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法律論文模板 >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研究論文(通用多篇)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研究論文(通用多篇)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研究論文(通用多篇)

思修論文 篇一

一、加強教學的實踐環節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

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一門集思想性、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於一體的課程,發揮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積極性,促進教學相長至關重要。一方面作為教學過程主體的教師應加強課程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水平、教學質量,增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説服力、感染力,提高育人實效;另一方面,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又必須注意把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學習特點,掌握正確的修養方法,在道德實踐活動中培養良好的道德意志和行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方法具有綜合性。應堅持課內教學和課外教育相結合,採取多種形式的教育途徑和教育方法進行學習,寓教於課堂講授和學生第二課堂活動之中,充分體現教育方法、途徑的綜合性特點。尤其要重視社會參與性,要開闢多種渠道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通過參加社會調查、服務等活動,向人民羣眾學習,學習先進人物的優良品質,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及增強自我教育和自我修養的能力。在教學中還要充分利用影視資料、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形式,使用圖、文、聲三維傳遞信息,使教學更加快捷方便,直觀真切,生動活潑,富有吸引力。在過去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在重視課堂講授的藝術性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等方面達成了共識,取得了許多成績。但是,在堅持課內教學與課外教育結合、課堂講授與第二課堂結合,落實教學的實踐環節等方面卻顯薄弱。因此,加強教學的實踐環節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

二、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法的含義

從詞源看,“方法”的英文是“method”,德文是“methode”,該詞源於希臘文“methodos”,其意為“某種事物的‘引申’”,“某種事物的內在邏輯與結構的‘追蹤’”。什麼是方法?概括地説,方法是指向特定目標、受特定內容制約的有結構的規則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所採用的工作方法和學習方法稱之為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的總稱。具體講,教學方法是指向特定課程與教學目標、受特定課程內容制約、為師生所共同遵循的教與學的操作規範和步驟,它是引導、調節教學過程的規範體系。教學方法在完成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之間起着中介橋樑作用。教學內容能否完成,教學目標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方法的設計與選擇。教學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着教學活動的發展而發展,特別是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增長和更新越來越快的今天,為了把越來越多的知識傳授給下一代,就需要有現代化的、好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一個體系,具有層次性。首先是一般方法,即哲學方法;其二是普通教學法,適用於各科教學的通用方法;其三是各種分科教學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法就屬於分科教學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法是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引導學生參與各種形式的教學實踐活動,調動學生對社會道德現象和自己與他人的道德行為進行分析、判斷、體驗、評價、對照、內省,幫助學生形成道德動機,促使學生的道德認識向道德行為轉化,進而形成良好品德的教學方法。實踐教學法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方法的一個大類,既是輔助課堂講授的重要方法,又是延伸課堂教學、引導大學生加強自我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素質修養的重要方法。

三、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法的教育學依據

教學方法受特定的課程內容的制約,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實施實踐教學法是由該課的課程特點、教學內容與目的決定的。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義與教育》中就深刻地指出:方法與教材是統一的——方法總是特定教材的方法,教材總是方法化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法體現教學的啟發性原則。啟發性教學原則是任何教學方法都必須遵守的根本原則,它應該貫穿於各種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整個教學過程中。在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中運用實踐教學法,要求教師超越傳統注入式教學的“主—客體”對立的狹義認識論框架,克服單一的教師主體觀的缺陷,樹立“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的主體互動觀念,將教師和學生置於教學活動中平等的主體交往的地位,注重學生主體的主動性發揮,建立相互尊重、理解的新型師生關係和融洽的教學心理環境等等都體現了教學的啟發性這一原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法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教學理念。20世紀90年代末,隨着我國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引發了一場教育教學思想的革命,推崇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確立的“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即教育教學應培養全體學生成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四有”新人,同時充分滿足學生自身發展需要,同時實現教育的兩種功能——滿足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實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法時,“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表現為教師創設的道德實踐情景必須針對學生實際,要不斷調查研究學生的思想狀況,找準學生關注的熱點,存在的疑點、難點,把教學要求與學生需要結合起來,為學生髮展服務。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把自主權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將理論用於實踐。使學生由“知識容器”變成追求真知、道德和情操的能動主體,學生不只是做筆記、死記硬背,而必須針對實際問題進行獨立思考,認真鑽研,作出判斷,形成觀點,在這一系列主動行為中,學生逐步從被動接受知識轉向主動尋求知識。實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法時,“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還體現在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高度評價,對學生獨立思考與自我教育能力的根本信任。結構主義教育哲學的代表人物傑羅姆•S•布魯納(JeromeSeymourBruner)反覆強調,學生不僅是教學的客體,而且是認識的主體,因而教育者最好不要把學生當成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因為任何人不論是認識一個圖式還是掌握一個概念,不論是解決一個疑難問題或是發明創造一個東西,都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在他看來,人的認識過程正是通過主動地把進入感官的事物進行選擇、轉換、儲存和應用,才得以向環境學習、適應及至改造環境的,因此他強調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法還體現“貼近生活、迴歸生活”的現代德育走向。當前各國思想道德教育發展的共同走向是貼近生活,迴歸生活,通過思想道德教育將學生帶進現實世界,激勵學生努力去交往、創造、勞動;激勵學生去生活、體驗、經歷,敢於開拓生活視野和生活內涵,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生活境界,獲得個人德行的完美。學生的生活領域很廣泛,面臨的生活問題很豐富,也很具體。學習是在校大學生的社會義務,但學生中普遍存在學習目標模糊、學習動力不足、學習堅持性不夠等問題。對這些問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運用實踐教學法可以幫助、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並將之具體化、層次化。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一系列現實問題也需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引導。

實踐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在日常道德實踐生活中豐富道德生活經驗,發展良好的道德判斷力。讓學生參與、體驗、評價課堂內外的“真實的道德情景”,啟發和調動學生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的積極性,挖掘自我教育的心理潛能,把自我意識的發展轉化為自我教育的條件,完成學生個人品德的內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法還體現了道德教育的整體性原則、滲透性原則、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論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模式》 篇二

【摘 要】 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課堂教學模式應針對存在的問題,採用調動學生積極性―參與式教學模式、發揮學生主體性―討論式教學模式、增強教學實效性―實踐教學模式,可以促進教學效果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教學;教學模式;探析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 課是一門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識性、綜合性和實踐性於一體的課程。本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針對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面臨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問題,有效地開展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律觀的教育,幫助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素質,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1]

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課堂教學模式探究的必要性

《基礎》課是一門塑造靈魂、培養大學生道德與法律品質的課程,在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喬伊斯和韋爾在《教學模式》一書中認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範式或計劃。”實際教學模式並不是一種計劃,因為計劃往往顯得太具體,太具操作性,從而失去了理論色彩。將“模式”一詞引入教學理論中,是想以此來説明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各種類型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或框架,表現教學過程的程序性的策略體系。[2]在高校《基礎》課的課堂教學環節中,課堂教學模式顯得尤為重要,如何讓學生在《基礎》課中獲取有益的知識,這就需要課堂教學模式強有力的支撐。

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課堂教學的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目前《基礎》課的課堂教學中存在着一些讓人擔憂的情況。有些《基礎》課老師在整個授課過程當中一講到底,把學生當作知識的接收器。當然有些老師完全把課堂交給學生,看似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可是老師這個角色卻缺少了他原本應有的一種導向的作用,使課堂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使整個課堂教學脱離了對象的存在,沒有了針對性。大多數學生認為傳統的教學方法並不能滿足現有的學習需要,對《基礎》課的課堂教學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當老師把理論知識和現有的學習生活實際相結合,才能讓同學們更多地參與到《基礎》課的課堂教學中來。

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1、調動學生積極性――參與式教學模式

參與式教學方法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大學教學中得到普遍採用,對提升教學效果有明顯的幫助。我國學界對現代教育學意義上的參與式教學的研究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此後逐年升温,至今方興未艾。[3]在參與式教學中,同學們在各個環節都有不同程度的參與,如課堂教學中的方案設計、實施、評價以及反饋等。本課程的教學目的就是幫助大學生分析大學生活的特點,讓他們充分認識到大學是人生髮展的重要時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瞭解我國社會主義憲法和有關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規定,做到學法、懂法、用法,依法辦事,依法維護國家和公民個人的合法權益。課堂上應該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學生可以參與教學方案的設計,也可以參與如何來實施這個方案,當然還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參與方案。要保障參與式教學設計目標的實現首先就應該科學合理地制定參與式教學方案,包括教學目的分析、受教育對象特徵、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實施方式設計、實施條件、學時數安排、教學評價指標等環節。

2、發揮學生主體性――討論式教學模式

討論式教學模式就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交流信息,從而發揮羣體的積極功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討論式教學讓學生從一種被動的聽課模式轉化為一種主動學習的模式,使預期的教學效果更易實現。老師在選取教學材料時,一定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服務,既貼近學生實際,也貼近生活實際,以便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工作。比如,在第一章講到追求遠大理想時,就可以結合大一新生的心理來展開,他們學習的熱情很高,正懷揣着自己的理想等待一步步地實現,談各自的理想就很好。在整個過程中,討論是很重要的,但也不能缺少了老師的點評與指引,或許一句透徹的點評可以昇華整個討論的高度,讓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箇中道理,並徹底領悟。討論式教學可以很好地增強整個課堂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很好地學會知識。

3、增強教學實效性――實踐的教學模式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不僅僅是在傳授道德知識和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規範學生的行為,不僅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4]。實踐教學模式最核心的就是要敢於實踐,勇於實踐。同學們能夠把自己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的實際行動中。同學們可以從身邊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以塑造一個良好的自我。《基礎》課如果僅僅是知識的灌輸而沒有真正的實踐,就猶如空中樓閣,是沒有現實的根基的。比如第四章中,我們知道道德理論知識非常重要,但只有與實踐結合起來也才有真正的意義和價值,道德不是會背誦多少內容,而是我們實際生活中如何去踐行它。實踐教學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建立教學基地,也可以讓學生利用寒暑假進行社會實踐活動,也可以提高羣眾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識,讓他們能更好地保護自己並服務社會,以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比如師範院校的支教活動等,還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及教學實際來進行實踐教學,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本書編寫組。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http://burl=VLG-s2qG0OUzq7W4oY_my_twaE15evhGukrhBmxkYFmDFhsE2sbdrCVzKNfndXod.

[3] 鄢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參與式教學方法的設計原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3).

[4] 羅國傑。把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性質與特點,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10)63-64.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論文 篇三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論文》

摘要:現在的大學生識社會的開創者,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所以我們不但要在掌握先進的科學知識的同時,還要有良好的道德休養。而一般的大學生還是存在明顯的不足之處是這些不足對大學生的形象塑造形成制約。大學生要消除這些制約因素,就必須充分認識語言修養的層級性要求,採取必要措施加強語言修養,塑造良好形象。

關鍵字:大學生 思想道德修養

法律基礎

現在的大學生識社會的開創者,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所以我們不但要在掌握先進的科學知識的同時,還要有良好的道德休養。而一般的大學生還是存在明顯的不足之處是這些不足對大學生的形象塑造形成制約。大學生要消除這些制約因素,就必須充分認識語言修養的層級性要求,採取必要措施加強語言修養,塑造良好形象。

而且法律意識是公民理解、尊重、執行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的重要保證,公民的遵紀守法行為不會自然產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觀念,法律意識的指導下實現的,具備了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就會做到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維護法律的一尊嚴。因此大學生樹立法律意識,是現代化法制建設的要求,也是成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發展史告訴我們,從法律的產生到法治的實現就是一個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進的過程。道德法律化強調人類的道德理念鑄化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過程;法律道德化強調法律內化為人們的品質、道德。

當前我國大學生大都重視專業課,而對法律基礎課不予以重視,只是臨到考試的時候突擊,應付了事,大多數學生重學分,輕實效,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大學生不可能有紮實的法律基礎知識。高校大學生在有限的課時中獲得的法律知識也是有限的。所以我們需要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進一步加強和改善我們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並引導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及榮辱觀。

一、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意義

從青年大學生自身發展狀況看,青年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大學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總的來説,社會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思想還不夠成熟,還存在有明顯的知行脱節的現象。比如在成才問題上,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成才願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奮刻苦、勇攀科技高峯、耐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的決心和恆心。這就需要在學校教育和引導下,不斷學習,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完善自己。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課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經驗總結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大學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質修養和心理行為訓練的系統理論和知識。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對於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理論素質和思想認識水平,幫助大學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營養,獲得真、善、美的心靈啟迪,不斷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青年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看,當代大學生正處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歷史條件下,正置身於利益主體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價值取向多元的歷史背景中。一方面,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極力通過多種途徑加緊進行思想和文化滲透,在對我

國大量輸出的書刊、影視、電子遊戲、電腦軟件等精神文化產品中,宣揚資本主義價值觀,同我們爭奪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目前社會上出現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及各種社會醜惡現象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帶來許多負面影響。特別是在電子信息網絡廣泛覆蓋的今天,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以網絡為載體,具有傳播速度快、覆蓋範圍廣、聲勢大、難於控制的特點,對青少年影響極大,對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對此我們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僅要從治理社會大環境入手,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而且,要從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課,對大學生進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艱苦奮鬥創業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實踐證明這是一個有效的措施。它對於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抵禦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影響及資本主義、封建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使這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所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方法

由於思想道德修養課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而且有一定的理論深度,要想學好它,掌握它,並用於指導人生,就必須要有科學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

第一,要注重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的學習。毛澤東説過:“主義譬如一面旗幟。”科學的理論就像一面引導千軍萬馬朝着正確目標衝鋒陷陣的旗幟。思想道德修養課動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回答和解決在青年學生中具有普遍性的“熱點”、“難點”問題,形成了一整套思想道德

修養理論。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首先要認真學習它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掌握其精神實質,從思想深處真正認識到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認識到我們社會所倡導的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人生價值觀與人類社會真、善、美相統一的終極價值目標的指向是相吻合的,並能真正理解這種人生價值觀的價值。這是學好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基礎,它對於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理論素質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要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在比較與鑑別中學習。青年大學生要學好思想道德修養課,不僅要掌握其基本理論和觀點,而且還要注重運用這些觀點,分析認識現實問題,理論聯繫實際,在比較與鑑別中學習。這對於置身於社會轉型期,面臨着多重價值體系選擇窘境的當代大學生來説,尤為重要。理論聯繫實際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聯繫改革開放的社會實際,一方面是聯繫自己的思想實際。在比較與鑑別中學習,主要是指青年學生要學會運用課堂所講授的理論去分析和認識現實社會生活中紛繁複雜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等現象,去比較和評價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並在分析與比較中,在評價與鑑別中選擇和確立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鬥的政治方向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第三,要注重知行統一,在踐履中學習。知行統一,強調踐履,這是由思想道德修養課的特性所決定的。思想道德修養課利用課堂教學等形式,與大學生共同討論應當怎樣做,為什麼這樣做,以及怎樣做的道理。大學生通過學習討論掌握了這些道理,就謂這“知”。但獲“知”並不是思想道德修養的最終目的,獲“知”的目的是為了“行”,是為了“踐履”。

中國古代思想家早就指出,“不行不為真知”。因此,知行統一,注重踐履,就成為這門課的重要特點。這就要求大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要注重知行統一,堅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邊獲知邊踐履,在踐履中進一步加深對“知”的理解和認識,真正做到知行統一,從而不斷提高思想道德境界,達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三、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收穫

在學習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後,讓我們在不同的方面都受益匪淺:

1、這門課幫助我們很快的適應大學生活和學習,使我們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有所提高;

2、課堂教學比較貼近實際,例子廣泛,材料豐富,比較容易接受,開設這門課是必要的;

3、收穫了許多關於做人方面的學問,在課堂教學中學會了很多思考人生、觀察社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不知不覺中教會了大學生該具備的道德情操和法律素養;

4、學習這門課程我受益匪淺,大學生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做人”,還要有理想信念;

5、課堂氣氛活躍,課程教學不死板,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更易吸收,同時注重實踐;

6、這門課幫助我們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與法制觀;在看一些短片中收穫不少,寓教於樂;

7、這門課培養了我們良好的心態,讓我們懂得怎樣做人。懂得用合法 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8、這門課在我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有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剛上大學茫然的日子裏,他教給我對事物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一次次的心靈撞擊之感。

四、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不足

雖然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讓我們獲益不少,但是其本身還有不一點點的不足之處啦: 1 與中學內容差異不大;

2、教材中實例不多;

3、討論可以多一些,提高我們自覺探索書本的能力,提高求知慾;

4、多一些實例內容,能夠使我們更感興趣;

5、多一點互動,給學生更大的自由空間;

6、這門課的感覺所強調的內容與中國小所説得並沒有很大突破,依舊是剩飯重嚼;

7、理論性太強,沒有加入更多的實踐性課題;

8、建議課件內容增加時代感、時尚性;

9、建議多放一些影片,以生動直觀的形式受教育等。 總結:

大學的生活是豐富人生的一種歷程,為我們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成長平台,我們要抓住眼前的任何機會去鍛鍊自己,歷練自己,充實自己。一個學期下來,我經受了大學生活上的磨練、專業學習上的考驗,在老師們的教導下、同學們的幫助下,特別是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程後,我

對大學生活和學習環境充滿了熱愛,以一種平和的心態處事,通過一些有益的活動,鍛鍊了自己能力,增強了自己的人格素質,完善了自己人格魅力的修養和陶冶。

思修論文 篇四

一、中職學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現狀

(一)在教學方式重講授輕實踐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十分封閉,以教材為本的本本主義比較嚴重,只講“滿堂灌”教材的理論知識,而不注重實踐練習和案例教學。當下我國許多中職學習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整齊劃一的國家教學標準,堅持大而全高不可攀的大道理理論知識的教學內容,忽視給以中職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道德的感悟和法律知識的運用培養。大多數教師在課堂上所講授的主要是抽象的道德觀和法律基礎理論知識,就為了其所謂的培養學習的道德素養和法律思維。

(二)在教學評價上重期末考分輕平時學習

在這以期末考分一考論英雄的課程學習評價的模式下,學生們平時不認真學習,在課堂上,玩手機、呼呼睡、“開小會”,甚至,課堂中途翹課,大部分不逃課是為了期末成績而被迫滿勤。學生為了取得期末考試好成績,往往在臨近期末死記硬背老師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的含義、特點、內容、重點條文,學生對課堂講授的知識不知所以然,不能真正掌握道德知識和法律知識。如,學生學習《公司法》,卻不知道公司的具體表現、公司的運行、公司的組織機構等等。

(三)在教師知識結構上重理論輕實戰

中職學校的教師大多從剛畢業的大學生或者研究生中招聘,他們直接從校園中來到校園中去,沒有太多的實戰經驗,他們的知識結構清一色的專業理論知識,實踐知識在其知識結構中所佔比重少之甚少。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實踐性很強,需要教師對學生面對學習生活中出現不同問題進行指導。這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教師不斷延伸自身的知識點,不斷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不斷增強知識的實用性;要求教師具備觀察、發現、應對、靈活應對學生不斷面對的生活困惑、道德事件能力。這種知識結構往往表現為:教師思想觀念陳舊、教學方式老套、行為方式機械等等。

二、改進中職學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建議

通過豐富教學方式、施於多種評價方式、強化教師素質等措施,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最終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法制觀,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和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一)創新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是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在不斷更新的要素。教師要順利地、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不僅需要紮實的兩基理論基礎、法律基礎理論知識,也需要善於創新各種教學方法的過硬本領。一是運用啟發式教學。該課程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旨在通過傳授理論知識,引導學生樹立道德觀和法制觀,正確認識和分析現實中存在的法律現象和道德事件。啟發式教學正迎合這種需要,可以調動學生參與道德實踐和法律教學的主動性,促使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道德事件和法律問題。利用這一教學方法,要做到教學內容、教學目的與學生的思想實際有相契合,做到啟而有發,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二是運用案例教學。以案説法、以案説理是一種廣為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案例教學應注意案例選擇要恰當、典型和實用。挑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與學生的專業特點和未來就業緊密相關的、學生比較關注且在社會上反響強類的某個社會事件。三是運用討論式教學。對教抽象的教學內容、爭議較大的問題和現象可採取此種教學方式。操作如下:由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提出討論的問題,在學生查詢學習書籍和有關資料的基礎上,在課堂上組織主題發言,通過交互式爭論,形成結論,以此達到掌握理論知識教學目的。這種方法最大的優點是讓學生帶着問題去獨立思考,很好地實現學生對理論知識學習達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二)變革考核模式

課程學習效果考核不能簡單地以最後的期末考試的形式進行,應綜合作業、出勤、平時課堂表現對整個課程學習過程來考核,甚至將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等的表現納入考核中,將靜態考核變成動態考核,將單一考核向多元化考核轉變,以提高該教課程的實效性。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要不斷地夯的政治素養,提高道德修養,拓寬知識面、強化較強的實踐能力以及靈活掌握授課藝術。因為過硬的政治、思想道德素養,是展現教師教學魅力的核心,能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獲取學生的尊重和信服。這對於一名兩基課程的教師來説是至關重要的。淵博的理論知識、較強的實踐能力是教師教學能力的核心,教師能曉之以理,以理説服、以事實説服、引導學生。當然,高超的教學藝術是教師職業素質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方面。為此,必須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全面優化教師素質。實現教師的素質提高,不能僅僅依靠教師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教育等部門的支持,為教師提供再學習再教育的平台,為教師提供成分的學習時間,為教師繼續深造提高更多的機會,為教師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論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的創新》 篇五

【摘 要】對於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應創新教學內容和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強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實踐中開拓創新意識,以達到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教學內容 創新

創新在社會發展進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沒有創新就沒有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才是一個國家創新體系當中最基本、最活躍的元素,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每一個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創新型教學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教師的思想、觀念、策略和方法都在深刻影響着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的創新思維、創新精神以及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培養創新型人才中的作用顯得十分重要。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內容相對抽象而枯燥,又因為初進大學校門的學生學習意識較為鬆散,教師的引導就非常重要。如何創新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強主動性和積極性,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專任教師着重思考的問題。

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目的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的必修課程,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有着極大的幫助。進入大學學習的學生,正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發展的時期,知識的學習和外部環境對他們的思想影響很大。由於社會環境的複雜性,往往有些時候青年學生無法分辨好與壞、對與錯,在面臨疑惑的時候,也需要有人能答疑解惑,獲得正確人生觀的引導。有很多事例證明,缺乏正確思想的導向,沾染社會壞習氣壞作風的大學生,做事做人的行為很可能會違反社會道德倫理,有的甚至觸犯了國家的法律法規。

本門課程給大學生提供了人生思想原則上的指導和幫助,為在青年時期的大學生解決思想上的困惑,起着幫助、規範、引導的作用,意義非常重大。課程的主要任務是,針對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面臨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問題,有效地開展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教育,引導大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樹立高尚的理想情操,養成良好的道德素質與行為規範,使大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內容的創新

(一)教學內容創新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涵括了深刻的哲學觀、世界觀、人生觀,對大學生的思想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課程的內涵深刻、文字精煉。但也正是文字的精煉,年輕的大學生沒有足夠的社會經歷和人生經驗,對此難以深入理解,使得許多大學生覺得課本枯燥無味,往往在課堂之上沒有太大的熱情和積極性。教師將本是枯燥的課本內容轉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或者用貼近生活的語言講述出來,讓大學生易於理解和領會,這樣對課本知識的消化吸收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課本闡述的內容和知識通過教師在課堂的講授,學生們基本能懂得課本知識內容;但由於“懂得”和“理解、體會”不同,僅僅“懂得”知識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通過教師的創新教學手段,能使大學生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對課本內容真正領會於心,也真正實現了本課程的教學要求和教學任務。

(三)教學內容創新的實踐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一門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所以在教學當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大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不能在課堂之上形成“一言堂”,不能與大學生生活實際脱離。教師要將理論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用真實、生動、豐富的內容來激發大學生的思維,用積極的方式引導大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以此來提升教學的質量以及效果。

1.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是指在實際教學中,藉助古往今來的事例説明本課程結論的教學方式。它通過教師展示精挑細選的事例,讓學生運用自己過去掌握的知識和方法分析,並發表意見和看法。在這一個過程中,應最大限度地允許和鼓勵學生參與並積極發表感想。教師應做到和學生一起不斷深入主題思想的內涵,不斷加大提問的有效性,針對不同思維、不同理解、不同個性的學生加以引導;由於有事例的佐證,往往學生們對概念的理解和結論的產生有茅塞頓開的領悟,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專題講座。專題講座的特點在於靈活性和能動性。它的出現,不僅能彌補課堂教學的單一性,還能為實際的課堂知識與實際社會之間提供聯動。通過專家的講解,原本一知半解的學生能通過富有新意的不同角度,將完整的知識記憶在腦中。同時專家的評判會引起學生對理論與實際的研究的濃厚興趣,為將來培養研究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3.討論教學。討論教學側重點在於場景的佈置和刻意的命題,是對重點和難點知識講解的一種創新教學手段。通過討論教學,有助於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討論課程的安排可事先要求學生準備資料,查閲各方資料,並要求撰寫論題討論報告,以個人或者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和辯論。在這個過程,學生不僅鍛鍊了思維組織能力和寫作能力,而且還加強了與同學之間的關係和師生關係,對培養學生全面的素質,有效激發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有極大的提升作用。

4.實地考察研究。為使大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把課堂搬到校外實習基地來開展,把校外實習基地作為第二課堂。通過實地的考察和觀摩,學生能受到深刻的思想影響,能迅速有效扭轉原有固化的錯誤思想觀念。走進工廠、走進監獄、走進農田、走進交管部門都能使他們切實感受到課本知識的正確性,從而樹立起為社會服務、為社會作貢獻、為人民謀福利的正確思想觀念。鼓勵他們對感興趣的事物進行長期的跟蹤和調查,並不斷總結事物的萌芽、發展的過程,使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並通過教師的引導作用,將課本知識和實際問題緊密結合。在形式上、在內容上,實地考察研究均具有最突出的作用。

總之,教師要深入研究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的創新工作,一切以大學生的成長為目的,積極為他們創造學習鍛鍊的機會,引導他們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自主探索能力、自主研究能力,將他們培養成為適應社會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梅宗奇,布佔坡。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新[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

[2]劉連增,馬建豹。淺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教育與職業,2007(8)

[3]鄧春梅,劉焰餘。對美國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思考和借鑑[J].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08(4)

[4]李華榮,李海濤,湯曉蘭。論大學生創新教育與創新思維的培養[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5]李振東。大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J].河套大學學報,2005(3)

[6]許達志,高 妍。新時期“兩課”教學改革研究與探索[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5)

[7]範純。對高校創新教育的內涵及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思考[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8]宮臻祥,宮臻良。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途徑和方法[J].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08(9)

[9]蔡 芸,郭 名,葉 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21)

[10]秦 軍,王愛芳。我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學研究,2009(4)

思修論文 篇六

【摘要】現在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問題是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當代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是21世紀的開創者,要想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就需要我們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還要擁有健康的體魄,具備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從總體上看,當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但是在很多層次及方面,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不存在一般問題,而是很突出的問題,有待於進行提高,如何加強當今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教育,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教育研究者必攻的題,也是我們大學生必須直面和接受考驗的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突出問題;對策;提高

一、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存在的突出問題的思考

當前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商品意識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佔有重要位置,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國外先進技術文化的引入、國內經濟體制轉軌改革開放以後的新觀念,新體制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社會現象及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致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出現的問題不可忽視。

1、市場經濟在當今新形勢的大潮下,在當前帶給我們很大的好處,但是市場經濟的負面及正面效應也對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是不能忽視的。價值取向是大學生面臨的考驗,他們趨於功利化。很多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中的消極因素非常明顯呈增長趨勢,透明的思想上蒙上了濃厚的功利化色彩,在參加活動中搶先是好事但是他們中喜歡當主角的居多,喜歡錶現自己的人大有人在,而不喜歡當配角的人就更多了,普遍的問題是不願意聽別人的意見。繁瑣的事更不願願意做重複性、捨不得付出性質的工作。有較強的虛榮心,不重視自己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專業興趣的發揮。在校時往往以追求成績、學歷為最高價值,。畢業時又以自身待遇的高低為目標做為基本價值取向。忽略了自身的社會價值和奉獻精神。

2、思想認識得不到提高,高度不夠,導致承受能力降低。加之心理素質較差,如何面對學會對突發事件的處理都變成了一種能力。在改革開放快節奏的今天,市場經濟致使社會不斷髮展,如何學會坦然的面對,是考驗種種複雜的社會現實導致涉世不深、思想脆弱的大學生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有很多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會出現多重心理障礙由於認識水平的高低,有些學生的理想好高騖遠、不切實際。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沒有羣體意識,如何發展他們的協調性,提高自我意識,讓他們更容易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心理矛盾、心理衝突、心理壓力和心理困惑感是大學生不能正常工作,給學習和生活帶來很不利的影響的最大原因。

3、成才動機上的個人主義傾向不嚴重是不現實的。把理想與個人經濟利益掛鈎,考慮的是自己的買車、買房等等生活。同學的學習動機不能和國家振興、祖國強大以及社會發展形成必然的聯繫,這些都不關他們的事,以自我成才為中心才是他們的思想,自掃門前雪的思想非常嚴重。為實現自我價值,自己過得富裕是他們的目標併為之努力的而奮鬥,上大學的最終目的是拿一張大學文憑,找個好工作。沒有這則想的嗎?其實有很多人就真是這麼認為的

4、語言與行動分離。大學生在高校裏面經歷了大學系統的教育之後,他們學到了本領有了很強的理論認識嘴上功夫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在進行理論探討、演講等方面表現出很高的水平,然而在行動上、具體的體現是什麼樣哪?説白了就是理論能力強,實際動手能力差。在工作學習生活上不注意人與人之間的相互 協調協作精神,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嚴重,整體意識、協作意識薄弱;在對社會和他人方面不具備奉獻精神。比如説現在一些大學生乘公共汽車雖然有讓座的。但是這種熱情和冷漠比起來還是前者更大一些,中華傳統美德在很多大學生生活中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大學生大多都是過集體生活,在宿舍裏以自我為中心,要求其他同學服從自己的意願,經常由於一些小事而與宿友發生爭吵甚至大打出手。大學校園是一塊“淨土”這是我們不能否認的。很多不文明、不道德甚至違紀違法的現象可是就是在大學生羣體中,它們就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他們的自立意識不增強,協作意識不提高總的來説都是現在社會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在日常行為中存在的道德素養問題:

1、誠信的問題:作弊,“作弊”不單單在中國小中存在,在現在的大學中更是大學校園中風行的,它們不是一般現象,確實是普遍現象。大學生的“作弊率”比校園手機的“持有率”還要高。現實中,作弊現象在普通高校內普遍存在,拔尖的一些高校也有這種現象嗎?回答是肯定的即使是我國最好的學校也不能説沒這種現象。抄夾帶、傳答案等作弊形式是傳統的也由“祕密行動”發展到公開抄襲、而且集體作弊也存在等等,買答案,發短信、帶手機甚至找槍手替考。儘管學校採取了最嚴厲的處罰措施,但這股風頭沒有遏制住,學生誠信意識的缺失是造成這一問題主要原因,也有就是我們教育制度所導致的。

2、自私狹隘的現象:當今的大學生很多不是獨生子女的少,過分地溺愛,孩子,而忽視了對孩子們思想道德的教育,對他們提供足夠的物質需求,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狹、唯我獨尊的性格。晚課的“佔座”也是大學校園裏司空見慣的現象,晚自習開始了,人不用到,先拿紙條、書本“佔”着座位,那麼後來的人只能“望座興歎”。“座無虛席,人不過半”是更有甚者了,晚自習結束了,很多被“佔”的座位卻還一直空着。“佔座”事情不大,但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影響較大。很多同學對此感到既窩火卻又無可奈何。現在一些大學生乘公共汽車有讓座的熱忱的也不多,從小教科書上灌輸的基本美德消失無蹤。在宿舍裏以自我為中心大學生大多都是過集體生活,要求其他同學服從自己的意願,經常由於一些小事而與宿友發生爭吵甚至大打出手。我們不能否認大學校園是一塊“淨土”。可是在大學生羣體中,這些不文明、不道德甚至違紀違法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二、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建設的措施

1、從大學生剛開始入學就進行思想教育,很有必要採取必要的政治理論灌輸對大一的學生。通過政治理念的提升,為辨識是非奠定科學而堅實的理論基礎,讓學生樹立高尚的情操,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集感性與理性於一身,培養自律和自主的好習慣,從而塑造完善的道德人格,實現高尚的道德人生。大學生本身就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分子,用學會的本領服務於社會,造福於人民。通過學習讓大學生他們在關心祖國的現代化建設的同時,關心自身價值。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個人價值觀是表現大學生重視個人的價值的自我意識。大學生渴望成才能為社會作出貢獻是一種進步的表現,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潮的一件好事。大學生自我意識形成重、發展的一個標誌。是人生價值觀問題,是自我意識對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關係的多種認識,是認識自己和對待他人的統一讓大學生學會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監督、自我控制並跟隨它隨着人們的社會實踐思維的不斷髮展而發展。説白了是大學生自我意識的成長過程,具體表現為他們對自己的體力、智力、能實際上就是自立意識的成長過程,力都充滿信心。

2、利用網上聊天室的功能在學校校園網上,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讓學生收集當前,對學生學生思想狀況掌握,在BBS上進行熱點討論,並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定期對比,清華大學的“水木清華”、華中科技的“白雲黃鶴”、上海交通大學的“飲水思源”等就是目前辦得比較好的BBS站點,重視的人羣多點擊的人氣很旺,通過這些站點能及時解決大學生思想上、生活上遇到的問題。

3、鼓勵大學生投身社會實踐,不斷通過勤工儉學,通過社會實踐鍛鍊的大學生思想就不能提高。社會調查、工作實習、青年志願者等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自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大學生道德教育,通過社會實踐,豐富完善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品德素質,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社會,學習社會上的先進人物,為社會風氣的好轉作出貢獻。讓學生在社會環境中分清是非,培養出真正適應社會而又道德高尚的人才來。但是,解決大學生道德修養問題,必須重視學校教育,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讓大學生自我找準標尺!大學生如果堅定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世界觀,成為一個擁有高素質和良好道德的合格公民。

三、結論

,勇於進取培養豐富的想象力,並把自己的想法公佈於眾、勇於實踐,培養積極進取精神。任何一個人的成才方向和目標,都是與社會的需要、時代的需要,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當代大學生要以報效社會而努力,在學校裏就應該從小事做起,加強我們的言談舉止,做一個文明人。樹立自己的人生價值和人生座標,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修養。這樣在以後才能更加自如地在各項事業中發展和進步,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社會的認可!“有才無德,其行不遠。”讓我們大家都牢記這一句話,做學問首先要學會做人!學會做人,是幹好事業的根本。

思修論文 篇七

一、思想道德修養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實現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倡導”中,界定了國家、社會、公民的構成內容和層次,三個層次各有不同,但都具有共同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具有高度抽象性,是社會成員的導航器,是社會的共同信仰體系,是被社會成員共同接受並被遵守的信仰、原則和規範,它只有落地生根,通過公民的生活道德價值觀反映出來,才能擁有旺盛的生命力。公民生活道德價值觀受到高層次的價值觀引領,同時公民的生活道德價值觀又不斷地豐富和實現着高層次的價值觀,只有這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被廣大人民接受,才能真正成為凝聚人心的導向和旗幟。正因為公民道德生活價值觀內在地包含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中,所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措施方法就體現在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修養上。2013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談到“廣大青年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頭倡導良好社會風氣”。[1]由此可見,每個大學生需要在實踐中去感知和領悟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道德要求,將其內化為精神追求,再不斷地外化為實際行動,從而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如此弘揚社會的向善和向上的力量,從中體現着國家、社會發展的根本價值訴求。

二、教學創新,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認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涵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經進入了“基礎”課的教材,實現了從理論到教材的轉化,但是能否真正被學生接受併成為他們的核心價值觀,還需要一個重要的轉化階段,那就是:從教材到課堂,從課堂到生活。只有如此才能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認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內化為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外化為大學生的自覺行動。在此轉化過程中,大學生的認同至關重要。價值認同是指“個體或社會共同體(民族、國家等)通過社會相互交往而在觀念上對某一或某類價值的認可和共享,是人們對自身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定位和定向,並表現共同價值觀的形成。”[2]價值認同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環節,大學生只有在認同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去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探索提高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至關重要。

1、強化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價值認同的文化基因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基因,任何民族不可能拋棄其文化傳統而重新開始。當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一定是對傳統文化和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作為立國之本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根植於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土壤,才會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才能對受到幾千年中國文化浸染的中國人民擁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當今的大學生面對價值多元的社會,接受了太多西方文化的刺激,加之社會閲歷和理性分析能力有限,導致部分大學生盲目否定傳統文化,存在着歷史虛無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傾向。因此,只有增強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自覺和自信,大學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才能實現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鑑於此,在“基礎”課教學中,要強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在學習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培養大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文化選擇能力及文化創造能力,提升其對世界多樣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並使其能夠學會用辯證的觀點去面對世界多元的文化和價值觀。正如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所講:“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3]

2、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方法———價值認同的心理基礎

價值認同,是一個心理活動的動態過程,一般要經歷認知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三個步驟。有研究表明,相比行為認同,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容易從情感上接受。[4]所謂情感認同是指在對一事物有了深刻全面瞭解的基礎上,情感上對其產生的滿意、喜愛以及肯定的態度。由此可見,在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活動中,貼近學生,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方法,將更有利於獲得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提高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法,其基本理念就是不再將大學生只當成思想教育的客體,而是更加強調其主體性地位,讓學生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體性的對象而參與到教學活動過程中,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因此,教學要考慮學生之所思所想及所需,就要對課程的教學目標與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做一個聯結。“基礎”課的目標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律觀,能夠承擔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四有新人”,而從學生成長的角度出發,大學階段的學生面臨一系列的矛盾和需要:學業與社會活動的矛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競爭與合作、權利與義務、自由與紀律、友誼與愛情等問題;還要了解學生的需要:如何才能學有所成,如何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如何能為將來事業有成打好基礎;如何能獲得真正的愛情等。面對這些矛盾和需要,他們迫切需要情感支持和正確的指導。如果課程教學只是談國家層面的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而不關注學生的需求,就易成為空泛的理論説教。因此,在課程教學中,應引入以學生為主體的參與式教學———小組合作性的學習。在此過程中,學習主題的制定是至關重要的。以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例,這個主題的設定除了一定要符合核心價值觀的精髓之外,主題的內容還要能滿足以下幾點:讓學生能主動去關注核心價值觀;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每個人都與核心價值觀密切相關;讓學生在討論這一問題時不帶有逆反心理;要做到從本課的邏輯出發來討論核心價值觀,做到並無生拉硬拽之嫌。如此,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在完成這一任務過程中,才會態度是積極的,心情是愉悦的。學生在準備內容及演講過程中,要用充分的理由去闡述自己的觀點,説服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説服別人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這種學習的效果遠遠高於被動聽課的效果。列寧指出:“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於真理的追求。”[5]因此,在價值觀的認同教育中,要通過設定符合學生心理需求,解決學生現實矛盾和困惑的問題,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其中,由切身感悟到理性認知再到行為認同,以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自我教育和無教之教的教育方法來實現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3、國家重大事件感悟分析法———價值認同的行為昇華

國家重大事件是指在國內外所發生的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以及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及思想觀念有着重大影響的事件,包括社會事件和自然事件。重大事件是社會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來自於鮮活的現實世界,具有突發性、深刻性,並且傳播快、影響大、易引起情緒衝動,有時還伴隨着謠言和別有用心的煽動,能在短時間內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成為社會熱點焦點和各種價值觀念交鋒碰撞中心的特點。諸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汶川特大地震、釣魚島事件、小月月的事件、昆明火車站砍人事件、新疆暴力恐怖事件等。處於互聯網時代中的大學生,往往最早接收到這些信息,因其天然的敏感和衝動,一些大學生會很快被捲入其中。他們有情緒體驗、有感悟,也有矛盾和困惑,迫切需要正確的價值引導。有研究表明:災難來臨時,通過日常教育獲得的價值理念能夠在內心深處被迅速激活,青年人熱烈地尋求與別人建立更親密的關係,他們樂意把自己與他人融合在一起,在災難面前承擔起更多的社會義務,甚至下定為此而付出巨大犧牲和讓步的決心。[6]在課程教學中,我們嘗試增加一個3-5分鐘的“時事述評”的環節,通過這樣的設置,引導學生去主動了解國家重大事件,從中理解社會問題的複雜性,感受中國的進步與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激發大學生的價值感悟,將重大事件引發的情緒和情感衝動引向積極的方向,引導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中做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性行為。這種對社會現實生活的感悟、體驗、思辨、選擇的過程,也是一種實踐教育法。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指出“:實踐教育法、理論教育法、批評與自我批評法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性基本方法”。[7]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認同的基本方法。

三、強化自身,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説服力

站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前線的政治理論課教師,與學生親密接觸,教育學生如何做人,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重要的不是説教和灌輸道德理論,更重要的是教師自己的政治信仰、人生態度、人生價值觀、人格修養的示範,這些都會滲透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在教師的言行舉止中,潛移默化地在思維觀念、為人處事、道德價值觀上影響着學生。這種影響是任何華麗的言辭所不能比擬的。難以想象一個平庸、不思進取、怨天尤人、自私狹隘的教師能培養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合格公民,因此,教師要不斷強化自身修養。

1、不斷學習,堅定政治信仰

打鐵還需自身硬。高校教師能否幫助青年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本在於自身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在於自己是否首先做到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心靈深處紮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一定要自覺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掌握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不斷提高理論素質、黨性修養、實際能力,這樣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才能始終堅定理想信念,深刻理解和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做到心口如一、理直氣壯地向學生講授相關知識,灌注精神營養,幫助大學生釋疑解惑。“基礎”課不僅僅是一門人生指南課,更是具有意識形態特點的政治課,這門課的任課教師,既是專家學者,也是黨的宣傳工作者,在教學中要做到“三個堅定”和“兩個堅決”,即“堅定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堅定宣傳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堅定宣傳中央關於形勢的重大分析判斷。堅決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中央權威”。[8]

2、慎獨自律,錘鍊高尚的道德品格

在高校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目的在於全面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培育高校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在此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組織者,是引導員,同時也是參與者和行動者,學生聽其言,更觀其行,在引領良好社會風尚過程中,重要的不是教師説了什麼,而是教師是如何做的,學高為師,德高為範,這就是對教師的要求。教師首先要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身體力行,率先垂範,重視學習、重視修身,提升道德境界,多學習先賢哲人的處世之道,學習先進模範的精神境界,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追求真善美,宣傳真善美。錘鍊高尚道德品格就是要求教師在思想上要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強烈的社會和事業責任感;在工作中做到愛崗敬業、團結協作;在學術上要執着求真、不畏權威、不急功近利;在個人修養上要以德立身、依法執教,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自我完善,提高職業自尊和自信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自尊和自信源於不斷進取,自我學習,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將學習轉化為業務本領,吸收最先進的理念和辦法,不斷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只有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胸懷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才能增強其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自信也源於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對所從事的意識形態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這一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9]這是一項充滿使命感和自豪感的事業。這一事業會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也會受到社會言論和情緒的影響,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性平和地應對各種突發事件,樂觀積極向上,堅信中國共產黨一定能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勝利。在“基礎”課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長期任務。從事這項事業的教師要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勇於探索、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積極促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引領良好社會風尚。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論文範文相關參考屬性 篇八

本文的研究堅持以理論為依據,以實踐為基礎,以理想觀教育為目的。以理論為依據,就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想觀的理論為科學依據,指導當代大學生理想觀教育基本思路的擬定,以實踐為基礎,就是以具體的社會調查資料結論作為擬定理想觀教育基本思路的基礎,以教育為目的,就是最終根據具體的社會調查資料結論指定具體的大學生理想觀教育基本思路。本文當代大學生理想觀的研究着重考察中西方理想觀的歷史發展、梳理馬克思主義的理想觀、展示當代大學生理想觀現狀、分析影響當代大學生理想觀形成的若干因素、得出當代大學生理想觀教育的基本思路。這不僅在理論層面有助於發現當代大學生理想觀的若干影響因素的情況,進一步推動當代大學生理想觀的研究,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而且在實際層面上,有助於促進大學生理想觀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本文的研究是從以下六個方面展開的:

第一章,總結理想與理想觀的有關概念等、梳理理想觀相關研究歷程,説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創新之處。首先,總結學者們分別從不同角度來解析的理想概念,介紹理想的功能,挖掘理想觀概念與本質特徵,分析理想觀的結構系統。再次,梳理了自建國60週年以來,國內理想觀相關研究所經歷的四個階段,理想觀研究成果與存在問題以及當代西方理想觀研究情況。最後,闡述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與研究方法以及創新之處。

第二章,理想觀的歷史考察。主要分析了中國古代社會理想觀與道德理想觀、西方社會理想觀與道德理想觀。中國古代社會理想觀主要有“大同社會”社會理想觀、天下太平的社會理想觀、“兼相愛,交相利”社會理想觀、“小國寡民”社會理想觀以及“至德之世”社會理想觀。中國古代道德理想觀主要分為“聖人”、“人皆可以為堯舜”、“上善若水”道德理想觀、“真人”道德理想觀,以及“兼士”的道德理想觀。西方的社會理想觀分為正義之國、“新天新地”、理性共和國、社會契約國以及空想社會主義社會理想觀,西方道德理想觀主要有“完人”、“上帝”、資產階級、空想社會主義以及現代資產階級的“不確定”道德理想觀。從古今中外理想觀的系統梳理中,得出人類歷史上理想觀發展經歷了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階梯式的規律性的結論。

第三章,馬克思主義的理想觀。主要分析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觀、道德理想觀、職業理想觀和生活理想觀。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觀中的最高理想都是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但是在不同時期中國 人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的理想觀並使之更加適應中國和時 展的需要,分為社會主義理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馬克思主義道德理想觀分為人的全面發展,以及在其指導下的社會主義新人、共產主義新人、“四有”新人、“四有”公民以及“八榮八恥”道德理想觀。馬克思主義職業理想觀分為自由職業和滿足國家階級需要。馬克思主義生活理想觀是追求美好生活。

第四章,當代大學生理想觀現狀的研究。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大學生理想觀:大學生們積極響應國家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而奮鬥的號召,重視社會理想,忽視個人理想。改革開放後的大學生理想觀主流是健康和積極向上的,同學們對實現共產主義充滿信心,一半左右同學理想是公私兼顧,小部分大學生只重視個人理想。而本文大學生理想觀現狀主要基於1997-2011年的調查數據和第一手文本資料,歸納出當代大學生理想觀特點、社會理想、道德理想、職業理想和生活理想的整體情況,深入透析大學生理想觀存在的問題。研究發現當代大學生的理想觀的情況:自我理想信念評價比較樂觀,理想體現了報恩思想,理想缺乏方向性、遠大性和堅定性。當代大學生社會理想觀是比較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道路的,在談到個人理想的同時能兼顧社會理想,但是社會理想觀面臨模糊、片面、矛盾的問題,也存在共產主義信仰缺乏的情況。當代大學生道德理想觀淡化,只有部分同學提到追求美好品德。當代大學生職業理想觀比較務實,並且與興趣專業有關。當代大學生生活理想觀比較重視生活理想,追求幸福快樂生活。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論文 篇九

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

結 課 論 文

-----建築與安全工程系*土木11-1班

如何認識愛情與人生的關係

姓名: 班級: 學號:

摘 要:愛情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的人生話題。世界上自從有了人就有了人的自我意識,有了人的感情世界,而愛情就包含在這豐富的感情世界中。在現實中我們要正確的認識愛情的本質,處理好戀愛與人生的關係,愛情才會給人生帶來幸福。

關鍵詞:愛情 人生 價值觀 關係 責任

一、愛情的本質

愛情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永恆主題之一。世界上自從有了人就有了人的自我意識,有了人的感情世界,而愛情就包含在這豐富的感情世界中。愛情是人類道德生活的一個重要領地,也是每個人人生道路上必然要經歷的重要內容,它不僅關係到每個人現實生活的幸福,而且也反映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程度,社會道德發展的水平。所謂愛情是一對男女基於一定的社會基礎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的內心 形成的相互傾慕,並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生伴侶的一種強烈,純真,專一的感情。性愛--理想--責任是構成愛情的三個基本要素。 愛情與人世間的其他情感,如親人之愛,朋友之請或同志之義明顯區別出來,使愛情成為特殊的“情愛”。 理想賦予愛情深刻的社會內涵,是愛情生長的內在依據。愛情是兩個人感情的交融,是愛她和自愛的統一; 一方對人品的期望會影響另一方對人品的追求,一方對行為的認同會影響另一方行為的標準。一方的言談會影響另一方心聲的表露。這種人格上的相互依存,志趣上的相互認同,就形成了雙方的共同理想,從而使愛情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能夠振奮人的精神,激發人的智慧,昇華人的品德。 愛情是人生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當愛情與你相逢,那就應該用心呵護,倍加珍惜。

(一)愛情的內涵

愛情的內涵在於彼此欣賞,彼此尊重,互相關愛,不欺瞞,不隱藏,最重要的就是心繫彼此„一起共患難,共進退,永遠有個温暖的懷抱。有一個人愛着你,而你,也一樣的愛着他/她。可是其中所藴藏的東西,卻要靠自己去慢慢的挖掘。

作為人與人之間特定的社會關係,愛情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徵:

第一,愛情具有自主性和互愛性。愛情是一種複雜、聖潔、崇高的感情活動,她是由兩顆心靈彈撥出來的和絃,彼此互相傾慕,情投意合。真正的愛情是不可強求的,只能以當事人雙方的互愛為前提,當事人既是愛者又是被愛者。在愛情

發展中,男女雙方必須始終處於平等互愛的地位。單戀雖然也是一種強烈的情感,但它卻不是互愛意義上的愛情,它只能從內部消耗一個人的精神力量,從而造成心靈創傷,因而是不可取的。

第二,愛情具有專一性和排他性。愛情是兩顆心相撞發出的共鳴,男女一旦相愛,就會要求相互忠貞,並且排斥任何第三者親近雙方中的一方。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經很形象地説過:愛情之酒甜而苦,兩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隨便喝要中毒。這話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愛情具有持久性和階段性。愛情是一棵蒼松而不是一枝曇花,愛情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和義務因素,不僅存在於婚前的整個戀愛過程之中,而且延續到婚後的夫妻生活和家庭生活。愛情的持久性表現在愛情的不斷深化、充實和提高上,恰如莎士比亞所説:真正的愛,非環境所能改變;真正的愛,非時間所能磨滅;真正的愛,給我們帶來歡樂和生命。事實上,愛情的持久性正是建立和保持婚姻關係的基礎。真正的愛情不會隨着年歲的增長而減弱,但人生的不同年齡階段,愛情的表現會有所不同,具有階段性。

第四,愛情具有社會性和道德性。愛情雖然是男女之間相互愛慕的私情,但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愛情的內涵、本質以及追求愛情的方式,必然要受到各種社會關係及社會因素的影響。愛情的道德性是指愛情中藴涵着對對方的強烈的義務感和責任心。

(二)愛情的特徵

愛是無償的付出,是心甘情願的幫助,是彼此心靈的感應,既然選擇了愛,就要真誠的對待它,珍惜它,在他(她)困難時予以支持,失敗時與以鼓勵,在他(她)開心時,一起快樂,悲傷時給他(她)安慰。而不是在擁有時無視它的存在,而在失去後才知道後悔莫及。愛一個人就要他(她)永遠幸福,做他(她)永遠的避風港,保護他(她),哪怕一丁點的傷害。真正的愛一個人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一次深情的擁抱,一個深深的吻,一句不變的誓言,一件不退色的信物„這一切在真愛面前時索而無味,暗而無光的。

相信自己~只要有愛,幸福就一定會存在~

1、尊重人格平等

2、自覺承擔責任

3、文明、相親相愛

4、不能誤把友情當愛情

5、不能片面的或者功利化的對待愛情

二、愛情對於人生一些方面的影響

在現實生活中樹立正確地愛情觀(杜絕那種“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的思想)處理好戀愛關係,愛情就會給人生帶來幸福,否則可能成為人生不幸的誘因。

那麼愛情到底是什麼呢?所謂愛情是一對男女基於一定的社會基礎和共同 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內心形成的相互傾慕,並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身伴侶的一種強烈,純真,專一的感情,並建立起一種特殊的情感關係,從而是雙方都獲得了一種極其珍貴的情感體驗和人生價值。

真正的愛情是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對我們每個人的意義不必多説。當我們一遍遍地看到有人為愛痴情,為愛奉獻,為愛等待,為愛忘我的時候,看到有人為愛而神采奕奕,為愛而痛哭流涕,為愛而堅守一生,為愛而放棄一切的時候,我們都能體會大愛情的巨大力量。人一生的幸福很大一部分取決於愛情,對愛情的嚮往和禮讚屬於我們每一個成年人,校園裏的愛情固然美好,街頭上牽手的白髮蒼蒼的老夫妻也更讓人感動。? 愛情是人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人生在具體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中展開,理解和把握愛情的真諦和本質,要考慮到具體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考慮到一定的文化傳統,社會心理和風俗習慣的影響,要建立起戀愛中的道德——尊重人格平等,自覺承擔責任,文明相親相愛。否則愛情是不會長久的。正確處理好戀愛、學業、事業、集體、道德、博愛之間的關係。戀愛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但並不是人生的全部。大學生應該以學業為重,因為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目的。事業高於愛情,主張事業為主,不宜過早地戀愛。但也不要認為愛情是事業的絆腳石,處理得好的話,愛情也能對事業起到催化作用。

(一) 大學生如何協調愛情與學習

戀愛與學習的關係。大學生活的全部意義就在於自己培養成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在時間和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如果把愛情置於學業之上“不愛學業愛美人”,把寶貴的精力和美好的青春年華過多的消耗在談情説愛上,既浪費了時間耽誤了學業,又難以獲得真正的愛情。到頭來往往雞飛蛋打,竹籃打水一場空。其實人生的內容非常豐富,愛情只是人生的部分內容而不是全部。別林斯基早就説過:“如果我們生活的全部目的僅在於我們個人的幸福,而我們的幸福僅僅在於一個愛情,那麼生活就會變成一片破碎的心靈和陰暗的荒原,在人生的交響樂曲中,事業才是永恆的主旋律。”歷史和現實都反覆證明:那些事業有成就的人,沒有一個沉醉於談情説愛之中。作為風華正茂的大學生,只有正確的處理好戀愛與學習的關係,把學業放到首要位置,以學習為中心,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才能使愛情的力量準華為促進學習的動力。學業的成功又可以使自己得到昇華,極大的提高和增強自己的品德與魅力,為愛情提供更加充足的營養,使愛情之花開放得更

(二) 正確的愛情與道德的關係

愛的情感並不僅僅是兩情相悦,而且是同道德責任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只有以高尚的道德作為基礎,才能獲得真正的愛情。因此戀愛過程必須遵守相應的道

德要求,戀愛的前提是雙方平等、互相尊重;?選擇戀愛對象時應注意對方的道德品質。戀愛過程中應互教互助、真誠相待,純潔專一;戀愛行為要含蓄文明、自尊自重、自制自愛。

(三) 要培養愛的能力

(1)迎接愛的能力。如果一個人心中有了愛就要敢於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如果面對別人的示愛時要能夠取捨,並及時做出接受或拒絕的選擇。能夠承受求愛拒絕或拒絕求愛的心理困擾。

(2)拒絕愛的能力。對於自己不願意接受或認為不值得接受的愛情應有勇氣拒絕。拒絕時應注意兩點:

一、如果不希望愛情到來,拒絕的語氣要果斷堅決,容不得半點優柔寡斷,否則對對方造成的將是更大的傷害。

二、要掌握恰當的方式。要掌握説話的方式和度。雖然每個人都有拒絕愛的權力,但是也要做到對別人起碼的尊重。

(四)要正確處理戀愛挫折

(1)正視現實,失戀之苦在於一個“戀”字,愛情是雙向、相互的,以雙方的愛情為基礎,失去任何一方,愛情就會失去了平衡,戀愛即告終止。這時失戀的一方無論對另一方愛得有多深,都是不現實的了,作為有理智的大學生應該正視這一現實。

(2)換位思考,要設身處地的為對方着想。這樣作有助於你理解對方終止愛情的原因,有助於你接受失戀這一痛苦的現實並及早走出失戀的陰影。

(3)感情宣泄。不要過分地隱藏或壓抑失戀帶來的痛苦,要找適當的方式進行宣泄。

(五)當愛情受挫折時,通常宣泄的方法有:

(1)眼淚緩解法。在悲痛欲絕時大哭一場,可以使情緒平靜。專家認為,眼淚能把有機體在應激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某種毒素排出去。

(2)運動緩解法。劇烈的體育運動有助於釋放激動情緒帶來的能量。 (3)轉移注意。心情不佳時,可以做些自己感興趣的事。

(4)文飾法。當得不到自己愛的人,失戀時,援引合理的理由和事實來解釋挫折,從而獲得精神上的安慰。

(5)傾訴。向可以信任的師長,同學,朋友,老師等訴説自己心中的煩惱,也可以寫日記或寫信。如果感覺心中的積鬱實在太深,無法排解時,也可以找心理諮詢師進行心理諮詢。

(6)情境轉移。失戀後之所以難以擺脱戀情的困擾,就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與昔日的戀人有者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要想擺脱失戀的痛苦,就要換一個嶄新的環境,暫時離開曾經熟悉的環境。把自己置身於一個歡樂的環境中去。如多

交一些朋友,多參加一些集體性的娛樂活動,或者可以找人去逛逛街,出去旅遊散散心等,這樣有助於心情的開闊。另一方面是由於失戀後有一種空虛感,暫時難以適應,所以可以用工作或其他什麼方法來充實自己,不讓在有空餘的實踐胡思亂想。

(7)昇華。要儘快把失戀昇華為一種奮發向上的動力,儘快投入到學習或者工作中去,切不可因為失戀而一蹶不振,認為生活、人生都失去了意義。要知道,戀愛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生活的全部。要正確的看待愛情,擺正愛情的位置,處理好愛情與學習,愛情與人生,愛情與婚姻的關係。

三、愛情與人生的認識

(一)、愛情和人生有哪些聯繫?

愛情是否足以影響到人生,以前的我不明白,但隨着長大一點,隨着見到的事物多了一點,也許我懂了。人生中應該包含愛情,二者是整體與部分,一般和個別的關係。對於一個人而言,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兩樣東西:事業與家。而家中就包含有愛情。愛情比之人生,就好像潤滑劑比之發動機,沒有愛情,人生將苦澀無比,難以高速運轉並提前報廢。而有了愛情,則可以擁有澎湃動力,努力拼搏,創造高度。無法想象一個沒有愛情的人生將會是如何地不完整,將會是如何地缺乏激情與動力。“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總有一個默默支持的女人”,這句話就形象的解釋了愛情與人生的關係。周恩來總理在建國前機智指揮,靈活應對,在建國後大氣磅礴,進退有餘,將中國的外交提升到了一個歷史性的高度,為世界也留下了不凡的精彩。周恩來人生何其精彩,但其背後卻是鄧穎超默默支持,無私奉獻愛,沒有愛情的支持,也許他就無法走地如此驚豔全球。居里夫人名譽世界,其對科學的貢獻就是愛因斯坦也公開尊重。但若不是她的丈夫能抵抗巨大的壓力,幫助居里夫人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給予她無限的愛情支持,也許她就不會發現鐳,也許就不會獲得兩次諾貝爾獎。我們記住它的璀璨光輝,人生難以企及的高度,同樣應該記住她背後愛情的潤物細無聲。人生離開愛情不完整,無愛情的人生會在消沉中迷失方向,而無人生的愛情更加容易讓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缺失指向標。可如果明確人生觀,不論是在迷霧中還是在沙漠裏,都會有指向未來的箭頭提醒着,引導着,給我們以實現人生價值的可能。人生對愛情的作用體現在其對愛情的導向作用。有的人會因為愛情的遠離而結束人生,有的人卻會因為愛情的遠離而奮發追逐人生,同樣的原因卻會完全相反的結果,原因便是迷途中人生觀是否明確。人生之於愛情,便是那木板之於羅絲,得到便有可能,得不到便註定滅亡。愛情與人生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在不斷地摩擦中組成有機統一整體。

愛情的三要素性愛、理想、責任構成了愛情的有機統一整體,愛情與人生的相互促進則引領入另一種境界。性愛的吸引,使愛情打上了情愛的烙印,並把異性間的愛情與友情區分開來:理想的契合,使愛情表現着對生活的希望和對未來的憧憬,使熱戀中的人們投入以極大地熱情;責任的承擔,讓愛情不再是自私的享受,而是自願地為摯愛的人付出感情,擔當責任。愛情是人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理解和把握愛情、人生的真諦或本質,並融入到社會歷史中區,才能真正理解愛情與人生。有時候,希望時間為自己停下,就這樣和喜歡的人地老天荒;有時候,發現身邊的人都不瞭解自己,面對着身邊的人,突然覺得説不出來話;有時候,在自己脆弱的時候,想一個人躲起來,不願別人看到我的傷口;有時候,突然很想逃離現在的生活,不顧一切收拾我簡單的行李去流浪。

(二)愛情對人生起到的作用

正確的愛情帶動完美人生的發展,如果説愛情在人生起到多大作用,這要看愛情的含量和積累出的厚度有多少,這是對未來婚姻起到決定性的問題,再長的生活,也是從一開始,如果從愛情到婚姻一直都保持着良好默契和相處,那麼,繼續的走好,就會感情越來越深厚,累積的生活動力自然就會很多,人生就會更加美好。一些名言也很好闡述了這個道理。

愛情,只有情,可以使人敢於為所愛的人獻出生命;這一點,不但男人能做到,而且女人也能做到。

——柏拉圖

水會流失,火會熄滅,而愛情卻能和命運抗衡。

——納撒尼爾?李

愛情使所有的人變成雄辯家這話説得絕對正確。

——羅格林

沒有什麼繩索能比愛情擰成的雙股線更經拉,經拽。

——羅?伯頓

愛情,是愛情,推動着世界的發展。

——維吉爾

愛情是不受制約的;一旦制度想施淫威,愛神就會振翅遠走高飛;愛神和其他諸神一樣,也是自由自在的。

——喬叟

愛情有着奇妙的魔力,它使一個人為另一個人所傾倒。

——瑟伯與懷特

(三) 成功的人生需要什麼樣的愛情觀?

愛情的正確認識應該是體現在雙方能把最珍貴的東西留給對方,包括心和性!

真正的愛情是:雙方的相互愛惜、相互體貼、相互尊重、相互珍重!當然,還有更重要的是:相互的信任、責任和義務!它們應該是統一的有機體,缺一雖然不能不缺,但卻顯然會留有遺憾的。

四、為了成就美好人生,對於愛情我們應該怎樣?

首先,端正戀愛態度。對大學生加強愛的教育,使大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愛不僅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責任和義務,必須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對待戀愛。愛的權利和義務是不可分割的,封建婚姻只強調婚姻的封建義務,無視人有愛的權利,具體表現為包辦婚姻“三從四德”等,那是對人性的奴役,必須予以否定。但是,如果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只強調愛的權利,而不承擔愛的責任,就陷入了非理性主義的泥潭,這種只圖享受、不負責任的輕率行為理應受到指責。一位教育家曾教導兒子:“要記住,愛情首先意味着對你的愛惜的命運、前途承擔責任。想借愛情尋歡作樂的人,是貪淫好色之徒,是墮落者。愛,首先意味着獻給,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獻給愛侶,為她締造幸福。”這種愛的權利和責任的統一,是戀愛生活的基礎。愛,是感情,只能用感情去愛,而不能用道理去愛。”愛,是人類的一種特殊情感,當然也只能用感情去愛,這並沒有錯,但人作為人,既具有自然屬性,更具有社會屬性。人之愛其所愛,除開感情因素,也應當講究理性,應當符合社會的法律和道德規範。無理性的愛是盲目的,很危險的,導致的結果很可能是一場悲劇。

其次,要正確對待愛情的有與無的問題。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一切高層建築要有經濟的基礎,任何事要在吃飽飯前提下開展。作為人類最高級的感情,愛情絕對是一種奢侈品。既然是奢侈品,就必須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有部分人可以享用,而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有。所以,如果我們終其一生也沒愛情的話,要坦然面對,不要感傷。其實這就是老祖宗常説的福份的問題!多做好事,多積德吧,下輩子會有的!

再次要有一個合適的愛情期望值,不能偏高也不能偏低。想象的愛情常常是王子對灰姑娘,現實的愛情是講門當户對,要看雙方的學識、職業、家境是否相當。我們不要期望有貴族式的愛情,因為我們是平民;我們不要期望如梁祝一般的愛情,因為我們生在現代;我們也不要期望取個天仙嫁個王子,因為我們的命只值那麼幾兩重。

再之,要充分認識愛情的各大作用,有目的的而不是盲目的尋找愛情。只有

明白你想要的是怎樣的愛情,你才會最大可能的遇到你的愛情。如果你要的是男女之間的歡愉,就找一份天真的愛情;如果你要的是一個美滿的婚姻,就找一份權衡各方的愛情;如果你要的是借愛情激發靈感,就找一個浪漫到極點的愛情;如果你只要解除你的寂寞,就找一個紅顏知己式的愛情。唯其如此,才不會在愛的路上碰得頭破血流而不知東南西北。也只有當你明白你在找什麼的時候,才會避免一場又一場的人間愛情悲劇。

再之,擺正愛情的位置。要教育大學生擺正愛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愛情在人生中佔有重要地位,沒有愛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愛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為愛情而活着是蒼白的。人生的主宰應當是事業,只有偉大的事業對人生才具有決定意義。流傳至今的裴多菲的詩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正説明了這一點。其次,要教育大學生擺正愛情在大學生活中的位置。明確堅持學業第一的觀點,要使大學生理解,今天的學習與未來的事業息息相關,也是愛情美滿的基礎。那種拋開學業談戀愛的作法,不僅有礙成就事業,也難以獲得幸福的愛情,因此不僅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莊子》中記載着一個叫尾生的男子,與一女子相約在一個橋樑下見面,女子沒有赴約,而河牀漲水了,尾生不肯離開,抱着橋樑的柱子淹死了。“尾生與女子期於樑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沒有什麼比生命還重要了,等不着就不等,“你若無心我便休,各自相忘於江湖”,何必如此離名輕死呢?書中嘲笑尾生這一類的傻傢伙,“無異於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

五、作者小記

人生就是為了找尋愛的過程,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愛的過程。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痛不欲生!如果,你感動了,讓更多的人看到它!讓我們將愛情與事業有機結合,相輔相成,用正確的愛情觀迎接美好的人生!

參考文獻:

[1] 羅國傑 陳秉公。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0年修訂版)[J]。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 [2]蘇芩。《從零開始學攻心術》[M]。 中信出版社。2010.3 [3] 嶽曉東。 《愛情中的心理學》[M]。 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8 [4] 周毅。《粉色年華的困惑》[M]。 大眾文藝出版社。2008.6 [5]魏靜。 論當代社會愛情的道德責任[A]。 河北:河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6.

[6]鄧驗。 當代大學生戀愛現狀及對策研究[D]。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5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falv/gzeg8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