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談生態旅遊發展中的社區生態旅遊管理模式論文【新版多篇】

談生態旅遊發展中的社區生態旅遊管理模式論文【新版多篇】

談生態旅遊發展中的社區生態旅遊管理模式論文【新版多篇】

談生態旅遊發展中的社區生態旅遊管理模式論文 篇一

生態旅遊規劃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助於當代旅遊行業快速發展,要求我國旅遊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應採取相應的措施解決當前生態旅遊規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最終營造一個良好的旅遊管理環境,並實現景觀生態學與生態旅遊規劃管理有機結合。

以下就是對景觀生態學與生態旅遊規劃管理的詳細闡述,望其能為當代旅遊行業快速發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參考,且達到規範化管理目標。

一、生態旅遊含義

對生態旅遊含義的分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從旅遊需求角度看,生態旅遊即為一種旅遊活動項目,但其要求旅遊者在對自然景觀進行欣賞的過程中應秉承生態保護原則,即應避免環境破壞行為的出現影響生態環。第二,從旅遊供給方的角度看,生態旅遊是一項旅遊銷售品,其可吸引遊客購買當地的紀念商品,最終達成銷售目的。為此,在現代旅遊行業發展過程中,經營者應始終保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繼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並達到推動我國旅遊行業健康發展的目的。此外,當代生態旅遊發展對生態保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旅遊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應注重鼓勵人們在參與旅遊活動的過程中形成改善環境保護意識。

二、基於景觀生態學基礎上生態旅遊規劃管理策略

(一)加強旅遊者生態保護意識。

景觀生態學中,不僅強調空間結構與生態過程二者異質性,且關注二者整體性。因此,在生態旅遊規劃管理過程中,應從旅遊開發者和旅遊者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應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加強對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宣傳,引導旅遊開發者立足生態保護角度,在具體開發中,制定針對性保護措施,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兼顧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同時,還能推動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生態旅遊對旅遊者提出了相關要求,相關部門應結合理論知識對旅遊者進行思想教育,使旅遊者能充分認識破壞生態環境對自身產生的消極影響,提高旅遊者生態環保意識。同時,制定相關規章制度,重視對開發者及旅遊者的監管,加大對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懲罰力度,逐漸構建良好的生態旅遊環境。

(二)科學規劃生態旅遊。

基於景觀生態學基礎上科學規劃生態旅遊也非常有必要,基於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生態旅遊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應依據發展現狀來設定生態旅遊規劃的基本思路及原則,並基於景觀生態學基礎設計其發展結構及發展特徵,繼而在開展生態旅遊活動過程中嚴格遵從其設計內容,達到最佳的生態旅遊規劃管理目的。第二,在科學規劃生態旅遊過程中應注重對其功能與生態加以區分,繼而有序開展旅遊活動,並推動其旅遊資源實現合理優化及配置。第三,基於景觀生態學的生態旅遊管理對其結構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相關工作人員應依據景觀生態系統空間結構來對其生態功能進行適當調整,以此達到科學化的生態規劃管理目標。

(三)規範生態旅遊資源管理。

在生態旅遊規劃管理中實施生態旅遊資源管理對策也至關重要,這就要求相關工作人員在實施資源管理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網絡平台來對景觀生態學的穩定性及異質性展開深入研究,且在分析的基礎上將其分析結果以結構上的動態變化展現出來,繼而為相關工作人員生態旅遊資源管理工作的實施提供有利的數據參考。此外,為取得良好的資源管理效果,要求生態旅遊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應通過整合自身資源的方式構建長期的旅遊監測系統,繼而全面掌控生態旅遊發展現狀,且採集相應的生態旅遊發展信息,達到最佳的資源管理目的。此外,在生態旅遊資源管理中制定生態風險分析計劃也非常重要,因而應將其落到實處。

三、結論

生態旅遊作為一種新型旅遊形式,其在實施管理工作的過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因而在此背景下,要求當代旅遊管理者在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應提高對其的關注度,且應通過規範生態旅遊資源管理,科學規劃生態旅遊及加強旅遊者生態保護意識等途徑來提升整體管理水平,並達到科學化管理目標。

此外,為保障生態旅遊的持續穩定發展,要求當代旅遊行業應將景觀生態理論化為自身理論基礎,最終達到高水平發展目的。

談生態旅遊發展中的社區生態旅遊管理模式論文 篇二

[摘要]高郵湖是全國第六大淡水湖,是我國著名的湖泊濕地,已被列入國家重要濕地保護名錄。它水量豐富,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溝通了淮河和長江兩大水系。湖內物產豐美,景色怡人。高郵湖風景區有多處景點,本文通過對高郵湖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文化遺蹟進行分析,研究探討了該區域發展生態文化旅遊的優勢,並對高郵湖開發文化生態旅遊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高郵湖 風景區 濕地資源 文化生態旅遊

濕地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對維持地球表面生態平衡起着極為重要的作用,被譽為“自然之腎”。在高郵,也有一個極為難得的“自然之腎”——高郵湖。高郵湖曾享譽全國,但由於運河的漸漸沒落,逐漸被人們遺忘。如今隨着生態旅遊的興起,高郵湖將以其自然而富野趣的自然資源,悠久而深厚的人文沉澱,成為遊客趨之若鶩的旅遊勝地。綜合高郵湖的各種資源優勢,開發文化生態旅遊是其必然之選。

一、文化生態旅遊的概念

文化生態旅遊是以瞭解旅遊目的地文化與歷史知識,學習、研究、考察特定的文化景觀,促進區域文化特色的保護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以使旅遊者獲得文化教益的一種專門層次的旅遊活動。

文化生態旅遊的物質基礎主要是存在於特定的地理環境,它的目的地指向更多地偏向於獨特的社會文化區域,旅遊吸引物為具有特色的文化景觀。這些景觀除了可作為文化載體的民居建築、宗教寺廟外,還有一種難以用言語表達的氣氛、韻味、風格。它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旅遊,能促進生態平衡和文化完整性的保護。另外,文化生態旅遊既可以看作是一種旅遊活動形式,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旅遊發展的戰略和旅遊開發的一種理念。當前,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目標的文化生態旅遊正方興未艾。

二、高郵湖開發文化生態旅遊的必然性

文化生態旅遊是以文化景觀為主體吸引物的生態旅遊活動,因此旅遊開發地的定位對文化生態旅遊的發展起着決定性作用。高郵湖濕地是以湖泊為特徵的天然濕地生態系統,具有系統健全、景觀完善的特點,既保留了水鄉濕地的完整性,又保持了野生生物種類的豐富性多樣性等生態旅遊發展優勢。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和自然資源,是一個具有相當潛力的旅遊發展區,具備發展文化生態旅遊不可多得的條件,對傳統的景點也有明顯的互補性。高郵湖發展文化生態旅遊,不僅使自然人文資源得到合理開發,也會建立一座永久的湖泊濕地野生生物基因庫,為高郵文化生態旅遊開闢一個新的亮點。

三、高郵湖文化生態旅遊開發的可行性

高郵湖文化生態旅遊的發展離不開濕地這塊大環境,高郵湖的水體、植物、動物構成的一個生態大網是高郵湖文化生態旅遊賴以生存的基礎。

1、美麗富饒的自然資源;

高郵湖是我國著名的淡水湖,湖面寬闊,水量豐富,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溝通了長江淮河兩大水系。湖區長48公里,最大寬度28公里,水域總面積為760.67平方公里,水位5.55米時,水面積648平方公里,葦灘和堤壩面積112.67平方公里。2005年6月高郵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正式建立,它的建立,對於維護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這些豐富的水產資源將推動高郵湖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拉動高郵湖的經濟增長,為高郵湖文化生態旅遊奠定經濟基礎,為增強休閒旅遊的參與性提供便利。

2、悠久厚重的文化資源;

高郵湖不僅擁有美妙的自然風光,更擁有深厚的文化積澱。

(1)歷史遺存:

古高郵八景與高郵湖直接有關的有四個,可以説是秦郵勝景,盡在湖畔。其中“甓社珠光”和“西湖雪浪”最為出名,它們是以高郵湖為軸心構成的景點,恰位於湖的中心,構成水鄉文化的精華。

高郵湖景的悠久歷史和獨特景觀都是值得挖掘的旅遊資源。

(2)漁家和漁船:

到高郵湖中去遊玩,船是惟一的交通工具,現在常見的是泊在湖畔的小漁船。高郵湖的四周有不少漁民和養殖户,故家家户户都有船。高郵湖邊的漁家用小船接遊人暢遊高郵湖,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北蕩是高郵湖邊最有名的村落,端午節還保留着明清以來賽龍舟的習俗,“龍舟勝會”曾是著名的文化景觀。湖邊有一批專業漁民,以船為家,停泊在河道上的水泥船便是他們的家——船屋。

漁民們在船頭生火做飯,燒的是磚砌的土灶,這成為高郵湖漁家獨特的生活方式,更成為高郵湖獨特的民俗文化。

(3)名人遺蹟:

高郵湖著名的名人遺蹟有耿廟、玩珠亭、還珠亭、九里亭等,不僅是風水寶地,更是文人雅士留下珍貴墨寶的地方。《高郵州志》記載有許多高人逸士在湖畔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如秦少游、曾幾、楊萬里、薩都剌、蒲松齡等都在此揮毫潑墨,對酒當歌。

名人遺蹟無疑為高郵湖的文化加上了厚重的一筆,這些既是高郵湖歷史文化知識的主要承載地,也將成為高郵湖文化生態旅遊的重要賣點。遺蹟、漁舟等這些文化載體呈現出的特色文化景觀都將成為發展文化生態旅遊的寶貴資源。

四、結論

對旅遊開發而言人與生態是一對很難協調的自然關係,如何處理好自然資源開發與人文資源開發的關係是發展旅遊的重要問題。

高郵湖論人文古蹟不如揚州瘦西湖,論自然環境也比不上杭州西湖,然而它像一個盆景將人文與自然兩種景觀積聚於一小片水域之中,體現出她獨特的旅遊優勢。高郵湖的生態環境和人文氣息是相輔相成的,開發高郵湖旅遊絕不能破壞兩者的平衡,發展文化生態旅遊是發展高郵湖的內在要求,只有將文化與生態作為一個整體共同來開發,那麼高郵湖才能成為“生態區內的博物館”,才能成為高郵旅遊的新亮點。

參考文獻:

[1]施奠東:《湖山便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肖篤寧:《生態旅遊透視》,中國旅遊出版社,2002[3]趙魁義:《地球之腎》,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4]《高郵州志》[5]耿英姿、張鴻鳴、劉昱:《杭州西溪濕地文化生態旅遊開發研究》,《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5年第9期

談生態旅遊發展中的社區生態旅遊管理模式論文 篇三

發展生態旅遊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美麗中國”在旅遊行業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國生態旅遊發展過程中忽視經濟管理工作,導致旅遊經濟發展出現一些問題。而過渡提倡生態水平而打破生物均衡性,造成生物鏈斷裂或破壞多樣性,同時也出現忽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現象,崇洋媚外。這些問題都是缺少生態旅遊經濟管理造成的,國家和相關部門要重點研究。

一、生態旅遊經濟管理的基本內涵

經濟管理是指管理人員根據預定目標對經濟活動和生產活動進行合理科學地規劃、組織和監督。生態旅遊經濟管理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為基本目標,在發展旅遊經濟的同時讓人們感受自然、欣賞自然,並且保證綠色發展。但是我國發展生態旅遊的時間比較短,經濟管理存在一些問題,生態旅遊規劃過程缺少靈活運作,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費,這都是缺少對生態旅遊經濟管理重要性的認識造成的。

二、提高生態旅遊經濟管理的重要現實意義

(一)保證生態旅遊的價值,有效控制環境污染等問題

生態旅遊經濟管理工作是否正確開展直接關係生態旅遊的價值是否實現。上文中已經提到,生態旅遊經濟管理促進生態旅遊規劃,使旅遊景區和基礎設施便於人們觀賞自然風光,感受自然的神奇,從而在無形中讓人們養成保護環境的意識。此外,生態旅遊是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的,通過經濟管理可以發現現有旅遊發展存在的問題,從而及時解決,這樣可以使旅遊行業發展更依靠自然,減少人為因素對自然的改造,在保護現有自然環境的同時,控制環境污染等問題,為人類後代保留自然資源,推動人類發展[1]。

(二)促進旅遊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目標

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是最好的發展模式,發展生態旅遊,做好生態旅遊經濟管理,可以實現這個目標,也是促進旅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生態旅遊經濟管理,將發展旅遊、羣眾需求和自然資源有機結合起來,保證旅遊各項設施和理念符合人民的需求,如鄉村採摘旅遊項目,增長人們的見識,也豐富勞動經驗,體會過程充滿樂趣,從而緩解生活的壓力,這種生產和自然相結合的方式保證旅遊經濟不斷髮展。

(三)轉變政府職能,促進地方經濟平穩發展

一方面,旅遊區域所在地的政府加強旅遊經濟管理,大力發展生態旅遊項目,從而推動政府職能不斷轉變,將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結合起來,從而推動政府在行使職能的時候,優先考慮生態效益,作出決策的時候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起來,從整體上促進我國經濟綠色發展;另一方面,做好生態旅遊經濟管理有利於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充分利用已有的自然環境,旅遊行業尊重自然規律,減少人力和物力投入,為地方經濟發展做貢獻[2]。

(四)提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雖然發展生態旅遊是尊重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中仍然可以體現民族特色。自然資源的形成促進不同的民族特色,做好生態旅遊經濟管理,可以將自然環境與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弘揚民族特色,推動我國整體生態旅遊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提高在我國乃至國際的影響力,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尤其是文化建設。

三、關於做好生態旅遊經濟管理工作措施的合理建議

(一)生態旅遊經濟管理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

我國生態旅遊發展時間比較短,相關的經驗還不足,旅遊教育專業缺少經濟管理方面的教學內容,而以往旅遊業一些弊端導致發展旅遊經濟利益最大,這不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還有一些地區的生態旅遊項目不符合實際情況,過分追求自然享受,忽視自然規律,如北方建立生態旅遊園,但是其中的植物都是南方的植物,在北方無法生長,這都會造成浪費。所以,生態旅遊經濟管理要充分考慮當地實際情況,合理規劃旅遊項目,保證旅遊設施符合可持續發展需求。這裏需要強調一點,國家和政府一定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權責,

(二)政府提高重視,合理開展經濟管理工作

首先,國家相關部門重視監管,提高政府對生態旅遊的重視,同時政府要加強經濟管理的力度,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管理工作;其次,政府重視生態旅遊經濟管理這個工作環節,根據地方實際情況進行轉變,保證經濟管理的內容符合時代要求,注重旅遊經濟和環境效益,不能只注重利用旅遊經濟發展經濟,而要利用生態旅遊推動地方經濟綠色發展;最後,開展生態旅遊經濟管理評價工作,旅遊行業負責部門定期提交經濟管理報告,總結工作,找到問題,同時提出合理解決措施,這裏各部門之間要相互配合,保證管理工作有序開展[3]。另外,提高信息化水平,促進生態旅遊經濟管理成果實時共享。

(三)創新生態旅遊經濟管理的觀念和方法

創新生態旅遊經濟管理的觀念和方法,首先要創新旅遊規劃理念,從而便於經濟管理。一方面,改變傳統旅遊經濟發展觀念,不能只考慮眼前利益,將經濟管理放在全局發展角度上,當然也要重視角色轉換,從羣眾的角度和國家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問題,使生態旅遊經濟管理觀念更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另一方面,創新生態旅遊經濟管理的方法,上一點已經提到提高信息化水平,要將旅遊各項設施與城市建設設施統一起來,建立智能監管機制,及時瞭解新動態,這樣也可以避免過度追求生態效益,讓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合理結合起來。

(四)提高生態旅遊經濟管理人員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做好生態旅遊經濟管理工作,除了理念創新和制度支持外,還依靠專業人才,所以,要建立生態旅遊經濟管理團隊。通過培訓不斷提高管理人員的管理理論知識,結合國內外先進經驗,提高他們對生態旅遊經濟管理的認識,在工作過程中可以綜合分析問題,保證生態旅遊的價值。此外,生態旅遊經濟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也要提高,尤其是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要讓他們站在國家發展全局利益上考慮問題,按照法律法規嚴格執法,提高他們對保護環境的重視程度,發現有破壞環境的行為及時阻止。同時,提高他們的信息化水平,從而促進經濟管理工作整體上的先進性。

四、結語

總之,生態旅遊經濟管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國家和相關部門一定要重視起來。除了文中提到的幾點措施外,相關部門和企業也要認真分析研究,實現旅遊景區設施與自然的統一性,實現各環節工作都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推動我國生態旅遊發展,為建設“美麗中國”做貢獻。

【參考文獻】

[1]易平,方世明,馬春豔。地質公園旅遊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壓力脱鈎評價——以嵩山世界地質公園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4,08:1282-1296.

[2]陳燕,鄭鬆發,武鋒。水東灣紅樹林濕地生態旅遊SWOT分析及開發策略[J]。廣東林業科技,2015,03:87-92.

[3]方懷龍,玉寶,張東方,皚妍。林業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矛盾起因及對策[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2,04:252-257.

[4]王麗芳,蘇建軍,黃解宇。山西省森林公園旅遊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3,08:98-104.

談生態旅遊發展中的社區生態旅遊管理模式論文 篇四

生態旅遊作為傳統旅遊發展必然產生的階段,延續傳統旅遊的旅遊方式,是人們尋找環境保護和旅遊協調發展的新方式。當前發展經濟的新方式為生態旅遊,但是在追求經濟的同時還需要與社會文化共同協調的發展。生態旅遊總體上看是小規模並且由當地社區進行控制的,該方式能夠對當地經濟的收入進行補充,還可以與文化和景色結合為一體。該方式是發展可持續旅遊的較好方式。在發展旅遊業中,生態旅遊的發展是發展對當地可持續旅遊業的重要條件。

一、生態旅遊和社區參與的管理機制

以自然角度來看,在1992年時生態協會把生態旅遊作為有目的進行旅遊,該旅遊方式是在不改變生態環境的同時又可以為經濟帶來發展;以旅遊業來看,生態旅遊為觀察自然為主,必須保護當地生態系統,必須把不必要的影響降低最小。以區域社會作為背景,生態旅遊必須由以下構成:

①必須確保保護區與森林等自然生態系統與當地文化的存在;

②到此訪問者大多數生態旅遊者都來自城市,並且出現形式大多都是以分散小組出現的;

③能夠讓當地居民得到理解並且對他們有經濟上的收益。生態旅遊的促進與實施,對當地居民的就業率幾也有了提升;

④對旅遊經營者來説,對生態旅遊者需要對旅遊者提供橫好的生態資源;

⑤行政部門需要制定相關政策,向其傳達有價值信息。

在進行生態旅遊管理時,只靠政府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當地居民、旅遊經營者、研究組等相互磨合。總而言之,生態旅遊管的合理運行需要旅遊經營者、行政部門、當地居民等協調與配合。社區參與定義社區參與作為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並且介入社區發展方式、過程與手段當中,也是社區參加項目等事務的過程。社區參與生態旅遊社區參與生態旅遊是居民長期遊覽當地民俗風情、自然生態為主要內容的旅遊管理、經營等,是對旅遊業能否長期穩定發展的原因之一。忽視社區的管理與居民利益,就很難得到社區支持。在進行生態旅遊管理中,社區參與主要強調其社區能否參與到決策中。

二、社區參與生態旅遊的管理內容與發展研究

社區參與生態旅遊的研究,在國內也非常受關注。旅遊發展的決策等各個方面居民都可以參與其中。早在1980年,加拿大學者首先提出了社區參與文化旅遊的概念,並與生態旅遊相結合;1983年,墨西哥學者在此基礎上提出“生態旅遊”,並且在1986年,對此召開國際會議進行確認;在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對此再次進行了確認,並且對此支出了兩個內涵,“責任”與“維繫當地居民生活”。

在1998年,國外對生態旅遊提出了社區生態旅遊的概念,並且認為基本生態旅遊必須是社區擁有的管理旅遊。之後在2002年,聯合股、世界旅遊組織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一同召開世界性的生態旅遊會,並且提出“生態旅遊主要參與者為社區人員”。所以,早在很多年前社區就與生態旅遊緊密聯繫。國外生態旅遊新趨勢為基於社區生態旅遊,但在國內還在起步階段。基於生態旅遊認為其最大意義是,可以盡其所能的維護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防止經濟的損失並且對當地的傳統文化進行保護。

基於生態旅遊定義:當地社區有管理生態旅遊的條件,能夠提供原真性服務,對利益與社區內部做大最大程度的保留,並且對自然環境進行保護,還能夠促進社區各個方面的綜合發展。社區擁有:當地社區必須對發展旅遊業有決策權,必須對旅遊業的規劃與管理進行參與,還需要對旅遊業的發展與規劃進行控制。社區收益:社區的收入必須大部分都在社區內部,除了參與該旅遊業的居民外,必須對整個社區都帶來效益。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居民必須參與到可持續發展中,從而提高社區居民保護的意識。

(一)社區參與生態管理的重要性與作用

1、經濟角度進行分析

經過社區參與,居民能夠直接管理各種旅遊活動,他們能夠直接獲利,生活水平也得到不斷的提高,從而實現“旅遊扶貧”。由於生態旅遊的發展,為社區居民就業提供了大量機會,還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不斷髮展。從社會的發展角度來看,生態旅遊的發展還可以對當地社會的發展帶來提高。對其社區教育、醫療、通訊、交通等帶來改善。

2、旅遊業角度進行分析

社區居民參加旅遊管理服務,能夠為旅遊活動中添加更多吸引力,還可以增加更多的民族文化的氣氛。生態旅遊資源由兩大部分形成:

①原生自然景觀;

②傳統民族文化與民風民俗。

傳統民族文化與民風民俗的開發離不開當地居民的參與。旅遊者旅遊時都喜歡當地特色設施,這樣可以更加直接的體會當地民俗風情。當地居民必須真正的參與開發,當地居民可以通過傳統手工藝術品的製作、家庭旅館等建立,使遊客對當地旅遊風情有更深的瞭解。只有讓當地居民參與旅遊管理當中,才能更好地展現當地傳統,增加遊客對當地文化特點的瞭解。

三、目前社區參與生態旅遊中存在的問題與發展的建議

(一)社區參與生態旅遊存在的問題

1、“社區參與”的發展參差不齊,在短時間內,要想對社區實現充分的參與,是很難做到的,期間會出現各種問題與限制。由於各個地方的文化、經濟不盡相同,社區參與旅遊的發展還處在嘗試狀態,所以,各個地區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不同層次的問題。

2、由於社區人員民主意識低,社區居民參與的意識都比較缺乏。政治與文化傳統式導致居民參與根本的原因。由於體質與觀念的問題,導致社區人員對旅遊管理都處於事不關己的心態。

3、管理人員觀念與知識水平也是影響其重要原因之一。管理中首先考慮社會知名人士、專家學者等,把社區居民沒有納人其中,所以忽視了社區居民對生態旅遊管理的重要性。

4、沒有完善的參與渠道與參與途徑,沒有為社區居民參與旅遊活動創造專門的機構,所以導致社區居民缺乏合作的關係與社區公眾參與的積極性。

(二)社區參與生態旅遊管理的建議

社區參與生態旅遊管理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①可以讓社區的居民進行生態旅遊管理髮展的決策與規劃;

②可以制定鼓勵機制,對參與社區生態旅遊的居民進行鼓勵,從而帶動社區居民參與生態旅遊管理的積極性;

③在發展的同時,需要對社區居民進行生態旅遊管理的教育與培訓,這要才能使社區居民更有效的參與其中;

④不僅要加強信息的溝通,還要對政府的宏觀調控進行加強。

四、結束語

生態保護作為長期過程,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會遇到不同的問題,需要找到新的方法對此進行解決,但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只靠社區公眾,還要政府決策者與科研人員和其他公眾的一同參與才能對此進行解決,但是其中重要環節為社區參與。如何讓社區有效參與,必須需要參與者自身能力與意識的提高,需要參與機制不斷地完善。並且還需要非政府組織、社會其他力量、決策者、旅遊者等多方面一同努力。在對生態旅遊進行發展時,需要把當地社區防災重點,還需要使遊客在滿足同時,對社區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做到維護。

生態旅遊論文範文:《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的結合模式》 篇五

生態旅遊論文摘要

通過解析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的內涵,探究兩者間結合的可行性,並以資源優勢為出發點,探索了三種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的結合模式。

生態旅遊論文內容

一、相關概念解析

1、生態農業的內涵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的高度物質和精神文明階段後,出現了能源短缺、資源枯竭、人口膨脹、糧食不足、環境退化、生態失衡等影響人類社會進步的諸多新問題。不少有識之士開始熟悉到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發現這些新問題的產生大都和人類賴以生存的農業發展手段和模式有着直接或間接的聯繫。於是,他們提出了各種農業發展的模式,生態農業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1970年美國土壤學家阿爾布勒奇第一個提出了“生態農業”一詞,1981年英國農學家伍新頓將生態農業明確定義為摘要:“生態上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國外提出的這種生態農業和我國古代的傳統農業有些相似,即不使用或少使用化學合成產品,施用有機肥,利用腐殖質保持土壤肥力,利用輪作或間作方式種植。我國的生態農業從根本上有別和西方國家倡導的強調低投入或絕對排斥使用農用化學品的“生態農業”,而是一種典型的可持續農業。多數學者認為我國的“生態農業是根據生態學、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原理,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進行生產經營,可獲取良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現代農業體系。”

2、生態旅遊的內涵

1965年,美國學者賀茲特(Hetzer)倡導生態的旅遊(Ecological Tourism),呼籲人們對文化、教育和旅遊界應該重新思索,提供一種旅遊目的地文化和環境最小衝擊下,追求最大經濟效益和旅遊者滿足度最高的旅遊行為。1983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非凡顧問、墨西哥專家謝貝洛斯·拉斯喀瑞(Hector Ceballos- Lascurain)首次提出了“生態旅遊”(Ecotourism)一詞,原意是指那種在強調某種教育目的的基礎上到那些相對受到較少干擾和污染的區域進行自然旅行,其初衷在於通過生態方式的旅遊為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系統的質量做出貢獻。1992年召開的“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大會”,在世界範圍內提出並倡導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為生態旅遊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2002年被聯合國定為“生態旅遊年”,此後,生態旅遊得以在全世界迅速傳播,並被廣泛的探究和實踐。

二、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相結合的可行性分析

生態旅遊是一種對環境保護負有責任的非凡旅遊方式,它以求新、求知、求樂為心理基礎,以欣賞、探究、保護自然和資源為目的。伴隨着近年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趨向,生態農業是響應了可持續發展的呼喚,將農業推向了更高的發展空間,而旅遊業早已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在這種背景下,為促進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的發展,資源開發者在開發生態農業時,把目光瞄向了生態農業旅遊,以提高資源開發的綜合效益。生態農業旅遊是以農業為依託,使農業和自然、人文景觀以及現代旅遊相結合的高效產業,是在充分利用現有農村空間、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村人文資源的基礎上,通過以旅遊內涵為主題的規劃、設計和施工,把農業建設、科學管理、農藝展示、農產品加工和旅遊者的廣泛參和融為一體,是旅遊者充分體驗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相結合的新型產業。兩者的有機結合不但拓展了旅遊業和農業的內涵,而且使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得到了高效合理的雙向利用。這種可行性是毋庸置疑的,也是農業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生態農業旅遊這一模式,實際上是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二者的優化結合,是生態農業生產、生態旅遊活動、生態環境三者合為一體進行開發的一種“生態型”旅遊方式,是適應社會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要求,克服目前傳統農業旅遊不足,找出一條生態+農業+旅遊的農業旅遊形式。它既能平衡農業經濟、社會對農產品需求和人們的旅遊需求,又能維持農業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業環境收益、經濟收益、社會收益等綜合收益最大化,是一條農業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三、結合模式探索

1、農業資源佔優勢的特色產業帶動模式(觀賞+學習+參和型)

對於那些擁有特色農產品的生態農業區來説,可以以農產品為核心,進行圍繞某一種或幾種特色農產品展開的主題輻射發展模式。也就是指在一個鄉或村的範圍內,依據所在地區獨特的優勢,圍繞特色的生態農產品或產業鏈,實行專業化生產經營,一村一業發展壯大來帶動鄉村綜合發展的一種新模式。專業村鎮是這種模式的代表,需要三個基本條件摘要:具有生產某種特色生態農產品的歷史傳統和自然條件;有相應的產業帶動,市場需求旺盛;需要有帶動者通過產業集羣形成一定的規模。

例如,我們把以果園、育種種植為主題的農業生態旅遊推向市場,把果品作為核心,關聯帶動果園的觀光休閒、科技園區果苗培育種植的科技學習、農家的果品品嚐節、工廠的加工包裝參觀等果旅消費,這樣不僅可以打通果品銷售的呆滯環節,也盤活了所有資源和資產,帶動了當地農副產業的快速發展。桂林永福縣的羅漢果就可以借用其“羅漢果之鄉”的美名,打造一條“三高”生態農業和旅遊相聯動的模式。 桂林恭城瑤族自治縣的生態農業建設從1983年就開始起步了,這20多年來,通過抓沼氣建設來解決農村能源新問題,通過科學探索找到了沼氣和養殖、種植的內在聯繫,最終建成了“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恭城瑤族自治縣開展以“三位一體”生態農業為重點和核心的生態示範區建設,較好地解決了經濟和環境保護的新問題,符合黨中央、國務院有關在西部大開發中要“切實搞好生態保護和建設”的要求,對廣大農村非凡是西部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借鑑意義。2000年5月,聯合國國際能源署“可再生能源研討會”在桂林召開,37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位專家到恭城參觀,稱讚恭城縣生態農業為“發展中國家農村生態經濟發展的典範”。近幾年,恭城縣把生態農業的發展和旅遊開發結合起來,又被有關部門連續列為“科技進步先進縣”、“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級生態農業試點縣”“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點”等等。當地從生活到生產,從種植到養殖,從農業到副業都達到了高科技、高產量、高效益的三高標準,應該充分挖掘生態農業的觀賞性、學習性、參和性,讓現有生態農業資源的利用價值最大化。

這類農業資源佔優勢的地區在今後的發展中應更加註重農業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力度,全面改造傳統種養技術,發展更完善的生態農業,在大力扶持和發展旅遊的同時一定不能脱離了農業這一根基;並且從旅遊開發的角度發展未來的生態農業,使傳統經濟型農業向現代旅遊型生態農業轉變。遊覽區內的農業科技示範園、生態農業示範園、科學普及示範園,應該以濃縮的典型農業模式,展示農業發展的歷史和現實,展示特色農業生產景觀和經營模式,讓遊客瞭解足夠系統的農業生產進步的知識,使遊客和當地農業文化之間建立起一種情感聯繫。

2、自然旅遊資源佔優勢的“觀光+體驗”模式

對於那些擁有一定的農業資源,和其他地方相比特色不夠鮮明規模也存在着差距的地方,假如擁有較好的自然旅遊資源稟賦(清新的山水自然環境、漂亮的田園風光、整潔舒適的鄉村居住環境等),就可以通過觀光遊的模式將旅遊作為創造更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途徑。遊覽區內的農田果園、花卉苗圃、動植物飼養場應精心包裝,讓遊客找到返歸鄉村的真實感受,在美麗的田園風光和勃發的自然生氣中享受迴歸自然的快感。

桂林陽朔是我國發展鄉村旅遊最早的縣城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羣峯倒影山浮水,無水無山不入神”,精闢地概括了陽朔自然風光的特徵。 依託陽朔及周邊各鎮的自然田園風光來滿足遊客迴歸自然,返璞歸真的需求,如歷村、福利古鎮、興坪漁村等,都可以滿足體驗型遊客的要求,“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幹農家活,享農家樂”;體驗農事活動,組織遊客和農民一同採摘品嚐,或參加四時農事活動;農家訪問,考察生態農業生態村等活動。

當地鄉村的特色民居、鄉村工藝作坊、鄉村農事活動場所應為遊客提供能夠深入鄉村生活的空間,使遊客參和農耕活動、學習農作物的種植技術、農機具的使用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以及農業經營管理等,親身體驗農產品生產過程。遊覽區內提供的可採摘的直銷果園、農產品集市等,既讓遊客有機會購買鄉村旅遊產品,又充分體驗收穫的愉悦。

3、人文資源佔優勢的“觀賞+學習”模式

對於在農業特色和自然資源特色方面都不佔有優勢的農業地區,我們就可以走這條觀賞加學習型的模式路線。例如桂北地區,通過挖掘桂北悠久的歷史,發達的農業文化、古代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交融歷史、鄉鎮“社日”壯族歌圩、瑤族盤王節等民族活動將本地區的人文資源和旅遊作最優的結合。這種模式不但要求人們要認同當地農業文化佈滿差異的地域性特徵,還要致力於為當地這些處於弱勢的文化找到重新發揚光大的理由。

農業文化旅遊資源是不能簡單地進行自然或人文的劃分的,它綜合了自然和人文兩方面的特長。我國有一句古話叫“十里不同俗”,所以這類地區在開發時應以農業生產勞動為核心,以耕作制度、勞動工具、勞動產品、生活習俗和禁忌的開發為基本方向。特色耕作制度是農業文化的重要內容,反應了當地農業文化的基本特徵。特色農產品是農業生產的果實,可以讓旅遊者充分體驗收穫的快樂、瞭解生活習俗非凡是和農業生產有關的生活習俗及各種禁忌,以生動的形式和佈滿想象的內容展示了農業文化發展的歷史和現實。從原始農業到現代農業,勞動工具發生了很大變化。從農具的使用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農業文化每一點滴的進步,也可以看到我國農業文化現代化的快速發展。熟悉農具實際上就是熟悉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歷史,假如進行適宜地開發,應該可以成為絕好的旅遊產品。這些都可以進行觀賞性和學習性的開發。

四、結語

目前,中國農業大多仍然以種植業為主,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村中第二、三產業的比重太低,農業經濟效益低下。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且是產業關聯度很高的行業。而生態旅遊和生態農業的結合使得在傳統的旅遊業吃、住、行、遊、購、娛六大要素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種植、養殖、加工和環保等要素,更是一個潛力巨大的新型支柱產業,它能有效地融合第一和第三產業,帶動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有助於形成產供銷、貿工農、科工貿一體化的生產體系,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生態農業旅遊之所以能夠在新農業建設中大顯身手、大放異彩,是因為“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找到了結合點。生態農業旅遊使得旅遊資源日益拓寬,囊括了包括農業生產過程、農村風貌、農民勞動生活在內的一切來自大自然的、歷史文化的或社會活動的資源。而生態農業的發展更是拓寬農業的食物營養、就業增收、生態保障、觀光旅遊、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這必將推動生態農業旅遊在全國範圍內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生態旅遊論文文獻

[1李蕾丁漢風摘要:德國的生態農業[J.世界農業,2002. 6(總278)摘要:35~42

[2劉彥隨吳傳鈞摘要:農業可持續發展探究進展及其理論[J.經濟地理,2000, 20(1)摘要:63~68

[3高中琪摘要:《長江三峽庫區生態農業模式及其技術體系》[D.北京林業大學2005年博士學位論文

[4Ceballos future of ecotourism[co Journal,1987,1摘要:13~14

[5卞有生摘要:國內外生態農業對比——理論和實踐[M.中國環境出版社,2000年

[6何煜摘要:不同地域環境下的生態農業模式探索[J.學術論壇,2000, (5)摘要:42~46

[7蔣和平何忠偉摘要:生態旅遊農業開發模式的探究——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開發實證分析[J.古今農業,2004,(3)摘要:20~27

談生態旅遊發展中的社區生態旅遊管理模式論文 篇六

1.前言

旅遊業一直被認為是一種非常優秀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利用當地的環境、自然、人文資源向遊客提供獨特的審美體驗服務,在滿足遊客的同時也實現了自己的經濟利益。基於社區的生態旅遊是一種全新的旅遊形式,以目標地獨特的社會人文環境為旅遊資源,不僅能夠為遊客提供獨特的審美體驗,同時也能滿足遊客探索式旅遊的心理需求。但是在這種旅遊形式中,因為涉及到社區的人文服務和人文活動形式的現實展現問題,是一種“人對人”的旅遊服務方式,與傳統的“人對景”的旅遊方式截然不同,所以對基於社區的生態旅遊管理進行研究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

2.文獻綜述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基於社區的生態旅遊這一概念被提出,並從此不斷與社區旅遊和社區發展等理論相融合。在《生態旅遊》一書中,楊桂華提出這樣的觀點,她認為生態旅遊業的管理中應該包括社區管理這一範疇,並且社區生態旅遊的假如能夠進一步推動生態旅遊的發展。而莊軍、賴慶奎等人則認為,生態旅遊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是也周邊社區羣眾的積極參與和支持為基礎的,認為兩者之間的協調發展才是未來的生態旅遊的發展之路。社區生態旅遊就是在旅遊業發展的這一時期誕生的,因為社區旅遊本身順應了區域社會經濟文化的特殊性發展需求,同時也滿足了旅遊者對旅遊活動中人文環境因素的獵奇需求,向旅遊者提供了一種參與式、探索式的旅遊實踐形式。所以這種旅遊形式一經開發就受到廣大遊客的追捧。社區旅遊與其他旅遊形式相比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將社區的概念引入到旅遊活動中來,不同地區的獨特社區文化和人文環境成為了一種旅遊資源,讓旅遊活動不再只侷限於環境優美的郊外。

3.基於社區的生態旅遊管理影響因素

3.1社區生態旅遊管理的內部影響因素

在社區生態旅遊活動中,旅遊管理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從其對旅遊管理的影響方式來看,主要可以分為內部影響因素和外部影響因素。其中內部影響因素主要有三個主要成分,分別是當地政府、旅遊企業和社區居民,這三個主要的影響因素因為都處在社區生態旅遊活動的內部,對社區生態旅遊活動有着深刻而長遠的影響,所以是社區生態旅遊管理的主要管理目標。社區居民是社區生態旅遊活動中的主要實踐者,向遊客展示當地的社區生態文化,保證社區生態旅遊活動的實現,同時也從中獲益。由此可見在社區生態旅遊活動中當地政府、旅遊企業和當地居民之間因為共同的利益需求而推動社區生態旅遊發展,同時也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訴求,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利益訴求是社區生態旅遊管理的主要內部影響因素。

3.2社區生態旅遊的外部影響因素

社區生態旅遊管理的外部影響因素,一般情況下包括有旅遊者、非政府組織以及外部環境。在社區生態旅遊活動中,雖然當地居民的地位因為自身獨特旅遊形式而極大的提高了,但是社區生態旅遊作為一個服務行業,遊客的需求對其影響還是基礎性的,在社區生態旅遊活動中,其自身的組織形式、實現形式和管理形式從根本上來講還是會受到遊客需求的影響,會呈現出一種順應遊客需求發展的趨勢。非政府組織作為政府機構和社會基層之間的一種積極交流方式,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下,有了極大的發展。

4.基於社區的生態旅遊管理出現的問題

4.1社區居民的主動性難以充分發揮

社區生態旅遊與傳統的旅遊方式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其對旅遊目的地居民在旅遊活動中的地位進行了重新定位,這一全新的定位將旅遊活動中的社區居民地位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社區生態旅遊活動中社區居民基本上處於旅遊活動的主體地位,其對社區文化的展示是社區生態旅遊活動的主要“景觀”.但是目前在我國社區生態旅遊活動中,傳統的旅遊活動思想還是沒有得到徹底的改進,在社區生態旅遊活動中,忽視社區居民的主體作用,將社區中的舊建築和舊物件當作社區生態旅遊的主要景觀,歪曲了社區生態旅遊活動的本質。出來。

4.2地方人文特色缺失

在社區生態旅遊活動中,旅遊業的發展雖然會給當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存在着一個突出的問題,那就是旅遊業和遊客的大量湧入會對當地的社會經濟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在社區生態旅遊活動開展之前,具有社區生態旅遊開發價值的區域往往都因為與外界的相對封閉,而展現出一種獨特的社區文化形式,但是隨着社區生態旅遊活動的開展,遊客和旅遊企業的大量湧入為當地帶來了大量的新鮮思想和文化,導致當地獨特社區文化存在的基礎動搖,獨特的社區生態文化形式開始進入退化道路。

5.加強社區生態旅遊管理的改進措施

5.1淨化旅遊市場,為社區生態旅遊提供有利的發展環境

旅遊市場作為旅遊活動進行的主要環境,其自身水平的提高和品質的淨化,能夠保證社區生態旅遊活動的健康穩定發展,所以在加強社區生態旅遊管理的活動中淨化旅遊市場是一個必然選項。當前我國的旅遊市場還存在着較多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大多數都是受國民旅遊需求爆發式增長驅動的,隨着我國社會經濟的全面性進步,旅遊熱將會逐漸降温,人們的旅遊需求會逐漸呈現出一種理性化的形態。所以對旅遊市場的淨化是一種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較高的活動。在這一活動中首先要加強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以法律的形式對社區生態旅遊活動進行監管,做到社區生態旅遊管理活動的“有法可依”和“依法管理”.其次是對廣大旅遊消費者的旅遊消費觀念的教育,讓消費者在社區生態旅遊活動中更加尊重古老而獨特的社區文化,最大限度的保證社區生態文化的獨立性和延續性。

5.2完善制度建設,建立起科學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

社區生態旅遊活動作為一個系統性的活動,需要當地政府、旅遊企業和社區居民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證其運作效益,所以在社區生態旅遊活動中完善的制度建設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科學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社區生態旅遊活動作為一種全新的旅遊活動形式,其在運行中必然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對於這些經濟效益的科學、合理分配,是保證社區生態旅遊活動發展可持續性的關鍵。

6.結論與建議

旅遊業是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朝陽行業,社區生態旅遊活動是一種全新的旅遊活動形式,所以對社區生態旅遊活動管理的研究具有鮮明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本文從社區生態旅遊概述、基於社區的生態旅遊管理影響因素、基於社區的生態旅遊管理出現的問題、加強社區生態旅遊管理的改進措施四個方面對社區生態旅遊管理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對社區生態旅遊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持和借鑑。

談生態旅遊發展中的社區生態旅遊管理模式論文 篇七

【摘 要】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成了時尚的熱門話題,最近備受老百姓的喜愛的是生態旅遊,作為生態旅遊中的導遊服務是整個旅遊服務的軸心,高質量的導遊服務是提高生態旅遊健康發展的主要途徑。本文闡述了導遊在生態旅中的地位及作用,並對導遊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生態旅遊;導遊服務;質量

生態旅遊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為了欣賞自然文化景觀而進行的活動。生態旅遊的對象是自然的景物,並對生態旅遊的對象不能受到任何的損害。隨着人們對環境越來越重的程度下,生態旅遊已經開始席捲全球,並被定義為綠色旅遊和迴歸自然旅遊。我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態旅遊產品,是當前旅遊界產生髮展起來的一種新興旅遊產品。 導遊在生態旅遊中的角色定位是影響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因素之一,生態旅遊所需投資費用少,卻能獲得較大的經濟利益,對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改善,增強了旅遊者的生態意識。生態旅遊不是靠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環境保護意識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越來越高,通過旅遊來提高遊客環保意識,並促進生態旅遊業健康發展。

一、導遊在生態旅遊中的地位及作用

文化傳播者。導遊在生態旅遊中主要是為遊客提供嚮導和生活服務,對出現的突發事件進行溝通,不但要為遊客在旅遊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而且還要保證整個旅遊工作正常順利進行。導遊代表着旅行社和遊客的利益,每個工作環節都會給遊客留下印象,好的服務就是該次旅遊的標杆,所以説導遊人員不僅僅是一個旅行社的導遊人員,同時也是景觀地區形象的傳播者。

保護環境的倡導者。生態旅遊能使遊客在享受自然的同時真正達到認識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目的,旅遊者對於生態旅遊的認知貫穿在旅遊活動中,旅遊前對旅遊者進行相關生態知識講解,向遊客傳播所需的生態科學與文化知識,利用相關的生態學和自然地理學知識回答遊客提出的問題,講解與之有關的生態知識,傳播生態環保知識,從而影響旅遊者的態度和價值觀,導遊對旅遊者有着特殊的要求,需要導遊在生態旅遊過程中身體力行引導旅遊者參與保護生態的有益活動。

安全保障的領導者。導遊在團隊中組織好遊客旅途中活動,協調好遊客與當地居民的關係,在充分地欣賞當地優美景點的同時確保當地居民的利益不受損害,避免因旅遊活動遭受抵制而難以進行。生態旅遊中,安全生態旅遊是一種參與性很強的旅遊形式,

其旅遊資源地貌複雜,對環境不熟,導遊稍有安排不妥,就會導致部分遊客走失,因此,生態導遊要提醒遊客不要隨意離開團隊,提高遊客的安全防範意識,將旅遊過程中的危險性降到最低限度。

景觀的公關代表者。導遊在生態旅遊中要配合景區管理與規劃,通過優質的導遊服務滿足旅遊者的旅遊需求,不斷提升遊客對生態旅遊的認識。導遊的言行舉止代表着一個城市和一個景區的形象,會給給遊客留下美好印象,用自己豐富的生態知識宣傳了當地景點以及居民的生活習俗和人文風情,從而對當地景點起到一個良好的宣傳作用。

二、當今導遊服務的現狀

導遊人員的素質普遍不高。由於近幾年旅遊業的迅猛發展,大眾出遊勢頭也愈演愈烈,對於出遊不可缺的導遊服務依賴性比較強,因此就造成導遊人員供不應求的局面,為了擴大導遊人數來滿足旅遊者的需求,一些旅行設降低了入行的門檻,一些導遊人員的整體素質不高,知識含量低。

導遊員服務技能不過硬。導遊員對自我的定位不準確,把將這份工作當成謀生的手段,工作的態度不夠認真,沒有職業認同感,工作中缺少熱情,對旅遊者服務的技能低下,不能及時滿足旅客提出的問題和要求,帶領旅遊團“走馬觀花”,沒有挖掘景區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涵,給旅遊者造成白來一次的失敗感受。

導遊服務質量的下降。導遊在整個旅遊團隊的旅行中有責任向旅遊者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應該遵循賓客至上的原則。由於受到利益的趨勢,一些導遊把這些基本原則拋之腦後,甚至前幾日出現了“雲南導遊謾罵遊客”的事情發生,忽略了服務的重要性,導致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怨聲連連。

三、生態旅遊對導遊服務的要求

需要一批較高教育水平的導遊人員。導遊人員比普通的導遊人員需要具有教導的受教育的水平,生態旅遊的導遊接觸的遊客大部分也是一些比較關注生態的遊客,景區的講解不但要有針對性還有涉及到各種知識和內容。導遊人員不但要加大對文化和環保更加的重視,最關鍵的是要通過學習不斷增加導遊的技巧以及管理能力。

需要一批具有生態價值觀的導遊人員。目前我國的導遊人員素質不高,生態價值觀薄弱。絕大多數的導遊感到沒有多少內容可講,具有生態價值的導遊人員要將個人的知識水平與當地的生態旅遊結合在一起,讓遊客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完成旅遊。

需要一直自身素質好的導遊人員。首先是基本素質,傳統導遊的工作非常辛苦一天到晚在重複的旅遊路線來回跑,而生態旅遊無論旅遊資源還是旅遊環境等都具有典型特徵,可以讓遊客在田園風光中融入自然、放鬆身心,體現了人類與環境和諧共處的景觀特點。這就要求生態旅遊的導遊要在知識結構、技能水平方面有所提高。其次是生態道德修養,生態道德是相對於社會道德或者人際道德而言的。人類在不斷的改造中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生態道德是人類對自然價值觀的反思,認識到改造自然應該有道德的態度,並以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與穩定為前提,生態旅遊資源具有敏感性和易破壞性,導遊的言行對旅遊者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生態導遊要注重生態倫理道德修養方面的提高,通過學習生態倫理學,做到在實際帶團中起到保護環境帶頭作用。在生態旅遊區旅遊活動的人羣要具備一定的生態道德,自覺維護各種植物種羣的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性等。

總之,做為生態旅遊地的導遊,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才能在進行導遊實踐時形成自己獨特的導遊風格,併為生態旅遊愛好者提供優質的導遊服務。

談生態旅遊發展中的社區生態旅遊管理模式論文 篇八

一、生態旅遊管理

上個世紀70年代,首先在美國出現了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即“生態管理”。顧名思義,可以得知,這一理念主要倡導的是將生態學思維與組織管理緊密結合,在組織管理的各個環節充分體現出生態學的核心理念。將上述這一“生態管理”理念融入到不斷分化的管理領域,可以進一步衍生出生態旅遊管理。通常來講,這一理念的引入極大地改變了旅遊業的現狀。以往的旅遊業對於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問題關注較少,一味強調對於已有旅遊資源的無限制挖掘與利用,對於旅遊資源是一種只減不增的消耗,從長遠角度來看,這樣的發展模式是具有未來風險的。而生態旅遊管理理念之下的旅遊企業,將進一步關注可持續問題,儘量降低對於環境的不利影響,防止旅遊資源的進一步退化。

二、生態旅遊管理的發展現狀

客觀來講,儘管生態旅遊管理概念興起較早,但主要的研究與實踐都集中於西方發達國家,國內相關領域的關注相較於西方國家而言,起步是較晚的。到上個世紀末期,都沒有最終形成對這一概念的明確定義,對於其專門性的研究與實踐也是為數寥寥。從我國旅遊資源的普遍狀況來看,生態旅遊資源的數量是巨大的,尤其是中西部地區,更是有大量的森林、河流等原生景觀,有利於挖掘旅遊資源。然而,目前呈現出來的問題就是,仍然是照搬傳統旅遊的發展模式來對這些旅遊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沒有充分做到可持續發展,造成了旅遊資源的過度消耗。

三、生態旅遊管理下的旅遊企業管理新模式

要想改變旅遊管理的現狀,將生態管理融入到旅遊管理的各個環節之中,可以從下述幾個方面着手改進。

(一)管理理念的轉變

從根本上來説,要想實現旅遊生態管理的全新轉變,首要的就是要轉變固有的思維,不能夠再以以往的旅遊模式來硬取現在的旅遊管理。傳統的旅遊管理理念只重視旅遊需求,而對於旅遊資源沒有相應的保護觀念,對於遊客在旅遊途中的破壞環境的行為不聞不問,總體來講,就是始終將旅遊景區置於一個此等的位置,輕視對其的保護與有效管理。在生態旅遊管理下的旅遊企業管理,不僅重視遊客的相關需求的滿足,與此同時,也將旅遊景區視為主體部分,重視對其的維護,並對遊客提出相關的保護要求,對其中破壞環境的行為也要及時予以制止。

(二)專業人才的甄選

要展開旅遊生態管理,肯定是需要有專業性的人才的。這樣的人才不僅有生態管理的思維觀念,還懂得如何對遊客的需求進行合理科學的篩選,對於一些不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的需求予以滿足,而另一些將嚴重損害環境的需求會採取措施予以控制。有這樣的專業人才對整個旅遊流程予以嚴格把關,才能夠有效實現對於旅遊資源的有效維護,從而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三)整條旅遊產業鏈的生態管控

從整個旅遊產業鏈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會發現,不管是旅遊乘車,還是旅遊住宿餐飲,以及旅遊紀念品等漫長產業鏈條上的諸多環節,都是可以實現生態管理的。其中一旅遊住宿餐飲為例,可以助推綠色飯店、綠色旅店的發展,在住宿餐飲領域構建出更多的環境友好型的單位。首先體現在飯店或是旅店的建設過程中,對於環境因素的充分考慮,儘量減少建設雜物對於環境的影響,也儘量降低對於當地自然資源的佔用與浪費。除此之外,還應當注意,在具體經營過程中,秉承着環保、健康以及安全的理念,提倡綠色消費,減少不必要的鋪張浪費的現象,減輕旅遊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損害。

(四)構建循環型的旅遊生態景區

這樣的觀念,強調的是將遊客的旅遊行為也視為旅遊資源的一部分,充分激發遊客對於自然的熱愛與保護的情懷,讓其參與到對旅遊資源的維護過程當中,在這一過程中也能夠充分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與動力。例如,可以在旅遊景區中設計一些遊客能夠參與的種植、採摘、放養、餵食等環節,讓人更好地融入到自然環境之中,作為其中的一部分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這些都可以從旅遊環節的設計入手,來對遊客的行為進行有益的引導,激發他們對自然的熱愛,讓他們自覺自動地去從事這樣的保護行為。除此之外,對於遊客旅遊行為所產生的旅遊廢棄物,也應該進行專門性的回收與管理,對於其中的有用成分,可以進一步進行利用,對於其中的有害成分,則着手專門化的處理與解決,最大限度地降低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

四、結語

從上述幾個方面可以看出,要想實現旅遊管理模式的全新轉型,就有必要從觀念、人才體系、產業鏈條以及經營架構諸多方面同時着力,才能尋求一個更為合理的發展新模式。在這樣一種新的發展模式之下,指導人們的有序有益的行為,才能夠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談生態旅遊發展中的社區生態旅遊管理模式論文 篇九

摘要:隨着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遊業的發展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本文通過茶葉生態旅遊企業的管理模式分析,將茶文化滲透到企業管理中,形成一種創新性的管理理念,以期對現代旅遊企業管理有所助益。

關鍵詞:茶葉;生態旅遊企業;管理模式

隨着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遊業的發展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使旅遊模式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從旅遊內容到旅遊形式,都呈現出多元化的形態。生態旅遊是旅遊業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隨着傳統文化的迴歸,人與自然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人們對於生態旅遊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也成為生態旅遊中的核心內容。在國家對生態環境越來越重視的前提下,生態旅遊也成為旅遊企業發展的重要目標。由此,茶葉與生態旅遊之間的融合也成為旅遊企業管理中的一個創新思維。

1茶葉生態旅遊與企業管理的關係

生態旅遊是現代旅遊行業發展的一種新模式,通過人與自然的親距離接觸,使人們獲得身心的愉悦,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生態旅遊本身具有一定的現實性和創新性,不僅是旅遊行業發展的新方向,同時也能夠影響世界各國對於生態發展的重視。茶葉來自於自然,茶葉生態旅遊也是源於生態旅遊的一個分支,給現代生態旅遊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生態旅遊對於旅遊企業管理來説也是一次理念的創新。生態旅遊管理涉及的範圍較廣,其中既有生態學、經濟學,也包含了環境學、生物學等學科,而傳統的企業管理學則相對簡單,涉及面較窄。其次,在生態管理中,所涉及的層面更廣闊,即強調人的價值觀、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企業管理究其根本是關於人的管理,人是企業的重要組成,也是企業發展的基礎與支撐。所以,對於人的定義,提出的要求,都會對企業管理模式起到積極的創新作用。生態管理是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人們從傳統的書本規範管理逐漸轉變為向自然學習,從自然中獲得更多的感知與收穫,茶葉生態管理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提出的。茶葉最早起源於我國,集天地之靈氣,是大自然的產物。茶葉作為茶文化的載體,被賦予了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茶文化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學思想,同時還包含了茶道、茶德、茶性等內容。茶葉生態管理的理念是以自然樸實為核心,茶文化中講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將茶文化融入茶葉生態管理中,即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可以説,茶葉生態管理對現代旅遊企業管理有着積極的意義,茶葉生態旅遊企業管理在茶文化的滲透與推動下會更加健康完善。

2茶葉生態旅遊企業管理新模式分析

旅遊企業管理是現代旅遊市場發展的組成內容,其核心在於管理。茶葉生態旅遊企業管理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即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在傳統旅遊企業中,企業管理的唯一目標是實現經濟效益,對於生態效益的關注少之又少。在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國家對生態旅遊企業的期望不僅在於拉動經濟增長,更多地是希望提升他們對於生態文化的傳播與貢獻。因此,茶葉生態旅遊企業管理模式也在發生着轉變,需要從過去傳統單一的管理目標向現代管理方向發展,應當將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結合起來,創新管理模式,深入企業內部,更好地探索旅遊企業的管理新模式。

2.1茶葉生態旅遊企業管理的意義

茶葉生態旅遊企業管理離不開茶文化,而茶文化與生態環境又緊密聯繫在一起。我國有着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其中藴含着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品質。旅遊企業管理就要從茶文化中汲取精華,將其融入到茶葉生態管理當中,使人與自然之間找到平衡點。茶葉生態管理具有一定的獨特性,相比傳統的管理模式,更具有科學性和人文性。因此,茶葉生態旅遊企業管理的意義主要包括幾個方面:一是注重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結合。生態管理理念強調的不是單純的人類,而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而生態系統又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其中包含着豐富的內容,通過對環境的多方位保護,能夠使整個生態旅遊系統得到保護,而不是狹隘地以經濟收入作為管理目標。因此,茶葉生態旅遊企業管理能夠更好地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二是茶葉生態旅遊企業管理能夠得到可持續的發展。我國工業經濟正在由勞動型逐漸向集約型方向發展,由此,生態旅遊管理也逐漸顯現出其重要性。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森林資源被過度開發,許多風景旅遊區的環境遭到破壞,不僅影響了整體的生態環境,而且使人與自然的關係日益惡化。現代生態旅遊企業想要得到長遠發展,就要加強對自然的保護,堅持茶葉生態旅遊管理理念。茶葉生態旅遊企業管理的新模式也要與時俱進,達到可持續發展。

2.2茶葉生態旅遊企業管理的協調性

茶葉生態旅遊企業要開創新模式,就要從協調性方面入手,即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協調、遊客與環境的協調。首先,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是茶葉生態旅遊企業管理的指導,是企業發展的方向和基礎。旅遊企業只有得到可持續發展,才能獲得經濟效益。也就是説,茶葉生態旅遊企業在進行旅遊開發時,不僅要考慮到該地區的環境氣候,還要考慮到農業的休養期,每個環節都不能忽視,否則生態環境被破壞,企業也就無法繼續開放,也無法獲得長期的經濟效益。其次,在現代旅遊企業中,人力資源管理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在茶葉生態旅遊企業管理中,需要不斷提高企業管理者的綜合素質,使其能夠更好地勝任工作崗位,使人才得到合理應用,才能更好地管理企業,使企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達到協調。最後,遊客和環境要達到一定的協調,就需要提高遊客對旅遊景點的滿意度。當遊客在景點感到身心愉悦,就會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由此,旅遊企業可以通過完善的設備和措施,給遊客營造一個舒適的遊玩環境,提高服務質量,達到遊客和環境的協調。

2.3茶葉生態旅遊企業管理的統一性

茶葉生態旅遊企業管理的統一性是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上體現出來的,即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遊客和環境的統一等。在茶葉生態旅遊企業管理模式中,管理的目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其中既包括遊客、設施、交通等,而是人與自然形成的一個綜合的生態系統,這就需要堅持兩個內容,即人與人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其中,人與自然的統一,主要體現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類生存離不開自然,自然是生存的基礎,減少對自然的破壞實際上就是獲得經濟效益的一種方式。在現代生態旅遊企業發展中,對於景點的建設和使用要建立在不破壞自然景觀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交通設施、飯店賓館等,一切的開發應當以保護當地的生態系統為前提,這也與茶葉生態管理理念中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相一致。人與人的統一,主要體現在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統一。提高旅遊企業人員素質,減少彼此之間的矛盾,可以將茶文化中的德育功能運用到企業管理當中,營造更加和諧的環境。旅遊企業可以通過茶文化的傳播,更好地達到育人的效果。在我國許多茶文化生態旅遊景點,都有着濃濃的文化氣息,茶文化本身有着幾千年的歷史,關於茶的故事、茶的習俗等都十分豐富,從茶文化中可以探尋到久遠的歷史印記,也可以更深入地瞭解茶文化的發展歷程。旅遊企業可以以文化為核心賣點,將文化傳播融入到當地的旅遊宣傳發展當中,不僅提升了旅遊企業的營銷管理手段,同時也推動了當地的文化傳承。由此,茶葉生態旅遊企業管理的統一性在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和生態效益方面都很適用。

3結語

隨着時代的發展進步,生態環境的保護已經成為今天人類共同的責任與義務。茶葉生態旅遊企業的發展離開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只有進行更加科學的開發和利用,茶葉生態旅遊企業才能在人和自然之間找到平衡。茶葉生態旅遊企業要打破傳統的管理模式,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生態管理理念作為企業長久發展的基礎保證,加強以文化理念作為發展傳承的核心,才能更好地實現茶葉生態旅遊企業管理模式的轉變,迎合時代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郝亞靜。生態旅遊管理理念下的旅遊企業管理新模式[J]。旅遊縱覽(下半月),2015(12)。

[2]井躍博。自然保護區環境資源保護與生態旅遊的研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7(08)。

[3]和獻中,王世金。雲南省普洱茶文化與旅遊互動發展戰略[J]。雲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06)。

[4]邱海蓉,馮中朝。茶園生態旅遊資源可持續開發模式研究[J]。生態經濟(學術版),2009(01)。

[5]韋東紅。基於社區的生態旅遊管理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06)。

[6]楊江帆,謝向英,徐清,李靈。福建茶葉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研究[J]。武夷學院學報,2008(06)。

生態旅遊論文範文:《試論生態旅遊發展戰略》 篇十

摘要:當今,生態旅遊是一種立足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非消耗性、教育性、探險性的新型旅遊,併成為國際旅遊發展的主流。本文筆者闡述了其地位、功能、發展的指導思想及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旅遊;發展;戰略

1生態旅遊的新地位

1.1生態旅遊概念

生態旅遊(Ecotourism)的概念源自1983年,1986年國際環保會議予以倡導,近年來成為國際旅遊新時尚。聯合國把2002年確立為“國際生態旅遊年”,可見其召喚巨大。

根據世界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國際生態旅遊協會等國際組織及有關專家的定義,生態旅遊的標準包括3個方面:

其一,生態旅遊的對象是原生、和諧的自然與文化生態系統;

其二,生態旅遊對象不應該受到損害;

其三,強調社區居民的參與。生態旅遊具有旅遊、保護、經濟富民和環境教育四項功能。

由於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不同,對生態旅遊的對象存在着爭議,主要有小、中、大三個尺度的理解,對應於小尺度是所謂的原生態,是指基本沒有受到人類活動干擾的生態環境;中尺度指次生態,為受到人類活動較大影響但又保持較好的生態環境,其中有些已經是不可逆轉的;泛生態是大尺度,又有兩層理解,一層是生態環境的泛化,既包括自然,也包括社會和文化。另一層是把生態旅遊當做一種原則、導向,規範一系列工作方向,造成全面的社會影響,也就是將指導生態旅遊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則、基本思想,推廣到旅遊發展全過程,形成生態旅遊和可持續發展的聯動關係。

自治縣處在人口比較密集的遼寧東部地區,人類活動對生態的干擾較大,就林業而言,原始森林較少,但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到處都有,多為次生態區域,因此,自治縣發展生態旅遊應定位在中尺度的範疇;同時,為了發揮生態旅遊在提高環境意識,促進旅遊全行業可持續發展方面應有的作用,在大尺度上也可以作為導向。在某些特定環境下,小尺度生態旅遊亦有其典型性。因此,本規劃一方面將生態旅遊作為一種旅遊形式,將自治縣的次生態區域開發成有代表性的系列生態旅遊項目與產品;另一方面將生態旅遊作為一種思想理念加以貫徹與宣傳,以促進旅遊全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2 生態旅遊功能

2.1生態旅遊的主導作用

生態旅遊在自治縣旅遊業中將起主導作用,除了具有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外,還由於生態旅遊未來發展中代表了新潮流與主旋律,是可持續旅遊業的重要基石,是旅遊業的發展方向;同時,又是在思想上倡導可持續發展、增強環境意識的重要內容。

⑴樹立生態形象,有利宣傳促銷

目前,自治縣旅遊業在對外宣傳促銷上,應力求總體形象鮮明,在全球倡導可持續旅遊,生態旅遊成為新潮流時期,應結合自身特點提出自治縣發展以生態旅遊為主導的旅遊業,可在全國樹立全新的旅遊形象。

⑵優化資源配置,完善產品結構

目前,自治縣旅遊產品以傳統觀光旅遊為主,但開發深度不夠,產品比較單一。通過發展生態旅遊業,重新審視資源的價值,開發出更多參與性強的旅遊產品,可起到完善產品結構的作用。同時,通過發展生態旅遊業,對旅遊資源的認識程度逐步加深,提高旅遊資源的利用率,在開發的力度和廣度上有所擴大,對全縣的資源將產生優化配置功能。

⑶改善旅遊環境,提高環境意識

目前,自治縣部分旅遊區存在的環境污染、環境質量下降、旅遊資源保護不力等問題,可以通過發展和宣傳生態旅遊,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改善旅遊環境。

⑷增強環境意識,推動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生態旅遊以生態學原理和可持續發展原則為指導,以保護資源特別是保護生態的多樣化,維護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促進環境保育與宣傳教育,提高資源與環境的管理水平,尋求旅遊業發展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和諧統一,按生態旅遊理念與原則運作,確保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2.2生態經濟支撐

面對21世紀,我國實施東部大發展,西部大開發,中部承東啟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入世貿組織(WTO)的全新形勢。分析國內外發展趨勢,結合省情,自治縣實施生態經濟戰略,建設成為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人口相互協調,環境優美、經濟發達,物產豐富、文化昌盛、人民富裕、社會安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區,它能夠推動全市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資金積累和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加速從傳統工業文明向生態經濟文明轉變,激發科技創新,促進高素質人才培養,實現跨越式發展。

生態經濟區建設是在總結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經驗教訓基礎上,以可持續理論為指導,按照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和系統科學原理來實施區域建設。生態經濟建設要運用自然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原理和物質轉化、高效利用原理來改造區域的傳統農業、傳統工業和第三產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使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有機結合,達到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最佳組合,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均衡協調發展,使區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自治縣生態經濟戰略的基本思路是:在高標準搞好生態環境治理的基礎上,把最具有特色和競爭力的以生態農業為主的現代農業,以有機食品為主的食品產業,以生態旅遊為主的旅遊業,綜合集成培育成為新的支柱產業。

生態旅遊作為整個旅遊行業的新領域,是一個綜合性的產業類型,需相關部門或相關要素協調配合、共同努力,既涉及旅遊部門的旅行社、飯店旅館業和交通運輸業,又涉及國民經濟中的一些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如輕工業、建築業、農業、蓄牧業等,和一些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如文化、宗教、園林、衞生、科技、郵電、教育、商業、金融、海關、公安、環保、保險等環節。因此,生態旅遊業能在生態經濟戰略中發揮關聯帶動作用,成為未來生態經濟系統中的主體。

⑴關聯帶動,增加有效需求

生態旅遊關聯度高,產業鏈長,涉及到食、住、行、遊、購、娛等環節,同時旅遊消費是一種較高水平的消費,要求更新換代的速度高於一般耐用的消費品。生態旅遊者不僅期盼旅遊目的地符合環保與生態原則,同時希望購買到的旅遊食品是無污染、安全、優質、有地方特色的綠色食品。這就能有效地啟動自治縣內外市場,增加對綠色食品的有效需求,從而刺激生態農業和有機食品產業的發展,不斷促進一、二產業結構更趨完善和合理,減少一、二、三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對資源、能源、土地的消耗,以及有害物質的產生,促進各產業生態化。

⑵構築生態經濟體系樞紐

生態旅遊是一個直接面對消費者的產品,旅遊者通過這個橋樑和紐帶,促進了綠色食品的生產和流通,而綠色食品的生產和流通,既促進了相關工業技術的改造,激發工業技術創新,又推動了生態農業的發展,以獲得更多綠色食品生產需要的原材料。從這個意義上説,生態旅遊是生態經濟體系的樞紐,通過其發展,使產、供、銷系統化,產業結構合理化,生態經濟系統運行良性化。

⑶宣傳促銷,提高知名度

生態旅遊業的發展,能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加快綠色食品的流通,提高自治縣產品的知名度,改善投資環境,產生名牌效應,增加無形資產,起到很好的宣傳促銷作用,為經濟聯合、吸引外地資金進入創造條件。

3發展的指導思想與措施

3.1指導思想

充分發揮自治縣生態旅遊資源優勢,使之發展成為自治縣旅遊業的主導產品,把自治縣建成生態旅遊縣。為此,全縣旅遊業要堅定下移地全面推行綠色開發,生產綠色產品,推廣綠色體系,自下而上,由裏到外全面綠色化。

3.2發展目標

在有效地保護現有資源基礎上合理、科學開發吸引強、綜合效益顯著的系列生態旅遊產品,並以此建立可持續旅遊發展機制,營造良好的旅遊生態環境,把自治縣建設成以生態旅遊為主導的旅遊縣。

到2010年,生態旅遊示範區框架建成,一批生態旅遊項目開發初見成效,生態旅遊理念在旅遊行業得到逐步貫徹。

到2020年,生態旅遊形成較完整的體系,一批生態旅遊項目在國內顯現出較強的競爭力,生態旅遊理念在全社會得到公認。

到2025年,旅遊的綠色開發、綠色產品生產、綠色經營得到廣泛推廣,綠色生產體系得到全面實施保障,建成生態旅遊縣,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3.3發展措施

⑴宣傳促銷生態旅遊

在研究遊客動機和滿意程度,評估生態旅遊市場需求的基礎上,通過積極、有效的宣傳策劃和多種形式的營銷手段,把自治縣生態旅遊產品有步驟地推向社會,擴大影響,提高知名度,進入國內外旅遊市場,激發、誘導旅遊者前來遊覽觀光。自治縣生態旅遊擬定統一宣傳主題口號,作為旅遊業的主題形象之一,支撐整體形象。

⑵推廣綠色技術

生態旅遊倡導全球旅遊業與綠色經濟的密切聯繫,在生態旅遊區乃至所有旅遊區開發建設中,全面推廣綠色技術,重視能源清潔型的有效利用和廢物的最佳處理方法,如採用節能灶,使用生物燃料清潔能源;在確保設施和服務不降低標準的前提下物品儘可能反覆使用,生活廢水稍加處理用於澆灌植物,以減少資源消耗和提高資源利用率。

⑶開展創建生態飯店活動

生態飯店又稱綠色飯店,是指那些為旅客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符合充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要求和對人體無害的飯店。創建生態飯店能夠在激烈的飯店市場業競爭中提高經營者的環境意識、節能意識、降低消耗、樹立自治縣飯店業的良好形象。統一部署,制定訂生態飯店的實施標準,實行一段時間後考評合格者,授予“生態飯店”稱號。

⑷加強生態旅遊教育與科研

生態旅遊的教育與科研是生態旅遊發展的重要人才保證和技術支撐,高等院校與中專學校的旅遊專業班應開設生態旅遊或與生態旅遊相關的課程,同時對有關從業人員加強生態旅遊知識培訓,保證生態旅遊從業者應有的素質。同時開闢一定的渠道,促進生態旅遊科研工作,為自治縣生態旅遊的發展謀劃策略。

⑸重視自然保護區與森林公園的旅遊業

相對於我國的自然保護區與森林公園旅遊業蓬勃發展的大局面(目前國內自然保護區的年旅遊總人次為2500萬,年旅遊總收入近5.2億元人民幣;森林公園的接待遊客量為5000多萬人次,綜合經濟收入達25億人民幣),自治縣要處理好有效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係,要充分認識到自然保護區與森林公園在促進生態旅遊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加大資金投入,增強保護意識,發揮林業部門和環保部門的積極性,把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的旅遊業納入到自治縣旅遊業大格局中。

⑹建立全省生態旅遊管理信息系統

收集生態旅遊區的各項基礎數據,建立自治縣生態旅遊管理信息系統,利用該系統研究、預測和監控生態旅遊的變化情況,為經營商和管理者決策提供更可靠更全面的信息,同時也能給旅遊者提供查詢服務。部分信息系統可以聯入互聯網,建立自治縣生態區旅遊網站,實現與全省已上網的生態旅遊區網站的聯接。

⑺建立生態旅遊經營商質量認可體系

生態旅遊的開展對生態旅遊經營商―旅行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行社在組織生態旅遊者進行生態旅遊活動中起着關鍵的作用,因此,應在旅行社中建立生態旅遊經營商質量認可體系,建立一套全縣適用的規範的生態旅遊操作標準,以保障經營者具備高質量的生態旅遊運作和為遊客提供高質量的生態旅遊經歷,從而最大限度提高自治縣生態旅遊在國內、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

⑻建立生態旅遊示範區網絡系統

鑑於自治縣生態旅遊起步較晚,比照國內外成功的經驗,應選擇一批有全省乃至全國意義的生態旅遊景區,組成網絡體系,進行重點建設,為發展自治縣生態旅遊提供規劃標準、評價體系和管理模式,發揮示範作用。從而以點帶面,逐步推廣,完成生態旅遊縣的建設目標。

⑼積級組織召開研討會

鼓勵和支持在自治縣舉行國際性、全國性、區域性生態旅遊研討會,以更多地瞭解國內外生態旅遊規劃、發展和管理的動態,為自治縣生態旅遊開發管理提供有效的、操作性強的最新信息,共同商討自治縣生態旅遊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困難與問題。

⑽定期對生態旅遊區的工作進行評估

自治縣相關部門應結合景區環境建設與可持續發展體系建設,定期對生態旅遊區的工作進行評估,以督促其按照生態旅遊的要求經營管理,避免打着“生態旅遊”的幌子,而做不利於環境保護的事,損害自治縣的生態旅遊和生態經濟形象。

3.4典型生態旅遊功能區

3.4.1自治縣生態經濟區劃分

為了客觀地瞭解各個生態旅遊區的內在規律,查明其所在的區域基本優勢,更好地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生態旅遊資源,提出今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推動整個區域生態旅遊經濟的健康發展,結合自治縣的地貌特徵,遵循綜合性、整體性、相似性、主導性、連續性、協調性等原則,將江西湖沼濕地農漁生態經濟區。每個生態經濟區選有生態旅遊示範區。

1)山地丘陵森林生態經濟區:包括江西東部、南部、西部、有懷玉山、武夷山、九連山、羅霄山、九嶺山與幕阜山等山脈,重巒疊嶂,山勢峻偉,森林植被較好。

2)崗地平原農耕生態經濟區:在江西中部,丘陵、盆地相間,丘陵山區地形複雜,高崗低丘波狀起伏,連綿不斷。在山丘之間往往分佈一些斷陷盆地,其中較大的有吉泰盆地。丘陵盆地自然條件較好,是全省重要的糧油和林果生產區。

3)江河湖沼濕地農漁生態經濟區:在江西北部,湖泊星羅棋佈,平原坦蕩,其中水面大於1km2的湖泊有80多個,藩陽湖,柘林湖等面積較大。藩陽湖平原土地肥沃,氣温温和,水源充足,宜於發展農耕、畜牧和水產養殖業,柘林湖生態條件優,湖島相間,發展潛力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359ye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