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經濟論文模板 >

國際經濟與貿易論文【新版多篇】

國際經濟與貿易論文【新版多篇】

國際經濟與貿易論文【新版多篇】

國際貿易經濟論文 篇一

國際經濟貿易專業論文範文一:國際經濟貿易專業課程體系論文

關鍵詞:國際經濟與貿易課程體系優化改革

1問題的提出

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尋求專業課程體系的最優組合或最優結構,是深化高等院校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合格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關鍵。從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體系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兩種傾向:

一種是沿襲傳統的高等教育觀,以學科為中心的專業課程體系。該體系的主要特點是:以學科知識傳授為主線,強調打牢基礎理論知識,拓寬專業口徑,注重理論素質教育,培養學生朝國際經貿專業理論研究型的方向發展。按照這一課程體系培養的學生,實踐能力低,難以適應國際經濟貿易崗位的實際需要。另一種是在國外職業培訓教學模式的影響下,於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在我國逐漸流行起來的崗位應用型課程體系。該體系的基本特點是:以特定崗位實際需要的專門技能為中心,以該專門技能所需的實用知識為基礎,強調實踐操作能力和勞動態度的培養。可見,無論是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的學科中心型課程體系,還是重實踐、輕理論、重專業知識、輕關聯知識的崗位應用型課程體系,都存在侷限。那麼,究竟應當怎樣去優化現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體系呢?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必須先弄清專業課程體系的決定因素是什麼。

2國際經濟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與改革的依據

美國芝加哥大學泰勒教授曾經指出:課程選擇決定於目標設定。這就是説,要根據專業培養目標來設置專業課程體系。我們認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應當定位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熟練掌握國際經貿所需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政策與法規,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較強的外貿業務實踐能力、洞察國際市場趨勢隨機應變的能力、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開拓創新駕馭市場的能力,適應外經貿行業崗位羣工作的高級複合應用型專門人才。③那麼,我們究竟應當怎樣根據這一培養目標,設計出切實可行的專業課程體系呢?讓我們轉向該專業培養目標的決定因素,因為這些因素不僅會通過它所決定的專業培養目標來影響國際經貿專業課程的選擇與結構,而且最終會直接影響該專業課程的選擇與結構。

首先,國際經貿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必須考慮外貿行業崗位羣和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對準崗位設課程是部分高校在專業課程設計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一。然而,必須注意的是:不能僅僅侷限於某種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而要關注整個行業崗位羣或職業羣所需的各個方面知識技能。為此,我們考察了三百多家進出口企業的外貿崗位對知識技能的實際需求,最後將外貿崗位羣實際工作所需的能力確定為國際商務英語、國際貿易理論、WTO規則、中國對外貿易政策與法規、進出口業務流程、外貿合同商訂等共14種專業知識技能模塊。但是,這些知識技能的有效運用將需要強有力的基礎知識技能和關聯知識技能作為支撐。同時,幾乎所有的外貿企業都希望高校國際經貿專業的教育教學能與外貿崗位對接,培養出實踐能力強,能獨立勝任外貿崗位工作,實現零距離上崗的畢業生。約有83%的用人單位把就業者的職業道德和工作態度擺在了首要位置,還有二分之一的單位對該專業學生的外語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説明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和外語知識能力培養極為重要。因此,國際經貿專業的課程體系,不僅應包括外貿崗位羣直接需要的知識技能,而且應當尋求與此緊密聯繫的基礎知識技能、關聯知識技能以及綜合素質教育等課程的支撐。

其次,國際經貿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必須考慮學生就業與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根據我們對對1400多名國際經貿專業學生的問卷調查,91.3%的學生認為他(她)們來高校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就業能力,以便畢業後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因此,專業課程的設計與優化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需要,要教給學生就業所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努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但是,在現代社會中,不僅職業崗位體系由於經濟科技的迅猛發展而演化為一個動態系統,而且就業者受利益驅動和價值取向的影響,常使其就業經常變更。美國人口普查的數字表明,在20世紀90年代5年內有37%的社會成員改變職業,而不是簡單地調換工作崗位。美國勞工部最近的研究預測表明,20歲的青年人在今後一生的工作時間內,職業的變換將會達到67次之多。就業的經常變動也必然會影響到學生對專業及其課程的選擇,這就向專業課程結構與內容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課程設計不僅要考慮到學生初次就業(職業入門)所需要的知識技能,而且要關注明日擇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不僅應使學生在受教育後獲得就業準備,而且應獲得邊工作、邊繼續學習,甚至向更高層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繼續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與能力,以增強學生對崗位變化和職業轉換的適應性以及接受繼續教育的可能性。基於這些考慮,適當擴展該專業學生的語言、寫作、數理、心理等基礎學科知識技能和金融、投資、會計、管理等關聯知識技能的教育將十分必要。

再次,國際經貿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必須考慮社會、科技、經濟發展的需要。20世紀40年代以來,科技發展的速度愈來愈快,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週期愈來愈短,並且呈現技術走向綜合化、精確化等特徵。技術的迅速發展與應用必定會直接影響社會職業崗位的變遷。工作現場技術的持續更新會不斷地促使傳統低技術崗位的消亡,高新技術崗位的增加。而技術發展的綜合化與精確化特徵又必然促使職業知識技術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術型人才具有綜合應用能力。這些都會直接或間接導致國際貿易的方式方法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引起外貿崗位技能的變化,如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必然促使外貿單證無紙化,外貿經營網絡化,外貿管理信息化,從而導致國際貿易專業課程的結構與內容發生相應的變化,使得外貿崗位實踐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關理論知識的支撐,尤其是高技能崗位的實踐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論基礎上的。因此,課程設置上必須強調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並重,必須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聯繫。

20世紀中葉以來,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已經跨入後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的顯著特徵之一是第三產業持續迅速發展(第一產業逐步下降,第二產業的緩慢增長或停滯不前),並逐步取代工業的地位而成為現代社會的產業中心。商業、貿易、金融、證券、保險、旅遊、房地產和諮詢等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不僅會引起該產業就業規模的迅速擴大,如2001年以來美國紐約的全部就業者中,90%從事第三產業,而且會引起該產業內各行業間以及行業內就業結構的迅速變化。經濟結構的變化,對職業崗位結構會產生直接的影響。產業結構和行業結構變化會使得社會的某些職業崗位大批地消失,又會有大批新的職業崗位增加。如美國近5年有7000多個職業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個職業崗位。

中國目前正處於工業社會迅速發展、並逐步向後工業社會過渡的時期,第三產業持續穩步上升。隨着中國加入WTO,對外貿易迅速發展,2007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已達21,738億美元(超過了日本和韓國的總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國出口總額為12,180億美元(佔世界出口總額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過美國的11,630億美元,僅次於德國,上升為世界第二位。這標誌我國對外貿易已邁上新的台階。與此同時,我國外貿行業的崗位規模也在迅速擴大,崗位結構也在發生深刻變化,隨着外向型生產企業進出口自營化,外貿崗位羣出現了綜合化與細分化雙重趨勢。一方面,中小企業由於業務量不大,設崗較少,因而要求外貿應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綜合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業由於業務量大,部門分解較細,設崗較多,因而要求外貿應用型人才具有過硬的專門操作技能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這就要求國際經貿專業課程的結構與內容設計符合各類企業的多重需要。

3國際經濟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與改革的思路

根據上述三種需要,結合國際經貿專業課程的特點及相關課程的內在聯繫,我們構建了一根主線、兩個強調、三個突破、四個加強的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優化方案。所謂一根主線、就是以國際經貿的應用知識技能課程為主體,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兩個強調:一是強調基礎知識技能、關聯知識技能和專業知識技能三大課程模塊的結構必須優化,打通三大課程模塊的內在聯繫,突出綜合能力的培養。基礎理論課程應以語言、寫作、數理、計算機和哲學等基礎知識技能為重點,基礎應用知識技能課程應適當加強,特別是應加強外語能力的培養;關聯知識技能課程應以金融、投資、會計、管理等關聯知識技能的教育為重點,並應當適度拓寬其口徑,應選擇關聯性、針對性與應用性較強的,淘汰較弱的;專業知識技能課程的口徑不宜過窄,應針對外貿業務崗位羣而不應針對某種外貿崗位設置,經濟學、貿易學和計量學等專業基礎必須夯實,專業應用知識技能課程口徑可適當放寬,並增設一些選修課,以拓展學生的適應能力和擇業機會;二是強調素質教育、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必須緊密結合起來,突出職業道德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應把職業道德、態度教育的內容滲透在理論知識、應用知識、實踐技能的課程設置之中,把實踐能力、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融合在理論知識、應用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教學之中,使學生的德、智、能、體、美全面協調發展,成為合格的國際貿易高級應用型人才。三個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課程觀,樹立厚基礎、重實踐的新型課程觀。在國際經貿專業人才的培養中,強化實踐能力的培養始終是專業課程改革、教育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傳統教育觀,樹立既重知識傳授又重能力培養可持續發展的現代教育觀;三是突破理論知識課程與實踐知識課程相互分割的教學觀,樹立兩者相互融合的教學觀,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協同培養。

根據上述課程體系的優化方案,我們對原課程體系進行了科學的整合取捨。在公共基礎課程中,我們適當提高了英語、數學、計算機應用和哲學的授課學時;在關聯課程中,捨棄了《產業經濟學》、《商業經濟學》等課程,增設了《投資理論與實務》,並把《會計學》、《管理學》、《企業管理學》和《金融學》等課程重構為《會計原理與實務》、《管理知識與實務》和《國際金融理論與實務》;在專業基礎課程中,我們對《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與《國際貿易學》中的交叉重複的內容進行取捨整合,避免了教學中的簡單重複,並把《國際服務貿易》、《國際技術貿易》整合到《國際貿易學》中,將《WTO概論》重構為《WTO規則及其應用》,增設了《國際貿易前沿問題》(含前沿理論、前沿政策和前沿實踐)和《反傾銷知識》等課程,以支撐該專業學生把握國際貿易前沿動態和應對反傾銷的實際需要;在專業應用知識技能課程中,我們增設了《商品學》、《商務心理學》、《社交禮儀學》、《國際經貿地理》、《經貿應用文寫作》等課程,增加了《通關實務》、《外貿單證操作》、《國際物流與保險》、《國際電子商務》、《國際市場營銷》、《商務英語》等必修課程的授課學時;在選修課中,我們增設了《中外文化比較》、《美術欣賞》、《音樂欣賞》等人文知識課程和《創新方法論》、《創業理論與實踐》等創新創業素質課程。在此基礎上,精心構建了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體,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為兩翼,職業道德、態度教育貫穿全程,基礎、關聯和專業三大課程結構優化,知識、能力與素質協調發展的培養國際貿易高級複合應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課程體系(參見圖1)。同以往的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比較,該整合課程體系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1)整合課程體系設有基礎、關聯和專門三個必修課程模塊,三個模塊之間的課時(學分)結構由原來的4∶3∶3優化為3.6∶3.1∶3.3。每個模塊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它與其它模塊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相互滲透、互動發展的,對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體現在各個模塊之中;

(2)整合課程體系不是針對國際貿易業務的某個具體職業崗位,而是面向國際貿易這個專門的行業崗位羣,課程的導向具有更寬泛的就業範圍;

(3)整合課程體系設有理論知識課程、應用知識課程、實踐技能課程三個不同層次的課程,各層次之間的課時(學分)結構由原來的5∶4∶1優化為4∶3∶3,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漸次提高各種能力;

國際經濟貿易論文 篇二

關鍵詞:電子商務;國際經濟貿易;影響及對策

全球的經濟貿易已經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時代,傳統的國際貿易方式已經逐漸的退出歷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電子商務,電子商務正以飛快的速度衝擊着國際貿易市場,推動着整個市場的發展。電子商務獨特的方式給國際貿易發展帶來了新的商機,也帶來了全新的挑戰。電子商務作為新型的產業,給全球的國民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雖然我國仍處於發展中國家,很多方面和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距離,但是對於電子商務這個全新的產業,我國和其它國家都處在一個水平線上,都將迎來一次大的挑戰和機遇。

1電子商務的概念及應用

1.1電子商務的概念

隨着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應運而生,電子商務其實是一種以依靠互聯網為主,進行的商品交易活動。在特定的方式下,進行全球的商業貿易,實現網上交易、網上洽談、金融活動等綜合性的服務活動的一種商業運營模式。

1.2電子商務在國際經濟貿易中的應用

電子商務與傳統的商務活動相比,更加有助於在國際貿易中發展,主要應用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尋找優質的貿易伙伴。開展國際貿易的基礎是有貿易伙伴,使用電子商務尋找貿易伙伴,將在很大程度上節省了人力、物力以及資金的投入,更加不會受到地域和時間的限制[1]。第二方面是在網上進行洽談。貿易洽談是國際貿易業務非常重要的一步,互聯網的獨特優勢能夠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處理功能,交易的雙方可以通過互聯網跨地域的進行交流。第三方面是進行網上交易。電子商務使國際貿易的交易更加的直接,省略掉了很多中間環節,節省了交易的時間和費用。

2電子商務對國際經濟貿易的影響

2.1縮減了交易流程,實現了電子化

電子商務正在改變着國際經濟貿易業務的流程,無紙化貿易成為國際貿易與電子商務中非常重要的表現形式。無紙化貿易已經實現遠程、自動交易[2]。電子商務縮減了貿易流程,避免了重複的操作,大大節省了成本。

2.2有利於中小企業加入國際貿易中,實現多元化

要想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佔據一席之地,需要充分的發揮自身的優勢,掌握全新的經營模式,利用電子商務減少企業支出成本,掌握大量市場信息資源。我國目前參與國際貿易的企業很多都是中小型企業,企業缺乏大量的資金,沒有突出的特色,很難和國際大品牌相抗衡。如何才能在國際的舞台中嶄露頭角,成為很多小型企業老闆思考的問題。電子商務的引進,給這些企業家們全新的思維模式,電子商務能夠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商機,同時,能夠使企業快速的適應市場的變化,贏得市場的先機。

2.3電子商務引進了虛擬的市場,增加了交易的危機

國際貿易交易全球化,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電子商務形成了一個虛擬的市場,進行交易。虛擬市場跨越了地域、時間的限制,使全球的商品信息更加的公開、全面,有效地避免了進出口商品信息不符,進而增加了同類商品的競爭性,充分的發揮了市場價值規律;電子商務的運作增加了交易的風險,電子商務主要應用於國際貿易的交流,但是在虛擬的世界,很容易引起交易中的風險,網絡黑客的侵襲,支付方式的信用安全以及交易商品的質量問題。這些問題在電子商務交易的過程中存在着很大的不確定性,給交易帶來了很大的隱患。

2.4企業管理制度的缺陷,導致企業出現危機

我國很多貿易公司長時間以傳統的方式進行貿易往來,缺乏先進的管理經驗,特別是電子商務方面。因此,在運行電子商務貿易往來過程中,企業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舉步維艱,很難及時有效地解決出現的問題,導致企業出現危機。

3電子商務背景下對我國經濟貿易發展的策略部署

3.1培養電子商務全方面的人才

對於電子商務一個全新的經營模式,我國仍然處在一個初級階段,電子商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能夠推動我國社會的發展和提高我國整體的競爭力,然而人才的缺乏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我國的發展速度。因此,我國政府要改變高校人才與社會需求脱軌現象,提倡高校培養實踐能力強、理論基礎紮實的綜合性人才[3]。

3.2營造良好的商務環境氛圍

電子商務逐漸成為現代國際貿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加快了我國與世界接軌的腳步。在改革開放初期,雖然我國積極的參加到國際貿易當中,但是仍然處於非常弱勢的羣體,缺乏自己的核心價值,嚴重製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電子商務融入到國際貿易當中,給我國營造了一個全新的機遇,使我國能夠立足於世界的競爭當中。營造良好的商務環境,使電子商務融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為企業電子商務快速發展搭建一個良好的平台。

3.3完善企業管理制度

要想適應快速發展的國際經濟貿易的進程,我國企業需要充分的認識到電子商務的重要性,掌握最先進的經營理念,從而應對出現的各種問題,使電子商務融入到企業當中,為企業創造全新的價值,從而使企業屹立於國際貿易的舞台。

4結語

作為新世紀最具有潛力的電子商務,必將影響全球的國際貿易。我國要想屹立於全球經濟貿易當中,需要高度重視我國的電子商務,將電子商務作為我國與世界接軌的重要工具來對待,利用電子商務推動我國整體的經濟發展。充分地利用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方面帶來的機遇,將推動我國經濟貿易全球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翁海傑。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企業文化,2013(8).

[2]喬陽,沈孟。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及應用現狀分析[J].國際貿易,2012(3).

國際經濟與貿易論文 篇三

關鍵詞:國際貿易;持續發展;文化內涵

一、國際貿易人文化的內涵

進入21世紀後,隨着世界經貿的變化和發展,在多邊貿易體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種新的價值取向正在國際貿易領域內悄然形成,即貿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貿易)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在國際貿易領域的體現,它通過以WTO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的制度安排,特別是“貿易與”等問題納入WTO新一輪多哈發展議程,使國際貿易活動不僅重視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問題,而且關注人類發展中的社會問題。

在傳統人文主義的影響下,國際貿易的思想以謀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和對物質財富的最大限度佔有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義理論,還是亞當斯密的絕對理論、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和H-O原理都只是重視貿易的總量,很少顧及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導致人類發展與自然發展的對立,使人類社會在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生態失衡、貧富分化等。

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從根源上改變了傳統人文主義思想對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的錯誤價值導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旗幟鮮明地將可持續發展寫入前言,作為一個重要宗旨,這是對GATF宗旨的重大發展。在發展國際貿易的過程中牢記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目標,是着眼於全球的長遠利益和子孫後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傾向,防止由於一味地追求某一時期生產與貿易的發展,而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以至從根本上動搖國際貿易的基礎,降低人類的生活水平。從GATF對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演變成WTO對世界資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尋求的人類對資源利用能力的擴大主要表現在對資源利用質的提高,而非對資源利用量的擴大;從更深層次上講,也是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在國際貿易的體現,是貿易人文化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

二、國際貿易人文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國際貿易人文化對國際貿易理論基礎的動搖

第一,對指導國際貿易理論價值取向的思考。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是現代基本的核心假設,是現代經濟學產生、發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與起點。經濟學研究主要建立在人們受自身利益驅動並能做出理性決策的假設基礎之上。現代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在國際貿易內形化的新價值取向。人文貿易的哲學基礎現代人文主義堅持“以人為本”,追求人的全面發展。人文主義關注人的發展與完善,強調人的價值和需要,關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義,並且在現實生活中努力實踐這種價值和意義的精神。其哲學價值取向與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是完全不同的,對謀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假設提出嚴重挑戰。

第二,對傳統自由貿易能增進社會財富和福利的增長的質疑。關於自由貿易可以改善經濟福利的論斷是經濟學中最古老和最廣泛接受的原則之一。它在構造國際、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單一地區,如歐盟和WTO)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然而傳統自由貿易理論論證的條件假設中都沒有把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的負面影響計人生產成本。

(二)國際貿易人文化對多邊貿易體制的挑戰

隨着國際貿易人文化的發展,如何協調環境與貿易的關係,對多邊貿易體制的許多基本原則提出了挑戰。如生產過程和方法(PPM)問題和雙重【】環境標準的爭論對現有國民待遇原則提出了質疑;環境補貼和與環境成本內在化有關的生態傾銷問題使得人們重新思考公平貿易原則;發展中國家在保護環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國際貿易人文化的發展,將從新的角度思考兩者的協調問題。

(三)經濟全球4E-F的中國收入分配:機遇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可能改善分配狀況,也可能導致嚴重的分配兩極化問題,而且國家對經濟和分配的調控力度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有可能被削弱,因此合理建構勞動和分配政策體制非常必要。

三、建立以人文貿易為基礎的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初步探討

(一)建立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目標

建立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必須以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促進對外貿易的人文化發展。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應與人文化發展方向內涵是一致的。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應跳出傳統意義上的片面追求貿易額的“可持續”增長,而是在關注貿易總量的同時還應關注貿易的實際質量,從以物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到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從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續發展到追求長期綜合利益的可持續發展。

(二)建立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審視對外貿易效益來源,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轉變外貿的增長方式,必須重新審視外貿效益來源。首先必須建立人文貿易的評價體系,在衡量外貿效益的經濟指標體系中增加生態指標和社會指標,客觀評估外貿對國家經濟、生態、社會帶來的整體影響。在此基礎上,重新思考外貿效益的來源,對資源投入與貿易收益嚴重失衡的產業進行技術革新,減少其負外部性,促進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優化升級,實現外貿收益的現實增長。

第二,建立貿易與環境的有效協調機制。建立貿易與環境的有效協調機制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加強貿易與環保法規、政策的協調,充分考慮貿易政策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及環境政策對貿易的扭曲代價,實現貿易與環境的雙贏;其二是建立人文貿易措施保護體系,推行綠色貿易行動計劃,合理建立中國產品綠色標準體系,既可以增加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產品的實際競爭力,又可以實現以人為本,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的保障體系。

國際經濟貿易論文 篇四

論文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秩序之間的關係愈發密切。從貿易條件的視角審視國際經濟秩序有助於我們更加深刻認識新時代的國際經濟秩序及其發展。 論文關鍵詞:貿易條件;價格貿易條件;國際經濟秩序 一、引言 探討國際經濟秩序的目的是通過一個合理、公正的國際貿易秩序,使世界各國都能在平等的基礎上對話、交流,縮小各國的經濟差距,實現共同繁榮。但在當前的國際經濟秩序背景下,這一目標並沒有真正實現。國際貿易是影響國際經濟秩序發展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們有必要從國際貿易的視角來審視當今國際經濟秩序及其未來的發展。貿易條件是國際貿易的基本問題之一,也是影響各國貿易利益及世界貿易利益分配的重要因素。從貿易條件視角看國際經濟秩序有利於更深刻地認識和分析現今的國際經濟秩序。 “貿易條件的概念可理解為一攬子商品和另一攬子商品之間的價值交換比率。”多年來,貿易條件的概念已發生很大變化,其最常用和最基本的含義包括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和要素貿易條件。價格貿易條件是貿易條件的最基本概念,是指出口平均價格指數與進口平均價格指數的比值;收入貿易條件等於價格貿易條件乘以出口數量指數;要素貿易條件可分為單要素貿易條件和雙要素貿易條件,單要素貿易條件等於價格貿易條件乘以本國出口部門的生產率指數,雙要素貿易條件等於價格貿易條件乘以本國出口部門生產率指數和本國進口產品在貿易對象國的生產率指數的比值。貿易條件的基本經濟含義在於衡量一國在出口基礎上的進口能力。價格貿易條件衡量的是平均每單位出口商品所能取得的進口能力,收入貿易條件衡量的是總出口意義上的進口能力,而要素貿易條件衡量的是一國的長期進口能力。貿易條件作為國際貿易的一個重要指數,影響一國的短期和長期利益,進而影響一國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國際經濟秩序的最重要特徵則在於不同類型的國家在國際經濟秩序的位置如何變動。因此,貿易條件通過貿易利益和經濟增長影響着一國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的位置。 二、貿易條件對國際經濟秩序的影響 (一)貿易條件深刻地反映了不同國家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的對抗性 貿易條件不僅反映了一國的進口能力,更反映了不同國家在貿易利益分割上的份額問題。無論是從傳統的比較優勢原理出發,還是從現代國際貿易理論出發,在國際貿易中,貿易各國總是能獲得貿易利益,但從貿易中所獲得的利益份額卻不一定相等。在兩國開展貿易的條件下,一國的出口正好等於另一國的進口,一國出口價格指數的提高意味着另一國進口價格指數的提高,在該國進口價格和另一國出口價格不變的條件下,該國價格貿易條件的改善意味着另一國價格貿易條件的惡化。一個國家價格貿易條件的改善使其在貿易利益分割中所佔的份額不斷增大,另一國所佔的份額必然減少。要素貿易條件同樣能反映出不同國家之間的利益對抗性。 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間的貿易利益分配也驗證了以上規律。以價格貿易條件為例,多數經濟學家的研究結論表明,發展中國家的價格貿易條件從長期看是不斷惡化的,發達國家的價格貿易條件是不斷改善的。《國際貿易統計年鑑》公佈的數據表明,發展中國家相對於發達國家,其價格貿易條件處於總體惡化的趨勢。《世界統計年鑑》最新的數據也進一步證明了這種趨勢的延續(見表1)。這説明,兩大集團在貿易條件和貿易利益上的對抗性非常突出。 實際上,不僅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這種對抗性,任意的兩個貿易國之間都存在這種貿易利益的對抗性。因為在總體貿易利益既定的條件下,無論多少國家參與國際貿易,一國的貿易利益份額增加,必然意味着其他國家貿易利益份額的減少。當總體貿易利益變動時,這種份額分割問題仍在。徐建斌和尹翔碩的理論模型也證明了發展中國家出口導向貿易戰略存在着“合成謬誤”效應,即當個別發展中國家利用傳統比較優勢發揮專業分工優勢時,可獲得較多的貿易利益,但當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參與其中時,各發展中國家所獲得的貿易利益就越來越少,進而使其出口導向貿易戰略的作用受到限制。 (二)貿易條件影響一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 當世界貿易的規模有限時,貿易條件對一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並不明顯。因為此時的貿易條件變動所引起的貿易利益變動反映到GDP中只是很 小的份額:但隨着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的進展,各國的貿易額都在迅速增加,對國際貿易的依賴也越來越重,貿易條件變動引起的貿易利益變動在GDP中的比重也隨之增加,貿易條件開始成為影響各國經濟增長的重要變量,也必然影響着一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位置。 由表2和表3可清楚地看到,由於貿易條件變動而引發的貿易利益變動佔GDP的比例已相當高,特別是巴基斯坦、菲律賓和泰國三國,2005年由於貿易條件惡化(相比於2000年),損失的貿易利益分別達到38.5%、55.7%和60.7%。由於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長期惡化,發展中國家貿易利益損失越來越大,這一方面影響着發展中國家短期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還意味着發展中國家從國際總貿易利益中獲取的份額越來越少,從而影響着其長期的經濟利益。 從世界經濟格局的角度看,由於貿易條件的作用,現今的貿易條件狀況如果得不到有效改變,世界各國的經濟差距只能是越拉越大,從而加速國家之間的貧富分化。處於世界經濟格局中位置越高的國家,其貿易條件和貿易份額越容易處於有利位置,進而通過國際貿易推動其經濟發展;處於世界經濟格局中位置越低的國家,貿易條件越難改善,其獲得的貿易利益份額越變越小。 三、我國應採取的對策 在國際貿易高度發達的今天,貿易對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變得極為重要,貿易條件所影響的貿易利益分割對任何一個國家的未來及其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的位置也變得越來越重要。現今的貿易條件狀況對發展中國家極為不利,忽視貿易條件對國際經濟秩序的影響,兩極分化的國際經濟格局將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為此,我國應採取以下措施:重視研究我國貿易條件的狀況,把貿易條件作為影響經濟增長的一個實質性變量來對待;加強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合作,減少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出口價格惡意競爭,通過合作來有效地削弱發達國家對國際市場的壟斷;加強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技術合作,從而提高發展中國家的整體技術水平。

國際貿易經濟論文 篇五

就此,我國將會計學列為市場營銷、國際貿易、工商管理等非會計管理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對於國貿專業學生來説,其培養目標與會計專業學生是不同的。國貿專業的學生要求具有對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分析和實務操作的基本能力,會計專業的學生則要求具有分析和解決會計理論與實務問題的基本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國貿專業學生將來的工作重點放在對外貿易業務上,因此對其開設會計學課程的目的應該是懂會計,運用會計信息為其專業服務,而非做會計。會計學課程是一門專業基礎課,通過教學要使學生能站在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掌握會計學的基本理論,瞭解會計核算方法,瞭解會計信息的編報,能解讀有關財務報表,建立會計為管理決策提供信息的理念,具備應用會計信息進行分析和決策的能力。

(一)調查問卷的基本情況

本文藉助於問卷調查,探討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問題。調查的對象為湘南學院經濟管理系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及教師。問卷的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是調查學生對會計學課程的興趣及學習目的;二是調查學生對會計學課程的教學滿意程度,如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教學手段滿意度。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69份,回收率84.5%。

(二)調查結果統計情況

1.對會計學課程的興趣及學習目的的統計分析。

對會計學課程的興趣及學習目的調查統計情況

從 的結果顯示: 大多數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之前是不瞭解會計學的,但並不影響大多數學生對會計學這門課程的興趣,也認為很有必要開設該課程。結果還顯示,很多學生不瞭解國貿專業與會計學的關係,因此,這就要求應課教師掌握國貿專業的一些學科知識,並在開始時,介紹一些國貿專業與會計學之間的聯繫,讓他們知道會計學的重要性。

國際經濟與貿易論文 篇六

論文關鍵詞:國際貿易與經濟 教學方法 雙語課程。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與雙語教學。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指在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教育市場,優化配置本國的教育資源和要素,搶佔世界高等教育的制高點,培養出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高素質的人才。可見,教育國際化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教育國際化的深度和廣度直接影響着高等教育的質量。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宣言》所指出:“國際化是高等教育質量的一個有機部分”。 安徽財經大學也十分重視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並已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與實踐。如引進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從事教學工作、外派師資接受培訓、與國外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辦學、進行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等。然而和高等教育比較發達的歐美國家相比,在教育水平和教學效果上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二)雙語教學的界定。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們認為雙語教學是特指在專業學科教學過程中,採用外語(英語)作為教學語言開展和組織教學的活動。雙語教學應包括以下要素: 1 . 採用原版教材。授課教師應瞭解國外相關專業的教材使用情況。由於不同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法律、技術等宏觀環境方面存在差異,原版的教材可能存在部分章節不適用的情況,但這並不影響教學活動的組織。授課教師可同時指定多本參考教材。 2 . 使用外語授課或課堂講授以外語為主。如果只是使用原版教材,而還用漢語授課,筆者認為這不是雙語教學。教師必須使用英語完成備課、多媒體幻燈片、課堂講授、課堂活動組織才是我們所説的雙語教學。在講授過程中,必須堅持使用外語。筆者認為,對一些術語的表述可以適當使用漢語,但使用中文講授的時間不宜超過總授課時間的2 0 % 。 3 . 學生考試形式的設計和成績的評估。雙語教學課程的考試形式可以根據課程需要靈活設計,採取英語口語面試和英文筆試相結合的方式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雙語教學的實踐。

(一)雙語教學課程教材的選用。 在教材的選用上,我們一直都選用國外優秀的原版教學用書。如《國際經濟學》課程的固定教材atore 的《International Economics》以及《國際市場營銷》課程的固定教材Warren J. Keegan編寫的《Global Marketing Management》。我們選擇這些教材的理由是:首先,教材的語言表達比較規範、簡單,用詞準確;其次,教材同經濟學科核心課程中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的內容聯繫比較密切;第三,相比較而言,教材的內容更具有客觀性,作者能從學術的角度去研究、探討和解釋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的理論與政策,“大國主義”的思想較少;第四,教材和我國在職研究生經濟學專業的國際經濟學課程內容十分相似,可形成較好的接軌事態。當然,國外教材有它的長處,也有它的短處。如在一些內容上説明得過於詳細。因此,在備課的過程中,因此,教學中我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有效的選擇,抓住主要的內容,對於那些與國內教材重複的教學內容、章節和報道等一律刪除,或讓學生自行閲讀。

(二)雙語教學課程的設置。 各高校大學英語一般開兩年,到了大學三年級 ,相當一部分學生已通過全國大學英語四級統考,還有一些學生達到了大學英語六級的水平,學生普遍已有了較好的英語基礎,這時採用雙語教學對學生來説困難相對要小些,可避免學生一開始就產生畏難情緒。另外,在大學三年級上學期開始連續、合理地部署和安排雙語教學,可延續英語學習,使英語學習四年不間斷,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可起到一定的促進和提高作用,而且可在基礎英語學習之後,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轉移到自己的專業上來。因此,我們把雙語教學的時間安排在大學三年級,並選擇合適的專業課程連續安排雙語教學。目前國際經濟貿易專業已經開設了國際經濟學(英)、國際貿易(英)、國際市場營銷(英)、電子商務概論(英)、特許經營(英)、國際商法(英)等六門雙語教學課程。

(三)雙語教學課堂實踐。 1. 雙語教學方法的使用。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主要採用了英語沉浸式教學法(Englishimmersion)和參與法(Participation method)。所謂沉浸法就是完全使用英語授課,教師用簡單淺顯的語言進行教學,使學生能順利的掌握英語,掌握教學的內容和其它知識。當然,對於一些比較專業的經濟術語,教師用漢語給出其準確的含義,以使學生對術語和定義有準確的理解,但是漢語解釋十分有限。 所謂參與法就是在教學中首先提供一些分析問題的必要條件,通過引導和啟發,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專業知識和西方經濟學等基礎知識,自己分析、討論,找出問題的答案。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扮演主要角色,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思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使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掌握也比較牢固。比如在講解國際貿易理論中的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時,我們就讓學生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要素豐裕的國家——要素價格較低——具有生產和出口密集使用該要素產品的優勢——出口增加——要素使用增加——要素相對價格上升——要素價格均等,然後配以圖形予以解釋。這樣,學生積極參與,發言踴躍。

2. 多媒體在雙語教學中的應用。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雙語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充分利用現有的多媒體教學設備,製作了豐富多彩的教學課件。課件由任課教師自行設計製作,教學課件採用全英語,這有利於進行沉浸式教學,給學生製造全英語環境。同時,用英語製作課件可以避免因教師對個別單詞發音不準帶來的不利影響,上課時我們逐條、有時甚至是逐詞顯示講授的內容,讓學生看起來更加容易方便,重點更加突出,讓學生在課件的幫助下理解的更容易、更深刻、更全面。另外,採用多媒體教室上課,節省了板書所花費的時間,從而可改善教學進度。多媒體課件可集聲音、動畫、文字、圖像為一體,因此在講課時,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雙語教學的考核方法。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雙語教學過程中,我們靈活運用多種考試形式。為適應高校素質教育的發展,我們努力改革當前高校中以百分制閉卷考試一統天下的局面,靈活運用筆試、口試、閉卷、開卷等考核方式,以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我們增加了雙語教學課程考試中的口試比重,採取筆試與口試相結合的方式。 學生平時在課堂上的發言次數、質量和水平也都可被計入考試成績,以此來鼓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水平及知識掌握程度。雙語教學的成績評定注重平時考核,使成績構成多元化,力爭改變“一次性閉卷考試”的局面,加強對學生的平時考核,避免“一考定成敗”。我們注重平時考試,並不是頻繁增加考試次數,而是由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階段的教學要求,靈活運用提問、討論、作業、小測驗等方式瞭解學生學習狀況,並通過測驗獲取 教學信息,指導教學更好地開展。對於學生成績的評定,結合課程總結性考試與平時考核進行綜合評價,並逐步加大平時考核成績在總成績中所佔比例。同時對採用雙語教學課程的學習成績予以註明,從而給學生畢業後的就業提供較好的條件。 三、加強國際經濟貿易專業雙語教學的建議。

(一)制定長期的雙語教學規劃。 開展雙語教學是一項持續工作,必須有全面長期的規劃,體現在教學中就是人才培養目標、專業教學計劃的調整。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要適應W T O 要求,加快培養適應全球化的、有國際意識、有國際交往能力、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國際貿易人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具有專業性強和實踐要求標準高的特點,在專業教學計劃的制定上應採用同國際相關專業(國際商務)接軌的教學計劃。在課程體系設計方面,在現有的雙語課程基礎上,考慮增加一批適應於全球化的專業課程,使用雙語教學。並且要特別注意這些雙語課程之間的層次銜接,形成合理的國際經濟貿易專業雙語教學課程體系。在課時安排上要充分考慮原版教材的特點,安排足夠的學時,以保證能保質保量的完成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

(二)加大雙語教學師資培養力度。 雙語教學的任課教師不僅要掌握一定的授課技巧和較高的專業水平,更重要的是還需要較好的英語水平。然而,在高校的雙語教學實踐中,能流利自如地使用英語進行專業課程教學的教師比較缺乏。一方面,外語教師的專業知識不足;另一方面,專業課教師知識豐富,但英語功底不深。或者部分專業課教師的英語水平比較高,閲讀文獻與看專業雜誌的能力較強,但口語和寫作能力較差,進行課堂教學困難仍然很大。因此,培養既能熟練使用英語,又具有豐富專業知識的複合型人才,是提高雙語教學水平的關鍵。 雙語教學師資的培養可以採取“走出去,請進來”兩種途徑。 一是自己培養。對於英語基礎較好的教師,可以採取短期集中培訓的方法,也還可以選送一些教師到外語院校進行進修,由外國教師任教,採取封閉式的訓練,使他們的英語水平在短期內有較大的提高。另一種方法就是引進雙語教學人才。學校可以採取特殊政策引進國外人員歸國進行教學工作,或者聘請其它外籍教師(相關專業的專家)進行教學工作。

(三)傳統和現代教學方法相結合。 雙語教學對於教師和學生都是一個挑戰。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演示教學內容,就可以節省板書的時間,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同時,教師也應努力把平常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所總結與積累的教學方法,如案例分析、小論文競賽、課堂小組辯論等方法有機地結合雙語教學中,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它所具有的純漢語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使它在實踐中不斷髮展成長。另外,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利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把與實際結合比較密切的專業課程直接開到實習基地,同時也可以邀請一些國外的專家或專業化人士到學校,進行學術講座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既懂英語又懂專業的優越性和緊迫性,激發他們學習雙語教學課程的主動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ji/e8686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