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信息技術與教學論文【新版多篇】

信息技術與教學論文【新版多篇】

信息技術與教學論文【新版多篇】

信息技術與教學論文 篇一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術; 三通兩平台; 國小數學; 翻轉課堂; 班班通; 微課程;

1 前言

隨着教育體系的不斷改革, 信息技術的運用已經成為新時代教育教學的一大潮流, 成為現代化教學的重要標誌。而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融合, 也讓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產生變化。同時, “三通兩平台”的建設也將學生、家長以及教師更緊密地聯繫到一起, 形成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的教育模式, 從而實現信息技術與國小數學教學的深度整合。

2 農村國小教育信息化的現狀分析

基礎設施落後這些年來, 隨着信息化教育時代的到來, 許多學校在教學上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併購置大批先進的教學媒體設備, 甚至有些學校還設立了微機室。然而, “一支粉筆一張嘴, 一塊黑板講一天”的情況仍然是要面對的現實。當農村的學生還在努力認真學習電腦的基礎知識, 教師還在學習如何製作教學課件時, 城市裏的學生早已習慣了這樣的教學模式, 每天都面對大屏幕中生動有趣的教學課件進行學習;當農村實現班班通時, 城市裏的學生已經可以利用各種移動設備, 和教師以及同學在線進行交流和討論。現在, 農村學校雖然已經擁有實驗室、音樂室、圖書館等六大功能室, 但是在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始終處於跟進狀態。

資金投入不足雖然政府部門每年都會撥給學校一定資金用來購買教育技術裝備, 然而事實上很多學校購置教育技術設備的經費仍是杯水車薪, 很難滿足實際需求。這些年來, 許多大城市已經在大力推廣翻轉課堂、微課等依託網絡平台的新的教學模式, 人手一部移動終端設備, 而對於農村學校的學生來説, 這些都是無法想象的。另外, 由於一部分領導沒能意識到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沒有深入到教學第一線, 對學校的技術設備配備情況不瞭解, 也不夠重視, 即使知道一些情況, 也不理會, 不制訂解決方案。

資源存在浪費問題部分教師對現代化信息技術設備及軟件掌握不夠好, 操作不熟練, 資源利用率普遍較低, 再加上課上操作不熟練, 不但嚴重浪費時間, 還讓學生產生反感;學生課下不能更好地利用現有資源來完成預習、鞏固和拓展, 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

教師教學理念相對落後由於受到長期的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 很多教師在觀念上無法及時改變, 無法預知信息化教學對未來教育的影響。許多教師認為, 提升課堂教學品質的唯一辦法就是時間加汗水, 致使教育思想觀念以及教學方式明顯落後;習慣了傳統的黑板課堂教學方式, 在課堂上, 無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只能在課後給學生布置大量作業;學生的學業負擔太重, 課堂內容枯燥乏味, 以至於學生越來越厭倦學習。另外, 還有一部分教師認為這些都是花架子, 沒有什麼實用價值, 根本不適用於農村教育, 反倒會浪費時間, 導致信息化教學的應用及推廣受到很大阻力。

針對信息化課程教學缺乏完善的考核機制, 很難調動學校師生的信息技術應用積極性由於信息技術不是國小教育中的主要科目, 在進行考評過程中也未將其列為主要考核項目, 考試結果更不會影響績效評價, 因此在農村國小教育中失去對信息技術應用教學的發力點, 從而使信息化教學難以滿足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3 農村國小教育信息化的“三通兩平台”建設

“三通兩平台”中, 三通指寬帶網絡校校通、教學資源班班通以及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 而兩平台指的是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和教育管理服務平台。

全面落實三通校園網建設根據上級指示, 並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 學校全面建設校園網絡系統以及網絡教學系統, 同時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教學資源班班通, 以及網絡教學空間人人通, 解決了聯網最後一公里問題。每一位教師都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個人空間和名師工作室, 其中包含教學理念、學科思想以及教案和學案, 同時包含特色課程和課題研究, 還有教育案例和論文園地等具有特色的內容, 不但成為提升教師教學水平的平台, 也開闢了和學生進行交流的路徑。而對於學生來説, 可以隨時進入校園信息平台, 建立自己或班級的學習空間, 讓學生能夠做到自主學習。

建立高效服務的兩平台兩平台所指的是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和教育管理服務平台, 這兩個平台的建立對於教育信息化建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 使資源配備及服務形成集約化, 做到信息共享;其次, 通過開發的應用系統, 使數據變得更精準且具有動態性, 從而為地方教育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進行多種學習方式創新信息化教學的重點就在於學習方式的創新以及教學模式的改革, 讓教育教學不再只侷限於課堂上, 而是要讓它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探索出全新的教學模式。

1) 情景化學習:合理運用信息技術, 利用其獨有的優勢創設形象而又生動的教學情境, 讓學生可以從中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教學內容。

2) 自主學習:學生充分運用網上的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

3) 合作學習:學生通過網絡平台, 與教師進行在線交流和溝通, 也可以與同學之間交流學習, 還能夠與專家進行交流談話, 從而有效地解決遇到的難題。

4) 探究性學習:學生根據實際生活經驗自主選擇課題, 通過上網預覽, 對問題形成基本認知和了解, 然後通過分析加以論證, 從而決定最終的課題。

5) 創新性學習:通過創建創客教育團隊, 對課堂教學進行深入改革, 並強化教研及科研工作, 分別建立學生、教師以及家長的個人創客教育空間, 將教學成果分享到空間中, 在做到教學成果共享的同時, 還能推動學校數字化教學的發展進程。

6) 微課程學習:通過媒體設備製作微視頻, 利用網絡將錄製好的視頻按照學科類別分別共享到網絡平台, 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觀看、重複觀看, 以此來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還可以將教師的微課教案分享給學生, 使學生能夠通過課外自學結合課內指導的教學方式, 加強自主學習的能力;此外, 利用翻轉課堂這種新的教學方式, 可以加強學生協作探究的能力。

4 信息技術與國小數學教學整合的優化措施

信息技術與國小數學教學內容的整合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祕莫測的想法, 是因為它脱離了實際。數學新課程標準中也提到數學要儘量做到“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 根據生活經驗和已經具備的知識出發”, 也就是説, 數學應該接近生活, 數學問題要更加生活化。所以, 要選取實際生活中藴含的數學問題對數學教學資源進行整合, 注重數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的關聯, 重視其對教育的實際效果。

在國小數學教材中, 幾何圖形一直都是教學的重點內容。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瞭解幾何圖形的特點, 可以利用媒體設備製作課件, 通過實際物體抽出其形態以及位置, 並對點和線以及面和體進行突出顯示, 讓學生能夠在腦海中想象出幾何圖形的形態, 凸顯其本質的特點, 實現從形象到抽象的思想轉化過程。如在“方位與圖形”的教學過程中, 可以先向學生展示出一些大家都比較熟悉的物品的圖案, 之後將這些圖案的顏色等與數學無關的全部抹去, 讓圖形更加清晰, 以此來引發對圖形的思考和研究。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 不但能使學生在認識圖形的形狀大小以及位置關係的過程中集中注意力, 還能啟發他們的思維, 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與國小數學教學形式的整合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有的教學需求, 因此需要將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進行整合, 形成全新的教學模式。目前, 教學重點在於如何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以及處理信息的能力, 所以要在這一方面加強指導, 將教學內容從課堂延伸到生活, 培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以及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如“相遇問題應用題”這一部分, 它既是國小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內容, 也是教學中的難點,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 教師通常是通過畫圖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相遇以及相向, 然而這種方式無法準確描述同時出發和運動速度等問題, 學生也很難理解, 沒有辦法掌握知識要點。而教師通過媒體設備的運用, 並結合生活實際, 以動態的方式向學生直觀地展示這一過程, 讓學生可以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加強對事物的理解分析能力。

信息技術與國小數學教學空間的整合利用教師空間、學生空間及班級圈進行交流分析, 方便知識點的共享和難點問題的解決, 讓學生通過網絡和空間及班級圈, 尋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教師可以把每節課的知識點和重點內容上傳到個人空間及班級圈, 把作業發到班級圈讓家長監督學生完成家庭作業, 還可以通過班級圈和學生家長進行交流溝通;學生如果有課堂沒掌握或掌握不清楚的, 可以在課餘時間通過查看教師空間或班級圈進行查閲學習, 或者和教師及同學進行在線互動和探討, 有重點地解決遺留問題、拓展問題;家長可以通過關注班級圈監督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 可以和課任教師及其他家長共同交流、溝通, 達到及時瞭解、監督和管理。

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篇二

1.1信息技術課程特點

《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2000年)指出,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基礎工具課程,具有知識性和技能性。《基礎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徵求意見稿)》(2012年)指出,信息技術要以培育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為總目標。由此可見,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它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學生的自我操作練習來掌握技能,要求學生不但能夠從理論層面上知曉信息技術,更要具備恰當運用信息技術工具處理各種事務的能力。

1.2中國小生學習特點

當前的中國小生被稱為數字時代的原住民,又叫數字土著,他們是伴隨着計算機、互聯網等新技術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學習者。數字原住民生活在一個被各種新技術和新產品包圍的數字化環境中,從小便習慣了數字化的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當前的中國小生崇尚自主學習,他們習慣於迅速地獲取信息,處理多種任務,他們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不強等。

1.3信息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通過分析信息技術課程特點和當前中國小生的特點,發現當前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存在一系列問題。首先,班級授課制的弊端。目前的信息技術教學以大班集體教學為主,不同學生信息技術水平差異很大,增加了教師輔導的難度;課下也沒有合適的學習環境和資源可供學生自主學習。其次,教學觀念落後。信息技術是一門注重動手操作的課程,但是目前很多信息技術教師仍按照傳統觀念教信息技術課,致使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學習興趣僅體現在可以上網和玩電腦。最後,信息技術課程的評價制度有待完善。目前的信息技術評價仍以傳統的考試為主,考試內容陳舊,考試模式機械呆板,對操作技能的考核依舊是制約信息技術教學的瓶頸。

2微課概念及創新性

2.1微課概念

在國內,“微課”概念最早是由胡鐵生老師率先使用的。黎加厚老師給“微課”(或者稱為“微課程”)的定義是:“微課程”是指時間在10分鐘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説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焦建利老師認為,微課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結合上述定義,筆者將微課定義為:圍繞某個知識點、難點或教學環節展開的簡短、完整的教學資源包。微課程以其短小精悍、針對性強的學習內容、隨時隨地的學習網絡、反覆播放的學習形式,而受到教師和學生的歡迎。

2.2微課的創新性

根據微課定義,歸納出微課具有短小精悍、主題突出、資源多樣、交互性強等特徵,它突破了乏味宂長的課堂教學實錄和靜態課件的弊端,有利於學生注意力的保持,特別適合網絡時代下碎片化學習的需要。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教育資源組織形式,結合“翻轉課堂”理念,給信息技術教學帶來巨大創新。其優越性體現在:1)微課一般只涉及一兩個知識點,主題突出,既有利於替代教師的多次講解,也可實現個性化、有針對性的教與學;2)微課播放時間短,一般5~15分鐘,符合數字原住民的注意力規律和認知特點;3)微課綜合了在線學習和課堂學習的優越性,結合翻轉課堂的理念,可實現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創新;4)具有強大交互和反饋功能的信息技術微課,能夠更好地維持學習者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尤其是測驗類微課能夠極大改善當前操作技能評價的弊端。

3信息技術微課的運用

信息技術教學內容有基礎知識類、操作技能類、綜合作品類等方面,可以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開發不同類型的微課。類型多樣的微課,配合相應的網絡學習的平台,不但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多樣化的學習路徑和學習活動,還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侷限,為學生課前、課中、課後打造全方位的學習空間。

3.1作為學生課前的預習材料

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不同於語數外等主課,它以操作為主,課時少,如果沒有提前預習,學生很難跟上進度。教師可以在網絡平台上以微課的形式,給出每節課的學習清單,並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源,供學生課下自主學習。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和需求來學習,為課堂教學打好基礎。

3.2作為教師課堂中重難點講解的幫手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注重實踐操作的課程。教師可以把操作中的重難點錄製下來,做成微課,通過極域電子教室或是其他平台分發給學生。通過微課開展學習,學生可以自主控制學習進度和學習深度,重難點可以反覆學習微課,或請教老師和同學。一方面減輕了教師輔導的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另一方面有利於不同水平的學生自主學習,避免了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吃不飽”和“吃撐了”的弊端。

3.3作為學生課後鞏固提升的重要資源

信息技術課每週一次,即使學生課堂上完成了相應的操作,沒有複習鞏固,間隔一週,很容易遺忘。信息技術練習型微課可以起到對所學操作技能的鞏固和提升作用。操作技能考核一直是制約信息技術課程發展的難題。教師利用相關軟件製作微型考核題,尤其是帶有反饋機制的信息技術練習型和測驗型微課,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成就感。學生通過不斷地操作練習,達到鞏固其操作技能並提高其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的目的。

4結束語

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篇三

1.以實踐應用導向教學模式

教師為主導,把教學任務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組織引導學生在實踐應用的環境和氣氛下,自行完成學習任務並反饋和評價學習效果,提高綜合應用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有以下優點:教學形式不再以教師傳授為中心,學生是活動中心,實踐應用是導向,學生參與的程度更強,表現為學生主動要學;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獲得內在喜悦滿意的心理來完成教學任務。這種教學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來解決實際應用問題。小組成員通過討論來分析問題、制定問題解決計劃、實施計劃、解決問題,小組成員的活動與小組的學習結果息息相關。學生間的合作快樂且有趣,能有效地改善枯燥乏味的個體學習。不同類型、不同知識結構的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可取長補短,互相幫助。在這過程之中,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賞識和包容異類學習同伴的精神都會得到極大的發展。

2.實踐應用任務驅動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大綱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調整和編排,把要講的理論知識穿插到每一個實際應用案例中,在案例中完成教學目的。在案例中對相關的理論知識為學生進行詳細講解。這樣,課堂教學的氣氛才會生動形象,不會枯燥乏味,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習活動都以實踐應用問題情境的方式開始,所選用的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相關,問題也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設置,具有一定實用性,跟生活或今後工作緊密相關,學生學習積極性就會高。因此,當他們解決問題後,會有一種滿足感和自豪感,這種滿足感和自豪感又會激發他們更進一步地學習。隨着他們不斷地深入探究,獲取的知識也就越來越多,學生的自信心也會得到不斷地增強,從而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內容的改變——更新教材,因材施教

在以就業為導向並結合中職信息技術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制定滿足社會需求的校本教材內容,不為傳統教材的知識體系所束縛,面向社會發展需求探索新的知識體系,自己以模塊知識結構編寫新教材。提高教材內容的實用性和實效性。與此同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因專業不同施教,瞭解每個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針對其專業要求、專業應用方向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學之有用,自然也就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比如我在學前專業只教學生使用系統自帶畫圖軟件,而在旅遊專業我教學生用Photoshop修改美化照片。

三、帶學生深入企業——聯繫實際,活學活用

帶學生到企業瞭解信息技術的應用,通過平時多對企業的接觸,課本知識就不會這麼抽象了,也可以讓學生更平緩地轉型成企業員工,讓學生對今後進入企業實習更有信心。學生實習或走向工作崗位,在企業裏不敢求教主管或老闆,企業人員也不會像老師這樣耐心對待學生、理解學生,而教師可以隨時為學生解惑。與實踐應用相結合,本着“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大多數時候教師不直接告訴學生應該如何解決面對的問題,最多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學生必須在已有的資料的幫助下,通過自主學習獲取對於問題的認識和理解,確定解決辦法,從而解決問題。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有了選擇、探究和創新能力,和探索質疑、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四、總結

信息技術與教學論文 篇四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語文 整合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信息技術應用的普及,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引進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教學內容的信息化、教學過程的策略化、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教學資源的網絡化,更好地提升育人質量,促成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教育戰線大勢所趨。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也就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並把它作為課程教學一種新方式。對這種“整合”教學方式的研究和實施將會對中學生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的發揮、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創設良好的基礎,使中學語文教學朝着特色、個性的教學方向發展。本文就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課程整合的幾點思考及研究、實踐,作一些初步的探討。

就我所瞭解的情況而言,我同意教育界權威人士的“雙翼齊飛”的意見,即一翼是網絡,一翼是多媒體。

一、語文教師要充分重視“網絡”這一嶄新載體的作用

1、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展示。傳統作文教學受條件限制,作文指導或訓練往往針對性不強,課堂往往是極個別寫作精英巡展的舞台,或者是對極個別學生進行解剖的實驗室。然而網絡卻打破了這種侷限,給了每個人亮出自我、展示自我的空間。所有參加實驗的學生,每人都有機會露臉,每人都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欣賞、讚美、鼓勵、鞭策!他們在這裏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獨立存在,增強了在線寫作的自信,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寫作的積極性,特別是強烈激發了平時課堂作文中“名不見經傳”者的創作熱情。在這裏常常看到寫作新人浮出水面,看到他們一發不可收的“激情大寫意”。

2、網絡作文教學交互性強,能使學生和家長都能參與交流。作文是一個情動於心而發之於文的過程。動情才能動筆,動情才能投入,動情才能動人。當師生交互、生生交互構成一個輕鬆和諧的“場”時,這個實驗基地就成了一個富含智力和與非智力因素的“交流基地”。當老師為充滿才情的文章及時送上讚美,被賞識者常常激情高漲,一發而不可收拾;當老師發現文章問題,提出建議,修改稿總會在第一時間傳來;當老師把平凡文章的閃光之處大加肯定時,不少人會除去自卑,增強知信,力求篇篇作文有亮點。學生可以隨時感受着老師的關注,他們對自己的寫作就更充滿期待。效果特別突出的是網絡作文將作文教學活動延伸到了師生之外,不斷有學生家長跟隨學生一起瀏覽網絡作文;有的家長與孩子一起選擇有價值的文章,及時擴充內容;有的幫孩子保存作品,增強孩子的成就感;有的看到孩子文章獲得高度讚賞,立刻下載,複印出來供全家及親朋和欣賞。這些不僅加強了學生與教師的聯繫,而且緊緊聯繫着學生周圍的人羣,包括遠在千里之外的家長和親朋。

二、對語文的多媒體教學要給以足夠關注

在網絡普及這前,電化教學主要指多媒體教學——即運用多媒體“課件”來進行教學。所謂課件,也大多是用PPT或網頁等工具製作的利用多種媒體素材輔助“講課”的軟件。這種課件主要用於課堂演示,目的是使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獲得直觀認識,或對某種情境獲得形象感受。但很長一段時間,人們總是覺得藉助多媒體的直觀演示來教語文,似乎有點像把詩歌鑑賞變成畫片欣賞、把小説教學變成看電影,有多大必要呢?這種疑問,顯然與語文學科的多媒體教學的啟動較緩不無關係。

人們逐漸發現,多媒體的功能其實也並不僅是直觀演示。比如,當一個關鍵詞、關鍵句或一段重要文字,不管是在教師講授還是在學生髮言時,倘若及時醒目地出現在大家眼前,這種視聽結合的強化,不正是提高語文學習質量所十分需要的嗎?也許有的人會説,這豈不是與在黑板上寫板書一樣嗎?應當説,有時差不多,但有時絕不是板書代替得了的。因為板書容量有限,呈現方式單一,所以即使是文本的展現,板書與多媒體的作用也不可同日而語。文字形態、關鍵性文字的出現方式、出現位置、或按需要次第呈現、或反覆出現、或及時隱藏——也就是説,僅就文本呈現這一點而言,怎樣利用視聽結合效應來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多媒體的功能就還有極大的用武之地有待開發。退一步,就説是形象化的演示吧,對語文教學來説,“適時”地使用一些精美畫面、模擬動畫,穿插一些表演的片段,也往往是非常有益的。

總之,教師教育思想、教學手段的變化,必然導致教學模式的變化,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實際,或採用單機教學,或採用多機教學,或多種教學手段同時使用,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意對教材的挖掘,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注意引導學生自學,組織學生深入到學習過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愉快而自覺主動地學習,讓學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語文課程整和的教學,對於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是信息技術課程和語文課程雙贏的一種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必將對教育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定會使我國的教育事業欣欣向榮、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克抗、黎加厚等人在中國教育技術協會2004年年會上的報告

2、《網絡科技時代》2002年第1、2期《課程整合的內涵與功能》、《課程整合的操作策略》

3、肖川:《新課程與學習方式變革》,載《中國教育報》,2002.6.1

信息技術與教學論文 篇五

1.1能夠促進教師進行創造性教學,提高教學水平

在中學政治教學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結合中學政治學科知識的理解,尋找一些生動、鮮活的材料,製作成教學資源,才能豐富政治學科的教學材料,才能促進學生知識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如:從備課到設計製作教學課件等都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備課,可以把教學目標在網上,引導學生進行網上討論。另外,可以聯繫社會生活問題和知識點,為學生提供發表評論的公開論壇等等。同時,教師要聯繫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堅持課堂互動,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生動、逼真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自覺地進入到學習狀態中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夠把新知識、內容引入到課堂中,對教學情境的設計具有很大的展示作用。由此,在操作和實踐中,教師運用這種創新型的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實踐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學生還可以根據實際生活設計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從而促進了教師進行創造性教學,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

1.2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在現代教育的要求下,為了實現對信息的準確利用,教師要重視學生對信息的甄別能力,積極地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實踐的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信息素養,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在政治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夠對自己掌握的信息進行多種方式的交流和傳遞,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大容量的存儲,利用圖像化交互界面技術,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建造一個聯合性的自主學習氛圍。同時,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信息技術能夠突出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行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通過網絡的交互作用,實現學生和他人合作、協商學習的目的,培養學生獲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從而能夠有效地利用信息來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問題,獲得知識和能力。

1.3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目前,很多學生缺乏對學習政治課的興趣,認為政治課只是一門死記硬背的課程。但是隨着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通過多媒體不斷地向學生提供文字、圖像、動畫等等信號,利用網絡對學生進行政治課的學習和研究,形象地再現了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不但能夠增加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注意力,還能克服學生感官上的侷限性,從而在新思想和新觀念的影響下,使學生提高了對政治課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獲取、分析和運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效率。

2、信息技術與中學政治教學有效整合的途徑

2.1構建探索研究型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隨着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首先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通過上網查閲資料,根據知識內容進行自主地學習,增強自己學習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其次,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選擇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選擇恰當的學習步驟,從而自主地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再次,教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使學生參與到教師課件的製作過程中來,並且按照不同的路線,因材施教,把精心設計和加工的多媒體課程信息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學到課程知識,培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及創造探索研究科學的精神。

2.2構建情境創設型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情境創設型教學模式的核心是如何恰當地創設問題情境。它是在實際生活的環境中設置或者模擬問題,從而進一步引出學習的內容。因此,為了達到教學目的,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使學生在形象生動的學習環境中,能夠具有直觀的感官認識,強調學生學習內容的教育功能、實用性和生活的聯繫性,不但要發揮學習方式上的作用,還要協助學生轉變學習觀念。首先,在選取、設計情境的時候,要注意和教學內容相符合。其次,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設計情境的時候要生動形象。再次,為了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設計的情境要具有創新性。最後,為了提高不同學生的知識水平,設計情境的時候還要具有層次性。由此可見,通過網絡協同學生開展學習,能夠改進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方式,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2.3構建模擬演示型教學模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教學中,信息媒體具有以下幾點優勢:首先,能夠為學生構建一個豐富多彩的視聽環境。其次,利用信息媒體的動態性,使原來靜態的知識變成生動活潑的動態知識。一是為了促使學生積極地去思考,可利用信息媒體活躍教學氛圍,模擬演示創設逼真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利用信息技術模擬演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加強教學效果。三是利用信息媒體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優勢,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並且利用信息媒體信息內容再現的優勢鞏固學生的記憶。四是利用信息媒體為學生提供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參與到整個教學的過程中來。此外,現代多媒體設備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能夠提供真實生動的情境,從而誘發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能力。

3、總結

信息技術與教學論文 篇六

其實,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不但是應該的,而且是必需的,問題的關鍵是整合必須有效。

要實現整合的有效,就要擺正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關係。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通過紮實有效的字詞句篇、聽説讀寫訓練,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並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受到美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薰陶與感染。而現代信息技術再先進,只能定位於“輔助教學”,它只能服從並服務於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所謂“服從”就是語文教學中介入信息技術必須“完全必要”“非常及時”,如果沒有“必要”,再好的課件,再精彩的畫面,再動聽的音樂都必須“拒之課外”;所謂服務,就是信息技術的介入,必須促進學生的語言學習,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一、理解語言——你不行,我行

語文教學,理解語言是第一位的,只有理解了語言,才能實現對文學家描寫的自然、社會生活畫面的還原,才能體悟到藴涵在語言文字中間的豐富美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道是,義不見,形從何來?形不見,情從何來?理解語言,方法多多,如查閲工具書、講解、分析、比較、演繹推理……但有些詞句,不管用什麼方法,效果都很不理想,不能見效,這時,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呈現語言形象,學生就會產生大徹大悟的神奇效果,教學的效率也因此而大增。《燕子》一文中“幾痕細線連於電杆之間”,一般電線的量詞用“根”,這裏為什麼用“痕”?查字典曰“痕跡”,查詞典曰“物體留下的印兒”。學生能理解嗎?不能!能講清楚嗎?不能!此刻,屏幕呈現遠處的電線畫面讓學生觀察,哇——細細的,淡淡的,模模糊糊的,多像蚯蚓爬過後留下的印痕啦!《小松樹和大松樹》中,小松樹果真是長得高,看得遠嗎?能講清楚嗎?能讓學生信服嗎?不能。此刻,運用信息技術優勢,將畫面上長在山頂的小松樹移到長在山下的大松樹旁邊,嗬!小松樹與大松樹相比,如一顆小草而已,學生從內心深處發出了感歎。《做一片美的樹葉》中,“遠遠望去,那棵大樹很美。樹像一朵綠色的雲,從大地上升起”。大樹怎麼像雲呀?講得明白嗎?不能,此刻,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將近在眼前的枝幹粗壯,葉子繁密的綠樹一下子推到天地相接的地方,哇,多像天邊的彩雲呀!《清平樂·村居》中“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無賴”有什麼好喜歡的?學生納悶,教師能解釋清楚嗎?不能。此刻,屏幕展示小兒卧剝蓮蓬的動畫,活潑可愛的兒童形象呈現於眼前,啊!多麼天真爛漫的孩子呀!這些教例,就是在教師沒有辦法引導學生理解語言的情況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呈現語言的形象,學生透徹地理解了語言文字,激發了學習興趣,感受到了語言背後的情感,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

二、積累語言——你不能,我能

積累語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厚積才能薄發,只有大量吸收、積累語言,才能夯實語文基礎,寫作表達時才能“筆瀉千里”,這是不爭的事實。基於此,蘇教版國小語文十分注重語言積累,讓學生大量背誦文本中的精彩語段甚至整篇文章。背誦,並不是簡單的事情,為了減輕學生的課餘負擔,教師儘可能讓學生當堂背誦,可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怎樣提高背誦的效率呢?許多語文教師想了不少辦法,如分句羣背誦、師生接背、看圖背誦等,但效果並不理想,學生還是有枯燥乏味之感。如果運用信息技術的優勢,變着法兒讓學生背誦,學生便會想背、樂背,背誦的效率就會大增。如背誦《春筍》第一自然段,屏幕呈現語段,先讓學生讀一讀,然後去掉部分文字,變成:一聲( ),喚醒了( )。它們衝破了( ),掀翻了( ),一個一個從( )冒出來。一會兒又變成:( )春雷,

( )春筍。它們( )泥土,( )石塊,( )從地裏( )。一會兒有變成:一聲春雷( )。它們( ),( ),( )。從心理學的角度,這樣的背誦學生感到十分有趣,非常願意背。從記憶規律的角度,這樣的背誦由局部到整體,由易到難,降低了背誦的難度,設置了背誦的坡度,提高了背誦的效率。從方法的角度,學生在學習並掌握抓住關鍵詞語背誦的方法。顯而易見,這樣一舉三得的方法唯有藉助於信息技術才能實現。

三、運用語言——你不成,我成

語文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學習母語的主要途徑是實踐,聽和讀是吸收語言的過程,本身就是語言實踐活動;説和寫是語言運用的過程,當然也是語言實踐活動。在教學中,使用遷移方法、進行説寫訓練是語文課堂司空見慣的事情。顯然,遷移的僅僅是某種表達方法而已,更重要的是表達的內容。教學《槐鄉五月》一文中“有的槐花抱在一起,遠看像玉雕的圓球;有的槐花一條一條地掛滿枝頭,近看如維吾爾族姑娘披散在肩頭的小辮兒”。有教師在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槐花美及其語言美的基礎上,讓學生仿照作者的方法,用“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説説其他槐花的美麗姿態,結果學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個也不會説。另一位教師則運用課件,屏幕呈現二十多種千姿百態的槐花圖,教室裏沸騰起來:哇——那麼多姿多彩的槐花呀!學生凝視槐花圖,抓住每一種槐花的特徵,展開豐富的聯想,語言表達的慾望空前高漲:有的槐花一串一串的,就像是我們小朋友愛吃的棉花糖;有的槐花圓圓的,綠綠的,就像一個個大西瓜;有的槐花簇擁着,像潔白的絨球,有的槐花大大的,就像一隻只大鴨梨……同樣的目的,效果有天壤之別,道理很簡單,雖説要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但是,就國小生而言,真的有多少人在觀察自然生活和社會生活呢?在記憶倉庫裏,沒有槐花的表象,你叫他們怎樣運用語言去描繪他們呢?後者運用信息技術優勢,呈現了槐花圖,學生由槐花的不同姿態聯想到與之相似的事物並用語言表達出來,精彩的課堂教學情境就此生成。

四、激感——你棒,我更棒

教學有情,有情教學,是語文教學所追求的崇高境界,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受到美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薰陶與感染,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語文教師責無旁貸。同樣道理,情感教育方法也很多,文本中悟情,教師的激情,語言的煽情等,都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情感。必要時,介入媒體,更能激發起學生的情感。《愛如茉莉》中,教師引導學生從細節中感受父母之間的真愛,其中爸爸在病房裏坐在凳子上,緊握着媽媽的手睡覺的場面最令人感動。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深入體會,幼小的心靈受到了震撼,此刻,教師藉助於媒體,呈現“陪病”的情境,播放舒緩的輕音樂,配上深情的朗讀,所有學生都沉浸在美好、甜蜜、幸福的境界之中,經受了一次真愛的洗禮,那份感動實在無法言喻。這真是,你棒,我更棒!這,就是信息技術的服務功能,而這服務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

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篇七

一、擴大信息量,增強學生知識儲備

著名的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曾經做過一個關於人類獲取信息來源的科學實驗,其結果表明:人類在獲取信息的途徑中82%來自視覺,12%來自聽覺,這兩項加起來就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由此可見,人必須通過有效調動眼、耳、口、鼻、手等多種感官才使大腦獲得最好的信息攝取。然而目前信息技術透過網絡為我們所提供的各類資源,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充分調動各種感官的資源,各式花樣繁多的視頻網站以及資源豐富的音樂空間,為有效輕鬆教學提供了跨越空間與時間限制的方法,藉助互聯網資源讓我們的多重感官再次被激活,從而達到大腦的二次興奮,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擴大信息量,拓寬自身的知識領域,將語文的單一課堂講授學習延展到課外的互動式學習。

二、情景教學,點燃學習激情

在課堂教學中,時常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學生反覆閲讀卻很難進入情境,大多十分冷漠,無動於衷,無法進入作者情感的體驗。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難免會有枯燥乏味之感,從而大大降低學習的興趣,然而此時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注重配樂、圖片、視頻等手段,使課文中無聲的文字,變得栩栩如生,畫面躍然紙上。例如,在教學《走月亮》一課時,本篇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在單一文字的襯托下,文章美感的展現受到很大的約束。學生很難一下子進入山間我和阿媽走月亮的美好意境中去。但是,通過多媒體的介入,使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改善,在本節課運用音頻,聲、光結合的辦法,讓同學們透過大屏幕上寧靜的月色下,溪水,小石,山間,小路,我和阿媽小手拉大手的動人畫面,伴隨着優美的清泉旋律,配合娓娓動聽的誦讀,使散文中獨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學中我們必須關注學生的差異性,因材施教不是一句空話,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已經漸漸被淡化,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知識的引路人。如在教學《橋之思》一課時,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了有效教學,從而設計出如下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圍繞以下問題進行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首先,讓學生自主網絡搜索有關橋的相關資料;其次,運用學生所查尋到課外資料,自主學習《橋之思》;再次,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針對疑難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各抒己見;最後,運用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向大家展示你從網絡上學到的關於橋的知識和你感興趣的部分。這一教學設計,將教師的角色轉換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信息技術的介入,改變了學生以往機械記憶、被動聽講的接受式學習方式,從而轉變為個性化的主動參與、發現、探究和充分表現的學習方式。

四、注重學生情感教育,提高德育、審美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在這個土壤上。”信息技術的運用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個聲情並茂,時空轉換的多角度文字世界。在教《走月亮》一課時,配合着山澗溪流的潺潺聲,幻燈映出的“寧靜的夜晚,一輪明月懸掛在美麗的夜空,星星在頭頂一眨一眨的,皎潔的月色映照在阿媽的臉龐,螢火蟲在山間翩翩起舞,月光灑在水面上彷彿一彎一彎的月牙泉,我和阿媽就在這樣的怡人美景中走月亮,這幅充滿愛的畫面,或遠或近、流動變幻地映現在同學們眼前,讓大家和小作者一起牽着阿媽的手,在這温馨的月色中,走月亮”然後播放朗誦錄音,這樣把學生置身於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藝術氛圍裏,使學生的情緒受到感染,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理解作者和阿媽的真摯感情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享受大自然帶給人的美,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美。

五、總結

阿基米德曾經説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整個地球。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效結合,就是這個所謂的“靈魂支點”。在教學中充分靈活的應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創建輕鬆愉快的教學環境與氛圍,它將圖片、視頻、文字、音樂等有機融合在一起,使教學過程跨越時空的限制,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擴寬學生的思路,為學生自主學習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營造出一個輕鬆、和諧的氛圍,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為我們培養創造型人才開闢了新的天地。

作者:張潔 單位:未央區講武殿國小

第二篇: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分析

一、導入環節激發興趣,奠定基礎

俗話説:萬事開頭難。把握好開頭是課堂教學的基礎環節,更是影響課堂教學整個流程的重要板塊。國小生正處於形象性思維階段,如果一味地給學生講解枯燥僵硬的知識,學生不但不能真正理解與積累信息技術知識,反而會因負擔的加重產生對這一學科的厭學情緒。因此在教學的導入環節中,教師應該加強對教學內容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真實可感的情境下,為學生營造出寬鬆民主的氛圍,激活學生的認知能力。例如在教學漢字輸入這一內容時,教師並沒有直接進行輸入方法的教學,而是先對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行了調節與激發:“漢字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文字,她具有豐富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象徵。因此,我們不僅要在語文課堂上學好漢字,理解漢字,而且,我們信息課程也要學好漢字的輸入。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吧!”

二、教學推進串聯思路,設置空白

教學的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體悟的過程,如果教師直接將所有的答案直接告知學生,學生即便掌握了知識,也都是成為裝載知識的容器。這就違背了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重過程,輕結果”的理念。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幫助學生設置空白?,讓學生自己去推測與估計可能出現的結果。即便有時學生受到認知能力的限制,結果並不一定準確,但在反思與修正中,則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認知興趣,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例如在教學“文字處理軟件word”時,教師則在教學一種知識技能之後,引導學生實踐操作鞏固教學效果,而後教師並不急於傳授新的知識,而是讓學生在自主摸索和探究中深入進去,嘗試還可以形成怎樣的認知能力。而在教學基礎上,教師再進行必要的引導點撥、總結提升,讓學生自己將教學內容整理清楚,從而給予學生完整的知識探究過程。

三、鞏固成果知行並重,雙線並舉

信息技術是一門講究實踐操作的學科,但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僅僅關注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學科教學的知識,而對於學生是否能夠在實踐操作中靈活加以運用等手段,並沒有過多地關注。這樣的教學結果導致,學生常常懂得不少,嘴上一套,但實踐層面卻難以操作。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要將學生的知識學習與實踐操作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不斷提升。例如在教學“塊操作”這一內容時,教師了在講授了相關操作要領和技巧之後,及時讓學生進行實踐練習,在實踐中鞏固教師的教學成果,學生通過“複製、移動、刪除”等多種方式的演練,不僅活化了學生掌握的內容知識,更讓學生對內容與知識形成了較好的理解,強化了對內容的深刻感知、記憶,讓學生培養了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教學能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激活動力目標驅動,享受愉悦

傳統教學中,教師常常教學目標隱含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依循着教師的創作思路,達成教學目標。整個過程中,學生並沒有清晰的努力方向。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學之前就將自己的教學目標公佈於眾,讓學生知曉本節的指向,並能洞察每一步學習的價值所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激活學生自身學習的慾望,提升信息技術教學的效果。例如在教學“編輯技巧”這一內容時,教師在剛剛上課就告知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中要按時按質完成三份作業,其中一項就是要完成100字以上文字的輸入,並運用今天學習的編輯技巧對文本內容進行編排。正是在教學之初的安排,教師對教學目標與任務的直接出示,學生的學習就明顯有了動力與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個個躍躍欲試。在實踐操作中,學生進行錄入,並將在課堂中學習的技術運用在對文本的修飾編輯中,每個學生均圓滿地完成了學習任務,享受到成功的愉悦感覺。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彼此學習,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認知空間,大大提升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創造性表現。這種方法,不僅僅對於學生提升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有着較大的作用,更能主動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有效地激活了學生內在的意識,在學生內在心靈中有效地拓展了認知效果,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總結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是一門綜合性的實踐課程,教師要在教學中想方設法提升學生的認知表達興趣,為學生信息技術綜合素養的提升做好服務工作。

作者:温春龍 單位:泉州市第三實驗國小

第三篇: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性分析

一、要做好上課準備

上課前要提前準備這節課的內容,做到有的放矢,上課才能事半功倍,否則是囫圇吞棗,味同嚼蠟。這就要求我們:

1.要有高超的學識和素養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這是對於教師自身素質要求的最好詮釋。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教師的自身素質主要是由兩個方面組成的,即:師德和學識。我們應從這兩個方面不斷進取,不斷超越,實現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現在的學生接觸的東西比較廣、比較雜,比如曾經一個叫張蓋的學生,比較調皮但就喜歡計算機,他問我這樣的問題:拼音加加與智能ABC的區別是什麼?哪個好用?我憋了半天,沒有回答出來,找了藉口溜掉。當一個個學生懷着忐忑的心情,用一顆灼熱的眼睛盯着你時,我們也許就會明白能夠回答出學生提的問題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教師綜合素質的逐步提高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在教學中鍛鍊,在生活中學習。

2.通過備課把教材、學生、課堂三方面有機結合

每一位教師都知道:教師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課文的重點、難點,才能在課堂中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及時調控師生的作用,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使課堂教學煥發主動、自主、探索的活力。信息技術課與其他的課程一樣也需要一次備課,二次備課,甚至更多次的備課。不僅備教材,而且備課堂、備學生。在去年的一節信息課上,《word文檔的編輯》一節中,需要對一篇文章進行編輯,加入批註和腳註。由於備課不充分或者説沒有備教材的緣故,弄出了一場笑話。一學生舉手説:“老師,批註怎樣加?”我説批註比較難,以後再學,結果我看了書才知道,書上有這樣的例子。同時教材每年都在變,所以教師一定要多動腦筋,善於發掘,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駕馭它,為教學服務,使課堂教學有效性逐步提高。

二、精美的課堂設計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根本保障

1.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可以引發學生共鳴

信息技術學科課堂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從傳統的教學方法到現在流行的“任務驅動”、“小組合作”、“分層教學”、“啟發式”,可謂種類繁多,讓人眼花繚亂。而我校採取的是以分層教學為主導,啟發式教學為主線,小組合作為基礎各種方法配合使用的教學模式,使我校的學生享受着學習的樂趣。課堂上發生的教學低效問題,大多不是學生引起的,而恰恰是教師的不適當的設計或者不適當的引導而形成的。

2.在教學中使用課件或電子白板激發學生興趣

人機交互是多媒體計算機的顯著特點,多媒體計算機可以產生一種新的圖文聲色並茂的、感染力強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饋。這種交互方式對於數學教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進而形成學習動機。用Authorware製作題組訓練課件,學生筆算後,選擇正確答案。若答對了,窗口立即彈出激勵性文字:“你答對了,真了不起!”若答錯了,窗口立即顯示:“你答錯了,請再試一次!”直至出現正確結果,萬一幾次嘗試失敗,則顯示解題步驟。這樣處理,學生學習興趣濃,效率高。若在網絡教室上課,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機會,老師也能從服務器上迅速查出答案的正誤率,藉此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

3.通過創設情境感受信息技術的魅力

信息技術不僅帶給人們視覺和聽覺的衝擊,而且帶給人們以心靈上的感觸,可以身臨其境地動手操作。這樣讓學生感覺有刺激感和挑戰感。如在講《網絡的用途》時,我給學生30分鐘的上網瀏覽時間。大部分學生在瀏覽新聞、下載MP3、打遊戲、視屏聊天、看電影,只有王超一人在看商品。然後我讓王超走到講台,把他做的操作過程演示了一遍。這時候大家都演示,於是在這種情況下總結了網絡的用途。另外,在講解《軟件應用》時,我把九年級所學的《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的直線和圓利用《幾何畫板》設計成齒輪轉動,產生出直線轉動,產生與已知圓的相離、相切、相交的各種動態的位置關係,並在旁邊顯示圓的半徑,並動態顯示圓心到直線的距離,學生可以一目瞭然地瞭解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圓的半徑與圓心到直線的距離的數量關係,使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中參與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4.多媒體可以提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條件

幫助教師根據學生的認識基礎,構造問題情景,指導學生學習並輔之必要的反饋,總結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教師運用計算機特有的功能,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在承上啟下的過度處、在思考問題的轉折處、在歸納結論的關鍵處精心設疑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達到培養學生思維創造能力。教師積極為學生創造參與嘗試的機會,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使學生增強信心,積極投入,從而獲取知識,發展智能,提高素質。

5.合理安排教學時間是學生掌握知識的保障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當堂完成一定的任務或作業,這樣才能讓學生充分地練習當節課的內容。如果教學的時間過長,無時間練習,則學生的掌握效果不好,這樣長久下去,學生什麼也學不到。

三、深刻的課後反思,是每個老師必備的素質

課後反思可以把課上的不足之處寫下來,仔細琢磨加以改正。課後反思可以從自己教學中尋找突破,從學生的表現中尋找分層教學的方法。課後反思可以積累每一位教師的教學經驗,讓每一位教師每天都不斷成長。

作者:仇小彬 單位:宿遷市湖濱新區餘娟實驗學校

第四篇:信息技術教學組織分析

一、課前計劃,指導學習行動

《禮記•中庸》有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為了實現學習目標,教師要指導學生自行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行動計劃,讓計劃指導學習行動。當然,學生在制定行動計劃時,一定要結合實際,考慮自身真實的能力和知識水平,只有制定可行性的計劃,才能更容易實施、實現。在這一步中,教師充當了指導者和任務分配者的角色,教師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並佈置各組的任務,各組自行選舉組長、記錄員和發言人等,組長安排各成員的任務,任務驅動學生制定學習行動計劃。比如:我在講解“電子表格製作”知識的時候,把學生分成五個小組(要求每組學生要有層次性,基礎好的帶動基礎不好的)。每組安排的任務如下:第一組製作全校語文老師的電話簿,第二組製作全校數學老師的電話簿,第三組製作全校體育、音樂和英語老師的電話簿,第四組製作全校美術、信息技術老師的電話簿,第五組製作全校其他老師的電話簿。各組接收任務後,即刻制定行動計劃,讓行動計劃來指導課前學習活動。

二、課堂活動,培養自主探究

國小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寬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往往會使學生心情舒暢、思維活躍,容易突發奇想,有利於他們個性的發揮。教師不應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更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輔導者和合作者。以往為了維持“好”的課堂紀律,我們常常要求孩子坐端正,不許講話。其實,太多的限制會使學生失去對學習的興致。營造一個和諧平等的學習氣氛,把威嚴放下,做孩子們的朋友,有利於師生情感的交流與溝通,有利於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教師要給學生更多的活動空間,讓他們感受到信息技術課主要任務是參與各種製作活動。學生在寬鬆自由的學習環境下,在平等和諧的教學活動中,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能力。比如學生學習“畫圖”知識的時候,我把課堂分成作品展示、交流分享、教師點評和完善作品四個活動部分,把課堂交給學生,自己只作為一個作品的評論員,讓學生活動貫穿整個課堂。首先是各組學生的作品展示,各組的發言人把本組作品的製作特點和優點介紹給大家,並讓其他組的同學提出修改意見。在分享交流環節中,其他組的同學評價展示作品,並説出自己的一些想法,這時展示組的記錄員要將其他組同學的寶貴建議詳細記錄,為完善本組作品做準備。教師在點評環節中,應肯定學生在本次活動中的突出表現,同時也以諍友的方式對每組作品提出修改建議。最後,在完善作品環節中,各組將根據其餘四組及老師的建議美化完善作品,讓學生沉醉在成功的喜悦中。

三、課後延伸,提高操作技能

國小信息技術學科優於其他學科的原因之一,就是可以將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情景搬上屏幕,將無聲變為有聲,將無形變為有形,將抽象變為具體,產生很強的感染力,給學生拓出馳騁想象的廣闊的天地。由於每週的課時設置有限,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因此課堂教學主要傾向於對基本功的訓練,使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而課外的時間非常充裕,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可以使學生把課堂上所學的內容延伸到課外,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外成為課內所學知識有益的鞏固和補充,從而促進課堂的教與學,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例如我在教學《瀏覽網絡世界》時,由於網絡世界千奇百怪、異彩紛呈,學生的眼界大開,激發了他們主動獲取知識的強烈慾望,迫不及待地上網,並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去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我趁熱打鐵,佈置學生課下查一查有關當天的國內外主要新聞,蒐集網絡上關於學習方面的名言警句,融合其他學科知識,進一步瞭解神奇的網絡世界。通過讓學生填寫包括“學到了什麼?提高了什麼?幫助了什麼?”三個問題的信息反饋表瞭解到:同學們都能夠積極地投身到網絡探索之中,甚至有些學生在家長的引導下學會用電子郵件寫信,並寄給給他們遠方的親友,許多同學還教會家裏的老人上網。課後延伸,提高了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國小信息技術教學是靈活多樣的,可以選擇的教學方法也非常之多,讓我們立足本地、本校學生認知水平的實際,着重把握好課前、課堂和課後,根據自身的教學風格和教學藝術,探索各種合理的教學模式,切實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真正把培養學生操作技能落到實處。

作者:錢國兵 單位:浙江省湖州市愛山國小教育集團仁皇校區

第五篇: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研究

一、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是大勢所趨

以我校為例,我校地處城鄉結合部,屬於鄉鎮國小,這幾年來變化很大,從最初簡單開設信息技術課程;到後來網絡化應用,主要是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室進行教學;再到遠程教育的有效利用;到現在是課堂信息技術交互式立體應用。充分説明了教師對信息技術從排斥到主動應用的發展過程。我是一名學校教育教學的管理者,同時又是站在教學第一線的一名美術老師,擔任着兩個年級的美術教學工作。近年來,我參加了市裏的新課改培訓,同時參與了市區教育主管部門主辦的各種美術學科方面的教育教學教研活動和信息技術推廣應用的培訓等。培訓專家和承擔研討活動的教師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為了提高培訓效果,全部都使用了多媒體教學課件或電子白板的互動應用功能。這樣的培訓和研討使我感受到很多的新奇和妙用,同時又有一種很震撼的感覺,腦子裏邊反應的是“教育發展真是日新月異啊”“美術課居然也能上得這樣輕鬆和有創新”等。從第一次震撼起我就在想,在教學實踐中我也要嘗試上這樣的課,學生一定會收穫更多,老師也不會再有那麼辛苦。於是,近幾年來,我就開始實踐在課堂上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活動,從幻燈片的製作到聲音、視頻的加入;從資源的下載到製作簡單的Flash課件,從模擬應用到設計製作。使自己從對信息技術一知半解到現在的熟練操作與應用,自己的業務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時讓學生也喜歡上了美術課,讓過去呆板的教學方法變得趣味無窮。過程中,我還以自制課件《美術課堂內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申報了教師成長課題,並獲得教改科研成果區二等獎。

二、信息技術是新一輪學科課程改革的必備條件

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讓教學信息根據導學的需要顯示多媒體聲音、文字、圖像、視頻,甚至交互融合應用。本次青島在電子設備課堂互動上的應用,從教學整體上看,多媒體技術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效果,擴大了教學規模,促進了教學現代化發展;從教學系統上看,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引起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一系列變化,導致了教學思想、教學觀念、教學行為,甚至教學體制在一定程度上都着很大的變化。把信息技術應用到實際教學當中,使信息技術充分發揮作用,提高教學效率,突破重點難點,甚至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改革現有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觀念,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我也正在積極做着這方面的嘗試,把信息技術與美術學科課堂教學進行有效整合,信息技術已成為了我在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教育教學中,我就將教學內容和資料製成了課件,讓學生很直觀的對所學知識有所感悟和了解,並根據已知信息自學、互助學習等,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學信息的超文本形式,教學中的超級鏈接的有效應用,教學容量的有效增加,知識面的拓展和互補,形成教學信息的交互性;在學生實踐活動中將學生作品實時呈現在大屏幕上,利用屏幕達到教學信息的再現,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信息技術的應用,讓課堂教育教學效益最大化

我校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改革成效顯著。首先,從教師培訓入手,在以前是個別培訓,到現在全校性的基礎性培訓,提高性培訓,專題專項培訓,例行常規培訓等,並大力提倡教師上網查閲資料和製作教學課件。信息技術使學生的學習行為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前學生每週只有一節信息技術課,而現在每天都節課都有信息技術的呈現;我校開放了計算機房,學生可隨時查閲各學科學習所需的信息資源,為學生課前準備和豐富知識面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開設了綠色網吧等,提倡學生健康上網,除了在QQ羣、論壇中交流互動,也可以給校領導、班主任和廣大教師留言、提問題等等,這樣更加有利於學生去了解課堂以外更廣闊的知識。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所需實時解惑,形成課堂課下的實時有效互動。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校信息技術方面獲得了優異的成績:近幾年來,我校教師電子白板互動課堂現場展示獲得全國一二等獎9人次;學科應用信息技術賽課獲市區級現場課一等獎6人次;導學精要開發獲區級一二等獎;教育教學成果獎獲區級二等獎等。

四、總結

總之,不管學校的管理,還是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對信息技術資源的有效利用,都從另一個側面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熟練的應用現代化信息設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將信息技術與自己的學科或學習整合起來,讓其發揮最大的作用,而不是僅僅是一種形式。

作者:何兵 單位:重慶市沙坪壩區青木關國小校

第六篇:信息技術生態化教學模式探討

一、構建新形式下良好的師生關係

在信息技術教學的生態失衡問題上,一些教師由於還停留在傳統教學的理念中。他們覺得只要管得住學生,學生乖乖聽話,就是好老師。學生是教師施教的對象。這種師生關係帶來的副作用使得學生懼怕老師,創造性被逐漸磨滅。也就沒有所謂的高效率的教學效果了。因此,教師要想改變這種生態失衡的狀況,轉變師生關係是關鍵。“學講行動”倡導教師和學生不再是傳統的授受關係。師生是平等的,尤其在知識面前,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觀念。這樣就有利於發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得師生之間的知識處於一個相互循環的過程,從而使得“生態鏈”得以在師生關係這一環節建立起來。

二、開放教學內容

健康良好的生態系統應當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要想實現信息技術教學的生態化,一定要重視開放性原則。以往的教育,教學內容過於封閉是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大多數教師在上課之前都會準備教案,通過課前的備課制定詳細的教案,然後上課照本宣科。認真編寫教案對於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有的老師在教案中不懂得變通,過於嚴苛地按教案進行,任何教案以外的活動都會被教師叫停,這樣教學就原地踏步了。學生作為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對象,他們有很強的主體意識。上課過程中,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必然會出現意料之外的生成物。有的老師不明白這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反而在教學過程中極力排斥,使得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都備受打擊。因此教學內容能夠在課堂環境下更加靈活化,這樣才能符合生態化要求。

三、重視理論聯繫實際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踐的對象來自於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假如教師在講課時按照書本一字不漏地講解,必然會影響到學生的思維發展,影響信息技術學科目標的實現。使得信息技術課堂脱離生活,脱離現實。這也是與生態化教學相違背的。要注意把課本與理論聯繫起來。例如在講《規劃工作表》這一節。由於學生經過一個寒假還沒有完全收心。如果一開學就講新知識,學生很難進入學習狀態。我這樣問同學們:“你是怎樣規劃自己的寒假的?”同學們的積極性一下子被我調動起來了,紛紛舉手發言。我對同學們的回答給予充分肯定,並説表達了老師也想趁着寒假出去玩。坐動車是首選。但是誤了時間就不好辦了,那麼我們要及時瞭解車次信息。車站的LED大屏幕可以為我們提供車次信息。比如説徐州東站的LED電子屏,一列中“車次”,“開車時間”,“站台”,“到站時間”這些屬於一個個字段,每一行中各個字段形成一條記錄。例如一趟動車組G139次列車,14點16分開車,5站台上車,17點19分到站。這就是一條記錄。瀏覽電子屏大家都很熟悉,通過這樣一個生活中的實例,大家對“字段”,“記錄”就很熟悉了。如果就乾巴巴地講“字段”和“記錄”,效果一定不如上面所講的好。理論聯繫實際,在高效課堂中起到了紐帶的效果,使得課本上的理論運用到了生活實際中,使得信息課充滿朝氣、活力,生態化。

四、總結

在新課改中,我們積極營造生態化教學環境,在生態化模式下教學,因為只有實現教學活動生態化,才能夠避免破壞教學“生態鏈”,才能夠讓學生身心得到陽光的滋潤,平衡融合地發展自我,從而達到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效果。

作者:劉陽 單位:江蘇省運河中學

第七篇: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分析

一、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

教師要注重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同時,教師還要注重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及時更新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其積極主動地投身於信息技術的學習中。如,教學“PowerPoint的製作”時,教師首先要通過大屏幕為學生播放由PowerPoint軟件製作的課件,相信學生的注意力一定會被漂亮的背景圖片、優美的背景音樂所吸引。當教師看到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件時,不失時機地向學生介紹PowerPoint的功能和使用技巧。在這裏,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為創建有效課堂提供了前提條件。

二、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互動機會

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表現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然而,當前的信息技術課堂卻缺乏合理有效的互動。很多教師儘管一味地追求互動,卻常常陷入華而不實的怪圈子裏。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現狀,教師首先要做好學生的分組工作,每個小組都要對各自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加工和整理,以便完成各自的任務。例如,教學“製作保存網頁”時,教師可點名,讓被點到名的學生自己製作保存網頁,若該生無法正確地完成教師佈置的任務,則為其他學生提供了參與的機會。果不其然,為大家演示操作的女生一下子被難住了,她不知道如何選擇保存路徑。這時,教師鼓勵學生説:“你們開動腦筋來想一想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可以互相討論。”於是,學生七嘴八舌地討論問題的解決方法。這樣,學生的積極性便被充分調動起來,學生都躍躍欲試,教學效果顯著。在這裏,教師巧妙地利用了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調動了他們參與互動的積極性。如此一來,即使有個別學生沒能及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能夠在小組互動中得到其他成員的幫助,從而保證每一個小組成員都能夠掌握新知識。

三、創設符合學生心理特徵的活動

如果學生長期在沒有任何學習興趣的狀態下進行學習,那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願望就會逐漸減弱,直到消失。國小生活潑好動,反應能力較強,但是自控能力相對較差,對同一事物保持注意力的時間較短。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死板地給學生灌輸信息技術知識,很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教學效果必然欠佳。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入大量符合學生心理特徵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深深體會到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性。例如,教學“指法練習”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專門的小遊戲。教師在黑板上寫出一連串的拼音字母,要求學生用最短的時間説出這些拼音字母的指法,比一比看誰説得又快又好。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玩一些打字軟件上自帶的簡單小遊戲,如用“打地鼠”遊戲取代之前單純的敲擊鍵盤速度練習,由於這個小遊戲與學生愛玩的天性相符,因而學生能夠積極參與進來。另外,由於學生都有好勝心理,教師也可以設置一些打字競賽任務。在競賽中,學生都希望儘快提高自己的打字速度,儘快掌握正確的指法,因此自然在練習時不會偷懶。教師設計的這些輕鬆的小遊戲,符合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而且有利於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學生通過親身參與遊戲活動,運用自己的多種感覺器官,大大改善了感知效果,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很大提高。

四、總結

總之,為了解決當前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升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

作者:許敏 單位:江蘇泰州市姜堰區張甸中心國小

第八篇:幼兒園教育教學信息技術有效應用

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教學過程

現代多媒體計算機的功能十分強大,幼兒園教師可以利用它來隨意的進行界面交互,根據教育教學的需求進行自主的調控。教師一般可以主動的對計算機中所儲存的聲音和顯示器畫面進行調控,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並且計算機本身也有動畫播放功能,學生可以在計算機的動畫播放中進行快樂學習,同時,計算機的使用可以有效的避免錄像機倒回播放,導致的教學進程中斷。因此,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的提高幼兒園教育教學的效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可以利用人機對話促使幼兒園教學模式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學習素材提高了幼兒的學習熱情,從而將幼兒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真正實現了幼兒與信息媒體二者之間的雙向交流,提高了幼兒教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教學內容

在現代教學技術當中,計算機作為一種輔助教學工具深受教師們的喜愛,在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更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因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利用自身對幼兒的理解,幫助提高自身的知識經驗累積,提高幼兒思維水平,帶動其將複雜的事務簡單化,將抽象的事務清晰化。同時教師也要考慮到幼兒的年齡以及在該年齡段的特性,由於幼兒在學習的時候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因此具有不穩定性的特徵,導致幼兒在學習的時候,教師必須為其營造一個特定的學習情境,或者設定生活化的環境刺激幼兒的感官,提高教學內容的理解能力。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當中,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鮮明的表達出教師所要教授的內容,創設出一個獨特的教學空間,該空間具有立體型的特徵,幼兒在這樣的空間中能夠更加容易理解和感知教學內容,通過視聽感官來自主的探索教師所教授的內容事物的變化發展規律,不僅提高了幼兒的感知能力,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能力。例如,教師可以舉辦一個“買賣”活動,將教師佈置成為一個超市的現場,讓幼兒根據自身去超市的經歷模擬出超市買賣現場,通過書本、文具的交易,幼兒能夠更加清晰的認識到“買”與“賣”的區別,並且真正投入到學習當中。

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情境

一個人的一生都是從幼兒期開始,因此,作為幼兒成長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階段,我們都應該關注這個時期的幼兒動手和動腦的能力,避免出現幼兒沒有機會動手、口、腦,制約了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幼兒在未來的學習當中,對各方面能力的應用都取決於這個時期的能力培養,因此現代教師必須注重幼兒知識理論的多方面發展,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幼兒園的教育教學當中,這不僅能夠最大化的符合幼兒在這個時期內的思維發展特點,也滿足了幼兒在該年齡段內的發展特點,有利於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熱情,也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提高幼兒教育的趣味性,從而促進了幼兒園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例如,教師可以舉辦模仿大賽,通過多媒體投放積極向上的動畫內容,幼兒通過眼睛觀察和耳朵記憶來模仿動畫中人物的動作表情和語言,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提高幼兒的感官靈活度,同時也促進了幼兒記憶能力的發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若是想幫助幼兒拓寬知識經驗的儲存,增加視野,最重要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進行幼兒教育教學的時候,為了創設豐富多樣並且具有生活化氣息的教學情境,就需要充分的利用現代的信息技術,將傳統的靜態教學轉變成為動態教學過程,摒棄傳統教學當中枯燥的教學模式,幫助幼兒將乏味的知識趣味化,將抽象的知識轉變成為形象的知識體系,積極營造出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幼兒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之中集中自身的注意力,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之處,拉近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從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師所營造的教學活動當中。

四、結束語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促使着當代文化和社會、經濟領域的快速發展,對教育事業更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促使着現代教育事業創新發展,改變了現有的教育教學模式。因此,教師們應該在教育教學的實踐當中,改變思想觀念,迎合現代科技的發展,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教育教學的實踐當中,將信息技術的特點充分的發揮出來。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多媒體技術的有效應用能夠幫助幼兒提高思維水平,增強教學的效果,樹立正確的觀念為幼兒的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只有如此才能夠發揮出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提高了現代化教學水平。

作者:旭霞 單位:甘肅省肅北縣幼兒園

第九篇: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整合

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實際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

(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教材分析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蘇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的詩歌。教學的內容是從語言描述的形象出發,結合對作品創作意圖和創作背景的瞭解,聯繫自身生活體驗,並通過想象和聯想,來體會詩中的情和意,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讀詩趣味。本課是當代詩人海子的經典詩歌,語言明朗清新,意象單純明淨,詩情温暖而美好,通過本課的學習,來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和鑑賞能力。由於高一學生對詩歌鑑賞能力和水平不同,鑑於詩中思想內涵深刻不易被學生髮掘,可藉助信息技術進行教學,進而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境,使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究性學習方式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手段,來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首先可先播放音頻文件《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為學生進行範讀。然後再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和齊讀,力求學生在朗讀中整體感知詩歌的內容,並品味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同時可對學生進行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揮其探究性學習的能動性。

(三)走進作者

通過投影展示作者的資料和寫作的背景,這一階段教學內容主要以學生進行書面標記和記憶為主。同時使學生加深對作者的瞭解,以及對詩歌寫作背景和寫作內容的印象。然後讓學生進行提問交流,最後教師進行總結。

(四)置身詩境

通過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視頻和投影,再次進行播放配樂朗誦,並指導學生進行跟讀和自讀,並嘗試背誦。通過學生在聽讀過程中比較自己先前的朗讀,加深學生對朗讀要領的理解和把握。同時使學生置身於詩境之中,並初步感受到全詩中作者所表達的情感,與作者形成心靈的溝通,產生出情感的共鳴。

(五)問題探究

首先教師通過投影提出問題,如:從語言入手分析整篇詩中感情,並思考海子眼中的幸福是什麼?有什麼特定的含義?你覺得海子採取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可不可取?為什麼?等等問題,同時為學生提供材料。學生可以通過上網查閲資料或參考教師提供的材料,進行合作探討,組織回答,以達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並通過對網絡資源的運用,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欣賞歌曲

通過音頻(本站★)文件,播放歌曲《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同時引導學生比較詩歌和歌曲所表達的感情的不同。通過歌曲的感染力,在打動所有學生的同時,激發出他們交流的慾望,使學生們在歌曲播放中得到美的薰陶。

(七)佈置不同的作業

通過投影,佈置不同程度的作業。可讓學生根據各自能力,第一題獨立完成,第二題可進行合作完成。使學生能進一步加深對詩人和詩歌內容的印象,同時使學生熟悉自主查閲的方式,以及養成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時還可安排學生在課外閲讀海子其他的詩歌,深入地探討海子詩歌中的情感和意象,深切體會海子詩歌中的創作風格。

二、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整合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整合中不能剝奪學生語文學習時的感悟權

教學過程中,應留給學生充分的感悟空間,不能完全由現代化信息技術代替學生自己閲讀和感悟的過程。學生需要自身去思維和想象的內容,不能因為大量利用信息技術而受到干擾;學生對作品情感的體悟,不能只是簡單地用多媒體教學代替,而應當讓學生個性張揚在自身感悟和體驗的情境中,使其生活經歷和獲得知識經驗的過程能夠相互促進和統一;加強學生朗讀方面的自悟,對發展學生語言優勢和培養學生語感這方面是信息技術所不能替代的。

(二)整合中應加強學生探究性學習,注重交流和合作

課堂教學中適時的讀寫和勾畫對學生加深知識的感悟和開動思維是很有幫助的。具體教學操作中對信息技術的使用要注重適量、適時、適度的原則,加強學生自身探究性學習,讓學生能有充分實踐的機會,也需留給充分的交流和活動的空間。

(三)整合中不能放棄教師的講解權利

高中語文教學,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使課堂教學呈現了以往所沒有的多元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將抽象的知識轉換為具體,將複雜的問題變為簡單,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但這卻不能放棄教師自身的講解權利。教師課堂上的講解,既能根據學生自身情況進行相應的點撥和引導,更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激發出學生思辨靈感的迸發,而這不能僅僅只靠信息技術所能達到的。

三、總結

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的整合,是語文教育模式的一次深刻的革命。通過整合以及對信息技術適時、適度、適量的應用,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協助能力,使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以適應當前不斷髮展的知識經濟和社會經濟的需要。

作者:朱雲 單位:江蘇省寶應縣安宜高級中學

第十篇:信息技在高中音樂教學應用

一、將信息技術運用於國中音樂欣賞教學的優點

(一)豐富了教學資源

信息技術具有高度的可控性和可變性,將它運用進音樂欣賞教學中能夠通過網絡資源豐富教師的課程內容,彌補校園音樂資源匱乏的缺陷。讓學生在課堂上儘可能地接觸更多種類、更多形式的音樂。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給廣大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與時俱進,熟練掌握信息設備的操作方式,將高科技資源與課堂相結合,提高課堂的效率。

(二)填補了學生情感教育的空白

隨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音樂已經成為了人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信息時代的到來為青少年欣賞音樂提供了豐富的渠道。但由於中學生處於成長的特殊階段,極易受到良莠不齊的音樂環境的影響。他們對音樂的認識比較淺顯,容易將低俗當成個性而盲目推崇。教師將高雅的音樂通過信息技術引進到音樂課堂中,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將音樂欣賞的範圍向更高層次發展,引導學生理智地欣賞音樂。

二、信息技術在國中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一)符合教學活動的規律

將信息技術運用音樂欣賞的教學,主要是要立足於教師的教課和學生的學習兩個規律中。在傳統的教學模式裏,老師常常擔當教學主體的角色,學生往往處在被動的地位。新時代的發展,要求老師將自身擺在次要位置,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主導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信息技術的運用迎合了新形勢下教育的需求,為教師和學生的角色互換提供了技術支持。

(二)符合審美教育的要求

審美貫穿了音樂課程的始終,是音樂教學的中心環節。音樂是體驗的藝術,音樂欣賞的教學過程應該是經過教師的引導和啟發,學生主動體驗音樂、感知音樂的過程。所以在音樂欣賞課堂中引進的信息技術應符合審美教育的原則,引導學生積極投身於音樂的海洋。

三、信息技術在國中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創設音樂情境,提升審美能力

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可以將課本、圖片、音頻視頻、課件等元素融入模擬情景,通過高科技手段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欣賞音樂。在國中的音樂欣賞教學中加進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為學生感知音樂,體會音樂之美提供一個良好的、逼真的音樂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運用自己的眼、耳、腦等多種感官去感受音樂的魅力,觸摸音樂的靈魂。使學生在接觸作品、瞭解作品、體會作品和情感昇華的過程裏提升感知音樂、欣賞音樂的能力。

(二)將音頻工具運用於課堂,調動學生積極性

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欣賞中去。在音樂欣賞課堂中,運用最多的信息技術就是音頻技術。教師的教學離不開它,學生的創新實踐也同樣離不開它。教師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通過小組互助的方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音頻技術,剪輯編輯音樂片段,製作成幻燈片,創作出自己的作品。

(三)運用交互式網絡技術,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

隨着時代的不斷變化發展,互聯網悄悄地走進了千家萬户。現代網絡技術為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形式,為教學模式的改革打下了基礎。互聯網的開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實現了多元化的教學,使教學資源共享。當代學生為了追求個性,通常都擁有自己的QQ、微博或博客、MSN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在網絡上建立一個專題網站,迎合國中生的興趣品味,設置個性化的教學板塊,實現師生間的網絡互動。這樣一來,課堂形式迎合了新時代青年的需求,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了條件。

(四)課件引導課堂提問,開闊學生的思路

當代老師時常會探索一些新方法運用於教學活動中。傳統的教學模式講究開門見山,在課堂初始階段就直接向學生點明要講授的知識點的內容。學生在千篇一律的模式下對課堂越來越倦怠,大大降低了課堂效率。新時代的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用課件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自己發現課堂的重點,層層遞進,開闊學生的思路,為後續教學環節做好鋪墊。在音樂欣賞課堂中,教師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走向音樂的神祕國度,為接下來的教學打下基礎。

四、結語

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篇八

社會的發展要求高中階段的教育不能再以單純的語、數、外等學科知識教育為主,而要在這些基礎課程上加強生物、化學、信息技術等課程的教學。隨着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高中階段的教育有了明顯的轉變。就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而言,逐漸走出了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模式,開始走以知識為基礎,以技能培養為重點,以提高信息素養為宗旨的路線。應該説,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改革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一些教師依然被狹隘的傳統思想所束縛,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改革中泥足不前。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高中信息技術課要“提升信息素養,培養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為此,教師不能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的,而要着眼於學生未來的發展,通過引導學生合作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在構建信息技術知識的基礎上培養應用能力,從而提升信息素養。

二、立足學生,突出發展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那麼,學生自然是信息技術教學的主體。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無論是學習環境的創設還是學習方式的引導,一切都要圍繞學生髮展這一中心展開。在新課改下高中信息技術課更加關注學生的發展,而發展並不侷限於分數的提高,相反是要摒棄以分數為唯一衡量標準的狹隘觀念,從而實現終身發展、全面發展。新課改指出,高中信息技術課要“營造良好的信息環境,打造終身學習的平台”。為此,教師要摒棄以書本和課堂為主的傳統教學,而要以課堂為中軸,整合家庭、社會等多種環境,讓學生在更加廣闊的環境中學習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以網絡技術應用中的“網站設計與評價”教學為例,教師可組織學生深入家庭或社區對各類網站進行調查,通過小組合作設計網站而讓學生掌握網站、網頁、主頁的概念,瞭解靜態網頁、動態網頁的含義及其區別,在實踐中初步學習網站設計。同時,新課改中還提出要加強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不能再以知識傳授為主,而要引導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而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提升。如在“網絡的連接策略”教學中,教師以電教室為基本環境,組織學生對電教室的傳輸介質進行分析,然後再進行點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從而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構建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強調全面,關注差異

在傳統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全面發展是一個內涵較為狹窄的概念。從全體學生角度而言,更多的是以參考率、及格率等來評定全面發展,由此造成了教師在教學中為保住升學率而對學生實施“魔鬼訓練”。從學生個體角度而言,發展更多指向的是考試成績,分數高就意味着發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不難發現,一些學生雖然在理論學習方面稍遜一籌,但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顯現出了卓越的才能。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要正確理解全面發展的內涵,這樣才能更好地通過教學來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新課標中指出:“關照全體學生,建設有特色的信息技術課程。”在這裏需要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全面發展。一方面,全體學生的發展是建立在個體學生髮展基礎之上的。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實施小組教學、分層教學等讓學生個體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展。另一方面,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體學生指的是教育教學所面對的每一個學生,而全面發展則是全體學生的共同的全面性的發展。以“信息交換方式———數據交換技術”的教學為例,首先要讓每一個學生都瞭解三種數據交換技術及用途、理解IP電話的工作原理,而這可採用分層教學方式進行。其次,在全體學生掌握了數據交換的基本方式後,教師以電話為例組織學生分析數據交換方式的優缺點,讓學生在合作中得到全面發展。

四、結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j4m5gg.html
專題