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生態旅遊資源論文怎麼寫(精品多篇)

生態旅遊資源論文怎麼寫(精品多篇)

生態旅遊資源論文怎麼寫(精品多篇)

生態旅遊論文範文:《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的結合模式》 篇一

生態旅遊論文摘要

通過解析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的內涵,探究兩者間結合的可行性,並以資源優勢為出發點,探索了三種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的結合模式。

生態旅遊論文內容

一、相關概念解析

1、生態農業的內涵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的高度物質和精神文明階段後,出現了能源短缺、資源枯竭、人口膨脹、糧食不足、環境退化、生態失衡等影響人類社會進步的諸多新問題。不少有識之士開始熟悉到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發現這些新問題的產生大都和人類賴以生存的農業發展手段和模式有着直接或間接的聯繫。於是,他們提出了各種農業發展的模式,生態農業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1970年美國土壤學家阿爾布勒奇第一個提出了“生態農業”一詞,1981年英國農學家伍新頓將生態農業明確定義為摘要:“生態上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國外提出的這種生態農業和我國古代的傳統農業有些相似,即不使用或少使用化學合成產品,施用有機肥,利用腐殖質保持土壤肥力,利用輪作或間作方式種植。我國的生態農業從根本上有別和西方國家倡導的強調低投入或絕對排斥使用農用化學品的“生態農業”,而是一種典型的可持續農業。多數學者認為我國的“生態農業是根據生態學、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原理,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進行生產經營,可獲取良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現代農業體系。”

2、生態旅遊的內涵

1965年,美國學者賀茲特(Hetzer)倡導生態的旅遊(Ecological Tourism),呼籲人們對文化、教育和旅遊界應該重新思索,提供一種旅遊目的地文化和環境最小衝擊下,追求最大經濟效益和旅遊者滿足度最高的旅遊行為。1983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非凡顧問、墨西哥專家謝貝洛斯·拉斯喀瑞(Hector Ceballos- Lascurain)首次提出了“生態旅遊”(Ecotourism)一詞,原意是指那種在強調某種教育目的的基礎上到那些相對受到較少干擾和污染的區域進行自然旅行,其初衷在於通過生態方式的旅遊為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系統的質量做出貢獻。1992年召開的“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大會”,在世界範圍內提出並倡導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為生態旅遊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2002年被聯合國定為“生態旅遊年”,此後,生態旅遊得以在全世界迅速傳播,並被廣泛的探究和實踐。

二、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相結合的可行性分析

生態旅遊是一種對環境保護負有責任的非凡旅遊方式,它以求新、求知、求樂為心理基礎,以欣賞、探究、保護自然和資源為目的。伴隨着近年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趨向,生態農業是響應了可持續發展的呼喚,將農業推向了更高的發展空間,而旅遊業早已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在這種背景下,為促進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的發展,資源開發者在開發生態農業時,把目光瞄向了生態農業旅遊,以提高資源開發的綜合效益。生態農業旅遊是以農業為依託,使農業和自然、人文景觀以及現代旅遊相結合的高效產業,是在充分利用現有農村空間、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村人文資源的基礎上,通過以旅遊內涵為主題的規劃、設計和施工,把農業建設、科學管理、農藝展示、農產品加工和旅遊者的廣泛參和融為一體,是旅遊者充分體驗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相結合的新型產業。兩者的有機結合不但拓展了旅遊業和農業的內涵,而且使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得到了高效合理的雙向利用。這種可行性是毋庸置疑的,也是農業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生態農業旅遊這一模式,實際上是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二者的優化結合,是生態農業生產、生態旅遊活動、生態環境三者合為一體進行開發的一種“生態型”旅遊方式,是適應社會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要求,克服目前傳統農業旅遊不足,找出一條生態+農業+旅遊的農業旅遊形式。它既能平衡農業經濟、社會對農產品需求和人們的旅遊需求,又能維持農業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業環境收益、經濟收益、社會收益等綜合收益最大化,是一條農業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三、結合模式探索

1、農業資源佔優勢的特色產業帶動模式(觀賞+學習+參和型)

對於那些擁有特色農產品的生態農業區來説,可以以農產品為核心,進行圍繞某一種或幾種特色農產品展開的主題輻射發展模式。也就是指在一個鄉或村的範圍內,依據所在地區獨特的優勢,圍繞特色的生態農產品或產業鏈,實行專業化生產經營,一村一業發展壯大來帶動鄉村綜合發展的一種新模式。專業村鎮是這種模式的代表,需要三個基本條件摘要:具有生產某種特色生態農產品的歷史傳統和自然條件;有相應的產業帶動,市場需求旺盛;需要有帶動者通過產業集羣形成一定的規模。

例如,我們把以果園、育種種植為主題的農業生態旅遊推向市場,把果品作為核心,關聯帶動果園的觀光休閒、科技園區果苗培育種植的科技學習、農家的果品品嚐節、工廠的加工包裝參觀等果旅消費,這樣不僅可以打通果品銷售的呆滯環節,也盤活了所有資源和資產,帶動了當地農副產業的快速發展。桂林永福縣的羅漢果就可以借用其“羅漢果之鄉”的美名,打造一條“三高”生態農業和旅遊相聯動的模式。 桂林恭城瑤族自治縣的生態農業建設從1983年就開始起步了,這20多年來,通過抓沼氣建設來解決農村能源新問題,通過科學探索找到了沼氣和養殖、種植的內在聯繫,最終建成了“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恭城瑤族自治縣開展以“三位一體”生態農業為重點和核心的生態示範區建設,較好地解決了經濟和環境保護的新問題,符合黨中央、國務院有關在西部大開發中要“切實搞好生態保護和建設”的要求,對廣大農村非凡是西部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借鑑意義。2000年5月,聯合國國際能源署“可再生能源研討會”在桂林召開,37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位專家到恭城參觀,稱讚恭城縣生態農業為“發展中國家農村生態經濟發展的典範”。近幾年,恭城縣把生態農業的發展和旅遊開發結合起來,又被有關部門連續列為“科技進步先進縣”、“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級生態農業試點縣”“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點”等等。當地從生活到生產,從種植到養殖,從農業到副業都達到了高科技、高產量、高效益的三高標準,應該充分挖掘生態農業的觀賞性、學習性、參和性,讓現有生態農業資源的利用價值最大化。

這類農業資源佔優勢的地區在今後的發展中應更加註重農業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力度,全面改造傳統種養技術,發展更完善的生態農業,在大力扶持和發展旅遊的同時一定不能脱離了農業這一根基;並且從旅遊開發的角度發展未來的生態農業,使傳統經濟型農業向現代旅遊型生態農業轉變。遊覽區內的農業科技示範園、生態農業示範園、科學普及示範園,應該以濃縮的典型農業模式,展示農業發展的歷史和現實,展示特色農業生產景觀和經營模式,讓遊客瞭解足夠系統的農業生產進步的知識,使遊客和當地農業文化之間建立起一種情感聯繫。

2、自然旅遊資源佔優勢的“觀光+體驗”模式

對於那些擁有一定的農業資源,和其他地方相比特色不夠鮮明規模也存在着差距的地方,假如擁有較好的自然旅遊資源稟賦(清新的山水自然環境、漂亮的田園風光、整潔舒適的鄉村居住環境等),就可以通過觀光遊的模式將旅遊作為創造更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途徑。遊覽區內的農田果園、花卉苗圃、動植物飼養場應精心包裝,讓遊客找到返歸鄉村的真實感受,在美麗的田園風光和勃發的自然生氣中享受迴歸自然的快感。

桂林陽朔是我國發展鄉村旅遊最早的縣城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羣峯倒影山浮水,無水無山不入神”,精闢地概括了陽朔自然風光的特徵。 依託陽朔及周邊各鎮的自然田園風光來滿足遊客迴歸自然,返璞歸真的需求,如歷村、福利古鎮、興坪漁村等,都可以滿足體驗型遊客的要求,“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幹農家活,享農家樂”;體驗農事活動,組織遊客和農民一同採摘品嚐,或參加四時農事活動;農家訪問,考察生態農業生態村等活動。

當地鄉村的特色民居、鄉村工藝作坊、鄉村農事活動場所應為遊客提供能夠深入鄉村生活的空間,使遊客參和農耕活動、學習農作物的種植技術、農機具的使用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以及農業經營管理等,親身體驗農產品生產過程。遊覽區內提供的可採摘的直銷果園、農產品集市等,既讓遊客有機會購買鄉村旅遊產品,又充分體驗收穫的愉悦。

3、人文資源佔優勢的“觀賞+學習”模式

對於在農業特色和自然資源特色方面都不佔有優勢的農業地區,我們就可以走這條觀賞加學習型的模式路線。例如桂北地區,通過挖掘桂北悠久的歷史,發達的農業文化、古代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交融歷史、鄉鎮“社日”壯族歌圩、瑤族盤王節等民族活動將本地區的人文資源和旅遊作最優的結合。這種模式不但要求人們要認同當地農業文化佈滿差異的地域性特徵,還要致力於為當地這些處於弱勢的文化找到重新發揚光大的理由。

農業文化旅遊資源是不能簡單地進行自然或人文的劃分的,它綜合了自然和人文兩方面的特長。我國有一句古話叫“十里不同俗”,所以這類地區在開發時應以農業生產勞動為核心,以耕作制度、勞動工具、勞動產品、生活習俗和禁忌的開發為基本方向。特色耕作制度是農業文化的重要內容,反應了當地農業文化的基本特徵。特色農產品是農業生產的果實,可以讓旅遊者充分體驗收穫的快樂、瞭解生活習俗非凡是和農業生產有關的生活習俗及各種禁忌,以生動的形式和佈滿想象的內容展示了農業文化發展的歷史和現實。從原始農業到現代農業,勞動工具發生了很大變化。從農具的使用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農業文化每一點滴的進步,也可以看到我國農業文化現代化的快速發展。熟悉農具實際上就是熟悉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歷史,假如進行適宜地開發,應該可以成為絕好的旅遊產品。這些都可以進行觀賞性和學習性的開發。

四、結語

目前,中國農業大多仍然以種植業為主,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村中第二、三產業的比重太低,農業經濟效益低下。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且是產業關聯度很高的行業。而生態旅遊和生態農業的結合使得在傳統的旅遊業吃、住、行、遊、購、娛六大要素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種植、養殖、加工和環保等要素,更是一個潛力巨大的新型支柱產業,它能有效地融合第一和第三產業,帶動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有助於形成產供銷、貿工農、科工貿一體化的生產體系,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生態農業旅遊之所以能夠在新農業建設中大顯身手、大放異彩,是因為“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找到了結合點。生態農業旅遊使得旅遊資源日益拓寬,囊括了包括農業生產過程、農村風貌、農民勞動生活在內的一切來自大自然的、歷史文化的或社會活動的資源。而生態農業的發展更是拓寬農業的食物營養、就業增收、生態保障、觀光旅遊、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這必將推動生態農業旅遊在全國範圍內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生態旅遊論文文獻

[1李蕾丁漢風摘要:德國的生態農業[J.世界農業,2002. 6(總278)摘要:35~42

[2劉彥隨吳傳鈞摘要:農業可持續發展探究進展及其理論[J.經濟地理,2000, 20(1)摘要:63~68

[3高中琪摘要:《長江三峽庫區生態農業模式及其技術體系》[D.北京林業大學2005年博士學位論文

[4Ceballos future of ecotourism[co Journal,1987,1摘要:13~14

[5卞有生摘要:國內外生態農業對比——理論和實踐[M.中國環境出版社,2000年

[6何煜摘要:不同地域環境下的生態農業模式探索[J.學術論壇,2000, (5)摘要:42~46

[7蔣和平何忠偉摘要:生態旅遊農業開發模式的探究——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開發實證分析[J.古今農業,2004,(3)摘要:20~27

生態旅遊論文範文:《試談我國生態旅遊的發展》 篇二

生態旅遊論文摘要

【摘要】本文分析了生態旅遊的發展現狀與發展原則,在此基礎上詳細介紹了生態旅遊區的開發與規劃原則與注意的問題。

生態旅遊論文內容

【關鍵詞】生態旅遊環境容量 經濟有效性 生態安全性

隨着生態旅遊的出現與發展,關於生態旅遊的研究也應運而生。從生態旅遊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中,人們逐漸認識到旅遊的長足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存在着矛盾,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論,並認識到發展生態旅遊的必要性。

1 生態旅遊的提出

1.1生態旅遊的概念

1986年在墨西哥召開的國際性環境保護會議上提出了生態旅遊(ecotourism)的概念。生態旅遊是個外來詞,關於這一新詞語,世界上至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不同的使用者往往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詮釋,這些詮釋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別很大,甚至講的不是一個層次上的內容。從中外學者70多條對生態旅遊所作概念和內容的詮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態旅遊是以自然資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區域)為基礎,具有生態倫理理念的一種高層次的保護性旅遊活動。這種旅遊活動有利於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可創造持續的就業機會,是生態經濟學和生態學理論指導下的一種旅遊資源可持續利用方式和區域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1.2生態旅遊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生態旅遊作為最新潮的旅遊產品正吸引着越來越多的旅遊者,全球範圍的生態旅遊方興未艾,其中特別是英國、美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遊業發達的國家,生態旅遊更是風靡全球,成為一種新時尚。

雖然生態旅遊的最終目的是要改進旅遊方式,促進旅遊地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對生態環境既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遊活動包括生態旅遊,都會對旅遊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發展生態旅遊,不搞好規劃,就可能導致嚴重的生態旅遊環境的問題,就會阻礙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2 生態旅遊的開發原則

生態旅遊地正受越來越多的人的青睞,成為開展可持續旅遊和生態體驗的理想場所。但是,生態旅遊區(地)屬於自然生態環境敏感區,開展旅遊業極易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2.1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原則

生態旅遊發展開發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因此,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促進二者的和諧發展,就成為生態旅遊發展開發的重要原則。

生態旅遊由於囊括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諸多關係,故對其進行開發管理時必須樹立人與自然和諧觀,並以此為指導,形成生態環境和旅遊經濟雙向持續發展的新格局。

2.2經濟有效性與生態安全性兼容協調原則

經濟有效性是指人們在積極發展旅遊經濟時,應最有效地利用生態資源。

生態安全性是指人們在組織旅遊經濟活動時,應該有效地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使之保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2.2.1管理的重點主要集中在衡量經濟的有效性上

衡量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管理體制對經濟發展是積極而不是消極的,要把促進經濟發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向自然生態系統索取資源要適度,堅持控制外延無限擴大的生產方式,反對掠奪或利用自然風景資源和旅遊生態資源的做法。第三,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利用要充分,以便能夠為遊客提供更多的生態感受和生態知識。只有做到上面三條,才能充分發揮生態旅遊的吸引力,使旅遊收益得以實現。

2.2.2必須對生態安全性進行定位

通過對經濟有效性和生態安全性兩個指標的分析,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旅遊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經濟有效性和生態安全性處於既矛盾又統一的定位整體中。其矛盾主要表現在經濟的無限增長給生態安全帶來的威脅,其統一主要表現為二者可以有機結合和轉化。

2.3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整體統一原則

生態效益是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社會效益是生態旅遊發展的原始動力;經濟效益則是生態旅遊開發和經營的重要拉力,從中起主導作用。三大效益都是生態旅遊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 3 生態旅遊區的開發與規劃需注意的問題

(1)制定生態旅遊區的專項規劃時,要特別注意研究生態環境承載力,亦即生態旅遊環境容量。

生態旅遊環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遊地環境(指旅遊環境系統)的現在狀態和結構組合不發生對當代人(包括旅遊者和當地居民)及未來人有害變化(如環境美學價值的損減、生態系統的破壞、環境污染、舒適程度減弱等過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時期內旅遊地或景點、景區所能承受的旅遊者人數。

(2)對生態旅遊經營管理人員的培訓規劃

成功的生態旅遊有賴於高級導遊、稱職經理的合作,而熟練又有技巧的經營管理人員又需要有效的培養和良好的教育。因此,從事生態旅遊工作的人員必須經過上崗職業培訓,特別是導遊更應具備較深的科學知識。對所有從事生態旅遊業的經營人員進行生態環境倫理的思想教育,讓所有的人都明白生態旅遊是以生態環境倫理為指導,生態旅遊的發展目標是與環境倫理要求和目標是一致的。生態旅遊強調環境意識、自然感應,以喚起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

(3)生態旅遊區的環境保護與社區居民的切身利益有直接關係

只有保障當地居民的利益不受侵害的條件下,生態旅遊才能正常地、持續地發展。許多經驗證明,讓地方居民參與生態旅遊區的管理與服務,如在導遊、環衞人員、宿舍管理、餐廳服務、工藝品加工等方面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使他們的生活得以改善,會直接或間接地引起他們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激發他們參與保護的積極性,減輕因對資源需求而破壞環境的壓力。當然,當地居民參與管理和服務必須經過嚴格培訓。

生態旅遊論文文獻

[1]王佳,路紫,孫連敏。生態旅遊環境問題與環境承載力謅議。河北師範大學學報, 2002,26(2):204.

[2]郭魯芳。發展生態旅遊的思考。旅遊論壇,1998,(2):34.

[3]徐期勇,艾南山,李立華。生態學原理在生態旅遊中的應用研究。環境保護,2000,(3):31-33.

[4]盧雲亭,王建軍。生態旅遊學。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2001.

[5]盧雲亭,王建軍。生態旅遊學。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2001.

[6]賀春豔。從生態旅遊的三大效益再論生態旅遊活動的形式。旅遊學刊,2004,19(1):77.

[7]劉家明。生態旅遊地可持續發展規劃初探。區域旅遊開發與管理。海洋出版社,1988.113.

生態旅遊論文範文:《試論生態旅遊發展戰略》 篇三

摘要:當今,生態旅遊是一種立足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非消耗性、教育性、探險性的新型旅遊,併成為國際旅遊發展的主流。本文筆者闡述了其地位、功能、發展的指導思想及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旅遊;發展;戰略

1生態旅遊的新地位

1.1生態旅遊概念

生態旅遊(Ecotourism)的概念源自1983年,1986年國際環保會議予以倡導,近年來成為國際旅遊新時尚。聯合國把2002年確立為“國際生態旅遊年”,可見其召喚巨大。

根據世界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國際生態旅遊協會等國際組織及有關專家的定義,生態旅遊的標準包括3個方面:

其一,生態旅遊的對象是原生、和諧的自然與文化生態系統;

其二,生態旅遊對象不應該受到損害;

其三,強調社區居民的參與。生態旅遊具有旅遊、保護、經濟富民和環境教育四項功能。

由於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不同,對生態旅遊的對象存在着爭議,主要有小、中、大三個尺度的理解,對應於小尺度是所謂的原生態,是指基本沒有受到人類活動干擾的生態環境;中尺度指次生態,為受到人類活動較大影響但又保持較好的生態環境,其中有些已經是不可逆轉的;泛生態是大尺度,又有兩層理解,一層是生態環境的泛化,既包括自然,也包括社會和文化。另一層是把生態旅遊當做一種原則、導向,規範一系列工作方向,造成全面的社會影響,也就是將指導生態旅遊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則、基本思想,推廣到旅遊發展全過程,形成生態旅遊和可持續發展的聯動關係。

自治縣處在人口比較密集的遼寧東部地區,人類活動對生態的干擾較大,就林業而言,原始森林較少,但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到處都有,多為次生態區域,因此,自治縣發展生態旅遊應定位在中尺度的範疇;同時,為了發揮生態旅遊在提高環境意識,促進旅遊全行業可持續發展方面應有的作用,在大尺度上也可以作為導向。在某些特定環境下,小尺度生態旅遊亦有其典型性。因此,本規劃一方面將生態旅遊作為一種旅遊形式,將自治縣的次生態區域開發成有代表性的系列生態旅遊項目與產品;另一方面將生態旅遊作為一種思想理念加以貫徹與宣傳,以促進旅遊全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2 生態旅遊功能

2.1生態旅遊的主導作用

生態旅遊在自治縣旅遊業中將起主導作用,除了具有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外,還由於生態旅遊未來發展中代表了新潮流與主旋律,是可持續旅遊業的重要基石,是旅遊業的發展方向;同時,又是在思想上倡導可持續發展、增強環境意識的重要內容。

⑴樹立生態形象,有利宣傳促銷

目前,自治縣旅遊業在對外宣傳促銷上,應力求總體形象鮮明,在全球倡導可持續旅遊,生態旅遊成為新潮流時期,應結合自身特點提出自治縣發展以生態旅遊為主導的旅遊業,可在全國樹立全新的旅遊形象。

⑵優化資源配置,完善產品結構

目前,自治縣旅遊產品以傳統觀光旅遊為主,但開發深度不夠,產品比較單一。通過發展生態旅遊業,重新審視資源的價值,開發出更多參與性強的旅遊產品,可起到完善產品結構的作用。同時,通過發展生態旅遊業,對旅遊資源的認識程度逐步加深,提高旅遊資源的利用率,在開發的力度和廣度上有所擴大,對全縣的資源將產生優化配置功能。

⑶改善旅遊環境,提高環境意識

目前,自治縣部分旅遊區存在的環境污染、環境質量下降、旅遊資源保護不力等問題,可以通過發展和宣傳生態旅遊,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改善旅遊環境。

⑷增強環境意識,推動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生態旅遊以生態學原理和可持續發展原則為指導,以保護資源特別是保護生態的多樣化,維護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促進環境保育與宣傳教育,提高資源與環境的管理水平,尋求旅遊業發展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和諧統一,按生態旅遊理念與原則運作,確保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2.2生態經濟支撐

面對21世紀,我國實施東部大發展,西部大開發,中部承東啟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入世貿組織(WTO)的全新形勢。分析國內外發展趨勢,結合省情,自治縣實施生態經濟戰略,建設成為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人口相互協調,環境優美、經濟發達,物產豐富、文化昌盛、人民富裕、社會安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區,它能夠推動全市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資金積累和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加速從傳統工業文明向生態經濟文明轉變,激發科技創新,促進高素質人才培養,實現跨越式發展。

生態經濟區建設是在總結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經驗教訓基礎上,以可持續理論為指導,按照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和系統科學原理來實施區域建設。生態經濟建設要運用自然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原理和物質轉化、高效利用原理來改造區域的傳統農業、傳統工業和第三產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使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有機結合,達到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最佳組合,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均衡協調發展,使區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自治縣生態經濟戰略的基本思路是:在高標準搞好生態環境治理的基礎上,把最具有特色和競爭力的以生態農業為主的現代農業,以有機食品為主的食品產業,以生態旅遊為主的旅遊業,綜合集成培育成為新的支柱產業。

生態旅遊作為整個旅遊行業的新領域,是一個綜合性的產業類型,需相關部門或相關要素協調配合、共同努力,既涉及旅遊部門的旅行社、飯店旅館業和交通運輸業,又涉及國民經濟中的一些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如輕工業、建築業、農業、蓄牧業等,和一些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如文化、宗教、園林、衞生、科技、郵電、教育、商業、金融、海關、公安、環保、保險等環節。因此,生態旅遊業能在生態經濟戰略中發揮關聯帶動作用,成為未來生態經濟系統中的主體。

⑴關聯帶動,增加有效需求

生態旅遊關聯度高,產業鏈長,涉及到食、住、行、遊、購、娛等環節,同時旅遊消費是一種較高水平的消費,要求更新換代的速度高於一般耐用的消費品。生態旅遊者不僅期盼旅遊目的地符合環保與生態原則,同時希望購買到的旅遊食品是無污染、安全、優質、有地方特色的綠色食品。這就能有效地啟動自治縣內外市場,增加對綠色食品的有效需求,從而刺激生態農業和有機食品產業的發展,不斷促進一、二產業結構更趨完善和合理,減少一、二、三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對資源、能源、土地的消耗,以及有害物質的產生,促進各產業生態化。

⑵構築生態經濟體系樞紐

生態旅遊是一個直接面對消費者的產品,旅遊者通過這個橋樑和紐帶,促進了綠色食品的生產和流通,而綠色食品的生產和流通,既促進了相關工業技術的改造,激發工業技術創新,又推動了生態農業的發展,以獲得更多綠色食品生產需要的原材料。從這個意義上説,生態旅遊是生態經濟體系的樞紐,通過其發展,使產、供、銷系統化,產業結構合理化,生態經濟系統運行良性化。

⑶宣傳促銷,提高知名度

生態旅遊業的發展,能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加快綠色食品的流通,提高自治縣產品的知名度,改善投資環境,產生名牌效應,增加無形資產,起到很好的宣傳促銷作用,為經濟聯合、吸引外地資金進入創造條件。

3發展的指導思想與措施

3.1指導思想

充分發揮自治縣生態旅遊資源優勢,使之發展成為自治縣旅遊業的主導產品,把自治縣建成生態旅遊縣。為此,全縣旅遊業要堅定下移地全面推行綠色開發,生產綠色產品,推廣綠色體系,自下而上,由裏到外全面綠色化。

3.2發展目標

在有效地保護現有資源基礎上合理、科學開發吸引強、綜合效益顯著的系列生態旅遊產品,並以此建立可持續旅遊發展機制,營造良好的旅遊生態環境,把自治縣建設成以生態旅遊為主導的旅遊縣。

到2010年,生態旅遊示範區框架建成,一批生態旅遊項目開發初見成效,生態旅遊理念在旅遊行業得到逐步貫徹。

到2020年,生態旅遊形成較完整的體系,一批生態旅遊項目在國內顯現出較強的競爭力,生態旅遊理念在全社會得到公認。

到2025年,旅遊的綠色開發、綠色產品生產、綠色經營得到廣泛推廣,綠色生產體系得到全面實施保障,建成生態旅遊縣,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3.3發展措施

⑴宣傳促銷生態旅遊

在研究遊客動機和滿意程度,評估生態旅遊市場需求的基礎上,通過積極、有效的宣傳策劃和多種形式的營銷手段,把自治縣生態旅遊產品有步驟地推向社會,擴大影響,提高知名度,進入國內外旅遊市場,激發、誘導旅遊者前來遊覽觀光。自治縣生態旅遊擬定統一宣傳主題口號,作為旅遊業的主題形象之一,支撐整體形象。

⑵推廣綠色技術

生態旅遊倡導全球旅遊業與綠色經濟的密切聯繫,在生態旅遊區乃至所有旅遊區開發建設中,全面推廣綠色技術,重視能源清潔型的有效利用和廢物的最佳處理方法,如採用節能灶,使用生物燃料清潔能源;在確保設施和服務不降低標準的前提下物品儘可能反覆使用,生活廢水稍加處理用於澆灌植物,以減少資源消耗和提高資源利用率。

⑶開展創建生態飯店活動

生態飯店又稱綠色飯店,是指那些為旅客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符合充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要求和對人體無害的飯店。創建生態飯店能夠在激烈的飯店市場業競爭中提高經營者的環境意識、節能意識、降低消耗、樹立自治縣飯店業的良好形象。統一部署,制定訂生態飯店的實施標準,實行一段時間後考評合格者,授予“生態飯店”稱號。

⑷加強生態旅遊教育與科研

生態旅遊的教育與科研是生態旅遊發展的重要人才保證和技術支撐,高等院校與中專學校的旅遊專業班應開設生態旅遊或與生態旅遊相關的課程,同時對有關從業人員加強生態旅遊知識培訓,保證生態旅遊從業者應有的素質。同時開闢一定的渠道,促進生態旅遊科研工作,為自治縣生態旅遊的發展謀劃策略。

⑸重視自然保護區與森林公園的旅遊業

相對於我國的自然保護區與森林公園旅遊業蓬勃發展的大局面(目前國內自然保護區的年旅遊總人次為2500萬,年旅遊總收入近5.2億元人民幣;森林公園的接待遊客量為5000多萬人次,綜合經濟收入達25億人民幣),自治縣要處理好有效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係,要充分認識到自然保護區與森林公園在促進生態旅遊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加大資金投入,增強保護意識,發揮林業部門和環保部門的積極性,把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的旅遊業納入到自治縣旅遊業大格局中。

⑹建立全省生態旅遊管理信息系統

收集生態旅遊區的各項基礎數據,建立自治縣生態旅遊管理信息系統,利用該系統研究、預測和監控生態旅遊的變化情況,為經營商和管理者決策提供更可靠更全面的信息,同時也能給旅遊者提供查詢服務。部分信息系統可以聯入互聯網,建立自治縣生態區旅遊網站,實現與全省已上網的生態旅遊區網站的聯接。

⑺建立生態旅遊經營商質量認可體系

生態旅遊的開展對生態旅遊經營商―旅行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行社在組織生態旅遊者進行生態旅遊活動中起着關鍵的作用,因此,應在旅行社中建立生態旅遊經營商質量認可體系,建立一套全縣適用的規範的生態旅遊操作標準,以保障經營者具備高質量的生態旅遊運作和為遊客提供高質量的生態旅遊經歷,從而最大限度提高自治縣生態旅遊在國內、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

⑻建立生態旅遊示範區網絡系統

鑑於自治縣生態旅遊起步較晚,比照國內外成功的經驗,應選擇一批有全省乃至全國意義的生態旅遊景區,組成網絡體系,進行重點建設,為發展自治縣生態旅遊提供規劃標準、評價體系和管理模式,發揮示範作用。從而以點帶面,逐步推廣,完成生態旅遊縣的建設目標。

⑼積級組織召開研討會

鼓勵和支持在自治縣舉行國際性、全國性、區域性生態旅遊研討會,以更多地瞭解國內外生態旅遊規劃、發展和管理的動態,為自治縣生態旅遊開發管理提供有效的、操作性強的最新信息,共同商討自治縣生態旅遊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困難與問題。

⑽定期對生態旅遊區的工作進行評估

自治縣相關部門應結合景區環境建設與可持續發展體系建設,定期對生態旅遊區的工作進行評估,以督促其按照生態旅遊的要求經營管理,避免打着“生態旅遊”的幌子,而做不利於環境保護的事,損害自治縣的生態旅遊和生態經濟形象。

3.4典型生態旅遊功能區

3.4.1自治縣生態經濟區劃分

為了客觀地瞭解各個生態旅遊區的內在規律,查明其所在的區域基本優勢,更好地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生態旅遊資源,提出今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推動整個區域生態旅遊經濟的健康發展,結合自治縣的地貌特徵,遵循綜合性、整體性、相似性、主導性、連續性、協調性等原則,將江西湖沼濕地農漁生態經濟區。每個生態經濟區選有生態旅遊示範區。

1)山地丘陵森林生態經濟區:包括江西東部、南部、西部、有懷玉山、武夷山、九連山、羅霄山、九嶺山與幕阜山等山脈,重巒疊嶂,山勢峻偉,森林植被較好。

2)崗地平原農耕生態經濟區:在江西中部,丘陵、盆地相間,丘陵山區地形複雜,高崗低丘波狀起伏,連綿不斷。在山丘之間往往分佈一些斷陷盆地,其中較大的有吉泰盆地。丘陵盆地自然條件較好,是全省重要的糧油和林果生產區。

3)江河湖沼濕地農漁生態經濟區:在江西北部,湖泊星羅棋佈,平原坦蕩,其中水面大於1km2的湖泊有80多個,藩陽湖,柘林湖等面積較大。藩陽湖平原土地肥沃,氣温温和,水源充足,宜於發展農耕、畜牧和水產養殖業,柘林湖生態條件優,湖島相間,發展潛力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q734z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