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建模技術論文新版多篇

建模技術論文新版多篇

建模技術論文新版多篇

建模技術論文 篇一

【關鍵詞】 西安理工大學;數學建模競賽;特點;影響因素;學生能力培養

從2012年西安理工大學首次組織的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以來,筆者參加指導數學建模競賽已有四年。在學校各部門的支持下,通過全體老師在教學上不斷的探索研究和共同努力,最終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共獲全國二等獎一項,陝西省一等獎4項,陝西省二等獎10項。在陝西省同等院校中名列前茅,通過幾年教學實踐和競賽活動,我有以下一些認識與體會。

一、數學建模競賽的簡介

數學建模競賽的產生:為了培養數學型應用人才,激勵大學生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美國最先開始研究組織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一項比賽,並在1985年順利舉辦了美國第一屆數學建模競賽,隨後我國也受美國這項比賽的影響,在1992也開始舉辦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

數學建模競賽的形式:數學建模競賽形式與常規競賽有所不同,是三人一隊參加競賽,每隊都有一名指導老師,在比賽前一段時間指導老師負責給學生指導,以及在比賽前把賽題按照規定發到學生手中。賽題分為兩個題,題目涉及的都是實際問題,由每隊自主二選一做題,在比賽過程中每隊三個人可以互相討論、查閲相關的資料。但不能與外界聯繫、討論,指導老師也不能參與。並且每隊得在規定的三天時間內提交一篇完整的論文,論文包括不超過500字的摘要、問題重述、問題分析、模型假設、模型建立、模型求解、模型檢驗、模型的優缺點分析和推廣。

二、數學建模的意義

數學建模是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也就是對實際問題進行抽象、簡化,從而確定出變量和參數,並建立起變量、參數間的某種關係的數學模型。並求解數學模型,進而對所得結論進行靈敏度分析和合理的推廣。它作為聯繫數學與實際問題的橋樑,在高新技術領域,數學建模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培養學生過程中,數學建模教學對啟迪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思維、培養綜合素質和實踐動手能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一條捷徑。

三、數學建模的特點

所謂數學模型就是運用數學的語言、符號、公式、方法對實際問題進行抽象刻畫。在同一個問題中,數學模型和數學建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它們的側重點不同,數學模型注重結果, 數學建模注重過程。總而言之,一個好的數學模型中應能體現如下幾個特點:

(1)對給的問題有個全面的思考,一個實際問題往往受多個因素的影響,所以得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必要時可以適當地忽略個別因素;(2)創造性地改造原有模型或自己創新的模型,一篇優秀的論文主要看它有無創新,是否在論文中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正式比賽過程中,很難在短短的三天時間內自己創造一種新的方法,往往是在已有模型上進行創新改進;(3)擅長在簡單和複雜、準確和普適等相反特徵間取得調和,如果簡單考慮問題,過程、結果自然比較明瞭,但體現不出問題的本質。相反如果把所有因素都考慮在內,不分主次,最終把問題複雜化,做不出合理的結果,同樣體現不出問題的本質。因此要挖掘問題的本質,在相反的極端之間加以權衡;(4)重視對數學模型結果的分析,針對具體問題要從實際意義出發,考慮結果的合理性,數學建模把數學和實際問題緊密聯繫起來,應用數學來解決實際問題,再用實際問題來檢驗數學。因為數學模型是根據實際問題中所給的數據建立的,所以模型的結果和實際越接近,説明建立的模型越合理。(5)善於檢驗數學模型,建立的數學模型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是否合理,要通過多個實際問題來檢驗。一個完美的模型事先估計的結果不會因為初始數據或參數的細微變化而發生很大的變化, 因此模型的敏感性和穩定性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對於運籌學模型中,比如排隊系統的設計等, 應該用實際數據或者計算機模擬的辦法來 驗證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四、影響數學建模競賽的關鍵因素

1、有影響力的隊長

在三天的正式比賽過程中,各隊都會選一個隊長,來督促和領導其他的隊員,每隊的隊長在整個隊中起核心作用,如果忽略了隊長的重要性,整個隊就會像一盤散沙,影響比賽的時間。反之一個優秀的隊長會充分發揮他的主導作用,並且在隊員們遇到困難、感到迷茫時,隊長能夠鼓勵大家,克服困難,迎難而上,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2、對時間的合理規劃

比賽時間有限,每隊隊員要預先把時間分配安排好,建模一共分十個模塊(摘要、問題重述、問題分析、模型假設、模型建立、模型求解、靈敏度分析、模型的評價與推廣、參考文獻、附錄)。每天要完成哪幾個模塊,隊員們要事先確定好,保證在比賽規定時間內順利完成論文,以防發生特殊情況,最終由於時間倉促,造成對競賽的不良影響。

3、正確的論文格式

數學建模競賽論文有規定的格式,一篇優秀的論文必須首先要有正確的格式,所以參賽的學生要明確論文格式,嚴格按照要求來寫。比如論文的核心部分――摘要,摘要的好壞會直接影響評委對整篇論文評價。比如一篇論文的摘要字數一般控制在500字以內,篇幅不易過長,且要把摘要的六要素都體現出來:提出什麼問題、採用什麼方法、建立了什麼模型、利用什麼算法、得出什麼結論、有何特色。摘要中不易出現大量的圖表、公式和程序。

4、論文的寫作

論文的寫作對一篇論文能否取得好成績是非常重要的,儘管兩個隊針對同一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類似,包括建立的模型也是類似,但在寫論文過程中的差別,會導致兩隊的成績差別也很大。一篇好論文首先要語句通順、條理清晰、用詞準確、無錯別字,而且論文中要有創新點來吸引評委的眼光。總之論文的寫作至關重要,會直接影響到比賽成績的好壞。

5、團隊精神

在數學建模競賽中,團隊精神是不可缺少的。三個人在分工的同時,要互相合作,遇到問題要互相討論。切忌一人建模、一人編程、一人寫作,這樣往往把問題考慮不全面,因此不管做哪個模塊,三人都要一起參與完成,這樣才能在有限時間內提交一篇相對完美的論文。

五、數學建模競賽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通過舉辦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對學生應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會有很大的提高,激發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潛能,同時活躍了大學生的學習氛圍。數學建模用到各學科的知識,學生通過參加數學建模,可以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素質、開拓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吃苦耐勞的精神、團隊精神、協調組織的能力,提高學生獨立學習、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些能力的提高,有助於學生今後的學習和工作。學生在競賽過程中獲得的獎項對學生今後的就業也有極大的幫助,往往應聘單位在同等條件下會優先招聘有數學建模經驗的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最終要提交一篇論文,在這過程中也可以鍛鍊學生撰寫論文的水平,為學生今後深造過程中打下好的基礎。數學建模競賽可以看作一個小的研究型項目,在這期間積累的經驗,為學生今後獨立承擔項目作鋪墊。同時學生在數學建模中培養的能力:研究問題中快速獲取信息、自主學習、探索精神、團隊精神,這些都有益於學生在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數學建模是一盞明燈,會給學生指明前進的方向,有了明確的方向,學生就可以為之堅持不懈努力奮鬥下去。

最後,數學建模競賽活動的開展,除了可以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以外,還可以推廣學生的數學認知。通過數學建模競賽,讓學生學會將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來,並且通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擴大了影響,消除了招聘單位一些認識上的誤區,讓人們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的魅力,學習數學,親近數學。

【參考文獻】

[1] 李大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數學建模優秀論文 篇二

摘要:

《數學課程課標》指出:數學是人們在生活、勞動和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學科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具有數學學習的好習慣是學好數學的根本保證。

關鍵詞:

傾聽與閲讀思考與合作發現與應用整理與構建

一、培養學生專心傾聽和認真閲讀課本的好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學生的求知興趣一旦被調動起來,他們就會積極參與,努力探索,專心傾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而興趣也是專心傾聽的根本。因此針對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點,在課堂上,老師儘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單純的知識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充分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上課專心聽講,老師上課時一定要精神飽滿,力求語言生動有趣,條理分明,使課堂引人入勝,使每個學生樂意聽。學生比較容易做到專心傾聽老師的語言,但是一旦指名發言或小組員討論發言時,大部分同學又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未能做到專心傾聽同學的發言。針對這一情況,我常常利用學生喜歡錶現的年齡特點,讓他們都來做小老師,對發言的同學作一個評價,如:説一説您認為發言的同學説得好在哪裏?不足在哪裏?您給他什麼建議等等。很多時候,都是由於這一環節,讓學生能夠做到堅持專心傾聽,並在專心聽講的基礎上,讓學生能更快更牢的掌握課堂知識,讓學生的語言和表達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

課本是學生獲得系統數學知識的主要源泉。在引導學生閲讀課本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良好的思維習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從閲讀教材中,通過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規律的思維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沒有認真閲讀的好習慣,會在多方面體現到其弊端:如做練習時不會審題、,讀題目時只讀一半,不會分析問題、不能理解概括題意,導致不能正確完整地解決他完全有能力解決的題目。如:我記得在一次測驗中,其中一題目為:請在下面的方格紙中畫一個直角,再標出它的各部分名稱。對於後面一個問題有三分之一的同學未能完成,原因在於沒把題目讀完。對於解決問題的題目,大多數同學只讀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數字或個別詞語做題,不作深入思考,而是憑着感覺做。如:在解決問題的題目中,看兩個數字相加超過一百肯定不對,一定用減法做了,因為1-3冊只學了100以內的加減法。又如:在求兩數相差的題目時,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減法。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認真閲讀的習慣是多麼的重要。

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習慣。

贊可夫有句名言:“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説,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數學是思考性極強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於思考、勤于思考、善於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低年級的學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主觀意識差,在課堂上容易跟隨大流,別人説什麼,他也跟着説什麼,不經過自己的思考。因此在課堂中,老師要創設思考的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時,要給學生留足夠的思考時間,提問學生時,要多方考慮,照顧各種層次的學生。對於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可以讓優生多發言,鼓勵他們多開動腦筋,讓他們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對於顯而易見容易解決的題目,多把機會留給一些稍微差的弱勢羣體來回答,及時鼓勵他們,只要他們答對或答對一點,都給予及時的表揚,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樂趣,激發他們動腦筋的慾望。學生的潛能是個不竭的寶藏,您對他有多大的信心,他們就能給您多大的驚喜。

合作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協助精神,團隊觀念和交流能力,並在思想的碰撞中併發創新的火花。如:我在教學《統計》時,先給學生播放一段路口視頻,讓學生統計在一分中之內過往的車輛有幾輛貨車、幾輛麪包車、幾輛小汽車,幾輛公共汽車,一遍放完後,很多他同學都説:“老師,太快了,再來一次。”我不吭聲,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再播放了一次,播完了以後,同學們還是來不及記錄。然後我問學生:為什麼看了兩次都為未能記錄下來呢?您們在小組裏討論一下,有沒有辦法能又快又準確的記錄下來呢?同學們各抒己見,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有的組員記錄麪包車、有的記錄貨車、有的記錄小汽車、有的記錄公共汽車,1分鐘視頻播完後,各個小組都有了統計結果。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明白了一個人的量力有限,自然而然就進行了小組合作,從而使合作成為學生的一種需求。

三、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和應用數學的好習慣。

數學來源於生活。本着“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並把數學應用於生活”的思想,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充分參與的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會數學的價值,老師要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實際出發,從*時看得見、摸得着的周圍實物開始,在具體、形象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現數學和實踐數學的興趣。如:我在教學《觀察物體》中“鏡面對稱”的內容時,先讓同學都去照一下鏡子,然後在小組立交流:人在鏡子裏的特點,鏡子內外人的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有沒有變化,學生通過活動和交流能總結出:照鏡子時內外的人上下、前後不會發生改變,而左右位置發生對換。

四、培養學生整理知識、構建知識結構的好習慣。

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整理、內化的知識,進而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個性化知識結構的思維過程。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重視引導學生整理知識,構建合理的、有利於後繼發展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學會一些學習數學的思想方法,為創新提供一定基礎。如:我在教完“5的口訣”時,給學生出了很有興趣的一道題,我問:您知道羅老師今年幾歲嗎?猜出來有獎品喲!學生們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然後出示一幅有規律排列的糖果圖,橫排7顆,有5排我接着説:“羅老師的年齡數隱藏在這幅糖果圖裏,看誰能很快數出一共有多少顆糖果的辦法。”同學們爭先恐後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説:我把7看成6,就有5個6,再加上5就是35;有的説:我先看成5個5,再加2個5-------。就這樣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得到進一步整理與內化。

雖然國小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於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活躍,接受新鮮事物快,因此,只要老師引導得法,訓練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的速度加快,並使良好的學習在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中紮根、結果。

建模技術論文 篇三

關鍵詞: 現代教學技術 整合 模式

一、對“現代教學技術”的界定

“在一般的理解中,我們往往把現代教學技術理解為與視聽設備、遠程教育設備、計算機、網絡、多媒體、基於計算機的軟件、課件等相關的技術,是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與教育相關的、可以對信息的創造、記錄、傳遞、再現、搜尋、修改和模擬的各種技術”。[1]這也是本文中所討論的“現代教學技術”的界定。另外,本文中的“現代教學技術”只侷限於20世紀60年代以來出現的各種電子技術,主要指計算機、網絡、多媒體、超媒體、信息技術等,所以本文中的“教學技術”就是特指“現代教學技術”,對這二者不做嚴格區分。

二、目前關於現代教學技術在教學中的整合模式研究

(一)“階段――層次”模式

這種模式考慮了現代教學技術整合於教學中所經歷的幾個階段,同時根據教學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程度和深度不同來劃分。如北京師範大學的馬寧和餘勝泉博士根據現代教學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程度和深度不同,把教學技術整合模式分為三個階段十個層次。三個階段依次是封閉式的、以知識為中心的課程整合階段:包括三個層次,分別是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信息技術作為個別輔導工具;開放式的、以資源為中心的課程整合階段:包括四個層次,分別是信息技術作為資源環境、信息技術作為信息加工工具、信息技術作為協作加工工具、信息技術作為研發工具;全方位的課程整合階段:包括三個層次,課程內容改革、課程目標改革、教學組織架構改革。[2]華東師範大學的曾祥霖和張紹文根據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程度及在整合過程中信息技術的定位不同,將教學技術整合劃分為兩個層次:淺層次整合和深層次整合。淺層次整合是指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應用於學科中,目的是促進教師教和學生學,主要依據的理論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深層次整合是指將信息技術的內容融合到其他課程的結構、內容、資源和方法當中,理論依據也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3]

這是一種線性的分類方法,凸顯的是現代教學技術整合於教學的階段性,整合的程度和層次是由低到高、由淺到深,低程度淺層次整合表現在把教學技術作為簡單的呈現或交流工具等機械地應用於教學中,高程度深層次整合表現在以教學理論為依據,把教學技術整合到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整合。這種分類方法比較詳細,能夠涵蓋大多數情況下的技術整合模式,但是它考慮維度相對單一,忽視了教學技術和其他教學活動要素之間的關係。

(二)“技術水平――學習類型”二維模式

祝智庭教授把技術應用於教學改革的分類分為四種:低技術支持的被動型學習、低技術支持的投入型學習、高技術支持的被動型學習和高技術支持的投入型學習。這四種類型在支持改革的過程中是可以按照圖1中箭頭的方向動態的改變,是一種連續的策略過程。其中低技術主要指錄像帶、錄音帶、e-mail、本地資源等技術手段,高技術主要指視頻會議、基於Web的資源、多媒體軟件、聊天室、數字畫板等技術;被動型學習指學生在傳統的直接教學方式下的學習,投入型學習指學生在革新的教學模式下主動探索的學習。[4]

圖1 利用技術支持教學改革的策略空間

這種分類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考慮了技術水平和學習形態兩個維度,尤其是從被動到主動的一個動態過程更是恰當地描述了學生學習的情況,這為我們從多維度建構教學技術整合模式開拓了思路,很有參考價值。但是就目前現代教學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狀況而言,這種分類實質上也只是考慮了一個有意義的維度而已。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確實有利於開展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但技術水平對教學的影響本身仍是一個存在爭議的課題。如美國著名教育技術專家Clark堅持學媒無關説,即學習結果和媒體類型無關,認為只要該媒體能夠實現教學所需的功能,選擇什麼樣的媒體不會對教學效果產生影響,更多的學者則持相反的觀點,認為不能忽視不同媒體對教學效果造成的影響研究,不能忽視對媒體的繼續研究。實際上,技術水平的高低與一個國家的經濟和技術支持等多種主客觀因素有關,而在我國,有條件開展教學技術實驗的實驗學校的技術支持水平差別並不大。就本文而言,我希望構建一種更能代表目前技術整合模式的分類框架。

(三)LTC框架

LTC(Looking at Technology in Context,LTC)框架是美國學者John Bransford、Susan Goldman和Ted Hasselbring提出的一種透過背景認識技術的框架。他們分別從學習理論背景和教育實踐的研究背景來認識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如何把技術整合到教育實踐中。其中學習理論背景包括三個變量:傳遞模式、建構主義下的部分教學時間、建構主義下的全部教學時間;教育實踐背景也包括三個變量:人為控制的實驗室、自然環境下的單個教室或學校、相互關聯的教室、學校和社區。[5]

圖2 LTC框架:一種在學習理論和教育實踐背景下認識技術的框架

分析上圖可以看出,在學習理論和教育實踐兩種背景下構建出LTC框架,該框架包括9個單元,每個單元分別代表了目前存在的某一類型的教學技術整合模式。該模式對環境的引入為我們認識技術提供了新的角度,極具參考價值。但是我認為,有關傳遞模式和建構主義模式的分類法不足夠合理。眾所周知,建構主義是現代教學提倡的學習理論基礎之一,而傳遞模式只是一種以傳播理論為基礎的教學方式,所以用傳遞模式和建構主義模式兩種模式來包括所有技術整合的理論背景欠妥。另外,教學發展的歷史幾乎與人類發展的歷史一樣長久,其間經歷過的教育家和心理學家也提出一些很有價值的教育理論,如巴班斯基的“最優化”學習理論、布魯納的“學科結構論”、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加涅的“聯結――認知”學習理論和奧蘇貝爾的“教與學”的理論等,它們在很多情況下仍然作為現代教學技術應用的基礎,絕對不可以忽略掉。

三、現代教學技術整合模式的建構

(一)建構現代教學技術在教學中的整合模式的原則

第一,要既能儘可能地涵蓋出現過的各種教學技術整合的情況,又能反映目前教學技術整合的現狀。現代教學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左右的程序教學,然後經歷了計算機輔助教學、計算機輔助學習、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學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各種實驗;在學習理論上也大致經歷了從行為主義到認知主義,再到建構主義的變化。從現狀來看,理論上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的技術整合模式研究為焦點的,而具體實踐中則是以教為中心的技術整合模式居多。本着這個原則,我認為要科學地選擇不同的維度來構建模式,儘可能地使其涵蓋全面且反映現實。

第二,要能指導教師如何把現代教學技術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去。理論的最重要價值之一在於能夠指導實踐,每一種教學技術整合模式都要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和適用範圍,它們相互之間既有本質的不同,又是一個整體中具有互補關係的組成部分。整個模式所依據的背景和技術本身之間是有直接的相互作用的,同時,這個背景的概念也是明確的,並且可以用確定性的標準來衡量,這樣才能指導具體的教學實踐。

(二)建構現代教學技術在教學中的整合模式的維度分析

首先,現代教學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帶來的明顯變化之一是教學設計理論的改變。早期技術只是作為一種工具、手段被應用到課堂中,而沒有帶來教學方法和策略上的變化,其功能多停留在呈現、傳遞而已,如斯金納的程序教學,傳統的教學結構並沒有改變。後期研究的重點開始轉向改變教學結構,變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為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所以現狀是:一方面,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雖然不斷受到批評,但是它延續了很多年必然有其存在的價值。廣大的一線教師熟悉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模式,加之其存在的時間較長,專家學者們對這種模式的研究也比較深入,所以直到現在以教為主的教學仍然大量存在,班級授課、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方式在我國仍然是主要教學形式。另一方面,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模式又被極力倡導,甚至出現極端建構主義的誤區,總的來説,這種模式在理論上的研究要超過實踐中的應用。所以,近20年來,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帶來的主要變化之一是教學設計理論的變化。

其次,現代教學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帶來的另一個明顯的變化是教學環境的改變。從赫爾巴特提倡班級教學以來,班級授課制就作為主要教學形式一直延續到現在,教學環境就是一個單獨的教室。隨着技術手段的不斷髮展,尤其是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學技術的出現使得教學技術實驗跨越了空間距離,技術使得教學可以在不同的教室、學校或地區之間進行,可以形成一個“虛擬社區”,或者説是“虛擬教室”,這種空間上的跨越又可能引起教學策略、教學管理、教學評價等方面的變化。所以,技術應用帶來的教學環境上的變化也是我分析教學技術整合模式的一個維度。

(三)“教學設計理論――教學實踐環境”二維教學技術整合模式的建構

首先,從教學設計的理論這一維度講,技術整合模式包含兩個變量:以教為中心的整合模式和以學為中心的整合模式。

其次,從技術應用於實踐的環境這一維度講,也包含兩個變量:開放的環境和封閉的環境。其中,封閉的環境是指教學技術實驗是在封閉的單個教室中進行的,比如可以是普通教室、語音實驗室、計算機機房、多媒體教室等。開放的環境是指教學是在通過技術手段相互聯繫起來的兩個或者多個教室、學校、地區或者國家之間進行,比如通過網絡相互連接起來的多功能教室、遠程教學等。

我們可以從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教學實踐的環境兩個維度出發,把現代教學技術在教學中的整合模式用表1表示。

表1 現代教學技術在教學中的整合模式表

分析上面的表格我們可以看出,在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教學實踐的環境這二個維度的組合下,教學實驗中技術整合的模式可以有四種:以學為中心的開放的整合模式(A1B1)、以教為中心的開放的整合模式(A2B1)、以學為中心的封閉的整合模式(A1B2)、以教為中心的封閉的整合模式(A2B2)。

這四種模式不僅概括了現代教學技術整合於教學中的不同類型,而且表明了教學技術和教學設計理論、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現代教學技術促進着教學設計理論的改變和環境的“擴展”,同時教學設計理論和環境也影響着現代教學技術整合方式的改變。

四種技術整合模式本質上沒有優劣之分,不同的模式適合於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情境和教學對象。事實上,所謂教無定法,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可能會不自覺地採用多種教學技術整合模式,所以鮮有老師純粹是建構主義者或是傳統教學的維護者。傳統教學中的以教為絕對中心肯定是不可取的,但是我們要避免矯枉過正,極端建構主義必然也是站不住腳的。本文既無意於把某一種模式與其他模式割裂開來,又無意於傾向於哪一種模式。它們各有優勢和不足,是連續的教學策略中具有互補關係的四種整合模式。

參考文獻:

[1]任友羣。教學技術推動着教育改革[J].湘潭師範學院學報,2003,(5):99.

[2]馬寧,餘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層次[J].中國電化教育,2002,(1):9-13.

[3]曾祥霖,張紹文。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層次和基礎[J],電化教育研究,2006,(1):50-54.

數學建模優秀論文 篇四

星期六,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杭州旅行。旅行怎麼能少了水呢?於是,我和爸爸一起去買水。

到了商店,我亮着嗓門對服務員阿姨説:”阿姨,我要買三瓶水。“爸爸指了指掛在牆上的牌子。我順着爸爸手指的方向看過去,只見牌子上寫着:”裝修清倉,每樣物品買2送1“幾個大字。我想:買2送1,2+1=3瓶,那我不是隻要買2瓶就夠了!我又對阿姨説:”阿姨,我只要買2瓶。“阿姨笑眯眯地給了我3瓶水,而每瓶水的價格是1元5角,我買兩瓶水那就是:1。5元+1。5元=3元,我花3元錢可以買到3瓶水,比*時便宜了1。5元,*均下來每瓶水的價格是1元。我給了阿姨一張5元的'紙幣,阿姨找我了兩個一元硬幣,我和爸爸高高興興地走了。

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讓我們去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吧!

數學建模優秀論文 篇五

摘要:

21世紀的基礎教育,應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充分展現學生的主體性,追求個人的全面發展。在課堂教學中,要打破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角”,學生是觀眾或聽眾的弊端,使學生主動深思理由,成為學習的主體。這就要求教師合理運用學習策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去發現理由,分析理由,並且解決理由,讓他們從發現中尋找快樂、主動獲取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教師如何引導與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呢?在國小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培養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國小生的特點是:有求知,但大部分人求知慾不夠強烈,經不起挫折的考驗。如果一個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慾並能付諸於實際行動——學習,那麼還有什麼理由使他成為一個失敗的學生呢?鑑於此,我們教師所應該作的,就是激發求知慾,並引導學生保持和加強求知慾,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1、創造情境,激發興趣

數學雖然是一門抽象學科,但數學也來源於生活。尤其是國小數學,與現實生活的接軌更加明顯。因此,情境教學,不單可以讓學生更好的記憶知識,尤其重要的是可以給予學生較好的認知形象。國小生愛玩,抽象的道理無法理解,但形象的實體卻能激發興趣。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可以這樣設計:請學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並仔細聽老師要求,然後做。如果有4(2)個月餅,*均分給小明和小紅,請用手指個數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學生很快伸出2(1)一個手指。教師接着説現在有一塊月餅,要*均分給小明和小紅,請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這時許多同學都難住了,有的同學伸出彎着的一個手指,問他表示什麼意思,回答説,因為每人分到半個月餅。教師進一步問: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被問住了。此時,一種新的數(分數)的學習,成了學生自身的。

2、肯定深思,給予表揚

每個人都有被別人肯定的,國小生尤其如此,尤其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得到老師的表揚,是每個國小生心底的願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對於任何同學的理由,哪怕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只要他們自己動腦筋深思了,我都會給予肯定,給予表揚。

二、合理引導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第一作用就是傳道。何謂“道”?“道”,是策略,是認識理由,分析理由,解決理由的方式策略。因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首先要傳道。

1、注重學法指導,培養學習能力

在課堂之上,要讓愛動,愛玩的學生集中精神,積極深思,就必須在使他們有效地把耳、目、腦、口利用起來。教給他們科學的學習策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他們獨立學、思、用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地喜歡學習,主動學習。主要就是四會:會聽,會看,會想,會説。

會聽:讓學生聽講時要邊聽邊記,抓住重點。不僅要認真聽老師講,還要認真聽同學發言、聽同學發言中存在什麼理由;會看:主要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觀察習慣;會想,首先要肯想;會説:語言是表達思維的重要方式,要説就要去想。在課堂上儘量讓學生多説,就能推動學生多想。

2、培養獨立解決理由的意識

一定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學習知識,學會多少知識,都是自己的財富,跟同學,家長無關。面對理由,不愛動腦,稍有困難就求助老師同學,是沒有作用的。要想有所得,必須要經過自己的深思。雖然,有些同學現在不明白這個道理,但為人師者,必須培養學生獨立解決理由得意識。

三、分類要求

課堂教學目標要有層次性、針對性。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練習題一般分為基礎練習題,如教材後的“做一做”,可讓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去講和做;變式練習題,如教材中的練習題,讓學習基礎一般的學生去講和做;綜合練習題,如教材中帶星號的練習題,讓學習基礎好的學生去講和做。這樣,全體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真正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以上三點,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心得體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以學生為本,處處為學生着想,以學生為本,努力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熱情高漲地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學習知識,鞏固知識,拓展知識,學生才能不斷獨立,不斷自主地學習新知,也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數學建模優秀論文 篇六

轉眼間我從20xx年9月份參加工作至今已經一年,經過這一年的努力工作和不斷學習,我獲益良多。

在這裏感覺有必要總結一下近一年的得與失,發揚好的地方改進不足的地方,回顧走過的路可以更好的看清前面的路,並且更加積極的投身於今後的教育事業。

一、思想方面

良好的師德風尚是一名教師所努力追求並竭力保持的必備風範,並且我一直將一句話銘記於心,身正為師。因此,在這一年中,我始終牢記自己所領悟到的師德建設要求。在育人思想上,堅持以人為本,關心熱愛學生;課外我努力與學生做朋友,用心與他們溝通,希望能真正瞭解他們的所想所愛。總得來説,我做的一切目的是一樣的,就是希望能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在行為作風上,強化自律意識,為人嚴謹,作風正派,為人師表,講文明懂禮貌,用自身的實際行為給學生樹立好學、勤學、活學的榜樣

二、工作方面

作為一名新教師,一切都是新的,20xx年九月來到學校,我承擔了一年級,二年級,四年級的英語教學工作,並且擔任了一年級的班主任。工作充實而不乏挑戰。儘管教學和管理任務非常沉重,但兩者都是我的工作中心。我知道唯有勤勤懇懇的工作,才能儘早的適應教學工作,站穩講台。因此,我認真備課,認真閲讀教學參考書,認真寫好每一份教案,並虛心向同組老師請教、學習,台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尋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口。我經常思考英語的教學方法,學習教學設計,以及組織與我們學校相符合的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思想,把課堂還給學生,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在課後,也不斷地進行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在以後的教學中加以改正。在英語教學方面雖然教學方法還不是很成熟,但我已在教學中學到了很多。逐漸的有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方式,這都是各位老師和鄰導們的栽培和幫助。在此十分感謝大家對我的幫助。

在這一年中,作為一名年輕的班主任,我虛心地學習優秀班主任的治班之策,不斷地摸索管理班級的各種方法,雖然進步有些緩慢但是我一直堅持不懈的在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的班主任之路上不斷探索進取,也希望各位老師和領導能夠在今後的工作中對我多加指導,批評和建議。

三、學習方面

作為一名新教師,自身的學識相當重要。自從走上教師這一崗位以來,我不斷學習,繼續學習。學習成為我工作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我積極參加新教師職業技能與職業道德的培訓,積極參與各種教學活動,並且通過閒暇時間自學研讀有關教育教學理論等方面書籍,通過這些途徑,我不斷充實自己的頭腦,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以便在工作中能以先進的理論作為指導,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

經過一年的工作與學習,我自感收穫頗豐但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等待我去提高。首先我覺得我的教學設計能力還待高,其次,可能是年輕吧,在管理方面,有些事情時還過於急噪,需要有更多的耐心。我相信在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中,經過磨練,我會改善自己的不足,越做越好,希望各位老師和領導能夠繼續支持指導我的工作,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wnvv3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