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經濟論文模板 >

產業經濟學論文【多篇】

產業經濟學論文【多篇】

產業經濟學論文【多篇】

產業經濟學論文範文一:地方能源消費CO2排放 篇一

1研究方法

1.1分部門能源消費CO。排放強度估算方法廣東省各部門能源消費CO。排放強度的計算方法參考《IPCC2006國家温室氣體排放清單指南》,R為廣東省i部門單位產值的能源消費CO。排放量,Mt/萬元;C為i部門的能源消費CO排放量,Mt;X為i部門的產值,萬元;N為k燃料的低位熱值,kJ/kg或kJ/m。;為消費的化石燃料類型數,種;C為k燃料的CO排放係數,kg/TJ或m。/TJ;A為i部門k燃料的消費量,kg或m。,對於農業,建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和其他服務業有分燃料類型的能源消費量統計數據,而除建築業外第二產業的其他部門缺少分燃料類型的能源消費量統計數據,故本研究採用估算數據。為確保測算的準確性與可靠性,各種化石燃料的低位熱值及CO排放係數儘量採用適用於我國國情的數據(見表1),具體資料來源於《中國能源統計年鑑2008》_1、國家發改委氣候司《關於公佈2009年中國區域電網基準排放因子的公告》[以及《中國温室氣體清單研究》]。本研究得到的廣東省各部門CO。排放數據,只包括化石燃料消費引起的排放量,同時沒有包括CO。以外的温室氣體的排放量。

1.2EIOLCA模型本研究基於EIO-LCA模型建立了廣東省2007年的部門能源消費C02排放矩陣『】,具體計算見式(2):BR(IA)Y(2)式中:B為各部門的能源消費CO。排放矩陣,b為B中元素(i為產品生產或服務提供部門的序號,J為產品或服務使用部門的序號,i一1,,,一1,,,為投入產出表中的部門數Mt(以COz計),B的各行向量之和表示部門i在產品生產或服務提供過程中的CO直接排放量,各列向量之和表示部門J在生產中因使用部門i的產品或服務而產生的CO隱含排放量;R為對角矩陣,對角元素為R;(卜一A)為列昂惕夫逆陣,反映了經濟的中間投入產出結構以及生產技術水平,其中f為單位矩陣,A為直接需求矩陣,a為A的元素,表示第J個部門增加~個單位的最終需求時所需要的i部門的產出,取值為2007年廣東省(進口、調進)非競爭投入產出表中J部門對i部門產品或服務的直接消耗係數;Y為對角矩陣,對角元素為y,,表示J部門產品及服務的最終需求量(包括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出口、調出),萬元。

1.3數據來源與處理本研究使用的主要數據資料有2007年廣東省價值型投入產出表Dg]、分部門能源消費量。。由於投入產出表和能源消費量中的行業統計分類不完全對應,筆者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為基本參考,調整投入產出表的135個部門為43個部門,具體分類如表2所示。2007年廣東省價值型投入產出表只統計了各部門總的進口及調進產值,而未建立具體的進口及調進中間使用和最終使用矩陣,筆者按照WEBER等[2使用的比例等同法,假設各中間使用部門和最終使用部門對進口及調進產品的使用比例等同於對國內產品的使用比例,將各部門總的進口及調進產品進行分解,建立(進口、調進)非競爭投入產出表,得到43個部門的直接需求矩陣以及各部門產品或服務的最終需求量。《中國能源統計年鑑》給出了廣東省農業,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以及其他服務業不同燃料類型的能源最終消費數據,但未給出工業分行業的不同燃料類型的能源消費數據。而《廣東統計年鑑》只統計了工業分行業的能源消費總量(以標準煤表示),卻沒有細分至分燃料類型的能源消費量。筆者利用上述數據基於雙比例尺度(RAS)法,以工業分行業的終端能源消費總量為列目標向量,工業不同類型能源的消費總量為行目標向量,取全國工業分行業終端能源消費量分配比例為初始條件,經多次迭代運算,以估算廣東省工業分行業的不同燃料類型的能源消費量。

2結果與討論

2.1基於部門生產的CO排放分析

廣東省各部門能源消費的CO。直接排放量計算。2007年,廣東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能源消費的Co。直接排放量分別為4.O9、31O.45、50.65Mt,所佔比例分別為1.12、85.O1、13.87。可見,能源消費CO直接排放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這其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能源消費的CO直接排放量最大,達184.02Mt,佔排放總量的50.39;此外,非金屬礦物製品業、交通運輸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紡織業能源消費的CO。直接排放量也較高,佔排放總量的比例分別為12.29、11.66、3.90、2.4O;其餘38個部門能源消費的直接CO。排放量之和僅佔排放總量的19.36。因此,從部門生產的角度看,應重點針對這5個部門的生產製定CO減排政策,以控制生產中因能源消費而產生的CO。排放。廣東省各部門單位產值的CO直接排放量(以下簡稱CO直接排放強度)計算結果。根據各部門的CO直接排放強度對錶2中43個部門進行分組:直接排放強度小於0.37t/萬元的為低碳強度組,0.37~3.70t/萬元的為中碳強度組,高於3.70t/萬元的為高碳強度組。2007年廣東省各部門CO直接排放強度平均為0.37t/萬元,各部門的直接排放強度差異顯著,高碳強度組只有1個部門(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其直接排放強度為4.98t/萬元;中碳強度組有5個部門,分別為非金屬礦物製品業,交通運輸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紡織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其餘的37個部門都屬於低碳強度組。可見,要降低廣東省的CO。直接排放強度,首要應當提高中、高碳強度組部門的能源利用效率。劉暢等_2]的研究指出,科研經費支出的增加有助於高耗能部門能源效率的提高;滕玉華等_23]的研究發現,外商直接在我國投資引致的研究與開發溢出對我國東部地區的能源效率表現出明顯的影響。由此可得,提高科研經費支出,加強節能技術的開發利用,引進外商的直接投資都有利於提高廣東省中、高碳強度組部門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CO直接排放強度,從而實現能源消費的CO減排。

2.2基於最終需求的Co。排放分析

廣東省各部門能源消費的CO隱含排放量計算結果見圖2。2007年,廣東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能源消費的CO隱含排放量分別為4.88、313.03、47.29Mt,所佔比例分別為1.34、85.729/6、12.95。可見,能源消費CO隱含排放也主要集中於第二產業,這其中建築業的排放量最大,為67.18Mt,佔排放總量的18.40。此外,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能源消費的CO隱含排放量也較大,分別佔排放總量的7.96、7.34、6.69、5.64。與能源消費CO直接排放量的部門分佈情況相比,能源消費CO隱含排放量的部門集中度相比較低,其餘38個部門能源消費的CO隱含排放量之和佔總量的53.97。廣東省各部門單位最終需求引起的CO隱含排放量(簡稱CO。隱含排放強度)的計算結果亦。根據計算結果對43個部門的CO隱含排放強度進行分組:隱含排放強度小於0.57t/萬元的為低碳密集組,0.57~5.70t/萬元的為中碳密集組,高於5.70t/萬元的為高碳密集組。由圖2可見,2007年廣東省各部門的CO。隱含排放強度平均為0.57t/萬元,高碳密集組只有一個部門(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其隱含排放強度為7.83t/萬元;而中碳密集組有20個部門,其餘的22個部門屬低碳密集組。根據廣東省2007年(進口、調進)非競爭投入產出表中J部門對i部門產品或服務的直接消耗係數得,中、高碳密集組的部門具有密集使用COz直接排放強度高的部門的產品的特點。因此,要降低各部門的CO隱排放強度,其根本仍立足於提高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高能耗部門的能源利用效率。不同的最終需求類型對各部門能源消費的CO隱含排放量的貢獻具有明顯差異。建築業的CO。隱含排放主要由省內資本形成引起;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這些部門的CO。隱含排放主要由省外需求(出口及調出)引起;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以及屬第三產業的部門的CO隱含排放則主要由省內消費需求引起。統計各部門不同最終需求類型的CO隱含排放情況得出,由出口引起的CO隱含排放量最大,為135.94Mt,佔排放總量的37.22其次是由調出、資本形成、最終消費支出引起的,其各自的CO隱含排放量所佔比例分別為27.57、19.23、15.98。可見,廣東省能源消費CO排放主要是由省外的需求引起的。

對於高碳密集組,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的最終需求能源消費的CO。隱含排放量並不大,其主要因省內居民消費需求所引起的。對於中碳密集組,建築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紡織業、交通運輸業、塑料製品業這6個部門的CO。隱含排放量均超過10Mt,這些部門的產品或服務需要引起的CO2排放量較高。其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紡織業、交通運輸業、塑料製品業這5個部門的最終需求大部分來源於省外,僅這5個部門的產品因出口國外的需求引起的C02隱含排放量之和就為59.95Mt,佔廣東省排放總量的16.41,而這5個部門產品因調出省外的需求而引起的CO隱含排放量之和為39.70Mt,佔排放總量的10.87。可見,對於這些部門應當從產業政策、税收政策上對其規模擴張和產品出口量進行適當限制,防止高碳耗能產品從廣東省大量低價地出口及調出。與上述5個部門不同,建築業的最終需求主要來自於省內資本形成,其引起的CO。隱含排放量為65.63Mt,佔廣東省排放總量的17.97。魏一鳴等_2依據2002年我國122個部門投入產出表計算得到投資的行業需求結構,指出建築業是投資支出的主體。若投資率過高,導致建築業的最終需求增加,大規模的土建工程需求消耗大量高耗能產品,會造成大量的CO隱含排放。而有研究者採用完全分解的Laspeyres指數分解模型,對1995-2008年廣東省的能源消耗強度進行分解,發現1995年以來的14年間,廣東省建築業的能源消費強度不降反升。由此看來,對於廣東省建築業的發展需要進行有效指導,防止重複建設、過度建設以及不合理規劃導致的能源浪費,從而減少建築業的CO隱含排放量。

對於低碳密集組,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批發和零售貿易業、餐飲業以及其他等4個部門的CO。隱含排放量均超過10Mt,這些部門的產品或服務需要引起的CO排放量較高。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這2個部門的最終需求主要來源於省外,這2個部門的產品因出口及調出的需求引起的排放量為42.93Mt。批發和零售貿易業、餐飲業以及其他這2個部門的最終需求主要來源於省內,這2個部門的產品因省內居民消費需求引起的排放量為22.88Mt。與中碳密集組不同,低碳密集組中這幾個排放量比較高的部門在引起大量的CO。隱含排放的同時,為廣東省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以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為例,該部門為滿足出口或調出的需求而引起1tCO。隱含排放量的同時,也能為廣東省帶來0.93萬元的增加值。而根據張治軍朝的`計算,在廣西人工林的固碳成本約為0.07萬元/t(以CO計)。可見,對於這些部門而言,可以通過支付人工林的建設等簡單的固碳方式,來間接解決部門CO隱含排放量大的問題。

3結論與建議

從通過基於EIOLCA模型建立的2007年廣東省部門能源消費CO排放矩陣分析可得:

(1)不論是從部門的生產視角,還是從最終需求視角看,廣東省能源消費CO排放都集中於第二產業。其中,CO直接排放量集中於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佔排放總量的5o.39,而CO隱含排放量最大部門為建築業,佔排放總量的18.4O。

(2)從部門生產的CO排放分析看,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是CO直接排放強度最高的部門,直接排放強度達4.98t/萬元。提高高耗能部門的能源利用效率是減少CO排放量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

(3)從部門最終需求的CO排放分析看,廣東省能源消費CO排放主要是由省外的需求引起,佔排放總量的64.79。不同最終需求對各部門的CO隱含排放量的貢獻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建築業的CO隱含排放主要由省內資本形成引起;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這些部門的CO。隱含排放主要由省外需求引起;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以及屬第三產業部門的CO隱含排放則主要由省內消費需求引起。對於不同的部門,應當針對其CO。隱含排放的特點,制定相關的減排策略。

產業經濟學經典論文 篇二

產業經濟學經典論文

摘 要

企業出資項目經濟可行性點評是項目可行性研討的核心內容。以現金流量為定量根底的淨現值、內含報酬率等動態點評目標在項目經濟點評中的推廣應用,補償了靜態點評目標的侷限性。但因為出資項目觸及的時刻週期長,出資金額大,因而在項目可行性點評中有必要考慮的重要問題是動態目標的動態運用。文章通過事例闡明:在出資項目淨現值的核算中,依據未來或許呈現的狀況對現金流量和貼現率的測算都應該進行及時修正,才幹進步經濟可行性點評的精確性和牢靠性,有用地避免出資風險。並針對我國中、小企業的現狀,指出企業根底辦理、商場調研和猜測、國內國際經濟信息的把握等都是影響項目現金流量和貼現率的主要要素。

關鍵詞:出資項目 動態 經濟 剖析

出資,是商品經濟及其開展過程中最為基本、廣泛的經濟活動。關於一個國家、一個區域來説,出資是進步歸納經濟實力和經濟技術水平的底子途徑;關於企業來説,出資是擴展生產運營規模,進步盈利能力,增強企業實力的基本手法。企業進行擴展再生產出資,大多是通過詳細的固定資產出資項目來實施的,出資項目一般都具出資金額大、期限長、風險高、不行逆等特色,一旦失誤,將給出資主體造成無以拯救的經濟丟失,乃至是致命的打擊,出資失誤是吞噬人類財富的最大黑洞。因而,出資者和運營者都十分重視出資項目決議計劃過程中的技術經濟剖析。可以説,在確定出資方向之後,對出資項意圖經濟效果進行剖析、猜測和點評是決議項目命運的關鍵,是項目可行性研討的核心部分。在慣例證明辦法的根底上,本文將對出資項目動態經濟剖析中的幾個重要問題進行探討。

出資項意圖經濟可行性點評,通常是通過一系列的點評目標來進行的。常用的經濟點評目標分為兩類:一類為靜態點評目標,這類目標比較簡略,可操作性較強,容易被企業運營者理解和運用,在實踐中用得比較廣泛。如出資回收期、會計收益率等。但因為此類目標均不考慮資金的時刻價值,因而影響了其科學性和合理性,常會對出資決議計劃帶來負面影響。另一類為動態點評目標,這類目標因為以現金流量為根底,並運用了貼現技術而使其科學性大大增強,已成為現代理財學的立論根底,並在我國企業財務決議計劃的實踐中被推廣使用。常用的動態點評目標有:出資項意圖淨現值、現值指數、內含報酬率等等。動態點評目標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補償了靜態點評目標的不足。企業進行出資項意圖經濟點評,其底子意圖是為了證明項意圖經濟可行性,是為了在改變莫測的商場競賽中多幾分勝算。為了在實踐中到達這個目標,僅用動態目標代替或補充靜態目標是不行的,動態目標還有必要動態運用。即:有必要用動態的觀念、動態的信息、動態的辦法來進行動態目標的測算和點評。所以在出資項目經濟點評工作中絕不只是簡略地找幾個數字按目標的核算公式套進去一算,便依據核算成果作出項目好壞取捨的定論,而應該以動態的觀念、動態的辦法來對待所用的每一個數據。這就要求決議計劃者至少在以下幾方面從更深的層面來考慮問題。

一、項目現金流量的動態測算

出資項意圖動態經濟點評都是依據項目現金流量來測算的。一個出資項目從立項到項目壽數完結一般都要通過較長的出資和收益期。項意圖現金流量依據發作的時刻階段不同分為初始流量、運營流量和完結流量三部分。其間,初始流量因其發作的時刻階段比較前,一般在估測時誤差較小;完結流量雖發作的時刻階段較遠,但其現金流量較小,貼現後對整個項意圖影響不大;關鍵在於運營流量的測算。運營流量也稱運營淨流量,它是項目建成後在漫長的收益期內的現金流入量扣除現金流出量之後的淨額,是按計息期分期測算的。從經濟剖析來説,要求項目收益期的運營現金淨流量的現值能完全補償出資額的現值,並有餘額,才是可行的。項目。若以一年為一個計息期,某項意圖收益期為十年的話,那麼每年的運營淨流量猜測值與未來的實踐狀況差異過大,就會使出資項目經濟可行性點評的實踐意義大打折扣。

年運營淨流量的核算公式如下:

年運營流量=年運營收入(1-所得税率)-年付現本錢(1-所得税率)+年折舊所得税率

從這個公式來看,每年的運營收入、付現本錢、折舊額、所得税都是影響運營流量的直接要素。其間折舊和所得税率變化較小,收入和付現本錢卻是受企業和商場很多要素的影響而隨時變化的。如果不能用動態的觀念和動態的辦法來測算,就無法得到牢靠的點評。

例:某出資項目初始出資為380萬元,當年出資當年收益,榜首年只能完結設計能力的一半產值。項目壽數期為五年,五年後估量可收回固定資產殘值等完結流量40萬元。企業供給的材料標明,自第二年到達設計能力後,每年的運營收入可達3200萬元,每年的付現本錢為2840萬元(含流通税費),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等非付現本錢為每年60萬元,所得税率為33%;若取貼現率為15%,則該項意圖淨現值(NPV)為381萬元。以NPV是否大於零為項意圖取捨規範,項目是可行的。核算見表一、表二:

表一:運營淨流量核算表 (單位:萬元)

項目 榜首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

運營收入 1600 3200 3200 3200

減:付現本錢 1450 2840 2840 28402840

折舊和攤銷30 606060 60

税前贏利 120300 300300 300

減:所得税40100100100100

税後贏利 8000200200

運營淨流量110260260 260 260

表二:現金流量及淨現值核算表

項目 籌建期 收益期

榜首年頭榜首年底第二年底第三年底第四年底第五年底 淨現值

初始出資(萬元)-380

運營淨流量(萬元) 110 260260260 260

完結流量(萬元) 40

現金流量算計(萬元)-380110 260260260 300

折現係數(i=15%)1 0.86960.75610.6575 0.5718 0.4972

流量現值(萬元)-380 95.656196.586170.95148.668 149.16381.02

但實踐上在出資後的五年內,運營收入和付現本錢是絕不或許原封不動的。在長達五年乃至十年的項目收益期內,很多要素都發作不以人的毅力為搬運的改變。該項意圖付現本錢華夏材料本錢佔85%左右,原材料價格或原材料消耗水平是影響項目收益的最為敏感的要素,原材料本錢略有上升,對運營淨流量將產生非常大的衝擊,有或許使NPV發作逆轉而導致整個項目出資失敗。

假設該項目在運轉的第二年原材料的商場價格上漲了10%,使當年的運營淨流量從本來預算的260萬元跌落為100萬元;第三年因為商場上呈現了功能更好的代替產品,使產品銷售價格下挫5%,又使當年運營淨流量跌落為-40萬元;第四年企業採取各種促銷手法,使銷售量增長,又使運營收入回覆到第二年的水平,並且通過辦理下降生產本錢,消化因促銷而加大的銷售費用對本錢的負影響,使付現本錢不再持續高升,在賠本一年後即扭虧為盈,第四、第五年均堅持税前贏利60萬元的水平。

通過表三、表四的核算,成果是:考慮到收益期內收入和本錢的改變後,該項意圖NPV為-90萬元。也就是説,企業在通過努力,極力改善自身的運營狀況後,該項意圖經濟可行性仍是不容樂觀的。這種狀況是非常現實的。

表三:運營淨流量核算表(單位:萬元)

項目榜首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

運營收入 16003200 3040 32003200

減:付現本錢 14503080 3080 30803080

折舊和攤銷30606060 60

税前贏利 12060 -100 60 60

減:所得税 40 200 0 7

税後贏利80 40 -10060 53

運營淨流量110 100 -40120 113

表四:現金流量及淨現值核算表

項目 籌建期 收益期

榜首年頭榜首年底第二年底第三年底第四年底第五年底 淨現值

初始出資(萬元)-380

運營淨流量(萬元) 110 100-40 13

完結流量(萬元) 40

現金流量算計(萬元)-380110 100-40 13

折現係數(i=15%)10.8696 0.7561 0.6575 0.57180.4972

流量現值(萬元)-38095.656 75.61 -26.368.61676.0716-90.35

當然,實踐中完全或許呈現相反的狀況,即企業的運營形勢向着收入添加本錢下降的方向改變,使一些本來以為不行行的項目實踐上卻有利可圖。可是,從會計學的謹慎性原則來説,做財務預算時應該把收入盡或許估量得保存些,而把本錢費用盡或許地預算得全面充分些,以最大或許地增強風險承受能力。會計年度財務預算姑且如此,關於長期出資項意圖經濟點評來説,就更應該遵從這一原則,才有或許避免出資失誤給企業帶來不行拯救的丟失。

二、項目貼現率的動態估量

在選用貼現技術對出資項目進行動態經濟點評時,貼現率的估量對企業來説是一個非常複雜且十分重要的問題。貼現率的選用自身有質和量兩方面的要求有必要予以考慮。首要,從質的方面考慮:實踐中常用的貼現率一般有三種:一是選用銀行借款均勻利率作為貼現率,這是出資項目獲利水平的下限規範;二是以職業均勻贏利率為貼現率,體現了本職業出資贏利率的規範。若低於這一規範,即使出資項目不賠本,也會使職業均勻贏利水平下降;三是以企業的均勻資金本錢為貼現率,闡明項意圖資金贏利率若不能高於企業的資金本錢,實踐上是無利可圖的。因而,在選用內含報酬率作為出資項意圖經濟點評目標時,常用這三類利率目標作為基準目標與項意圖內含報酬率進行對照比較。其次,從量的方面考慮,在項目現金流量相同的前提下,貼現率的不同會給經濟點評帶來相反的定論。一般狀況下,選用的貼現率偏高,會使項意圖淨現值偏低,反之則反。

應該進一步思考的是:在進行出資項意圖經濟點評時,不論選哪一種貼現率目標進行貼現核算,在貼現率的量化上,都不能在整個項目壽數週期內原封不動,而應該依據微觀和微觀不斷改變的經濟形勢,在不同的狀況下分別選用不同的貼現率對出資項目進行動態經濟剖析。這樣做的要求很高,難度也很大,但唯有這樣才幹使經濟剖析和點評起到其應有的作用。

假定上述例子中,本來是選用企業近年的均勻資金本錢15%作為出資項意圖貼現率,通過對微觀經濟形勢、國家財經方針、職業相關方針及企業運轉狀況的猜測和剖析,專家以為在往後的幾年內國家將持續保持積極財政方針,銀行借款利率仍保持較低水平,同時因為企業進行再出資近年內對股利分配方針會有必定影響,使企業資金的均勻本錢有所下降;項目後期(第四、五年)估量資金本錢又有必定幅度的回升。通過分段核算的項目淨現值為-64萬元。核算見表五。

這一成果比本來不考慮貼現率變化的狀況,淨現值添加了26萬元。雖然成果依然未到達可行方案的規範,但考慮到貼現率的變化,並將它運用到經濟點評中去,顯然比在一個長達多年的時期內一直選用同一貼現率的思路要進了一大步。關於出資額更大、壽數週期更長的出資項目,假設不考慮貼現率的變化,那 麼項目經濟點評的質量是不行信的。

表五:現金流量及淨現值核算表

項目 籌建期 收益期

榜首年頭榜首年底第二年底第三年底第四年底第五年底 淨現值

初始出資(萬元)-380

運營淨流量(萬元) 110 100 -40120 113

完結流量(萬元)40

現金流量算計(萬元)-380110 100 -40120 153

估量貼現率%158 1212 12

折現係數10.86960.8573 0.71180.6355 0.5674

流量現值(萬元)-38095.656 85.73-28.47276.26 86.8122 -64.01

三、實踐中影響動態估量的重要要素

從理論上講,上述問題都不難理解,然而在出資項目經濟點評的實踐中要實在到達這樣的要求,難度還是很大的。作為出資主體的企業來説,出資項意圖成敗往往關係到企業的生死存亡,因而有必要認真剖析影響動態估量的各種要素,預備各種對策,盡或許進步項目經濟點評的牢靠性,從底子上避免出資失誤。

1、企業內部前史材料的實在堆集是出資項目動態經濟點評的基本前提。

企業為求開展而進行項目出資,其經濟可行性點評最為底子的依據是企業的前史材料,前史材料的堆集又靠企業日常的根底辦理工作。企業改制後,決議計劃者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根底辦理是企業生計之底子,而不是應付檢查的形式。根底辦理的好壞決議着前史材料是否實在牢靠,前史材料是否實在牢靠又直接影響出資項目能否正確決議計劃,進而影響企業能否把握開展機會。在這個價值鏈中,任何一個環節呈現問題,都會給企業帶來不行補償的丟失。如果説,要求企業對出資項目在往後若干年內的經濟運轉狀態作出精確度很高的猜測是一種苛求的話,那麼要求企業對以往的運營狀況作出精確無誤的定量描述應該是現代企業辦理起碼的要求。因而,狠抓根底辦理,保證前史材料的實在性,是正確進行出資決議計劃的基本前提。

2、精確把握商場命脈是出資項目動態經濟點評的基本要求。

商場給企業供給了發揮身手的舞台,企業在商場中遵從優勝劣汰的競賽規矩奮鬥求勝。可以説商場是企業賴以生計的土壤,企業對自身植根的這片土壤的瞭解程度便成為企業能否取勝的關鍵。我國大量的中小型企業目前對商場的瞭解依然處於起步狀態:他們把握的商場狀況從規模上看是狹隘的,從時刻上看是以往的,從來歷上看是源自於自身的感觸。這就決議了這些企業在商場競賽中總是處在被動挨打的局面。中小型企業要在商場競賽中取勝,有必要要在商場調研和商場猜測方面加大投入。從商場調研的規模來説,不只要調研剖析同類產品商場,還要考慮相關產品和代替產品的商場狀況;從商場調研的時刻來説,既要了解商場的曩昔和現狀,更要把握商場的開展趨勢,用動態的觀念、動態的辦法蒐集動態的商場信息;從調研和猜測的辦法上説,要用科學的手法,用定性剖析和定量剖析相結合的辦法對動態的商場信息進行整理、剖析和運用。這樣,企業在進行出資項目經濟可行性點評時,才幹科學、客觀、精確地測算項目未來的收入、本錢、贏利及現金流量,才幹進行實在意義上的動態經濟點評。

3、國家經濟方針和經濟調控手法是影響出資項目動態點評的基本要素。

國家微觀經濟方針的出台和變化,利率、匯率、大宗物資指導性價格等經濟調控手法的利用和變化,都是企業無法駕御的,卻又是與企業命運密切相關的重要要素。企業的決議計劃層有必要認真學習、研討國家微觀經濟方針,瞭解經濟調控手法的變化規則,把握微觀經濟週期及產品壽數週期等經濟知識,把握相關資源價格變化和金融商場利率變化的一般規則。唯有如此,企業才有或許在一個適當長的時期內相對精確地選定適用的貼現率進行出資項目經濟可行性的動態點評。

4、對國內外經濟信息的把握程度是出資項目動態點評的基本保證。

我國加入WTO後,一切的企業都面臨着國際商場的機會和挑戰。在進行出資項目可行性經濟點評時,除了考慮國內商場的狀況和趨勢,還要對相關工業及產品的國際商場態勢有所瞭解,擴展信息的覆蓋面,更全面的把握信息和利用信息,使出資決議計劃多添加一份成功的把握。

此外,作為政府來説,要為企業供給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務。其間最重要的是及時為企業供給最新國內外經濟信息,為企業發明良好的經濟運轉環境,引導企業在動態的經濟環境中及時轉變運營理念,調整運營戰略,有用進步出資決議計劃的成功機率。

產業經濟學論文:《產業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 篇三

[摘 要]產業經濟學課程改革的研究歷來是大學教育重點關注的問題,也有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本文將從產業經濟學課程的分析方法入手,運用現代產業組織理論SCP分析框架分析重慶旅遊業的發展情況。通過分析實際案例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課程對學生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產業經濟學 SCP分析框架 旅遊業

產業經濟學作為介於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間的中觀經濟學,目前已成為經濟管理類專業本科生的必修課程。課程教學的目的和任務主要使學生全面系統地瞭解和掌握有關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基本原理、研究方法以及具體應用。但是,在產業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如教學方式滯後、教材內容陳舊、實踐教學缺乏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產業經濟學的興趣,不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無法實現課程的培養目標。

一、相關研究綜述

為了更好地做好產業經濟學的課程教學,實現課程培養目標,近年來我國有許多學者對產業經濟學課程改革做出了研究,有關教學方式改革的研究:楊向陽(2008)指出產業經濟學教學方式相對單一,應該改變以講授為主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加強討論環節的教學,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喻言(2008)提出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案例的互動討論中,加強全班同學的互動性。李桂娥(2010)指出在課堂上不僅教師向學生提問,學生也可以向教師提問,可以產生富有成效的相互影響。有關教材內容改革的研究:柯穎(2011)提出我國目前產業經濟學教材的編寫案例內容主要借鑑發達國家,缺乏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產業經濟問題及案例研究,教材內容應該反映中國產業經濟發展實踐的本土特徵。

上述研究表明,以往學者希望通過教學方式、教材內容、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來提高產業經濟學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實現課程的教學目標,即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社會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但是,這些研究都忽略了產業經濟學研究方法的教學和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在產業經濟學教學改革中,應該注重研究方法的教學和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才能提高學生分析研究能力,更好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實現產業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培養目標。本文將以SCP分析框架教學為例,指導學生具體分析重慶市旅遊業在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方面存在的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產業經濟學課程改革的目標。

二、現代產業組織理論SCP分析框架

SCP分析範式是著名的哈佛學派產業經濟學分析範式,該範式主要是由貝恩(Joe Bain)及其弟子梅森(Edward Mason)創立的,經過後來多位經濟學家的貢獻得以發展完善,在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期間,一直佔據着產業組織學的主流研究陣地。該框架的基本觀點是:市場結構決定市場中的企業行為,而市場中企業行為又決定了市場績效的各個方面。其具體分析框架如下圖所示:

三、重慶市旅遊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在運用SCP分析框架對重慶旅遊業進行分析時,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按照SCP範式,按照市場結構、市場行為以及市場績效的相關指標依次分析重慶旅遊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具體分析過程如下:

(一)市場結構

在分析重慶旅遊業市場結構方面的問題時,應該指導學生結合市場集中度、規模經濟水平、產品差別化程度和進入、退出壁壘指標去分析旅遊業實際情況。經過分析,得出以下幾個主要問題:第一,旅遊業市場集中度低。從2006年以後的5年間,重慶市旅遊企業數量的年均增幅達到17%,但是,在旅遊企業數量增加的同時,卻出現了行業利潤下降的趨勢。除了中國青年旅行社、中國國際旅行社等全國旅行社外,重慶本土化的大型旅行社集團數量不超過5家,小、散、弱、差、淺成為重慶市旅遊企業的詬病,市場集中度偏低導致旅遊企業競爭力不強。例如,2006年全市旅行社總數雖然有223家,但是絕大多數屬於中小規模的旅行社,經營業績普遍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調控政策不完善,不能有效地促進旅行社之間、旅遊酒店之間的兼併;企業發展的後續資金不足,不能擴大經營規模。第二,產品差別化程度低。從地理空間位置來看,重慶處於中國中西部旅遊資源豐富的地帶,整個西部地區包括陝西、四川、雲南、貴州,資源特徵以相類似的山、水、林、洞等自然生態觀光為主,輔以地方文化與民族風情,表現出較強的同質性。地區之間的旅遊發展呈現出較強的雷同性,使得重慶地區的旅遊失去比較優勢,區域競爭力不強。

(二)市場行為

指導學生分析重慶旅遊業市場行為方面問題時,應該從旅遊企業的價格戰略、產品戰略、銷售戰略和壓制競爭對手戰略入手。具體問題如下:第一,旅遊景區門票定價不合理。目前,許多旅遊景區的門票價格定得過高,如大足石刻、武隆仙女山,許多中低收入者無法承受如此高昂的門票,減少了他們前來旅遊的次數。另外,許多景區還施行價格歧視政策,當地居民可以免費旅遊,而外來遊客卻要付費旅遊,將當地人與外地人實行區別對待。第二,旅遊產品營銷策略不當。一方面,景區只在某些節假日免費開放,使得遊客們都集中在免費開放的時期去旅遊,結果造成遊客扎堆,不能輕鬆地享受旅遊。另一方面,一些旅遊景區推出當地的特色製品,價格高昂,而且還反覆要求旅客購買,希望從中牟取暴利,違反了商品交易的基本規律,不利於旅遊產品的長期推廣銷售。

(三)市場績效

在分析重慶旅遊業市場績效方面的問題時,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從資源配置效率、企業規模合理性和技術進步方面入手。具體問題如下:第一,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不足。重慶是旅遊資源的密集區,景觀豐富。但是,由於旅遊開發規劃不科學,導致旅遊資源開發利用不足。第二,旅遊資源地理區域不平衡。由於地理空間的差異性,使得大部分旅遊資源集中在都市周圍、烏江畫廊與黔江民族風景協作區,這些旅遊區的遊客量佔到了總人數的70%左右。第三,旅遊人數與周邊省份存在較大差距,以四川為比較對象,2011年國內旅遊人數達到34977.82萬人次,而重慶只有22019.03萬人次,重慶旅遊收入僅僅為四川的一半。

四、促進重慶旅遊業發展的對策

第一,提高旅遊業的市場集中度。旅行社的發展路徑應該是大型旅行社集團化、中型旅行社專業化、小型旅行社網絡化。第二,加大旅遊資源的開發力度。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在經過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做好相關旅遊規劃。第三,提高差別化,發展特色旅遊。重慶在制定旅遊發展政策時,應該立足於旅遊資源現狀,發展特色旅遊,促使重慶向“旅遊強區”發展。打造世界級旅遊品牌。重慶已獲得“世界温泉之都”榮譽稱號,應該牢牢抓住這個機遇,重點發展温泉旅遊建設項目,綜合佈局,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建設具有地區特色的温泉旅遊項目,如:北碚區柏聯SPA温泉、沙坪壩區融匯温泉等。第四,要改進產品營銷策略,採取正當競爭行為。根據遊客需要開發旅遊產品,杜絕惡性競爭行為,造成產業鏈效率低下。

綜合以上運用現代產業組織理論SCP框架分析重慶旅遊業發展的過程,可以使學生更容易掌握相關理論知識,知道如何運用學過的產業經濟學理論知識去分析國民經濟中產業發展問題,怎樣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實際的案例分析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和實踐能力,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推動產業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完善和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楊向陽。對產業經濟學教學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蘇科技信息,2008,(12).

[2] 喻言。產業經濟學案例教學實踐問題探討[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5).

[3] 李桂娥。研究型教學在《區域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6).

[4] 柯穎。我國高校產業經濟學教學改革初探[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3).

[5] 侯茂章,朱玉林。產業經濟學教學改革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1,(4).

[6] 潘冬南。新建本科院校旅遊管理專業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以廣西民族師範學院為例[J].大學教育,2012,(11).

[7] 張玉蓉,樊信友,漆明亮,鄭濤。重慶高校開拓型旅遊創意人才的培養策略研究[J].大學教育,2012,(9).

經濟學論文指導:產業和勞動者論文 篇四

經濟學論文指導:產業和勞動者論文

一。“三農”問題。

1.“三農”問題的重要性。

進一步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只有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確保農產品供給,才能順利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才能開拓農村市場、擴大內需,推動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才能使農民富裕,從而保持農村和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和長期穩定。

2.農業、農村、農民問題。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供給充裕,農村經濟穩定發展,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但是,我國農業基礎地位仍然比較脆弱。①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能力比較薄弱;②農業生產率低,農業效益低;③農民收入低,增長緩慢,城鄉貧富懸殊擴大。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3.問題原因。

生產力方面:

⑴ 物的因素:農業物質技術基礎比較薄弱;農業資源人均佔有量低;

⑵ 人的因素:農村教育、科學文化、社會事業發展滯後;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多。

⑶ 市場因素: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不合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不適應市場的需求和國際競爭。

生產關係方面:

農民負擔重;城鎮化水平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矛盾突出。

4.解決我國農業的思路。

發展我國農業,必須走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道路。①要穩定和完善黨在農村的各項基本政策;②要增加對農業的投入;③關鍵是發展農業科學技術,加快農村教育的發展,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④要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面向市場調整農業結構。

生產關係方面:(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

⑴土地家庭承包經營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核心,要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依法保障農民對土地承包經營的各項權利。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證國家糧食安全。

⑵要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把通過流通環節的間接補貼改為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切實保護種糧農民的利益。

⑶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大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增加各級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減免農業税收,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⑷農村富餘勞動力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就業,是增加農民收入和推進城鎮化的重要途徑。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改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環境,逐步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限制性規定,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為農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生產力方面:(依靠科技,面向市場)

⑴加快和深化農村教育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城鄉協調發展。加強技能培訓,改善就業環境,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間。

⑵調整和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必然要求,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也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根本措施。

堅持按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辦事,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培育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要優化品種、品質結構,大力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優化農業區域佈局,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積極推動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多種經營;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鎮化進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積極推動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轉移。

注意幾個問題:

1.關於糧食安全問題。

必須高度重視、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1)原因:①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是重要的戰略物資。②我國是一個十三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國家,解決吃飯問題始終是國民經濟的頭等大事,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立足於國內。③我國糧食總量供過於求是階段性、地區性的,人均糧食產量仍大大落後於發達國家。④耕地、水資源緊缺對糧食生產的制約,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糧食供給的需求,決定了對糧食問題始終不能掉以輕心,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對糧食生產能力的培育。

(2)舉措:確保糧食安全,首先要注意處理好調整農業結構與穩定糧食生產的關係,抓好糧食生產,是保證農業結構調整順利進行的基礎和前提。重視保護糧食生產能力,注意保護好基本農田,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土地家庭承包經營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核心,要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依法保障農民對土地承包經營的各項權利。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加快土地徵用制度改革。

其次要兼顧保障糧食供給和增加農民收入兩個目標,把發展糧食生產與增加農民收入結合起來。要加大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增加各級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深化農村税費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綜合運用各種經濟手段,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推進市場取向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建立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制度(把通過流通環節的間接補貼改為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切實保護種糧農民的利益,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再次,始終重視維護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的利益,提高主產區糧食生產水平,完善糧食儲備調節體系。

2.關於農民增收問題:

一是推進結構調整,充分挖掘內部增收潛力。

二是加強技能培訓,改善就業環境,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間。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積極發揮國家政策對農民增收的導向和帶動作用。

四是認真落實政策,放活農村經濟,充分調動農民自主創業和增收的積極性

4.關於農村推動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轉移問題。

5.調整和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問題。

6.加快農村教育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城鄉協調發展。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重視發展農村教育。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正處在關鍵的發展階段,農村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興起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推進,對廣大農村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須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優先發展農村教育。

(2)發展農村教育的意義。發展農村教育,是直接關係農民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關鍵所在;是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將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重要途徑;是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民思想道德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是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擴大的客觀要求。它有利於縮小社會差距和實現社會公平;有利於積累國民經濟增長後勁;在西部地區,大力推進農村教育,還有利於推進西部扶貧開發,促進民族團結,維護邊疆穩定。

(3)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加快農村教育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城鄉協調發展,體現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

7.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積極推進城鎮化

(1)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正確處理工農和城鄉關係,使城市和農村相!互促進、協調發展,使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與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相適應。

(2)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是要在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主要措施有:①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②調整鄉鎮企業發展戰略,實現城鄉工業一體化。③公平對待農民工,逐步實現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④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加快城鎮化進程。⑤加快建立促進農村教育、衞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的公共財政體制,推動農村全面進步。

(3)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增加對農村經濟社會事業的財政支持,是國家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表現。

(4)積極推進城鎮化。①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②推進城鎮化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經濟差距;有利於促進投資,擴大內需,拉動國民經濟增長;有利於促進我國工業化進程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開闢更廣闊的就業渠道。

二。工業化問題(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1.工業的。地位:主導地位(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水平直接決定着這個國家的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平)

2.存在的問題:城鎮化水平低,工業化沒有完成;面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戰。

3.解決措施:把握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機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跨越式發展。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具體措施:

⑴調整產業結構,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提高工業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信息產業就是高新技術產業,是高新技術產業的代表)

⑵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振興支柱產業(裝備製造業)。

⑶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發展服務業。

⑷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係。要結合我國國情,既要注重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也要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廣劈就業崗位,充分發展我國人力資源優勢。

4.意義: ①經濟效益的提高;②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促進一、二產業的發展);③推進城鎮化的建設;④增加勞動就業;⑤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第三產業的發展及意義

1.地位:衡量一國經濟發達程度。

2.第三產業的發展。

⑴技術進步與第三產業的關係

科學技術的進步必定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科學技術進步促進社會分工、協作,直接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

⑵第一、二產業發展水平與第三產業的關係(勞動力資源)

⑶消費水平與第三產業的關係(市場)

⑷國際交流與第三產業的關係(促進、推動)

3.發展第三產業的意義: ①促進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既新型工業化道路);②擴大就業領域和就業人數,保證社會安定;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4.何發展第三產業: 增加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增加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比例(現狀--相對滯後)。

四。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1.權利:依法取得勞動報酬;勞動安全衞生保護;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

2.義務: 提高職業技能;

遵守職業道德(遵守職業道德是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保障)

3.遵守職業道德的作用

① 遵守職業道德有利於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市場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會反映到精神生活中來,妨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因而必須加強道德建設,使每個勞動者都遵守職業道德。)

②遵守職業道德有利於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維護市場經濟秩序。

4.遵守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羣眾、奉獻社會

例題:某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已過花甲之年,歷時三年,跋涉十幾萬千米,克服重重困難,深入少數民族地區,拍攝製作了一部系列音樂風光片《長歌萬里情》,引起羣眾高度讚揚。與此相反,另有兩篇有關歌星的報道卻令人遺憾甚至憤慨:一是歌星演出前嫌酬金少而罷演;二是歌星演出時用磁帶代唱。這三件事反映了什麼問題?

答:1. 遵守職業道德是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保障。遵守職業道德有利於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有利於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維護市場經濟秩序。

2. 遵守職業道德要求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羣眾、奉獻社會

3. 某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的行為遵守了職業道德,是值得肯定的。而另一些歌星缺乏職業道德的行為是要受到譴責的。

五、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和就業問題

重視就業和再就業,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黨和政府關心弱勢羣體,重視就業和再就業,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

重視就業和再就業,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體現黨和政府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㈠社會保障制度

1.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國家宏觀調控的客觀需要。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支柱,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它是企業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必要條件;是增強企業活力的客觀要求;是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安定的根本措施。當前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還有利於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有利於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

2.如何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1)原則:要遵循既有利於生產,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則。社會保障體系要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確定社會保障的標準和水平,要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原則,社會保障制度需要國家、單位、個人共同承擔與實現,社會保障費用需要多渠道籌集。

(2)目標:要加快形成獨立於企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範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

㈡就業問題

1.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我國人口眾多,就業問題具有長期性,隨着結構調整和企業改革步伐的加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會逐步增加,在農村富餘勞動力自由流動,需要進城務工。但這是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中的問題,是前進中的問題,發展中的問題。我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這是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的根本保證。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推進,這是增加就業的有利因素。

2.解決就業問題的意義。

就業是民生之本,搞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關係人民羣眾的切身利益,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對於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3.解決就業問題:

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改善創業和就業環境。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

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要處理好以下幾個個方面的關係:

擴大就業與發展經濟的關係;擴大就業與經濟結構調整的關係;擴大就業與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關係;擴大就業與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關係。

具體措施:

第一,大力開發就業崗位。要堅持把抓好發展作為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根本途徑,確立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並舉的發展戰略,積極培育和發展新的就業增長點,大力發展吸納勞動力容量大的產業和企業,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就業崗位增加的目標。(改革發展和結構調整都要與擴大就業緊密結合。從擴大就業再就業的要求出發,在產業類型上,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在企業規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業;在經濟類型上,注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充分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在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的作用。);

第二,引導下崗失業人員轉變就業觀念。摒棄只有正規就業或端“鐵飯碗”才算就業的傳統觀念,樹立競爭觀念,樹立職業平等和勞動光榮的觀念。鼓勵勞動者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

第三,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勞動者的創業和就業能力,規範企業用工行為,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

第四,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實現城鄉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

第五,既要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又要切實搞好再就業工程,多渠道安置富餘人員。

第六,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通過擴大國際交換髮揮我國勞動力資源優勢。

第七,充分運用財政、税收、信貸等手段,加大再就業的資金投入,增強對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援助。

第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為深化改革和擴大就業提供保障。

例:

1.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就能解決就業問題。

2.調整經濟結構必然增加失業。

3.農民進城務工是城鎮就業形勢嚴峻的主要原因。

4.管它什麼職業,只要穩定幹一輩子就行。

選擇職業時,考慮相對穩定是應該的,也是合理的。但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變化,知識的不斷更新,要求勞動者要適應這種環境,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是必然趨勢。勞動者要轉變就業觀念,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創業和就業能力。

5.工作既要舒適又要多掙錢,否則不如待業。(哲學考慮)

選擇職業時,考慮收入是無可非議的,必須從整個社會經濟收入水平和個人勞動能力水平考慮收入較高的職業。不能只想收入高不高而不考慮個人能力,更不能寧肯不就業也不選擇收入低的職業。

6.工作必須合乎個人的志趣、愛好。(哲學考慮)

(考慮個人勞動能力及相應社會能提供的就業崗位)。

7.堅持“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這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又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當前解決就業問題,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就業和再就業中的基礎性作用,堅持主要通過市場調節勞動力供求,引導勞動者自主就業。同時,必須高度重視政府在促進就業和再就業中的宏觀調控作用。主要是:科學制定就業規劃,引導勞動力供求的正確流向;實施積極促進就業的政策,對特殊困難對象給以就業援助;健全勞動力市場體系,依法保護勞動者的權益,維護勞動力市場秩序;提供就業服務,完善社會保障。

產業經濟學論文:《淺談產業經濟學當前的動態》 篇五

[摘要]產業經濟學是介於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之間的中觀經濟領域,其研究對象是由狹義和廣義產業組成的產業系統,因而説,產業經濟學是一門應用性的經濟學學科。在我國社會經濟轉向市場化的過程中,無論是產業經濟學的理論還是產業經濟學的實踐都有着巨大的發展,在研究領域,對產業經濟學的重視度也越來越高。在本文中,筆者首先對西方產業經濟學的幾個主要理論和進展進行分析,然後提出在我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色的產業經濟學。

[關鍵詞] 產業經濟學 西方 理論 發展 中國特色 構建

一、西方產業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及進展

1.“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範式

西方產業經濟學分為哈佛學派、芝加哥學派、新奧地利學派,其中哈佛學派的核心觀點為SCP範式,即 “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範式,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便是此範式的主要構成要素。市場績效的產生由市場行為引起,市場行為被企業所在市場結構所決定。在這一範式下,行業集中度高的企業總是傾向於提高價格、設置障礙,以便謀取壟斷利潤,阻礙技術進步,造成資源的非效率配置;要想獲得理想的市場績效,最重要的是要通過公共政策來調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場結構,限制壟斷力量的發展,保持市場適度競爭。

2.新產業組織理論:SCP範式的修訂和補充

新產業組織理論興起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此理論對企業在市場上的行為進行了着重研究,致力於緊密結合產業組織理論與新古典微觀經濟學;數學方法與博弈方法是此理論的主要研究方法,也就是説,對於此理論的研究主要以理論模型的建立來對企業行為的合理性進行探索,同時對經濟福利問題進行強調。

在上述發展之外,新產業組織理論對產業組織的具體問題有了新的發展。以產品差別為例,在新產業組織理論中,以模型的建立為依據,產品差別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垂直產品差別,一類是水平產品差別。在古諾雙頭壟斷模型下對進入壁壘問題進行考察,企業對市場需求的滿足能力決定了企業所擁有的優勢,並且企業所能夠承受的沉沒成本的多少決定了企業能夠滿足市場需求能力的大小。在博弈理論下,對廠商的競爭在不確定性問題和不確定條件下進行研究,可競爭理論誕生了。在此理論下,不贊成對傳統產業組織理論強度對市場競爭的維持,提出企業市場的多少並非由較好市場績效的市場結構所決定,認為可競爭性市場是進入市場的成本非常低,且已經在市場中的企業存在可感的潛在壓力時的市場,在這種可競爭性市場中良好的市場績效才會產生。

3.產業組織理論:芝加哥學派

芝加哥學派是與新產業組織理論同時發展起來的理論,與傳統的“結構――行為――績效”範式相比,芝加哥學派所提倡的理論是截然不同的。在芝加哥學派中,其分析方法依據嚴格的經濟理論,並對理論的經驗證明進行着重強調,認為SCP中的結構、行為、績效三個因素之間的單向因果關係是不科學的,它們之間的關係應該是雙向的、互動的;在市場經濟發展方面,認為應該放任自由,而不是以政府為主導進行干預。

4.新制度經濟學:“後SCP”流派

科斯、諾斯、威廉姆斯、阿爾欽等是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對經濟問題的研究以制度角度來進行,是新制度經濟學這個新興流派的主要特點。在新制度經濟學中,其研究內容包括企業“黑箱”內部的產權機構、組織結構的變化、市場績效受到前兩者的影響,簡言之,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範圍已經深入到產業組織內部。所以説,在研究企業行為方面,與其他學派相比,新制度經濟學擁有一個全新的理論施教,不僅對深化了產業組織的理論,更催化了其對企業行為產業的結果。對我國在產業經濟學方面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啟迪意義。

二、構建中國特色產業經濟學的設想

1.在研究對象方面

第一,概念方面。在我國,在研究產業經濟學時依然繼續沿用行業、部門等過時的概念,並沒有以市場的角度來進行,也就是説還沒有明確產業的概念。

第二,重點確定方面。與產業組織的內部研究相比,更加重視對產業之間關聯關係的研究,因而在產業組織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度。

第三,內容構成方面。使一些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等原本不與產業經濟學相關的內容納入到產業經濟學的研究範圍之中,導致產業經濟學研究的內容過大、過雜,模糊了產業經濟學的研究範圍。

為了使上述問題得以解決,從而保證產業經濟學的路徑回到正軌之上,使市場機制和企業組織的運作機理得以突顯出來,首要問題就是糾正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2.在學科體系方面

為了使中國特色在產業經濟學中體現出來,必須以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現狀為依據,主體內容替換為企業組織和市場交易機制來對產業經濟學的盧綸邏輯體系進行構建,同時壓縮目前的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內同,將關注點轉移到研究和檢驗產業運作的實證上來,在對產業經濟學體系進行探索時必須與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層次差異相結合。

3.在方法論體系方面

規範性研究和實證性研究是研究經濟學的兩個基本的方法。其中,在規範研究中必須對經濟事物的邏輯合理性與倫理價值觀進行強調;在實證研究中,研究重點必須放在經濟事物的實證檢驗方面。定量研究,指的是在考證理論與實踐時的主要方式是經濟計量、實證檢驗和模擬試驗等,這是研究現代產業經濟學的主要方法。我國在研究產業經濟學時應當對這些方法進行吸收、借鑑。

4.在教育教學方面

在進行財經教育教學活動時,必須將當前的市場發展現狀融入產業經濟學的課程之中,對產業經濟活動中產生的新為題進行探索,不斷更新、創新產業經濟學的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同時,將企業在市場決策中所遇到的新問題

納入到研究範圍之中。

參考文獻:

[1] 馬廣奇:產業經濟學在西方的發展及其在我國的構建[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0.10

[2] 劉志彪:產業經濟學的主要流派和研究方法[J].《中國經濟問題》2002.1

產業經濟學大學生英文簡歷 篇六

resume number: updating date:

name: andy nationality: china (mainland)

current place: guangzhou height/weight: 178 cm?72 kg

marital status: married age: 36 years

career objective

application type: jobseeker

preferred job title: senior management: investment 、enterprise management/management consultant: 、marketing analysis/research clerk:

working life: 7 title: no title

job type: full time expected start date: in a month

expected salary: ¥8,000--¥12,000 preferred working place: guangzhou shenzhen dongguan

work experience

companys name: guangzhou daystar industry co., ltdbegin and end date: XX-07-

enterprise nature: private enterprisesindustry: real estate / construction

job title: investment manager

job description: investment manager

reasons for leaving: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

name of school: shanghai university

highest degree: master date of graduation: XX-04-01

name of major 1: industry name of major 2:

education experience: start date end date education organization majors certificate certificate no

XX-08 XX-04 shanghai university industry economics ba 123

language ability

foreign language: english level: good

language ability: skilled

chinese level: good cantonese level: normal

relevant skills and abilities

have the character of dispassion, persistency, honesty, self-motivated; like game of go, playing basketball, movies; quick-learning-and-understanding ability. etc.

self-recommendation letter

resume

personal data

name: gender:male

major:industry economy master degree:economics

birth date: 1974.11.3 birth place: hengyang, hunan province

work experience: 4 years email:

mobile:

work experience

XX.8-XX.5 kingdee software (guangzhou) co., ltd. job: k/3 erp system maintenance &customers training

XX.8-XX.8 jiecheng group job: teacher (teach finance mathematics and advanced mathematics);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XX.8- guangzhou daystar industry co., ltd job:investment analysi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XX.9-XX.7 jilin university major: applied mathematics

main subjects: advanced mathematics, linear programming(operational research),functional analysis,probability & statistics, math modeling,, c&c++ program, etc

XX.9-XX.3 shanghai university major: industry economics

main subjects: industry analysis, strategy management, senior economics,service economics, business economics, enterprise management, etc.

research item/paper

XX.2-XX.4 justwin software technology co.,ltd. job: erp (ipm) j3 consultant

XX.5-XX.8 subject: research on the control of shanghai natural resources consume,

note: a item of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XX, of shanghai “the tenth five-year scheme ”

XX.4~XX.6 smr(shanghai) group, design project to analyze the consumption condition of beer in shanghai for tsingtao beer group to provide valuable consumption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mpetitive beer market.

XX.9~XX.10 development regulation of restaurant of shanghai in next three years; analyze supply and demand of restaurant in shanghai and predict the tourists during world exposition.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restaurant in shanghai. put forward with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measures of restaurant.

XX.11-XX.12 subject: industrial innovation: the bridge from enterprise innovation to country innovation. note: published on《inquiry into economic problems》no.4, XX.

master’s dissertation: research on chinese manufacture no-br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 br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bachelor’s dissertation: digital disposal on the satellite picture brim information

foreign language /computer abilities

cet-6,fluently communicate in english;skilled in computer; master applied software such as word, excel, powerpoint and access; utilize internet efficiently. master spss.

產業經濟學論文:《淺析產業經濟學在高校中發展前景》 篇七

引言

產業經濟學是從微觀經濟學中分化發展出來的一門相對獨立的經濟學科,是通過當前科學技術發展中各種管理體系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實現的微觀狀態下的經濟產業體系,是以理論為基礎,應用為前提的發展理念和發展過程。在科學技術和經濟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微觀經濟學是產業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結合當前經濟理論實現的應用性質的經濟學過程。西方產業經濟學側重於從企業角度出發研究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行為,在西方國家的產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是通過產業組織理論為基礎進行發展和探究的過程。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也逐步的實現了產業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但由於產業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使得當前教學的過程中存在着諸多問題和影響因素,更是使得產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種手段的主要制約前提和影響手段。

1. 我國高校產業經濟學課程的發展現狀

產業經濟學屬於應用經濟學,是當前高校經濟學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更是實現經濟學教育的重要保證手段。目前而言,我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設有產業經濟學專業,在經濟學的管理和教學過程中,由於各個學校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的不同使得其在教學過程中的採用手段和模式也不盡相同。設在經濟學院,有的將產業經濟學設在管理學院。教學中的內容偏重也有所不同,有的以產業組織理論為教學的主要內容,認為研究產業組織就是研究市場運行,以及通過對產業組織的研究幫助人們分析現實的市場,但這些研究撇開了廠商內部的代理與控制和股東、銀行、資本市場與經理控制的關係問題。

2. 我國高校產業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產業經濟學的研究範圍不明確雖然我國許多高校都開設國了產業經濟學專業,但產業經濟學的研究範圍並沒有統一的認識。外傳統的產業經濟學並不包括產業結構的內容,但我國始終對產業結構調整非常重視,我國學者對產業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係方面。在實踐中,我國應用產業政策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的事例較多。尤其是最近的這次經濟危機,使得我國政府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政策都更加重視,利用產業政策促進經濟增長更加頻繁。但我國對產業組織理論研究調整產業結構、重視不夠,還停留在照搬國外理論的層面上,在實踐中鮮有通過對產業組織的調整來改善市場運行的案例。這使得我國不同高校在產業經濟學教學內容上產生較大差別。

2.2產業經濟學的教學內容與我國實際相脱節產業經濟學引入國內教學的時間較晚,其教材的內容大多是從國外引入的,案例也都是國外的案例,和中國的實際有較大距離。以產業組織理論為例:產業組織理論的模型大多以完全信息為假設前提,博弈論的引入使得不完全信息模型也存在均衡解。但由於經濟制度和法律體系的不同,國外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信息不對稱情況不是很嚴重,這些模型對國外企業行為的解釋力就較強。但在國內,生產者和消費者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情況,國內企業和國外企業的策略性行為有明顯的不同,所以這些模型對中國企業行為的解釋力不強。中國學生在學習了這些內容以後,仍然不能對身邊的企業行為做出正確的理解和解釋,就會使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也無法達到提高學生素質和能力的教學目的。

2.3產業經濟學的教材不規範,缺乏權威教材目前高校中使用的產業經濟學教材有國內學者的,也有國外學者的,但國內外教材的也有很大不同,內容和體系設置差別較大。即使是國內編寫的教材,一些教材的編者奉行拿來主義,直接照搬照抄國外的教材;還一些編者把一些還不成熟的研究成果引入教材而使教材的權威受到學生質疑。教材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教學的質量,產業 經濟學的教學缺乏權威的教材是制約這門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

2.4產業經濟學的教學手段落後,學生缺乏 實踐能力我國高校中產業經濟學課程還停留在講授的層次上,缺乏輔助教學手段和實驗或實踐環節。一般來説,學生大多是從一個校門走到另一個校門,絕大多數學生對企業以及對企業的運行沒有任何感性的或理性的認識,也可以説根本不瞭解企業,這一方面會造成學生不能對產業理論或模型的作出正確認識和理解,影響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也會使學生的理論 應用能力大大減弱。

3. 改進高校產業經濟學教學的幾點建議

3.1明確我國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和重點我國的法治 環境和產權制度不同於西方發達國家,商業誠信體系有待建立,這是我國目前產業經濟學研究的前提。也就是説我國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係有其特殊性,我國的產業研究應立足於這個現實來研究我國的產業 組織和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以及三者之間的關係。要把西方產業理論中國化作為現階段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和重點,同時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產業理論。

3.2編寫和我國實際相結合,適合中國學生學習的產業經濟學教材在明確我國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和重點的基礎上,首先要規範產業經濟學教材的內容,使各高校產業經濟學的教學相對統一;其次,教材內容要和中國產業的實際情況相一致,使得學生所學的理論應能解釋中國的產業現象,從而增強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另外,還應提高產業經濟學教材的編寫質量,少一些拿來主義,多一些編者自己的特色。

3.3增加實踐教學環節一方面在教學中應多組織一些實際的案例,提高學生理論應用能力;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積累了大量的企業兼併、重組和分拆以及其它的案例,這些案例多是很好的教學素材,可以使學生對產業理論有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應建立產業經濟學的 實習基地,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產業經濟學的理論和知識。同時應建立產業經濟學的模擬實驗室,使實驗室模擬實驗和實習基地實習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對產業理論的實際應用能力。觀念,不應當成為改革開放的“反對派”不要企圖長期壟斷市場,要力,高校後勤 社會化改革的春天一定會來到。

總結

產業經濟學是當前社會 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經濟應用方式之一,是通過經濟學為基礎理論,實踐為前提的方式進行經濟專業知識 教育與培養的過程。在當前高校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當前實際情況,發展中國特色教學思路,將產業經濟學與學校模式相互結合發展的過程,打造適合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前提。

服務業產業經濟學論文 篇八

服務業發展的滯後是我國城市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而在經濟全球化和生產一體化的大趨勢下,城市服務業的發展不可能採取封閉的自循環模式,而必須將產業的空間動態調整作為城市服務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約束。因此,研究服務業的空間重組規律對城市和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以下就是服務業產業經濟學論文請看:

服務業產業經濟學論文

[摘要] 產業的空間重組包括產業擴散和產業轉移兩種不同的形式,服務業的空間重組形式主要由服務的市場區邊界決定,根據傳統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對於區位的不同要求,兩者的空間重組特徵存在明顯的差別,這為我國不同地區不同等級的城市制定服務業發展戰略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詞] 產業擴散 產業轉移 服務業 產業鏈分工

一、傳統服務業與現代服務業

服務業涵蓋的門類眾多,依據其對科技的依賴程度,大致可分為傳統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傳統服務業主要指以服務人們日常的吃、穿、住、行為目的的行業,包括餐飲、銷售、旅遊等,其所要求的科技水平和人力資本水平都較低。現代服務業則是依託電子信息等高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發展起來的,主要為生產者提供服務的部門,包括管理、金融保險、商務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教育和保健服務、通訊服務等,其所要求的科技水平和人力資本水平都較高。

傳統服務業雖然技術含量較低,但它在城市化、工業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過程中仍然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傳統服務業可以快速、有效的解決就業。有調查表明,我國城市外來低技術勞動力從事最多的產業除了建築業屬於第二產業以外,其他諸如餐飲、零售、運輸等大多屬於傳統服務業,而當城市化進行到一定程度後,建築業的增長速度必然會因土地、交通、環境等成本的限制而放緩,在部分地區甚至會出現建築業的零增長,但傳統服務業作為與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部門,其需求會隨人口數量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上升,一般不會出現降低的現象。其次,傳統服務業可以帶動工業化的發展。傳統服務業雖然不象現代服務業那樣直接為工業生產提供服務,但傳統服務業可以有效地促進分工的發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節奏,從而間接的提高工業生產效率,而傳統服務業從業者收入水平的增加也必然會帶動對工業品需求的數量擴展和層次提升。

最後,發達的傳統服務業可以提高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傳統服務業的豐富與發展會直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城市經濟學認為,城市的生活環境和可得的服務種類和質量在高技術人才選擇就業區位的過程中起着關鍵作用,通過發達的傳統服務業提升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僅可以有效地促進城市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而且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傳統服務業本身的競爭力。總之,傳統服務業的發展可以有效提高區域經濟實力和集聚經濟效益,進而為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區位條件。

二、產業擴散與產業轉移

從宏觀角度觀察,產業的空間重組主要有兩種形式,即產業擴散和產業轉移。產業擴散是指產業的生產(包括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區位不斷增多,但新增生產區位的發展並未淘汰原有區位該產業的存在;產業轉移是指產業在新區位上發展而在原有區位上衰退甚至消失,生產的區位發生了更替,而生產區位的總數未變或者變化不大。

由於生產區位數量變化的多少隻是相對的,因而產業擴散與產業轉移的界線往往無法絕對清楚地劃分。在現實中,產業轉移的規模較大,因而更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正因為這個原因,在現有的絕大部分經濟文獻中,“產業轉移”與“產業擴散”往往被不加區分的混用,或者用“產業轉移”概念涵蓋產業空間重組的所有形式。但是,兩者的區別是客觀存在的,對兩者的區分有着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第一,兩者對區域經濟格局的影響不同。產業擴散表現為產業在不同區位的複製,並且新老區位之間不存在利益衝突,因此產業擴散的空間利益效果往往表現為帕累託改進。而產業轉移則涉及生產區位的更替,其空間利益效果更為複雜,在此過程中,新老區位之間可能是雙贏的,也可能存在激烈的利益衝突。雙贏的產業轉移方式主要是原區位向外轉移“邊際產業”,一般來説,這類產業轉移可以同時增進新老區位的利益,有利於區域分工的形成。存在衝突的產業轉移主要是由原有區位競爭優勢的減弱而引起的產業轉移,並且該產業的轉移又會進一步削弱原有區位的競爭優勢,即令原區位加速進入“區域生命週期”的老年階段,產業向外轉移使區域經濟陷入“產業空心化”的尷尬境地;另外,對轉移地點的不當選擇也會對承接轉移的區位造成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負面影響。第二,產業擴散與產業轉移發生的途徑不同,對於不同特性的產業,其空間重組形式(產業擴散或產業轉移)也具有不同的特性,對兩者的區分有利於考察不同產業的空間重組規律。

三、服務業的產業擴散與產業轉移

由於服務業的消費者一般呈面狀分佈,因此,基於市場區分析的中心地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服務業的產業擴散與產業轉移。從服務業產業擴散和轉移的實現形式來看,又分為市場競爭和企業區位調整兩種形式。

位於不同區位的企業之間通過競爭,往往就會造成產業擴散和產業轉移的效果。對於市場區邊界足夠大的產業,不同區位兩企業之間的競爭,在初始階段表現為產業擴散,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往往會有一方被擠出市場(對於市場區下邊界大到足以覆蓋兩個區位市場的產業,這種結果則是必然的),如果是新區位企業獲勝,則在宏觀上就表現為產業轉移。對於市場區邊界較小的產業,不同區位之間可以存在多個實力相當的企業,它們之間競爭的結果一般只是彼此市場份額的消長,理想狀態下各企業在其六邊形的的市場區內具有了壟斷勢力,新區位上的企業通過向原區位企業的學習,在本地發展新產業並佔領本地市場,在宏觀上就表現為產業擴散。

與不同地區企業之間的競爭而形成的產業空間重組一樣,由大公司主導的企業區位調整,其各種經濟活動的區位及其空間重組方式的選擇,本質上也是依據市場區邊界的大小而做出的,區別只在於企業內部的產業關聯取代了一部分市場需求,企業內部決策取代了市場競爭。在行業中具有壟斷地位的企業多采取產業鏈區位分工模式,現代產業鏈一般包括管理、研發、採購、生產、銷售等環節,隨着企業規模擴大和區位環境的變化,壟斷企業將主動在更大的地理範圍內為各環節尋找最佳區位,從而發展成為多區位企業,甚至跨國企業。其中:(1)管理、研發功能的服務機構市場(包括企業內部市場)邊界較大,往往設置於中心城市,壟斷企業這種區位戰略在宏觀上就表現為產業轉移;(2)採購、銷售及服務業的生產等功能的服務機構要求儘量靠近消費者(居民或其他企業),多為分散性佈局,即企業在不同地區進行同種功能機構的複製。具體的實現方式包括特許經營、連鎖經營、同業收購等。

由以上分析不難得出結論:傳統服務業的空間重組以產業擴散為主,而現代服務業的空間重組以產業轉移為主。傳統服務業是直接為居民服務的,而居民的分佈結構一般與城市等級體系一致,並且這些服務往往只有在與消費者面對面的接觸中才能提供,具有不易保存、不易運輸的特點,即其市場區邊界較小,因此,傳統服務業的空間重組以產業擴散為主。這可以從我國銷售企業(超市、商場等)的佈局現實中得到證明,目前我國各大中城市一般都存在以本市居民為服務對象的本土銷售企業,而同時沃爾瑪、加樂福等跨國銷售企業在各大中城市也設置了功能、結構幾乎完全一樣的分支機構,與各城市的本土企業展開了激烈的區位爭奪。現代服務業是為生產企業(尤其是工業企業)服務的,而生產企業不僅要靠近市場,也要靠近要素來源地,因而其分佈結構與城市等級體系並不一致。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生產部門(工業)提供服務的機構可以在更遠的距離發揮作用,即其市場區邊界有擴大的趨勢,這就使現代服務業的區位選擇主要考慮技術、人才和聚集效應,從而更多地表現為產業轉移,其本質上是不同區位上的中心城市之間的競爭。這可以我國各中心城市之間對於“總部經濟”資源的激烈爭奪中得到很好的證明。

四、啟示

對服務業產業擴散和轉移的分析,為我國各類城市制定第三產業的發展戰略提供了思路。對於發達地區的大城市,應努力培育壯大本土現代服務業企業,適當引進海外現代服務業直接投資以強化競爭激勵;對於發達地區的中小城市及欠發達地區的中心城市,應首先夯實工業和傳統服務業,待基礎條件具備後再積極參與現代服務業產業轉移區位的競爭,而不應盲目地追求現代服務業的“跨越式發展”;對於欠發達地區的中小城市,應挖掘自身的比較優勢,積極融入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產業鏈分工體系,將主要精力放在扶持工業和地方特色鮮明的傳統服務業項目上,強化與中心城市的現代服務業的產業關聯,而不宜與其在現代服務業上展開“以卵擊石”式的惡性競爭。

[服務業產業經濟學論文]

的產業經濟學論文 篇九

1研究方法

1.1分部門能源消費CO。排放強度估算方法廣東省各部門能源消費CO。排放強度的計算方法參考《IPCC國家温室氣體排放清單指南》,R為廣東省i部門單位產值的能源消費CO。排放量,Mt/萬元;C為i部門的能源消費CO排放量,Mt;X為i部門的產值,萬元;N為k燃料的低位熱值,kJ/kg或kJ/m。;為消費的化石燃料類型數,種;C為k燃料的CO排放係數,kg/TJ或m。/TJ;A為i部門k燃料的消費量,kg或m。,對於農業,建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和其他服務業有分燃料類型的能源消費量統計數據,而除建築業外第二產業的其他部門缺少分燃料類型的能源消費量統計數據,故本研究採用估算數據。為確保測算的準確性與可靠性,各種化石燃料的低位熱值及CO排放係數儘量採用適用於我國國情的數據(見表1),具體資料來源於《中國能源統計年鑑》_1、國家發改委氣候司《關於公佈中國區域電網基準排放因子的公告》[以及《中國温室氣體清單研究》]。本研究得到的廣東省各部門CO。排放數據,只包括化石燃料消費引起的排放量,同時沒有包括CO。以外的温室氣體的排放量。

1.2EIOLCA模型本研究基於EIO-LCA模型建立了廣東省的部門能源消費C02排放矩陣『】,具體計算見式(2):BR(IA)Y(2)式中:B為各部門的能源消費CO。排放矩陣,b為B中元素(i為產品生產或服務提供部門的序號,J為產品或服務使用部門的序號,i一1,,,一1,,,為投入產出表中的部門數Mt(以COz計),B的各行向量之和表示部門i在產品生產或服務提供過程中的CO直接排放量,各列向量之和表示部門J在生產中因使用部門i的產品或服務而產生的CO隱含排放量;R為對角矩陣,對角元素為R;(卜一A)為列昂惕夫逆陣,反映了經濟的中間投入產出結構以及生產技術水平,其中f為單位矩陣,A為直接需求矩陣,a為A的元素,表示第J個部門增加~個單位的最終需求時所需要的i部門的產出,取值為20廣東省(進口、調進)非競爭投入產出表中J部門對i部門產品或服務的直接消耗係數;Y為對角矩陣,對角元素為y,,表示J部門產品及服務的最終需求量(包括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出口、調出),萬元。

1.3數據來源與處理本研究使用的主要數據資料有年廣東省價值型投入產出表Dg]、分部門能源消費量。。由於投入產出表和能源消費量中的行業統計分類不完全對應,筆者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為基本參考,調整投入產出表的135個部門為43個部門,具體分類如表2所示。2007年廣東省價值型投入產出表只統計了各部門總的進口及調進產值,而未建立具體的進口及調進中間使用和最終使用矩陣,筆者按照WEBER等[2使用的比例等同法,假設各中間使用部門和最終使用部門對進口及調進產品的使用比例等同於對國內產品的使用比例,將各部門總的進口及調進產品進行分解,建立(進口、調進)非競爭投入產出表,得到43個部門的直接需求矩陣以及各部門產品或服務的最終需求量。《中國能源統計年鑑》給出了廣東省農業,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以及其他服務業不同燃料類型的能源最終消費數據,但未給出工業分行業的不同燃料類型的能源消費數據。而《廣東統計年鑑》只統計了工業分行業的能源消費總量(以標準煤表示),卻沒有細分至分燃料類型的能源消費量。筆者利用上述數據基於雙比例尺度(RAS)法,以工業分行業的終端能源消費總量為列目標向量,工業不同類型能源的消費總量為行目標向量,取全國工業分行業終端能源消費量分配比例為初始條件,經多次迭代運算,以估算廣東省工業分行業的不同燃料類型的能源消費量。

2結果與討論

2.1基於部門生產的CO排放分析

廣東省各部門能源消費的CO。直接排放量計算。2007年,廣東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能源消費的Co。直接排放量分別為4.O9、31O.45、50.65Mt,所佔比例分別為1.12、85.O1、13.87。可見,能源消費CO直接排放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這其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能源消費的CO直接排放量最大,達184.02Mt,佔排放總量的50.39;此外,非金屬礦物製品業、交通運輸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紡織業能源消費的CO。直接排放量也較高,佔排放總量的比例分別為12.29、11.66、3.90、2.4O;其餘38個部門能源消費的直接CO。排放量之和僅佔排放總量的19.36。因此,從部門生產的角度看,應重點針對這5個部門的生產製定CO減排政策,以控制生產中因能源消費而產生的CO。排放。廣東省各部門單位產值的CO直接排放量(以下簡稱CO直接排放強度)計算結果。根據各部門的CO直接排放強度對錶2中43個部門進行分組:直接排放強度小於0.37t/萬元的為低碳強度組,0.37~3.70t/萬元的為中碳強度組,高於3.70t/萬元的為高碳強度組。2007年廣東省各部門CO直接排放強度平均為0.37t/萬元,各部門的直接排放強度差異顯著,高碳強度組只有1個部門(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其直接排放強度為4.98t/萬元;中碳強度組有5個部門,分別為非金屬礦物製品業,交通運輸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紡織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其餘的37個部門都屬於低碳強度組。可見,要降低廣東省的CO。直接排放強度,首要應當提高中、高碳強度組部門的能源利用效率。劉暢等_2]的研究指出,科研經費支出的增加有助於高耗能部門能源效率的提高;滕玉華等_23]的研究發現,外商直接在我國投資引致的研究與開發溢出對我國東部地區的能源效率表現出明顯的影響。由此可得,提高科研經費支出,加強節能技術的開發利用,引進外商的直接投資都有利於提高廣東省中、高碳強度組部門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CO直接排放強度,從而實現能源消費的CO減排。

2.2基於最終需求的Co。排放分析

廣東省各部門能源消費的CO隱含排放量計算結果見圖2。2007年,廣東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能源消費的CO隱含排放量分別為4.88、313.03、47.29Mt,所佔比例分別為1.34、85.729/6、12.95。可見,能源消費CO隱含排放也主要集中於第二產業,這其中建築業的排放量最大,為67.18Mt,佔排放總量的18.40。此外,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能源消費的CO隱含排放量也較大,分別佔排放總量的7.96、7.34、6.69、5.64。與能源消費CO直接排放量的部門分佈情況相比,能源消費CO隱含排放量的部門集中度相比較低,其餘38個部門能源消費的CO隱含排放量之和佔總量的53.97。廣東省各部門單位最終需求引起的CO隱含排放量(簡稱CO。隱含排放強度)的計算結果亦。根據計算結果對43個部門的CO隱含排放強度進行分組:隱含排放強度小於0.57t/萬元的為低碳密集組,0.57~5.70t/萬元的為中碳密集組,高於5.70t/萬元的為高碳密集組。由圖2可見,2007年廣東省各部門的CO。隱含排放強度平均為0.57t/萬元,高碳密集組只有一個部門(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其隱含排放強度為7.83t/萬元;而中碳密集組有20個部門,其餘的22個部門屬低碳密集組。根據廣東省2007年(進口、調進)非競爭投入產出表中J部門對i部門產品或服務的直接消耗係數得,中、高碳密集組的部門具有密集使用COz直接排放強度高的部門的產品的特點。因此,要降低各部門的CO隱排放強度,其根本仍立足於提高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高能耗部門的能源利用效率。不同的最終需求類型對各部門能源消費的CO隱含排放量的貢獻具有明顯差異。建築業的CO。隱含排放主要由省內資本形成引起;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這些部門的CO。隱含排放主要由省外需求(出口及調出)引起;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以及屬第三產業的部門的CO隱含排放則主要由省內消費需求引起。統計各部門不同最終需求類型的CO隱含排放情況得出,由出口引起的CO隱含排放量最大,為135.94Mt,佔排放總量的37.22其次是由調出、資本形成、最終消費支出引起的,其各自的CO隱含排放量所佔比例分別為27.57、19.23、15.98。可見,廣東省能源消費CO排放主要是由省外的需求引起的。

對於高碳密集組,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的最終需求能源消費的CO。隱含排放量並不大,其主要因省內居民消費需求所引起的。對於中碳密集組,建築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紡織業、交通運輸業、塑料製品業這6個部門的CO。隱含排放量均超過10Mt,這些部門的產品或服務需要引起的CO2排放量較高。其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紡織業、交通運輸業、塑料製品業這5個部門的最終需求大部分來源於省外,僅這5個部門的產品因出口國外的需求引起的C02隱含排放量之和就為59.95Mt,佔廣東省排放總量的16.41,而這5個部門產品因調出省外的需求而引起的CO隱含排放量之和為39.70Mt,佔排放總量的10.87。可見,對於這些部門應當從產業政策、税收政策上對其規模擴張和產品出口量進行適當限制,防止高碳耗能產品從廣東省大量低價地出口及調出。與上述5個部門不同,建築業的最終需求主要來自於省內資本形成,其引起的CO。隱含排放量為65.63Mt,佔廣東省排放總量的17.97。魏一鳴等_2依據我國122個部門投入產出表計算得到投資的行業需求結構,指出建築業是投資支出的主體。若投資率過高,導致建築業的最終需求增加,大規模的土建工程需求消耗大量高耗能產品,會造成大量的CO隱含排放。而有研究者採用完全分解的Laspeyres指數分解模型,對1995-廣東省的能源消耗強度進行分解,發現1995年以來的間,廣東省建築業的能源消費強度不降反升。由此看來,對於廣東省建築業的發展需要進行有效指導,防止重複建設、過度建設以及不合理規劃導致的能源浪費,從而減少建築業的CO隱含排放量。

對於低碳密集組,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批發和零售貿易業、餐飲業以及其他等4個部門的CO。隱含排放量均超過10Mt,這些部門的產品或服務需要引起的CO排放量較高。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這2個部門的最終需求主要來源於省外,這2個部門的產品因出口及調出的需求引起的排放量為42.93Mt。批發和零售貿易業、餐飲業以及其他這2個部門的最終需求主要來源於省內,這2個部門的產品因省內居民消費需求引起的排放量為22.88Mt。與中碳密集組不同,低碳密集組中這幾個排放量比較高的部門在引起大量的CO。隱含排放的同時,為廣東省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以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為例,該部門為滿足出口或調出的需求而引起1tCO。隱含排放量的同時,也能為廣東省帶來0.93萬元的增加值。而根據張治軍朝的計算,在廣西人工林的固碳成本約為0.07萬元/t(以CO計)。可見,對於這些部門而言,可以通過支付人工林的建設等簡單的固碳方式,來間接解決部門CO隱含排放量大的問題。

3結論與建議

從通過基於EIOLCA模型建立的2007年廣東省部門能源消費CO排放矩陣分析可得:

(1)不論是從部門的生產視角,還是從最終需求視角看,廣東省能源消費CO排放都集中於第二產業。其中,CO直接排放量集中於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佔排放總量的5o.39,而CO隱含排放量最大部門為建築業,佔排放總量的18.4O。

(2)從部門生產的CO排放分析看,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是CO直接排放強度最高的部門,直接排放強度達4.98t/萬元。提高高耗能部門的能源利用效率是減少CO排放量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

(3)從部門最終需求的CO排放分析看,廣東省能源消費CO排放主要是由省外的需求引起,佔排放總量的64.79。不同最終需求對各部門的CO隱含排放量的貢獻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建築業的CO隱含排放主要由省內資本形成引起;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這些部門的CO。隱含排放主要由省外需求引起;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以及屬第三產業部門的CO隱含排放則主要由省內消費需求引起。對於不同的部門,應當針對其CO。隱含排放的特點,制定相關的減排策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ji/reye9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