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大學生軍事理論論文參考通用多篇

大學生軍事理論論文參考通用多篇

大學生軍事理論論文參考通用多篇

2017大學軍事理論論文參考論文 篇一

《東固革命根據地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實證考察及研究》

[摘 要]古田會議最突出的貢獻就是正式在全黨範圍內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的建軍原則。東固革命根據地的軍隊建設實踐和經驗從一個側面解讀了古田會議確立這一原則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內涵。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東固根據地武裝力量的建立和發展,也就沒有東固根據地武裝割據局面的形成和發展;東固革命根據地在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過程中,作出了許多創造性的貢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印證了毛澤東關於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思想的正確性。

[關鍵詞]東固根據地;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實證研究

1929年在福建古田召開的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最突出的貢獻就是在全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原則。這一原則來源於革命鬥爭特別是軍隊建設的實踐,並隨着革命鬥爭特別是軍隊建設實踐的深入而不斷深化。本文僅以東固革命根據地的軍隊建設實踐和經驗為考察對象,進一步解讀古田會議確立這一原則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內涵。

一、東固革命根據地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歷史考察

東固根據地黨和軍隊建設的歷史進程,充分證明了這樣一個真理: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東固根據地武裝力量的建立和發展,也就沒有東固根據地武裝割據局面的形成和發展。1927年初,共產黨員賴經邦(江西吉安東固人)在東固組建了東固地區第一個黨小組。大革命失敗後,賴經邦與共產黨員高克念、曾炳春等人在白色恐怖下,在東固敖上召開了黨員大會,史稱“敖上會議”。會上,賴經邦強調黨的活動轉入農村的重要性,提出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發動農民舉行秋暴、建立革命武裝等問題。會議決定:成立黨支部,稱東龍(東固、南龍)黨支部,選舉賴經邦為書記。東龍黨支部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基層戰鬥堡壘作用,對東固根據地的建立和鞏固,以及整個贛西南革命鬥爭的開展,始終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中共東龍黨支部直接領導之下,同年10月,在敖上建立了東固最早的革命武裝――工農革命軍,賴經邦任隊長。10月底,爭取了以段月泉為首的綠林武裝“三點會”成員,使東固的革命武裝力量一下子就增加了一倍。東龍黨支部在建立和擴大工農革命軍的同時,積極準備暴動。1927年11月12日發動了黨史上有名的贛西南地區的“東固暴動”。東固暴動的勝利,拉開了東固武裝鬥爭的序幕,震動了鄰近各縣的反動統治。綠林首領紛紛帶領人槍投奔工農革命軍,東固工農革命軍得到壯大。東固暴動成功後,東龍黨支部又及時領導東龍遊擊隊轉入遊擊鬥爭。1928年2月,贛西南特委將東固工農革命軍與永豐、吉水的農軍合併,並吸收吉安、吉水、永豐等地的工農羣眾參加,成立江西工農革命軍第三師第七縱隊。不久,特委決定吉安縣延福地區李錦雲等人籌建的革命武裝,編為江西工農革命軍第三師第九縱隊。1928年9月,江西工農革命軍第七縱隊、第九縱隊合併改編為江西紅軍獨立第二團。1929年2月初,紅二團到達興國蓮塘與贛南紅軍十五、十六縱隊會師。由於鬥爭形勢的需要,贛南紅軍第十五、十六縱隊及部分游擊隊、赤衞隊員以及從紅二團抽調的100餘名黨、團員骨幹官兵合編成立江西工農紅軍獨立第四團。為加強黨的領導,統一指揮軍事鬥爭,1929年6月,成立紅二、四團行動委員會,並相應成立紅二、四團政治委員和軍事委員會。毛澤東曾對紅二、四團戰鬥力給予極高的評價,他在1929年1月寫給中央的報告中指出:“紅軍第四軍……現在計在前委管轄下與前委有發生關係的共有三個部隊,一是四軍一二三縱隊,槍二千,這是主力,二是湘贛邊界部隊有槍一千四百,三是江西第三(二)四團槍一千,共計四千五百槍。這三部分大體説都可説是有相當的戰鬥力的正式軍隊,都是從最困難的反革命高潮下創造出來的。”[1]1930年1月,贛西南的地方武裝即紅二、三、四、五團,贛西遊擊第二大隊及永新、蓮花、寧岡等縣赤衞隊合編組建紅六軍,紅二、四團正式列入中央紅軍編制系列 。

從以上對東固根據地黨組織建設和軍隊建設的過程梳理可以看出,在東固革命根據地是先有黨後有軍,黨組織的形成早於軍隊,東固的革命武裝力量是在黨組織的推動下逐步形成的。同時,軍隊的每一步發展壯大,都離不開黨的組織領導和思想領導。

二、東固革命根據地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主要舉措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走政治建軍之路,是古田會議決議規定的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這一原則的關鍵環節。東固革命根據地在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原則的過程中,作出了許多創造性的貢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首先,東固革命根據地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原則具有極強的制度保證。早在東固暴動之後,紅二團的前身第七縱隊從隊部到各區隊的名冊上,都把黨在軍隊實施領導的人格化的黨代表、指導員放在第一位,從而在制度上確立和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在實際工作中,大到軍事行動的實施,小到一杆槍、一粒子彈的使用,都得徵求黨代表、指導員的意見。這一制度的貫徹落實,使東固革命根據地在長期艱苦的軍事鬥爭中,保證了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同時也保證了政治工作的地位與作用。特別是在紅二、四團組建後,軍隊黨的組織建設和政治工作制度又有了新的發展。紅二、四團組織了“團委”,“每連有一個(支部),團部有政治部”,“支部分小組”,“團部、政治部、士委會為不相屬之三平行機關,對內外均連署”,“官兵除作戰指揮外,都是站在平等地位的,官兵間的感情很親切,每月的生活補助費,也是一樣開支。”[2]與此同時,革命軍隊中從大隊、中隊到連隊,各級都有公開的黨代表。但黨員都是祕密的,連隊中的黨的小組也是祕密的,都是單線聯繫。共產黨員在戰鬥中、在羣眾工作中都要起先鋒模範作用,並做團結各類戰士的思想工作等。連隊建立士兵委員會,民主選舉優秀戰士代表為主席,它有批評處分行政首長的執行權力。正因為如此,1929年2月,毛澤東率轉戰贛南的紅四軍與紅二、四團在東固勝利會師後,對這支初次見面的地方紅軍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他認為紅二、四團在許多方面,尤其是軍隊建設方面創造了許多新的經驗,這些經驗正是紅四軍所需要的。這些經驗主要就是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下紅軍的游擊戰術與羣眾工作經驗,以及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原則這兩個方面。尤其是後者,給一直尋求解決這一問題之道的毛澤東以極大的啟示。毛澤東稱讚紅二、四團的體制是“絕對的黨領導”,政治指導員、政治委員“支配”軍事長官,一個子彈黨也要“過問”,實行的是“集體的黨領導”體制,並認為紅二、四團的這一創造性經驗可以“幫助”紅四軍加強黨的領導。

其次,東固革命根據地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原則具有廣泛的認同性。在東固革命根據地,黨的領導在堅持政治思想工作和宣傳教育工作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他們組織政治宣傳隊,作為黨組織開展工作的有力助手,負責檢查羣眾紀律,宣傳黨的政策;向敵人喊話,瓦解敵人;執行並檢查俘虜政策。紅二、四團的幹部戰士除戰鬥外,都擔負宣傳組織羣眾、籌糧籌款以及收集情報的任務。官長不許打罵士兵,強調政治上平等的同志關係,提倡互助友愛。對黨對上級決議最忠誠,講原則,不徇私情等等。為了培養幹部,加強幹部戰士的政治軍事訓練,紅二、四團將東固教導隊改為紅二、四團教導隊,後又改為中國工農紅軍學校[3],毛澤東任校長,朱德任政委,這是中國工農紅軍史上第一個正規的紅軍學校。紅軍學校設醫學、政治、軍事三個專業,每天三操兩講。紅二、四團經過整訓,統一了領導,加強了紀律,提高了部隊的軍政素質,加強了戰鬥力。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傳教育工作,使東固革命根據地軍民逐步形成了共識,從而更加自覺地接受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第三,東固革命根據地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原則具有黨的指導與監督的統一性。中共江西省委對東固根據地的建立給以直接的關注、支持和領導。早在1928年1月29日,《中共江西省委給中央的報告――關於贛西南目前工作決議案》就規定了贛西南各級黨委目前的工作,明確指出要在軍隊的組織系統中設立黨組織的領導。1929年6月,隨着革命形勢的發展,又明確指出:“為適應目前的環境,覺得二、四團有組織統一指揮機關之必要,故於目前二、四團團委……組織二、四團行動委員會,以統一二、四團……的指導;組織政治委員會,以統一二、四團的政治工作,委員即以行動委員充任……以統一二、四團軍事指揮……第四軍委會設參謀長一人,參謀一人,政治委員一人……”東固根據地與中共江西省委的交流也較為密切,“至於各級黨部對下級的指導狀況,只有贛西南特委和九江縣委見到一點,其餘的還見不到……關於各地政治經濟社會狀況的報告,黨的和羣眾工作報告,只有贛西特委和九江縣委經常的稍為做到表面上的描寫,省委得到以為無價之寶……”[4]正是在中共江西省委的密切關注和直接指導下,最終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促使東固根據地建立、發展和鞏固,併為其他根據地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三、東固革命根據地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意義分析

東固革命根據地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原則的方針舉措,在黨和軍隊建設的歷史上,寫下了具有特殊意義的一頁。筆者僅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是印證了毛澤東關於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思想的正確性。鑑於大革命失敗的沉痛教訓和當時的國情,毛澤東高度重視黨對軍隊的領導權問題。早在1927年的“八七”會議上,毛澤東就提出了“槍桿子裏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在領導秋收起義隊伍向井岡山挺進的過程中,毛澤東領導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以“支部建在連上”的原則在部隊中建立黨的各級組織,從而把革命隊伍置於黨的領導之下。到井岡山後,毛澤東更加註重紅軍建設,特別重視黨對軍隊的領導問題。但是,由於紅四軍脱胎於舊式軍隊,加上部隊的組成來源複雜,存在着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這些非無產階級思想對紅軍影響甚大,以致井岡山的鬥爭多次遭受挫折。毛澤東認為,“黨在這時期中不能有絕對的指揮權,小團體主義充分存在而發展,黨不敢作調動槍枝上的嘗試”,甚至全軍從連到軍,在某些問題上不是聽從黨的指揮,而是“絕對聽命於個人”。[5]這是影響紅軍戰鬥力的一個重要原因。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固革命根據地黨組織紮根深,領導作用強,政策正確。“一切聽命於黨組織”,即“有很好的黨”,“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錯誤”。中共東固支部、東龍區委、東固區委,正確貫徹執行中共中央、中共江西省委和贛西特委的正確方針政策,重視從東固地區的實際出發,緊緊依靠非常熟悉的廣大貧農。黨組織嚴密鞏固,充分發揮了領導核心和戰鬥堡壘作用。東固革命根據地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原則的貫徹執行,印證了毛澤東的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思想的正確性。毛澤東對此也作了充分肯定。1929年6月14日,他在福建連城新泉寫給林彪的信中極力稱讚紅二、四團的領導體制。信中寫道:“至於二、四團,四軍的同志見了他們簡直是慚愧萬分,他們是指導員支配軍官的,前五冊上軍官的名字列在指導員的後面,一個子彈不過問黨不能支配,他們是絕對的黨領導。這也可以説是幫助四軍黨的領導加強的原因……小團體主義不消滅,不能如二、四團一樣的完全由集體的黨領導,則紅軍只是一個好的名稱罷了!”可見,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思想,從實踐的角度而言,最初來源於李文林領導的東固紅軍。毛澤東在吸取了東固做法的基礎上,將“支部建在連上”和黨對軍隊領導的思想發展為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原則和綱領。從這個意義上講,古田會議決議中有關軍隊黨的建設的許多提法,也應該與東固革命根據地軍事鬥爭的實踐有着密切的聯繫。

二是成為了人民軍隊建軍綱領的一個重要思想淵源。武裝鬥爭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中國共產黨要在武裝鬥爭中求生存求發展,最終戰勝反革命的武裝力量,必須有一支黨絕對領導下的革命軍隊。但是如何處理黨和軍隊的關係,完全沒有經驗。“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給全黨指出了革命復興之路。但是要貫徹“總方針”,還要各地黨組織在武裝起義的實踐中實施正確的領導。東固暴動前夕成立的東龍黨支部,是領導起義的堅強核心。黨確定的起義時機,採取的聯合綠林武裝、重新組織農民協會等策略和措施,是符合實際的,保證了起義的成功。東固暴動成功後,為了適應革命發展的需要,很快在東龍黨支部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共東龍區委,隨着革命鬥爭形勢的不斷推進又將東龍區委改為東固區委,並先後選舉產生了贛西特委、贛西南特委。在健全得力的黨組織堅強領導下,東固根據地的革命武裝力量不斷壯大並很快成為贛西南地區革命的主力軍。可見,東固根據地在處理黨和軍隊的關係上,黨指揮槍的原則和真正實現了黨對軍隊的領導是重要的經驗。

參考文獻:

[1][2][4]東固?贛西南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第二冊)[M]。中央文獻出版社,.

[3]東固?贛西南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第一冊)[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197-198.

[5]毛澤東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3.66.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東固革命根據地史論》(09DS0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華東師範大學社科部

軍事理論課結課2900字論文:《高校國防教育淺析》 篇二

摘要: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但世界仍然動盪不安。大學生不僅擔負着國家經濟建設重任,更是國防建設的重要力量,在當前重文輕武的環境下,有必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國防教育,以增強其國家憂患意識,提高其軍事素質。

關鍵詞:高校;國防;憂患意識;國防體育

在國家少生優生等政策影響下,現在大多數高校學生為獨生子女。他們在家長從小呵護下,相當大的部分成為温室花朵,白面書生;有些智商發達,而身體素質卻奇差,柔弱不堪。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未來的社會責任承擔者。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是擔負着國防建設的重要力量。當前世界雖以和平為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世界仍然動盪不安,美伊戰爭、黎以戰爭等地區衝突和小規模的戰爭便是明證。對學生進行國防教育,提高學生的軍事素質,養成學生尚武崇軍的良好意志品質,已經成為高校教育中刻不容緩的急切任務。

首先,應該增強學生憂患意識,提高國防觀念。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古羅馬帝國由興盛走向衰亡,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在於,帝國興盛時人們的尚武傳統所培養的自信精神在和平環境下逐漸褪去,國家疏於武備,人們也以服兵役為恥。中國也有類似的例子。唐太宗時,中國國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爾後由於國內承平日久,各項軍事制度日益廢弛。到唐玄宗時,外患無窮,內亂橫生。唐王朝開始走向衰落。宋朝皇帝只知“綠肥紅瘦”,輕視武功,終於亡國;清朝“國困、民窮、兵弱”,帶來的是腐敗和衰亡。所以,國力強盛、武力強大者國防盛;凡全民重視國防,社會崇尚武功者國防強;凡兵民相合,全民皆兵者國防興;反之則弱。縱觀古今中外,無不如此。

中華民族有着不畏強暴、為國捐軀的傳統美德。清末民初軍國民教育興起,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文弱積習,增強了人們的尚武崇軍觀念。尚武崇軍的觀念和不畏強暴的傳統美德相結合,中華民族變得更加團結和強大。全國人民英勇頑強,不屈不撓,同反動統治和外來侵略者進行長期艱苦卓絕的鬥爭,中國獲得獨立,並逐步走上強盛之路。但進入和平建設時期後,許多人意志消沉,“刀槍入庫,放馬南山”,國防觀念淡薄。隨着和平時間的延長,人們的國防觀念日趨淡化。在經濟意識占主導地位的當前,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隨之有所變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佔有一定市場,新中國成立後的尚武崇軍思想逐漸淡化,影響國防教育的開展。這一系列的觀念難免影響到學校與學生。學校中受升學率等各方面因素影響,長期“重文輕武”;學生本“不識愁滋味”,對學國家大事更顯得天真無邪,國防觀念、崇軍擁軍的觀念相當淡薄,許多學生不瞭解國情,不從事體育鍛煉,整天埋頭於書本,久而久之,都“冉冉如弱女,温温如菩薩,戢戢如馴羊”。中共中央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曾指出,“應當加強國防教育,提高人民的國防觀念”。江澤民同志也曾指出,“國防教育就要長期進行,作為公民的終身教育來抓”,並特強調“不能搞一陣風”,不能形勢緊張就搞,形勢緩和就不搞。他還強調國防教育是全民性的教育,不能光靠一兩個部門,“必須由黨、政軍各機關,工青、婦各羣眾團體,教育、文化、宣傳新聞、出版式等各部門通力合作,把國防教育納入全民教育的大系統”。

在當前複雜的國際環境下,中日關係降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最低點;霸權主義、恐怖活動有增無減;台獨勢力負隅頑抗,挾洋自重,拒絕和平統一,不斷增強台獨攻勢,大肆擴充軍備,甚至提出了“先發制人”的戰略主張,妄圖以武拒統。在這樣一個國際、國內背景下,我們不能不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不能不在加快發展經濟的同時加強國防建設。而國防教育是加強國防建設的基礎工程和增強國防實力的重要途徑,只有加強國防教育,才能引導人民羣眾自覺增強憂患意識,積極為國防建設貢獻力量,才能凝聚人民羣眾的力量,有效動員人民羣眾參軍參戰,發揚人民戰爭的傳統。尤其在我們經濟、技術、武器裝備還比較落後的情況下,重視愛國尚武精神的培養,將這種精神注入民眾意識並變成自覺行動,增強全體公民的鬥爭意志,就能使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始終保持一種奮發向上的活力,進而彌補戰爭物質方面的不足。因此,我們不僅要繼承發揚這一民族的優良傳統,更要提倡和宣揚具有時代特色的獻身思想,把培養愛國尚武精神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來抓,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強化這種精神的儲備。大學生是社會的精英,既是現在的受教育者,又是未來知識與觀念的傳播者,擔負着雙重使命。在當前人力物力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加強對大學生的國防教育,強化他們的國防觀念和意識,將有利於促進全社會對國防建設的重視程度,從而達到建設強大國防的目的。

其次,應該加強國防體育建設。國防體育是指寓國防教育於體育活動之中,通過國防教育與體育活動的有機結合,達到增強人民體質,加強國防建設的雙重目的。廣泛開展大學生的國防體育活動,加強國防體育訓練,增強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對於振奮精神,鼓舞鬥志,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對於保衞祖國、鞏固國防,奪取未來反侵略戰爭的勝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古今中外許多著名的軍事家、教育家、思想家都十分重視通過體育運動為軍事鬥爭服務。恩格斯認為,在學生當中開展體育訓練,可以促進學生體力和智力發展,這些學生入伍之後,“士兵的質量就會提高兩倍”,軍隊的戰鬥力和國防建設也就在無形之中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日常舉行的許多體育比賽項目,如射擊、游泳、跑跳、投擲、騎馬、跨欄、拳擊、擊劍等都與軍事活動密切相關,有些則是直接從軍事活動演化而來的。組織與國防有關的各種體育活動,舉辦各種軍事體育競賽,使學生達到國家和軍隊規定的各類人員的體育標準,以增強其身體素質,磨練國防意志,這是國防體育的根本任務。國防體育不受職業、年齡、性別的限制,具有最廣泛的普遍性,是國防實踐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後,國防體育被正式列為國防建設的重要內容。1952年成立了國防體育協會,1956年經國務院常務會決定,建立了中國人民國防體育協會。國防體育活動遂在全國各地蓬勃開展起來。近年來,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奧運會上取得一個又一個輝煌。但在全民健身、對高校學生的體育教育,尤其是國防體育上做得非常不夠,因此,我們應在加強全民體育活動的同時,着重加強對高校學生的體育訓練,廣泛開展射擊、武裝越野、定向越野、武裝泅渡、軍事野營、跳傘、通信、航模、舢板、負重登山等活動,使國防體育成為一項既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又提高學生國防意識的重要活動。

保衞邊疆,捍衞祖國,維護社會穩定,已不是軍人獨有的責任。在現代戰爭條件下,每個公民都應盡其責任。身為知識分子的大學生,肩負的責任更為重大。因此,應把國防教育、國防體育推廣到各級高校,把學生感奮起來,凝聚起來,將革命英雄主義推廣到全社會,在全體學生中形成愛國、崇勇、尚武、擁軍的良好風尚,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提高學生的國防觀念。

參考文獻:

1、梁啟超:《飲冰室文集》第4集,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18頁。

2、陳記雲主編:《國防教育通俗講話》,北京:解放軍國防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1頁。

3、江澤民:《國防教育應納入思想教育總體系》,《解放軍報》1988年10月25日。

4、任連奎主編:《國防教育教程》,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1年版,第179頁。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47頁。

大學軍事理論論文 篇三

《加強高技術條件下人民防空建設》

摘要:文章結合未來戰爭的特點對現階段的軍事鬥爭準備做了簡要論述。

關鍵詞:高技術,人民防空,建設

中圖分類號:E9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現高技術戰爭的作戰樣式、作戰手段、打擊重點的變化及特點、規律,對人民防空建設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和更高的要求。而目前人民防空的全面建設,還不同程度存在着指揮體制不夠順暢,指揮工程建設嚴重滯後。重要經濟目標防護問題突出。人口疏散地域建設務實不多,人防幹部隊伍綜合素質不能適應“打贏”要求,人民防空動員工作沒有擺上位置等問題。對此,我們必須以“打贏”為基點,按照未來戰爭怎麼打。今天就怎麼建的要求。紮實做好軍事鬥爭準備。

建立統一、權威、高效的人民防空指揮體系

人民防空法規定:“縣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同級軍事機關領導本行政區域的人民防空工作。”對平時而言,這種軍政結合。且以地方政府為主的雙重領導體制。有利於使人民防空建設與經濟建設、國防建設有機結合,有利於協調各方面的關係。發揮黨政軍各有關部門的作用,積極做好人民防空的各項準備。但對戰時而言,這種體制指揮關係複雜,指揮程序繁瑣,不能適應高技術人民防空作戰指揮的需要。戰時省及各重點城市人民防空的指揮體制。應實行軍政一體、以軍為主的聯合指揮。即:在各級國防動員委員會的領導下,授權同級軍事部門的最高軍事指揮官負責指揮,黨委、政府領導參與決策。其理由:一是現代高技術戰爭,戰場形態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要求指揮體制統一、指揮程序簡化、指揮決策權威高效。二是軍事指揮是一門科學,要求指揮員具有深厚的軍事理論基礎、戰術戰役思想和對敵情、我情的全面掌握,以及對現代高技術戰爭特點、規律的正確把握,能夠實施快速決策指揮。三是黨委、政府領導平時主要從事黨務和經濟工作,對人民防空指揮工作相對陌生,特別是對戰場千頭萬緒、異常複雜的情況,有時時間緊迫不允許開會討論研究就要求指揮員做出決策;有時則要求指揮員在錯綜複雜和諸多不同意見的情況下,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定下果斷正確的決心。這對一個地方領導而言責任重大,難以做到。四是戰時人民防空歸同級軍事部門的最高指揮官指揮,有利於統一制定防空作戰計劃,統一部署和使用各種防空力量。統一組織消除空襲後果行動。這種指揮體制。並不是否定和削弱黨政領導,而是更加貼近實際,可以避免政出多門、指揮不靈。從而簡化了指揮程序,提高了指揮效率。字串7

提高指揮工程的綜合防護能力

現代高技術空襲的高精度、高強度,對人防工程特別是指揮工程的防護問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人防指揮工程建設嚴重滯後,從浙江省情況看,多數人防重點城市沒有指揮工程,已建的也是防護等級低、內部設施缺、自動化程度差,與高技術戰爭的要求相距甚遠。各級各類指揮所是敵打擊的首選目標。特別是省和一類重點人防城市的指揮工程,必須具有一定的抗新型鑽地導彈的精確打擊和抗電磁脈衝的能力,而目前工程的抗毀能力普遍較低,單建掘開式指揮工程的設計標準就不能防重磅精確打擊。為此,要從實戰需要出發,提高設計抗毀能力。新建指揮工程應儘可能利用天然巖層、天然地形構築坑道工事,儘量不要修建掘開式工程,確因地質、地形限制的要加大工程的埋深,並從設計、建築材料、施工技術和設備設施等方面。全方位地提高工程的抗毀能力。已建工程要按新標準進行全面的加固、改造。要針對敵空襲兵器的特點,搞好偽裝、掩蔽,切實提高指揮工程的綜合防護能力,確保指揮穩定、可靠。

突出重要經濟目標和生命線工程的防護

從近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看,空襲首先摧毀的是核心指揮系統和重要軍事目標,進而就是重要經濟目標和城市賴以生存的水、電、氣等生命線工程,做好重要經濟目標和生命線工程的防護事關社會穩定和戰爭勝負的大局。首先,要把重要經濟目標防護擺上重要位置。我國的經濟目標數量多、地位重要,並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防護問題必須置於與人員防護同等重要的位置,有時對重要經濟目標和生命線工程的破壞比直接殺傷人員造成的危害更可怕。損失更慘重。經濟越發達越要重視對經濟目標的防護。其次。要制定有關重要經濟目標防護的法規。目前,對重要經濟目標和生命線工程防護問題,説得多,做得少。國家應當立法。從法律上予以保障。同時要制定具體防護標準和規範強制執行。城市總體規劃要符合防空要求,統籌安排、合理佈局、分散配置重要建設項目:新建重要項目要按有關法律、規定同步修建防護工程和採取防護措施;已建重要項目要進行適當改造,使之符合要求。增強抗毀能力。城市供電、供氣、給排水、通信等管線系統。必須採取多點網狀配置,無特殊要求一律設置在地下;易產生核化次生災害的工廠、倉庫等要害目標,必須遠離市區和人口稠密區,並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再次。要加強防護對策的研究。現代空襲作戰高技術兵器種類多、破壞性強,對防護問題提出了新的挑戰。一些傳統的防護觀念。特別是單一的硬防護手段。不僅耗資太大,而且也難以奏效。要針對高技術兵器主要利用聲、光、磁、熱等信息。發現、識別和跟蹤目標的特點,加強對重要經濟目標防護對策的研究與應用。有針對性地採取偽裝、誘導、干擾、攔截等多種高技術防護手段和綜合防護措施,切實提高重要經濟目標的生存能力。字串6

照分類指導原則做好人口疏散工作

人口疏散工作是人民防空防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我國人防建設的現狀看。多數城市人防工程數量和質量遠遠不能滿足戰時防護的需要。加之城市化建設的步伐加快,城市人口數量的迅速增長。人防工程的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且在較長時間內長期存在。因此。在未來防空襲鬥爭中,搞好人口疏散工作仍然是一種十分重要的防護手段。做好人口疏散工作要注意三個問題:一是調整早期疏散的時機。“一戰”、“二戰”時期。戰爭的重點是消滅有生力量,戰前需要大規模疏散、掩蔽居民和轉移物資,且疏散手段單一、交通工具落後,疏散工作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而現代戰爭。空襲的重點不再是大規模殺傷有生力量,且疏散手段多樣,交通工具先進,疏散工作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同時。現代戰爭受國際和敵我雙方政治、外交鬥爭的影響更加明顯,因此。組織早期疏散的時機應由現規定的從先期準備階段開始,推遲到國家做出戰爭動員令之後再進行。以免造成人力、物力資源不必要的浪費。二是科學確定疏散比例。要根據城市的地位、作用、任務、人口密度、工程數量等要素。進行充分論證。科學確定疏散比例。戰略地位重要、目標集中、人口密集、防護工程少的城市。疏散比例要大一點,反之則小。通常一、二類人防重點城市疏散比例高,三類以下城市低。有的甚至可以不組織遠距離疏散。而以就地和近郊緊急疏散為主。疏散的重點應為易遭襲擊的首腦機關、指揮通信中心、交通樞紐、重要軍民用設施、城市生命線工程等重點目標周圍的高危險區人員。三是綜合選擇疏散地域。人員疏散無論採取何種疏散方式,應儘量選擇離市區較近、交通方便、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一般都不要出轄區範圍,避免跨轄區遠距離、大批量的疏散;疏散地域要避開重要目標和核化設施、大江、大河、大型水庫附近低窪地區,以免造成間接傷害。平時。要加強對疏散地域建設,採取城鄉對口掛鈎的辦法,有組織、有計劃地幫助疏散地區發展經濟和生產,提高接收安置能力。

加強人防幹部隊伍業務素質的培養

從人防幹部隊伍的現狀看,年齡偏大、知識陳舊、專業人員匱乏是個普遍的突出問題,已經影響和制約了人防建設和發展,這種狀況如不改變。將難以擔當起“打贏”的重任。然而,在現行機制和編制條件下,想脱胎換骨的大出大進不可能。怨天尤人不解決任何問題。我們必須面對現實,立足現有,切實抓好乾部建設。充分激發每個同志的積極性、創造性。首先是認真抓好在職訓練。國家要制定人防幹部在職訓練大綱,編寫或選定訓練教材,規定年度學時和任務,重點是高技術知識和人防專業知識,從主任到一般幹部都要學,都有明確的任務和目標。年度組織統一考試,考核成績列入年度工作考評,並作為晉職晉級的重要依據。引入激勵機制。賞罰分明,優勝劣汰。其次是突出抓好重點培養。對一些年齡相對較輕、文化程度較高、專業性強的指揮、工程幹部等,採取送院校深造和短期、專題集訓等,建立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的基地,既可脱產全面深造,亦可短期補缺淬火。再次是組織多種形式的防空演習。組織防空演習是鍛鍊提高業務素質和組織指揮能力的最佳訓練方法。也是發現和解決人防建設薄弱環節,檢驗各種方案、預案是否可行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各地組織了一些演練。但總的看,練專業隊的多,練首長、機關的少;實兵演練的多,網上演練的少;練消除空襲後果的多,練平戰轉換工作的少。為此。要針對“三多三少”現象,採取人防部門機關室內作業。首長、機關網上演習,首長、機關帶部分專業隊實兵演習,城市及重要目標防空襲演習,軍地聯合防空演習等多種形式的演練,不斷提高人民防空指揮機關的組織指揮能力,協同能力和謀略水平。

落實戰時組(擴)建任務提高應急轉換能力

目前。各級人防辦公室幾經機構改革精簡,人員編制一減再減。現有機關人員和專業隊伍。遠遠不能滿足戰時需要,一旦轉入戰時體制。機關擴編、專業隊擴充是必然要求,但這項工作目前還是個空白。還沒有引起各級的重視。為此,按照人民防空長期建設與應急準備相結合的要求,要將人民防空動員工作擺上議事日程,並納入國防動員體制,統一計劃、統一組織、統一實施。當前要重點抓好三項工作:一是搞好人民防空動員潛力調查。根據戰時可能擔負的任務和動員擴編需求。對各類人員和物資潛力情況進行全面調查。重點是指揮、通信、計算機、工程及高技術專業隊技術骨幹和空情偵察預警、搶險搶修、醫療救護等。通過調查,摸清底數。科學建檔,為實施快速動員掌握第一手資料。二是制定人民防空動員擴編方案。要根據人民防空機關和專業隊的現有情況。結合戰時任務,制定人民防空機關擴編方案和人防專業隊組(擴)建方案,明確動員擴編的組織領導、方針原則、任務區分、要求措施以及完成時限等,並且要把動員任務、對象落實到具體的單位和人員,做到對號入座。三是組織必要的人民防空動員演練。為檢驗方案的可行性和提高快速動員能力,要適時組織必要的動員演練。演練可採取先機關、後專業隊,先人員、後物資。在摸索經驗基礎上進行綜合動員演練,只有這樣,把各項工作做細、做實,才能做到預有準備,臨陣不亂,確保快速應急轉換。

參考文獻:

1姜坤寶 人防實戰化訓練的幾點思考[J],中國人民防空,2013.(03):30-31

2蘇振遠 構建基於信息系統的人防工程綜合防護體系的實踐和思考[J],中國人民防空,2012.(08):30-31

3薛雲鑫楊金田。核化生武器及其防護【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2

作者簡介:錢建星(1987、1-)男,浙江湖州市人,助理工程師,本科,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大學生軍事理論論文參考 篇四

《新軍事變革中軍事教育理論創新的價值取向》

[摘要] 教育理論創新是教育改革和大發展的前提,而教育理論創新則必須以教育思想觀念的創新為先決條件,軍事教育理論的不斷創新,可以有效地指導新時期軍事教育改革、發展的實踐。分析了軍事教育理論創新的內涵和意義,研究了當前的軍事教育理論創新必須首先重視解決的幾個問題:樹立軍事教育觀念創新的整體意識,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樹立多元化的教育質量觀。

[關鍵詞] 軍事教育 軍事教育理論 理念 創新

當前,軍事教育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的重要歷史時期,但原有的軍事教育理論已不能適應新形勢和解決軍事教育改革實踐中產生的新問題。所以,要求軍事教育在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提升理論品質,抽象出新的系統化的理性認識,以有效地指導新時期軍事教育改革、發展的實踐。軍事教育理論創新研究不僅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學科意義。

一、軍事教育理論創新的內涵解析

理論創新是在揚棄原有的思想、學説和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提出新思想、新學説、新理論的過程,是正確的理性認識的新飛躍。軍事教育理論創新是軍事教育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理論創新體系中屬於具體層面的理論創新。軍事教育理論創新是指在解決軍事教育新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抽象出來的新的系統化了的理性認識,其基本含義是:第一,軍事教育理論創新發展於新問題並貫穿於新問題的解決之中,問題是理論創新的主線。第二,軍事教育理論創新離不開抽象的思維活動,當然也離不開實踐活動。第三,理論創新的基本任務是在深刻認識軍事教育本質、準確把握軍事教育規律、有效探索軍事教育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抽象出新的理論,形成多側面、多層次的理論體系。

二、軍事教育理論創新的重要意義

1、軍事教育理論創新是豐富、發展、完善理論的基本手段

理論的生命力在於發展。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軍事教育在我國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己經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學科體系,相關院校也建立起了軍事教育學科的博士點、碩士點,每年都有不少的專著出版,大量的研究論文發表,軍事教育理論研究處於十分活躍的時期。但是,與軍事領域的其他學科相比較,無論是從發展歷史還是發展水平來看,軍事教育學仍是一門十分年輕的學科,是一門還不十分成熟並且正在走向成熟的學科。軍事教育中的概念界定、規律揭示、理論體系確立,還沒有完全達到理性認識的階段。同時,在我國軍事教育處於大發展、大變革的歷史背景下,無論從軍事教育發展還是從軍事教育學科發展看,經過多年實踐積累形成的軍事教育理論,也面臨着突破原有框架限制,拓寬研究領域和視野,開展理論創新的艱鉅任務。

2、軍事教育理論創新的目的在於激發軍事教育的生機與活力

新世紀以來,由於軍事教育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係出現了新的變化,軍事教育系統內部也在產生着一些新的問題,軍事教育實踐出現了比過去任何時期都要複雜得多的局面,在改革與發展中出現了的新矛盾和新問題,迫切需要來自軍事教育理論創新的支持。而原有的軍事教育理論已不能完全適應這樣的新形勢,難以有效地解決軍事教育改革實踐中產生的新矛盾、新問題。一方面,近年來,軍事教育改革難以取得具有説服力的突破性進展,眾多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軍事教育理論指導。一些改革措施因為在設計過程中缺乏理論支持,到了改革實踐中,往往會遇到一些難以克服的障礙,半途而廢的情況時有發生,錯誤的做法也時有出現。這些都説明了一個道理,軍事教育改革需要理論支持,缺乏理論指導的軍事教育改革是十分盲目的。另一方面,軍事教育也需要在解決新矛盾、新問題的過程中提升理論品質。通過新矛盾、新問題的解決,來不斷創新軍事教育理論,增強軍事教育理論指導軍事教育改革實踐的有效性,使軍事教育實踐呈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3、軍事教育理論創新是解決理論與實踐脱節的不可或缺的途徑

從軍事教育發展歷程來看,儘管軍事教育理論過去對軍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起着一定的作用。但總的來説,軍事教育理論跟不上迅速發展的軍事教育實踐,即軍事教育理論滯後于軍事教育實踐,與軍事教育實踐相脱節。造成目前軍事教育理論與實踐脱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軍事教育研究在完善自身學科體系的同時,沒有將學科體系涉及的內容同解決軍事教育改革的現實問題很好結合起來,真正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的理論研究成果還不多,軍事教育研究停留在一般意義上的議論多,對軍事教育實踐真正有指導作用的理論創新少。解決理論與實踐相脱節的惟一辦法是以實踐為基礎,不斷創新軍事教育理論。

三、軍事教育理論創新的幾個重要問題

1、樹立軍事教育觀念創新的整體意識

軍事教育觀念的變革與創新不是某一層面、某一範圍或某種形態軍事教育觀念更新的結果,也不是各個層面、各個範圍或各種形態軍事教育觀念更新結果的簡單相加,而是各個層面、各個範圍或各種形態軍事教育觀念更新結果之間高度關聯、整合的結果。

目前,教育理論界對軍事教育觀念創新內涵和特徵的探討,大多停留在諸如人才觀、學員觀、質量觀等問題上,而未能從整體上全面、完整地理解和把握軍事教育觀念創新的內涵及特徵。所謂整體意識就是指軍事教育觀念創新主體在軍事教育觀念創新過程中,能從整個軍事教育觀念系統的角度考慮,進行不同層次、不同表現形態或不同作用範圍的軍事教育觀念創新。也就是説,軍事教育觀念創新主體在具體的教育觀念創新的研究與實踐中,不但要探討某一層次、某一範圍或某種形態的軍事教育觀念創新問題,還要研究各層次、各範圍、各形態軍事教育觀念創新之間的關係或聯繫的方式、性質和程度,研究某一層次、某一範圍或某種形態的軍事教育觀念創新在整個軍事教育觀念系統創新中的地位、作用。這樣,既推動了整個軍事教育觀念創新的全面進行,又使各層次、各範圍或各種形態的軍事教育觀念創新不致有悖於整體要求,確保軍事教育觀念創新的有效開展。

2、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

教育價值觀是人們對教育與主體(人、羣體)的價值關係的認識,並在認識的基礎上,確定教育行為的價值取向。它所反映的不是教育本身,而是教育與主體之間的價值關係。一般地説,價值判斷的依據是教育對主體所產生的效益,以效益的有無、高低、長期或短期來判斷教育(或某種特定的教育)的價值,從而採取積極或消極的態度與行為。它雖是潛在的,但卻無時無處不在起作用,有時是自覺的,更多是不自覺的。農業經濟時代人們希望得到土地,工業經濟時代人們夢想擁有資本,知識經濟時代人們渴望獲得知識。因此,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價值觀不同於農業經濟時代和工業經濟時代的教育價值觀。它的基本價值取向,就是個性平等,直接要求是軍事教育必須尊重個體差異,尊重個體需求的多樣性和學習者的自覺選擇;就是在人才觀上採納多維度的評價標準,這些維度是以個體品行、知識、能力和努力程度以及能否把握時機來評判個體的成就;就是在知識觀上提倡學員主動建構知識的原則,要求成功的學習不是機械的接受或摹寫,而是一種主動的充滿個性化的建構過程;就是重視人的內在發展需求,要求知識實現主體化,知識必須與個體的信仰、情感相聯繫。所有這些都必然對軍事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3、樹立多元化的教育質量觀

教育質量是教育改革、發展、提高的核心問題。一切體制、管理、課程、教材的改革,最終都要落實到教育質量上。我國傳統的教育質量觀是一種知識質量觀,即以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寡、深淺來評價學校教育質量的高低。這種知識質量觀根深蒂固,不但存在於辦學者的思想中,而且存在於社會的傳統文化中。當前多樣化的軍事院校教育有着各自的培養目標、規格、特點,從而也應當有各自的質量標準。知識經濟時代的軍事教育應當整齊劃一的向多元化、多樣化和多層次的質量標準過渡,就像1998年巴黎世界高等教育通過的《21世紀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宣言》指出的那樣:“高等教育質量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應“考慮多樣性和避免用一個統一的尺度來衡量高等教育質量。”

新的軍事教育質量觀既着眼於整體的質量,也着眼於不同辦學層次的相對質量。具體而言,多元化的質量標準應包括這樣幾方面的內容:一是發展的質量觀,教育事業的發展是首要的,判斷教育質量是否好,首先要看它是否有利於促進軍事革命和人的發展,能否滿足新時期軍隊建設的需要;二是整體質量觀,即從各個方面而不是一個方面來看待質量,需要從學員的社會適應性、創造性和學員的素質、能力、文化品位的動態變化等多方面來綜合評判質量;三是樹立特色質量觀,即看它是否能滿足不同個體的要求和軍事實踐的要求,特色就是質量,就是水平,就是生命。只有各個軍事院校培養的人才擁有豐富的特色,才能使畢業於不同院校的軍事人才在學識、能力、素養等方面各具個性,並在某些方面獨領風騷;也只有使各具特色的人才從事豐富的個性化活動,才能編織出更加美好的五彩繽紛的世界;四是樹立過程質量觀。現代質量管理理論認為,產品質量包括產品的最終質量(需求質量)和形成產品的工作過程質量(包括設計質量和保證質量);質量不是末端檢測與評估出來的,而是依照整體的優化設計和全過程的質量監控來實現的。教育的產品是人才,人才培養質量是由培養過程(主要是教學過程)的工作質量來決定的,工作過程質量決定着產品最終質量,產品的最終質量只能靠優化設計和全過程的質量控制來實現。從這個理論角度出發,要求教學質量管理和監控的關注點,不能僅僅停留在已成事實的靜態狀態和質量末端,而應更注重從起始階段開始的教學質量形成過程及動態狀態,注重影響教學質量的形成性、過程性要素的監控,實現在線檢測與實時動態控制的有機結合,使教學過程全程始終處於受控狀態,防止影響質量的現象發生,限制影響教學質量要素的實質性發展或惡化,消除、糾正、彌補所造成的損失,從而保證最終教學質量,這比只注重末端質量檢驗與評價更為重要。

參考文獻:

[1]薛天祥。薛天祥高等教育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付建芳。論知識經濟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理念的創新[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

[3]張曉洪,彭熙。論現代高等教育理念創新[J]。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4)。

大學生軍事理論論文 篇五

摘要:隨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導致了現代戰爭軍事技術日益走向技術化,軍事高技術在現代戰爭中有着重大影響。而高技術的發展讓我們也不得不考慮到軍事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係。一個國家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國防,軍事力量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關鍵字:軍事高技術,軍事建設,經濟建設

軍事理論課是我們繼軍訓後的第二次國防教育,它讓我們更好的理解我國的國防,軍事思想,軍事高科技,高技術戰爭等,以便我們掌握基本軍事理論,達到加強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強化愛國主義。

進代中國充滿血和淚的屈辱史對中國人民來説是刻骨銘心的,是永遠不會忘記的。一個國家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國防,軍事力量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眾所周知,隨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導致了現代戰爭軍事技術日益走向技術化,高技術的發展不但對整個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發展產生着深遠的影響,而且導制軍事高技術領域的開拓和發展。自60年代以來,一大批高技術武器裝備相繼問世並用於戰爭,已經深刻地改變了戰爭的面貌。因此,無論是誰,不瞭解當代高技術的發展情況,不熟悉高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不理解高技術武器裝備對現代或未來戰爭所帶來的具大影響,就不可能在高技術戰爭中掌握主權,進而立於不敗之地。

一、軍事高技術的定義

軍事高技術是指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成就基礎上,處於當代科學技術前沿,以信息技術為核心,在軍事領域發展和應用的,對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起巨大推動作用的那部分高技術的總稱。按照高技術分類,有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海洋開發技術,航天技術。應用於軍事的高技術主要有偵察監視技術、精確制導技術、偽裝與隱身技術電子戰技術、指揮自動化系統技術、航天技術、核生化技術和新概念武器技術。因此,對於高技術戰爭的定義,《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是這樣寫的:“大量運用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海洋技術等高新技術水平的武器裝備,並採取相應作戰方法進行的戰爭。”

二、軍事高技術的主要特徵

1、綜合性。軍用高技術是由多種技術組成的一個技術羣體。

2滲透性。軍用高技術的應用不僅遍及整個軍事領域,同時還會迅速轉為民用。

3、創新性。軍用高技術的創新科技成果具有生命週期短、創新快的特點,同時它還可在軍事領域中支援各種創新活動。

4、增效性。軍用高技術能使武器裝備的效能大大提高,使部隊的戰鬥能力增強。

5、時效性。軍用高技術發展很快,其階段性成果只有及時應用與推廣,才能發揮巨大的軍事效益。

6、智能性。能提高武器系統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7、競爭性。各國軍隊為了走精兵高效之路,競相發展軍用高技術。

8、風險性。軍用高技術是前沿技術,要進行超前性研究,其結果難以預料。

9、知識性。軍用高技術是以各種科技知識為基礎的,其發展更離不開掌握各

種知識的高科技人才。

10、戰略性。發展軍用高技術是國家的戰略決策 ,它直接關係到一國在世界戰略格局中的地位。

三、軍事高技術的重大影響

(一)新的軍事改革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軍事領域興起了一場新的深刻變革。這場新軍事變革具有劃時代的特徵,實質是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化革命在軍事領域的反映。

(二)對現代戰爭的影響

其一,反應高速化。由於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是信息能力成為一種最重要的作戰能力,成為現代戰爭手段的核心,使得戰爭反應快,打擊快,轉移快。其二,戰爭包括主動出擊和防護,高技術的裝備不但能使得主戰方能在攻擊上得到很好的先機,也能在防禦上得到很好的保障。高技術使得國防變得越來越嚴密,使得國家在戰爭中很好的保存自己的實力。其三,高技術使得偵察技術有了飛速的進步,使得偵察不受到許多客觀因素如地形,天氣環境等,的影響,是偵察工作真正做到了眼觀六路二廳八方。其四,高技術使得軍事武器有了質的飛躍,使得其攻擊範圍更遠,精確度越高。其五,高技術使得指揮更高效率。指揮在戰爭中佔了主導地位,在現代戰爭中,利用高技術的全網絡指揮越來越重要,只有在指揮上水平高人一等才能在戰爭中取得勝利。

以上種種讓我們都發現現代戰爭對於高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他也讓我們不得不考慮到政治建設中,國防軍事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係。如何理解和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之間的關係是十分重要的 ,它關係到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

古書有云:“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這些都説明只有使國家經濟繁榮富有,國家武裝力量才能強盛。由此來看古人也知道要正確處理二者的關係。秦時的商鞅變法不僅使秦朝的經濟有了高速發展而且由於推崇軍功使得軍隊不斷壯大,實現了富國強兵的政策,從而使秦國同意了六國,實現了霸業。我們發現,國家緊急條件與軍事力量是相輔相成的。

黨的十六大報告同樣指出:要“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讓我們以伊拉克戰爭為例,它是目前戰爭史上運用高新科技含量最高,對世界格局影響最大的一次。而高技術戰爭的基礎是高技術,發展高技術僅僅用有限的國防經費是不夠的,需要有國防經濟整個系統來支撐。而且光有錢還不是唯一的條件,我們應該看到伊拉克國防意志和傳統的作戰模式與現代化裝備齊全的美英聯軍的國防意圖和現代化作戰模式的利與弊。

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保障和促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增加國防投入,保障和促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是協調國防安全與經濟發展關係的一個基本要求。為此,應當從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視角,正確認識和把握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係。第一,兩個建設相統一。當今世界,一個國家要想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既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又要有強大的國防實力,二者之間具有內在的統一性。江澤民同志指出,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和建立強大的國防,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兩大戰略任務,從根本上説,這兩大戰略任務是統一的。一方面,經濟是國防的物質技術基礎,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為國防現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質技術基礎;另一方面,國防現代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國防建設是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的基本保證。如果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這兩大戰略任務出現失衡,必然危及到國家經濟社會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第二,兩個進程應同步。國家戰略是一個整體,經濟發展戰略與國家安全戰略之間的協調運行,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和客觀要求。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作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與國家經濟建設協調發展。面對我軍發展現實水平與打贏信息化戰爭的不相適應,面對祖國完全統一的神聖使命,面對改革開放條件下國家戰略利益的拓展,應該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

隨着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不僅對軍隊的武器裝備作戰理論,編制體制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對軍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構成戰爭基本要素的人,武器裝備及人與武器的組合方式,都與科學技術密切相關。高技術戰爭,實質上是高科技的較量與對抗。作為戰爭主體的人,誰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並把其科學有效地運用於戰場上,誰就可以獲得戰場上的主動與優勢。我們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必須加強國防教育的培訓,堅實貫徹我們的愛國主義思想,灌輸國防知識,培養國防觀念,提高保衞國家和建設祖國的意識,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

大學軍事理論論文 篇六

《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摘 要: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毛澤東軍事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及其軍隊長期軍事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指導思想,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成熟與發展也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壯大史,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軍事思想;毛澤東軍事思想;毛澤東思想

中圖分類號:A84 文獻標誌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0-0010-02

一、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科學含義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關於中國革命戰爭、人民軍隊和國防建設以及軍事領域一般規律問題的科學理論體系。是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戰爭和國防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及其軍隊長期軍事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同時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軍事思想的精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軍隊建設、國防建設和反侵略戰爭的指導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指出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指導對象。毛澤東軍事思想指導的對象是中國革命戰爭、人民軍隊、國防建設及軍事領域一般規律問題。

第二,指出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產生的背景和條件。沒有五四運動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沒有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戰爭實踐的結合,就不可能有毛澤東軍事思想,毛澤東繼承和發展了馬列主義,結合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狀況,積極開展武裝鬥爭,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政權。

第三,中國革命戰爭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軍事理論產生於戰爭實踐。毛澤東長期親身和領導戰爭實踐,總結理論,後又將理論應用於實踐,如此循環不斷完善,形成了科學的理論體系。

第四,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集體智慧包括了對人民羣眾戰爭經驗的總結、領袖集團成員的智慧以及毛澤東同志的傑出貢獻。

第五,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軍事領域是毛澤東一生中最光輝、最成功、最精彩的活動領域,毛澤東軍事思想是毛澤東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豐富、最系統的理論體系。

二、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它是同中國革命戰爭的發生、發展和勝利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的,逐步形成為一個科學體系。

(一)初步形成時期

1、八七會議。1927年,在大革命出現重大事變的時候,共產黨人體會到沒有槍桿子,不管我們的理論多麼精深,我們的政治判斷多麼尖鋭,在一個只憑實力説話的環境中,也難於成事。

黨的八七會議,確立了武裝暴動的總方針,中國共產黨人從此找到了出路。毛澤東指出:從前我們罵中山專做軍事運動,我們則恰恰相反,不做軍事運動專做民眾運動,蔣唐都是拿槍桿子起的,我們獨不管。現在雖已注意,但仍無堅決的概念。比如秋收暴動,非軍事不可。此會議應重視此問題,新政治局的應更加註意此問題,湖南這次失敗可以説完全由於書生主觀的錯誤,以後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這句話後來就演變為毛澤東提出的那個石破天驚的理論,槍桿子裏面出政權。

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隊伍上了井岡山,創造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確立了武裝奪取政權,農村包圍城市的思想,指導中國革命戰爭走向勝利的道路。毛澤東在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生動實踐中,孕育了毛澤東軍事思想。一個最具體的表現就是,與朱德等人一起提出了游擊戰的十六字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3、三灣改編。毛澤東軍事思想的萌芽,不僅在於他的戰爭指導藝術出類拔萃,更在於他統帥的軍隊,是與其他軍隊迥然不同的人民軍隊。他曾經將中國近代軍隊,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代的清末新軍和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軍,完成了推翻清王朝的任務。卻淪為軍閥割據,魚肉民眾的武裝。第二代是國民黨建立的國民革命軍,又變成了蔣介石屠殺工農,鎮壓革命的工具。第三代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毛澤東創造性地在部隊中建立起黨的領導和政治工作基本制度,班排設黨小組,營團建黨委,“支部建在連上”,連以上設黨代表。部隊一切重大行動必須經過黨組織集體討論決定,從而在政治上組織上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確立了人民軍隊的“黨指揮槍”的鐵律。

4、光輝著作的發表。此外,毛澤東從我黨的武裝鬥爭實際出發,完成了許多著作,《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這些光輝著作奠定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基礎,標誌着毛澤東軍事思想已初步形成。

(二)基本成熟時期

1、遵義會議。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 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

2、瓦窯堡會議。1935年12月,中國共產黨在陝北子長縣召開著名的瓦窯堡會議,會上毛澤東説我們要從關門主義中解放出來,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3、抗戰指南――《論持久戰》。隨着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戰爭的思想,他代表黨中央發佈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總方針。1938年5月,毛主席還寫下了永載史冊的《論持久戰》。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科學的預見到抗日戰爭將經歷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科學地論證了抗日戰爭的發展規律,為全國軍民指出了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道路。闡述了人民戰爭思想,指出:人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武器是重要因素,戰略戰術和技術原則與行動的依據,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論持久戰》對於統一全黨思想,鼓舞全中國人民信心起了極大作用,成為指導抗日戰爭的綱領性文獻。

4、中共七大。我們黨在抗日戰爭中,一面堅持抗擊日寇,一面同蔣介石集團進行鬥爭,在艱苦的鬥爭中壯大了自己。我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已經由原來的四萬人發展到近一百萬人,在八年抗戰中殲滅了大量的日偽軍,收復了大片國土。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條件下,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中共七大,毛澤東做了著名的《論聯合政府》政治報告,在這個政治報告中,毛澤東分析了當時國際和國內的形勢,駁斥了蔣介石反動集團的謬論,全面闡述了人民軍隊、人民戰爭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等思想,標誌着毛澤東軍事思想科學體系的建立。

(三)全面發展時期

抗日戰爭勝利後,解放戰爭全面爆發,毛澤東審時度勢、決戰決勝。由此,毛澤東軍事思想有了重大發展,進入了全面發展時期。

1、戰略轉變。蔣介石集團經過近一年的內戰準備,與1946年6月大舉向解放區進攻,挑起全面內戰。面對國民黨氣勢洶洶的軍事進攻,毛澤東明確提出了“積極防禦、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作戰形式由游擊戰向運動戰轉變,不計一城一地的得失,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正是這一戰略轉變,大量地殲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軍事進攻。

2、戰略戰術。我軍在積極防禦的戰略總方針的指導下,強調採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戰法,要求各戰區靈活運用戰略戰術,這都充分證明了毛澤東軍事思想來自解放戰爭實踐,才能有力地指導人民軍隊扭轉局面,逐步施行戰略反攻。

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直插國民黨的心臟――南京。毛澤東在這一時期發表了《目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總結提出了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充分體現了毛澤東軍事辯證思想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3、決戰決勝。1947年7月-9月間,毛澤東抓住時機,組織指揮人民解放軍以獨特的方式由戰略防禦,轉入了戰略進攻。當時國民黨總兵力為370萬人,解放軍為195萬人,再次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戰爭奇蹟。

到了解放戰爭的第三年,毛澤東下令,向敵人發起戰略進攻的大決戰。毛澤東把首戰方向直指東北,形成了“關門打狗”的態勢,為全國的解放奠定了基礎。

在解放戰爭中,毛澤東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戰略進攻和戰略決戰理論,成為指導解放戰爭奪取最後勝利的強大思想武器,也表明了毛澤東軍事思想得到了全面發展。

(四)豐富完善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進入了保衞勝利果實、抵禦外來侵略的新時期。面對新的國內和國際環境,毛澤東軍事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與完善。

1、抗美援朝戰爭。在1950年,美軍披上了“聯合國軍”的外衣,越過三八線,直逼我國國界。黨中央和毛澤東經過戰略上的深思熟慮,做出抗美援朝的戰略決策,包括毛澤東長子毛岸英在內的36萬志願軍官兵血灑朝鮮。

毛澤東做出的出兵參戰的戰略決策,體現了“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相結合”的精神,反映了毛澤東作為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的膽識和偉大氣魄,也是毛澤東軍事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創造性發展和運用。

2、和平時期的軍事戰略方針。和平時期的軍事戰略方針包括了“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不放第一槍”、“依靠人民羣眾強邊固防”、“軍事與政治、經濟、外交緊密結合”等軍事思想,這些都是毛澤東軍事思想在新國情條件下的新發展。

3、國防建設理論。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要求把我軍建設成為“強大的國防軍”,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堅持兩條腿走路,實行平戰結合、軍民結合;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設現代化國防,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指出的,“我們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特別是創辦軍事院校。

所有這些,對於保證和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永遠保持人民軍隊的無產階級性質,促進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把毛澤東軍事思想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三、毛澤東軍事思想卓越的歷史功勛

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理論,指導中國革命戰爭取得了徹底的勝利。在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指導下,中國人民取得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在新中國成立後又繼續指導了中國的國防建設、抗美援朝戰爭和邊境自衞反擊作戰,是國防現代化建設和未來反侵略戰爭的指針。不僅在中國軍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軍事思想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毛澤東軍事思想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成為第三世界國家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強大思想武器。

四、總結

毛澤東軍事思想,在共產黨人中第一個喊出了槍桿子裏面出政權的口號,確立了黨組織建立在連隊基礎上的政治體制,確定了黨指揮槍的絕對原則,為這支部隊制定了“十大軍事原則”的鋼鐵紀律……今天的人民軍隊,已然成長為一支讓世界任何強敵為之膽寒的文明之師、威武之師,毛澤東的軍事思想,也必將與時代精神相融合,鑄就人民軍隊的鋼鐵意志和無敵軍魂。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傳(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2]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簡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黨史風雲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大學生軍事理論論文 篇七

大學生軍事理論論文一

大學教會我珍惜

轉眼間我的三年大學生活,就這樣匆匆結束了。而我也即將走出大學的校門,正式的邁入社會這個大家庭中。最近走在校園裏,我能感受到幾分離別的味道。讓人忍不住感慨一下,還有一個月,我們就得離開校園,離開這熟悉的味道。而我,不想離開這個校園,不想離開這三年裏陪伴我一同走過的老師、同學。一想到離開的那一刻,心裏總有莫名的恐懼。可是,還有一個月,最後的一個月,我們就將離開校園,離開自己的學校生活。

至今,我仍對剛剛進入大學的感覺記憶猶新,那就是從魔鬼式教育的地獄進入了自由自在的天堂。我像魚兒入水、小鳥出籠一樣釋放我的思想與靈魂。在這裏,同學友愛,室友志同道合,我們在認真完成學業任務的同時,可以自由選擇各種實踐活動。每個人的人生都不一樣,每個人的大學也不盡相同。大學三年對於我來説得到與失去的實在有太多太多。得到的並不十全十美,失去的亦不會令我抱憾終生。

大學的友情不同於其他學生時代的情誼,因為它是通過朝夕相處培養出來的,不僅在學習中,更多的在生活中。有人説,大學同學應該是一生的朋友,尤其是三年來朝夕相處的舍友。我們宿舍的幾個男生,來自不同的地方,性格各異。平時大家聚在一起有説有笑,打打鬧鬧,生活過的也是很愜意。很高興認識這麼一幫真心朋友,我想他們將是我大學裏最寶貴的記憶,也是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大學友情是個比較重要的話題,同樣大學裏的人際交往也是一樣。人際關係,在大學之前完全可以不顧。大學,它是我們進入社會的過渡。踏入社會,就得學着去融入社會,學着不被社會淘汰,學着去和身邊的同事一起去完成工作。自然的,大學裏的人際交往,也就顯得那麼的重要。他不同於其他學生時代的情誼。在生活中,同學之間有時難免有些小摩擦,如何看待和解決這些小摩擦便是人與人相處的學問,也就是怎麼去處置這段人際關係。並且在大學的幾年中,每個人要接觸的不僅僅是朝夕相處的同學,還有更多的對外交往的機會。用課外時間參加學校社團活動,或者打工,賺得社會經驗得同時賺得自己的零花錢。這些都能讓我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我深刻的認識到,我們眼裏不能只有自己,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客觀地去看待問題。學會寬容,學會忍耐,讓矛盾不再是破壞自己人際關係的藉口,而是成為加深自己朋友圈的砝碼。

學習上,我始終沒有讓自己失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每年都獲得獎學金,英語是我的短板,不過我也憑着自己的努力過了大學英語四級。我學的較好的是我的專業課,因此現在也因此能進入奔馳4S店裏實習。由於我所學的是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因此非常注重實際操作能力,除了理論學習之外,我的實際動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平時我也去網上搜集一些汽車維修方面的資料,這些讓我學到了不少新的東西。再有就是遇到一些汽車方面的東西也會去獨立思考。要想學好只埋頭苦學是不行的,要學會“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話説的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學習時,,我勤于思考,有不懂的就去請教老師或者同學。隨着學習的進步,我不僅學到了一些公共學科知識和專業知識,我的思考問題的能力也有了一個飛躍,我認為這對於將來很重要。在學習知識這段時間裏,我更與老師建立了濃厚的師生情誼。老師們的諄諄教導,使我體會了學習的樂趣。總結三年的學習過程,我很欣慰,因為我並沒有虛度這三年時光,雖然其中不乏走過一些彎路,我享受着我的學習過程,也在學習中成長、收穫着成功的喜悦和快樂。認識到了學習的目的不再僅僅是為了滿足考試的需要,而更多的是要完善自己特有的知識體系,將所學為我所用。現在我已經參工作了,在學校學習的東西也能應用到自己的工作中,這讓我受益匪淺。

三年的大學生活裏,我總是會思考自己的人生,自己今後要做什麼樣的人。在和周圍同學一點一滴的相處中,我也從他們身上得到了一些啟示。我們首先要有積極的心態,真誠的對待他人,也真誠地對待自己,不虛偽,不做作,勇敢地面對未來,承擔起該承擔的責任,不逃避,不退縮。在大一的暑假,我報名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暑期社會實踐,這次實踐鍛鍊了我的自信心和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協調組織和管理能力。一個人的心態決定做人、做事的行為方式,同時也決定着結果。思想上,令我最自豪的事情是經過不斷的努力學習和提高自己,我順利的成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感覺就像在自己的生命上添上了神聖的一筆,轉化成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在鼓勵我,在督促我,在時時刻刻的檢查我,讓我在思想行為方面能夠待人誠懇,能較好地處理人際關係,處事冷靜穩健。在大學生活中,我堅持着自我反省且。現在我理解了,樂於助人不僅能鑄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會得到很多收穫,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得對社會負起一定的責任義務。面對生活,我們應該確立目標,而不是忙的不知所措。再有就是努力,如果不努力就一定沒有收穫。努力的過程遠比結果要重要的多。

三年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小插曲,但是這個小插曲裏卻容納了許多美好的回憶。無數個這樣的小插曲就構成了自己的人生。大學將是我人生裏最難忘的記憶,所有教過我的老師和同學們,都構成這記憶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感謝三年裏有他們的陪伴。馬上要踏出校門開始人生旅途裏的又一個新的起點。我深信並堅信着,明天會更好。似水的年華匆匆而過,而我們還要走過嶄新的一天又一天

隨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導致了現代戰爭軍事技術日益走向技術化,軍事高技術在現代戰爭中有着重大影響。而高技術的發展讓我們也不得不考慮到軍事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係。一個國家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國防,軍事力量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大學生軍事理論論文二

軍事理論課是我們繼軍訓後的第二次國防教育,它讓我們更好的理解我國的國防,軍事思想,軍事高科技,高技術戰爭等,以便我們掌握基本軍事理論,達到加強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強化愛國主義。

進代中國充滿血和淚的屈辱史對中國人民來説是刻骨銘心的,是永遠不會忘記的。一個國家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國防,軍事力量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眾所周知,隨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導致了現代戰爭軍事技術日益走向技術化,高技術的發展不但對整個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發展產生着深遠的影響,而且導制軍事高技術領域的開拓和發展。自60年代以來,一大批高技術武器裝備相繼問世並用於戰爭,已經深刻地改變了戰爭的面貌。因此,無論是誰,不瞭解當代高技術的發展情況,不熟悉高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不理解高技術武器裝備對現代或未來戰爭所帶來的具大影響,就不可能在高技術戰爭中掌握主權,進而立於不敗之地。

一、軍事高技術的定義

軍事高技術是指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成就基礎上,處於當代科學技術前沿,以信息技術為核心,在軍事領域發展和應用的,對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起巨大推動作用的那部分高技術的總稱。按照高技術分類,有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海洋開發技術,航天技術。應用於軍事的高技術主要有偵察監視技術、精確制導技術、偽裝與隱身技術電子戰技術、指揮自動化系統技術、航天技術、核生化技術和新概念武器技術。因此,對於高技術戰爭的定義,《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是這樣寫的:“大量運用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海洋技術等高新技術水平的武器裝備,並採取相應作戰方法進行的戰爭。”

二、軍事高技術的主要特徵

1、綜合性。軍用高技術是由多種技術組成的一個技術羣體。

2滲透性。軍用高技術的應用不僅遍及整個軍事領域,同時還會迅速轉為民用。

3、創新性。軍用高技術的創新科技成果具有生命週期短、創新快的特點,同時它還可在軍事領域中支援各種創新活動。

4、增效性。軍用高技術能使武器裝備的效能大大提高,使部隊的戰鬥能力增強。

5、時效性。軍用高技術發展很快,其階段性成果只有及時應用與推廣,才能發揮巨大的軍事效益。

6、智能性。能提高武器系統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7、競爭性。各國軍隊為了走精兵高效之路,競相發展軍用高技術。

8、風險性。軍用高技術是前沿技術,要進行超前性研究,其結果難以預料。

9、知識性。軍用高技術是以各種科技知識為基礎的,其發展更離不開掌握各 種知識的高科技人才。

10、戰略性。發展軍用高技術是國家的戰略決策 ,它直接關係到一國在世界戰略格局中的地位。

三、軍事高技術的重大影響

(一)新的軍事改革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軍事領域興起了一場新的深刻變革。這場新軍事變革具有劃時代的特徵,實質是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化革命在軍事領域的反映。

(二)對現代戰爭的影響

其一,反應高速化。由於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是信息能力成為一種最重要的作戰能力,成為現代戰爭手段的核心,使得戰爭反應快,打擊快,轉移快。其二,戰爭包括主動出擊和防護,高技術的裝備不但能使得主戰方能在攻擊上得到很好的先機,也能在防禦上得到很好的保障。高技術使得國防變得越來越嚴密,使得國家在戰爭中很好的保存自己的實力。其三,高技術使得偵察技術有了飛速的進步,使得偵察不受到許多客觀因素如地形,天氣環境等,的影響,是偵察工作真正做到了眼觀六路二廳八方。其四,高技術使得軍事武器有了質的飛躍,使得其攻擊範圍更遠,精確度越高。其五,高技術使得指揮更高效率。指揮在戰爭中佔了主導地位,在現代戰爭中,利用高技術的全網絡指揮越來越重要,只有在指揮上水平高人一等才能在戰爭中取得勝利。

以上種種讓我們都發現現代戰爭對於高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他也讓我們不得不考慮到政治建設中,國防軍事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係。如何理解和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之間的關係是十分重要的 ,它關係到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

古書有云:“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這些都説明只有使國家經濟繁榮富有,國家武裝力量才能強盛。由此來看古人也知道要正確處理二者的關係。秦時的商鞅變法不僅使秦朝的經濟有了高速發展而且由於推崇軍功使得軍隊不斷壯大,實現了富國強兵的政策,從而使秦國同意了六國,實現了霸業。我們發現,國家緊急條件與軍事力量是相輔相成的。

黨的十六大報告同樣指出:要“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讓我們以伊拉克戰爭為例,它是目前戰爭史上運用高新科技含量最高,對世界格局影響最大的一次。而高技術戰爭的基礎是高技術,發展高技術僅僅用有限的國防經費是不夠的,需要有國防經濟整個系統來支撐。而且光有錢還不是唯一的條件,我們應該看到伊拉克國防意志和傳統的作戰模式與現代化裝備齊全的美英聯軍的國防意圖和現代化作戰模式的利與弊。

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保障和促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增加國防投入,保障和促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是協調國防安全與經濟發展關係的一個基本要求。為此,應當從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視角,正確認識和把握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係。第一,兩個建設相統一。當今世界,一個國家要想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既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又要有強大的國防實力,二者之間具有內在的統一性。江澤民同志指出,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和建立強大的國防,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兩大戰略任務,從根本上説,這兩大戰略任務是統一的。一方面,經濟是國防的物質技術基礎,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為國防現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質技術基礎;另一方面,國防現代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國防建設是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的基本保證。如果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這兩大戰略任務出現失衡,必然危及到國家經濟社會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第二,兩個進程應同步。國家戰略是一個整體,經濟發展戰略與國家安全戰略之間的協調運行,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和客觀要求。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作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與國家經濟建設協調發展。面對我軍發展現實水平與打贏信息化戰爭的不相適應,面對祖國完全統一的神聖使命,面對改革開放條件下國家戰略利益的拓展,應該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

隨着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不僅對軍隊的武器裝備作戰理論,編制體制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對軍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構成戰爭基本要素的人,武器裝備及人與武器的組合方式,都與科學技術密切相關。高技術戰爭,實質上是高科技的較量與對抗。作為戰爭主體的人,誰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並把其科學有效地運用於戰場上,誰就可以獲得戰場上的主動與優勢。我們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必須加強國防教育的培訓,堅實貫徹我們的愛國主義思想,灌輸國防知識,培養國防觀念,提高保衞國家和建設祖國的意識,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748ld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