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形勢與政策論文2000字多篇

形勢與政策論文2000字多篇

形勢與政策論文2000字多篇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1

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是我國就業問題中帶有戰略性的核心問題。然而大學生“畢業就失業”,早已不是危言聳聽,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當前我國一系列就業問題中一道特殊的難題。其實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其中就業素質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高校希望培養出高素質人才,同樣,企業也希望吸納高素質人才。本調研通過研究大學生就業素質,並對其調查,瞭解大學生應具備何種素質來應對就業和企業又看重大學生的哪些素質,從而為大學生和企業提供一個交流的平台。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業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不難發現,大學生的就業難的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視。如何正確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學的解決辦法,是我們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未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基本趨勢

1、大學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多,將繼續呈剛性增長的趨勢。多年來,各地大學採取了擴招的措施,這使得在一個時期以來,大學畢業生的數量猛增,並將繼續呈增長態勢。在80年代初,每年的大、中專畢業生僅為幾萬人;90年,全國大學畢業生的數量為31.2萬人;xx年,這個數字將變為八、九百萬人。未來幾年,雖然增幅會趨緩,但大學生畢業數量仍處於上升通道。

2、大學畢業後工作難找,面臨“畢業就將失業”的問題。據數據記載,截止到xx年5月底,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是:49.81%已簽約和已有意向;27.25%沒有找到工作;15.02%不想馬上就業。即目前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比例大體在50%左右。今後,以我們高郵為例,需要的人才將偏向高學歷、高技能、有實踐經驗的專門人才。

3、就業理念亟待轉變,未來社會需求高素質的大學畢業生。人才問題始終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未來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實際上並不是減少,而是更加需要,關鍵是要轉變就業觀念,實現多渠道、分層次、全方位的就業。我們現在還只是大學在校生,求職、就業對我們來説,遲早將會面臨。在3年後,我們該何去何從,未來的路在哪裏?這是我們應該深刻思考和作出回答的。我想,在增加自身含金量的同時,今後要進一步轉變就業觀念,要有一顆平常心。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1、大學畢業生與社會所需人員產生“脱軌”現象。當前,市場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而大學校園培養的大學生剛畢業,基本沒有工作經驗,畢業生不符合企業的這種需要。

2、大學畢業生對自己的期望值往往過高。在大學畢業後,一般來説,大學生對自己的期望值較高,認為自己上了大學、有了文憑,就應該有個體面的工作。其實這種想法本無可厚非,然而一些畢業生不願參加或從事比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暫時還沒有那個能力。

3、一些學校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尚不夠到位。學校對學生進行的就業指導、學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訓等,都還未達到相應的要求。

4、其他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因素。一是專業問題。有的專業設置不合理,或熱門過熱,如目前法學畢業生六成難就業;二是能力問題。社會單位最看重學生的實際能力、適應能力,市場需要的又是新型複合型人才,而現實卻無法提供這類人才,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三是區域問題。東部地區就業好於西部。

三、企業對大學生的要求

面對現在的社會,面對大學生越來越普遍的現象,面對下崗工人的事實。企業對我們大學生的要求也是特別的挑剔。優中選優,而相對的那些不為所知的個人素質也進入了選擇之列。

1、部分企業最看重畢業生紮實的專業知識

從下面的圖表中我們可以發現,企業最需要大學生所具有的能力是紮實的專業知識,其次是外語水平、組織協調能力,分別佔35.56%和34.66%,由此可見,在大學校園裏,最主要的還是學習這一塊,這也同時解決了大學生到底應以學習為主還是以工作為主的困惑。

隨着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也日趨細緻,所有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趨勢。在招聘中企業也越發的重視員工的專業技能,因而在缺乏一個統一的客觀的專業技能評價標準的情況下,企業選擇了首先了解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我們還應該看到一個這樣的趨勢: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專業化複合型”轉變,在要求員工具有出色的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求員工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組織協調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業認為大學生綜合能力最重要

大多數企業很是看重應聘者的社會實踐能力,相對於成績與學歷,社會應該更看重員工未來的發展潛力,這個方向是正確的,也會是當今學生注重培養的能力。

3、企業對畢業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較高

現階段企業對畢業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較高的(61.90%的企業將思想道德列為對畢業生的特別要求),這主要是由於企業為了應對目前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缺乏誠信的表現以及逃避人力資源風險而採用的措施。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企業的用人標準也日趨務實,在招聘中學歷、學校名氣等因素所佔比重都日趨合理,企業的評價標準更加合理。

但是,還存在不少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別等,企業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免造成就業歧視,影響企業形象。

3.1超七成學生不明企業的人才要求

在被問及“你是否嘗試瞭解目標企業對於人才的要求”時,有20%的學生認為“沒有,感覺沒必要”,50.8%的學生表示“嘗試過,但仍然一知半解”。顯然,超過70%的學生並不瞭解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儘管在當今社會,人們一直強調就業的雙向選擇,但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市場決定了大學生相對企業處於弱勢的局面,企業的擇才標準往往成為大學生擇業的參考標準。在此情勢下,學生需要科學地對市場做分析,需要關注那些未來希望從事的行業、職位的信息,甚至對目標企業的運行狀況、企業文化也要知根知底,這樣才有助於找準自己的職業發展機會。一個合格的商人起碼要知道顧客要的是什麼,然後來判斷自己能否提供。如果連目標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定位都不清楚,對企業性質、企業文化等信息的瞭解程度更加少得可憐,求職自然會四處碰壁。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2

《形式與政策》是我們當代大學生在本科階段的必修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我們學生進行形勢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陣地,是我們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在我們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貫徹落實了中央的有關精神,是我們當代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幫助我們掌握正確分析形勢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經過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學習,我對國內外的形勢與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實的瞭解,雖然只是短暫的一節課,但卻使我受益匪淺,感觸良多。作為一名大學生,深刻、全面地瞭解國內外的形勢是非常必要的,而學習這一門課程是對我們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幫助我們掌握正確分析形勢的立場和觀點。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我們學生進行形勢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陣地,是我們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在我們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貫徹落實了中央的有關精神,是我們當代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幫助我們掌握正確分析形勢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當今社會飛速發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時代過去了。學習當今世界的形式與政策的目的在於要堅持理論聯繫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發現當今世界形勢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得出新思路。我們當前特別要處理好專業學習和理論學習的關係。在校學生專業學習固然重要,這是學生目前的主要任務,但是理論學習更為重要,是方向和指針。專業學習越忙越艱鉅,越需要多學理論,提高理論水平,加強理論修養。只有這樣,才能始終保持正確的航向,達到成功的彼岸。

關注世界,地球村裏的變化日新月異。生在當代,作為大學生的我們,豈能做那四角的書櫃?拋掉陳舊的觀念,擁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給我們授課的老師滔滔不絕,睿智敏捷的思維,豐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別有風趣的講演,無不為我們展示了一位領導所具備的良好素質和出眾能力,在這裏,我們不僅享受着知識的積澱所帶來得無限快樂,更被其無窮的講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讚美他,是因為他優秀,我們欽佩他,是因為我們年輕,我們用自己年輕、活躍、開放、包含的個性來聆聽哲人的教誨,固然會受益匪淺、澤被至深。

我們認識到,形勢與政策左右我們的發展,對我們具有重要意義。史有“識時務者為俊傑”,今應為“適時務者為俊傑”。社會歷史的大發展已決定了個人發展的最大環境、最大上限,制約着可選擇度,決定着大學生成功的機率,影響很具體,也很深遠.因此,我們應學會認識和把握形勢與政策。形勢是制定政策的依據,政策影響形勢的發展。我們必須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靈活變通,具備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我們還應順應形勢與政策,發展自我:找準自己的發展目標,結合自己的優勢,定位自己的方向及發展地位;依據個人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努力奮鬥,構建知識結構體系,拓展素質,不斷提高個人能力,打造出“誠、勤、信、行”的品牌大學生;利用形勢與政策,為我所用,形成對形勢與政策的敏鋭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養超前的把握形勢與政策的膽識,“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利用形勢與政策,實現自我大發展。樹立一個遠大理想,做一個成功人士!

其次,青年是推動社會和歷史前進的一支重要力量。無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中,還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歷程中,青年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大學生是青年中,知識層次較高,最具潛力,最有創造性的羣體,因此,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價值取向,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未來,事關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的全局。

再者,當今國內外形勢風雲變幻,進入21世紀的中國正面臨着難得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當代大學生也面臨着深刻的國內外環境,所以,在高校大學生中廣泛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對當代大學生如何在紛繁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正視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堅定信念,振奮精神,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現在的世界,當代的社會需要的是對形勢與政策有着敏鋭洞察力,能夠正確把握形勢與政策的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不能做到“識時務者”,一心只知道埋頭苦讀,不關心國內外形勢的井底之蛙只能被自己狹隘的目光所束縛,禁錮,最終留於平庸。個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大環境,環境制約着一個當代大學生成功的機率,試想在一個戰火紛飛的國度,發展與進步必然受到其影響,個人尋求更大發展的機會也必然會減少。當代大學生如果不能認識與把握當下的形勢與政策,充分了解決定政策的形勢,準確判斷政策如何改變未來的形勢,逆者社會的大形勢而為,可以想象失敗是最終必然的結果。因此只有準確靈活的掌握當下的形勢與政策,我們才能接着根據自己的實際,優勢與劣勢,結合自己的目標,制定最終可行的發展方案與計劃,並憑藉着自己不斷的刻苦努力沿着正確的方向前進,實現自我的發展並最終取得最後的勝利。

瞭解國內外的形勢與政策才能更好地幫助發展中國,認識中國,瞭解我們與世界的差距以及我們自身的不足。我們必須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靈活變通,具備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我們還應順應形勢與政策,發展自我:找準自己的發展目標,結合自己的優勢,定位自己的方向及發展地位;依據個人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努力奮鬥,構建知識結構體系,拓展素質,不斷提高個人能力,打造出“誠、勤、信、行”的品牌大學生;利用形勢與政策,為我所用,形成對形勢與政策的敏鋭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養超前的把握形勢與政策的膽識,“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利用形勢與政策,實現自身的大理想,大發展。

形勢與政策教育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密結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針對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和思想特點,幫助學生認清國內外形勢。

中國當前國際形勢總體和平、緩和與穩定態勢,但局部性的動盪與緊張有所加劇。國際競爭中,為什麼有的國家勝出,有的卻一敗塗地?德國為什麼會成為世界諸多豪華車主要生產廠商的大本營?中國現在處於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世界局勢如此動盪的情況下,中國如果能夠抓住機遇,就可以以此作為跳板,無論在經濟或國際地位都會上身一個等級。中國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會有很多的阻礙,因為其他國家會眼紅,威脅論因此而出,但在金融危機時期,外界卻把中國比喻為“救世主”。中國並不是什麼“救世主”也不存在對外國的威脅,中國只是在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瞭解當今國內國際的形勢與政策不僅是幫助當代大學生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藥,也是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種有效途徑。形勢與政策課作為一門政治素質教育的必修課,不僅拓寬了當代大學生的視野,也提高了我們的政治素質修養,幫助我們深刻理解當今時代的主題,強化社會主義榮辱觀。形勢與政策課程幫助我們在反思當今世界中國落後的癥結,總結當今世界中國進步的原因的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樹立為祖國繁榮富強而努力,而發奮圖強的精神信念。只有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下,在理想信念的激勵下,作為現代社會的主流,當代大學生才能肩負起國家蓬勃發展的重任,利用自己的所學所有,實現自我價值,報效祖國,使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再者,當今國內外形勢風雲變幻,進入21世紀的中國正面臨着難得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當代大學生也面臨着深刻的國內外環境,所以,在高校大學生中廣泛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對當代大學生如何在紛繁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正視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堅定信念,振奮精神,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與深遠的歷史意義。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把握住自己,努力學好專業知識,為祖國明天的建設添磚加瓦。我想説,學校開設的《形勢與政策》課非常必要。因為,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開闊胸懷視野、增強責任感和大局觀十分重要的方面,學校開設形式與政策課是我的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高等學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他不僅提高了我的綜合素質,開闊了我的視野,同時還培養了我的能力與責任感。它也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了世界,認識了中國,認識了我們與世界的差距,以及我們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邁進了一大步。

認識中國,讓我們感受社會的形勢和國家的政策。在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正視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讓我清楚地認識到當代中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使自己在大學生活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學習當今世界的形式與政策的目的在於要堅持理論聯繫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發現當今世界形勢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得出新思路。我們當前特別要處理好專業學習和理論學習的關係。

在校學生專業學習固然重要,這是學生目前的主要任務,但是理論學習更為重要,是方向和指針。專業學習越忙越艱鉅,越需要多學理論,提高理論水平,加強理論修養。只有這樣,才能始終保持正確的航向,達到成功的彼岸!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3

回顧50多年來中國的對美政策和中美關係的歷史,雙方既有尖鋭的對立,也有真誠的合作。冷戰後的中美關係也曾經出現了多次起伏和危機,但是中美關係並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於,中美之間存在着許多共同的戰略利益。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對亞洲和世界局勢都負有重大責任。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中美之間在許多全球性和區域性的重大問題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廣泛的合作基礎,中美經濟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紀的中美關係,我們有理由表示審慎的樂觀。當然,影響兩國關係的負面因素也不容忽視,諸如人權問題、貿易問題、軍售問題和台灣等,其中台灣事關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影響中美關係改善和發展的最大障礙,也是最容易導致中美兩國發生直接衝突的敏感問題。然而,只要中美雙方能夠站在歷史的高度,用戰略的眼光來處理中美關係,在中美3個聯合公報的基礎上審視和處理台灣,中美關係就會沿着健康的軌道順利前進。

中美關係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從歷史上看,影響中美關係的因素很多,諸如國際格局、經濟和意識形態、地緣政治和國家利益以及彼此處理雙邊關係的政策等等。其中彼此處理雙邊關係的政策在中美關係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70年代以來,美國和中國國內的一些學者已經對美國的對華政策與中美關係的關聯作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中國國內的某些年輕學者也對不同時期的中國對美政策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但是系統地研究中國對美政策與中美關係的成果目前仍不多見。本文試圖運用史學和國際關係學學科滲透的方法,對中國對美政策和中美關係問題進行綜合研究。本文的重點是分析中國對美政策的緣起、變化和發展,及其對各個時期中美關係的影響。

穩定同美國關係,是中國外交的關鍵。近年來,中美關係中的合作關係越來越多,越來越廣泛;但是,這並不意味着中美關係的發展越來越和諧。美國是當今最大的發達國家,在世界舞台居於權力中心。從中國建國以來,美國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國,企圖通過經濟、軍事、外交等手段阻礙中國經濟發展,其中的原因不難理解。尤其在近幾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一直為其他國家所震驚,而中國本身所擁有的龐大的市場,又成為了中國經濟發展有利的依託平台。在這樣一個為諸多國家眼紅的平台上,中國的經濟將會持續、高速的增長將是不爭的事實。而隨着經濟的增長,中國的軍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飛猛進。這一切迫使美國不得不將中國作為阻礙其在實現全球統治的一個強勁的對手。並且,在台灣上,美國雖然沒有明確表態將台灣划進美日聯合防禦範圍,但從其模糊描述的背後不難看出,中國台灣乃至中國大陸早就是美國窺視以久的土地。對於中美關係,應堅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框架,在當前國際形勢下為我國經濟求得穩定,高速的發展空間。中美雙方經貿關係密切,在許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中美關係非常複雜,必須處理好。中國外交的很多工作都是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的。

中國對美政策應循之道:

"變"與"不變"是50多年來中國外交發展過程中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一方面,隨着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外交經歷了幾次大的戰略調整;另一方面,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貫穿其中。中國外交的基本內容正是在這種變與不變中不斷充實、發展和完善的,在不同的時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國外交獨特而又豐富的內涵和風格。

"變"是與時俱進的要求和表現,更是在不同國內外環境下更好地謀求國家利益的需要。而"不變"則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有意識繼承的部分,表現為連續性;另一部分則是不願繼承、希望改變的內容,但由於不同的原因,歷史上的政策對決策者或大眾心理有巨大影響,使現有政策有意無意地保持了原來政策的某些內容、某些宣示、某些態勢或傾向,表現為外交政策的"慣性"。"變"突出了中國外交的特點,而"不變"在很多方面已經成為制約和影響中國外交的消極因素。

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政策已經不是原來的政策,援助也與以往大不相同,但我國的對外政策宣示仍然把八項原則作為中國對外援助的指導思想,實際上這也是一種慣性的表現。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4

摘要:在當前, 我國雙重模式轉換階段出現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 而找出其形成的趨勢及原因和特點,從而“ 對症下藥” 採取對策, 是經濟體制改革順利進行的先決條件。

關鍵詞:穩健,通貨膨脹

一、通貨膨脹的趨勢

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中國經濟發展仍面臨着複雜的形勢。從內部環境看,國內經濟回升的內在動力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通貨膨脹嚴重,就業形勢嚴峻。因此,當前中國經濟回升的基礎並不牢固,積極與消極因素並存,國內與國際問題交織。

第一,中期通脹壓力並沒有解除。從短期來説,明年將不存在通脹問題。但是,隨着全球大宗商品和股票價格的下跌,美歐虛擬經濟將帶動實體經濟下滑,甚至不排除再次陷入衰退之中;西方將開動印鈔機大發鈔票,一旦經濟再次啟動,通脹還會捲土重來。

第二,20xx年上半年,我國將受到滯漲衝擊,高通脹態勢難以扭轉。下半年經濟步入新的增長週期,顯著標志是GDP同比增速穩定上行,通脹壓力將隨着經濟減速、供給增加、預期好轉和宏觀調控部分緩解,物價明顯回落。預計明年各季度CPI同比漲幅分佈為3.9%、3.9%、3.5%、2.4%,全年達到3.5%。20xx年我國潛在GDP增長率約為10%,如果實際GDP增長率為9.2%,將低於潛在GDP增長率0.8個百分點。

第三,消費減速。出口下滑,必定帶來消費增速減緩。我們預計受股票市場走低和出口下降的影響,20xx年中國消費會緩慢減速。

二、通貨膨脹的原因

1、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

假如政府不管制房價,房價這個泡沫又太大,不可收場。這造成兩難。 解決的根本在於央行控制濫發貨幣的政策,這又牽涉太多問題。

其中最敏感的一個問題是,假如央行不濫發貨幣造成虛假經濟繁榮,我們還能保8嗎?假如我們的經濟沒有保8,我們最近的所謂經濟成長和財富增加方面真實的成就有什麼?這樣探討下去會動搖執政基礎的,這是絕對不允許出現的。 另一個問題是房價一跌,地方政府失去最大的財政收入,而地方政府已經變得臃腫龐大,誰來養活他們?中央收入年年高速增長,養活京官,地方就依賴對民脂民膏的抽刮全賴房事,這房事可不是一定讓你高潮的事。

所以為了配合兩級政府各方面利益,央行只能採取極度寬鬆的銀行政策,只要不斷濫發,就會不斷通脹。

2、政府主導的投資體系

眾所周知沒有監管的政府投資體系效率低,腐敗多,但官員樂此不疲,一是容易出業績,二是容易撈外快。

3、聯繫匯率制度

三、控制通貨膨脹的建議

在這種複雜形勢下,2011年xx政府應注意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一、大部分經濟學家普遍贊同2011年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也有的專家反對緊縮的貨幣政策,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相比,始終應放在次要位置。且當前通脹是成本推進型的,緊縮型貨幣政策無益於通脹問題的解決,只會壓低企業發展生產的動力。他建議繼續實施寬鬆貨幣政策保增長,使用財政政策加大補貼對抗通脹。

二、價格問題,物價上漲首先得弄清楚物價上漲的成因,根據成因綜合採取各項政策,而不能簡單看到CPI過3%就蓋一個通貨膨脹的帽子,單一採用貨幣政策進行調控。

三、貨幣政策,總量穩健,定向擴張,用穩健的貨幣政策控制流動性的總規模,防止流動性在20xx年緊縮後大規模擴張,從而抑制通貨膨脹和房價。

四、要進一步強化和健全政府金融機構,理順中央銀行同各專業銀行的關係。我國的經濟發展需求借助政府的力量, 特別是融資活動方面, 必須有一批國家政策性銀行, 以其資金力量 , 貫徹執行產業政策, 調整產業結構, 協調經濟發展, 實行宏觀戰略。在工作方法,中央銀行要改變目前對專業銀行管得太具體、統得太死的弊端, 從繁瑣的日常事務中解脱出來, 集中力盈研究宏觀金融政策。

五、有必要從貨幣政策的總量調控轉為總量調控與結構性調控並重。我國通過採取調整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利率政策以及調控信貸規模等貨幣政策的總量調控來應對通貨膨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侷限性也很大。貨幣政策的結構化,會更加適合我國現階段的國情;從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轉向從緊的貨幣政策,要分階段推進,避免急轉彎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5

摘要:曾幾何時,中國的周邊安全局勢一直是我國值得稱道的外交成就。進入21世紀以後,我國提出了“安鄰、睦鄰、富鄰”的指導思想,積極落實“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政策,大力發展同周邊國家的關係,創造了我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的最好時期。21世紀第一個十年過去了,中國的周邊關係又如何呢?對於這個問題,目前方方面面都在關注,甚至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個重大焦點和熱點問題。掌握中國周邊局勢的現狀,分析其影響因素,預測其發展趨勢,不僅對我國處理好周邊關係有重要影響,而且對我國宏觀外交也會產生重要作用。

關鍵字:周邊關係;中美關係;發展

在2011年年初,有學者總結2010年的中國外交,用了3個“年”——“周邊年”、“海洋年”、“危機年”。2011年12月,中國社科院召開了一個專題研討中國周邊局勢的會議,會後發佈了《中國周邊安全形勢評估報告》,報告指出,“與2010年相比較,本年度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並沒有明顯改善,特別是以非傳統安全為主要內涵的海上安全問題極為突出。”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一是中國周邊安全基本形勢總體相對穩定,二是消極面增多、矛盾複雜、動盪加劇。

影響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總結起來有三點:美國戰略調整是最直接,最明顯的影響因素;中國的發展是更深層次的影響因素;中國周邊環境的變化是重要因素。

面對不可改變的變化,我們該怎麼辦?這是問題的關鍵。我覺得應在下面幾個方面加以注意:

(一)正確看待美國及美國的“高調重返”

1、中美差距依然很大,別不把美國當回事

2、放眼世界,別把美國太當一回事。不要把眼睛老盯着美國。我們過去太在乎美國,美國的一舉一動,皺個眉撇個嘴,我們都要琢磨半天。不要把美國太當回事。美國是我們對外關係的重中之重,但不等於我們一切都圍着它轉。我們要把它放在一個適當的位置。要把眼光放到全世界,放到俄羅斯、德國、法國、英國、歐洲、非洲、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全方位友好,周邊也是全方位友好。跟全世界的關係理順了,反過來,也有利於發展與美國的正常關係。

3、正確對待中美關係:中美是對手,未必是敵人。美國對中國的戰略疑慮加深,美國要把中國的崛起限定在一定的範圍內,絕不允許中國挑戰美國的領導地位。但並不意味着美國已經視中國為敵人。美國在恐懼中國軍事崛起對美國構成挑戰的同時,也希望中國能夠和美國合作來維持國際秩序。

4、“高調重返”難以短期實現。美國面臨的問題是很多的,西方困境併為真正解決,美國經濟的問題,財政赤字、政府債台高築。這些對它來説是比較深層次和長期的制約,使得它難以順利地推進它“重返”的計劃,有很多因素還在制約着它,所以我覺得對美國重返亞洲還是應該理性、冷靜地看待,而不要過高地估計它,認為它是完全衝着我們來是、對我們完全不利等等。

(二)淡定從容,韜光養晦,做好自己的事

解決問題,關鍵在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是應對外部挑戰的最根本的法寶。

1、不迴避、不着急。周邊問題是中國崛起的必經階段,必須要過這一關,躲不過去的,不能迴避。現在問題來了,或者挑戰來了,就得去坦然面對,去有效應對,否則永遠不會真正的崛起。

2、要有發展戰略,要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政策要做調整。2010年,我國提出了要“塑造周邊”,但是要怎麼塑造,我們自己先得有個計劃,得先有個模子。連模子都沒有怎麼塑造?這方面我們得學學美國!

3、“韜光養晦”與“敢做敢為”並重。做任何事情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在整個過程中,“韜光養晦”一定要堅持,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加強“有所作為”、要有威嚴的一面,就是不能只做“老好人”或是“和事佬”,要能讓一些國家覺得中國難以挑戰、難以侵犯、難以“忽悠”。

4、要講“巧實力”,對周邊國家區分對待。

(三)政經合一,協調周邊關係

在周邊問題上,中國以經濟促政治合作在過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現在單純的經濟讓利已經不能解決摩擦。中國應該一方面通過繼續深化經濟聯繫,鞏固與周邊關係。同時也要增強周邊外交中經濟手段和安全政策的協調性,善於將經濟手段戰略化以實現自身的政治目的。通過發展軍事力量加強對國家利益的支撐作用,並適度運用硬實力的威懾力以爭取和創造更好的周邊環境。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6

[關鍵詞]形勢政策 公民教育

[摘要]公民教育視野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我國公民教育的指導思想,就要求用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受教育者,讓青年學生在形勢政策教育中受到公民教育的薰陶。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作為主線,貫穿到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模式從精英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全面而系統地探索現代形勢與政策教育模式,促進現代公民教育,對於加深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發展道路具重要意義。

一、公民教育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德育教育的理念弱化

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應當立足現實,注重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追蹤,提倡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交流。然而,當下封閉性的高校德育教育缺少與社會熱點的追蹤,教育內容缺少針對性和層次性,因此,當處於年輕氣盛的高校學生在看待一些社會問題如房價過高、貧富差距懸殊、看病難、看病貴等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時,傳統德育教育灌輸式的方法效果不佳。

(二)大眾文化的負面影響

所謂的`大眾文化是指採用時尚化方式運作、以現代傳媒為介質大批量生產的當代文化形態。大眾文化對我國公民教育會產生媚俗的影響。大眾文化時代使得個體容易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儘管我們批判大眾文化,但卻無法拒斥大眾文化,例如網絡上宣傳暴力的遊戲內容和宣傳頹廢精神的視頻等。

(三)公民意識培養薄弱

公民意識是一種現代意識,體現為高校學生對於公民權利、公民義務以及公民責任的認同與遵循。目前,高校存在重視公民義務教育,而忽視公民權利教育,注重的是臣屬公民角色的塑造。教師作為權威,基本以大班講課的方式進行灌輸,學生參與性不強,積極性不高。此外,學生的公民參與大都是被動的,大學生往往處於金字塔的底層,他們作為公民參與相關活動是被動式的,無法彰顯公民參與的重要性。

二、形勢政策教育融入公民教育的意義

學校公民教育屬於德育的範疇。形勢政策教育的關鍵,在於切實把它融入公民教育的全過程,轉化為當代大學生的自覺追求。所謂“融入”意味着有機結合和滲透,形勢政策教育體系建設和公民教育工作不應該是“兩張皮”,只有有機結合在一起,互相滲透,才能“潤物細無聲”,使形勢政策教育體系內容有更強的可接受性。

三、把形勢政策教育融入加強我國公民教育全過程的主要途徑

把形勢政策教育融入公民教育全過程,也就是要把形勢政策教育的基本內容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同公民教育的內容有效結合起來,特別是同思想教育的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在幫助人們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一)注重意識培養

應當注重增強高校學生的法制觀念,提升道德品質,使他們透過事物的現象來看本質,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敏鋭的政治觀察力、鑑別力。同時,學校德育工作藉助形勢政策教育,通過對時事熱點的傳播,可以促進學生對多種價值文化產生思辨,以增進大學生公民意識與公民教育。

(二)多開設相關形勢政策教育講壇、論壇

公民意識的培養必須經歷認知、情感、意向和行為的四個階段。因此結合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現狀,建議多開設相關的形勢政策教育的講壇、論壇,使學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聆聽。要通過國內熱點形勢的闡述,引導大學生觀察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越性。

(三)建立價值座標——積極引導青年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公民教育是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現實需要。要努力發揮模範的榜樣作用,特別要注重身邊典型的示範作用,充分發揮他們可親可信的優勢,引導廣大學生自覺遵守愛國守法、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等基本道德規範,使廣大學生明確是非、善惡、美醜界線,推動形成良好校風學風,形成和諧的人際關係和文明的社會風尚。

(四)營造良好的校園輿論氛圍

把形勢政策教育與校園建設相結合。校園文化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以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化、美化校園文化環境為重點,以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推動形成厚重的校園文化積澱和清新的校園文明風尚,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接受先進文化的薰陶和文明風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園人文、自然環境中陶冶情操,促進自我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要以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要內容,深入開展唱讀講傳活動,在校園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圍。

總之,形勢政策教育是高校“兩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回顧歷史,總結經驗,引領學生更好地通過形勢與政策課程這一媒介,更好地樹立現代公民意識,正是當下我們形勢政策教育的特殊魅力。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7

摘要:當今世界,國際局勢似乎也變得甚為微妙,有點“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態勢。總體來看,國際上以美、日、俄、中和歐洲諸國為主軸,在歷史和國際競爭的舞台上,任何兩國都在為自己的利益進行着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角逐與對壘。。“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繼續發展。總體和平、局部戰爭,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盪,將是今後一個時期國際局勢的基本態勢。

關鍵字:和平與發展經濟全球化 世界多極化

一、和平中謀求發展

在和平穩定中謀求發展,這是當今世界的頭等大事。世界經濟生活日益國際化,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繫日益加深。生產佈局,投資走向,金融往來,科技開發,人才培養,乃至環境保護,都跨越了國界。世界貿易的增長幅度大大超過了世界經濟的增長幅度。科技革命正在向各行各業滲透,經濟活動的規模不斷擴大、速度加快。這樣一種全球經濟的發展肯定不能長久地建立在少數國家發達、多數國家落後的基礎上。世界經濟需要新的動力,世界市場需要新的補充。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興盛,是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的希望所在。

佔世界人口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它們的落後和貧困,主要是歷史上殖民主義統治以及現實的不公正、不合理國際經濟秩序造成的。現在,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順應世界經濟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從本國國情出發,已經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事實證明,只有走這樣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這一潮流在新的世紀中將會更加壯大。在我看來,如果説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國際局勢演變的一大特徵,那麼它們在經濟上的騰飛則將是二十一世紀世界新格局的一個重要標誌。發展中國家走向繁榮富強,數十億人民徹底擺脱貧困的桎梏,將為各國提供巨大的貿易和投資機會,為新興科技和產業開闢廣闊的市場,給全球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使之攀升到新的發展階段。同時,發展中國家的興盛,還將為多極化格局奠定健康的基,為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提供有利條件,使持久的世界和平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一言以蔽之,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興旺發達,將是對人類社會進步重大貢獻。

二、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經濟特徵。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技術創新、知識應用、貿易投資和金融活動日益國際化,各國經濟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有利於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優化配置,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完全脱離世界經濟而孤立地發展。如能加以正確引導和駕馭,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各國各地區加強經濟技術合作,也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社會的穩定。

現在,經濟全球化是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它們經濟科技實力雄厚,掌握着國際經貿組織以及國際經濟規則的主導權,在全球化中獲益最大,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於不利的地位。西方發達國家,通過跨國公司和受它們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加緊向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滲透和擴張,在全世界爭奪資源和市場,同時極力推行它們的發展模式、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企圖通過經濟全球化實現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這使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國家安全面臨着嚴峻挑戰和威脅。目前的經濟全球化進程,正在導致南北差距的進一步拉大,一些經濟技術條件比較差的發展中國家面臨着進一步被邊緣化的危險。國際金融市場不穩定因素很多,一旦出現金融震盪,就會對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造成強烈衝擊。經濟全球化不僅加劇着發達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資金、技術、市場和資源方面的競爭,也加劇着一些國家內部的貧富矛盾,引發社會衝突。總之,一個發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長期安寧的。經濟全球化趨勢要求各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但各國在擴大開放時應根據本國的具體條件,循序漸進,注重提高防範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國家和地區發生經濟危機,不僅發展中國家會深受其害,發達國家也難以置身其外。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國際社會的所有成員應本着責任與風險共擔的精神,共同維護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

經濟全球化趨勢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和發展的,因而勢必繼續加大窮國與富國的發展差距。根本的出路在於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以有利於各國共同發展。

三、世界多極化

世界正在走向多極化,這是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無論是在全球還是在地區範圍,無論是在政治還是在經濟領域,多極化趨勢都在加速發展。極少數大國或大國集團壟斷世界事務、支配其他國家命運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大國關係不斷調整,多個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增強,地位上升,成為國際舞台上不容輕視的一支重要力量。各類區域性組織日趨活躍,顯示出強勁的生命力。世界多極化格局的形成儘管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這種趨勢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對促進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着“冷戰”的結束,和平力量進一步增強。要相互尊重與平等互利,要對話與合作,不要對抗與衝突,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共識。

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有利於世界和平與安全。這種多極化格局,不同於歷史上大國爭霸、瓜分勢力範圍的局面。各國應是獨立自主的,各國的相互合作及各種形式的夥伴關係,不應針對第三方。大國對於維護世界和地區的和平負有重要責任,大國應該尊重小國,強國應該扶持弱國,富國應該幫助窮國。

四、國際形勢變化趨勢對我國的影響

對我國來説,對當前國際形勢進行評估,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認識國際環境對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所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影響。這既涉及對當前形勢的判斷,也涉及到對當今世界長遠變化大勢中一些深層問題的認識。 首先,從總體上看,當前國際形勢對我國仍是機遇大於挑戰,有利於我國繼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國家發展戰略。以和平和發展為主題的時代特徵、世界多極化趨勢、經濟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給我國發展提供的巨大動力和機遇,是長期性、可持續的。只要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這些機遇就會繼續促進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其次,當前國際矛盾的特點、世界戰略格局的調整方向、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趨勢、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不僅沒有弱化而且正在強化國家主權在國際關係中的基石地位和重要意義。要在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保持和爭取比較有利的地位,對於國家主權在國家利益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礎價值必須有清醒的認識。要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矛盾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必須堅持和倡導在相互尊重主權的前提下,積極尋求存異基礎上的求同,多元基礎上的共識,共贏基礎上的合作。

再次,對中國保持和利用重要戰略機遇期構成的不利影響呈增大趨勢,已成為中國在本世紀國家安全面臨的最大隱患。涉台外交在維護中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應對“”分裂勢力在兩岸關係中製造種種突發性事件的任務與日俱增。美軍積極調整在亞太的軍事部署雖然是為其全球戰略服務的,但客觀上使中國問題的環境更加複雜。面對挑戰,中國必須不斷髮展自己,提高包括經濟和軍事實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的新軍事變革,使我軍建設更加適應未來戰爭的要求。

最後,世界經濟保持繁榮、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加大了對世界各種資源的需求,同時也促使世界經濟利益分配格局調整加快,有關國家之間為爭奪資源和市場、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磨擦增多。這使中國在未來的發展和開放過程中面臨更多的壓力,也對中國繼續參與國際競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需要在自身經濟增長方式和對外合作方式等方面進一步開拓進取,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大旗,積極應對這些問題,處理好維護中國自身利益與促進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之間的關係。

形勢與政策論文 篇8

摘要:

隨着經濟快速發展,城市生態形勢壓力也與日俱增,水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社會發展的大問題,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嚴重落後,城市生活污染物未得到有效控制,工業污染源未得到嚴格治理,農業污染日益突出,部分河段水質受污染嚴重,河水發黑發臭,完全失去水質功能。本文主要對城市水環境治理及污染防治對策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

城市規劃;水環境質量;污染防治;對策

城市生態環境是城市宜居水平評價和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作為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水環境對生態環境的治理和改善有着重要的影響。受傳統經濟發展理念的影響,我國城市水環境污染情況不容樂觀。而且在城市擴建過程中還造成了大量周邊濕地的消失,造成了城市生態環境、水環境的進一步惡化。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國近年來加大了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力度。從城市規劃與發展的角度出發,恢復城市周邊濕地環境、改善城市水環境與生態環境。

一、城市水環境的基本特點

1、城市用水的特點

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是城市用水的主要類型,由於城市人員密集、工業化生產程度高,所以,城市用水需要較高的質量、較大的供水量、穩定的供給,這對城市採水、供水和用水來説有着不同於農村的特點。

2、城市用水的依賴性強

城市由於用水量大、供水要求高,所以,單純依靠城市區域的供給和開採往往難於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因此,大眾城市往往需要從城區周邊或外地調水來滿足城市的用水需要,“引灤入津”、“南水北調”就是這樣的舉措。

3、城市水環境脆弱

在我國北方,城市生活和生產用水大都在簡單處理或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到環境之中,在日積月累的大量污染的影響下,城市水環境受到了嚴重破壞,並且這一現象有蔓延和惡化的趨勢,造成水環境的脆弱和生態的破壞,影響城市深入地發展。

4、城市地下水環境惡化

城市地下水環境惡化來源有兩個,一是,城市生產和生活中大量污染源滲入地下,造成對地下水資源和水環境的破壞;二是,城市地表硬化導致城市地面下滲量的減少,在大量開採地下水的同時,沒有必要的補充,出現水環境的惡化。

二、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方法

1、以人為本,科學發展

把維護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作為第一點,把羣眾最關心、最直接和現實的水環境保護問題為重點,轉變發展觀念,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社會,走科學發展道路。

2、優先保護飲用水源

合格的安全飲用水源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水環境治理應突出重點,優先保護飲用水源,確保羣眾飲水安全。

3、強化節能減排、效益原則

與區縣減排工作掛鈎,把COD削減量考核指標納入到區縣水環境治理目標體系中,明確各區縣污水處理率、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等量化指標。切實保障三個達標,即污水處理率必須達標、污水處理廠的運行負荷率必須達標、COD的減排必須達標。合理安排資金,對節能減排效果明顯,有一定經濟基礎,技術條件成熟,符合國家和行業產業政策的項目優先考慮。

4、治本方針

突出截污治污。河道沿線村鎮、企業密集,污染來源複雜。為此,河道治理將堅持“先截污、後清淤、先治理、後換水”的原則,周密排查河道沿線污染來源,大力實施清淤、截污、生態護坡、河岸綠化等措施,加強河道水體自淨和生態修復功能;在突出截污治理的同時,各區縣還將堅持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同步建設,大力提升現有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妥善解決污水出路,切實提高河道水環境質量。

5、加強協作,落實責任

市水務局於去年成立了河道水環境考核辦公室,將清水工程已治理河道納入考核範圍,各區縣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在本轄區內建立水環境管理機構和相關管理機制,有效鞏固水環境治理成果。此外,目前市政府已正式批准本市河道水環境實施“河長制”管理意見,即將公佈全市主要河道“河長”名單,構建完善的河道水環境管理長效機制,為今後本市水環境由加強治理向強化管理轉變打好基礎。

三、城市河流水防治和改善技術的應用

1、底泥疏浚和河牀微生態系統修復

在河流洪水、蓄洪功能上,底泥疏浚主要體現在河流利用水面變化增加行洪、蓄洪能力。作為沉積物沉積,有的湖泊水的深度可以被調整,從而減少其調節和存儲功能。增加城市河湖疏浚河道水容量後,以確保順利排出這些河流洪水,保障人民羣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也避免了洪澇災害。底泥疏浚是水環境綜合整治的一項重要措施,滇池、巢湖、太湖等水環境綜合整治已被廣泛使用。可見,合理的疏浚清除污染物,對於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人工增氧技術

人工增氧技術是基於城市河流水污染後缺氧的現象,人工的向水體中注入空氣或氧氣,從而加速水體復氧的進程,提高水體的溶解氧水平,恢復和提高在水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使河流水的污染物淨化,從而改善河流的水質。河流氧氣一般使用固定和移動站充氧平台兩種形式。河道人工增氧技術的應用,能夠使得水質不同時期達到消除黑臭、減少水體污染負荷、促進河流生態系統恢復的目的。

3、調水引流水質改善技術

貫穿城市的內河河網水系,因為控制結構的限制,使得河流水不能夠連接到外部的水體,造成水處於靜止的狀態,當天氣炎熱的時候,溶解在水中的氧氣濃度就會降低,容易導致水質變壞。通過改進水域水動力條件,提高水體污染物的稀釋能力,增強局部水體的自淨能力,許多城市在水資源利用和部署中,通過跨流域調水工程,解決空間分佈不均的問題。

4、植物修復技術

對於河道河流自然恢復應採取生態化措施,主要是通過恢復河岸植被、恢復天然濕地,在河岸種植蘆葦、浮萍、睡蓮、水生植物和其他濕地植物,以提高水體的淨化能力。種植水生植物的城市河流水,一方面能夠通過植物的根系的吸收,從而降低和遏制富營養化趨勢;另一方面通過種植水生植物,可以也起到美化水體環境,提高城市的景觀的效果。

5、生物淨化技術

生物淨化技術是充分利用天然水體自淨的功能,採用人工措施,創造更有利的環境有利於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並培養出大量的微生物從而增強水體淨化能力,以提高納污水體氧化降解有機物能力的一種淨化方法。目前國內外最常用的生物淨化技術是曝氣技術、生物膜技術與投菌技術。生物淨化技術,其成本低,對環境的影響小,能夠有效降解污染物,是水體污染處理的最佳選擇之一。生物淨化技術及產品的開發,特別是分解菌株的培養也將被篩選到河流水污染控制技術之中,是未來城市水污染防治和治理的發展趨勢。將具有特殊分解能力的菌種添加到河邊,能夠將水體中有毒有害物質分解為無毒無害的物質,從而加速有毒物質的分解、轉化,不僅可以提高河流的淨化能力,而且也實現了河流的生態修復。生物產品的運用將成為人工增氧、底泥疏浚等現有防治技術的有益補充。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城市河流和湖泊污染情況是非常嚴重的,城市河流水有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問題。目前,在城市河流污染環境下,需要完善城市管線網絡,並建設污水處理廠,具體的水污染防治技術措施有:底泥疏浚、人工增加氧氣、引水排水水質改善、植物修復、濕地水淨化技術等河流強化淨化技術。能夠應對不同的城市的污水狀況,使得城市河流水污染的情況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促進城市河流的健康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74gvn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