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公共事業管理論文 (優選10篇)

公共事業管理論文 (優選10篇)

【導語】

公共事業管理論文 (優選10篇)

公共事業管理論文 (優選10篇) 由本站會員“atm21868”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公共事業管理論文篇2:公共事業管理論文篇3:公共事業管理論文篇4:公共事業管理論文篇5:公共事業管理論文篇6:公共事業管理論文篇7:公共事業管理論文篇8:公共事業管理論文篇9:公共事業管理論文篇10:公共事業管理論文

【正文】

篇1:公共事業管理論文

公共事業管理特色專業建設

關鍵詞:

公共事業管理;醫藥院校;培養目標;教育質量;競爭優勢

摘要:

特色專業建設是高校教育質量工程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各高校突顯教學資本的戰略舉措,在拓寬專業發展半徑的基礎上提煉特色,既注重專業的內涵建設又重視特色的外延拓展。醫藥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具有獨特的教學優勢與資源,將學校類型、專業教育、人才培養有效融合,更有力於促進特色專業建設。

一、特色專業建設

專業,是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單元,也是人才類型的劃分依據和培養模塊。專業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前提基礎和保障條件,能反映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與水平,體現高校綜合本事與教育競爭力。特色專業,顧名思義是獨特的專業,能夠是必須地域範圍內的獨特,也能夠是高校內部專業結構的獨特主角。高校根據自我所具備的優勢條件,經過歷史積澱與教學傳承創新,構成特點鮮明、獨特穩定、不易複製、資源稀缺等專業風格,到達“人有我優”的層級。特色專業的建設將引導教學理念、培養模式、人才產出一系列的改革,進而塑造獨樹一幟的專業面貌。高等學校建設特色專業,是基於發展戰略規劃進行的專業結構優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當前大多數高校實施擴張型戰略,專業沿着多元化快速地發展,特色專業建設便成為各高校求生存、謀發展的資本。《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確定要“全面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為特色專業建設指明瞭發展方向。[1]

二、醫藥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特徵

公共衞生事業的快速發展亟需大批既掌握基本醫學理論和管理知識,又具有良好人文修養和熟練專業技能的複合性應用人才,這為醫藥院校中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供給了良好機遇。醫藥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目根據學校現有辦學條件及全國相同專業發展的相關情景,以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有關反饋,圍繞“管理、經濟、醫藥、政治”的知識結構,遵循“以管理為基礎,以醫藥為特色,以實踐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辦學理念,專業建設的基本思路是: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突出辦學特色,緊扣關鍵環節,着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進取拓展專業方向。特色專業建設將發揮教育衍射作用,把特色專業教學資料和學科體系建設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工作,將有力推進特色專業教學改革、促進特色專業教育創新、提高特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特色專業具有比較優勢,一般選擇立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繼承發揚辦學傳統優勢、進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這一基本路徑。醫藥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多數是以公共衞生事業管理為方向,依託醫學背景,打造管理專業特色,是醫學和管理學交叉融合的綜合性學科。主要研究公共衞生事業管理及公共衞生事業部門管理活動,培養髮展公共衞生事業、異常是中醫藥事業亟須的公共管理類人才。[2]公共事業管理專

業培養適應21世紀社會主義公共衞生事業發展急需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掌握現代公共管理、醫藥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理解公共管理技術與方法以及醫藥學基礎知識與實踐本事的培養和訓練,具有較強的知識遷移本事和應用本事,能夠快速將所學知識和業務技能運用於自我所從事的公共管理崗位,能夠很好適應社會需求和企業需求,能夠完全勝任公共衞生事業及相關領域的管理方面的實務工作,並且具有創新創業素質和本事的公共管理高級人才。[3]

三、醫藥院校公共事業管理特色專業建設的四個維度

(一)學校醫藥院校的專業建設總體部署不僅僅決定教學水平及人才培養質量,還直接影響學校的品牌與形象。經過整體規劃,論證專業設置對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需求,尋求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某些方面的與眾不一樣,適時調整專業結構及特色專業建設的方向,賦予該專業新的發展內涵和更優的品質,提高專業辦學水平及競爭力。在堅持醫藥院校特色基礎上,強化並創新特色,以此作為學校專業建設工作突破口,帶動學校專業羣的整體優化提升。

(二)專業在專業方向設置上,醫藥院校選擇公共衞生方向作為自我的發展方向,能夠充分發揮醫藥院校的教學資源和本事優勢,借用SWOT分析法評價特色專業建設的內外部環境因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把握外部機會,規避劣勢與不利因素。高校的教育優劣勢體現於硬件資本、師資力量、教學科研軟本事、高校形象、專業聲譽等。高校的外部因素主要有PEST分析法包含的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因素。內外部因素匯聚成綜合複雜的專業建設與發展環境,也是特色專業方向選擇和特色定位的重要依據,在專業建設過程中,不斷調整持續改善以保證特色優勢。

(三)師生特色專業建設需要專業師資隊伍的保證,使得教學、科研與實踐整體素質得到穩步提高,逐步構成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並能可持續發展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衞生事業管理方向)人才培養機制。醫藥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一般在學校向綜合類高校提升時開始建設,專業辦學歷史短,師資隊伍相對薄弱,但師資隊伍年輕,充滿活力與自信,富有教學創新理念,需要進一步強化與引導。醫藥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綜合醫藥院校的優勢資源,在課程安排上既有專業課程也有醫藥基礎課程,着重培養學生的醫藥背景,提高學生未來就業擴展本事。[4]改革教學管理,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在理論課授課中使主要基礎課、專業課、主幹課設置合理,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專業素質和基本訓練以適應未來職業需求。

(四)社會專業是聯繫高校與社會的重要紐帶,社會對特色專業建設的功能重點集中於兩個方面:需求與評價。隨着社會轉型跨越發展,社會緊缺複合型創新人才與應用人才,醫藥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能夠為社會供給大批既掌握醫藥理論,又有管理知識的複合應用型人才。社會評價是特色專業建設重要的外部評價之一,特色專業的辦學質量需要社會的認可,其知名度與美譽度是社會評價的體現。

四、促進醫藥院校公共事業管理特色專業建設

(一)依託醫藥院校傳統優勢,突出醫藥行業特色地方行業性綜合院校的特色專業建設具有學科特色與地方需要相契合的特點依託醫藥院校在醫藥行業的特殊地位,強化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行業背景,堅持教學團隊與醫藥行業建立廣泛聯繫,在課程設置上增加行業特色課程模塊,將管理基礎、專業課程與醫藥知識有機融合,培養複合型人才。在認識“特色專業”中特色的基本特徵外,應結合專業把握特色的主要內涵。

(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在已有實踐的基礎上,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與教學計劃進一步地進行修訂、完善。在認真做好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召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研討會,邀請校內外及有關的專家學者重新評議、修訂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教學計劃,體現市場導向,彰顯辦學特色。經過課程體系的改革,增加學科發展的最新資料,保證學生既能掌握本專業必須的專業基礎知識,又能及時瞭解本專業的前沿動態,構建良好的教學與學習環境,使專業基礎課涉及面更加寬泛、更加合理、更加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於學生適應社會的需要。努力培養學生的特色專業素質,主要體此刻專業本事與創新本事、專業興趣、專業自信與職業認同感。[5]

(三)加強實驗、實踐教學的建設加強專業的實訓、實驗教學能充分滿足人才培養計劃的要求。在原有的實習基地基礎上,力爭每年拓展1-2個新的實習基地,使該專業學生能儘可能多地進入公共衞生部門及知名醫院及醫藥企業;進取引導學生重視從業資格證書的獲取;加強與實踐基地的相互溝通協作,逐步建立學校、實習單位與學生三方面有機結合的實踐本事考評機制,正確評估學生的學習與實踐水平。加強就業觀念教育和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業本事。實訓教學的重點強調學生親自動手,在進入社會之前使學生熟練掌握本專業一線崗位關鍵職業技能在學校能觀能控的狀態下,按照專業課程設置的規格要求,對學生進行的職業技能訓練的教學活動。[6]學校及教研室所擔負的科研工作,注重突出專業特色,並將其與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轉化為學生的知識本事。突出專業培養性,即該專業所具有的社會分工人才需求的特殊性,是該專業門類的優勢與特色。

(四)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師資隊伍是特色專業建設的根本保障,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的工作將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中的重中之重。在師資“進”“管”“出”環節上狠抓教師隊伍建設,向特色專業傾斜。創造條件並爭取學校的經費支持,進取鼓勵安排青年教師進修、訪問學者、進取鼓勵和支持教師參加醫科院校,異常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相關方面的的專業培訓和學術交流等,更新教育教學理念,融合多學科前沿知識。

參考文獻

[1]王保華,張婕.關於特色專業建設的幾個理論問題[J].中國大學教學.2012(5):30-35.

[2]汪上.論高校特色專業建設[J].高等農業教育.2008(11):53.

[3]龔詠梅.公共管理類專業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的問題與思路[J].學習月刊.2015(6).

[4]何小菁.基於實訓促進公共衞生事業管理特色專業建設[J].中國衞生事業管理.2011(6):461.

[5]任擁軍.論特色專業建設中特色專業素質的培養[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2010(8):104.

[6]牛國慶.對高校特色專業建設的思考[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2009(4):330.

作者:徐金菊程斌單位:安徽中醫藥大學[由本站網友投稿]

篇2:公共事業管理論文

論公共事業管理存在的問題和體制改革創新

摘要:我國社會在不斷髮展的同時,越來越多的新生事物也出在人們的眼前。公共事業管理便是如此,如今,隨着我國各項改革的逐步深入及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較之早前有了大幅提升,相應地對公共事業管理方面也有了更高的期許,所以,作為從事公共事業管理的工作人員,必須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自身工作,如此方能滿足新時代對公共事業管理工作的要求。

關鍵詞:公共事業管理;創新;體制改革

公共事業管理,其與民眾的日常生活之間有着極為密切的關聯,在改革開放前夕,我國的公共事業管理工作一向由政府在壟斷經營,而改革開放以後,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政府逐步開始思考將市場機制引進公共事業領域中,由此也帶動了諸如自來水、公共交通、民營醫療機構等一大批企業及事業單位的蓬勃與興起。與此同時,當市場機制被引進公共事業管理領域之中時,還讓傳統部分有着明顯公共事業性質的事業單位也逐步往企業的方向轉型。雖然從總體上來看,市場機制的引進確實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少的貢獻,但縱觀改革發展之路,一路走來,公共事業管理的改革之路並不平坦,且在改革過程中還出現了一些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穩步發展的併發症,時至今日,看病貴、讀書難等問題依舊困擾着普通老百姓[1],不禁讓人們對將市場運作機制引進公共服務領域產生了質疑。對此,我國公共事業領域要想繼續得以有效地發展,必須基於一個科學的指導思想,並着力於對民生的保障與改善,而政府方面亦需對公共事業的管理職能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方能在為我國公共事業改革指明發展方向的同時,為政府的公共事業管理職能轉型供給依據。

一、公共事業管理體制創新存在的問題分析

20世紀90年代,我國首度發佈了有關事業單位改革的政策與規定。第一,由於公共事業的興起與改革起步的時間均較晚,故導致我國在對公共管理事業的管理體制方面仍處於較為落後的狀態。與此同時,由於針對事業單位的改革,所牽涉的層面極廣,加之改革的過程也必將涉及到諸多層面利益,故導致我國在對事業單位的改革過程中,時常陷入舉步維艱的地步,如此一來,不僅僅改革進度十分緩慢,並且難以到達良好的效果。第二,由於針對事業單位的改革,我國無論是在改革的目標或路徑方面均不明確,加之公共管理在我國屬於一種新興的事業而沒有成功的經驗可借鑑,故當前的改革方針仍以實驗性、大膽性的政策為主。此外,由於改革模式的不明確,致使我國在促進公共事業管理體制創新過程中無法做到對雙方權責的有效界定與合理的劃分,繼而導致步驟性的簡政放權亦難以做到,更遑論對改革的周密策劃。故當前,我國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創新正陷入一種既無法觸動傳統事業根基,又無法得到有效發展的瓶頸,而政事無法實現兩者分離,則勢必將導致個社會組織的職能界限混亂,繼而因體制之間的衝突而導致體制混亂[2]。第三,缺少改革性、整體性的配套條件。由於我國在開展事業體制改革過程中,始終呈現出一種各自問政且分頭並進

的狀態,以致各類事業單位改革均無法與其他事業單位之間構成有效配合,並最終導致改革的進展十分緩慢。而有關事業單位公共體制的改革,其本是一項系統、複雜且龐大的工程,且在具體的改革過程中必將面臨各方面的難題。對此,事業單位要想切實深化對自身體制的改革,其無論是人員或是資金來源方面均必須做到合理配置,若僅是依靠某一部門,則非但無法同時處理好各方面問題,反而會掣肘公共事業體制改革的發展。第四,缺乏規範性管理力度。無論是實體的公共事業管理,或是基於網絡世界這種虛擬的公共事業管理,均需由相應的制度來予以有效的規範。然而,由於我國政府畢竟精力有限,加之所需理解的新事物與新思想越來越多,故導致其在開創約束工農事業管理的規範性制度方面未能做出及時反映,以致鞏固走缺乏主動性。此外,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各類社會團體也是日益增多,雖然公共事業家族呈現出了飛速擴張的趨勢,但相應的管理未能得到同步地發展,以致工作不對稱的問題接踵而來,從而嚴重了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工作的發展[3]。

二、我國公共事業管理的發展趨勢

(一)更新管理觀念

在任何時期下,管理觀念都是一種必要的思維方式與技巧。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全黨同志必須要登高望遠、居安思危,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作為促進改革與發展的基礎,唯有觀念的不斷創新,方能真正促進我國公共事業管理的創新與發展。”基於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工作當前的發展現狀,筆者認為,有關公共事業管理的改革創新,需由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在管理模式方面予以有效創新,此前,我國大多是公共事業均沿用着傳統“靜態管理”的模式,而隨着時代的不斷髮展,此模式顯然已無法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需求,故促使傳統“靜態管理”逐步往“動態管理”的方向發展轉變,讓其成為深化公共事業管理改革的關鍵。二是促使傳統“命令觀”逐步往“服務觀”的方向轉化[4]。當代社會講求“以人為本”,故以“服務”的形態來面向大眾,方有助於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而基於此,節儉型、友好型的社會環境亦能得到極大促進,故針對公共事業管理的發展,必須秉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觀來加強與羣眾之間的溝通

,如此方是促進公共事業管理髮展的唯一途徑。

(二)公共事業管理的市場化發展

隨着時代的不斷髮展,如今的人們在生活質量有着大幅提升的同時,對公共事業管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此,公共事業管理唯有做到權責分明、產權明晰,方有助於促進市場中人、財、物的自由流動,繼而充分發揮各方資源在公共事業管理領域中的進取作用。當然,要想切實達成以上目標,需我國基於當前的市場實際提出科學、完善的市場準入機制,並實現對公共事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如此方能促進公共事業管理逐步實現社會化的關鍵。事實上,基於如今的市場經濟大背景,我國無論是在科學、文化,或是教育、體育、衞生等眾多領域都已具備了多種的性質與職能[5]。對此,唯有切實加快公共事業管理的商品化發展,才能給公共事業管理本身創造出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三是在將市場化的運作機制引進公共事業管理過程中,傳統公共事業單位的經營範圍及服務對象應發生相應的轉變,並進取採取自主經營等多樣化的發展模式,如此方能對我國的公共事業管理改革與發展起到有效的優化作用。

(三)加快管理手段的改革

為貫徹十八大精神,黨中央召開七次全會,分別就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制定“十三五”規劃、全面從嚴治黨等重大問題作出決定和部署。在我國社會與市場經濟不斷髮展的當下,相應地政治體制改革也應同步進行,尤其是應對如今這種社會管理網絡結構已逐步代替傳統行政管理結構的現代社會,唯有將直接的管理手段轉化為間接管理,方能在潛移默化中充分發揮政治體制應有的作用,從而實現依法治理、科學提高。當然,針對公共事業管理的依法治理,首要便是用科學的程序來逐步促使公共事業管理逐步往法制化的方向發展。其次,則是基於如今這種網絡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傳統的公共事業管理工作也應逐步往網絡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而要切實達成以上目標,利用法律、經濟來間接調控無疑是最有效的手段,若能再輔以情感方面的教育,則勢必能到達更加夢想的效果。最終,作為政府方面,其在對公共事業管理的審批方面亦需逐步往程式化的方向發展,並在市場監督與標準化管理方面意義有效加強,如此方能在確保產品及服務質量的同時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在促進公共事業管理髮展中的監督與調控作用。

(四)重視高素質管理人才的培養

任何事業的創新與發展,均離不開人才資源的支持,公共事業管理工作創新亦是如此。對此,要想切實促進公共事業管理工作的有效發展,相關人才的培養亦顯得尤為關鍵。基於公共事業管理,不僅僅需要管理人員擁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且對社會、科學、國情及世界發展等方面亦需有所瞭解,故針對相關管理人員的培養,應務必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當然,研究到公共事業管理本身還是一項與普通民眾關聯極為密切的事業,故相關管理人員除了需具備良好的政治、知識、本事及心理素養外,尚需有高度的職責心,如此方能贏得老百姓的信任,繼而確保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6]。

總之,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發展與創新是一項複雜且龐大的系統性工程,故為切實滿足代社會的發展需求,作為國家政府及從事公共事業管理工作的管理者,必須進取革新傳統管理觀,並充分研究我國當前國情及事業單位各自特點,做到對各方面優化配置與審慎安排,如此方能在推動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創新的同時確保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王丹.關於目前我國公共事業管理體制創新模式的思考[J].知識經濟,2015(4).

[2]王歡芳,徐金燕.破解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就業困境--高校、政府、社會三維視角分析[J].未來與發展,2011(5).

[3]黃歡.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學科現狀和發展沿革探究[J].納税,2017(36).

[4]李曉芳.中國農村公共事業管理的現狀思考[J].科研,2017(1).

[5]臧元琪.我國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綜述[J].中外交流,2017(37).

[6]唐珏.從城市公共事業管理談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J].青春歲月,2017(22).

篇3:公共事業管理論文

後面還有多篇公共事業管理論文!

公共事業管理體制創新分析

摘要:公共事業發展對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供給強有力的保障,我國公共事業雖然起步晚,但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公共事業體制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當前,我國公共事業管理仍存在許多問題,本文從公共管理的實際出發,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提議。

關鍵詞:公共事業;管理體制;創新

一、公共事業管理體制概述

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為社會發展供給不竭動力,異常是對於轉型期間的中國來説,公共事業管理體制創新,具有重要意義。一是促進經濟發展;公共事業組織作為滿足人們公共事業需要的組織,供給了人們在教育、醫療衞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公共事業組織作為吸納就業的渠道,能夠必須程度解決社會就業問題。所以,公共事業管理創新,對於促進經濟繁榮發展至關重要。二是維護社會穩定;公共事業組織作為政府社會管理的重要拼圖,能夠針對社會關注的各種問題,供給解決路徑和人性化的服務,構成了“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模式,對社會的民主進程與和諧社會推動,發揮着巨大作用。三是推動政府行政體制改革。長期以來,我國行政管理體制的特點是行政事業一體化,這就導致了行政單位和公共事業單位不斷擴張、人浮於事、效率低下。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就是要重構兩者之間的關係,推動兩者徹底分離,所以作為行政體制改革的一部分,兩者相互影響和促進。

二、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制度缺陷

傳統的公共事業管理制度具有濃厚的計劃色彩,一味強調行政部門的集中控制,忽視了事業單位的自主性,我國公共事業管理上的調整,事業單位都處於被動調整的局面;其次,傳統公共事業管理制度具有強烈的行政依靠性,雖然維護了社會的政治穩定,但其經濟功能嚴重弱化,導致尋租盛行,提高了社會成本;再次,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事業部門供給公共從產品價格過低,僅經過調整供給量造成資源浪費嚴重,制度效率低下。

(二)管理結構缺陷

隨着科技提高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公共管理更多地要體現靈活性,經過優化流程、運用網絡平台、藉助軟件系統等提高行政效率,而傳統科層化的公共事業管理體制體則現出了巨大的侷限性,雖然能明晰政府權利並構成合理的分工,但這種體制逐漸成為社會運行的阻礙因素,並且社會一旦陷入無效運行狀態,傳統的管理結構會使情景更加惡化。

(三)管理方法缺陷

科學合理的方法能夠提高組織效率,對我國目前公共事業發展來説,管理平台、渠道日趨豐富,傳統的管理方式無法適應新時期的要求:一是管理體制、模式陳舊,制約發展進程;二是政府管理力量薄弱,管理人才缺乏,尤其在互聯網等新技術領域,管理被動、反應遲鈍;三是公共事業參與面增大,管理上未實現規範化,管理手段單一,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手段導致橫向溝通困難。

三、公共事業管理創新策略

(一)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制度創新

首先,創新領導決策制度,實現公共事業管理上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不論公共事業組織是否受財政資助,均與政府脱離行政隸屬關係,由公共事業組織按照組織章程決定各項安排。其次,創新人事制度,賦予公共事業單位人事自主權,根據自身情景決定人員的考核、晉升等標準,建立公平競爭的環境提高人員活力。再次,創新財務制度,建立完整的財務核算制度,減少對財政的依靠,合理利用國有資產,控制成本減少實際消耗。最終,創新監督管理制度,改變單一監督管理機制,建立多元化、民主化的監督機制,如績效評價機制、審計機制等,約束不合理的行為。

(二)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結構創新

首先,創新橫向的組織管理結構,強化市場機制的重要性,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經過網格化的組織結構構建,建立起具有橫向聯繫的網絡型組織結構,打破部門間條塊分割的局面,有機整合各種類型的事業單位,構成合理社會分工。其次,創新縱向的組織管理結構,理順政府與行業間的關係,調整事業單位屬性和分工,對任務相近單位進行合併;對擅自增設機構進行吊銷;對長期依靠財政供養,工作任務不足單位進行調整,更科學合理的進行分類管理。再次,創新內部組織結構,調整存量結構,實現事業單位組織結構的優化重組,在資金總量不變的情景下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三)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方法創新

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事務日趨複雜,針對大多數公共事務,應轉變傳統行政命令式管理方式,採取多元化和間接性管理手段,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發揮情感教育的作用。同時,應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機制,加強高素質管理人才的培養,培養出既能夠運用現代化的網絡技術手段,又熟悉公共事業組織各個領域的技能貼合型、知識複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良.公共管理學[M].華東理大學出版社,2001.[2]候江紅.公共事業管理的比較研究仁[J].思想戰線.

篇4:公共事業管理論文

大學應用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思考

摘要:

我國開辦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已經具有十多年的歷史,在該專業不斷髮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不明確的職業定向、雜亂的課程設置、不清晰的專業定位、非專業化的師資隊伍等。應對這種情景,基於區域定位的地方性大學必須要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進取的探索,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研究進行不斷地深化,真正的將應用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建立起來。

關鍵詞: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區域地方性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

由地方負責行政管理與撥付經費高等院校被稱為區域性地方高校。高等教育新體制的建立使我國高等教育的主體變為地方高校,且地方性高校服務於區域社會的特徵日益顯著。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最快的新興專業便是公共管理專業,且其規模日益擴大。然而各種問題隨着招生學校的快速發展不斷出現。所以如今地方性大學亟需解決的問題便是如何結合地方發展公共事業的需求,把握教育改革的機遇與建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機制。

1明確把握專業內涵

現代大學的專業與學科發展承擔着完成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這三大職能的職責。經研究,學科是指根據必須的教學目標,從某一科學中選擇出基本事實、基本概念與原理,並按照必須的邏輯順序重新組織構成新的知識體系。而專業則是為社會培養專門性人才的專門學科。專業與學科都是源與流、根與葉的關係,專業的發展依靠於學科,而學科的繁榮又離不開專業的發展。將學科研究中的新方法與新理論融入專業課程中去,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科水平,為社會供給更優質的服務,培養更多的人才。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人才為目的,將許多不一樣要素有機組合為一個整體。它不僅僅需要大學理念與制度的整合,還需要將自身的教育資源與外界社會的需求結合在一齊。一向以來,學術界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目標建立及學科界定存在着分歧,很多理論也只是片面的。作者對此提出了自我的看法,認為應從三個方面去分析及理解教育部所界定的學科概念與目標建立的內涵:第一,從學科依託方面來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有着顯著的跨學科特徵,除了公共管理學這一主幹學科外,還依靠着社會學、經濟學、法學及管理學等學科;第二,從專業性質來看,它是以培養複合型人才為目的的專業學科;第三,從服務對象及範圍來看,公共領域中的公共事

務是其服務對象。公共管理學隨着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發展而不斷演變,在此過程中其不斷逐漸吸收一些其他學科的知識與經驗,有機地將它們融入到自身的研究中,並取得了許多有效的成果,對社會的公共事業管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綜上所述,區域地方性大學僅有明確把握專業內涵,對專業有清晰的認識,才能使自身的專業蓬勃發展,併為社會供給大批的建設性人才[1]。

2明確培養目標,找準專業定位

教育部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中確立了五個專業方向,並期望培養這些方面的人才。而這對一些專門院校如醫學院、師範學院等相比較於綜合性大學有着明顯的優勢。如今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與行政學、政治學等沒有明確的界定,這使學生畢業後難以對自身作出準確的確定與職業價值選擇。而這便需要社會找準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定位,明確其研究及就業方向。所以區域地方性大學應結合現實需要併發揮自身的優勢為地方培養複合型應用人才,進取開拓除傳統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方向外的新層面。綜合性大學便能夠從專業方向的層次性、行業性研究專業的設置,同時利用原有的優勢發展地方的經濟,增強科研力量。

3構建區域性科學課程體系

完善的教育體制與資料是實現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及教學目的的基礎,所以建立一個專業課程體系是極其重要的。在此,我們對如何構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展開了討論與研究。首先,圍繞公共事業管理課程建立一個具有多種功能模塊課程是有必要的,按整體優化的方向發展,總體安排各模塊課程的比例,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其次,能夠借鑑國內外改革發展公共事業管理的經驗,處理好各種課程之間的量的比例,適當加大跨學科課程或綜合課程等所佔的比例。最終,合理分配各種課程模塊的學時,如限選課程可佔總學時的5%左右,實踐課程可佔總課程的15%左右,專業課羣模塊可佔15%左右,專業基礎模塊課程可佔20%左右,則公共基礎課程佔到35%左右[2]。

4完善實踐教學體制

學生具備很強的實踐本事是培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必要條件,所以教學需加強對實踐的重視,建立更加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由此能夠構建專業技能訓練、專業知識認知及綜合管理素質與本事提升這三個子系統,經過這些系統的建立,教學能夠對學生進行鍼對性的訓練。另外還需建立專業實習、課程與專業綜合見習、畢業論文、學科專業認知、創新研究性學習、職業規劃和課外實踐等實踐教學環節[3]。學生能夠在進行專業實習之後,將自我在此過程中的獨特見解以及新的想法以畢業論文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有利於教學品質與學生思維創造力的提升。

5服務於地方經濟的發展

區域地方性大學對專業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自身的發展及當地經濟與科學文化的發展,那麼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該如何走下去是關鍵所在。在如今的社會中,培養科學型人才的綜合性大學佔少數,而培養不一樣層次的應用型人才的專業性大學佔主體地位。由此看來,地方性大學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主動適應區域發展的需求,進取轉變觀念,挖掘自身的優勢,朝着區域化方向發展,開闢一條屬於自我的特色化道路。僅有這樣,地方性大學才能在各大高校中脱穎而出,也能更進一步為區域發展供給更優質的資源與服務。

6結語

基於區域定位的地方性大學在構建公共事業人才管理培養模式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對專業內涵有明確的把握,找準專業定位,同時應樹立其所要培養的目標。此外,地方性大學還需構建區域性科學課程體系並完善實踐教學體制,以便為地方經濟發展供給更好的服務。僅有立足於以上幾個方面,才能建立並且完善應用型公共事業人才管理培養模式,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的發展供給服務。

參考文獻:

[1]陳金梅.論地方性大學應用型人才的培養[J].傳承,2010(21).

[2]楊雪,王雅榮.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幾點思考———基於可僱傭性的視角[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09).

[3]孫孝科.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及其模式透析[J].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5).

篇5:公共事業管理論文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教學質量評估

【摘要】

本文擬經過研究在中醫藥院校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教學質量評估體系的現狀,得出目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質量評估的初建體系。

【關鍵詞】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質量;評估體系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主要為我國醫藥行業培養適應21世紀市場經濟和醫藥衞生體制改革與發展需要的醫藥企業急需的複合型管理人才,這些複合型管理人才既能夠系統掌握現代公共事業管理理論,同時也能獲得醫藥專業知識,既具有企業經營管理本事,又具備基本的醫藥知識,畢業後能在醫藥生產、流通企業及相關領域從事醫藥類的管理工作。

一、中醫藥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質量評估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現行的普通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指標體系和各專業教學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存在不少缺陷。其指標資料偏重結果。由於教學質量評估指標面向過去,關注的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過去的工作質量,而忽略其正在學科建設中做出的努力以及試圖經過評估獲得的幫忙,故教學質量評估應過去、此刻和將來的統一。教學質量的評估指標描述應避免模糊。設計評估指標的過程中,指標應儘量用數量公式計算或者定性描述儘可能明確、評估準備工作要做的充分,做好評估前的培訓工作等事宜,使評估客體和評估主體真正理解指標的內涵或者設計者的意思,避免產生多重標準,從而影響評估的結果。在專業素質考核指標中應儘量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使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教學質量評估指標體系能夠全面、真實的反應教學質量中存在的問題。

(二)權威性原則作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質量評估,應當對公共事業管理教育的發展起到導向性的作用。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質量評估過程中使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明晰培養目標,明確辦學方向和發展目標,發現學科建設中的不足,並幫忙從事公共事業管理教師和在校學生診斷教與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改善人才培養模式,明確努力方向,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在進行專家諮詢時邀請的專家除了包括從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管理人員、教師和教育評估專家,還應當有相應的專業機構的介入。在初步試用指標體系時也應當由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員從事評估工作,從而提高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評估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三)教育性原則對專業進行教學質量的評估要堅持教育性原則,即要明確進行教學質量的評估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師教學的進取性和主動性,從而使得教師教學工作能夠有創造的完成,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學體系的建立是為了能夠經過教師的自我評價、評估專家的意見以及學生的評價,不斷找出教學工作中的問題,克服教師教學中的缺點,改善教學。

二、中醫藥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初建

(一)中醫藥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的基礎質量評估基礎質量主要包括師資隊伍、教學條件、教學管理三個方面。師資隊伍是有效開展公共事業管理教學活動的保障,其中主要包括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專業結構、年齡結構、男女比例等。教學條件是中醫藥院校公共事業管理順利進行的物質保障,一般包括多媒體資源、圖書資源、實踐基地以及網絡資源等。教學管理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保證,其中課程的地位以及相對應的管理制度都會影響教學目標。公共事業管理在中醫藥學校中處於比較重要的地位,每年的招收以及就業情景也是可圈可點。不斷提高學生對於學科的瞭解程度以及學科的發展,提高學生對學科的興趣,為有效進行教學管理供給了條件。

(二)中醫藥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的過程質量評估中醫藥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的過程質量主要是指教學環境的營造。課程組是否充分利用學院的條件,並結合課程教學的需要,營造了良好的教學環境是評估的主要方面。同時課程組是否努力進行學術交流等也是過程質量的評估方面。除了課程組教師進取參加學術交流外,學生的學術交流活動也是過程質量評估的因素之一,學生是否有機會參與教學競賽、學科比賽以及實踐比賽,也是過程質量評估的影響要素。

(三)中醫藥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的結果質量評估中醫藥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的結果質量主要是指教學目標的完成程度以及學生獲得知識及本事的程度。學生獲得知識及本事的程度主要經過教學質量進行考察,同時引進滿意度調查(網上評教的實施)社會評價以及學生參與各種教學競賽和學科比賽的成績等。針對學生的結果質量評估除去期末考試的成績,應更多的加入平時成績的比例以及實踐成績的比例,不斷調動學生平時學習的進取性和參加實踐的主動性,使得公共事業管理的學生把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機的結合。基於以上的教學質量評估原則和評估體系,確立以下指標作為評價教學質量的關鍵,並體現基礎質量評價、過程質量評價和結果質量評價的統一。

【參考文獻】

[1]方正鬆.淺析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建設問題[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1):193—195.

[2]藍志勇.美國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軌跡及其對中國的啟迪[J].中國行政管理,2006(4):82—87.

[3]楊列勛.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課程與學位結構分析[J].公共管理學報,2012,2(3):83-91.

[4]呂本豔.衞生事業管理專業本科教學質量評估指標體系研究:[D].湖北:華中科技大學,2014.

篇6:公共事業管理論文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

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現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課程設置的缺陷和不足需要對其進行改革。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我國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經過近些年各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培養規格及培養方案等方面的探索與實踐,該專業教學計劃日臻完善,教學資料趨向科學、合理,課程體系建設已初見成效。然而,由於開設時間較短等原因,各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與培養目標實現普遍存在差距,課程設置比較鬆散,課程開設過於廣泛,主幹課程不突出,課程銜接不緊密,不能突出其“公共事業”的屬性。給學生的感覺是“什麼都學,但什麼都不精、不專”,培養的學生很難做到“術有專攻”,且課程本身多是“基礎”、“概論”等形式的基礎理論性課程,實務應用性課過少,無法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所以,需要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改革調整。

(二)學科專業發展及社會對人才實際應用本事的要求需要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雖然近十多年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迅速,但該專業招生情景卻並不樂觀,在全國出現了“設置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高校數趨於增長,而招生卻趨於遞減”的現象;同時,從全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景來看,該專業學生從業形勢不樂觀,學生就業率呈逐年下降趨勢,且學生就業去向以企業為主,到事業單位和政府機關工作的比較少。另一方面,從社會發展來看,隨着中國“NPO”(非營利性組織)和“NGO”(非政府組織)的不斷髮展和成熟,社會對公共事務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必將很多增加,故從社會的人才需求、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狀況以及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來看,改革調整該專業課程體系,減少基礎理論性課程,增加實務應用性課程,切實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提升該專業學生的實際應用本事已成為當務之急。

(三)對公共事業管理課程體系進行改革也是合作育人模式的要求。近年來,許多高校開始對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與探索,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合作育人培養途徑探索,如校府合作、校企合作、校社合作等,以期儘可能廣泛地拓展學生的多方面公共管理技能。課程體系作為人才培養中的核心資料,人才培養方式和途徑的改革,必然要求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作相應改變,利用合作育人平台下的政府、企業、社會等各類資源,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不僅僅有助於學校與社會各部門共同開發課程資料,改革教學手段,改善考核方式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同時,以此為基礎進行課程體系建設,能保證課程資料始終與社會發展同步,也貼合本專業學科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

二、“合作育人”模式的內涵、特點及其指導作用

合作育人,加強學生應用本事培養已經成為國外高等院校的普遍共識,併成為大學制度化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大家都認識到在學生培養中,需要藉助校外的資源來擴展教學資料,豐富教育手段,提升教學效果。可是,在實踐中,多隻限於個別課程,沒有從專業整體的課程體系來構建。且較多的是職業技術類院校在教育中利用企業現有設備及技術培養高級專業技術人員,而公共管理類中開展課程建設較少。所以,將公共部門的資源引入到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培養過程,並且能具體到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就需要探討和研究。

所謂合作育人模式是指以培養服務於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學校與政府、企業、社會等組織機構的合作為基礎,以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係為保障,以合作項目為載體的集多種教學方法(方式)為一體的共同培養人才模式。其特點在於以合作育人為平台,把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建設、合作育人平台三者作了開創性的對接。即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經過體現應用性的課程體系來實現,應用性的課程體系又經過合作育人平台來實現。懷化學院按照加強學生應用本事培養的要求,進取推行以“人才培養規格、人才培養資料、人才培養途徑”三者一體的人才培養改革。即:人才培養規格融“知識、本事、素質”為一體;人才培養資料融學生“公共本事、專業基礎本事、專業發展本事”為一體;人才培養途徑融“課堂教學、實驗實訓、學校文化活動”三個培養平台為一體。懷化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自2005年招生以來,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已構成了較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但由於受學校發展和學校自身資源條件的限制,課程設置中基礎理論性課程偏多,應用實務性課程較少,授課、師資也都是由學校獨立承擔,沒有將社會公共部門資源引入到學生培養過程,並能具體到課程體系建設中。其結果是學生理論知識強,而實際應用本

事偏弱,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有必須差距。基於此,利用合作育人平台下的政府、企業、社會等各類資源,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不僅僅對於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建設具有指導作用,並且對於教學手段、考核方式、實踐教學等方面的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合作育人模式下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科屬性要求其培養的學生必須緊扣社會公共事業發展脈膊,掌握最新、最近的社會公共事業發展動向,這就要求必須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新出台的方針政策融入到具體的課程中,既保留課程原有的理論體系,又要根據現實情景補充新的知識,基於此,利用合作育人平台下的政府、企業、社會等各類資源,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不僅僅能保證課程資料始終與社會發展同步,也貼合本專業學科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所以,在新的課程體系構建中,着力於兩個方面:一是以學生本事培養為主線,合作育人為平台,構建以人文為魂、本事為本的具有不一樣功能的“模塊”課程體系。以學生專業本事和專業發展本事鑑定為基礎,構成以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拓展課程為模塊羣的具有不一樣功能的“模塊”課程體系。其中專業拓展課程羣能夠根據考研、考公務員、人事行政等需要開設包含專業方向課程、實用實務性課程和地域地方特色的課程。二是以夠用為度,合理界定學生本事培養的實際需要及不一樣課程的地位與作用,確定合理的課程教學資料,合理調整課程組織架構。

由於國內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不成熟性,不一樣的課程在教學資料上存在諸多重疊情景,這在浪費學生學習時間的同時,也對教師的教學構成制約。所以,需要根據本事培養需要,對各課程的教學資料進行整合。如將《公共事業管理概論》課中的公共部門理論刪掉,由《公共管理學》課完成;將《應用統計學》課中的概率統計理論刪掉,由《高等數學》課完成;等等。經過上述操作,重疊資料得以避免,核心課程羣如《公共管理學》、《公共事業管理概論》、《公共經濟學》等的地位得以體現,構成基礎課程羣、核心課程羣和專業技能課程羣。在新的課程體系中,學校與合作主體之間既良性互動又明確分工,學校主要注重學生的理論知識和素質本事培養,政府、企業、社會等合作主體則側重學生的實際應用本事培養。

篇7:公共事業管理論文

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價

國內外的政府均認為,現有的公共事業管理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成果十分珍貴,可是,這來之不易的成果還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它只是根據社會評價和經濟方面進行研究,這樣的成果是不全面、不繫統、不完善的。作為政府管理評價體系必須要相對獨立,整體性強,而現有的研究成果缺乏對績效的技術平台研究,使得設計侷限與對指標體系能夠修補上,不能將指標設計與績效評價的工作聯繫起來,不能充分應用已有的相關數據信息,導致設計出的指標可實行性不強。

1影響地方政府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因素

1.1績效評價的目的因素想要建立地方政府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首先要做到確定其建立依據,而這個依據就是績效評價的自身目的。績效評價指標的選擇由績效評價的目的來決定的,不一樣地區的政府部門,績效評價的根本指標不一樣。政府想要改善公共事業的績效,那麼所構建的指標體系要比單純的績效評價更加着重注意分析潛在影響績效評價的因素,並對如何改善進行深入討論。可是,在實際生活中,用於地方政府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種類繁多,數量不可忽視,在進行評價時不能做到全面具體,以此只能根據評價目的來進行政府管理績效的評價。不然,不只績效評價沒有意義,並且操作性也不強,失去了評價應有的價值。

1.2地方政府的職能因素績效的本質就是政府公共事業管理職能的履行質量和程度,在政府管理職能之上建立地方政府公共事業的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指標的資料根據管理職能不一樣進行細緻標註,全面準確瞭解地方政府管理的主要職能。宏觀角度來説,地方政府主要職能包括:教育領域、科技發展、文化傳播、衞生監督、體育培養、建設基礎設施、保護環境等。評價這些職能的指標就要建立相應的績效評價體系,教育領域績效評價體系、科技發展績效評價體系、文化傳播績效評價體系、衞生監督績效評價體系、體育培養績效評價體系、設備建設績效評價體系、保障社會績效評價體系、保護環境績效評價體系等。根據不一樣的職能來制定相應的績效評價指標。我國土地資源豐富,不一樣的地區,歷史影響因素和自然條件都不相同。所以,建立指標時,要充分研究職能的不一樣影響着指標的制定。既要制定特殊的指標體系,也要制定通用的指標體系,利用數量進行分析制定,儘可能地減小不一樣地區的職能差異,完善差異帶來的誤差和負面影響。

1.3地方政府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因素因地域的差異,主觀條件、客觀條件都會影響到績效評價體系。這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上級領導的要求,根據上級領導提出的總目標,傳達完成任務分配、指示、計劃相關規定、法規、條例等;二是地方領域的人員素質、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目標完成的質量及實現程度、政府管理制度等;三是外界環境直接影響,即相關企業、區域特點、部門的發展質量、發展速度等方面。以其作為建立制度的基礎,建立地方政府公共事業的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僅有真實全面地深入、掌握、研究分析、利用這些條件,才能合理地制定地方政府公共事業的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1.4評價所需信息的質量和數量因素利用信息管理能夠直接預測地方政府對事業的管理,可是不能直接深入瞭解管理資料。所以,能夠用來間接探究政府管理績效。政府管理績效就是搜索、處理信息的過程,信息的真實可靠性、明確有效性、全面概況性影響着績效評價指標能否實現預測的可能性。針對信息的質量和數量的充分研究,保證有效建立政府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一是,能夠分析政府管理績效信息評價的來源、政府管理績效信息源與評價對象和評價目的相互聯繫,評價的對象不一樣、目的不一樣,所得到的信息就不一樣。通常信息主要表現於羣眾的評價、領導的評價、政府自我評價、同等崗位相互評價、社會評價等相關數據資源。二是,合理利用採取到的信息科學績效評價,將生活實際和採取到的信息互相比較,選擇貼合標準的評價。三是,依照信息的質量和數量對建立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進行調整。

2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主要資料

2.1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成指出政府實際管理的有效成績是績效評價的標準。績效評價指標必須按照事業具體部門和管理職能建立體系。所以,教育領域管理績效評價指標、科技發展管理績效評價指標、文化傳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衞生監督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育培養管理績效評價指標、設備建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保障社會管理績效評價指標、保護環境管理績效評價指標等,這八大類別構成地方政府的績效評價指標。(1)教育領域管理績效評價指標。教育領域管理績效評價指標主要包括:教育領域費用所佔GDP的比重、在校學生與教師的比例、大學生的實際入學率。地方政府在教育事業中的資金投入越多,GDP的比重就越大,充分體現此地方政府教育領域管理績效不斷增加。教育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具有嚴格的序級。根據各個序級和教育業績發展的總體反映,做出教育領域管理績效評價指標。目前來看,我國不一樣級別的地方政府都投入了很多的財力支持、人力資源、物力材料,改善不一樣級別的教育設備和資源。大學生的實際入學率這一指標能夠對平衡層次不一樣的教育領域水平進行評價,增加績效評價的整體性;此外,該指標具有國際通用性。(2)科技發展管理績效評價指標。科技發展管理績效評價指標主要包括:R&D

政府公共事業支出所佔GDP的比重;專利申請的數量或件數。一個地區或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能夠根據一個地區或國家科技發展管理績效評價指標來衡量,當R&D政府公共事業支出佔GDP的1.0%以下時,該地區或國家處於開發應用技術時期;當R&D政府公共事業支出佔GDP的1.0%到2.0%時,該地區或國家處於應用創新技術時期;當R&D政府公共事業支出佔GDP的2.0%以下時,該地區或國家處於完全創新技術時期。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的比重普遍大於2.2%。申請專利能夠具體反映出地方政府科技發展管理績效評價指標,提高科技創新推廣、獎勵、鑑定等科技成果的水平。(3)文化傳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文化傳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主要包括:電視人口的覆蓋率、廣播人口的覆蓋率、平均公共圖書館的藏書量。電視人口的覆蓋率和廣播人口的覆蓋率是衡量人民娛樂生活和文化設備的績效標準,平均公共圖書館的藏書量能夠推進圖書管理技術的發展和利用。(4)衞生監督管理績效評價指標。衞生監督管理績效評價指標主要包括:公共衞生監督管理的支出所佔GDP的比重;以萬人為計量單位比較病牀數量;以萬人為計量單位比較醫生數量。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的公共衞生監督管理髮展長久,公共衞生監督管理的支出所佔GDP的比重不斷增加,醫

療設備越來越高科技。以萬人為計量單位比較病牀數量和醫生數量衡量衞生監督管理績效評價的指標不斷增長。(5)體育培養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育培養管理績效評價指標主要包括:縣級以上級別舉辦的運動會次數。根據政府對體育設施的建設和運動會的舉辦,綜合獲取體育培養管理績效的提升指標,以運動會舉辦的次數來評價體育培養管理績效。(6)設備建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設備建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主要包括:人均園林的綠化面積、人均路面的面積、人均下水道的管道長度。那裏的設備建設指的是狹義上的地方政府公用事業,衡量設備建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有很多,可是指標值是具有通用性的。所以,我們以人均園林的綠化面積、人均路面的面積和人均下水道的管道長度這三項作為代表指標。(7)保障社會管理績效評價指標。保障社會管理績效評價指標主要包括:保障社會管理的支出所佔GDP的比重、收容性質的社會福利單位數量、社會福利救濟的人數。保障社會管理績效評價指標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貫徹執行保障服務,建立完善的福利體系。(8)保護環境管理績效評價指標。保護環境管理績效評價指標主要包括:保護環境管理維護費用所佔GDP的比重、工業廢水的排放達標率、固體廢物的利用率。保護環境管理績效評價指標

衡量地方政府環境質量維護本事,是改善社會環境工作的績效指標。

2.2管理的成本指標體系的構成管理的成本指的是:地方政府在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管理公共事業中所消耗的費用,它包括內部管理和外部管理成本。內部成本指標是指:工作在機關單位人員的工資總額佔該地財政支出的比率、機關單位人員年工資總額用於工作人員的勞保、工資和補貼;外部成本指標指:對公共工程的投資、支付公共事業的管理費用。

2.3內部的管理指標體系的構成公共事業管理績效十分關注內部的學習和經營過程,內部評價事業管理和外部評價事業管理相結合,主要包括人力的資源狀況、行政辦事的效率、政府是否廉潔政務。

3地方政府對績效評價指標的總體框架

地方政府對績效評價指標主要包括管理成本、管理績效和內部管理三個方面。首先,關注優質的公共服務產品,改善我國的公共服務質量;其次,顯現事業管理的績效,滿足人民的公共需求;最終,顯示良好的內部管理,不斷完善績效評價指標。綜上所述,地方政府的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正處於初步建立階段。我們必須深入研究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找出其內在深入的影響因素,根據國家規定針對不一樣的職責,選擇相應的評價指標。根據績效作出評價,不斷改善我國政府的公共服務資料,提高公共服務質量。

篇8:公共事業管理論文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環境研究

1998年,教育部對本科專業進行大幅度調整,管理學門類下的公共管理學科逐步開始設立。在本科學校中,公共事業管理被設為公共管理學科下的一個二級學科專業。東北大學和雲南大學是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開設的始祖,到目前為止,全國有超過四百所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各類院校。全國開設公共事業管理的高校,除一些名牌重點大學依靠自身的品牌順利推進專業發展外,其他同類院校和省內高校面臨着基本相似的發展境遇。下頭就此類院校的發展狀況運用SWOT分析法,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和場景的努力進行全面,系統、準確的研究,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內部優勢和劣勢進行了深入分析,外部的機會和威脅,並根據研究結果制定相應的發展策略,計劃和策略。

一、內部優勢

1.實用性社會科學專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通常概括為:掌握現代管理科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掌握具體的現代管理技術與現代管理方法,並具有相關理論的應用本事和相關技術的操作本事。目前,其專業的涵蓋領域仍處於擴張階段,每年都有新的學校和新的專業方向招生。

2.知識面寬、基礎紮實。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應當具備的素質:掌握基本理論和管理科學,知識經濟,社會科學,現代科學;熟練的辦公自動化技能是管理信息系統在定量分析和計算機應用技能的應用需要;能前往行政管理部門和企業的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並且具有計劃、組織、控制、協調和決策方面的基本本事。

3.專業方向設置多樣化。在“科、教、文、衞、體”五個大的專業方向上又分化成若干小的專業方向,其中以衞生類專業為代表,包括衞生財會、醫療保險、社區衞生服務、醫藥物流管理、醫藥法學、藥事管理、醫藥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方向。在環境管理方面有環境經濟與管理、海洋環境經濟與管理等多個專業。

4.辦學方式方法靈活。本科、專科各水平的高校都有招生,實行全日制本科培養模式的是招生的大部分綜合性高校,有些高校設置專科起點的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中央人民廣播電視大學等。一些學校幹部在職培訓。2003年起,部分高校對具有必須領導潛力的學生經過採取授予第二學位的方式,或“2.5+1.5”複合型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等,制定相應培養計劃進行重點培養。

5.公共服務意識強。培養學生經過對公共政策分析、公共事業管理、公共行政學等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與其他專業相比具有更強的公共意識,對社會問題的觀察和理解更加深入,從而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培養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動手本事,掌握現代公共管理理論,數字化城市管理技術與方法,具有創新性和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創業精神和實踐本事的意義。

6.教學方式多種多樣。目前各大高校對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採取的教學方式多種多樣,從課堂的知識傳授到課下的實踐探索,充分發揮學生的進取性與創造性,採用的教學方式主要有課堂教學、課堂研究討論、學生研究小組、管理模擬、模擬案例分析、主角扮演、專題論壇、政策辯論、政界領導人訪問演講、實地考察等,教學方式的多樣性使得學生不僅僅增強專業性知識,也能更好地應對現實狀況。

二、內部劣勢

1.專業基本規範問題尚未解決。對於任何一個專業,僅有明確了其專業範圍,才能更好地進行完善與發展,才能更順暢地建立相關專業機制。目前所缺乏的便是對公共事業管理的對象、範圍和主體的界定。2000年底在東北大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召開全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研討會,但並未就上述問題的意見達成一致。

2.教材建設滯後。目前,我國關於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教材在數量上和質量上均不完善。類似於東北大學婁成武教授主持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資料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及雲南大學崔運武主持“新世紀高等教育改革工程”中列入的“綜合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等高規格教材少之又少,並且很難在圖書市場上尋求到關於公共事業管理學科的教材。

3.課程研究方向設置不清晰。在設置專業方向方面,有些學校並沒有根據自身的資源和優勢,有的學校甚至混同了公共事業管理和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的含義。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不應當是交叉學科的代名詞,有些專業方向不適合冠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

4.教學研究的單一性。目前國內的主要研究侷限於國外的公共事業管理髮展情景。教學研究的方向侷限於行政部門,而對企業的需求涉及較少,若公共事業管理不能在企業中發揮作用,則不能使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得到廣泛認可,且高校培養出來的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對企業的戰略需求、企業文化等缺乏瞭解,教學研究缺乏對公共事業管理文化的調研,缺乏公共事業如何能夠定位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這便失去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設立對企業發展的意義和作用。

5.管理實習隨意性大。同理工科專業相比,屬於文科專業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管理實習隨意性比較大,規範性要求十分匱乏,必要的激勵機制的缺乏影響了教與學的整個實習環節。一般採用論文或調查報告的形式的高難度的實習目的定量計算無法真實體現實習的效率。

三、外部機會

1.國際專業化分工的需要。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進作用下,交叉學科得以應運而生。作為跨學科的綜合性交叉學科,公共事業管理是管理學、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和法學等學科的綜合體現。隨着社會專業化分工的日益精細,促使了複合型人才的技術和管理雙重技能的需求加大,公共事業管理這一學科專業的設立則順應了時代的趨勢,極大地解決了技術型人才與專業型人才的矛盾。

2.政府公共事業管理改革的需要。在1998年第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中,經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重點指出:要切實把政府管理職能轉變到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此次會議強調,對社會公共事業管理機構和職能例如:科技、教育、文化、衞生、社會保障、環境等方面作了重要調整,將政府職能中部分職能剝離,由社會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非政府部門等準公共組織來擔任。

3.公民社會建設的需要。中國要順利完成政府體制改革和事業單位改革,建立“小政府,大社會”的現代公民社會,面臨現代化城市管理和環境保護、非政府組織發展、和諧社區建設、慈善事業興起、跨國公司增多產生的社會公共問題等,異常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許多基礎公共設施修建、公共物品供給、公共事務管理都面臨從無到有,從不完善到公民滿意的過程,這供給了公共管理專業教育發展的機遇。

4.實現科學化規範管理的需要。公共事業管理體制改革是實現從經驗到科學的轉變,從而從根本上解決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的問題,提高公共事業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然而,解決領導體制和公共事業管理運行機制存在的問題,應建立包括完善的機制和科學的競爭機制。

四、外部威脅

1.政府職能轉變的滯後性。適逢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時期,對於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方面,其行政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還有待完善與加強。第一,計劃經濟體制下構成的國有企業吃“大鍋飯”這一政企不分的現象。第二,在微觀活動的管理方面,各級政府表現出管得過多過死,嚴重打消了基層單位的自主性和活力,從而導致非政府組織成長和發展的緩慢。

2.政企分離的不徹底性。目前中國社會的準公共組織的發達程度比較低,事業單位和政府職能並未徹底分離,許多機構的負責人仍然由政府領導。如公用事業局公用事業、城市規劃局、建設局等,大都不是文科背景的公共事業管理人才。政府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的准入門檻設置得較高,能進入政府部門的學生並不多。

3.事業單位改革遲遲難以推進。從2003年中央政府開始啟動事業單位改革,到2009年全國5個城市試點事業單位改革,財政支持性事業單位的改革行動緩慢至今沒有實質性進展,這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和培養,造成很大的障礙,嚴重影響其發展。

4.國內專業認知的不足。中國初步建立了公共事業管理,第一屆的畢業生剛進入社會,公眾缺乏對公共事業管理的理解。很多人不明白公共事業管理的是什麼性質的專業,很多企業單位也不明白高校是否設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所以,企業在引進人才時,往往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缺乏認識以及人力資源規劃。

篇9:公共事業管理論文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探討

一、河北農業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現狀

河北農業大學位於保定,是一所在農科院校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綜合性大學,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開設於2001年,當年只招收了2個班,59名學生,隨後招生規模略有擴大,2004年招收了5個班(包括專接本2個班),其後每年的招生規模大都穩定在2個班左右。截至2012年,該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共招收8屆,總計600人左右。該專業培養具備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本事,能在文教、體育、衞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主幹課程包括公共管理學、行政管理學、管理學原理、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管理經濟學、政府經濟學、公共關係、公共財務、管理定量分析、公共政策、管理信息系統、管理文祕。

二、河北農業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就業狀況分析

為了探析河北農業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筆者從2005—2012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從2001年開始招生至今共8屆畢業生)畢業生中每屆選取部分畢業生作為特定調研對象,主要就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密切聯繫的直接描述指標與間接影響因素等系列問題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0份,其中有效問卷95份,有效率達95%。被調查學生中早期畢業生(2005屆、2006屆)23人,佔23%;中期畢業生(2007屆、2008屆、2009屆)學生36人,佔36%;近期畢業生(2010屆、2011屆、2012屆)41人,佔41%。其中男生37人,女生63人。由於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屬文科類性質專業,女生比例一般高於男生,造成問卷數量性別比例略顯懸殊。根據調查問卷資料,筆者分別從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就業意向及影響就業的因素,教育培養3方面進行統計分析。其中,第一個因素系對學生就業情景的直接描述,第二個因素系對學生未來職業規劃的勾勒,第三個因素系對學生應對就業應具備素質的剖析。

(一)畢業生就業狀況分析

畢業生就業狀況是測度專業培養效果的重要指標,就業率的高低,在必須程度上顯示了專業的社會認可度。而畢業生就業結構是對專業發展的深層次解析,經過就業結構分析能夠看清專業課程體系的成熟度、發展重點和特色。經過調查分析可發現,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總體就業率較高,其就業結構分佈多集中於各級黨政機關或基層單位,國有、私營、民營或其他類型企業也佔有重要份額,對從事的行業和領域滿意度處於中等水平(如表1所示)。同時,經過訪談得知,由於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就業領域多為門檻較高,競爭激烈的政府部門,加之本專業屬“年輕專業”,顯示度低,很多用人單位對此專業缺乏瞭解,故應屆畢業生就業率較低,對專業持不樂觀態度,但經過多次面試後能夠找到比較滿意或適宜的崗位,從而獲得較高的就業率。同時,隨着地區經濟的發展,各類型企業將很多湧現,企業的社會職責意識不斷增強,企業對公共事務管理和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將成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的一個重要就業方向。

(二)就業意向及影響就業的因素分析

就業影響因素和學生就業意向是學校、教師和學生共同關心的問題,明確學生就業的影響因素,對於優化課程設置、提高教學水平、強化專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專業的特色化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經過對“就業幫忙最大的因素,夢想就業單位性質、選擇就業單位時更看重的因素及夢想就業地區”等項目的調查,分析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社會需求趨勢和畢業生的職業發展意向,結果見表2。表2顯示,畢業生就業過程中普遍認為幫忙最大的因素是相關社會實習、工作經歷、社會關係和專業4項;夢想的就業地區和單位,畢業生大多選擇直轄市、省會城市或非省會城市的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但大多集中於河北省內。究其原因在於學生在擇業時更加看重“經濟收入高、福利待遇好、工作穩定、個人發展前景好”等因素,而對於“貼合興趣愛好、勞動強度、權利和社會資源”則處於兼顧狀態。此外,當問及是否自主創業時,絕大多數畢業生選擇“否”,僅有6個同學選擇創業,比例僅為6%。由此能夠看出,隨着河北省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鎮化進程的推進,社會對具備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及應用這些知識的本事,在各類公共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各類中小型企業從事管理工作的多層次的管理人才的需求在不斷擴大,這為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供給了廣闊的空間。同時,學生期望在城鎮化過程中尋求自身職業生涯的發展。

(三)教育培養因素分析

教育培養條件和環節的優劣決定着學生就業的競爭力,是專業發展的核心問題。該調查從就業的教學因素和基本素質入手,探究增強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外在教學條件和內在影響因素,從而調整課程設置,完善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水平,增加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經過調查顯示,畢業生普遍認為“專業實踐教學”在畢業生就業過程中至關重要,“教師教學水平”次之,再次為“教學資料、教學方法、教學條件和課程設置”。並提出“紮實的專業功底、良好的表達和動手本事、學習本事和創新意識”成為決定就業的關鍵因素。

三、河北農業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路徑選擇

(一)找準專業定位,服務地方區域

河北農業大學的生源主要來自於河北,科學研究所開展的多種調研實驗也都依託河北地區開展,河北省也對河北農業大學給予了很大的支持。所以,河北農業大學在建設中都不可避免帶有地方色彩,這就給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特色建設供給了契機。河北省正處於城鎮化進程的攻堅階段,城市規模的擴張、新農村建設使得各種公共事務紛繁複雜,層出不窮,需要大批公共事業的管理者投入其中。所以,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根據河北省發展需要,以“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和“城市公共事業管理”為方向,培養具備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及應用這些知識的本事,在各類公共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多層次的管理人才,推進河北省城鎮化的發展,服務於地方區域。此外,隨着地區經濟的發展,中小企業將很多湧現,企業的社會職責意識不斷增強,面向企業的公共事務管理和行政管理人才也將成為今後培養的一個重要方向。

(二)設置特色課程體系,增強專業辨識度

特色化的課程體系建設度決定了學生知識體系的特色和專業的辨識度。所以,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以專業主幹課程為核心,在拓寬專業口徑,強化管理基礎的同時,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景和發展戰略,設置特色課程,從整體上優化課程結構,構建一個相互銜接、相互滲透、分段實施、總體安排,多層次、具有不一樣功能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即: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學科專業課程模塊+區域性地方特色選修課模塊。各模塊課程之間有機配置,從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即以公共管理學、行政管理學、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政府經濟學、公共財務、公共政策學、社會保障學等專業課為核心,以管理學、統計學、社會學、管理信息系統、管理定量分析、管理文祕等專業基礎課為框架,並輔之以農村社會學、城市社會學、社區工作、河北省農村社會發展專題、河北省社區發展概況等區域特色選修課課程,為學生構建一個具有特色的知識體系,增強專業的辨識度。

(三)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學生綜合本事培養

根據調查顯示,實踐教學環節是構造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關鍵。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不僅僅要在現有的實驗室、實習基地的基礎上經過模擬實驗、項目教學、情景扮演等方式挖掘資源潛力,還要多方面加強與政府、社會公共事業單位、各類型企業和其他團體組織的聯繫和溝通,為學生供給更多的實踐機會。還要經過舉辦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和學術研究活動,增加學生與社會的聯繫,帶領學生走出學校,在實踐中磨礪自我的管理技能和綜合素質。此外,參與社會調查、科研本事培養和論文撰寫,也是一條有效的途徑,使學生將社會調查與理論知識相結合,進一步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培養他們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本事。經驗,為以後的實踐教學、服務生產和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經過實踐教學改革,學生的專業本事、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學生在基地本着邊學習、邊實踐和兼顧農時的原則,上午聽課、午時進棚實踐、晚上與指導教師和基地的技術人員進行交流。經過實訓,學生對育苗、定植、管理、採摘到分級包裝等生產過程有了較熟練的掌握,對企業管理、市場策劃、國際貿易等方面有了較為全面的瞭解。正如學生調查問卷中所寫的“我們能在真正的生產環境中體驗實踐”,“我們對蔬菜和園藝產業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經過聆聽企業負責

人的創業經驗和心得,自我對擇業和創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四、結語

實踐本事培養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需要社會、院校和個人等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專業實踐本事培養方案是實踐教學的依據,要始終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豐富發展。校外基地實訓有效地促進了青年教師的成長,切實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本事。隨着改革的深入與發展,課題組將在其他方面進行更深入的教學改革,努力實現以本事培養為導向的應用型、複合型人才培養目標。

篇10:公共事業管理論文

公共事業管理界定及本土化

在我國,本科層面的公共事業管理教育已經在高等院校普遍展開,公共事業改革也正在公共事業各個領域廣泛開展並不斷深入。本文從中國國情出發,對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進行本土化分析。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如何界定,這是一個爭議比較大的問題,主要原因是對“公共事業管理”這一概念界定的模糊性造成的,也就是説在“公共事業管理”這個概念沒有得出確切的內涵界定之前,是無法得出正確結論的。為此,我們將從界定“公共事業管理”這個概念出發,來研究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的相關問題。

一、公共事業管理的內涵

社會生活不可能是單個人的孤立的生活,人們必須成為“社會人”,依靠以生產關係為基礎和核心的社會關係的聯結,組成必須的社會共同體才能生存和發展。公共事業,從本質上説,它是為社會公眾實現和維護公共利益的活動,它應當屬於社會自身的事業,所以,社會自組織參與和承擔對公共事業的管理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也是社會自組織得以發展的必然要求。應當由國家承擔的公共事業管理職能由相應的行政組織承擔起來,應當由社會承擔的公共事業管理職能由社會自組織承擔起來,這也是重構國家與社會合理關係模式的重要資料。根據以上分析,我們能夠完整地揭示出公共事業管理的明確內涵,即公共事業管理是指部分行政組織和社會性組織依法對社會公共產品的生產、公共服務的供給和公共秩序及安全的維護等所進行的規劃決策、組織協調和監督控制活動。

二、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的界定

從以上對公共事業管理內涵的分析中,我們對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已經有了清晰的認識,我們認為,所謂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是指不以盈利為目的,依照法律規定專門從事對社會公共產品的生產、公共服務的供給和公共秩序及安全的維護並進行有效管理的行政性組織和社會性組織的總稱。能夠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

1.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行政性組織,它們是掌握行政權力,承擔着公共事業管理的行政職能,如承擔教育事業管理的教育行政部門,文化事業管理的文化行政部門,醫療衞生事業管理的衞生行政部門等等;另一類是社會性的組織,我們通常也把它們稱為類行政組織,它們承擔部分公共事業管理的職能,但它們不是政府的構成部門,不掌握行政權力,如社會中的各種行業協會、慈善機構、紅十字會、城市(鎮)公用事業部門(自來水、電力、煤氣、公交)等等。

2.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是以為社會供給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和公共安全及秩序為主要職責。能不能有效地為社會供給所需的公共產品、服務、安全和秩序,是公共事業管理組織存在和發展的依據,是其存在和發展的合法性基礎。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僅有為社會公共生活供給直接支持和保障的管理部門才是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那些起間接作用的組織(如政府辦公廳等行政輔助機構),從嚴格意義上講,不屬於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

3.公共事業管理主體在從事對社會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組織生產和供給的過程中,絕對不允許以盈利為目的。公共事業管理的“公共性”決定了公共事業管理主體,其活動實質是對社會承擔應盡的職責和義務,而不能像私人機構那樣要以盈利為目的。公共事業管理儘管不能以盈利為目的,但這種管理活動也需要付出管理成本,那麼這個成本費用由誰來支付我們認為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的活動經費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政府財政撥付;二是有償服務收入(按產品和勞務的成本收取的費用);三是經過社會的贊助、資助、捐贈、彩票收入等籌措的資金。

4.工商組織、行政組織與公共事業管理組織的區別與聯繫。工商組織與公共事業管理組織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工商組織是絕對的社會性組織,它主要從事社會商品的生產、銷售和服務,以賺取更多的經濟利益為目的。而公共事業管理組織既有行政性的也有社會性的,其存在的目的是規劃、組織、監督、協調公共產品的生產和公共服務的供給。它不能,並且也不允許以賺錢為存在的目的。必須注意的是,有些工商組織也承擔某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和供給,但它們屬於公共事業的作業層,而不是管理層,它們與公共事業管理主體往往是業務委託關係,自然也就不能成為公共事業的管理主體。行政組織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它必須責無旁貸地貫徹和執行統治階級的政治意志,優先保證統治階級政治利益的實現。而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無論作為行政性組織,還是社會性組織,其主要職責不在於維護和實現統治階級的政治利益,而在於為社會公眾的社會生活供給必須的公需產品和服務,它的政治色彩已經大大降低了,比如行政性公共事業管理組織,儘管它在從事公共事業的管理過程中仍然要堅持統治階級所確定的政治方向,貫徹統治階級的政治意圖,但它所涉及的具體事務,很多的是管理的技術層面的問題,而不是政治層面的問題。根據以上分析,我

們認為公共事業管理主體應當具有服務性、公益性、社會性、職能性、法制性的特徵,那裏不一一解説。

三、公共事業管理的學科屬性和社會背景

1.公共事業管理的學科性質。公共事業管理屬於公共管理的分支學科,所以公共事業管理的學科性質是由公共管理的學科性質決定的。那公共管理的學科性質是什麼呢?目前,在教育部的學科分類中,將公共管理列為管理學的二級學科;在我國哲學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的申報中,則將公共管理歸屬為政治學,屬於政治學其他學科。討論其學科性質,是討論公共事業管理的基本概念,異常是公共管理主體與客體的理論基礎。

2.公共事業管理的社會背景。從公共管理的政治學屬性看出,研究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必須依據特定的社會背景,因為不一樣社會背景中政治活動的主體與客體是不一樣的。從上述討論中已經看到,目前,學術界對公共事業管理的社會背景存在兩種選擇:一是中國現階段公共事業管理的實際狀況,二是中國公共事業管理改革(主要是指“政事分開”)的預期前景。從公共事業管理理論體系的包容性分析,上述兩種選擇都有必須的內在合理性:前者是基於公共事業管理理論解決社會問題的現實針對性,體現了公共事業管理理論現實意義上的應用性學科性質,也使公共事業管理理論具有“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意義上的科學性;後者是基於公共事業管理理論解決社會問題的未來預測性,體現了理論研究相對社會實踐的超前性與指導性。同樣,從公共事業管理理論體系的包容性分析,上述兩種選擇也都有必須的侷限性:僅以中國現階段公共管理的實際狀況為研究背景,會使公共事業管理理論研究缺乏系統的理論體系和“前瞻性”的學術視角與方向;僅以中國公共事業管理改革前景為研究背景,會使公共事業管理理論既脱離中國國情現實、又由於預測不可避免的誤差而無法完全貼閤中國公共事業管理改革的前景。所以,公共事業管理的社會背景應當

是上述兩種選擇的有機結合且以中國現階段國情實際為主。

四、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的本土化分析

從公共事業管理的學科性質與社會背景出發,能夠得出對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的認識:公共事業管理主體是由政府、執政黨、民眾與非政府公共組織構成的系統。

1.政府是公共事業管理的主要主體。政府作為公共事業管理的主要主體,是由政府代表國家行使的公共權力決定的。公共事業管理的目標是有效地供給公共物品與使用公共資源。為了避免個體理性所導致的團體非理性,必須建立與使用公共權力。所以,公共事業管理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建立與運用公共權力來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實現社會公共利益。不一樣等級的公共事業管理,需要不一樣等級的公共權力,但就全社會而言,僅有政府才具有管理社會的公共權力。所以,政府必然要管理公共事業併成為公共事業管理的主要主體,這不僅僅是為了履行政府職能的需要,也是公共事業管理的必然要求,更是實現社會公正、公平與和諧的必然途徑。

2.中國共產黨是我國公共事業管理的間接主體。對於政黨組織,按照學術界的一般劃分,它不包含在公共管理主體之內,自然也就不包含在公共事業管理主體之內,僅有極少數學者提出公共管理的主體包括政黨組織。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掌握着管理國家與社會的基本權力,這是由我國的政黨制度決定的,按照我國的國情實際,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應當包括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眾所周知,我國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中國共產黨經過領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法律並向國家機關輸送幹部來實現對國家與社會的管理。從這一意義上説,中國共產黨是具有公共權力並管理公共事務的公共權力組織,應當是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與政府不一樣的是,中國共產黨對公共事業的管理主要是經過政治領導來實現的。所以,中國共產黨是我國公共事業管理的間接主體。同樣理由,我國的各民主黨派不具備中國共產黨所具有的公共權力不能納入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範疇。

3.非政府公共組織是公共事業管理的新興主體。隨着社會的發展,異常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非政府公共組織在公共事業管理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主角,正在成為相對於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公共事業管理的新興主體。按照科斯定理,政府應當將政府管理不好或不能只由政府管理的公共事業領域交由非政府公共部門管理或參與管理。非政府公共組織成為新興的公共事業管理主體,不僅僅貼合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也貼合我國公共事業管理的改革方向,它將提高我國公共事業管理的質量與效率。

4.民眾是公共事業管理的基本主體。民眾是公共權力的最終擁有者,運用公共權力進行的公共事業管理必然要有民眾的參與,以行使公共事業管理的終極權力。僅有民眾的廣泛參與,僅有儘可能地將公共事業管理的本原性權力歸屬民眾,僅有儘可能地發揮民眾利用本原性權力監督政府在公共事業管理中派生性權力的作用,公共事業管理才能真正實現滿足社會公共利益的根本目標。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構成以政府為核心的邏輯鏈條,政府起着承上啟下的主導作用。這一邏輯鏈條是:民眾→執政黨→政府→非政府公共組織→民眾。事實上,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的邏輯鏈條也正是我國政治活動主體的邏輯鏈條。以上我們對公共事業管理主體分析結合了中國現階段實際國情的本土化分析。需要指出,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客體及其之間的關係,是隨着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的,那裏暫不討論。

【小編簡評】

公共事業管理論文 (優選1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公共事業管理論文範文。

【網友評價】

實話説,我和作者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lkjq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