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農村文化建設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農村文化建設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農村文化建設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農村文化建設調查報告 篇一

為了全面瞭解我區農村文化建設情況就農村文化建設進行了調查研究,並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石窩村地處房山南部,因村內有漢白玉而得名。近年來,村兩委班子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按照全國文明村鎮創評標準,因村制宜,突出特色,努力營造全村文化建設的濃厚氛圍,豐富農民羣眾精神文化生活。

目前,石窩村文化建設已初見成效,閲覽室、村民籃球場已經完工,並計劃佈局陳列館、遺址館、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園林景觀綠化等設施,再現當年沙井人的生存狀態和生活風貌,努力營造歷史文化景觀與園林景觀的和諧統一。石窩村內古樸文化氛圍濃厚,基礎設施好,文化建設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極參與,爭做“十星級”文明户,推動了鄉風文明建設。

三是發揮了農民文化主體作用。在區上“送文化下鄉”的同時,???還十分重視“種文化”工作,利用傳統和重大節日、,開展民間藝術和民俗活動,吸引羣眾參與。鼓勵指導民間力量興辦了農村文化交流會,農村樂隊等多種文化活動,為羣眾提供了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推動了農村文化的發展。 石窩村文化建設總體上呈現出了較好的發展局面,但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農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為:

一是農民羣眾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就石窩村來講,40歲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國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佔到了50%以上,其中國小文化程度的佔一半多。如何提高農民文化素質,這是農村文化建設中面臨的最大課題。

二是農村文化隊伍薄弱。一方面,文化工作人員不足。大部分鄉鎮文化人員的主要精力放在鄉鎮佈置的各項“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專幹不專”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另一方面,農村文化工作人員的素質不高,許多文化方面的組織人員都是當地農民,沒有藝術專業特長,存在着專業不專、後繼乏人的狀況。

一要加大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建立農村文化活動經費正常增長的保障機制,設立農村文化發展資金,擴大公共財政覆蓋範圍,提高文化經費用於鄉村的比例,同時用好國家和省裏的扶持政策,推動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石窩村村級文化活動中心應擴大數量、提升檔次受惠、遺產保護、隊伍建設等具體指標,列入各級領導幹部的考核範圍,把農村文化建設列入創建、文明村鎮、文明單位的評價體系,激發出社會各界的文化自覺意識。

堅持城鄉統籌、一體發展。以城市的標準建農村,以市民的理念育農民,推動城市文明和農村文明的聯動對接。在創建內容上,與新農村建設同步,提高農民羣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在創建要求上,突出羣眾得實惠,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向農村流動,推動政務、法治、人文、市場、生活、生態“六大環境”建設向農村延伸,使農民羣眾共享文明創建成果。

農村文化建設調查報告 篇二

隨着國家經濟的發展,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也隨之提高,一直以來我國都是以一個農業大國的形象立足於世界,儘管我國的工業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但是作為我國支柱產業的農業依然需要更強更好的發展,那也就意味着對農民的文化水平和農村的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麼目前我縣農村文化建設和農民文化生活的現狀如何?農民收入提高了,生活富裕了,文化生活“富”了嗎?帶着這些疑問,我利用暑假返鄉時間,對我家鄉幾十個村莊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進行了調查,希望能夠對新型農民的培養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一、農村文化生活的現狀及特徵:

(一)農民的娛樂方式單調,侷限於家庭娛樂方式

電視是目前農村用於休閒的最主要方式,電視在農村的普及,極大地開闊了農民的視野,豐富了業餘生活。但由於電視反映農民尤其是農民娛樂的節目較少,其作用的發揮受到了限制。有些地方因為基礎設施落後,有線電視開通較少,只能收到地方僅有的幾個頻道,節目數量少、質量差。基層電視台成為地方領導亮相的舞台,一些部門賺錢的工具,而對羣眾急需的農業生產技術,羣眾渴求的文化生活問題關注很少。而且,虛假廣告的泛濫導致百姓上當受騙。

打牌、打麻將和下棋也是農民重要的娛樂方式。打牌以前主要是婦女的娛樂方式,但現在一些年輕人也比較熱衷於此,且已經由以前的打“空牌”轉向“玩兒錢”了,但下注一般較小。中年男性的娛樂方式以打麻將為主,農村婦女當中也有不少以打麻將為主要娛樂方式的,其主要是經濟條件較好、空閒時間比較多或有一定文化知識的婦女。打麻將只是為了娛樂和消磨時間,下注比較小。年輕人一般都是聚在一起“轉街”或打牌、打麻將,由於沒有特別適合年輕人的娛樂方式,他們很容易轉向不良的行為,比如賭博、聚眾鬥毆。 串門可以説是農村最常見、最傳統、成本最低的休閒娛樂方式了。尤其對於農村婦女來説,串門更是她們業餘生活的主要消遣方式。

(二)趕集、廟會、秧歌等傳統方式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

集市是農村每週都有的,趕集也是農民業餘生活的方式之一。在農村,每個鄉鎮都有1 ~ 2個村設有集市,基本上是每10天就有3 ~ 4天是集。在集市上,農民可以購買生活生產所需的用品,走走逛逛,是休閒的好方式之一。集市在繁榮農村經濟的同時也豐富的農民的業餘生活。

每個鄉鎮都有一個或多個村有每年一度定期舉行的廟會,並且曲陽縣城也保留着一年一度的廟會形式。每逢廟會,村裏張燈結綵,農民也趁此機會走親訪友。廟會期間,有踩高蹺、舞獅子、扭秧歌等各種表演,十里八村的全來助陣,到處人山人海,男女老少齊上陣,載歌載舞,其情其景堪稱是中國特色的鄉間狂歡節。另外,廟會期間都會請劇團唱戲,但是隨着人們觀念的轉變,對唱戲已沒有以前那麼濃厚的興趣,看戲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年輕人幾乎沒有。

秧歌也是農民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之一。在一些農村,村裏會定期組織扭秧歌,村民既是觀眾又是演員,大家湊在一起其樂融融。每到春節前後,還會組織秧歌隊去鄰村表演,為豐富農民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公共體育設施不足,體育鍛煉缺乏。農村的體育活動開展的情況並不盡如人意,農民主要參加的體育活動主要有羽毛球、乒乓球、籃球、秧歌等。但由於大多數農村沒有活動的專門固定場地,農民平時很少開展這些活動,只有在春節前後扭秧歌、打球。一些經濟發展較好的村鎮每年會組織比賽,例如靈山鎮有籃球比賽,縣城每年還組織舞獅大賽。但大多數農村,農民只能在自家庭院和公路街道及天然場地開展一些簡單的活動。農村基礎設施總體上還比較落後,不能滿足村民的要求,影響了體育活動在農村的開展。

(四)賭博日益盛行,並有趨於氾濫之勢。隨着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袋裏錢的增多及大把空閒的時間,賭博行為在農村越來越氾濫。並且,其涉及的範圍之廣,覆蓋了老人、成年人和兒童。在農村,人們普遍並不認為賭博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人們大多數認為這只是休閒娛樂的方式,有的甚至認為賭博是一種經濟實力、能力的表現及標誌。但是,賭博的危害是極大的。它會造成金錢的浪費和對財富不擇手段的追求。打牌還往往會造成家庭的矛盾以及對子女的消極示範作用。惡性的賭博往往還易滋生社會治安事件。

(五)由信息閉塞到互聯網時代的“萌芽”。通過調查,一些偏遠的農村信息還比較閉塞,農民大多數對外部信息的獲得還侷限於通過電視或偶爾去一次城市,信息獲得渠道較少,嚴重影響着農民知識技能的獲得和農村的經濟發展。但在一些相對較好的農村,近幾年網絡逐漸得到發展,但在家庭中普及率並不高。僅有的一兩家網吧也只有十幾台電腦,且裝修陳設簡單,設施落後。顧客中絕大多數都是未成年人,而這些人幾乎都在玩電腦遊戲或聊天。電腦和網絡本應成為孩子開闊視野、傳播文明的工具,但如果缺乏適當的管理和疏導,勢必會影響他們的學業,甚至毒害他們的身心健康。農村互聯網的建設和發展,是大勢所趨,但又是一把雙刃劍,對於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大的考驗。

跟據調查結果來看,80%的村沒有體育鍛煉場所和體育器材;80%的村無圖書室、文化活動室或閲報欄,即使有活動室的也是徒有虛名,經常鎖着門,活動工具簡單稀少,藏書缺少實用性,管理不到位;60%的村廣播雖然暢通,但僅限於會議通知和廣播找人,沒有從事文化宣傳和文化服務活動,不能起到活躍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90%的村無文藝宣傳隊(業餘劇團)。

二、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沒有規範的文化活動場所。目前農村主要就是缺乏文化活動場所,農民的文化活動類型少,文化生活單一。 大部分農村沒有文化廣場,沒有圖書館,沒有老年人活動中心,多數人每天以看電視,打撲克來度過自己的業餘時間,只有少數的會唱歌,扭秧歌,下棋等的文化生活,但一年也只有的幾次,老年人辛苦了一輩子,晚年的業餘生活也只是在嘮嗑溜達中度過。

(二) 目前鄉鎮文化服務中心開展工作難,發揮作用不力。從調查問卷和我們走訪的一些鄉鎮看,大部分鄉鎮文化服務中心運轉困難,組織文化活動少,門庭冷落,形同虛設。

(三) 農村文化人才匱乏。目前不少農村的中青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甚至一些中青年婦女也攜子伴夫外出打工了,因此導致大量農村文化精英流向城市,引發農村文化人才缺乏,農村基本上只剩下了“婦、老、幼”的人力結構,導致當前農村開展文化工作和組織農村文化活動陷入困境。多數從事文化生活建設的工作者存在“專幹不專”、“管文化的專職幹部不管文化”的現象。

(四)“輕文化、重經濟”的體制性因素。部分鄉鎮領導只追求經濟發展,幾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到跑項目和資金上,農村文化生活建設根本不納入地方的發展規劃,更擠不上財政支出項目,同時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考核多注重於經濟發展情況,對文化考核無硬性指標。因此形成農村文化建設出現“説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

(五)資金不足,培訓不夠。由於鄉鎮財力有限,對於支持文化事業的投入資金少,因此致使一些文化基礎設備無能力更新、文化中心平時無資金開展活動,同時因經費困難,上級文化部門很少組織文化專職人員的業務培訓,致使基層工作者綜合業務素質低,組織、協調及帶動能力差,出現農村文化活動開展難的現象。 三、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充分認識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我省農村文化建設還存在許多困難,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文化基礎設施落後,現有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供給不足,文化活動相對貧乏,城鄉文化發展水平差距較大;一些地方黨委和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重視不夠,投入不足,沒有將農村文化建設真正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及政府工作目標中。這些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採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決。

(二)要樹立農村文化建設遠大目標,堅持科學發展觀

農村文化建設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深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產業,實現和保障農民羣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努力滿足廣大農民羣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經過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農村文化建設新格局,農村文化建設綜合水平進入東部發達地區行列。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一縣兩館、一鄉一站(中心)、一村一室一廣場、一人一冊圖書”的目標,並達到國家有關標準。農民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切實得到解決。培養和建設一支具有較高業務素質、人員相對穩定的新型農村文化隊伍。

(三)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積極發展農村電影放映。免費為農民放映電影。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鄉(鎮)、村積極發展固定放映場(點),恢復農村集鎮影劇院並建設數字化電影院。要不斷開拓農村電影市場,廣開渠道,通過開展科教片專場、愛國主義教育片專場、未成年人教育片專場、農民喜慶場等多種形式和渠道,實現農村電影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通過幾年的努力,把我省農村電影市場真正啟動起來、繁榮起來,使農村電影走上良性發展軌道,到20xx年基本實現全省農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目標。

發展“農民書社”等農民自助讀書組織,為農民羣眾讀書提供方便。實施送書下鄉工程,以政府採購形式,每年集中招標採購一批適用於農村的圖書,直接送到重點縣的鄉村文化站(室),方便農民羣眾閲讀。改進報刊訂閲發行工作,縮短髮送時間,使農民羣眾及時看到報刊。

(四)豐富農民羣眾精神文化生活

開展多種形式的羣眾文化活動。充分利用農閒、節日和集市,組織花會、燈會、賽歌會、文藝演出、勞動技能比賽等活動。大力發展農村特色文化。積極開發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民間工藝、民間藝術、民俗表演、民俗旅遊項目。

(五)創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體制和機制

加快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縣文化館、圖書館的改革主要是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建立健全符合農村公益文化事業單位特點,人員能進能出,職務和待遇能高能低,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人事管理新機制。加強對農村文化骨幹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費培訓輔導,扶持獎勵民辦文化。

探索農村文化設施運行管理新機制新辦法。統籌文化、教育、科技、體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動場所的規劃建設和綜合利用,合理佈局,加強現有資源整合,努力做到相關設施能夠共建共享,着力解決農村文化設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問題。

農的調研報告 篇三

為全面瞭解我縣金融與"三農"資金供需矛盾,剖析當前面臨的困難及原因,探索金融支持"三農"發展的有效途徑,近期,縣金融辦牽頭,組織人民銀行、各農業主管部門和縣轄涉農金融機構,深入鄉鎮、新型農業經濟組織和農户進行了專題調查。調查發現,金融支持"三農"發展的潛力巨大,但仍面臨着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困難,金融支持的方式方法、額度力度、效能效果還有待進一步拓展。

一、我縣"三農"融資需求分析

我縣是農業生產大縣,常年農業產值佔地區總產值的30%以上。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持以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為發展方向,按照"縣級抓龍頭、鄉鎮抓專合、村級抓大户"的思路,在穩定傳統糧棉油的基礎上,積極發展高效特色產業,着力培育市場主體,各類農業經濟組織異軍突起,農產品購銷和深加工發展迅速,有效鞏固了農業基礎地位,促進了農民增收。

在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三農"資金瓶頸也日益突出,據各農業主管部門統計,我縣"三農"發展的融資需求量較大,在支農項目上,主要集中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機械化發展、農業科技應用、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新農村建設等五個方面。在支持主體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類:即一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特別是糧棉油購銷深加工企業,短期需資較大,按每個龍頭企業平均融資500萬元左右計算,共需融資近2億元;二是農村專合組織,目前大批專業合作社還處於起步階段,在基礎設施、農田改造、設備(農機)購置、流動資金等方面急需投入,按每個合作社每年融資30萬元計算,共需資金近2億元;三是水產養殖業,全縣10畝以上水面的養殖户約2800户,按户平最低需資4萬元計算,共需資金1.12億元,另還有近1200户主養黃顙魚、黃鱔等名特品種的農户需要貸款1.2億元,兩項合計需2.32億元;四是家庭農場、種植大户土地租賃、改造、農機購置等需資金3.3億元。以上四項合計就需資金9.62億元,而實際上,除涉農企業和水產養殖户貸款滿足率較高(達70%)外,種養大户滿足率僅為30%,合作社及家庭農場的貸款幾近空白。

二、金融支持"三農"現狀

近年來,我縣縣轄金融機構特別是涉農機構,如農行、農合行、郵儲行、農發行、村鎮銀行及小額貸款公司等,都把支持"三農"發展作為主攻方向和經營重點,積極克服體制機制和客觀環境的負面影響,穩步加大金融支農力度,對縣域經濟發展起到了較好的支撐作用。總體呈現五個特點:

(一)支農體系逐步健全,但扎堆縣城。近年來,在上級相關政策的指引下,我縣從三個方面加強了金融支農體系建設:一是改革強化已有銀行機構的支農功能,如:農行開展"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試點,農信社改制成農合行,郵政儲蓄銀行調整信貸支持方向;二是引入或組建以服務"三農"為主導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如引入湖北銀行(原荊州市城市商業銀行),組建中銀富登村鎮銀行;三是設立小額貸款公司,先後設立了宏泰、眾和、萬祥3家小額貸款公司,註冊資金都在1億元以上。截止去年底,全縣已有工、農、中、建、農發行、農合行、郵儲行、湖北銀行、中銀富登村鎮銀行等9家銀行機構、82個銀行網點,另有1家外資貸款公司花旗信貸、3家小額貸款公司、18家保險公司、1家民營擔保公司,初步建立起了針對"三農"的專業化、多樣化並存的金融服務體系。不過,功能齊全的金融機構大都聚集在縣城,如3家小額貸款公司都在縣城內辦公,只有縣農行、農合行、郵儲行鄉鎮網點較多,但網點服務功能和審貸權有限。

(二)金融服務方式多樣,但應用偏低。我縣金融機構除對"三農"發展給予貸款支持外,還提供金融基礎知識宣傳普及、支付結算、銀行卡助農取款、人民幣反假和殘損幣兑換等服務。在支付結算上,目前在各鄉鎮共設轉賬電話2678部、ATM機106台、POS機693部;在銀行卡助農取款上,農行採取整村推進策略,共發行惠農卡100多萬張,農合行福卡也達到了全覆蓋,各種惠農補貼、農村養老保險和外出農民工資金匯劃已實現了一卡通;在人民幣管理上,加強了反假幣知識宣傳,開展了殘損幣鑑定,推行了屬地兑換,極大地方便了農民朋友。20xx年,按照"政府主導、人行推動,一家商業銀行主辦、其他涉農金融機構參與、職能部門協調支持、鄉鎮村組配合"的工作模式,共建設村級惠農服務聯繫點327個,覆蓋全縣所有行政村,基本做到有牌子、有專人、有宣傳資料、有驗鈔機、有轉賬電話,並依託惠農服務點開展小額取現、轉賬匯款、小額零輔幣調劑、人民幣反假、金融知識宣傳等銀行基礎金融服務。但由於種種原因,目前惠農服務點的功能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三)涉農貸款逐年遞增,但比例失衡。據統計,縣轄農行、農合行、郵儲行、中銀富登村鎮銀行4家機構近3年來涉農貸款呈逐年增長態勢(見圖一),涉農貸款佔比也逐年提高。20xx年涉農貸款餘額18.1億元,佔全部貸款的58.67%;20xx年佔比為62.15%;20xx年涉農貸款餘額上升到28.94億元,佔比達65.09%,全年涉農貸款累放額達到33億元,佔全部累放額的60%。

從貸款投向分佈來看,主要側重於農業企業,傳統小額信用農貸份額明顯減少。涉農企業的貸款佔全部涉農貸款的比例逐年增加,20xx年為73%,20xx年為77%,20xx年為80.5%。與此相反,對農業生產主體(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户、小額農貸)的支持額度及佔比則逐年減少,其中,對合作社及家庭農場的貸款佔比幾近於零,對普通農户的小額貸款由20xx年的22.58%下降到了20xx年的12.3%,兩年下降了10個百分點。

(四)貸款期限日趨靈活,但利率偏高。從貸款期限上看,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均能根據"三農"主體的生產、經營週期,靈活確定貸款期限,主要有三個月、半年、九個月、一年和一年以上,最長期限達十年,一年期貸款居主導地位,佔60%左右。近三年來,貸款期限逐步延長,20xx年一年期貸款佔比(佔涉農貸款總量)為65%,一年以上的佔13%,20xx年一年期貸款佔比下降到58%,而一年以上的貸款佔比則增加到21%,一年以下的貸款基本沒有變化。

在貸款利率上,各行均遵循風險定價原則,綜合考慮資金成本、風險水平、綜合回報率等因素後確定利率的浮動範圍,與央行基準利率相比,銀行機構最高上浮比例控制在2倍以內,小額貸款公司在4倍以內。目前一年期銀行機構涉農企業貸款平均利率在8%左右,農村種養大户和小額信用貸款利率在9%-10%之間,實際貸款利率普遍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30%-60%。

(五)信貸產品日漸豐富,但管理滯後。近幾年來,銀行業金融機構在信貸產品上以引進、借鑑、推廣為主,適當自主創新,支農信貸產品日漸豐富,如涉農企業供應鏈融資、速貸通、融貨達、助保貸等,農户貸款有欣農貸(牲豬、蛋雞、葡萄、水產等)、好樂貸、定存貸、多享貸、富民貸、助業貸、"金梧桐"創業貸款等信貸產品。今年縣農行主推集約擔保貸款,中銀富登針對新農村建設創新推出了"宜居貸"(單户最高額度2萬至10萬元,期限3至10年)。在擔保方式上,一是擔保(融資性擔保公司擔保、龍頭企業擔保、自然人擔保、聯保);二是抵押(房屋、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水面灘塗養殖權、存貨);三是質押(存單、國債、保單、理財產品)。還款方式主要有:利隨本清(主要運用於農户小額貸款)、按月付息到期還本、等額本息和等本遞減還款方式。在貸款審批上,各行積極優化審批程序,建立快速審批"綠色通道",農户貸款一般在3-10個工作日內辦理完畢,涉農企業類客户在10個工作日至1個月內辦理完畢。但是我們也發現,各金融機構在貸款營銷與管理上創新不足,沒有針對基層網點和從業人員少的實際,出台嚴謹高效的前期審貸方法和貸後管理措施,還是沿用以前的"五包"(包放、包管、包收、包賠、包利)管理責任制,涉農不良貸款由20xx年的3428萬元增加到20xx年的7267萬元,兩年內增長112%,進一步加劇了信貸人員對"三農"的慎貸、懼(或拒)貸和惜貸心理。

三、金融支持"三農"的阻滯因素

面對金融支持"三農"發展的現狀,從政府、金融機構和"三農"三個層面追根溯源,發現存在"五不五難"現象:

(一)基本條件不達標,信貸融資准入難。銀行機構對"三農"客户的審核標準為:個人客户的人品及信用記錄、農業生產經營規模(種養面積、產量、產值、基礎設施投入等)、生產經營時長、連續利潤狀況(一般3年盈利)及潛力,法人類客户還要考察是否有規範的治理結構、完整的財務制度、資產負債比例不超過70%、現金流、還款來源等。而新型農業經濟組織由於起步晚,很難達到銀行貸款標準。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例:一是組織架構不規範,普遍存在組織架構流於形式、規模小、制度不健全、成員權利義務不明晰、一人掌控情況;二是業務經營不規範,沒有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社員與合作社之間利益分享、風險共擔的緊密型聯接機制尚未建立;三是財務管理不規範;四是避險機制不規範,未計提公積、公益、風險"三金",抵禦自然災害、市場風險的能力明顯不足,遭遇風險損失的機率大,很難達到銀行貸款的准入條件,故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濟組織貸款只佔很小的比例。

(二)金融產品不適配,信貸供求對接難。主要表現為五個不適配:一是小額農貸不適配。小額農貸最高額度為5萬元,一般農户因耕作面積小,加上國家惠農補貼,基本能夠自給自足,很少需要貸款。部分農户因子女上學、建房、第三產業等非農業生產經營的資金需求又不符合農户小額貸款准入要求。農村經營大户由於承包經營規模大,小額信用貸款資金難以滿足。二是抵、質押方式不適配。在形式上農村雖有五權(房屋產權、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水面灘塗養殖權、集體土地所有權)抵押,但由於缺少產權登記交易平台,實際無法流轉變現,形同信用貸款。三是貸款期限不適配。金融機構純農業貸款期限一般不超過1年,從表面上看農業生產一年一茬或一年幾茬有其固定的生產週期,但受市場價格因素影響,農產品不可能即收穫即進入市場出售,從而造成不能按期還款,對個人信用及銀行收益帶來負面效應。四是還款方式不適配。對一些種養大户和家庭農場採取"按月付息、到期還本"的還貸模式,而種植、養殖業與加工企業有所不同,不是每月都能產生現金流,無法按月付息。五是貸後監管不適配。現行的貸後管理方式難以對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實施有效監管,不能動態掌握貸户情況,易產生信貸風險。受此影響,銀行信貸很難與"三農"實現有效對接。

(三)銀農溝通不緊密,信貸主體甄別難。從金融機構來看,一方面總是以"支持者"自居,視"三農"為"被支持者",未以支持"三農"和新型農村經濟組織發展為己任,很少主動了解他們的資金需求;另一方面對金融基礎知識和自身信貸產品與服務的宣傳普及不夠,未對新型農村經濟組織等潛在的信貸主體進行定向指導培植,未建立良好的溝通協作機制,對其經營情況知之甚少,無法對其風險進行審核甄別。從農業主體來看,如果不缺資金,一般很少與銀行聯繫,加之缺少必要的財務收支報表,銀行很難象審查企業那樣來審查農業主體的資信狀況。一個高高在上、不願俯下身子,一個固步自封、害怕麻煩,這種老死不相往來的現象,致使銀行與農户心存隔閡,缺乏信任,漸行漸遠。這些問題直接損害了銀農關係,既影響銀行的放貸信心,也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信用環境不優越,信貸風險防範難。農業貸款風險來自四個方面,即自然風險--天災(農產品欠收),農民健康風險--傷病,產品市場風險--價格,農户道德風險--信用。信用風險表現為:一是農村誠信意識不強。現階段,農村信用觀念養成主要靠一個地方的民風自然形成,有的地方民風純樸,則誠信意識強,有的地方崇尚個人收益,為達眼前利益無所不用其極,惡意拖欠銀行貸款的事件時有發生。二是農村市場缺乏誠信教育制度和信用培養評價機制,農村誠信教育和徵信知識宣傳仍停留在面上,不深入、不繫統,誠信教育體系不完善,未開展信用培育,未建立信用評級檔案。三是農户對個人信用自我保護意識不強,部分有借款資格的農户出於人情,隱瞞借款用途為他人用款立據(即冒名貸款),一旦出現風險不能歸還,一方面使自己留下不良信用記錄,被銀行列入貸款黑名單,另一方面影響到金融機構支農熱情,加劇了"懼貸、惜貸"心理。以縣農合行為例,20xx年該行不良貸款為6794萬元,其中"三農"不良貸款佔到81%,農户貸款成了風險形成的重災區,某鎮營業網點因"三農"不良貸款居高不下,連續換了3任負責人,撤換人員專職負責貸款清收,嚴重挫傷了信貸人員支農扶農的積極性,也影響了該行的經營戰略

(五)分擔機制不健全,信貸資產保全難。農業及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天生具有弱質性,一旦遇到經營風險,銀行信貸資產難以保全。一是自有資產少,抵押不足,加之未建立農村抵貸資產流轉、交易平台,抵押品變現難度大,銀行債權難落實;二是區域擔保公司缺乏,銀行貸款難以通過擔保公司來抵償;三是農村保險市場缺位,不能分擔銀行資金風險;四是政府補償力度不夠,正向激勵政策落實不夠。由於地方財政資金不夠寬裕,不能實現財税政策與農村金融政策的有效銜接。鑑此,金融支持"三農"需要承擔較高的風險代價。

四、金融支持"三農"的對策建議

(一)新型農業經濟組織應加強自身建設,增強資本積累和信息溝通。合作社應嚴格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成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制度,加強社務管理的民主決策。建立成員賬户制度,明晰成員在合作社中的經濟權益。規範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盈餘分配製度和會計賬簿,確保成員出資、公積金份額、生產資料與產品交易、盈餘分配等產權資料記錄準確無誤。建立資本補充機制,每年從可分配盈餘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補充資本金。建立良好的內部積累和風險防範機制,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户要注重擴大生產規模,廣泛推廣應用農業科技,穩步提高機械化水平,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增強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此外,各農業經濟主體還應注重提升在銀行的信用,尤其是在不缺錢時建立信譽,注重信用記錄、積累擔保條件,主動和銀行建立長期密切業務關係,提早進行融資準備,讓銀行了解自己。

(二)銀行應創新農村金融產品,主動與"三農"對接。轄內金融機構應針對農業的生產特點,根據不同的生產組織模式,實行不同形式的信用合作,創新農村金融產品。一是推廣土地流轉等多種經營權質押信貸產品。二是對龍頭企業帶動型可推廣"公司合作社社員"的信貸模式,提供企業為社員擔保、訂單質押和倉單質押等組合貸款。三是對專業大户和科技人員帶動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可推廣以大户和帶頭人為核心的聯保貸款和組合擔保貸款。同時根據農時和農業經營主體的資金流,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利率和還款方式。每年在"三農"資金需求高峯時,深入涉農企業、基層鄉鎮、村組、農户瞭解信貸需求,宣傳信貸產品,主動為"三農"發展排憂解難。

(三)政府應主導建立風險分擔機制,保全銀行信貸資產。一是發展農村綜合保險業務,加大對個體農民和新型農業經濟組織保險知識的宣傳力度,建立健全農村保險機構的營銷機制,加強對農村保險機構的監督和管理,提高農村保險機構對農業生產的覆蓋程度,分散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信貸風險。二是研究建立"三農"擔保專項基金或者由地方財政、龍頭企業等共同出資建立擔保公司,切實解決"三農"貸款擔保難的問題。三是出台對新型農業經濟組織貸款貼息、税收優惠政策,在用電、用水、用地、綠色通道、人才支持等方面,儘快落實扶持優惠政策,促進我縣農業快速發展,不斷壯大基礎實力。四是可由政府出面設立風險補償基金,對因災造成貸款損失的金融機構給予補償。

(四)全社會應共同整治金融生態,優化農村信用環境。一方面加強農村誠信教育和徵信知識宣傳,將農村誠信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倡導"鄉風文明"的重要內容,提高農户對個人信用認知水平,努力培育農村信用文化。另一方面大力開展"信用鄉鎮"、"信用村"、"信用户"特別是"農村青年信用示範户"的評定活動,建立健全農村各類經濟主體信用檔案,對誠實守信、無不良信用記錄的農業經濟主體,實行"貸款優先、利率優惠、手續簡化"的信用激勵政策,使廣大農民切身體驗到"誠信"二字所藴含的價值,讓"守信得益、失信受損"的理念深入人心,推動農村信貸環境逐步改善。

(五)建立完善農村各類產權交易平台,提升農村資產價值。比如進一步規範完善農村"三資"交易管理服務平台,規範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抵押,建立農用土地評估、登記、抵押管理機構和配套措施,指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抵押工作,規範操作行為;建立農村房屋、宅基地、林權、水面灘塗養殖權等登記交易平台,在市場上實現流轉,激活農村資產,提高農村資產市場化程度,提升農村資產價值,滿足"三農"發展的貸款需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gz8j8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