢驗結果準確性的目的,最終為意識的治療及患者的康復提供最有用的保障。對於當今品魚龍混雜,質量不一的試劑市場來説,慎重選擇且經常對試劑性能進行有關試劑的檢定工作是保證檢驗成功的重要因素。

2.2 提高技術人員的素質

人是整個免疫檢驗過程中的主體,是整個免疫檢驗過程中最積極、表現最為活躍的因素。在免疫檢驗過程工作的所有環節,都需要靠人來對整個試驗進行操作和把握,最終實現對整個臨牀免疫檢驗質量控制的目標。因此,在整個臨牀免疫檢測過程中檢驗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與業務能力會對整個免疫檢驗的質量和結果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就要求臨牀免疫檢驗的工作人員要每天按時對相關檢測設備進行消毒、搞好實驗室的衞生;做好相關實驗儀器的定期檢查工作:如冰箱、恆温箱、水浴箱、酶標儀、熒光顯微鏡等,做好對整個實驗儀器的記錄使用情況,並如實填寫實驗報告,按規定進行免疫檢驗的質控工作,並分析情況做好記錄,簽字等工作。

三、臨牀免疫學檢驗與生物技術

以現代新型科學技術為依託的臨牀醫學免疫檢驗技術的廣泛應用,對現代免疫學研究的發展起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飛,其結果又在更深的層次以及更為廣範的領域內促進了現代高新生物醫療技術產業的發展,能夠使諸如細胞工程技術以及基因工程技術為代表的現代高科技技術得到更廣泛應用。近年來伴隨着疫苗、基因工程抗體治療以及重組細胞因子研製為主的生物工程製品產業有了蓬勃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現代免疫學防治的開展,對許多傳染性疾病的傳播起到了強有力的遏制作用,從而為挽救更多的生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四、結束語

因此,對於整個臨牀免疫檢驗的過程而言,對免疫檢驗做好全面的質量管理是確保整個臨牀免疫檢驗結果準確性的重要保證。由於在對免疫檢驗標本進行採集到對標本進行檢驗的這個過程需經歷很繁瑣且比較複雜的一系列環節,因此,就要求臨牀醫師必須要熟悉患者的生理、病理情況,同時,也要求護理人員及檢驗人員對臨牀免疫檢驗的各種影響因素要有全面系統的瞭解和認識,每一個環節的操作須做到規範化,完全按照標準進行,以確保免疫檢驗的可靠性和準確性,並提高臨牀治療效果。

臨牀醫學專業的畢業論文 篇五

淺析臨牀醫學專業中醫學影像學的教學思考以及建議

近代科技的快速發展使醫學影像學日新月異。

醫學影像學已經成為包括傳統放射診斷學、超聲成像、CT、MRI、介入放射學、核醫學成像等諸多門類的綜合性學科。

它不再侷限於單純的形態學診斷,隨着介入放射學的發展,其已[1]經發展成為診斷、治療並重,着眼於功能研究的學科。

醫學影像學涉及的知識範圍既包括臨牀知識,又包括基礎知識,但是,目前臨牀醫學專業中的醫學影像學的教學中,存在學時偏少、內容較淺等不足,學生常常無法顧及如此繁多的知識,

課時較少使得教師在教學中只能粗略地講解,學生也只能走馬觀花似地學習,從而認為醫學影像真的是一門“輔助”學科,作者通過實踐結合思考,做出以下的思考及建議。

1 醫學影像學在臨牀醫學專業中存在的教學問題

1.1基礎知識薄弱

正如前文所説的那樣,醫學影像學的知識範圍既涉及臨牀各個學科,也涉及基礎醫學,包括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系統解剖學、斷層解剖學等。

比如在講解肺結核這一章節時,教師往往需要從臨牀表現、結核的分類、病理生理基礎以及解剖講起,最後才會重點講解各型結核的影像學表現,

而這些基礎醫學的知識在前期應該由基礎的教師重點講過,但是由於當時學生缺少臨牀基礎,對這些知識缺少形象的理解,從而死記硬背,到真正需要這些知識做鋪墊時,

部分學生會遺忘這些知識,所以需要教師進行重複地講解,從而浪費了一些時間。

而且,經筆者調查,絕大多數院校的臨牀醫學專業並未開設斷層解剖學這門課,從而使得學生在畢業後無論是直接從事影像科的工作還是繼續攻讀醫學影像學的碩士研究生,都會感到吃力。

1.2教學內容滯後

現代的醫學影像學是一門快速發展的學科。

以設備為例,平均4~5年換代一次,因此,我們的影像學知識的“半衰期”越來越短,但是從課堂的所教授的內容來看,並沒有及時跟上更新的“步伐”,隨之產生的問題就是學生無法適應影像科的臨牀工作。

比如在最新的第7版醫學影像學教材中,有關能譜CT的一些新技術只是簡略地提及,在第6版以及之前的教材中更是未涉及。

有關肺結節的一些概念,比如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肺結節的密度的成分劃分(純磨玻璃密度結節,混合磨玻璃密度結節,實性結節),教材中也未提及,但這些概念對於肺癌或者良性結節的鑑別診斷在臨牀上早已使用。

1.3實踐教學不足

由於影像學科本身的特點以及影像學的飛速發展使得學生要花很多時間來進行專業學習,從而忽略了臨牀技能的培養,導致臨牀實際操作技能低下。

我國的教學模式(基礎、專業、實習)仍在影像學教學中使用,而歐美等國家的教學模式為基礎、專業與實習,除基礎課外,專業理論與專業實習課程的比例幾乎是1:1,而國內是4:1,醫學影像學的教學不僅僅是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讀片的技能。

筆者在國內的教學中發現,相當數量的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尚可,但一旦面對圖像進行分析或者診斷,往往不知所措,説明我們理論與實踐的教學是脱節的,從我們的考試評價中也能發現,理論知識的考察佔了很大的比重,而真正的“影像診斷”的考核是不足或者缺乏的。

1.4師資、人才力量匱乏

在師資力量方面,我們遠遠落後於歐美國家,主要表現為專業課任教教師和實習指導老師方面。

以我院為例,副高及以上職稱的教師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不足尚不足50%,還有相當部分中級職稱的教師只具有本科學歷,博碩士生導師佔副高及以上職稱的教師的比例不足30%,總體來説,這樣的師資力量並不能很好地滿足飛速發展的醫學影像學的教學。

再者,我們的教師制度多為終身制,使教學改革缺少動力。

在歐美髮達國家,大學本科的教育多為具有教授職稱的教師,在臨牀實習醫院與指導教師的選擇上,也有嚴格標準,正是基於這一嚴格的管理制度,才保證了優秀的影像學醫師的培養。

相比臨牀其他學科,具有高學歷的影像學人才數量明顯不足。

經筆者調研,以江蘇省為例,具有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博士點數量的醫科院校或者綜合性大學醫學院屈指可數,其中超聲專業的博導只有1名,至今為止尚無核醫學專業的博導。

這與飛速發展的'醫學影像學與對相關人才日益增長的需求顯然不符。

2 臨牀醫學專業中的醫學影像學教學改革

2.1引入循證醫學與PBL教學模式

近年來,隨着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社會—心理”模式的轉變,一種全新的模式正在進入今天的醫學領域,即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 )。

EBM是臨牀醫學與日益完善並走向實用化的信息學、計算機技術和信息傳輸技術、網絡技術等學科交叉融合的產物,

循證醫學影像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 imaging)是循證醫學在醫學影像學領域的具體實踐,即根據EBM的理念進行醫學影像學的診斷、

介入治療的試驗設計和文獻評估,將現代的科研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學中,使科研與教學、醫療同步,從而更好地服務臨牀。

臨牀醫學的學生在進入影像實習階段中,帶教老師不僅僅要注重其基本技能的訓練,更要注重臨牀思維的培養,傳統的影像教學多采用灌輸式教學法,強調傳授經驗、知識和技能,

而對影像學方法的真實性、可靠性缺少合理的評估,採用這種培養模式的學生可能有比較紮實的基礎知識,但創新能力、自我學習能力顯然不足],對影像學的方法學也缺少理解。

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也是當今流行的一種教學模式,是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Howard Barrows在1969年創立,其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指導[6],其特點是以臨牀或研究問題為中心,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討論以及自主學習,從而使學生掌握學習的內容,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社交能力與相互協作技巧。

這樣的理念比較適合運用於醫學影像學的教學過程中,在學生充分掌握各個系統的知識後,分別通過思考後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收集資料等過程,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得到鞏固。

而EBM和PBL模式的引入,可以使得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探索,促使他們在學習中發現新的問題,以適應醫學影像學的不斷髮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biyemuban/o6wgn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