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新農村建設的論文(精品多篇)

新農村建設的論文(精品多篇)

新農村建設的論文(精品多篇)

關於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篇一

[提要] 新農村建設要求加快農村信息化發展,為此,各地必須在遵循制宜性、前瞻性、兼容性、漸進性等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採取如下一些對策:統一標準和技術平台建設,促進各地協調發展;加強專業機構建設,提高信息人才素質;強化信息採集,提高信息質量;關注個性化信息需求,完善農村增值信息服務等。

[關鍵詞] 新農村建設;農村信息化;對策研究

當前,全國各地新農村建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尤其是,作為新農村建設中推進經濟現代化、社會現代化以及人的素質現代化的重要手段,農村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充分認知、切實正視和密切關注。本文試就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信息化發展問題談一些粗淺的看法,以求拋磚引玉。

一、新農村建設要求加快農村信息化發展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發展要求,涉及到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多個方面,而且,這些方面的建設和發展都與農村信息化緊密相聯。

(一)農村信息化建設能推動“生產發展”。農業信息化就是將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在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推動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目前我國已經進入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新階段,我們應該清醒認識到,農業產品質量差、效益低、農民收入增長速度緩慢,農業資源過度消耗、環境破壞嚴重以及農業國際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已成為新階段制約農業與農村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出路就是大力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而農業科技革命正是農業信息化的重要內容,因此農村的發展與信息化建設息息相關。

(二)農村信息化建設能促進“生活寬裕”。從物質建設層面來説,信息化發展有助於農村更快、更好的獲得市場信息、科技信息,增加農民致富途徑;從精神建設層面來説,推進信息化建設,可以更加合理的整合和利用社會資源,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最終受益者是農民,它不僅會帶來農村生產的發展,農民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更會帶來農民生活方式的轉變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總而言之,信息化建設發展一步,農村“生活寬裕”的目標就會向前推進一步,二者緊密相聯。

(三)“鄉風文明”離不開農村信息化建設。鄉風文明包含的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精神文明,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廣電網和電信網等多種方式向人們傳播健康、進步的社會意識形態,無疑有利於推進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同時,信息化的發展還有助於完善農村遠程教育系統,滿足農民技能培訓服務需求,縮小農村與城市間的數字鴻溝,為農民提供平等發展的機會,在我國廣大農村實現真正的“鄉風文明”。

(四)“村容整潔”與農村信息化建設協同發展。信息化基礎建設是農村規劃的重要一環,在新農村發展中不僅要加大對道路、飲水、廚房、廁所等設施的投入,還要加強對電力、廣播、通訊、電訊等信息化配套設施的完善,即“採用‘三電合一’的模式發展農村信息化,就是利用電話網、電視網和電腦網三種信息載體的優勢,建設公共數據庫平台。“三網”在農村的合理佈局是村容整潔要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互要協同發展。

(五)信息化建設有助於促進“管理民主”。遵紀守法、遠離愚昧、誠實守信是當代新型農民的精神特徵、信息化程度越高,農民的公民意識越強。例如通過互聯網。手機短信等形式使得政府的各種惠農政策可以很便捷的廣泛傳播,有利於提高村民的保護自身權益的認識,增加監督管理的手段,增強村民參與村務管理的積極性,也使得農村加強和完善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創造和諧的發展環境。此外,通過開發信息技術,還可以建立面向基層的電子政務系統、小城鎮信息化管理系統、社區管理信息系統等,從而實現對鄉鎮和村日常事務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務,不僅有利於實現政務公開,而且有利於推動鄉村基層管理民主。

二、推進農村信息化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鑑於信息資源在農村生產經營中的作用日益突顯,廣大農民也更注意運用信息指導生產和生活,“三農”對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具有複雜性、全程性、時效性等特點,農業大省在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時,就必須堅持四性原則,即因地制宜、前瞻性和兼容性、漸進性等基本原則。

(一)制宜性原則。農業大省在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中,一定要考慮到不同農村經濟發展的共性以及特殊性,建立起具有地域特色的信息網絡體系,項目的部署也要針對不同農村地區的各異特點具有實用性及實地可操作性。否則,即使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所達到的實際效果也不一定會盡如人意。

(二)前瞻性原則。在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正以我們想象不到的速度突飛猛進,信息技術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稍不留神就會落伍,就會被“歷史”所淘汰。農業大省在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時,也必須具備前瞻性,即能跟得上科技發展的步伐。只有具有了前瞻性,才會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浪費,才會給今後的工作減少不必要的麻煩,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農業大省在分步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時,一定要充分考慮技術與功能的升級與擴展。

關於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篇二

1當前農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1)農信社的利率對新農村經濟建設具有阻礙作用

所謂利率,主要指的是資金價格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實時體現,在當前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利率的決定是由供求雙方來共同完成的`。就目前我國農信社利率方面所存在的問題來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利率定價機制缺乏完善性和科學性,通常情況下,聯社掌握着農信社的利率定價和調整的權力,聯社根據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對貸款利率進行統一定價,並實施有效管理。目前,我國農信社利率定價機制之所以不合理,主要是因為各個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所導致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採用一刀切的方式對利率進行定價,那麼勢必會加大部分農民的壓力,農村經濟的發展也會因此而受到影響。二是利率普遍偏高,導致了農村經濟建設成本的增加。雖然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陸續出台了諸多政策,但是,由於農信社本身資本相對而言比較薄弱,並從自身的貸款需求出發,利率一浮到頂,加大了農民還貸款的壓力。三是利率定價方式相對來説比較簡單,就我國目前農信社利率的定價方式來看,只是單純的按照貸款對象來確定固定的利率浮動,缺乏靈活性。

(2)農信社產權對新農村經濟建設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目前,我國農村信用社的組成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即鄉鎮個體、私營企業和農民,這樣一來,就需要對農信社的產權進行進一步明確,以此來更好的促進農信社的可持續發展。然而就我國目前大部分農信社的現狀來看,產權不明晰,產權主體缺位已經成為了其發展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如果上述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那麼必然會影響到農村經濟的發展。此外,這種多個股東組成的合作制,已經無法滿足農信社的發展需求,以效率方面為例,由於農信社改革工作對效率方面的重視程度不高,所以農信社虧損的現象時有發生,不僅影響了農信社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對新農村經濟的建設也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

(3)農信社管理體制制約了新農村經濟建設

管理體制缺乏科學性也是當前農信社改革過程中的一項主要問題。此方面的問題大致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民主管理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雖然我國農信社的股份是由三大組織共同成立的,但是權力的分佈卻並不均勻,在農信社實際發展中,大部分權力和職能幾乎都掌握在農信社主任手裏,民主管理根本發揮不了自身的作用。二是外部干預現象嚴重,由於農信社佔據了農村金融的大部分市場份額,所以,政府部門為了更好的對農村金融市場進行掌握,往往會對農信社的發展實施一定程度的干預,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政府部門並不是專業的管理機構,在管理工作上缺乏豐富的經驗,這樣一來,管理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不利於農信社的可持續發展。三是管理主體錯位,目前,農信社的經營管理人員大多身兼數職,存在諸多弊端,所以在經營和管理中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2完善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根本措施

隨着農村經濟的飛速發展,農信社在新農村經濟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因此,為了實現農信社的有效改革,針對上文中所提高的問題,採取針對性的措施將其有效解決是不容忽視的。就我國目前農村信用社發展的現狀來看,完善農信社的改革措施,相關部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1)建立完善的農村信用社利率定價機制

農信社應該根據當前利率市場化的條件,以貨幣市場利率和當地競爭需求為基礎來進行科學的定價,同時,利率的定價還應該考慮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從農民的經濟水平和承受能力出發,確保利率定價的合理性。目前,我國仍有部分地區的農信社存在規模小、人員素質低等問題,這就要求國家相關部門要出台一些優惠政策,適當的降低營業税税率,提高農信社支持農業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提高了對農信社發展的重視程度,加大扶持力度,才能夠在確保農信社穩定發展的同時,對新農村經濟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外,還要根據市場進行細分,獲取最大化的經濟效益。

(2)從根本上提高農信社的服務水平

首先,農信社要對現有的貸款手續進行簡化,將繁雜的業務流程簡單化,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提高農信社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而且對新農村經濟建設也具有重要意義。但需要注意的是,將貸款手續進行簡化的前提是對客户的信譽度進行全面瞭解與掌握,對於信譽度較高的客户,可以簡化貸款手續,以此來為新農村經濟的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其次,要對金融產品進行不斷創新與完善,不斷增加業務種類和新金融產品,通過各種途徑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從而更好的適應新農村經濟建設的根本需求。

(3)合理選擇農信社的產權制度

對於農信社產權制度的完善,主要應該從兩個方面出發,首先是要根據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其次是要根據當前農村經濟的發展階段進行選擇。對於合作制,我們能夠全盤否決,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合作社的建設能夠促進"三農"服務的有效開展。此外,要進一步促進產權的多樣化,目前,由於諸多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不同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也參差不齊,尤其是東西部的農村發展,其差距更是非常大。所以,對於農信社產權制度的選擇,必須結合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發展水平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農信社的發展更好的為新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服務。

(4)完善農信社的管理體制

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體系的支撐,農信社作為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民和農村之間發揮着重要的橋樑作用。尤其是在新農村經濟發展的背景下,這種作用更是被給予了高度重視。在這種情況下,對農村信用社的管理體制進行健全與完善至關重要。由於農信社的發展關係着地方經濟的進步,所以,管理機制的完善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部門要將自身的協調能力充分發揮出來,避免資金外流的現象發生。此外,要將政府的管理職能進行準確定位,在管理過程中,要根據政企分開的職能進行有效改革與管理,不得直接對信用社的業務實施干預。

3結語

綜上所述,對於我國當前農村經濟的發展來看,農村信用社的改革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改革的有效性直接關係着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提高對農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視程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從本文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出,我國目前農村信用社改革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信用社作用的發揮。所以,在未來的時間裏,相關部門必須結合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採取針對性的措施提高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有效性,進而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於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篇三

論文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廣大農民羣眾,農村勞動力素質提高對建設農村現代化、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具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在分析農村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勞動力素質的現狀、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措施和對策。

論文關鍵詞:新農村,農民,素質教育

農民素質是指農民在實踐的基礎上,受先天生理特徵及後天環境的影響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從事各種活動所具備的內在本質力量及基本品質。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設新農村,必須培養和造就千千萬萬“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講文明、守法紀”的新型農民,因此我們要提高包括文化素質、科技素質、經營管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在內的農民綜合素質。

1培養新型農民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1.1農業現代化和技術推廣需要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現代農業是把高新技術廣泛應用到傳統農業生產力的各個要素中,使勞動對象得到不斷擴大,勞動手段不斷革新,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也隨之不斷提高,從而創造出新的農業生產力系統。農民是農業科學技術的直接應用者,他們對科學技術的接受程度和操作水平,直接關係到生產的結果;他們的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意識直接關係到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因此,沒有掌握現代科技文化的農民,就不可能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現代科技,也就談不上實現農業現代化。

1.2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要求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

目前我國農村工業勞動力的低素質和潛在的轉移勞動力的素質偏低,無法滿足鄉鎮企業機制和技術創新的需要,農村產業結構得不到優化,這些企業也就得不到發展,進而影響了農民的充分就業和收入的增長。同時,我國龐大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大軍整體在城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僅能從事簡單勞動,很難適應現代工業發展的需要,從根本上阻礙了城市化的進程。

1.3農民收入的增加亟待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

收入水平是實現小康的決定因素,而農村勞動力素質又是影響農民收入水平的關鍵。從收入結構看,農村二、三產業收入佔農户家庭經營純收入的比重不斷提高,素質較高的農民,市場經濟意識和市場適應能力較強,擇業範圍廣,而素質較差的農民此項收入就少。目前,在我國4.9億多農村勞動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佔13%,而國中的仍佔49%,國小及國小以下的還佔38%,其中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還佔7個百分點。這種勞動力文化素質不高的狀況導致大部分農民思想保守、落後,固守第一產業,謀生方式單調,適應市場經濟靈活變化的能力差,對市場信息缺乏分析的能力,嚴重地影響了收入水平的提高。因此,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是挖掘農民增收潛力的根本途徑。

2農民素質提高的制約因素分析

2.1傳統觀念對農民素質的影響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農民的小農意識和自然經濟觀念仍然比較濃厚,對於生中某些陳規陋習總不願意輕易放棄,這樣就會循規蹈矩,不求創新,從而制約農民開闊眼界,阻礙對科學技術的採用。儘管我國農村的市場經濟己經進入深入發展階段,而農民仍然缺乏駕馭市場經濟的決策能力和運用市場規律調節和管理生產的應變能力。他們思想保守,市場意識不強,不能根據市場需求來安排自己的生活,這種落後的傳統觀念至今仍是影響農民素質,阻礙農村社會主義民主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因素。

2.1.2農民缺乏自我提高素質的主動性

近年來,市場對綠色農產品的需求,傳統的農產品品種、傳統的種植方式、傳統的農業生產技術,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這就使本來門檻不高的農業,更加適合初、高中畢業水平的青年農民。這些青年農民農忙時節回鄉種田,農閒時節外出打工,務農收入與打工收入幾乎平分秋色。這就使職業農民的概念在農民心中沒有打下強烈的烙印,再加上近年來農村職業教育基礎設施條件較差,專業設置與課程設置不盡合理,培訓時間較長,費用較高,使從業農民不願意接受素質培訓,缺乏自我提高職業技能素質的主動性。

2.2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對農民素質提高的影響

自20世紀50年代,國家陸續建立了以户籍制度為基礎的就業制度、糧食供給制度、教育制度、勞動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制度等14項制度,在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上實行了城鄉分離的制度和政策,使得我國農民長期被阻擋在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之外,變成了單純的工業化發展所需要的廉價農產品的提供者,從而失去了提高素質和實現自身素質現代化的良好機會。維護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的種種制度,牢牢地把幾億農民限制在農村,尤其受户籍制度和就業制度的限制,農民不能自由地遷入城鎮,不能自由地選擇農轉非形式,束縛了農民個人的發展。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偏重城市教育而忽視農村教育,它為城市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但卻拉大了城鄉差距,使農村教育發展長期滯後並失去了對人才的吸引力,導致大量人才集中在城市而不流入農村,造成我國農民的整體素質長期低下。

2.3“逆市場化”運行機制制約農民素質的提高

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競爭、開放、民主、法制的經濟,其分配方式、運行機制必然引起其運作主體利益的調整,促使生產者產生效率觀念、平等觀念、民主觀念和法制觀念,對於提高農民素質,促進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的轉變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20世紀50年代後期我國社會曾經用計劃經濟完全取代任何意義上的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農民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怎樣生產國家都有規定,農民的經營權被剝奪,喪失了自主配置資源的能力。我國農村長期的“逆市場化”的運行機制及由此產生的經濟關係極大地制約了農民素質中諸如競爭、民主、法制觀念等現代意識和觀念的培育。另外,農村“逆市場化”也進一步強化了農村社會的封閉性,農民不能通過市場,實現由農村向城市的流動和遷移。現在進城務工的農民在就業選擇、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權利還常常受到忽視、侵害和剝奪。市場化是農村現代化的基礎,沒有市場化,就不可能提高農民素質和實現農民素質的現代化。

3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提高農民素質的措施和對策

3.1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積極引導農民價值觀念的變革

深入開展科學發展觀的學習教育活動,從農民生活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讓農民聽得進、做得到。通過教育,使農民羣眾分清是非、善惡,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文明素養。引導廣大農民把道德規範、道德原則轉化為道德實踐,堅持從身邊的事情做起,不斷改變傳統的、封閉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各種陳規陋習,自覺追求科學文明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2改變傳統思想,培養農民自身的創業精神

韓國新村運動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新村運動的實質和精髓是農民自發的“致富運動”,農民發自內心的聲音是“幹!就能行。”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應當對教育培訓抱有主動的態度,為了能增收致富、改變面貌、改善生活,要積極支持和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要發揚主人翁精神為活動的有效開展進言獻策,提建議、提要求、出主意。通過加強學習、主動學習,豐富文化科學知識,增強就業適應性,具備在農業與非農職業間的轉換能力,誠實守信,不斷更新思想觀念,樂於接受並能夠較好地適應變革。

3.3增強政府在農村勞動力素質提高中的主導作用

一是繼續推進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會保障機制。推進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實現由出生地管理為主到居住地管理為主的轉變,把城鎮工作的農民轉為市民,把在區政府駐地、鄉鎮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和收入的農民均轉為城鎮户口,並在子女入學、參軍、就業等方面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待遇,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勞動力就業中介組織,形成包括就業信息、諮詢、職業介紹勞務體系,減少勞動力的務工成本,幫助勞動力對轉移成本、收益、風險做出正確判斷,減少盲目流動,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有效轉移。

二是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充分發揮國家政策對農民素質提高的推動作用。

一方面加大各級政府要義務教育的投入。不斷改革、完善教育體制和經費保障機制,確保每一個農民的孩子,都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以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新農民為目標,進—步調整農村辦學方向,實行素質教育,切實提高新一代農民的素質。二是大力發展農村成人職業教育。在投資主體方面,建立多元投資體系,逐步建立政府投入為主導,社會和企業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把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產業化,提高經費投資收益率。在農村職業教育的體系設置方面,對於農村現有從業人員,開展各種農業實用技能培訓;對於高中畢業生,通過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具有較高水平的專門人才。在農業職業教育課程體系設置方面,根據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注重“實際、實用、實效”。逐步建立起職業培訓與農民分工分業相銜接的機制,提高農民就業的競爭力,使廣大農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農民總體素質提高了,就業途徑就會多起來,收入水平就會高起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就會大大加快。

.就當前農村文化建設問題的建議與對策 篇四

第一,應加大文化事業基金的投入力度,建設和管理好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當前我國農村文化建設主要還是依靠國家和政府的支持,政府應積極發揮文化職能及社會職能,重視我國廣大農村的文化建設。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各級鄉鎮應建立農村文化建設專項基金,並增強領導、依法管理,確保專款專用,嚴格追蹤農村文化活動的經費投入的使用情況,從而保障農村文化活動的順利展開;另一方面,政府應繼續加大對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建設和管理好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確保新建的和現有的文化設施能夠持續的發揮作用。

第二,創新機制,加速農村文化隊伍的建設。一方面,要加快基層文化單位的改革,改變管理機制,保障基層文化單位的獨立性,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各級政府要轉變工作思路,重視農村文化建設隊伍的人才培養,加強對農村文化工作人員的繼續教育及後期培訓,放開政策,吸納更多有文化特長、專業技能的年輕人深入農村,參與到農村文化建設的工作中來,以此推動農村文化隊伍整體力量的增強。

第三,要充分調動農村居民的積極性,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農村居民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主人公,要充分發揮農村居民主人翁意識,積極引導農村居民參與文化活動,不斷普及先進思想先進理念,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農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其次,要重視農村居民的實際文化需求,創新文化活動形式,多開展互動性強的文化活動,如農民草根大舞台等,充分調動農村居民的積極性,發揮農村居民的創造力,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讓農民做文化建設的主角。

關於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篇五

一、着力加強農業科技檔案資源建設

農業科技檔案資源是由社會發展的基礎決定的,這就要求,農業科技檔案資源建設必須立足於新農村建設的實際。我認為,加強農業科技檔案資源建設的前提是搞清楚什麼是農業科技檔案資源,現階段農業科技檔案資源建設的真正內涵包括什麼,我們怎樣集聚、發掘、開發和利用好這些珍貴的資源。我認為應該做到:一是盤活原有資源,變死檔案為活教材。新農村建設中,有大多數建設者不能看到農業科技檔案在這其中的重要作用,於是造成原有的資源束之高閣,得不到應有的利用,所以只有盤活原有資源,變死檔案為活教材,充分發揮利用原有檔案,才是農業科技檔案資源建設的一個基礎保障。二是集聚現代資源。在新農村建設中,每天、每時、每刻,都在產生大量的檔案資源,特別是現代社會迅猛發展,產生的農業科技檔案隨之也有現代的氣息,也有根本上的改變,我們只有抓住當前的機遇,集聚現代資源,才能加強農業科技檔案的資源建設。三是保護珍稀資源。我們在新農村建設中,一定存在着一些極具價值的技術與經驗,這些對於現在乃至於將來新農村的建設工作都有着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那麼只有我們注意保護這些珍稀資源,才能為農業科技檔案留下寶貴的財富。總之,要想農業科技檔案持續發展,必須把這三方面有機的結合,有機的統一,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業科技檔案更好地服務於新農村建設中。

二、突出提升農業科技檔案的服務功能

農業科技檔案的服務功能,對我們現代社會來講,特別是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非常現實、非常重要的針對性。隨着“三農”事業的不斷髮展,人們對農業科技檔案的關切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農民在利益訴求、權益維護方面對檔案的利用程度達到了歷史上的新高度。那麼在此時,我們需要關注的,需要做到的就是提升農業科技檔案的服務功能。只有這樣才能滿足當前社會“三農”的需求。農業科技檔案工作的生命力和活力,來源於創新,農業科技檔案事業的創新發展,就是服務功能的創新發展。這就要求檔案管理部門以及檔案工作者,必須結合當前我們新農村建設中發展的實際,界定農業科技檔案工作創新發展的重點領域,創新服務的方式、手段、方法和載體,不斷拓展功能,以全新的現代理念,強化融入發展的意識,突出提升農業科技檔案的服務功能,充分發揮農業科技檔案服務發展的重要作用。

三、落實強化農村基層檔案工作人員職能和責任機制

當前的新農村建設中,還有很大一部分基層領導幹部根本沒有意識到農業科技檔案對於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以至於農村基層檔案人員的關注度不高,工作待遇下降等等。所以導致出現農村基層檔案人員工作散漫;農民心目中也缺少檔案的概念;農業科技檔案資料不齊、檔案移交貧乏,利用度為零等問題,這大大地制約了農業科技檔案的發展。所以,農村基層檔案人員要切實增強責任感,基層領導幹部要加強對檔案工作的領導,在把檔案工作納入整體規劃的同時,建立完善檔案人員職能和責任的機制,逐步規範檔案室建設,促使檔案工作人員履行好監督和指導兩種職能。要健全責任機制,完善各項檔案制度,使村級檔案建設逐步走上制度化、標準化、規範化的軌道,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村級檔案管理隊伍。具體辦法一是通過學習培訓,進一步提高村級檔案管理水平、業務技能和指導能力,主動參與、出謀劃策,為村黨總支、村委會做出決策提供有效保障。二是要鞏固和擴大村級建檔成果,採取多種措施,促成檔案人員開發農村檔案信息資源,有責任地加強經濟、科技、教育、衞生等檔案資料的收集。三是有責任地加強地方特色文化檔案資料的收集,使歸檔的文件材料確保齊全、完整、準確,符合檔案管理要求。

四、深入解決構建農村檔案平台所面臨的新問題

在新農村建設中,一些檔案工作者對於檔案工作內容的認識,歷來侷限於檔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具體的業務範疇,其實,我們要將檔案工作真正溶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項事業、服務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突破原有的思維定勢,搭建起檔案利用的平台,積極認真地為本地的重要事業做好服務工作,要把農村基層的檔案工作形成為一項專門工作,使檔案業務範疇得以伸延和深化。同時,我們必須因勢利導,在思想認識上提倡和逐步普及一種觀念,改變過去傳統狹隘的收集歸檔工作,樹立起農村基層檔案利用、服務意識。要真正構建起農村檔案平台,促使檔案工作健康發展,就必須加強領導,贏得領導支持,把檔案工作擺上議事日程,列入農村基層經濟社會發展計劃,並給予人員和經費的必要保證,還要確保思想認識、組織保障、工作措施三到位,這樣,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必將是一個全新的檔案工作天地。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新農村建設各項工作的推進,政治的、經濟的、科學文化的所形成的農業科技檔案資料越來越多,需要利用的檔案也隨之增多,農民規模農業、增產增效技術、企業管理向科學型、知識型轉變等等,深深地感到沒有檔案和檔案工作不行,沒有一個良好的檔案平台更不行,皆希望有人員幫助、指導建立檔案,這是構建法治社會、文明社會、和諧社會所要踐行的永恆主題。總的來講,做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任務光榮而艱鉅。實現服務功能是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的終極目標,這項工作的實質意義在於盡最大可能開發並利用檔案資源,給農業科技事業提供幫助、創造資源價值。所以,檔案工作者需要投入更加飽滿的熱情、培養更加精湛的業務,並站在開發檔案資源、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服務的立場做好一切工作。

關於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篇六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隨着我國經濟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的新農村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果,這種成果的取得與農村合作經濟的作用密不可分。本文分析了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及其目標,也對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同時也説明了農業合作經濟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村合作經濟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在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科學技術以及農業現代化、科技化、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然而當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及相關生產設備空前進步和發展的同時,我國原有小家庭式的農業生產便面臨着前所未有的衝擊。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合作型經濟逐步顯示出了其優勢及發展空間。這種優勢直接體現在新農村的農民經濟收入之中,因此在談論新農村經濟建設的時候,我們有必要詳細的論證農村合作經濟所發揮出的重要作用。

新農村的建設

(一)新農村的建設要求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是國民生產的支柱和基礎。我國幅員遼闊,地形上呈現出了多樣性的地貌特徵,所以農業生產也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特點。因此對新農村的建設提出了幾點基本要求:首先,要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其次,要促進我國農業生產水平的發展和進步,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生產現代化。最後,要提高農民的個人收入,確保廣大農民共同致富。

(二)新農村的建設目標

1.實現規模型、集約型、產業型的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節約生產能耗。

2.有效的降低、減少農產品在交易環節中所產生的成本。

3.快速掌握市場信息、動態、需求等第一手資料,以科學的方法制定農業生產計劃。

4.提高農業生產中的科學技術含量,儘快將最新、最高、最實用的科學技術應用到第一線的農業生產中去。

5.保證農業生產的資金,以全新的金融方法和理念支持農業生產,提高農民抵抗風險的能力。

6.創建整潔、衞生的鄉村居住條件;保證便利的交通環境;豐富農民的業餘文化生活;保護生態環境。

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趨勢

(一)原有的農村合作經濟形式

上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實行的,以家庭為單位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曾經使我國很多地區的鄉鎮、農村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有的發達地區甚至提前進入了小康生活標準的社會。然而自從進入到上世紀90年代之後,這種發展速度逐步放慢。

(二)新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及特點

世界上的先進農業發展主要的成功經驗是通過促進合作、聯合等方式,組織並引導個體農民進入市場並參與競爭。我國新農村合作經濟的興起及其發展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在上述條件下,我國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應運而生。這是從事相同類型農業產品經營的個體農民,在原有經濟合作形式基礎之上,以互惠互利和自覺自願為先決條件,而組建的新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下面我們就對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特點進行具體分析:

1.其發展範圍與產業類型關聯程度相對較大。其生產經營範圍已經基本含蓋了全部主導產業。形成了具有區域性優勢的特色產業,使得發展更快、更專業。

2.主體顯現出多元化的格局。因為我國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具有不平衡的特點,各地區個體農民依據當地的具體情況、經濟條件、市場規模等狀況,自行選擇出了最適宜的合作形式。形成了多元化、地方性的合作組織形式。

3. 經濟合作的各類組織,具有示範性和帶動性的特點。基本形成了相應的產業促進協會,又以相應的協會來帶動相應的產業,二者互相促進、互相支持。

4. 相關服務性功能日漸顯現。隨着新型農業向全面產業化、規模化推進,經濟合作組織也出現了,向科學技術、經濟生產實體方向的轉變。開始向個體農民提供全套的生產及銷售服務。經濟合作組織的服務意識及水平明顯提高。

5. 小規模的合作組織依然佔據經濟上的主導地位。農村合作社和專業產業協會的分佈存在着顯著的地區性特點。

農村合作經濟發揮的作用

(一)在規模化、產業化的新農業中發揮橋樑作用。

將家庭式的農民聯合起來,形成集約式的生產方式。並與當地大型企業進行合作,形成多形式、複合式的農村生產模式,向深加工式、高附加值的生產方向延伸,促進原有的農村向專業化、區域化的生產結構調整。引入先進的大型生產設備,並應用到生產第一線中去,提高生產效率,節約生產成本和勞動力。

(二)提高國際市場競爭能力的作用。

自我國加入WTO以後,更多的個體農民面對着國際市場上大型專業集團、公司、組織的強勢競爭。從而暴露出我國農業產品質量不佳,生產數量不足等劣勢。通過合作經濟,可以將廣大農民組織起來,形成具有國際競爭能力、市場競爭能力的新農村經濟。以現代化、標準化、科學化的管理方式對農產品的質量進行全程管控,提高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

(三)更好的保護和增加農民的個體利益。

在市場主導生產的市場經濟中,個體農民往往因為對市場行情等信息不瞭解,或相關市場資訊掌握滯後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合作經濟可以將個體農民整合後以合同制進行農業生產,降低個體農民承擔的風險。可以為農業生產提供先進、快捷的市場需求預測,提高農業生產的利潤空間,加強農業生產的指導性。從根本上加快新農村的建設。

(四)提高農民的基礎文化素質,從而全面提高農村生產力。

通過與科研技術小組、學術團體、專利項目組等組織的合作,提高個體農民的基礎文化素質。使個農民掌握先進的科學生產技術,並可以自主的將最新的科研成果運用到實際的農業生產中去。可以組織多樣化的培訓課程、試驗田的講解,為相關的科研團體的研究成果與實際相結合提供一個平台。

(五)便於尋求法律法規方面的顧問與支持

集合大多數個體農户的問題,向政府及各職能部門尋求法律、法規方面的支持,從而使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

綜上所述,合作經濟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將個體農民有序良好的組織起來,開展合作經濟才有可能實現我國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謝小蓉.新農村建設中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與政策建[J].廣東省:華南農業大學,20xx,(S1).

[2]張曉微。 新農村經營組織模式的構建與創新[J]. 山東省:山東省工商學院,20xx,(04).

關於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篇七

[摘要]當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已成為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一員,承擔着農業發展及抗洪抗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針對當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現狀,提出針對性的建設對策,以期促進我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2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909(20xx)32-56-1

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在農民的日常用水方面及農田灌溉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農業能否健康發展,農民能否穩定增收,與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是分不開的,而小型農田水利是保證農田水利建設穩定健康發展的關鍵性要素。

1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與管理問題

1.1設計問題

在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之前,對於當前的施工技術及社會效益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導致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規劃方案不夠科學合理,因此出現了當前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超負荷現象。此外,一些農田水利設計單位在進行農田水利設計時,沒有充分考慮季節因素,設計方案不夠完善,同時由於一些自然災害的原因,影響了水利工程的建設進程。

1.2施工監督及驗收問題

水利工程的施工質量對於整個工程後期的使用壽命都有着重要的影響。當前,很多基層水利施工單位對於水利工程的監督較為鬆懈,僅僅憑藉直覺得出較為主觀的結論。同時,在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一些監控設備較為落後,再加上水利工程監測人員不夠專業,導致水利工程的監測不精準。此外,在水利工程的驗收環節,由於農田水利工程規模一般較小,資金投入較少,驗收人員在驗收時往往重視度不夠,將其僅僅作為一個形式性的環節,對於某些環節出現的問題也不能及時指出並加以糾正,這樣最終導致工程質量出現問題。

1.3質量管理制度問題

當前,我國政府及小型農田水利施工單位對於水利工程建設資金的投入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並未形成。大多數水利工程在建設中仍舊由於施工管理經費問題停滯不前,工程管理制度等方面不夠完善,導致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出現工程維護管理不及時的問題,進而導致出現農民農田被淹及飲水渠道遭到堵塞等問題,嚴重影響當地農民正常的生產生活[1]。

2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我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對策

2.1完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監控措施

施工過程中,農田水利工程監控科學得當,對於整個工程質量會有大幅度的提升。當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及管理過程中應當強化監控措施,水利工程施工單位應配備充足的施工設備,按照嚴格的監控措施執行施工質量檢測工作,同時對施工技術的科學性及執行規章制度的合理性都有嚴格的論證,保證整個水利工程的建設質量。

2.2建設完善科學的農田水利規劃及農田水利法律

建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之前,建立科學合理的規劃體系尤為重要。編制及規劃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時,需要統籌安排,將不同地區的農業發展需求都考慮在內。同時,應結合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多層次多元化地協調發展。此外,建立健全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相關法律法規也是當務之急。不同層級的政府都應對當地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與管理制定出健全完善的法規,保證其運行的規範化。

2.3加大投入,強化後期管理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應有專人進行管理。因為專業的人員及組織可以對當地的居民傳授一些專業的水利知識,提高農民對農田水利建設的認識,從而科學地對農田水利設施進行有效的維護。同時,還需要對竣工後的水利設施進行科學的管護,以保證用户能夠正常使用。

3結語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及管理過程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需要重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方方面面,採取更為科學的管理措施,提升整個農田水利工程的質量,為社會水利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唐書林。基於新農村建設背景的農村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的發展[J].科技風,20xx(1):270.

關於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篇八

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把穩步推進農村小城鎮建設,作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目前各地大力開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雖然各地在區位、資源、環境、歷史沿革和經濟發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異性,所面臨的實際情況也有所不同,但是在條件適宜的地區積極發展農村小城鎮,是當前推動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突破口。這樣做便於農村人口進城定居,從事非農產業,一方面可以增加城鎮人口對於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增加農產品的商品量和附加價值;另一方面,留下的農村人口可以增加人均佔有的耕地資源,進而增加農民的收入。由於小城鎮建設是城市與農村重要的結合點,是農業產業化的服務載體,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基地,因此,在當前大力開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高度重視能夠發揮集聚農村勞動力和農村市場作用的農村小城鎮建設問題,特別是事關農村小城鎮發展的建設規劃、產業格局以及功能設置等問題上,如果各級政府部門不能統籌規劃,合理安排佈局,那麼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進程將會受到影響。

由於目前新農村建設工作主要依靠各級地方政府力量的支持和推動,因此,為了加快我國農村小城鎮的發展步伐,各級政府必須充分發揮好自己的領導、管理及規劃職能。

一、做好農村小城鎮建設的各項規劃

現實經驗告訴我們,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當中,要想科學合理地推進農村小城鎮的建設步伐,各地區首先必須做好具有符合自己實情的小城鎮發展規劃,因為高質量的規劃能夠在發展中發揮龍頭作用。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應根據因地制宜、節約用地、簡單實用的原則,按照合併小型村、縮減自然村、拆除空心村的基本要求,科學地安排佈局農民的生產、生活空間,以及教育、文化、醫療等各種服務性設施。同時,在農村小城鎮的發展規劃中要高度重視小城鎮自身同外部己有的交通道路、水利設施、產業園區等各項專項規劃的銜接工作,通過規劃的合理銜接,最大程度地節約農村小城鎮建設的成本並使它們儘早發揮功效作用。

農村小城鎮建設規劃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土地利用問題。在開展農村小城鎮建設用地過程中,一定要理順土地利用與規劃之間的政策調整關係。一是要妥善解決城鎮化過程中失地農民的補償問題。從國際經驗來看,農地轉化為非農用地,補償標準應以當時的市場價格來確定,而且價值評估過程必須透明。二是尊重農民對農地使用權的法律地位,徵用農民的土地,一定要在農民自願基礎上按照合法的程序進行協商。涉及到羣體利益的,需要徵求羣體意見,需要大眾參與。三是研究制定類似於傾家土地利用與分區規劃法》的法律或條例,解決上述問題及其他相關問題。

與此同時,在農村小城鎮建設過程中,要高度重視保護農村基本農田的完整性,要注意協調好農村小城鎮總體建設規劃同農村土地利用規劃之間的關係,要根據協調好的規劃,不僅要使農村的基本農田成為大中小城市與農村小城鎮之間永久的生態帶,而且還要使它成為鎮與鎮、村與村之間的田園風光隔離帶,努力把我們的小城鎮建設成為農民不喪失土地財產、農村不喪失文化根基、具有自己傳統特色的小城鎮。

在如何科學編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小城鎮發展規劃問題上,各級政府部門的積極參與是完成好規劃編制的充要條件,而把突出節約資源的建設理念貫穿在規劃編制的思想當中,則應成為體現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

由於我國目前大多數地區編制小城鎮發展規劃的水平還不高,特別是在農村小城鎮規劃中佔有重要成分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解決模式。因此,所編制的規劃無論是在科學性還是在可操作性方面都還有很多不足。例如,目前大部分省、市、縣、鎮由於規劃水平低,規劃不合理和缺少有效實施手段,所導致的各級規劃不銜接,規劃沒有權威性以及村莊佈局太散等問題就非常突出。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只有通過把做好農村小城鎮編制規劃的認識,真正放到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框架裏才能實現。

二、科學規劃農村小城鎮經濟建設中的產業格局

由於農村小城鎮經濟的發展同農業產業化水平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它們共同構成了推動農村小城鎮發展的成長要素,因此各級政府部門在安排佈局小城鎮經濟的產業規劃格局時,應從立足當地的資源條件、環境優勢和人文特點出發,大力培育以內生性(endogenous)比較優勢為基礎的具有小城鎮經濟特色的農業產業。具體而言,我國在發展農村小城鎮經濟的時候,應將着力點主要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從各自的實際情況出發,大力發展以具有生產優勢、市場優勢和地域優勢為主要內容的農產品加工業,重點培育有競爭力、帶動能力強、效益好的龍頭企業;二是要積極研究附近大中小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結合自身的實際能力做好承接城市工業產業的轉移工作,努力使小城鎮經濟的生產方式成為現代工業生產鏈中的一環,在此基礎上一方面增強農村小城鎮經濟的發展能力,另一方面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有效轉移;三是在發展農村小城鎮經濟的過程中,要根據己經積聚起來的農村人口和他們之間存在的實際需求,大力發展具有農村小城鎮特色的第三產業,通過發展各種具有符合農村小城鎮經濟特色的專項,提高農村小城鎮經濟的綜合競爭能力。

由於農村小城鎮經濟的發展模式具有多樣化特徵,因此,在推動我國農村小城鎮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各級政府應在培育發展具有地方優勢特色的經濟方面狠下功夫。農村小城鎮經濟中的產業格局佈局,除了把發展重點放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外,各級政府還應在發展諸如農村觀光旅遊業上引導農民積極作為。特別需要説明的是,為了使我國的農村小城鎮經濟的發展能夠實現長期效益最大化,在安排和佈局符合農村小城鎮經濟特色的產業格局時,各級政府部門一方面要努力培育能夠引領農村小城鎮經濟發展、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另一方面還要高度重視城鄉生產力佈局和產業結構之間的協調關係建設。在大力發展農村小城鎮的經濟建設過程中,要抓住小城鎮自身的比較優勢,從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努力構建有利於城鄉互動的產業格局,不斷繁榮和壯大我國農村小城鎮經濟,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

三、努力完善農村小城鎮建設的功能設置

由於我國農業生產力及生產要素分佈的不均衡狀況,因此各地新農村建設中的小城鎮規劃要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各地在編制農村小城鎮建設的功能設置上,一定要從實際出發,不能槁一個模式。例如,東部發達地區的小城鎮建設在功能設置上應着力滿足農民對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短缺功能的需求;中部地區的小城鎮建設應立足於不斷提高己有基礎設施的功能水平,為農民提供乾淨整潔的生活和居住環境;而對西部地區的小城鎮建設來説,優先解決路、電、水、氣及農村教育問題,是其小城鎮建設功能設置中的重點。由於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需要路、電、水、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而這些又都主要由政府出面幫助農民解決,因此各級政府在加大對農村小城鎮建設公共財政支出的同時,要重點對小城鎮的功能設置進行認真研究,理清本地的實際需求,把有限的物力用於能夠給農村小城鎮建設帶來真正福祉的方面。

在編制農村小城鎮規劃中的功能設置和建設配套問題時,一方面要在規劃中合理安排農村小城鎮的交通、通信、能源、供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另外一方面要在規劃中努力構築能夠發揮城鄉一體化功能作用的生活垃圾處理、供排水、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務網絡,使城市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及其它現代設施能夠最大限度地向農村小城鎮輻射、延伸。與此同時,農村小城鎮自身的功能建設應從農民最關心的諸如改水改廁、危房改造、道路硬化等具體方面入手,把加強農村的基本農田建設、加強農村的防洪抗旱和減災體系建設,同加強農村小城鎮的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事業建設結合起來,讓生活在小城鎮中的農村人口能夠切身感受到小城鎮建設給他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帶來的變化,通過不斷完善農村小城鎮的建設功能和實現農村人居環境的逐步好轉,使農村小城鎮的各項功能建設,真正發展成為符合農民利益的‘民心工程”。

四、小結

由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背景下的農村小城鎮發展問題是一項內容複雜的系統工程,為了促進其健康發展,應該注意到:

首先,科學且高水平地編制好規劃是建設好農村小城鎮發展的前提。在小城鎮規劃中,一要注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把小城鎮的建設目標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目標統一起來。二要維護農村小城鎮建設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特別是在落實過程中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能隨意更改規劃。如果要改,一定要履行相應的程序。三要避免各地建設規劃風格雷同、缺乏特色的狀況,小城鎮規劃的編制者一定要用創新意識,認真履行其編制責任。

其次,農村小城鎮的發展和繁榮要有獨具特色的產業來支撐。在推進小城鎮建設過程中,各個地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一要找準自己的優勢,因地制宜,選準支柱產業。二要根據己經和正在形成的特色產業,積極培養能夠立足農村小城鎮的管理人才,使得在多種產業驅動下的農村小城鎮建設,不但要擁有必要的經濟支撐,而且還要擁有自己的人才支撐。

再次,農村小城鎮的功能設置應主要面向農民的實際需求。例如,在小城鎮的道路建設過程中,一定不能把大城市的經驗照搬照抄,修建超出實際需要的寬大馬路和複雜的照明設施,如果功能設置不切實際,不但會降低政府投入的實效,而且還會增加農民對多餘設施的維護費用。因此,在建設配套小城鎮公共設施的時候,一要遵循實用原則,力求節儉;二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努力消除一步到位的思想。

最後,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在強調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時指出,勞動力要素具有非同質性,素質低可能成為經濟發展的負擔,素質高則會成為經濟發展的條件。無論是新農村建設還是農村小城鎮建設,其實現的主體都離不開農民本身。只有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水平,使他們能夠承擔起適應農村產業結構升級換代的需求和城鎮化的管理要求,才能夠使我們的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城鎮化的成果得到鞏固和持續發展。

農村小城鎮建設是實現城鄉經濟互動的橋樑,是真正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消除城鄉差別的重要紐帶。因此,做好農村小城鎮的各項規劃工作,是目前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由於中國地大物博,東中西部地區的農村生產和生活環境不盡相同,加之各地農民的人均收入還很低,所以,各級政府在推動新農村背景下的小城鎮發展過程中,決不能僅僅依靠市場力量,各級政府職能部門應當積極有效地參與其中,成為加快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小城鎮發展的主導性力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5op46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