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德育論文模板 >

德育論文的(精品多篇)

德育論文的(精品多篇)

德育論文的(精品多篇)

德育論文 篇一

題目:如何讓孩子玩的天性走進科學課堂

一、營造和諧氛圍,讓學生敢問

低年級課堂上小手林立,氣氛很是活躍;到了中年級這種勢頭明顯衰弱;等到了高年級課堂可用沉寂來形容。數據表明學生課堂上敢不敢提問,課堂氛圍和師生關係是主要因素。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在教學過程中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所以,教師要以愛為基礎,以情為先導,營造一種愉悦、寬鬆、平等、合作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教師要從一個指揮者轉變為一個引領者,走近學生,瞭解學生,和他們打成一片,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和孩子們一起探究,一起動手,一起學習;教師要真誠地面對學生,鼓勵多於指責,信任多於批評。不管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多麼膚淺或幼稚,我們都應該給予適當的鼓勵,精心呵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外,對於同學之間的嘲諷,也要進行及時制止。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學生才能敢想、敢説、敢問,為問題意識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陽光、水分和適宜的土壤,利於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二、關注生活現象,讓學生有問

學生的問題可能來自於教材、書籍、教師,但大千世界更是學生問題的源泉,所以我們一定要注重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發現問題。學生對周圍事物充滿了興趣和疑問,即便是看到了一羣小螞蟻,他們也會情不自禁地在地上蹲半天,觀察的同時諸多問題在腦海裏閃現:“螞蟻在做什麼?”、“為什麼它們走路時排着隊?”、“它們待會兒能找到回家的路嗎?”、“螞蟻會説話嗎?”、“螞蟻身體這麼小,怎麼力氣這麼大?”等等。所有這些問題,雖然都不復雜,甚至有的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卻來源於學生對身邊生活、環境的直接觀察與感受。每當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都要給予學生高度讚揚並努力幫助其找尋到答案,細心呵護學生這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此基礎上引導其他更多學生,更富熱情、更科學地去觀察、研究其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並由此不斷地、自主地去發現問題。

三、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會問

“問題情境”是指教師依據教學內容,提供以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為價值取向的刺激性數據材料和背景信息,通過外部信息和內部知識經驗的衝突引起最強烈的思考動機和最佳思維定向。我們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能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1、創設趣味性問題情境

生動和趣味的學習材料是學習的最佳刺激,我們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點,利用遊戲、魔術、故事等形式進行問題情境的設置,以趣引思,使學生處於興奮和積極的思維狀態。例如教學《摩擦力的祕密》一課,上課伊始我採用魔術的形式導入:取出兩本書頁交叉在一起的書,請學生檢查有沒有刷上膠水,有沒有其他什麼機關。然後請兩個“大力士”上來把交叉在一起的書拉開,結果兩個同學用盡全力也拉不開。接下來教師對準書頁吹了一口“仙氣”,輕輕鬆鬆就把書分開了。學生驚訝之餘,問題立刻在他們腦海裏形成,併產生了對新知識探索的強烈需求。創設趣味性的問題情境,動人心絃,發人深思,可以很好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事物奧妙的動機。

2、利用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實驗是學習科學知識,完成探究過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創設實驗情境,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實驗中新奇現象發生的條件和原因,學生的各種疑問會因運而生。例如,教學毛細現象時,我引導學生做如下實驗:將兩片合緊的玻璃片插入盛有紅水的水槽內,發現水會沿着玻璃片往上升。“水往低處流”是學生腦海裏根深蒂固的想法,問題就在他們矛盾的心理狀態下產生。再如,教學熱脹冷縮前,我讓學生觀察爐子上水壺燒開前的變化(可播放視頻),學生自然會問:“壺裏的水為什麼會溢出來?”經過一番辯駁達成共識“可能是壺裏水被燒熱後,體積脹大了。”“怎樣證明呢?”學生又爭先恐後談自己的設想。只要我們不斷創設類似情境對學生進行反覆訓練,學生定能做出深入的多維度的思考,進行創造性的思維活動。

3、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問題情境

隨着科技的進步,教學手段越來越先進,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已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局面,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問題情境也能很好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例如,教學《使沉在水裏的物體浮起來》一課,出示課件:潛水艇時而在海面遊弋,時而沉入海底。學生自然會問“潛水艇是如何做到上浮和下沉的?”再如,《火山和地震》一課,出示課件:再現火山噴發和地震時的震撼場面,給學生一種視覺衝擊。學生感慨大自然力量的同時,關於火山和地震的問題也在腦海裏自然浮現。現代教育技術這種圖文並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極大激活了學生思維,提高了學習效果。

四、掌握提問技巧,讓學生善問

學生具備主動提問的意識後,不等於他們就能提出明確有價值的問題,往往會出現不能清楚表述所提問題,不能把問題問在重點處、關鍵處等情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教給學生提問的技巧,讓學生善於提問。首先,要指導學生會用科學、規範的語言來表述問題。

學生的很多問題僅僅是頭腦中的一些疑問,這些疑問往往是模糊的、籠統的,這就需要指導學生用明確、規範的語言表述出來,一般要經歷邏輯思維和語言組織的過程。例如教學《校園裏的小動物》觀察蝸牛這一環節,我讓學生觀察蝸牛的同時思考從哪些方面來研究蝸牛?學生:“我想知道蝸牛能不能看見東西?”教師:“也就是研究蝸牛有沒有視覺?”學生:“我想研究蝸牛能不能聽見聲音?”教師:“也就是研究蝸牛有沒有聽覺?”學生:“我想研究蝸牛吃什麼?”教師:“也就是研究蝸牛的食性?”學生:“我想研究蝸牛是怎麼走路的?”教師:“也就是研究蝸牛的運動?”等等。從低年級開始經常這樣訓練,學生逐漸就能用科學、規範、簡潔的語言來表述問題、概念和規律。

其次,指導學生篩選問題。當學生提出各種問題後,教師要幫助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整理、歸類。然後根據實際條件,找出哪些問題適合我們研究,哪些問題現在還無法研究,哪些問題不需要研究,在此基礎上確定課堂研究主題。如教學《研究紙》一課,學生展示蒐集到的紙以及它們的不同用途後,教師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側面提出問題。然後和學生一起把有關紙的諸多問題歸結為:光滑、軟硬、吸水、厚薄、透光程度和造紙的過程以及發展等。

課上可以選擇對紙的光滑、軟硬、透光程度和吸水性能進行研究,而對於課堂上不能或來不及探究的問題,如紙的厚薄和造紙的過程及發展等,鼓勵學生在課後通過查資料或藉助更精確的儀器繼續進行研究。這樣有目的的訓練,慢慢地學生就知道如何去獲取有價值的探究問題。問題意識不僅有利於學生的科學學習,還激發了學生對於科學的濃厚興趣,同時也是鍛鍊學生思維,培養創新精神與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是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為此我們科學教師一定要把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當作一項重要工作長期去抓,讓學生在不斷質疑和釋疑的過程中提高科學素養,為培育創新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礎。

德育教育論文3200字 篇二

《德育教育的核心:學會做人》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德育教育的現狀,接着從六個方面闡述了怎樣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關鍵詞:德育教學;責任感;親情教育

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的《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國小德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中學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法制意識、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引導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高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覺悟,為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將來能夠成長為共產主義者奠定基礎。”因此,“學會做人”教育應該成為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標。

一、德育工作實效低的主要表現

1、逆反心理

對德育和德育管理存在一種厭煩情緒。相當多的學生不喜歡上政治課;不願意參加政治活動;在老師進行思想教育時,表現得煩躁、敷衍、漫不經心,甚至和老師頂撞、爭吵。在一些班級裏,受到老師表揚的學生被孤立,受到老師批評的學生卻能得到同學的支持,班級裏缺乏正確的輿論,班風不正。

2、學風浮誇

一些學生學會了誇誇其談,在作文中,在班會上,在外人來校採訪,開座談會時,他們會説上一氣言不由衷的大話、套話、空話。常常還給人這樣一種印象:彷彿一些學生不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不會用自己的嘴説話,千人一面,百人一腔。教師怎樣説,學生就怎樣説;校長怎樣講,學生就怎樣講。德育教育留下的是生吞活剝的窘態。

3、雙重人格

一些學生在學校裏或老師面前,表現良好,學習認真,勞動積極,是非分明;但回到家裏,或是老師不在時,卻呈現出另一副模樣:懶惰、消極、自私、追求高消費、貪圖安逸、害怕困難、不肯吃苦、任性,甚至不可理喻。

4、言行分離

言行不一是更為普通的一種現象。一些學生嘴裏説得頭頭是道,實際表現一塌糊塗。表決心、寫作文堂而皇之,實際行動卻差之千里。批評別人,振振有辭;輪到自己全是歪理。這些學生認為,那些好聽的話,就是用來説給別人聽的,根本沒人能做到。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道德教育長期在應試教育這根指揮棒的指導下走入了誤區,不少“恨鐵不成鋼”的教師和“望子成龍”的父母心目中“好學生”、“好孩子”的衡量標準就是學習成績,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視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質的教育。或者,只注重了某些較高精神境界的教育,卻忽視了做人基本素質的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只注重了道德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對學生情感、意志、行為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內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能力的培養,再加上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對學生的影響。

總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我們的學校教育沒有解決好德育和智育的關係外,德育教育自身也存在;一是德育的要求過高。教育講循序漸進,因材施教,但在德育教育上就不夠。德育要求起點高,講全面。如對國小生一年級的學生大講特講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道理,他們能搞清楚嗎?二是德育內容在系統上安排上的缺乏。德育教育現在非常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內容,雖然都安排了,也有人上課,但是隻停留在課堂上,停留在表面上,根本就沒有真正進行心理輔導;三是德育教育在工作組織和時間上缺乏保證。現在在大力開展課程改革,有些地方都忙於課程改革的“改”,而忘了德育教育始終是課程改革所隱含的一條主線,應該是課程改革越深入,德育教育就會越成功,應該是課程改革與德育教育是並駕齊驅的。

綜上所述,現代教育形勢的發展以及現在德育教<>育所處的現狀,我們必須在趁“課改”的同時,加強對德育教育的改革,而我認為德育教育的改革的核心應當強化做人教育。強化做人教育,很重要的是教育的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德育教育的內容要多以活動的形式,不要多教條,要結合“課改”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以培養學生的基本道德素質。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當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他把“教人做人”作為德育的根本任務,以塑造真人為培養目標。

二、怎樣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1、從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抓起

責任感是影響做人最基本的問題,是學會做人的基點,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先要培養起他們對自己的責任感,關心自己的前途、人品、學業和健康,自愛、自尊、自立、自強,在這些基礎上培養他們對家庭、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一個人有責任感,才會自覺,才會不斷進取,才會振奮。中國小生的責任感可以通過讓他參與班級管理工作,做好校園衞生,開展集體活動等來培養,讓他們在各種勞動和活動中承擔責任,克服他們的惰性,並適當的予以表揚、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2、培養學生的親情教育

曾發現不少學生在填學籍卡時對着父母的出生年月一欄發呆,對某些明星的生日卻瞭解得一清二楚,念念不忘。也發現某些學生因父母沒有知識或沒有金錢無法滿足他們或沒有權勢地位而看不起他們的父母。這些,都可以看出學生親情觀念的淡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句名言告訴我們:只有尊敬、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去尊敬別的老人。有位名人説過:缺乏家庭親情者難有社會責任感。如果連養育自己的父母都不愛,怎能奢望他去愛同學、愛人民、愛祖國呢?因而,可以在教育活動中開展如以“爸爸,我為您過生日”,“媽媽,您辛苦了”等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去注意,去觀察父母,瞭解父母的艱辛和對他們的愛,以培養學生對父母和家庭的熱愛之情。

3、開展學生的挫折教育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和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其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説法,都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經歷磨難而成的。而現在的中國小生,過的是衣食無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少了磨難,多了脆弱,任性,嬌氣,驕傲。一遇上什麼困難、挫折,要麼喪氣失望,要麼打退堂鼓,不敢面對困難和挫折。更有甚者,索性輕生,以求解脱。因此,挫折教育成為必需。在學校,多開展一些如軍訓、社會實踐、生活磨練、體能訓練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鍛鍊,培養起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以微笑和勇氣面對挫折。

4、加強學生的創新教育

不滿足於現狀是建立一個新世紀的必要條件,幻想是創造的開始。在教育工作中要鼓勵學生積極思維,不滿足於現有和現成的知識,要善於提出問題,敢於擺脱舊觀念的束縛和守舊勢力的阻撓,對事物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要想別人之不敢想。對學生某些“異想天平”的想法要先予以肯定和鼓勵,後共同探討。只有這樣,新的知識,新的事物才能出現,社會才會發展,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發揮。

5、增加學生的協作教育

現在,一再強調對學生進行競爭教育。無疑建立競爭意識,增強自身能力,是個人、家庭、團體乃至國家和時代進步的動力。沒有競爭,社會就難以發展。但一味對孩子強調競爭,而忽視協作教育,必然會造成學生心胸狹窄,性格孤僻,產生猜疑、妒忌和仇視他人的心理,養成極端個人主義,勢必阻礙中國小生的健康成長。因此,要引導學生處理好競爭與協作的關係,通過設置情境、觀看電影、資料等方法讓學生明白:個人乃至少數人的奮鬥、突破不了巨大的系統工作。九八年的拱洪的攜手協作和共同參與,因此,既要敢於競爭,又要善於協作。

6、強化學生的自制教育

拿破崙説過:“我們唯一能控制的便是我們的頭腦,如果我們不控制它的話,別的力量就會來左右它了……”可見,自制是孩子們將來獨立於世的一種基本能力。在社會中,只有適者才能生存;沒有自制力的人習慣於我行我素,必將形成任性、自私、貪圖安逸、追求物質享受的不良性格。而有較強自制能力,就能自我要求,見別人取得成績,不自卑、不嫉妒、不吹捧,而是平等相待、平常相待……

人,只是簡單的一撇一捺,但是要讓這個“人”站得頂天立地,很難。做人難,育人更難。讓學生“學會做人”這是德育工作者們為之奮鬥最終的目標,是德育教育的核心。

參考文獻:

[1]湯雲華。如何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黃河之聲·科教創新,2007(3)。

德育教育論文2400字 篇三

《立德樹人:學會做人的教育》

【摘要】教會學生做人是教育天經地義的責任和任務。為此,本文從道德是做人的根基,遵紀守法是做人的底線,愛國是做人的天職,公民意識是做人的準則,厚德、包容和正義是做人的內在修養,明禮誠信是做人的基礎六個方面闡述了怎樣進行做人教育。

【關鍵詞】立德樹人做人教育

做人的內涵是廣泛的。毛澤東同志曾提倡“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這是一種做人的境界要求;鄧小平同志提出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這是改革開放後做人的根本性要求;講,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這是對做人教育的強化和更高層次要求。立德樹人強調以德立人,樹人以德。立德是樹人的前提和基礎,樹人是立德的目標和追求。德不可能自然形成而需要立,人不可能自發成才而需要樹。這與我們的傳統要求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涵是一致的。也就是説,對內要注重個人修養,先學會做人;對外要有社會責任感。

教會學生做人,是教育天經地義的責任,具體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道德是做人的根基

道德在古今中外都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從儒家的“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徵”,到當代“扶起老人大討論”,中央電視台推出的一系列“感動中國”、“最美鄉村教師”、“最美孝心少年”評選等等,無一不道出道德在塑造心靈、報效國家和實現理想抱負中的重要作用。人的行為是受思想觀念支配的,而正確的思想觀念可以通過教育內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我國基礎教育應貫徹習總書記提出的“立德樹人”目標任務,將道德教育融入到學科教學之中,融合於課堂內外的每一個環節和過程。讓學生在積累學科知識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自然而然、潛移默化的提高思想認識和道德水平,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遵紀守法是做人的底線

遵紀守法的本源是道德良知,人要自愛,要愛他人,起碼應該做到“不逾矩”,這是做人、做事行為的底線。運動場上,各類競技比賽、球類比賽都不能越出場地周圍的邊線,做人,更不能墮落於底線之下,在道德、紀律與法制上,是連“擦邊球”也不能打的。底線,是是非善惡的分水嶺。當前,我國依法治國的方略正在大力實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深入人心,學校做人教育除了普及法律知識,還應強化學生的法制意識,使每個學生懂得遵紀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到知法、守法、護法,既要用法律約束自己的行為,還要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正當權利和合法權益。

三、愛國是做人的天職

愛國是對祖國最純潔、最高尚、最神聖的感情,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對於國家來説,需要大批忠心、愛心、用心的熱血青年;對於個人來説,愛國是做人的起碼要求和責任。今天的青少年,如果只能津津樂道於“蘋果”、阿迪達斯,而不知道四大發明,那真是我們民族的不幸和悲哀,更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和罪過。我們有責任讓學生既知道世界的過去和現在,更要知道中國的過去和現在,幫助他們從小樹立熱愛祖國、立足現實,面向世界與未來的情懷。我們惟有擁有愛國主義教育催發出來的民族精神和動力,我們的青少年一代才能挺立脊樑、奮發圖強,產生報效祖國的恆遠力量。

四、公民意識是做人的準則

近年來,我國走出國門的公民愈來愈多,在一些人身上表現出污言穢語、隨地吐痰、亂扔垃圾、毀壞公物、不講秩序、惡拳相向、低級趣味等,這些都是公民意識水平低下的問題。公民意識缺失是中國同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相比落後最甚的地方,這與我們公民教育的不成功有關。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這是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將公民教育列入國家政治發展目標中,至此,公民意識教育已成為中國教育的現代訴求。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課堂創設情景、體驗生活,或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做好面向全體的公民意識教育。

五、厚德、包容和正義是做人的內在修養

厚德是一種胸懷,是人性中的真善美,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體系的基礎和核心。厚,就是深厚的意思;德,就是要按照自然規律去工作、生活、做人做事等,它是以心換心、以情換情,是一種氣度、一種雅量。“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為君子應如大地一樣包容、承載萬物,修養自己的品德。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是被稱讚為大的,無不能容。正義即“正確的意義”,它是一種趨勢和潮流,但經常會遇到阻力,因為人性既存在着自私、邪惡、自虐、慾望膨脹等與人類共同發展相違背的天性,又存在着公心、善良、追求幸福、剋制、忍讓等具有人類特色的人性,所以“正義”終會戰勝邪惡,成為大家普遍認同的做人原則。

六、明禮誠信是做人的基礎

明禮,即懂得禮儀,也就是講文明禮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為了維繫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而約定俗成的最基本的行為規範,是社會進步的外在的反映。誠信就是説真話,道實情,守信用,講信任,其核心是引導人格提升和情操高尚。古人云:“立信才能立業”,“人之所助,信也”,在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藴中,誠信二字的份量可謂沉甸甸的。明禮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積澱中走來,一直綿延延續至今,浸潤着國人的心靈,不斷的提升國人的素質。其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每個公民要充分認識到明禮誠信的重要性。個人生活、交往需要明禮誠信,社會的建設發展需要明禮誠信。明禮誠信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源泉和動力,是市場鏈條良性運轉的潤滑劑。二是家庭、學校、單位、社會及每個公民都要積極開展和參與必要的禮儀、禮節、禮貌活動,不斷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修養。三是建立嚴密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對那些不講文明禮貌,粗俗、野蠻的不文明行為,對那些生產假冒偽劣、以次充好、不講信用、欺騙欺詐的行為,必要時要用法律來管理,用制度來保證。

參考文獻:

[1]潘曉婷。育人以立德為本[N];陽泉日報,2011年。

[2]甄珍。落實《綱要》精神堅持立德樹人[J]。班主任,2010年10期。

德育論文 篇四

題目:淺談和諧師生關係建立

師生關係是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最直接的途徑。師生關係直接影響着教育教學的效果,從某種意義上講:“師生關係就是教育質量”。學生要發展,教育質量是關鍵。實踐表明,師生之間關係如何,直接影響教育效果。

我從教已經十多年了,我深知和諧師生關係對於教學的重要性,我緊記於心並付諸行動中,我把真愛帶給我的學生,我愛他們並尊重他們。而學生也看到了我做的一切,從心裏和我的距離拉近,我也漸漸感受到了學生對我的感情。得益於這種感情,我的教學成績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但是,和諧師生關係的建立也要注意一下幾點問題:

1、與學生保持適度的距離

和諧師生關係的建立,歸根到底是為了提升教學效果,為了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與學生打成一片,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親和力,喜歡上某位老師從而喜歡上某種科目,提升教學效果。可是如果和學生走的太近,沒有一點距離的話,結果會背道而馳。不能只做慈母,同時還要做嚴師。我就深深體會到了這一點。由於剛接手一個新的班級,我想盡最大努力和學生搞好關係,因而從某些程度上縱容了學生。比如我的課上,我從不要求他們端端正正規規矩矩做好,只要他們認真聽課,坐不坐正我覺得無所謂,還有如果我在課堂講到難題,他們討論我也能接受。剛開學時,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很高,課上都能保證認真聽講。可當一個學期過去了,學生開始浮躁,有人做小動作或者由討論問題演變成了説閒話。這個時候我再去管理,就有些難度了,不是他們不服管教,而是他們認為和我的關係好,不害怕我,即使是我在訓他們的時候,他們也覺得像在開玩笑好玩。而我心裏也有了障礙,因為這羣孩子們對我的感情很真摯,平時對我很好,有時候課間會主動和我談談家裏的事,談談自己的心裏話,有什麼煩心事也跑來和我交流。所以到本該狠狠批評他們的時候,我卻有點不好意思把話説太重,而批評的輕了他們不以為意。所以我意識到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必須與學生保持適度的距離,要嚴慈相濟,嚴中有愛,這是一種純粹的愛,科學的愛,理智的愛。

2、德高為師,堅持原則性

我認為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必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我要從道德上對自己嚴格要求,做一個道德典範,這樣管教起來學生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遇到比較刺頭的學生要堅持自己的原則性,和他“鬥爭”到底。比如説發現學生上網玩遊戲,即使他在家玩,也要管到底,只要老師堅持學生才會妥協。還有一次,我正在上課,有個同學來晚了,“砰”的一聲推開教室的門,然後大搖大擺地進來了。我強壓住怒火,説道:“誰讓你進來的?請出去。”他瞪了我一眼,我瞪着他,有半分鐘,他妥協了,最後出去了,又從前門喊了個報告進來了,我鬆了一口氣,這場鬥爭我贏了,為我以後在班裏進行有效的管理打下了基礎。不然以後在班裏,老師再想管理就難了。所以我認為老師先修身,然後堅持自己的原則,和諧的師生關係才能建立起來,然後“天下”才能好治一點。

教育專家説,一個成功的老師就是一個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於是我覺得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從教師角度來説,和諧的師生關係能使學生尊敬、依賴並且喜愛教師,這對教師是一種鼓勵和鞭策。所以,如果教師能夠和學生建立一種友好合作的關係,而且共同擔負任務和解決問題,學生的行為就會傾向維護這種關係,這樣相互間的交往就會促進學習,在良好的心理氛圍中,學生尊敬、信賴教師,就比較容易接受教師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和批評意見,從而避免由於人際關係而影響學生學習情緒和教師教學態度的事件發生。

德育論文的範文:《論中學生德育教育》 篇五

【摘要】對中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是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不可忽視的問題。如何加強和改進我國中學生的道德教育,以提高他們的道德素質,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和諧發展的人,是一項關乎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大事,因此一切教育在於形成品德,中學生德育教育是以合乎道德的方式及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影響學生。本文通過對中學生心理及思想特點;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德育教育評價系統等四個方面,淺談了編者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中學生;德育教育

隨着時代發展,中學生德育教育越來越迫切,已成為現代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那麼,如何在中學時代的人生黃金時期強化德育教育,培養學生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筆者結合教育實際,從思想教育心理特徵學生自身實踐鍛鍊等四個方面進行闡述,以期拋磚引玉,對中學生德育教育有所借鑑和幫助,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呢?

一、掌握心理及思想特點

掌握中學生心理性格特徵,根據其心理狀況,寓德育教育於教學實踐中,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中學生自身來講,他們知識面窄,貪玩好動,這是他們的弱點,但他們心靈純潔好奇,爭強好勝,這是優點根據這些性格特徵,在教學時就要善於利用引導,講課要考慮到生動形象有趣,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使其在增長知識中,培養良好的個性如:在語文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扮演各種人物角色進行對話交流,既提高了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也增強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能在扮演角色中培養自己良好的品行,而思想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礎,德育教育的教育資源無處不在,從我們中學生的現行教材的編寫中也體現了這一點。中學語文課本里有許多思想教育性極強的教材,它無不在啟迪着學生的智慧,陶冶着學生的情操,激勵着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愛勞動所以教師要注重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貫穿於解惑的全過程,依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不失時宜地向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培養從我做起,從小做起的良好習慣,使學生養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良好習慣,這樣,必能為他們的人生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二、德育教育重要性

中學生德教育正在發生重大的變革,越來越多的學校認識到,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錢,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沒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對社會沒有愛心沒有責任心,德育教育方法是提高學校德育教育實效的關鍵,德育教育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凸顯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弘揚人的主體性以人為本的實質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發展學生,尊重學生成長的規律和合理需要,並採取靈活的教育方法,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服務和指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樂於接受德育教育的內容,進而內化為他們的人生準則,學生以主體的資格主動參與德育活動接受價值觀道德情感和秩序,培養獨立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強批判意識,形成一種主體性與獨立自主的品格教師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讓學生被動服從,而要聆聽學生的種種體驗和感受,使學生形成自己的善惡美醜是非等道德觀念,產生好惡愛憎等道德情感,學生不再怕老師,師生關係融洽,既提升了教師,又改變了學生當下的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建設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道德素養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前途,而德育教育是中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基礎,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德育教育的實質是實現社會道德個體化,培養人關注學生是教育的根本,德育教育是中學生成人成才的必要條件。要使學生學會做一個有高尚道德的,對社會對他人有所貢獻的人,首先必須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德育過程就是人的成長的過程,是人性豐富,圓滿的過程。

三、在社會實踐中去感受教育

在思想教育和審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過生活實踐才能內化為具體的信念和行為方式,進而形成穩定的性格特徵,新大綱也明確地將開展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課外活動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例如,可以組織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個積極的人格實踐的機會,語文教學的自身特點要求教師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之中,使學生在德智兩方面均得到發展凡是教學內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於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有助於學生學習怎樣做人的,都是語文學科思想教育的內容,而且它能夠融知識教育能力訓練道德培養情操陶冶於一體,採取理論灌輸耐心疏導情感感染榜樣示範實踐等多種方法,使學生既得了知識培養了能力,又受到情與理的潛移默化,從而陶冶情操,塑造健康人格。

四、建立中學德育教育評價系統

首先,進行自我評價,學生在不斷地自我反省中,瞭解到自己的不足與進步,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斷進步;其次,集體評價,以學生組織或學生羣體為單位,學生互相交流和評價,做到互相監督和鼓勵在別人的評價中看到自己的進步與不足,比自我評價來得更為客觀和有説服力;再次,教師評價,在自評和互評的基礎上,學校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指出不足並引導其改正;最後,反饋評價,以點對點的方式,學校可以評價學生;採取不記名的方式,學生也可以評價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對於學校德育教育不足的地方,學生可以大膽指出,並附上建議,學校與學生互動評價形成一個循環的德育教育評價系統。

結束語:社會變化日新月異,社會生活的變化必然推動道德生活變化,必然出現新的道德問題,這就要求德育內容必須適應現實,與時俱進,不斷補充和充實具有時代特色的內容,德育教育內容要根植於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繼承傳統的德育傳統,中學德育不僅僅停留在感情激發上,還必須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在理性上有比較深刻的認識。這就要把情和理結合起來,既強化學生的道德感情,又加深其道德認識,幫助他們形成革命的信念和理想。因此,必須致力於培養中學生的民族精神,使德育得到最優化的實際效果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是當前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德育教育目的是培養中學生具有合乎我國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所要求的遵紀守法的觀念和行為,明確公民的權利和責任,做一個忠誠服務國家的適應我國文化的合格的公民社會的好公民中學生德育應植根於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不能割裂歷史傳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deyu/59nkv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