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智慧社區論文(新版多篇)

智慧社區論文(新版多篇)

智慧社區論文(新版多篇)

智慧城市論文 篇一

>>城市休閒男裝的領跑者 做城市發展的領跑者 責任領跑者的堅持與改變 論貧窮的本質與智慧城市的扶貧 領跑者與起跑心 宋建武:“傳媒領軍人物”是傳媒發展的思考者與領跑者 做中國審計準則體系的推進與領跑者 高調與低調:慈善領跑者陳光標的AB面 智慧城市與智慧園區的發展 地鐵,爭做城市交通領跑者 智慧城市:科技與城市的結晶 優雅的領跑者 領跑者的藍圖 文化的主題與城市的智慧 智慧城市與物聯網的關係 智慧城市:發展與建設的意義 智慧城市的建設與啟示 做口腔健康行業的領跑者與山西齒科醫院院長原雙斌一席談 小康路上的領跑者 汽車領域的領跑者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論文網 >經濟法律 >“減量扶貧”與“智慧城市”的領跑者 “減量扶貧”與“智慧城市”的領跑者 雜誌之家、寫作服務和雜誌訂閲支持對公帳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e("作者: 賈國強")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於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深圳華慧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曾龍江

9月27日,由人民日報社《中國經濟週刊》主辦,甘肅省定西市委、市政府承辦的首屆中國扶貧論壇在定西市隆重開幕。在論壇現場,關於科技領域該如何助力精準扶貧,深圳華慧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曾龍江接受了《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的專訪。

曾龍江對記者表示,“我們非常認同綠色扶貧理念,華慧能公司率先提出了‘減量扶貧’模式,希望通過技術手段降低貧困地區的能源支出,可以讓貧困地區把節省下的財力更多投向貧困人羣。”

用技術手段降低貧困地區的能源支出

在曾龍江看來,“減量扶貧”不僅是華慧能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體現,同時這一模式所依託的“中華綠色城市”節能扶貧工程,還是順應全球低碳發展的實際行動。

曾龍江所説的工程是由深圳華慧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並聯閤中央新聞單位共同實施的一個城市系統工程,旨在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提出的“精準扶貧”政策精神,為貧困地區創新發展理念,協助建設綠色、低碳、智慧、幸福及可持續發展城市。

區別於當前產業扶貧、科技扶貧、教育扶貧、光伏扶貧等“增量扶貧”模式,“中華綠色城市”節能扶貧工程是一種“減量扶貧”模式,通過技術手段降低貧困地區的能源支出,間接增加貧困地區的收入。該模式集合同能源管理、智慧城市建設、教育醫療公益扶貧為一體,是一項創新型工程。

“這是一個扶貧的創新工程。低碳節能,減少碳排放,減少能源成本支出,政府可以把節省出來的財力向貧困地區傾斜。同時工程也會設立扶貧專項基金,對口幫扶當地貧困人口。”曾龍江向記者闡述華慧能的扶貧理念。

“中華綠色城市”扶貧工程還免費為貧困地區配套建設一系列的智慧城市項目,包括全城無線WiFi覆蓋、城市公共監控、市政公共設施監管、環境氣象監測、城市洪澇災害預警、人機交互中心、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系統……

智慧照明需要政府大力推動

“一方面支持扶貧,另一方面更要發展。”曾龍江從智慧城市建設的角度來強調發展的意義。他説,“十三五”期間,對智慧城市的投資總規模將超過500億元,其拉動效應應在萬億元以上,智慧照明的市場需求規模將超過千億元,為照明科技產業帶來巨大商機。

儘管如此,照明行業在很多城市的應用並不廣泛。對此,曾龍江説,“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動,企業的積極參與,以及輿論界的廣泛支持,讓更多的城市決策者認識到智慧照明的價值。”

鑑於對照明行業前景的樂觀看法,曾龍江預計,“我們公司今年的營收規模在4億元,明年的營收規模將翻番,有望達到10億元左右。”

據瞭解,深圳華慧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註冊資金5000萬,專業從事路燈、隧道燈的生產以及PPP/EMC-以城市照明系統為載體的智慧城市設計、建設、運營。專注於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頂層設計,擁有數十個行業專利。公司在城市物聯網、城市雲應用、城市運營中心等多個應用領域開展了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擁有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承接重大項目的優勢資源和成功經驗。

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累,該公司已經發展成一個“典型的 LED燈聯網+ 智慧城市”智能平台公司,除了能提供行業領先的智慧照明解決方案外,也能在同一平台上提供成熟的其他智慧城市子系統,包括全城無線WiFi覆蓋、市民應急報警系統、公共應急指揮系統、城市公共監控、市政公共設施監管、環境氣象監測、城市洪澇災害預警、人機交互中心、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系統等。

點亮“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信息時代的城市新形態,是不斷利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手段,使城市更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使發展與環境更加平衡,使發展成果能夠惠及更多的人;是通過市民、企業、政府、第三方組織的共同參與,對城市各類資源進行科學配置,提升城市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實現創新低碳的產業經濟、綠色友好的城市環境、高效科學的政府治理,最終實現市民高品質的生活。

目前,智慧城市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國的智慧城市試點已達193個,但貧困地區相對較少。

曾龍江認為“智慧城市”建設應充分利用城市密密麻麻的路燈杆,他表示:以LED路燈為基礎的燈聯網組建 “智慧城市”,具有小投入、方便組網的優勢,通過合同能源管理(EMC)項下的“能源託管”模式進行項目運營,在業主方保持支付一定能源費的前提下,免費為項目融入WIFI全城覆蓋、燈杆顯示屏信息、充電樁、治安監控、PM2.5檢測和、水深報警、實時交通狀況、車輛導流、停車場指引等等與交通、治安、環保、照明、商圈服務相關的現實應用功能。

由於構建“智慧城市”牽涉到產品、技術、軟件、硬件、專業人才配套、模式等領域眾多,曾龍江提出了公司的“跨界融合,共同發展”核心理念,以“LED+EMC(PPP)+智慧城市” 作為達成“智慧城市”的操作模式,打造華慧能產品、技術、模式、專業人才薈萃的“窪地”,融合各種力量和資源,為構建“智慧城市”項目提供專業的服務。

創新的模式正在實踐中陸續落地。近幾年,華慧能公司在全國的案例越來越多:如深圳市沿江高速照明工程、貴州習水縣縣城EMC節能+智慧城市項目、廣東省G25高速隧道EMC節能工程、河南洛陽市G310國道照明工程、江西省鷹潭市工業園區路燈改造工程、吉林磐石市路燈改造工程、江西省鷹潭市人民醫院照明改造工程……

責編:賈國強

以智慧為話題的議論文 篇二

人們常説,成功來自智慧的運用,而智慧來自何處。智慧一部分來自天生的基因,但大部分卻來自人類勤勞的雙手。人的智慧源自生活,而又高於生活。文化的起源不就正來自人們的智慧與勤勞嗎?智慧,顧名思義,就是人們腦中的獨特想法。不管你在何處,從事怎樣的工作,即使是一位普通的工人,卻離不開智慧。

文學家擁有高於常人的智慧,而我們的智慧有時則異於常人,我們總用孩童的思想去了解大千世界,這便是生活中的小智慧,其實智慧就在我們身邊。

就説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金字塔吧,它的建造,決不是寥寥幾個小智慧的組合,它堪稱奇蹟,就是因為它凝聚了埃及千千萬萬人的智慧的結晶,與千千萬萬人勤勞的雙手建造而成,這何嘗不是用汗水造出奇蹟的典範嗎?而金字塔的創造,便是古埃及人民用汗水與智慧,凝成的建築史上的奇蹟。

也如金字塔一般,智慧與勤勞是兩個無法分割的個體。但智慧不僅要勤勞,更來自於實驗,實驗造就了世上千萬個不同的智慧結晶。

***,一位舉世聞名的偉人。眾所周知,***發明了**,至今仍被人使用着這項技術,可見,**的影響力之大。但又有幾人知道**背後的艱辛呢?***經過了上百成千次的實驗,一次次失敗並未打到他的決心。可見,綜上所述,智慧不僅是勤勞,更是一次次實踐的結果,智慧是創造,是結晶,是汗水,是勤勞,更是手中的實踐……

智慧無處不在,它推動着世界千年文化的前進,功不可沒。但只是用手敲開的智慧之門,才是真正的結晶,藝術與創造,才會被世人所銘記在心。

智慧教育論文 篇三

關鍵詞:教育智慧教師專業化教學機智

智慧的教育需要教育的智慧。當我們的教育停留在教師帶着知識走向學生的時候,教師的知識是最重要的;但當我們的教育已經發展到教師帶着學生走向智慧的時候,教師的智慧無疑就和教師的知識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了。《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一書中葉瀾教授將教育智慧歸結為解決教育教學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的能力,轉化教育矛盾和衝突的教育機智,及時選擇、調節教育行為的魄力,促進學生積極發展和創造的魅力等幾個方面。我認為,教育智慧是教師良好的教學行為體現的一種品質,是教師具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意識、教學能力、教學藝術等方面的整合統一,是教師專業化的一種新境界。

一、教師教育智慧的表徵

(一)獨特性

獨特個體性是教師智慧的首要表徵。教育智慧具有高度的個體性色彩,體現着教師區別於他人的、個體的、個性化的獨特教學風格。教育智慧是教師個體在教學過程中逐漸生成的;是某個人不斷經過實踐經驗的積累與重組的結果;是教師基於專業上的需要,通過發現、修正與內化等複雜的過程所建構的。教師不斷將既有的知識融入課堂教學中,並經過個人的重新詮釋與轉換過程,使智慧的生成符合現有的環境需求。所以,教育智慧是個體在日常教學中通過體驗、感悟、思考和實踐等方式逐步生成的,是受教師個體的思維、個性、知識儲備、自我形象、職業動機,以及所處的教育環境等的影響。它藴涵了教師將一般理論個性化,及與個人情感、知識、觀念、價值、應用情況相融合的結果。

(二)情感性

“教育的智慧性是一種以兒童為指向的多方面、複雜的關心品質”。①對教育的責任感與情感是使教育智慧充滿真善美的重要條件。教育智慧之所以是教育智慧,一方面説明它的確是智慧,即高尚的才智,另一方面説明它在教育問題的解決中的確能夠發揮作用。更深入地思考,教育智慧符合真、善、美的標準。因為它是教育活動規律的創造性運用,它是巧妙的;對學生的愛是創造性運用教育規律的動力;對學生的愛保證了教育思考必然利於學生的發展;教育情感的滲入是教育智慧美的重要特徵。教育智慧是使用愛的智慧,教育的使命要求教育者對孩子有責任與關愛,它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基本條件,是教育者在教育上取得成功的前提條件。

(三)科學性

教育智慧能根據不同的教學條件、教學對象和複雜多變的問題,依靠教師直覺、靈感、頓悟和想象力的即興發揮,在一瞬間把握事物的本質,做出相應的判斷和裁決,從而採取不同的適合特定情境的行為方式和方法,以實現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溝通、融合。經過對優秀教師或專家型教師的研究,發現他們對教學情境具有敏鋭的觀察力與判斷力,對問題的分析更為清晰和透徹,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更具有獨特性、新穎性和恰當性,即擁有豐富的“教育智慧”。擁有教育智慧的教師,能夠在解決問題時從多角度加以整體把握,洞察多種可能性,並迅速做出決策。

(四)緘默性

教育智慧是不能通過語言進行邏輯説明的,不能以規則的形式加以傳遞,是“潛移默化”“近朱則赤”“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智慧是人們通過身體的感官或知覺而獲得的,往往缺乏清晰的條理與明晰的意識,是“非批判的知識”,也很可能不在教師清晰的意識範圍之內,也無法清楚的表達或理性的加以反思,但它往往與教師日常的生活與經驗僅僅相聯,甚至可能是教師自己也説不清從什麼地方獲得的,是隻能意會的一種體驗。

(五)藝術性

教育智慧是科學化的藝術力量,又是藝術化的科學力量。教育智慧的力量具體表現為這樣幾種能力:一是對教育問題的邏輯化理解能力;二是對教育問題的直覺把握能力;三是創造性地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這三種能力在發揮作用的過程中,都能顯現出科學的穿透力和藝術的感染力。對教育問題的理解,基本上是一個科學問題。自然,理解教育問題的能力基本上是一種科學能力。但是,教育智者對教育問題的理解,其角度、方式,完全可以上升為藝術。對教育問題的直覺把握幾乎就是藝術。但是直覺之所以能夠發生,卻一定是建立在無數次邏輯把握基礎上的。假如教育者沒有深厚的教育科學、人文科學的素養,對教育問題的直覺把握即使發生也很難靠得住。創造性地解決教育問題,具有很強的藝術特點。觀察教育智者的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過程,就等於是在欣賞教育智者的藝術表演。觀察者深知其美,深知其妙,但無法重複,無法獲得。

二、教師教育智慧的生成

(一)教師教育智慧生成的內部條件

1.高尚的教育道德是教師教育智慧生成的核心。

(1)愛崗敬業

教育信念,是教師對教育事業、教育理論及基本教育主張、原則的確認和信奉。教育信念的集中表現是教師對教育工作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教師的責任感在於把培養教育好每一個學生作為自己神聖的職責,教師的事業心就是堅信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是崇高的事業。

(2)愛學生

師愛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對教育教學效果來説,意義重大。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充滿愛意的成長環境,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教師都要作到“四有”,即:一有對學生愛的情感。二有對學生愛的行為。三有對學生愛的能力。四有對學生愛的藝術。

(3)愛美

只有愛美的教師才能塑造美的心靈,培養好的人才。我認為教師的愛美,主要表現為自愛。自愛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外在的,包括儀態美、語言美、書法美等;二是內在的,包括人格美,情感美等。

(4)愛知識

首先是向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習。其次要向外行人學習。第三要向書本學習。第四要向社會學習,向大自然學習。

2.科研是教師教育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徑。

科研興教、科研興校,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成功之路,而且也是一大批優秀教師成長的成功之路。教師科研能力的強化,正是教師創造力的表現,是教師教育智慧的體現。

(1)科研意識的培養

教育科研意識就是對教育活動的有意識的追求和探索,是運用教育科學理論指導教育活動的自覺,是對所從事的教育活動的一種清晰而完整的認識。教育科研意識由三個要素涵蓋,即教育的信念與熱情,教育的知識與經驗,教育的眼光與智慧。

(2)在教學中開展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就是通過實踐者在自然情境下對自身的實踐進行研究,它以自主、實踐、開放、反思為主要特徵,以研究與開放式研討為原則,以實踐情境為主要研究場所,研究旨在解決現實問題,並通過實踐來檢驗實踐者對現實問題的看法是否正確,解決問題的設想和措施是否有效,實踐者反思自己解決問題行為的成敗,以達到研究者理性的自覺,進而切實地改變現實。行動研究有三種研究起點:

第一種研究起點是:研究起始於“不明”的情況。也就是指教師常可以因為一些大大小小的“疑惑”而開始進行研究。比如一種有普遍意義的反常傾向、學生中比較固定的落後行為、課堂中的意外、教學的無效等一時無法解釋的現象和長期存在的問題,都可以成為一項研究的起點。第二種是以現象的追問為起點。把自己放在裏面以對現象的追問為支點提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研究者必須以深度介入的態度把自己放到事件的當中去。這是因為:“自己的問題”自己更為熟悉,因此就最有發言權,最容易把握。而且從感情上來説也更容易接近和投入。第三種是教學即研究。現象是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的,研究理所當然要根植於實踐。在解讀研究的過程中,要把自己的日常備課、教學過程、教育策略、相關活動的內容,與自己提出的研究問題緊密結合起來。

(3)建立激勵機制,創設科研氛圍

良好的氛圍和高漲的積極性是促進教師科研素質不斷提高的重要條件,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必須在這兩方面下足功夫。一是氛圍的創設,要採取有效的措施,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科研活動,如組織教師外出學習考察或參加各種學術研討會,請專家來校開設講座,指導教師開展科研等,通過活動促成良好科研風氣的形成。二是建立物質與精神獎勵的激勵機制,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對教師的教育科研成果給予精神上的表彰與物質上的獎勵。同時要把教師的教育科研成果與職務評聘、評優、晉升、獲得科研資助聯繫起來,這樣才能充分調動教師從事科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反思是激發教師教育智慧的源泉。

教學反思是教師把自己作為研究對象,研究自己的教學觀念和實踐,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效果。教師進行教學反思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理論的引領。理性思維就是從日常教學情景中獲取價值的第三隻眼睛。而這種充滿智慧的理性思維的養成,本身就與孜孜不倦的理論學習與勤勉不殆的實踐思考密不可分。一線教師最大的問題就是工學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的簡單辦法就是要養成學習理論的好習慣,同時要學會圍繞所思考的教育問題組織資源,開展研究。這樣,研究、學習就成為工作的一部分,而教學實踐也就成為對教學假設的實證性研究。當工作、學習、研究三位一體時,教師也就實踐了“教師成為研究者”的理想。

(2)要具有問題意識。教學反思的功能之一就在於能夠喚起教師對教育生活事件中最真實的問題的關注,是教師走向研究者、走向專業化發展的重要一步。問題意識至少包含了這樣一些要點:這是個什麼問題?這個問題有意義嗎?這個問題有根據嗎?這個問題有針對性嗎?這個問題能解決嗎?當我們用這些疑問去思考我們所面對的教育現象時,也許就會從中發現那些真正需要我們解決的問題。從方法上講,採用文獻法是做好這一工作的重要開始。只有通過查閲文獻,才能夠知道別人在這一點上已經研究到什麼程度了,也才知道自己的研究有沒有價值。如果我們善於圍繞一個明確的主題(問題)開展相關文獻的收集、整理工作,就能夠由此而上升到研究的層面。

(3)積極對話。對話,是走出個人視界的平台。教師作為個體的精神勞動者,更需要多元的精神碰撞與交流。教學反思,如果總是停留在個體的層面,客觀上就會影響到反思的深刻性,影響到反思者個體的成長。與同伴、專家的對話、交流則會豐富反思的內涵,擴張反思的效果,修正反思的偏差,提高反思的品質。

4.偶發事件的恰當處理凝現着教師的教育智慧。

教學機智是教師巧妙應對變化了的課堂場景或靈活機智處理課堂偶發事件的能力。教師的教學機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教師具有敏鋭的觀察力、靈活的思維力和果斷的意志力。二是教師具有對學生深度的瞭解和誠懇愛護和尊重的態度。三是教師具有長期積累的知識經驗以及教育技巧。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凝練教育機智:

(1)抓住不同個體的認識矛盾和思維碰撞,在師生共同的問題探討中化解矛盾衝突,展示教學機智。(2)正視學生獨特的觀察視角和思維流向,在學生出其不意的問題發難中穩住課堂陣腳,彰顯教學魅力。(3)捕捉學生平凡中的發現,在對事物的比較探究中抓住問題實質,提升教學品位。(4)運用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在一反常態的問題處置中吸引學生視線,凸顯教學風采。(5)發掘與課堂關聯的教育因素,在猝不及防的教育情境中巧於化害為利,發揮教育智慧。(6)以發現的眼光看待學生,在吸收學生獨具慧眼的教學建議中把握認識標高,提高教學境界。(7)關注學生的舉手投足,在解讀學生的弦外之音中師生感同身受,展現人格魅力。(8)確立正確的教材、教參觀,在對教材的質疑批判中注重創造發現,強化教學藝術。

(二)教師教育智慧生成的外部條件

1.建立民主、自由的校園文化。

學校文化對教師的影響是很大的,他一經形成便成為學校成員所共有的和必須遵守的(有主動和被動遵守之分)的學校普遍文化,並對學校成員所共有起着規範和束縛作用。不良的學校文化組織只會妨礙教師教育智慧的生成,使教師不願創新或不敢創新,教師只有按照教材、教學大綱和各種教學綱要進行教學,使學生在標準化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

民主、自由的學校組織文化允許教師進行革新、為教師各盡所能提供空間。在民主、自由的學校組織文化中,教師享有學術自由,充分享有教學和管理的權利。學校行政人員過多的諮詢、顧問、視察等使得教師的自由權受到了侵犯,以致於教師本人也滿足於馴服的執行學校的規程、上級的行政指令,而不把自己看作專業技術工作者。少了行政不必要的監督,教師更能自由表達自己,自覺自願的進行教學創新,探究使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在自由的教學中,教師關注更多的是學生,而不是教學,只有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的教育智慧才能夠得以真正的釋放。

2.學校要創設有利於終身學習的校園文化。

對於一所學校來説,首先要創設積極的學習氛圍。學習的氛圍就是一種校園的文化,特定的校園文化形成有一個長期的醖釀過程,需要領導和教師樹立一個共同的願景,每一個人都為之而不斷的努力奮鬥。作為一校之長和學校的領導集體,都應該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從思想和理念的高度重視自身的學習,並積極與教育教學的實踐相結合,創造出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作為教師自身來説,也要從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認識學習的重要性。教師是一個專業,要實現自己的專業發展,面對日新月異的信息和新知識,都不得不重視學習與吸收,把握新的形勢和新的信息,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其次要開闢專門的學習場所和學習時間。學習要開闢專門的學習場所,讓教師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在學習場所和學習時間裏,讓教師們一起分享教學中的喜怒哀樂,一起學習新的理念與內容,一起暢談體會心得,一次來豐富教師的生活,獲得一種教育教學的方法與理念,獲得樂觀的生活心態和濃濃的人文關懷。在學習的形式上,可以是多種多樣、求新求異。看教育理論書籍是一種基本的學習方式,除此之外,可以在聽課中學習,研討交流中學習,思考現象中學習,網上論壇中學習……在各種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過程中調動教師的學習積極性,造就樂於進取的心態和不懈追求的動力。

註釋:

①馬克斯·範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藴.李樹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2

參考文獻:

[1]刁培萼吳也顯.智慧型教師素質探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37

[2]葉瀾白益民.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63-166

[3]王枬.教育智慧:教師詩意的棲居[J]社會科學家,2002,3

智慧社區論文 篇四

國內外不少國家和發達地區的社區都已經開始進行了智慧社區建設,並且取得的初步的經驗和良好的效果。從政策、經濟、人才、標準制定等方面,對目前智慧社區建設中存在和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論述,並在論述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策略意見,為中小城市的智慧社區建設提供參考與思路。

關鍵詞:

物聯網;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城市建設

中圖分類號:

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04-0012-02

1 智慧社區

智慧社區是指充分藉助物聯網、傳感網等網絡通信技術對住宅樓宇、家居、醫療、社區服務等進行智能化的構建,從而形成基於大規模信息智能處理的一種新的管理形態社區。智慧社區的提出,是從強調以技術為核心到強調以技術為人服務為核心的一種轉變。以人為本,通過技術使人們的生活更加的便捷、更加的人性化、更加的智慧化,是智慧社區構造的目標。隨着網絡以及傳感技術的發展,未來智慧社區將會涵括更多的便民應用。

2 中小城市智慧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理念問題:對智慧社區概念不清,功能界限不明。目前一些地方負責智慧城市建設的領導同志並不清楚智慧城市建設的內容,對其基礎子系統——智慧社區——的建設更是不知所云。

(2)資金問題:融資模式不清晰,企業盈利模式未明,資金投入過大,持續投資乏力。智能社區需要社區、運營商、設備製造商、平台開發商以及社區居民密切合作。目前整體的智能社區運維和管理都主要集中在社區物業管理,物業管理公司僅能提供基礎的社區服務,無法進行商業元素的融合,得不到投資商與開發商的青睞。

(3)技術問題:物聯網技術未完全成熟,相關技術標準不確定,核心知識產權不多,相關實際應用實踐經驗不足。大數據處理滯後,數據挖掘的深度、廣度、相關度等均未達到商用級別;三網融合水平低,各個供應商之間存在嚴重的利益分歧;基礎軟件開發能力弱,無法適應現代化的高效、嚴謹、流程式的項目開發過程。智慧社區若要實際投入應用,需要大量相關MIS系統軟件的相互配合、銜接、溝通、融合,同時又要保證系統運行的流暢性、安全性、方便性。我國目前在該領域相關係統的開發尚處於各自為戰狀態;相關設備生產工藝與技術水平無法達到優質效果。物聯網環境下的大量數據採集需要各種類型的傳感器支持,收集到的數據信息需要強大的數據庫集羣支持以及雲計算處理,目前的技術針對智慧社區的應用還處於萌芽期。

(4)人才問題:專業人才稀缺,管理技術人才緊缺,綜合型人才幾乎為零。目前從事智慧社區建設的專門人材根本就不存在,大多是從自動化、管理、IT等行業轉過來的技術型人才在兼職,沒有或者是極其缺乏懂管理、懂技術、懂經濟、懂政策的綜合性人才。

(5)法律法規問題:建設全工期過程中的法律不健全。我國物聯網關鍵核心技術有待突破、產業基礎薄弱、網絡信息安全存在潛在隱患等問題仍較突出。

有些城市雖然重視推進智慧社區建設,但在工程規劃和實施過程中過度依賴國外廠商提供的一攬子解決方案,甚至全權委託國外廠商建設,導致交通、能源、金融、社會管理等部門重要信息嚴重泄漏,危害國家安全。

我國在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技術接口標準,資金來源與保障,違規處罰標準、級別與力度等諸多方面都沒有成熟的相關法律法規依據。盲目大幹快上建設基礎信息項目,會導致重複建設、資金浪費、問題暴露晚,危害程度高等等問題。

(6)能源問題:消耗能源過大,自能源解決方式未能實現。智慧城市、智慧社區、智慧家居等的建設需要依託高速、穩定、強大的信息傳輸主幹網,需要依託大量的傳感器設備進行數據收集,以及大量的微機械控制裝備進行反饋調節。所有這些設備、線路的日常運行都需要大量的電力能源。如何讓眾多設備能夠儘量利用可再生能源供電,就成了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7)標準問題:與智慧國家、智慧城市的建設標準及數據接口標準未統一。統一標準的缺失,導致移動社區信息化統一平台建設的難題。在應用終端上,從行業到企業,各自都有自己的標準,相互兼容性差,造成宏觀上把握不清,信息孤島與重複建設現象嚴重,相關資源不能整合應用。

(8)後期運維管理問題:智慧社區的建設不只是硬件建設的問題,還需要有各種各樣運行在硬件平台上的軟件系統,這些系統的開發、維護、數據採集、數據管理、業務整合、設備維護、軟件系統更新、網絡設備維護、硬件設備維護等工作的負責、監管、承辦、申請、運營、退出機制、獎勵措施、懲罰標準、法律依據、資金來源、收費標準、監管制度等問題均需要企業、政府、民眾在前進中探索。

(9)其它問題:在具體的智慧社區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諸如:內容建設監管、評價體系建立、居民使用接受度、可持續改進完善機制、個人隱私數據信息安全問題等等均需考慮和解決。

3 存在問題的應對策略

(1)建設原則。以人為本,按需建設。智慧社區是智慧城市的最後一公里,智慧社區的建設有助於提升市民對智慧城市建設的直接體驗。因此,智慧社區建設一方面要解決如何更好地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對居民需求的響應過程中要注意認清自身的發展現狀和所處的發展階段,以實際需求為導向,根據不同類型社區發展的客觀規律,規劃實際建設。

從城市的整體規劃上看,智慧社區建設可着重於對具有普適性的共性模塊、機制,統一的標準(包括數據標準、技術標準、對接標準、信息交換標準等)等的統籌規劃。而從社區的規劃設計上看,智慧社區建設則可在本社區剛性需求之外,尋求些個性化的應用。

(2)國家標準。沒有標準,一切都寸步難行。這是在工程建設,尤其是信息化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非常突出的問題。信息化網絡的建設初衷就是為了資源共享,信息溝通,失去數據標準、接口標準、傳輸標準的信息化建設註定要失敗。由中央政府組織建設設計出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所需的各種標準,如工程招投標標準,工程項目硬件施工接口指標標準,大型數據庫數據採集、存儲、保密標準,小區物業數據採集管理辦法及標準等等。針對各省市的經濟、信息化水平的差異,可以由省級政府在中央政府的高層設計框架下適當調整設計適應本地情況的操作性更強的項目實施標準。

(3)法律約束。《國務院關於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15年,在標準體系方面,要制定一批物聯網發展所急需的基礎共性標準、關鍵技術標準和重點應用標準,初步形成滿足物聯網規模應用和產業化需求的標準體系;在安全保障方面,要完善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建立健全物聯網安全測評、風險評估、安全防範、應急處置等機制,增強物聯網基礎設施、重大系統、重要信息等的安全保障能力,形成系統安全可用、數據安全可信的物聯網應用系統。

(5)政企民合作投資與維護。建設資金與運維資金的充裕、持久與否也是智慧社區能夠健康運行的一個重要保障。在智慧社區建設初期,可以由政府、企業、社區居民以5∶3∶2的比例進行投資,後期的運維資金可以按照3∶3∶4的比例由政府、企業、社區居民定期投入,由業主委員會管理資金,企業負責技術維護,政府負責監督,共同負責智慧社區的長久高效運轉。

(6)試點先行,小步快跑:即便是同一座城市的居民小區,也會由於居民聚集的不同特點產生很大的差異。因此,有必要選擇一座城市中相對優質的若干個居民社區進行試點建設,同時還可以不斷在建設過程中總結本地經驗與特色,為後繼的智慧社區建設積累大量的本地經驗。

4 結束語

智慧社區的建設是時展的要求,在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站在實際的角度,按照國家頂層設計的相關規劃進行展開,進而發揮出全產業鏈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綜合作用,帶動整個社會經濟與社會管理的升級與轉型。

參考文獻

[1]焦俊一。智慧社區服務創新應用系統的探索[J].物聯網技術,2013,(2).

[2]中國物聯網大事記(2012年12月)[J].物聯網技術,2013,(1).

[3]汪玉凱。智慧城市要有頂層設計[J].中國經濟和信息化,2013,(2).

[4]陳永梅。智慧城市建設現狀及建設方向的思考[J].科技傳播,2013,(3).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ld366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