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探討人生觀的思修論文新版多篇

探討人生觀的思修論文新版多篇

探討人生觀的思修論文新版多篇

思修論文 篇一

摘要:儒家道德文化資源有利於豐富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內容,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積極性,有利於提高學生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我們應當重視和挖掘儒家道德文化資源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價值和作用,以便更好地讓教師講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讓學生學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

關鍵詞:儒家道德文化;政治理論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價值

基金項目:_年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儒家道德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價值與應用研究”(515SSK3)最終成果。

儒家道德文化是指由孔子開創,經孟子、荀子等先秦諸子發揚,後經董仲舒、程頤、朱熹、王陽明、王夫之等繼承和發展的,以仁、義、禮、智、信等為主要道德規範,對天道、人道、社會和人性做出深刻的闡釋,具有豐富內涵的道德價值系統。儒家道德文化是中國道德文化的主流,在一定意義上,儒家道德文化是“道德中國”的代名詞。儒家道德文化貫穿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成為現代中國文化復興的重要精神資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作為高校一門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培養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律觀發揮了重要作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內容固然可以從中國革命和改革的實踐中汲取價值資源,但是傳統道德文化資源尤其是儒家道德文化豐富的資源也是其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對豐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提高學生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有利於豐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內容

自從高校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材幾乎每年都有修改或者提供教參補充説明。但是無論怎樣修改,《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都佔有相當一部分的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説,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對豐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內容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通行的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材包括了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涉及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律觀,因此內容十分豐富。如果排除儒家道德文化資源,那麼《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內容就顯得十分單薄。

儒家道德文化為人們提供安身立命之道,為人們的生存和生活帶來價值和意義。儒家道德文化認為,“仁”是人生最核心的價值規範。什麼是“仁”?在儒家最基本的經典《論語》中,孔子向不同的學生解釋了“仁”的內涵,但是“仁”最根本的價值就是“愛人”。茲引《論語・顏淵》孔子關於“仁”的回答。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由上可知,孔子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仁”的內涵,但是,“仁”最根本的內涵是“愛人”。可以説,“仁”貫穿在整個儒家道德文化傳統之中。它最根本的道德維度是成就人、發展人、實現人、超越人,讓人人不斷由自我走向他人和社會。孟子提出的“仁義”“浩然正氣”;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張載提出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都是對孔子“仁”的繼承和發展。

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繼承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道德原則,這是更高層次繼承和發揚了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因此,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引入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對豐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內容具有重要作用。

儒家道德文化資源有完整的文字記載,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而且在三千多年的儒家道德歷史文化傳統中,儒家道德文化資源從來就沒有中斷過。這種道德文化傳統,成為當代人進行道德文化建設的重要精神資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作為高校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和法律品質重要的公共必修課,必然要加入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否則,對學生講授當代社會道德建設就遊談無根。

美國著名學者希爾斯認為,傳統是現代社會秩序的保證,是現代文明進步的質量保證,同時傳統和其他道德文化資源一樣,均參與了現代化的進程。因此,傳統是活着的現代。《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作為當前高校的重要的政治理論課之一,必然要讓學生深刻理解和領悟儒家道德文化資源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的價值和意義,這也是豐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內容的重要體現。

根據現代社會道德發展的實際需要,筆者認為,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關於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的內容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應當在許可的範圍內增加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比例,這樣才能真正顯示傳統儒家文化資源的價值和意義。

二、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積極性

儘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佔有重要地位,但是,一般來説,部分學生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興趣比其學習專業課相對要低得多。一些學生抱着混學分的態度去聽課。上課的時候,人到心不到。在課堂上,有的學生低頭玩手機,或者記英語單詞,或者看所謂的專業書。同時,一些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由於師資缺乏,開設大班,一個班上百人,全擠在一個教室裏。這必然影響聽課的效果。

但是,如果加入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的內容,教師在上課過程中,通過視頻、圖片或者經典的儒家道德故事,再配以理論分析和引導,或許學生聽課的積極性會提高。比如,講到“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節,我們可以借用戚繼光、林則徐等故事來説明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再進行理論闡釋,這樣學生對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認識就會比較深刻。再比如,講到“家庭美德”這一節,教師可以採取引導的方法。比如,老師問:為什麼表哥不能和表妹結婚?學生基本上會做出愛情功利主義的回答:因為這樣生出的小孩可能會畸形。老師再問:假如表哥和表妹結婚不生小孩,做丁克家族,是否可以結婚?這樣追問也許會引起學生的思考。這時候教師可以借用儒家道德文化資源的道德倫理來做出問答,讓學生明白,人不僅僅是功利的存在物,更是價值和道德的存在物。

這樣引入儒家道德傳統文化理論,也許就會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課後,有興趣的學生,也許會去圖書館找些儒家關於婚姻道德方面的資料來看。這樣,無形中就提高了學生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積極性。

三、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有利於提高學生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

高校是培養學生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最重要的地方之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是培養高校學生提高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最基本的文本載體。教師在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時候,可以採用理論講授、視頻教學、師生討論等方式。但是如果在採用這些教學方式的時候,僅僅是進行現代道德倫理的闡釋和解説,會缺乏理論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中國傳統文化中豐富的儒家道德歷史和道德理論就會被埋沒。這樣,不僅不能從理論上説服學生,而且在實踐上就很難讓學生變成一個對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有興趣的人。

道德理論固然需要理論的闡釋和論證,但是道德理論不僅僅是理論闡釋和論證。儒家道德理論資源十分豐富,同時儒家道德實踐的典型案例佈滿整個儒家道德文化史。

中國的“二十四史”幾乎是另類的儒家道德文化史。魯迅先生説:“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因此,在對待儒家道德文化資源上,我們不能帶着現代人的自負,傲慢地審視傳統儒家道德文化資源,應當老老實實地閲讀儒家道德文化經典,然後才能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説出讓人信服的道德結論。

不過,我們應當明白,儒家道德文化強調道德絕不是脱離人類社會之外的一種抽象的理論存在物。它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密切聯繫在一起。道德與人密不可分,離開人和人的實踐來談道德,道德就成為一種虛無主義。

所以,儒家經典作家在闡釋儒家理論的時候,總是與天道、人道和人性等結合在一起。通過人們的理論和實踐,如“仁”“理”和“功夫”,來闡釋人的德性和德行。儒家道德文化始終是圍繞人而存在,使人通過人的實踐或者道德修養的“功夫”,做到“學貴自得”,最終成為對社會有貢獻有擔當精神的人。在儒家看來,人的價值或者成人的標準,不僅僅是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人的德行和德性達到道德狀態。

從這個角度來説,儒家的這種理念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至今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如果教師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上,能夠將儒家道德倫理和儒家道德修養的“功夫”理論説透,那麼,這對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無疑是有裨益的。

總之,儒家道德文化資源作為當代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無法繞開的存在,它對豐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內容,提高學生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

思修論文 篇二

摘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是思政課中的一門重要的課程,它對於學生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取向,將產生極大的作用。本文將重點談談價值取向方面的問題,與同仁探討,以求得廓清教學中的一些是非曲折。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三觀價值取向

一、探討的緣由

就一般而言,“價值”表達的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種相關性,是客體所具有的屬性及其對主體而言的意義。教育的價值是建立在教育的本質特性基礎之上的,是教育對於主體的存在和發展而言所具有的意義。追求價值是教育教學活動重要的驅動力,而且教育教學還是一種創造價值的實踐活動,這不僅意味着教育教學的內容本身是具有價值的,還意味着我們對教育教學活動存在一種價值期待,希望能藉此實現我們在某一方面的需要、利益和追求。

因此,如果沒有動態的價值追求和價值實現,沒有存在於這一過程中的價值取向,整個價值系統就會成為沒有生命的東西,課程的真正價值也就無法實現。而很多老師沒有重視這一點。

二、教學實踐中形成“基礎”價值取向的依據

思政課的根本任務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人才培養結合起來,通過科學的理論武裝來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青年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新生力量,他們的理論認識、思想觀念和行為選擇並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有着十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根源。因此,培養怎樣的人才,培養這些人才具有怎樣的素質品質,是我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新課程教學中價值取向的形成必須充分體現這一基本目標,並由此出發形成一條貫穿教學過程始終的線索。新課程在展示其全新的結構體系和內容安排的同時,也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基礎”課程教學中價值取向的基本內容

(一)政治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價值取向

教學的至高宗旨是以此為方向引領學生的思想、觀念,並進而引導其行為。這一方向既要落實在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的教學中,也要體現在法律修養的教學中,要在教學中避免具體地、逐個地講解法律條文。可以説,政治性與科學性共同構成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課程生態”,政治性是其根本方向,科學性則是其生命之源,新課程在教學中必須形成政治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價值取向。

(二)社會性與個體性相統一的價值取向

要做到社會性與個體性的統一,必須把思想、道德、法律領域社會性的要求轉化為青年學生的內在需要,事實上,在這些領域的社會性要求中包含着許多對於人的主體地位、人的全面發展、人的社會性生存等方面內容的關注。因此,我們的理論教育一定要緊扣學生的現實生活,要了解學生的需要和追求,分析學生的需要和追求,只有深入學生的生活實踐和思想實際才能使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共鳴,從而喚起並引導學生的需要和追求,只有把規範領域社會性的要求放到社會實踐的情境中去體驗,才能形成學生在實踐中遵循規範的心理基礎,併成為個體行為的重要動力。

(三)思想、道德與法律教育“一體化”的價值取向

“新教材從社會秩序結構的角度,把這個法哲學、社會哲學中的問題以全新的面目展示在我們面前,把思想、道德、法律放到社會規範的層面上讓我們重新認識:思想、道德與法律都以社會為其發生的基礎,它們在內容上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在實施中相互作用、相互支撐,在功能上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共同立足於社會、歷史經驗和現實的基礎之上,共同構成影響社會秩序的要素;它們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即通過綜合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來形成我國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特定的社會秩序。可以説,教育“一體化”的價值取向,是取得教學實效的重要途徑。

四、以改進教學方法、增強教學實效來促進課程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取向

筆者以為,在教學實踐上嘗試以下方法,將有益於促進新課程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案例導入法。在強大的理論邏輯下凸顯問題意識,是新課程內容體系三大組成部分均具有的特點,因此,我們可以從現實出發,把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轉化設計成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引人入勝的案例,把案例分析作為實施教學內容的切入點,這一過程也是把抽象的理論還原到豐富的實踐中並從實踐中提煉和昇華理論的過程,我們可以從學生的具體生活來觀察、分析他們的思想、行為的根源及其與規範、理論之間的關係。從學生的生活實踐中挖掘的問題和案例,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並積極地融入到分析案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第二,專題研討法。新課程內容體系的各個環節之間既有一致的精神相貫穿,又具有相對獨立的內容,我們可以以這些相對獨立的內容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設置專題。以“愛國主義”的教學為例,“國家利益”是我們在這一領域的教學中首次引入的概念,我們可以在“做忠誠的愛國者”一節中設置“國家利益”專題,列出“國家利益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國家利益的判斷依據和分類”以及“國家利益的實現途徑”等專題,在研討中把教學要求落到實處。

第三,對話教學法。對話式教學在德育領域並不是一種新方式,我們可以把事先設定的“案例”和“專題”作為對話的主要內容,通過充分展示價值公理、展示衝突和差異,使學生逐步形成共識,並由此在思想情感上、對事物的價值判斷和選擇能力上不斷走向理性與成熟。總之,在”基礎”課中,講清並正確處理好價值取向問題,是決定這門課程是否成功的關鍵,我們沒有理由不重視它,不然的話,我們必將為自己的失誤而埋單。

思修論文 篇三

【摘要】現在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問題是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當代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是21世紀的開創者,要想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就需要我們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還要擁有健康的體魄,具備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從總體上看,當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但是在很多層次及方面,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不存在一般問題,而是很突出的問題,有待於進行提高,如何加強當今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教育,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教育研究者必攻的題,也是我們大學生必須直面和接受考驗的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突出問題;對策;提高

一、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存在的突出問題的思考

當前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商品意識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佔有重要位置,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國外先進技術文化的引入、國內經濟體制轉軌改革開放以後的新觀念,新體制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社會現象及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致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出現的問題不可忽視。

1、市場經濟在當今新形勢的大潮下,在當前帶給我們很大的好處,但是市場經濟的負面及正面效應也對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是不能忽視的。價值取向是大學生面臨的考驗,他們趨於功利化。很多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中的消極因素非常明顯呈增長趨勢,透明的思想上蒙上了濃厚的功利化色彩,在參加活動中搶先是好事但是他們中喜歡當主角的居多,喜歡錶現自己的人大有人在,而不喜歡當配角的人就更多了,普遍的問題是不願意聽別人的意見。繁瑣的事更不願願意做重複性、捨不得付出性質的工作。有較強的虛榮心,不重視自己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專業興趣的發揮。在校時往往以追求成績、學歷為最高價值,。畢業時又以自身待遇的高低為目標做為基本價值取向。忽略了自身的社會價值和奉獻精神。

2、思想認識得不到提高,高度不夠,導致承受能力降低。加之心理素質較差,如何面對學會對突發事件的處理都變成了一種能力。在改革開放快節奏的今天,市場經濟致使社會不斷髮展,如何學會坦然的面對,是考驗種種複雜的社會現實導致涉世不深、思想脆弱的大學生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有很多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會出現多重心理障礙由於認識水平的高低,有些學生的理想好高騖遠、不切實際。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沒有羣體意識,如何發展他們的協調性,提高自我意識,讓他們更容易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心理矛盾、心理衝突、心理壓力和心理困惑感是大學生不能正常工作,給學習和生活帶來很不利的影響的最大原因。

3、成才動機上的個人主義傾向不嚴重是不現實的。把理想與個人經濟利益掛鈎,考慮的是自己的買車、買房等等生活。同學的學習動機不能和國家振興、祖國強大以及社會發展形成必然的聯繫,這些都不關他們的事,以自我成才為中心才是他們的思想,自掃門前雪的思想非常嚴重。為實現自我價值,自己過得富裕是他們的目標併為之努力的而奮鬥,上大學的最終目的是拿一張大學文憑,找個好工作。沒有這則想的嗎?其實有很多人就真是這麼認為的

4、語言與行動分離。大學生在高校裏面經歷了大學系統的教育之後,他們學到了本領有了很強的理論認識嘴上功夫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在進行理論探討、演講等方面表現出很高的水平,然而在行動上、具體的體現是什麼樣哪?説白了就是理論能力強,實際動手能力差。在工作學習生活上不注意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協調協作精神,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嚴重,整體意識、協作意識薄弱;在對社會和他人方面不具備奉獻精神。比如説現在一些大學生乘公共汽車雖然有讓座的。但是這種熱情和冷漠比起來還是前者更大一些,中華傳統美德在很多大學生生活中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大學生大多都是過集體生活,在宿舍裏以自我為中心,要求其他同學服從自己的意願,經常由於一些小事而與宿友發生爭吵甚至大打出手。大學校園是一塊“淨土”這是我們不能否認的。很多不文明、不道德甚至違紀違法的現象可是就是在大學生羣體中,它們就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他們的自立意識不增強,協作意識不提高總的來説都是現在社會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在日常行為中存在的道德素養問題:

1、誠信的問題:作弊,“作弊”不單單在中國小中存在,在現在的大學中更是大學校園中風行的,它們不是一般現象,確實是普遍現象。大學生的“作弊率”比校園手機的“持有率”還要高。現實中,作弊現象在普通高校內普遍存在,拔尖的一些高校也有這種現象嗎?回答是肯定的即使是我國最好的學校也不能説沒這種現象。抄夾帶、傳答案等作弊形式是傳統的也由“祕密行動”發展到公開抄襲、而且集體作弊也存在等等,買答案,發短信、帶手機甚至找槍手替考。儘管學校採取了最嚴厲的處罰措施,但這股風頭沒有遏制住,學生誠信意識的缺失是造成這一問題主要原因,也有就是我們教育制度所導致的。

2、自私狹隘的現象:當今的大學生很多不是獨生子女的少,過分地溺愛,孩子,而忽視了對孩子們思想道德的教育,對他們提供足夠的物質需求,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狹、唯我獨尊的性格。晚課的“佔座”也是大學校園裏司空見慣的現象,晚自習開始了,人不用到,先拿紙條、書本“佔”着座位,那麼後來的人只能“望座興歎”。“座無虛席,人不過半”是更有甚者了,晚自習結束了,很多被“佔”的座位卻還一直空着。“佔座”事情不大,但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影響較大。很多同學對此感到既窩火卻又無可奈何。現在一些大學生乘公共汽車有讓座的熱忱的也不多,從小教科書上灌輸的基本美德消失無蹤。在宿舍裏以自我為中心大學生大多都是過集體生活,要求其他同學服從自己的意願,經常由於一些小事而與宿友發生爭吵甚至大打出手。我們不能否認大學校園是一塊“淨土”。可是在大學生羣體中,這些不文明、不道德甚至違紀違法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二、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建設的措施

1、從大學生剛開始入學就進行思想教育,很有必要採取必要的政治理論灌輸對大一的學生。通過政治理念的提升,為辨識是非奠定科學而堅實的理論基礎,讓學生樹立高尚的情操,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集感性與理性於一身,培養自律和自主的好習慣,從而塑造完善的道德人格,實現高尚的道德人生。大學生本身就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分子,用學會的本領服務於社會,造福於人民。通過學習讓大學生他們在關心祖國的現代化建設的同時,關心自身價值。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個人價值觀是表現大學生重視個人的價值的自我意識。大學生渴望成才能為社會作出貢獻是一種進步的表現,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潮的一件好事。大學生自我意識形成重、發展的一個標誌。是人生價值觀問題,是自我意識對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關係的多種認識,是認識自己和對待他人的統一讓大學生學會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監督、自我控制並跟隨它隨着人們的社會實踐思維的不斷髮展而發展。説白了是大學生自我意識的成長過程,具體表現為他們對自己的體力、智力、能實際上就是自立意識的成長過程,力都充滿信心。

2、利用網上聊天室的功能在學校校園網上,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讓學生收集當前,對學生學生思想狀況掌握,在BBS上進行熱點討論,並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定期對比,清華大學的“水木清華”、華中科技的“白雲黃鶴”、上海交通大學的“飲水思源”等就是目前辦得比較好的BBS站點,重視的人羣多點擊的人氣很旺,通過這些站點能及時解決大學生思想上、生活上遇到的問題。

3、鼓勵大學生投身社會實踐,不斷通過勤工儉學,通過社會實踐鍛鍊的大學生思想就不能提高。社會調查、工作實習、青年志願者等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自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大學生道德教育,通過社會實踐,豐富完善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品德素質,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社會,學習社會上的先進人物,為社會風氣的好轉作出貢獻。讓學生在社會環境中分清是非,培養出真正適應社會而又道德高尚的人才來。但是,解決大學生道德修養問題,必須重視學校教育,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讓大學生自我找準標尺!大學生如果堅定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世界觀,成為一個擁有高素質和良好道德的合格公民。

三、結論

,勇於進取培養豐富的想象力,並把自己的想法公佈於眾、勇於實踐,培養積極進取精神。任何一個人的成才方向和目標,都是與社會的需要、時代的需要,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當代大學生要以報效社會而努力,在學校裏就應該從小事做起,加強我們的言談舉止,做一個文明人。樹立自己的人生價值和人生座標,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修養。這樣在以後才能更加自如地在各項事業中發展和進步,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社會的認可!“有才無德,其行不遠。”讓我們大家都牢記這一句話,做學問首先要學會做人!學會做人,是幹好事業的根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1pvzw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