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國內當今形勢與政策論文【新版多篇】

國內當今形勢與政策論文【新版多篇】

國內當今形勢與政策論文【新版多篇】

國內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一

淺析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建議

摘要:2013年中國工業及實體經濟部門稍顯低迷,房建市場交易相對活躍;生產價格與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新增就業人數增多;內需有所不足。認為經濟需求不足與金融結構變化密切相關。對影響未來經濟發展的因素有:發達國家經濟增長與新興經濟體發展的不確定性、人民幣匯率大幅度升值將影響出口、投資規模下降將、消費增長將保持平衡、通脹壓力有所減輕、金融風險不容忽視等。建議應該抓住現在經濟有較快增長的潛力的時機,儘可能挖掘這個潛力,使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的勢頭;同時加大財税政策力度,把握貨幣政策力度與結構;適當放慢人民幣升值步伐;加大國際熱錢的審查力度;調控目標至合理區間等。

關鍵詞:宏觀經濟;人民幣升值;金融風險;合理的調控目標

基於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3年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狀況和主要數據,本文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對整個宏觀經濟形勢做分析與判斷。一是當前的經濟形勢;二是關於金融形勢;三是對影響未來經濟發展的因素進行分析;四是對宏觀調控政策的建議。通常宏觀經濟的發展狀況主要由四個方面反映,即宏觀調控的四大目標: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從這四個方面來看,我國經濟確實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的態勢。應該説,2013年在面臨外部經濟環境諸多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實現了宏觀經濟整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成績來之不易。

一、經濟形勢分析

2013年中國經濟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比較顯著:一是工業及實體經濟部門稍顯低迷,房建市場交易相對活躍;二是生產價格與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三是新增就業人數增多;四是內需有所不足。

(一)工業及實體經濟部門稍顯低迷,房建市場交易相對活躍

相對來説,我國整個工業、實體經濟部門稍顯低迷,而房建市場交易比較活躍。通過對比可以看到,消費價格出現了一定幅度的上漲,2013年全年上漲2.6%,工業品和生產資料價格下降。因此,結構上體現的一些運行狀況特點,帶來了關於中國經濟增長率問題的一些爭論,這種爭論年終前後較多。中國現在增長率是否偏低?當然,和以往的增長率相比,顯然偏低。但現在整個經濟處於一個換擋期,不太可能維持過去接近10%左右的高速增長。根據以往的經驗來判斷當前形勢,參考意義已經不是太大。但是,根據近兩年經濟形勢的變化,筆者仍堅持現階段我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還在8%或更高一些的水平。2013年7.7%的經濟增長,包括2012年這兩年的增長速度可能還略微低於潛在增長率。受需求擴張步伐不足夠快的影響,還略微有一些偏低。這也反映在目前面臨的通脹壓力不是很大。如,消費價格全年上漲2%以上,工業品生產價格和供應價格,實際上就是反映生產資料的價格,這兩個價格全年還是延續了2012年一季度同比下降的態勢,這更多反映的是對於工業品、對於生產資料的需求還不夠旺盛。

(二)生產價格與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

1995年我國開始有工業品的生產價格和生產者購進價格統計。歷史上曾出現三次下降的情況。2012年二季度開始至今已是第四次下降。這對於判斷我國是否出現總需求不足,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依據。因為此處有一個重要的、明顯的對比。我國從2012年二季度開始至今,將近兩年時間的兩種主要產品價格指數均處於下降的情況。而其他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日本、歐洲,歐洲形勢在同期兩個價格指數都沒有出現下降的情況。因此,價格出現下降的情況,更多的可能需要從國內去找原因,主要原因是對於實體經濟方面的需求不足。當然,還有人民幣匯率升值幅度較大方面的原因。這兩個方面判斷是比較重要的依據,是判斷國內經濟形勢的重要參考指標。

(三)新增就業人數增多

從就業方面來看,我國整個就業指標統計不是全口徑的。如登記失業率、每年新增就業人數等,均不是全口徑指標。因此,從數據上看,2013年較早地超額完成了新增就業人數的年度目標。但是否能夠準確地反映實際的就業形勢,這還要看就業指標背後所反映的情況。就業形勢的好轉並不能完全説明現在增長態勢很好。一些經濟學家依據我國現在的新增就業人數超額完成的指標説明現在經濟增長情況與經濟增長的指標是相對應的。但是,筆者認為,近兩年新增就業人數增加較多的原因如下。一是我國近年人口結構發生變化,更多的人進入退休年齡階段,實際新增就業人口彌補了原來到齡的退休人員工作崗位。二是與增長結構發生變化有關。過去都是工業部門增長最快,服務部門增長慢於GDP增長,這兩年服務業增長往往快於GDP增長。可以説,增長結構變化對於就業形勢的好轉起到了支撐作用。

(四)內需有所不足

內需還有所不足與我國貿易順差變化有關係。近兩年,整個經濟都是在8%以下的區間運行,但是2012年和2013年每年貿易順差增長几百億美元,2012年比2011年增長700多億美元,2013年比2012年增加了400億~500億美元的規模。現在全球經濟還十分不景氣,我國出口也面臨比較嚴重的困難。順差明顯擴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貿易順差是由於國內需求不足造成的,這和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每逢經濟處於週期性谷底的時候外貿順差增加的規律相符。因此,2013年我國經濟外部環境不確定,國內面臨困難的情況下實現7.7%的增長,價格上漲的壓力不大,就業形勢按照統計指標來看,還有所好轉,成績是來之不易。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最主要的問題是目前整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的潛力還沒有完全、充分地發揮出來。經濟增速下滑,一是與產業增長率下降有關,另一方面即使是增長率下滑,但筆者認為仍應該維持在8%甚至略高一些。7.7%的經濟增長率略微低於潛在增長率,這主要和需求不足有一定的關係。

二、經濟需求不足與金融結構變化密切相關

2013年經濟需求不足,與金融方面的變化有較為明顯的關係。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但全年股市波動的幅度比較大。出現了幾次起伏,年初上漲,年中下滑,三季度又出現一波上漲,四季度出現一波下滑。2013年總體上呈現一個小幅下降的情況。根據國際清算銀行所計算的人民幣有效匯率,2013年12月份和2012年12月相比較,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一年期間升值了7%以上。變化幅度較大。2013年年內兩次出現的“錢荒”現象不僅和金融市場波動有關係,與整個宏觀經濟形勢出現了小幅波動也有較為密切的關係。2013年年初,公眾更多地還在在討論中國流動性氾濫問題。2012年底,中國貨幣與美國貨幣相比較,中國M2規模是美國的1.5倍。但是,2013年中期,中國出現了“錢荒”現象。經中國人民銀行採取措施後,有幾個月出現了緩解情況,但是年底又一次出現了“錢荒”現象。對於這個現象怎麼看?在這種形勢下貨幣供應是寬鬆還是緊張? (一)錢荒與貨幣供應是否充足的討論

中國人民銀行與一些金融機構認為,現在整個貨幣供應增長態勢包括信貸投放量和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社會融資總額和信貸投放的規模都是比較大的,在這種情況下,不應該出現貨幣供應緊張而導致“錢荒”的現象。但是,有一些情況仍可反映目前投資規模和信貸情況並不充足,至少在某些時段上不充足。比如,過去通常會依據一個經驗公式,在GDP的名義增長率上略加幾個點考慮貨幣化進程。因此,將GDP名義增長率再加上2~3個百分點與貨幣M2的增長率做比較,如果差不多相等,一般即可以滿足整個經濟運行的需要。2013年名義GDP增長率是10%或略微多一些,加上三個百分點,即全年M2是13.6%。從經驗角度來看,不應該造成貨幣供應緊張而屢屢出現“錢荒”的現象。

(二)M2統計口徑發生變化導致經驗估算髮生偏差

筆者認為,以上述經驗來判斷我國整個金融形勢發生了變化,認為M2達到13.6%的增長表明貨幣供應量寬鬆並能夠滿足當前經濟運行需要,存在問題。2011年下半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將貨幣供應量的統計口徑進行了調整,開始將住房準備金、公積金、一些微存款金融機構和存款金融機構的存款納入M2的統計口徑中。M2的統計口徑發生了變化,將統計口徑發生變化的M2代入上述原有的經驗公式中,不能客觀的反映實際情況。中國人民銀行在2013年三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提到,6月由於“錢荒”的出現,由於同業存款的下降,使得當時的M2的增長率有15.8%降到12%左右,在報告裏顯示同業存款下降是造成M2增速下降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

(三)同業存款變化是M2波動的主要因素

近兩年,同業存款的增長對M2的增長起到了很大作用。從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金融機構人民幣資產信貸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到,從2011年底至今,中小金融機構同業資金量從三萬多億增加到七萬多億,約翻了一番。這部分增長的數據納入M2的統計口徑中,成為帶動M2增長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根據經驗估算,目前同業存款增長對M2的影響至少達到2%。如果將中國人民銀行13.6%左右的M2增長率減去2%,實際上M2的增長率在11%左右。從這個角度分析,貨幣供應量並不寬鬆,甚至有一些緊張。

在整個貨幣供應略為緊張的情況下,企業的貸款需求相對旺盛,造成從中小銀行貸款資金量增大。近年來,中小型銀行資產運用增長快,但自身吸收存款的能力很弱,必須通過其他途徑來吸收資金,否則無法符合相關政策的要求。(如存貸比)。因此,吸收資金很重要的途徑就是通過吸收同業存款將其存款規模擴大,才能放貸,使得同業資金的需求比過去旺盛很多,而同業資金的供給方主要是大銀行。大銀行沒有明顯的增加或者説增加並不明顯,使得整個貨幣市場資金供求非常緊張,一直處於緊繃狀態,遇到一些短期因素,“錢荒”現象就出現了。

2013年中發生錢荒時,金融結構變化劇烈。2013年1~5月我國全國性的中小型銀行新增存款是2.2萬多億,比國家大型商業銀行新增規模大;另一方面,中小銀行在資金運用方面的增長也很快,而且在結構上變化也很明顯。中小銀行將大量資金投向有價證券,甚至比貸款數量都大,比2012年同期增長超過2倍。另外,中小銀行股權投資增加了7000多億元,也是2012年全期的5倍。來源方與資金運用方同時發生變化,使整個金融機構由大銀行向中小銀行轉移,而同業存款是最重要的轉移渠道。

近兩年,“工(中國工商銀行)、農(中國農業銀行)、中(中國銀行)、建(中國建設銀行)、交(中國交通銀行)”加上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這六大銀行給其他銀行提供的同業資金,實際上增加並不多。但是,中小銀行同業資金來源由3萬億增加到7萬億,資金源主要是過去的農村信用社和農商行等一些小型金融機構與信託機構等等。將這些資金通過同業市場聚攏後,從事貸款和投資等。這樣,就出現了前文所述的整個同業市場資金供應量增加不大,處於緊繃的狀態。

(四)資金拆借減少導致中小銀行資金短缺

2013年下半年的情況比上半年有了好轉。雖然增長勢頭不及上半年快,但是,存、貸、資金運用、資金來源等各方面向中小銀行轉移的趨勢仍在延續,全年來看,全國性中小銀行吸收存款超過3.7萬億元,6家大銀行4.8萬億元。全國性中小銀行新增貸款2.8萬億,大型商業銀行新增貸款4萬億元。2013年兩次“錢荒”的出現,第一次的主要原因是當時銀行要上交半年度税收和外部監管加強,且有一些虛假的外匯資金通過貿易渠道流入到國內。為了防止外資以虛假貿易的形式流入,加強了外匯貸款監管。使原來作為一個資金重要牽頭方的大型商業銀行減少了資金拆借。2013年6月拆借成交量不足正常月的40%,不足3萬億元。7月份之後有所恢復,達到4萬億元左右,但仍沒有恢復到以往正常狀況。以往的拆借資金量約為8萬億元/月。此時,整個貨幣市場需求很旺盛,供給不足,造成拆借利率、回購利率比利率水平高的狀況,年底再一次出現了飆升。

(五)其他因素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除結構性變化是2013年金融市場趨勢性的主要因素之外,國際因素、國內資金供求也對金融市場產生了影響。由於上半年存在虛假貿易數據,由於外貿順差、外匯佔款渠道增加資金少,而中國人民銀行未能及時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投放基礎貨幣,造成資金明顯短缺。2013年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及時觀察到貨幣市場上資金短缺、利率明顯上升的問題,並採取了相應措施,增加了貨幣市場的供給,緩解錢荒狀態。到目前為止,應該説雖然情況比2013年6月底和2013年年底有所緩解,但是一週的拆借利率或者更長期的拆借利率,以及回購利率等等一些指標,實際上與往年的平均水平相比仍高,緊張狀況仍未完全緩解。

三、影響未來經濟發展的因素分析

2013年經濟運行趨勢和金融市場變化對於判斷未來走勢提供參考。一是外部經濟環境可能有所好轉;二是人民幣匯率大幅度升值將影響出口;三是投資規模下降將影響經濟增長;四是消費增長將保持平衡;五是通脹壓力有所減輕;六是金融風險不容忽視。 (一)發達國家經濟增長與新興經濟體發展的不確定性

外部經濟環境可能有所好轉,主要是因為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美國、日本經濟增長加快,歐洲從衰退轉為復甦。但新興經濟體的發展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香港中文大學劉遵義教授認為,目前印度尼西亞的經濟狀況與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有很多地方類似。印度尼西亞原來就長期存在資本收支和貿易收支逆差現象。而前兩年由於發達國家經濟狀況整體不好,實施了量化寬鬆政策,使資金進入印度尼西亞、印度、巴西、土耳其、南非等等一些主要新興經濟體。但是現在由於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體形勢有所好轉,並且開始縮減量化寬鬆的規模,信貸資金開始撤出。因此,原來靠吸引資本流入來彌補貿易逆差的做法較難維持,整個國際收支情況開始惡化,印度尼西亞是一個典型代表。主要表現在股市和匯市上。股市還未完全止住下降的勢頭,匯率市場從2013年初至今均有波動。2013年9月份有一輪迴升,但最近一段時間一直貶值,且貶值的幅度很大。貿易逆差的情況整體沒有扭轉,資本流入開始減少,如果這種狀況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匯率和股市繼續下跌的話,信心越來越脆弱,情況是很危險的。新興經濟體對於我國經濟有比較大的影響。我國近年對東盟的出口增長較快,印度尼西亞是東盟的龍頭,其經濟惡化將對2014年中國對東盟的出口造成比較明顯的影響。這是從外部環境來看造成2014年中國經濟不確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人民幣匯率大幅度升值

在外部環境不確定的影響之下,人民幣匯率還將有大幅度升值。人民幣匯率升值將經歷較長時間約半年至一年的滯後期,影響到2014年中國的出口。因此,2014年上半年甚至下半年,儘管我國的出口受發達國家需求遞增的影響而可能有所增加,但人民幣匯率升值幅度較大,將在很大程度上抵消需求增加。因此,雖然國外需求形勢可能有所好轉,但是對整個出口形勢來説,改善的幅度並不大。

(三)投資規模下降

影響2014年經濟運行情況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投資。2014年投資有可能略有下降。一是觀察現有的在建規模。從剛剛公佈的數據來看,2013年底在建項目規模比2012年同期約增長16%左右,新建項目投資規模比2012年同期增長14%左右。這兩個規模都比現在投資增長的規模要慢,投資增長為16.8%。在建項目規模小,後續的投資增長潛力就小。當然,這並不絕對。因為現在大概在建的規模是年度投資完成規模的2倍左右,如果資金供應好,短期內有可能維持較快的增長。但是,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貸款收得比較緊,且到目前為止,雖然貸款相對2012年四季度情況好,但是好轉的情況並不太明顯。如,房貸的投放仍比較緊張。

1、貸款收緊影響投資增長

貸款收緊對於整個經濟運行尤其對於投資的增長會產生比較不利的影響。從2013年12月份公佈的數據來看,整個貸款增長不到10%,比所有投資性來源增長慢(所有資金來源投資增長20%左右),貸款增長放慢,還將逐漸影響通過其他渠道獲得的資金,大多數企業自籌資金也是通過貸款轉化的。因此,貸款增長放放慢對未來總的投資增長會產生影響。

2、利率上升致使貸款收緊

對投資增速有可能產生影響的不僅僅是信貸的收緊,因為信貸收緊產生的影響就是利率的上升。據調研,很多地方企業貸款的利率超過10%,大企業可能利率偏低一些:7%~8%。高利率致使盈利預期如果並非十分好的項目,推遲投資甚至取消投資。因此,對未來的投資影響也是比較大的。從目前情況來看,預計2014年投資增長應該將慢於2014年的投資增長。

(四)消費增長保持平衡

消費的增長將大體保持平穩。首先,消費在三大需求中是最穩定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近期也沒有比較明顯的刺激政策出台。2013年曾出台一些對消費有短期影響的措施,持續一段時間以後,就產生與2012年基數對比的情況。消費的增長大體保持平穩,許會略微有所加快。綜合消費、投資、出口三大形勢變化情況,2014年整個經濟增長的情況與2013年差不多,大概全年還是在7.5%左右的增長。總體來看可能保持一個相對平穩的增長。2014年上半年經濟運行有可能保持大體平穩的情況,與2013年四季度7.7%左右的增速相近。

(五)通脹壓力有所減輕

通脹的壓力仍然不大,而且有可能通脹的壓力還有所減輕,這整個信貸收緊是直接關聯的,與整個需求擴張的步伐不夠快有直接關係。短時期內CPI的漲幅有可能略微下降。1月份和2月份有可能不發生變化。工業品降幅收窄,而且環比折年度也在收窄,這對工業部門來説是一個利好消息。從工業品購進情況來看,環比由下降轉換為輕微的上漲,但還不足以扭轉工業品購進價格下降的態勢。整個外圍的形勢還有一些不利的因素,大宗商品價格下降,即便有短期的回升,力度也不強,對國內有影響,但扭轉不了國內整體下降的態勢。

(六)金融風險不容忽視

2014年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還是來自於金融部門對整個經濟運行的影響。目前整個金融體系運行中出現了期限錯配的問題。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往往用短期資金做長期的投資,使得長短期的利率出現倒掛。本來正常的情況下長期利率應該高於短期利率的規律被打亂了。目前短期利率高於長期利率。如,2013年我國兩次出現“錢荒”,每次出現“錢荒”的時候都出現長期利率低於短期利率不正常的現象,這種情況需要警覺。美國曆史上曾經出現了6次倒置的情況,幾乎每次都出現了經濟衰退的情況。在德國、日本、加拿大等很多國家的歷史都可驗證。歐債危機國家如,希臘、意大利、西班牙等一些國家都出現了長短期利率倒置的情況。我國目前只能找到1997年以來的數據,在1997年、1998年經濟減速時,也出現了長短利率倒置的情況。我國在2013年兩次出現“錢荒”,兩次出現長短期利率倒置的不正常情況,這揭示着金融系統藴藏着期限錯配等一些金融風險,值得警惕。有關部門應該採取措施預防對經濟造成的不良影響。 四、政策建議

對未來宏觀調控的政策的取向有如下建議。一是挖掘經濟增長的潛力;二是加大財税政策力度,把握貨幣政策力度與結構;三是適當放慢人民幣增值步伐;四是加大國際熱錢的審查力度。

(一)充分挖掘經濟增長潛力

一是現在經濟增長的態勢需求略微不足,進入四季度之後,尤其是更近的12月份和1月的情況來看,好像經濟略微又出現了回落的態勢,説明需求不足的態勢還在延續,而且略微加重了。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採取一些措施與微調政策,把需求擴張步伐保持在較為適度的水平上,使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的增長態勢。2013年以來國內很多人一直主張應該增強對經濟下行的容忍度,認為下降至7%左右也是可以容忍的。筆者認為,還是應該抓住現在經濟有較快增長的潛力的時機,儘可能挖掘這個潛力,使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的勢頭。

(二)加大財税政策力度,把握貨幣政策力度與結構

2014年財税政策上還是應該適度加大政策力度,一方面落實結構性減税政策,另一方面應當適當加大赤字規模。一方面是支持結構性減税的改革,另一方面是對於經濟運行、對於擴大需求起一定的支撐作用。目前的貨幣政策略微偏緊,應該把握好力度。目前的情況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前瞻性和靈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該更好地把握好力度和結構變化對貨幣運行的影響。在考慮結構變化的同時,應該將外部國際經濟環境不穩定因素的影響考慮在內,使整個金融體系的運行較為穩定,避免對經濟造成不利的影響。

(三)放慢人民幣升值步伐

2013年整個人民幣升值的步伐偏快。印度尼西亞、印度等一些我國有一定程度競爭的國家,其貨幣在貶值,而人民幣兑換美元的比率仍在升值。匯率的升值步伐太快將使很多傳統產品的優勢喪失過快。因此,人民幣升值的步伐不應該那麼快。筆者根據人民幣匯率、各國匯率和經濟發展水平、人均GDP的水平之間的經驗關係做過相應的研究,認為實際人民幣現在升值的已經有一些略高。因此,建議人民幣升值的步伐略微可以放慢一些,甚至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雙向波動,出現一定時間的貶值的態勢。

(四)加大國際熱錢的審查力度

對於國際上的“熱錢”還是要繼續保持加大審查力度。2013年一季度,一些外資通過虛假貿易的渠道進入國內,相關機構採取措施後,規模減少。但是這種現象仍然存在。2013年整個貿易數據月度之間波動非常大,有的月度出現了負增長,有的月度出現了百分之十幾的增長。相鄰月在正常的情況下,不應當出現如此大的波動。這表明,監管措施嚴格一些,資金就不進入,監管措施放鬆一些又可能進入。虛假貿易有時候多、有時候少,致使貿易數據忽上忽下。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貿易波動,而是國際“熱錢”的流入流出導致的波動。對於“熱錢”流入流出還是應當採取措施,加大監管力度,包括必要的時候採取對於資金的流出入徵收一些税費的措施。

(五)調控目標至合理區間

2014年調控目標的合理區間應該在7%~8%之間,如果更接近8%的話可能更為合理。現在有很多省市區都在下調經濟預期的調控目標。我們國家處於經濟增速換擋期,而在制定“十二五”規劃時,對換擋期的認識還沒有現在這麼明確,那個時候很多地區制定了“十二五”經濟增長目標,認為處於一個高增長期,增長潛力比較高,所以當時各地制定的目標都還是比較高的。而現在對於換擋期的認識更加明確之後,已經認識到原來制定的增長目標過高,因此,很多地方紛紛將增長目標下調了,這是一個更為符合實際做法,符合目前我國增速換擋期、經濟轉型期的實際情況。當然,各個省的具體情況並不完全一樣。個別省市區沒有下調增長目標,甚至不排除有個別省相對2013年還要略微上調增長目標,這都是根據本省的經濟情況而進行的。比如,有的產業增長比較快,有新投產的大的項目等。

參考文獻:

[1](美)索洛(w),等。經濟增長理論一種解説[M]。 胡汝根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89.

[2](美)邁克爾·佩蒂斯中國經濟存在軟肋嗎:國家資本結構陷阱與金融危機[M]。沈超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張曙光。中國經濟態勢、問題與發展方向探究[J]。中國市場,2013(47)。

[4]張斌。論經濟下行的邏輯[J] 。中國市場,2013(47)。

[5]Edward Fulton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lternatives before us[M]。New York: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1962.

形勢與政策論文800字 篇二

電腦的信息傳遞功能遠比教師自身傳遞信息的功能強大,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容量。教師和學生可根據教學內容、教學時機進行交叉、重疊或反覆使用不同的媒體。從而使學生獲得了豐富而直觀的教學信息,增加了課堂教學容量,獲得較佳的教學效果。

二、多媒體豐富的畫面、文字和聲音等視聽信息,不但提供了更多的學習內容,而且形象和有效地幫助學生記憶、理解和思考。多媒體易於反覆演示,文字顯示停留時間較長,比教師單純用語言表達更易使學生記憶。

三、使重點,難點突破更優化。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原理,規律。用多媒體電腦輔助地理教學,可以打破時空界限,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優化教學過程

傳統課程教學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的需要,在培養目標上,只重視傳授知識,不注重發展能力,按一個模式培養學生,不利於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材的成長。

在教學內容上,教材是學生的唯一學習內容,是 學 生 知 識 的 主 要 來 源。在 教 學 方 法 上,只 研 究 教 師 如“教”,不重 視 學生如 何“學”,考 試 主 要 靠 死 記 硬 背,不 利 於 調 動 學 生的 學習積 極 性。

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忽略學生的主動性,是知識傳授對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傳統教育是保守的、封閉的。在這種傳統教育指導下形成的思維方式,已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也能讓學生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課堂上老師組織大家看了“國魂”,一個國家不可能沒有靈魂,人民不可能沒有信仰,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我們的國魂和信仰。看《國魂》,找回信仰,找回價值觀,找回生活的意義。《國魂》不愧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象讀本,不愧為人民羣眾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指南。

從十八屆四中全會中我們可以體會到,17年,從1997年,依法治國首次進入中國國家決策到今天中央全會專題討論依法治國,在歷史上,人民對法治的期待從未如此熱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沿着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實現路徑。在這一漫長而坎坷的路途中,貴在樹立法治理念,貴在追求法治精神,當人們對法治形成一種信仰,那麼法治也必將沁入人心!讓我們以此中央全會為起點,期待法治中國更光明的未來!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三

展望宏觀經濟變化,適應全球經濟潮流

(字數:2535 (系)專業:——————

班級:——————

姓名:—————學號:————)

屈指算來,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已於兩年。時至今日,國際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得種種“驚濤駭浪”總體已經過去,全球經濟沿着復甦軌道繼續前行;但與此同時,全球經濟面臨的種種不確定因素,復甦之路上的各種“明礁暗流”仍需提防。

金融風暴過後,迪拜債務危機,歐洲債務危機等一些主權債務危機時刻為全球經濟的發展敲響警鐘。因此,全球經濟風險的警報並未解除,復甦全球經濟任重道遠,仍需共同努力。

一、全球經濟走勢分析 ㈠、國內宏觀經濟狀況

央行發佈的2010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2010,城鎮新增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19.1萬億元,同比增長25.6%,增速處於較高水平”。“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各地發展熱情較高,投資動力較強,前期出台的振興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保障房建設和棚户區改造,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等政策措施和各項區域發展戰略正在發揮作用,加之國內市場潛力巨大,消費升級和城鎮化都在發展過程中,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加大,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步伐加快,總體看經濟持續增長的動能較為充足”。

儘管政府已將通貨膨脹作為2011年宏觀調控的最重要目標,而且調控力度空前,但2011年CPI漲幅可能仍難以控制在4%目標以內。主要原因是:

一是食品類價格上漲壓力依然較大。主要體現在糧食收購價格預計至少上漲5%-10%;肉禽類價格繼續上漲。

二是非食品面臨較大的上漲壓力。主要來自於人力成本上漲、資金成本上漲、生產資料成本上漲。

㈡、國際環境

IMF今年1月發佈的《全球經濟展望》中指出,世界經濟的“雙速復甦”仍將繼續,預計2011年世界經濟將增長4.5%,相對2010年10月份的預測上調了約0.25個百分點。其中,美國經濟“二次復甦”今年將得以延續,全年GDP平均增速可能在3%-3.5%,且經濟增長結構將明顯改善,私人需求的持續增長將接替政府刺激,成為經濟的主要推動力。不過雖然美國經濟今年上半年的復甦較為確定,下半年經濟走勢卻仍難以確定,上行和下行的風險同時存在。上行預期主要來自於非房地產投資增長超預期,以及就業狀況改善的超預期。下行風險則主要來自於美國居民和財政的資產負債表的改善相對乏力,美國政府債務可能引發財政危機,以及房地產市場的再次調整。

歐元區債務問題雖然未找到制度性的根本解決方法,但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正在逐步弱化。由於葡萄牙債務在今年上半年集中到期,因此上半年是影響歐洲債務走勢的關鍵時期。下半年的8月-10月,西班牙的大量債務將到期,或將再次令市場情緒有所波動。邊緣國家的融資狀況是最大的風險,但各國政府防範任何系統性風險的政治意願很強,從而降低了風險蔓延的可能性。歐洲未來經濟走勢的關鍵點,在於歐債危機能否找到有效的解決方式,以使各國重歸增長之路。 ㈢、宏觀經濟政策

2011年的貨幣政策從“適度寬鬆”迴歸到“穩健”,其緊縮程度將大於2010年。

從利率政策來看,雖然近年來我國經濟多次處於負利率狀態,但根據以往數據,當期1年期加權平均利率一般不會比CPI累積增速低1.5個百分點,考慮到2011年CPI增速將在4.3%左右,上半年高點累積增速可能在5%左右,在此推算,央行可能會將利率調整到5%-1.5%=3.5%,綜合考慮加息政策受到的各種限制,2011年全年加息2-3次的可能性較大,整體加息幅度在50-75個基點之間。

匯率方面,人民幣整體升值方向不會改變,預計2011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4-6%。

財政方面,2000以來,我國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一直在3%以下,根據這個比重,預計2011年財政赤字規模在1萬億左右。

二、如何適應全球經濟潮流 ㈠、更加註重實現互利共贏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國際經濟合作應該促進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目前南北差距加大,一些國家正在被邊緣化,世界最發達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的人均收入差距已高達70倍。這種形勢如果長期持續下去,發達國家對外投資的空間將受到很大侷限,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將引發更多的矛盾,給國際投資合作增添更多的不穩定因素。國際經濟合作不應以單純的佔領市場和獲取利潤為目的,而應當高度關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的特殊困難和利益,注重增強他們的自主發展能力,促進他們的產業結構升級。

㈡、更加註重營造良好的開放環境

發達國家在擴大資本流出的同時,也應該加強技術轉讓、研發等方面的國際合作,使其他國家有更多的學習和借鑑的機會,同時也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發展中國家在發展民族經濟的同時,也應該逐步拆除投資壁壘,充分利用外來技術和資本發展自己。我們應繼續拆除橫亙在各國之間的投資壁壘,反對和儘快取消貿易投資歧視,實現世界產品、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動,最大限度地增進世界各國人民的福利。 ㈢、更加註重兼容幷蓄

中國有句古話,君子“和而不同”。各國國情千差萬別,不僅自然資源稟賦不同,資本和技術實力各異,而且經濟社會制度、經濟發展階段等也有很大差異。國際經濟合作應當更加靈活和務實。既要推動各國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充分發揮各國比較優勢,又要尊重不同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目標和市場開放進程;既要逐步推進投資便利化,又要尊重不同利益羣體的主張,逐步減少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㈣、中國作為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一直致力於通過加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實現與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我們將繼續堅持以市場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政府提供服務的原則,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與世界各國和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投資合作,努力做到“三個結合”。 一是加強政府引導與發揮中介組織作用相結合。 二是規範管理與優化服務相結合。

三是增強國際競爭力與服務東道國發展相結合。

三、對於2011年中國經濟展望

2011年消費有望加速。我國大道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各地最低工資水平提升、農村居民現金收入提高和税收體制改革的推進都將提升消費能力;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醫療、養老等社保體系完善將提升消費意願;大力發展旅遊業和文化產業將擴大消費熱點。

2011年投資將主力轉換。轉型性投資將成為投資增長的新動力,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民間投資、保障民生投資、高鐵投資將接替房地產投資成為2011年固定資產投資的主力。2011年投資的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都將得到進一步優化。

2011年貿易將實現平衡發展。2011年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幅度預計會更大,從而會給一部分出口企業帶來較大壓力。從政策因素來看,十二五期間將改變此前單純追求出口和順差的政策導向,轉而實施擴大消費需求、出口和進口並重的平衡發展政策。

《形勢與政策論文》認清當前我國周邊地區發展形勢與中國外交政策 篇四

認清當前我國周邊地區發展形勢與中國外交政

摘要:周邊地區在中國外交的總體佈局中處於“首要”地位,中國的周邊包括六大“板塊”,分別是中亞、南亞、東南亞、東北亞,以及西亞與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區。。當前中國周邊地區的多個國家政局動盪不定,陸地環境明顯趨於和緩,而海洋環境則趨於緊張和嚴峻。進入21世紀後,我國周邊政治格局依然呈現出“陸緩海緊”的態勢。在這樣的環境下,只有處理好周邊關係才能實現中國的偉大復興。

關鍵詞:周邊地區;發展形勢;外交政策

一.引言

中國是當今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之一,其周邊國家大部分屬於發展中國家,少數屬於發達國家。如今,我國正處於近兩百年來最好的發展時期,能否抓住這個機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周邊的國際形勢。只有維護中國的利益,處理好與周邊國家的外交關係,消除危及國家的安全隱患,加強對戰略安全的研究,才能為中國和平崛起創造條件。本文就對我國如何構建一個穩定的周邊政治格局以及應該採取怎樣的外交政策進行簡要分析。

二.周邊的國際形勢

(一)周邊國家政局動盪

在我國的周邊國家中,按其政治體制、所處社會發展階段與“穩定程度”,可大致分為“成熟民主國家”、“轉型國家”與“問題國家”三大類,周邊國家政局動盪也可依此分為三種情形。第一類是所謂“成熟民主國家”的政局演變。如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等,主要是屬於“政黨政治”與“選舉政治”的範疇,即政黨就選舉和執政權所展開的權利鬥爭。其政局波動對中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華政策與雙邊關係的調整變化。

第二類是從所謂“威權體制”轉向“民主體制”的“轉型國家”的“轉型陣痛”。中國周邊國家政局動盪多數屬於此類,其政局動盪對中國的影響主要是雙邊關係變化與地緣政治經濟利益易受衝擊。此類國家大多處於新舊體制轉軌期,由於民主()體制不健全、舊體制“慣性”強大,導致政府腐敗嚴重、當局缺乏權威性與政局動盪。例如,中亞的哈薩、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五個“斯坦”國家均系從“前蘇聯”解體而來,體制上不同程度帶有“前蘇聯”的痕跡,哈、塔、烏三國政權“新老代際問題”突出,土國新總統尚在摸索之中。

三是“三股勢力”(國際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民族分離主義)與部族民族矛盾作祟。以“基地”組織為首的國際恐怖主義繼續活躍於西亞、南亞,東南亞與中亞,伊拉克、阿富汗與巴基斯坦成為全球恐怖活動的“重災區”。印度反恐頻繁拉響“警報”,印度尼西亞破獲多起恐怖陰謀;印度東北部與緬甸等存在嚴重的民族分離主義,民族分離主義武裝組織不時製造暴力事件,阿富汗、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部族與民族矛盾突出。

(二)大國爭奪

在我國的周邊政治格局中,美國是最具影響力的大國因素,也是對我國構成最大威脅的國家。美國作為全球惟一的超級大國,對我國周邊格局的影響力進一步上升,已成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當然,目前美國對我國周邊安全的威脅大都是間接和潛在的,而且其對華政策具有明顯的兩面性,在遏制我國的同時,也同我國進行“接觸”與合作。

其他大國也在中國周邊加緊角逐。俄羅斯外交進一步“向東看”,通過“歐亞經濟共同體”與“集體安全條約組織”重拾對中亞的傳統影響,力爭加入“東亞首腦會議”。日本民主黨政權更加強調亞洲.極力爭奪東亞區域合作“主導權”,在對外政策上加快謀求政治大國或“正常國家”的步伐。中日關係雖然顯現出改善和發展的良好勢頭,但是日本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並且目前正處於轉型過程,其走向將直接牽涉到我國的東部安全。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錯誤態度也引起眾多亞洲國家的不滿,釣魚島問題也激化了中日兩國在東海問題上的矛盾。雖然我國政府從大局出發,採取了理性和負責任的態度,但伴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中日關係重新定位的過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印度崛起勢頭強勁,全方位拓展地緣利益,力圖首先“坐大”南亞次大陸與印度洋。

(三)周邊資源與能源爭奪

目前,周邊資源與能源爭奪已呈現出加劇的態勢。美國在優先掌控伊拉克能源的同時.加大力度攫取阿富汗的礦產資源,同時覬覦南海油氣資源。俄、美、日、印度加緊角逐中亞、東南亞油氣資源,各方圍繞陸地能源輸送管道建設與海上戰略通道安全展開復雜博弈。

(四)周邊“海權”爭奪 周邊“海權”角逐升温,海洋形勢日趨複雜。同時,中國“海洋崛起”導致了區域海洋格局重新“洗牌”,美國、日本等老牌海洋強國心有不甘.美國更是極力維護自己的“海洋霸權”。特別是在近幾年,中國周邊地區多個海域軍事演習“扎堆”,周邊海軍競賽浮出水面。從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黃金海道”,國家間權力角逐與海盜等非國家行為體“活躍”並存交織,海洋安全前景堪憂。

黃海因韓國“天安號”事件與美韓軍演而驟然“緊繃”:東海因中曰專屬經濟區劃分分歧與爭端而形勢複雜.日本極力強化對中國“釣魚島”的“事實佔領”,並對中國海軍穿越琉球羣島公海海域的正常之舉一再反應“過敏”,不時大肆炒作中國軍艦“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不斷炮製“中國海軍威脅論”。

在南海問題上,中國與東南亞某些國家的雙邊島礁爭議日趨複雜化,越南與菲律賓等國企圖藉助美國等域外大國對華施壓,併力圖將中越、中菲之間的雙邊爭議“變質”為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多邊爭議”,而美國則想方設法“插手”南海問題,企圖以此增加對華制衡“籌碼”。在印度洋,索馬里海盜“作戰半徑”不斷擴大,不時劫掠各國商船,致使遠洋運輸面臨越來越大的安全壓力。

(五)自然災害

中國周邊地區重大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嚴重危害周邊各國。包括大地震(印度尼西亞、中國青海玉樹等)、大早災(中國西南五省及中南半島),夏季的大洪水、颱風、海嘯,以及極端惡劣天氣、重大疫情等,致使周邊安全環境更趨嚴峻,周邊亂局雪上加霜。

(六)恐怖主義的現實威脅

近年來,我國周邊地區的恐怖主義不斷髮展,已經成為了我國構建穩定的周邊政治格局的嚴重威脅。阿富汗和中亞地區是國際恐怖主義和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的重要基地和活動場所,中亞地區出現的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勢力和國際恐怖主義三股勢力的影響不斷擴大,已經給中國的西北邊疆帶來了巨大壓力。在東南亞,當地的伊斯蘭激進勢力與“基地”組織相勾結,製造了一系列恐怖襲擊事件,已成為東南亞地區安全的現實威脅。堅決打擊恐怖主義,是我國維護周邊政治格局的重要手段。

三.外交政策 一是大力強化“周邊是首要”與“維穩”、“維權”並舉的意識,集中精力加大投入、專注周邊。要樹立“和平發展、重在周邊”與“和諧世界、始自周邊”的戰略意識。

二是適時制定“大周邊戰略”,拓展中國周邊的內涵與外延,“做深、做實”周邊工作。打破不同區塊之間的分割.形成聯動機制。穩步推進區域經濟與安全合作,整合與創新周邊地區多邊合作機制,建構和諧、有序、安全、繁榮的周邊新秩序。

三是周邊地緣戰略堅持“東西兼顧”、“陸海並舉”和“傳統與非傳統安全統籌”方針。

四是針對周邊國家政局動盪的“三種情形”,對症下藥,強化危機管理,維護正當權益。針對所謂“問題國家”的政局“混沌”,妥善維護中國的地緣戰略利益,有效防範海外利益重大風險。

五是有效應對大國地緣角逐,夯實地緣戰略依託。與主要大國增加溝通、協調與戰略互信,積極應對其對華滲透、擠壓與圍堵,致力於共同促進有關國家與周邊穩定。

參考文獻:

[1]2013形勢與政策論文

[2]周邊安全形勢與中國安全戰略選擇 [3]2014中國周邊形勢 [4]論我國的周邊政治格局

形勢與政策論文1500字 篇五

形勢政策課論文 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是歷史選擇也是歷代偉人領袖的選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勇往直前,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就,書寫了社會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篇章。人們從中國的鉅變中深深地意識到,中國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在蘇東劇變之後世界社會主義發展處於低潮的國際背景下,我們為何對中國道路如此自信,為何走中國道路如此堅定?除了因為中國道路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國道路是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發展的結晶,是科學社會主義時代化的結晶,具有科學性和真理性。

自1840年開始,中國逐漸淪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民族滅亡的危險促使許多有志之士向西方尋求真理,幻想通過資本主義的發展來富強中國。但當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剛剛開始起步時,世界上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相繼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在帝國主義階段,資本輸出和爭奪海外殖民地具有了特殊重要的意義,所以,帝國主義列強極力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控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限制其民族經濟的發展,以保證它的投資場所和對落後國家的掠奪。這樣,當中國剛剛走上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時,它充分發展的可能性就已經消失。正因如此,在舊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始終處在艱難的境地,民族工業的發展既是緩慢的,又是殘缺不全的,中國一直處於貧窮落後的狀態。既然資本主義的道路走不通,那麼社會主義就是必然的選擇。社會主義運動的廣泛發展和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擺脱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體系,發展民族經濟提供了新的參照系。在借鑑其他國家發展經驗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從而跨越了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實現了歷史發展的飛躍。鄧小平同志在概括中國這段歷史發展過程時指出:“人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中國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來,中國是不是也能翻身?讓我們看看歷史吧。國民黨搞了二十幾年,中國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是不能成功的。”“中國搞資本主義不行,必須搞社會主義。”由此可見,世界歷史理論為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合理解釋:不是某些人或某個黨派的主觀意願,而是世界歷史的文明借鑑和兩極分工,才使中國跨越了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義無反顧地走向社會主義。

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當代大學生應當發揮朝氣蓬勃、思維敏捷、敢為人先、最少陳舊觀念、最多創造活力的諸多優勢,堅持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斷夯實科學文化知識基礎,掌握善於創新的技能,努力提高持續創新能力,使自己成為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要善於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汲取營養,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把握正確的方法論,努力做科學探索和創新的先鋒。

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當代大學生要掌握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最前沿的科學文化知識,以造福國家人民。沒有堅實的科學知識,就不能發展經濟,更談不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同時,要堅持以德為先,德才兼備。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司馬光説:“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就是説,只有用“德”來統帥“才”,才能保證“才”的正當發揮;只有以“才”支撐“德”,才能真正有益於國家和人民。目前社會上出現的社會腐敗和高科技犯罪等現象,為人們敲響了正確把握德才關係的警鐘。對當代大學生來説,“德”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德才兼備是衡量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標準。

視野開闊、胸懷寬廣。當代大學生應當學會以開闊的視野觀察不斷髮展的中國,觀察日新月異的世界;用寬廣的胸襟向歷史學習,向人民羣眾學習。新時代的大學生,要把個人的“小我”融入國家和集體的“大我”之中,在維護和實現國家與人民利益的過程創造個人的輝煌人生。為中國特色主義道路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國當前的形勢與政策 篇六

中國當前的形勢與政策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目前很多方面已經取得很大的進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取得積極進展。但是從總體上看,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經濟發展付出了很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因此必須積極實施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隨着我國的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逐漸提高,因此我國在國際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在國際社會擁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當前中國的國內與國際的形勢依然嚴峻,因此我們應該對我國所面臨的形勢與所應對的政策有一個充分的認識:

國內的形勢與政策:。政治方面: 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加強和改進紀檢監察工作,促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深入開展,中央紀委監察部近日連續召開四次座談會,分別就土地管理、工程建設、金融、司法等重點領域存在的腐敗現象和突出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探討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對策。經濟方面, 我國價格總水平上升較快,具體表現在 商品住房價格持續攀升, 煤炭價格整體水平不低 煤電價格聯動,糧食價格上漲,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上漲等等,因此國家加大調控的力度,以確保這些產品價格的穩定,包括宏觀調控政策逐步落實住房價格 推進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改革 認真地進行研究煤炭價格整體水平不低煤電價格聯動的原因;必須堅持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堅持把“三農”問題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必須在結構優化中促進總量平衡,必須把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作為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任務,必須不斷強化企業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必須堅持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文化方面: 在去年西部地區成功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基礎上,紮實推進中東部地區的改革,在全國農村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台灣問題:,陳水扁再次逆勢而動,大肆鼓吹“台獨”分裂主張,蠻橫限制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蓄意毒化兩岸關係氣氛,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並且竭力撕裂台灣社會,製造族羣對立。安全問題(主要包括天災人禍):就業問題:中國目前的就業再就業工作正面對着前所未有的挑戰,勞動力供給量的迅猛增長正成為當前就業工作中的最大“心病”。預計今年城鎮需要就業的勞動力將達到2400萬人。與迅猛增長的供給量相比,就業崗位的增加卻顯得“步履沉重”。因此高層對就業問題給予高度重視,制定了一整套積極的就業政策,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目標。

國際的形勢與政策: 當前國際形勢正在經歷複雜、深刻變化。和平、發展、合作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世界經濟總體保持增長,人類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世界並不太平。傳統安全問題依然存在,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環境污染、自然災害、傳染性疾病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更加突出。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增加,南北差距、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當今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形勢,歸根到底是兩股力量相互角力所造成的後果——一方是中國在各個地區、各個層面上的競爭對手們或單獨或聯合地對我國進行的包圍,而與之對應的另一方則是中國為突破包圍所做的努力。

目前,這兩股力量的相互較量在中國的周邊,即東亞大陸和亞太地區形成了微妙的平衡——對方暫時無法進一步壓縮中國現有的戰略空間,而中國也一時找不到合適的突破口。造成這種平衡的原因,用孫子的觀點可以歸結於“慎戰”思想。中國周遍存在的挑戰與威脅主要來自三個方向:東南、西南和西北。

東南方向:亞太地區主要有三個主要國家(中、美、日),兩股主要勢力(中、美日)。歷史上日美兩國長期遏止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發展,壓縮中國的戰略空間,現在也如此。他們通過軍事同盟來遏制中國,對我國影響比較大的是美日同盟,其次是美韓同盟。舉個例子來説吧:美日企圖通過控制枱灣來遏制中國。眾所周知太平洋地區對中國的封鎖和遏止在軍事方面主要建立於島鏈之上。然而台灣最重要。只要掌握了台灣,後果對中國將不堪設想。因此當台海爆發戰爭時,美、日必然會插手干涉。因為台海爆發戰爭對他們不利。西南方向:主要問題是“藏獨”和印度的威脅。因此要控制好民族情緒,同時用駐軍來威懾分裂勢力,才能保證祖國統一。作為南亞第一大國,印度的力量不可小視。印度一直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因此我們要扶植巴基斯坦以牽制印度,這樣才能分擔中國的一些壓力。西北方向:主要的威脅是妄圖分裂國家的“疆獨”勢力。其中阿富汗和費爾干納谷地這兩個著名的不安全地區有大量恐怖主義和極端宗教主義勢力,對我國的國家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他們依靠美國等國外反華勢力的支持大搞分裂祖國。因此對新疆的主要是安撫民族情緒,打擊恐怖主義和極端宗教主義,維護社會穩定。還有中歐關係:歐洲人和中國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或許,經濟利益才是中國和歐洲的唯一紐帶。和中國人扯上經濟利益,可是咬上了一塊大肥肉。歐洲人稱霸的時代過去了,他們也不奢望能在中國的領土上做什麼,能撈點錢,大家就很知足了。對中國來説並不是具有很大的威脅。綜上所述: 在此情況下,中國要保持國內經濟進一步發展,加強國內各民族的團結,穩定,共同發展,同時主張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把握機遇、應對挑戰,與各國人民一道,致力於建設一個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4kkz1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